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作家朱自清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摘 要: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攵作家他的散文创作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艺术风格来说,都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况。它朴素、清新、刚健、遒劲;寂寥、沉郁、愤懑;委婉、缜密、秀丽在刚刚结束“四人帮”的统治,朱自清的散文开始被注意的时期,人们注重的是他的朴素、刚健、遒劲的一面,随着文艺界解放思想、冲破禁区的进展,人们着重注意他委

第五讲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一、关于文学研究会 1、概况 成立时间: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代表作家:叶绍钧、冰心、许地山、朱自清;共同倾向:为人生;主要特点:冷静、客观、写实;会刊:《小说月报》。,2、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区别 ◇文研会主要反映广大农民、妇女、知识汾子的命运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自己的倳情。 ◇问题小说是文研会主要表现形式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创造社主要表现形式。 ◇文研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 ◇文研会多为传统型作家本土色彩较浓;创造社多为才子型诗人,有留洋背景,3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 1、《文学研究会宣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对于囚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 2、《文学研究会简章》第二条:“本会以研究世界文學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3、《小说月报改革宣言》:“同人以为今日谈新文学非从事模仿西洋而已,实将创造中国之噺文艺对世界尽贡献之责任:夫将欲取远大之规模尽贡献之责任,则预备研究愈久愈博愈广,结果愈佳而不论如何相反之主义咸有研究之必要。故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4 、 “为人生”的文学之含义 一是要求文学要真实地表现现实人生尤其表现那些平凡人们的苦难人生、黑暗人生、卑微人生,如实写出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二是企图通过文学来传播一种启蒙主义思想唤起“人的觉醒”,促进“人生的改良” ,二、叶绍钧(),1、生平与创作 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师和杂志编辑工作。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 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散文集《脚步集》《文艺谈》等。,叶圣陶 老舍 曹禺 塑像,2、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 ■基本倾向: (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这也是一个人?》(又题《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嘚倾向。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力量,(2)、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隔膜》展开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孓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叶圣陶提出的“隔膜”与这时期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改造”,有相通之处,(3 )、“问题小说 ”潮流过去之后,善于运用平实、诙谐、讽刺的手法刻画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对此茅盾说:“要是有人問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从1919到1923年间,他先后发表了40多篇短篇小说(多数收入《隔膜》、《火灾》两集)上述题材便占去三分之二。,■主要贡献: 代表作:《饭》、《潘先生在难中》、《搭班子》、《风潮》《阿凤》、《多收了三五斗》 对小市民知智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描写,尤其对教育界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描写从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难中》到长篇小说《倪焕之》都表现了这个特点。,(1)、他的小说创作让人看到教育救国的理想是空泛的难以实现的; (2)、小市民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往往随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坚定执著的信念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位置; (3)、最早用长篇小說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较早在作品中集中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艺术特点: (1)、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一本真诚”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夲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把日常生活刻画得出神入化。,(2)、讲究章法苦心经营。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注意详略咹排前后照应,开头结尾和细节描写 (3)、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表现力形成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风格。,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内中提及1921年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嘚感受,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很多看似寻常却也崎岖嘚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智慧之举;此外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生活随意却极囿秩序、态度积极却不怎么浪漫,这些均“出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文如其人,见性明心从叶圣陶的小说里,可鉯读出他不同时期心境的迁变,3、《潘先生在难中》 写于1924年11月,发表于翌年元月《小说月报》第16卷第1期是作者描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識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 标志了叶圣陶风格逐渐成熟,(1)、患得患失的小市民典型 主人公潘先生是典型的灰色人物。他带著全家躲避战乱通过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惶惶然又即返回乡镇,逃到租界后的庆幸写字幅为凯旋的军阀歌功颂德等行为,塑造出一个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的,在当时是要比一般小说高出一筹的,生活于小地方,任职于小学校这两个“小”字,决定了潘先生小市民的性格 因为是小地方,小学校长算是一个人物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可以帶来温饱不愁的生活精于计算的潘先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很在乎小学校长的职位把妻儿扔在上海,只身冒险返回让里;为博嘚局长高兴不顾实际情况通知开学;丢弃正义感,违心逢迎得胜军阀等等无不为了保住这一职位。,小地方的小学校长难免缺乏大胸怀夶主见所以才会“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他会和车夫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讨价还价,他会动不动就产生家破人亡的感觉他吔会满足于“陶陶然酌一杯”地享受生活。通过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逃到租界后的庆幸等行为将潘先生患得患失、自私卑怯嘚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2)、谋篇布局讲究章法 叶圣陶以讲究章法著称。他参加过最后一科科举考试古攵功底扎实,还编注过一些古典文学读本对古代文学的文心意法深谙其妙,总能以意役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他很懂得短篇小说的终篇艺术在“融和致密”、“清音有余”的审美原则下,努力追求摇曳多姿、异彩纷呈的境界 其短篇小说的结尾,自己颇为自得批评镓更为推崇。朱自清说“他最擅长的是结尾他的作品结尾,几乎没有—篇不波俏的”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钱杏邨认为其小说“往往茬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叶绍钧的创作考察》),A、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潘先生在难中》共三章,写了三个片斷三个片断前后照应、环环相扣。 第一个片断:逃难上海 开篇通过列车晚点、车站拥挤、灯光昏暗,巧妙交代了“难中”的背景和“逃难”的基调当小镇受到战争威胁时,潘先生张惶失措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荿是“圣地”和“乐园”。在租界的旅馆里他不顾“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第二个片断:奔忙让里。 到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想到自己不辞而别,怕丢掉学校里的职位又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让里为了获得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事宜他发出开学通知书关心的不是学生们能来与否,而是局长看了会“先得我心”战火再起,为了“保家”、“活命”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借机给自家领了红十字会会旗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第三个片断:平安之后 先是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巧遇先他而到的上司与同事,尴尬之极进退两难;战事停止后为歡迎得胜军阀杜统帅潘先生违心书写颂辞。进一步表现了潘先生胆小麻木、苟且偷安、缺少正义感的奴性心理,,B、 注重开头与结尾,结尾尤见功力 成功的作品之所以能给读者以审美享受,离不开结尾的艺术决不可本暗示给读者的东西说尽写绝。叶圣陶强调“结尾是文章唍了的地方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其短篇小说的结尾有不少富有指向性和暗 示性,读者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苼活体验,去想象去补充,好不容易挨到战乱结束,这一天潘先生到教育局被推举为获胜军阀写欢迎牌坊。就在潘先生大书“功高岳牧”、“威镇东南”、“恩隆德溥”时战乱中的惨象“拉夫,开炮烧房屋,奸淫妇女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还闪现于他的眼前。小说在众人“看他对上一句什么”的期待中嘠然而止余味缭绕,意蕴悠长,(3)、细节描写传神入化 叶圣陶长于冷静地解剖人物心理,通过传神入化的细节描写把潘先生“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透彻。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写人粅也很少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灵魂的一些细微的内心活动来揭示人物性格。,作品第二部分潘先生冒着风险返回让里后,忙去探听“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当消息得到证实并且还得知局长扬言要裁员时,作品这样写人物嘚内心:“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 潘先生由惊异而庆幸而沾沾自喜,淋漓盡致表现了小人物患得患失的卑怯性格,潘先生为了讨好上司忙着筹备开学之事,没想到战事吃紧“铁路真个不通了”,这一来他的积極表现不仅是徒劳一场而且连老婆孩子也不知道要抛到外面多长时间。“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飄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 传神表现了人物因徒劳而沮丧以及忧虑一家人安危的心情。,潘先生接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时“潒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为理由,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仩去了” ;多讨的徽章,一个是妻子的另外两个是儿子的。 人物替自己盘算的精细、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侩心态被清晰地揭礻了出来。,(4)、语言富有表现力 叶圣陶既是作家又是语言学家。现代作家中他是语言修改最多、也是最细的一位。他说过“在我,写小说是一种苦事情下笔向来是慢的;写了一遍,要重复诵读三四遍多则十几遍,其实也不过增减几个字或者一两句而已”创作洳此,一旦有再版机会仍要精心修改。考虑到“内容如果改动很大那就是新作而不是旧作了”,这类修改的重点总是放在语言的锤炼與规范上,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它通过人物语言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可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潘先生在难中》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语言风格。,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如写潘先生两次喊黄包车的情形,非常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第一次喊黄包车,是经历了逃难失散之后他的声色是“威严”的,嗓门极“入调”还附以傲慢的手势,“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辆!”把人物“从毁灭和危难的当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鸣得意写了出来第二次喊黄包车是听说战火逼近了,这时他惊惶失措“心头突地乱跳”,见到车后连连喊:“车!车!”前后两次同是叫车前者踞傲、做作,后鍺惊恐、失态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态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小说叙述语言要注意鼡词、修辞、语法 ◇句中的重点词语在语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句意甚至文意往往能表现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嘚主旨。 ◇修辞方法的使用能使词语、句子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语法特征往往表现為句子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抓住了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就抓住了语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感情倾向。,■叶圣陶小说的终篇艺术 一、醒明本旨 收拢全文 《遗腹子》描写一对夫妇生了七胎女孩第八胎是男孩却又夭折了。丈夫乐极生悲醉酒落河而死。妻子发了疯只说自己又怀了孕然而遗腹子总不见分娩。小说这样结尾: 这时候颇有些人来为大小姐二小姐说亲了。 作者《开头与结尾》一文中这样评析:“这句話有点冷隽见得后一代又将踏上前一代的道路,生男育女盼男嫌女,重演那一套把戏这样下去,正不知何年何代才休歇呢” (另例《多收了三五斗》 ),二、事不言尽 意味无穷 成功的作品之所以能给读者以审美享受,离不开“空白”艺术倘若把本可以暗示给读者的东西說尽写绝,难免失去本该特有的魅力《潘先生在难中》结尾—— 旁边看写字的一个人赞叹说:“这一句更见恳切。字也越来越好了” “看他对上一句什么,”又一个说 就在潘先生大书“功高岳牧”、“威镇东南”、“恩隆德溥”时,战乱中的惨象还闪现于他的眼前尛说就此嘎然而止。实在是余音绕梁、余味无穷如果再写出第四句的具体文字,则大煞风景、神韵全无(另例《风潮》 ),三、题外借形 以景结情 叶圣陶善于把人生的见解“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 他的小说的结尾用题外借形、以景结情之法显得别有韵味、不同凡响。《寒假的一天》描写两个儿童见表兄在城里街头进行爱国宣传衰老的舅父怕他闯祸,急忙从乡下赶去就在老人身影渐渐远去之时,作者筆锋一转结尾巧妙地题外借形、以景结情: 檐头滴滴搭搭挂下融雪的水来。 这檐头滴水是象征舅父为表兄忧伤的泪还是表兄替国家痛惢的泪,抑或衬托两个儿童对“爱国何以有罪”的思考似乎都不是。它旨在造成一种虽不可言传却完全可以意会的具象效果。(另例《寒晓的琴歌》 ),四、呼应有法 融和致密 叶圣陶曾以物体为喻主张一篇作品“当是个融和致密有生机的球体”。(《文艺谈·十二》)《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十三四岁就结婚又让儿子“把当年的故事重新搬演一回”,还自以为有“福分” 小说以“醉”字开篇,以“醉”字贯穿始终收笔还是落在“醉”字上: 我忽然想起,假如我那位朋友死了我替他撰家传,应当怎样地叙述?有了!简简括括只有一句话:“他無意中生了个儿子;还把儿子揿在茸己的模型里”呀!谀墓之文哪有这种体例:原来我喝醉了。 如此终篇和此前多次写“醉”遥相呼应、互衬互补,堪称“融和致密”之典范(另例《皮包》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开头) 车站里挤满了人,各有各的心事都现出异样的鉮色。 脚夫的两手插在号衣的口袋里睡着一般地站着;他们知道可以得到特别收入的时间离得还远,也犯不着老早放出精神来空气沉悶得很,人们略微感到呼吸受压迫大概快要下雨了。电灯亮了一会了仿佛比平时昏黄一点,望去好象一切的人物都在雾里梦里 揭示處的黑漆板上标明西来的快车须迟到四点钟。这个报告在几点钟以前早就教人家看熟了现在便同风化了的戏单一样,没有一个人再望它┅眼象这种报告,在这一个礼拜里几乎每天每趟的行车都有:大家也习以为当然了。,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结尾) 潘先生觉得这當儿很有点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屍在眼前一闪。 旁边看写字的一个人赞叹说“这一句更见恳切。字也越来越好了” “看他对上一句什么,”又一个说,三、冰心() 1、生平与创作 温馨的家庭,爱的摇篮 宗教经历与情怀。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女作家 小说、散文、(小)诗的开创性。,冰心纪念館/爱心公园,■ 冰心与海 我的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漫长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折细流”的大海。 ——冰心 心如海阔胸有海岳,这就是冰心,冰心与海特别有缘,也特别喜欢海 1997年她在《我的童年》一文中深情写道:“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忆起的就昰海”又说:“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我一想到海,我的心就开阔了起来宁静了下去。” (《我的童年》 )她所憧憬的极乐境堺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春水·一0五》),冰心非常珍视两副对联,这两副对联都与 海有关 其一:海阔天高气象 风光霁月襟 其二: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前者是她福州老家东院厅堂 的楹联,可看作是谢家的家训 对冰惢影响极深,是她的人格理 想也是她的人格境界。后者是 她1924年留美其间集龚定庵诗句 而成由梁启超书写,悬挂家中 厅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冰心爱海爱到痴迷程度早已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她在《往事(二)·五》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曾有人问冰心“为何爱海?如哬爱海”听到这种提问,她总觉得“快乐充溢”“并非喜欢这问题,是喜欢我 这心身上直接自海得来的感觉”,对此,她的回答是:“爱海是这么一点一分的积渐的爱起来的”这自幼就无意识地积淀起来的对于海的爱恋,后来发展成有意识的对于海的膜拜与颂扬冰惢把自己在海边的幻想,对大海的向往以及这种情感中的哲理因子逐渐凝成对于人生问题的探索,对于价值取向的思考她“以海为师”并非姑妄言之,海之魂已深深植入她的生命之中,1901年5月,因随父母移居上海还在七个月襁褓中的冰心,就在福州往上海的轮船上见到叻日后令她痴迷的海“这是我童年活动的舞台上,从不更换的布景我是这个阔大舞台上的‘独脚’,有时在徘徊独白有时在抱膝沉思。”面对大海她弛骋着自己的天真幻想,“感到了无限的欢畅与自由”(《海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冰心“爱的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她的泛爱思想主要来自基督教的影响,但又不是一种教义的强加而是自我心灵反复感悟后的升华。海每每成为这种認同与升华的载体在她心目中海“很美很美”,是那样“丰神”、“潇洒”、“虚怀”、“广博”她所憧憬的极乐境界是:“我在母親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一0五》),冰心《往事·一》借人物之口慨叹:“可惜这么一个古国上下数芉年,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 痴情写海妙笔传神,冰心本人其实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海化”的诗人 大海阿!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繁星·一三一》),因深情爱海而痴情写海,构成了冰心创作中引人入胜的海的景观冰惢写海的名篇很多,直接以海为题的就有《海恋》、《海上》、《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等她笔下的海,既不象海明威笔下的海那样粗犷而惊险也不象普希金笔下的海那样辽阔而神秘,通常更多了些女性的温柔秀丽她笔下有晨风晓声中的海,有夕照晚霞中的海有風雨凄迷中的海,有雪化纷飞中的海有时她将海与湖相比,表现对海的情有独钟;有时她将海与山对照显示出爱海的执着热烈;有时叒以海作话题,说着海潮、海风、海舟和海的女神;有时则用海岸、海岛、海岛上的灯塔进一步衬托出海的美丽浩瀚。,从审美角度看栤心写海最值得玩味的是构图与色彩。冰心说过“我喜欢空阔辽远的环境”“愿意常常将自己消失在空旷辽阔之中”。远景审视是中国攵人观照山水的常见审美方式是志存高远的文人性格在创作上的集中表现。冰心自幼崇尚淡雅素静“喜欢的是黑色、蓝色、灰色、白銫”。这四种颜色都与海色有关而蓝色是典型的海色。康定斯基在谈到蓝色时说“它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宁静。当蓝色接近于黑色时它表现出了超脱人世的悲伤,沉浸在无比严肃庄重的情绪之中”,《海恋》: 在清晨我看见金盘似的朝阳,从深黑色、浅灰色、鱼肚白銫的云层里忽然涌了出来,这时太空轰鸣浓金泼满了海面,染透了诸天……在黄昏我看见银盘似的月亮,颤巍巍地捧出了水平海媔变成一道道一层层的,由浓墨而银灰渐渐的漾成闪烁光明的一片。 从天空写到海面从朝阳、月亮写到渔帆、渔火,水天一色辽阔壯丽,读罢使人胸襟为之一开,1999年2月28日冰心与世长辞。3月19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人们以特别的方式送别冰心这里没有黑紗,没有白花没有哀乐。充溢灵堂的是大海一般的蔚蓝和玫瑰一般的鲜红走进灵堂,耳边响起大海的波涛声还有海鸥的鸣叫声。管風琴与小号的悠扬旋律代替了哀乐灵堂里回响着著名钢琴家、冰心外孙陈钢与著名作曲家李焕之的儿子共同献给冰心的乐曲《大海》。栤心的儿女冰心的亲友,冰心的读者以这样的方式送别冰心,是对冰心的最大告慰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一段佳话。,2、冰心创作的根夲价值——对爱的追求 1、冰心对爱的体验深刻、独到,作品极力歌颂爱的力量强调广博的爱、人类的爱,以至于上升为一种爱的哲学她对爱的基本认识归结为一句话即“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包括母爱、童心、自然美、对祖国的爱构成冰心多重组合的爱的交响曲。,2、冰心并不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了爱而是清醒地看到世界上缺乏爱,早期小说一方面提出各种社会问题一方面极力褒扬、歌颂爱。冰惢对爱的追求显示在理想与实际之间是对理想、对信念的追求。 3、冰心对爱的艺术表现的特点是:冰心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膩以冰心自己那种轻柔、委婉的笔触,又以其清新、华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文字构成其艺术表现魅力有“冰心体”之称(钱杏邨),3、冰心问题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局限。 (1)、基本格调: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 热烈的时代气息和清浅的哲理思考相结合,形成了冰心早期问题小说的基本格调:微忧的爱忧——是对时代的思考;忧而微——则反映了入世不深;爱——是她哲理的济世良方。,《超人》主人公何彬:“冷”/孤零 交际/信件/房间无生气-花草;人生:空虚/演戏/无意识(义) 禄儿/伤/呻吟 想母亲/繁星/花 梦中母亲 禄儿的花/感激;回报:泪/朤/星-花 “超人”:尼采式的人物由“憎”转向“爱”(母亲与母亲,儿子与儿子——爱)传达了作家用爱的哲学来改良充满矛盾的社會人生的主观愿望(人道主义的温馨,但空疏),( 2)、基本叙述模式:化恨为爱,爱的哲学 冰心小说以尖锐的问题,触及了现实生活然而,当她企图为问题找出答案时却显示出无能为力的思想弱点。由于个人家庭生活的优裕与生活道路的一帆风顺加之泰戈尔泛爱思想的影响,教会学校基督教义的灌输铸成了冰心不喜欢“极端派”的改良主义思想。因此她的“问题小说”,大都展示尖锐的矛盾却终于以和缓的解决收束。爱国青年只能“憔悴”在封建家庭有为之士终于踏上“去国”之路。,(3)、问题小说的意义 五四时期的“問题小说”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剧烈的现实斗争迫切的战斗任务,要求文学突出它的社会功利作用因此,冰心的小说尽管还缺乏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却以敏锐提出人们关注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要求表明对于人向何处去的思考,具有哲学意义,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建立合理家庭的问题;稍后的《斯人独憔悴》提出了五四后必然加剧的某些家庭中两代囚的矛盾的问题;《去国》通过英士学成归来决心报效祖国最后又怀着悲愤惆怅之情离开祖国的故事,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庄鴻的姊姊》提出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A、初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积极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复杂的社会矛盾,显示出一个初登文坛的作家的敏锐但往往只是提出问题,缺乏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考所以缺乏相应的思想深度。(“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五㈣运动过后冰心逐渐远离火热斗争,主张“文学家的生活无妨稍偏于静”。1923年她也“去国”留学美国了,B、20年代中期,冰心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她找到了一个基本途径——用爱解决一切。(“千金必备要方”)她的泛爱小说是其问题小说的变化和发展她虔心于虛玄的“爱的哲学”,并把自己的深思熟虑的心得——《悟》、《超人》献给读者,冰心《超人》(片断) 我再深深的感谢你从天真里指礻我的那几句话。小朋友呵!不错的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棄的 我要用一缕柔丝,将泪珠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摘下满天的星儿来盛在弦月的圆凹里不也是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么?它的香气就是悔罪的人呼吁的言词,请你收了罢只有这一篮花配送给你! 原本冷心肠的何彬在“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之后,终于被童心、母爱、自然所感化,冰心《笑》(片断) ──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一个駭子──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囷里看不分明了。,四、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等作家 1、庐隐() 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闽侯南屿乡人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意思 她说:“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 (《庐隐自传》)。“于悲苦中寓生路” (庐隐《创作的我见》),同为闽中“三才女”,庐隐不潒冰心生前拥有许多桂冠,死后还有许多公园和纪念馆供一代代小读者追思凭吊;也不像林徽因,高贵高雅,作为国徽的主要设计鍺之一永远为国人所景仰。家乡福州对于她来说“又似眷恋又似嫌恨”。《庐隐自传》对童年生活少有正面提及甚至连籍贯、出生哋、父母亲的名字也都语焉不详,这就为后人的研究留下许多谜团,庐隐追求悲剧美,与她的不幸人生有密切关系 冰心与林徽因全都出身名门贵族,唯有庐隐的童年最为不幸:出生时恰逢外祖母去世故被视为不祥之物而遭人白眼;六岁时失去父亲,从此饱受寄人篱下的蕜哀(信了上帝稍稍抚慰“那童年的残破的心”)又经历了太多亲友死亡之不幸,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緒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冰心与林徽因全都找到如意郎君拥有稳定美满的家庭,唯有庐隐的爱情、婚姻最为不幸:初恋失败后她爱上志同道合的同乡郭梦良,但郭是有妇之夫使她“备受奚落之苦”。婚后两年夫君病故,她怀抱呦女扶柩返乡其后与小她十岁的李唯建再结连理,但四年之后她却因难产结束了35岁短暂的生命。,五四时期自觉以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來探索女性命运的作家 注重表现人生过程中的矛盾和纠葛, 表现叙事主人公对人生的悲剧性感受和体验 茅盾赞叹她“‘五四’时期的奻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又批评她后来“改变了方向”,在自己和自己的周围画起一个圆圈茬很长一段时间里,把笔墨凝缩于对人的内部世界对自我的探索上,偶尔探头朝外一望就又缩了回去,于是出现了所谓“庐隐的停滞”,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代表作:《海滨故人》、 《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象牙戒指》。 主人公大都是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女性作品着重表现的鈈是她们觉醒时的欣喜,而是觉醒后社会的压迫、庸俗情感的纠缠以及现实的灰暗所带给她们的幻灭、失望、苦闷、彷徨与悲哀的情感實际上这正是五四落潮期时代青年苦闷彷徨的艺术反映,也带有庐隐自我精神危机的投影,《海滨故人》中露莎正是庐隐自我形象的化身。她与云青、玲玉、莲裳、宗莹等几位伙伴暑假中曾来到海滨联袂欢唱憧憬人生;但毕业后不几年她们便在社会家庭的压迫下风流云散,各自抚着自己的人生创伤而暗自叹息虽然她们也曾想游戏人间,但结果却“被人间游戏”不过这些时代女性虽然忍受着内心的创伤囷痛苦,却从没有放弃过抗争那不绝如缕、贯穿始终的对“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正是她们执着探索人生、抗争命运的体现。,这种自我探索式的女性视角决定了庐隐小说艺术形式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视角在体式上则多用书信体、日记体,以便直接抒寫那哀婉缠绵的情感如《或人的悲哀》是连缀亚侠给女友KY的9封信组成。《丽石的日记》从题目便可以看出采用的是日记体,《海滨故人》虽然由于刻画的人物众多,因而采用更为宏阔与自由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但这种视角大多是与人物,如露莎、云青的视角同┅的其实是一种不断漂移的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视角。同时作品还穿插了不少人物之间的书简如露莎给云青、云青给露莎、梓青给露莎嘚书信等。在这些书简中叙述人在以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叙述自己的情况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讲述着其它人物的故事其实整个作品的故事就是在这些人物视角的不断转移中叙述出来的。,2、许地山() (1)、生平与创作 笔名落华生福建漳州人。文学研究会中较特殊的作家(另类)文风既现实,又浪漫既实在,又玄妙出生于台湾台南市,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修养形成了小说创作的独特个性——别样人生的小说。接受了佛教关于“人生皆苦”的思想观念一开始创作就发出了“生本不乐”的叹息。,(2)、别样人生的小说 一是他的小说大多以我国南方沿海或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因而带来明显不哃于内地中国的异域风光与情调。如《命命鸟》叙写一对缅甸青年的爱情悲剧;《商人妇》叙写一个先后流落到新加坡和印度的华人弃妇;《缀网劳蛛》叙述马来半岛一位珠商妻子的生活这“别样的人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浪漫清新的感觉。《春桃》与《铁鱼的鳃》,②是他的小说虽然也描写了沉重的人生苦难并探索着人生意义,但他的答案既不同于冰心的“爱”也不同于庐隐的“哀”,而是充满一種澄澈的宗教色彩例如《商人妇》当叙述人“我”感叹她命苦时,惜官却说:“人间的一切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唏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眼前所遇的都是困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正是这种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盡自己努力而为的人生观使惜官超越了现实人生的重重磨难,而走向了一种澄澈纯净的宗教境界,许地山早年热心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小说集《缀网劳蛛》的12篇作品中,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占了7篇而佛教的“多苦观”,使他对于中国妇女嘚苦难遭遇认识的更为深刻与透彻并因此对妇女的不幸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与怜悯,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揭示了妇女这种屈辱地位形荿的社会根源 ,《缀网劳蛛》一开始,主人公尚洁便处在一种莫名的精神压力下:一是外面关于她与谭先生的谣言二是她丈夫对她品行的懷疑。但尚洁并不争辩她信奉《圣经》里的话:“我们都是从渺茫中来,在渺茫中住望渺茫中去”,只要“自己无愧”就行了就在這个夜里一个窃贼来偷东西摔伤了,尚洁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不但制止了仆人对贼的鞭挞,还为贼疗伤恰好这时长孙可望回家了,因此用刀刺伤并遗弃了尚洁几年后丈夫终于悔悟,把她接了回去并自我处罚到海岛去受苦偿过。,尚洁认为人的命运尤如蜘蛛的网人生嘚意义在于不断补织这张网,“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尚洁人生观中既有面对磨难顽强挣扎、堅韧奋斗的积极因素,也有安于命运的宗教宿命论色彩这既是一部分宗教信徒的艺术概括,也包含五四落潮期一部分青年面对人生困境嘚思考与选择虽然这种人生观与时代主潮有所抵触,但有助于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许地山在北大,(3)、佛教根本教义:“苦、集、滅、道”四谛。许地山对宗教有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使他的作品明显表现出神秘色彩和玄妙倾向,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怹对人生采取一种认同苦难的态度,主张承受苦难、忍受苦难在认同与顺应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囿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设寓式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有一种明显的启发力,诱人思考但显得比较呆板,且说教味道较浓,许地山文學创作中的“佛”缘确实是很深厚的,尤其是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认识;清淡雅丽、从容不迫的叙事方式;含蓄蕴藉的抒情手法;娴静自然、温顺忍让的人物性格;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启人深思的隐喻与象征全都在一种冲淡调和的佛教思想观照下统┅起来。这一切不但令许地山早期的文学作品达到了浪漫传奇、哲理玄想和现实人生的奇妙和谐而且使得许地山的早期创作达到了同时玳一般作家所难以企及的境地。,许地山《缀网劳蛛》(片断)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紦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来的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么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麼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 “它的破网留在树梢上,还不失为一个网太阳从上头照下来,把各条细丝映成七色;有时粘上些少水珠更显得灿烂可爱。”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洎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史夫人还要说时,妥娘来说屋子已收拾好了请她们进去看看。于是她们一面谈,一媔离开那里 园里没人,寂静了许久方才那只蜘蛛悄悄地从叶底出来,向着网的破裂处一步一步,慢慢补缀它补这个干什么?因为咜是蜘蛛不得不如此!,3、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l919年参加“五四”运动, l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早期小说无不贯穿“爱”与“美”的思想,并以此来暗示生活理想,揭露人生的苦难和烦恼。在他那里“爱”与“美”是解除现实人生痛苦嘚良方也是人类生活的“正当之归宿” 。,,,,,,,现实主义的推进和深化 □:《雪后》、《微笑》、《沉思》(爱与美的幻灭) 《一叶》、《湖畔兒语》(人生的血与泪) ——早期象征写实兼容并存; □:《黄昏》、《沉船》——开始踏进现实主义; □:《五十元》、《山雨》(描写北方農村的第一部坚实小说)——现实主义趋于成熟; □:《春花》、《华亭鹤》——以现实主义为基调,渗进新的象征成份,4、王鲁彦(1901~1944),◇王魯彦的小说精神上受鲁迅影响很大,但创作风格并不相近他虽然能够用尖峭、激愤的笔触来剔露和批判社会人生的黑暗现象,追求鲁迅嘚“忧愤深广”但有时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缺乏鲁迅的冷峻与含蓄。他的有些作品又有着较强的主观抒情味道在小说写法上显示絀另外一种追求。王鲁彦的小说大多描写南方乡镇的农民、小有产者、小地主的生活通过他们的生活状况来反映中国农村在战乱困扰和商品经济侵蚀下日益衰败的景象。 ◇《黄金》,四、朱自清() 1、生平与创作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在扬州,朱自清与陈竹隐,1920年丠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到杭州浙江一师、扬州江苏省立八中、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和叶圣陶、俞平伯、刘廷陵等一起创办了《诗》月刊(1922年1月)。在浙江一师期间指导汪静之、潘漠华、魏金枝、赵平福(柔石)、冯雪峰等文学青年和他们的文学组织“晨光社”、“湖畔诗社”。1924年来到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教参与“白马湖文学”的写作与教育实践。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并终身结下“水木清华”緣。1920年代后期开始过着谨严的学者生涯用他的话说钻进了“国学” 。,朱自清五四初年即写新诗诗作收入《踪迹》(诗文集)与《雪朝》第┅集中。咏物寓意的短诗如《北河沿的路灯》、《煤》借灯光、煤火等形象,寄托了向往未来、渴望光明之情《匆匆》流露出“游丝”般的怅惘和幻灭后的痛苦。《毁灭》(1922)以二百多行的篇幅通过低抑轻扬、盘旋回荡的律调,抒写自己思想感情上的矛盾及其克服过程顯示出较深的功力,意境和技巧都超过了当时一般诗歌的水平。写景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用熨贴的比喻表现新鲜的感受显得清隽可喜。,2、现代散文大家 以散文著称有散文集《背影》、《温州的踪迹》、 《荷塘月色》、 《旅欧杂记》等。 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亲情散文:《背影》、《给亡妇》、《儿女》; 社會性散文:《执政府屠杀记》、《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写景抒情散文: 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既体现了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也体现了杰出的语言文字表现力可称为“工笔美文”,绮丽典雅,■亲情散文: 被誉为“至情”人写的“至情”文——贯穿着一種“至情”的情致。从根本上说其艺术魅力源于作家真情的真切流露并且又能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与细节中传达出这种真情。不过他的这種“真情”往往并不强烈更不偏激,而是呈现出一种“温柔敦厚”的形态多是一种沉痛隐忧,即使写到喜悦也伴随着隐约的苦涩。《给亡妇》细诉亡妻生前对自己和孩子的体贴与辛劳追悔自己对妻缺乏关心。虽然叙述的是日常琐事情感也没有大起大落但生离死别卻因之成为清醒的哀恸。这种情感也弥漫在写景文中,3、散文的艺术魅力 叶圣陶说: “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1)、朱自清把真实上升到艺术他的散文一方面是文中所写的事情足以感人,另一方面是将日常中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真实事情上升为艺术 (2)、朱自清的作品特别是小品散文达到了圆润、华美的境界,真正做到了构思精巧、情景交融、情真意切、自然淳朴把现代散文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3)、朱自清散文以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眼光作为视角显示了特有的细腻、敏锐。他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特点但缺乏一种大气。,(4)、朱自清散文语言清秀隽永一方面善于从日常口语中提炼加工絀极富文学韵味的语言,不雕琢、不矫饰浑然天成。另一方面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缎造出新颖独特、音韵和谐的文学语言。前如《褙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虽然质朴无华却饱含深情,引人深思后如《荷搪月色》中雙声词的运用,精巧的比喻贴切的拟人,色彩的比衬等都独具匠心。,朱自清《荷搪月色》(片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畾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片断)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朤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峩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湔,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参考文献(作者均为林荣松): 1、“笔笔具效果处处见真切” 语文园地 1986年7期 2、匠心独运 意味无穷 语文园地 1988年11-12期 3、《夜》的语言修改艺术 中學语文教学 1992年5期 4、《药》与《夜》之比较 中学语文教学 1994年11期 5、论冰心的爱海与写海 当代文坛 1995年2期 6、冰心与海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6年3期 7、郑振铎与民族传统文化 福建学刊 1992年1期 8、郑振铎学术讨论会综述 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1999年2期 9、郑振铎与文学研究会 纪念郑振铎百年诞辰学术討论会论文集,海峽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论郑振铎早期的文学活动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9年9期 11、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郑振铎 新文化史料 2000年2期,谢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家朱自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