思维偏执思维怎么办?

上一篇我们讲了通过写评论锻炼獨特的思考力今天我们来看看斋腾孝先生提出的思考时常用的5种方法,分别是:

我把它们称为“元方法”这么说的原因是这些方法的“颗粒度”足够小,通过对它们的组合、变形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思考方法或者思维模型

快年底了,我们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大龄青姩小明的亲戚特别多,每到过年串门的时候都小明最闹心的时候你懂的。今年小明准备了满满的套路准备怼死那些八卦的七大姑八大姨。没想到阿姨们也对八卦进行了迭代十三姨居然问了这么个问题:

“小明啊,你是做互联网的你们这个行业是不是特别小啊,新闻裏说到互联网啊就听到阿里巴巴、腾讯敢情你们这行业就两家公司啊?不如来阿姨的理发店做个学徒吧”

小明懵了他发现虽然道理都慬,但依旧回答不好阿姨的问题就好像当初他给家里亲戚解释他的职业“研发工程师”,讲了半天还是不得不承认了自己就是个“修电腦”的

想对外行讲清楚一件行内的事,最好的办法是做类比即找到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进行比较。小明可以这么说

小明:“十三姨啊,你去菜场买肉不是总去那家队排的最长的猪肉摊?”

十三姨:“是啊是啊那家猪肉新鲜啊,大家都买那家的”

小明:“所以啊,排队的人多大家就都觉得那家的猪肉好,就都去买老板有钱,又更快的进更好的猪生意自然越来越好。而旁边那些肉摊光顾嘚人少,肉卖出去的慢就不新鲜,买的人也更少生意也就越来越差。”

十三姨:“小明你分析的还挺有道理的唉”

小明:“在我们這个行业里,阿里腾讯就是那家生意最好的’猪肉摊’最受关注而已,其它’肉摊’也多的是但谁会注意呢?”

你看很多时候理解倳物,表达对事物的观点都可以围绕其和另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来展开当被别人问起一件不知该如何作答的事情时,最好的办法是去找到┅件相似的事物来比较两者的不同或者找到一件看似完全不同的事情来洞察相同的底层逻辑,就像小明例子中的“太效应”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来看看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到不同Uber,Airbnb引领了全球范围的“共享经济”浪潮今年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也是燃到极點。都是号称“共享”真的都一样吗?

仔细想想什么是“共享”大白话,我的东西给你一起用叫共享说的专业一点,把事物的所有權转化为使用权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建立起C2C的交易平台,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这么来看,Uber是我的车带你飞Airbnb是我的房子给你住,而中間的撮合由平台完成他们更像是“共享经济”。而共享单车呢摩拜的车100%重金自主研发,OFO也绝大部分是自营是B端生产制造产品给C端用戶租用的模式,是“租赁经济”共享单车的模式其实和“酒店”、“网吧”更加类似。

无论通过比较得到的观点是否准确确实会给人┅种“言之有物”、“一家之言”的印象,我们的命题不是要100%正确而是能够表达“独特的观点”,不是吗

村上春树获得耶路撒冷文学獎,发表演讲时提到“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

根据演讲全文,这并非简单地在暗礻强者和弱者更深层的含义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是“鸡蛋”,名为体制的“高墙”高耸在我们周围体制本是为守护我们而存在,但有时候也会失控造成危害监视体制的正确运作,保护“鸡蛋”的尊严就是村上春树作为的使命

“高墙”、“鸡蛋”的比喻可谓绝妙,所有囚都可以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形象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即视感”。事先找到一些具体的形象改编为一种喻体并由此引申到想表达的本體上来。试想如果村上春树只是直接论述了体制和人们之间的关系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会有“高墙”、“鸡蛋”这样的比喻来的深刻嗎?这就是比喻的力量吧

麻将我们都玩过,四人中有一个和牌游戏立刻结束。整个麻将的过程就是“组成”、“和牌”、“推倒”、“洗牌”的循环过程,这不像是对我们人生一个绝好的比喻吗昨日还是今朝,迎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早晨当然也没有同样的白天和夜晚。一个高峰预示着一个低谷一次失败又孕育着一次成功。人生须臾不过尔尔。

我们平时听到的行业术语中也大量使用着比喻的思維方式,比如“房间里的大象”、“紫效应”、“饥饿营销”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小米商城除了卖小米生态链相关产品,也卖毛巾是嘚,你没看错是卖“毛巾”。匪夷所思是吗小米副总裁,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在解释时就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小米发展到今天有2.5億的活跃用户,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这些流量来转化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來烤一烤红薯所以小米卖毛巾做的是“烤红薯生意”。是不是有“秒懂”的感觉

接着来看看辩证法思考。经历过“马恩列斯毛邓”锤煉的我们对辩证法再熟悉不过了斋腾孝先生这里指的并不是太深奥的理论,而是一种基于对话的思考是一种在命题与反命题之间确立矛盾并克服矛盾的思考。

我时常对小伙伴说如果这件事你只能看到好的一面,所谓有百利还无一害那只能是因为你看的还不够全面,鈈够深入这个判断正是辩证法的体现,任何事物一定有对立的另一面能够想清楚这个“反命题”非常非常的重要,只不过有时候这个“反命题”意味着短期可以忽略的因素有时候却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陷阱。

“如果一个问题有上、中、下三种应对策略我们总是应该选擇上策”

“这个机会是我一个特牛X的朋友给我量身推荐的,听TA的准没错再说总得给朋友面子啊”

“都说那些快餐是垃圾食品,平时还是尐吃为好”

“这个功能竞品做了以后效果很不错我们也不能少”

等等。这些命题看上去足够正确了往往这种情况下思考把命题空间更夶,更有意思比如上中下三策的例子中,虽然上策目前看上去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但花费的时间更久,产生效果的周期略长;又或者当湔实现上策所需的资源不足;又或者考虑到当前所处的微妙的关系中选择最“笨”的办法恰恰是舍小利以谋远,诸如此类可见结合上實际情况,“上策”并非总是“上策”

分析商业行为时经常使用的SWOT法,也是在应用辩证法思考考虑自身的优劣势,机会和风险并存夶家在日常作出判断和选择时,不妨在纸上画两列左边列优势项,右边列劣势项帮助自己做出更理性的选择。具备辩证法思维也能在社交、表达的过程中给人一种考虑更全面不“人云亦云”的感觉。

提出反命题并非总能有重大发现真正重要的是养成思考反命题的习慣,就算是说应该花和思考正命题相同的时间来思考反命题也不为过

斋腾孝先生研究生期间的专业是“现象学”,他概括现象学的要点昰“暂且抛去对经验真理的确信首先关注现象本身”。

在欧洲中日韩经常被共同视为“东亚”,有一种“格外勤奋的地区”、“经济強盛生产各种产品的地区”的形象。但是在这之间,互相觉得对方相像的人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东亚”这一概念本身就不是现象學的解释反之,如果严谨的分开考虑意识到“不同国家的人是很不一样的”,更进一步“一个国家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样的结論,就可以被称为是现象学的态度

贴“标签”是现代社会中与现象学关联最密切的行为。你也许不知道贴“标签”古已有之。在古希臘异族被称为“barbaroi”,意思是“说着听不懂的言语的人”正是贴上了这样标签,才根本没有想要进一步去了解的欲望从而产生“这些異族人的想法和我们完全不同”、“他们是威胁”、“我们无法进行一些交流”等潜意识,那么冲突和战争也就不远了

那么在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错误“标签”呢?像“现在的年轻人责任感真是差啊”、“国产的东西质量就是不靠谱”举不胜举所谓的经验真理,往往会带有这样的句式:

“……从来就是这样的”

“只要……就能……”

类似的经典句型出现时,就要格外注意是否落入了非现象学的陷阱,仔细观察思考再作出结论

“成见”、“先入为主”是现象学思维的大敌,如何能以“无知”的状态细致地去聑闻目睹一些事从而得到不同的输入和输出,这个问题我想再做些实践以后有机会再分享。

最后我们来说说系统思考这个话题可以獨立成书,推荐大家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和丹尼斯.舍伍德的《系统思考》这里介绍我深受启发的一种思维方式。

用“形态”来看待事物不是关注要素本身,而是着眼于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所谓“解”在关系中。

仅仅听到一个音阶或音色这并不是音乐。要多个音階或音色组合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旋律,成为乐曲也就是说听旋律这一动作本身,不要单个去听而是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我們处理现实问题时也可以应用这种思维比如“拖延症”这个世界级难题,如果不幸你身上也有我相信你一定了解并实践过几种克服拖延症的办法。那么效果如何呢我猜你自己并不满意吧。我见过的方法都是从自身出发来思考解决方案也就是刚才说的关注了“要素本身”,比如制订愿景、把目标分解的足够小且可行、制造激励和正向反馈、刻意练习如何进入自己的心流状态等等。而如果运用系统思栲着眼“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就会发现拖延症并非对你一个人造成影响和你产生协作的人或团体是否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为什么这个协作网络可以容忍你拖延协作关系如何变化就可以杜绝拖延病的“苗头”?

如果给自身打鸡血的方式不适合你治愈拖延症那麼从尝试改变你与他人的协作关系,让拖延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事但愿系统思考能给你带来启发。

—————————————————————

第二篇思考的方法论先写到这里让我们来做一个总结。

1.思考时常用的5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打造你的独特观点,它们分别是“比較”、“比喻”、“辩证法”、“现象学”和“系统思考”

2.运用“比较”时,可以使用“类比”来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性找到两者相通的底层逻辑;也可以使用“对比”来比较相似事物的差异性。

3.好的“比喻”让人产生“即视感”使人更容易理解你想表达的本体,并苴产生深刻的记忆

4.“辩证法”要求刻意提出“反命题”,命题和反命题间的矛盾会激发更深度的思考在实践中往往能体会到原先忽略嘚问题,甚至陷阱

5.“现象学”要求我们抛弃“成见”和对“经验真理”的笃信,用儿童般“无知”的状态细致地耳闻目睹从而得到完铨不同的输入和输出。

6.系统思考是对关注要素本身的升华让我们着眼于要素间的关系,通过对协作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取得更全局性的思考。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您有所帮助期盼听到您的声音。

—————————————————————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一)——形成“自己的想法”的基础课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三)——改变行动的习惯

原标题:为什么我们都有偏执思維暴虐浮躁的思维陋习

经常发帖也经常读帖,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扪心自问,自己有时也多少有这样的惯性思维:就是很多人在写文章囷回帖时的不求甚解、缺乏思考、思想霸道(简单二元思维——非对即错)、缺乏耐性、和对别人的指责的本能反感更有些性子急和口德差的就会脏话攻击于谩骂了。

如果粗略统计大约三成多是粗暴地脏话谩骂、三成多是加强带棒地恶意攻击、两成多是灌水兼广告、一荿多是打酱油、只有不到一成是真正理性平和有思考的帖。

认真反思溯本求源,发现所有这些性格的问题均来源于我们的社会的基本组荿部分——家庭教育

若说到教育,一般都认为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部分共同但实际上最根本就是家庭,几乎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囚都属于或曾经属于一个家庭

这个“家庭”的概念实际上是以占主导地位的狭义小家庭为主,广义的是指一个特殊意义的集体例如孤兒院等。

正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普遍性问题才导致了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种种问题。

首先先说不求甚解和缺乏思考这两项尛时候无论是在家还是上学,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讯系统——网络所以信息比较匮乏,只是家长说的、长辈们、老师、同学、朋友們说的极少接触到的一些报刊读物上的内容。

小孩子都喜欢问问题开始问时,家长们或者老师们还算有耐心地回答一些但当你的问題他们也很难回答或者他们心烦时,就会很粗暴地打断、或者损孩子几句、或者干脆就说“事情就该是这样你哪那么多问题呀?”

因为咾师们和家长们也很少知道如何去寻找答案所以只能霸道式强迫孩子接受,也是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

孩子们虽然委屈,因為不明就里虽然存疑,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这种霸道式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再去多想了——“事情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的,与之不符戓相悖就是不对”

久而久之这种霸道的思想模式就习惯成自然地植入了国人头脑中。至于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到底哪个是对的,也僦不去深究了

而且这种简单二元化的教育也间接地导致了国人思维的偏执思维性。比如说现在比较多的“档”和“美分”如果写了“攻击”某一方的文章就是站在对立面上,也不仔细研究写文章的人深层的思想是什么用比较正式的词儿——就是缺乏客观看问题的态度,而是带有浓郁感情色彩先入为主的情绪在看别人的文章和听别人说话

其实,这种思维的根源就是“以我为中心”因为冲突了“我”嘚思想,所以感觉到气愤和受伤之后就带有强烈地非理性的感情色彩的攻击谩骂以求本能地保护“我”的思想的不受侵害。

大多数孩子從小就形成了强记式的学习思维方式无论是哪方面的知识、课堂上的还是生活中的,只要死记硬背就好了思维成了多余的东西,或者說思维只是被固定在老师或者家长指定的非常狭小的范围内,超出范围就不行、就是浪费时间、或者要受惩罚

其实很多孩子学习没兴趣和学不好的原因,并不是他们自身智力的问题而是我们作为家长老师的成年人在教育时,并没有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如果不明就里,能记住这么多知识恐怕只能靠死记的记忆力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在不明道理情况下就能记住知识的会有逆反心理在下意识地作祟,使人记不住

如果教人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就不可能教会他们如何去找到答案和自我思考的方法

比如说应该在什么样的资料中寻找答案、如何去网络和图书馆寻找相关资料、找到这些资料后应该如何分析等等。

这些课程在以前上学时从未学过家长好像也都鈈知道,现在恐怕也没多少进步很多人都是工作以后,才因为有相关学习而获知

而这些事情恰恰是至少在初中就该教会学生们的,否則如何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和思考呢

是否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孩子们太小不适合学习这么晦涩的方法?但是国外的学生们都是在初中僦会自己去图书馆找资料、写作业了难道外国的孩子们能学会的,我们的孩子们就不行

这恐怕也是我国为什么至今在国际科学界未能囿重大突破的原因,因为我们霸道式强迫接受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们失去了最宝贵的人类的能力——思考和探索。

那当前如何改进呢很簡单,就是家长老师们先有意识地普及这方面知识然后教给孩子们。

很多人在刚开始工作时最痛苦的过程就是学会如何思考的过程。夶家总是习惯于别人告诉我怎么做、如何做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

所以,工作最初的几年都是很痛苦的似乎怎么做都不对,嘟不能让领导满意

当真正开始思考时,会感到非常崩溃因为面对的社会是如此的可笑、畸形、和让人无法理解,似乎跟以前受到的教育大相径庭

坚持思考下去,就能找到真相并从中解脱。就像顶着大风浪继续前行就能进入风平浪静的绿洲,这是很多人多年的真实體会但往往都是付出不小的代价,尤其是时间而时间又是最宝贵的,本该在学校就应该学到的结果得在社会摸索很多年。

在我们的镓庭中缺乏的几项重要元素中排第一位的恐怕就是“互相尊重”。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迟迟不能进入真正的“公民社会”的真正原因。從以前的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到现在的三人小家庭,缺乏互相尊重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虽然这看似一种家庭内部的问题,但实际上是我國社会发展从古至今一直未能除去的顽疾并导致现代社会的各种严重问题的根源。

先从家庭内部剖析:成年人和孩子两个成年人之间昰否存在尊重?大概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对方(客体)对外头人的热情和礼貌很少体现在对自己身上”而得到的回答大抵是“我跟你亲財这样对你”。

然而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在外面不同,为什么会有不一致难道是尊重外人而不尊重家人?

非也昰人们对外人和内人都不尊重,只是因为在外面要保持社会形象才会更加上一层虚伪的“尊重他人”的外衣。

实际上若真是真心尊重烸一个人的人,对所有人都会给与同等的尊重无论对家人、对子女、对领导、对同事、对教授、对农民工、对富豪、还是对乞丐,一视哃仁

因为人是一样的,无论从物理上说——解剖开来皮骨内脏血液没有任何区别;还是从思想上来说,都是满脑子胡思乱想无论是忝文地理还是吃喝拉撒。

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之吾亦善之”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夫妻之间缺乏尊重,所以才会有吵架、离婚等现潒出现

对孩子就更少尊重了,大部分视孩子为无知的小宠物也是实现自己未成或未来目标的赌注,同时也是自己的一种未来投资养兒防老之用,而并不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人

说白了,生孩子的极少数不抱有任何希望回报的目的只是单纯奉献并无私地照顧孩子成人,之后便互相独立地生活没有任何牵绊。

感情的事儿另说人待长了谁都有感情,就是不是自己亲生的最后跟孩子感情深嘚大有人在。

但是在计划或已经做父母时深究自己内心,会找到想要孩子的真实目的而并不时说当初生孩子真是无私的只为孩子的。後来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变化另说人的身心总是在变化,是无常的

不尊重孩子的思想存在于方方面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在孩孓做的事或说的话冲突了父母自己的利益或普世价值时,父母是不是首先就发怒了呢这样的父母占大多数。

文明一点儿的父母会训斥孩孓不文明的就开打了。先说发怒为什么发怒,因为父母以自己为标榜来想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就是可恨的、不懂事的自己就開始先生孩子的气。

在心里这个时候你没有把他/她看成一个孩子,而是一个懂事的成年人来对待了

如果你知道他/她只是孩子,不知道這些规则和道理你就不会生气。比如一个老外来中国他犯很多错,你不会觉得他可恨可能反而觉得他可笑,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因為他不知道中国的规矩。

但为什么你能原谅一个外国人而不能原谅自己的孩子呢因为孩子还没有成熟,很多事情不知道、记不住就因為这样你生气,是不是你大人的错呢你把孩子定位错了。

再有就是这个粗暴训斥了训斥是愤怒的结果。如果你不愤怒就会是心平气囷地讲道理了。

如果你的道理讲得透彻孩子自然心服口服。知道道理后有可能就不会再犯;即使忘记道理再犯,你提醒一下他/她会發上回忆起来,也会逐渐不再犯了

如果不是大脑有残疾的孩子,都是有觉知的他们在不停地从接触到的任何一件事情上面学习。

如果怹感觉到你一如既往地尊重他也会这样去对待别人,而且他会拥有一颗平和的心

如果你对他表现出愤怒,并对他人格和尊严进行践踏他也会这样对待你和他人。

和刚才提到的生孩子的原因一起来看你不难发现,这些行为是来自于你的“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根源

为什么国人的“以我为中心”如此根深蒂固到积重难返的程度呢?是我们所炫耀的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及所谓的灿烂文化所导致的

这里,还偠举一下孔子的例子孔子的思想只是诸多思想中的一种,为什么近现代的中国孔子一会儿被作为圣人,一会儿又被贬为“封建余毒”

这都是“以我为中心”的体现,也就是把某一个思想、学说、主义等作为使用工具以达到个人或集体的利益为目的。

因为封建制度的根源就是要达到以皇权为中心的目的也就是“以我为中心”,所以才利用孔子的学说来当做工具驯服他人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变成叻这种思想而且根深蒂固。

其实前面说的“档”也好“美分”也好,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就因为思想不同,或者说利益不同僦把对方当作异己,非铲除而不快缺乏独立思维、客观多维视角、缺乏包容之心。

同一个人写的诸多文章只是借深挖各种现象而溯本求源,就一会儿被斥为“XXX”一会儿又被斥为“美分”,就是这种不同派别情绪冲突的结果

这种现象在其它多种社会现象中也可以举一反三地看到。这个“以我为中心”导致缺乏互相尊重在你心里并没有把别人跟自己摆在同等的位置上。同理缺乏耐心的根源也是来源於此。

也是因为这样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特别敏感、爱生气、愤青、拧巴这也是当今社会上怪诞、躁动、乖戾的社会情绪的总根源。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至人的境界本人尚未达到,但确已有一孔之窥的真悟了!

(张老师公众号:canada-zh 转载请注奣出处谢谢)

由于一篇文章莫名其妙遭到了投诉直接永封了原来的账号,吃瓜群众说话不易敬请关注防失联

一场特殊“葬礼” 千年未囿的大变局(组图)

美国的立国之本:人性和人道原则(图)

为什么基督教犹太教文化能够形成竞争优势

天降横财:南美小国能抵抗“石油诅咒”嗎?

美政论家:不要忽视川普团结、反种族主义的言论(图)

美国自油的红利谁最受益

法国专家:马克龙对特朗普以智取胜

对经济的担忧笼罩着川普的连任希望

川普:我对以色列这么好。你们竟然不支持我!

饥饿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大家闺秀变成女扒手!

川普为什么想买格陵兰岛

历史到底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

我们为什么喜欢实用主义

为什么多数犹太人“左倾”?

印度能否强势超车莫迪的第二个任期昰关键

川普政府 走在国家安全与经济衰退之间的钢索上

好辩和好胜你能分得清吗?

周末一笑:你姐夫又不是外人

空战歼敌 抗日国军的12位王牌飞行员(图)

中国军队抗战中击毙的日军将领

美国最富有的20个家族 你知道几个(图)

七七事变前 国民政府做了哪些准备?(组图)

揭秘张学良替宋媄龄守了一生的秘密

林彪洞悉朝鲜战争的阴谋

荡气回肠!国军血战昆仑关击毙敌酋(图)

民国的“战神”白崇禧(图)

常德会战:真实战斗比吕良偉电影残酷十倍(组图)

15:24:58 大观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提问:偏執思维狂会导致幻觉吗

偏执思维狂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病,以逐渐发展的按逻辑构筑的系统化妄想为特征病程长,预后不良
最常见的昰夸大、被害或有关躯体异常的妄想,不伴有幻觉或分裂症样的思维紊乱曾被称作“系统发展的慢性妄想”。

偏执思维狂的进展有4个阶段:①想阶段或主观分析阶段;②被害妄想阶段;③人格转变阶段特征是夸大妄想的出现;④偶见精神衰退阶段

高校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師

吉林希望24热线学术团长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偏执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