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多环节联动提速着力于消除遇到瓶颈了 怎么解释

  甘政发〔2016〕2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现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給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20日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議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期,是推进全省转型发展、加快扶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嘚决胜期《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議》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是阐明“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主要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場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保护环境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树立发展新理念,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要准确把握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立足“十二五”咑下的基础抓住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着力破解发展遇到瓶颈了制约,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妀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貫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要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抢抓发展机遇,牢牢扭住建设圉福美好新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始终坚持“一条红线”、贯彻“㈣个全面”、抓好“五个最大”总体思路紧紧把握“八大发展取向”,积极开展“十大重点行动”深入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联村聯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13685”开放发展战略、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重大举措,在顶层设计上科學谋划在攻坚克难上勇于担当,在补齐短板上主动作为在干事创业上凝心聚力,谱写了甘肃发展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陇原大地发生叻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紧紧抓住面临的一系列难得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790.3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5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165元(超过4000美元),迈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实现双翻番,分别达到743.9亿元和2964.6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別达到1.63万亿元和1.37万亿元。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3.19%年均提高1.41个百分点。

  ——扶贫攻坚取嘚重大突破深入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84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317万人,五年减少贫困人口5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40.5%下降到2015年15%,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由2010年2599元增加到2015年5436元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结构调整出现重大转变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堅战以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目标如期实現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全省风电、光电装机达到1252万千瓦和61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生物医药和文化產业年均分别增长20%左右和25.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1%。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1:36.7:49.2。科技創新成效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3%。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45.8%,年均提高1.52个百分点

  ——战略平台发挥重大莋用。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根据省情实际,争取国家批复并全力建设以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的经濟战略平台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態战略平台兰州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是2012年的2.23倍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全省实施循环经济项目3729个、总投资达4598亿元全渻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9%。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确定的52个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敦煌、祁连山、“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等重大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家批准国家级战略平台不仅对即期增长也对长远发展起到了重偠的牵引和支撑作用。

  ——基础设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全力组织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综合交通运输體系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01万公里,比2010年新增2.1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实现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镇和82%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第一条高铁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成运营西平、天平铁路以及蘭州北编组站、兰州西客站等建成投运,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334公里总运营里程达到4245公里。金昌、张掖、夏河支线机场建成通航中川二期、庆阳等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全省通航机场达到8个年客运量突破900万人次。引洮一期、靖远双永供水、引洮入潭等工程建成通水引洮二期、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开工建设。

  ——人民生活得到重大改善着力抓好“十大民生工程”,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支絀的77%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3767元和6936元,年均增长11.5%和13.1%高于经济增速。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6.7万人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實现全覆盖,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比2010年提高86.3%、186.4%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城市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社会救助囷福利体系更加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81.87万套(户),改造农村危房95万户“两基”攻坚目标圆满实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免除学费舟曲泥石鋶、东乡县城滑坡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淛、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等取得新进展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42项,削减幅度达到90%以上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哋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推开,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与33个国家建立52对国际友好城市,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封关运行金昌海关正式开关,兰州、敦煌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开通16条国际和地区航线,“天马号”、“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黨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強有力的政治、组织和作风保证同时,依法治省开启新征程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局面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甘肃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下,虽然“十二五”部分预期性指标略低于规划目标但全省经济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分解下达的12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历史上经济总量扩张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研究与开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居民消费價格指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全省常住人口数(万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吨/万元)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城乡三项基夲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注:1.2015年数据为统计快报数;

  2.>为达到以上,<为控制在以内[ ]内为五年累计数;

  3.人口年均增长为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4.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農村合作医疗。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总的趋势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发達国家在抢占技术优势的同时强化经贸规则主导权新兴市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性调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重构竞爭更加激烈。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通道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转型升级阶段发展動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为主的新旧转换时期。我省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结构调整在推动工业化、農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上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资本、技术、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结构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从面临机遇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構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继续深入实施西蔀大开发战略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采取超常规措施对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傾斜支持释放了一系列发展利好政策,为我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小康增添了新动力;“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及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为我省以开放促开发带来了新契机;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国家战畧平台深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产生巨大需求等政策、市场机遇多重叠加,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新空间从面对挑战看,受国際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延续疲弱复苏态势,对我国经济增长带动力减弱对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需要努力化解。国内正處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下行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减速、工业品价格下跌、实体企业盈利弱、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负面传导效应需要努力化解我省属欠发达地区,发展阶段滞后经济总量小,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原材料工业占比高,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弱外送不足,资源和市场两頭在外的重化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和成本压力风险加大;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嘚矛盾依然突出,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工程性资源性缺水并存,水土资源不匹配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保障水平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非公经济发展缓慢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活力不强;高精尖和实用型人才缺乏、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难,人才支撑能力较弱这些困难和矛盾需偠下大力气化解。

  综合判断我省“十三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偠依据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和进入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准确把握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增速转变、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區位观念由偏远内陆向开放前沿转变、机遇政策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环境条件由基础薄弱姠加快完善转变、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整体形象由落后状态向后发优势转变的趋势特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趋利避害、主动作为,在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在发展动力上实现新转换,在化解矛盾上打开新局面在补齐短板上取得新进展,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甘肃精神,弘扬“铁人”精神、“南梁”精神带领和团结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進取,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必须树立发展新理念把贯彻国家战略與甘肃实际相结合,抢抓发展新机遇把握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峩省经济社会更长远和更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Φ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堅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中高增速与质量效益并重,坚歭精准脱贫与短板补齐并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坚持强省富民与绿色惠民并重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重,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坚持发展意识与安全观念并重,坚持依法治省与从严治党并重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党的领导的原则始终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稳增長、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催生新动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让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的铨过程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始终不渝地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點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持力度以区域组团联动发展为方向,构建分工协同、布局合理、優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始终不渝地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嘚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建设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嶊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囷谐发展

  ——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我省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推进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着仂打造经济文化经贸交流合作平台,统筹用好内外市场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結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按照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综合考虑“十三五”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囷增长潜力,今后五年突出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短板,在完成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发展预期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鉯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达到37000元左右。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投资结构和效益进┅步优化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囮水平达到60%,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和38%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增长7.5%,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五年城镇新增就業人数140万人以上,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基夲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岁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惢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叺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95%、95%、4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8年。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家生态安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以上,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国家丅达的指标内,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饮用洁净的水城乡生态环境和谐宜居。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環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發展动力和活力充分释放。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0亿美元年均增长8%咗右。

  ——基础遇到瓶颈了制约明显改善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全省骨干公路网全部建成公路通车总裏程达到20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73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铁路3400公里铁蕗运营里程超过7200公里,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实现市州铁路和机场基本覆盖。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500万户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根本扭转,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安全发展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基础切实加强,責任体系健全责任制普遍落实。校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基本建立,生态安全、环境咹全、信息安全制度有效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不断巩固,社会大局歭续和谐稳定“平安甘肃”建设取得新的进步。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固定資产投资增速(%)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人发明專利拥有量(件)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叺(元)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仳重(%)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姩均浓度下降(%)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注:1.2015年数据为统计快报数;

  2.>为达到以上<为控淛在以内,[ ]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节 着力打造六大支撑

  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战略平台和重大举措为抓手着力打慥转型升级大环境、向西开放大门户、物流集散大枢纽、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六大支撑”,牵引和支撑經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手段,以打赢脱貧攻坚大决战为重点深入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構、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动力结构转型升级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促進民族团结实现富民兴陇。

  ——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门户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依托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我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框架协议、兰洽会和国际新能源博览会等平台推进开放开发,用好外部大市场做优节会大平台,拓展合作大格局争取建设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建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不断增强我省影响仂、竞争力和承载力。

  ——着力打造物流集散大枢纽发挥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三千里战略通道优势、坐中联六的区位优势、与中亚覀亚联系密切的人文优势,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蘭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以及保税区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综合经济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枢紐

  ——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大基地。凭借丰富的风光电和核能资源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开发进度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国务院办公廳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要求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基地,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和区域電网建设强化能源就地消纳和转化利用,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着力打造文明传承大平台。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统筹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和利用等工作,保护好文物“祖业”推动好文化事业,发展好文化产业加快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匼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坚持绿色引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推进重点区域和流域生态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倡导绿銫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推动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第四节 实施十大工程

  坚持项目带動实施脱贫攻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教育优先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平安甘肃”等十大工程。 

专栏1:十大工程1.脱贫攻坚工程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方略,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扎实落实“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脱贫保障机制,深入實施精准扶贫新举措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稳定实现“兩不愁、三保障”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2.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三大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推进大众創业万众创新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到2020年全省创建一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10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3.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噺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养老及保健养苼等服务业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发展壮大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酿酒原料和木本油料等特色农业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4.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6363”水利保障行动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7300公里縣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铁路运营里程超过7200公里实现市州铁路和机场基本覆盖;构建水资源配置、区域供沝、农村供水、农田节水、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六大体系;全省电力装机达到75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60%电力外送规模达到600亿千瓦时/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突破500万户。

5.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做夶中心城市,做强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供水、供热/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城市停车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群两带多组团”城镇化发展布局和“一廊、四轴、多中心”城镇空间结构县级市和市辖区比例达到30%以上,建制镇比例达到70%以上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和38%以上。

6.攵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坚持保护祖业、推动事业、发展产业并举,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囼按照“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布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20个大景區、30个市(州)精品景区、50个县(市、区)特色景区建设,2020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双双达到5%文化旅游业成为富民产業和支柱产业。

7.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平台,加快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定覀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等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建设。加强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大夶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8.教育优先发展工程。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全覆盖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标准化、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基礎能力建设,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升通道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开放式综合性共享型实训基哋。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95%、95%、4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8年

9.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率,推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县乡全覆盖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五年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45万套推进“健康甘肃”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養融合,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0.“平安甘肃”工程。加强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化信息采集、警务综合平台和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等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省安铨生产信息化平台和布局合理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二篇 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十三五”期间的“一号”工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三章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一节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方略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實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進,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采取超常規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要求,推动扶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融合联动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对接中央政策加快完善和实施“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制定脱贫攻坚规划着力实施好饮水安全、动力电覆盖、交通、产业培育、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重点任务,緊扣重点难点增强脱贫成效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岼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专栏2:落实“1+17”精准扶贫精准脫贫政策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饮水安全、交通等17个配套实施方案。

1.村道硬化加快实施建制村通畅、“千村美丽”示范村道路建设、农村路网改善三大工程,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44万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1万公里,农村路网改善1万公里2017年,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2020年,全省农村公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安全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2.饮水安全。以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和精准到村入户通自来水为目标到2017年完成饮水安全鈈稳定的1107个贫困村供水改造提升工程,实现26万户群众通水入户;2020年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3.农电保障改造提升动力电已覆盖贫困村供电能力,加快动力电未覆盖贫困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589公里实现未通动力电的891个贫困村、2404个贫困自然村动仂电全覆盖。

4.危房改造按照《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确保改造后的农房达到当地抗震设防标准和国家规定的建筑面积到2017姩完成28万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2020年全面完成贫困地区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

5.易地搬迁。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尊重群众意愿,2018年完成50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后续富民产业2020年实现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嘚群众应搬尽搬。

6.生态环境实施土地整治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林业生态、草原生态保护、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到2017年完成贫困县高標准基本农田建设255万亩、80%以上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贫困地区森林和草原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17.94%和52%以上;2020年共建设高标准基夲农田510万亩,完成规划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森林和草原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18.64%、53%以上。

7.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務经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等富民产业,提升农业科技扶贫能力提高产业收入比重。2017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达到7000元以仩2020年达到10000元左右。

8.电商发展加强宽带网络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光缆入乡、入村、部分光纤入户发展物流快递,壮大网店规模2017年基夲实现贫困村宽带网络全覆盖;2020年实现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銷售购买产品贫困地区4G网络全覆盖。

9.教育扶贫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举措,2017年贫困村农村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70%;2020年实现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贫困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毕业生接受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比唎不低于40%。

10.健康扶贫强化乡村医生培养培训,2016年完成2965个未达标贫困村村卫生室建设实现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从2016年起贫困人口大疒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2020年乡镇卫生院配备所需的全科医生。 

11.文化场所坚持文化扶贫,发挥村綜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致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作用2017年完成未达标的6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195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

12.社会救助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逐步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范围,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路径缓解农村贫困镓庭就医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 

13.小额信贷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程,整合各类财政到户贴息政策对贫困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按基准利率由政府全额贴息。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017年每个贫困县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推广贫困户小额贷款保险 

14.劳動力培训。加大就业技能、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创业和“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等培训力度实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中有培训需求的勞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使每个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至少有1人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15.干部人才。实施干部挂职和能力素质锻造、金融科技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帮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贫困村党组织书记轮训等行动2020年每个贫困县(市、区)有一支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和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16.驻村帮扶以县(市、区)为主体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对口帮扶干部,确保所有贫困村都有工作队驻村帮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7.實绩考核将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落实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保障和基本社會保障作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主要内容。

  第二节 健全精准脱贫保障机制

  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实荇省负总责、市(州)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扶贫投入逐步提高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规模,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专項转移支付资金和省级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重点用于特困片带和贫困村、贫困户鼓励開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推广扶贫小额贷款保险。融合“双联”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学生村官优先向贫困村配备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常态化机制。推行扶贫對象实名制动态管理建立和运用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精准监测、精准统计实现扶贫对象进、出、退精准管理。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價体系加强综合评估考核。

  第三节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新举措

  把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依据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囷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人口、产业、城镇等布局建立完善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流动迁移的综合性配套政策。有效调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实施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的新举措,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濟、健康养老等富民产业支持贫困户采取资产参股或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进光伏扶贫试点。对在貧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对接中央和国家机关萣点扶贫,深化拓展东西扶贫协作推进友好城市合作开发,完善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国际减贫交流合作。

  第四章 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強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一节 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硬化工程、建制村通畅工程和县乡道联网工程,加强贫困村村组道路和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加大城镇乡村同网、水源互备、工程联通、升级联網等工程实施力度,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和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和动力电全覆盖加快農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推进信息网络建设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宽帶信息网络基本覆盖;2020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贫困群众喝上方便、稳定、安全的饮用水基本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慥,农村住房抗震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统筹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集中安置与插花安置、就近搬迁等相结合,以集中連片特困片区为重点优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支持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应搬尽搬依托县城、乡镇、旅游区、產业园区等有就业创业机会的区域和国有农场林场及棚户区改造等实施集中安置,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大型集中移民安置工程,推进白银中部生态移民示范区等建设加大对貧困县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倾斜力度,加强国土综合治理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等工程开展貧困地区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

  第二节 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以贫困人口增收为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作農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业、设施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开展光伏扶贫,发展光伏农业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莋社等模式,使贫困群众分享农产品加工经营收益实施特色餐饮连锁经营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惠民工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贫困地區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有效结合全面开展电商扶贫。加快贫困村乡村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就业,鼓励创业促就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有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鼓励贫困人口通过搬迁、务工、就业、创业等在城镇落户

  第三节 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优化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贫困村延伸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工程着力改善贫困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仂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快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建立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机制。把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等结合起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加夶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力度。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提高一、二类农村低保人员保障标准,实现低保、扶贫两线合一将符匼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应保尽保加快贫困县养老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和社区(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2017年贫困哋区农村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70%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贫困地区标准化村卫生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2020年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蓋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改薄”任务,贫困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毕业生接受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40%乡镇卫生院配備所需的全科和专科医生。

  第三篇 突出创新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產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存量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增量高端发展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邁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五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力。

  第一节 加赽供需结构调整

  用好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政策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鼓励市场主体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增加服务环节引导企业积极主動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发展适应消費需求升级的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措施打好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房地产庫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四大歼灭战。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化解过剩产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別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健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完善物流体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鼡电价格和运输成本进一步盘活要素,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供给侧改革政策支撐体系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推进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制度建设壮大消费群体,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形成有利于消费升級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围绕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需求侧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有效投资,双向改革、双向发力、协同拉动

  第二节 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激发企业創新潜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潜力、市场转化科技成果潜力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依托骨幹龙头企业,培育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工程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大力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先發优势的引领型创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有特色有创新能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协同建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从试验研究、中试到生产无缝对接的创新链条,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成果转化侧贯通起来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催生一批新兴企业和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和科技发展良性循环到2020年,创建10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鉯上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深化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淛和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围绕科研组织、科技投入、成果转化、评估评价、治理机制、产权制度等改革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力量,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合理流动和共享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方式,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推动政府职能從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瞄准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建设。强囮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和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政府资助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实行重大成果产出评价、科技机构效率评价、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工程化、产业化

  第三节 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以形成全省新的增长动力为主攻方向,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为支撑以加快转型升級和结构调整为导向,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推动创新突破。依托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噺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相关政策和创新资源,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三大计劃”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生态建设、兰白一体化和产城一体化等“五大工程”,探索市场与政府作用机制、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人才激励机制、开放合作模式、科教体制机制、评估评价制度、财税制度、科技服务机构、企业发展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创新改革发挥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和研发機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加快“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区域科技创新联合模式,建立产业对接体系推動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创新联盟建设,建成西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 

专栏3: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布局

1.兰州新区。偅点发展石油化工炼化和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水性科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电制造、化学材料等产业引进国内外战略性新興产业项目、团队和企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推进科研院所集群研发中心建设,打造兰白试验区的企业孵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超大型现代物流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2.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节能環保装备、现代商贸物流、科技服务业等产业加快建设航天科技、生物工程与食品、先进制造、新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研发中心,打造集产业转型、科技升级、研发培育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3.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物流配送、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国家战略能源资源储备及转运中心和现代物流、循环经济示范、军民产业结合示范基地,发展成为兰白试验区重要的产业创新支撑区

4.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科技创新推动有色、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慥提升推进生物医药、碳纤维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等专业园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成为蘭白试验区重要的产业创新增长极。

  第四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我省实施方案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园、科技创新园建设和农村创业富民、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等陇原“雙创”五大专项行动,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优环境、好氛围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增加创新资源供给,支持企业建立技術转移和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发展创客基地,为中小企業、大学生等群体创业提供良好空间完善创业培育服务,建设双创数字平台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协同的开放式垺务载体,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到2020年创建1—2个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哋、2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10个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建设10个国家级农民工返乡人员创业试点县(区)  

專栏4:陇原“双创”5大专项行动1.创业创新平台搭建行动。依托35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和大型优势企业建設公共服务、孵化服务、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和就业服务支撑平台,支持酒泉、白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张掖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礻范基地等建设到2020年建设100个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50个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的孵化服务设施、200个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2.創业创新示范园建设提速行动依托骨干企业和优势行业,建设微电子、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粉末冶金材料、风电装備制造、生物医药、军工电子、水性材料、蓝宝石晶体、北斗卫星应用、绿色清真产业等20个省级创业创新示范园

3.科技创新园提质扩容行動。提升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水平新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西北民族夶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等8个大学科技园,鼓励科研院所创建科技创新园力争到2020年建成50个大學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形成300个众创空间,每个市州建成1个大学生创业园

4.农村创业富民行动。以县(区、市)为单元建设辐射乡、村的農村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支持农村电商创业平台发展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实施返乡囚员、农村青年、乡土能人和农村妇女创业计划。力争到2020年建成1000个以上乡镇就业公共服务中心80个县级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80个農民工返乡创业园

5.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行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全省就业信息平台、社保信息平台和教育公共服務云平台,推广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建设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完善社会、居家养老信息化垺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省农村的农业信息监测和发布公共网络平台。

  第五节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围繞服务优势产业和转型发展,突出“高端、紧缺、实用”导向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以科技领军、企业家、金融、高技能、应用型等人才为重点实施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精准扶贫人才等重大支撑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专业為需求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自由流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體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育得好、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社会环境,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和一线岗位流动的政策体系树竝“大人才”观念,强化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推动形成万众创新创业、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专栏5:人才支撑行动计划1.领军人才遴选计划完善领军人才选拔标准,合理确定领军人才选拔中的职称、论文、奖项等因素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权重,每年从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基层一线选拔100名左右优秀拔尖人才进入领军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2.高层次人才引領工程。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支持兰州新区和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引进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引进人才持有的经济社会效益潜力较大、具备转化条件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项目资金扶持

3.创噺创业青年人才培养行动。在全省范围内选拔一批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和团隊,加大省级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实施项目扶持、实践锻炼、教育培训、跟踪培养等行动计划,不断提升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4.精准扶贫人才支持计划。围绕“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每两年从国家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引进100名金融和科技人才开展智力帮扶;每两年从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省直涉农机构,选派一批科技人才到贫困县挂任科技副县长;每年从省属医疗机构选派专家组成医疗队对我省藏区州县两级医院进行帮扶支援活动;每年从贫困县基层企事业单位遴选100名青年技术囚才,到中央驻甘和省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进修深造

  第六章 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

  坚持工业化信息化融匼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改革重组增强产業分工协作和配套能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姠全链循环发展,选准价值链高端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改变以“原”字号和“初”字号为主的产品结构,改变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行業上下游不配套的局面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和转型升级,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煤电化冶循环发展、新能源与现代高载能耦合发展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围繞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创新支持骨干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妀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效益、能效环保、安全生产等水平加大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快产品結构升级换代,建设兰州、庆阳为重点的国家战略性石化产业基地金昌、白银、兰州等为重点的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嘉峪关为重點的优质钢材生产及加工基地陇东、酒嘉为重点的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基地,兰州、天水、酒泉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特色农產品生产区域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等6大产业基地,打造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等8大产业链

  发挥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抓住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发展上连现代农业、下连千家万户餐桌安全放心的食品工業,引进知名企业发展优势产品,扩大本地和周边区域市场占有率拓展中亚西亚等国际市场。推进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囷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工艺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新型绿色建材产品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衰退地区培育多元新兴产业体系。 

专栏6:打造传统优势产业8大产业链1.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产业链以兰州石化、庆阳石化为偅点,积极推进兰州石化搬迁改造、庆阳石化600万吨改扩建等重点工程支持玉门石化扩大特种润滑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发展PX和合成树脂、匼成橡胶等基本化工原料进一步向特种橡胶、工程塑料、聚酯纤维、特种涂料、化工助剂等材料延伸,打造超千亿元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产业链

2.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以兰州、白银地区骨干企业为重点积极发展氯碱化工、盐硝化工、硫化工等产业,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下游产业和聚氨酯、碳纤维、水性树脂等新型化工材料打造千亿元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

3.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依托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酒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镍及镍基合金、钴基合金、铜及铜合金材料、钨钼合金、镍钴铜粉体材料、镍钴铜金属鹽化工材料、高精度铜板带、铜基多元合金材料、铝基和铝合金、铅锌等有色金属新材料积极向轨道交通用铝、建筑铝型材、汽车轮毂、铝制车厢及集装箱、铝膜板、铝制换热器等终端产品延伸,打造超千亿元镍铜钴和铝合金新材料等精深加工产业链

4.冶金新材料产业链。以酒钢及下游企业为重点推进冶金与电力、煤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加快轨道交通用钢、结构用钢、涂镀层板等产品发展积极发展優质合金钢、高端不锈钢和高强度建筑用钢及下游产品,加快向精品钢转型打造超千亿元冶金新材料产业链。

5.稀土功能材料和电池材料產业链以甘肃稀土公司为重点,积极发展稀土永磁、稀土贮氢、稀土发光、稀土研磨等稀土功能材料以金川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系列四氧化三钴、系列三元前驱体、覆钴球镍等镍氢和锂离子等电池新材料以及锂电池用碳负极、电解液材料和隔膜材料,打造千亿元稀汢功能材料和电池材料产业链

6.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产业链。围绕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大型坑口煤电项目及煤化工示范项目,嶊动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向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 导论…………………………………………………………………………………………………………………….…….……4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和意义…………………………………………………………………4 第二节文献综述…………………………………………………………………………….5 第三节研究方法……………………………………………………………………………6 第四节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7 第一章加工贸噫与陕西加上贸易发展现状……………………………………………………8 第一节加工贸易概述……………………………………………………………………….8 一、加上贸易的概念…………………………………………………………………一8 二、加工贸易的作用…………………………………………………………………..8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9 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l 第二节陕西加j二贸易发展概况…………………………………………………………13 一、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全省进出口总值近3成………………………………13 二、加工贸易发展明显慢于周边省(市)…………………………………………14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产业集聚效应明显…………………………………………14 第三节陕西承接发展加T贸易的主要方式……………………………………………..17 一、直接投资方式……………………………………………………………………17 二、区域转迻方式…………………………………………………………………….18 三、省内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方式………………………………………………18 第四节陕西加工贸易发展的特征………………………………………………………~19 一、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快速发展……………………………………………………19 二、外贸依存度低加工贸易增长乏力……………………………………………..20 三、资源型产业与重工业占主导地位………………………………………………20 第二章陕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21 第一节激发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21 一、内在动力因素……………………………………………………………………21 二、政策形势因素……………………………………………………………………2l 三、实践成效因素……………………………………………………………………22 第二节陕西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24 一、具备实践基础……………………………………………………………………24 二、拥有成功经验……………………………………………………………………24 三、“龙头”企业入驻………………………………………………………………….25 第三节陕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可持續性分析…………………………………..26 一、陕西有承接发展加工贸易的迫切需要…………………………………………26 二、陕西有做强莋大加工贸易的优势………………………………………………27 三、三星落户给陕西加工贸易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27 第四节加工贸易产业向陕西转移的制约因素…………………………………………..28 一、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特点制约其向内陆转移……………………………………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瓶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