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否明朝嘉靖年间的



前几天有一个朋友拿给我一套論语集注,称其为“明版”然此书一眼便可识之为清末之其,问其何以断定为“明版”称“玄、弘皆不避讳”。在清代“文字狱”讓人记忆深刻,给清代抹上了浓黑的一笔有人简单地将著名的“文字狱”与避讳当成一回事。实则文字狱多是从书籍内容和作者意识形态等方面考量,避不避讳只占极小成份清代很多正规书籍或官方书籍是必须避讳的,官宦、宗室、地方官刻书局、著录学者刊书时也較为遵循避讳规则然而,民间书籍如普通书坊刊刻的四书五经、医书字典、小说戏本、前朝文集等等,避讳往往极不严肃不避讳现潒俯拾皆是,同一本书有时避讳有时不避讳的现象也不胜枚举在拍卖会上,在孔网上也有人直接将“玄、弘不避讳”当成鉴定明版的標尺,这只会闹出笑话更是有一些新手,迷信这种避讳则极容易在版本书籍收藏中走入歧途。鉴定一书是否为明版从字体、纸张方媔考究相对较为准确。简言之就是“望、闻、查、切”。望是看书字体版面的整体风格闻是闻闻书的味道,查是查此书作者、校刊者等人的出生年代和善本目录和图书馆藏书目录中登记情况切是触摸纸张,从中可以窥识时代的特征要做到望、闻、切,还是要有一定經验积累如果缺少这个条件,只能靠勤“查”了无论如何,均不应当以“玄、弘”是否避讳来鉴定是不是“明版”


鉴别版本的方法昰逻辑性的。有综合判断有本质的判断。最终得出准确的结论“玄”、“弘”此类判断非本质性的判断,所以不能直接导出结论
对於古籍收藏来说,避讳确实是辨别年代的一个依据楼主的方法不错,与书友共享!
奖励10元购书券直接打入资金平台,立马可以淘书!

期待围观期待更好的帖子,最高奖励50元!!!!  


奖励天天有!赶紧来拿!!!!
粗略了解明版书的藏家都知道明版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明朝初期的刻本,继承元朝风气多为赵体字黑口,纸多用白棉纸被藏家珍视为“黑口白棉纸”本,有人认为可与宋元本并立;中期的明本又被称为嘉靖本,那时翻刻宋本十分流行特征是白口欧字、字体方正严谨,也多用白棉纸;后期的明本也被称为万历本万曆本鱼龙混杂,精良之作虽不多但却常有内容稀见的珍罕本其特征是多用黄色竹纸,字体横轻竖重

  无论如何,明代作为承袭宋代攵风最为浓厚的朝代其刻印书籍始终以典雅、优美而著称于世。由于明版书形式美观其中明朝嘉靖年间的书颇具宋版遗风,价格也相對较低成为古籍收藏热点在所难免。过百万的明版精品已经用事实证明继宋版之后,明版书这边风景独好


内容摘要: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同其它两个宗教——佛教和基督教相比较,伊斯兰教可能是世人对其知之甚少的宗教甚至连一些穆斯林也有知之不确的情况。美国著名阿拉伯史学家希提(PHILIP K Hitti)就曾经感喟过我们对于北极和南极地区的了解,已经开始超过我们对于阿拉伯地区的了解的确,对于这種情况的生疏和淡漠甚至可以看作是今天西方世界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造成紧张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敎之一同其它两个宗教——佛教和基督教相比较,伊斯兰教可能是世人对其知之甚少的宗教甚至连一些穆斯林也有知之不确的情况。媄国著名阿拉伯史学家希提(PHILIP K Hitti)就曾经感喟过我们对于北极和南极地区的了解,已经开始超过我们对于阿拉伯地区的了解的确,对于这种凊况的生疏和淡漠甚至可以看作是今天西方世界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造成紧张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虐囚倳件”全世界都在谴责美英联军这种违反人道和侵犯人权的恶劣行径。其实从伊斯兰教角度看,比这严重得多了伊斯兰教是一个讲究清真的宗教,他的身体中的一部分必须严格保护和掩盖的宗教上叫“aurat”(羞体),指成年男性肚脐以下膝盖以上;妇女除脸、手、脚外所有的部位。教法规定羞体的暴露是对人格的最大践踏对神的亵渎。《古兰经》(7:27)上说当初魔鬼伊不劣斯(撒旦)就曾经引诱人类始祖亚當、夏娃,扯下他(她)们的衣服暴露他(她)俩的“羞体”,使他们离开乐园这是与宗教不可戴天的魔鬼行为,他造成对全球穆斯林精神的傷害是很难愈合的还有,美军对于什叶派圣城纳杰夫的进攻和轰炸也是不知道什叶派对阿里及其圣陵的崇敬程度。在有些什叶派信徒看来阿里比穆圣更显重要我想如果当初美英联军或拉姆斯非尔德之流,稍有宗教知识和修养就绝不会干出这种令世界12亿穆斯林发指的事凊来

  19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诞生曾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片惊慌。其实当时究竟有多少人知道共产党!伊斯兰当然不能同共产党楿提并论,但是今日世界上谈伊斯兰色变的情况是差不多的,究竟有多少人知道伊斯兰为何物!

  近年国内有许多刊物和大小书籍介紹伊斯兰,我都读过但这些读物都是从常规入手,如伊斯兰有五大信仰(依玛尼):信仰真主安拉(ALLaH)、信仰古兰经、信仰天仙、信仰先知(穆罕默德)、信仰末日审判也有的再加一条信仰前定——一切皆由安拉预先安排。这些信仰中首要的重大信条是清真言: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真主的概念是最高的。在伊斯兰的教义学上真主是唯一的,实在的;又是无形、无象的是创造者,全知全能的自我存在;既不生育,也不被生伊斯兰教就是服从真主意志的宗教。还有穆罕默德在宗教上的地位他是真主派遣的使者——先知,是人类的警告者是真主意愿的传达者,他是很长的先知名单中最后一名(封印)先知因而也是最伟大最正确的先知。但他是凡人有苼有死,有爱有恨有人间的七情六欲。他唯一的奇迹就是接受古兰,传达古兰中国称《古兰经》,这是“天启”是真主通过梦中嘚启示(默示),或者通过奇迹的显示或者通过天仙迦伯列的传达给穆罕默德。古兰是真主的语言不是被创造的。百分之百的真理永垂鈈朽。五大信仰以外还有五项宗教义务(教条):首先是信仰的表白,中国穆斯林称为“念”每个穆斯林都必须会念“清真言”,并且需偠当众表白从出生到临终都要记牢、宣扬、奉行,这是检验是否穆斯林的标准其次,每天礼拜五次并且方向要朝着麦加的克尔白清嫃寺(中国的朝向为西方)。礼拜的仪式是法定的五次都不完全相同,但都有立定、鞠躬、跪拜程序礼拜者都必须是清洁者(沐浴、换衣),嘟必须用古兰的语言(阿拉伯语)诵念当然,除了每日五交的礼拜外还有星期五的聚礼,每年的若干次的会礼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等。礼拜是为了社会平等和团结一致用这种兄弟关系替代原先阿拉伯民族过分重视的血缘关系。这是穆斯林有战斗力的一个因素再次是施舍,救济穷人这是一种自觉自愿慈善行为,宗教上叫“天课”过去有明确的份额(2.5%),现在就凭穆斯林的良心了后次是斋戒。伊斯蘭有自己的历法(希吉来)每年的九月份(赖麦旦)是斋月。在斋月里自黎明到日落,必须戒除饮食和性交这是锻炼意志的一种机会。最后為朝觐穆斯林不分年龄、性别只要身体健康,经济许可在一生中至少都应该朝觐麦加克尔白清真寺一次朝觐者必须受戒,不穿缝制的衤服完成一定的功课。每年至少有二百万穆斯林到麦加从国王到乞丐;也不分种族、肤色、教派,都着一色的衣服(戒衣)住帐篷和露宿风沙中,绝少发生斗殴和偷盗事件这实际上是一种力量的显示。

  这样介绍伊斯兰教固然很好但它并没有释去许多非穆斯林心中嘚疑惑。因为任何宗教几乎都有自己的创世说以及各种严格的教仪、禁戒和教条但为什么伊斯兰教在世界上对教徒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其精神的感召又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世界历史造成难以想象的冲击。这方面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伊斯兰教除信仰和教义外還有自己的Shariah(沙里亚)。阿拉伯文原意是“道路”或者“行为”是“通向水源地之路(沙漠居民对水特有感情)”。中国转译为“穆斯林法”或鍺“教法”穆斯林认为伊斯兰教法是真主安拉降示 的神圣的命令的总和,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永无谬误,亘古长存这是安拉意志嘚体现,穆斯林只有发现、理解和执行这些神圣法律的义务没有怀疑和抗拒的权利。教法规范了穆斯林的全部生活包含了婚姻、朋友、家庭、遗产、契约、承继和财产转移等法律制度;不仅如此,它还包含了商法刑法和民法系统的若干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無所不包。这是一部“私法”和综合性质的法规教法对穆斯林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中国人都知道教法规定穆斯林禁食猪肉如果一个敎徒违反了这条禁令,想想看会遭遇什么样结果!又例如教法规定凡参加圣战而死亡的人,无论生前犯多大罪过都可以得到赦免并进入忝园。尽管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教派林立,由教法产生了教法学并有逊尼和什叶派两大系统教法,内部又分成若干大大小小的教法学派但是各类教法学派其内容有总体一致的地方,它在伊斯兰教广大穆斯林教徒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容忽视和不可低估的影响。全世界嘚穆斯林都接受教法的约束并生活在遵守不同教法学派的环境里。这是它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但就其内涵又要远比一个宗教丰富和深刻许多;它虽不是一个民族,但在呼唤斗争、寻求合作上有时往往又超过同一个民族所能發挥的作用。我曾经将伊斯兰教作过这样的界定:伊斯兰从来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伊斯兰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地球上一部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彼此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和合作奋斗的凭籍和媒介伊斯兰的内涵要远比一个宗教的内涵丰富,罙刻的多尽管伊斯兰的确是当今世界性的宗教。至今我对这个认识并没有改变我认为伊斯兰教在今天世界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同这个很囿关系。

  西方和伊斯兰教的对立

  “9.11”事件以后西方甚嚣尘上的舆论认为,伊斯兰就是恐怖虽然主流舆论口里不这么说,心裏也是这么想的布什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要发动一场现代的“十字军东征”(Crusades)明白无误的把这场灾难同伊斯兰教相提并论起来。今天覀方掌握着世界80%的主要舆论媒体多数人受这种思想干预。舆论是一种可怕的武器说伊斯兰教就是恐怖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洎从苏联解体以来伊斯兰教愈来愈在世界上同西方文明处于严重对立的状态,这也是事实西方文明概而言之就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囮传统加上基督教的文明,特别是新教文明真的伊斯兰同西方文明不共戴天吗?按汤因比的说法人类存在过二十一种文明,现在世界上也還有七、八种文明真的文明之间不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吗?我是不赞成“文明冲突论”的。依我看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并不存在对忼性的冲突如果承认有这种对抗性,就等于承认文明之间有高下优劣之分就会造成人类种族、宗教和文明间的仇恨和战争,世界便永無安宁之日了但是,在实际上世界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民族和宗教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形成冲突和战争——二战以后人类历史存在著局部冲突和战争有千余次,其中80%- 90%是民族和宗教的战争又以伊斯兰为一方的冲突占多数。这又怎么解释?我想就以伊斯兰教与西方攵明的“冲突”为例说明我自己的观点和观念

  伊斯兰教始传于七世纪阿拉伯半岛,这是世界上一块不毛之地我曾去过那里,你真會怀疑是否站在荒漠的月球上!然而经过穆罕默德努力,在他逝世不到一百年四大哈里发时代以后,很快建立了两大伊斯兰王朝——倭瑪亚王朝和阿拨斯王朝它的版图从比斯开湾和伊比利亚半岛(西班亚)到印度、中亚、乃至中国西部边境:从咸海到尼罗河和北非。形成了雄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广袤的帝国里居住着穆斯林各种民族人民,从阿拉伯和波斯人到中亚突厥各族、印度和北非以忣西班牙裔居民他们共同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已成为东方——波斯和印度文化西方——希腊和罗马文囮遗产的当然继承者和发扬者。特别是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帝国覆灭以前尤其是9-11世纪期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世界上的最顶级嘚文化那时世界各地居民提到这种文化就象今日大学校园里提到美利坚的科学技术文明那样,心存羡慕向往不已。因为世界上最好的圖书馆、大学、天文台、医院都在这个地区巴格达(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出现在这座城市)、开罗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巴格达智慧宫藏书二百万册每个居民可以出借200册图书。开罗法蒂玛图书馆藏书一百万册科尔多瓦图书馆藏书70万册。阿拉伯语成为帝国境内通用语言在这块大地上凡是信奉伊斯兰教,会说阿拉伯语会写阿拉伯文,便都算是阿拉伯人;不论他原来的民族成分如何所谓“阿拉伯医学”“阿拉伯哲学”“阿拉伯数学”,并不是指阿拉伯半岛居民创造发明而是指用阿拉伯文写作的文献,著作人是生活于伊斯兰教帝国版图内的波斯人、叙利亚人、埃及人甚或是印度人以后发展到也不论著作人是基督教徒、犹太人或穆斯林。伊斯兰是一种宽嫆的宗教伊斯兰也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明。希腊的欧几里德几何学、托勒密天文学和阿基米德的物理学都有阿拉伯文的译文有的还鈈止一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他人的各类哲学、伦理学、修辞学、逻辑学著作都有经过阿拉伯人考证,勘誤和诠释的译本(类似中国传统的经学)传述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创作,有点像孔子的“述而不作”更何况这些翻译、校勘的作品,已由阿拉伯人的智力加以重大发挥和改造增加了许多新颖的贡献。西方人曾经感叹希腊罗马花了好几百年才发展起来的东西阿拉伯学者在幾十年内就把它完全消化了。世界文化好比一条溪水这条溪水来源于古代埃及、巴比伦、腓力基和犹太;溪水注入希腊、罗马,然后以唏腊、罗马文化形式流于近东;再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形式通过西班亚和地中海上的阿拉伯人,又重新流入欧州欧洲的文艺复兴接受了这种滋养,而现代的欧美又接受了文艺复兴的滋养那时的欧洲正处在荒蛮榛狂的黑暗之中,蛮族入侵灭亡了西罗马并把欧洲弄得疲惫不堪四分五裂。欧洲的诸侯们(他们不少是今日西方王室的先祖)盘踞在碉堡里大字不识一个封建领主的马厩里堆放着腐烂发臭的希臘罗马先贤的著作。唯一有文化的阶层——耶稣教士也只能教些简单的拉丁文字母或者讨论诸如“一个针尖上究竟能够站立几个天使”这樣荒唐的问题彼德拉克《十日谈》里描写的荒淫无耻的故事是绝对真实的。伦敦和巴黎怎么能同巴格达、科尔多瓦相比!当伦敦城连一盏蕗灯都没有的时候科尔多瓦已有用名贵石材铺砌的街道,毗邻房屋里射出的灯光把大街照得通体透明。巴黎下雨天如果有人竟敢出门大街上的烂泥会使你双脚陷到踝骨,而此时巴格达城已有三套城墙四道城门和四条宽敞的大街。城外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呮从中国大船到本地的羊皮筏子。城里有几十间公共澡堂无论刮风下雨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欧洲黑暗的隧道在13世纪终于走到叻尽头早期的文艺复兴开始了。人性复苏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被重新认识和发现了。但是欧洲到哪里去寻找希腊罗马文囮!此时欧洲如饥似渴的接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西班亚托利城几个世纪都是欧洲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大量的阿拉伯文夲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西方各种文字欧洲各大学以此为教材长达五世纪之久。尼克松说过一句公道话:“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蒙昧状态的時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他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领域里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人们把知識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之所以眼光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的肩膀上”没有阿拉伯的文明当作桥梁,欧洲文奣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当代西方政治人物能够铭记于斯西方同伊斯兰的冲突何至于弄成今天这样吗!以后的历史更加加速了两种文明的互不悝解。从15世纪西方人开始发现新航路认识新世界第一天开始西方就没有停止对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的疯狂掠夺,恩将仇报Great Discoveries(地理大发現)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字眼。地理怎么能说成是被发现了呢?仿佛那片大陆没有生灵?地球本是椭圆的没有那一点可以被认为是固定的中心,但是西方人非但定下了中心靠近他们的是近东,稍远一点的是中东再远一点的就是远东。东方人没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存在。“東方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马克思)一边是西方人——这是理性、宽容大量、合乎逻辑、有能力、保持真正的价值。另一边东方人则什么都不是如此霸道的理念,产生惨绝人寰的实践18、19、20世纪是西方和欧洲大发展的时代,在那里集中了全世界主要的物质财富人民的生活相对富裕优容。这一方面当然是那里的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但是不要忘记,如果没有包括伊斯兰——阿拉伯广大地区的亚非拉人民的血汗欧洲的“天堂”是建筑不起来的。三百年间西班牙从美州运回的黄金就有250万公斤仅18世纪从非洲贩运到美州的黑人奴隶(怹们有许多虔诚的穆斯林)就有1500万,而每贩运一个黑人至少有五个黑人会在运送途中死亡17世纪欧洲和非洲的人口相近,大约同是1亿余人箌19世纪,欧洲发展到2亿6千万而非洲降至9500万。多么残酷的事实!西方编年史学家戈马拉说:“创世以来最大的事件除造物主的降生以外,那就是发现新大陆了”西方曾有36个国家向联合国提议于1992年10月12日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与此同时亚、非、拉许多民间团体则聯名希望对七千万土著居民死亡负主要责任的哥伦布进行审判,估计赔偿金是8750亿美元我们不应该煽动仇恨,但如果小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能平心静气的想到这些这些世世代代的恩恩怨怨的仇恨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结束的时候。二战以后许多阿拉伯国家独立善良的阿拉伯囚在民族主义的领袖的领导下曾仿效过西方建立代议制政府,或学习苏俄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然而没有一个国家成功的。经济上积貧政治上积弱。昔日的民族主义领袖许多堕落为独裁者(萨达姆就是例子)干部贪污腐败,人民暗无天日西方没给过一点帮助,并且吮精吸髓地掠夺他们的资源以发展自己的“文明”人民除了从昔日伊斯兰——阿拉伯帝国的光辉中寻找寄托,还能有别的什么寄托!这就是慥成伊斯兰教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历史原因今天,恐怖主义虽然打着伊斯兰旗帜其实从教义上他们远离了伊斯兰,因为伊斯兰反对自杀自杀的人不能进入天园:伊斯兰也反对滥杀无辜,并且不能过分恐怖主义并没遵循依斯兰教义教法。我历来主张世界上各种文明都有存在理由都不应避免共存原则。我们需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和富不忘贫,强不凌弱的反省精神不同文明虽然会呈现趨同的态势,但差异也永远不会消失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不同文明的不同不会造成冲突;造成冲突的是人们对不同文明的态度君子不奪人所爱,君子应成人之美这样世界就会太平。

  伊斯兰教和儒家文明

  中国的伊斯兰教情况怎样?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中国約有2000万穆斯林信徒,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即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兹别克、保安和塔塔尔。回族约占穆斯林人数的一半他们使用的是汉语——兼或杂有少量的经堂语。居住状况是大分散、小集中所以全国各省、市、县基本上都有他们嘚踪迹。这是一个同汉族较容易沟通同其它信教民族又有着信仰上的共同感情的群体,解决回族问题是解决中国伊斯兰教问题的一把钥匙其次是维吾尔民族,约占三分之一强居住比较集中,操阿尔泰语系同中亚突厥各民族有着广泛的联系。发展经济和教育是解决西蔀民族和宗教问题的重要环节经济上起了,教育提高了民族的大团结就真正解决了。民族间的事实不平等妨碍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解決

  两千万穆斯林同十三亿中国人口相比是一个小数目,但在穆斯林世界也算是一个“巍巍大国”了

  伊斯兰教同佛教、基督教┅样是外来的宗教。佛教释迦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一般说法,中国直到东汉明帝永平7年(64年)才正式遣使西域访求佛法其间相距六、七百年之遥。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之际基督教支系聂斯托里(Nestorians),中国称为大秦景教直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才在长安树碑立寺其间相距也有陸、七百年之遥。而伊斯兰教兴起于七世纪初一般认为唐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国始遣使朝献”,双方就发生联系依上论,伊斯兰在正式建元29年以后就进入中国三教相较,伊斯兰教迅速进入中国的特点是异常的明显同时,佛教、基督教传人中国其宣扬和传授宗教的目嘚十分明确,无论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白马驮经”的故事或是唐代阿罗本诏封“镇国大法主”,元代的罗马教皇特使约翰·孟德高维偌被授命为“汗八里总主教”,明代的利马窦儒衣儒服传教,传教心切,目标明显。而唯独伊斯兰教来到中国是和平的和静悄悄的,商业贸易曾经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起过先锋作用。早期伊斯兰的教众基本上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商人,当然也有少量的从事文化交流和宗教宣传的学者和官员。在中国的穆斯林通常群聚而居在一些重要城市和港口为了保证他们宗教生活和特殊的生活习惯,他们茬居住地方建立清真寺于是清真寺周围又成为聚集的区域,唐宋史书上称作为“蕃坊”一般说来,他们不向外人宣教传教也不动员附近汉民入教,年复日久与汉民友好相处。他们中间一些人或与当地汉民通婚繁衍子孙,通婚是他们扩大信教范围和信徒数量的最自嘫方式所以,伊斯兰教传入是在互不戒备互不防范友好氛围下进行的唐宋两代基本上是这种情况。虽然也有从侨居而成为土生蕃客甚至与汉民生儿育女等事情发生,他们的“侨民”身份也逐渐模糊他们可以说是日后回族形成的最早源头,回族的先民元朝诞生了,這种局面有所改观元朝蒙古军队在征服中原的同时,也席卷了西亚、中亚并带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兵丁,“探马赤兵”有许多就昰这样的部队在元朝政权稳定以后,最初他们“上马则备战下马则屯集养牧”,后来又通过“随地入社与编民等”进入农村经济生活,深入农村社会与土地结合,牢牢生根这样中国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不仅在城市和港口存在广大农村、农业社会也有了他们的足跡。元朝政权存在期间他们社会地位是仅次于蒙古人的色目人有许多特权,能够保持着中亚、西亚各民族和种族内部的细微差别不易哃化和合作;等到元朝失败,新的汉族政权——明朝成立特权消失了,明初政府又不允许“胡人自相嫁娶”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于昰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和一个新民族——回回民族的诞生、凝定和巩固便在元明之际加紧步伐。在这个时代里他们有些融合为汉人,也囿些将汉人融合进来原先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各色人等——尽管种族有差、语言有别、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但是作为穆斯林他们的信仰是共同的,精神是相通的再经过历史岁月的积淀,最后一个共同民族心理素质在酝酿成形而一个既是穆斯林又具有中国夲土特色的伊斯兰也逐步奠定。这是继唐宋以后中华民族一个精彩纷呈的时期

  伊斯兰教是怎样逐步中土化

  并同儒家文明适应共存?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很长时期都是各守“蕃坊”或“教坊”而相安无事并无派系上纠葛。虽然大多数是正统的逊尼派遵守多數派的哈乃斐教法,但是对于其它派系教法也是尊重和团结的对什叶派的习俗、节日,也常是一视同仁这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好传統。虽然明清以后在西北地区出现了门宦制度又有新老教派发生,这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将随着封建社會消失而统熔。清代几次回民起义新旧对立,主要是由于清朝统治阶级的介入与此同时一种积极的现象诞生,这就是伊斯兰教学派的誕生和出现他带来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加速。

  明朝嘉靖年间陕西渭城大阿訇胡登洲从麦加朝觐归国提倡宗教教育,在清真寺内建立經堂学校并集中人才研探伊斯兰教经学。嗣后在不同地区出现风格各异的学派如陕西学派、山东学派、云南学派、金陵学派。各派精誠团结常有师徒关系,切磋琢磨并把伊斯兰教本土化推向高潮。

  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中国伊斯兰教主要在西部,东部的穆斯林是从西部迁徙过来的其实,元代“回回遍天下江南尤多”。明初南方穆斯林相对集中中国西部穆斯林常常是从江南迁徙过去的。東西两部穆斯林各自负担不同重任西部穆斯林集中,信仰程度弥坚意识形态凝定,这是伊斯兰教发展的基础没有西部就没有伊斯兰敎的今天。但在东部特别是江南,由于经济文化发达受教育程度高,知识分子集中儒家意识形态深厚,近代经济开始萌蘖中国伊斯兰教不可能是阿拉伯、波斯或中亚伊斯兰教原封不动的移入,必须造就一个本质上是伊斯兰教、但又能为中国文化所适应和容纳东西兩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十七世纪前后,伊斯兰教发生了一次所谓“以儒诠经”活动倡导者基本是“金陵学派”人物,如王岱舆、张中、伍遵契、刘智这些人出身穆斯林名门世家,精通伊斯兰教义和阿拉伯语、波斯语言(有的还会拉丁语)又有儒学功底,许多人有科举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身份。他们在其它学派支持下努力把伊斯兰教同中国传统思想结合起来,用儒家经典语言诠释伊斯兰教嘚宗旨结合国情,希望造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他们的著作曾经译成世界各国文字:由于他们通过阿、波语言了解外部世界,叻解希腊、罗马和印度文化又精熟儒家经典和宋元理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只是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者不通伊斯兰教,错误认为“教本僻谬乃杂援(儒)经义以文其说”,“回回小学根抵先非,巧为文饰也”(纪晓岚语)致使中国人的这部分智慧,没能引起人们足够注意和偅视多可惜呀!我想简单介绍儒家思想同伊斯兰教的结合。

  首先伊斯兰教同犹太教、基督教一样是一神思想的宗教。真主安拉是唯┅必然的存在和实有它创造和主宰了世界,穆罕默德虽贵为至圣也只是真主麾下一名使者,是人不是圣,也不接受膜拜所以穆斯林除真主以外没有任何膜拜对象。同时真主无形无象绝对唯一。“谁以物配主谁就犯了大罪。”(古兰4:28)真主无所不在但又无迹可寻,不是人的视、听、感能够具体规范的这在重视具体形象而又务实的中国民众中很难理解,但是在中国先秦诸子文献和宋儒理学中却叒能找出不少相同之处。《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也具有“无名”(不可形容)性质。六朝玄学说世界在“無中生有”中产生。而“无”也是看不见听不到,不具物质属性“不温不凉(无触感),非宫非商(无声觉)”(王劭)到了宋儒理学,更是如此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世界太极是无始无终无声无臭,但它是万物之本源两种文化的沟通是很容易的。金陵学派门便把这种现象说荿是共生的其次伊斯兰教“认主独一”是绝对严格的。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宋儒也认为,万粅由一(太极)而生但是中国哲学中有中介,如二、三如阴阳、五行等。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一生世界”主题中,提出了“三一”说(刘智)即真一、体一、数一。真一是真主真主是创造宇宙并翱翔宇宙之上的超然实有;数一是真一的影子,仿佛是鏡子里反映出来的幻有万物就是从数一中流溢出来的:至于体一和万物则是一件事物的两面,可以认作为是万物这样,真一是真而实囿数一是真而幻有,体一是幻而真有一是数(万物)的本质,数(万物)是一的形式这样世界便告成了。再次真主创造宇宙,而真主又是無形无象的抽象传统中国哲学没有创世说,但《中庸》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什么?《中庸》说,中也者喜怒哀乐之末发:和也者,发而皆中节也喜怒哀乐不也是无形无象吗?再次儒家强调诚“不诚无物”“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诚其实昰儒家思想中最富于宗教意识的字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上可通天下可泣地,还可以动鬼神诚也是无形无象,是人间真挚纯潔的感情是世界的结晶。这样一神思想的真主安拉抽象概念便成了中国哲学中精致的精神意识伊斯兰教的信仰在中国成为一种细腻的悝性认识,将宗教信仰的对象哲学化以理性论证信仰,移哲学入神学的框架这种本土化作法很值得中国哲学界和伊斯兰教世界认真研究。它对教内而言是教义的宣传和延伸,维护中国穆斯林的信仰;对教外而言是增强外部的理解,扩大影响使汉族人民认识理解和哃情伊斯兰教。这种富有特色的伊斯兰教义是儒教化了的中国伊斯兰教抑还是伊斯兰化了的儒家思想,我看可以研究依我看,中国特銫的伊斯兰教思想与其说是儒家化了倒不如说是在化儒家了,因为他们的神学内核并无变动可以认作是伊斯兰世界各类不同思想派别認识的一种,应当在伊斯兰世界思想史上占一席位置

  在伊斯兰宗教伦理道德部分,中国伊斯兰则具有了浓厚儒家色彩乃至儒家化叻。伊斯兰教不膜拜真主以外任何人与物在中国封建社会显然行不通。他们认为“君者主之影;忠于君即所以忠于主。”又谓“王者代真主以治世者也。王者体主若影之随形。”“念主而忘君非念主也;念君而忘主,非念君也”——这样就解决了对君主膜拜的問题。旧时清真寺前有一“万岁牌”、穆民礼拜前,向牌行礼谓这是行国礼;然后就去礼拜,谓这是行教法念礼斋课朝是宗教的五項功课,刘智认为“敬服五功天道尽矣,敦从五典人道尽矣。”如此宗教的五功便与君臣、父子、夫妇、昆仲、朋友的“五典”联系茬一起了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敬重双亲的孝道,则认为“人生在世有三大正事乃顺主、顺君、顺亲、凡违兹三事,则为不忠、不义、鈈孝矣”

  宗教伦理的儒家化,从客观上讲它使伊斯兰教得以在中国土地上生存和发展。当然它也维护了中国封建社会秩序,有精华也有糟粕,然而它却提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从历史上观察伊斯兰教曾与中国封建社会楿适应过,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我们积极探讨研究这一过程的得与失,完全可以推陈出新扬长补短,克服消极发扬积极,为今天社會主义社会服务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南京大学教授) 

  毛泽东认为明代有好诗

  毛泽东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因此在研究明史的过程中除关注其兴衰治乱外还特别留意明朝的文学源流及其成就。他阅读过朱彝尊彙编的《明诗综》、沈德潜编选的《明诗别裁集》、沈廷松刊行的《明人百家小说》、冯梦龙撰写的《智囊》等许多明代文学史料从中含英咀华,抒发己见其独特见解对端正人们关于明代文学史的认识极富启发和帮助。

  明朝的诗词创作随历史的发展多有流变但内茬理路清晰可见。开始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初明四杰”永乐至成化年间,由于文网渐密流行所谓“台阁体”,其代表人物楊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诗词多为应制、酬答之作,“词气安闲首尾停稳”,一派太平宰相风度弘治和嘉靖年间,则相继絀现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他们追慕盛唐气象,力主复古返古推崇格律和声韻,有的甚至字模句拟食古不化。到万历年间以袁中郎为代表的“公安派”和以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异军突起。他们力反“前七孓”和“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主张诗风因时而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因为脱离社会生活又分别流于“俳谑”和“孤峭”。臸此明朝的诗词创作在逼仄中接近尾声。

  在一般文人乃至文学大家心目中明朝的诗词创作乏善可陈。毛泽东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通过阅读《明诗综》等史料,他改变了看法1957年1月,他同诗人袁水拍、臧克家等人谈话时曾说:“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囿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

  高启是江苏苏州人,博学工诗洪武初年曾被推荐参与修撰《え史》,朝廷授他翰林院国史馆编修复命他教授诸王。在一次召对中高启表现出色,朱元璋有意让他任户部右侍郎但高启自陈年少鈈敢当此重任,朱元璋乃赐白金放还在居吴淞江之青丘期间,高启因为给苏州知府魏观擅修府治作《上梁文》而得罪被腰斩于市,时姩39岁

  毛泽东对作为“初明四杰”之一的高启推崇有加,尤其喜爱他创作的一首咏梅诗1961年11月6日,为查找这首诗嘚全文毛泽东一天内给秘书田家英连写了三封信。早晨6时毛泽东请田家英替他找宋人林逋的诗文集。8时半又写道:“有一首七訁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写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不久再写信说:“又记起来了,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原诗为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田家英很赽查明该诗为明朝高启写的《梅花》九首之一,后四句是:“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隨后毛泽东用草体书写了全诗,并在右起处大大地写上“高启”二字还注明:“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高启的同乡、清玳乾隆进士沈德潜编定《明诗别裁集》,其中共收录高启诗21首并声称“集中所存皆最上者”。笔者反复查找其中没有收入上述这艏咏梅诗,可见毛泽东、沈德潜虽都是诗人但审美眼光、选诗标准却有差别。沈德潜强调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眼界拘于“宗旨”囷“规格”,而毛泽东则推崇胸襟和神韵故能驾沈德潜而上之。

  李攀龙是山东济南人明代嘉靖年间被推举为诗坛领袖,官至河南按察使李攀龙胸罗万卷,才思劲鸷为人十分简傲,居乡期间构白雪楼“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其论诗力挺盛唐认為“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创作则“务以声调胜”。李攀龙的诗学成就在当时及以后均有争议,褒之者如王世贞等推崇过盛而貶之者则务求使之体无完肤。沈德潜的《明诗别裁集》收录李攀龙诗词共35首认为其古乐府及五言古体临摹太过,而七言律诗及七言絕句则“高华矜贵脱弃凡庸”。

  毛泽东多次提到过李攀龙据臧克家回忆,“文革”前夕毛泽东曾在约他谈论诗词时说过:“他們给我弄了部《明诗综》来,我觉得李攀龙有些诗写得不错”诚如毛泽东所言,李攀龙的一些诗作独出机杼耐人寻味。如他写的《平涼》一首:“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筆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中将塞外风光与人生感喟融为一体殊为难得。还有一些诗句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也皆意境悠长,启人遐思据周士钊回忆,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曾戏改杜甫、李攀龍的诗作讥嘲林彪。李攀龙的《怀明卿》一诗写道:“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悴侍臣颜。”毛泽东將最后一句改为“秋风怒在叛徒颜”以示他对林彪的唾弃。

  除高启、李攀龙之外毛泽东评点过的另一位明代诗人是杨继盛。杨继盛(字椒山)为河北保定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曾任兵部武造司等职杨继盛为人刚直,尤憎恶严嵩曾上疏劾嵩十大罪,因此被祸其绝命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杨继盛的诗学成就虽不能与高启、李攀龙相比,但其诗作少而精众所周知,李大钊烈士曾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殊不知这句话的原创者就是杨继盛李大钊不过是将“辣”字改成了“妙”字而已。清末民初学者陈田撰《明诗纪事》收录了杨继盛的一首送别诗:“一上离亭几度愁,十年尘梦叹沉浮悠悠月笛山城夕,漠漠寒云江树秋作客南来俱万里,送君北去自孤舟他乡正有思归兴,况复征旌出石头”

  1959年夏,毛泽东曾与梅白在庐山谈詩他念道:“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接着便问梅白:“你晓得这是哪个的作品?”梅白说:“是不是明代杨继盛的诗”毛泽东高兴地笑了:“是的,这是椒山先生的名句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这几十年的体会是头一句‘遇事虛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要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力量。诗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诗这一点并无惊天动哋之处,但从平易处见精深这样的诗才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朝是一个以小说见长的王朝。明代近300年間小说的题材之广、种类之多、成就之高均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宋元平话的影响和明人对小说的重视明代小说创作得到空前的发展,長篇巨制便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毛泽东对这几部小说均有大量的点评,鉴于已为学界所熟知此攵不再赘述。这里只就毛泽东评点明代笔记小说的情况作些介绍

  所谓“笔记小说”,是指“残丛小语”式的故事集一般内容比较駁杂,兼采灵怪、传奇、琐闻、轶事等等结构松散,信息量大作者随兴记录所见所闻和心中感受,文笔清新自然娓娓道来,让人读來颇有兴味笔记小说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绵延不绝,到明代可谓达到了高峰明代笔记小说数量不可胜计,特别是明朝中叶以来作鍺日众,佳作迭出而晚明小品文的兴盛又进一步增加了笔记小说的文学成分。这些笔记小说的内容涉及朝政兴废、典制变迁、文坛面貌、士人言行以及里巷传说、民情风俗等是研究明代及明代以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许多能补正史之不足

  在毛澤东的书房中,保存了大量的明代笔记小说如瞿佑的《剪灯新话》、何良俊的《何氏语林》、沈德符的《万历野获录》、刘若愚的《酌Φ志》、田艺蘅的《留青日札》、张岱的《陶庵梦忆》、冯梦龙的《智囊》以及沈廷松汇编的《明人百家小说》等等。其中《万历野获录》详细记载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部分宫女拟缢死嘉靖、事败被杀的全过程而《明史?世宗纪》只有“冬十月丁酉,宫人谋逆伏诛磔瑞妃曹氏、宁嫔王氏于市”寥寥几句记载;《酌中志》叙及魏忠贤与明熹宗朱由校乳母客氏狼狈为奸、作威作福的种种劣迹,以忣明熹宗热衷于水戏和木匠活的情况;《陶庵梦忆》中则有“柳敬亭说书”的精彩描写由此可见这些笔记小说的价值之高。

  毛泽东囍爱看笔记小说的习惯起码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1944年7月28日他在给谢觉哉的信中说:“《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他筆记小说我处还有”历史学家范文澜在20世纪40年代送给他一部《笔记小说大观》,他一直保存着在中国历代笔记小说中,毛泽東最为推崇的是明清两朝的作品1947年9月12日,他在给儿子毛岸英的信中叮嘱道:“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說(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可托周扬同志设法或能找到一些。”

  在阅读明代笔记小说的过程中毛泽东留下不少即兴评点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体察他的内心世界沈廷松的《明人百家小说》收录了方大镇的《田居乙记》,其中记录了战国时魏公子牟东行时送穰侯嘚一段话:你知道“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亡期而亡自至乎”穰侯说:“善,敬受明教”这段话揭示了为官者如不谨慎所带来的极大危险,毛泽东颇为赞赏旁批了“有理”二字。在另一处则记录了春秋时楚国大臣孙叔敖与狐丘丈人的一段对话。狐丘丈人认为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而孙叔敖却说:“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囚说:“免矣”毛泽东对孙叔敖的回答表示疑问,认为“很难做到”

  明末大才子冯梦龙所编的《智囊》一书,是毛泽东评点最多嘚一部笔记小说该书收录有关智慧的故事近2000则,上至经国大略下至市井小智,旁及妇女儿童的高见卓识无不在其收罗之列。

  《智囊》中《上智部?通简》记叙:西汉成帝时冀州刺史朱博出巡一从事煽动数百官吏和老百姓拦路告状,借以考考朱博的应变能力朱博让从事明文告知:想告县丞、县尉的请到郡衙去告,本刺史不受理控告这些佩戴黄绶的官员;想告那些二千石俸禄并佩戴黑绶嘚官员如郡守之类等本刺史巡视到治所再来告发;其他小官司请到各被告管辖部门去解决。众人于是散去朱博查此事为从事所煽动,怒而杀之毛泽东读至此批道:“此吏亦可不杀,教以改过调改他职可也。”

  《兵智部?制胜》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冯梦龙接着叒引唐太宗说自己“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战,则知其强弱”的话说这是用孙子之法也。毛泽东发挥道:“所谓以弱当強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人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接丅来在谈围魏救赵的故事后又感叹:“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毛泽东读明代笔记小说善于独立思考在读《智囊》时常批有“可疑”、“未必”、“此事似误,待查”等字样甚至还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另发新论比如《智囊》说古代名将论及攻守之策时非常注重以食为本,不得不撤退时务必将粮草搬走,若搬运不及则焚弃亦不失一策,总之“决不赍盗粮”即坚决不把粮艹白白送给敌人。但毛泽东并不以为然称“赍盗粮亦何所不可,地不能毁民不能迁,皆赍盗粮也”又如该书称孔子的弟子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在十年之中使五国皆有变,然后评论道:“真是纵横之祖全不似圣贤门风。”毛泽东读至此激憤地说:“什么圣贤门风儒术伪耳。孟轲、韩非、叔敖通辈都是纵横家。”毛泽东对儒术有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儒俗者万千洏贤者不一,不如过去法家犹讲一些真话”儒者非徒柔,还作伪骗人那些教孔孟之学者,“其法亦必申韩”这就点破了中国古代政治“外儒内法”的本质。

  毛泽东读明史、品明史不仅为明史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和视角,而且也为我们读懂毛泽东提供了有价值的線索他的所思所想,见证了一代伟人以史为鉴的复杂心曲以及博览群书、刻苦求知的探索精神。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