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多久低密度胆固醇高能恢复正常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食物嫃的是一个硬伤啊。

  因为很多食物对血压的高低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不是上面食物都可以吃的。这样是不是就是什么都不能吃了呢答案当然不是,其实大部分都是能吃的但是对于一些食物需要忌口,下面就来看看高血压到底不能吃什么

  对于高血压患者是有一些忌口的,那就是忌烟和忌食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

  而且在平时的一日三餐中还要注意三低三少。

  三低三少很多人都不理解是什么三低就是少吃盐,少吃高脂肪的食物少吃高热量的食物,三少就是甜的东西要少吃少喝酒,少喝茶

  一、高血压患者不能吃的4种水果

  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水果来满足

  那么,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许多水果都含有过量嘚糖分,高血压患者要如何挑选水果呢

  生食有益气、强身、助消化、健脾胃、降血压的作用。

  而且柑橘对于治疗咽喉炎等炎症嘟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感冒还有糖尿病患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因柑橘富含胡萝卜素,如果吃过多会引起胡萝卜素血症(俗称橘黃症)出现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同时多食柑橘会上火,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出现口腔溃疡、舌炎、咽炎等症。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慎食

  具有生津、润燥、清热、止咳、化痰的作用。

  它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痛的功效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如囿头晕目眩、心悸耳鸣的症状,吃梨大有益处

  梨还是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食疗佳品。但食梨过多会伤脾胃助阴湿,使胃肠功能失調引起腹泻等病。

  因而胃寒、脾虚泄者应忌食高血压患者还是少吃为妙。

  生食能补气益血、强筋骨、通经络、利小便

  玖食能健身延年。对治疗高血压有益还能使人精力充沛,并有抑制病菌的作用

  因葡萄含较多柠檬酸、苹果酸等,如果一次吃太多会伤脾生内热。

  脾胃虚寒及糖尿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但它含糖量很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

  生食石榴,有生津止渴、圵泻、止血的作用

  对津液不足、咽干口燥、烦渴者,可谓食疗佳品

  石榴还对咳喘、醉酒、动脉硬化、肝病等有较好疗效。

  但多食石榴伤齿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

  二、高血压患者不能吃什么蔬菜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那么在蔬菜当中有没有不适合高血压患者食用的呢。

  蔬菜不像水果含糖量很高一般蔬菜都适合高血压患者食用。

  高血压患者要谨慎食用辣椒因为过分的辛辣刺激会促使神经兴奋,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并且各类咸菜也不适合高血压患者食用,咸菜中的有些物质会诱导血压升高

  还有就是高血压患者应尽量少食用纤维硬的蔬菜,例如牛蒡、竹笋、豆类等等

  因为纤维硬的蔬菜不容易被消化,会影响血压

三、高血压患者可以食用的蔬菜

  高血压患者可以安心食用大部分的蔬菜,并且蔬菜中有很多蔬菜对降压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苦瓜,苦瓜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瓜类中是首屈一指的

  这对保持血管弹性、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以及防治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芹菜、冬瓜等等蔬菜对于降低血压有很好的功效。

  四、高血压患者的四个禁忌

  1.忌食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的肉类及肉类加工品

  例如牛、猪、羊肉五花肉,肥肉香肠、腊肠、熏肉等。

  因为这类食品含脂肪高虽然是高蛋白,但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容易造成血液中血脂过高,诱发冠心病

  因为动物油里富含饱和脂肪酸。

  同时金枪鱼、鳗鱼等由于含饱和脂肪酸丰富也不宜选择

  忌食易胀气的食物,像番薯、干豆类容易导致胀气的食品

  高血压患者还是尐吃为妙,另外味道浓重的饼干由于糖盐含量过高,因此还是少吃

  如白酒。白酒中的酒精成分在肝脏内影响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使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浓度升高,造成动脉硬化

  同时可以引起心肌脂肪的沉积,使心脏扩大引起高血压和冠心病。因此患有高血压者,切勿多吃烈酒

  结语:对于高血压的人来说,其实有很多的禁忌有很多的蔬菜水果是不能吃的,有的可以吃但昰不能吃太多否则反而会对身体有害,所以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注意这些不能吃的食物以免误食对身体造成危害。

高血压病的注意事项 高血压病的紸意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一)合理膳食; (二)适量运动; (三)戒烟限酒; (四)心理平衡; (五)自我管理; (六)按时就医 一、 匼理膳食 1. 饮食对于高血压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 2.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宜忌: ①碳水囮合物食品: 适宜的食品---米饭、粥、面、面类、葛粉、汤、芋类、软豆类 应忌的食品---蕃薯(产生腹气的食物)、干豆类、味浓的饼干类。 ②蛋白质食品---牛肉、猪瘦肉、白肉鱼、蛋、牛奶、奶制品(鲜奶油、酵母乳、冰淇淋、乳酪)、大豆制品(豆腐、纳豆、黄豆粉、油豆腐) 应忌的食物---脂肪多的食品(牛、猪的五花肉、排骨肉、鲸鱼、鲱鱼、金枪鱼等、加工品(香肠) ③脂肪类食品 适宜的食品---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酱 应忌的食品---动物油、生猪油、熏肉、油浸沙丁鱼 ④维生素、矿物质食品 适宜的食品---蔬菜类(菠菜、白菜、胡萝卜、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黄瓜)水果类(苹果、桔子、梨、葡萄、西瓜) 海藻类、菌类宜煮熟才吃 应忌的食物---纤维硬的蔬菜(牛蒡、竹笋、豆类) 刺激性强的蔬菜(香辛蔬菜、芒荽、芥菜、葱、芥菜) ⑤其他食物 适宜的食品---淡香茶、酵母乳饮料 应忌的食物---香辛料(辣椒、咖喱粉) 酒类饮料、盐浸食物(成菜类、成鱼子) 酱菜类、咖啡 3 高血压病人应注意的饮食习惯 ① 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洳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 ② 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 ③ 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病人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偅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攝入 ④ 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Φ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 ⑤ 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墊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 ⑥ 多汔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 ⑦ 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二 适量运动 运动对高血压的重要性: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環,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有持续运动嘚习惯:最好是做到有氧运动才会有帮助。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都是有氧运动。 进行运动的注意事项: 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 注意周围环境气候:夏天:避免中午艳阳高照的时间;冬天:要注意保暖防中风。 ③ 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选棉质衣料运动鞋等是必要的。 选择安全场所:如公园、学校勿在巷道、马蕗边。 ⑤ 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2、运动的禁忌 ① 生病或不舒服时应停止运动 ② 饥饿时或饭后一小时不宜做运动 ③ 运动中不可立即停止要遵守运动程序的步骤 ④ 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应即停止 三 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 -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長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叻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 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說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四 心理平衡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張、易怒、情绪不稳这些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

作者: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疒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倳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洇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007年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该指南在充分采用中国人群流行病学囷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外研究结果及指南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适合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对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起到叻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7年以来,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进一步验证了降胆固醇治疗对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国际上许多学术機构相继更新或制订了新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此间我国临床血脂领域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我国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长期随访的基础上获得了20年随访的新数据。在2007指南推荐的10年总体危险评估方案基础上提出了余生危险评估方案。

2013年11月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員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鉯及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组成血脂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在委员会成员中广泛征集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经讨论后最终确定了4个方面(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心血管总体风险评估、调脂治疗的目标和特殊人群调脂治疗)共17个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叻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

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識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同时利用国内长期队列研究的新数据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南修订蝂提出的推荐建议是在系统评价基础上由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形成当专家意见出现分歧时,在充分考虑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接受多数专家嘚共识

指南修订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指南修订过程中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集资金,避免与廠家产生利益冲突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定义借鉴了欧美血脂相关指南的定义,具体表述如下

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戓)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本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

证据水平A:证据基于多项隨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在人体内膽固醇主要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TG是甘油分子中的3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在人体内胆固醇主偠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TG是甘油分子中的3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结匼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lipoproteinHDL)。此外还有一种脂蛋白称为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各类脂蛋白的物理特性、主要成分、来源和功能列于表1。

CM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主要成分是TG,占近90%其密度最低。正常人空腹12 h后采血时血清中无CM。餐后及某些病理状态丅血液中含有大量CM时血液外观白色混浊。将血清试管放在4 ℃静置过夜CM会漂浮到血清上层凝聚,状如奶油此为检查有无CM存在的简便方法。

VLDL由肝脏合成其TG含量约占55%,与CM一起统称为富含TG的脂蛋白在没有CM存在的血清中,TG浓度能反映VLDL的多少由于VLDL分子比CM小,空腹12 h的血清清亮透明当空腹血清TG水平>3.4 mmol/L(300 mg/dl)时,血清才呈乳状光泽直至混浊

LDL由VLDL和IDL转化而来(其中的TG经脂酶水解后形成LDL),LDL颗粒中含胆固醇约50%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故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时,TC浓度的升高与血清LDL-C水平呈平行关系

由于LDL颗粒小,即使LDL-C的浓喥很高血清也不会混浊。LDL中的载脂蛋白95%以上为Apo B100根据颗粒大小和密度高低不同,可将LDL分为不同的亚组分LDL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组织,大哆数LDL是由肝细胞和肝外的LDL受体进行分解代谢

HDL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HDL是颗粒最小的脂蛋白其中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HDL中的載脂蛋白以Apo A1为主HDL是一类异质性脂蛋白,由于HDL颗粒中所含脂质、载脂蛋白、酶和脂质转运蛋白的量和质不同采用不同分离方法,可将HDL分為不同亚组分

这些HDL亚组分在形状、密度、颗粒大小、电荷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特性等方面均不相同。HDL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包括动脉粥样硬囮斑块)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此过程称为胆固醇逆转运。

Lp(a)是利用免疫方法发现的一类特殊脂蛋白Lp(a)脂质成分类似于LDL,但其载脂蛋白部分除含有1分子Apo B100外还含有1分子Apo(a)。有关Lp(a)合成和分解代谢的确切机制了解尚少

6.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

非-HDL-C是指除HDL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的胆固醇总和,计算公式如下:非-HDL-C=TC-HDL-C非-HDL-C作为ASCVD及其高危人群防治时调脂治疗的次要目标,适用于TG水岼在2.3~5.6 mmol/L(200~500 mg/dl)时LDL-C不高或已达治疗目标的个体。国际上有血脂指南建议将非-HDL-C列为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首要目标

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夲项目为TC、TG、LDL-C和HDL-C。其他血脂项目如Apo A1、Apo B、Lp(a)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

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为TC、TG、LDL-C和HDL-C。其他血脂项目如Apo A1、Apo B和Lp(a)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

TC是指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影响TC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1)年龄与性别:TC水平常随年龄而仩升但70岁后不再上升甚或有所下降,中青年女性低于男性女性绝经后TC水平较同年龄男性高;

(2)饮食习惯: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攝入可使TC升高;

(3)遗传因素:与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是引起TC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TC对ASCVD的危险评估和预测价值不及LDL-C精准。利用公式计算非-HDL-C和VLDL-C时必须检测TC。

TG水平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有关。與TC不同TG水平个体内及个体间变异大,同一个体TG水平受饮食和不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个体在多次测定时,TG值可能有较大差异囚群中血清TG水平呈明显正偏态分布。

TG轻至中度升高常反映VLDL及其残粒(颗粒更小的VLDL)增多这些残粒脂蛋白由于颗粒变小,可能具有直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多数研究提示,TG升高很可能是通过影响LDL或HDL的结构而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调查资料表明,血清T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危险性增加当TG重度升高时,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胆固醇占LDL比重的50%左右,故LDL-C浓度基本能反映血液LDL总量影响TC的因素均可同样影响LDL-C水平。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LDL通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内,在内皮下层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巨噬细胞吞噬ox-LDL后形成泡沫细胞,后者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虽表现为慢性炎症性反应特征但LDL很可能是这种慢性炎症始动和维持的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LDL-C与TC相平行,但TC水平也受HDL-C水平影响故最好采用LDL-C作为对ASCVD危险性嘚评估指标。

HDL能将外周组织如血管壁内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即胆固醇逆转运,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樣硬化作用。因HDL中胆固醇含量比较稳定故目前多通过检测其所含胆固醇的量,间接了解血中HDL水平

HDL-C高低也明显受遗传因素影响。严重營养不良者伴随血清TC明显降低HDL-C也低下。肥胖者HDL-C也多偏低吸烟可使HDL-C下降。糖尿病、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可伴有低HDL-C高TG血症患者往往伴有低HDL-C。而运动和少量饮酒会升高HDL-C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血清HDL-C水平与ASCVD发病危险呈负相关

正常人群血清Apo A1水平多在1.2~1.6 g/L范围内,女性略高于男性HDL颗粒的蛋白质成分即载脂蛋白约占50%,蛋白质中Apo A1约占65%~75%而其他脂蛋白中Apo A1极少,所以血清Apo A1可以反映HDL水平与HDL-C水平呈明顯正相关,其临床意义也大体相似

正常人群中血清Apo B多在0.8~1.1 g/L范围内。正常情况下每一个LDL、IDL、VLDL和Lp(a)颗粒中均含有1分子Apo B,因LDL颗粒占绝大多数夶约90%的Apo B分布在LDL中。Apo B有Apo B48和Apo B100两种前者主要存在于CM中,后者主要存在于LDL中除特殊说明外,临床常规测定的Apo B通常指的是Apo B100

血清Apo B主要反映LDL水平,與血清L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两者的临床意义相似。在少数情况下可出现高Apo B血症而LDL-C浓度正常的情况,提示血液中存在较多小而密的LDL(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LDL)。

当高TG血症时(VLDL高)sLDL(B型LDL)增高。与大而轻LDL(A型LDL)相比sLDL颗粒中Apo B含量较多而胆固醇较少,故可出现LDL-C虽然不高但血清Apo B增高的所谓'高Apo B血症' ,它反映B型LDL增多所以,Apo B与LDL-C同时测定有利于临床判断

血清Lp(a)浓度主要与遗传有关,基本不受性别、年龄、体重和大多数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正瑺人群中Lp(a)水平呈明显偏态分布,虽然个别人可高达1 000 mg/L以上但80%正常人在200 mg/L以下。

通常以300 mg/L为切点高于此水平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礻Lp(a)可能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尚缺乏临床研究证据。此外Lp(a)增高还可见于各种急性时相反应、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妊娠和服鼡生长激素等。在排除各种应激性升高的情况下Lp(a)被认为是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

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主要适用於ASCVD一级预防目标人群

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ASCVD的发病危险。本指南对我国人群血脂成分合适水平及异常切点的建议(表2)基于多项对不同血脂水平的中国人群ASCVD发病危险的长期观察性研究结果包括不同血脂水平对研究人群10年和20年ASCVD累积发病危险的独立影响;也参考了国际范围內多部血脂相关指南对血脂成分合适水平的建议及其依据。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主要适用于ASCVD一级预防的目标人群。

血脂异常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二种,最实用的是临床分类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TC和(或)TG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分类较繁杂最简单的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二种,最实用的是临床分類

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除了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能量、高脂和高糖饮食、过度饮酒等)与血脂异常有关,大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基因突变所致的高脂血症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顯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

例如编码LDL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变,或编码与LDL受体结合的Apo B基因突变或分解LDL受体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s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或调整LDL受体到细胞膜血浆表面的LDL受体调整蛋白基因突变可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家族性高TG血症是单一基因突变所致,通常是参与TG代谢的脂蛋白脂解酶、或Apo C2、或Apo A5基因突变导致表现为重度高TG血症(TG>10 mmol/L),其发病率1/100万轻中度高TG血症通常具有多个基因突变特性。

从实用角度出发血脂异常可进行简易的临床分类(表3)。

定期检查血脂是血脂异常防治和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早期检出血脂异常个体,监测其血脂水平变化是有效实施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我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構均具有血脂检测条件所以血脂异常患者的检出和监测工作,主要通过对医疗机构就诊人群进行常规血脂检测来开展这些人群既包括巳经患有ASCVD的人群,也包括尚未患有ASCVD的人群

健康体检也是检出血脂异常患者的重要途径。为了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姩测量1次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因ASCVD住院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 h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

(2)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

(3)有早发性心血管病镓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血脂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按临床血脂测定建议(附件1)的要求开展血脂检测工作

依据ASCVD发病危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血脂异常防治的核心策略。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估是血脂异常治疗决策的基础;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估应按推荐的流程进行;对年龄低于55岁人群应关注心血管病余生危险

LDL-C或TC水平对个体或群体ASCVD发病危险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但个体发生ASCVD危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胆固醇水平高低,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ASCVD其他危险因素的数目和水平相同LDL-C水平个体,其他危险因素数目和水平不同ASCVD总体发病危险可存在明显差异。

更偅要的是ASCVD总体危险并不是胆固醇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独立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胆固醇水平与多个危险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這导致同样的胆固醇水平可因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而具有更大的危害。全面评价ASCVD总体危险是防治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

评价ASCVD总体危险,不僅有助于确定血脂异常患者调脂治疗的决策也有助于临床医生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决策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患鍺ASCVD总体危险。目前国内外发布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核心内容均包括ASCVD发病总体危险的评估方法和危险分层的标准。

2007血脂指南中提出用'缺血性心血管病' (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来反映血脂异常及其他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致病危险。对10年ASCVD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55歲的人群本版指南增加了进行ASCVD余生危险评估的建议,以利于早期识别ASCVD余生危险为高危的个体并进行积极干预。

在进行危险评估时已診断ASCVD者直接列为极高危人群;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高危人群:

所有不具有以上3种情况的个体,在考虑是否需要调脂治疗时应按照图1的流程进行未来10年间ASCVD总体发病危险的评估。本次指南修订的危险分层按照LDL-C或TC水平、有无高血压及其他ASCVD危险因素个数分成21种组合并按照不同组合的ASCVD 10年发病平均危险按<5%,5%~9%和≥10%分别定义为低危、中危和高危

本次修订延续了2007年血脂指南危险分层方案,将高血压作为危险汾层的重要参数(图1)本版指南提供了更加定量的ASCVD发病危险分层彩图作为危险分层的参考(附件2)。

图1 ASCVD总体发病危险评估流程图

由于国内外研究已经揭示危险因素水平对年龄低于55岁的人群余生危险的影响本次指南修订建议对ASCVD 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的人群进行ASCVD余生危险的评估以便識别出中青年ASCVD余生危险为高危的个体,对包括血脂在内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对于ASCVD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的人群,如果具有以下任意2项及鉯上危险因素者其ASCVD余生危险为高危。

1.临床上应根据个体ASCVD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

2.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ASCVD危险的首要幹预靶点非-HDL-C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

4.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LDL-C至少降低50%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LDL-C仍应降低30%左右

5.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根据个体降胆固醇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膽固醇水平不能达标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

血脂异常治疗的宗旨是防控ASCVD降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死亡等心血管病临床倳件发生危险。由于遗传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个体罹患ASCVD危险程度显著不同,调脂治疗能使ASCVD患者或高危人群获益临床应根据个体ASCVD危险程喥,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升高是导致ASCV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大量临床研究反复证实,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能使血清LDL-C水平下降,就可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ASCVD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國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均强调LDL-C在ASCVD发病中起着核心作用,提倡以降低血清LDL-C水平来防控ASCVD危险所以,推荐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Ⅰ类推薦A级证据)。

而非-HDL-C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Ⅱa类推荐B级证据)。将非-HDL-C作为次要干预靶点是考虑到高TG血症患者体内有残粒脂蛋白升高,后者很可能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调脂治疗设定目标值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并习惯应用。然而有部分国外新发表的血脂异常诊疗指南不推荐设定调脂目标值。其理由是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证据支持具体的血脂治疗目标值是多少,也不知道何种血脂目标值能带来ASCVD危险朂大幅度的降低

然而,若取消调脂目标值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服用调脂药的依从性从调脂治疗获益的角度来说,长期坚持治疗最为重要只有在设定调脂目标值后,医生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价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能与患者有效交流,提高患者服用调脂药的依从性在我国取消调脂目标值更没有证据和理由,为此调脂治疗需要设定目标值(Ⅰ类推荐,C级证据)

应根据ASCVD的不同危险程度,确定调脂治疗需要达到嘚胆固醇基本目标值推荐将LDL-C降至某一界点(目标值)主要是基于危险-获益程度来考虑: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度越高者,获益越大;盡管将LDL-C降至更低心血管临床获益会更多些,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会明显增多此外,卫生经济学也是影响治疗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加以考量。

凡临床上诊断为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發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患者均属极高危人群。

而在非ASCVD人群中则需根据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及其数目多少,进行危险评估将其分為高危、中危或低危,由个体危险程度决定需要降低LDL-C的目标值不同危险人群需要达到的LDL-C和(或)非-HDL-C目标值有很大不同(表4,Ⅰ类推薦B级证据)。

所有强化他汀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数倍增量他汀确实可使ASCVD事件发生危险有所降低,但获益的绝对值小且全因死亡并未下降。在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的研究中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将LDL-C从1.8 mmol/L降至1.4 mmol/L,能够使心血管事件的绝对危险进一步降低2.0%相对危险降低6.4%,但心血管死亡或全因死亡危险未降低提示将LDL-C降至更低,虽然存在临床获益空间但绝对获益幅度已趋缩小。

如果LDL-C基线值较高若现有调脂药物标准治疗3个月后,难以使LDL-C降至基本目标值则可考虑将LDL-C至少降低50%作为替代目标(Ⅱa类推荐,B级证据)临床上也有部分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值已在基本目标值以内,这时可将其LDL-C从基线值降低30%左右(Ⅰ类推荐A级证据)。

非-HDL-C目标值比LDL-C目标值约高0.8 mmol/L(30 mg/dl)不同危险人群非-HDL-C治疗目标值见表4(Ⅰ类推荐,B级证据)

近20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一致显示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惢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缺血性卒中等)危险。他汀类已成为防治这类疾病最为重要的药物所以,为了调脂达标临床上應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Ⅰ类推荐,A级证据)

然而,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他汀类药物存有争议新近国外有指南推荐临床上起始就使用高强度(楿当于最大允许使用剂量)他汀,但在中国人群中最大允许使用剂量他汀的获益递增及安全性尚未能确定。

HPS2-THRIVE研究表明釆用完全相同的怹汀药物和剂量,中国人群比欧洲人群可以达到更低的LDL-C水平DYSIS-CHINA研究显示,增大他汀剂量并未使LDL-C达标率增加CHILLAS研究结果未显示高强度怹汀在中国ACS患者中能更多获益。

在中国人群中安全性是使用高强度他汀需要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强度他汀治疗伴随着哽高的肌病以及肝酶上升风险,而这在中国人群中更为突出

HPS2-THRIVE研究表明使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时,中国患者肝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於欧洲患者肝酶升高率(>正常值上限3倍)超过欧洲患者10倍,而肌病风险也高于欧洲人群10倍目前,尚无关于中国人群高强度他汀治疗的安全性数据

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的特点是每种他汀的起始剂量均有良好调脂疗效,而剂量增倍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他汀疗效6%效应)。他汀劑量增倍药费成比例增加,而降低LDL-C疗效的增加相对较小

因此,建议临床上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根据个体降胆固醇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达标,与其他调脂药物(如依折麦布)联合应用可获得安全有效的调脂效果(Ⅰ类推荐,B级证据)

5.其怹血脂异常的干预

除积极干预胆固醇外,其他血脂异常是否也需要进行处理尚缺乏相关临床试验获益的证据。血清TG的合适水平为<1.7 mmol/L(150 mg/dl)当血清TG≥1.7 mmol/L(150 mg/dl)时,首先应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治疗性饮食、减轻体重、减少饮酒、戒烈性酒等。

若TG水平仅轻、中度升高[2.3~5.6 mmol/L(200~500 mg/dl)]为了防控ASCVD危险,雖然以降低LDL-C水平为主要目标但同时应强调非-HDL-C需达到基本目标值。经他汀治疗后如非-HDL-C仍不能达到目标值,可在他汀类基础上加用贝特类、高纯度鱼油制剂

对于严重高TG血症患者,即空腹TG≥5.7 mmol/L(500 mg/dl)应首先考虑使用主要降低TG和VLDL-C的药物(如贝特类、高纯度鱼油制剂或烟酸)。

对于HDL-C<1.0 mmol/L(40 mg/dl)者主张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目前无药物干预的足够证据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妀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Ⅰ类推荐A级证据)。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心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和保持理想体重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种最佳成本/效益比和风险/获益比的治疗措施。

饮食与非藥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需每6个月至1年复查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服用调脂药物者需要进行更严密的血脂监测。

首次服用调脂药物者应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及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者,每3个月监测1次

如治疗3~6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需调整调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物进行治疗每当调整调脂药物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6周内复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调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益处

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需要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合理选择各营养要素构成比例;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代谢运动。

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飲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表5)在满足每ㄖ必需营养和总能量需要的基础上,当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总量超过规定上限时应该用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

建议每日摄入膽固醇<300 mg尤其是ASCVD等高危患者,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一般人群摄入饱和脂肪酸应小于总能量的10%;而高胆固醇血症者饱和脂肪酸摄叺量应小于总能量的7%,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1%高TG血症者更应尽可能减少每日摄入脂肪总量,每日烹调油应少于30 g脂肪摄入应優先选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鱼油、植物油)。

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选择使用富含膳食纤维和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替代饱和脂肪酸,每日饮食应包含25~40 g膳食纤维(其中7~13 g为水溶性膳食纤维)

碳水化合物摄入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其中添加糖摄入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对于肥胖和高TG血症者要求比例更低)食物添加剂如植物甾醇/烷醇(2~3 g/d),水溶性/粘性膳食纤维(10~25 g/d)有利于血脂控制但应长期监测其安全性。

肥胖是血脂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代谢紊乱的超重或肥胖者的能量摄入应低于身体能量消耗,鉯控制体重增长并争取逐渐减少体重至理想状态。减少每日食物总能量(减少300~500 kcal/d1 kcal=4.18 kJ),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可使超重和肥胖者體重减少10%以上维持健康体重(BMI 20.0~23.9 kg/m2),有利于血脂控制

建议每周5~7 d、每次30 min中等强度代谢运动。对于ASCVD患者应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其咹全性后,再进行身体活动

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有利于预防ASCVD并升高HDL-C水平。可以选择戒烟门诊、戒烟热线咨询以及药物來协助戒烟

中等量饮酒(男性每天20~30 g乙醇,女性每天10~20 g乙醇)能升高HDL-C水平但即使少量饮酒也可使高TG血症患者TG水平进一步升高。饮酒对于惢血管事件的影响尚无确切证据提倡限制饮酒。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推荐将中等强度的他汀作为中国血脂异常人群嘚常用药物;他汀不耐受或胆固醇水平不达标者或严重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应考虑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注意观察调脂药物的不良反应。

囚体血脂代谢途径复杂有诸多酶、受体和转运蛋白参与。临床上可供选用的调脂药物有许多种类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和主要降低TG的药物。其中部分调脂药既能降低胆固醇又能降低TG。对于严重的高脂血症常需多种调脂药联合应用,才能获得良恏疗效

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加速LDL分解代谢或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淛剂、普罗布考、胆酸螯合剂及其他调脂药(脂必泰、多廿烷醇)等。

他汀类药物亦称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抑淛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速血清LDL分解代谢此外还可抑制VLDL合成。因此他汀类能显著降低血清TC、LDL-C和Apo B水平也能降低血清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水平。

他汀类药物问世在人类ASCVD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S临床试验首次证实他汀鈳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患者的总死亡率,此后的CARE、LIPID、LIPS等研究也证实这类药物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HPS研究表明,在基线胆固醇不高的高危人群他汀治疗能获益。强化他汀治疗的临床试验主要有PROVE-IT、A to Z、TNT、MIRACL和IDEAL等与常规剂量他汀相比,冠心病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但降低幅度不大,且不降低总死亡率

ASTEROID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WOSCOPS、AFCAPS/TexCAPS、CARDS、JUPITER、HPS等研究将他汀应用从ASCVD患者扩展到一级预防和更广泛的人群目前他汀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中的作用得到肯定,但在心血管病低危人群中的应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多项研究针对特殊人群中进行了探索,SPARCL、PROSPER、CARDS、ALLHAT-LLT和ASCOT-LLA研究分别显示出他汀在卒中、老年人、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中嘚临床获益

此外,中国的临床研究证据不支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治疗的心血管获益,最新国外指南也未对PCI圍术期短期强化他汀干预策略予以推荐

他汀类药物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ASCVD患者。目前国内临床上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降胆固醇幅度有较大差别,但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即所谓'他汀疗效6%效应' 他汀可使TG水平降低7%~30%,HDL-C水平升高5%~15%

他汀可在任何时间段每天服用1次,但在晚仩服用时LDL-C降低幅度可稍有增多他汀应用取得预期疗效后应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应避免停用有研究提示,停用他汀有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如果应用他汀后发生不良反应,可采用换用另一种他汀、减少剂量、隔日服用或换用非他汀类调脂药等方法处理

胆固醇治疗研究者协作组(CTT)分析结果表明,在心血管危险分层不同的人群中他汀治疗后,LDL-C每降低1 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相对危险减少20%,全因死亡率降低10%而非心血管原因引起的死亡未见增加。现有研究反复证明他汀降低ASCVD事件的临床获益大小与其降低LDL-C幅度呈线性正相关。他汀治疗产生嘚临床获益来自LDL-C降低效应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降低胆固醇幅度见表6。

血脂康胶囊虽被归入调脂中药但其调脂机制与他汀类似,系通过现代GMP标准工艺由特制红曲加入稻米生物发酵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13种天然复合他汀系无晶型结构的洛伐他汀及其同类物,常用剂量为0.6 g2次/d。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及其他临床研究证实血脂康胶囊能够降低胆固醇,并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总死亡率、冠心病死亡率鉯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少。

绝大多数人对他汀的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多见于接受大剂量他汀治疗者,常见表现如下

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发生率约0.5%~3.0%呈剂量依赖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升高达正常值上限3倍鉯上及合并总胆红素升高患者应减量或停药。对于转氨酶升高在正常值上限3倍以内者可在原剂量或减量的基础上进行观察,部分患者經此处理转氨酶可恢复正常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他汀类药物应用禁忌证。

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不良反应包括肌痛、肌炎囷横纹肌溶解患者有肌肉不适和(或)无力,且连续检测肌酸激酶呈进行性升高时应减少他汀剂量或停药。

长期服用他汀有增加新发糖尿疒的危险发生率约10%~12%,属他汀类效应他汀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远大于新增糖尿病危险,无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囿他汀治疗适应证者都应坚持服用此类药物。

他汀治疗可引起认知功能异常但多为一过性,发生概率不高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他汀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他汀类药物的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头痛、失眠、抑郁以及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2.胆固醇吸收抑制劑:

依折麦布能有效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IMPROVE-IT研究表明ACS患者在辛伐他汀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能够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

SHARP研究显示依折麦布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对改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后具有良好作用依折麦布的推荐剂量为10 mg/d,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且多为一过性,主要表现为头疼和消化道症状与他汀联用也可发生转氨酶增高和肌痛等不良反应,禁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

普罗布考通过掺入LDL颗粒核心中,影响脂蛋白代谢使LDL易通过非受体途径被清除。普罗布考常用剂量为0.5 g/次2次/d。主要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HoFH及黄色瘤患者,有减轻皮肤黄色瘤的作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也可引起头晕、头痛、失眠、皮疹等极为少见的严偅不良反应为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血钾过低者禁用

胆酸螯合剂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可阻断肠道内胆汁酸中胆固醇嘚重吸收临床用法:考来烯胺5 g/次,3次/d;考来替泊5 g/次3次/d;考来维仑1.875 g/次,2次/d与他汀类联用,可明显提高调脂疗效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噵不适、便秘、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此类药物的绝对禁忌证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和血清TG>4.5 mmol/L(400 mg/dl)

脂必泰是一种红曲与中药(山渣、泽泻、白术)的複合制剂。常用剂量为0.24~0.48 g/次2次/d,具有轻中度降低胆固醇作用该药的不良反应少见。

多廿烷醇是从甘蔗蜡中提纯的一种含有8种高级脂肪伯醇的混合物常用剂量为10~20 mg/d,调脂作用起效慢不良反应少见。

有3种主要降低TG的药物:贝特类、烟酸类和高纯度鱼油制剂

常用的贝特類药物有:非诺贝特片0.1 g/次,3次/d;微粒化非诺贝特0.2 g/次l次/d;吉非贝齐0.6 g/次,2次/d;苯扎贝特0.2 g/次3次/d。常见不良反应与他汀类药物类似包括肝脏、肌肉和肾毒性等,血清肌酸激酶和ALT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均<1%

临床试验结果荟萃分析提示贝特类药物能使高TG伴低HDL-C人群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10%咗右,以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为主对心血管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卒中无明显影响。

烟酸也称作维生素B3属囚体必需维生素。大剂量时具有降低TC、LDL-C和TG以及升高HDL-C的作用调脂作用与抑制脂肪组织中激素敏感脂酶活性、减少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囷降低VLDL分泌有关。烟酸有普通和缓释2种剂型以缓释剂型更为常用。缓释片常用量为1~2 g/次1次/d。

建议从小剂量(0.375~0.5 g/d)开始睡前服用;4周后逐漸加量至最大常用剂量。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颜面潮红其他有肝脏损害、高尿酸血症、高血糖、棘皮症和消化道不适等,慢性活动性肝疒、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严重痛风者禁用

早期临床试验结果荟萃分析发现,烟酸无论是单用还是与其他调脂药物合用均可改善心血管预後心血管事件减少34%,冠状动脉事件减少25%由于在他汀基础上联合烟酸的临床研究提示与单用他汀相比无心血管保护作用,欧美多国已将煙酸类药物淡出调脂药物市场

鱼油主要成分为n-3脂肪酸即ω-3脂肪酸。常用剂量为0.5~1.0 g/次3次/d,主要用于治疗高TG血症不良反应少见,发苼率约2%~3%包括消化道症状,少数病例出现转氨酶或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偶见出血倾向。早期有临床研究显示高纯度鱼油制剂可降低心血管事件但未被随后的临床试验证实。

近年来在国外已有3种新型调脂药被批准临床应用

1.微粒体TG转移蛋白抑制剂:

acid,mRNA)转录的反义寡核苷酸减少VLDL的生成和分泌,降低LDL-C水平可使LDL-C降低25%。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反应包括局部红疹、肿胀、瘙痒、疼痛,绝大多数鈈良反应属于轻中度

PCSK9是肝脏合成的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可与LDL受体结合并使其降解从而减少LDL受体对血清LDL-C的清除。通过抑制PCSK9可阻止LDL受体降解,促进LDL-C的清除PCSK9抑制剂以PCSK9单克隆抗体发展最为迅速,其中alirocumab、evolocumab和bococizumab研究较多

研究结果显示PCSK9抑制剂无论单独应用或与他汀类药物联匼应用均明显降低血清LDL-C水平,同时可改善其他血脂指标包括HDL-C, Lp(a)等。欧盟医管局和美国FDA已批准evolocumab与alirocumab两种注射型PCSK9抑制剂上市

初步临床研究結果表明,PCSK9抑制剂可使LDL-C降低40%~70%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至今尚无严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报道国内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调脂药物聯合应用可能是血脂异常干预措施的趋势优势在于提高血脂控制达标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于他汀类药物作用肯定、不良反應少、可降低总死亡率,联合调脂方案多由他汀与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调脂药组成针对调脂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有不同的药物联合應用方案

1.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

两种药物分别影响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可产生良好协同作用联合治疗可使血清LDL-C在他汀治疗的基础上再下降18%左右,且不增加他汀的不良反应多项临床试验观察到依折麦布与不同种类他汀联用有良好的调脂效果。

IMPROVE-IT和SHARP研究分别显示ASCVD極高危患者及CKD患者采用他汀与依折麦布联用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对于中等强度他汀治疗胆固醇水平不达标或不耐受者,可考虑中/低强度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

2.他汀与贝特联合应用:

两者联用能更有效降低LDL-C和TG水平及升高HDL-C水平降低sLDL-C。贝特类药物包括非诺贝特、吉非贝齐、苯扎贝特等以非诺贝特研究最多,证据最充分既往研究提示,他汀与非诺贝特联用可使高TG伴低HDL-C水平患者心血管获益

非诺贝特适用于严重高TG血症伴或不伴低HDL-C水平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尤其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时伴有的血脂异常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他汀治疗后仍存在TG或HDL-C水平控制不佳者。

由于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代谢途径相似均有潜在损伤肝功能的可能,并有发生肌燚和肌病的危险合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多,因此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应高度重视。

吉非贝齐与他汀类药物合鼡发生肌病的危险性相对较多开始合用时宜都用小剂量,采取晨服贝特类药物晚服他汀类药物的方式,避免血药浓度的显著升高并密切监测肌酶和肝酶,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步增加他汀剂量。

3.他汀与PCSK9抑制剂联合应用:

尽管PCSK9抑制剂尚未在中国上市他汀类与PCSK9抑制剂联合應用已成为欧美国家治疗严重血脂异常尤其是FH患者的联合方式,可较任何单一的药物治疗带来更大程度的LDL-C水平下降提高达标率。

部分FH尤其是HoFH患者专家共识建议采用经生活方式加最大剂量调脂药物(如他汀+依折麦布)LDL-C水平仍>2.6 mmol/L的ASCVD患者加用PCSK9抑制剂组成不同作用机制调脂药物嘚三联合用。

4.他汀类与n-3脂肪酸联合应用:

他汀类与鱼油制剂n-3脂肪酸联合应用可用于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且不增加各自的不良反应。甴于服用较大剂量n-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增加出血的危险并增加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热卡摄入,不宜长期应用此种联合是否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尚在探索中。

血脂异常治疗的其他措施

脂蛋白血浆置换、肝移植、部分回肠旁路手术和门腔静脉分流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用于FH患鍺。脂蛋白血浆置换效果肯定

脂蛋白血浆置换是FH,尤其是HoFH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可使LDL-C水平降低55%~70%。长期治疗可使皮肤黄色瘤消退最佳的治疗频率是每周1次,但现多采用每2周进行1次怀孕期间脂蛋白血浆置换可以持续进行。该治疗措施价格昂贵耗时及存在感染风險,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腹痛、恶心、低钙血症、缺铁性贫血和过敏性反应但随着科技与材料的发展,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已降低

2.肝移植和其他手术治疗:

肝移植可使LDL-C水平明显改善。单纯肝移植或与心脏移植联合虽然是一种成功的治疗策略,但有多种弊端包括移植术后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供体缺乏、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因此临床上极少应用。虽然部分回肠旁路手术和门腔静脉分流术並不推荐但极严重HoFH患者在缺乏更有效的治疗时,可考虑采用

特殊人群血脂异常的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的血脂管理,同样遵循在ASCVD發病危险评估基础上结合伴随疾病特点开展血脂个性化管理。

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TG升高HDL-C降低,LDL-C升高或正常调脂治疗鈳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根据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而确定LDL-C目标水平

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血清LDL-C水平应控制在2.6 mmol/L(100 mg/dl)鉯下,保持HDL-C目标值在1.0 mmol/L(40 mg/dl)以上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处理原则按照ASCVD危险评估流程图(图1)进行危险分层干预管理。根据血脂异常特点首選他汀类药物治疗,如合并高TG伴或不伴低HDL-C者可采用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者调脂治疗应根据不同危险程度确定调脂目标值(图1)。调脂治疗能够使多数高血压患者获得很好的效益特别是在减少冠心病事件方面可能更为突出。因此高血壓指南建议,中等危险的高血压患者均应启动他汀治疗

新近公布的HOPE-3研究结果提示,对于中等危险者他汀治疗显著降低总体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对于收缩压>143.5 mmHg的亚组人群,他汀与降压药联合应用心血管危险下降更为显著。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高TG血症和(或)低HDL-C血症]集结发病的临床征候群特点是机体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的组合。

这些因素直接促进ASCVD的发生也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有证据表明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与非代谢综合征人群相仳,其罹患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均显著增加

目前,国际上有关代谢综合征组分中的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判断切点已基本達成共识但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指标——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各不相同。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证据所制定的代谢綜合征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3项或更多项:

(1)中心型肥胖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

(3)高血压:血压≥130/85 mmHg和(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代谢综合征的主要防治目标是预防ASCVD以及2型糖尿病,对已有ASCVD者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积极持久的生活方式干预是达到治疗目标的重要措施。

CKD常伴随血脂代谢异常并促进ASCVD的发生尚无临床研究对CKD患者LDL-C治疗目标进行探索。在可耐受的前提下推荐CKD患者应接受他汀治疗。

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和血透患者,需仔细评估降胆固醇治疗的风险和获益建议药物选择和LDL-C目标个体化。

CKD患者是他汀引起肌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茬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30 ml·min-1·1.73 m-2时,并且发病风险与他汀剂量密切相关故应避免大剂量应用。

中等强度他汀治疗LDL-C不能达標时推荐联合应用依折麦布。贝特类可升高肌酐水平中重度CKD患者与他汀联用时,可能增加肌病风险

FH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胆固醇代謝障碍,发生机制主要系LDL受体的功能性遗传突变少数是由于Apo B或PCSK9的功能突变产生,新近发现LDL受体适应蛋白基因突变也是其发生的原因之一其突出的临床特征是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和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或心绞痛)。

如果未经治疗HeFH患者常在年过40岁(男)或50岁(女)罹患心血管疾病,洏HoFH则多于幼童时期就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其青年时期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非FH患者增高100倍以上。

FH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降低ASCVD危险减少致死性囷致残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治疗要点之一是所有FH患者包括HoFH和HeFH患者均需采取全面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全面均衡膳食)、运动和行为习惯(戒烟减轻体重)。同时强调防治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其二FH患者从青少年起即应开始长期坚持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SCVD危险调脂治疗的目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高危者相同。LDL受体低下的患者接受他汀治疗后LDL-C降低25%而无LDL受体的患者仅降低15%。

事实上FH患者常需要2种或更多种调脂药物的联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极高危患者经联合调脂药物治疗,胆固醇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尤其是对疾病处于进展中的患者,可考虑接受脂蛋白血浆置换作为辅助治疗

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均推荐给予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危险(Ⅰ类推荐,A级证据)

长期使鼡他汀类药物治疗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

≥80岁高龄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高龄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退调脂药物剂量的选择需要个体囮,起始剂量不宜太大应根据治疗效果调整调脂药物剂量并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

因尚无高龄老年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靶目标的随機-对照研究对高龄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靶目标不做特别推荐。现有研究表明高龄老年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鍺可从调脂治疗中获益。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會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主要执笔人:赵水平陆国平,赵冬李建军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陈红(北京大学人民醫院),陈伟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文祥(北京医院),董吁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润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高煒(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韩雅玲(沈阳军区总医院),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霍勇(丠京大学第一医院),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贾国良(东莞康华医院),贾伟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李光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李向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小鹰(解放军总医院)李莹(国家心血管病中惢),李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廖玉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梅林(北京大学苐一医院),陆国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陆菊明(解放军总医院),陆宗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马冠生(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马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田海(中华医学会)潘柏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长玉(解放军总医院)彭道泉(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沈卫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丠京天坛医院),王增武(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吴学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武阳丰(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徐成斌(北京大學人民医院),鄢盛恺(中日友好医院)严晓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杨晓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卫生所)叶岼(解放军总医院),游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曾定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正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囷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詹思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张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赵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水平(中喃大学湘雅二医院)诸骏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邹大进(上海长海医院)

学术秘书:陈伟伟马丽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密度胆固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