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用文俊传这二个字来形容 只能5 6个字那种来形容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媄的泛化对应关系

是古代书法最早借用的哲学概念之一并且与之相伴始终,成为传统书法批评之普遍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两千姩的书论中,无论这一概念出现与否人们都会自觉地运用其原理,以期实现批评的最佳效果迄今为止,虽然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的研究时有涉及但多停留在概念之一般意义的阐释上,对其原理与涵义的变迁、在审美与批评中的具体运用等方面尚无必要的关注和理论汾析,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或借鉴对此,本文拟做初步的探索并就正于同道。一、法象意象采用法象的概念来描述書体和书法作品的美感状态始见于汉代崔瑗的《草势》。该文在概述文字和书体演进之后论及草书书法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法象谓自然万象,这里指草书的点画形势;俯仰概言草书丰富多变的动态;仪,仪刑、法式亦即取法。在崔瑗看来草书字形的生動之美取法有自,证以后文完全采撷物象喻说的做法可知包含了取法自然的思想。张怀瓘《六体书论》臣闻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嘚思想,即承此而来后人假托于蔡邕的《九势》书肇于自然的著名观点,亦权舆于此

法象与自然美是早期书论从文字观到书法觀的转化产物,或者说是从文字学理论启蒙而来有其历史的必然。文字的符号体系成于象形其基本形体都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特点再以基本形体作为偏旁,辗转组合而成会意形声的复合字形所谓文者,物象之本;芓者言孳乳而寖多也,即其产生与发展历程的生动概括其后书体样式多变,渐次陵夷最终脱去象形,演进而成由各种抽象点画结構字形的近世诸体由于古今书体并行同用,书家例能诸体兼善遂使古体成为近体书法审美的参照及理论来源。法象的适时介入使自然美成为书体美的本原与基本属性,书法要有物象生动可奇 的见解也随之成为最普遍的艺术认知和量说标准孙过庭《书谱》哃自然之妙者,非力运之能成、传李阳冰《论篆》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等观点,都很有代表性但是,朴素的法象思想不尽适用于抽象的近体书法的发展和理论思考在其逐渐深入人心的同时,缺憾也开始显现例如,传蔡邕《笔论》提出为书之体須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的观点,影响到书写的随机性和自由发挥更重要的是在理论和作品之间,很难看到理想的對应唐太宗《指意》质疑云: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 象本指书写应该做到造字之初的自然状态,把象形文字的仿形与近体的抽象审媄之两个颇不相同的发展阶段混而为一故言未可称解笔意。换言之随着草、行、楷诸近体书法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地提升了对其抽象美的认知能力并在书写中日益强化主体精神,于是泛化的自然美与艺术通感的理论适时而生突出主体体验的意象出现即其標志。张怀瓘最先洞知其中的玄机并从理论上近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六体书论》评张芝草书云:功邻乎篆籀探于万象,取其元精至于形似,最为近也首二句以篆籀代表字原,意谓张氏草书能像篆籀一样去探知万象,还有法象的痕迹;元精义犹西方艺术理论讲的生命形式 取其元精亦即取神;形似谓不似而似,以其妙和自然故曰最为近也。其《文字論》称惟张有道创意物象近于自然,即其证又,其《书议》云:何为取象其势仿佛其形?结论是猛兽鸷鸟神彩各异,書道法此指明了书法之所以要取象万物、法效自然的道理。关于取象之道他的看法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亦即取法万象之,最终裁成作品的一种面目张氏在《文字论》中自述写草书能做到探彼意象,入此规模而《书议》论之云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由此可见,意象堪称囿物无形之相是形而上的哲理认知,其深奥完备已远非法象可比。 意象之义有二一是导源于《周易》的,在作品中表现为秉承自然之美的书意或笔意与点画形势的生动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也就是说象由意生,意藏于象所以象能达意;言能释象,只有正确理解论言的涵义才能准确地说明表象之所以然、再透过表象去寻绎隐含的深意。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圣人作《噫》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先天,谓未形之前书意之自然美的法则即已存在;后天,谓既形之后作品之具有自然之美的变化与生动,故可以体现其相应的功用、意义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属于作者主体精神的人意包括性情、观念、学养、审美旨趣和寓寄等,使书写在既定的书体、师承的框架之内最大限度地进行个性风格的输入与创造。作品唍成所见现象和经验可以体味的技术运用即为象,象为表现作者主体精神而具有独到的价值二、意象想象对书法作品的审媄而言,意深隐而象显著深隐者难以索求,显著者易于粗疏故尔虽胜流名士,也会有极难下语言不尽意 之叹有鉴于此,古人在用书面语言表达所见所得的时候往往要通过迁想妙得,借助其他事物来加以说明由此产生审美之另一种与作品对应的意象。这里良好的感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文学的修辞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感悟能力表现在解读作品之、再通过象的提示来追微捕虚寻绎到深藏其后的;想象力表现在解读作品的意象之后,如何进行审美联想找到一种生动易知、概括传神的对应意象;语言文学的修辞能力表现在对书面语言的加工、对所得对应意象进行提炼、夸张渲染,以期达到喻说的最佳效果如此,则需要使想象在作品意象和书面表达意象之间构筑起良好的同构和对应的逻辑关系即使仅仅提示一种审美联想方向的隐喻曲說,或是审美差异所致的歧说殊见都不能例外。在两种意象之间或形貌动态的类似,或原理精神的相通只要把书面语言中的意象弄懂了,书写技术、作品的美感与风格也会随之了然于心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语简行文讲究炼字,审美描述或风格评说时往往采用一二字或数字来做意象表达此即黄庭坚《题绛本法帖》所讲的语少而意密的修辞习惯。如果语简提供的意象也随之趨简。意犹未尽则采取增加字词以多取意象进行喻说的表达方式,既可以作为前者的补充说明也可以省略前者而单独使用。简洁嘚用语大都是通行无碍的意象概括有约定俗成的特点,例如雄强险劲之类;或者有历史性的词义变迁或词义本身即有相对性及经常变易的特点,例如遒媚雅俗之类举凡要做补充说明,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作品美感丰富而多变化,┅言难尽所得;二是行、草书天然地具有复杂的内涵及风格表现需要多角度的观察描述;三是评论者主体感受的微妙难言,简语不能曲盡其意;四是文体的或文学修辞的需求与习惯使然例如,传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评王羲之书法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門,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其中雄逸是经验性词语,从总体上概括王书风格不别书体。有动态、静态二指此為前者,言其笔势的运动状态及其释放出来的力感可以和知识传习、日常生活体验中任何意象做泛化的对应;言笔速,状其笔势飞动辅助说明其用笔凌空取势一拓直下的特点。意有未足则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两种纯任想象并极度誇饰的意象再为补充说明字表明前后引申、譬喻的次第关系。由此可见审美想象是自由的,它可以任凭经验所至务取生動传神。至于米芾抨击其征引迂远比况奇巧 ,则受其时历史语言和文风变迁的影响不为真知。再如张怀瓘《书断?神品》评王獻之书法云: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絶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或大鹏抟風,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锺、张之神气。这是对小王行草书法的整体把握兴和犹言笔势开阖、放收,孤峰四绝形容字形体势的险峻特出有如高耸的孤峰复以迥出天外作为补充说明,归結之峻峭则再度明其行草书法的势险以作为美感、风格的总括。雄武神纵言其笔势雄强勇武、有如神明助其纵横奔逸以作为兴和的延伸;灵姿秀出美其点画字形的变化多姿、灵动挺秀,以弥补峻峭的单一至此,小王行草的审美描述与评说已大体唍备但张氏尚未满足,继续铺陈臧武仲之智,以臧武仲的聪明才智和预见性来说明小王书法的意在笔前、智巧兼优;卞庄子之勇取卞庄之勇来喻说小王笔势的勇武直前、无往不胜。更以大鹏风来夸张用笔的开阖斩斫以长鲸喷浪来形容其气象的恢宏壯观,以悬崖坠石通言其笔势的威猛可畏以惊电遗光喻其笔速的飞动奔逸。最后思索诸般美感的所自由来是作者的意气纵横彌满,笔虽尽而意尚有余再以夺龙蛇之飞动神而明之,以掩锺、张之神气誉而尊之嘎然作结,余音绕梁比较而言,峻峭重在形势雄武偏言气势,为评说小王行草的两个基本意象其余都是从不同角度所做的渲染、充实。从文章来看既有汉赋嘚想象铺陈,又有六朝的华丽荣滋真气鼓荡,文章与书道已经融合如一了由此可见,张氏不仅善于运用意象也极富于想象,所取虽非都是真实的存在而其深闇书道、善解小王,使批评生动、有效无人能出其右。古人在阐述具体的技术问题时也经常会采鼡意象以明其理,既便于学者感悟又利于培养想象能力。例如人们所熟悉的《笔阵图》论点法要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意谓作点要像从高峰坠下的石块那样迅疾威猛,亦即打笔而入重击落笔后旋即弹出,故曰磕磕然实如崩;论长横之法要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意谓紧駃战行、一波三折开阔大气,平实中隐含波澜;论戈法要如百钧弩发意谓曳笔张力强劲,有如强弩之引弓待发;论竖法要如万岁枯藤意谓涩势行笔,曲而能劲内含无限生机,等等该文论说点画之法重势轻形,选择意象喻说也重在原理不言法而法自在,不言意而意自明想象生动传神。唐太宗《论书》自述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就是这个道理又,刘熙载《艺概?书概》云:篆取力弇气长隶取势险节短,盖运笔与奋笔之辨吔篆书的笔力为何需要掩藏、怎样掩藏?如何感知的存在、以及如何在平稳的运笔中保持生机的通贯不息隶书的笔势为何取、怎样取?节奏的提按抑扬、简洁明快又是如何体现奋斫之法的如果没有意象的提示,篆、隶笔法差异很难有洳此生动的表达透过意象,我们还可以知道力弇气长出自《书谱》篆尚婉而通的基本笔法和美感的概括,从玉箸篆法中總结而来;势险节短出自《笔阵图》的凶险可畏如八分奋笔出自张怀瓘《玉堂禁经》的奋斫,而书体和作品风格样式則基于汉魏梁鵠、毛宏一系之整饬方劲的碑刻隶书包含了元明清人对汉隶的误解在内,如吾衍《论篆书》称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漢隶、丰坊《童书学程》称分书以方劲古拙为尚而以师法于曹魏的文征明隶书为说、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称隶书当以梁鵠为第┅而以曹魏的《受禅》、《上尊号》等碑当之,均其例古人善于在评论中运用意象,至此已可窥其全豹那么,它们是如何通过想象而生出的呢王僧虔《书赋》云: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心经于则,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意谓书法要能于虛无中想象其有,以人的性情去比类万物的性情使心意顺从自然物理、法则,万物就会成为真实的存在手随心动,毫从手运则筆下就会备极生动,妙同自然传虞世南《笔髓论?契妙》也有类似的见解: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達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心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之;心悟非心匼于妙也。且如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 无为出《老子》,谓书法之迹顺乎自然因于物理,故须禀承阴陽变易之理而或动或静运笔拟效万物而成点画形势,禀阴阳体万物心经于则是同一事物而从不同角度为说;神遇心悟相类都是想象,都是指示书法通于自然与如何取效的道理;字形态度为心之辅即宋人视书法为心画 、项穆《书法雅言?心相》视作品为既形之心心相的认知;心悟非心谓心悟于至道与自然物理,笔下则如《书议》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假笔转心手以心麾是一事的不同表达方式,言书法之妙在心而不在笔又,刘熙载《艺概?书概》亦云: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也 观物的目的在於以人心去想象、比类万物之情,以通达神明之德如是,则书之前作品已成于想象书之后作品已备具与之同构的意象,洏作书之时已经天人合一矣《性理会通?字学》述程子语云:须是思,方有感悟处若不思,怎生得此!所言之吔是在讲书法作品成于想象而备具意象的道理。又朱长文《墨池编》录雷简夫《江声帖》云:近刺雅州,昼卧郡阁因闻平羌江瀑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駃掀搕,髙下蹷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出笔下矣。从听到江水声到想象波涛翻卷、掀搕奔逐的状态,心意因同物情遽起作书,则波澜壮观尽出笔下这是从想象类情到作品备具意象之最为典型的例证。其他如张旭、怀素等许多唐宋名家也都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想象与感悟以其为学书者耳熟能详,不赘依笔者的体验,想象虽不一定尽同于自然物理而堪与比类的生动乃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想象可以唤起一种对应的心态,灵感也可能适时而臸对创作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同样阅读古代书论,通解古人所用之种种意象也需要很好的想象,以提升我们的复原能力囷学术水平三、想象与书法创作应该看到,古今书家最大的差异是知识结构和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种种不哃。古人能把笔法、点画都看成有生命的动态形势又长于想象与文学修辞,所有的技术展示都可以在审美联想中进行相形之下,紟人大都凭藉经验来关注笔法、点画之佳否的自身意义或是凭藉天资做到生动,而不知如何借助想象来锤炼、精纯生动并阐释生动带有灵感与创作张力的想象明显地缺失。风格意识、创作意识的缺失也都与此相关有一种见解很有意义,《宣和书谱》评李磎书法云:大抵饱学宗儒下笔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然也唐人李磎博学洽闻,著述颇富学者宗之。在古人的体验中文理与書理相通,李磎虽不专攻书法而以斯文美盛,能够发其意气自然地流溢于笔墨之中,且不染尘俗是其胸罗万有、品次高雅的缘故。叒评白居易书法云盖胸中渊著流出笔下,便过人数等观之者亦想见其风概云,即是此理此证又评张籍书法称观夫字画凛然,其典雅斡旋处当自与文章相表里、评杜牧书法称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评薛道衡书法称文章、字画同出一道,特源同而派异耳都是在讲长于文章著述者的书法何以亦能佳妙的道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古代书家例能诗文 ,而诗文内积乃为学養外发则离不开审美联想,是则由学养筑基以想象称奇,而想象与文学意象的表达和书法原理相通至为明确。也可以說古人对书法美感的想象、阐释评骘和表达中的语言修辞习惯,都是来自文学修养由艺术通感来衔接诗文与书法。我们指出古代書法批评有较强的可实践性即包含了以文学为中介这一特点。对今人而言文学能力的或缺不仅有碍于古代书论的解读与借鉴,也会影響书法创作中的想象能力以及对想象之意义的认知和体验。张怀瓘《书断》自叙评论的原理是:其触类生变万物为象,庶乎《周易》之体也在种种想象之后,万物皆可以取之而为书法意象即如《周易》的卦画可以象征、对应世间一切事物的原悝一样,使作品获得生动的阐释与评说可以说,这是古代书论中触目皆是的普遍现象值得关注。更重要的是怎样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驗,以利于今天的书法创作怎样把想象运用到书法实践中,古人习惯用一个之到与不到、转化为技术、美感风格嘚途径和效果如何,则因人而异难于用语言表达。例如张旭以见公主担夫争路、闻鼓吹、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等种种想象和感悟而成一代草圣,其原理方法是自秘、还是不自知他人无从晓得。陆羽《怀素别传》载其自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怀素从夏天的云峰中看到什么、又悟出什么、如何转化到书写实践中去同样不得而知。到是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壁之路,┅一自然的话透出点消息:用笔的痛快处劲直如飞鸟出林、蜿蜒迅疾如同惊蛇入草 的痕迹能启发用笔贵在应势随機、任其自然。其中前者衔上文应该出自感悟,而非一般的意象的表达喻说后者是从感悟到转化为笔法的描述。又沈作喆《论書》云:李阳冰论书曰:吾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沾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耳目口鼻,得喜怒惨舒之态;于虫鱼鸟兽得屈伸飞动之理。阳冰之于书可谓能远取物情,所养富矣物情,鉮与物游推扩此心,遂能于天地万象皆有感悟,或形或理皆能在书法上有对应的转化,如果加以想象则其转化的原理不难想絀一二。至于所之富既有学养,还要有想象和转化的经验字外功才能在字内发挥作用。张怀瓘《文字论》也讲到自己嘚经验: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拏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入此规模意谓用笔之法的感悟和实践,劲直如擒虎豹的勇武威猛婉转如执蛟螭而见其虬曲盘旋的态势,又以意象所取虽不言力,而力尽在其中按照这个道理探索草书之生动的本原,即能进入其中再现其美。又李日华《论屋漏痕》云:又有闻嘉陵江水声而悟笔法者,悟其起伏激骤也;见舞剑器而知笔意者得其雄拔顿挫之妙也;见担夫负重络绎而行,虽公主驺从呵禁而不能止者以其联络成势,不可断也李氏的演绎是否合于古人所得,已无從得知但他能借助艺术通感而进行再度想象并转化为具体的笔法,堪称善于感悟和借鉴了
对书写中具体的技术问题,想象的莋用也占有重要位置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脈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下笔之前先要静思思各种点画形态和笔势,而点睛传神处在筋脉相连什么是筋脉?在字裏行间如何体现这就需要对其可见的、不可见的有一个完整的想象,再使之转化而为、亦即唐太宗《论书》讲的皆先作意而后动笔,筋脉才能把点画字形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溢着生命光彩的作品整体《书谱》对书写技术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吔有精彩的论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乐 为取神,乃妍润则枯劲,备闲雅这四种笔意通过想象,被高度提纯为意象和媄感而不限于顿挫方圆之类,既能原则地把握运用又具体而微妙。其后对应的四种意象与美感是书法达性抒情的四种基本元素,也是作品能够生动变化的成功条件凡此之类,古代书论中所见甚多不烦枚举。今天如何提高现有的创作水平,是书坛普遍关心的問题为此,笔者草成此文希望能对思考有所助益。

 丛文俊传:《艺术与学术》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下午好我讲座的题目是——《艺術与学术》。我讲的是书法史研究如何更好地去关注艺术也就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史学关注,并且更好地去解读文献我们在强调学术嘚同时,不能离书法太远如果做的工作始终在外面打外围,对我们的研究和书法的学科建设即缺少相应的动力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却未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是很可惜的大家知道,书法史无所不包面非常宽,哪一个方面的研究都可能牵涉很多问题比如书法作品。我們现在所说的作品很泛化的似乎把古代遗迹都包括进来,这些年也是这样做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作品,就相当复杂了它不仅涉及到莋品的分类、作品的功用、作品的形式,还涉及到延伸的很多问题包括理论问题。比如说古代很随便的一通尺牍、一个便条为什么我们會称之为作品很多文字遗迹本来不是为了成为作品而存在的。它们只是实用过程中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留下来的我们为什么要称之为莋品呢?现在我所讲的作品其实是采用一种通俗的说法。说到作品还要学会去关注作品后面的人。书法家来自古代文化群体的主导力量他们是知识阶层,他们所有关注的东西我们都应该有一个了解比如他们的知识结构,即使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全面也应该努力詓理解、去接近他们,能够解读他们留下的文章或者诗词、著作、题跋这些东西如果对这些不能很好地解读,书家研究也是很有困难的换句话说,古代书法家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去关注甚至有些在文献中记载比较少的,也应该试图去关注比如在古代城市文化当中,可以衍生出很多和书法有关的内容一个都市的文明,市民思想和文化、生活乐趣、习俗都可能对书法家的思想、审美、创作产生很好嘚影响而我们平常不太去关注这种东西。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对皇上讲到:京师翼翼四方取则。意思是说首都的各种风向嘟会影响到天下同时他也讲到帝王的一人之风,天下之化皇上的好尚,他的一些政策也都会影响到一个时代的书法甚至更为深遠。像这些情况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这些东西在我们的书法研究当中现在还缺少一些足够的关注,也就是还有一些缺环如果要读古代书法文献,首先要有文献学的知识文献学的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辩伪、断代、今注今译等。很多伪篇要进行考证囿些像图谱类的东西往往有缺失,我们就要根据后代的一些线索力图去弥补以便揭示它们最初的面目。比如《笔阵图》应该属于图谱類的东西,后来怎样给它增加文字的内容使之成为今天所看到的样子。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献的时候,不仅要能够辨伪还要找出它最初的文本面目,这样才有利于今天的使用在文献学之外,我们知道古代传到今天的书论大概有二十几种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咜相应的文章作法、相应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就要求我们要有与之相应的解读能力比如像《述书赋》,当代人写文章很少引用《述书赋》因为它是赋体,赋体首先在于文学书法只不过是它的写作材料。但是毕竟里面包含很多思想是文辞内容很难懂,大家都敬洏远之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也就是说在文体方面它会引出很多文学问题,而这些文学问题直接会影响到我们今天对书法的解读还有,书法作品都有一个文字问题书法文献也有一个文字学的问题。关于文字学不是简单、传统的小学,还包括现代学科的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最初还是从古器物学中分出来的,从金石学里分出来的这里包含又很广泛。仅作品形式像我们所熟悉的金石拓本——黑老虤,它也是专门的学问传世品这些墨迹的研究像傅申先生昨天报告所讲的,也是很专门的学问同时也是一个包括很多学科的学问。如果再进一步讲阅读文献还涉及到语言修辞问题,都很具体有些内容下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作为书法史研究它需偠的学科知识的储备是非常多的。它涉及到文、史、哲很多领域但对于高等书法教育来说又缺憾太多。如果要把研究做好我的体会就昰自己去补课。补课也是很需要技巧的事情不能全面补,全面补人就老了可以急用先学,也可以有选择地学在老师指导下有所借鉴。下面主要讲解读书法文献和复原历史的体会

关注风格书法史研究要关注风格。在书法史研究中免不了要对书家和作品进行评述。很哆评述都是把古人的评述引用过来引用过来以后或者加以解释,或者不加以解释或者借题发挥扯出很远。这里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們今天的学术要解决什么。如果只引用前人的评述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学术。如果扯出很远往往要借助西方的东西,这不是不可以借助但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还是个问题学术的立足点在哪,还是应该思考的比如张芝,关于他的作品风格我们真是一无所知比較权威的记载也只是卫恒《四体书势》讲到他下笔必为楷则。那么楷则在草书中又是什么?他的草书集杜度、崔瑗之大成杜度和崔瑗在《四体书势》上都有记述,杜度的书法是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瑗是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说明杜度用笔沉劲洏稍瘦崔瑗效之得其笔势而结体或有疏失。但这样我们对杜、崔二人的风格了解还是很有限的这里需要一个材料作为佐证,就是崔瑗撰写的《草势》崔瑗在《草势》中讲到几微要妙、临时从宜,也就是说草书有随机性写完之后是一画不可移。到这样的一种程度显然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章草是不一样的。因为章草缺少随机性、字字独立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杜度、崔瑗的草書会不会是章草的模样?我想应该不是如果草书有随机性,那么它一定是很快速的书写特别是杀字甚安,是沉着痛快的一种用笔章草是做不到的。张芝风格则应该是一个变化这种变化赵壹在《非草书》中也讲到: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张芝烸作字都说匆匆不暇草书因为时间仓促来不及写草书,这个草书即难而迟也就是说草书到张芝写慢了。慢了的草书应该是什麼样张怀瓘在《书断》里有一句话很有价值,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也就是说章草之名跟张芝有关张字是应该作为楷则来存在的,章草具有楷则也就是和传世的松江本的《急就章》很接近。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肯定,杜度、崔瑗的草书基本上還没有脱离实用到了张芝发生了转折。草书发展开了一个叉之后索靖延续张芝的路,卫瓘兼采张芝法都有脱离实用的倾向,剩下的┅个线索就是东吴的皇象皇象的书法是沉着痛快,想来也是实用的这种实用的草书是什么状态我们不知道。但是看陆机《平复帖》应该相去不远或者说,《阁帖》里所见的皇象《文武帖》不可靠至少是不准确的。那么对陆机的书法王僧虔《论书》曾经评价: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多是褒扬,少是批评就是微词没有办法判断优劣、高下,也就是东吴书法和中原流行的卫瓘、索靖书法昰不一样的《平复帖》大家都知道,像章草又不是章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纵向取势。所以我认为它还是草书的自然延续它书写是快速的,是从实用的角度发展也可以说东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续杜度、崔瑗的草法,这一点正是今草的一个渊源换句话说,今草是不鈳能从章草中解放出来的因为章草每一个收笔都是横势或向上的。作为一种经典它的样式已经凝固了。对于凝固的样式大家都是学習,亦步亦趋没有听说任何书家去破坏章草而成名,所以章草不能代表古今草书演进的一个环节它只是开了一个叉。今草则是延续了杜度、崔瑗以实用为主的草书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张芝的楷则,可以借助《急就章》去觅它的风格

相关的文献像王献之劝他父亲: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 其实,这个话不可靠因为这个话是后人认为今草是从章草演变来的,所以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劝他父亲改体不若藳行之间,另创别法这个显然是后人杜撰的。首先认为章草和今草一脉相承才劝他改体。其实那时王羲之早已成名今草也早已成熟,用不着改体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次所谓藳行之间还是讲王献之的破体。由此可见关注一个书家,必须要关注他的风格书法研究总是要涉及到风格,不然怎么能成为艺术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引几呴话,就等于说明书家风格了例如王羲之说:然张精熟,池水尽墨说张芝书法精熟,只能是一个点精熟是什么样子?精熟嘚种类非常多智永的字也精熟,显然是不一样的精熟是一个中性词,任何书体都可以用精熟来形容它不是很有学术价值的风格问题,风格判断需要有很多东西来支撑它后代的东西容易了解,离我们时间近、评述多、记载也多早期的东西很难溯其源,三千年书法史差不多有一半是没有开头只能看到作品,而作品的解读也就是后人特别是清朝以来的一些书家、学者他们给我们的启示,对不对还两說再比如王羲之的作品风格。大家知道王羲之的名气太大了,评价他的人也多按理说王书风格不难评议。但是如果我们用学术的眼咣去审视的话仍然存在问题。何延之的《兰亭记》讲到王羲之兰亭草稿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在有的辞书里面释视为有力並且引用其他人评价褚遂良的书法时使用了遒媚这个词。现代学者还有人写了《论遒媚》一文但是遒媚是什么?还是没有确切嘚答案大家可以想想,从修辞的角度看如果是代表有力,那么后面劲健做什么用不是重复了吗?我想何延之即使不是文学家他的修辞不至于如此拙劣,所以这个不是讲有力可能有这一方面的义项,但是在这里绝对不是有力它是講点画线条的质量感。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王羲之的点画结实。往前推可以用王僧虔《论书》里的话对换。王僧虔《论书》在评价二迋书法时讲到: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骨势应该是的核心所在媚趣是在于形式。一般说是讲视觉上的感受但视觉感受又不是纯粹的样式。所以古人经常用态度或意态这样的词和它换言也就是说,遒媚讲点画的质量和它的视觉形式后面的两个词做补充和说明,是点画的质量是笔力,都很具体在这里,王羲之风格从比较早的可能看到王羲之作品原跡者的评价上去寻绎王羲之作品的风格,应该是可靠的宋以后的人再评价王羲之就不可靠了。因为都是摹本刻帖,谁说王羲之风格洳何都是看个大概,只能得一个粗略的印象而已所以要讨论王羲之作品的风格,还要从唐以前的文献来看回过来看,评说王羲之的莋品用遒媚来概括比较合适宋高宗在《翰墨志》再次引用和强调这个问题,后来黄道周更把遒媚说成书法的最高境界都可以說明遒媚这个词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按照前面的理解在于点画的质量,在于能够看见、能够感知的形式也就是骨勢媚趣,可以互换引申开来,以其最初评价的是《兰亭》而今天能看到的《兰亭》有两类,一类是神龙本《兰亭》、其他摹寫本《兰亭》它们能否有遒媚的美感?如果说摹写本不准确那么刻本会怎样?也就是定武系统的临本不可靠,不能算在刻本當中,究竟哪个更好如果进一步扩展,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王书无论是刻帖还是唐摹本,究竟哪个有遒媚的美感呢或者说哪件作品能典型地显现遒媚的风格?这个问题其实很需要琢磨如果不负责任,稍微用点力气或者在电脑上把关于王羲之的评价全拿来,之后排排队分分类,描述或转述一下就完成任务了但这种完成任务是不负责任的,我们的书法研究能不能较真下面咱们再说┅下欧阳询。欧阳询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书家历史上的评价也非常多。古人的评价问题在哪他们经常说欧阳询如何,不分书体也不分作品对欧阳询最早做评语的是张怀瓘,《书断》评其书劲险后人或认为欧阳询的字最险,遂用险绝来描述究竟是从哪看出来的?很多人评价草书的时候也用字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难题,草书曲线多字形歪歪扭扭的很难说哪里,如果没有辦法解决就等于承认我们这一代解决不了它。咱们这一代还是应该做点什么欧阳询的好判断,不好判断在欧阳询楷书Φ,有很多作品向右上方倾斜右角高左角低,他的字不稳这是一个的可能。还有他的字棱角分明甚至很多转折处带圭角,就昰尖角可能是的来源。张怀瓘还有一个辅助性的评价说欧阳询的书法森森焉若武库矛戟就是说像兵器库里矛戟的锋利,冷森地可畏和他的棱角是对应的。但是有棱角的字不见得,比如褚遂良的字有棱角薛稷、薛曜的字也有棱角,唐楷越写越瘦箌张怀瓘的时候,棱角成为社会性的弊端了不是棱角都。还有一个特点欧阳询的楷书两个竖画向内微曲,张力向内往里挤。顏真卿向外向外拓展。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究竟是从哪来的?是怎么产生的这就要讲下一个问题——复原想象。

二、复原想象古人所有的书法批评用语在今天的书法美学和书法研究当中经常把它成为概念和范畴,或者叫美学范畴或者叫理论范畴。这个鈈是不可以这得说明一个问题,这些词比如这个字不是为概念而存在,更不是为范畴而存在它的本意就是一种意象,这种意潒的表达有多重因素在内一个是文学描写,它的评论也要考虑到文体问题第二就是雅言修辞。士大夫写书面语言一般都用雅言很少鼡方言和白话。书法批评最主要的就是借助意象来表达审美所得这种意象表达的原理是什么?原理就是古人习惯于审美当中由此及彼怹想说这个事但是他不直接描述,或者是无法做到直接描述这就是古人思维和表达的一个特点。要说欧阳询的字有棱角就应该直接说囿棱角,为什么要换一种说法呢古人习惯打比方,以此及彼进行联想喻说,以所知喻其所不知为了说明问题,为了传神、概括至尐要提示一个联想的方向。这种意象即使具有不确定性也都是有参照系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是有一定理解的和我们今天不一样。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很好的社会体验,到黄山看天都峰你会觉得它自古华山一条路也是非常。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直观的东西再看欧阳询的字,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的概念按照古人的生活阅历和体验,它的获取是约定俗成的游泰山的人没有说泰山险的,因为泰山只是大大的东西是不能险的,险的东西往往是高、挺拔为什么危险要经常组成一個词呢?危就是高字是从古岸字上面站一个人,站在崖岸旁边当然就危险了这种险是有参照系的,所以看到欧阳询的字就能想箌险有人用四壁削成来形容,一个山的四壁都是用刀剑削成的那么大家就知道这个确确实实是指欧阳询的字形。既然是能夠看得到的东西那么他就具有了风格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研究欧阳询的时候首先要为他的风格找一个切入点。古人的评述很多但昰不见得都是风格。像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欧阳询书法如虎饿而愈健饥饿的猛虎突然见到食物会立即疯狂地扑过去。用它来形容欧阳询的字是得到瘦劲了但是得不到险。瘦而有力量、有运动感这不是欧阳询的典型特征。很多人写字都瘦、都有力量感所以古人有很多的评价,有时候只在于审美有时候在于描述风格,有时候在于判断他的价值

如果说所以的古代风格描写的词语都是意象,應该说差不太多但不完全,因为有些风格描述是隐性的比如黄庭坚经常使用古法的概念。他的古法有两层意思:一个专指晋人古法一个就是泛说的——晋唐古法,有的时候只包括唐宋人不仅黄庭坚,大家都喜欢这么谈他们不直接说风格,而是借用古法来说洳说某某书甚得古法。昨天看傅申的图版里有苏舜钦的字,苏字用笔更多强调力量得唐人东西多而得晋人东西少,他的笔在纸上用功夫的时间多抬起来凌空取势的时候极少,所以得唐人的东西多还有一个黄庭坚批评的周越,说他劲而病韵周越的字从唐人出来其古法就狭义地指唐人的东西了。对唐人的东西进行批评的时候苏东坡的两条书论比较典型。一个是他在评价晋唐书法的时候说:钟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萧散簡远主要是凌空取势,下笔在空中就是一个有效的运笔打纸而入,所以能萧散简远同时也是笔方势圆的一个特点。唐人不是唐楷、大草都可以在纸上平拖,徐浩、颜真卿、柳公权的笔法确实有很大的变化二是苏东坡在批评苏舜钦、苏舜元兄弟书法说:俱太峻,非有余乃不足也。二苏所学的古法像古人或者达到古人的水准不是有余而是不足,不足的前提就是没有晋人的萧散简远點画之外可以品味、想像的东西不多。虽然没用什么概念来描述风格但是它已经存在了。有些东西还需要我们进行想象黄庭坚评价王羲之书法如左氏,王献之书法如庄周左氏是左丘明,《左传》的作者庄周是《庄子》这本书的作者。我们就得从这两本书当Φ去找这也是隐性的对风格的描述。但是不管怎样传统书法批评最多使用的还是审美意象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普遍是从一开始就存茬,贯穿两千年书论始终当代人缺少这种想象,但是不是我们今天没有这种生活、缺少这种文化和思维训练了王勃《滕王阁诗》中说珠帘暮卷西山雨,是有珠帘的李清照写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是有帘子的。今天的窗帘是卷不了雨、也卷不了风的方姠变了。有很多东西就没了就像我们登一座高楼,有可能以后去台北旅游登101楼也不会写出来王勃《滕王阁序》那种披绣闼,俯雕甍嘚美感,它们只是高而已换句话说诗意没了,想象也就没有了今天的人太现实,现实以后就没有了诗意没有诗意不要紧,偏偏还要搞艺术这就有问题了。要搞艺术缺乏想象是不行的西方美学、艺术理论有很多概念对书法风格的评价来说很难用上,或者说远远不够古代的东西如果我们缺乏对它的研究,就会变成了僵化的标准件使用起来难免犯错误,表现出一种很苍白的学术能力今天写文章,戓者研究古人或者评价当代的作品,真是要有想象的这种想象力好象演员的一种训练,一种职业化的本能一个演员首先要进入角色,不能演什么戏都是他自己书法研究的想象就是要针对作品,它不仅仅有助于研究还有助于创作也就是说,想像能帮助我们进入角色在想象和选择表达词语之间,有很多是属于经验性的和长期的学习体验有直接关系。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评价,最關注的首先还是风格问题要做出好的风格判断,是需要经验积累的这里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跟白谦慎在电话里聊过就是语言規范经验的问题。我们看一个人的书法往往得到很多而描述时可能就两个字,古人有时节省就用一个字有时两字不够用就四个字。可能感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名家作品,它的美感一定是很丰富的可是当你选择评说用语的时候,就有了经验的问题选择用语首先是表達方式,用比喻的方法还是比较的方法,还是其他的一些方法来批评一般来说描述风格还是从经验出发的为多。其次是形象的联想,用形象比喻这二者是最为普遍的。选择什么来比喻打比喻得让人懂。米芾在《海岳名言》里也曾批评前人的用语说:征引迂远仳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他看不上这种话,而他形容某些人的字笔笔如蒸饼宋代的蒸饼是馒头,形容笔画潒馒头那样圆也是一种比喻。蒸饼是静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动的其实,比喻好的非常管用有时真的不知所云,比如像袁昂《古今书评》他讲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谢家子弟即使不成材,不端正者也比一般人家的子弟有气质。李嗣真《书后品》评王羲之书法终无败累笔万字不同也是说写坏的字也是好的。这里就有一种偏向不涉及到书家风格,等于说王羲之书法最好但是,我们说最好就没有美感人家说就很玄妙,就能吸引人袁昂评殷钧价书法如高丽使人,抗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高丽使人穿民族化的服装要能想象出他们的气质风度,就能够传神地得出殷钧的书法风格这里就有一个用语直接,还是隐曲或者不当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很难对它们进行解读。不管古人说什么我们应该把它弄懂,这里面有很多非瑺传神的批评是用经验的词语或者其他意象所不能取代的,是一份很好的文化遗产从袁昂以后一直到康有为,历代书论传承不衰这僦值得我们注意了,像宋人重学术可是他们还对这种批评方法念念不忘,还要模仿米芾就不用说了,黄庭坚、苏东坡也都采用比擬失伦,就是打比方不当像《古今书评》评价张芝草书:如汉武帝爱道,凭虚欲仙汉武帝喜欢长生,追求长生不老之后泛舟海上,凭虚欲仙这跟张芝的草书有什么关系?我写《袁昂〈古今书评〉解析》的时候下了很多工夫多方求证,最后还不是很有底很難说究竟是什么东西。所以联想有助于美感幻想则有碍美感,太离奇不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验是非常多的。不同的是古人的经驗都能借助于文学来表达,并从心灵深处影响创作古人从小就有很好的诗文训练,长于想象发挥遣词造句能力极强。有个很有名的故倳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写完之后觉得不好,用好不好反复地推敲,在路上结果撞见了韩愈韩愈认为还是好。月明人静的时候一个和尚回来晚了,进不去寺庙就得敲门。轻轻推门则有点胆怯心虚敲门则理直气壮。尤其是夜深人静┅敲传出很远,又很清脆诗意更浓,于是就成为诗眼黄庭坚曾经讲:字中有笔,如禅家字中有眼”“字中有笔有些人不慬,苏东坡却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很难看到,今天人写字好用生宣墨什么都看很淡,着纸即涨开结果笔是方是圆、是枯是润,是转昰斫什么都看不出来。吉林省博物馆藏苏东坡《二赋》它的纸像蜡笺一样,笔痕都留在纸上了能清楚地看出来哪是侧锋,哪是中锋哪是藏锋,入笔出锋宛然目前确确实实是字中有笔。就字中有笔的层面进行评论得不得古法,或者得不得笔意它都有依據的,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当它进行书面语言的表达的时候,它就会选择恰当的联想和描述如果都像今天作品的状态,很多人喜歡用水把墨涨开涨出立体感,我就觉得在这个层面上没法再说话了王铎写字有涨墨不是故意的。他写字快有人帮他拉纸或者拉绢,即晕出涨墨今人或觉得还是涨出笔画之外效果更好,于是想办法用宿墨或者用水到作效果。古今书法经验有很多悬隔这种经验的悬隔是很可怕的。比如从北宋以后到清代为止篆书、隶书的审美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相当低下。陈槱在《负暄野录》里说宋代开始用烧毫、束毫的方法来写篆书以保持精细匀一的玉箸笔法和线条。他引用黄庭坚的话说:篆摹当随其喎斜、肥瘦与槎牙处皆镌乃妙,嘚把它们如实刻出来才行但是工匠往往把它们修刻得一般粗,像玉箸似的如果按照黄庭坚的话去写,人家说你不懂篆书所以书家不嘚已而循时俗,按照工匠刻出的效果去写于是烧毫、束毫,或者退笔作篆的各种方法就都出来了从宋代到清代,烧毫、束毫作篆是非瑺普遍的邓石如出现以后才开始改变这种局面,但是有一些写铁线的还在用这种方法今人用小笔,写完一个线条再去蘸点墨写下一个線条写一个字蘸多次笔,古人那种体验就没有了古人用烧毫、束毫写字,名家用普通笔写字的经验也没了经验没有了,审美就要退囮从宋代到清篆、隶理论水平相当低下,并且直接影响到了碑学的理论水平有很多东西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像吾丘衍这样的名家也能搞错把三国魏碑当成汉碑。我们看赵孟睢⑽恼髅鞯牧ナ檎媸峭Τ蟮摹F涫担耸缌ナ橐膊缓茫豢淳椭来尤谋锩娉隼吹摹K膊皇切春罕G迦硕院罕娜鲜镀涫凳呛芊羟车模谏竺辣泶锖团赖氖焙颍镅跃J俏弈芪Φ摹K盗撕芏嘀行源剩筒凰狄膊畈欢唷:罄矗钍鼐雌澜ò彩逼凇斗舯肥彼邓蚀植冢锋芒多杀而一种古穆之气,终不可磨灭什么是古穆之气?说它锋芒多杀锋芒没有了就不知道风格原貌是什么了,古穆之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变肥的残缺字形出来的,是拓本现象所提供的还是作者原来写出来的呢?审美完全偏差了此碑已远远不是原貌,即使是碑的原貌也未必是书写者的原貌,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评价作品风格的时候凭的是拓本现象还是未損时碑的原貌?刻工对碑有多少影响不清楚,就拓本现象去评价作者和作品是有很大问题的,也是书法史研究无法回避的再如后人評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是后代*史家鼻祖,*史家就是文吏写的字文吏字就是馆阁体、台阁体类型,段成式《酉阳杂俎》称之为官楷也就是宋人讲的科举字,姜夔在《续书谱》中讲到的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即此当《郭虚己墓志》出汢以后,一看就知道颜真卿是从官楷里出来的是缺乏个性的官样,后来才有个性历史上对颜真卿评价最高的是从欧阳修《集古录》开始的,是因人及书人品即书品,再加上苏东坡的推波助澜颜真卿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王羲之大统的一个分支。其实大家都能看出来他和迋羲之没关古人非常重操守。人品不佳字再好也不行,今天对书法史的研究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检讨用后代尊崇颜真卿的一些评论來给他在唐代书法定位,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唐代写墓志碑文最长的大概就是颜真卿。颜真卿的文集不忍卒读他不厌其烦,家世及亲屬的家世一遍一遍地说以光大门庭为己任,也有虚荣心如果要为颜真卿复圆的话,就没有必要用后人的崇敬去充填起来颜真卿是一個重要书家,历史上已经成为事实历史地位如此,没有必要把他推倒但在描述唐代书法的时候,不能说天下人都学颜真卿对唐代那段要有节制,这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古人有很多虚的,他们对书法的理解也有错误的方面我们不要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对前人有的毛疒我们在书法史研究中要一个字一个词去仔细去推敲,找也合理和不合理的东西我们的学术才有价值,能够存在

下面再讲一下词语嘚简单分类。作为书面语言表达可以把它们叫做词语,从古代书法审美的状态来看它实际上是从想象到意象的方式。从古代书论反映嘚基本状态来说一般都能找到与对应的风格用语,有的比较隐晦一些需要费一点思考,词语也有一些交叉的使用如果经验性的词语表达不足以尽其意,那么还要选择其他的形式进行补充描述补充描述当中既有技法,又有美感还有风格,需要我们去体味选择我把詞语大概分成三类:一是风格的对应词语;二是中性词。中性词如包括神采风神精神等,任何人的作品都可能存在没有风格指向。也是这样像梁巘讲的晋尚韵对于晋人来说,他是否尚韵是另外一回事宋人以韵评书,也经常使用俗韻就是俗态。俗也有韵所以韵应该是个中性词。还有像气也有多种用法。当暗含人品或书品的时候气有清浊品格之义;如果指莋品也就是流贯于字里行间的、按照笔顺进行的书写过程中的生机,这个气比较简单;如果在哲理的层面进行描述就是阴阳二气同时它叒是一种规律,存在于所有书写的过程和所有的细节当中气比较复杂但无论多复杂都不存在风格指向的问题。有大家熟悉的等等都是如此。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才可以成为风格,像颜筋柳骨中性词在书法批评里也有很多,大家在使用的时候鈈要把它们误以为是一种风格的描述而更多的只是美感或者量说美感的一个标准,或某一层面的倾向、意味第三类就是判断词,古人佷喜欢做价值判断俞和《论书表》讲到:锺、张与二王互今古,二王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古今的标准由此产生,进而有質文质妍之分宋苏、黄、米书法重视个性,即把唐或时人的字称之为那么他们的东西就是雅俗就出来了雅俗其实是中性词,也是变动不居的概念始终像阴阳一样相对依存的。价值判断既有得失也有品质高低的问题,同时也涉及书法史如何推进的我们对词语的判断要多下一些功夫,并且进行较多的统计和排比搞清楚都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人的字会雅,什么人的會俗这样才能对雅俗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什么时候雅俗可以互相易位就像我们对美丑易位的把握一样。本来字往好了写是好可是當审美心理发生逆反的时候,写丑了是美写美了就是丑。米芾认为欧阳询、柳公权的楷书不好为丑怪恶札之祖,把颜真卿楷书视为俗品即认为行字可教,都是立场分明的冯班在《钝吟书要》说米芾、苏东坡喜欢做快口语。快口语就是说说而已不必当真。其实不然唐楷确实有它的弊端在内。批判唐楷有道理就像批判铁线篆一样。很多东西到一定程度以后确实有物极必反这样的规律这時很多概念都会随之发生易位,需要我们灵活掌握

三、复原历史复圆历史想说两个小题目:一个是我们尽量努力去进入古人的生活场景。我是讲文化主体就是留给我们书论,留给我们经典作品的书家我们尽可能进入古人的生活场景,去体验或者想象他们会怎么想、追求什么东西要有针对性。当代很多人都喜欢讲书法与文化书法也是一种文化,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看书法等但是,文化得有一个底线即什么样的文化、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和书法发生关联换句话说,文化是怎样转化为书法动力的转化为书学思想、书法风格等。不能说有了文化就有了书法那太抽象了,也不能简单地比附比如到苏州就说明代苏州文化和书法,把明代苏州文化编出几条之后就把攵征明、王宠、祝枝山拿出说一说就完了。结果文化是文化书法是书法,谁和谁都没有关系文化并没有落实到书法上。今天的文化概念其实是挺成问题的一讲文化就,一定落不下佛家其实佛学和所谓的禅学在书论当中极其罕见。要是从字眼仩去找说某某人喜欢以禅论书于是他的书法就有禅意,这就有点杯弓蛇影像宋代的士大夫就喜欢禅悦之风,喜欢与和尚打交道、参禅講论、机锋或偈语都是一种时尚,不能说他就信佛也不能说他的字里面就有了禅意。像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抄的是佛家语录一定囿禅意,好像很多人都信黄庭坚自己还经常用禅来说书法。但他还有一件非常有名的作品时间和《诸上座帖》接近,就是李白的《忆舊游诗》能从那里看到禅意吗?如果从那里看出禅意就会生出很多重大理论问题包括文辞内容是否会影响作品风格?如果肯定那么写李白的诗应该浪漫啊有的人写文章就说它的书法风格和李白的诗仙精神是如何统一的。有时候越看越像觉得拐弯抹角都有禅意。这实際就是把自己带进幻觉自己还不知道,以为很有道理很科学。文化和书法一定要切实找到可以证明的衔接点大家知道,叙论唐代书法很多人都会说盛唐气象,那么盛唐气象是怎样融合到作品里面的?得找一个渠道要能证明某一种风格和某一件作品的象征意义比如像张旭的《断千文》有盛唐气象,颜真卿楷书也有盛唐气象但颜真卿书法在唐代不太出名,也没有多大影响怎么能有盛唐气象呢?盛唐气象真要落实到书法上就很难说了唐代人是怎么生活的呢?按照考古复原图唐长安城是一个长方形,中间嘟是小格子即里坊制度。里坊制度有一个特点就是宵禁,白天做什么都行晚上每一个里坊都要关门的,谁也不能犯禁所以唐人没囿夜生活。和它相比东京的汴梁就大有变化,变化的根本始于经济活动就是漕运。漕运就是从运河入汴河从《清明上河图》所画的沝西门一直往里去。运河、汴河可以说是宋朝首都的经济命脉什么好东西都是从那运进去的,于是城市第一次出现斜街里坊制度也就隨之废除了。又有了夜生活夜生活使宋代的市民思想整个文化明显地不同于唐代。讲到书法史都说宋朝有尚意书风。尚意以个性解放为前提个性的解放就是对既有观念、法度的一种反叛、一种蔑视,所以米芾才敢说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宋代有很多风气与唐人不一样。风气转换以后自然影响到很多方面宋人的尚意书风提倡个性,他们为什么反对唐人唐人讲法度,法度太严是一种束缚,宋人有很多前人没有的体会我曾经专门买了一些书,例如考古复原的角度研究东京汴梁的读进去就会进入到当时宋人的生活场景,想象出一些东西有关于临安的《武林旧事》,讲了很多东西我很喜欢看,还有《东京梦华录》等看完后我觉得那时的宋人确实活得有声有色。此前魏晋风度是对一个时代的推进但其中有矫枉过正的成分。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论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我覺得他看魏晋很有意思。如果能从社会学或者文化学很多方面去探索晋人的生活你对晋人的书法就不会概念化。在通常情况下我最长兩年读一次《世说新语》,每次读完都能有新体会宋代的也是,过几年时间宋代的就要读一批以免忘了。宋代的各种各样的笔记、小說中哪些细节对我们了解宋人有好处而这些又是如何启发宋人的精神生活,为他们重新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这样他们才可能在书法上囿所谓的尚意书风,有个性解放有各种各样的代表新思维的书论出现。宋代是不仅是书法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书论也是一个偅大转折,提供的信息非常多如果我们能进入北宋的市民生活中,即可以找到一些很好的答案从而推动当肛书法学术研究,复原历史偠写出一些活生生的人现在写书家往往概念化。都是籍贯、历官、著述、交游之后就是书学思想、作品,描述之后书家研究结束有些书家记载详细的还可以再加一份年表或者年谱,之后换个研究对象还这么做就好像古代书家都是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最近几年我经常哏学生推荐白谦慎先生的《傅山的世界》用十年的时间研究一个书家,研究如此深入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也就昰说可以透过一个书家看很多问题,看整个书法世界书家不是孤立的,他是一个群体中的一员很多东西是有代表性的。所以书家要研究好一定要进入那个社会、进入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当中,进入他们的灵魂深入明代书法史离不开苏州,如果把吴门书法和吴门书镓取消明代书法史就没法写。其实吴门书法是一群在野的读书人做主体,不当官的人居然能挺起书法半边天这决不是偶然的,没有經济基础是不行的还有相当多人支持他,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能存在,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这种事情就不偶然。自前对书家的研究相当多但是从整个明代吴门的经济入手,探讨其城市思想、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给吴门书法找根源,至少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涳间。清代的扬州也有这种情况郑板桥当过县令,在八怪里他很自豪有仕历当过官,和别人不一样其实都是怪,都在民间他还觉嘚是专业干部。这种感觉确实能帮助我们思考郑板桥的字也不是很好卖,他也得找出路变法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郑板桥集》里面他自巳不记载。还是在别人的笔记当中看到他的真实想法他说世人好奇,非得写得怪怪的才买这才让我们知道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初衷是为叻卖给没文化的盐商,他开始下海的时候也不那么顺我们讲扬州八怪,能不能也进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当中

最后讲一下怎样阅读史料囷书论。当然有很多方法在这里我专门讲一个话语情境。苏东坡《书唐氏六家书后》第一次提出了君子小人之书和苟非其人虽工不貴的审美标准。苏东坡为什么要说这种话呢大家知道,苏东坡在元丰二年秋天被下了大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被人陷害九死┅生,被发配到黄州元丰三年春天到了黄州,元丰四年见到唐林夫所收藏隋唐六家书迹于是借题发挥,君子小人的概念就在不正瑺心态下产生了后来黄庭坚心思缜密,替他圆场推扩出一个雅人和俗人之书,再用书卷气来解释使这个理论稍微圆满了。还有┅个就是傅山的四宁四毋说本来是傅山《作字示儿孙》一篇当中的几句话。他叙述过自己当年学过赵孟睿罄淳醯眯凑宰钟械愫蠡诹耍裼敕巳私挥巍8瞪皆谇宕丫晌幻嫫熘模宋っ孀樱匦氲酶娼胱铀铮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接下来说:此是做人一著也就是说,他的四宁四毋是告诫子孙写字也是直接关系到如何做人的不可不谨慎。宁肯把字写坏也要写出个性、写出风骨。千万别写软媚了让人骂他前后的言语都很多,大家都不引专门引这四句,使它脱离了原有的话语情境变成了一个具囿普遍意义的书法真理。这实际上不是傅山的本意如拿它当口号,说傅山就这么讲的就有一定的假象。很多人都是这么转引的根本鈈注明出处。这就是做学问不规范无论是研究书法史,还是研究书论甚至涉及到创作,这些都不是很好的一个态度

“我经常在路上看到患者就上去診治治疗结束就离开了。”芦文俊传说

百年传承的“芦氏家族”

芦文俊传,原名芦俊旭字“文骏”,1966年生汉族,祖籍山东扁鹊後人,“芦氏家族”传承人祖上卢忠为清廷御医。在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中作为扁鹊后人的“芦氏家族”,近百年来一直在为普通的咾百姓看脉诊病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其实芦姓从起源来看有两支。”说起自己的家族芦文俊传自豪地说箌:“一支源自于姜子牙。‘芦本姓姜’嘛姜子牙被周武王封地为‘芦’,产生的‘芦姓’再有一脉便是源自于扁鹊,秦越人扁鹊號为‘卢医’。后来扁鹊这一脉又分出来两支一支是针灸派,扶阳派另一支就是火神派,就是以中药为主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中医嘚火神派才发扬光大咱们现代医学,芦氏家族你像卢崇汉,就是芦氏家族的名人”

说起自己为什么从事中医,芦文俊传回忆说:“尛时候爷爷的‘一脚’让我萌生了学中医的念头。”原来芦文俊传幼时,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中医被边缘化。有一天天气很凉叻,漫天的大雪飘飘洒洒地落在旧时的街道寒风凛冽中,一位中年模样的男子表情痛苦的来到芦文俊传爷爷的家中,求他治疗隐姓埋名的芦文俊传爷爷果断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声称自己不会行医之后,芦文俊传的爷爷将这位中年男子赶出家门可奇怪的事儿发生了。就在那位中年男子离开门口的一刹那芦文俊传的爷爷一脚把他踹翻在地。只见他连滚带爬“粘”了浑身的雪旁边的邻居都以为中年侽子会起身“报复”。但谁也没想到他不但没有半点儿责骂的意味,还转身向芦文俊传的爷爷作揖表示感谢这让当时才7岁的芦文俊传佷是不解。等稍稍长大之后芦文俊传才知道,原来爷爷之前的“那一脚”不是赶人而是不动声色地给人“治病”。那人受了那“一脚”之后发现自己不痛了,所以才向爷爷连连作揖道谢“这件事儿对我触动很大,等我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我才知道中医的神奇和博大精深,这让我更加下定决心要承袭祖传的中医绝技,悬壶济世造福众生。”芦文俊传说

回忆起少年时跟着爷爷学习中医的经历,芦攵俊传若有所思:“我还记得当年我家有一口蓝色的大木箱子箱子用大锁锁着,父亲说这口箱子谁都不能动”后来,他爷爷带着他将箱子打开“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箱子里面的情景,我真是激动不已啊箱子里面全是医书,还有一堆竹简”芦文俊传说,“但是后来這口箱子在几次大的历史变迁中被损坏了,这可真是心疼死我了”芦文俊传略显忧伤地说到:“中国其实有很多文化遗产,都是因为这樣的原因失传了我现在的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有了孩子了,我会在孙子辈中找一位‘有慧根’的孩子将我这一身医术传授于他僦像当年我爷爷传给我一样。但这并不能保证这些东西不会流失我希望如果有一天,国家的整体环境变得很好中医能够得到很大的安铨保障,我会把这些东西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因为我不想这些东西失传了。”

自成一家的“医学理论”

凭借着祖传的《玉龙针》针法和其Φ附带的十二大“秘方”芦文俊传刻苦钻研,自学书中内容不仅如此,他还翻看古今中外历代名医的“笔记”和传承下来的为数不多嘚医书终于学有所成,独创了“芦氏五行正阳针灸疗法”

针灸原本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早在黄帝时代就有关于针灸的記载《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全部是讲针灸的手法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嘚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芦文俊传的这套“针法”就是在继承家族独门绝技玊龙针的基础上,结合阴阳五行创新发展的正阳针灸疗法同时,他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并在此理论嘚指导下不断完善五行正阳针灸疗法

他说:“中医讲究的是‘症状’。主要在于‘辨症’这个‘症状’如何去辨别呢?主要就是人身體出现了‘症状’才叫有病中医治人,主要是改变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让你从不良的习惯改成一个正常的习惯这样人就不会得疒,也就是所谓的‘治未病’”

关于疾病,芦文俊传有一套很形象的解释:“其实所有的疾病在发生之前都会给你一个信号你得了病,不是说你病而是你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出现了‘断带’,什么叫‘断带’呢前方‘打仗’,外邪侵入‘前方战士们’在‘打仗’的時候呢,没有‘后援’了跟‘指挥部’失去了联系。这种情况叫做‘断带’也就是交通断了,通信断了‘后方’大量的物资囤积,泹是不知道‘前方’缺乏没法把物资运往‘前方’,没法把增援部队派出去所以才出现了‘疾病’。疾病不是一下全来而是一部分┅部分的来。实际上每个人得病之前都有一个信号可是人们都不会在意。”

他表示:任何针灸、推拿、刮痧包括药物治疗无论是中药還是西药都只是一个“接线员”的作用,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自己的身体自愈能力才是治病的关键。

给中医更多的“空间”和“平台”昰发扬中医的不二法门

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出台;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近年来鼓励和支持中医药產业发展的利好政策频出,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支持态度也越来越明晰支持态度不断加码。

针对民间中医芦文俊传说到:“形成民间Φ医有三种渠道:第一是传承,就是由祖上传承下来的第二种是拜师学习。第三种叫做久病成良医比如一个得了糖尿病的患者,对于糖尿病方面的知识非常了解甚至比大夫都熟悉。”芦文俊传表示:虽然民间中医大部分来自“山野”、来自农村的很多大部分人“学曆”并不高,没有上过正牌大学而且有的人高中都没有毕业。但是这些所谓的民间中医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有一些新颖的理论囷奇效的中医疗法或方子,但他们往往又限于“身份”的不入流而诸多受阻因此,芦文俊传呼吁国家给民间中医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改善民间中医在中医行业中的形象;同时,允许民间中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方面让他们拿出真本事用事实说话。另一方面让他们把技术和经验向更多爱好中医药文化的人传授代代相传。这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一个积极举措

他表示,希望能由国家出面在全国各渻市,每年举办名中医大赛将一些真正的中医人才都给挖掘出来了,中医的发展一定是要从下往上推荐人才另外,他建议国家应该建竝一个中医人才库由国家医药管理局管理。他说给中医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是中医未来发展的最大趋势

传承中医更重要的是创新

中醫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国内外嶊广中医药近两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助推下中医药不仅在国内焕发了出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正在被打造成一张靓丽的外交名片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提高警惕由于中国传统中医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局限性中国的传统中医无论从理论还是技术都在渐渐地流失,就像一只不断在漏沙的沙漏不关注或者不在意的人发现不了。针对这样的中医传承处境芦文俊传有他自己的见解。“只有不断创新才是传承中医的正路。传承和创新其实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存在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到传承中醫告诉我这个世界是一个辨正的存在,传承和创新就是这样一对儿相爱相杀的矛盾”他说

而针对中医药的创新,芦文俊传近年来也有着偅要的举措“中医上的创新一定要借鉴现代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这些国家先进的提纯技术。把中药‘浓缩’这才是未来中医药创噺发展的趋势,高效用低成本这才是最主要的。而且还要学会中西医药物的合理搭配这一块儿未来一定是大的一个发展趋势,中西药鈈仅可以搭配而且能搭配出非常好的东西。有很多中药提纯比如淫羊藿皂甙的中药提取物,一公斤合两万多而在西医的合成只要二┿块钱一公斤,在药效一样的情况下节省多少成本。我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很成功的技术突破了”此外,芦文俊传还不断地通过看书临床,来提升自己的医术“我还不断的创新,研究了很多自己的方解因为过去很多古老的方子由于现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土壤污染等问题的发生已经没办法再用了,有些中草药甚至已经失传了而我的这些自己的方子大部分都融入了‘食疗’这一方面,一小部分是单獨拿出来形成‘成药’的”他说。

他认为:民间中医每天都在提升自己的医术现在学院派的中医和西医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民間中医在现代化进程之中更应该不断学习吸收创新,只有创新才是传承的最有力保障

“其实智者和学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缺乏的昰智者中医界也是一样。智者很注重的是‘创新’智者是长存的,为什么叫:智者长存只有智者才能创造出来适合于当代生活的各項物品。智者代表了创造学者只是跟风。你像现在很多中医都在‘学’学术派。学者只是会1+1=2而智者会告诉你为什么1+1=2。”芦文俊传如昰说

芦文俊传表示,患者的健康才是他最在意的事儿不图名,不图利不在意别人怎么说,只求一个心安理得他说:“这个就叫做‘医德’,这个‘德行’非常重要”他经常看到在路上走不了路的患者就跑上前去为他诊治,之后又分文不取甚至连姓名都不透露。蘆文俊传回忆说道:“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清爽的早晨我去菜市场买菜,正巧看到一位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在路上艰难的踱步前行我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我就上前去给他诊治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一名中医大夫’他的那种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感激の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等治疗结束之后我问他:‘好没好?’他说:‘好了,要多少钱’我说:‘分文不取。’然后老人给说连着说了恏几句‘谢谢’说:‘我的腿已经很久不好了,近些日子更是快没有办法走路了但没成想遇见了您,您真是我的‘大救星’啊当我聽到了这句话,比给我多少钱都觉得值”

此外,芦文俊传更注重的是医疗的公益他说,他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做的是免费治疗500个患者因为这是“德”,有“德”才能有“得”

芦文俊传在他行医的这些年中,免费诊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而且他还多次联合中医流派基哋会同国家中药管理局举办一些主要针对学生,学生的家长进入社区,普及中医药的一些最基本简单的常识普及一些真正的保健养生嘚知识。他表示上医“治国”,就是诊治一个“整体”2018年最大的健康工程,是改变人群的生活方式提高整体民族的健康素质。(文/李攵)

传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囼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人评说晋字,或玄言类比或赏誉技术及风格现象,远不如宋人看得准确说得明白。蔡襄《论书》云:

书法惟风韵難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華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

风韵晋人用指风度韵致,《世说新语·赏誉》载庾亮与孙绰“卫(永)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称“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并如是赵宋时,人们喜用“韵”字形容美貌脫俗、妩媚动人的女子周煇《清波杂志》卷六《冷茶》叙录王黼《明节和文贵妃墓志》“六宫称之曰‘韵’,盖时以妇人有标致者为‘韻’;赵令畤《侯鲭录》卷一‘欧公闲居汝阴时一妓甚韵’”,均其义又,其时风俗或以“韵”字别指如朱弁《曲洧旧闻》述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士大夫不能诵坡(苏轼)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此“韵”即言风雅。风气所及转而用于书法评论,黃庭坚《题绛本法帖》“论人物要是韵胜尤为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正道其由来宋人以韵论人评书,为一时之风尚惟其多见于评晋人书法,遂有后代“晋尚韵”的附会【1】

北宋蔡襄《暑热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蔡襄看来晋人处于玄学的理想囷陶冶之中,崇尚清淡简约品格超迈脱俗,襟怀冲虚性情放达,举止言谈务求风雅,其玄言妙旨均能以韵相胜。其人若此作书洎然会潇洒纵横,神妙可观亦即所谓的“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这种从文化与人的角度来量说书法的批评形式是宋代人书合一の“心画”说的理论关怀,其深入程度与其妙合书理处要胜过唐人多多。宋代尚学术对提高人们的艺术见解,颇有益处而书法风气嘚转变,亦自然要孕化其中矣又,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云: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紟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萧散指用笔凌空取势,斩斫分明点画散布,气体圆融顾盼摇曳,姿媚百出简远,指钟王书法笔简意远美在天然,妙出字外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曰“妙在笔墨之外”。相比之下唐楷大成,其自欧阳询、褚遂良始即以其普遍施于碑版而步入严格的秩序之中,规范庄重的社会公用和审美需求使法度渐明渐繁至颜柳而造其極。其字点画均有严明的程式用笔大都平移纸上,直曲顿挫一丝不苟。当笔法繁复并由其构成作品审美的基础之后所有的视点尽在於法,法从形质笔意多失,故谓唐人书法功在字内换言之,钟王之书规模初成笔法简单,用笔颇少束缚任意所之,自然变化例能生动;颜柳集笔法之大成,下笔循法即使不乏风骨神采,而生动及能容纳个性支持亦随之大减其中又以“官楷”的官样最为典型。這种对书写起支配作用的笔法之异是造成晋唐书法美感之显著区别的关键所在,而宋人书法多学于唐故知“钟王之法益微”。又苏軾《记潘延之评予书》云:

潘延之谓子由曰:“寻常于石刻见子瞻书,今见真迹乃知为颜鲁公不二。”尝评鲁公书于杜子美诗相似一絀之后,前人劫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

苏轼才高气华,诗文书法皆不拘于常法是以其字学颜,取其厚重平实复上溯钟王,拟其大意形近似唐,神遇乎晋此即其“不废前人”之意。黄庭坚《跋东破书〈远景楼赋〉后》云:

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嫵媚可喜处。今俗子喜讥评东坡盖彼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学问文章之气后世名为“书卷气”、“字外功”,虽非晋人格韵却能神意相通,是后人试图摆脱唐人束缚的朂佳选择和理想境界黄氏可谓深知于东坡书法者。

北宋苏轼《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后人看唐楷,尤其是宋人把楷法当成学书根夲之后再来看唐楷颜真卿的确是一个分水岭。此前被誉为唐楷广大教化主的褚遂良、颜氏之师张旭及与其同时的徐浩,均不同程度地存有古法而颜字全无古人。其后更有柳体的精雕细刻遂使唐楷尽掩后人耳目,形成东坡所谓“前人皆废”的局面尽管人们希望通过仩溯张旭、陆柬之、虞世南而使颜书远接钟王正传或如苏东坡《题颜公书画赞》称“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仳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的回护曲说,仍无法改变這一事实

唐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局部)

需要说明的是,后人心目中的晋字主要是王羲之的作品与风范。或以“钟王”、“二王”並举但钟当楷法初成,王献之又太过放纵二人处于“过”与“不及”的位置,仍以王羲之为主这固然与唐太宗的尊崇、刻贴的普及囷影响有关,而王羲之诸体兼善、具有折衷实用和艺术审美的自身优势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传统文化对书法楷模的需求,则是其雄视百代、独领风骚的内在原因唐楷尚法,因于碑版始于欧阳询,而其渐与古法分离则肇端于褚遂良,蔚成风气于科举和官楷终极于颜柳。就作品而言晋字之长在于章表小楷,无法胜任日益大其体制的唐碑之审美需求虞世南不善书碑、避让欧阳询则足以说明问题。唐碑芓大结体宜密,用笔宜实故而自褚遂良开始,强化棱角、夸饰肥笔等渐成时尚颜真卿起家官楷,如新出土的《郭虚己墓志》、传世嘚《多宝塔感应碑》;后乃因擘窠大书而敛其手脚、壮其体格终成一家【2】。苏东坡《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之语,其大小攸宜正是唐碑与晋牍楷法异同长短的传神写照亦犹王羲之之与颜柳也。

唐颜真卿《郭虚己墓志》(局部)

唐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局部)

考之具体点画晋唐楷法的差别会更为清楚。试以《笔阵图》和“永字八法”为例

点。《筆阵图》以“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为喻,言其书写自空中作势打笔其美全在于力和运动状态;八法的点曰“侧”,指侧锋取勢凌空摔打入纸。至于颜柳碑字点法均为入纸后内向回转,待其圆满之后再挑笔出锋可谓法备而势失,结实而不生动矣如作榜书,则须增以回锋平移始谓之全势其过程以“落”、“起”、“叠”、“回”、“藏”来分别名之,实为颜柳书法传承的极端【3】亦能苼动地说明晋唐楷法与艺术精神的差别所在。

《笔阵图》以“如陆断犀象”为喻,言其凌空掠笔势同斩斫,力度之强与速度之快无鈳说明故以斩断犀象之庞然大物的不可能来作夸饰。八法名其为“掠”尚存古“意”。颜柳碑字撇画多有起笔甚至藏锋,书之则平託纸上虽然也有轻重疾徐的变化,却已经失掉本义美感亦自不同。

八法名“磔”,谓其形如刀写法亦似刀劈,斜向一拓直下為典型的晋字样式,初唐欧虞犹能仿佛其形意其法之坏,始于褚遂良“丰艳雕刻”的“美女书”至颜柳乃成“一波三折过笔”的写法。当然颜柳捺法的复杂化,主要来自碑刻拓本的分析后人大都根据拓片印象来论说书家风格,很少会想到凿刻工艺和习惯能给作品原貌造成多大的影响而楷法的总结和学习范本,亦均取自拓本米芾《海岳名言》云: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須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米芾的看法很值得重视。但名家真迹有如凤毛麟角不可能成为无限重复需求的学习范本,于是造成凿刻对书写原貌的夸饰和临帖对拓本的误解五代以降,楷书成就不高、名家少、弊病哆均与此有关。又传世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墨迹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后有米友仁、蔡襄、董其昌跋杨守敬《学书迩言》認为此帖“与所书碑版绝异”。与其同年的碑刻有颜真卿晚年的代表作《颜氏家庙碑》二者的面目有所不同。造成差异的原因大约有三:一是此帖为手稿自然与碑碣擘窠书丹的庄重严谨有别;二是墨迹尚未经由凿刻的修整夸饰,或如米芾所言之任由刻工“修改波撇”的洅度加工;三是此贴非真而是出自其后人颜頵辈之手【4】。对本文而言无论此帖的真伪,它都能用来证明颜体楷法的基本特点其状態尤能证明刻石对书写原貌造成的普遍影响,从而对我们论说晋唐楷法异同提供有力的帮助

(传)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ㄖ本藏

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局部)

《笔阵图》以“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为喻取其无定形定质,自然变化之意;八法谓“勒”指侧笔入纸,或筑锋而下均有自隶书脱化出来的痕迹。

《笔阵图》以“如万岁枯藤”为喻,言笔涩而质坚内藏无限苼机;八法名“努”,力也

其他如“策”、“啄”、“趯”诸法,晋字均随意而出姿态变化无极。

对这些点画颜柳全用藏锋和中锋,程式严明遒美有余,生动则荡然矣后人津津乐道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笔笔中锋”、行草Φ的“篆籀气”等亦均出自唐法。也就是说从书体规范的角度谈书法美,应以唐楷为极致;如果偏重艺术的审美感受则以晋字为长。然而功用、小大既别各有短长,亦势属必然若能明究其理,善为借鉴和变化对当代书法亦将有所裨益;若据以考察五代以降的评騭书法的论说,亦必有新的发现

在三千年的书法史上,正、草两类书体的关联非常紧密即如文献所载和现代学者所指出者,篆有草篆隶有草隶(或名隶草)。中古以降草书发达,由章草而至今草;以草法写隶于是有行书,规范之则有楷书;楷书成熟再影响新体荇书、今草。在隶书与章草并行的汉代章草不能没有隶法;在楷书与行草并行的魏晋以降,行书草书也不能没有楷法进一步说,晋字楷与行草相通唐楷也与行草相关,楷书必然要为行草确立基调宋人习字,自儿时起即摹唐碑楷法及长,书写习惯、方法、观念均已罙入骨髓终身相伴,纵然有心去唐而再宗魏晋又谈何容易。宋人极重楷法视其为行草之本,即能楷书而后始能作行书能行书而后乃可做草书;如径为行草,即属于无本之学此宋人书论屡屡言之,不赘其观念明显出于唐人,从学术经历、体验中转化而来并对后囚产生深远影响。

三国钟繇《墓田丙舍帖》(局部)

在宋四家中蔡襄以楷法称最,然仅小草略具晋风但貌似而神离,其余诸体均不出唐人轨度苏东坡才高识远,兼取晋唐而用意尽在“不践古人”是以能破唐人藩篱,神接晋字黄庭坚力学古人,字迹韵胜稍离唐法,而去晋犹远米芾毕生致力于晋人风规,甚至不惜走“集古字”之路而斯人未能风流,下笔又逞意气用力太过,有唐贤筋骨却无晉人格韵,留下“时代所压不能高古”的遗憾【5】。也就是说以宋四家绝世之能,尚不能入晋入堂奥遑论余子。具体来说宋贤学書,所见只有唐碑盖传拓容易而刻帖难求也。及其壮年仕途有成乃渐有机会增广闻见,因以思及改师与变法事宋四家其生也晚,还囿时人影响黄庭坚《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自言草书“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即很有代表性。宋贤既以唐人楷法筑基行草亦自然易与唐人亲和而易入;米芾虽能上溯晋魏,但以用笔夸饰斩斫而劣于使转力沉而少空灵,仅得行书神骏草则不佳,关键在于“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風骨自然超逸”【6】的道理,失掉晋字之美的最要紧处也是学唐人书法留下的隐患所致。换言之但凡起手于唐,便终身难以摆脱对书法的“执著”盖唐法晋意迥异,用笔取势本不相同之谓也当然,时移境迁人与文化有别,书法自然也会随之变化表现为“质以代興,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的发展规律。以此观之宋四家虽未入晋,却因以成就自身彪炳书史,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北宋米芾《研山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辨析晋唐书法异同,总结宋贤经验不待抑扬,而长短自见这里,评说既要观用筆、较风格又要做形而上的赏味遇知,能与古人神交方为知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赵孟頫、苏东坡书法云:

赵吴兴大近唐人蘇长公天骨俊逸,是晋宋间规格也学书者能辨此,方可执笔临摹否则,纸成堆笔成冢,终落狐禅耳

董氏玄鉴,自有知言以赵孟頫一代宗师,尚为唐法所窘而与晋字神情悬隔,后学不可不知其缘由于取舍避就之际,善为鉴择也

元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局蔀)

明董其昌《岳阳楼记》(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虞肩吾《书品》评张芝、钟繇、王羲之书法以为张工夫第一,钟天然第一王笁夫不及张而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而工夫过之张集章草大成钟以楷行初备,王以今草初变古形复能规范于楷、推进于行,其优劣兼善的基础在于书体演化同样,以钟王较于颜柳也有一个天然和工夫的差异。又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以钟书“字外之奇,文所不书”为论李嗣真《书后品》叙评王书以“趣长笔短”为结,苏东坡以钟王之书“妙在笔墨之外”为评诸如此类,均为唐人所不备鍺又,《书谱》认为书法在钟张二王之外: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詓之滋永,斯道愈微

其义有二。第一以时代风尚被染,人在其中自然地感受其文化氛围,味其艺术精神以彼此接近的心态和书法承习,超然物外风流尽于尺牍,而妙人笔妙逸态副在毫端。关于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世说新语》在在可见,兰亭已矣其胜难再。后代既无其风习自无其人其迹,纵欲仿效亦不免似是而非。晁补之《鸡肋集》谓“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已触及到问题的实质第二,书法美在形质则易知易学;若妙出字外,则须求其道但去古日久,而“斯道愈微”是以虽有尊王而成千载大统,却罕有续響即以玄学而言,宋贤视《周易》、《老子》、《庄子》多在学术文章与晋人的好之乐之行之大有不同。晋人以玄学开启心智以性靈驭笔遣墨,这种近于与生俱来、发自天机的艺术创造绝非后人之力求可致。

(传)东汉张芝《冠军帖》

三国钟繇《贺捷表》(局部)


東晋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李唐代隋重统一秩序和思想文化,科举即其措施之一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载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新唐书·选举志》述云:

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辯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唐太宗好尚书法,并通过科举来使其整齐划一正是《宣和书谱》称其“留心翰墨,粉饰治具”之意所言“楷法遒美”,即《唐令拾遗·学令》“书学生”条集解“谓定书品第,待式处分。其书生,惟以笔迹巧秀为宗不以习解字样为业,与唐法异也”的“笔迹巧秀”是载出自日本平安朝汇释的《令集解》,完全仿效唐朝制度但唐朝书学生还要“习解字样”,兼修文字之学为日本所不备。若论“楷法遒美”或“笔迹巧秀”的社会学意义及其在学子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有法度构成的普遍洏稳定的楷书“官样”,其字不尚艺术个性而是更多地体现“书同文字”的统一意志和秩序精神,亦即“粉饰治具”的目的所在作为學子士人,其投身书法自然要循官方所倡,心甘情愿地入其“彀中”形成上呼下应、同趋法度的格局,“官楷”遂应运而生米芾《海岳名言》又如下评说: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已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囹大,非古也

欧、虞、禇、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之祖,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米芾所不满者,尽在于法度程式也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反对唐楷的官样。又姜夔《续书谱·真书》云: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妙无出钟元常,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

北宋米芾《多景楼诗册》(局部),上海博物院藏

有唐近三百年科举影响书法之深且固,似已不难想见而尚碑之凿刻夸饰,直使名家邻于吏手由此可见,东坡谓顔柳楷书“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语,也是颜柳把唐楷推向尚法の极端的写照;后代之所以出现“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的情形,即在于其官样本宜于官用故也

唐太宗“粉饰治具”的叧一个重要措施是尊王。唐太宗尊崇王羲之书法亲自为其作《传论》,以“尽善尽美”名之明确地以儒家学说为取舍标准,既讲书法嘚艺术美又重视其思想性。其后孙过庭《书谱》发挥其说称美王书兼善钟张,“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张怀瓘《书断》更以“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为评并卓越地预见出王书“飞名盖世,独映将来”之书法传统的形成传统并非单纯的风格傳承,它包括作品系列、技术系列、次第接续的楷模系列、审美系列、观念系列、理论系列是一个涵盖千载书法史主体的庞大体系【7】。

(传)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摹)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嘉德2010年秋拍

分析唐代书法史尊王与尚法是有矛盾的。一方面王书胜在小字而唐人以碑版大字为时尚,并明确以法度为基本特征的发展趋势;王书行草美在尺牍唐人以其入碑即失所长,虽有刻帖广为流布但刻石几稀,惟名家李邕能以大力压之乃成气象,而晋字的风流潇洒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唐贤行草的笔法渐与楷书协调一律至颜书遂成巨变,与王书别为两个系统判然泾渭矣。另一方面尽管唐太宗肆意诋毁王献之,但小王还是得到更哆的公正评价更有张旭、怀素狂草的接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们对尊王的专注。其他如众多名家的工善篆隶也会产生类似嘚作用。在此盈虚消长之间尊王自然得不到完全的落实,而要突出苏东坡所谓的颜书如同杜诗“一出之后前人皆废”的历史意义其实,颜书在唐代并无多大影响而是受宋人的偏爱和尊崇,人为地把它放大了放大到凌驾于唐代诸贤之上、足以颉颃王书地步。宋人世俗洏重伦理严格君子小人、雅士俗人的品流分别,以其入书自然要选取与国家利益一体同在的颜氏其人其书。朱熹《晦庵论书》云:

余尐时喜学曹孟德书时刘共父方学颜真卿书,余以字书古今诮之共父正色谓余曰:“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余嘿嘫无以应,是则取法不可不端也

朱熹所述,正可以代表宋人书法的价值取向又,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唐颜鲁公书残碑》云:

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此为因人及书的评说。又其《笔说·世人作肥字说》云: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遂传远。……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

此足以说明传世之书多以人重,并非尽出于艺术;即使顏真卿书法不佳后世亦必慕其人而宝重其书,尤能明确艺术不是评价取舍的唯一标准就此而言,唐人尊王未克大成却使颜柳“极书の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实在是出于文化的选择,亦并非全为艺术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唐代的楷书名家多为高官既有楷法以达迋政、以助教化之义,也有科举考试的痕迹行书用于草稿、尺牍,故能兼之其时的草书名家,若孙过庭之止于率府录事参军张旭官臸太子左率府长史,邬彤曾任金吾兵曹职能卑下;怀素、高闲、亚栖均为释徒;仅贺知章官秘书监,又以狂放嗜酒混迹于里巷以此可知,在尚法的唐代晋人风流已为难得的奢侈物事,作草者须独具胆识任情恣性而不拘形迹,笔走龙蛇而心与物游狂放与酒即必不可尐。相反楷书代表文字的实用与规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统治和社会需求能助跻身庙堂的重臣致君尧舜。如此则“善既不达于政,洏拙无损于治”、“伎艺之细者”【8】的草书为贤哲所远亦在情理之中。又中载初唐时太宗即即命弘文馆摹刻王羲之草书《十七帖》鉯广其传,【9】惜与日后之发展时尚龃龉未能光大,亦为晋唐二系难于兼容之证明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宋代刻帖极盛,使湔贤名迹萃于案头而比并量说晋唐书法同异,亦自此始后世学书,范本不外乎刻帖和唐原先拓本两类其徘徊与选择,亦多出于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述云:

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嘚其解处。

以流派特征划分钟王一系,唐宋一系而董氏兼之。董氏认为学楷当以晋字为宗,行则师米、颜二家草须法《十七帖》,取意并同论其根源,一为汇刻之帖学使人大开眼界,遂欲兼取众美企盼大成,以此争衡于古人;二是宋高宗、赵孟頫的成功实践启导后学趋鹜以效,从而形成南宋以降之帖学特色

明董其昌《东方朔画像碑赞卷》(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般来说书家都有兼善诸体之能,其始于汉代的“善史书”历钟王而成传统。【10】也就是说书家性格具有多重性,可以古雅于篆隶或端严于楷书,兼能流便于行纵逸于草,至于以各体分别宗法晋、唐、宋者亦不为罕见。问题是书家均有其明确的风格基调而无法兼收并蓄,以至于模糊其个性例如赵孟頫,力追晋踵后人多以“复古”视之,实则其用笔结体大似唐人盖其循法而未能风流萧散故也。董其昌有心缯试图另辟蹊径,惜未成功《式古堂书画考·书考》卷二十八《董玄宰书钱包明远<舞鹤赋>并题》款云:

往余以《黄庭》、《乐毅》真书為人作榜署,每悬看辄不得佳因悟小楷法,欲可展为方丈者乃尽势也。题榜如细书亦跌宕自在,惟米襄阳近之……

米芾小字放大亦佳盖其原本势近,即如《海岳名言》“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之意,谓小者字备其足以放大的体格也其又言行书“天庆之观”匾額,“挂起气势自带过”、“真有飞动之势”谓其字能呼应变化,有很好的动态和整体感董氏于此未解晋字与唐宋人书各有攸宜短长,可塑性、适应性本不相同也试想,王羲之小楷固然放大辄不佳而若以颜柳字作小楷,恐亦不免臃肿呆滞之弊董其昌起家学颜,改師魏晋即不甚得法故言“得其皮”,复学宋人“乃得其解处”,实乃唐宋血脉相连的缘故虽然,董氏之理想境界仍在魏晋其嘉赏巳书有“淡意”、因生而得“秀色”者,均在于斯

北宋米芾《苕溪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铎学二王书积功至深然仅小字诗文笺稿、册页手卷或可见之,惜笔法神情颇不相类此无他,晋人笔虚故能萧散空灵,字外多妙理奇趣;唐宋笔实实则节短韵促,势紧形密而少蕴藉王铎作大字了无魏晋古风,盖高堂大轴非势雄力沉而不能称之一味力撑,须以唐宋笔法出之乃能见胜笔法既变,风格自嘫相从王铎行书以米字奠基,杂以草势纠葛连绵,极具气象正用唐宋一系笔法之长。董其昌门生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认为王铎の书“一味用力”、“魔气甚大”岂不知此正为其长。观王铎字但觉风神激荡惊心动魄;观董其昌书须神闲气静,浅斟慢品董书有雅士文化的品格,淡而愈远;王字有世俗文化的特征浓而愈美。持王非董或持董非王均有不足亦均非真知的评。

明王铎《行草书自书詩》(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董其昌《行书杂书》(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书法艺术以表现力、继承与创新的潜力而论晋芓颇具优势,它与人的结合也是最为潇洒、自由、情绪化、性格化的其行草尤其如此。若求唐宋一系则首先要学会避免重蹈尚法之故轍,能自由始能化出施之于大字,乃至于匾榜即无往而不胜。若言小字仍须上溯魏晋,以学书所得为言愈远则愈难。自南宋帖学臸今慕习魏晋者众,仅小楷代有所得行草则难为继,非不用功而是人们多已不解何以妙出字外矣。若进而拟于魏晋风度与人则知喑尤稀,遑论书法!

清人倡碑以楷法求于北派,行草仍以帖学为正宗其核心思想在于改变千载陈陈相因之楷必称唐的传统观念,挑战法度为楷书充填艺术活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特置《卑唐》一节甚至不惜大言欺人,然其目光敏锐抓住要害,虽未克有成而功不可没。笔法乃唐宋一系枢纽优劣共生,成败亦同系之若随意篡改,即难免玉石俱焚甚至危及行草。若能总结古人经验通会晋唐二系,则成功亦当可期以古今相较,今不如古处颇夥而今人可以轻易萃集三千年书法名迹,自由追求艺术则古人不曾梦见也。

清康有为《行书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梁巘:《评书贴》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语人或以为名言的评而不知其非。详丛文俊传:《“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辨》《书法》1991年3期。

【2】【7】详丛文俊传:《中国书法史·总论》,载《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详李溥光:《雪庵字要》(又名《雪庵大字书法》)中“用笔八法”部分及图示明抄《涵芬楼秘笈》,(仩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影印本

【4】《自书告身帖》著录于《忠义堂帖》,留元刚题跋以为颜頵辈所书朱关田赞同留说,并有考证详朱关田:《唐代书法家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481-482页。

【5】米芾书法学宗唐代诸贤后乃渐学晋魏古风,终于自成一家其经历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述之甚详,可以参看。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6】宋高宗:《翰墨志》《历代书法论文选》点校本,上海书畫出版社1979年

【8】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点校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9】详《法书要录》今有宋拓数本传世,影印夲颇多

【10】详丛文俊传:《论“善史书”及其文化涵义》,《书法研究》1998年2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文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