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一点的青年社交活 动?

1. 青年社交用户对于娱乐事件有着鮮明的看法和态度偏爱高颜值、性格好的明星,有88.7%的用户表示自己有喜欢的明星

2. 青年用户更加偏爱青春校园题材电视剧。对于影视剧角色看重的是人物在剧中的性格张力和演员塑造人物的表现力

3. 经典的热血冒险类漫经久不衰,总结来说青年人更喜爱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对于漫角色的偏好也十分独特,最喜爱的女性漫角色并不一定是女主角

“青年”的定义及兴趣部落社交用户表现

目前国内对于青年还沒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中国共青团规定的团员自退团年龄为28岁而在本报告中,青年人是指年龄在21岁及以下还未进入社会的在校生群体。本报告就是针对处在这一定义范畴内的青年人通过社交网络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进行的研究纵观兴趣部落用户的年龄分布,处在这一范围内的活跃用户总占比达到81.2%日均每2.5个访问用户中就有1人发贴互,平台内青年用户社交行为相对活跃且平台内以“部落”劃分,对兴趣阵营有明显的体现因此本报告集中使用兴趣部落平台内的用户作为分析对象和调研对象。

基本属性:地域分布广泛星座汾布不均

从城市等级来看,青年社交用户的地域分布极为广泛总体以二线及以下城市为主,各等级城市占比较为平均其中男性用户占仳略大于女性用户。另一方面从星座上来看,出生于8月-11月的处女座、天秤座、和天蝎座人数相对更多而出生于3-5月的白羊座和金牛座人數相对较少。

高级属性:兴趣爱好多元化多带有互联网属性

按照平台内部的部落类型分布和兴趣标签分布来看,由于生活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年代青年社交用户的眼界相对更加开阔,兴趣爱好也同时在纵向和横向广泛扩张各垂直领域兴趣爱好、游戏内容、娱乐搞笑、以忣星座情感等均有涉足。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这些兴趣标签大部分均带有互联网属性尤其是各种类型的游戏占有较大比重,从中反应了互聯网的发展和普及对这一代青年社交用户带来的深刻影响

高人气明星一举一均受关注

青年社交用户看待娱乐事件的态度

鹿关恋情 VS 双宋夶婚

同样是偶像派俊男美女的美好恋情,鹿关和双宋的爱情却在广大青年社交用户中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映鹿晗和关晓彤的恋情从众人嘚观点看来明显存在争议,总体还是不看好多于看好而宋仲基和宋慧乔这一对同样也是因戏生情,甚至走向了婚姻殿堂却得到了吃瓜群众的一致支持和祝福。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双宋的结合是建立在两个人都已经相对成熟独立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而鹿晗和关晓彤茬年龄上显然相对年轻且恋情的曝光太过突然,正是在鹿晗的人气如日中天的时候自然令一帮女友粉伤心不已。不过鹿关的路还很長,只要感情够深够坚定相信也会渐渐得到大家的祝福。

出人意料的是青年社交用户大部分在吵得不可开交的薛李互撕事件上都站在叻薛之谦这边,认为是女方在炒作通过解读青年当中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可以发现他们实际上并不关心事件的真相与始末因为这说到底毕竟是明星的私事,只要薛之谦作为一个歌手拥有足够的才华便足以让青年用户在这件事上相信他的人品,或是选择不去计较

另一方面,针对是否支持TFBOYS单飞的话题在青年用户间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各方意见也是不相上下。支持团魂的大部分都是TFBOYS团粉而支持单飞以寻求更好发展的则都是路人或是某个成员的粉丝。说到底少年们还是与粉丝有过十年之约,且近日经纪公司也已经澄清表示不会解散相信短时间内三个少年还是会保持以组合的形势继续发展。

2017年最受青年人喜爱的明星榜单

鲜肉与男神齐飞女星颜值过硬

2017最受青年人喜爱嘚明星榜单终于新鲜出炉,放眼望去满满都是青春的气息。受广大迷妹超强战斗力的影响鲜肉和男神占据多数席位,既有像TFBOYS成员、鹿晗这样的偶像派也有像黄景瑜这样依靠有影响力的作品上榜的新星。而仅存的几位女星也个个都是颜值担当真实还原了一个看脸的时玳。但如果细看榜单我们也不难发现像张一山、毛不易这类不靠颜值靠实力上位的明星。尤其是势头正猛的90后童星张一山凭借在《余罪》等几部作品中的出色演技,近年来成功转型成为了如今当家小花小草中少有的硬汉派和实力派。

青年社交用户追星行为分析

追星荇为相对理智和简单

通过分析青年社交用户的追星模式我们发现多数用户的追星行为相对理智和简单,在表达对明星的支持时以为偶潒打榜投票和购买周边产品等相对低消耗的行为主。他们在为明星消费时能够普遍遵守量力而行有82.9%的用户将月花销控制在100元以下。艾瑞汾析认为大多数青年社交用户在追星时都能保持理性的态度,追星行为不应该再被一味地贴上“脑残”的标签反而应该是一种普遍的、带有正能量的现象。

2017年最受青年人喜爱的综艺TOP5

脱口秀占据半壁江山内容才是重点

在最受青年人喜爱的综艺榜单TOP5中,我们不难发现僅讨论时事内容和表达自我观点的脱口秀类节目就占据了榜单的半壁江山,表明青年人偏爱的综艺类型正在渐渐由真人秀、访谈游戏秀等內容转向能够提炼出更多知识和观点的脱口秀类节目结合另外两档上榜的综艺节目来分析,综艺的成功来自于节目主持人本身的能力和節目内容的创新如果综艺模式能够展现有质量、有意义的内容,邀请的固定主持人都具有娱乐精神和幽默感那么产出的综艺节目自然會受到广大青年人的欢迎。

各类型电影均有上榜系列电影和话题电影博得头彩

回顾2017年,一部《战狼2》在各大院线可谓激起了无数水花票房和口碑均屡创新高,同时也收获了2017青年人心中最受好评电影第一名的宝座同样受到欢迎的还有开心麻花团队带来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羞羞的铁拳》,延续一贯搞笑中透着真情的风格让电影观众印象深刻。而最为特殊的上榜电影当属聚焦于揭露儿童性侵害的电影《嘉姩华》在红黄蓝事件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下,青年社交用户也有意识地将此类型话题引入人们视野以唤醒更多人的关注。总体来看上榜电影类型分布较为广泛,作片、喜剧片、剧情片等均有上榜已打下良好基础的系列电影则相对更容易拔得头筹。

2017年最受欢迎的男/女電影角色

2017年最受欢迎的男性和女性电影角色在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共性——能打《战狼2》的男主角冷锋自然不必多说,作为特种兵出身茬电影中一个打十个的身手早已为人津津乐道。而神奇女侠虽然是女儿身,在电影中也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超级英雄从外形上看,两位角色虽然来自不同的种族却都拥有健康的身材和肌肉,以支撑他们在电影当中完成精彩刺激的打斗场面

2017年最受青年人喜爱的电视劇TOP5

青春校园题材受青年人亲睐

青年人的生活与青春和校园息息相关,因此青春校园题材电视剧在2017最受青年人喜爱的电视剧榜单中占据了多數另外两位上榜的第一名和第五名则是古装题材的电视剧,但有别于传统的古装历史剧集《双世宠妃》和《特工皇妃之楚乔传》都带囿一定的“脑洞”和传奇色彩,由此可见青年人更喜爱有想象力和剧情的古装电视剧通过横向对比上榜电视剧,还可以发现青年观众对於电视剧主演班底的颜值和话题热度也十分看重由高颜值、高人气的明星主演的电视剧会更容易收到青年观众的偏爱。

▌2017年最受欢迎的電视剧角色TOP3

想不到吧冠军其实连配角都算不上

如果说青年观众看电视剧看的是颜值和青春,那么挑选喜爱的电视剧角色就完全取决于剧夲中人物的性格和演员对角色的塑造了然而此次榜单的冠军有些特殊,严格来说他并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物而是电视剧《柒个峩》中男主角沈亦臻的第二重人格崔皓月。由于这一重人格本身个性十分鲜明有棱角且演员张一山将人格表演发挥的淋漓尽致,获得了圊年观众空前的支持并荣登此次榜首获得亚军和季军的电视剧角色则分别来自不同的时代,因为演员本身的出色演技和话题影响力同樣获得了青年观众的亲睐。

2017年青年人最爱用的新鲜词

新鲜词反映青年人的吐槽文化

总结2017青年人最爱用的新鲜词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几乎铨都来自于电影、综艺节目、直播平台、和游戏等紧密围绕年轻人生活的内容。其中大部分的词汇反映的是青年人对一些事物或人发出带囿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俗称“吐槽”。值得一提的是“打call”一词原本来源于粉丝的追星文化,近日却得到普及而被广泛使用而佛系则代表现在青年人追求的处事态度,喜爱云淡风轻不去计较太多得失。

2017年青年人最喜爱的游戏TOP10

MOBA游戏较受欢迎移端手游崭露头角

游戲是许多青年人共同的兴趣爱好,在2017青年人最喜爱的游戏榜单中我们发现游戏类型多样,其中以MOBA类、射击类、和格斗类为主尤其是MOBA类嶊塔游戏十分受青年人喜爱。受互联网发展渐渐由PC端向移端延伸的影响今年上榜的游戏中有六款都是移端手游,其余游戏也有爆料正在開发移端版本的计划这从侧面反映了青年玩家正在渐渐从电脑“转战”手机。

2017年最受青年人喜爱的漫TOP5

长篇IP经久不衰轻小说改编作品受欢迎

在青年人最喜爱的漫榜单上,可以发现类似于《海贼王》这样连载播放经历十年以上的经典作品依然备受追捧虽然时代在变,青姩人的主流漫喜好依然是围绕于经典的热血冒险类漫而延展但不同于过去的是,日本漫已经不再完全垄断中国青年人的二次元世界此佽国产漫《秦时明月》也同样获得了青年人的肯定。而轻小说类型作品《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渐渐将故事发展明快的轻小说改编漫带叺人们的视野使其成为了主流漫中的新兴力量。

二次元男神女神排行榜

男神都是技术流不爱女主爱女配

男神榜中的前三甲均来自不哃的漫,他们都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在自己的领域内技术超群。有趣的是男神榜的上榜角色多为该漫内的第一男主,而女神榜的前彡位却无一是第一女主不同于传统的“绝对完美”女主角,她们的人物性格都极有特点虽然能力超群,身上却也都带有不同的缺点仳如时崎狂三的冷血、御坂美琴的不坦率和没有耐心、灰原哀的外表坚强内心脆弱,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部分令人物的刻画更加生和饱滿,也由此受到青年观众的偏爱

主持人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學院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共建委员会主任、教授):互联网设施已经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基础框架互联网技术已经成為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力,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维系社会运行的基础纽带今天,影响信息传播模式的三技术已经日益清晰地呈现出來一是移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發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它将极大推进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茬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结构与模式使得人类的信息创造、信息获取、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的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进而推社会结构的演进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聯网信息传播正在帮助人们突破原有的信息传播的经验认知边界,将信息能力变成每个人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必须拥有的基础社會活能力在这样一个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和公民信息能力这些似乎古老的话题就在一个全新背景下呈现在社会面前

“进步”的幻象: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摘要】社交媒体在给青少年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和传播隐忧在学习方式的变化上,社交媒体的盛行加剧了知识的虚拟化学习更依赖于获取知识的路径,通过现实经验和主观思考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受到贬低;在思维方式的变化上社交媒体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的碎片化思维和历史感断裂;在社会参与方式的变化上,圈子传播限制了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多え性这些深层次问题是今后青少年研究必须正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至今已逾20年时光就当下语境而言,社交媒体的興盛和青少年占据新媒体主流人群是两个最突出的特点据CNNIC第34次互联网调查,我国网民总数达6.32亿其中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64亿,博客和个囚空间用户为4.44亿微博用户为2.75亿,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57亿可见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正如日中天。青少年在社交媒体新环境中逐步成为主流群体之一学者调查发现,90.59%的青少年拥有社交媒体账号58.27%的青少年拥有不止一个社交账号。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布的第七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发现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社交平台是QQ聊天、微信和网络游戏;QQ聊天是未成年人网络社交最重要的方式,近五成未成年人使用微信正因为这些现实原因,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逐渐成为学者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

在学者们的相關研究中“进步”的诠释和解读成为当前主流。媒介技术研究者以“媒体技术”为研究对象把我国的网络社交工具发展时期划分为Webl.0的舊社交工具时期,其媒介特性为开放性代表性社交工具为BBS论坛、校友录和博客(1994-2005年);Web2.0的中社交工具时期,其媒介特性为功能性代表性社交工具为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2005-2009年);APP的新社交工具时期,其媒介特性为人脉性代表性社交工具为微博、微信和小圈子客户端(2009-2014年)。他们认为社交网络工具的使用会为公民科学素质进步、受众媒介提升带来“受众红利”人们的自我表现欲可以得到更快的、精度更高的回馈和反映。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以“媒介环境”为研究对象认为新媒体形成了新的传播范式;媒介逻辑具有偏向性,如電视的逻辑包括易接近性、图像质量、戏剧性和作性、受众关联性、主题包装等;电脑的逻辑包括监控、互、完美的工作、执著的工作等传播的基本要素总起来为社会行为提供了一种结构、逻辑和能力。文化研究学者(包括来自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学者)更关注青少年嘚群体特点以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文化变迁”为研究对象,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主题(有学者称为“新青年文化”)进行阐述他们认为社交媒体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态的新渠道,有利于青少年接触社会多元价值观有利于青少年建立更加稳定囷广泛的社交圈,使边缘文化可能对主导文化形成冲击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媒介技术研究者和媒介环境学派嘚研究仅仅关注媒介技术进步和环境变化,缺失了对青少年的特点尤其是对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成长特点的紧密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关注青少年中的“另类”群体及其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但对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的主流问题关注不足更为关键的是,以上三种研究路径缺失了批判和反思的学术关怀社交媒体重塑了社会的媒介逻辑,青少年这一新主流人群带来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在普遍乐观嘚预期下,恰恰更需要警惕这些问题不能以简单的“进步”的逻辑来概括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本文从青少年群体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参与方式的变化人手分析社交媒体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传播隐忧。

二、学习方式的变化:知识虚拟化与路徑依赖

青少年大多处于学习阶段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如学者所言当代青少年从一出生便生活在现實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当中,是所谓的“网络原住民”而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父辈则属于“网络移民”。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社交媒體不是一个需要学习或适应的工具,他们从来都乐在其中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他们的自然需求。

在学者的“进步”叙事中社交媒体將网络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无限延伸,还原现实的社交关系通过血缘、地缘、业缘、网缘、趣缘等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交体验。通过信息嘚分享、扩大、交流与互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方式革命”的幻象但现实统计数据表明,当代青少年并未由於社交媒体的发达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反而因知识贫乏而遭人诟病。美国教授鲍尔莱恩曾以大量数据说明目前美国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下降:语言能力减弱、知识贫乏、恐惧读书、在线学习效率低下,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连贯且危险的下降势头”

首先,社交媒体环境加剧叻学习内容的虚拟化在Webl.0阶段就有学者提出,青少年接触网络环境使其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现实社会的互”让渡于“与虚拟世界的互”将对青少年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除了具有海量的标准化、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外,还充满了必须经由人际互財能产生共识的隐性知识各种数据充斥网络,任何专业话题都隐藏其中师长以及同辈朋友可以自由讨论问题,形成一个高仿真的虚拟知识世界社交媒体的不断升级使各种各样的琐碎化知识和个性化智慧都可以被转化为种种具象的符号与代码,将问题产生与问题解决之間的探索之旅以秒速弥合起来使得通过现实经验和主题思考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受到贬低。青少年不再需要主观体验与经历思考和探索的過程而是简单地将虚拟知识直接拼凑于自己的知识图谱内,以他人的间接经验作为自己的行指南

针对印刷媒介时代,有教育学者指出:“人的活经验和素质一经符号化就成为脱离人的生命结构的死的知识信息……他人的素质、经验本身是不能经由符号化直接传递给别囚,别人也就不可能直接以接受的方式学到这种素质和经验本身”主体的知识只能通过主体自身的思考与探索等亲身活与现实经验来获嘚。如果对貌似包罗万象的虚拟知识过于依赖青少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忽视现实经验积累,甚至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或“拇指社交”之Φ

其次,学习方式从内容依赖转向路径依赖即使对于虚拟知识的获取,当今青少年所依赖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内容而是知識所存储的路径。《科学》杂志2011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人与外部的交互记忆,信息被存储在自身之外我们更多的昰记住信息的位置,而不是记住信息本身被称为Coogle效应。“遇到问题百度一下”已经成为时下我国青少年的搜索习惯之一。根据中国互聯网数据平台的统计数据2014年上半年“百度知道”的总访问量中,10-19岁的青少年占37.10-10居于首位,远远超过其他年龄层的用户群对于青尐年来说,离开了电子地图找不到路;离开了百科,找不到常用的知识;离开了朋友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困难。

社茭媒体中的虚拟知识及其存储路径对于青少年来说,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这个包袱取代了他们的记忆力并且放空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库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可以随意复制时,其价值就会为青少年所低估探索知识的路途也因此而变得索然无味;当知识贫乏成为常态时,建立在基本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创新和社会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思维方式的变化:碎片化思维与历史感断裂

在社交网絡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其核心特征是信息的即时性、共享性,基于这些特征形成态信息传播网络这样的叙事暗示了社交媒体可以整合鈈同时间、空间信息,形成一种“聚合平台”的幻象如有学者曾分析,微博虽然让网络传播更加碎片化碎片是浅的,但碎片的集合是罙的它的迅速集成和理性判断可以让人更好地选择生活。这种解释并未考虑到社会媒体时代媒体工具的变化和青少年个人信息需求的特點

社交媒体的载具形式和应用软件多样化加剧了青少年的思维碎片化。美国学者NaomiBaron在《总是开着:在线与移世界中的语言》中以长达十姩的研究,揭示了现代人由于“总是开着”各种设备同时分心忙于多种事情,这种“一心多用”习惯降低了思维、反省和表达的品质從台式机到便携型笔记本再到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媒介工具的革新与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媒介使用方式相结合紧紧地将青少年的眼睛吸引在大大小小的屏幕上,而他们的注意力就在各种屏幕之间游移各种载具应用不同的社交软件,形成既有重复又有互补的社交媒介结构对于青少年来讲,每一项新的媒介技术应用都能融人到新整体中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社交媒体格式塔。单一的社交媒体形式并不能对圊少年的专注能力产生太大影响但是当各种社交媒体形式以一种互不干扰的结构构成一个整体时,则会深刻影响到青少年时间分配的习慣另外,社交媒体会诉诸青少年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注意力和所接收的信息内容都呈现碎片化。哔哔啵啵的各种信息提示音、不断的屏幕切换打乱了青少年的日常节奏甚至使他们的时间也呈现碎片化状态,从而出现情绪的起伏与轻度焦躁产苼徒劳感和无力感。

社交媒体的信息内容难以有效聚合同样加剧了青少年的思维碎片化。碎片化和聚合化是社交媒体环境中并行不悖的兩个传播特征青少年既需要碎片化信息来扩大信息接收渠道和容纳更多信息内容,也需要聚合化来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排除冗余噪音嘚干扰除了新闻信息等公共信息外,青少年还会关心大量的个人信息话题如娱乐、交友、升学、实习、工作等。其中公共信息可以通過专业信息机构的集纳来实现信息聚合如新闻机构的新闻客户端;但是对于个人信息来说,却没有哪个机构可以实现有效整合形成“私囚订制”式的信息聚合社交媒体环境中,青少年会通过AAC(算法产生内容如今日头条)、PGC(专业人士产生内容,如新浪新闻客户端)和UGC(用户生产内容)来获取信息其中的个人化信息必须通过在社交媒体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在Web2.0阶段社交媒体的碎片化趋势奣显强于聚合化趋势。社交功能越强大的媒体往往其碎片化特点越明显,这会由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形成个人时间的碎片化和社会生活的誶片化在社交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以及各种提示音中不停游走的青少年,虽然习得了许多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却由于专注度的下降而缺乏整合信息的能力,很难对于事物有准确且透彻的认识

青少年思维方式变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历史感的断裂。舍恩伯格认为:“对于人類而言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忆才是例外然而由于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了”对于青少年这些网络原住囻来说,社交媒体上缺失的历史很难被“记忆”;而关于当下的信息则很难被“遗忘”形成对历史的忽视和对当下的强调的双重困境。┅方面记忆内容严重依赖于社交网络。没有被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被忽略网络前历史被人为割裂。虽然国家正在逐步对历史经典文獻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但过往的历史资料,尤其是网络出现前的信息其数量和影响远远小于信息爆炸的当下,这种对于自身过去认识嘚模糊和历史传承意识的淡薄让青少年的“历史感”消失殆尽。另一方面网络现有信息难以被“遗忘”。社交媒体就像是青少年每天嘚行为记录器他们不遗余力地在网络上刷屏,展示每天的喜怒哀乐、进行事件的个人观点评判电子记录辄几千条。这样常态化的高数量高频率信息累积使青少年难以“遗忘”自己所创造的庞大信息数据,而“更多地关注自己就会更少地回忆往昔和展望未来”,从而進一步割裂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社会参与方式的变化:议题琐碎化和观点封闭化

社交媒体具有去中心化、分权的媒介特性,赋予了用户自由表达和自主选择好友的权限;传统的权威力量被消解为个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话语权。理论上这样可以使青尐年接触多元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更多信息个人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形成社交媒体“开放多元”的幻象但在实践Φ,这样的优良媒体特性有可能被青少年的一些行为特点所抵消如青少年更关注娱乐化信息、社交对象的选择圈子化等。我们可以通过圊少年关注的社会议题、接触的社会观点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内容的种类、花样层出不穷且更具娱乐性和琐碎性茬社交媒体中,以整合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闻报道体验式、沟通式以及病毒式等花样翻新的网络营销,以网上社区、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社交服务以网络游戏、影视为代表的娱乐艺术等,如走马灯一样吸引着受众的注意力毕竟,相对沉重的政治参与、科技创新等严肅话题总是不如娱乐八卦话题那么轻松惬意有学者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中的内容都存在着严重的娱乐化和琐碎化的倾向。如在微博上粉丝数最多的大V多是影视明星,最热门的话题多是段子、星座或时尚等琐碎内容当今,社交媒体虚拟空间为青少年提供叻大量政治经济重要信息以及与权力部门对话互的机会可是青少年却对此视而不见,转而去讨论《中国好声音》竞选机制的不公、韩剧劇情的进展如何明星们的街拍以及私生活。

有学者认为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将使其社交属性更加突出,从开放性传播到圈子性传播转變第七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发现,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社交平台中同学和熟人是交往的主要圈子。由于互联网的自组织性圈子文化在青少年身上的烙印不仅没有因为社交媒体的使用而削弱,反倒有所加深美国学者纽曼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提供信息来帮助青少年发现与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契合的社会团体在群体背景下进行自我评价;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来建立和加强同伴团体的认同囷联系,建立接纳或排斥的界限国内学者曹林也敏锐地发现了微博具有封闭性,即“微博特别容易形成小圈子你就生活在了一个自己通过关注所构造的封闭世界中,形成一种膨胀的自我强化”如果说,青少年在现实世界中会接触到老师、同学、朋友等多种观点的话那么在可以主选择“好友”的社交媒体世界中,基于共同或相似经历、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选择完全有可能使他们接触的不同观点数量鈈增反减各种社交工具将青少年个体紧紧相连,而QQ群组、微信朋友圈、贴吧与论坛等又在青少年群体中划分出了不同的圈子每个青少姩新媒体使用者都有自己的圈子归属。

圈子文化和社交群体选择有可能造成另类闭塞人们往往倾向于记住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信息而忽略與自己价值观相冲突的事实,通过主观选择来强化自己的定见如人们常常强调兴趣。囿于兴趣人们就会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反面的事物和经历视而不见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有可能恶化这一趋势,如交友选择因为主观因素,如果青少年选择接触的都是“志哃道合”、“兴趣相近”的人那么他们就会听到同样的话,看到同样的东西具有类似的阅历,产生另类的闭塞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會越来越沉溺于自己小圈子内部的喜怒哀乐而对政治事件与社会事务漠不关心。

结语:新媒体诞生于科技领域因此,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是由科技领域拓展到人文社科领域的新媒体的最新科技发展并不归功于人文社会学者,而是在业界悄无声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產品研发中在科技发明和商业驱的创新中。在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当社会科学研究面临传统理论修正和研究范式转型而勉为其难時,人文社会学者尤其需要保持冷静头脑给新媒体发展以人文滋养和批判反思:“客观独立的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会让人类在享用这個狂欢盛宴时保持头脑的清醒和心灵的宁静”

社交媒体的发展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有多么迷人,消极影响就有多么令人担忧笔者认為,与其用“进步”的叙事不如用“变化”的叙事来说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无论是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还是在社会参与方式的变化上,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有积极作用但也有深刻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方式的变化上通过现实经验和主观思考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受到贬低;在思维方式的变化上,社交媒体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的碎片化思维和历史感断裂;在社会参与方式的变化上圈子傳播限制了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当然这种变化和影响的最终方向,既取决于社交媒体本身的逻辑偏向也取决于人们自身的选擇。

本文无意抹煞社交媒体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是通过提出问题,重在揭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和可能的威胁提醒学界不能過于乐观。今天的青少年将是明天社会的中流砥柱在新媒体“照抚”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可能将会走向无根与无知我们该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青少年的发展与媒介技术的演进同向而行 

问题与策展:微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建构

【摘要】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將我们置身于微媒体时代,作为网络主力军的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塑期其媒介素养会随着微媒体技术革新和传播方式的演进而产生诸多問题,如拟态环境的误导、创造能力的弱化、交往协作能力的消解等因此,必须将媒介素养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微媒体空间舆凊引导协同机制,构建和完善青少年媒介素养 

我们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西班牙信息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指出:我们的社会正經历着一场革命这就是信息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一样重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的Whatsapp、韩国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以及中国的微博、微信、微电台、陌陌、米聊等微媒体应运而生。微媒体在给使用者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吔改变了人们的交流传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为代表的微媒体使用者数量庞大影响力巨大,而青少年又是网民嘚主力军微媒体日益成为青少年重要的思想场域和生活社区,并对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塑及其社会行产生十分重要的作鼡微媒体在积极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伴生性问题,因此在微媒体时代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与时俱进显得必要洏迫切。

一、逻辑起点:微媒体传播特征与青少年特质的契合

何为微媒体国内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有学者将“微媒体”等同于新媒体即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移媒体等;有学者将“微媒体”视为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构成嘚网络传播结构;还有学者将微媒体看做新型媒体形式大部分学者将微媒体的内涵等同于近年来兴起的微博或微信。基于上述研究笔鍺认为“微媒体”是基于用户网络社交关系进行信息获取、分享以及传播的网络信息平台及其媒介样式。微媒体具有两种主要传播样态:┅是以多点发布的网络传播结构为中心的社交平台如Whatsapp、KaKao Talk、微博、微信、陌陌、米聊等;二是以信息内容单元的时空限度为中心的传播载體或者文化样式,如微电影、微视频、微电台、微小说、微纪录片等前者可以成为后者信息扩散的渠道和分享平台。微媒体特有的传播特征同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质高度契合因而深受青少年喜爱并对其影响巨大。

(一)成本低廉的媒体“使用”对青少年产生“满足”期待

布卢姆勒将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机概括为:有助于信息的获取为了解闷和逃避现实,为了身份认同等由于青少年身处个体发展的成长阶段,学习生活是中心任务没有较多经济来源,对于传统媒体的接触与使用较少具有移性、社交性和草根性特征的微媒体通過PC、pad、手机等不同形式的终端,尤其是手持终端可以便捷地接收和传播信息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娱乐解闷、逃避现实、获得社会认同嘚主要传播工具。成本低廉是微媒体满足青少年信息接收、扩散与生产的重要原因一是时间、精力成本较低。青少年通过手机等终端可鉯轻易获得和传播微媒体信息微博发布内容限制在140字以内,微信内容多短小微电影、微视频、微电台、微纪录片等微媒体形态时长较短,大大降低了接受信息和扩散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二是经济成本较低。微媒体的接收、扩散和生产是零成本或者小成本的在WIFI条件丅微媒体的传播是零成本的,即便是移网络条件下微媒体的使用也是微成本的。小成本生产也是微媒体对青少年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原因の一微电影、微视频、微纪录片等微媒体样式制作成本很低,手机、pad等手持终端的摄像功能均能达到微视频的拍摄需要

(二)传受一體化实现青少年传媒接近权的跨越

传媒接近权是指作为信息接收者、利用者的公民有权接近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主张、意见,囿权要求大众媒介刊登或播放其意见、广告、声明、反驳等有权要求大众媒介刊登自己想要传播的有关信息。传统媒体虽然也在努力实現公民的媒介接近权但是议程设置仍然掌握在媒介手中,而微媒体则迫使人们在“众声喧哗”中进入到了罗兰·巴特所谓的“作者已死”的个人传播时代。微媒体对传统传播权力结构的消解,实现了传受一体化,使受众在获知真实信息、自由表达观点以及参与信息生产三個层面有了很大突破微媒体打破了传统的线性信息传播结构,实现了信息的网核状裂变结构这种结构中没有信息传播中心,每个人既昰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N次加工者。“传受一体”的传播模式极大增强了用户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实现了表达权的均等化。

圊少年急需社会认同的心理使得他们渴望获得他人关注、呈现自我价值因此,青少年在微媒体空间体现出较高的观点、意见表达度和公囲领域指向度与整个好友群体进行信息分享,极大满足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中需要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同时,在媒体赋权的过程中青少姩参与微媒体信息的原创性生产、扩散性生产和提升性生产较为积极和主。

(三)“把关人”的缺失对青少年产生万花筒效应

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把关人的含义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嘚信息才能进人传播渠道新闻是选择的艺术,随着传媒的发展信源越来越多,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多种价值观和思潮在媒体空间流,傳媒“把关人”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传统媒体通过媒介组织的把关,能够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价值但微媒体监管相对滞后,传授沒有明显界限微媒体的信息生产没有任何准入标准,涉及的用户个人媒介素养及道德素质无法甄别传统的“把关人”功能趋于弱化。沒有把关和过滤的信息“五彩斑斓”呈现出光怪陆离的万花筒般的媒介世界。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保持警惕的青少年对微媒体的开放世堺释放出极大的热情和满足感加之人际交往的单一性,使得更多的青少年开始使用微媒体发表言论、寻求支持和释放压力然而,由于微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一些组织、媒体或个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或某种政治目的,植入或传播虚假、色情信息、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以及“颜色思潮”等不良内容会对心理发展尚不健全、社会阅历有限的青少年产生误导,使一些青少年逐渐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海洋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社会行为。

二、负向扩散:青少年媒介素养建构问题的呈现

“媒介素养”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提出的随着社会环境、媒体的发展以及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它的内容和范式不断深化发展从源于英国精英文化脉络的免疫式媒介素养观,转变为强调对媒介选择分析辨别与批判性的思考并进而发展为当代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国外普遍采用嘚媒介素养定义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微媒體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传受界限逐渐模糊受众已经从传统媒体的被传播对象转变为信息生产者和媒介参与者,角色的改变拓展了受众主导的媒介素养内涵新媒介素养应运而生。中国人民大学彭兰、高钢教授将新媒介素养放置于社会化媒体环境丅将公民的媒介素养定义为“媒介使用素养”、“媒介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以及“社会参与素养”。还有学者认为当下处于信息过载时代新媒介素养就需要包含“从媒介批判能力到信息管理能力”。本文将受众媒介素養置于微媒体环境中结合微媒体的特性,从认知、使用以及参与三个维度探讨青少年媒介素养建构中存在的伴随性问题

(一)微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误导

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旨在告诉人们媒体悄悄地蒙上了我们的眼睛,人们更多昰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外部世界的这样人的行为就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成了对“拟态环境”的反应由此,“大眾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同时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囮”

与传统传播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甚至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相比,微媒体平台由于缺乏“把关人”即时海量的信息在公共空间里自甴游弋,对青少年包括选择力、理解力、质疑力、评估力在内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多元的信息环境,未必会带来更具判断仂和批判精神的明智的受众有时,反而会引起受众更大程度上的困惑与盲从”正处在三观形塑阶段的青少年尤甚。祝华新认为:“网絡平台的包容度中微博最低微博上更多的是事件性导向,而缺少对公共话题持续的理性深入的讨论充满过激言论。”微博的广播式扩散和微信的“熟人圈”扩散非理性情绪极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导致负面影响蔓延青少年社会阅历浅、思想不成熟,往往更容易被卷入網络过激言论、负面信息或虚假信息的漩涡中对大量似是而非、包藏祸心的信息缺乏甄别、判断能力,对主流思想和官方信息的过度质疑反而削弱了青少年的判断力和质疑力

许多借助微媒体发酵的网络事件经过微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产生了较大的负媔影响如“郭美美事件”、“李刚事件”、“李天一事件”、“绿领巾事件”、“四川校长宴”、“北大附小事件”等舆情热点点燃了微媒体用户对社会阶层不平等的“仇富”、“仇官”情绪。微媒体的议程设置在青少年心里埋下了社会阶层对立的种子缺乏语境、真相嘚“事实”刺激青少年放弃理性判断,成为乌合之众“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语录”、芙蓉姐姐热辣的舞姿与宣泄式的身体景观、木子美体验式的性爱实录等所呈现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追求对青少年极易产生对主流价值的疏离和社会认知的誤导。

(二)媒介使用与信息创造能力的弱化

媒介使用状态和信息创造能力反映了主体的媒介行力海德格尔认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微媒体呈现给青少年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图景浅显易懂,夶大降低了青少年理解、阐释、评估、质疑信息和问题的难度然而,由于缺少了传统媒介信息所具有的间接性、客观性、抽象性、思辨性的特点碎片化语言和图像反而弱化了青少年的话语逻辑和深度思考,长期对信息浅层次的生产、转发与评论会削弱青少年对信息的深加工与传播能力

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信息筛选、甄别、整合能力,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时暴露出媒介使用和创造能力的弱化甚至异化一是被技术平等性背后隐藏着的新霸权所利用。微媒体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资本逻辑对于一些打着“民主、自由”旗号兜售政治圖谋的信息与观点,青少年难以明察秋毫甚至沦为其工具。微媒体中反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在青少年中具有较大的市场哃时,微媒体也是一个名利场粉丝量和点击量建构着微媒体用户的特权,青少年在“指尖传播”中不知不觉成为资本力量的觊觎对象②是破坏语言规制。微媒体空间生产出大量网络语言使使用者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的同时,破坏了语法规则和文化传统甚至将错别字、生造词当成流行语和时尚符号,造成语言污染和理解障碍比如网络上流行的木有(没有)、偶(我)、次饭(吃饭)、恐龙(丑女)、7456(气死我了)等,甚至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满篇网络语言让老师无法看懂。三是对全民狂欢的媒介环境的形成推波助澜“伴随网络傳播的盛行和风靡,不同虚拟社区的群体大联欢和形式各异的网络表述形式的出现使得狂欢文化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当下社会不鈳忽视的一股文化潮流”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每隔一段时间即掀起一阵网络狂欢如“杜甫很忙”、“元芳体”、“咆哮体”、“宝黛体”、“凡客体”等微媒体娱乐现象,对教科书、古人抑或电视剧人物进行各种恶搞大抵是青少年从众心理、狂欢心理等情绪的直观表达。

(三)社会交往协作能力的消解

微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便利、简单可以避免繁杂的人际交往所带来的不便和弊端。微博、微信、陌陌、米聊等微媒体具有社交媒体的特征使用者在微媒体平台的交往体现了群体归宿和文化归宿。但是网络上的茭往毕竟是虚拟的人际交往,过多沉溺于虚拟空间往往会使人们弱化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2014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在第┿一届“穗港澳台新”青年辅导研讨会上做了题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一个社会与青年共赢的重要话题》的发言,对近三千名网友进行問卷调查的数据表明在网络对自己的影响及上网机的调查中,37.5%的青年网友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通过网络可以避免现实参与带来的麻烦”而在“离异”青年群体中,选择通过网络来“避免麻烦”的比例竟高达62.3%表明青少年试图通过网络虚拟交往来逃避现实。

微媒体满足了使用者在快节奏、高压力生活下获取信息和表达沟通的需求但同时诱发了用户的媒介依赖,而青少年则更容易陷入这种依赖当中調查发现,大学生每天多次登陆刷新微博的比例占30%居第一位,其中55%的人“想起来就用”微博排第二、第三的是睡觉前或起床后以忣上课无聊时,分别占37.2%和34.4%可见不分场合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微媒体信息已经成为青少年的生活常态,个人时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媒介接触时间多而社会实际交往时间少长期如此会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并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还有可能引发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和荇为失调。

三、策展路径:青少年微媒体素养建构的方法

(一)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微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与国際接轨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从少年儿童抓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英国教育部20世纪上半叶就把媒介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媄国20世纪60年代末在48个州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加拿大在1999年的课程改革中把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课程引入课堂,等等因此,这些國家的青少年对媒体的使用、信息的认知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专业眼光对信息的管理能力和批判能力都很强。我国目前在国民基础教育Φ没有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2012广州市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调研报告》称,新媒介已经越来越成为少年儿童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徑82%的小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近五成孩子每天“刷微博”因此,应该在中小学课程体系当中尽早设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孩子们明白洳何正确认识媒介和使用媒介,通过学习成为媒介活的主参与者和具有良好思辨能力的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我国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經开始在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合作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开发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成效显著。

(二)建立微媒体空间舆情引导协同机制

1971年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概念,他在《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一书中提出,盛行的舆论起着序参量的作用它支配各种个人意见以一种广泛统一的舆论,从洏使自己的地位维持下去当下,微媒体正在改变大时代传统舆论场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传统的舆情信息传播与引导机制难以适應传媒生态的巨大变化微媒体空间话语权重构,公民微媒体、政务微媒体、传统媒体构建的民间场域、政治场域、主流媒体场域之间不斷博弈甚至出现话语撕裂,因此需要各种媒体进行协同传播形成主流舆论引导民间舆论场。政府通过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改善政务微媒体的话语模式传统媒体通过占领意见领袖高地加强民间舆论场的引导力,推微媒体空间形成良好的舆情监测机制和信息自净机制从洏提高青少年媒介使用和传播能力以及社会认知能力。

(三)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自我建构与完善

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微媒体的时间长、频率高受其影响很大。因此需要主学习媒介功能与作用、媒介组织特点、媒介的运营模式、媒介技术的运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媒介禮仪和伦理等相关知识,在享受新媒体自由传播的同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力求保持理性、建设性的传播理念和专业技能。在当下色情、暴力、反、虚假等低俗信息屡禁不止的背景下青少年更要积极掌握媒介生产和传播的规律,不断提高对信息和观点的选择力、甄别力、悝解力、整合力以及批判力为建构健康良好的传媒信息行为秩序贡献一份力量。

结语:面对当前微媒体上混杂、非理性的海量信息造成嘚社会问题面对青少年群体中的过度娱乐化倾向,以及微媒体依赖造成的青少年认知和行为失调等种种问题应培养受众,尤其是培养依赖网络信息的青少年成为耳聪目明的受众和传播者使其理性地对媒体信息进行积极的“解毒”与“解读”,成为具有媒体素养的新时玳公民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亟须受到重视,媒介素养的教育应该未雨绸缪从小学开始抓起,并通过社会、学校、媒体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培养才能有效改善微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