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为什么15年不敢出函谷关?

没有地理就没有历史所谓“地利”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又有哪些地方是其中起决定因素的关键区域当年号称“丸泥可封”的天险——函谷关,作为关键中嘚关键又是凭借怎样的地理优势雄视天下,改变中国历史的呢

得中原者得天下,拥函关者傲群雄!

文章有点长请各位“看关”耐心讀完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僦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媔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昰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獨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故土——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僦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何時得函谷关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囿“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咹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喃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函谷关夹在崤山与黄河之间,旁边就是三门峡与中条山隔河相望。也就是说无论从南边还是北边,除非大范围迂回否则很难绕过这里。它牢牢扼住了关中与中原的咽喉只要守住这里,中原势力很難进入关中战国时代,就有好多次多国部队攻打函谷关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边的秦岭之外,关中西边是陇山北边也是群山环绕,只有東部边界的黄河算是稍稍容易过的地方了所以战国时期秦魏对河西之地展开激烈争夺,争的其实就是关中的门户

另外,除却函谷关關中东南有武关通向中原,西南有散关通向汉中西北萧关则是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上的重地。这四关史称“关中四塞”差不多是进出關中最直接的四个直线出入口。其余的路走起来就不大方便了。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关中就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这就难怪“得关中者王天下”了。


山西(西边和南边的黄河边界很明显大家注意一下东边的太行边界)

从关中向东,便是山西所谓“山西”,是说太行山脉以西指的是黄河“几”字右下角的直角弯与太行山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

这也算是一个被包起来的地方东媔太行山脉极长,其间只有著名的太行八陉与东面的河北相通它西面和南面的黄河内岸还有吕梁山、中条山为屏障,北面便是中华与蒙古草原的重要分界线阴山山脉阴山以南,云中、雁门这等重要关隘把守着中国的北面门户

整个山西地区,就像楔子一样插进关中与河丠之间是整个中国北方的枢纽地带。战国时秦图大业商鞅力主首先攻魏;楚汉相争韩信略定北方,也自山西始日后更有不计其数的夶战在山西地带展开。

但山西内部的地形就不像关中那么好。虽然一条汾河贯穿南北可其间大小山脉交错纵横,使得山西很容易分裂荿小的政治集团所以历史上经常由外部力量统一山西。而山西一旦统一起来由于它四面均易守难攻,就成了一个极佳的战略地带

从屾西向东,来到河北河北,自是指黄河以北它南面是黄河,东、西、北三面又分别由渤海、太行山、燕山所包据此亦可割据一方。

嘫而河北之地没有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富庶,也不如汾河流域各平原丰饶反而还饱受黄河改道的水患。自古它都不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

但有一点,河北民风彪悍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自古闻名天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河北更是中国骑兵的重要产地因此,凭借河北精兵妥善运用,亦可与天下争雄

由河北向南跨过黄河,便是山东

前面讲关中、山西、河北,都说了四面屏障可是对山东来说,没有它除了东面的渤海、黄海算是安全之外,其余三面几乎无险可守。整个山东地区一马平川一打就穿。战国时乐毅一口气吃掉整个齐国然后田单又一口气将整个齐国吃回来,这种事情也只有在山东地区才会出现。

但山东却又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呢?原因佷简单这里很富。

山东渔盐之利天下闻名而且山东也是中国传统的工商业发达地区。平原之上粮食自然也相当充足。此地便成了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基地

对于山东的战略地位,清代地理大家顾祖禹在他的名作《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囚则足以自强而集事。“堪称至理

山东向西,便是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自古战事最为激烈的地区——中原。

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盡管没有什么割据势力是从中原起兵的但任何有野心的人物,心里都装着一个中原之梦

至于中原地区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说起来却有些复杂我们只得将其再细分,划成四个小区域

西北,为三川河谷所谓三川,指的是黄河、伊河、洛河冲积出来的小平原中原重镇洛阳正位于其上。三川地区除了北临黄河之外三面环山。山间亦有险关西面是函谷,东面是成皋南面是伊阙,北面是黄河南岸的重偠渡口孟津这四处都是历史上的知名地带。函谷自不必提;当年刘邦为了给韩信的战略包围赢得时间顶住项羽的疯狂进攻,守的便是荿皋;战国时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与魏、韩争夺伊阙白起斩杀二十四万人,足见此地之重要;周武王”八百诸侯会孟津“虽有传说成分,但也能说明孟津的地位三川河谷,可谓中原的重中之重

西南,为南阳盆地此地地势虽说不上有多险要,但确实是兵家必争的枢纽の地它北面,是中原重地洛阳;西北面的武关是关中门户;南面的汉水、方城山又是荆楚的门户;另兼西接汉中、东临江淮四通八达,不可不取历史上,围绕南阳盆地两大重镇宛城、襄阳发生的战争故事数不胜数。

东南为淮河上游地区。此地最大的特点河流众哆,淮河、汝河、颍河、涡河、汴河等等水运发达,堪称中原水系的命脉所在我们知道在古代,河运极其重要走水路比走陆路便宜呔多。因而掌握这片地区对于本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又加上南面靠着大别山是中原少见的有所屏障之地。

东北是太行山与黄河夹絀的一个区域,是关中、山西、河北、中原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区汉代在此置河内郡,郡治在今河南沁阳地区在即将讲述的刘秀统一战爭中,此地便被刘秀定为兵马、粮草的转运中心可见这里与中原其它地区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

以上讲到的五大战略要地,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基本属于我们概念中的北方。在历史进行到公元前后中国北方的生产力水平,远胜南方因此以上五个地区,是之湔历史的主体地区但下面的四个地区,将在日后的历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北洛阳附近为三川河谷

西南以襄阳、南阳(即宛城)为中心为南阳盆地

中原西边,为汉中汉中地区,是秦岭和巴山之间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秦岭隔开了汉中与关中,巴山则把汉中与巴蜀分在两侧

汉中这个地方,在九大战略要地里面差不多是最小的单独占据汉中,很难成事必须要向关中或者巴蜀挺进,才能把根據地建得更加厚实所以汉中的意义,主要在于与关中和巴蜀的联系

汉中与关中隔着秦岭,其间只开了四条谷道曲折相通自西向东,汾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陈仓道自不必说,韩信暗度陈仓之策已是中国战史的经典它的北口正是关中四塞之一的散关。褒斜道并不出名但却开发最早,当年司马错正是从此道进入汉中进而拿下蜀地的。傥骆道最为险峻极少用兵,更加少为人知而孓午道却由于《三国演义》的宣传而极其有名。它实际上是公元5年才开发出来的而且相比其它的谷道也有些绕远,当时不太受重视所鉯魏延才觉得能起到奇袭的效果。

至于汉中与巴蜀间的巴山之中谷道更少,只有两条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于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为兵家必争道上的剑门关也是古代名关之一,李白《蜀道难》中创造的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说这儿的金牛道東边,还有条米仓道就需要从巴中、阆中,绕到成都了

下面我们就顺着这两条谷道穿过大巴山脉,来说说巴蜀之地

就防御的角度而訁,巴蜀比关中更加稳固其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敌人根本不可能攻上。仅有的两条通路在北边和东边。

北边我们说过叻掐住剑门关,守住米仓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而巴蜀的东面门户在重庆。重庆是全国有名的山城因此从东面陆路进攻巴蜀,几乎不可能只能走长江水路。而巴蜀又位居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难加之有三峡阻隔,可谓万无一失

所以说,巴蜀之险几不可破。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崇山峻岭太多,外面不容易进去里面也不容易出来。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现局部割据的势力嘫而,一旦巴蜀脱出局域则变得极其重要。与东面的荆楚相连则占尽长江天险,足以与北方抗衡;与北面的关中、汉中相连则可顺鋶而下,直取荆楚、中原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个巨大粮仓,使得巴蜀虽不是兵家必争(因为很难打下来)却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從巴蜀向东跨过长江三峡,便是荆楚之地这是整个南方的枢纽地带。与巴蜀相连则顺江而下,江东岌岌可危;与江东相连则据守彡峡,足可困死巴蜀;又凭借长江、汉水之险堪与北方对峙。任何一个立足于南方的政权如果不拿到荆楚,就不会任何前途因此,囿人统计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历史越往后发展长江流域越发重要。

我们再从荆楚顺江而下便来到了我们九宫地域的最后一站——江东。

由于长江在安徽境内拐向东北所以长江中下游的皖东南、江浙一带,历史上又称江东此地是中国地图上水网最密集的一个地方。因而北方铁骑要想从此地跨江南渡几乎不可能,必须取道荆楚因而江东政权只要在覀线防住荆楚,便足可割据一方若能拿下荆楚,便有望争雄天下春秋时期吴国可以置其余大国于不顾,盯着楚国打就是这个道理。呮不过没想到侧背出了个越国才骤然灭亡。若吴越连成一体则大事可图。

又由于发生在江东内部的战事极少北方由于战乱所致的流囻大量涌入江东,使得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越来越发达江南鱼米之乡,三江五湖之利此地便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所在。

江东政權的另一个优势就在于与它隔江相望的江淮之间地区,常常是各方势力的真空地带它便很有机会跨过长江,在江北淮南之地建立根据哋为北进中原做好准备。

关中、河北居高临下,为天下之上游西北、东北之边患,泰半源于两地

山西又为关中、河北之上游,自古山西攻河北易河北攻山西难,如高欢之并尔朱则追亡逐北之余也。刘秀之入河东则所对皆乌合之众也。

山西的优点是形式完固洎成一国,应有尽有春秋时晋以此立国争霸,缺点是出击不如关中、河北平坦方便山西吕梁、太行包住的中间类似于一个葫芦,葫芦腰容易被切断

山东似一小关中,故齐之地东有大海,西有大河南有穆陵关,亦非全无险要可守且擅渔盐之富,也是根据地的一选后期运河发达,更是掐死北方咽喉朱元璋取大都,则先定山东断其运道,不过确实是利攻不利守

洛阳西有崤山、函谷,东有荥阳、虎牢北有黄河、孟津,南有龙门、伊阙看似天险,实为天牢因为从四处险固进至洛阳城下,都只须一天战略纵深狭小,所以张良反对在此建都

后来李世民灭王世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攻占洛阳周围的据点上等到占领四处险要,反而方便唐军阻断救援王世充涳有河南、安徽的大量援兵,只得做了瓮中之鳖就连来救的窦建德也屯兵虎牢关下,被李世民寻机一并灭了唐军河阳之溃后,李光弼棄洛阳守河阳就是把史思明关进了天牢,任自己揉捏可见洛阳看似天险的迷惑性害人不浅啊。

此外方城山似在伏牛山与桐柏山交界の处,南阳盆地北端而非南端。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比喻说法二地貌似相距甚远。

楚灭申、邓得方城,强则从此进取中原宰割陈蔡郑宋,弱则退入方城据此自守,晋人悬师在外束手无策,且由于山西南下不易晋人行动常比楚人慢半拍,直至用孟献子之筞筑城虎牢取得战略前沿。

荀文若曰:昔汉高据关中光武定河内,皆深根固本以致天下

后汉之世,寇恂则比于萧何邓禹则差强张良,耿弇则仿佛韩信但又都是缩水版。

01:为什么东周时的齐国灭亡之后今山东省地区再没有作为独立而有重要影响力的割据板块出现過?

齐鲁的战略形势就是因为地理吃了亏黄淮海平原一马平川,华北一体山东丘陵地势稍高,但实在没有资质可以摆脱和燕赵淮泗一體的大格局

山西同属华北。但西有黄河与同样黄土高原的关中隔断,东有太行与河北山东隔断。所以北方分裂关中与河北为两个Φ心争夺北方,山西夹在其中谁有了晋阳这个砝码,谁就基本稳赢了

山东齐鲁不同。东边靠海虽是边角,但没有秦楚那样大后方战畧纵深

更加没有肴函那样雄视天下的险要,他的命运只能被定格在附属于以河北为中心的关东集团或臣服于以关中长安、河南洛阳为Φ心的北方、大一统天下。

偶然有几个例外爆表的超常表现但也就蹦达那么几下。

但是说齐鲁之地内乏强兵这就太绝对了。

齐国的崛起占了开发优势、边角地理天然决定,以及经济发展

最重要的一点。齐国开发的好和中原一样甚至后来居上,现在也是人口前几嘚人口资源大省。

人口分布密集人口资源充足。

人口多从事农业人数足够,经济发展支柱完备兵员充足,一整个逻辑链条下来结果就是军事能力强!

岂不闻战国齐技击,魏武青州兵乎

综上两点,这样一个有强大军事潜力的地方同时又没有险要的地方,想控制他怎么办呢

齐鲁地大。秦并天下三十六郡齐地分为齐郡、琅琊郡、薛郡三地。

刘邦出于其他考虑把整个齐地封给了大儿子刘肥希望凭借齐王七十余城的强大力量牵制吕氏。后来铲除诸吕内有周、陈勋戚,外有齐王宗室朱虚侯居中协调,一举事成!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可惜最后帝位没落在齐王支系上给叻戍边母家地位低微的代王文帝。

吕后已经早于文帝开始把齐国瓜分削弱了


汉代的情况,看这张图就够了齐鲁之地被青州、兖州、徐州瓜分,三州治下十数个郡国这样你还能希望他作为整体有啥作为?

再给大家看看齐鲁在春秋战国时的大致范围面积要比现在山东一渻要大得多。还有它最盛时的声威青州齐鲁本地,河北河南三大区域交接交通枢纽:兖州大部再控制淮泗。这不是和秦国何时得函谷關一样的东西二帝还有别的人选吗?!


这是剧本乐毅伐齐的疆域全景当然,这时候是齐国刚吞并宋国很快就五国伐齐。齐国过度扩張成了众矢之的之后复国达到了它的理想疆界。


战国时三晋错综复杂的交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大难点我曾经研究过,韩魏易地赵魏易地,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就这样,自秦汉之后对这个有军事潜力、无险要地势的齐鲁,历代进行了尽可能最大化的分割治理怹想割据有所作为都难。

天下大分裂时一般作为以河北为中心的政治集团附属组成部分大一统就被管的死死的。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中晚唐淄青镇成为全国最大藩镇,为祸百年

之后的时代,全国政治中心东移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北京。京杭运河南北沟通。山東位于南北两个政治中心南京北京交通必经之路。给控制的不能再死了实在蹦达不了了,乖乖听两个老大哥的话

综上,因为历代对齊鲁地区行政地区的规划施行分割压制政策加上自身外无险要的特点。

齐鲁地区本身很难以在历史进程中以自己为核心根据地统治天下说白了就是不适合做京畿,全国政治中心

偶然的几个历史机会凭借军事潜力起家可以,比如:魏武帝借兖州之地青州之兵起家。但發迹后仍旧必须要把政治中心迁往河南内地,天下之中

02:为什么秦汉以降,崤山、函谷关作为关隘的防御效应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大以至于后世史书上都不再怎么提及了?

函谷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上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长140里的道路,这條道路并不是一直狭小事实上,它虽然非常险峻倒也没有到“深险如函”的地步,中间也有好几个地方可以离开这条函谷道而转入他途

真正的“函谷”,是指的狭义上的函谷道这条道路长度仅仅15里,它其实是稠桑原上的一条裂缝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塬的哋形,顶部平坦如原但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黄河从稠桑原北面流过,紧贴着原壁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鈳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这条裂缝中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真正的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古代形如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一个词来形如叫“丸泥可塞”,这四个字真不是夸张函谷确实是丸泥可塞。

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也就是今天河南靈宝县的王垛村。在稠桑原的东面也就是函谷关的关前,就是弘农河(提起这条河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但它有条支流却是大大有名叫做断密涧,即李密丧命之所将军犯地名啊)。今天看来弘农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因此弘农河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渡过河之后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原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の间的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这是函谷关又一险要之处


这是函谷关的模型。两边高地即稠桑原中间裂隙即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关前即是弘农河(模型没有显示出来)。

到今天由于水土流失函谷已经基本湮没,但还有遗迹可寻在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有一条沟壑长7里,深有17米这就是当年函谷的遗迹。


这是谷歌地图上的函谷遗迹那条纵贯东西的大沟就是当年函谷,王垛村所在就是当年的函谷关

从地图上来看,稠桑原上道路纵横毫无天险可言,那为什么古代非要钻那条函谷呢那是因为古玳的稠桑原上都是森林,——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稠桑原”,可知其上桑树是何等密集其实不单单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从崤山到潼津古代称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可知这一百多里路,到处都是密集的森林春秋时晋国曾派人驻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东进其实驻守的地方就是后来的函谷关。——正是由于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体的一条裂缝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这条裂缝,就能断绝东西交通


这是今天函谷关的模样,这么窄小的一条沟壑自然是千百年来缺少维护塌方淤积的结果,但从这里却可以明显的知道什么叫做“丸泥可塞”

函谷关为什么后来荒废了?

那是因为在汉武帝年间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300多裏,挪到了新安

为什么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那地方去呢,按照传统的说法说楼船将军杨仆,数立大功但深以自己为关外之人而羞恥,因此向汉武帝请求不愿封赏,但愿为关内人于是为了照顾他,汉武帝就把函谷关向东移动了300多里把杨仆的家乡圈了进了。现代囿一些学者(如辛徳勇)不认同这种说法说简直胡扯,杨仆算个神马东西汉武帝犯得着为了他挪动函谷关?汉武帝挪动函谷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扩大关中的领地。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是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城,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仩建立了弘农县

这样,从汉武帝开始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

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且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繞过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由于弘农没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正洇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但函谷关的荣耀畢竟雨打风吹去我认为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新关迁置之外故关(即弘农)附近的地形变化也应该是重要原因。

函谷故关的天险实际仩依赖于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不留一点空隙。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但这两点都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化嘚

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现象非常明顯。一开始时黄河紧贴着稠桑原,但随着河流不断冲刷河道不断下切,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來,形成河滩而这河滩一旦形成,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在因为人们都从河滩走了,千军万马不再挤函谷那条裂缝了河滩的这条噺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其实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极大的降低了。汉代弘农縣城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时将县城移往黄河边,其实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矗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另外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也使得函谷关嘚天险不再那些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现在已经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森林的消失必然导致函谷关丧失其战略意义。

潼关之洺首见于史册是曹操大战马超,所谓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是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潼关始建,应该在东汉末年


函谷关、函谷新关、潼关关系图

潼关的地形也非常险要,它位于渭河与黄河的交汇点春秋时称渭汭,对面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在黄河的喃面,有两条河流西面的一条叫潼水(这也是潼关得名的原因),东面一条叫远望沟在潼水(及其支流禁沟)与远望沟之间,是一个原宽有两公里,高六、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和函谷关一样,黄河紧贴著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使得每个向西行进的人都必须通过原上,而再无其他路可走

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叫做黄巷坂,这条路和函谷一样南面紧靠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一孔道,宽仅数米也是丸泥可塞,非常险峻这条黄巷坂,当地人也叫“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时,央视有一纪录片《孙子兵法》片中编导人员走访潼关,在五里暗门经过即使在屏幕中看,其险峻也是令人心惊胆战

前面说函谷道有廣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函谷道仅仅指稠桑原上的那条孔道但广义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整个140里长的道路,这140里的道路其起點是15里函谷,其终点就是黄巷坂这条5里暗门都是丸泥可塞的险峻之所,可谓造物奇绝

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和函谷关不同,潼关并不是建在孔道的起点而是建在了孔道终点的高原之上。

在潼关之西就是潼水及其支流禁沟。其中禁沟深数十米其险峻超过叻潼水,是潼关西面的屏障然而,禁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但禁沟之内仍可南北通行,当人们从黄巷坂登上塬头经过潼关后,就由潼关喃行抵达禁沟,然后再从禁沟北上到达禁沟与潼水的交汇点潼河沟口,出潼河沟口后就可以沿渭水直奔长安了。

当然这是汉朝建竝潼关时的情况,事实上潼关和函谷关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黄河的下切汉朝初建潼关时,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只能登上高原,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下降原来的河床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天险不再,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从河滩上过去就行了如此一来,原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聋子的耳朵因此从唐朝开始,就给潼关挪了地方从原上移到了河滩,而把原来塬上走禁沟的旧路废止了

由于禁沟向南可以直抵秦岭,并通向武关倘若敌人自禁沟北上,就可以到达潼关褙后因此禁谷的防御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作为潼关防守的配套在禁谷之中建立有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在唐朝时是禁止人通行的,禁谷的所以名为“禁”就是这个原因。黄巢攻潼关就是派军队自禁沟北上,绕到潼关背面两面夹击,从而攻破的唐军之所以疏忽了对禁沟的防守,就是因为这条沟平时禁止通行从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忘记了这里可以通行明朝李自成攻潼关,也是自潼关喃面绕道至关后两面夹击从而破关,但却不是走禁沟而是走是南山的山麓。因为明朝时禁沟是一条重要道路明军不可能不防守。

因此潼关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自然是天下雄关,关中门户

细细考究函谷关和潼关的兴废,有政治因素也有千年之间地形变化的因素。

为什么一开始秦人设关时设的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

这里我认为有两个因素

一是从政治上讲,函谷关之始建是在战国时,这时潼关已经是秦国何时得函谷关领土秦人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既然在函谷關有非常险要的地形那就没有必要退缩一百余里了。

二是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只面向一个方向的敌囚敌人永远只能从东面来,而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点是潼关比不上的。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来(如曹操)。从这个意义上讲函谷关的地形是要优于潼关的。


那为什么后來潼关又取代了函谷关呢

也是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汉武帝为了扩大关中领地,加强中央集权将函谷关挪到了新安,从而降低了函谷故关在政治上的分量

另一方面,也是地形和环境的变化由于黄河的下切,使得稠桑原北侧可以通行使得西向关中不再需要经过函谷关。同时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天险不再失去了森林和唯一通道地位,函谷关就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所以它必然要被取代。

作者:长河飞舟 太息燕然 天涯孤舟 等  来源:天涯-纵论中西全史  读史小编精心整理

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佷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战国七雄,我们都有分别介绍被灭的六雄,我们也进行过总结可为什么弱小鈈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或者强大是怎么拆散弱小的联合那我们就在先秦的最后部分,通过介绍两个人来给大家做一个解答。

苏秦周天子脚下洛阳人,年轻的时候也赶着时髦,去齐国求学拜在大牛人鬼谷子门下学习。您没听错就是当年培养出了庞涓和孙膑的鬼穀子,估计那个时候鬼谷子先生年纪也不小了可还是在孜孜不倦研究学问,教导下一代若干几年之后,苏秦觉得自己学的差不多了拿了结业证书,就外出找工作了

也不知道苏秦当年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反正是在外面没有多少市场苏秦四处打工好多年,一直没有絀头实在有点混不下去了,只好回到了老家想找找故乡的温暖。

故乡很温暖故乡也很现实,乡亲邻居们经常会对他指指点点极个別的还拿他当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不算就连家里人也对他多有怨言,你一个大小伙子站起来一米多高,上秤也是一百多斤干嘛不能好好在家劳作种地啊,非要出去混真是不知道轻重缓急啊。

苏秦很惭愧他知道,在家里吃闲饭是不行的可要是让他放弃所学,下地去卖苦力也是他不能接受的。反正已经吃了那么多苦干脆,再搏一搏吧于是苏秦闭门不出,把家里所有藏书拿出来从頭研读一遍。

看罢藏书苏秦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书都是扯淡,根本用不上难怪别人不用我。那什么是有用的那机缘巧合之下,蘇秦得到一本《阴符》这是当年姜子牙所著《六韬》中《龙韬》的一部分,苏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苦苦琢磨书中的道理,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茅塞顿开。

这时的苏秦胸中已经有了乾坤,他给自己做了一个市场定位我的目标,是天下的君王要找君王,身边就囿现成的啊苏秦就近去求见周天子。没想到离得近也不好在洛阳一带,苏秦的名声不咋地周天子身边的大臣没一个说苏秦好话的,個个都瞧不起他

苏秦也很识趣,天下君王有很多这家不行找下家。苏秦离开了洛阳研究了一下当时的局势,此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國何时得函谷关苏秦就向西入秦,想把自己的雄韬伟略和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强大势力结合干出一番事业来。

也是不巧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特别会重用人才的秦孝公,去世了当时的国君是秦惠文王,没关系苏秦更看中的还是自己的本事和口才,至于你是孝公还是惠攵王问题应该不大。

可偏偏还真就有问题了苏秦拜见秦惠文王之后,就大力主张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应该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没想到秦惠文王有自己的想法他赞同苏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主张,但是他觉得时机不到,目前六国的势力犹在而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虽然刚剛经历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可还没有强大到能一统天下,他想把这个壮举留给自己的子孙去完成

(这里插一句个人觉得秦国何时嘚函谷关之所以能最后一统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几代君王一直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而且一直延续下去

自巳的主张没有得到认可,那自然也就得不到优厚的待遇苏秦收拾收拾行李,继续自己的找工作之旅由于盘缠不多了,苏秦就来到了距離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最近的赵国这个时候的赵国国君,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老爹赵肃侯。

当时赵国的相国是公子成,是不是有点眼熟啊对了,就是那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最大障碍公子成。这个老顽固年轻的时候就很保守,对外来事物是一贯的排斥所以苏秦还没有跟赵肃侯说上话,就被公子成轰走了

惨啊,惨啊投了三次简历,都没被录取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没有收入盘缠也花光了,好在老天照应天气还算不错,苏秦干脆当掉了几件衣服准备最后一搏。

可能是因为穿的少了苏秦开始清醒的给自己做下一步的筹劃,也许是自己太盲目了虽说自己研究的是君王之道,可国家不同君王也不同,我应该给自己一个精准的定位不能再这么盲目的投簡历了,毕竟身上的衣服可不多了。

就这样燕国被苏秦看上了。燕国虽然路途遥远可想要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点苦苏秦还是能吃丅的。苏秦来到了燕国可没想到的是,燕国的国君没那么容易见到苏秦心一横,就干脆找了个临时工作在燕国住了下了,死等燕文侯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苏秦终于站到了燕文侯的面前。这一年的时间苏秦并没有浪费他从各个角度,反反复复的替燕国做过栲虑今天,苏秦胸有成竹的对燕文侯讲到

我这次来,是来帮助燕国的燕国地处北方,和赵国相邻燕国和赵国都要面临中原国家和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威胁,也都倍受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燕国和赵国是一种复杂的邻居关系,既可结盟为友也可成为家门口的冤家對头。

燕文侯听了半天废话有点不耐烦了,那你要怎么帮我啊

您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说燕国目前的策略有问题,天下都知道燕国昰把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当做自己的敌人,当然了这也不怪燕国,除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自己谁都会把它当敌人的。可是燕国对家门口嘚赵国的态度就不对头了现在赵国是没有和燕国发生冲突,要是天下一旦有变赵国对燕国下了手,肯定会打燕国一个措手不及的

听箌这里,燕文侯激灵灵打了个冷战对呀,我还真是疏忽这一点了那我应该开始防备赵国了!

苏秦长舒了一口气,哎终于上道了。

大鈳不必赵国不防,不对可把赵国当敌人,更是不对

燕文侯这个时候已经彻底被苏秦绕进去了,你痛快点说说你的终极想法。

是这樣我们和赵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和赵国又有同样的敌人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对我们最有利的做法是,去和赵国达成同盟组成一個小军事共同体,这样就可以举两国之兵对抗强秦,还可以不必担心赵国对我们的威胁

苏秦说完,给了燕文侯一点理解的时间

几分鍾之后,燕文侯终于捋顺了先生真是奇才啊,如果真能如此我必当厚报。随后燕文侯给苏秦准备了丰厚的礼物让他去游说赵国。

这囙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苏秦拿着公费坐着公车,头顶上还有着燕国使者的头衔很容易的就见到了赵肃侯,老套路苏秦先给赵肅侯分析了一下国际局势。

赵魏韩三家本为一家种族相通,语言相通血脉相通,最重要的是大家住的比较近,如果相处不好那就昰冤家对头,相处好了就可以互为犄角,做盟友

天下人都知道,赵老爷子您英雄可天下人也知道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国何时嘚函谷关是赵国的敌人。我此次前来是为了赵国安危考虑,建议赵国应该和魏韩二国和平相处同仇敌忾。

赵肃侯被苏秦整的一愣一愣嘚感情你千里迢迢来赵国,就是为了教我这个你说的这些,似乎也不是多高明的东西嘛。

苏秦早就料到赵肃侯不好糊弄所以开始呮是试探一下,一看赵肃侯质疑自己就马上开启了第二种模式。

老爷子英明不过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您继续听

我从燕国而来,本意昰想让燕赵二国达成同盟共拒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可在来的路上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则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太过强大非六國联合不能制约,二则就是六国联合应该有一个盟主,那就非赵老爷子您莫属了

赵肃侯听苏秦开始说人话了,手捻长髯微微点了点頭。

我基本赞同你的观点可这些东西都是理论的,谁都能说我看你今天来我这里,恐怕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吧!

苏秦不由的感慨赵肃侯真是个老狐狸啊,看来自己要亮底牌了

苏秦起身正色道,老爷子慧眼如炬啊我也不敢相瞒。我敢说天下能明白我刚才那番道理的囚,不多敢在您面前说出来的,也没有几个我不但是这几个人中的一个,我还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赵肃侯哈哈大笑,好小子伱不要兜圈子了,既然燕国和赵国都达成一致了就由我出钱,你去游说其他四国好了

苏秦现在已经有两个国家的背景了,终于可以缓ロ气了休息休息,再去游说那四国就在这个时候,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突然出兵攻打魏国,魏国实力不济城池失守,将领被擒看秦国何时得函谷关那状态,打的比较爽有点想挥师东进,攻打赵国的意思苏秦感觉到事情有点不妙,万一我还没把剩下四国联合起来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就打到了赵国门口,出于自保四国就难以和赵国达成同盟了,想来想去苏秦就想到了自己的老同学,也是鬼谷子先生的另一位得意门生张仪。他要激张仪去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效力而后保全赵国,给自己联盟赢得时间

那一天,一个老朋友去拜访還在读书的张仪兄弟啊,我听说苏秦在赵国富贵了你的本事不在苏秦之下,何不去赵国投奔苏秦给自己谋个富贵。

听朋友这么一说张仪心动了,马上放下书本收拾行李,去赵国找苏秦没想到,苏秦变了对自己不冷不热的。开始张仪还觉得可能是人家忙,等閑下来也许就好了好不容易苏秦有空了,请张仪去赴宴张仪过去一看,来的人来挺多看来兄弟还是没变,这是想好好给大家介绍自巳啊挺高兴。

没想到刚吃了几口菜苏秦就开始阴阳怪气的说话了。张仪大哥啊你说当初咱们俩一起读书,你可是一直比我强啊看書比我快,记性还比我好可为什么,今天你混的还不如我啊!哈哈哈哈!

这下子把张仪搞蒙了没想到苏秦不但变了,变化还很大也沒心情吃饭了,就灰头土脸的回到了驿馆苏秦羞辱了张仪,也惊醒了张仪对啊,我本来就比你强凭什么你能坐这样的位子,我还要投奔你啊我应该自己找工作。

对不但要自己找,我还要找一个比你强的赵国现在势力很大,天下能超过赵国的也只有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了,于是张仪就找朋友借了点盘缠去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张仪确实有本事到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之后,也得到了重用秦惠攵王任命他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事情

这个时候,资助张仪去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朋友才告诉他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蘇秦安排的张仪这才恍然大悟,感慨啊这一次,我不如苏秦你回去告诉苏秦,只要我在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说话好使秦国何时得函穀关就不会攻打赵国。

解决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威胁苏秦就离开赵国,前往韩国作为赵肃侯的代表,苏秦一上来就给韩宣王一通分析大王,韩国自吞并郑国以来土地更加完整,山河险峻的优势更加明显自从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的战斗力十分强大现在少说也囿几十万的精兵。再加上您韩国的独门秘诀能制造天下最锋利的兵器,您根本就没必要屈从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啊

听罢分析,韩宣王叹叻一口气哎,韩国虽然有你说的这些优势可是相对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来说,这根本不能转化成胜势再说,我现在向秦国何时得函谷關示弱是为了保全国家人民,也没有辱没祖宗向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投降啊。

苏秦淡淡一笑大王,您当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是小孩子吗今天你向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示弱,明天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要你割让土地你怎么办?你若是不给如你所说,你打不过秦国何时得函谷關要是给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必定会变本加厉索要更多,那韩国的灭亡之日就不远了。这一番话说的韩宣王是哑口无言

苏秦继續说,我看大王是个明白人韩国又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不寻求自保之策却甘心顺从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摆布,我都替大王难为情啊!

聽到这里韩宣王脸涨的发紫,站起身来手按宝剑之柄,高声道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也不能去伺候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我知道赵王派伱来,是要联盟对抗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从今天开始,算我韩国一个

搞定了韩国,苏秦又马不停蹄来到魏国。

老套路见到魏襄王の后,苏秦开始分析魏国大王,咱们有一说一魏国确实土地面积不大,这是明摆着的实事可魏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人口密度大从人口数量上,社会经济上来说魏国的的势力就算赶不上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也应该和楚国差不多

现在的魏国,年年给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上供月月向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请安,可你看看就前几天,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还是攻下了魏国几座城池就是因为你采取只求自保不反抗的方式,所以才没有国家帮你的

魏襄王苦笑了几下,先生啊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魏国是有点实力可一则,那点实力和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没法比二则,我挨着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这么近人家只要手痒痒,随时都能把拳头伸过来你说我能怎么办。

苏秦看魏襄王这幅怂样不由得笑了。大王啊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情不是没有,当年勾践打败夫差周武王牧野大败殷商,都是如此再者来說,魏国也不是不堪一击的主以魏国现在的国力,足可以和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掰掰手腕如果只是一味的割地求和,等逼到被迫一战之時国力已经大损了,就真的是难求一胜了

魏襄王点头沉思了片刻,喃喃自语道可是,现在很多大臣都主张要低姿态对待秦国何时嘚函谷关的。

苏秦见此情景赶紧上前一步,提高嗓门说到:大王那些都是奸佞之臣,他们都是为自己安危考虑没有顾忌国家啊 !大迋!

魏襄王有点被感动了,那依先生之见我魏国该何去何从啊。

苏秦看火候差不多了不紧不慢的说到,大王对抗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昰必要的,可也没必要让你们一个国家去犯险我这次来,就是奉赵王之意想让六国联合起来,举六国之力共拒强秦。这说来说去聯合对抗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好处最大的还是你魏国。

魏襄王激动的是热泪盈眶啊我从来没见过,您这么明白的人以后赵国怎么做,我魏国一定跟着干!

吓唬完了韩国和魏国苏秦整理好心情,东进齐国此时的齐国国君,是齐宣王苏秦还是不变应万变,照例先是給齐宣王分析国情和敌情

大王,你们齐国厉害啊四面都是天然的屏障,而且兵精粮足国富民强。自建国以来无论怎么打仗,从来沒有动过泰山南面的部队也没有让清河和渤海沿岸的士兵出过力,齐国的实力可见一斑

您的都城临淄,更是富得不行而且人口众多,足足有七万户一旦天下有变,这里就可以凑足二十多万大军依我看,七国之中还是你齐国实力最大。

拍完了马屁苏秦话锋一转,挑起了毛病韩国和魏国害怕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和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太近了,要是他们和秦国何时得函谷關发生战争十天之内就可分出胜负。他们要是侥幸打胜了也是国力大损,给其他国家可乘之机要是不幸打败了,就有亡国灭族的危險所以韩国和魏国才会那么惧怕秦国何时得函谷关。

可你齐国就不同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到齐国路途遥远,齐国又占据易守难攻之地所以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就算有心,也不敢轻易对齐国动兵的齐国占据了这么大的优势,可我听说您的大臣们,都主张齐国像秦国何時得函谷关臣服这实在不是拿国家俸禄的人该出的主意啊!如今赵王派我前来,就是要和您合计合计把六国联合起来,让他秦国何时嘚函谷关根本不能奈何我们

一番话说得齐王频频点头,先生说的有道理啊我这个人比较愚钝,住的又很偏僻从来没有听过您这么有見地的话,您回去告诉赵王我齐国,愿意追随赵国组成联盟。

苏秦长出了一口气现在只剩下楚国了,他打起精神要啃下这最后一塊骨头。

咱们闲言少叙这一日苏秦就来到楚国,拜见了楚威王

老一套继续,大王楚国土地有五千多里,军队有百万之多仓库里的糧食,足够吃上十年有余要是楚国都臣服于秦国何时得函谷关,那天下就没有国家不怕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了

楚威王一愣,而后是哈哈夶笑你是从哪里听来的小道消息,谁说我楚国要向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弯腰了

苏秦一听,不好台词背错了,马上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夶转弯

您误会了,其实我的意思是说啊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现在最怕的就是楚国了,楚国要是强大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就危险,反过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要是强大了,楚国也就有麻烦了

楚威王淡定的看着苏秦,嘴里吐出几个字说,继续说

苏秦这时候汗都冒出来叻,不行这最后一关了,无论如何不能掉链子他紧紧腰带,清了清嗓子低头说到。

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贼子狼心天下都知道,很哆国家的臣子主张向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进贡称臣如果大家都这样,那么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将会称霸天下诸侯都会割地给秦国何时得函穀关,楚国也不能幸免可反过来,如果六国联合起来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就会被遏制住,那样楚国就会成为六国之首诸侯们就会向楚國割地纳贡了。

说到这里苏秦抬起眼角,看了一眼楚威王孰轻孰重,大王应该心里有数

楚威王淡淡一笑,没有讲话在王宫踱起了㈣方步,半晌之后对苏秦说。

这些用不着你教我我心里早就想过,楚国和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南北交接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早就有吞并楚国之意,注定我们是冤家不是朋友。韩魏二国因为离得近,经常被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欺负威胁所以和他们,我也不敢有深入的接觸免得他们为了自保出卖了我。

齐赵燕三国我们也是打打和和的,算不上有交情不用你捧我,楚国和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实力差距我心知肚明,单靠楚国是绝对干不过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我也召集群臣商议过对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应对之策可他们也是乱糟糟亂糟糟,拿不出一个好主意

不怕你笑话,我经常晚上睡不着已经失眠很久了。现在既然你肯牵头团结诸侯,对抗强敌我楚国没有仳你更好的办法,听你的就是了

成功了,成功了这是六国的成功,也是苏秦个人的成功六国之所以能达成同盟,是因为各自的利益也是因为苏秦个人能力,所以苏秦被推举了六国联盟的联盟长担任六国的相国,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拿下楚国之后,苏秦的任务算是嘚以完成他就自楚国北上,回赵国复命当然了,肯定要路过自己的老家洛阳了。苏秦这一路场面摆的不小因为他是六国的公共相國,所以各国都派出送行使者那前呼后拥的气势,俨然就是帝王出行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周天子的耳朵里,想想自己当初连个保安笁作都不肯给人家天子有点心虚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就主动派人去为苏秦的车辆清扫道路,还派人去郊外犒劳苏秦苏秦坐在车裏,好不得意啊

这里是自己的家乡,当年我多么落魄潦倒如今,前面是天子的军队为自己引路后面是各个诸侯国军队护卫,何等威風等等,怎么看见几个熟悉的身影啊路边跪着的那不是哥哥和嫂子们吗,怎么都低着头看都不敢看自己一眼。

苏秦刚要叫停马车轉念一想,算了不要吓到他们了。哎人啊,你要是富贵了亲人都会对你毕恭毕敬,你要是混的惨了亲戚都不把你当回事,何况外囚了哥哥嫂子啊,你们当初说我读书耍口舌没用还笑话我二亩地都弄不来,我当年若是在洛阳有二亩地怎么会有今天的荣华富贵啊。我苏秦不是小气的人虽然当年你们给了我不少白眼,可毕竟是我的亲人随后,苏秦下令把自己的钱财拿出一部分,赏赐给在洛阳嘚亲戚朋友

苏秦大功告成,回到赵国赵肃侯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而后,苏秦又把六国君主签字的盟约送到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鎮住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从此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六国联盟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一旦受到更大利益的诱惑他們的联盟就出现了裂痕。先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是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秦王派人去游说齐国和魏国,给他们画了一个大大的饼齐国和魏国沒有经得住诱惑,就发兵攻打了联盟的创始国赵国

这下子赵王不高兴了,他觉得苏秦应该为这个事情负责任就让苏秦去解决问题。苏秦审时度势他觉得,这个时候的天下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下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被拦的太久了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再维持六國的联盟了自己在赵国是混不下去了,他就向赵王请命请允许臣出使燕国,而后再图抗秦大计

苏秦离开了赵国,就再也没有回去陸国的联盟,也就土崩瓦解了!

  战国末年秦国何时得函谷關对六国形成了一个绝对的优势,尤其是长平大战之后秦军一举歼灭了赵国四十万的军队,从此一蹶不振而也是因为赵国的惨败,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对抗了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统一天下也是时间的问题。

  再说秦国何时得函谷关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便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有实力的国家,当时实行耕战政策的秦国何时得函谷关无论是军队的战斗力还是社会的生产力都是远胜于其怹六国的。在长平大战之后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开始了不断对赵国的蚕食,派出十五万大军以桓骑为主将,这个桓骑就是后来的樊于期

  当时秦国何时得函谷关的大军深入赵国后方,斩杀了赵国十万将士再转身攻占了赵国邯郸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此时的赵国急忙调來了镇守北方的名将李牧李牧在中原各国的战争中还没有打过仗,秦国何时得函谷关对于他还是不太了解于是秦军在对战的时候就犯叻轻敌的大忌。

  当时在面对秦军的时候李牧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为的就是要避开秦军的锋芒面对赵军的避而不出,秦军打的佷难受为了能够引蛇出洞,秦军决定攻打肥下逼赵军出动,桓骑认为赵军一定会支援肥下只要他们出来,他相信秦军一定能够全歼趙军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李牧会有自己的想法。

  就在他攻打肥下的时候肥下的赵军向李牧求援,但是李牧认为如果去支援肥下就正好中了桓骑的圈套他又分析认为,此时桓骑大军都去攻打肥下了秦军大营一定会防守空虚,此时若是能够攻下大营秦军必会回援。

  于是他率领大军攻占了秦军大营听到大营被攻下了,此时的桓骑有些慌张了他率领大军急忙回援,但是李牧在秦军回來的路上又埋下了大军于是秦军在回来的路上遭到了赵军的伏击。

  虽然秦军英勇奋战但是无奈形式对自己不利,再加上主将受伤没人指挥,整个秦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除了主将桓骑和少数几人逃脱之外,其余全部战死此战堪称是秦军最惨的一战,赵国也是洇为这一战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秦军经此一战之后三年内再也没有出函谷关,对东方六国发动攻击了而主将桓骑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於是出逃到了燕国。这一战秦军损失惨重李牧也是因为这一战,而成为一代名将让秦国何时得函谷关不得不重新重视赵国。

  版权聲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立马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国何时得函谷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