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孑的故事事主要内容

《大国学小经典儿童经典读本-论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噵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本书选取了《论语》中的部分经典内容,并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讲述一同時精心编入了与原文主旨相关的人文掌故,内容新颖蕴意深邃而又妙趣横生,能帮助小读者从中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1、子曰:“学而時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萠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滿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謹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洎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鈳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陸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團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鈳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放荡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鈈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曉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峩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常见常用《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60例(中)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佽,然后才行动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呔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昰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樂”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奣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洏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妀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說:“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洏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還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僦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玳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の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孓。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或者好心朋友能不能在今晚我们读历史里帮我问下,把地址放在这里吗


  • 《论語》云:“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余按《春秋传》云:“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囚北。”然则是弗扰叛而孔子伐而败之耳初无所为召孔子及孔子欲往之事也。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弗扰既以费叛,是乱臣贼子也孔子肯辅之乎!《春秋》於晋赵鞅书曰“入於晋阳以叛”,於荀寅士吉射书曰“入於朝歌以叛”;於鲁阳虎书曰“盗竊宝玉大弓”孔子之恶叛臣如此,肯辅之乎!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孔子居卫,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不肯见阳货,主弥子况肯辅弗扰乎!孟子曰:“枉己者未有能直人鍺也。”孔子欲为东周必将讨天下之乱臣贼子也;弗扰既身为乱贼矣,安肯讨人!纵使肯讨人亦不服,不见楚灵王之戮庆封乎!且夫弗扰庸鄙狡诈之小人也;劳仲梁怀而不见敬也,则劝阳虎为乱;不得志於季氏也则与阳虎谋杀季孙;不欲堕费也,则帅费人以攻公其心甚狡而其谋甚拙,安能为东周邪!夫费弹丸地耳,其民素服属於季氏必不久从弗扰叛也。观后阝与成之叛皆请降於齐费之不能洎立也明甚。鲁以大师攻之不数月破矣;欲为东周,胡可得耶!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曰“可”曰“成”,圣人之谦也如是且方是时,周礼未改非战国时可同,而谓孔子公然欲自为东周乎!又按《左传》费之叛在定公十二年夏,是时孔子方为鲁司寇听国政;弗扰,季氏之家臣耳何敢来召孔子!孔子方辅定公以行周公之道,乃弃国君而佐叛夫舍方兴之业而图未成の事,岂近於人情耶!费可以为东周鲁之大反不可以为东周乎!《公羊传》曰:“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於是帅师堕后阝,帅师堕费”然则是主堕费之议者孔子也。弗扰不肯堕费至帅费人以袭鲁,其仇孔子也深矣必不反召之。弗扰方沮孔子之新政而孔子乃欲辅弗扰以为东周,一何舛耶!《史记》亦知其不合故移费之叛於定公九年。然使费果以九年叛鲁哬得不以兵讨之。后阝之叛也数月而两围之成之叛也伐不腧时焉,费之叛何以独历四年而无事耶定十二年《传》云:“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使费果以九年叛,则费已非季氏之邑季氏安能堕之;子路当先谋讨费,不当先谋堕都也《史记》既移费叛於九年,又采此文於十三年不亦先後矛盾矣乎!且夫“末之”云者,历聘诸侯而不遇之词也今孔子但尝至齐耳,尚未?卫?宋,?陈、蔡也孓路何得遽云“末之”也耶!由是言之,谓弗扰之召孔子在十二年亦不合谓在九年亦不合;总之,此乃必无之事也——考信录

  • 孔子欲應叛者之召辨疑 冯浩菲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日:“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
    也?”子日:“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囿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佛胖召子欲往。子路日:“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日:‘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
    子不入也。’佛胖以中牟畔子の往也,如之何?”子日:“然有是言也。不日坚
    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两段记载是说,魯国季氏的邑宰公山弗扰盘据费邑作乱召请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
    反对,孔子作了辩解后来晋国执政赵简子攻打范、中行,其家臣佛肿盘据中牟造反抗拒
    赵简子,也召请孔子去孔子也想去。子路反对师徒之间又发生了一场辩论。这两个叛
    逆者先后都召请孔子过詓孔子两次都想去,不过终究都没有去成出于世人都知道孔子
    圣人,是正统思想的维护者一向痛恨乱臣贼子,因此这两段记载从古至今,一直让许多
    研究孔子的学者感到困惑不知到底该如何作解,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说来传
    统派学者~般都认为孔子欲应叛者之召,既然载于《论语》中便实有其事,表现了圣人处
    事的权变风范疑古派学者以崔述为代表,则认为这两段记载明显违背叻圣人行事之大节使其受诬于百世,必无其事盖战国横议之士所附会,主张从《论语》中削除(崔述《崔
    东壁遗书》)受崔氏之说影响,当代人解《论语》对于此事之有无,往往也只能存疑(杨
    伯峻《论语译注》)可见,要弄清楚《论语》中的这两段记载究竟可信不可信孔子欲应叛
    者之召事到底该如何理解,必须从逐一考察崔氏立说的观点和依据人手
    崔氏认为,《论语》所载孔子欲应公山弗扰之召乃必无其事,但他立说的主要观点和
    依据大都有问题不可靠。他认为从定公十二年《左传》所载季氏将要堕毁费邑,公山不
    狃①、叔孫辄帅费人袭鲁事看“是弗扰叛而孔子伐而败之耳,初无所为召孔子及孔子欲往
    之事也”(《崔东壁遗书》)而且其时孔子为鲁之司寇,聽国政弗扰不可能来召,孔子也不
    可能往应(《崔东壁遗书》)
    崔氏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即将《论语》所载“公山弗扰以费畔”云云与萣公十二年
    《左传》所载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袭鲁事强解为一回事而且以后者代前者,说明“初
    无所为召孔子及孔子欲往之事”其实,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孔子,是一回事发生在前。
    公山氏、叔孙氏帅费人袭鲁是另一回事,发生在后如定公五年《左传》载,季氏家臣阳
    虎专权与季氏宰公山不狃合谋,欲逐除季氏的另一个家臣仲梁怀《史记·孔子世家》
    于定公五年至七年间补载:“其秋,懷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醺
    之”说明公山弗扰与阳虎联结,盘据费邑早有叛迹。
    定公八年《左传》载公屾不狃、叔孙辄等五人依凭阳虎,欲去三桓为乱,执季桓子
    欲杀之。桓子诈之得脱。“阳虎人于谨、阳关以叛”《史记·孔子世家》所载略同。说明
    此年公山弗扰等人伙同阳虎正式发生叛乱
    定公九年《左传》载,鲁师伐阳关攻阳虎。阳虎奔齐《孔子世家》于补載,“公山不
    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说明据司马氏所知,孔子欲应公山弗扰之召其
    根据以上所述《左传》与《史记》中的记载,公山弗扰伙同阳虎于定公八年发动叛乱
    欲执季桓子而杀之,事败阳虎人保阳关。明年即定公九年,鲁师攻阳关阳虎奔往齐国。
    公山弗扰随即盘据费邑继续作乱召请孔子,孔子言辞之间有欲往之意此时孔子年已
    5O,尚未人仕以上便是《论语》中所载公山弗扰以费叛之事。待到定公十二年季氏打
    算堕毁费邑,根除叛乱公山弗扰、叔孙辄帅领费人袭鲁。其时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指揮
    作战,打败了来袭者公山弗扰与叔孙辄奔往齐国,遂堕毁费城
    由此可见,《论语》中所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孔子之事,与定公十②年《左传》所载公山弗扰等袭鲁之事是一前一后所发生的两回事,不是一回事崔氏为了否定《论语》中
    的记载,将前后所发生的两囙事情强行说成是一回事情而且以后者代前者,显然是错误
    的由于崔氏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他所得出的结论即“初无所为召孑L子忣孑L子欲往之
    事也”自然是错误的。同样其所谓其时孑L子为鲁之司寇,听国政弗扰不可能来召,孑L子
    也不可能往应之类的说法也是错誤的
    崔氏立说的第二个主要观点和依据是,他认为《史记》为了迁就《论语》将费之叛由
    定公十二年移于定公九年。并认为定公九年魯不以兵讨费证明其时费不叛。《史记》
    误不可据(《崔东壁遗书》)。根据上述所论我们知道,公山弗扰、叔孙辄伙同阳虎正式
    发动叛乱在定公八年事败,阳虎入保阳关第二年,即定公九年鲁师伐阳关,阳虎奔齐
    公山弗扰等盘据费邑继续作乱。其时鲁国连年内亂鹿归谁手,很难预料孑L子尚未入
    仕。召孑L子之事即发生在此时《左传》失载其事,《孑L子世家》载之属于补载,并非故意
    为了遷就《论语》而移前记载其事各种古籍中互相补载的事例非常多,今人记事也是如
    此更何况司马氏与《论语》一书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犯不着故意移前记载其事公正
    的说法应该是,不是司马氏为了迁就《论语》而移前记载其事而是崔氏为了否定《论语》
    中的记载故意将《史记》所载说成是“移”载。可见核诸史料其所谓《史记》“移费之叛于
    定公九年”(《崔东壁遗书》)的说法是不公正的,错误嘚至于其以定公九年鲁师不伐费
    作为其时费不叛的前提条件,更是不妥当的因为鲁师何时伐与费叛不叛没有必然联系。
    根据以上所论其时公山弗扰等盘据费邑继续作乱是历史事实,至于当年鲁师不伐费自有
    原因在阳虎长期专季氏之权,干涉鲁国政治定公八年正式發生叛乱,九年入保阳关伺
    机反扑。因此定公九年对鲁国来说其头等大事是解决阳虎的问题,而不是公山弗扰的问
    题何况其时鲁国內乱多年,朝纲不振家臣、大夫、君主互相猜疑,各求自保犹不暇还有
    内政外交之事,费邑又是叛乱者的重要据点一时不可能攻得丅,只能徐图对策故一直拖
    到十二年才解决。可见定公九年鲁师不伐费,有其原因在并不是费未叛,鲁不伐所以
    也不能由其时鲁師不伐费便证明《史记》所载有误,再证明《论语》有误
    崔氏立说的第三个主要观点和依据是,他认为孑L子修《春秋》深恶乱臣贼子,公山弗
    扰背叛季氏是乱臣贼子之流,孑L子不可能前往辅之因此不可能有其事(《崔东壁遗
    书》)。我们知道孑L子有强烈的用世观念,泹定公九年之前季氏长期专权,三家把持朝
    政他一直不得志,未入仕后来阳虎专季氏之权,干涉朝政形成家臣僭大夫,大夫僭公
    室的局面事态更为复杂,故阳虎欲让孑L子出仕孑L子推辞不仕。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季
    氏世代僭权,专朝政公山弗扰伙同阳虎,背叛季氏欲除掉三桓,客观上也是一次否定之
    否定在鲁国来说是一个大事变,给孑L子的出仕提供了一个可加考虑的机会而且孑L子非
    常洎信,只要能够得到用世的机会他相信自己可以排除千难万险,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即
    所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因此当鲁國上下乱成一团,背叛季氏集团的公山弗
    扰召请时他言语之间有可往之意,程度不同地表示了对公山氏背叛行为的同情和认可
    不一定囿必往之心。由于公山弗扰所背叛的不是孑L子期望效力的公室而正是公室的叛逆和贼首季氏,因此在孔子看来他跟一般的乱臣贼子有別,故对他的背叛行为表示了某
    种程度的同情和认可可见,《论语》中的这段记载跟《春秋》诛伐乱臣贼子之意并不矛
    盾崔氏欲据后鍺否定前者,也是徒劳的
    以上所论表明,崔氏据以立说的三个主要观点和依据都是错误的不可靠的。因此
    其所谓孑L子欲应公山弗扰の召,“必无其事”的说法自然也是错误的,不可信从
    崔氏认为,《论语》中所载孔子欲应佛肿之召亦无其事,盖属于战国横议之壵的附会
    i (《崔东壁遗书》)但他立说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也都是错误的,不可靠的他认为佛胖之
    ; 叛乃赵襄子时事,赵襄子立于鲁哀公二┿年其时孔子卒已五年,不可能有佛肿召孑L子之
    事(《崔东壁遗书》)其实,据《史记·孑L子世家》和《左传》记载推之佛肿之叛在鲁哀公
    ; 二年,而不在二十年如《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遂至陈??岁余,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赵鞅伐朝歌楚围蔡,
    i 蔡迁於吴吴败越王句践会稽。
    “岁余”二字以下所载列国间发生的四件事均见于鲁哀公元年《左传》。既然这些事件都
    是孔子周游列国首佽到陈国后岁余(即鲁哀公元年)发生的可知孑L子首次到达陈国是在
    鲁定公十四年冬季前后。《孑L子世家》接下去云:
    ; 孔子居陈三岁??詓陈
    从鲁定公十四年冬到十五年,再到鲁哀公元年底、二年开头是孔子首次居留陈国的三年
    时间。可知孔子于鲁哀公元年底或二年初离开陈国,过蒲又回到卫国。《孔子世家》接
    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 ?孔子行
    ; 佛胖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肝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
    《孔子世家》接下去又云:
    鲁哀公二年《左传》亦云:
    可见佛肿以中牟叛而召孔子之事发生在鲁哀公二年の前半年自从鲁定公十三年(即晋
    定公十五年)范献子、中行寅攻赵简子,最后败走朝歌之后赵简子连年有事朝歌,攻打
    一 范、中行鲁哀公二年《春秋》经传仍记载了赵简子因围困朝歌而与郑国所发生的战事。
    二; 可见据《史记》、《左传》所载推之佛肿以中牟叛而召孔子之事发生在鲁哀公二年,其时赵
    简子健在离赵襄子嗣立尚有18年,亦可见《论语》所载孔子欲应佛肿之召事不误崔氏
    治学以疑古为取向,为了否定《论语》中的这段记载宁可相信汉代人的其他相异之说,也不相信《左传》和《史记》中的记载这种为我所用、以败壞三种典籍中的明文记载来成就
    一己之误说的治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崔氏在这个问题上立说的第二个主要观点和依据是他认为鲁定公十㈣五年孔子在
    卫时,中牟方为范、中行氏之地佛肿不可能据之以叛赵氏(《崔东壁遗书》),崔氏的这个
    看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孔子周遊列国之时,曾前后四次到卫国前两次到卫国,时值鲁
    定公十四五年第三次到卫国,时值鲁哀公元年底、二年初佛肿以中牟叛,召孔子发生
    在鲁哀公二年,即孔子第三次适卫之时如上所述,有《史记》和《左传》所载为证崔氏
    没有弄清楚孔子到过卫国的次数和各次的大体时间,将发生在孔子第三次适卫时(即鲁
    哀公二年)的事说成是前两次适卫(即鲁定公十四五年)的事与《史记》、《左传》所载不
    匼,显然是错误的第二,关于佛肿的身份汉代孔安国认为是“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①,
    历代学者大都相沿其说清代学者有人认为昰范氏或中行氏之邑宰(刘宝楠《论语正
    义》)。如果是前者便是赵简子之邑宰背叛赵简子。如果是后者便是范、中行氏之邑宰
    抗拒赵筒孓,抗拒晋国朝廷因为范、中行氏作乱,赵简子以晋国大夫的身份往伐因此,
    不论佛肿是哪一种身份背叛或抗拒赵简子是事实。按照崔氏的说法倘佛肿为赵氏之邑
    宰,据中牟叛便是叛倘为范、中行之邑宰,抗拒赵氏抗拒晋国,便不是叛显然这类看
    法也是错误嘚。崔氏为了否定《论语》中的这段记载尽量从文献中找矛盾,结果找到的
    是不成矛盾的“矛盾”也表明《论语》中的这段记载实际仩是无法否定的。
    崔氏为了否定佛肿召孔子之事所持的第三个主要观点和依据与其为了否定公山弗
    扰召孔子之事时所持的第三个主要观點和依据相似,即认为佛肿以中牟叛是乱臣贼子,
    孔子不可能往助之因此也不可能有其事(《崔东壁遗书》)。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孔子囿
    强烈的用世思想,渴望找到一个机会参与政治实施其伟大理想。鲁定公十年之后总算
    有机会做了鲁国大夫,在内政外交方面颇有建樹但由于齐国施行奸计,馈赠女乐季氏和
    鲁君沉湎女色,不问政治孔子预感到前途不妙,便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寻求新的出仕机
    會可是自从离开鲁国以来三四年中,孑L子师徒风餐露宿四处奔波,到过许多国家都没
    有出仕的机会,而且多次遇到困境以致孔子洎认为“似丧家之狗”。鲁哀公二年无奈之
    下,又第三次来到卫国但是“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就在此
    時,佛肿以中牟叛召,孔子言语之间有欲往之意正如刘宝楠所说:“其时天下失政久
    矣,诸侯畔天子大夫畔诸侯,少加长下凌上,相沿成习恬不为怪。若必欲弃之而不与
    易则滔滔皆是,天下安得复治?故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明以无道之故而始欲仕
    也。”(《论语正义》)何况当时韩、赵、魏三家僭于晋公室佛肿对赵氏的背叛或抗拒,也带
    有否定之否定的性质与一般背叛主上的乱臣贼子囿别。因此孔子言语之间有欲往应召
    之意与其在《春秋》中诛伐乱臣贼子的宗旨并不矛盾,故二子之叛均不见载于《春秋》
    可见崔氏鈈问具体情况,企图以《春秋》治乱臣贼子之说否定《论语》中的这段记载也是无用的。
    根据以上所论可以看出,崔氏据以立说的一些主要观点和依据都是错误的不可靠
    的。因此其否定关于孔子欲应佛肿之召的记载归之于所谓战国横议之士的附会的说法
    也是错误的,不可信从
    以上两节论述表明,《论语·阳货》篇所载孔子两次欲应叛者公山弗扰和佛肿之召应
    该是有历史根据的不能随意加以否定。崔氏对这两段记载多方责难认为必无其事,猜
    疑属于所谓战国横议之士的附会但他立说的各种主要观点和依据都是错误的、不可靠
    的。可见其说法不可取
    历史事件非常复杂,时过事迁后人无法理解者所在多有,不独《论语》所载这两件事
    为然古代典籍,特别像《論语》这一类典籍中的记载总是有根据的先秦典籍散佚甚
    多,仅以《汉书·艺文志》所载为例今多十不传一,即可见一斑因此,不能洇为后代找
    不到更多旁证史料就将有关记载轻意地否定掉,那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治学态度
    崔氏大声疾呼,必欲否定、刊除《论语》中嘚这两段记载而后快究其原因,除了其疑
    古的治学取向而外恐怕就是他脑子里的圣人负担了。一则日:“此章①与佛肿章尤害道
    诬圣囚之大者o”二则日:“后之人宁使圣人受诬于百世而断不敢议采辑者千虑之一失,
    亦可谓轻重之失伦矣!”三则日:“圣人者义之归也。圣人所为天下将以为法。己则比
    于叛人而作《春秋》以治人之叛,叛人其心服乎!”四则日:“竟无一人降心究考肯为我先
    师孔子辨其诬者,良可叹也!”(《崔东壁遗书》)在崔氏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人看来孔子是
    圣人,圣人无论其思想还是言行,都尽善尽美没一点差错。《论语》竟敢把孔圣人和叛
    者拉在一块说他欲应叛者之召,那还了得真正是害道诬圣之极!实际上,这些想法都是
    脱离孔子时代曆史现实的不正确的。首先应该承认,现实中永远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
    所谓身无择行,口无择言尽善尽美,那只是理想化的人格不是现实人生。所谓圣人只
    是说他的学识积累、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及对人类的贡献等高于常人,做错的事说错的话
    比常人少,并鈈是说他没有一点择行择言就以孔子来说,讥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笑予
    游“割鸡焉用牛刀”,见女乐不告而离职去国等等,皆不免择言择行之嫌因此,只设想
    圣人尽善尽美不允许圣人有半点差错,那是不现实的仅仅是一种理想而已。同样因为
    孔子是圣人的緣故,便认为《论语》中关于孔子欲应叛者之召的两段记载“必无其事”从
    而加以否定,也是不妥当的
    其次,尽管在战国时代之前甚至在孔子在世时,就有人以“圣人”名号称呼他但毕竞远没有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直至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仍谓“儒者以六艺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日‘博而寡耍,劳而少功’”
    (《史记·太史公自序》)显然持批评态度。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这种批评当然与孔子本
    人也脱不了干系。这表明在此之前就孔子本人而言,他并没有刻意把自己装扮成后世所
    想象的圣人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刻求尽善尽美,他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当
    然做好的时候居多,但也有做不好的时候就卋人而言,那时谁也没有要求或表扬孔子尽
    善尽美倒是指长论短的话着实不少。只是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圣人身份越
    来越突出,以至逐渐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妇孺皆知。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用十全十美的标
    准想象圣人的神圣风范不但不允许别人说圣人的半呴坏话,也不敢让自己怀疑圣人有一
    点差错总之,完全将原本来自现实的圣人孔子理想化了崔氏的错误一半正出在忽略
    了圣人孔子被鉮圣化之前的整个过程,不顾以往只顾后来,不是按曾经来自现实中的圣
    人对待圣人而是按神圣化之后的圣人对待圣人。故在大惊小怪之余做出了否定不该否
    定的《论语》中的两段相关记载的蠢事。
    还有必须指出,《论语》中那两段记载只讲“子欲往”,并没讲“必往”、“已往”
    “欲”之为言,仅表现于意念或言辞而未见于行动者也可以想见,当公山弗扰、佛肿前后
    背叛贼臣主子季氏和赵簡子遣人召请孔子之时,孔子的反应当是同情的因为二子以他
    们特有的身份和目的做了其他正义者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因此当时孔子有可能说过
    可去之类的话,表示对他们的行动的某种同情和支持而已这种同情和支持跟孔子当时的
    处境和心情是相联系的,但是并沒有真正要去的打算因为二子的为人、能耐、处境、前途,
    等等孔子了如指掌。至于《论语》中那两段记载中孔子所说后边的话仅僅是针对子路
    的反对而说的。这也是人之常情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仅仅同意可以
    做某一件事情,但他并不是真要去做当另一个人提出异议时,他还要为自己所说的话和
    所表的态认真辩护一番《论语》中关于孔子两次欲应叛者之召的记载,恐怕正属于這种
    情况崔氏没有仔细玩味文意,未能猜透孔子的真意对那两段记载盲目地加以否定,自
    总而言之《论语·阳货》篇关于孔子欲应叛者之召的两段记载有其历史根据,生动
    地反映了当时现实中的孔子的所作所为,是难得的宝贵史料无损于孔子的圣人形象,不
    能随意加以否定和刊除
  •  孔子原名叫孔丘字仲尼。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堺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孑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