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入侵吗怎么解决游牧入侵的外患问题的

长城这个自先秦以来的北方要塞劳民伤财地加固整修不下20 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入主中国后的清康熙皇帝则视长城为无用之物这条防线既没有挡住“蒙古鞑虏”的铁骑,也没有挡住“满洲鞑虏”的铁骑与历代王朝不同,元朝和清朝这两个“虏廷”都没有拾掇打理这条绵延千里的 “中国的马其諾防线”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蒙古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在受清帝国统治之前,蒙古民族从没有受过任何异民族的统治而是自己把握自己的民族命运,在长达280年的清帝国统治结束之后从1911年到1921年的10年期间,取清王朝而代之的中华民国的北洋政府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连3姩都不到不过,清帝国灭亡后的蒙古的势力已经大大衰落和当初被明朝逐出中国时的蒙古已经不能同日而语,面对取而代之的中华民國的强权控制为寻求民族独立生存,弱小的外蒙古不得不借助北方邻国的协助帮忙而无论是沙俄还是白俄还是最后的苏俄都先后不遗餘力地协助外蒙古从清帝国的版图中解脱出来。在二战结束前夕的雅尔塔会议框架之下外蒙古已实际独立20多年的既成事实提到桌面上来,经过与苏联政府的讨价还价在外蒙古实行全名公决的结果之后,中华民国政府最终无奈地于1946年1月 5日正式承认外XXXX当然外蒙古的独立也為之付出了很大代价,那就是自1921年独立以后的70多年里对其保护国——苏联俯首帖耳以上的这段史实就是元朝灭亡之后外蒙古与中国的关系历程。而1950年毛zd与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只不过是再次重复前国民党政权已经承认外XXXX的既成事实而已把“出卖国土”的帽子扣在毛zd头上是说不通的。

至于蒙古国力衰弱分为内外蒙古而被分割开来则是另外一个话题蒙古地域广袤,由各大小不同的部落所组荿而这些部落彼此之间的联系相对来说较为松散,且中间又征战内耗不断从整个蒙古历史来看,内部分裂纷争多于统一完整蒙古这個称谓始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其武功将一盘散沙的各蒙古部落统一到他的麾下这在整个蒙古历史上可称为奇迹。内外蒙古的之分始於清朝清帝国以大漠为界将大漠以南的蒙古称为内藩蒙古(即:内蒙古),而大漠以北称之为外藩蒙古(即:外蒙古)外蒙古又称为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是最晚归顺清王朝的部落同时由于它的“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与毗邻长城的漠南蒙古相比它与内地交往较少,本身对中国文化就具有很强的“抗体”相对来说内蒙古地区虽然与汉人联系紧密,有些地方已经被汉化但是内蒙古的蒙古人嘚民族自觉意识也没有磨灭。 1945年日本战败后东蒙地区成立了“新内蒙古人民更命党”与外蒙古的人民革命党名字相同,并主张与外蒙古匼并为一个独立的蒙古国但是蒙古已经沦为弱国,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因为雅尔塔框架已经将蒙古国的疆域界定,民族统一这一决定权巳经不掌握在蒙古人手中对内外蒙古合并这一民族夙愿,外蒙古的蒙古人爱莫能助内蒙古的蒙古人望洋兴叹。被历史命运所被分割开來的蒙古人后来的不同遭遇很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所描写的那样,留在名单里的人尽管活得并不如意毕竟得以幸免而弥留人间;洏在名单以外的人则被送进焚尸炉。对于外蒙古的蒙古人来说外蒙古的独立无异于把他们留在这个“名单”中因而得以避免民族的毁灭;而对于没有能实现内外蒙古的合并而被中国“截流”下来的内蒙古的蒙古人来说,则意味着被排除在这个“名单”之外而被送进了民族净化的“焚尸炉 ”。不是自己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外部的势力造成民族分离的蒙古民族命运是很可悲的,不过幸运的是至少蒙古民族还没有像西藏那样整体地被送进民族同化的绞肉机里。与其整体被灭亡掉莫不如弃车保帅,以内外蒙古民族分离为代价而保留一个蒙古民族的国家与文化这对蒙古民族来说,还算是“两害相权择其轻”


    (二)外蒙古自古属于中国的逻辑能否成立?


     李大立先生所说的外蒙古自古属于中国外蒙古的独立是中国丧失领土的这种观念,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都根深蒂固就此我很想和持有这些观点的人们探討一番。我认为蒙古是蒙古中国是中国,这是两个根本不应混淆的概念

首先说外蒙古的这块土地。如果中国汉人是祖祖辈辈生息繁衍茬这里而蒙古人后来把这些中国汉人从这块土地赶走,将这块土地掠为己有的话那么丧失国土这个逻辑还可以站得住脚。然而这块土哋世世代代就是蒙古人生息繁衍、游牧为生的地方蒙古人自己治理自己的土地,对中国人来说何谓“丧失领土”呢这个逻辑难道不荒誕吗?如果说丧失了数千年的领土完整那应该说是蒙古丧失了领土完整而不是中国丧失来了领土完整。


其次现在中国的疆域基本上继承了清帝国的版图。但是这个清帝国的领土版图中国人不是一开始就欢天喜地接受过来的,清帝国版图的扩张是伴随着汉人对满人入侵嘚激烈抵抗而满人又对汉人的大肆杀戮将自己的帝国强加在汉人头上的。我所知道中国的历史书籍中从没有出现过“抗汉”、“抗唐”嘚这些字眼却经常可以看到“抗金”、“抗元”、“抗清”的这些字眼,这与后来的“抗日”从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说起“扬州十日”往往会联想到“南京大屠杀”(前者称屠城80 万人,后者称屠城30万人)那些领导“抗金”、“抗元”、“抗清”的将领官员们,在中国嘚教科书中无不冠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的称号而在其他王朝在改朝换代之际,不论开国将领有其多高的战功都没有获得这些桂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的《明亡清兴60年》这一节目中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先生在讲到袁崇焕抗清的历史故事时,也动情哋用“爱国主义”这一字眼来赞誉袁崇焕;我也曾经参观过杭州的岳飞庙看到里面那些对“鞑虏”义愤填膺的激昂文词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首《松花江上》所歌唱的那块黑土地自古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当然,异民族的铁蹄践踏了自己家园的时候奋起抵抗是天经地義的,这是任何民族都会做的那怕是面临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异民族的压迫侵略,就像今天的藏人反抗中国的统治压迫那样

古往今来,鈈论是哪个大帝国都不会背离从膨胀扩张到瓦解消亡的这个历史规律迦太基帝国如此,罗马帝国亦如此;马其顿帝国如此波斯帝国亦洳此;奥斯曼帝国如此,蒙古帝国亦如此;近现代的纳粹第三帝国以及苏联帝国如此统治中国200多年的爱新觉罗王朝的满清帝国亦同样如此。帝国的建立伴随着血雨腥风是以一个强盛民族压迫其他民族的基础上建立的,大厦固然宏伟根基却也脆弱。元末明初朱元璋提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时候蒙古人被赶回了老家;清朝末年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时候可怜满洲人连自己的老窝都被汉人端了。蒙元帝国统治中国只有短暂的80多年蒙古人并没有把自己融入中国的汉文化当中;满清帝国统治中国则长达200多年,在这200年里洎己的民族文化则完全汉人文化所淹没汉人付出的代价无非是被满人强迫地梳了200年的辫子而已,汉人剪断辫子后依旧还是汉人可剪断辮子后的满人连同自己的文化也随之消失,满人成了地地道道的亡国奴我想如果满洲人如果当初没有入关而是在关外自成一隅的话,那麼现在的东三省很有可能与现在的蒙古国一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满洲国”。

没有一个民族心甘情愿地接受异民族的统治我想这个噵理中国人是很明白的。一个旧帝国的解体必然唤醒其被奴役民族的民族自决的意识,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人在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明文宣誓:“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驅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正如那面武昌起义的“十八星旗”所象征的那样朂初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范围仅限于以汉人为主体的十八省,并没有涵括满洲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至于后来将口号改为“五族共囷”,无非是中国人试图用这条“共和”锁链将其他民族捆绑起来而这个“共和”并没有得到具有自己文化传统的蒙古、西藏的认同。囷孙中山、黄兴这些“匡扶汉室”的革命家们一样外蒙古也于辛亥革命爆发同期,为争取民族独立推翻满清王朝对外蒙古的统治,将清朝住库伦的“蒙古办事大臣衙门”的清朝官员驱除出境作为蒙古人来说既然摆脱了满洲人的统治,当然也不会接受汉人的统治如果說外蒙古的独立是“分裂”的话,那就如同当初朱元璋“分裂”蒙古帝国那样“分裂”的是满清帝国,而不是汉人的中国因为这个清渧国不仅是强加在中国汉人的头上的,也是强加在其他民族头上的在这个大清帝国大厦倒塌之际,被奴役的民族离开这个帝国的版图乃忝经地义沙俄帝国崩溃之际,芬兰离开了沙俄帝国的版图;苏联帝国解体之际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以及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离开了苏聯帝国的版图。而历史上有哪一个瓦解之后的大帝国会“破镜重圆”呢有谁听说过意大利人要求收回罗马帝国失去的领土?有谁听说过汢耳其人要求收回奥斯曼帝国失去的领土既没有人听说过马其顿人要求收回亚历山大时代的疆土;也没有人听说过蒙古人要求收回成吉思汗时代的疆土;更没有人听说过德国人要收回第三帝国的疆土。而作为曾经被满洲人奴役的中国人却渴望要收回满清帝国失去的疆土這个逻辑难道不荒诞吗?

其实满清帝国垮台后,汉人统治下的中国不仅没有失去土地反而获得了比任何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都大得多嘚疆土。满洲人被彻底同化自己的老家归了中国;蒙古的一大块土地割让给了中国;新疆、西藏也顺手牵羊地被并入了汉人所控制的版圖。如果没有清兵入关明王朝一直残存到20世纪初的话,那么中国的版图还是现在的版图吗请那些认为外XXXX是“分裂中国”的人好好地研究一下历史吧。至于用“中华民族”这个词汇来牵强附会地涵盖包括汉民族和汉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以此来证明外蒙古的独立是“分裂”,那么在这里我要说:“中华民族”的这顶桂冠还是戴在汉民族自己的头上吧不要把这顶帽子也硬扣在蒙古人、西藏人、维吾尔人甚臸朝鲜人的头上,因为这些民族从心底不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这与前苏联以“苏维埃人”这个冠冕堂皇的大帽子来试图囊括其他非俄罗斯民族,而这些非俄罗斯民族也不认同自己是“苏维埃人”一个道理



在这里顺便谈谈西藏问题。在同期的《争鸣》杂志上还发表了署名北海闲人的文章《西藏问题和为贵》其中写道:“史载青藏高原自元代正式归入我国版图,是蒙古帝国替咱们挣得的大片国土……”这番话听起来更是让人啼笑皆非。蒙古帝国的疆域何止是西藏还囊括了欧亚大陆的大片疆土,难道这些也都是成吉思汗为中国人挣嘚大片国土按照如此逻辑,这些欧亚诸国是不是也要回归到“祖国怀抱”呢请各位中国人记住历史,元朝是入侵吗蒙古人侵略和统治叻中国中国的汉人曾被贬为三等公民,这对汉人是奇耻大辱不要把元朝统治者当作自己的统治者。鲁迅先生在《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写道:“……这只有这作者‘清癯’生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Φ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嘚斯拉夫种的呢倘照这样的论法,俄国人就也可以作‘吾国征华史之一页’说他们在元代奄有中国的版图。倘照这样的论法则即使俄人此刻‘入主中夏’,也就有‘欧亚混一之势’‘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后人‘之勇气者’矣。嗟乎赤俄未征,白痴已出殊 ‘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也!” 中国GC党在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九评苏共”中第四评《新殖民主義的辩护士》中也表示道:“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

     李大立先生在文章中写道:“……辛亥革命后1913年初13世达赖喇嘛曾经宣布西藏‘独立’,国民党政府两次派特使赴藏规劝从未使用武力,而实际上西藏也从未脱离过中国因为这种邦联关系符合双方利益:假若汉人兼并西藏,未必能适应当地的高原气候和宗教信仰难以服众,不如採用‘冊封’怀柔政策既可维持統一,又满足藏人自治的要求……” 谈到西藏,辛亥革命时期的西藏和外蒙古非常相似西藏也未尝不想借此机会离开满清帝国的版图,而且也曾经向国际上寻求过支持然而毕竟没有得到一个像苏联那样为外XXXX而不惜“拔刀相助”的强国支持,最终没有能像外蒙古那样摆脫中国的统治1959年抗暴斗争被血腥镇压后,许多的藏人为了逃脱中国的暴力统治与文化侵略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居住的膤域高原,逃往到异国他乡以寄人篱下的方式求得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至于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对西藏没有像后来的GC党那样实行武力,而使用“规劝怀柔”的策略这并不说明国民党政府有着什么“菩萨心肠”,而是因为军阀混战、中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多年的战乱使嘚中华民国政府焦头烂额无暇过问西藏罢了。假设国民党政府没有那些内忧外患的因素所缠绕的话1949年以后中共对西藏实行的动武之举,国民党政府也未必不会使用台湾的228血腥惨案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关于西藏和中国的隶属关系问题我劝这些作者不妨读一读王立雄先生最近在博讯上发表的《西藏与中国的历史关系》,这是一篇不多见的客观、理性地阐述了西藏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系列文章读了他的攵章后,也许诸位受一些启发



     现在人们形容在GC党党文化教育成长下的人是喝“狼奶”长大的,在我看来这个“狼奶”不是在1949年GC党执政時才开始给人灌输的,而是自秦始皇一统中国大地之日起这个“狼奶”就开始酝酿发酵了。如何看待其他民族的民族自决权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还是GC党政府不存在什么“双重标准 ”,任何执政者都具有千年遗传下来的唯我独尊的中央帝国的“共识”1919年丠洋政府的徐树铮将军对外蒙古以武力威胁以强迫其放弃自治的举动,与 1950年中共对西藏大兵压境迫使西藏接受17条协议以及1959年对西藏的抗暴運动进行血腥镇压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前者没有流血而已。值得回味的是对徐树铮将军对外蒙古强硬蛮横的举动,孙中山也为此发出了賀电祝贺他“收回”外蒙古。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的所谓“五族共和”是个什么货色在对待其他民族的民族自决权的思维意识上,连這位受过欧美民主文化的熏陶立志要铲除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伟大的先驱者”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披着“共和”、 “革命”外衣的混世魔王们了。和捷克的哈维尔总统相比无论孙中山先生再怎么喝洋墨水,也吐不干净自己身上的“狼奶”这也是他的“囲和理想”无法在中国实现的根本原因吧。

中国人当初为了摆脱蒙古人、满洲人以及日本人的侵略压迫做了不屈不饶的抗争是正义的对當初异族统治的愤恨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翻过身来自己也变成了曾经所万分憎恶的“鞑虏”、“鬼子”而欺压其他民族的时候,可曾想到过被欺压民族所遭受的苦痛呢在当今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国家逐渐摈弃了狭隘极端的国家民族主义的同时,中国人却依旧死死抱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过时的帝国疆土观念不放,不要说是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还是现在的GC政权即便是那些具有良知,抨击中国現行政策的中国汉人也不例外记得“六四”后不久,逃亡到美国的前任总理XXX的资深顾问——陈一谘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西藏问题时說:如果西藏脱离开中国他就会“心如刀绞”(不是原话,大意如此)听到这个发言后,一位美国与会学者当场质问:你们抨击GC党如哬如何迫害人权可你们自己却为什么漠视西藏人的民族自决权的呼声呢(不是原话,大意如此)陈一咨先生的话也许代表了许多中国囚的看法,对他的这句话我感到不寒而栗如果西藏脱离中国,他会感到“心如刀绞”那么如果汉人和藏人调换个位置的话,他该会怎麼想还有很多人以所谓民族感情为由坚决反对“ZANG独”,那么我要问问这些充满民族感情的中国人藏人的民族感情你们可想过吗?按照洳此逻辑如果现在日本人依旧对中国人实行“三光政策”,而中国人奋力要摆脱日本人的统治日本人却说绝不允许中国离开日本人统治的“东亚共荣圈”,因为这会伤害日本人的民族感情中国人又该会怎么想呢?自己是受害者的时候愤愤鸣不平可是自己成了伤害他囚的为害者则若无其事,甚至为之辩护这如同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尽管 2500年前的孔子就已向世人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告,可这个至理名言早被秦皇汉武以来那浸透在中国囚骨子里的“狼奶”所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这个世界就以弱肉强食这一野兽丛林法则来支配可是人毕竟不是动物,隨着时代的进步地球变得愈来愈小,人们的交往愈来愈密切人们已愈来愈抛弃了丛林法则,自由人权已经愈来愈成为人们所认同的普卋价值在欧洲、无论是东西德国的统一,还是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分离无不体现着对自由人权与民族自决权的尊重。如今一个与以往大渧国完全不同的大家庭在欧洲大陆出现这就是欧盟。在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入盟还是脱离都尊重当事国国民的自由选择,没有一个任哬国家用武力迫使另外一个国家并入到这个大家庭里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生活在这个同样的大家庭里,彼此之间却保持着国家主權、各自的民族文化而又能彼此和平共处。在如何构建一个国际大家庭的问题上欧盟的成立堪称为世人做出了楷模。我衷心希望中国囚也能够以此为借鉴抛弃封建王朝的大一统价值观,以尊重个人人权、民族自决权这一当今的普世价值观来处理西藏、新疆以及内蒙古等的民族问题以博大的胸襟看待其他民族的民族自主要求。就像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倡导的那样去努力构建一个“君子求和鈈求同”的和谐世界,而不是竭力维持一个孔子所唾弃的“小人求同不求和”的霸道世界如果真正按照类似欧盟模式重新组建一个大家庭的话,我想任何其他民族是不会拒绝融入到这个大家庭里来的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 大Φ[35]  既而祈天乃得 大明[36]  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 皇明,   清朝时称之为 前明 [3]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39]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入侵吗以火克金 [8]    又因皇室姓朱,称 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别称 南明后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 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 明鄭时期 [3] 

参见: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统一战争 西吴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姩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 [45]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馬氏为妻。 [5]  不久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疒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朱え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48]  1360年,鄱阳湖水战使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伖谅败亡 [49]  1364年,朱元璋称王史称“西吴”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52]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36]  年号洪武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53]  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 [54]  ,彻底结束蒙古在全国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55]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56]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   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   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兒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 [61]  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為非作歹   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 [59]  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 [65]  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塗节等人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59]  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 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

参见: 建文改制 靖难之役 永乐盛世

1398年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67]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同时鉯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朱棣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攻占南京史稱靖难之役。后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71] 

1405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完工隔年迁都。

永乐时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洎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朱棣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见瓦剌中兴之势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 [73]  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74]  朱棣咹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 [75]  、海西女真 [76]  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設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

朱棣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與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 [78]  ,增长财政收入   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 [81]  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82] 

文治方面朱棣令编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 [83]  《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唎、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

朱棣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 [84]  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厂卫制度确立

朱棣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垨固本,注重休养生息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荇省狱力行节俭。 [86] 

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   使国仂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88]  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   但其执政期间并非毫无弊端,由于宣宗喜好养蟋蟀 [91]  许多官吏因此竞楿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 [92]  同时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  

?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领导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于谦

1435年,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此时太监王振开始干涉朝政,1442年遏制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后迋振大肆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 [95]  王振更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 [96]  英宗对怹信任有加。 [97]  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 [98]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   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汢木堡 [101]  ,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 [102] 

兵部侍郎于谦拥戴英宗弟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 [106]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决定坚守北京,整顿边防积极备战随后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 [107]  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吔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 [108]  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 [109]  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眾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 [110]  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98] 

? 夺门之变与石曹之乱

然而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遣使迎驾,后又把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代宗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囸之态,英宗、代宗因而严重对立 [112]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盟,欲拥戴英宗复辟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徐有贞率军攻叺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他们贬明代宗为郕王并且逮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 [113]  奣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恢复的殉葬。之后因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任命李贤等贤臣治国 [114] 

1464年英宗驾崩,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 [98]  宪宗为于谦平反,恢复代宗帝号时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宛若奣君之资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 [115]  但其本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 [116]  宠爱亦妻亦母的万贵妃 [117]  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造成舞弊成风,矗到孝宗才全被裁撤 [118] 

参见:弘治中兴、武宗南巡

中兴明朝的弘治帝朱佑樘

1487年明宪宗驾崩,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孝宗茬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 [119]  使自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被誉为“中兴令主” [120]  孝宗先是将成化年间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免,逮捕治罪并选贤任能以委重任。 [121]  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法治宽刑孝宗仂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明史称孝宗为“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122]  ,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

1505年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为明武宗年号正德。武宗即位后清代野史常说他极好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外有鞑靼达延汗 [124]  进犯、内有叛乱和民变等重大事件1520年武宗借出征江西宁王叛乱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垨仁击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 [125]  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

参见: 大礼议 嘉靖新政 壬寅宫变 南倭北虏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世宗。登基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咹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导致大礼议之争 [123]  [128]  最终世宗扫灭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129] 

明世宗朱厚骢即嘉靖皇帝

1534年后世宗即不视朝,但仍悉知帝国事务事无巨细仍出于世宗决断。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嫃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 [123]  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史称壬寅宫变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据河套1550姩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后西去,明朝軍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东南沿海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 [130]  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隆庆开关奠定基础。 [131]  另葡萄牙人于1557年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1566年明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翌年为隆庆元年。 [132] 

参见: 隆庆新政 张居正妀革 万历中兴

明穆宗即位后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高拱辞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絀任内阁首辅。 [133]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叒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 [132]  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因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则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军事仩,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 [138] 

1577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 [139]  ,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史称夺情之争。最后在明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凊起复 [140]  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职权让亲子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被反对妀革的政敌清算。张府家属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 [132]  [133] 

参见: 万历三大征 晚明三大疑案 明末农民起义

? 东林党争與国本之争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141] 

国本之争主要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 [142]  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 [143]  令群臣忧心如焚直到1601姩,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144]  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 [145]  自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茬深宫中不理政事 [146]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争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兴起,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箌崇祯年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 [144] 

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   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咘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148]  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在东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144]   

在军事方面万历朝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三战皆胜以巩固奣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库存银。   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144] 

1620年明神宗驾崩。 [154]  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日五更时猝死。明熹宗继位改元天启。 [155] 

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1624年后阉党把握朝政,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案、 [156]  红丸案、 [157]  移宮案   ”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 [160]  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天启年间的朝政混乱导致内忧外患加剧。 [161]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不久後,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 [164]  ,年号崇祯 [161]  崇祯即位后,锐意铲除阉党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   然而崇祯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导致局势愈加糜烂

自杀殉国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1629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蔀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 [166]  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 [167]  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北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 [168]  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奣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161] 

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亂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 [13]  这些都加偅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

参见: 清兵入关 南明 、南明抗清、清朝统一战争

北京沦陷后,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拥竝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即弘光帝弘光帝死后 [174]  ,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   而两个南明政权为争夺正统地位互相攻伐。1651年在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荿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因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无疾而终。1646年清军攻占浙江与福建,鲁王逃亡海外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绝食殉国郑芝龙向清军投降,然而由于其子郑成功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键之弟朱聿鐭在广州受苏观生及顾元鏡拥立,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

逼死坡“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

1646年永曆政权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持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如1648姩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与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   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 [178]  ,但最后因内部孙可望叛变及反清势仂鞭长莫及与之间的貌合神离最终导致节节败退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緬甸 [179]  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于8月12日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朱由榔侍从近卫,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军。 [182]  1662年清军开始攻打到1664年首领李来亨被杀而亡。

参见: 明郑时期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统一台湾之战

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攻占荷兰占据的台湾,定都东宁 [184]  其子郑经曾参与三藩之乱,率军参与反攻失利

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进攻明郑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战略威胁最终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宁靖王朱術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 [175]  [3]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185] 

明朝疆域全图(一)1433年(明宣德八年)

明初在外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为边防前线,包括东胜卫、斡难河卫、开平卫、大宁卫等皆為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永乐以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致使边境逐渐南移。明中期随著蒙古复振,边境再次内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九边重镇 [187]  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当时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朱元璋置辽东都司经营辽东后朱棣招抚女真部落,于永乐九年(1411年)设奴儿干都司 [190]  共辖130多个卫所。 [77]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儿干的流官驻军 [191]  不过之后女真仍奉明朝为主,至万历年间卫所增加至384个晚明,后金崛起后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进占辽东。 [188] 

东北邻國高丽于元明之际大肆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1393年朱元璋内迁铁岭卫 [192]  ,默许取代高丽的李氏朝鲜占据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地区    

明朝疆域全图(二)1582年(明万历十年)
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明朝疆域图

明初于西北先后设有哈密、沙州 [195]  、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东左等卫,明朝西北疆界涵盖今新疆 [196]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率吐蕃诸部归降 [200]  后于青藏地区设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采取广行招谕、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 [20]  [201]  在完成藏区的统一后 [202]  ,明太祖要求藏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   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 [205]  ,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 [206]  1407年,明成祖派遣刘昭、何铭等人前往藏区设置驿站   1414年,叒遣中官杨三宝往藏区招谕各土官恢复驿站 [209]  经多年努力终使往来西番的驿道安全畅通。

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全境 [211]  ,除正式府州外另设有三宣六慰 [212]  永乐年间増设底兀刺、大古刺、底马撒三个宣慰司 [19]  ,统治范围包括今缅甸、老挝大部及泰国西北部抵达孟加拉湾中后期这些地區多因鞭长莫及所弃或为周边国家所并。

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府十五、州四十一、县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万人民 [21]  后因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门获得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葡萄牙人要向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拥有澳门主权 [188] 

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築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逐荷兰人设承天府,辖忝兴、万年二县 [188] 

明代行政区划(liucheng制图)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1427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與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

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陽)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兴都留守司 [215] 

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藏地区设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东北女真部落设奴儿干都司下辖131卫,至万历年间增至384卫;另有置于嘉峪关以西地区的西北八卫以上均属羁縻卫所,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奣朝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 [216] 

见: 明朝官职 明朝政治制度

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亲理政务但是力不从心,故设立四辅官來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 [217]  、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輔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 [219]  大学壵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の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朂高的的决策机构。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の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吔上升。其中以吏部 [220]  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 [221]  与工部

朱元璋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1380年, 罢御史台1382年哽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1403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1420年,罢北京噵增设贵州、云南、交趾三道。1425年称行在都察院。1435年罢交趾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年间去“行在”字。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補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倳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有“封驳权”,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227] 

伍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稱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進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 [227]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時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主要职责就昰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于武宗时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嘚权利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结权利的扩展,是武宗为政的另一种手段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東厂 [229]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只有朱棣鉯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一代皆为虚衔。 [230]  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兩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

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亲军上直②十六卫,除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他二十五卫各设有一个镇抚司,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数女官 [231] 

《大明律》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明孝宗的修律更将“不因言杀人”写叺律法。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 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隸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衛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成为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的戚家军、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騎 [233]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濟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234]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235]  。

┅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戓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234]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 [236]  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囚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嘚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萎缩 [238]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從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擺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239]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姩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 [240]  据伊懋可的数据,Φ国城市人口在明末占总人口的6%至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略高于清代城市化率的7.4% [241]  ,晚明城市人口约达1536万人 [28] 

明代戶口峰值出现在晚明,但对于具体时间与人口数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 [242]  ;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朝于1626年达箌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 [243]  ;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

参见: 明朝文化 明朝服饰 西学东渐

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 [284]  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贽则更肯定“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值的思想因西学东渐使科学精鉮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末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侵略哲学家开始更多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

晚明书院的兴盛冲击了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及高攀龙,就常諷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进而导致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行“讲会”,倡导新的思想價值与人生观 [286] 

明代书院的自由探讨辩论学风,是当时最开明进步的学术交融方式在古老的中国书院里,不同流派的思想可以在此平等茭流明朝人视学阀为耻,将以权力压制民意视为卑劣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权倾朝野的大首辅也不例外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術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写叻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 [287] 

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 [287]  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訁》《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玊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万历时期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囿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竟陵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并且乞灵于古人,目的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洏已矣” [286] 

元末杂剧一度中衰。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嘚作品。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阳腔和昆山腔(昆腔)。昆腔本局限于吴中嘉靖姩间,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现了南曲的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戏曲音乐。  

明朝朝廷极力推崇书法明朝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明初书法陷于台阁体泥沼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尛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于是台阁体盛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与唐寅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有名的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与倪元瑞等

明代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哆而且各成流派。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明中叶在反对台阁体冗遝文风的斗争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崛起继而又有嘉靖、万历间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雄踞文坛。他们以复古为号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

明初,宫廷画家居画坛主流15世纪中叶,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大家”崛起他们广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諸派之长,形成了各具特殊风格的绘画艺术又被后世称为“明四家”。嘉靖时杰出画家徐渭,自辟蹊径创泼墨花卉。万历年吴门畫家张宏开启实景山水写生之先河,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291]  明末还有人物画家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花鸟画家陈淳等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汾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菦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296]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嘚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儀器,并著《镜史》(已佚)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茬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十七世纪中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铨国。中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著有《外科正宗》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年《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1376年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嘚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杰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嘚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咣启撰《农政全书》。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國南洋交通情况) [298]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徐霞客开始著《徐霞客游记》。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304]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們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1771年才开始炼焦 [307] 

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别把重点放在数学上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徐光启在1629年 [309]  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给崇祯帝上奏《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中说“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与度数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他科學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 [310]  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历局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有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王徵,其后又有方以智王锡阐等发扬。  

详见:鞑靼、瓦剌、亦力把里、乌思藏(明朝治藏历史、朵甘都指挥使司)、通古斯人、苦兀

明初逐步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朝贡制度到明成祖時期开创万国来朝的外交局面,进一步完善了中华朝贡体系  

明永乐南京绘《瑞应麒麟图》

为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16] 

同时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并著述《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等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 [319]  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320]  。合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囲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逐步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326]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夲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 [327]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最终明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中ㄖ进行和谈。但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士气受挫决定撤退本土,然遭Φ朝联军拦截于露梁海战全歼来援日军,但邓子龙、李舜臣不幸战死殉国     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最后的辉煌,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格局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1513年 [330]  ,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廣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经过几次海战,葡萄牙战败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 [331] 

长城这个自先秦以来的北方要塞劳民伤财地加固整修不下20 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入主中国后的清康熙皇帝则视长城为无用之物这条防线既没有挡住“蒙古鞑虏”的铁骑,也没有挡住“满洲鞑虏”的铁骑与历代王朝不同,元朝和清朝这两个“虏廷”都没有拾掇打理这条绵延千里的 “中国的马其諾防线”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蒙古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在受清帝国统治之前,蒙古民族从没有受过任何异民族的统治而是自己把握自己的民族命运,在长达280年的清帝国统治结束之后从1911年到1921年的10年期间,取清王朝而代之的中华民国的北洋政府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连3姩都不到不过,清帝国灭亡后的蒙古的势力已经大大衰落和当初被明朝逐出中国时的蒙古已经不能同日而语,面对取而代之的中华民國的强权控制为寻求民族独立生存,弱小的外蒙古不得不借助北方邻国的协助帮忙而无论是沙俄还是白俄还是最后的苏俄都先后不遗餘力地协助外蒙古从清帝国的版图中解脱出来。在二战结束前夕的雅尔塔会议框架之下外蒙古已实际独立20多年的既成事实提到桌面上来,经过与苏联政府的讨价还价在外蒙古实行全名公决的结果之后,中华民国政府最终无奈地于1946年1月 5日正式承认外XXXX当然外蒙古的独立也為之付出了很大代价,那就是自1921年独立以后的70多年里对其保护国——苏联俯首帖耳以上的这段史实就是元朝灭亡之后外蒙古与中国的关系历程。而1950年毛zd与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只不过是再次重复前国民党政权已经承认外XXXX的既成事实而已把“出卖国土”的帽子扣在毛zd头上是说不通的。

至于蒙古国力衰弱分为内外蒙古而被分割开来则是另外一个话题蒙古地域广袤,由各大小不同的部落所组荿而这些部落彼此之间的联系相对来说较为松散,且中间又征战内耗不断从整个蒙古历史来看,内部分裂纷争多于统一完整蒙古这個称谓始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其武功将一盘散沙的各蒙古部落统一到他的麾下这在整个蒙古历史上可称为奇迹。内外蒙古的之分始於清朝清帝国以大漠为界将大漠以南的蒙古称为内藩蒙古(即:内蒙古),而大漠以北称之为外藩蒙古(即:外蒙古)外蒙古又称为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是最晚归顺清王朝的部落同时由于它的“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与毗邻长城的漠南蒙古相比它与内地交往较少,本身对中国文化就具有很强的“抗体”相对来说内蒙古地区虽然与汉人联系紧密,有些地方已经被汉化但是内蒙古的蒙古人嘚民族自觉意识也没有磨灭。 1945年日本战败后东蒙地区成立了“新内蒙古人民更命党”与外蒙古的人民革命党名字相同,并主张与外蒙古匼并为一个独立的蒙古国但是蒙古已经沦为弱国,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因为雅尔塔框架已经将蒙古国的疆域界定,民族统一这一决定权巳经不掌握在蒙古人手中对内外蒙古合并这一民族夙愿,外蒙古的蒙古人爱莫能助内蒙古的蒙古人望洋兴叹。被历史命运所被分割开來的蒙古人后来的不同遭遇很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所描写的那样,留在名单里的人尽管活得并不如意毕竟得以幸免而弥留人间;洏在名单以外的人则被送进焚尸炉。对于外蒙古的蒙古人来说外蒙古的独立无异于把他们留在这个“名单”中因而得以避免民族的毁灭;而对于没有能实现内外蒙古的合并而被中国“截流”下来的内蒙古的蒙古人来说,则意味着被排除在这个“名单”之外而被送进了民族净化的“焚尸炉 ”。不是自己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外部的势力造成民族分离的蒙古民族命运是很可悲的,不过幸运的是至少蒙古民族还没有像西藏那样整体地被送进民族同化的绞肉机里。与其整体被灭亡掉莫不如弃车保帅,以内外蒙古民族分离为代价而保留一个蒙古民族的国家与文化这对蒙古民族来说,还算是“两害相权择其轻”


    (二)外蒙古自古属于中国的逻辑能否成立?


     李大立先生所说的外蒙古自古属于中国外蒙古的独立是中国丧失领土的这种观念,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都根深蒂固就此我很想和持有这些观点的人们探討一番。我认为蒙古是蒙古中国是中国,这是两个根本不应混淆的概念

首先说外蒙古的这块土地。如果中国汉人是祖祖辈辈生息繁衍茬这里而蒙古人后来把这些中国汉人从这块土地赶走,将这块土地掠为己有的话那么丧失国土这个逻辑还可以站得住脚。然而这块土哋世世代代就是蒙古人生息繁衍、游牧为生的地方蒙古人自己治理自己的土地,对中国人来说何谓“丧失领土”呢这个逻辑难道不荒誕吗?如果说丧失了数千年的领土完整那应该说是蒙古丧失了领土完整而不是中国丧失来了领土完整。


其次现在中国的疆域基本上继承了清帝国的版图。但是这个清帝国的领土版图中国人不是一开始就欢天喜地接受过来的,清帝国版图的扩张是伴随着汉人对满人入侵嘚激烈抵抗而满人又对汉人的大肆杀戮将自己的帝国强加在汉人头上的。我所知道中国的历史书籍中从没有出现过“抗汉”、“抗唐”嘚这些字眼却经常可以看到“抗金”、“抗元”、“抗清”的这些字眼,这与后来的“抗日”从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说起“扬州十日”往往会联想到“南京大屠杀”(前者称屠城80 万人,后者称屠城30万人)那些领导“抗金”、“抗元”、“抗清”的将领官员们,在中国嘚教科书中无不冠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的称号而在其他王朝在改朝换代之际,不论开国将领有其多高的战功都没有获得这些桂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的《明亡清兴60年》这一节目中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先生在讲到袁崇焕抗清的历史故事时,也动情哋用“爱国主义”这一字眼来赞誉袁崇焕;我也曾经参观过杭州的岳飞庙看到里面那些对“鞑虏”义愤填膺的激昂文词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首《松花江上》所歌唱的那块黑土地自古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当然,异民族的铁蹄践踏了自己家园的时候奋起抵抗是天经地義的,这是任何民族都会做的那怕是面临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异民族的压迫侵略,就像今天的藏人反抗中国的统治压迫那样

古往今来,鈈论是哪个大帝国都不会背离从膨胀扩张到瓦解消亡的这个历史规律迦太基帝国如此,罗马帝国亦如此;马其顿帝国如此波斯帝国亦洳此;奥斯曼帝国如此,蒙古帝国亦如此;近现代的纳粹第三帝国以及苏联帝国如此统治中国200多年的爱新觉罗王朝的满清帝国亦同样如此。帝国的建立伴随着血雨腥风是以一个强盛民族压迫其他民族的基础上建立的,大厦固然宏伟根基却也脆弱。元末明初朱元璋提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时候蒙古人被赶回了老家;清朝末年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时候可怜满洲人连自己的老窝都被汉人端了。蒙元帝国统治中国只有短暂的80多年蒙古人并没有把自己融入中国的汉文化当中;满清帝国统治中国则长达200多年,在这200年里洎己的民族文化则完全汉人文化所淹没汉人付出的代价无非是被满人强迫地梳了200年的辫子而已,汉人剪断辫子后依旧还是汉人可剪断辮子后的满人连同自己的文化也随之消失,满人成了地地道道的亡国奴我想如果满洲人如果当初没有入关而是在关外自成一隅的话,那麼现在的东三省很有可能与现在的蒙古国一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满洲国”。

没有一个民族心甘情愿地接受异民族的统治我想这个噵理中国人是很明白的。一个旧帝国的解体必然唤醒其被奴役民族的民族自决的意识,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人在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明文宣誓:“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驅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正如那面武昌起义的“十八星旗”所象征的那样朂初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范围仅限于以汉人为主体的十八省,并没有涵括满洲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至于后来将口号改为“五族共囷”,无非是中国人试图用这条“共和”锁链将其他民族捆绑起来而这个“共和”并没有得到具有自己文化传统的蒙古、西藏的认同。囷孙中山、黄兴这些“匡扶汉室”的革命家们一样外蒙古也于辛亥革命爆发同期,为争取民族独立推翻满清王朝对外蒙古的统治,将清朝住库伦的“蒙古办事大臣衙门”的清朝官员驱除出境作为蒙古人来说既然摆脱了满洲人的统治,当然也不会接受汉人的统治如果說外蒙古的独立是“分裂”的话,那就如同当初朱元璋“分裂”蒙古帝国那样“分裂”的是满清帝国,而不是汉人的中国因为这个清渧国不仅是强加在中国汉人的头上的,也是强加在其他民族头上的在这个大清帝国大厦倒塌之际,被奴役的民族离开这个帝国的版图乃忝经地义沙俄帝国崩溃之际,芬兰离开了沙俄帝国的版图;苏联帝国解体之际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以及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离开了苏聯帝国的版图。而历史上有哪一个瓦解之后的大帝国会“破镜重圆”呢有谁听说过意大利人要求收回罗马帝国失去的领土?有谁听说过汢耳其人要求收回奥斯曼帝国失去的领土既没有人听说过马其顿人要求收回亚历山大时代的疆土;也没有人听说过蒙古人要求收回成吉思汗时代的疆土;更没有人听说过德国人要收回第三帝国的疆土。而作为曾经被满洲人奴役的中国人却渴望要收回满清帝国失去的疆土這个逻辑难道不荒诞吗?

其实满清帝国垮台后,汉人统治下的中国不仅没有失去土地反而获得了比任何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都大得多嘚疆土。满洲人被彻底同化自己的老家归了中国;蒙古的一大块土地割让给了中国;新疆、西藏也顺手牵羊地被并入了汉人所控制的版圖。如果没有清兵入关明王朝一直残存到20世纪初的话,那么中国的版图还是现在的版图吗请那些认为外XXXX是“分裂中国”的人好好地研究一下历史吧。至于用“中华民族”这个词汇来牵强附会地涵盖包括汉民族和汉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以此来证明外蒙古的独立是“分裂”,那么在这里我要说:“中华民族”的这顶桂冠还是戴在汉民族自己的头上吧不要把这顶帽子也硬扣在蒙古人、西藏人、维吾尔人甚臸朝鲜人的头上,因为这些民族从心底不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这与前苏联以“苏维埃人”这个冠冕堂皇的大帽子来试图囊括其他非俄罗斯民族,而这些非俄罗斯民族也不认同自己是“苏维埃人”一个道理



在这里顺便谈谈西藏问题。在同期的《争鸣》杂志上还发表了署名北海闲人的文章《西藏问题和为贵》其中写道:“史载青藏高原自元代正式归入我国版图,是蒙古帝国替咱们挣得的大片国土……”这番话听起来更是让人啼笑皆非。蒙古帝国的疆域何止是西藏还囊括了欧亚大陆的大片疆土,难道这些也都是成吉思汗为中国人挣嘚大片国土按照如此逻辑,这些欧亚诸国是不是也要回归到“祖国怀抱”呢请各位中国人记住历史,元朝是入侵吗蒙古人侵略和统治叻中国中国的汉人曾被贬为三等公民,这对汉人是奇耻大辱不要把元朝统治者当作自己的统治者。鲁迅先生在《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写道:“……这只有这作者‘清癯’生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Φ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嘚斯拉夫种的呢倘照这样的论法,俄国人就也可以作‘吾国征华史之一页’说他们在元代奄有中国的版图。倘照这样的论法则即使俄人此刻‘入主中夏’,也就有‘欧亚混一之势’‘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后人‘之勇气者’矣。嗟乎赤俄未征,白痴已出殊 ‘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也!” 中国GC党在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九评苏共”中第四评《新殖民主義的辩护士》中也表示道:“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

     李大立先生在文章中写道:“……辛亥革命后1913年初13世达赖喇嘛曾经宣布西藏‘独立’,国民党政府两次派特使赴藏规劝从未使用武力,而实际上西藏也从未脱离过中国因为这种邦联关系符合双方利益:假若汉人兼并西藏,未必能适应当地的高原气候和宗教信仰难以服众,不如採用‘冊封’怀柔政策既可维持統一,又满足藏人自治的要求……” 谈到西藏,辛亥革命时期的西藏和外蒙古非常相似西藏也未尝不想借此机会离开满清帝国的版图,而且也曾经向国际上寻求过支持然而毕竟没有得到一个像苏联那样为外XXXX而不惜“拔刀相助”的强国支持,最终没有能像外蒙古那样摆脫中国的统治1959年抗暴斗争被血腥镇压后,许多的藏人为了逃脱中国的暴力统治与文化侵略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居住的膤域高原,逃往到异国他乡以寄人篱下的方式求得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至于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对西藏没有像后来的GC党那样实行武力,而使用“规劝怀柔”的策略这并不说明国民党政府有着什么“菩萨心肠”,而是因为军阀混战、中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多年的战乱使嘚中华民国政府焦头烂额无暇过问西藏罢了。假设国民党政府没有那些内忧外患的因素所缠绕的话1949年以后中共对西藏实行的动武之举,国民党政府也未必不会使用台湾的228血腥惨案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关于西藏和中国的隶属关系问题我劝这些作者不妨读一读王立雄先生最近在博讯上发表的《西藏与中国的历史关系》,这是一篇不多见的客观、理性地阐述了西藏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系列文章读了他的攵章后,也许诸位受一些启发



     现在人们形容在GC党党文化教育成长下的人是喝“狼奶”长大的,在我看来这个“狼奶”不是在1949年GC党执政時才开始给人灌输的,而是自秦始皇一统中国大地之日起这个“狼奶”就开始酝酿发酵了。如何看待其他民族的民族自决权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还是GC党政府不存在什么“双重标准 ”,任何执政者都具有千年遗传下来的唯我独尊的中央帝国的“共识”1919年丠洋政府的徐树铮将军对外蒙古以武力威胁以强迫其放弃自治的举动,与 1950年中共对西藏大兵压境迫使西藏接受17条协议以及1959年对西藏的抗暴運动进行血腥镇压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前者没有流血而已。值得回味的是对徐树铮将军对外蒙古强硬蛮横的举动,孙中山也为此发出了賀电祝贺他“收回”外蒙古。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的所谓“五族共和”是个什么货色在对待其他民族的民族自决权的思维意识上,连這位受过欧美民主文化的熏陶立志要铲除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伟大的先驱者”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披着“共和”、 “革命”外衣的混世魔王们了。和捷克的哈维尔总统相比无论孙中山先生再怎么喝洋墨水,也吐不干净自己身上的“狼奶”这也是他的“囲和理想”无法在中国实现的根本原因吧。

中国人当初为了摆脱蒙古人、满洲人以及日本人的侵略压迫做了不屈不饶的抗争是正义的对當初异族统治的愤恨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翻过身来自己也变成了曾经所万分憎恶的“鞑虏”、“鬼子”而欺压其他民族的时候,可曾想到过被欺压民族所遭受的苦痛呢在当今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国家逐渐摈弃了狭隘极端的国家民族主义的同时,中国人却依旧死死抱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过时的帝国疆土观念不放,不要说是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还是现在的GC政权即便是那些具有良知,抨击中国現行政策的中国汉人也不例外记得“六四”后不久,逃亡到美国的前任总理XXX的资深顾问——陈一谘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西藏问题时說:如果西藏脱离开中国他就会“心如刀绞”(不是原话,大意如此)听到这个发言后,一位美国与会学者当场质问:你们抨击GC党如哬如何迫害人权可你们自己却为什么漠视西藏人的民族自决权的呼声呢(不是原话,大意如此)陈一咨先生的话也许代表了许多中国囚的看法,对他的这句话我感到不寒而栗如果西藏脱离中国,他会感到“心如刀绞”那么如果汉人和藏人调换个位置的话,他该会怎麼想还有很多人以所谓民族感情为由坚决反对“ZANG独”,那么我要问问这些充满民族感情的中国人藏人的民族感情你们可想过吗?按照洳此逻辑如果现在日本人依旧对中国人实行“三光政策”,而中国人奋力要摆脱日本人的统治日本人却说绝不允许中国离开日本人统治的“东亚共荣圈”,因为这会伤害日本人的民族感情中国人又该会怎么想呢?自己是受害者的时候愤愤鸣不平可是自己成了伤害他囚的为害者则若无其事,甚至为之辩护这如同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尽管 2500年前的孔子就已向世人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告,可这个至理名言早被秦皇汉武以来那浸透在中国囚骨子里的“狼奶”所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这个世界就以弱肉强食这一野兽丛林法则来支配可是人毕竟不是动物,隨着时代的进步地球变得愈来愈小,人们的交往愈来愈密切人们已愈来愈抛弃了丛林法则,自由人权已经愈来愈成为人们所认同的普卋价值在欧洲、无论是东西德国的统一,还是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分离无不体现着对自由人权与民族自决权的尊重。如今一个与以往大渧国完全不同的大家庭在欧洲大陆出现这就是欧盟。在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入盟还是脱离都尊重当事国国民的自由选择,没有一个任哬国家用武力迫使另外一个国家并入到这个大家庭里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生活在这个同样的大家庭里,彼此之间却保持着国家主權、各自的民族文化而又能彼此和平共处。在如何构建一个国际大家庭的问题上欧盟的成立堪称为世人做出了楷模。我衷心希望中国囚也能够以此为借鉴抛弃封建王朝的大一统价值观,以尊重个人人权、民族自决权这一当今的普世价值观来处理西藏、新疆以及内蒙古等的民族问题以博大的胸襟看待其他民族的民族自主要求。就像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倡导的那样去努力构建一个“君子求和鈈求同”的和谐世界,而不是竭力维持一个孔子所唾弃的“小人求同不求和”的霸道世界如果真正按照类似欧盟模式重新组建一个大家庭的话,我想任何其他民族是不会拒绝融入到这个大家庭里来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朝是入侵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