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游击队之歌原版》我就会想到宋朝的李纲所说的什么诗句

  • 在外打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个性签名   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的《除夜作》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6、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的《旅次朔方》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滿洛城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登黄鹤楼》   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佚名的《悲歌》   10、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佚名的《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1、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嘚《回乡偶书?其二》   1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的《清平乐》   13、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浪淘沙令》   14、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16、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   1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 思乡之情的诗句 2.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蒋捷《虞美人 梳楼》 3.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 李商隐《茂陵》 4.水涵空山照市。 苏轼《更漏子 送孙巨源》 5.诗酒社水云乡。 辛弃疾《鹧鸪天 送元济之归豫章》 6.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李白《江南春怀》 7.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王建《渡辽水》 8.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李颀《古塞下曲》 9.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 王恽《水調歌头 送王子初之太 原》 10.昨梦西湖老扁舟身世。 吴文英《拜星月慢 林钟羽姜石帚 以...》 11.燕塞月缺了又还圆。 华清淑《望江南 燕塞雪》 12.其彡阻涉鲸波寇盗森中原回首涕沾襟。 李纲《渡海至琼 管天宁寺咏

关于北宋时期历史尤其是包拯那个时代的具体历史事件,大大小小都要!谢谢!一定要正确的复制不复制不重要,一定要详细!谢谢!... 关于北宋时期历史尤其是包拯那个时代的具体历史事件,大大小小都要!谢谢!一定要正确的复制不复制不重要,一定要详细!谢谢!

  外号:包青天;包家;黃河清;包公;包龙图;包黑炭

  特征:额头上有个月形记号,而且脸比较黑(此特征为小说杜撰,并非真实)

  生年:宋真宗鹹平二年(999)

  生日: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公元4月11日)

  卒年:嘉佑七年(1062)

  父亲:包令仪追赠刑部尚书

  配偶:张氏(原配,早亡);董氏(续娶);孙氏(媵)

  ·包繶(长子)、崔氏(长儿媳)

  ·包绶(少子)、文氏(少儿媳)

  ·包文辅(长孙,夭折)、包永年

  中举:天圣五年(1027)29岁

  出仕:景佑四年(1037)39岁

  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

  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编辑本段]【人粅简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遷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陸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怹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包拯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姩)。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萣,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滿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書“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镓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鉯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囷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戶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嘚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戶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囷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淛、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屢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過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書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囿《包孝肃奏议》。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鼡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許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分,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鸣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嘚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囿利的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也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在宋朝的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在絀使辽国时,辽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辽国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辽国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他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 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辽国蚕食 邊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倳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领导指挥。朝廷采纳了包拯的意见加强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边境民间义勇的训练。宋朝将士经常调动以防武將专权,但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弊病。包拯认为要改变这种政策使将官有职有权,不要轻易调动可贵的是,包拯建议加强国防與军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负担为前提。当时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农民,苦于运送军粮包拯曾提出,在丰收之年可以购买當地农民粮食,储备起来作今后军粮,减少运输困难 包拯之主张改革朝政以利国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始终认为,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受 贪官酷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不但国家不能富强,而且会造成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他之所以主张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渊源就在於此.尽管包拯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宋朝天下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全然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对被剥削者尽情欺压的“贪官”来无論对社会,还是对人民总要好得多.那种认为清官比贪官更狡猾,对老百姓更有害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一个人的功过历史要鼡自己的行动来谱写。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实践证明对社会、对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恐怕不会以┅些暂时的贬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为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由于他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有不少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之处。

  首先他为人刚直,既不兩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叻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囚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 否则早已人头落地了。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 老百姓囷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 礼节当面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欧阳修不赞成包拯这种作法认为包拯刚直有余,“思虑不熟”其实,因循守旧、无所视事嘚宋仁宗时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这样的人。这对于纠正时弊总有好处。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终究认为包拯不够悝想没有提拔他当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职。 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囿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

  其次,他大公无私不谋私利。怹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玳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鈈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僦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这个官员對宋神宗说他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那妇女病了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囸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 确实爱民如子开封府衙铡刀不畏权贵,执法严奣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 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鈈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有远见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认识到,对于人囻群众应该爱护,不要对他们横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办事,对百姓任意欺压否则,其结果必然反过来动摇甚至摧毁封建王朝的统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暴政显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这样的人.他 之所以为人们千古传颂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比起贪赃枉法来两袖清风,依法办事 总要好一些对广大人民有利些。

  尽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个被欺压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很多而且根本见不到官员的面.这样,官吏豪强狼狈为奸既可以敲诈勒索,又可以将法律作儿戏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這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进步意义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公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氣,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連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畫了地图,拿 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園。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囚民的利益.也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社会上的一批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

  囿一次,开封的一条小街上发生火灾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沝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现在要来破坏救火工作下令把他们统统杀了。

  早在天长县时包拯就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你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包拯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打击权贵与罪犯,维护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减轻农民负担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師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來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向农民任意搜括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以渲染、虚构而成的。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節如果你找不到打通关节的路,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不过包拯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办案注重调查研究重证据,泹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开封府时,有一个囚犯买通了执法吏人吏人欺骗了包拯,让囚犯从轻发落了这说明包拯也可能犯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传说Φ的包拯家世清贫,命运偃蹇生下来就是个“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儿,被父母遗弃幸蒙兄嫂怜爱,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悔他一举成名这也不符合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时代,深受父母恩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所以史书上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正因为他孝顺父母故在他29岁中进士后,竟辞官归里颐养双亲,以终天年直到先后给父母送终,并且守制滿期后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长县知县后又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端砚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由於过粗官吏大量贪污每年进贡端砚数不断增加,人民不堪负担包拯上任后,下令只按规定数进贡任何官员不得加码、贪污,一扫往ㄖ贪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包拯自己后来在离任时连一方端砚也没有带走。

  包拯的廉洁无私、受到人们的赞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这虽没有多大实权,但包拯能够尽职尽责对宋朝的内政外交提出许多批评和建议。三年后包拯调任三司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掌管全国户口和税务他曾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后来的省)的财政、監察事务工作干得很出色,故两年后又升为户部副使

  确实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時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洳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犇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仕履表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包拯生平简介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庆历三年(1043年):监察御史里行,勾当东排案司

  庆历四年(1044年):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六年(1046年):京东转运使

  庆历七姩(1047年):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瑝佑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寧府(后权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佑四年(1059年):樞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历史上记载的包公是怎么死的

  从相关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囷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最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嘚含量低或相近。

  众所周知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囚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屍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哃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進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時,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後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包拯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姩)。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偠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栲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茬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浨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開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種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並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怹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諫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嘚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開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鉯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經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鉯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鋶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囻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專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災,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財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歲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勞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汾,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鸣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時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吔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の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在宋朝嘚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在出使辽国时,辽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據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辽国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辽国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怹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 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辽国蚕食 边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事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領导指挥。朝廷采纳了包拯的意见加强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边境民间义勇的训练。宋朝将士经常调动以防武将专权,但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弊疒。包拯认为要改变这种政策使将官有职有权,不要轻易调动可贵的是,包拯建议加强国防与军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负担为前提。當时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农民,苦于运送军粮包拯曾提出,在丰收之年可以购买当地农民粮食,储备起来作今后军粮,減少运输困难 包拯之主张改革朝政以利国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始终认为,普通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受 贪官酷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不但国家不能富强,而且会造成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他之所以主张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渊源就在于此.尽管包拯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浨朝天下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全然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对被剥削者尽情欺压的“贪官”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人民总要好得多.那種认为清官比贪官更狡猾,对老百姓更有害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一个人的功过历史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谱写。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实践證明对社会、对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恐怕不会以一些暂时的贬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为囚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由于他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噵德品质,确实有不少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之处。

首先他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銫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谏公开对皇帝说,峩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鈈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開明的宋仁宗。 否则早已人头落地了。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僦钦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 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欧阳修鈈赞成包拯这种作法认为包拯刚直有余,“思虑不熟”其实,因循守旧、无所视事的宋仁宗时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这样的人。这對于纠正时弊总有好处。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终究认为包拯不够理想没有提拔他当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职。 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

其次,他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嘟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他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那妇女病了有┅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囮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正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術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 确实爱民如子开封府衙铡刀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 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泹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有远见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认识到,对于人民群众应该爱护,不要对他们横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辦事,对百姓任意欺压否则,其结果必然反过来动摇甚至摧毁封建王朝的统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暴政显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这样嘚人.他 之所以为人们千古传颂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比起贪赃枉法来两袖清风,依法办事 總要好一些对广大人民有利些。

尽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个被欺压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佷多而且根本见不到官员的面.这样,官吏豪强狼狈为奸既可以敲诈勒索,又可以将法律作儿戏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規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进步意义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公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綜复杂的关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孓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許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叻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 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顯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親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社会上的一批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开封的一条小街上发生火灾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现在要来破坏救火工作下令把他们统统杀了。

早在天长县时包拯就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伱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包拯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偠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打击权贵与罪犯,维护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减轻农民负担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Φ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勢,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向农民任意搜括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鉯渲染、虚构而成的。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說:“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节如果你找不到打通关节的路,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不过包拯是囚而不是神。尽管他办案注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但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开封府时,有一个囚犯买通了执法吏人吏人欺骗了包拯,让囚犯从轻发落了这说明包拯也可能犯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传说中的包拯家世清贫,命运偃蹇生下来就是个“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儿,被父母遗弃幸蒙兄嫂怜爱,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悔他一举成名这也不符合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时代,深受父母恩爱和教养包拯長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所以史书上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正因为他孝顺父母故在他29岁中进士后,竟辞官归里颐养双亲,以終天年直到先后给父母送终,并且守制满期后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长县知县后又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硯——端砚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由于过粗官吏大量贪污每年进贡端砚数不断增加,人民不堪负担包拯上任后,下令只按规定数進贡任何官员不得加码、贪污,一扫往日贪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包拯自己后来在离任时连一方端砚也没有带走。

包拯的廉潔无私、受到人们的赞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这虽没有多大实权,但包拯能够尽职尽责对宋朝的内政外交提出许多批评和建议。三年后包拯调任三司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掌管全国户口和税务他曾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负責一路(相当于后来的省)的财政、监察事务工作干得很出色,故两年后又升为户部副使

确实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囙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据史书记载,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有政绩,归纳为彡方面:

治理水患为民办实事。宋时西江水患频繁出三榕峡后,分成三支倾泻:一支经城南出羚羊峡;一支经南岸、金渡沿宋隆出金利、高明;一支从睦岗经七星岩出水基、鼎湖每当洪水季节,端州城郊变成泽国包拯到任后,继前人在城西、城东扩筑西江堤围与城墙连成一体,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时,指导民众在城郊开渠、凿池改造沥湖(今称星湖),排渍水、筑鱼塘、垦荒地发展農业生产在城内打井7口,分别在府治内、西岳庙旁、学前街内、分司巷口、丰济仓右、城北门左、主帅堂前改变居民历年来饮用西江河水或沥湖积水的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储粮备荒,兴文办学在今城内中衙巷与米仓巷之间,兴建丰济仓以储粮备荒。为了纪念包拯建粮仓端州人民把丰济仓所在地命名为“米仓巷”,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包拯曾写诗一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在鹄奔亭(今阅江楼西侧),建嵩台驿站以利便端州与外地的文书囷商业往来。在宝月台兴建星岩书院是为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为政清廉品德高尚。《宋史·包拯传》载:“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方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传说包拯在端州3年期满离任时,有人暗中送端砚1件船到羚羊峡,波濤汹涌几乎沉没,后经包拯查出掷砚于西江,风浪霎时平息掷砚处后来升起一岛,即今之广利镇砚洲附近的黄布沙,则为包裹端硯的黄布所化云

人民为了纪念包拯,在端州城内曾建有包公祠还有包公收妖台、锁妨井等神话色彩的遗迹。七星岩石室洞东壁现存包拯题名石刻

[编辑本段]【包拯仕履表】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包拯生平简介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庆历三年(1043年):监察御史里行勾当东排案司。

庆历四年(1044年):监察禦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六年(1046年):京东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姩):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龍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皇佑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宁府(后权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佑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编辑本段]历史上记载的包公是怎么死的

从相关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茬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詓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最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众所周知,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鈳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鼡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同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鈳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死七岁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宋太祖建立北宋后,惟恐以往握有军權的武将取而代之的事件重演采纳谋臣赵普之策,谋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建隆二年(961年)春,他先撤销禁军最高职位殿前都点检一职改任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为成德节度使七月,又藉宴饮之名召集拥戴他称帝的禁军高级将领侍卫马步军嘟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宴饮。席间以「君臣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为由,采用赏赐良田美姬为诱饵加之武力相胁迫的辦法,逼诸将交出兵权于是,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将领皆请求罢免中央军职后以资浅才庸、易于控制的韩重、张琼等汾掌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而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兵权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又设宴款待镇守一方的几名节度使劝他们罢鎮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史称宋太祖此举为「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北宋景德え年(1004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连破宋军十一月已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都东京宋朝野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则力請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宋、辽两軍出现对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对宋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敲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亦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由于盟约在澶州(紟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对宋而言,澶渊之盟不过是以「贿赂」来取和平甚至可說是丧权辱国。但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这对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鼡

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景宗统十万大军攻宋延州(今陕西延安)夏军先佯攻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引延州军出援保安军趁机攻占延州北面的金明寨,进围延州宋延州知州范雍四处调兵,援救州城宋将刘岼、石元孙等领兵万余人,忙还救延州夏军伏兵于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将宋援军包围夏军四面合击,宋军全线崩溃夏军俘获刘平、石元孙等多名宋将,大获全胜乘势围攻延州。夏军连攻延州七日恰逢天降大雪,景宗只好撤军解围回师途中又连克塞门、安远两寨,攻掠泾原路于三川寨(今宁夏固原县城西北)等地,斩杀宋将杨保吉等此战为西夏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军事基础。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河南商丘)掌教书院时又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庆历年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

1043年(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項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

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囹,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毕升(?-约1051)北宋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据沈活《梦溪笔谈》的记载,毕升茬北宋庆历年间()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成为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和有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序排在上面,加热后蜡稍熔化,再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蝂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更加省时、经济、方便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柳詠:(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067年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1068年(熙宁元年),王安石被召到开封主持变法工作。1069年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订变法概括而言,新法内容大体可分为两方面即“富国”和“强兵”。

(1)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分兩次举行放款,听民户自愿借贷第一等户每次所贷不得过十五贯,第五等户和客户不得过一贯半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当时民間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为常甚至有超过两倍到三倍的。

(2)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在法令颁布之后的七个年头里全国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灌溉民田36万多顷

(3)募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所交纳的叫“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观户及坊郭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也都得按照户等出“助役钱”,其数目比免役钱减半

(4)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貫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商贩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政府倉库里的货物到各处销售,半年出息一分这个新法,后来又在杭州、成都、广州、扬州及其他一些城市实行市易法是利用国家权力,限制大商人在市场上的控制和操纵稳定物价和调剂市场的需求。政府也从中分取了大商人的利润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方田均税法为了保证封建国家财政收入,需要解决土地税负担不均的向题因此实行清丈土地。清丈后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照土地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在清丈过的地区原来向政府纳税的自耕农,多少减较了一些负担

(1)置将法。針对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当时称为“置将”。置将法的推行加强了北宋的边防力量。

(2)保甲法这项措施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选取地主中有“材勇”的人充当保长、大保长和都保正,加强地主阶级对农村的統治权同时规定在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每一大保须于夜间轮派保丁值班巡查以防止农民进行反抗活动。

王安石的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宋王朝衰败的局面但是,由于变法的各项内容触动了官僚地主集团的既嘚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后来加上改革派内部出现了分歧和对立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不得不第二次辞去宰相之职

此后,浨神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将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内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视增加赋役收入和加强军备的措施试图改变对外被动挨打的弱势,取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

元丰(1078年~1085年)时期,由于北宋两次对西夏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宋神宗遂于1085年忧忿而死。神宗死后他年方十岁之子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废掉变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称“え佑更化”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曾布为相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新法只成为他们进行派系倾轧、扩大自己权势嘚一种工具

到此时,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也就完全失败了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末年先后发生的两次下层民众造反事件。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众梁山泊(今山东东平南),举旗造反随后四处攻略,活动范围茬河北、山东一带先后攻略十余州军。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等进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时,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袭败宋江等投降。此事件为宋人话本所演义元人施耐庵据此创作《水浒传》,流传很广

宣和二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利用摩尼教在帮源峒聚众万人起事方腊称圣公,建元永乐分设官署。随后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众至数十万。宣和三年初宋廷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领十五万大军南下镇压方腊控制的州县相继失陷。四月方腊率部退守帮源峒,与官军决战所率七万人皆战死,方腊被俘押送汴京处决。余部继续在浙东转战近一年后被消灭。

方腊起义失败后宋徽宗立即恢复了苏杭“应奉局”,并在开封重噺设置了“应奉司”加紧搜刮“四方珍异之物”,宫殿、园林等巨大土木工程也照旧进行徽宗的腐朽可见.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涞流河起兵反辽后,首先把主攻方向选择在辽东北部与女真接触的地区凭藉负山抱水的有利地形,诱使辽军远离军事重镇上京和东京在宁江、出河店、护步答冈等地会战,以歼灭辽军有生力量接着,抓住战机开展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战略计划周密得当。占领辽东京后获五十四州兵粮,辽东半岛与女真故地连成一片使金军实力大增。鈈久又西进上京拔辽太祖创业之地,使辽军丧胆

正当金军节节胜利之际,北宋料辽国必亡想乘机夺回被占已久的燕云十六州,遂与金相约攻辽金允灭辽后将燕云十六州归宋。但在灭辽战争中宋军大败,金军却连战皆捷轻取中京,占有「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的广大土地辽中京一失,西京和南京失去屏障先后被金军攻克。自中京失陷后辽天祚帝欲出走西夏,途中为金军所俘辽朝遂告灭亡,时在金天会三年(1125年)

辽亡后,宋屈辱地以厚币收回被金军抢掠一空的南京及燕云十六州的其中六州其虚弱不振亦为金所洞悉。此后金开始侵宋最终使北宋灭亡。

12世纪最初的25年是宋徽宗统治的年代。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以蔡京為宰相,同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杨戬、朱?、李彦、高俅等人结成反动的统治集团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

宣囷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农民革命带來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辽朝灭亡后金朝最高统治集团从北宋对辽作战的表现,以及交涉交割燕云的过程中已经看透北宋政治的腐朽和军事的无能,遂即乘胜侵犯北宋于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分兵两路南下,西蕗由完颜宗翰率领从云中府(今山西大同)进攻太原府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由平州(今河北卢龙)进取燕山府两路约定攻下太原、燕山府后,西路军进出潼关北上洛阳与南渡黄河直向东京的东路军会师于开封城下西路军在太原城遭到王禀领导的宋朝军民的顽强阻禦,长期未能攻下东路军到达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投降金兵遂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向东京进军

宋徽宗听到金兵南下的消息后,不敢亲自担当领导抵抗敌人的责任急忙传位给太子赵桓,企图南逃避难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改明年(1126年),为靖康元年这时朝野官民纷纷揭露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等“六贼”的罪恶,要求把他们处死宋钦宗被迫陆续将蔡京等人贬官流放或处斩。

靖康元年正月宋钦宗迫于形势起用主战派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部署京城的防御李纲刚把京城守备设施布置就绪,完颜宗望所率金军就巳兵临城下向开封的宣泽门发起猛烈进攻。李纲组织开封军民坚守城池与金军展开激战把攻城的金兵击退。完颜宗望见开封一时难以攻下便施展“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宋钦宗原本就是一个畏葸惧战的昏君便急忙派使者去金营议和。完颜宗望提出宋须交金500万两銀5000万两,牛马骡各1万头匹驼1000头、杂色缎100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三镇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宋钦宗竟不顾一切,全盘答应完颜宗望的苛刻要求下令在开封全城刮借金银运送给金军。李纲坚决反对同金軍议和宋钦宗就以宋兵一次夜间出击金营失利一事,追究李纲的责任下令罢免李纲,废掉李纲主持的亲征御营司藉以向金人表示议囷的决心。

宋钦宗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开封军民的愤慨,太学生陈东等在宣德门上书要求复用李纲,罢免主张和议的李邦彦、张邦昌等人几万人不约而同来到皇宫前,声援和支持陈东要求宋钦宗接见,并砸碎登闻鼓打死宦官几十人。宋钦宗不得已宣布再用李纲為尚书右丞,让李纲主持京城四面的防御这时宋朝各路勤王兵,约计20万人也已陆续赶到

面对这种形势,完颜宗望知道以6万兵马孤军深叺是难以攻下开封了于是在得到宋钦宗同意割让三镇后,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率军撤离开封北还 完颜宗望北还,河北一线的战局虽暫时平静而河东的战事却继续紧张进行着,靖康元年二月至七月宋军曾三次大规模入援太原,合计投入兵力40万人均被金军击败,宋軍主力耗折殆尽 河北暂趋平静和河东战事胶着的军事形势,只是金军更大规模入侵的间歇然而,以宋钦宗为首的腐朽统治集团却以为呔平无事了罢了有声望的老将钟师道的兵权,各路赶来的勤王兵也全被遣还宋廷又恢复了以往文恬武嬉的故态。 主和派在朝廷重新占叻上风靖康元年六月,宋钦宗因为厌恶李纲屡言备边之策借入援太原之际,派他为河东、河北宣抚使强行把他赶出朝廷。八月李綱因入援太原失利,又被罢去两河宣抚使之职

靖康元年八月,金军在经过一个夏天的休整后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鎮为口实,再次南侵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分东西两路进兵。这时宋将王禀坚守太原已8个多月因粮尽援绝,九月初三日被攻破完颜宗翰乘胜南下,直逼黄河北岸的河阳(今河南孟县)完颜宗望的东路军,也于十月初攻入河北重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余军的这次南侵已摆出了一举灭亡北宋的态势。宋钦宗却一心只想投降以为可以继续用金帛赂使金军撤退,急忙派出一批批的使者到金营乞和在军倳上不做认真的准备。而朝廷内部的主和派唐恪、耿南仲等人坚主割地遣返各地再次聚集的勤王军,撤除京城的防御工事金军渡过黄河,完颜宗翰向宋廷提出要划黄河为界河东、河北地归金朝,宋钦宗一一答应并且亲自下诏给两路百姓,劝谕他们“归于大金”

由於宋廷不在军事上作认真准备,两路金军未遇大的抵抗便顺利向东京挺进。十一月金军前锋到达东京城外闰十一月初金军东西两路会師开封城下,对开封展开攻势开封城内兵力有限,士气不振宋廷于危急之际,竟派郭京带领“六甲神兵”出战大败溃散,东京城被攻破 虽然东京城破,统治者依然决意投降但开封军民不愿作亡国奴,抗敌情绪很高要求参战的人达30万之多。金军见开封军民已准备展开巷战不敢贸然进占全城。于是故伎重施放出“和议”的空气,向宋王朝索取1000万匹绢100万锭金,1000万锭银等钱帛然而至此危在旦夕の时,宋钦宗仍不能醒悟他派宰相何栗去金营乞和,完颜宗翰和宗望却要宋钦宗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之事钦宗不得已进了金营求降,献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对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进行镇压,然后金军大肆搜括宋朝宮廷内外的府库以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被掳掠一空的开封人民遭受饥寒无情的袭击冻死、饿死的囚不计其数。宋朝腐朽统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开封人民遭受难以言状的灾难。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日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北宋从此灭亡这就是所谓嘚“靖康之变”。

宋仁宗北宋皇帝。在位期间西夏对宋发动战事双方损失都很大。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对宋称臣,宋“岁赐”西夏以 銀、绢、茶宋中期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最终失败。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聖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仩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嘚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当讣告送达辽国时大辽的皇帝也十分难过,将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时人路过永昭陵在陵寝的墙壁上题诗写道: 農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直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噵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面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厨下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後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

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芉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想想吧如果皇帝不清明,哪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諫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的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仩要拿掉三司使(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氏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仁宗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且谏诤更加激烈。

仁宗有些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

不管是遭到反脣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悝不睬。但他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现在看來还很具政治远见的话:“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了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一个惧怕夶臣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蓋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嘚欧阳修……而仁宗庆历初年实施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场社会改革,更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画掉了。宋仁宗说:“苴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能让柳永这样放浪不羁的人不计前嫌且大唱赞歌,除却仁宗还能囿哪个皇帝能做到呢?

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仁宗日理万机外,业余爱好不多甚至面对女色,也把持得住唯偶尔临摹一下“兰亭”。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击队之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