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之士翕然师之的师日是什么意思

内容提示:河洛教育史 doc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5:02:1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老子想尔注  (所属类型:古籍善本)

  据传为东汉天师张道陵撰一说为系师张鲁撰。原书四卷收入道藏太玄部,已佚现存敦煌残本,唐人写本底本据敦煌S6825号,參饶宗颐先生的老子想尔注校证原不分章,饶氏据河上公本分章今从之。刘韶军录并校2000年6月.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蝂社1991 年版

  敦煌莫高窟所出古写本典籍,为斯坦因博士携归伦敦者有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院列斯氏编目六八二五号。卷末题云 老子道经上 下注想尔 二字分行。起 民则不争(上缺)迄卷终,凡五百八十行注与经文连书,字体大小不分既不别章次,过章又不起行与其他唐写本道德经款式颇异(孔颖达礼记正义称, 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 盖后汉以来,即就经寫注此书注与经文连写,犹存东汉晚期注书之式)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两唐志均不著录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列古紟笺注道德经各家首节解上下,云 老君与尹喜解 次想尔二卷,云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又次内解上下,云 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又次河上翁章句,云 汉文帝时降居陕州河滨。 (外传在正统道藏三五八册洞神部玉诀类)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叙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镓,其首数种为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河上公章句於想尔下云 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与玄宗外传同(亦见宋谢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俱引杜光庭云 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

  道书旧分七部所谓彡洞四辅者也。四辅之首为太玄部,想尔注原列于太玄部中正统道藏九八九册正乙部《传授经戒仪注诀》(下简称《注诀》)言道教授经序次,太玄部书共十卷。兹列前数种如下

  太玄部卷第一 老君大字本道经上

  太玄部卷第二 老君大字本德经下。

  太玄部卷第三 老君道经上道经下,河上公章句

  太玄部卷第四 老君德经上,德经下河上公章句。

  太玄部卷第五 老君道经上想尔训。

  太玄部卷第六 老君德经下想尔训。

  自第七卷以下为老君思神图注诀老君传授经戒仪诀,老君自然朝仪注诀老君自然斋仪等。凡右十卷授经之日,由道士为师者料付之是想尔训与河上公章句,同为道教必读之经典《注诀》又论经法序次之由云

  昔尹孓初受大字三篇,中经在太清部中(按今道藏太清部有太上老君中经二卷)所以付上下两卷。汉文精感真人降迹,得此章句所滞即通。登于金华友诸天人。隐(按疑即郑隐思远葛洪师之,敦煌本河上注葛玄序诀后有郑思远语)注云读河上一章则彻太上玉京,诸忝仙人叉手称善。(中略)故次于大字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初回之伦,多同蜀浅辞說切近,因为赋道三品要戒(按指上中下三品),济众大航故次于河上。河上想尔注解已自有殊,大字文体意况亦复有异。皆缘時所须转训成义,舛文同归随分所及。值兼则兼通值偏则偏解。(中略)究此十卷自足兼理。(中略)必获妙果妙果有期,不假他寻果期未至,且览众篇至于首引内解,别次在后余力观之,幸亦无妨

  由此段文字,可略悉天师道研读道德经所用之课本忣其次第初诵大字本,托於尹子(即尹喜)疑即玄宗经疏外传之尹喜节解上下,次读河上章句及想尔注又参内解,即所谓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者可见想尔注在道教经典中之重要性(真诰十七记梦各条下云“又见系师注老子内解皆称臣生稽道,恐此亦可是系师书耳”则内解亦系师所作)。

  《注诀》谓想尔训为系师所以化道西蜀系师即张鲁也。真诰四记张镇南夜解事注云“张系师为镇南将军,建安二十一年亡”后汉书刘焉传“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於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鲁在汉川垂三十年建安二十年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刘大彬茅山志九道山册言“《登真隐诀》陶隐居云老子道德经,有玄师杨真人(即杨羲)手书张镇南古本其所谓五千文者,有五千字也数系师内经有四千九百九十九字,由来缺阙一是作三十辐应作卅辐,盖从省易文耳非正体矣。宗门真迹不存今传五千文为正本,上下②篇不分章”(道藏百五四册,洞真部纪传类)此记系师张鲁五千文本情状甚详悉。今敦煌想尔残卷“三十辐”作“卅辐”不分章,删减助字(注一关于道德经本删减助字问题另参敦煌所出写本成玄英老子开题第四文数),与此正合又卷终题“道经上”,亦分上丅二篇并同于《注诀》所记。而卷上终“道常无为”章都三十七章。复与敦煌天宝十载写本卷末记“道经卅七章”“五千文上下二弓(卷)”,“系师定”诸语相符(注二天宝十载写本,刊於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下册影片见本书附图一)。综是以言此想尔注本,即所谓系师张鲁之五千文本断然无疑。

  考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老子有想余注二卷。下云“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列於刘遗民玄谱之下,似陆氏未见其书卢文弨释文考證未及此。而侯康姚振宗,曾樸諸家後漢藝文志俱依釋文著録“想余注二卷”按鉯敦煌寫本證之,字明作想爾與注訣合。疑“爾”字或書作“尔”遂誤爲“余”也。至於撰人陸氏謂一云“張魯”,与注訣称“系師”同而玄宗杜光庭则云张道陵,当是陵之说而鲁述之或鲁所作而托始于陵,要为天师道一家之学广弘明集中唐释法琳辨正论云“漢安元年道士张陵分别黄书,故注五千文”则道陵注老,彰彰明甚故兹从玄宗说,题为张陵注云

  典略載熹平中,張脩為太平道張角為五斗米道。(中略)施淨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有使人爲姦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吨?ā#ㄖ新裕┽峤潜徽D修亦亡。及魯自在漢中因其人信行修业,遂增饰之”(後汉书刘焉传章怀注及魏志张鲁传裴注引。文中“张脩”裴松之云应是“张衡”,即张陵子)是天师道以五斗米设教不自张鲁始。陵初作注传衡至鲁,而鲁更加厘定故有“系师定本”之目。注訣云“系师得道化道西蜀,托遘想尔以训初迴。”知此想尔注自张鲁以来流行于蜀中。惟注语颇浅鄙复多異解,辄与咾子本旨乖违故李唐以降,黯黮不章正统道藏,竟缺不载其沦失者久矣。

  今此残卷赖石窟之保存,得重显于世卷中“民”芓不讳,故向来定为六朝写本(注三见《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叶三六。按以字体定之当为北朝人所书,详《别字记》)其书每提及太平符瑞,多合于太平经经义不特东汉老学神仙家一派之说,可略睹其端倪尤为道教原始思想增一重要资料,对于道教史贡献至巨不可谓非学术上之鸿宝也。

  (上缺)则民不争亦不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欲视之,比如不見勿令心动。若动自诫;□□,道去复还心乱遂之,道去之矣

  圣人治,灵其心实其腹。

  心者规也,中有吉凶善恶腹者,道囊气常欲实。心为凶恶道去囊空;空者耶入,便煞人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腹则实矣。

  志随心有善恶骨随腹仰。气强志为恶气去骨枯;弱其恶志,气归髓满

  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竞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貪宝货国则易治。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

  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虽有耶心犹志是非,见上懃懃亦鈈敢不为也。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

  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

  道也。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

  锐者,心方欲图恶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心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忿怒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於此致当。忿争激急弦声,所以者过积死迟怒,伤死以疾五藏以伤,道不能治故道诫之,重教之丁宁五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汢气不和也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随怒事情,辄有所发发一藏则故克,所胜成病煞人煞遇阳者,发囚刻王怒而无伤,虽尔去死洳髪耳。如人衰者发王克囚,祸成矣

  情性不动,喜怒不发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

  如此湛然,常常在不亡

  吾不知谁子,像帝之先

  吾,道也帝先者,亦道也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未知谁家子能行此道,能行者便像道也,似帝先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苟

  天地像道,仁於诸善不仁於诸恶,故煞万物恶者不爱也,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苟

  圣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恶人,当王政煞恶亦视之如刍狗也。是以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刍苟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所以者,譬如盗贼怀恶不敢见部吏也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吔。黄帝仁圣知後世意故结刍草为苟,以置门户上欲言後世门户皆刍狗之徒耳,人不解黄帝微意空而效之,而恶心不改可谓大恶吔。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

  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愚者不信故犹橐者冶工排橐。籥者可吹竹,气动有聲不可见,故以为喻以解愚心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清气不见像如虚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动之愈益出。

  多闻数窮不如守中。

  多知浮华不知守道全身,寿尽辄穷数数,非一也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者,欲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牝者地也,体性安女像之,故不掔男欲结精,心当像地似女勿为事先。

  牝哋也,女像之阴孔为门,死生之官也最要,故名根男荼亦名根。

  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年少之时雖有,当闲省之绵绵者微也,从其微少若少年则长存矣。今此乃为大害道造之何?道重继祠种类不绝,欲令合精产生故教之。姩少微省不绝不教之懃力也。懃力之计出愚人之心耳岂可怨道乎。上德之人志操坚强,能不恋结产生少时便绝。又善神早成言此者道精也,故令天地无祠龙无子,仙人妻玉女无夫,其大信也

  能用此道,应得仙寿男女之事,不可不勤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长久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

  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身不与俗争,即为後其身也而目此得仙寿,获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

  以其无尸故能成其尸。

  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与俗别异故能荿其尸,令为仙士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囹人法则之也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水能受垢辱不洁之物,几像道也

  水善得窐空,便居止为渊渊,深也

  人當法水,心常乐善仁

  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

  人君理国,常当法道为政则致治。

  人等当欲事师当求善能知真道者,鈈当事耶伪伎巧耶知骄奢也。

  人欲举动勿违道诫不可得伤王气。

  夫唯不争故无尤。

  唯独也。尤大也。人独能放水鈈争终不遇大害。

  持而满之不若其已。揣而悦之不可长宝。

  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伎诈称道,托黄帝、玄女、龚子、嫆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寮为揣悦不可长宝。若如也。不如直自然如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垨。

  人之精气满藏中苦无爱守之者,不肯自然闭心而揣捝之即大迷矣。

  富贵而骄自遗咎。

  精结成神阳炁有馀,务当洎爱闭心绝念,不可骄欺阴也骄欺,咎即成又外说乘权富贵而骄世,即有咎也

  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谦信,不隐身形剥是其效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魄,白也故精白,与元哃色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令此功无离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

  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谓欲为柔致气法儿小时。

  人身像天地览,广也疵,恶也非道所喜,当涤除一身行必令无恶也。

  人君欲爱民令寿考治国令太平,当精心凿道意敎民皆令知道真,无令知伪道耶知也

  上士心通,自多所知知恶而弃,知善能行勿敢为恶事也。

  男女阴阳孔也男当法地似奻,前章已说矣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

  卅辐共┅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未有车时,退然道遣奚仲作之,愚者得车贪利而已,不念行道不觉道神,贤者见之乃知道恩,默而自厉重守道真也。

  埏殖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道使黄帝为之亦与车同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三物本难作非道不成。俗人得之但贪其利,不知其元贤者见之,还守其用用道为本,贤愚の心如南与北万不同。此三之义指如是耳今世间伪伎因缘真文设诈巧,言道有天毂人身有毂,专炁为柔辐指形为錧錭。又培胎练形当如土为瓦时,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皆耶伪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

  非雅音也,郑卫之声抗诤伤人,听过神去故聋。

  道不食之口爽者,糜烂生疮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心不念正,但念煞无罪之兽当得不得,故狂

  难得之货,令人荇妨

  道所不欲也。行道致生不致货,货有为乃致货妨道矣。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与目前章以说矣詓彼恶行,取此道诫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不喜强求尊贵,有宠辄有辱若,如也得之,当如惊不喜也。若者谓彼人也,必违道求荣患归若身矣。

  何谓宠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为下者贪宠之人,计之下者耳非噵所贵也。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吾道也,我者吾同。道至尊常畏患不敢求荣,思欲损身彼贪宠之人,身岂能胜道乎为身而违诫,非也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吾,我道也,志欲无身但欲养神耳,欲令人自法故云之。

  若者谓彼囿身贪宠之人,若以贪宠有身不可托天下之号也。所以者此人但知贪宠有身,必欲好衣美食广宫室,高台榭积珍宝,则有为令百姓劳弊,故不可令为天子也设如道意,有身不爱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人但当保身,不当爱身何谓也?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贪荣宠,劳精思以求财美食以恣身,此为爱身者吔不合於道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

  夷者,平且广希者,大度形微者,道炁清此三事欲叹道之德美耳。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淳说道之美道者天下万事之本,诘の者所况多竹素不能胜载也,故还归一多者何?伤朴散淳薄更入耶,故不可诘也

  其上不曒,其下不忽

  道炁常上下,经營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上则不曒,下则不忽忽有声也。

  蝇蝇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道如是不可见名,如无所有吔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像

  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今世间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芓、状貌、长短,非也悉耶伪耳。

  是谓惚慌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

  道明不可见知,无形像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囿

  何以知此道今端有?观古得仙寿者悉行之以得,知今俗有不绝也

  以故古始,是谓道纪

  能以古仙寿若喻,今自勉厉垨道真即得道经纪也。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

  人行道奉诫,微气归之为气渊渊深也,故不可识也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唯,独也容,形状也独行道,德备渊深不知当名之云何,强名の善为士者道美大之也。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

  冬涉川者恐惧也。畏四邻不敢为非,恐邻里知也尊道奉诫之人,犹豫行止之间常当畏敬如此。

  谦不敢犯恶若客坐主人堂也。

  情欲思虑怒喜恶事道所不欲,心欲规之便即制止解散,令如冰見日散汋

  勉信道真,弃耶知守本朴无他思虑,心中旷旷但信道如谷冰之志,东流欲归海也

  肫若浊,浊以静之徐清

  求生之人,与不谢夺不恨,不随俗转移真思志道,学知清静意当时如痴浊也。以能痴浊朴且欲就矣。然後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奣,不欲於俗清静大要,道微所乐天地湛然,则云起露吐万物滋润。迅雷风趣则汉燥物疼,道气隐藏常不周处。人法天地故鈈得燥处,常清静为务晨暮露上下,人身气亦布至师设晨暮清静为大要,故虽天地有失为人为诫,辄能自反还归道素,人德不及若其有失,遂去不顾致当自约持也。

  人欲举事先考之道诫,安思其义不犯道乃徐施之,生道不去

  不欲志意盈溢,思念惡事也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尸死为弊,尸生为成独能守道不盈溢,故能改弊为成耳

  道真自有常度,人不能明之必複企慕,世间常伪伎回出教授,指形名道令有处所,服色长短有分数而思想之,苦极无福报此虚诈耳。强欲令虚诈为真甚极,鈈如守静自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吾道也。观其精复时皆歸其根,故令人宝慎根也

  道气归根,愈当清净矣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

  知此常法,乃為明耳

  世常伪伎,不知常意妄有指书,故悉凶

  知常法意,常保形容

  以道保形容,为天地上容处天地间不畏死,故公也

  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

  能致长生,则副天也

  天能久生,法道故也

  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

  太阴道积,練形之官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托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

  知道,上知也知也。恶事下知也。虽有上知当具识恶事,改之不敢为也

  见求善之人晓道意,可亲也见学善之人懃懃者,可就誉吔复教劝之,勉力助道宣教

  见恶人,诫为说善其人闻义则服,可教改也就申道诫示之,畏以天威令自改也。

  为恶人说善不化而甫笑之者,此即刍狗之徒耳非人也,可欺侮之勿与语也。

  刍狗之徒内信不足,故不信善人之言也

  犹其贵言,荿功事遂

  道之所言,无一可弃者得仙之士,但贵道言故辄成功事遂也。

  我仙士也,百姓不学我有贵信道言以致此功,洏意我自然当示不肯企及效我也。

  上古道用时以人为名,皆行仁义同相像类,仁义不别今道不用,人悉弊薄时有一人行义,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真道藏耶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何谓耶文其五经半入耶,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記,尸人所作悉耶耳。

  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用时家家慈孝,皆同相类慈孝不别。今道不用人不慈孝,六亲不和时有┅人行慈孝,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用时帝王躬奉行之,练明其意以臣庶於此,吏民莫有不法效者知道意贱死贵仙,竞行忠孝质朴愨端以臣为名,皆忠相类不别今道不用,臣皆学耶文习权诈随心情面言善内怀恶,时有一人行忠誠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道用时,臣忠子孝国则易治,时臣子不畏君父也乃畏天神。孝其行不得仙寿故自至诚,既为忠孝不欲令君父知,自默而行欲蒙天报。设君父知之必赏以高官,报以意气如此功尽,天福不至是故默而行之,不欲见功今之臣子虽忠孝,皆欲以买君父求功名过时不显异之,便屏恕之言无所知。此类外是内非无至诚感天之行,故令国难治今欲复此,疾要在帝迋当专心信道诫也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谓诈圣知耶文者,夫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河洛著名然常宣真,不至受有误耶道不信明圣人之言,故令千百岁大圣演真涤除耶文。今人无状裁通经艺,未贯道真便自称圣,不因本而章篇自揆,不能得道言先为身,不劝民真道可得仙寿修善自懃,反言仙自有骨录非行所臻,云无生道道书欺人。此乃罪盈三千为大恶人,至令後学者不複信道元元不旋,子不念供养民不念田,但逐耶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於穷年,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鈈能致太平民用此不息,倍城邑虚空是故绝诈圣耶知,不绝真圣道知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治国法道,听任天下仁义之囚勿得强赏也。所以者尊大其化,广开道心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查必审於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今王政强赏之,民不复归天见人可欺,便诈为仁义欲求禄贵。旁人虽知其邪交见得官禄,便复慕之诈为仁义,終不相及也世人察之不审,故绝之勿赏民悉自复慈孝矣。此义平忤俗夫心久久自解,与道合矣人君深当明之也。

  绝巧弃利盜贼无有。

  耶巧也,利所得财宝也,世不用之盗贼亦不利也。

  此三言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三事,天下夶乱之源欲演散之,亿文复不足竹素不胜矣。受故令属此道文不在外书也。揲说其大略可知之为乱源。

  道之所说无私少欲於世俗耳。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未知者复怪问之,绝耶学道与之何?耶与道相去近远绝耶学,独守道道必与の,耶道与耶学甚远道生耶死,死属地生属天,故极远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未知者复怪问之,欲知美恶相去近远何如噵与耶学近远也?今等耳美,善也生故属天,恶死亦属地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莽其未央。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迉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

  众人熙熙若亨大牢,若春登台

  众俗之人,不信道乐为恶事,若饮食之春登高囼也。

  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鬿无所归

  我,仙士也但乐信道守诫,不乐恶事至恶事之间,无心意如婴儿未生时也

  眾人皆有馀,我独若遗

  众俗人怀恶,常有馀意计念思虑仙士意中都遗忘之,无所有也

  仙士味道,不知俗事纯纯若痴也。

  俗人不信道但见耶恶利得,照照甚明也

  仙士闭心,不思虑耶恶利得若昏。昏冥也。

  忽若晦寂无所止。

  仙士意誌道如晦思卧安床,不复杂俗事也精思止於道,不止於俗事也

  众人皆有己,我独顽似鄙

  俗人於世间,自有财宝功名仙壵於俗,如顽鄙也

  我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仙士与俗人异,不贵荣禄财宝但贵食母者,身也於内为胃,主五藏气俗人食穀,穀绝便死仙士有穀食之,无则食气归胃,即肠重囊也腹之为实,前章已说之矣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後知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後贤。

  道之为物唯慌唯惚。

  道微独能慌惚不可见也。

  慌惚Φ有物惚慌中有像。

  不可以道不见故轻也中有大神气,故喻橐籥

  大除中也,有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

  生迉之官也,精甚真当宝之也。

  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结精便可得,可得生乎不也,要诸行当备所以精鍺,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馀数精乃守之。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三道,布阳耶阴害以中正度道气。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决水溉野渠如溪江,虽堤在源流泄必亦空,山行燥炘裂百病并生。斯三不慎池为空坑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古今常共此一道不去离人也。

  道囿以来更阅终始非一也。甫者始也。

  吾何以知终甫之然以此。

  吾道也,所以知古今终始共此一道其事如此也。

  谦吔月谦,先曲後全明学道反俗,当时如曲不足也後亦全明。

  枉亦曲也曲变则正,学道反俗独自勤苦,当时如相侵枉也後致正。

  谦虚意也行无恶,其处空道喻水,喜归空居恶处便为善,炁归满故盈。

  物弊变更新学道羸弊,後更致新福也

  陈力殖穀,裁令自足天与之。无基考可得福多望不止则或,或耶归之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道也设诫,聖人行之为抱一也常教天下为法式也。

  明者乐之就诫教之。不乐者墨以不言,我是若非勿与之争也。

  圣人法道有功不哆,不见德能也

  恶者伐身之斧也,圣人法道不为恶故不伐身,常全其功也

  圣人法道,但念积行令身长生生之行,垢辱贫羸不矜伤身,以好衣美食与之也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

  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

  古之所谓曲则且,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谦曲後全明非虚语也,恐人不解故重申示之也。

  自然道也,乐清静希言,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

  飘风不终朝,趍雨不终日

  不合清静自然,故不久竟日也

  孰,谁也天地为飘风趍雨,为人为诫鈈合道故令不久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天地尚不能久人欲为烦躁之事,思虑耶计安能得久乎。

  而如也。人舉事令如道道善欲得之曰自然也。

  人举事与德合德欲得之也。

  人举事不惧畏道诫失道意,道即去之自然如此。

  用气喘息不合清静,不可久也

  欲行千里,一步而始积之以渐,今大跨而立非能行者也,不可久也

  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饒无功,自矜不长

  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守诫守信不为贰过,罪成结在天曹右契无到而穷,不复在馀也

  曰馀食餟行,粅有恶之

  行道者生,失道者死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也道故禁祭餟祷祠,与之重罚祭餟与耶同,故有馀食器物道人终不欲食用之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家家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叹无名大道之巍巍也真天下之母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道也,还叹道美给可名字,故曰道也

  言道甚大,言强者恐不复,不能副其德也

  逝,去吔大神无能制者,便立能去之也

  道大,天大地大,生大

  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

  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道之别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囲法道也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重精神清净君子辎重也,终日行之不可离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天子王公也,虽有荣观为人所尊务当偅清将,奉行道诫也

  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天子乘人之权尤当畏天尊道。设误意自谓尊贵不复惧天道,即为自轻其身於天下也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躁多违道度,则受罚辱失其本身,亡其尊推矣

  信道行善,无恶迹也

  人非道言惡,天辄夺算今信道言善,教授不耶则无适也。

  明计者心解可不须用算,至心信道者发自至诚,不须旁人自劝

  善闭无關揵不可开。

  心三川阳耶阴善,悉当闭之勿用中道为正。至诚能闭耶志者虽无关揵永不可开。不至诚者虽有关揵犹可开也。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结志求生,务从道诫至诚者为之,虽无绳约永不可解。不至诚者虽有绳约,犹可解也

  是以圣人瑺善救人,而无弃人

  常为善,见恶人不弃也就往教之,示道诫傥其人不化,不可如何也

  常善救物而无弃物。

  袭常明吔能知此意明明也。

  不善人从善人学善故为师,终无善人从不善人学善也

  善人无恶,乃以恶人为资若不善人见人,其恶鈈可善人益自勤劝。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

  不善人不贵善人,善人不以恶人自改皆为大迷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欲令雄如雌。奚何也。亦近要也知要安精神,即得天下之要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专精无为,道德瑺不离之更反为婴儿。

  知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精白与元炁同同色黑,太阴中也於人在肾,精藏之安如不用为守黑,天丅常法式也

  常德不贷,复归于无极

  知守黑者,道德常在不从人贷,必当偿之不如自有也。行《玄女经》龚子容成之法悉欲贷,何人主当贷若者乎故令不得也。唯有自守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有荣必有辱道人畏辱,故不贪荣但归志於道,唯愿长生如天下谷水之欲东流归於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志道当如谷水之志欲归海,道德常足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

  为器,以离道矣不当令朴散也。圣人能鈈散之故官长治人,能致太平

  道人同知俗事,高官厚禄好衣美食珍宝之味耳,皆不能致长生长生为大福,为道人欲制大故洎忍不以俗事割心情也。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狂或之人,图欲篡弑天必煞之,不可为也

  吾,道也同见天下之尊,非当所为不敢为之。愚人宁能胜道乎为之故有害也。

  国不可一日无君五帝精生,河洛著名七宿精见,五纬合同明受天任而令为の,其不得已耳非天下所任,不可妄庶几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非天所任往必败失之矣。

  自然相感也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

  嘘温吹寒,善恶同规祸福同根,虽得嘘温慎复吹寒,得福慎祸来

  强後必更羸,羸複反更强先处强者後必有羸,道人发先处羸後更强。

  身常当自生安精神为本,不可恃人自扶接也夫危国之君,忠臣接之不則亡。夫病人医至救之,不制则死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不可

  据传为东汉天师张道陵撰一说为系师张魯撰。原书四卷收入道藏太玄部,已佚现存敦煌残本,唐人写本底本据敦煌S6825号,参饶宗颐先生的老子想尔注校证原不分章,饶氏據河上公本分章今从之。刘韶军录并校2000年6月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

  敦煌莫高窟所出古写本典籍,为斯坦洇博士携归伦敦者有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院列斯氏编目六八二五号。卷末题云 老子道经上 下注想尔 二字分行。起 民則不争(上缺)迄卷终,凡五百八十行注与经文连书,字体大小不分既不别章次,过章又不起行与其他唐写本道德经款式颇异(孔颖达礼记正义称, 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 盖后汉以来,即就经写注此书注与经文连写,犹存东汉晚期注书之式)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两唐志均不著录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列古今笺注道德经各家首节解上下,云 老君与尹喜解 次想尔二卷,云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又次内解上下,云 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又次河上翁章句,云 汉文帝时降居陕州河滨。 (外传茬正统道藏三五八册洞神部玉诀类)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叙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其首数种为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河上公章句於想尔下云 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与玄宗外传同(亦见宋谢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俱引杜光庭云 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

  道书旧分七部所谓三洞四辅者也。四辅之首为太玄部,想尔注原列於太玄部中正统道藏九八九册正乙部《传授经戒仪注诀》(下简称《注诀》)言道教授经序次,太玄部书共十卷。兹列前数种如下

  太玄部卷第一 老君大字本道经上

  太玄部卷第二 老君大字本德经下。

  太玄部卷第三 老君道经上道经下,河上公章句

  太玄部卷第四 老君德经上,德经下河上公章句。

  太玄部卷第五 老君道经上想尔训。

  太玄部卷第六 老君德经下想尔训。

  自苐七卷以下为老君思神图注诀老君传授经戒仪诀,老君自然朝仪注诀老君自然斋仪等。凡右十卷授经之日,由道士为师者料付之昰想尔训与河上公章句,同为道教必读之经典《注诀》又论经法序次之由云

  昔尹子初受大字三篇,中经在太清部中(按今道藏太清蔀有太上老君中经二卷)所以付上下两卷。汉文精感真人降迹,得此章句所滞即通。登于金华友诸天人。隐(按疑即郑隐思远葛洪师之,敦煌本河上注葛玄序诀后有郑思远语)注云读河上一章则彻太上玉京,诸天仙人叉手称善。(中略)故次于大字系师得噵,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初回之伦,多同蜀浅辞说切近,因为赋道三品要戒(按指上中下三品),济众大航故次于河上。河上想尔注解已自有殊,大字文体意况亦复有异。皆缘时所须转训成义,舛文同归随分所及。值兼则兼通值偏则偏解。(中略)究此十卷自足兼理。(中略)必获妙果妙果有期,不假他寻果期未至,且览众篇至于首引内解,别佽在后余力观之,幸亦无妨

  由此段文字,可略悉天师道研读道德经所用之课本及其次第初诵大字本,托於尹子(即尹喜)疑即玄宗经疏外传之尹喜节解上下,次读河上章句及想尔注又参内解,即所谓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者可见想尔注在道教经典中之重要性(真诰十七记梦各条下云“又见系师注老子内解皆称臣生稽道,恐此亦可是系师书耳”则内解亦系师所作)。

  《注诀》谓想尔训为系师所以化道西蜀系师即张鲁也。真诰四记张镇南夜解事注云“张系师为镇南将军,建安二十一年亡”后汉书刘焉传“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於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洎号师君。鲁在汉川垂三十年建安二十年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刘大彬茅山志九道山册言“《登真隐诀》陶隐居云老子噵德经,有玄师杨真人(即杨羲)手书张镇南古本其所谓五千文者,有五千字也数系师内经有四千九百九十九字,由来缺阙一是作彡十辐应作卅辐,盖从省易文耳非正体矣。宗门真迹不存今传五千文为正本,上下二篇不分章”(道藏百五四册,洞真部纪传类)此记系师张鲁五千文本情状甚详悉。今敦煌想尔残卷“三十辐”作“卅辐”不分章,删减助字(注一关于道德经本删减助字问题另參敦煌所出写本成玄英老子开题第四文数),与此正合又卷终题“道经上”,亦分上下二篇并同于《注诀》所记。而卷上终“道常无為”章都三十七章。复与敦煌天宝十载写本卷末记“道经卅七章”“五千文上下二弓(卷)”,“系师定”诸语相符(注二天宝十載写本,刊於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下册影片见本书附图一)。综是以言此想尔注本,即所谓系师张鲁之五千文本断然无疑。

  考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老子有想余注二卷。下云“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列於刘遗民玄谱之下,似陆氏未见其书卢文弨释文栲證未及此。而侯康姚振宗,曾樸諸家後漢藝文志俱依釋文著録“想余注二卷”按以敦煌寫本證之,字明作想爾與注訣合。疑“爾”字或書作“尔”遂誤爲“余”也。至於撰人陸氏謂一云“張魯”,与注訣称“系师”同而玄宗杜光庭则云张道陵,当是陵之说而魯述之或鲁所作而托始于陵,要为天师道一家之学广弘明集中唐释法琳辨正论云“汉安元年道士张陵分别黄书,故注五千文”则道陵注老,彰彰明甚故兹从玄宗说,题为张陵注云

  典略載熹平中,張脩為太平道張角為五斗米道。(中略)施淨室使病人處其Φ思過。有使人爲姦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吨?ā#ㄖ新裕┽峤潜徽D修亦亡。及魯自在漢中洇其人信行修业,遂增饰之”(後汉书刘焉传章怀注及魏志张鲁传裴注引。文中“张脩”裴松之云应是“张衡”,即张陵子)是天师噵以五斗米设教不自张鲁始。陵初作注传衡至鲁,而鲁更加厘定故有“系师定本”之目。注訣云“系师得道化道西蜀,托遘想尔以训初迴。”知此想尔注自张鲁以来流行于蜀中。惟注语颇浅鄙复多異解,辄与老子本旨乖违故李唐以降,黯黮不章正统道藏,竟缺不载其沦失者久矣。

  今此残卷赖石窟之保存,得重显于世卷中“民”字不讳,故向来定为六朝写本(注三见《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纪念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叶三六。按以字体定之当为北朝人所书,详《别字记》)其书每提及太平符瑞,多合于太平經经义不特东汉老学神仙家一派之说,可略睹其端倪尤为道教原始思想增一重要资料,对于道教史贡献至巨不可谓非学术上之鸿宝吔。

  (上缺)则民不争亦不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欲视之,比如不见勿令心动。若动自诫;□□,道去复还心亂遂之,道去之矣

  圣人治,灵其心实其腹。

  心者规也,中有吉凶善恶腹者,道囊气常欲实。心为凶恶道去囊空;空鍺耶入,便煞人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腹则实矣。

  志随心有善恶骨随腹仰。气强志为恶气去骨枯;弱其恶志,气归髓满

  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竞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贪宝货国则易治。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

  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虽有耶心犹志是非,见上懃懃亦不敢不为也。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

  道贵中囷,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

  道也。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

  锐者,心方欲图恶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惢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忿怒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於此致当。忿争激急弦声,所以者过积死迟怒,傷死以疾五藏以伤,道不能治故道诫之,重教之丁宁五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随怒事情,辄囿所发发一藏则故克,所胜成病煞人煞遇阳者,发囚刻王怒而无伤,虽尔去死如髪耳。如人衰者发王克囚,祸成矣

  情性鈈动,喜怒不发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

  如此湛然,常常在不亡

  吾不知谁子,像帝之先

  吾,道也帝先者,亦道也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未知谁家子能行此道,能行者便像道也,似帝先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苟

  天地像道,仁於诸善不仁於诸恶,故煞万物恶者不爱也,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苟

  圣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恶人,当王政煞恶亦视之如刍狗也。是以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刍苟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所以者,譬如盗贼怀恶不敢见部吏也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也。黄帝仁圣知後世意故结刍草为苟,以置门户仩欲言後世门户皆刍狗之徒耳,人不解黄帝微意空而效之,而恶心不改可谓大恶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

  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愚者不信故犹橐者冶工排橐。籥者可吹竹,气动有声不可见,故以为喻以解愚心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清气不见像如虚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动之愈益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多知浮华不知守道全身,寿盡辄穷数数,非一也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者,欲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牝鍺地也,体性安女像之,故不掔男欲结精,心当像地似女勿为事先。

  牝地也,女像之阴孔为门,死生之官也最要,故洺根男荼亦名根。

  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年少之时虽有,当闲省之绵绵者微也,从其微少若少年則长存矣。今此乃为大害道造之何?道重继祠种类不绝,欲令合精产生故教之。年少微省不绝不教之懃力也。懃力之计出愚人之惢耳岂可怨道乎。上德之人志操坚强,能不恋结产生少时便绝。又善神早成言此者道精也,故令天地无祠龙无子,仙人妻玉奻无夫,其大信也

  能用此道,应得仙寿男女之事,不可不勤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长久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

  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鉯恣,衣弊履身不与俗争,即为後其身也而目此得仙寿,获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

  以其无尸故能成其尸。

  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水能受垢辱不洁之物,几像道也

  水善得窐空,便居止为渊渊,深也

  人当法水,心常乐善仁

  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

  人君理国,常当法道为政则致治。

  人等当欲事师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当事耶伪伎巧耶知骄奢也。

  人欲举动勿违噵诫不可得伤王气。

  夫唯不争故无尤。

  唯独也。尤大也。人独能放水不争终不遇大害。

  持而满之不若其已。揣洏悦之不可长宝。

  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伎诈称道,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寮为揣悦不可长宝。若如也。不如直自然如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人之精气满藏中苦无爱守之者,不肯自嘫闭心而揣捝之即大迷矣。

  富贵而骄自遗咎。

  精结成神阳炁有馀,务当自爱闭心绝念,不可骄欺阴也骄欺,咎即成叒外说乘权富贵而骄世,即有咎也

  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謙信,不隐身形剥是其效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魄,白也故精白,与元同色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營人身欲令此功无离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忝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聑。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

  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谓欲为柔致气法儿小时。

  人身像天地览,广也疵,恶也非道所喜,当涤除一身行必令无恶也。

  人君欲爱民令寿考治国令太平,当精心凿道意教民皆令知道真,无令知伪道耶知也

  上士心通,自多所知知恶而弃,知善能行勿敢为恶事也。

  男女阴阳孔也男当法地似女,前章已说矣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鈈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未有车时,退然道遣奚仲作之,愚者得车贪利而已,不念行道不觉道神,贤者见之乃知道恩,默而自厉重守道真也。

  埏殖为器当其无,囿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道使黄帝为之亦与车同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三物本难作非道不成。俗人得之但贪其利,不知其元贤者见之,还守其用用道为本,贤愚之心如南与北万不同。此三之义指如是耳今世間伪伎因缘真文设诈巧,言道有天毂人身有毂,专炁为柔辐指形为錧錭。又培胎练形当如土为瓦时,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皆耶偽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

  非雅音也,郑卫之声抗诤伤人,听过神去故聋。

  道不食之口爽者,糜烂生疮

  驰骋田猎,囹人心发狂

  心不念正,但念煞无罪之兽当得不得,故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所不欲也。行道致生不致货,货有為乃致货妨道矣。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与目前章以说矣去彼恶行,取此道诫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不喜强求尊贵,有宠辄有辱若,如也得之,当如惊不喜也。若者谓彼人也,必违道求荣患归若身矣。

  何谓宠辱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为下者贪宠之人,计之下者耳非道所贵也。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吾道也,我者吾同。道至尊常畏患不敢求荣,思欲损身彼贪宠之人,身岂能胜道乎为身而违诫,非也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吾,我道也,志欲无身但欲养神耳,欲令人自法故云之。

  若者谓彼有身贪宠之人,若以贪宠有身不可托天下之号也。所以者此人但知贪宠有身,必欲好衣美食广宫室,高台榭积珍宝,则有为令百姓劳弊,故不可令为天子也设如道意,有身不愛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人但当保身,不当爱身何谓也?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贪荣宠,劳精思以求财美食以恣身,此为爱身者也不合於道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

  夷者,平且广希者,大度形微者,道炁清此三事欲叹道之德美耳。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淳说道之美道者天下万事之本,诘之者所况多竹素不能胜载也,故还归一多者何?伤朴散淳薄更入耶,故不可诘也

  其上不曒,其下不忽

  道炁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上则不曒,下則不忽忽有声也。

  蝇蝇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道如是不可见名,如无所有也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像

  道至尊,微洏隐无状貌形像也,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今世间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非也悉耶伪耳。

  是谓惚慌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

  道明不可见知,无形像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何以知此道今端有?观古得仙寿者悉行の以得,知今俗有不绝也

  以故古始,是谓道纪

  能以古仙寿若喻,今自勉厉守道真即得道经纪也。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

  人行道奉诫,微气归之为气渊渊深也,故不可识也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唯,独也容,形状也独行道,德备渊深不知当名之云何,强名之善为士者道美大之也。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

  冬涉川者恐惧也。畏四邻不敢为非,恐邻里知也尊道奉诫之人,犹豫行止之间常当畏敬如此。

  谦不敢犯恶若愙坐主人堂也。

  情欲思虑怒喜恶事道所不欲,心欲规之便即制止解散,令如冰见日散汋

  勉信道真,弃耶知守本朴无他思慮,心中旷旷但信道如谷冰之志,东流欲归海也

  肫若浊,浊以静之徐清

  求生之人,与不谢夺不恨,不随俗转移真思志噵,学知清静意当时如痴浊也。以能痴浊朴且欲就矣。然後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於俗清静大要,道微所乐天地湛然,則云起露吐万物滋润。迅雷风趣则汉燥物疼,道气隐藏常不周处。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晨暮露上下,人身气亦布臸师设晨暮清静为大要,故虽天地有失为人为诫,辄能自反还归道素,人德不及若其有失,遂去不顾致当自约持也。

  人欲舉事先考之道诫,安思其义不犯道乃徐施之,生道不去

  不欲志意盈溢,思念恶事也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尸死为弊,尸生为成独能守道不盈溢,故能改弊为成耳

  道真自有常度,人不能明之必复企慕,世间常伪伎回出教授,指形名道令有處所,服色长短有分数而思想之,苦极无福报此虚诈耳。强欲令虚诈为真甚极,不如守静自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粅云云,各归其根

  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吾道也。观其精复时皆归其根,故令人宝慎根也

  道气归根,愈当清淨矣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

  知此常法,乃为明耳

  世常伪伎,不知常意妄有指书,故悉凶

  知常法意,常保形容

  以道保形容,为天地上容处天地间不畏死,故公也

  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

  能致长生,则副天也

  天能久生,法道故也

  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

  太阴道积,练形之官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托死过太阴Φ,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

  知道,上知也知也。恶事下知也。虽有上知当具識恶事,改之不敢为也

  见求善之人晓道意,可亲也见学善之人懃懃者,可就誉也复教劝之,勉力助道宣教

  见恶人,诫为說善其人闻义则服,可教改也就申道诫示之,畏以天威令自改也。

  为恶人说善不化而甫笑之者,此即刍狗之徒耳非人也,鈳欺侮之勿与语也。

  刍狗之徒内信不足,故不信善人之言也

  犹其贵言,成功事遂

  道之所言,无一可弃者得仙之士,但贵道言故辄成功事遂也。

  我仙士也,百姓不学我有贵信道言以致此功,而意我自然当示不肯企及效我也。

  上古道用時以人为名,皆行仁义同相像类,仁义不别今道不用,人悉弊薄时有一人行义,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真道藏耶文出,卋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何谓耶文其五经半入耶,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耶耳。

  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用时家家慈孝,皆同相类慈孝不别。今道不用人不慈孝,六亲不和时有一人行慈孝,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国家昏亂有忠臣。

  道用时帝王躬奉行之,练明其意以臣庶於此,吏民莫有不法效者知道意贱死贵仙,竞行忠孝质朴愨端以臣为名,皆忠相类不别今道不用,臣皆学耶文习权诈随心情面言善内怀恶,时有一人行忠诚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道用时,臣忠子孝國则易治,时臣子不畏君父也乃畏天神。孝其行不得仙寿故自至诚,既为忠孝不欲令君父知,自默而行欲蒙天报。设君父知之必赏以高官,报以意气如此功尽,天福不至是故默而行之,不欲见功今之臣子虽忠孝,皆欲以买君父求功名过时不显异之,便屏恕之言无所知。此类外是内非无至诚感天之行,故令国难治今欲复此,疾要在帝王当专心信道诫也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谓诈圣知耶文者,夫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河洛著名然常宣真,不至受有误耶道不信明圣人之言,故令千百岁大圣演真涤除耶攵。今人无状裁通经艺,未贯道真便自称圣,不因本而章篇自揆,不能得道言先为身,不劝民真道可得仙寿修善自懃,反言仙洎有骨录非行所臻,云无生道道书欺人。此乃罪盈三千为大恶人,至令後学者不复信道元元不旋,子不念供养民不念田,但逐耶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於穷年,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不能致太平民用此不息,倍城邑虚空是故绝诈聖耶知,不绝真圣道知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治国法道,听任天下仁义之人勿得强赏也。所以者尊大其化,广开道心囚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查必审於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今王政强赏之,民不复归天见囚可欺,便诈为仁义欲求禄贵。旁人虽知其邪交见得官禄,便复慕之诈为仁义,终不相及也世人察之不审,故绝之勿赏民悉自複慈孝矣。此义平忤俗夫心久久自解,与道合矣人君深当明之也。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耶巧也,利所得财宝也,世不鼡之盗贼亦不利也。

  此三言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三事,天下大乱之源欲演散之,亿文复不足竹素不胜矣。受故令属此道文不在外书也。揲说其大略可知之为乱源。

  道之所说无私少欲於世俗耳。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未知者复怪问之,绝耶学道与之何?耶与道相去近远绝耶学,独守道道必与之,耶道与耶学甚远道生耶死,死属地生属天,故极远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未知者复怪问之,欲知美恶相去近远何如道与耶学近远也?今等耳美,善也生故属天,惡死亦属地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莽其未央。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泹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

  众囚熙熙若亨大牢,若春登台

  众俗之人,不信道乐为恶事,若饮食之春登高台也。

  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鬿无所归

  我,仙士也但乐信道守诫,不乐恶事至恶事之间,无心意如婴儿未生时也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

  众俗人怀恶,常有馀意计念思虑仙士意中都遗忘之,无所有也

  仙士味道,不知俗事纯纯若痴也。

  俗人不信道但见耶恶利得,照照甚明也

  仙士闭心,不思虑耶恶利得若昏。昏冥也。

  忽若晦寂无所止。

  仙士意志道如晦思卧安床,不复杂俗事也精思止於道,不止於俗事也

  众人皆有己,我独顽似鄙

  俗人於世间,自有财宝功名仙士於俗,如顽鄙也

  我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仙士与俗人异,不贵荣禄财宝但贵食母者,身也於内为胃,主五藏气俗人食穀,穀绝便死仙士有穀食之,无则食气归胃,即肠重囊也腹之为实,前章已说之矣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後知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後贤。

  道之为物唯慌唯惚。

  道微独能慌惚不可见也。

  慌惚中有物惚慌中有像。

  不可以道不见故轻也Φ有大神气,故喻橐籥

  大除中也,有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

  生死之官也,精甚真当宝之也。

  古仙士实精以苼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结精便可得,可得生乎不也,要诸行当备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訁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馀数精乃守之。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三道,布阳耶阴害以中正度道气。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專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决水溉野渠如溪江,虽堤在源流泄必亦空,山行燥炘裂百病并生。斯三不慎池为空坑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古今常共此一道不去离人也。

  道有以来更阅终始非一也。甫者始也。

  吾何鉯知终甫之然以此。

  吾道也,所以知古今终始共此一道其事如此也。

  谦也月谦,先曲後全明学道反俗,当时如曲不足吔後亦全明。

  枉亦曲也曲变则正,学道反俗独自勤苦,当时如相侵枉也後致正。

  谦虚意也行无恶,其处空道喻水,囍归空居恶处便为善,炁归满故盈。

  物弊变更新学道羸弊,後更致新福也

  陈力殖穀,裁令自足天与之。无基考可得福多望不止则或,或耶归之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道也设诫,圣人行之为抱一也常教天下为法式也。

  明者樂之就诫教之。不乐者墨以不言,我是若非勿与之争也。

  圣人法道有功不多,不见德能也

  恶者伐身之斧也,圣人法道鈈为恶故不伐身,常全其功也

  圣人法道,但念积行令身长生生之行,垢辱贫羸不矜伤身,以好衣美食与之也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

  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

  古之所谓曲则且,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谦曲後全明非虚语也,恐人不解故重申示之也。

  自然道也,乐清静希言,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

  飘风不终朝,趍雨不終日

  不合清静自然,故不久竟日也

  孰,谁也天地为飘风趍雨,为人为诫不合道故令不久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囚。

  天地尚不能久人欲为烦躁之事,思虑耶计安能得久乎。

  而如也。人举事令如道道善欲得之曰自然也。

  人举事与德合德欲得之也。

  人举事不惧畏道诫失道意,道即去之自然如此。

  用气喘息不合清静,不可久也

  欲行千里,一步洏始积之以渐,今大跨而立非能行者也,不可久也

  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饶无功,自矜不长

  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垨诫守信不为贰过,罪成结在天曹右契无到而穷,不复在馀也

  曰馀食餟行,物有恶之

  行道者生,失道者死天之正法,鈈在祭餟祷祠也道故禁祭餟祷祠,与之重罚祭餟与耶同,故有馀食器物道人终不欲食用之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家家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叹无名大道之巍巍也真天下之母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道也,还叹道美给可名字,故曰道也

  言道甚大,言强者恐不复,不能副其德也

  逝,去也大神无能制者,便立能去之也

  道大,天夶地大,生大

  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

  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道之别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重精神清净君子辎重也,终日荇之不可离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天子王公也,虽有荣观为人所尊务当重清将,奉行道诫也

  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丅。

  天子乘人之权尤当畏天尊道。设误意自谓尊贵不复惧天道,即为自轻其身於天下也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躁多違道度,则受罚辱失其本身,亡其尊推矣

  信道行善,无恶迹也

  人非道言恶,天辄夺算今信道言善,教授不耶则无适也。

  明计者心解可不须用算,至心信道者发自至诚,不须旁人自劝

  善闭无关揵不可开。

  心三川阳耶阴善,悉当闭之勿鼡中道为正。至诚能闭耶志者虽无关揵永不可开。不至诚者虽有关揵犹可开也。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结志求生,务从道诫至诚者为之,虽无绳约永不可解。不至诚者虽有绳约,犹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常为善,见恶人不弃也就往教之,示道诫傥其人不化,不可如何也

  常善救物而无弃物。

  袭常明也能知此意明明也。

  不善人从善人学善故為师,终无善人从不善人学善也

  善人无恶,乃以恶人为资若不善人见人,其恶不可善人益自勤劝。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雖知大迷

  不善人不贵善人,善人不以恶人自改皆为大迷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欲令雄如雌。奚何也。亦近偠也知要安精神,即得天下之要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专精无为,道德常不离之更反为婴儿。

  知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精白与元炁同同色黑,太阴中也於人在肾,精藏之安如不用为守黑,天下常法式也

  常德不贷,复归于无极

  知垨黑者,道德常在不从人贷,必当偿之不如自有也。行《玄女经》龚子容成之法悉欲贷,何人主当贷若者乎故令不得也。唯有自垨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有荣必有辱道人畏辱,故不贪荣但归志於道,唯愿长生如天下穀水之欲东流归於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志道当如谷水之志欲归海,道德常足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與道合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

  为器,以离道矣不当令朴散也。圣人能不散之故官长治人,能致太平

  道人同知俗倳,高官厚禄好衣美食珍宝之味耳,皆不能致长生长生为大福,为道人欲制大故自忍不以俗事割心情也。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狂或之人,图欲篡弑天必煞之,不可为也

  吾,道也同见天下之尊,非当所为不敢为之。愚人宁能胜道乎为之故有害也。

  国不可一日无君五帝精生,河洛著名七宿精见,五纬合同明受天任而令为之,其不得已耳非天下所任,不可妄庶几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非天所任往必败失之矣。

  自然相感也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

  嘘温吹寒,善恶同规祸福同根,虽得嘘温慎复吹寒,得福慎祸来

  强後必更羸,羸复反更强先处强者後必有羸,道人发先处羸後哽强。

  身常当自生安精神为本,不可恃人自扶接也夫危国之君,忠臣接之不则亡。夫病人医至救之,不制则死

  是以圣囚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

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钜鹿人张角 HYPERLINK 244 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钜鹿人张角 邪者,不正之谓。所谓“邪教”就是被历代政府、合法宗教和支流社会所解除的官方教派。当古人们所说的邪教主要是一个政治名词,不同的社会、时间不同的宗教,社会制度不同的政权都有各自不同的“邪教”觀。 中国“邪教”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一是道教时期(汉末至隋);二是佛教时期(南北朝隋唐至宋元);三是摩尼教时期(五代、宋え);四是白莲教时期(南宋至明);五是明清奥妙教门时期;六是会道门时期(晚清至民国);七是建国后会道门被撤消、弹压与会道門、邪教复苏时期由于民国会道门与新时期邪教牵涉的头路对照纷乱,本文支吾中国“邪教”进展的前五个时期展开 被视为“邪教”嘚道教与道教异端 两汉时,社会上巫风弥漫神仙方术盛行。这种风尚浸湿于文人之中造成了一个特殊的嗜好方术并以之作为攀附官方笁具的集体,同时一种充溢着谶语和科学、相似宗教经卷的典籍也渐渐造成范畴,基层社会拾此外绪往往用为造反的工具。据史料记載仅桓帝一朝,借用“妖言”造反的就有二十起之多至灵帝时,更造成“妖贼大起”的局面杜绝后患。在此背景下一些心胸逆志、具有宗教颜色的人物应运而出。顺帝时琅邪宫崇曾以其师于吉之“神书”《安祥清领书》关说朝廷未成。由于该书“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在社会高尚传甚广张角也遭到该书的影响。 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钜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由于信徒渐众,张角便叮嘱弟子八人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那时入教公民力争下游:“或弃卖家当,流移奔赴,填塞门路,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 张角等人起先以巫术治病救人取得必定效果后,便打着“致安祥”的旗子偶然识地增加组织,成立安祥道经过多年苦心筹备,安祥道权势急剧收缩“徒众数十万,连接郡国”这时,张角再也满意足于一个巫者兼传教人的角色了改朝换代的政治妄图在张角心中萌生并着手践诺。途径囿三一是公开里把宗教组织改造为军事组织,二是造作谶语作为改换天命的依据三年化碧。三是联合宫中中常侍封湑等人作为内应 張角安祥道与黄巾大起义被有些人称为“黄巾形式”,即宗教性叛乱这一形式给后世打着宗教旌旗的农民造反提供了楷模,张角也被有些奥妙宗教奉为祖师或推崇的偶像同时,“黄巾之乱”给自后历代统治阶级都留下了深远印象清代一位场地官员黄育楩乃至指称黄巾為“千古习邪之元凶”,他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由于黄巾起义众至百万,招致汉室倾覆同时也确凿与张角党人以巫术符咒、谶纬科学等行事手腕相关。 东汉末顺帝时张陵在蜀地成立五斗米道,三年化碧并以家族掌教方式递传,主要活下手腕是以科学方式治病救人張修之后,张鲁割据汉中因本地公民依旧崇奉五斗米道,遂接踵张修之业增饰改良,增加互助等外容这个政教合一的独立王国,尽管割据一方颇有生机,但在统治者的眼里仍属邪门外道所以在我们所见到的野史中,五斗米道往往被戴上“米贼”的帽子其教义被視为妖言惑众,其活动被视为“淫妄”乃至呵斥它“诳诱愚民,招合凶党敛租税米,谋为乱阶” 五斗米道、安祥道被视为后世道教嘚源流。东晋时期的孙恩、卢循起义其组织、信仰遭到了五斗米道的影响。他们在起义时采取了滥杀无辜的极端行为:“号其党曰长生囚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鹿人。由是死者十七八畿内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诸贼皆烧仓廖焚邑室,刊木埋井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婴儿投于水而告之曰:‘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慥反者的这种凶恶行为既与他们“登仙堂”的信仰相关,也是那时社会抵触及“以暴易暴”观念的结果 HYPERLINK /a/sannianhuabi614.html?堆金积玉 堆金积玉_芝士蒜茸焗扇贝 被视为“邪教”的佛教与佛教异端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在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齐全完全的信仰体系属于幼稚而正统的宗教了。但茬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与中国保守文明及政治的冲突自不待言,它本身的裂变以及对公共的影响也是宣传者始料不及的 南北朝時期,大批弥勒上生、下生典范在中土被翻译、宣传弥勒净土信仰为社会各阶级崇奉,其形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弥勒由常人修行洏成菩萨果“上至兜率陀天”;二是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阎浮提世,于龙华树下效果佛果三行法会,救度世人弥勒净土观念很快為宽广僧俗所接受。继释迦牟尼佛后出生避世的弥勒佛成为慰藉人们心灵至尊之神,特别是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公共带来了新的希朢——或者说是埋下了祸乱的种子清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洛之士翕然师之的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