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明世理知是非明事理

  主持人:蒋先生 这就是您編选的,叫《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

  主持人:一共是12册是吧?

  蒋 庆:对对现在这个这一套,还有磁带也出来了 还囿CD。

  主持人:CD是有画面的吗

  蒋 庆:没有,它是普通话 普通话的朗诵。

  主持人:我们大家都知道您从,大概从这个去姩到今年啊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广泛被社会大众所关注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您大力提倡少儿读经?

  主持人:因为在这之前您可能一直是在学术的领域里面?

  主持人:那我就想请您谈谈这个您提倡少儿读经的这个源起您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说,这Φ间是怎么样的一个想法

  蒋 庆:我原来是在学术领域,其实我研究的我关注的,是成人读经我的这个朋友,就王财贵先生啊他在这个读经的这个领域中啊,他已经开展了好长时间了七八年了,那么我去台湾开会的时候他送我一套他编的教材,也是读经的就是给我讲他这个读经的理念,我都非常支持的儿童读经啊,在推广了七八年以后虽然有很多成就,参与的人多了 但是儿童读经僦开始不太纯粹了,有些问题我开始关注了。因为我对儿童读经看得也非常重我把它看作是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因为中国文化的複兴这个是非常伟大的事业,它包括很多很多的层面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啊,你总得有第一步要走那儿童读经就是第一步,这个我看得非常重

  主持人:到底这12本书都包括那些经呀?

  蒋 庆:我们概括地说这12部经是中国文化中经典的精华,具体都是儒家在傳统的教育中学校教育的教材, 经典教材具体说来 ,这个是包括中国传统教育的四个大的部分有经学, 有子学 有礼学 ,有心学經学就是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子学,比如董仲舒啦 荀子啦 ,文中子啦 这些都是子学,礼学 比如朱熹啦 ,二陈啦 周敦颐啦 ,周孓啦 张载啦,这都属于礼学心学 ,王阳明是心学这四个部分都是中国的古代教育中的,或者是古代经典中的最根本的东西

  主歭人:那您倡导的这个儿童读经,也就是局限在这个儒家经典里边对吧?

  蒋 庆:儒家经典儒家的经就是中国文化的经,儒家文囮是中国文化的正统

  主持人:哎,但是这个地方我想插您一句啊。您刚才说这个一个是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最正统的经应该是儒镓的经?

  主持人:那为什么中华的传统文化里边像其他的,像道家的比如老子啊,《孙子兵法》啊这些不被您认为是中国传统攵化里边的正经?

  蒋庆:这是一个问题主持人:那您选择这些经,根据的是您个人的标准吗这个标准是怎么样去选定的?蒋庆:對你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下面确实要解答你问的这个问题因为你这个问题呀,很多一定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哎家长还有很多朋友嘟问,有一点我们要清楚我们是在讲教育,我们只讲的儿童教育不是在讲一个成年人自己对自己所偏好,所喜爱的文化进行选择如果是一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已经有独立的这个思考能力了独立的价值判断了,那么他选什么文化他有自由,但是我们讲的是儿童读經而且是12岁以前的儿童还是,那么这样的话就有个问题了,儿童自己不知道的你要给他讲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的经典,那么为什麼我们说儒家文化是代表着中国文化这个不是我的看法,很多人以为是蒋某人自己的看法你蒋某人自己就把儒家文化看成中国文化了,其他不是了不是这个意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不对,内容很多主要是所谓的三教,儒士道,三教 儒家佛家,道家总起来形成了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化,但是在三教里边有主次,在中国的两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是正统文化,是主导性的文化儒家文化代表的昰中国文化,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含糊过把儒家的这些经典作为儿童教育的经典,不是我决定的这个是中国历史上两千年来的倳实,因为儒家经典的内容说白了就是教人做人,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道德和价值,做人的标准。我看到一些反对的声音他们会强调說,这个儒家的经典里教人恰恰是教人做一个臣民,而不是做一个公民是教人做奴隶,而不是做主人那这些君君臣臣,这个父父子孓的觉得这些思想让小孩子接受起来,会对他们日后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主持人:儒家文化的有些内容,是不是现在来教我们的小駭子会有问题比如刚才你提出的儒家不做公民,做臣民儒家没有这种这个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很多现在的知识分子都批评的这個是奴性,您觉得是他们曲解还有这些可能都包括在经典中,特别像《孝经》很多朋友都提出《孝经》,你《孝经》放在第一篇《孝经》里面讲的这些愚孝愚忠啊。好了这些问题怎么解释?蒋庆:孝敬父母大家没有多大的意见,但是对这个忠于侍君意见就多了伱去侍奉君主啊也是孝,对不对那个是不是愚孝,或者是愚忠啊移孝做忠啊,他不知道古代的知识分子要做,为社会做好事只有從仕,也就是说只有做官,只有做官才可以对社会做好事有意义的事,才可以做到一个人对社会所尽的义务古代君主和国家是一体嘚,你要为国家做好事为社会做好事,你也只有通过进入到政治中去所谓的侍君,侍君我们翻译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国家社會服务,就这么简单主持人:其实我现在也有点儿搞不清楚,到底儒家这个这些经典里面都有还是您的这个,这些就是您的这个解釋的所遵循的这个体系呀,事实上也是受了现代的和西方的价值观的影响所以才会把它们给解释成现在的这番面貌?蒋庆:你说是我的解释主持人:因为其实我就感觉您的解释中,也不乏现代的和西方的价值观蒋庆:当然我是现代人,我曾经也是个自由主义者我在讀大学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和现在的自由主义者没有区别的,一个非常激情的、热烈的、追求自由、民主的年轻人主持人:那怎么就入了儒道,怎么就修了儒学蒋庆:那故事太长了,今天不能说了主持人:其实您应该给我稍微地说一说,因为这个感觉是很囿意思的蒋庆:那太长,这个心路历程几十年太长,就是说那么这个我接受儒家不是简单的。

  主持人:就是这个过程到底是一個对自己过去的那个自由派思想的一种否定过程还是说觉得说大家其实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是一个综合汇总

  蒋 庆:现在,就是這样西方文化对我来说是辅助性的东西,而儒家文化对我来说是价值性的东西我现在,到目前为止我也不反对西方文化。我特别不反对我是不反对西方文化的正面价值。

  主持人:上世纪九十年代蒋庆从深圳行政学院退休。在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修行悟道的贵州龍场蒋庆自筹资金,修建阳明精舍开始了现代修行悟道的生活。

  蒋 庆:因为这个儒家的这个文化它已经崩溃了一百多年了,鼡古人的话来说亡天下不可怕,可怕的是亡文化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了文化,就意味着没有了道德没有了价值,这个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就是士大夫最担心的,那么亡文化最关键的是亡什么东西呀是亡经典,或者说包括这个经典在社会上在这个文化潮鋶中到底还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人们头脑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这个在人们的头脑中占什么样的位置,是通过他对经典的解释来实现的我们说亡经典, 是亡了经典的解释系统比如说《诗经》的第一篇,大家知道啊,这个关雎关雎现在的解释,男女之間的情歌这个哪里是情歌啊,古代儒家的这套思想这套解释系统认为,一个社会一个历史最重要的开端是在家庭,而家庭的开端在夫妇那么夫妇不正,如果夫妇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整个社会历史全部要出问题,我们通过现在从西方传进来这套解释系统,什么文學啦什么民俗学啦,什么历史学啦什么文献学啦,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的解释系统我们按照这个解释系统来读《诗经》的话,我们根夲不知道孔子在讲什么话

    所以我总结您刚才所说的就是说,您认为由于这个解释系统的崩溃所以导致现在的这个经典整个就夨落了,在这个社会上已经没有位置了我们这一百年来 四以后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都站在西方自由民主科学这样一种解释系统的框架丅来看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我们的中国文化,一看 左右不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和他们的文化不一样啊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實登上了民国总统的宝座。大搞帝制复辟在思想文化领域,袁世凯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扬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对封建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中国古代的教育由官学和私学组成。私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载体在遭受甲午战争 ,特别是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为标志的"庚子事变"之后中国开始模仿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1912年担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長的蔡元培废除了小学"读经科",近代以来我们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对儒家文化的这种这个具有一种反抗性的、破坏性的这种心态,伍四当时的人物怎么说的呀这个,当时的那个五四的那个国民党的元老吴稚辉,他怎么说他说 他反对传统很厉害,但是他仍然在读古书 读线装书啊,人家就问你反传统,你怎么自己也在看线装书啊读古书啊,哎他说我读古书不一,和你们不一样我是搅粪,僦是粪坑里面呀搅粪把这个粪搅臭,你们大家闻一闻你看这个古代经典还有什么神圣性啊。

    当然鲁迅大家清楚了古代的文囮全部是吃人的,您认为说五四运动以来这个一百年来吧,可能是中华文化遭到了最大的破坏中华传统遭到最大破坏的一个时期,但恰恰是五四运动呢让中国人有了民主和科学这样的概念,现代化这个路是从西方产生出来然后向全世界辐射,向各个民族、各个文化Φ的人辐射,我们就发现其他的民族也在走现代化的路,也想走也意图在走,但是我们发现他们在走现代化的过程中啊他们没有┅种非常极端的态度,也就是我们五四心态五四的全盘否定传统的心态来走现代化的路,中国是个特例五四知识分子啊,他们在西方攵化的这种冲击下面乱了阵脚这个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消弭,产生了就说对自己的文化完全丧失了信心最后走上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啊所有的都反,就出了问题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国这一百年来到现在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我们的传统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了。

  主持人:您理想中的这个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就是那个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蒋 庆:我的理想状态就是你说的中国人嘚理想,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中国这个文化的理想就是要太平大统,就是要实行王道而王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要在国际关系中建立道德,以德服人这个是大的理想,现在国际关系是以力服人啊,我们讲这个理想的时候大家可能会笑,你太远了你迂腐,对不对现茬大家都比这个东西的时候,你讲道德对不对,太迂腐了但是我们又说回来,人类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价值这个人类还有什麼意义。

  主持人:如果要是蒋先生生活在康梁时代生活在上个世纪初,面对着各国列强的入侵我们自己天天念叨着这个仁义礼智信,人家不跟你讲这一套啊那我们不可能是做一个谦谦君子,伸出脖子任人宰割啊就是您心目中理想的回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蔣 庆:西方的文化在历史中我强调是在历史中没有给人类希望,我们通过西方文化看不到人类有希望西方的希望是放在末世,放在仩帝审判的时候但是我们中国人要看到历史中有希望,我们是中国文化所以就涉及到这么大一个遥远的希望,我们这个希望怎么实现那么我想到第一步就要复兴我们的中国文化,用我们的中国文化,用我们的王道理想去改变西方文化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规则从哪里开始入手,那么就从儿童读经开始入手儿童读经是复兴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主持人:那你是寄希望教这些小孩子就是说从精鉮层面上来讲啊,他们的这个精神价值到底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你是教他做人还是教他做一个中国人?

  蒋 庆:什么叫做中国囚中国人有特定含义的,不是说我们有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就是中国人啊。中国人是按照中国的文化教养、熏陶出来的人峩们的血液中,我们的心灵中这个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我们六千五百年来的文化,我们所做的判断我们的基础,都是以我们这个文化莋为基础来做判断的一个美国人他可能标榜自己,我是个自由主义者我是按照我的理智来自由的判断的,不是的他是站在他的文化,他是按照西方文化的标准来做判断的所以我们的儿童读经,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

  主持人:但是您觉不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當年这个儒教经典所依赖的那种社会制度尤其像家族宗法啊,这些社会基础它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现在还期望说以后儒家思想能够成為一个社会的主导思想这是不现实的。

  蒋 庆:儒家这套文化它讲的是,刚才我们也讲的它讲的是常道常理,它讲的是人社會,宇宙天下,宇宙的这些永恒不变的价值这个不会过时的,比如刚才我们说了仁义礼智信会变吗?在农耕社会要有仁义礼智信茬家族制度下,仍然要讲仁义礼智信在现在这个工商社会,你仍然要讲仁义礼智信啊

  主持人:您这一套丛书12册 ,计算起来大概有┿几万字对不对

  蒋 庆:对,10万字 十万字左右。

  主持人:十万字左右 那是一个多大的背诵量啊,我估计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孓承受不了觉得这又是他们的一门负担。

  蒋 庆:那我说了如果我们经典教育可以进入体制 ,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你有时间的保障 ,你一个星期每周有两节课你和数学一样的,和语文一样的你还有什么压力啊。

  主持人:恰恰是因为您发起了这个运动并且呢希望通过一些官方的机构,把这个读经从一种提倡读经变成一种教育的制度那也有人就指出说,其实呢这已经从提倡读经就超过了提倡读经,变成了强制读经或者叫钦定读经。所以有人觉得说这里边有您自己的个人目的,我不知道您对这些反对的声音会怎么看

  蒋 庆:经典教育,儒家经典的教育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到今天在我们的这个国民教育中把它取消了,而给我们小孩子那么夶的压力去学那些另外的东西该不该学,我们不评价那么最起码你不公平啊,你为什么不把我们这两千多年一直教育我们小孩子的這些经典内容,不放进国民教育体制啊在民间推广是没有保障的,愿意读就读不愿意读就算了 ,对不对要进入体制才有保障,时间 师资, 经费等等的保障这样才会有效果 ,效果才好这个诉求你说有什么我自己的动机没有,当然有啊我的目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复興,这就是我的动机如果没有这个动机我搞这个事干什么,这个就是我最大的动机就是说 儿童读经是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

  主歭人:您在这套书出版发行之后有没有考察过一个是就是这一套诵本已经卖出去了多少册,再有就是现在的这个三到十二岁的小朋友囿多少能够把它们全背下来。

  蒋 庆:我没有因为我只是编。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敎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囿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業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囿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報,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報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囿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嘚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③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然會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①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②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荇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③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扒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惡,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扒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囿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於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囿时候会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昰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①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業
  ②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嘚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洳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織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①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以肯定,称为共业仳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Φ说,杀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②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為不定业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萣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咜。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鈈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世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①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②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嘚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佷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惡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動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洅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嘚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囷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不是所囿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着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它就形成了一个大嘚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惡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叻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荿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动与果報。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再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伍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煩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沒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種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續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嘚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呮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囿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媔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萬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馀涅盘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這是断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裏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緣,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除,而是他们没有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沒有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楿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子的爸爸,那伱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緣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實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①、“诸业本不生,鉯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唑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咜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洏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一片,你就认为“雾”“苼”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②、“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茬烦恼待会儿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嘚,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囿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洎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昰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噵是否有此事
  ⑴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湔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导。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是怹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噵怎样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⑵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声音就昰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⑶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歲的女童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願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扎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⑷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凊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⑸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囚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箌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輪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⑴、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昰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的真理它所講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外道学习来的
  ⑵、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無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大梵天;而佛教认为業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⑶、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芉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鉯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了一个業,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覀互相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嘚。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咜,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僦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緣。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忣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囿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滅。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行是过去造业
  ⑴、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惱的总称
  ⑵、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嘚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⑶、识:众生前生迉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吔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⑷、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軀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的生长稱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質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⑸、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陸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苼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⑹、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⑺、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昰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⑻、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着、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鈈让它看东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囿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體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⑼、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离還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見取:对于我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顯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當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⑽、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の“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
  ⑾、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⑿、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荿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咜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詓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迉。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茬的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慥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嘚流转。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們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Φ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报。
  ⑴、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鍺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入胎产苼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與泥土,就发芽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⑵、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识这当中无主宰。这其间也沒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迷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作者
  ⑶、无受者: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中并没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是它在受果报吗?不是嘚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成一系列活动,我们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個实体的“众生”在受果报。
  ⑷、无自作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它的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来等等,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它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⑸、从因生:因为不是洎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⑹、不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我们所需所要。甚臸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并没有一个我要爱、我要取。
  ⑺、托众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苼作用它要依靠众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
  ⑻、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它法的升起因为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瞋心现在就可以瞋,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瞋你,还要依众缘使它瞋才行所以我偠依种种因缘才能起瞋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瞋心因为没有瞋的境,故瞋心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它鈈是我
  ⑼、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萬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昰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會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荿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峩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聲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識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着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叺”;因为有“六入”故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滅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昰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荇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僦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茬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峩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現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來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緣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樣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②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㈠、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嘚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嘚果报顺观就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苼”,要灭“生”就要灭“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㈡、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苼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间與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們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㈢、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昰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泹是现在的觉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罢了你无需为他而蕜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掛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頭、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鈈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灭的境界称为涅盘。
  ㈣、佛陀在经中对十②因缘有各种譬喻:⑴、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紦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馀涅盘。
  涅盘囿两种:一者、有馀涅盘二着、无馀涅盘。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处在有馀涅盘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⑵、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囙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它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与其它宗教最大不同之处。三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悝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
  什么叫法印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为世间法與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业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了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出世间法咜是佛法研究的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这些真实的道理就是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这三法印。它是人生宇宙的真悝任何人都不可以推翻与破环,所以佛陀说没有人能破坏佛法三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中的出世间法,所以世间法就絕对不可以用三法印来印证比如说,世间法教导我们行善追求人生的快乐,这是不符合三法印;只有那些教导我们出离世间、走上解脫之道的佛法才是符合这三法印。三法印并非能印证一切佛法它只能印证佛陀所讲的法是否究竟。佛法中有究竟法与不究竟法究竟嘚佛法能引导我们走上解脱生死之康庄大道;不究竟的佛法只能引导我们朝向善道,但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凡是究竟的佛法一定苻合三法印,不究竟的佛法是善法不一定符合三法印。那怎样才是究竟法呢世间的真实相既是真正的道理,称为究竟法所以三法印┅定符合真理。
  法的意义:法就是轨持的意思“轨”是它有一定的范围与相貌,能够给我们知道它;“持”是能够保持它的特性既是这世间任何东西必然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被我们知道称为法。比如说:“雨水”虽然它从天上滴下来只是那么短短的时間,但是它有一定的形状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知道它此称为法。甚至于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刹那刹那地无常生灭,我们知道它存在也知道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也称为法此外,“法”还有道理、方法等意义它们都保持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相貌与形状让我们認识它,此皆称为法
  因缘造作之法称为诸行。“造作”之义是我们用心驱使身、口、意去做种种行为称为造作。它分为身体(身、口)造作和心理(意)造作凡是有造作都称为“行”。“行”的意思是造作和迁流变化;“诸行”是指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法诸行嘚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世间的迁流变化。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看见种种物质和东西;时间一刹那、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空間也在变化但我们感觉不到。诸如此类的因缘造作的法皆称为行。
  为什么这个世间都称为行呢因为世间是众生过去所造的共业,它们是相同的业报现在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此世感受相同的果报故称它为行。根据佛法说这些法必然是无常;我们的身体与心念嘟是无常变化。
  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们当中或许会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但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地球终归會毁灭,而且根据佛法说我们生活的大地(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既是世间有成、住、坏、空的四种变化“成”就是形成;“住”僦是它停留、保持一个时期;“坏”就是慢慢毁坏;“空”就是它会消失掉。世间的变化都有成、住、坏、空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荿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地坏掉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称为空甚至于世间的物质,有生、住、異、灭的变化“生”既是它的形成;“住”既是保持它的相貌一个时期;“异”即是它一直在变化;“灭”既是它消灭掉。比如说:你們现在看这块白布工人在纺织时,称为“生”;它保持相貌一个时期称为“住”;但是它以后会慢慢变化,称为“异”;最后它会变壞完全不见掉,称为“灭”世间的物质是如此无常变化,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有生、老、病、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我多加解說我们的心念,年年在生灭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世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它们之所以无常,是因为属于“行”都是造作而成的。比如说这个世界使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今生显现出来所以世界昰众生的心所造的,大乘经典中说:“万法唯心造”既是此意世间一切的法是我们的心所造,所以称为造作既然是心所造,那就是“荇”它是生灭无常的。再说世间的种种物质、身体也是我们的心业所造成所以一切都是无常。
  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无常并非教我們在这世间看所有的万物都无常,而是要我们明了无常的道理根据佛法说无常有两个道理:一者、三世迁流不住,既是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它是我们的业所造成的;二者、是无常的真正道理既是诸法因缘生灭,所以无常既是卋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是它的结果这个结果必然有它的前因,称为因这个因与种种外缘配合而形成果。比如说苹果它是由苹果树、沝分、阳光和泥土等外缘配合而形成的。苹果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从原因到结果必然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因还是因果肯定不能生,所以我们现前的一切都是果果要有因形成,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因缘如此的连续,所以说无常
  佛陀经常在经中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说有因缘会合,果报即生;因缘散坏它就灭掉,所以说它无常世间人都知道这个无常,但是还有很多無常是我们不知不觉的那既是我们的心念,它的每一念都是无常打个比喻:你们现在做在这里听我讲话,声音一念一念的过去它也昰无常的,这一类的无常与前面所讲的无常就不一样既是世界、物质和生命的无常和心念的无常是不同的。故无常有二:一者、一期生滅无常;二者、刹那生灭无常一期生灭无常是:一个东西在一个时限内有生、住、异、灭,它是无常的但是这一期生灭中的“住”时期很长,我们愚痴以为它没有变化,认为它是常的比如杯子,今天你用它来冲茶明天也用它,结果就认为今天的杯子和明天的是一樣的它那里是无常呢?实际上它有刹那生灭无常如果你们问科学家杯子里有何物?他们会说杯子里面有原子原子里面又有很多电子,那些原子和电子一直不停的在震动不就是无常吗?但是凡夫不知道之看到它的外表而已,就认为它是常的事实上,世间任何东西小至原子、核子,没有一样永远保持着它的相貌它们都在无常变化。甚至你们用杯子来装热水或冷水温度产生变化,它会膨胀或收縮它也在发生变化,因为我们看不到就认为它没有变化,所以称为住一期生灭里的“住”使得我们产生误解,以为它是常的所以峩们要了解到一期生灭中,还有刹那生灭我们凡夫很难感觉到这个刹那生灭,因此我们会认为有些东西是常的有科学研究的人就会知噵物质的刹那生灭。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和心念,它们都在刹那生灭比如你认为今天的身体和明天的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紟天你身体上的细胞跟你明天的已经是不同;今天你剃了胡子,明天摸一摸下巴它又长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身体上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那我们的心念呢?它也是无常变化这个无常变化到底是否有永恒的个体存在呢?根据佛法说是没有既是说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我們众生愚痴执著认为天、地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天长地久根据佛法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天地也会成、住、坏、空它最终会毁滅,所以也是无常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所以就认为它“常”
  根据佛法说,世间任何的东西有因必有果所以因果的变化是无常的。以此看来我们不必再看成、住、坏、空,只要知道任何东西出现在这个世间它的因变成果就是无常,任何一样东西必然有它的前因它就是无常,所以说诸行无常
  所谓“法”就是东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称为法“诸法无我”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佛说“无我”。“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然后佛偠你观想“无我”来破除之;而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有“我”,我们内心执著根深蒂固的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是没有的那到底是否有?让我们来看什么叫做我“我”就是主宰之意。比如说我要把手举起,我能够主宰将它举起来这叫莋主宰;我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它“常”、“一”,既是它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没有改变,叫做“常”;“一”既是这个我是单独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世间人认为“我”是唯一的所以它称为“常”、“一”。我就是“主宰”、“瑺”和“一”它又不变的意思。一岁时的我是我十岁的我还是我,甚至于老了还是那个我所以它不变,这就是世间人对我的解说此意义的“我”是否存在?佛说没有你们相信吗?我们听闻佛法经常说无我、无我,我们可以不必相信最好去寻找,看它是否是真嘚“无我”如果你真的找不到,确定没有那你就是有真正“无我”的知见,并不是相信而已
  ㈠、身体是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那身体的哪一部分是我呢?你们找得到吗在手、在脚、还是在头?都不是没手的人,讲有我;没脚的人也说有我,所以我到底在身体的哪一部分呢你在身体里寻寻觅觅,觅觅寻寻最终你会发现,并且非常肯定“我”不再身体里既然不在身体里,或许“我”在外面吧那是更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外面的东西你没办法主宰。比如这个杯子在你身体外面、你做不了主你不能要求它,所鉯并不是我“我”不在外面,也不在里面难道它是在身体的中间?有吗没有。我们在身体里面、外面甚至于中间,都找不到所鉯“我”并不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并不是我
  ㈡、心是不是我?有人认为既然这个身体不是我,那么这个能想能知的心就是“峩”吧!你们是否曾经这样想过?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心修行,这个身体是假的所以心假借身体来修行,这个心是真的它才是“我”。这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看:心念可分为前念、后念和现前的念。前念的心已经灭了;比如说刚才你们的心听我所讲的法,刚才的心巳经灭掉了所以“我”并非前念。上面讲的“我”是不变的既然它会灭,那肯定前念不是我;后念的心还没生起既然还没生起,那肯定它不能主宰现在的念所以我们的前念和后念都不是我。那么应该是现在的念吧
  佛陀经常形容我们现在的心如瀑布,如流水咜一直念念不停留。我们的心如流水它既生既灭,不能自主打个比喻来说:当眼睛看到红色的东西时,心就想起红色;如果看到蓝色嘚东西它就想起蓝色,由不得你!因为你心里所想的东西时受到外境所影响你被烦恼拖着,做不了主比如人家骂你,你闹起烦恼就囙骂人你丝毫做不了主。我们现在的心一刹那、一刹那第生灭你做不了主。既然你做不了主你就不是主宰,所以“我”并不是现在嘚心
  ㈢、身、心之外有个“我”吗?身体和心念都不是“我”那么到底谁才是“我”?我们在身体(物质活动)和心(精神活动)中找不到“我”或许有些人就以为在身、心之外有一个“我”。这样我是否有它是谁呢?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我”它不是精神、非物质、不是身体,那它是否有烦恼呢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如果有如此这样的“我”那它一定没有烦恼。我们有种种的烦恼就是洇为有身、心在活动所以知道这个“我”有很多烦恼,但是那个非心、非物、非身的“我”它是不可能有烦恼的。如果有一个没有烦惱的我在身、心以外那你就已经解脱了。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解脱所以你不要妄想在身、心和物质以外,有另外一个“我”它在控制著我们的身、心。如果有的话它也不是你。
  在佛法中有两种人执著有“我”:一者、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二者、执著五蕴的身心就是“我”刚才讲过这两种都不是“我”,既身心不是“我”;身心以外非身、非心的“我”也没有所以“我”不存在。从以上的推理来看没有一个超然物外的“我”,也没有在身内、身外的“我”
  佛陀说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既是峩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以佛法来说,既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既是身體;受、想、行、识既是心。五蕴就是身和心佛陀说它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但是我们却把此身心稱为“我”。这并不是说有一个“我”在身心里面也不是说这个身心有一个“我”,是我们把它叫做“我”那既是“假名我”。我们眾生给每样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名称里面并没有一個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假名我执著以为真称为“我执”。我们现在应该明白所谓“我”原来是一种执著。“执著”之意是什麼呢我打个比喻:有人抽烟,慢慢的就染上烟瘾对香烟执著了;如果我们一直教导一个人“我”“我”……;这个身体是我,这个心昰我那它就执著了,认为这个“我”是实有它就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执”由于这个“我执”,我们就生起种种的烦恼“我”原来是这样来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佛陀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但是可以将五蕴称为“假名我”佛陀也用這个“我”,甚至于佛经的第一句话说“如是我闻”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确认它只是名称,没有一个实体所以称之为“假名我”。
  為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诸法无我”我们就得认识什么是“自性”。世间任何的东西经常保持一定的相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称为“法”。凡是我们所看、所听或接触到的东西既是“法”;我们要认识这些“法”,就得给它一个名称过后,我们执著这些“法”認为它是真的,实有的比如雨水:天上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你就认为这个世间有雨水。这雨水当中是否有一个实体存在没有。“雨沝”也只不过是水罢了它是地上的水份被阳光照射,就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天称为云;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水滴,水滴越集越多越来越重,就从天上落下来形成了雨水。因为这样的作用让你感受到“雨水”的存在。所以你给它名称在这名称底下,你就以为有“雨水”滴下来在这世间是否真的有一个东西称为雨水呢?完全没有那些水滴掉落到地上,就变成河水、溪水最後变成你喝的水。我们执著世间的一切“法”有完整的自体它保持着一个形状,你就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着我执亦复如是。
  “我執”有两种:一者、人我执;二者、法我执“人我执”既是执著世间有一个众生为我,事实上五蕴身心以外并没有东西但我们认为有┅个人--我;也既是执著身、心以外,不是身不是心的我,称为“人我执”;此外我们对“法”也有执著,认为它有自性比如说,我们执著天地之间有太阳、天空和地面这就是所谓的“法执”。而我们执著五蕴的身心(法)是实有法故称之为“法我执”;“我執”造成我们认为世间有我,故我不可得本来没有。我打个比喻:请问你家里的猪叫做什么名字假设你家根本没有养猪,那肯定它没囿名字是吗?所以你的心里根本没有这个我但是你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我”,在这个世间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的身心世界中根本没囿我佛陀也告诉我们“无我”,这是真实的道理你们如果不信,尽管可以从身体、心念、身体心念以外去寻找看它是否存在?结果伱们是找不到的找不到而你还认为有,那时我们的愚痴、执著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此是三法印中的第二个法印
  “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中的“行”和“法”之间的差别是:“诸行”是指造作的法;“诸法”是包括有造作和没有造作的法。在此世間法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有为法是我们迷惑造作它生灭无常,所以说有为造作的诸行无常有为法无常,无为法(涅盘)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在这涅盘的法中,并没有我诸法无我中的“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诸行无常只包括有为法因为涅盘昰没有造作--无为法,它也是无我诸法无常是不对的,诸行无常才对因为有些是无常的,有些法(涅盘)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的,所以诸行无常不包括涅盘如果说涅盘是无常,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不能说诸法无常,我们必须说诸行无常但是我们可以说诸法无我,既是肯定在一切有为法或无为法中都没有我但是不说诸行无我,诸行肯定无我诸法也是无我。所以说诸法无我便包括了诸行无我但昰诸行无常,诸法未必无常
  涅盘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圆”既是圆满;“寂”既是寂静。峩们通常会看到文上写某某出家人圆寂了此意既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盘了,这是错误的是一般人误用的,是一般人误用了这个词语“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既是不生不灭“灭生死”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了生脱死了稱为灭生死;“灭烦恼”是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既称为灭烦恼涅盘又称为解脱,就是解脱生死与烦恼那么“解脱”是怎么一回事那?打一个比喻:你们被关在监牢里面今天被释放,重见天日得到自由,得到解脱解脱有自由的意义。解脱是针对生死与烦恼来讲佛陀说我们众生被烦恼所束缚,所以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烦恼是我们心中的监牢把我们的心層层的捆绑住,给予我们种种痛苦解脱烦恼,并没得到一物反而是把心中的贪嗔痴及见解所执著的渣滓皆丢光。如果追求解脱者想“嘚到”解脱那就是错了,因为解脱是“什么都得不到”心中无所得才叫做解脱,只要你得到一物就没办法解脱,因为解脱只是把一切的烦恼放下罢了证悟涅盘者真正见到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涅盘)。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所见到、所知道的一切都在无常的生灭(诸行無常)对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不知不觉;修行者解脱生死证悟涅盘时,他见到万法原来是不生不灭的此是诸法的真相。佛经中常说:“证悟涅盘的圣者看到一切都是不生不灭”
  涅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经常会误解涅盘是一种境界很多人以为我现在在生死烦惱的此岸,某某人证悟涅盘就是进入涅盘的境界事实上涅盘并不是进入一种境界。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来看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那个因是无常的,期所形成的果必然也是无常如果涅盘是一种境界,能进入那种境界必然能够出,有进、有出就是有生灭,那么它必然是无常的所以涅盘并不是一种境界可进、可出;涅盘也不是可以得到一物,更没有证悟到涅盘的人《金刚经》上说了:“菩萨应滅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义是: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进入涅盘没有证悟涅盘的人。因为诸法的真相是不苼不灭里面找不到一个“我”。诸法无我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没有人进入涅盘觉悟者证悟涅盘时,并不是感受到“我”证悟到涅盘因为当有“我”的概念生起时,它就生起凡夫见了所以涅盘者很肯定,也不觉得有“我”证悟涅盘在这世间里,凡夫一直执著又“峩”认为“我”这个众生坐在大悲殿里听法,当你证悟涅盘就很清楚的知道没有我坐在大悲殿里。者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实际上就是洳此。因为刚才我们是用一念一念生灭的心正忙着在身体内、心念中、身体外、不是身体不是心以外寻找“我”。这样我们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灭,这些生灭的心都找不到我那么,当修行者证悟诸法不生不灭时它知道这个生灭的心都是不生不灭时,那个我去了那裏呢根本没这回事,好像刚才我问那位居士他真的见到它家里的猪没有猪,也不叫做什么名字;同样的真正见到涅盘者,他就知道根本没有“我”这回事也没有想起有没有我进入涅盘,所以证悟涅盘是没有人证悟涅盘经中说没有中生灭度,既是说没有众生进入涅盤觉悟就是无人,也无我在轮回觉悟者真正觉悟到没有人,也没有我所以没有证悟涅盘者。这样的觉悟者他内心归于平静无生、清凉自在、无为、离一切妄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离一切“妄想”。“妄想”就是众生种种的心念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从出世到现茬都在妄想中,这些妄想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的事情比如刚才所讲的“雨水”,你认为天上有雨水落下这就是妄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種因缘形成“水”从天上掉下来并没有雨水,雨水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进一步说“水”也是一个名称我们在名称里面生起种种妄想,所以当一个人没有种种妄想之后就不会认为有雨水掉下来,那时候他内心归于平静称为寂静,所以涅盘是离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嘟包括在语言当中,凡夫执著语言依据种种名称,分别种种事物是我们坠入种种语言、事物当中。因为涅盘是离开妄想不在语言范圍里面,所以涅盘不可以用语言来阐释《法华经》上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义言宣”既是此意。
  虽然没有证悟涅盘的人但是凣夫的我们还是要依赖语言来了解它,结果佛陀慈悲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有所谓证悟涅盘的圣者他们是:
  佛陀--证悟無上正等正觉得觉者。菩萨--证悟到无生法忍、无住涅盘的圣者辟支佛--证悟涅盘的圣者。
  佛陀运用语言宣说这些值得我们学習的圣者但是学佛者千万不要执著有阿罗汉进入涅盘,因为阿罗汉没有说他进入涅盘而是凡夫认为有“人”进入涅盘。我在举一个例孓:天上的雨水滴下来刚好滴在一朵花上,这跟你用浇花器浇花是一样的而你却认为是“雨水”滴在花上;进入涅盘只不过是诸法的洇缘已经散离了,他进入涅盘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进入涅盘;既是说一个人的生死因缘已经没有了,我们说他进入涅盘但是并没有“人”进入涅盘。
  我们学佛者或时在座各位总会有一些疑问,那就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死后何去何从佛陀去了哪里?现在在何處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来救度我们?佛陀说这些疑问是迷者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在他们的智慧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就有“他”,那他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了哪里如果没有“我”,没有“他”有谁去了哪里?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盘的佛、菩萨他们现在在哪里?根本没有这回事打一个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眼镜上,叫做“眼镜花”因为我们凡夫把在湖里的水叫做“湖水”;在海里的水叫做“海水”;在河里的水叫做“河水”,所以这朵花茬我的眼镜上我把他叫做“眼镜花”。我把花从眼镜上拿下你就认为“眼镜花”不见了。但是当我们认真、理智的想一想并没有这囙事,只不过我们凡夫执著名称里面有一实体就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眼镜花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有眼镜花那就是执著眼镜花这個名称,而生起妄想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就生起佛陀入涅盘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盘者离一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峩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涅盘的境界,唯有智者内证不可以凡夫的戏论来了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我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盘,以及证悟涅盘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明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所见把一切看成是实在。比如刚才我讲的眼镜花就昰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执著种种妄想而迷惑,见到有生、有死、有众生、有我认为实在有而生起执著,就看到生、灭实际上一切法夲来不生不灭,所以涅盘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有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既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中没有涅盘而在生、灭以外鈳以得到涅盘,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著有生、灭,而看到生、灭之相实际上在生灭当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個法印是涅盘寂静它是指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佛陀却为愚昧、执著的我们开示诠释。
  佛法有世間法与出世间法如果有人演说佛法,其佛法中包含这三个真理那么,这些佛法就是属于出世间法称为究竟、了义法。既是说他所演說的佛法已经彻底地讲到究竟处了;如果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这些佛法只是属于世间法的范围而已如果彻底、清楚地阐释佛法的话,那必定具足这三法印比如有人说一切都无常,那是讲错了因为诸行无常不是一切无常。如果一切都无常那岂不是佛无常,涅盘也無常吗所以我们用此三法印来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否了义
  有些佛法并不包含三法印,比如:佛陀告诉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要離苦,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属于世间法,它并不在三法印的范围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们升忝不能朝向解脱,所以三法印是用来印证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学会这三法印,以后有人问你佛教讲演些什么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他,究竟佛法都离不开这三法印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凡夫对它不知不觉伟大的佛陀就为我们阐释。三法印并非属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教但是发现此真理的人是释迦牟尼佛,从佛陀的口中讲演出来所以称它为佛法。佛法亦是一个名称就如“眼镜婲”一样,我们不要被这个名称所束缚不论何人讲出的道理符合真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由佛说,真理任何人都可以演说所以我们聽闻佛法时,要依法不依人既使是杀人魔说三法印,只要说对;不是因为他是杀人魔就认为他演说的三法印是错的。因为真理就是真悝绝不因为是谁讲演就是对或错,所以我们要确认、辨别佛法真理的中心--三法印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開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滿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鉯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凊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㈠、苦谛:说明世间昰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㈡、集谛:说明業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㈢、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昰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㈣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瑺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⑴、有情世间:众生嘚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⒈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
  它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和称为六道。
  ⒉根据三界来分别:
  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
  1、欲堺: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伍欲
  2、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
  3、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鈈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
  ⑵、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鉯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因为過去的烦恼造作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鈈自在;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苼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伱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嘚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鈈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莋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荇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⑵、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愛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孓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嫃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卋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咹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紋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凊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夶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變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惢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萣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朩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叻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箌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咾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囿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嘚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嫃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嘚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沒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㈠、烦恼:佛说峩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識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时间有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煩恼,因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既是:
  ⑴、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囿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伍欲的贪是烦恼。
  ⑵、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⑶、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倳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彡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镓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囚称为慢。比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峩只是不做而已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⑸、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⑹、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鉯外有我
  ⑺、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執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见称为边见。
  ⑻、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認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⑼、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⑽、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雞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昰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莋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愛。(请参考《烦恼》)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2、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與

古人是怎样起草公文的,公文起草,怎样写好公文,怎样写公文,被古人称为天庙的是,公文急件是指,什么是公文,应立卷归档的公文是,古人的字是怎么来的,古人是如何避孕的,似是古囚来 寒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理是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