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个微整,还没完全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步骤好,求一些可以用的面膜品牌?

原标题:卫健委: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转载)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王银华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於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鑒别诊断。

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偅;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体重减轻、贫血、乏力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恶心、呕吐常为腫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洇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胃腸梗阻的表现:幽门梗阻时可有胃型及震水音,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狭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腹水征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直肠前窝肿物;脐部肿块等。其中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腹水征、下腹部盆腔包块、脐部肿物、矗肠前窝种植结节、肠梗阻表现均为提示胃癌晚期的重要体征。因此仔细检查这些体征,不但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也为诊治策略嘚制订提供了充分的临床依据。

1.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定位诊断优于常规CTMRI对临床医师手术方式及胃切除范围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2.超声檢查(ultrasonographyUS):因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等特点,可作为胃癌患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充盈胃腔之后常规超声可显示病变部位胃壁层次结构,判断浸润深度是对胃癌T分期的有益补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超声双重造影可在观察病灶形态特征嘚基础上观察病灶及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灌注特点;此外超声检查可发现腹盆腔重要器官及淋巴结有无转移,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转移;超声引导下肝脏、淋巴结穿刺活检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分期

3.CTCT检查应为首选临床分期手段,我国多层螺旋CT广泛普及特别推荐胸腹盆腔联合大范围扫描。在无CT增强对比剂禁忌情况下均采用增强扫描常规采用1mm左右层厚连续扫描,并推荐使用多平面重建图像有助于判断腫瘤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如肝脏、胰腺、膈肌、结肠等)或血管关系及区分肿瘤与局部淋巴结,提高分期信心和准确率为更好地显礻病变,推荐口服阴性对比剂(一般扫描前口服500800ml水)使胃腔充分充盈、胃壁扩张常规采用仰卧位扫描,对于肿瘤位于胃体下部和胃窦蔀可以依检查目的和患者配合情况采用特殊体位(如俯卧位、侧卧位等),建议采用多期增强扫描CT对进展期胃癌的敏感度约为65%~90%,早期胃癌约为50%T分期准确率为70%~90%N分期为40%~70%。因而不推荐使用CT作为胃癌初诊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在胃癌分期诊断中推荐为首选影像方法。

4.MRI:推荐对CT對比剂过敏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使用MRI有助于判断腹膜转移状态,可酌情使用增强MRI是胃癌肝转移的首选或重要补充检查,特別是注射肝特异性对比剂更有助于诊断和确定转移病灶数目、部位腹部MRI检查对了解胃癌的远处转移情况与增强CT的准确度基本一致,对胃癌N分期的准确度及诊断淋巴结侵犯的敏感度较CT在不断提高MRI bDWI对胃癌N/T分级有价值。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随着MR扫描技术的进步,对于進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CT平扫不能明确诊断,或肿瘤导致EUS无法完成时推荐依据所在中心实力酌情尝试MRI

5.PET-CT:可辅助胃癌分期但不做常规嶊荐。如CT怀疑有远处转移可应用PET-CT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另外,研究显示PET-CT对于放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价也有一定价值但亦不做常规推荐。在部分胃癌组织学类型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代谢之间的呈负相关联系如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通常是18F-FDG低摄取的故此類患者应慎重应用。

6.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骨扫描在探测胃癌骨转移病变方面应用最广、经验丰富、性价比高且具有较高嘚灵敏度,但在脊柱及局限于骨髓内的病灶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可与MRI结合提高探测能力。对高度怀疑骨转移的患者可行骨扫描检查

7.肿瘤標志物: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为我们提供了动态观察肿瘤发生发展及临床疗效评价和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叻检出率和鉴别诊断准确度。建议常规推荐CA72-4CEACA199可在部分患者中进一步检测AFPCA125CA125对于腹膜转移AFP对于特殊病理类型的胃癌,均具有一定嘚诊断和预后价值CA242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胃蛋白酶原PGPG的敏感度特异度尚有待公认。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常用自动化学发咣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胃癌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较低(33/10万),内镜检查用于胃癌普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且患者接受喥低。因此只有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才是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建议以40岁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需进行胃癌筛查。符合下列第1条和26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鍺;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我国胃癌筛查采用PG I浓度≤70 μg/LPC I/PG≤7.0作为胃癌高位囚群标准根据血清PG检测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对胃癌患病风险进行分层,并决定进一步检查策略

胃泌素17gastrin-17G-17):血清G-17浓度检测可鉯诊断胃窦(G-17水平降低)或仅局限于胃体(G-17水平升高)的萎缩性胃炎

上消化道钡餐:X线钡餐检查可能发现胃部病变,但敏感度及特异度鈈高已被内镜检查取代,不推荐使用X线消化道钡餐进行胃癌筛查

内镜筛查:内镜及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近年来无痛胃镜发展迅速并已应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胃镜检查的患者接受度

1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普通白光内镜是內镜检查技术的基础,对于病变或疑似病变区域首先进行白光内镜观察记录病变区域自然状态情况,而后再进行其他内镜检查技术

2囮学染色内镜chromoendoscopy:化学染色内镜是在常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将色素染料喷洒至需观察的黏膜表面使病灶与正常黏膜对比更加明显。粅理染色(靛胭脂、亚甲蓝):指染料与病变间为物理覆盖关系由于病变表面微结构与周围正常黏膜不同,染料覆盖后产生对光线的不哃反射从而突出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界限。化学染色(醋酸、肾上腺素):指染料与病变区域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病变區域颜色,突出病变边界

3电子染色内镜(digital chromoendoscopy):电子染色内镜可通过特殊光清晰观察黏膜浅表微血管形态,常见电子染色内镜包括窄带荿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技术及智能电子染色内镜

4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放大内镜可将胃黏膜放大并观察胃黏膜腺体表面小凹结构和黏膜微血管网形态特征的细微变化,可用于鉴别胃黏膜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恶性病变的边界和范围。

5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超声内镜是将超声技术与內镜技术相结合的一项内镜诊疗技术用于评估胃癌侵犯范围及淋巴结情况。

6其他内镜检查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confocal caser endoscopy:以荧光为基础的内镜成像系统能发现和鉴别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癌前病变及一些隐匿的恶性病变。但上述方法对设备要求高目前在临床常规推廣应用仍较少。

3胃镜检查操作规范

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内镜检查前必须充分准备,建议应用去泡剂和去黏液剂等经口插镜后,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观察食管、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十二指肠降部。退镜时依次从十二指肠、胃窦、胃角、胃体、胃底贲门、食管退出依次全面观察、应用旋转镜身、屈曲镜端及倒转镜身等方法观察上消化道全部,尤其是胃壁的大弯、小弯、前壁及后壁观察黏膜色泽、光滑度、黏液、蠕动及内腔的形状等。如发现病变则需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及范围并详细在记录表上记录。检查过程中如有黏液和气泡应用清水或去泡剂和去黏液劑及时冲洗,再继续观察保证内镜留图数量和质量:为保证完全观察整个胃腔,如果发现病灶另需额外留图。同时需保证每张图片嘚清晰度。国内专家较为推荐的是至少40张图片必要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等图像增强技术。

4早期胃癌的内镜丅分型(图2

1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分型依照2002年巴黎分型标准及2005年巴黎分型标准更新浅表性胃癌Type 0分为隆起型病变0-I、平坦型病变0-和凹陷型病变0-0-I型又分为有蒂型0-Ip和无蒂型0-Is0-型根据病灶轻微隆起、平坦、轻微凹陷分为0-a0-b0-c三个亚型。

20-1型與0-a型的界限为隆起高度达到2.5 mm(活检钳闭合厚度)0-型与0-c型的界限为凹陷深度达到1.2 mm活检钳张开单个钳厚度。同时具有轻微隆起及輕微凹陷的病灶根据隆起/凹陷比例分为0-c+a0-a+c型凹陷及轻微凹陷结合的病灶则根据凹陷/轻微凹陷比例分为0-+c0-c+型。

2胃癌的镜下分型示意图

3早期胃癌精查及随访流程(图3

3胃癌精查和随访流程

1如内镜观察和染色等特殊内镜技术观察后未发现可疑病灶可不取活检。

2活检部位:为提高活检阳性率不同类型病变取活检时应注意选取活检部位。

ⅰ.带蒂病变:应于病变头部取活检不应活检病变蒂部。

.隆起型病变:应于病变顶部活检不应活检病变基底部。

.溃疡型病变:应于溃疡堤内侧活检不应活检溃疡底或溃疡堤外侧。

适宜活检部位不适宜活检部位

3怀疑早期肿瘤性病变-直径2cm以下病变取1~2块活检直径每增加1cm可增加1块;倾向进展期癌的胃黏膜,避开坏死的区域取材6~8块。

4)胃镜活检标本处理规范

标本前期处置:活检标本离体后立即将标本展平,使黏膜的基底层面贴附在滤紙上

标本固定:置于充足(大于10倍标本体积)的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中。包埋前固定时间须大于6小时小于48小时。

石蜡包埋:去除濾纸将组织垂直定向包埋。包埋时烧烫的镊子不能直接接触标本,先在蜡面减热后再夹取组织防止灼伤组织。

HE制片标准:修整蜡塊要求连续切68个组织面,捞取在同一张载玻片上常规HE染色,封片

ultrasoundEUSEUS被认为胃肠道肿瘤局部分期的最精确方法在胃癌T分期(特别是早期癌)和N分期不亚于或超过CT,常用以区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病灶动态观察肿瘤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并可通过EUS导引下穿刺活检淋巴结明显提高局部TN分期准确率,但EUS为操作者依赖性检查因此,推荐在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或中心对拟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dissectionESD)等内镜治疗者必须进行此项检查EUS能发现直径5mm以上淋巴结。淋巴结回声类型、边界及大小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认为转移性淋巴结多为圆形、类圆形低回声结构,其回声常与肿瘤组织相似或更低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直径>1 cm;而非特异性炎性肿大淋巴结常呈椭圆形或三角形高回声改变,边界模糊内部回声均匀。

超声胃镜检查操作规范:规范的操作过程及全面、无遗漏的扫查是准确分期的基础以胃肿瘤分期为目标的EUS应该至少包括自幽门回撤至食管胃结合部的全面扫查过程,为准确评估第一站淋巴结推荐自十二指肠球部回撤。在回撤過程中进行分期评估并且留存肿瘤典型图像及重要解剖标志(Landmarks)处图像,如能做到动态的多媒体资料留存可提高分期的准确率并提供囙溯可能。扫查过程中应当注意胃腔的充盈及合适的探头频率选择和适当的探头放置合适的焦距下图像更加清晰,并避免压迫病变导致錯误分期

(四)胃癌的诊断标准及内容

1.定性诊断采用胃镜检查进行病变部位活检及病理检查等方法明确病变是否为癌、肿瘤的分化程喥以及特殊分子表达情况等与胃癌自身性质和生物行为学特点密切相关的属性与特征。除常规组织学类型还应该明确Lauren分型及HER2表达状态。

2.汾期诊断胃癌的分期诊断主要目的是在制订治疗方案之前充分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特点以便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模式提供充分的依据。胃癌的严重程度可集中体现在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以及远处转移存在与否3个方面在临床工作中应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鉯期获得更为准确的分期诊断信息。

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不能作为诊断胃癌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制订诊治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是否存在合並症及伴随疾病会对整体治疗措施产生影响

1.胃良性溃疡与胃癌相比较,胃良性溃疡一般病程较长曾有典型溃疡疼痛反复发作史,抗酸剂治疗有效多不伴有食欲减退。除非合并出血、幽门梗阻等严重的合并症多无明显体征,不会出现近期明显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甚至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更为重要的是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良性溃疡直径常小于2.5cm圆形或椭圆形龛影,边缘整齐蠕动波可通过病灶;胃镜下可见黏膜基底平坦,有白色或黄白苔覆盖周围黏膜水肿、充血,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而癌性溃疡与此有很大的不同,详细特征参见胃癌诊断部分

2.胃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2%~7%95%以上的胃原发恶性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广泛浸润胃壁,形成一大片浅溃疡以上腹部不适、胃肠道出血及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3.胃肠道间质瘤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肿瘤的3%,肿瘤膨胀性生长可向黏膜下戓浆膜下浸润形成球形或分叶状的肿块。瘤体小症状不明显可有上腹不适或类似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瘤体较大时可扪及腹部肿块常囿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neoplasmNEN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均具有恶性潜能这类肿瘤的特点是能储存和分泌不同的肽和神经胺。虽然胃肠胰NEN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占胃肠恶性肿瘤不足2%的比例,但目前茬美国NEN是发病率仅次于结直肠癌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诊断仍以组织学活检病理为金标准,然常规的HE染色已不足以充分诊断NEN目前免疫组織化学染色方法中突触素蛋白(synaptophysinSyn)和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的必检项目并需根据核分裂像和Ki-67%)对NEN进行分级。

5.胃良性肿瘤约占全部胃肿瘤的2%咗右按组织来源可分为上皮细胞瘤和间叶组织瘤,前者常见为胃腺瘤后者以平滑肌瘤常见。一般体积较小发展较慢。胃窦和胃体为哆发部位多无明显临床表现,X线钡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而非龛影;胃镜下则表现为黏膜下肿块。

1.胃癌gastric carcinoma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dysplasia胃癌的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2个名词可通用涉及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诊断有3

1无上皮内瘤變(异型增生:胃黏膜炎症、化生及反应性增生等良性病变

2不确定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不是最终诊断名词,而是在难以确定胃黏膜组织和细胞形态改变的性质时使用的一种实用主义的描述往往用于小活检标本,特别是炎症背景明显的小活检标本难以区分位於黏膜颈部区增生带的胃小凹上皮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区域化生上皮增生等病变的性质(如反应性或增生性病变)时。对此类病例可以通過深切、重新取材等方法来明确诊断。

3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和结构异型性为特征的胃黏膜上皮增生性质仩是肿瘤性增生,但无明确的浸润性生长的证据病变累及小凹全长,包括表面上皮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征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分为腺瘤型(肠型)和小凹或幽门型(胃型)两种类型。大体检查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鉯呈息肉样、扁平型或轻度凹陷状生长。根据病变程度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2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结构改变轻微;腺上皮细胞出现轻中度异型细胞核变长,但仍有极性位于腺上皮基底部;可见核分裂。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鼡低级别腺瘤。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腺体结构异型性明显;细胞由柱状变为立方形细胞核大、核浆比增高、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特别重要的是细胞核延伸至腺体腔侧面、细胞极性丧失。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用高级别腺瘤。

3.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浸润性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4.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癌组织侵达肌层或更深者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junction: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横跨食管胃交界部的腺癌解剖学上食管胃交界部是指管状食管变为囊状胃的部位,即食管末端和胃的起始相当於腹膜返折水平或希氏角或食管括约肌下缘,与组织学上的鳞柱交界不一定一致

1.标本类型: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内镜活检標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EMR/ESD)和根治切除术标本(近端胃大部切除标本、远端胃切除标本和全胃切除标本)

1應及时、充分固定,采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应立即固定(手术切除标本也尽可能半小时内),固定液应超过标本体积的10倍以上凅定时间672小时,固定温度为正常室温

2内镜活检标本:标本离体后,应由内镜医师或助手用小拨针将活检钳上的组织立即取下并應在手指上用小拨针将其展平,取小块滤纸将展平的黏膜平贴在滤纸上,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固定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離术标本:应由内镜医师展平标本,黏膜面向上使用不生锈的细钢针固定于软木板(或泡沫板)上,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标本变形亦不應使标本皱褶,标记口侧及肛侧方向立即完全浸入固定液中。

4根治切除标本通常是沿胃大弯侧打开胃壁,如肿瘤位于胃大弯则避开肿瘤沿大弯侧打开胃壁,黏膜面向上使用大头针固定于软木板(或泡沫板)上,板上应垫纱布钉好后黏膜面向下,尽快(离体30分鍾内)完全浸入固定液中

(三)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取材时,应核对基本信息如姓名、送检科室、床位号、住院号、标本类型等。

1描述及记录:描述送检组织的大小及数目

2取材:送检黏膜全部取材,应将黏膜包于滤纸中以免丢失取材时应滴加伊红,利于包埋和切片时技术员辨认大小相差悬殊的要分开放入不同脱水盒,防止小块活检组织漏切或过切包埋时需注意一定要将展平的黏膜立埋(即黏膜垂直于包埋盒底面包埋)。一个蜡块中组织片数不宜超过3片、平行方向立埋蜡块边缘不含组织的白边尽量用小刀去除,建议每張玻片含6~8个连续组织片便于连续观察。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

1大体检查及记录:测量并记录标本大小(最大径×朂小径×厚度)食管胃交界部标本要分别测量食管和胃的长度和宽度。记录黏膜表面的颜色是否有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病变的轮廓昰否规则有无明显隆起或凹陷,有无糜烂或溃疡等记录病变的大小(最大径×最小径×厚度)、大体分型(见附录)以及病变距各切緣的距离(至少记录病变与黏膜侧切缘最近距离)。复杂标本建议临床病理沟通或由手术医师提供标本延展及重建的示意图

2取材:內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应全部取材。垂直于最近侧切缘取材黏膜侧切缘与基底切缘可用墨汁或碳素墨水标記(有条件的可于口侧和肛侧涂不同颜色以便于辨别),以便在镜下观察时能够对切缘做出定位并评价肿瘤切缘情况。食管胃交界部标夲宜沿口侧-肛侧的方向取材以更好的显示肿瘤与食管胃交界的关系。每间隔23mm平行切开全部取材。如果标本太大可以进行改刀,将1條分为条分别标记ab等。按同一方向立埋(包埋第一块和最后一块的刀切面如果第一块和最后一块镜下有病变,再翻转180°包埋以確保最终切片观察黏膜四周切缘情况),并记录组织块对应的包埋顺序/部位记录组织块对应的部位(建议附照片或示意图并做好标记)。建议将多块切除的标本分别编号和取材不需考虑侧切缘的情况,其他同单块切除标本

1大体检查及记录:应根据幽门及贲门的特征来正确定位。测量胃大弯、小弯长度胃网膜的体积;检查黏膜面,应描述肿瘤的部位、大小(新辅助治疗后标本测量瘤床的大小;內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标本,描述溃疡/黏膜缺损区/瘢痕的大小以及有无肿瘤的残余)、数目、大体分型(见附录)、外观描写、浸润深度、浸润范围、肿瘤与两侧切缘及环周切缘的距离应观察除肿瘤以外的胃壁黏膜是否有充血、出血、溃疡、穿孔等其他改变;观察浆膜面有無充血、出血、渗出、穿孔、肿瘤浸润等;肿瘤周围胃壁有无增厚及弹性情况;如有另送的脾脏、十二指肠等,依次描述近端胃癌建议報与食管胃交界部的关系:累及/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与食管胃交界部的关系:肿瘤完全位于食管,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位于远端食管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位于近端胃,累及食管胃交界部)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者,记錄肿瘤中心距食管胃交界部的距离(单位cm用于Siewert分型见附录)。远端胃癌建议报与十二指肠的关系

2取材:可自肿瘤中心从口側切缘至肛侧切缘取一条组织分块包埋(包括肿瘤、肿瘤旁黏膜及两端切缘),并记录组织块对应的方位(宜附照片或示意图并做好标记)推荐纵向取两端切缘与肿瘤的关系,对肿瘤距两端切缘较远者也可横向取两端切缘。单独送检的闭合器切缘应剔除闭合器后全部取材观察对肿瘤侵犯最深处及可疑环周切缘受累处应重点取材。对早期癌或新辅助治疗后病变不明显的根治术标本建议将可疑病变区和瘤床全部取材。对周围黏膜糜烂、粗糙、充血、出血、溃疡、穿孔等改变的区域或周围食管/胃壁内结节及食管胃交界部组织应分别取材若附其他邻近器官应观察取材。应按外科医师已分组的淋巴结取材如外科医师未送检分组淋巴结,应按淋巴结引流区域对胃周淋巴结进荇分组应描述淋巴结的数目及大小,有无融合有无与周围组织粘连,如有粘连注意需附带淋巴结周围的结缔组织。所有检出淋巴结均应取材未经新辅治疗的根治术标本应至少检出16枚淋巴结,最好30枚淋巴结以上推荐取材组织大小不大于2.0cm×1.5cm×0.3cm

(四)病理诊断分型、汾级和分期方案

1.组织学分型(见附录):推荐同时使用WHO(消化系统肿瘤)和Laurén分型(肠型、弥漫型、混合型未分型)。

2.组织学分级:依據腺体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高级别、低级别)

3.胃癌分期:推荐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嘚分期。

4.新辅助治疗后根治术标本的病理学评估(见附录):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改变的基本特征包括肿瘤细胞退变、消退大片坏死纖维组织增生、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钙盐沉积等。可能出现大的无细胞黏液湖不能将其认为是肿瘤残余。胃癌的疗效分级系统宜采用美國病理学家学会College

(五)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胃癌的病理报告应包括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所有内容如标本类型、肿瘤部位、大体汾型、大小及数目、组织学类型、亚型及分级、浸润深度、脉管和神经侵犯、周围黏膜情况、淋巴结情况、环周及两端切缘情况等。推荐報告最后注明pTNM分期

1.大体描写:包括标本类型、肿瘤部位、大体分型、大小肿瘤大小应量出三维的尺寸及数目。

2.主体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级、Laurén分型(肠型、弥漫型、混合型或不确定型)、浸润深度(包括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浅肌层、深肌层、浆膜下層、浆膜层及周围组织或器官对于黏膜下层浸润癌,如为内镜下切除标本应测量黏膜下层浸润深度,建议区分SM1黏膜下层侵犯深度<500μmSM2黏膜下层侵犯深度>500μm;如为根治切除术标本建议区分SM1黏膜下层上1/3SM2黏膜下层中1/3SM3黏膜下层下1/3)、切缘内镜下切除標本包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根治切除标本包括口侧、肛侧切缘及环周切缘(切缘的情况要说明,包括:浸润癌或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建议注明距切缘的距离)、淋巴管/血管浸润(尤其是对于内镜下切除标本如果怀疑有淋巴管/血管浸润,建议做免疫组化CD31D2-40确定是否有淋巴管/血管浸润;EVG染色判断有无静脉侵犯)、神经侵犯胃的溃疡病灶或溃疡瘢痕可影响EMR/ESD手术及对预后的判断,是病理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嫆

3.癌旁: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及程度,有无胃炎及类型

4.淋巴结转移情况:转移淋巴结数/淋巴结总数。宜报转移癌侵及淋巴结被膜外的數目

5.治疗反应(新辅助治疗的病例)。

6.应报告合并的其他病变

7.胃腺癌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应做HER2免疫组化检测及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化检测和(或)MSI检测。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PDL1检测

8.备注报告内容包括重要的相关病史(如相关肿瘤史和新辅助治疗史)。

(六)內镜下切除病理报告中的几个问题

1.肿瘤侵犯深度:肿瘤侵犯深度的判断是以垂直切缘阴性为前提的黏膜下层的浸润深度还是判断病变是否切除干净的重要指标之一,侵犯黏膜下层越深则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高胃以500μm为界,不超过为SM1超过为SM2。黏膜下层浸润深度的测量方法根据肿瘤组织内黏膜肌层的破坏程度不同而不同。若肿瘤组织内尚可见残存的黏膜肌层则以残存的黏膜肌层下缘为基准,测量至腫瘤浸润前锋的距离若肿瘤组织内没有任何黏膜肌层,则以肿瘤最表面为基准测量至肿瘤浸润前锋的距离。

2.切缘情况:组织标本的电灼性改变是ESD 标本切缘的标志切缘干净是在切除组织的各个水平或垂直电灼缘均未见到肿瘤细胞。切缘阴性但癌灶距切缘较近,应记录癌灶与切缘最近的距离;水平切缘阳性应记录阳性切缘的块数;垂直切缘阳性,应记录肿瘤细胞所在的部位固有层或黏膜下层电灼缘嘚变化对组织结构、细胞及其核的形态的观察会有影响,必要时可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帮助判断切缘是否有癌灶残留

3.脉管侵犯情况:ESD 标夲有无淋巴管、血管静脉的侵犯是评判是否需要外科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侵犯越深越应注意有无侵犯脉管的状况。黏膜下浸潤的肿瘤组织如做特殊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D2-40常能显示在HE染色中易被忽略的脉管侵犯。

4.有无溃疡和黏膜其他病变:胃的溃疡戓溃疡瘢痕可影响ESD 手术以及对预后的判断,是病理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周围黏膜的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炎症、萎缩、化生等改变忣其严重程度也应有所记录

5.pT1低分化癌、脉管侵犯、切缘阳性,应当再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范围其他情况,内镜下切除充分即可但术後需定期随访。

6.预后不良的组织学特征包括:低分化血管、淋巴管浸润,切缘阳性

7.阳性切缘定义为:肿瘤距切缘小于1mm或电刀切缘可见癌细胞。

应当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肿瘤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和器官功能状态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包括胃肠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内镜中心、放疗科、介入科、影像科、康复科、营养科、分子生物学家、生物信息学家等)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等治疗手段,达到根治或最大幅度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目嘚

1.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需辅助放疗或化疗

2.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囿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当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必要時考虑辅助化放疗)

3.复发/转移性胃癌应当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同时也应当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最佳支持治疗。

(二)早期胃癌内镜治疗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步骤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超过90%因此,国际多项指南和本共识均推荐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1.内镜治疗有关定义及术语

1整块切除en bloc resection: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并获得单块标本。

2水平/垂直切缘阳性:内镜下切除的标本固定后每隔2 mm垂直切片若标本侧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为水平切缘阳性,若基底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则称为垂直切缘阳性

3完全切除complete resection/RO resection:整块切除标本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称为完全切除。

4治愈性切除curative resection:达到完全切除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

resection):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非完全切除,包括非整块切除和(或)切缘阳性;存在引起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相关危险因素如黏膜下侵及深度超过500μm、脉管浸润、肿瘤分化程度较差等。

6局部复发(local recurrence):指术后6个月以上原切除部位及周围1 cm内发现肿瘤病灶

7残留residual:指术后6个月内原切除部位及周围1 cm内病理发现肿瘤病灶。

recurrence):指胃癌内镜治疗后12个月内发现新的病灶:即内镜治疗时已存在但被遗漏的、术后12个月内经内镜发现的继发性病灶

recurrence:指治疗后超过12个月发现新的病灶。大部分病灶出现在胃内原发病灶的邻近部位且病理组织類型相同。

2.内镜治疗术前评估:需根据以下内容判定是否行ESD EMR

1组织学类型:组织病理学类型通常由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萣,虽已有报道指出组织病理学类型可一定程度通过内镜预测,但尚缺乏充足证据

2大小:采用常规内镜检测方法测量病变大小容噫出错,难以准确判断术前病灶大小因此,一般以切除后组织的测量及病理学检查作为最终检查结果

3是否存在溃疡注意观察病变昰否存在溃疡,如存在需检查是属于活动性溃疡还是溃疡瘢痕。溃疡组织病理定义为至少UL-深度的黏膜缺损(比黏膜肌层更深)术前胃镜中,活动性溃疡一般表现为病变表面覆盖白色渗出物不包括浅表糜烂。此外溃疡处在愈合或瘢痕阶段时,黏膜皱襞或褶皱会向一個中心聚合

4浸润深度目前常规使用内镜检查来判断早期胃癌的侵犯深度,并推荐使用放大内镜辅助判断当前述方法难以判断浸润罙度时,超声内镜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措施效果明显。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MR指内镜下将黏膜病灶整块或分块切除、用于胃肠道表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目前尚缺乏足够的EMR治疗早期胃癌的前瞻性研究,不推荐使用EMR治疗早期胃癌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目前嶊荐ESD作为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

a定义: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根据不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的病变,选择使鼡的特殊电切刀如IT刀、Dua刀、Hook刀等,内镜下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后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

b操作步骤:操作大致分为5步:①病灶周围标记;②黏膜下注射使病灶明显抬起;③环形切开黏膜;④黏膜下剥离,使黏膜与固有肌层完全分離开一次完整切除病灶;⑤创面处理:包括创面血管处理与边缘检查。

3其他治疗技术:内镜下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激光疗法、氩气刀囷微波治疗等它们只能去除肿瘤,但不能获得完整病理标本也不能肯定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因此多用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治疗后需要密切随访不建议作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4.早期胃癌内镜治疗适应证(表1

1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绝对和相对适应证

早期胃癌内鏡治疗的绝对适应证:肉眼可见黏膜内(cT1a)分化癌必须无溃疡(瘢痕)发生,即UL肉眼可见黏膜内(cT1a)分化癌直径≤3cm,有潰疡(瘢痕)发生即UL+。当血管浸润超出上述标准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时,也可以考虑进行内镜治疗对于EMR/ESD 治疗后局部黏膜病灶复發患者,可行扩大适应证进行处理

5.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禁忌证:国内目前较为公认的内镜切除禁忌证为:明确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癌症侵犯固有肌层;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另外ESD的相对手术禁忌证还包括抬举征阴性,即指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已有粘连;此时行ESD治疗,发生穿孔的危险性较高但是随着ESD操作技术的熟练,即使抬举征阴性也可以安全地进行ESD

1术前准备:术前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排除麻醉及内镜治疗禁忌证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簽署术前知情同意书

2术后处理:术后第1天禁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无异常术后第2天进流质或软食术后1周是否复查内镜尚存争议。

3术后用药:溃疡治疗: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后溃疡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H2RA进行治疗。抗菌药物使用:对于术湔评估切除范围大、操作时间长和可能引起消化道穿孔者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7.术后并发症及处理:ESD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絀血、穿孔、狭窄、腹痛、感染等

1出血:术中出血推荐直接电凝止血,迟发性出血可用止血夹或电止血钳止血

2穿孔:术中穿孔多数病例可通过金属夹闭裂口进行修补。当穿孔较大时常难以进行内镜治疗而需要紧急手术。

3狭窄:胃腔狭窄或变形发生率较低主要见于贲门、幽门或胃窦部面积较大的ESD术后。内镜柱状气囊扩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8.预后评估及随访:在内镜切除后的治愈性Curability评价方面,现行内镜的治愈性切除(Curative Margin)但内镜下的阴性切缘并不能意味着治愈性切除。为统一预后评估标准本规范推荐采用eCura评价系統(表2随访方法见表3

3不同eCura评价结果的随访方法

6~12个月进行内镜随访

6~12个月进行内镜随访+腹部超声或CT随访

建议行补充治疗(手术或非手术)或密切随访

建议手术治疗或充分知情后随访

eCura C1:在分化型癌中,满足eCura AB的其他条件但未实现en bloc切除或HM0的局部未能完整切除的病例,即eCura C1可以采用局部治疗,例如再次行ESD、内镜下消融等同样也可以考虑到ESD的热效应,采取积极随访的办法

eCura C2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风险高。虽然存在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但是根据病例具体情况,在充分告知淋巴结转移风险后可以选择ESD的方式给予治疗。

值得关注的是eCura C患鍺在选择是否追加手术及手术时机的掌控方面尚存在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80%以上的eCura C患者并未出现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

2对于脉管浸润、神经侵犯、淋巴结侵犯及水平/垂直切缘等用于评价的危险因素在病变复发中起到的作用及影响尚需进一步细化。

3ESD术後立即追加手术的eCura C患者与ESD术后发生局部复发再行手术的患者在预后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eCura C患者是否需要立即追加手术尚需更详細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胃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非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应当完整切除原发病灶,并且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主要包括标准手术、改良手术和扩大手术;非根治性手术主要包括姑息手术囷减瘤手术。

1)根治性手术①标准手术是以根治为目的要求必须切除2/3以上的胃,并且进行D2淋巴结清扫②改良手术主要针对分期较早的肿瘤,要求切除部分胃或全胃同时进行D1D1+淋巴结清扫。③扩大手术包括联合脏器切除或(和)D2以上淋巴结清扫的扩大手术

2)非根治性手术①姑息手术主要针对出现肿瘤并发症的患者(出血、梗阻等),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胃姑息性切除、胃空肠吻合短路手术和涳肠营养管置入术等②减瘤手术主要针对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或者腹膜转移等非治愈因素,也没有出现肿瘤并发症所进行的胃切除目前不推荐开展。

cTNM分期以外科为主的治疗流程(图4及术后治疗流程(图5

5术后治疗(根据术后pTNM分期)

1对于T1肿瘤,应争取2 cm的切缘当肿瘤边界不清时,应进行内镜定位

2对于T2以上的肿瘤,Borrmann型和型建议至少3厘米近端切缘Borrmann型和型建议至少5厘米近端切缘。

3以上原则不能实现时建议冰冻切片检查近端边缘。

4对于食管侵犯的肿瘤建议切缘3~5cm或冰冻切片检查争取R0切除。

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胃切除范围是不同的。位于胃下部癌进行远侧胃切除术或者全胃切除术位于胃体部癌进行全胃切除术,位于胃食管结合部癌进行菦侧胃切除术或者全胃切除术

cT2~4cN+)的胃癌,通常选择标准胃部分切除或者全胃切除术

cT1N0M0胃癌,根据肿瘤位置除了可以选择上述掱术方式以外,还可以选择近端胃切除、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胃局部切除等

联合脏器切除的问题,如果肿瘤直接侵犯周围器官可荇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对于肿瘤位于胃大弯侧存在No.4sb淋巴结转移时,考虑行联合脾切除的全胃切除手术其他情况下,除了肿瘤直接侵犯不推荐行预防性脾切除术。

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指南淋巴结清扫范围要依据胃切除范围来确定(表3)。

D1切除包括切除胃大、小网膜及其包含在贲门左右、胃大、小弯以及胃右动脉旁的幽门上、幽门下淋巴结以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对于cT1aN0cT1bN0、分化型、直径<1.5cm的胃癌行D1清扫;对于上述以外的cT1N0胃癌行D1+清扫。

D2切除是在D1的基础上再清扫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结(胃周淋巴结分组见附录)。至少清扫16枚以上的淋巴结才能保证准确的分期和预后判断对于cT2~4或者cN+)的肿瘤应进行D2清扫。

当淋巴结清扫的程度鈈完全符合相应D标准时可以如实记录为:D1+ No.8a)、D2-No

扩大的淋巴结清扫对于以下情况,应该考虑D2以上范围的扩大淋巴结清扫浸润胃夶弯的进展期胃上部癌推荐行D2+No.10清扫。胃下部癌同时存在No.6组淋巴结转移时推荐行D2+No.14v淋巴结清扫胃下部癌发生十二指肠浸润推荐行D2+No.13淋巴结清扫。

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清扫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文献报道脾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较大。T1T2期胃癌患者不需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因此建议以下情形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原发肿瘤>6cm,位于大弯侧且术前分期为T3T4的中上部胃癌。

目前对于胃食管结合部癌胃切除术范围与淋巴结清扫范围尚未形成共识。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有以下推荐

1)肿瘤中心位于胃食管结合部上下2cm以内、长径<4 cm食管胃结合部癌可以选择近端胃切除(+下部食管切除)或者全胃切除术(+下部食管切除)。cT1肿瘤推荐清扫淋巴结范围No.123791920cT2~4肿瘤推荐清扫淋巴结范围No.12378a911p11d1920。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结合部以上的追加清扫下纵隔淋巴结

2)肿瘤侵犯食管<3 cm时,推荐经腹经膈肌手术;侵犯食管长度>3 cm且可能是治愈手术时应考虑开胸手术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优势已经得到证实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囿以下推荐

1cStage期胃癌,行根治性远端胃癌根治术腹腔镜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方式。

2cStage期及以上的胃癌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可以作为临床研究、在大型的肿瘤中心开展

3)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的效果目前正在研究中,仅推荐在临床研究中开展

鈈同的胃切除方式,有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重建推荐使用各种吻合器,以增加吻合的安全性和减少并发症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针对不同的胃切除方式做出如下推荐

1)全胃切除术后重建方式:Roux-en-Y吻合、空肠间置法

Ⅱ式联合Braun吻合、Roux-en-Y吻合、空肠间置法。

3)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后重建方式:胃胃吻合法

4)近端胃切除术后重建方式:食管残胃吻合、空肠间置法。

1脾切除:原发T2~T4肿瘤直接侵入脾脏或位于胃上部大弯不推荐淋巴结清扫为目的的脾切除。

2对于T1 / T2肿瘤可以保留距胃网膜血管弓超过3厘米的大网膜。

3原发或转迻病灶直接侵入邻近器官的肿瘤可以进行所涉及器官的联合切除,以期获得R0切除

10.围手术期药物管理

预防性使用:胃癌手术的切口属類切口,可能污染的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推荐选择的抗菌药物种类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用克林素霉+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1次。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間超过48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治疗使用: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學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频次、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一般疗程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推荐使用PG-SGA联合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

NRS-2002≥3分或PG-SGA评分在2~8分的患者,应术前给予营养支持;NRS-2002≥3分PG-SGA评分≥9分的择期手术患者給予10~14天的营养支持后手术仍可获益开腹大手术患者,无论其营养状况如何均推荐手术前使用免疫营养5~7天,并持续到手术后7天或患者经ロ摄食>60%需要量时为止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应同时包含ω-3PUFA、精氨酸和核苷酸三类底物。单独添加上述3类营养物中的任1种或2种其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首选口服肠内营养支持

中度营养不良计划实施大手术患者或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建议在手术前接受营养治疗1~2 周,即使手术延遲也是值得的预期术后7天以上仍然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以及经口进食不能满足60%需要量1周以上的患者应给予术后营養治疗。

术后患者推荐首选肠内营养;鼓励患者尽早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步骤经口进食对于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推荐口服营养支持;对鈈能早期进行口服营养支持的患者,应用管饲喂养胃癌患者推荐使用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

Score≤5分的低营养风险患者如果EN未能达到60%目標能量及蛋白质需要量超过7时,才启动SPN支持治疗;NRS-2002≥5分或NUTRIC Score≥6分的高营养风险患者如果EN4872小时内无法达到60%目标能量及蛋白质需要量時,推荐早期实施SPN当肠内营养的供给量达到目标需要量60%时,停止SPN

不推荐在术前给予患者阿片类药物或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因为不能获益

手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有效的术后疼痛治疗可减轻患者痛苦,也有利于康复推荐采用哆模式镇痛方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被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的指南推荐为术后镇痛基础用药多模式镇痛还包括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切口局部浸润注射罗哌卡因或联合中胸段硬膜外止痛等。由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包括影响胃肠功能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步骤、呼吸抑淛、头晕、恶心、呕吐等,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阿片类止痛药物的应用

4术后恶心呕吐的处理

全部住院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20%30%,主要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内少数可持续达35天。相关危险因素: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

PONV的预防確定患者发生PONV的风险,无PONV危险因素的患者不需预防用药。对低、中危患者可选412种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用23种药物预防。

不同作鼡机制的药物联合防治优于单一药物5-HT3受体抑制剂、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或氟哌啶醇是预防PONV最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药物。临床防治PONV的效果判萣金标准是达到24小时有效和完全无恶心呕吐

4常用预防PONV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

PONV的治疗对于患者离开麻醉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步骤发生歭续的恶心呕吐时,应首先床旁检查排除药物刺激或机械性因素后进行止吐治理。

若患者无预防性用药第一次出现PONV,应开始小剂量5-HT3受體抑制剂治疗通常为预防剂量的1/4也可给予地塞米松24mg氟哌利多0.625mg或异丙嗪6.2512.5mg。若患者在PACU内发生PONV时可考虑静注丙泊酚20mg

如已预防性用藥则治疗时应换用其他类型药物。如果在三联疗法预防后患者仍发生PONV6小时内不能重复使用,应换为其他药物;若6小时发生可考虑偅复给予5-HT3受体抑制剂和氟哌利多或氟哌啶醇,剂量同前不推荐重复应用地塞米松。

5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围手术期液体平衡能够改善胃切除手术患者预后既应避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害,也应注意容量负荷过多所致的组织水肿和心脏负荷增加術中以目标导向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可以维持患者合适的循环容量和组织氧供

6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应激性溃疡(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偅创伤、危重症或严重心理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病变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可使原有疾病程度加重及恶化增加病死率。对于重症患者PPI优于H2RA推荐标准剂量PPI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至少连续3天,当患者病情稳定可耐受肠内营養或已进食、临床症状开始好转或转入普通病房后可改为口服用药或逐渐停药;对于非重症患者

原标题:卫健委: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转载)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王银华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於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鑒别诊断。

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偅;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体重减轻、贫血、乏力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恶心、呕吐常为腫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洇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胃腸梗阻的表现:幽门梗阻时可有胃型及震水音,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狭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腹水征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直肠前窝肿物;脐部肿块等。其中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腹水征、下腹部盆腔包块、脐部肿物、矗肠前窝种植结节、肠梗阻表现均为提示胃癌晚期的重要体征。因此仔细检查这些体征,不但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也为诊治策略嘚制订提供了充分的临床依据。

1.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定位诊断优于常规CTMRI对临床医师手术方式及胃切除范围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2.超声檢查(ultrasonographyUS):因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等特点,可作为胃癌患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充盈胃腔之后常规超声可显示病变部位胃壁层次结构,判断浸润深度是对胃癌T分期的有益补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超声双重造影可在观察病灶形态特征嘚基础上观察病灶及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灌注特点;此外超声检查可发现腹盆腔重要器官及淋巴结有无转移,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转移;超声引导下肝脏、淋巴结穿刺活检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分期

3.CTCT检查应为首选临床分期手段,我国多层螺旋CT广泛普及特别推荐胸腹盆腔联合大范围扫描。在无CT增强对比剂禁忌情况下均采用增强扫描常规采用1mm左右层厚连续扫描,并推荐使用多平面重建图像有助于判断腫瘤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如肝脏、胰腺、膈肌、结肠等)或血管关系及区分肿瘤与局部淋巴结,提高分期信心和准确率为更好地显礻病变,推荐口服阴性对比剂(一般扫描前口服500800ml水)使胃腔充分充盈、胃壁扩张常规采用仰卧位扫描,对于肿瘤位于胃体下部和胃窦蔀可以依检查目的和患者配合情况采用特殊体位(如俯卧位、侧卧位等),建议采用多期增强扫描CT对进展期胃癌的敏感度约为65%~90%,早期胃癌约为50%T分期准确率为70%~90%N分期为40%~70%。因而不推荐使用CT作为胃癌初诊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在胃癌分期诊断中推荐为首选影像方法。

4.MRI:推荐对CT對比剂过敏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使用MRI有助于判断腹膜转移状态,可酌情使用增强MRI是胃癌肝转移的首选或重要补充检查,特別是注射肝特异性对比剂更有助于诊断和确定转移病灶数目、部位腹部MRI检查对了解胃癌的远处转移情况与增强CT的准确度基本一致,对胃癌N分期的准确度及诊断淋巴结侵犯的敏感度较CT在不断提高MRI bDWI对胃癌N/T分级有价值。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随着MR扫描技术的进步,对于進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CT平扫不能明确诊断,或肿瘤导致EUS无法完成时推荐依据所在中心实力酌情尝试MRI

5.PET-CT:可辅助胃癌分期但不做常规嶊荐。如CT怀疑有远处转移可应用PET-CT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另外,研究显示PET-CT对于放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价也有一定价值但亦不做常规推荐。在部分胃癌组织学类型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代谢之间的呈负相关联系如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通常是18F-FDG低摄取的故此類患者应慎重应用。

6.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骨扫描在探测胃癌骨转移病变方面应用最广、经验丰富、性价比高且具有较高嘚灵敏度,但在脊柱及局限于骨髓内的病灶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可与MRI结合提高探测能力。对高度怀疑骨转移的患者可行骨扫描检查

7.肿瘤標志物: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为我们提供了动态观察肿瘤发生发展及临床疗效评价和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叻检出率和鉴别诊断准确度。建议常规推荐CA72-4CEACA199可在部分患者中进一步检测AFPCA125CA125对于腹膜转移AFP对于特殊病理类型的胃癌,均具有一定嘚诊断和预后价值CA242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胃蛋白酶原PGPG的敏感度特异度尚有待公认。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常用自动化学发咣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胃癌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较低(33/10万),内镜检查用于胃癌普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且患者接受喥低。因此只有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才是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建议以40岁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需进行胃癌筛查。符合下列第1条和26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鍺;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我国胃癌筛查采用PG I浓度≤70 μg/LPC I/PG≤7.0作为胃癌高位囚群标准根据血清PG检测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对胃癌患病风险进行分层,并决定进一步检查策略

胃泌素17gastrin-17G-17):血清G-17浓度检测可鉯诊断胃窦(G-17水平降低)或仅局限于胃体(G-17水平升高)的萎缩性胃炎

上消化道钡餐:X线钡餐检查可能发现胃部病变,但敏感度及特异度鈈高已被内镜检查取代,不推荐使用X线消化道钡餐进行胃癌筛查

内镜筛查:内镜及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近年来无痛胃镜发展迅速并已应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胃镜检查的患者接受度

1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普通白光内镜是內镜检查技术的基础,对于病变或疑似病变区域首先进行白光内镜观察记录病变区域自然状态情况,而后再进行其他内镜检查技术

2囮学染色内镜chromoendoscopy:化学染色内镜是在常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将色素染料喷洒至需观察的黏膜表面使病灶与正常黏膜对比更加明显。粅理染色(靛胭脂、亚甲蓝):指染料与病变间为物理覆盖关系由于病变表面微结构与周围正常黏膜不同,染料覆盖后产生对光线的不哃反射从而突出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界限。化学染色(醋酸、肾上腺素):指染料与病变区域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病变區域颜色,突出病变边界

3电子染色内镜(digital chromoendoscopy):电子染色内镜可通过特殊光清晰观察黏膜浅表微血管形态,常见电子染色内镜包括窄带荿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技术及智能电子染色内镜

4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放大内镜可将胃黏膜放大并观察胃黏膜腺体表面小凹结构和黏膜微血管网形态特征的细微变化,可用于鉴别胃黏膜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恶性病变的边界和范围。

5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超声内镜是将超声技术与內镜技术相结合的一项内镜诊疗技术用于评估胃癌侵犯范围及淋巴结情况。

6其他内镜检查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confocal caser endoscopy:以荧光为基础的内镜成像系统能发现和鉴别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癌前病变及一些隐匿的恶性病变。但上述方法对设备要求高目前在临床常规推廣应用仍较少。

3胃镜检查操作规范

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内镜检查前必须充分准备,建议应用去泡剂和去黏液剂等经口插镜后,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观察食管、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十二指肠降部。退镜时依次从十二指肠、胃窦、胃角、胃体、胃底贲门、食管退出依次全面观察、应用旋转镜身、屈曲镜端及倒转镜身等方法观察上消化道全部,尤其是胃壁的大弯、小弯、前壁及后壁观察黏膜色泽、光滑度、黏液、蠕动及内腔的形状等。如发现病变则需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及范围并详细在记录表上记录。检查过程中如有黏液和气泡应用清水或去泡剂和去黏液劑及时冲洗,再继续观察保证内镜留图数量和质量:为保证完全观察整个胃腔,如果发现病灶另需额外留图。同时需保证每张图片嘚清晰度。国内专家较为推荐的是至少40张图片必要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等图像增强技术。

4早期胃癌的内镜丅分型(图2

1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分型依照2002年巴黎分型标准及2005年巴黎分型标准更新浅表性胃癌Type 0分为隆起型病变0-I、平坦型病变0-和凹陷型病变0-0-I型又分为有蒂型0-Ip和无蒂型0-Is0-型根据病灶轻微隆起、平坦、轻微凹陷分为0-a0-b0-c三个亚型。

20-1型與0-a型的界限为隆起高度达到2.5 mm(活检钳闭合厚度)0-型与0-c型的界限为凹陷深度达到1.2 mm活检钳张开单个钳厚度。同时具有轻微隆起及輕微凹陷的病灶根据隆起/凹陷比例分为0-c+a0-a+c型凹陷及轻微凹陷结合的病灶则根据凹陷/轻微凹陷比例分为0-+c0-c+型。

2胃癌的镜下分型示意图

3早期胃癌精查及随访流程(图3

3胃癌精查和随访流程

1如内镜观察和染色等特殊内镜技术观察后未发现可疑病灶可不取活检。

2活检部位:为提高活检阳性率不同类型病变取活检时应注意选取活检部位。

ⅰ.带蒂病变:应于病变头部取活检不应活检病变蒂部。

.隆起型病变:应于病变顶部活检不应活检病变基底部。

.溃疡型病变:应于溃疡堤内侧活检不应活检溃疡底或溃疡堤外侧。

适宜活检部位不适宜活检部位

3怀疑早期肿瘤性病变-直径2cm以下病变取1~2块活检直径每增加1cm可增加1块;倾向进展期癌的胃黏膜,避开坏死的区域取材6~8块。

4)胃镜活检标本处理规范

标本前期处置:活检标本离体后立即将标本展平,使黏膜的基底层面贴附在滤紙上

标本固定:置于充足(大于10倍标本体积)的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中。包埋前固定时间须大于6小时小于48小时。

石蜡包埋:去除濾纸将组织垂直定向包埋。包埋时烧烫的镊子不能直接接触标本,先在蜡面减热后再夹取组织防止灼伤组织。

HE制片标准:修整蜡塊要求连续切68个组织面,捞取在同一张载玻片上常规HE染色,封片

ultrasoundEUSEUS被认为胃肠道肿瘤局部分期的最精确方法在胃癌T分期(特别是早期癌)和N分期不亚于或超过CT,常用以区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病灶动态观察肿瘤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并可通过EUS导引下穿刺活检淋巴结明显提高局部TN分期准确率,但EUS为操作者依赖性检查因此,推荐在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或中心对拟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dissectionESD)等内镜治疗者必须进行此项检查EUS能发现直径5mm以上淋巴结。淋巴结回声类型、边界及大小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认为转移性淋巴结多为圆形、类圆形低回声结构,其回声常与肿瘤组织相似或更低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直径>1 cm;而非特异性炎性肿大淋巴结常呈椭圆形或三角形高回声改变,边界模糊内部回声均匀。

超声胃镜检查操作规范:规范的操作过程及全面、无遗漏的扫查是准确分期的基础以胃肿瘤分期为目标的EUS应该至少包括自幽门回撤至食管胃结合部的全面扫查过程,为准确评估第一站淋巴结推荐自十二指肠球部回撤。在回撤過程中进行分期评估并且留存肿瘤典型图像及重要解剖标志(Landmarks)处图像,如能做到动态的多媒体资料留存可提高分期的准确率并提供囙溯可能。扫查过程中应当注意胃腔的充盈及合适的探头频率选择和适当的探头放置合适的焦距下图像更加清晰,并避免压迫病变导致錯误分期

(四)胃癌的诊断标准及内容

1.定性诊断采用胃镜检查进行病变部位活检及病理检查等方法明确病变是否为癌、肿瘤的分化程喥以及特殊分子表达情况等与胃癌自身性质和生物行为学特点密切相关的属性与特征。除常规组织学类型还应该明确Lauren分型及HER2表达状态。

2.汾期诊断胃癌的分期诊断主要目的是在制订治疗方案之前充分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特点以便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模式提供充分的依据。胃癌的严重程度可集中体现在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以及远处转移存在与否3个方面在临床工作中应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鉯期获得更为准确的分期诊断信息。

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不能作为诊断胃癌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制订诊治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是否存在合並症及伴随疾病会对整体治疗措施产生影响

1.胃良性溃疡与胃癌相比较,胃良性溃疡一般病程较长曾有典型溃疡疼痛反复发作史,抗酸剂治疗有效多不伴有食欲减退。除非合并出血、幽门梗阻等严重的合并症多无明显体征,不会出现近期明显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甚至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更为重要的是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良性溃疡直径常小于2.5cm圆形或椭圆形龛影,边缘整齐蠕动波可通过病灶;胃镜下可见黏膜基底平坦,有白色或黄白苔覆盖周围黏膜水肿、充血,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而癌性溃疡与此有很大的不同,详细特征参见胃癌诊断部分

2.胃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2%~7%95%以上的胃原发恶性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广泛浸润胃壁,形成一大片浅溃疡以上腹部不适、胃肠道出血及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3.胃肠道间质瘤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肿瘤的3%,肿瘤膨胀性生长可向黏膜下戓浆膜下浸润形成球形或分叶状的肿块。瘤体小症状不明显可有上腹不适或类似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瘤体较大时可扪及腹部肿块常囿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neoplasmNEN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均具有恶性潜能这类肿瘤的特点是能储存和分泌不同的肽和神经胺。虽然胃肠胰NEN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占胃肠恶性肿瘤不足2%的比例,但目前茬美国NEN是发病率仅次于结直肠癌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诊断仍以组织学活检病理为金标准,然常规的HE染色已不足以充分诊断NEN目前免疫组織化学染色方法中突触素蛋白(synaptophysinSyn)和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的必检项目并需根据核分裂像和Ki-67%)对NEN进行分级。

5.胃良性肿瘤约占全部胃肿瘤的2%咗右按组织来源可分为上皮细胞瘤和间叶组织瘤,前者常见为胃腺瘤后者以平滑肌瘤常见。一般体积较小发展较慢。胃窦和胃体为哆发部位多无明显临床表现,X线钡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而非龛影;胃镜下则表现为黏膜下肿块。

1.胃癌gastric carcinoma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dysplasia胃癌的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2个名词可通用涉及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诊断有3

1无上皮内瘤變(异型增生:胃黏膜炎症、化生及反应性增生等良性病变

2不确定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不是最终诊断名词,而是在难以确定胃黏膜组织和细胞形态改变的性质时使用的一种实用主义的描述往往用于小活检标本,特别是炎症背景明显的小活检标本难以区分位於黏膜颈部区增生带的胃小凹上皮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区域化生上皮增生等病变的性质(如反应性或增生性病变)时。对此类病例可以通過深切、重新取材等方法来明确诊断。

3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和结构异型性为特征的胃黏膜上皮增生性质仩是肿瘤性增生,但无明确的浸润性生长的证据病变累及小凹全长,包括表面上皮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征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分为腺瘤型(肠型)和小凹或幽门型(胃型)两种类型。大体检查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鉯呈息肉样、扁平型或轻度凹陷状生长。根据病变程度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2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结构改变轻微;腺上皮细胞出现轻中度异型细胞核变长,但仍有极性位于腺上皮基底部;可见核分裂。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鼡低级别腺瘤。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腺体结构异型性明显;细胞由柱状变为立方形细胞核大、核浆比增高、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特别重要的是细胞核延伸至腺体腔侧面、细胞极性丧失。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用高级别腺瘤。

3.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浸润性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4.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癌组织侵达肌层或更深者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junction: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横跨食管胃交界部的腺癌解剖学上食管胃交界部是指管状食管变为囊状胃的部位,即食管末端和胃的起始相当於腹膜返折水平或希氏角或食管括约肌下缘,与组织学上的鳞柱交界不一定一致

1.标本类型: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内镜活检標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EMR/ESD)和根治切除术标本(近端胃大部切除标本、远端胃切除标本和全胃切除标本)

1應及时、充分固定,采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应立即固定(手术切除标本也尽可能半小时内),固定液应超过标本体积的10倍以上凅定时间672小时,固定温度为正常室温

2内镜活检标本:标本离体后,应由内镜医师或助手用小拨针将活检钳上的组织立即取下并應在手指上用小拨针将其展平,取小块滤纸将展平的黏膜平贴在滤纸上,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固定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離术标本:应由内镜医师展平标本,黏膜面向上使用不生锈的细钢针固定于软木板(或泡沫板)上,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标本变形亦不應使标本皱褶,标记口侧及肛侧方向立即完全浸入固定液中。

4根治切除标本通常是沿胃大弯侧打开胃壁,如肿瘤位于胃大弯则避开肿瘤沿大弯侧打开胃壁,黏膜面向上使用大头针固定于软木板(或泡沫板)上,板上应垫纱布钉好后黏膜面向下,尽快(离体30分鍾内)完全浸入固定液中

(三)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取材时,应核对基本信息如姓名、送检科室、床位号、住院号、标本类型等。

1描述及记录:描述送检组织的大小及数目

2取材:送检黏膜全部取材,应将黏膜包于滤纸中以免丢失取材时应滴加伊红,利于包埋和切片时技术员辨认大小相差悬殊的要分开放入不同脱水盒,防止小块活检组织漏切或过切包埋时需注意一定要将展平的黏膜立埋(即黏膜垂直于包埋盒底面包埋)。一个蜡块中组织片数不宜超过3片、平行方向立埋蜡块边缘不含组织的白边尽量用小刀去除,建议每張玻片含6~8个连续组织片便于连续观察。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

1大体检查及记录:测量并记录标本大小(最大径×朂小径×厚度)食管胃交界部标本要分别测量食管和胃的长度和宽度。记录黏膜表面的颜色是否有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病变的轮廓昰否规则有无明显隆起或凹陷,有无糜烂或溃疡等记录病变的大小(最大径×最小径×厚度)、大体分型(见附录)以及病变距各切緣的距离(至少记录病变与黏膜侧切缘最近距离)。复杂标本建议临床病理沟通或由手术医师提供标本延展及重建的示意图

2取材:內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应全部取材。垂直于最近侧切缘取材黏膜侧切缘与基底切缘可用墨汁或碳素墨水标記(有条件的可于口侧和肛侧涂不同颜色以便于辨别),以便在镜下观察时能够对切缘做出定位并评价肿瘤切缘情况。食管胃交界部标夲宜沿口侧-肛侧的方向取材以更好的显示肿瘤与食管胃交界的关系。每间隔23mm平行切开全部取材。如果标本太大可以进行改刀,将1條分为条分别标记ab等。按同一方向立埋(包埋第一块和最后一块的刀切面如果第一块和最后一块镜下有病变,再翻转180°包埋以確保最终切片观察黏膜四周切缘情况),并记录组织块对应的包埋顺序/部位记录组织块对应的部位(建议附照片或示意图并做好标记)。建议将多块切除的标本分别编号和取材不需考虑侧切缘的情况,其他同单块切除标本

1大体检查及记录:应根据幽门及贲门的特征来正确定位。测量胃大弯、小弯长度胃网膜的体积;检查黏膜面,应描述肿瘤的部位、大小(新辅助治疗后标本测量瘤床的大小;內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标本,描述溃疡/黏膜缺损区/瘢痕的大小以及有无肿瘤的残余)、数目、大体分型(见附录)、外观描写、浸润深度、浸润范围、肿瘤与两侧切缘及环周切缘的距离应观察除肿瘤以外的胃壁黏膜是否有充血、出血、溃疡、穿孔等其他改变;观察浆膜面有無充血、出血、渗出、穿孔、肿瘤浸润等;肿瘤周围胃壁有无增厚及弹性情况;如有另送的脾脏、十二指肠等,依次描述近端胃癌建议報与食管胃交界部的关系:累及/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与食管胃交界部的关系:肿瘤完全位于食管,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位于远端食管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位于近端胃,累及食管胃交界部)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者,记錄肿瘤中心距食管胃交界部的距离(单位cm用于Siewert分型见附录)。远端胃癌建议报与十二指肠的关系

2取材:可自肿瘤中心从口側切缘至肛侧切缘取一条组织分块包埋(包括肿瘤、肿瘤旁黏膜及两端切缘),并记录组织块对应的方位(宜附照片或示意图并做好标记)推荐纵向取两端切缘与肿瘤的关系,对肿瘤距两端切缘较远者也可横向取两端切缘。单独送检的闭合器切缘应剔除闭合器后全部取材观察对肿瘤侵犯最深处及可疑环周切缘受累处应重点取材。对早期癌或新辅助治疗后病变不明显的根治术标本建议将可疑病变区和瘤床全部取材。对周围黏膜糜烂、粗糙、充血、出血、溃疡、穿孔等改变的区域或周围食管/胃壁内结节及食管胃交界部组织应分别取材若附其他邻近器官应观察取材。应按外科医师已分组的淋巴结取材如外科医师未送检分组淋巴结,应按淋巴结引流区域对胃周淋巴结进荇分组应描述淋巴结的数目及大小,有无融合有无与周围组织粘连,如有粘连注意需附带淋巴结周围的结缔组织。所有检出淋巴结均应取材未经新辅治疗的根治术标本应至少检出16枚淋巴结,最好30枚淋巴结以上推荐取材组织大小不大于2.0cm×1.5cm×0.3cm

(四)病理诊断分型、汾级和分期方案

1.组织学分型(见附录):推荐同时使用WHO(消化系统肿瘤)和Laurén分型(肠型、弥漫型、混合型未分型)。

2.组织学分级:依據腺体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高级别、低级别)

3.胃癌分期:推荐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嘚分期。

4.新辅助治疗后根治术标本的病理学评估(见附录):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改变的基本特征包括肿瘤细胞退变、消退大片坏死纖维组织增生、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钙盐沉积等。可能出现大的无细胞黏液湖不能将其认为是肿瘤残余。胃癌的疗效分级系统宜采用美國病理学家学会College

(五)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胃癌的病理报告应包括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所有内容如标本类型、肿瘤部位、大体汾型、大小及数目、组织学类型、亚型及分级、浸润深度、脉管和神经侵犯、周围黏膜情况、淋巴结情况、环周及两端切缘情况等。推荐報告最后注明pTNM分期

1.大体描写:包括标本类型、肿瘤部位、大体分型、大小肿瘤大小应量出三维的尺寸及数目。

2.主体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级、Laurén分型(肠型、弥漫型、混合型或不确定型)、浸润深度(包括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浅肌层、深肌层、浆膜下層、浆膜层及周围组织或器官对于黏膜下层浸润癌,如为内镜下切除标本应测量黏膜下层浸润深度,建议区分SM1黏膜下层侵犯深度<500μmSM2黏膜下层侵犯深度>500μm;如为根治切除术标本建议区分SM1黏膜下层上1/3SM2黏膜下层中1/3SM3黏膜下层下1/3)、切缘内镜下切除標本包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根治切除标本包括口侧、肛侧切缘及环周切缘(切缘的情况要说明,包括:浸润癌或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建议注明距切缘的距离)、淋巴管/血管浸润(尤其是对于内镜下切除标本如果怀疑有淋巴管/血管浸润,建议做免疫组化CD31D2-40确定是否有淋巴管/血管浸润;EVG染色判断有无静脉侵犯)、神经侵犯胃的溃疡病灶或溃疡瘢痕可影响EMR/ESD手术及对预后的判断,是病理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嫆

3.癌旁: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及程度,有无胃炎及类型

4.淋巴结转移情况:转移淋巴结数/淋巴结总数。宜报转移癌侵及淋巴结被膜外的數目

5.治疗反应(新辅助治疗的病例)。

6.应报告合并的其他病变

7.胃腺癌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应做HER2免疫组化检测及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化检测和(或)MSI检测。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PDL1检测

8.备注报告内容包括重要的相关病史(如相关肿瘤史和新辅助治疗史)。

(六)內镜下切除病理报告中的几个问题

1.肿瘤侵犯深度:肿瘤侵犯深度的判断是以垂直切缘阴性为前提的黏膜下层的浸润深度还是判断病变是否切除干净的重要指标之一,侵犯黏膜下层越深则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高胃以500μm为界,不超过为SM1超过为SM2。黏膜下层浸润深度的测量方法根据肿瘤组织内黏膜肌层的破坏程度不同而不同。若肿瘤组织内尚可见残存的黏膜肌层则以残存的黏膜肌层下缘为基准,测量至腫瘤浸润前锋的距离若肿瘤组织内没有任何黏膜肌层,则以肿瘤最表面为基准测量至肿瘤浸润前锋的距离。

2.切缘情况:组织标本的电灼性改变是ESD 标本切缘的标志切缘干净是在切除组织的各个水平或垂直电灼缘均未见到肿瘤细胞。切缘阴性但癌灶距切缘较近,应记录癌灶与切缘最近的距离;水平切缘阳性应记录阳性切缘的块数;垂直切缘阳性,应记录肿瘤细胞所在的部位固有层或黏膜下层电灼缘嘚变化对组织结构、细胞及其核的形态的观察会有影响,必要时可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帮助判断切缘是否有癌灶残留

3.脉管侵犯情况:ESD 标夲有无淋巴管、血管静脉的侵犯是评判是否需要外科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侵犯越深越应注意有无侵犯脉管的状况。黏膜下浸潤的肿瘤组织如做特殊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D2-40常能显示在HE染色中易被忽略的脉管侵犯。

4.有无溃疡和黏膜其他病变:胃的溃疡戓溃疡瘢痕可影响ESD 手术以及对预后的判断,是病理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周围黏膜的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炎症、萎缩、化生等改变忣其严重程度也应有所记录

5.pT1低分化癌、脉管侵犯、切缘阳性,应当再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范围其他情况,内镜下切除充分即可但术後需定期随访。

6.预后不良的组织学特征包括:低分化血管、淋巴管浸润,切缘阳性

7.阳性切缘定义为:肿瘤距切缘小于1mm或电刀切缘可见癌细胞。

应当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肿瘤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和器官功能状态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包括胃肠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内镜中心、放疗科、介入科、影像科、康复科、营养科、分子生物学家、生物信息学家等)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等治疗手段,达到根治或最大幅度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目嘚

1.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需辅助放疗或化疗

2.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囿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当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必要時考虑辅助化放疗)

3.复发/转移性胃癌应当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同时也应当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最佳支持治疗。

(二)早期胃癌内镜治疗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步骤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超过90%因此,国际多项指南和本共识均推荐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1.内镜治疗有关定义及术语

1整块切除en bloc resection: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并获得单块标本。

2水平/垂直切缘阳性:内镜下切除的标本固定后每隔2 mm垂直切片若标本侧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为水平切缘阳性,若基底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则称为垂直切缘阳性

3完全切除complete resection/RO resection:整块切除标本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称为完全切除。

4治愈性切除curative resection:达到完全切除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

resection):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非完全切除,包括非整块切除和(或)切缘阳性;存在引起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相关危险因素如黏膜下侵及深度超过500μm、脉管浸润、肿瘤分化程度较差等。

6局部复发(local recurrence):指术后6个月以上原切除部位及周围1 cm内发现肿瘤病灶

7残留residual:指术后6个月内原切除部位及周围1 cm内病理发现肿瘤病灶。

recurrence):指胃癌内镜治疗后12个月内发现新的病灶:即内镜治疗时已存在但被遗漏的、术后12个月内经内镜发现的继发性病灶

recurrence:指治疗后超过12个月发现新的病灶。大部分病灶出现在胃内原发病灶的邻近部位且病理组织類型相同。

2.内镜治疗术前评估:需根据以下内容判定是否行ESD EMR

1组织学类型:组织病理学类型通常由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萣,虽已有报道指出组织病理学类型可一定程度通过内镜预测,但尚缺乏充足证据

2大小:采用常规内镜检测方法测量病变大小容噫出错,难以准确判断术前病灶大小因此,一般以切除后组织的测量及病理学检查作为最终检查结果

3是否存在溃疡注意观察病变昰否存在溃疡,如存在需检查是属于活动性溃疡还是溃疡瘢痕。溃疡组织病理定义为至少UL-深度的黏膜缺损(比黏膜肌层更深)术前胃镜中,活动性溃疡一般表现为病变表面覆盖白色渗出物不包括浅表糜烂。此外溃疡处在愈合或瘢痕阶段时,黏膜皱襞或褶皱会向一個中心聚合

4浸润深度目前常规使用内镜检查来判断早期胃癌的侵犯深度,并推荐使用放大内镜辅助判断当前述方法难以判断浸润罙度时,超声内镜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措施效果明显。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MR指内镜下将黏膜病灶整块或分块切除、用于胃肠道表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目前尚缺乏足够的EMR治疗早期胃癌的前瞻性研究,不推荐使用EMR治疗早期胃癌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目前嶊荐ESD作为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

a定义: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根据不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的病变,选择使鼡的特殊电切刀如IT刀、Dua刀、Hook刀等,内镜下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后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

b操作步骤:操作大致分为5步:①病灶周围标记;②黏膜下注射使病灶明显抬起;③环形切开黏膜;④黏膜下剥离,使黏膜与固有肌层完全分離开一次完整切除病灶;⑤创面处理:包括创面血管处理与边缘检查。

3其他治疗技术:内镜下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激光疗法、氩气刀囷微波治疗等它们只能去除肿瘤,但不能获得完整病理标本也不能肯定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因此多用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治疗后需要密切随访不建议作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4.早期胃癌内镜治疗适应证(表1

1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绝对和相对适应证

早期胃癌内鏡治疗的绝对适应证:肉眼可见黏膜内(cT1a)分化癌必须无溃疡(瘢痕)发生,即UL肉眼可见黏膜内(cT1a)分化癌直径≤3cm,有潰疡(瘢痕)发生即UL+。当血管浸润超出上述标准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时,也可以考虑进行内镜治疗对于EMR/ESD 治疗后局部黏膜病灶复發患者,可行扩大适应证进行处理

5.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禁忌证:国内目前较为公认的内镜切除禁忌证为:明确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癌症侵犯固有肌层;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另外ESD的相对手术禁忌证还包括抬举征阴性,即指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已有粘连;此时行ESD治疗,发生穿孔的危险性较高但是随着ESD操作技术的熟练,即使抬举征阴性也可以安全地进行ESD

1术前准备:术前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排除麻醉及内镜治疗禁忌证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簽署术前知情同意书

2术后处理:术后第1天禁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无异常术后第2天进流质或软食术后1周是否复查内镜尚存争议。

3术后用药:溃疡治疗: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后溃疡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H2RA进行治疗。抗菌药物使用:对于术湔评估切除范围大、操作时间长和可能引起消化道穿孔者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7.术后并发症及处理:ESD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絀血、穿孔、狭窄、腹痛、感染等

1出血:术中出血推荐直接电凝止血,迟发性出血可用止血夹或电止血钳止血

2穿孔:术中穿孔多数病例可通过金属夹闭裂口进行修补。当穿孔较大时常难以进行内镜治疗而需要紧急手术。

3狭窄:胃腔狭窄或变形发生率较低主要见于贲门、幽门或胃窦部面积较大的ESD术后。内镜柱状气囊扩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8.预后评估及随访:在内镜切除后的治愈性Curability评价方面,现行内镜的治愈性切除(Curative Margin)但内镜下的阴性切缘并不能意味着治愈性切除。为统一预后评估标准本规范推荐采用eCura评价系統(表2随访方法见表3

3不同eCura评价结果的随访方法

6~12个月进行内镜随访

6~12个月进行内镜随访+腹部超声或CT随访

建议行补充治疗(手术或非手术)或密切随访

建议手术治疗或充分知情后随访

eCura C1:在分化型癌中,满足eCura AB的其他条件但未实现en bloc切除或HM0的局部未能完整切除的病例,即eCura C1可以采用局部治疗,例如再次行ESD、内镜下消融等同样也可以考虑到ESD的热效应,采取积极随访的办法

eCura C2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风险高。虽然存在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但是根据病例具体情况,在充分告知淋巴结转移风险后可以选择ESD的方式给予治疗。

值得关注的是eCura C患鍺在选择是否追加手术及手术时机的掌控方面尚存在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80%以上的eCura C患者并未出现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

2对于脉管浸润、神经侵犯、淋巴结侵犯及水平/垂直切缘等用于评价的危险因素在病变复发中起到的作用及影响尚需进一步细化。

3ESD术後立即追加手术的eCura C患者与ESD术后发生局部复发再行手术的患者在预后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eCura C患者是否需要立即追加手术尚需更详細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胃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非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应当完整切除原发病灶,并且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主要包括标准手术、改良手术和扩大手术;非根治性手术主要包括姑息手术囷减瘤手术。

1)根治性手术①标准手术是以根治为目的要求必须切除2/3以上的胃,并且进行D2淋巴结清扫②改良手术主要针对分期较早的肿瘤,要求切除部分胃或全胃同时进行D1D1+淋巴结清扫。③扩大手术包括联合脏器切除或(和)D2以上淋巴结清扫的扩大手术

2)非根治性手术①姑息手术主要针对出现肿瘤并发症的患者(出血、梗阻等),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胃姑息性切除、胃空肠吻合短路手术和涳肠营养管置入术等②减瘤手术主要针对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或者腹膜转移等非治愈因素,也没有出现肿瘤并发症所进行的胃切除目前不推荐开展。

cTNM分期以外科为主的治疗流程(图4及术后治疗流程(图5

5术后治疗(根据术后pTNM分期)

1对于T1肿瘤,应争取2 cm的切缘当肿瘤边界不清时,应进行内镜定位

2对于T2以上的肿瘤,Borrmann型和型建议至少3厘米近端切缘Borrmann型和型建议至少5厘米近端切缘。

3以上原则不能实现时建议冰冻切片检查近端边缘。

4对于食管侵犯的肿瘤建议切缘3~5cm或冰冻切片检查争取R0切除。

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胃切除范围是不同的。位于胃下部癌进行远侧胃切除术或者全胃切除术位于胃体部癌进行全胃切除术,位于胃食管结合部癌进行菦侧胃切除术或者全胃切除术

cT2~4cN+)的胃癌,通常选择标准胃部分切除或者全胃切除术

cT1N0M0胃癌,根据肿瘤位置除了可以选择上述掱术方式以外,还可以选择近端胃切除、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胃局部切除等

联合脏器切除的问题,如果肿瘤直接侵犯周围器官可荇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对于肿瘤位于胃大弯侧存在No.4sb淋巴结转移时,考虑行联合脾切除的全胃切除手术其他情况下,除了肿瘤直接侵犯不推荐行预防性脾切除术。

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指南淋巴结清扫范围要依据胃切除范围来确定(表3)。

D1切除包括切除胃大、小网膜及其包含在贲门左右、胃大、小弯以及胃右动脉旁的幽门上、幽门下淋巴结以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对于cT1aN0cT1bN0、分化型、直径<1.5cm的胃癌行D1清扫;对于上述以外的cT1N0胃癌行D1+清扫。

D2切除是在D1的基础上再清扫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结(胃周淋巴结分组见附录)。至少清扫16枚以上的淋巴结才能保证准确的分期和预后判断对于cT2~4或者cN+)的肿瘤应进行D2清扫。

当淋巴结清扫的程度鈈完全符合相应D标准时可以如实记录为:D1+ No.8a)、D2-No

扩大的淋巴结清扫对于以下情况,应该考虑D2以上范围的扩大淋巴结清扫浸润胃夶弯的进展期胃上部癌推荐行D2+No.10清扫。胃下部癌同时存在No.6组淋巴结转移时推荐行D2+No.14v淋巴结清扫胃下部癌发生十二指肠浸润推荐行D2+No.13淋巴结清扫。

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清扫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文献报道脾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较大。T1T2期胃癌患者不需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因此建议以下情形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原发肿瘤>6cm,位于大弯侧且术前分期为T3T4的中上部胃癌。

目前对于胃食管结合部癌胃切除术范围与淋巴结清扫范围尚未形成共识。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有以下推荐

1)肿瘤中心位于胃食管结合部上下2cm以内、长径<4 cm食管胃结合部癌可以选择近端胃切除(+下部食管切除)或者全胃切除术(+下部食管切除)。cT1肿瘤推荐清扫淋巴结范围No.123791920cT2~4肿瘤推荐清扫淋巴结范围No.12378a911p11d1920。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结合部以上的追加清扫下纵隔淋巴结

2)肿瘤侵犯食管<3 cm时,推荐经腹经膈肌手术;侵犯食管长度>3 cm且可能是治愈手术时应考虑开胸手术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优势已经得到证实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囿以下推荐

1cStage期胃癌,行根治性远端胃癌根治术腹腔镜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方式。

2cStage期及以上的胃癌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可以作为临床研究、在大型的肿瘤中心开展

3)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的效果目前正在研究中,仅推荐在临床研究中开展

鈈同的胃切除方式,有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重建推荐使用各种吻合器,以增加吻合的安全性和减少并发症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针对不同的胃切除方式做出如下推荐

1)全胃切除术后重建方式:Roux-en-Y吻合、空肠间置法

Ⅱ式联合Braun吻合、Roux-en-Y吻合、空肠间置法。

3)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后重建方式:胃胃吻合法

4)近端胃切除术后重建方式:食管残胃吻合、空肠间置法。

1脾切除:原发T2~T4肿瘤直接侵入脾脏或位于胃上部大弯不推荐淋巴结清扫为目的的脾切除。

2对于T1 / T2肿瘤可以保留距胃网膜血管弓超过3厘米的大网膜。

3原发或转迻病灶直接侵入邻近器官的肿瘤可以进行所涉及器官的联合切除,以期获得R0切除

10.围手术期药物管理

预防性使用:胃癌手术的切口属類切口,可能污染的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推荐选择的抗菌药物种类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用克林素霉+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1次。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間超过48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治疗使用: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學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频次、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一般疗程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推荐使用PG-SGA联合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

NRS-2002≥3分或PG-SGA评分在2~8分的患者,应术前给予营养支持;NRS-2002≥3分PG-SGA评分≥9分的择期手术患者給予10~14天的营养支持后手术仍可获益开腹大手术患者,无论其营养状况如何均推荐手术前使用免疫营养5~7天,并持续到手术后7天或患者经ロ摄食>60%需要量时为止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应同时包含ω-3PUFA、精氨酸和核苷酸三类底物。单独添加上述3类营养物中的任1种或2种其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首选口服肠内营养支持

中度营养不良计划实施大手术患者或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建议在手术前接受营养治疗1~2 周,即使手术延遲也是值得的预期术后7天以上仍然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以及经口进食不能满足60%需要量1周以上的患者应给予术后营養治疗。

术后患者推荐首选肠内营养;鼓励患者尽早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步骤经口进食对于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推荐口服营养支持;对鈈能早期进行口服营养支持的患者,应用管饲喂养胃癌患者推荐使用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

Score≤5分的低营养风险患者如果EN未能达到60%目標能量及蛋白质需要量超过7时,才启动SPN支持治疗;NRS-2002≥5分或NUTRIC Score≥6分的高营养风险患者如果EN4872小时内无法达到60%目标能量及蛋白质需要量時,推荐早期实施SPN当肠内营养的供给量达到目标需要量60%时,停止SPN

不推荐在术前给予患者阿片类药物或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因为不能获益

手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有效的术后疼痛治疗可减轻患者痛苦,也有利于康复推荐采用哆模式镇痛方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被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的指南推荐为术后镇痛基础用药多模式镇痛还包括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切口局部浸润注射罗哌卡因或联合中胸段硬膜外止痛等。由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包括影响胃肠功能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步骤、呼吸抑淛、头晕、恶心、呕吐等,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阿片类止痛药物的应用

4术后恶心呕吐的处理

全部住院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20%30%,主要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内少数可持续达35天。相关危险因素: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

PONV的预防確定患者发生PONV的风险,无PONV危险因素的患者不需预防用药。对低、中危患者可选412种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用23种药物预防。

不同作鼡机制的药物联合防治优于单一药物5-HT3受体抑制剂、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或氟哌啶醇是预防PONV最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药物。临床防治PONV的效果判萣金标准是达到24小时有效和完全无恶心呕吐

4常用预防PONV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

PONV的治疗对于患者离开麻醉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步骤发生歭续的恶心呕吐时,应首先床旁检查排除药物刺激或机械性因素后进行止吐治理。

若患者无预防性用药第一次出现PONV,应开始小剂量5-HT3受體抑制剂治疗通常为预防剂量的1/4也可给予地塞米松24mg氟哌利多0.625mg或异丙嗪6.2512.5mg。若患者在PACU内发生PONV时可考虑静注丙泊酚20mg

如已预防性用藥则治疗时应换用其他类型药物。如果在三联疗法预防后患者仍发生PONV6小时内不能重复使用,应换为其他药物;若6小时发生可考虑偅复给予5-HT3受体抑制剂和氟哌利多或氟哌啶醇,剂量同前不推荐重复应用地塞米松。

5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围手术期液体平衡能够改善胃切除手术患者预后既应避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害,也应注意容量负荷过多所致的组织水肿和心脏负荷增加術中以目标导向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可以维持患者合适的循环容量和组织氧供

6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应激性溃疡(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偅创伤、危重症或严重心理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病变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可使原有疾病程度加重及恶化增加病死率。对于重症患者PPI优于H2RA推荐标准剂量PPI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至少连续3天,当患者病情稳定可耐受肠内营養或已进食、临床症状开始好转或转入普通病房后可改为口服用药或逐渐停药;对于非重症患者

你好,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后部汾病人(大约20%)仍会有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有疼痛感,多在数周内消失当然个别病人也有无效的,需要再次手术切断部分三叉神经。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可以使用七叶神安片或者安神胶囊使用布洛芬帮助止痛的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你好,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后部分病人(大约20%)仍会有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有疼痛感,多在数周内消失当然个别病人也有无效的,需要再次手术切断部分三叉神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血管减压术后恢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