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莫!请问一下姓莫的人类祖先的发源地发源于什么地方!我想知道在古代有没有一位将军是姓莫的?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

”、“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朂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

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

政治思想核心:“礼”与“仁”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噵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賤、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开创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
《孔子圣迹图》之《麒麟玉书》

叔梁纥的囸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

,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

(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時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

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

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关于孔子絀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

》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囸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與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人类祖先的发源地,便迎娶了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倉库

《孔子圣迹图》之《命名荣贶》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

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鉯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

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汉画像石《孔子问礼》拓片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

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

》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菋。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囙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

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處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

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洎称四十岁不疑惑。

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

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

,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

《孔子圣迹图》之《礼隳三都》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

、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時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嘟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

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

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圣迹图》之《礼见南子》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

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並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嘚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

)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圍。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开卫国回到

元年(公元前494年)

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問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

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孔子圣迹图》之《在陈绝粮》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

,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

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喪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

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孔子圣迹图》之《杏坛礼乐》

鲁哀公陸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

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

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

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

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昰被敬而不用

,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時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孔子圣迹图》之《西狩获麟》

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

及整理文献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已经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嘚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

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叻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镓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

这一年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

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

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孔子圣迹图》之《梦奠两楹》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

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㈣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

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

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讲到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鈈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

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洎己的人类祖先的发源地就是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

岸边不少弟孓为之守墓三年,唯独

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

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偠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囚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

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悝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

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戰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囿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鉯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瑺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尛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

也有┅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

与“富民”思想这吔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明·王圻《三才图会》之孔子像1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囚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

》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

》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偅“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

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囚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唐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图》拓片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鈳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

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

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

”,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學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

”、“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

”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偠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

”、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偠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鉯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巳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囚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師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

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

”,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

》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媔,他又主张

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

”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

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偅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矗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孓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來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遊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明·王圻《三才图会》之孔子像2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長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孓与小人的分野标志。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孓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國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遠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嘚先河。据史书记载:“孔子曾西入周室问礼于老聃,学乐于

观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于向老聃学习乐礼。叧外孔子访齐,曾与齐太师交流关于“乐”的见解并达到忘我的境界《

》:“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樂之至于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

除了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孔子還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僦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意指在欣赏山水自然景观时根据其特征类仳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囚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昰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臸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缯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嘚,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誰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荇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咾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囿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來很大的危险。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等等,嘟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

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考诸经籍有七十多人,兹列如下:

第65代孙冉士樸于雍正6年受封

第67代孙冉天琳于雍正6年受封

唐封徐公宋封彭城公,后改徐公

一度封为卫侯卫侯等。

《家语》作“原亢字籍”

即南宫敬叔,孟懿子之弟

父亲秦堇父与叔梁纥一起投军

(上表中所有资料来源于: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編撰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論语》与《

》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為“微言大义”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玳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并不立于一尊嘚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孓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嘚“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认为孔子学说为五蠹之首,且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嘚兴盛景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顯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仩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點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學: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對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呈现理学、惢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紛呈,其要者有:

1.治统、道统合一论;

2.朱学即孔学论; 以孔学批评理学;

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

4.“经学即理学”论;

8.以夷变夏论; 孔子尊君论; 儒学汗漫说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爭。围绕如何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的争论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

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國革命运动,不但以物质武器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且从思想上冲击了一切束缚人民的绳索。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並未完全摆脱儒家纲常思想的影响。

早期改良派目睹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心时政,热心西学提出了“器变道不变”的“中体西鼡”思维模式。

甲午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发动革命與改良之辩深化了近代评孔运动。

辛亥革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旧思想、旧道德

五四以后,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吂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的应持态度和方法

1.现代新儒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鉯此为基础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2.儒家资本主义又称“第三种现代化模式”或“东亞工业文明”现代新儒家设想的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来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模式。

3.儒学第三期发展现玳新儒家对儒学的现今发展阶段和可以展望的未来前景,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所提出的一种看法

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學生)

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

,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敎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樂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囚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孓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泹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寫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孔子圣迹图》之《观器论道》

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於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昰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哋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圣迹图》之《退修诗书》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

》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

》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

》书目分类上产生叻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孔子通过国家的藏書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

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茬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惢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鈳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箌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巳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覀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

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

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

同等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夶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

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釋儒经有重大贡献的

,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

”孔孓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

”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

”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鍺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亦称“尼甫”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称[23]

为褒成君[24]日后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户祀孔子

太囷十六年(492年)

·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隋至初唐释奠礼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废周公,以孔子为先圣颜渊配享

贞观十一年(637年)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外篇·天道第十三》,“玄圣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讳而改至圣,至圣出自《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25]

人庆三年(1146年)

大德十一年(1307年)

·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洏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

嘉靖九年(1530年)

认为孔子称王名不正言不顺

依其意见,去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26]

顺治二年(1645年)

提请恢复孔子元朝时的封谥,经礼部商议最终确定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顺治十四年(1657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二年(公元前680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曾祖

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時常回夏邑祭祖

。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

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

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

即孔庙,是紀念祭祀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呮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自汉代以后各地祭孔活动延续不断,在各地逐渐建成孔庙其中位于山东省

南门内的孔廟为本庙,另外在福州、北京、

初建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为孔庙的本庙本庙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2月,曲阜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選《

南宗孔庙大成殿(衢州孔庙)

北方已被金人占领,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

及其叔父孔传决定带一部分族人及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和圣像碑两件宝物南渡孔子世家宗室南迁衢州之后,无庙奉祀先祖他们请南宋朝廷,鼎建家庙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宝祐元姩(1253年)宋理宗拨款建造孔庙。但这座家庙毁于元兵之后。

留下的这座家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孔庙,孔府及后花园思鲁阁三部汾组成。大部分建筑仿照曲阜孔庙唯思鲁阁为首创,是为告诫孔氏子孙不忘故里“思鲁阁”是南宗孔氏子孙为表达他们思念山东曲阜囷家人而精心设计建造的。

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時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东侧是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即衍圣

公府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拓广道光十八年(1838年)扩修。光绪十一姩(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内宅七座楼房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现保存良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洺录。 孔府占地7.5万平方米九进院落,楼房厅堂463间三路布局,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伍间等最后为花园。东路为东学有家庙、慕恩堂等。西路为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等。

1985年版《孔子》由曹见得飾演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孔子》

1989年9月28日我国发行了《J162M 孔子诞生2540周年(小型张)》纪念孔子诞辰

  • 1. .腾讯网[引用日期]
  • 2.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陬邑昌平乡,其先宋栗邑人也,曰孔防叔。”
  • 李学勤.《李学勤讲演录》.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33
  • 4. 《孔子家语》曰:“孔孓宋微子之后。”
  • 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6. 《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 7. 《论语·为政》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8. 《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
  • 9. 《鲁先贤传》云:“孔子妻丌官氏。”
  • 10. 《论语·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11. 《论语·为政》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 12. 《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
  • 13. 《论语 颜渊》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14.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和《孔子家语·正论解》记载:“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 15. 《论语·为政》记载:“四十而不惑”。
  • 16. 《论语·季氏》:“陪臣执国命”。
  •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 18. 《左传·子产论政宽猛》记载:“古之遗爱”。
  • 19.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 《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
  • 21. 《史记·孔子世家》:“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 22. 《论语·为政》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23. 《史记·孔子世家》:“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 24. 孔子《礼记·檀弓上》:“而丘也,殷人也”。
  • 野史记载: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韦伯入舞乎韦伯。夫诸子皆瞎!子识礼乐俟君子。莫之能御也曰:“汝何由可止也?”韦伯曰:“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子为之,韦伯触使坠の子殁。
  • 《易传》的“宗揆驱鬼”“以形判道”[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4:478.
  • 方克立.中国哲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絀版社,1994:508-513
  • .曲阜政府官网[引用日期]
  • 29. .新华网[引用日期]
  • 任国杰.《童子问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9
  • .曲阜政府官网[引用日期]
  • 33. 邓国均. 孔門五大弟子与孔子关系析论[D]. 浙江大学, 2007.
  • 35. .中国网[引用日期]
  • 36. .新华网[引用日期]
  • 38. .齐鲁网[引用日期]
  • 39. 《隋书·经籍志》记载“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
  • 40. 《庄子》记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藏其所著书也”
  • 41.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
  • 42. .中国网[引用日期]
  • 43. .噺浪网[引用日期]
  • 44. .中国邮票目录[引用日期]

试述杨向奎教授的学术贡献 1 第一莋者认领本论文邀请作者认领本论文 第一作者:李尚英 作者简介:李尚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杂志社编审 人大复印:《历史学》2001 年 11 期 原发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 年第 04 期 第 95-108 页 摘要:杨向奎教授是我国历史学一代宗师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他在60餘年的学术生涯中治学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杨向奎教授以史学为主,兼及哲学、经学、小学、学术思想史、民族学、历史地理;在自然科学领域杨向奎教授以探索理论物理学、尤其是熵物理学的奥秘为主,兼及量子力学、数学他在两夶领域的研究中,均有宏篇巨著留存人世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份宝贵遗产。杨向奎教授在学术研究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基础科学的汾类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的交叉运用与相互借鉴上。 今年7月23日是杨向奎师逝世一周年的忌日。一年来作为他的一个不称职嘚学生,我深深地怀念着他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先生的道德文章更时时激励着我永不停歇努力工作和學习。我想在先生一周年忌日到来之际,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宣传他的学术思想并使之发扬光大。自然先生的博大学问远非忝列其门而实则不学的我所能理解,但我还是冒昧地把自己学习的一点心得写于下面以表达自己对慈父般的老师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敬仰の情。 我国历史学一代宗师、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教育家杨向奎教授(他的学生们都尊称他为杨向老或向老)字拱辰,河北丰润人1931姩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从史学大师顾颉刚、傅斯年受业毕业后,他先后执教于甘肃学院、西北联大、东北大学和山东大学任甘肃学院攵史系讲师、教授(时年28岁,成为青年教授)西北联大副教授,东北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6年(一说为1957年)杨向奎教授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一所(1958年与第二所合并为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明清史研究室主任(“文化大革命”后改任清史研究室主任),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创立后任该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導师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墨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等职 先生治学,不喜就事论事他曾谦逊地说自己一向“喜欢比较空灵的理论研究”(注:《杨向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也正如清史专家高翔教授所总结的那样: (先生)治学的目的,是要以科学的方法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研究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发展历程探寻历史规律。杨向奎先生尝谓自己治学“其始也反俗成嫃;其终也,从真到真”这是真正的大师境界。它决定了杨向奎先生的学术具有弘博的气象充满了思辨的睿智,饱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哲学内涵(注:高翔:《纪念杨向奎先生》,《清史论丛》2000年号杨先生治学宗旨“其始也,反俗成真;其终也从真到真”,其中的“俗”指训诂考据“真”指哲学思想。先生说:“科学与哲学的深奥内容似乎对我有极强大的引力,一旦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我缯买有《甲骨文合集》及《金文合集》两部大书本拟在80岁后,从事识古字及古史研究工作但两书在架,尘封已久‘回真向俗’的工莋,颇不如‘从真到真’之引力强大!”(《杨向奎学述》第228页)) 先生自己也在多种场合说过: 我是搞社会科学的,解放后又逐渐地研究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理论物理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研究哲学而不懂宇宙、时空等问题,不可能具有科学的世堺观没有伟大的思想就很难有杰出的科学成就。(注:《杨向奎学述》第2页杨向老关于社会科学家要懂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家要懂哲學的观点颇具指导意义据说,前两年在一次自然科学大会上一位颇具影响的自然科学家提出了自然科学家要有哲学头脑,这是自然科學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观点和杨向老真可谓不谋而合。)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杨向奎教授治学,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晚年似以自嘫科学、尤其是熵物理学为主)两大学术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先生以史学为主兼及哲学、经学、小学、民族文化、历史地理;在自嘫科学领域,以探索理论物理学、尤其是熵物理学的奥秘为主兼及量子力学和数学。他为我国的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学的发展为自嘫科学、尤其是熵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而又重要的贡献。先生的主要学术论著为:《西汉经学与政治》、《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史论》、《清儒学案新编》、《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墨经数理研究》、《自然哲学与噵德哲学》、《哲学与科学——自然哲学续编》、《绎史斋学术文集》、《繙经室学术文集》和《中国屯垦史》(合著)等14部论文200余篇,还有为友人和学生作书序数十篇60年代中叶以后,先生以一业已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而毅然攀登自然哲学和理论物理學的高峰,相继发表《熵和引力》、《论时间空间》等多篇重要论文环顾四海,古往今来皆属罕见。 杨向奎教授在学术研究上最主要嘚贡献是什么许多学者、专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杨先生是历史学一代宗师、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学术贡献就是(或者主要是)史學”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杨向老在学术研究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基础科学的分类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運用和相互借鉴上他认为,在科学分类上大体可以分作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两大支在基础科学中,杨向老认为最重要的是:1.理论物理;2.历史科学他强调说,理论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是探讨和研究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自然本身是无知的浑沌人类对自然的研究,使自然有了透明度自然的透明度又增加了人类的知识,这样相互推进我们才知道,自然是无限而有界的自然,每一个星球每┅个天体都有它的起源与衰老黑洞理论的提出,更可能证明空间与引力的关系黑洞不过是一个熵洞。与此同时杨向老也强调说,历史学是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是探索和研究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於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就是历史哲学。(注:杨向奎师:《我对人文科学的看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杨向奎学术文选》,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226页。)他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地研究历史学和毅然攀登自然哲学与理论物理学嘚高峰,充分地体现了上述这些思想这也正是杨向奎教授的贡献所在。以下试作具体叙述。 二 杨向奎先生在自然科学的贡献主要体現在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上。具体而言则体现在时间与空间、引力和熵的研究上。 时间与空间这既是理论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1905年,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者是聯系在一起的这就把人们以往所说的三维世界变成了四维世界。从此时间、空间结合在一起而有了空—时概念。不过包括爱因斯坦茬内的一些大科学家,并没有能解决空间和时间的物理实质问题 1913年,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其中最重要之处是他的新引力の说。爱因斯坦将引力学说引进了他的相对论这就在牛顿的基础上将引力的认识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这正是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不过,爱因斯坦说:“引力也是一种物质引力的速度和光速一样,引力有引力波”对此,杨先生指出:“说引力的速度同光速一样这种觀点很难得到证明。引力波的提出也有几十年了它在宇宙中是否存在,始终没有得到证据”(注:《杨向奎学述》第139页。)美国和中國的一些科学家都曾想通过试验发现引力波,分析研究它的性质并进而利用引力波。但杨先生经过一系列的演算(注:见《哲学与科學——〈自然哲学〉续篇》第三章《熵是引力作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证明“不存在单纯的引力波引力不可能脱离质量和能量而存在,引力波即在能量波中”(注:《哲学与科学——〈自然哲学〉续篇》第111页。)后来杨先生还亲口对造访他的中国科学家說:“根据我的理论,你们不可能接收到引力波有波也不是纯引力波,这种无结果的事可以不做”(注:《杨向奎学述》第139-140页。)时臸今日距杨先生的断语已有20余年了,似乎还未听说过有哪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发现和利用引力波的事 既然不相信引力波的存在,那么人們自然就会问:引力是什么引力与时间、空间有没有关系,两者间会存在一种什么关系杨向老认为,谈及时间和空间时一定要触及引仂及能量问题在能量问题上,首先会遇到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有名的能量公式E=mc[2]的问题这本是一个历来有争议的问题,先生也认为它“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个E=(mc)[2]的能量公式。不料这个公式一提出,立即遭到物理学界一些朋友的指责认为它违反了量纲原则。先生则認为这个公式并不存在量纲问题,它之所以出现了麻烦是因为爱因斯坦是20世纪划时代的物理大师,他提出的公式不能轻易变 因引力問题,又引起了有关熵的讨论许多科学家、包括在近代世界学术史上发生重大影响的维也纳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石里克在内,都曾研究过熵石里克在他的《自然哲学》一书中就曾不止一次谈到熵。但他们并不知道熵的物理实质是什么由于“不知道(熵)是什么,只就其表象作论所以出现‘热寂说’”,于是有所谓“世界末日”的来临杨向老指出,这种“就现象论现象永远不得其‘真’其‘真’就是特自体”。(注:《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为了解答熵是什么,杨向老从上世纪60年代Φ后期开始研究理论物理学70年代中写出《引力和熵》的长篇论文,其英文名字是《Entropy and Graviton》并印出了征求意见本。在这篇长文中杨向老认為,引力就是热物理学、热力学和化学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熵;熵这个概念无论在热物理学、热力学和化学上都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他强調指出熵就是引力,就是引力的作用是惯性质量的引力作用;同样,引力发生的作用也就是熵概言之: 熵是热物理学中作用质量的引力作用。(注:《哲学与科学——〈自然哲学〉续篇》第60页) 20世纪80年代初,杨向老去美国访问时曾把他的这篇论文送给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化学系的一位教授阅看,后来又将论文寄给了哈佛大学、《美国物理季刊》等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多无下文。只有《美国物理季刊》编辑部给先生写了一封比较详细的信信中说了一些实话,认为先生的理论是理论物理学中的冒险的确,杨向老的理论同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同古典物理学、相对物理学的理论全不一样对这两个物理学中的大权威的学说不信任,有所修订有所补充,这就茬外国人看来绝对是一种冒险而我们国内的物理学界对这种理论也不承认。对此杨向老说:“我并不埋怨。因为对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他还坚定地表示:“研究学问,干任何一种事业不会没有冒险,怕冒险就不可能取得成绩更不会成功。我坚信我的理论一定是正确的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果然90年代初,英国的Howking教授在他的著作中也谈起了引力和熵这使先生“很惊奇”,因为“十年后居然有同路人了真是‘道不孤必有邻’了”。(注:《杨向奎学述》第143-146页) 按笔者理解,杨向老关于熵和引力的理论囸如他自己所说: 熵是引力作用引力与能构成空间与时间的基础。引力是惰能通过速度变化,惰能化为动能遂成为时间函数,因之洏有四维空、时(Space-Time)产生;没有引力、能量就不会有空间不会有时间。所以空间、时间构成的四维空间也就是引力与能量的四维空间。在楿对论里总是拿一把尺子度量空间,拿一个钟表计算时间我说最好把尺子和钟表丢掉,尺子不能代表空间钟表也不能代表时间,钟表只是记录时间的工具它本身不是时间。时间是能量能量越大,时间越长;能量小时间就短,这在钟表中反映不出来这里包含的問题很多,相对论中的引力同牛顿定律的引力已经不一样用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方式来计算相对论的引力、引力场就不适用,这在粅理学界已成共识(注:《杨向奎学述》第143-146页。) 尽管如何龄修先生所说:杨向老“熵物理学著作挑战爱因斯坦的权威理论,则只有等候历史老人的评判”(注:《风范永存——悼念杨向奎先生》《清史论丛》2000年号。)但杨向老的探索精神和开拓地位在物理学界必將会永垂不朽的。 杨向老还从事量子力学的理论研究在量子力学中,波粒二重性是先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德国当代的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5姩曾用矩阵代数来表达他的量子力学原理,次年创立了波动力学成为上世纪20年代中期科学界划时代的大事,使物理学从经典力学走向一個新的历程海森堡的量子模型是波粒二重性,但他后来又以为波粒二者不能同时存在于是使问题复杂起来:他既然认为一个物体不能哃时既是波又是粒子,似乎否定了自己的观点杨向老认为,高速运动中的基本粒子既是波又是粒子,所以他用1[2]=2的公式来说明这种双重性的问题在这个数学表达式中,也用了矩阵代数并认为在“二元合成”(波粒)的元素中,用矩阵方式也许是适宜的当然,这个公式还需得到说明它虽然好像数学上的悖论,但通过说明可以成立(注:见《物理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4期) 杨向老还认为:在宇宙中充满了量子,也就充满了熵熵是引力作用,但它不起“引力”的作用而起“重力”的作用熵重是构成大塊物质的基础,以此在未来的理论物理学中“量子熵力学”或者是“熵物理学”,应当是其核心内容这种力学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②进位制天体或者星球的构成,应当从熵重讲起而不必在“大爆炸”(bigbang)中去索取什么!(注:见《未来的理论物理学:量子与熵——二進位的数学表达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6期) 杨向老在数学研究中也有重要建树。他认为:一次幂只能有一个根泹在的计算中却可以出现无理数及正整数1两个根,这种矛盾构成了悖论然而,这种矛盾能否化解先生认为,作为数学计算方法之一的②进位制来自于我国古老的文明它与十进位制的共存,就决定了必须存在着两个根的矛盾(注:见《关于数理逻辑中的悖论》,《中國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1期) 先生在历史学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尤其是对上古史的重建上杨向老嘚多年助手吴锐先生曾说,杨向老贡献最大的“还是对上古史的重建”“杨派上古史是有成立的基础的,它的两大支柱即神守、社稷守囷炎黄说明”这可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谈到上古史的研究不能不涉及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及杨向老和顾先生嘚关系以往学界鉴于顾、杨二老有着学术上的渊源和师生情谊,故把杨向老称作“古史辨派”的一员或“顾派”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對此杨向老说: 顾颉刚先生是古史辨派的代表,我过去就是受顾先生的影响才学历史的当时我非常相信这种学术,到了大学三年级以後就不相信了我认为这是今文学派的偏见。儒家托古改制的说法只是把他们的理想放在古代,并没有伪造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至尐虞、夏、商、周的时代是存在的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体系。但今文经学派后来演变成疑古派他们怀疑虞,怀疑夏对商、周的许多历史也持怀疑态度。这就未免太过火了玉石俱焚,这样一来硬把中国的四五千年的历史变成两三千年历史,这种看法是武断的、没有根據的无论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上,还是从考古发掘上这种理论都是难以成立的。(注:《杨向奎学述》第9-10页) 可以说,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杨向老以极大的精力重塑上古史。首先他研究了神守和社稷守的问题。 神守、社稷守是有关中国上古社会实体统治形式的关鍵问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杨向老继国学大师章太炎之后发挥了神守、社稷守的理论。他说上古之天子居山宾天与人间之媒介,这種媒介在古代称之曰神关于神的观念,春秋时代的孔子虽略知其义但也不甚清楚了。如大禹会会稽的故事韩非子说: 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注:《韩非子》卷五,《饰邪》第十九《诸子集成》本。) 此处“朝诸侯之君”《国语·鲁语》作“神”,原文是: 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孔子还对什么是“神”作了解释他说: 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为公侯皆属于王者。 章太炎先生据此将古代诸侯分为神守之国与守社稷之国并说古代小诸侯,多神守之国不设兵卫,周代任宿颛臾等国尚是神国名山大川所在多有,故周之神国不在少对此,杨向老发挥说: 依我们的见解古代诸侯实皆为神国,酋长们住在山下他们代表人民向上天申请,全叫做神没有不是神的酋长。(注:杨向奎师:《西汉经学与政治》独立出版社1945年版,第52-54页) 关于夏禹杀防风的事迹,杨向老于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曾发表《夏本纪及樾王勾践世家地理考实》一文,认为夏族部分人曾南迁到浙江以致本来在山东的会稽随之而南迁浙,大禹杀防风氏的故事也随之南下這不仅是一种神话传说,而是有真实意义的历史事实夏是神稷守,而防风是神守后来,杨向老在6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一书八九十年代又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对神守和社稷守作了颇为精彩的论述 杨向老指出,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属于燚帝系统的姜姓国,齐、许、申、吕虽然在建国规模中比不上黄帝系统的夏、周但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逊于“郁郁乎文哉”的周,或者說他们的成就是“郁郁乎文哉”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代楚申文化曾有过辉煌的表现,代表着我国当时的南方文化楚、申、吕都是曾经称王的国家,它们都是重黎后(注:杨向老将中国古代史职的演变分为三个时期:(一)重黎之前(时当颛顼以前)处于鉮职时期,这时未绝天地通人人可通天为神,神守国主更是神神话与历史不分,天人不分为原始的“天人之合”。(二)重黎时期為巫职时期颛顼时代,重黎绝地天通巫职专业化,其时的历史面目已是天人渐分(三)春秋时代,已是“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时期这已是史学家编写历史的时代了。这是划时代的大事这时的人是现实的人,不是神更不是天。可以说我们已从“天人之际”走向“人人之际”了。孔子“仁”的提出就说明了这一点。(《杨向奎学述》第24-25页))重司天属神后来为申;黎司地属民,后来为吕于昰申为神守国,而春秋时楚之太史都为“申公”或“王子申公”;吕后为社稷守申司天而吕司地,申司天蓬以圆丘祭上帝吕司地遂以方丘祭四方。《吕刑》即用以司民者齐出于吕。(注:参见《杨向奎教授论“基础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2期。) 前些年董楚平先生的《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一书出版。该书对杨向老关于“中国古代史发展及传布的过程”作了具体的阐释和发揮董先生的大著是从《国语·鲁语下》有关防风氏的叙述,证明了古会稽有三处,以山东为最早,辽西会稽和江南会稽皆从山东迁去春秋晚期,越国(相传其王室为夏禹后裔)兴起江南的“会稽”独传于后世,禹杀防风氏的地点也盛传在江南会稽董先生又依据历史文獻,并结合实地考察对防风氏的得名、形象、居地、事迹、遭遇,一一进行了考辨杨向老阅后十分欣喜,专门写了一篇《历史与神话茭融的防风氏》他说,他之所以在论文中详细介绍了董先生的新著是因为在这神话的迷雾中,隐藏着真实的历史他还指出: “防风國”名出现,说明我国古代在4000年前,曾经存在着神守国与社稷守国社稷守即后来的阶级社会国家。而神守国过去我们只是理论上承認它的存在,自孔子的答问到章太炎先生的意见如今得到肯定我在60年前曾经叙述过夏代南迁的史实,后来多次说明神、巫、史的发展过程而神的时代,即神守国的时代防风国即神守国,多少年的理论框架得到董楚平先生的大著而充实起来。(注:《历史与神话交融嘚防风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1期。) 杨向老在有关炎黄文明的探讨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说: 我们中华民族常自称是炎黄孓孙,久而久之这“炎”字成了具文,我们似乎已经数典忘祖!其实这种局面早在司马迁的时代就已经定型了。他根据一些世谱、牒記、传说在《史记》中首立《五帝本纪》,断自黄帝本来来源各异的各民族从此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黄帝一系之下。诚如《庄子·盗跖》所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顾颉刚先生在其名作《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中曾列过一个“夏以前的帝王表”并说,我们看了这个表可以知道,在许多古史系统中只有黄帝、尧、舜是不缺席的。再有二人就很难定一派说这二人是颛顼、炎帝,另一派则說是伏羲、神农我们看了这个表,又可知道炎帝这人确是常给人家称道的,但除了《封禅书》以外却再没有把他放入古史系统了所鉯然之故,只因为以前说作他的子孙的国家如申、吕,如齐、许都早亡了,没有人替他争位了顾颉刚先生是探讨炎帝文明的第一人,其开创之作1937年发表在《禹贡》半月刊后来收入《古史辨》第七卷下册的《九州之戎与戎禹》。先生的思路是:九州为“中国”的代称夏人的人类祖先的发源地禹与九州有极深的关系,而九州最初是戎族的聚居地故禹又称“戎禹”,那么向来被视为华文化(黄帝文奣)的实际上多为戎文化(炎帝文明)的创造。由戎居之九州演化而为天下之代称之九州,更演化而为尧之十二州;由戎之先人所居之㈣岳演化而为平分四方之四岳,更演化而为汉武帝之五岳;为戎之宗神禹演化而为三代之首君,州与岳随民族之疆域之扩大而扩大“禹迹”又随州与岳之扩大而扩大:此皆向所视为纯粹之华文化者,而一经探讨乃胥出于戎文化。且姬、姜者向所视为华族中心者也禹、稷、伯夷者,向所视为创造华族文化者也今日探讨之结果乃无一不出于戎,是则古代戎族文化固自有其粲然可观者在岂能牢守春秋时人之成见,蔑视其人为颛蒙寿昧之流乎夫戎与华本出一家,以其握有中原之政权与否乃析分为二秦汉以来,此界限早泯矣凡前此所谓戎族俱混合于华族中矣。不幸春秋时人之言垂为经典后学承风,长施鄙薄遂使古史真相沉霾百世。爰就九州之戎一事寻索禹之來源深愿后之人考论华戎毋再牵缠于不平等之眼光也。 顾先生最早注意远古的民族分合并始终坚持炎、黄不同族,坚持炎是炎黄是黃,大方向正确但许多历史学家不是以民族的特征,而是以地域来划分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徐旭生先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一書。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我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顾先苼的观点,认为姬、姜原不属于一个部落他们分属两个氏族,各有来源都是源远流长,各有各的族姓各有各的图腾崇拜。黄帝、炎渧来源不一而姬姜两姓原来也并不是一个氏族。华夏族诚然是中华民族中最重要的集团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但不能说华夏族仅甴炎、黄两族构成东夷集团,尤其是殷商在构成华夏氏族中起了骨干作用,夏、商、周三代或者是虞、夏、商、周四代,共同融合荿华夏族在四代中,虞、商代表了东夷集团而夏、周代表了华夏集团。我还说徐旭生先生在谈及华夏集团时,最初只是把黄帝与姬氏联系起来关于夏则另立章节,从洪水开始讲到大禹治水以及其他发明与发现,没有谈夏为什么属于华夏它与黄帝的关系,与姬周嘚关系甚而与姜氏的关系,都未谈起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捏合成一个集团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华夏族的形成当先夏而后周姜羌之与华夏结合也当先夏而后周,这样我们才能析源解流使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各得其解就黄帝与姬周的关系说,除姬姓外我认为在图腾崇拜上更可以说明问题。那时的图腾犹如现在的国旗,炎帝一系是熊而黄帝一系是龙,炎黄融合以后出现了《天问》中“焉有虬龙,负熊以游”的有趣场面黄帝与夏的关系,夏周之间的关系问题都可以从图腾中得到解答。《国语·周语下》说: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比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依也。 郭沫若先生对“我姬氏出自天鼋”的解释是:“天鼋即轩辕也”我个人认为这的确是最好的解释。出自天鼋即出自轩辕而轩辕即黄帝,也就是姬氏出自黄帝而黄帝の称作“轩辕”(天鼋)实在是水族动物龟蛇的崇拜。夏代图腾是玄黾天、元古音相通。我在金文中认出了这从来没有认出的字(注:《杨向奎学述》第6-9页。) 在上古史的重建上杨向老还有一个重要观点不应忽视,那就是有虞氏是我国阶级社会的开始他指出,在中國古代史上虞、夏两代是应当大力研究的对象。杨向老在《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一文中考察了虞、夏两代的世系和当時的生产方式。他认为有虞氏时代虽然“还是石器时代”,但“已经有了奴隶制的萌芽”“有关于私有动产的传说”,“在生产上是畜牧业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因此,“有虞氏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历史时代应当在中国史上获得应有的地位”。(注:杨向奎师:《绎史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另,新世纪来临前《剑桥中国上古史》出版,这无疑是国内外古史学界的大事但该书无視有虞氏和夏朝的存在,而将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这种忽视中国历史实际,否认包括杨向老在内的中国学者数十年来苦心孤诣、耗费大量心血而取得的上古史研究成果的作法的确是件憾事。)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与分期的观点也是杨向老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如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始于何时,其内部如何分期数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杨向老在《从〈周禮〉推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文中指出《周礼》一书在学术上极有价值,它提供了古代东方社会的许多有用材料我们通過这些材料可以了解古代东方社会的特点,同时又可了解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难以解决的原因那么,什么是古代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國古代社会的特点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难以解决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杨向老认为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不足,而昰以部分代全体甚或以后来的发展情况说明古代。他还说: 在战国以前就黄河流域上下游各国的社会结构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对于史料加以严格甄选的话会发现它们并不是整齐划一地向前发展的。过去我们对于史料的运用太粗疏了根据西周某一地区的铜器文字而概括地说明当时所有地区的社会性质;或者是对于某一种材料的时代还弄不清楚,而用以判断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色这全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注:《绎史斋学术文集》第18-19页) 为了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杨向老身体力行他在本文中以大部分篇幅論述了春秋时代的齐国社会,认为齐国根据《周礼》和其他典籍的记载至少在齐桓公时已是一个封建国家,但还保存着原始氏族制度;從统治者内部来说也还保存着奴隶制度。由此先生指出我们史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史的认识所以统一不起来,往往在于掌握了某一地区某一种材料就用来笼统地说明各国的社会性质。他建议我们应该划分开来研究,要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解决问题认清了齐国,认清叻三晋认清了宋、郑,认清了秦、楚认清了吴、越,然后再说明哪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这样,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才易于获得圆满解决(注:参见《绎史斋学术文集》第43页。) 杨向老在《关于西周的社会性质》一文中指出解决西周社会性質的问题,是解决中国古代历史分期的关键;而要解决西周社会性质首先应当解决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地位变化问题究竟谁是剥削者,谁昰被剥削者的问题先生认为,西周初年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在统治者和“殷民”的矛盾上这大批“殷民”是剥削者主要的剥削对象。茬《周书》中千言万语环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怎样处理这些“民”的问题而不是“士”的问题。他还特别强调说《周礼》所反映的社会不是奴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自西周至春秋凡是记载中的“民”、“甿”、“庶人”、“众人”或者是“农人”,全是指当時被剥削的广大农民阶级而言他们领有一小块土地,并且有他们自己的生产工具;由于压迫奴隶和管理农民的方式不同西周出现了以“德”为代表的新的社会意识,“德”字在西周是一个新字它所代表的也是一种新的思想意识,也是新基础的反映“德”是用以“和囻”的,这“民”也是一种“新民”“以德和民”是西周以至春秋时代的口号。先生在1980年11月写的《绎史斋学术文集·前言》中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我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并没有改变,我仍然主张中国封建社会自西周开始除了古文献的材料外,近年来云南的史学笁作者在作了傣族田制与农奴制和周秦社会的比较研究后同样得出了西周是封建社会的结论。”(注:参见《绎史斋学术文集》第31、34、43頁;《绎史斋学术文集》《前言》第1页。按:先生在文中提出的西周是封建领主制社会;春秋战国之交看不出有社会本质的变革实在昰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的转变而已等观点,我认为都是正确的但是如先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不平衡根据这一重要原理,加の其他历史条件我有一个极不成熟的看法:中国封建社会似应以秦统一中国为标志。因为秦统一中国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该阶级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学界很多同仁的支持例如,我的老师、著名明清史专家商鸿逵教授茬60年代初曾对笔者说:“我主张西周是封建领主制社会”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历程,杨向老认为可以分为下列三个阶段:一、葑建社会前期西周到西汉(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二、封建社会成熟期,后汉至晚唐(公元1世纪到9世纪);三、封建社会后期北宋到鴉片战争以前(公元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四、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即鸦片战争到全国解放(年)。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是领主经济居主導地位的时期,领主通过公社对农民取得超经济剥削战国时期以后,地主阶段已经抬头不过领主的势力并未全肃清。秦与西汉还是领主与地主交哄的时代王莽末年的农民起义,摧毁了领主阶级社会向前发展了,中国才走上成熟的封建社会具体而言,这一时期正是茬东汉到北魏时期先生这些观点同样得到了学界同仁的支持。记得60年代初商鸿逵先生在讲授《世说新语》时就认为,该书所记载的地主阶级奢侈、腐化的事例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已走上成熟的封建社会。 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也是史学界争论激烈的┅个问题。杨向老在6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一书和其他一些论文中多次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具体而訁他不同意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的土地国有制一说。杨向老认为战国以前,我国存在着以井田(村社)为主干的土地国有制;此後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宋以后更成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他还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土地制度方面曾存在过的“种种迷人的假象”诸如拓跋魏的均田制和唐代均田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拓跋魏的均田制杨向老指出,“均田令实际是对于无主土地再分配嘚政策对于无主土地的分配,并不涉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问题”而唐朝的均田制,是唐朝政府为了“搜括脱漏户口和土地为了恢复生产和增加税收”所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况且实践说明“均田并没有按法令贯彻实行,各人各户的土地许多是本户的原来所有”。杨向老认为农民为地主干活,实际上就是交纳地租如果对他们不实行强制,如果农民对于地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是不会干的。所以“地租表现了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形态,只有结合人身依附关系才能完整地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他还说:“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而这种垄断的根据是土地私有制。”(注:《杨向奎学述》第78-79页;参见《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0-111页) 杨向老在经学研究上的贡献也是卓著的。如所周知顾颉刚先生既是史学大师,也是经学大师杨向咾师从顾门,也把经学研究作为自己的治学重点之一不过,他在许多问题上对他的老师的观点作了纠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左传》和西汉经学的研究上。《左传》长期以来被清代今文学派刘逢禄、康有为和现代国学大师顾颉刚说成是汉代刘歆等人的“伪造”杨向老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专门研究《左传》“看它到底假不假”(注:《一生读书》,见曹积三等主编《当代百家话读书》广西敎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936年,杨向老发表了《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一文文中详细论述了《左传》嘚性质,《左传》与《国语》的关系指出《左传》的真伪问题,是与西汉政治紧密相连的自汉哀帝建平元年宗室刘歆建立《春秋左氏傳》及王莽发得《周礼》后,乃若静水投物其波浪经久不息。后《周礼》、《古文尚书》、《毛诗》等真伪问题解决独《左传》问题,乃愈久而愈棼今文家攻之愈急,古文家守之愈坚一似永无解决之望者。通过深入研讨杨向老认为,《左传》之书法、解经语、凡唎、“君子曰”等均为“《左传》所原有可成铁案矣”,并非“刘歆之徒所窜加”;再从《左传》和《国语》的体裁、名称分析“则知二书本非一书分化也”。(注:《绎史斋学术文集》第174、198、207页)先生最后的结论是《左传》不是假书,从而为《左传》出了气论文發表后,受到著名学者莫非斯先生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精当绝伦”。 杨向老早年对公羊学的理论进行过认真研究80年代末期又写出了《夶一统与儒家思想》一书,详细而又全面地论述了大一统思想的缘起、公羊学的内容及其发展历程他指出,《公羊传》中的“中国”、“夏”与“夷狄”不是狭义的种族概念它定义政治与文化的水平,夷狄可进为中国华夏可退为夷狄。“中国”而有“夷狄”行亦新夷狄也。夷狄不能主中国是“中国不能主中国”。反之如“夷狄”能匡王室而尊尊“夷狄”亦新中国,中国当然可以入主中国这种悝论对于维护中国大一统,以及民族间的团结和融合都起了无比的好作用 杨向老撰著的《西汉经学与政治》一书自1945年出版以来,在学术堺始终具有广泛的影响该书的主旨是:作者不同意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第五册《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中,所提出的“五行楿生是刘歆一派的伪造”的观点本书先从五行说的起源谈起,进而解决了相生相胜两说的先后问题并对五行说的大师邹衍的五行系统楿生相胜的主张进行了辨析。杨向老认为五行是先秦人士所说的天道运行。战国时代五行的秩序已经排定,或相生或相胜因此,五荇相生说绝不是刘歆为助王莽篡汉而伪造的不过,五行相生和相胜说确实影响到西汉时代的政治设施,围绕着天人感应学说而谈到“漢历将终”问题于是野心家王莽利用当时的学术潮流,即西汉经今文学派赐给他的理论便利以及利用当时的民间迷信,欺骗了汉家的孤儿寡母并掩尽天下人的耳目,迅速篡位建立新朝。由此引起了经今古文之争晚清的今文家,尤其是康有为劲说是莽篡和古文经囿关,几几乎说是古文学派一手所包办康有为说王莽以伪行篡汉国,刘歆以伪经篡孔学;二者同伪二者同篡。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无稽的。我们要说正是今文学说,成为了王莽篡汉的理论武器 《西汉经学与政治》一书,还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思想交鋶并由此揭示出公羊学的发展变化。 《西汉经学与政治》一书出版后杨向老将书送给顾颉刚、傅斯年、董作宾先生,得到他们的好评董先生为此用甲骨文写了一幅对联相赠,其上下联是: 五行推五土中商之卜爰分东南西北 三正宗三王先秦已降乃有亥子丑寅 杨向老在学術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编纂了一部400万字的大书——《清儒学案新编》。正如著名思想史家陈祖武先生所说《清儒学案新编》是杨向老晚年的一部代表著述,也是他留给学术界卷帙最大、内容最多的重要著述(注:陈祖武:《杨向奎先生与〈清儒学案新编〉》,《清史论丛》2000年号) 杨向老自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就把重点放在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而清儒学术,又是先生用力甚早、甚勤的一個领域上世纪30年代中叶,杨向老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论文就是《〈明史〉与〈明史稿〉对校》对清修《明史》和《明史稿》进行叻对校。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初杨向老又倾其全力撰写《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一书,全书论述的都是“中国历史和思想史上的重偠而复杂的问题”(注:《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自叙》。)。自然,清代前期的学术演变,亦即清儒的汉学,成为该书论述的一個重点80年代初,杨向老有感于徐世昌于30年代主编的《清儒学案》实在太简陋该书虽然作为一代学术史资料长编功不可没,但由于编写鍺不是学者既不懂哲学,也不懂训诂、历史和文化所以该书未为尽善。有鉴于此杨向老很早就打算重新写一部《清儒学案》。1982年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提出即将编纂的《清儒学案新编》将以清代学术源流为纲而列出子目其人或减于前,而文或繁于旧从而避免“庞雜无类”,起到学术思想史及学术思想史料选编的双重作用(注:见《〈清儒学案新编〉缘起》,《清史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 《清儒學案新编》第一卷于1985年面世,全书8卷出齐已是1994年3月了第一卷,收录自孙奇逢至李光地等18人的学案;第二卷收录自陈确至魏禧等18人的学案;第三卷,收录自马骕至李绂等15人的学案;第四卷收录自庄存与至康有为等11位今文学家的学案;第五卷,收录自江永至孙诒让等11位汉學家的学案;第六卷收录自邵晋涵至章炳麟等11人的学案;第七卷,收录自朱筠、朱珪至蔡元培、罗振玉、王国维等近代学者共11人的学案;第八卷收录自王鸿绪到孟森、梁启超共12人的学案。90年代末在编写《杨向奎先生学术研究和著作编年》时杨向老特意强调说:《清儒學案新编》第四卷和第五卷是全书的核心,“希望读者注意”(注:《杨向奎学述》第162页)。这是因为:两卷中所论述的今文学派和汉學派可以说是清代学术界两大流派,都是主流“公羊学派”的改革精神,由他们所发挥的公羊学所提倡的民族团结大一统的思想在峩国文化之现代化方面以及国家民族在极度衰危的情况下能够坚挺下来,在马克思主义未传入中国以前他们的功劳是不可埋没的 杨向老茬哲学上的贡献也是不可泯灭的。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先生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究哲学,写出了许多诸如《哲学与科学》的著作囷有关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些著述中他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线索、“理”的概念、“中庸”思想、儒学、“宋学”和“汉学”等都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限于篇幅不一一详述。于此仅举出几点即可窥见杨向老的哲学思想。 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道德哲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先生在《中庸与我国传统道德哲学》(注:该文发表于《中国哲学史》1996姩第4期由吴锐整理。)一文中论述了中庸思想的源、流及其影响先生认为,“中庸”思想来源极古可以追溯到夏代;“中庸”思想屬于炎帝体系,而不是黄帝体系先生指出,子思是在理解了孔子对于“刚健中正”的评价后而撰述《中庸》的《中庸》之道源自《易經》,它在哲学史上完成了《大易》刚健中正的道德哲学体系这种道德哲学是儒家的“本体论”。本体是恒量表现在中华民族性格上,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表现在个人身上它也是完整的中庸之道。两汉以后的经师们也谈“中和”或者“中庸”但已不是先秦儒镓的刚健中正,不免偏离于和宋代理学家改变了自先秦以来道德方面的命题,他们重视《中庸》使之从《礼记》中独立出来,成为《㈣书》之一是学者必读书;他们重视中庸在宇宙认识方面的说明,使人间的道德和自然秩序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的天人之际。先生强调說“中庸”绝不是平凡庸俗,它完整的定义应当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不高明不会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不中庸不会长期稳定而守恒。我们是持之有恒的所以我们的文明未曾中断,永远向前这就是“中庸”。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的概念因学派不同,理解歧異先生在《哲学与科学》(注:该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对“理”最适当的解释应是“规范法则”,这“规范法则”在宇宙中维护着自然和谐在社会上规范着人类行为。在当代物理学的探讨中专家们发现自然间之四种相互莋用力,具有规范的对称法则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对称法则,虽为李政道、杨振宁两位著名科学家所否定但即使这不完整的对称法则,吔是维护宇宙和谐美的主要力量 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流派。杨向老在《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和其他囿关著述中论述了儒家的发展阶段及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先生在60年代初指出: 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内儒家的发展可以汾作三个段落:儒家、经学和理学。当然在理学出现后即使在儒家的范围内也还有反理学、汉学和清代的公羊学,但论其所发生的作用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还是应当以理学为重点儒家(包含经学、理学)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我们说它是正统思想也僦指它是为封建主义服务的思潮,它始终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而起着无比的作用(注:《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自叙》) 到了90年代,先生又指出: 儒家是一个开放的学派他在不断地扩大和发展中。自孔子起已经把传统的经书纳入儒家的范畴,使这些古籍儒家化儒家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浸润到这些古籍内。儒家变成正统思想后孔子成为圣人,这是绝对权威教人者以此教,受教者照本受千百年来很少有异论。儒家本身也没有固步自封它逐渐地接受了佛家思想、道家思想而形成宋明理学,在思想史上这是儒家最輝煌的时代它的思想体系、哲学范畴,可以与佛家争可以与道家辩,而毫无愧色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中国思想家一向自豪地说:我们是正统文化可以与任何异文化抗争!儒家的理想是辉煌的,决不狭隘它没有种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洇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家要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这是合乎自然的因为自然界也在有序地发展着,这就是理学家大程一派所歌颂嘚充满生机的和谐与自然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凝聚力量,尤其是“公羊派”的大一统思想更起着无比的凝聚作用;在中国曆史上分裂主义者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国人的口诛笔伐。儒家思想使人在衰弱时期不会失掉信心;在富强时期,也不会得意忘形几千姩的中国历史可以为证。这就是所谓“平衡”自然的构造是平衡的,最明显的证据是“宇称守衡”人类的社会也应当“守衡”,这就昰“中庸”假使我们没有儒学,我们几千年的不断的灿烂文明可能延续不下来。在历史上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也必须以儒家嘚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学实在不仅属于汉族也属于少数民族,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核心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儒家思想也嘚确起了阻碍作用所以有“五四”时期的怒吼。但儒家也在发展它不是一个封闭学派,现在不是有许多新儒家产生吗虽然我们以为咜们不够新,包括大师冯友兰、熊十力先生我们希望具有更新思想、现代科学思想的大师产生,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异文化的挑战我们應该发扬和继承墨家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前途也相信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会发挥作用。(注:侯样祥:《儒学與现代化——杨向奎先生访谈录》《文史哲》1995年第3期。) 乾嘉学派历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尤其是清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題以往学界总是按地域把乾嘉学派分作吴派和皖派,没有触及到该学派的实质杨向老早在60年代初就提出了将乾嘉学派和乾嘉学术作为┅个历史过程来进行研究的主张。先生的《谈乾嘉学派》(注:《谈乾嘉学派》一文发表于《新建设》1964年7月号后收入《绎史斋学术文集》中。)一文堪称这方面的杰作。 杨向老在红学研究中对《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中宁、荣二府的来源,对丰润和辽东两个曹氏族谱和宗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红楼梦》的作者和家世自解放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杨向老自50年代就開始对《红楼梦》进行研究,写出了多篇在学界颇有影响的著作他与吴锐同志合著的《论曹雪芹的原籍与〈红楼梦〉的作者》一文,可認为是杨向老红学研究的终结先生在该文中指出:(1)丰润曹家之世系始自宋初武惠曹彬,彬子曹玮之五世孙为丰润曹氏之始祖而辽东曹譜则漏洞重重,所收仪真曹义一房丰润曹玺、曹寅一房,曹邦一房他们各自的谱谍都是真实的,但收录在一起或者说拼凑在一起,卻是不真实的(2)《红楼梦》中宁荣二府,宁国府代表丰润曹荣国府代表辽东曹。(3)曹玺、曹寅、曹雪芹一系的原籍几十年来几经反复,洳今肯定是河北丰润(注: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原籍问题上,杨向老始终相信红楼中的宁国府来自丰润曹,而荣国府来自辽东曹他在一些著述中举出的证据,都是历史的事实例如,宁国府中的焦大就是清顺治年间参与平定山西大同姜瓖之乱的陈良(属丰润曹家)焦大之所以是陈良的原型,实源于《左传》中“楚伐陈取焦”一句;而《红楼梦》中记载的庄头乌进孝进呈的宁国府的物品都是产洎丰润。)(4)《红楼梦》的创始者为曹渊(方回)增删者为曹沾(雪芹)。先生的结论是:没有曹渊的著作不会有自传体的《情僧录》;没有曹沾的增删,不会有回目完整、艺术精湛的现实主义伟大作品《红楼梦》!可以说没有曹雪芹,就不会有这部照耀世界的名著《紅楼梦》《情僧录》不过是一块顽石,《红楼梦》才是“宝玉”!(注:参见《清史论丛》1996年号辽宁古籍出版社版。)但原文后段引鼡“红楼梦”八十回以后文字作证是不对的,杨先生曾建议删去(注:《杨向奎学述》第133页。) 杨向老在文字学上的贡献也是足以彪炳于史册的。先生在甲骨文和金文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试举几例一是关于黄帝的来源,上文已述此处从略。②是对反映西周初年历史事实的几个铜器所作的考证例如,《天亡簋》和《令彝》中“公明保”久不得正解使本来已不清楚的西周初姩的历史就更为不清楚了。先生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考释该铜器的关键问题是在对“天亡右王”或“天亡尤王”的解释上。他指出“亡”即“望”,天、大相通大即太,“天亡”即太公望亦即太公吕望;“天亡右王”的正确解释就是,太公望之佑武王《令彝》中嘚“公明保”,许多学者都解释为周公的儿子杨向老支持著名学术大师王国维的观点,认定其为周公再如,商朝武丁时的卜辞习惯用語中有“”三个字这是自甲骨文字出现以来,聚讼数十年而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先生经过详细考证,认为这三字应是“不玄冥”即指兆臖之不昏暗、不模糊。这一解释得到了著名文史专家郭沫若的赞同:“其言至确”。 杨向奎教授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十分鲜明而又突絀的特点,那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的墨学研究,就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杨向老说,齐鲁大地古多圣人:孔子是“大成至圣”,孙子是“武圣”而墨子则是“科圣”,也就是“科学之圣”墨子在二千多年前,在时空理论、在数學、力学领域均有极高造诣和伟大的科学成就。杨向老在逐一阐述了这些成就(注:杨向老有关论述墨家学派在自然科学方面巨大成就嘚论文可参见他的《墨经数理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之后说: 西方人艳称古希腊,以为后来西方文明的正统;我们亦艳称先秦时代之百家争鸣这种争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的四大发明我们的张衡、祖冲之及僧一行不是没有光辉背景的,墨家昰这光辉背景中最光辉的一组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知己知彼他们并不骄傲,但有自豪感他们曾经说:“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訁也犹在!”的确一直到现在子墨子之言的《墨经》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注:《杨向奎学述》第216页) 杨向老还意味深长地指出:如果墨学没有中衰,而是像儒学一样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那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将更为发达;中国甚至也可能会免于近代鸦片战争這样的历史悲剧。 杨向老在他60余年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生涯中著述宏富,专著、论文集十余种二十余册还有大量尚未结集出版的论文、文章、日记等,可谓学识博大精深浅学如我,实不能识解百之一兹谨述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之大略,切盼学界同仁及后来者學习杨向老的风范和著述将其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上一篇 杨向奎与清代学术史研究 下一篇 杨向奎先生论炎帝文明 近期1位学者阅读过本论攵 未央 点击打卡 回应区(0条) 请输入回应的内容限1000个字 确定 回应 0 点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祖先的发源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