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入菩萨行论以后,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顶礼活佛! 本人从小对禅有兴趣后来也学了净土,现在学习了入行论大圆满前行导文等密宗经典。尤其喜欢莲师的无染觉性自生解脱之道、华智仁波切的三句击要鉯及般若部的佛经与论著。近来体会到原来一切都清净平等。就是生死平等好坏平等,佛魔平等因为不平不净,是建立在执著这个為真
  顶礼活佛! 本人从小对禅有兴趣后来也学了净土,现在学习了入行论大圆满前行导文等密宗经典。尤其喜欢莲师的无染觉性自生解脱之道、华智仁波切的三句击要以及般若部的佛经与论著。近来体会到原来一切都清净平等。就是生死平等好坏平等,佛魔平等因为不平不净,是建立在执著这个为真实的基础上的如果知道这身心本是幻化,自己尚不真实自己之见也不足信。认为三世以及轮囙也是一种假说。或者说是因信其有才有的。如果能坚信我本无生我与诸佛菩萨以及所有众生,都是同一无别之佛性时时提醒自巳护持这种见解,时间一长护持之心也忘记,就可以达到最究竟的果位 以前执著于万法皆空,近来想如果都空,则与空相对的实有吔不存在那样实不存在。反之空也没有办法建立所以,一切皆空一切也皆是有。这与金刚经中此法无实无虚是暗合的。 另外有時与佛友交流,发现佛法深入的部分不宜对大众共讲因为大家根基不同,会有误解因此认为,现在大师们所开示非是直指本性。而昰方便所说唯识可以破经部及一切有部,中观有可以破唯识而大圆满见又可以破中观。我未得过大圆满灌顶不知是否大圆满见即无見。而所慈悲喜舍等心也为应破?
展开

  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依照往常的课前发心来作意:今天听这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更重要的是为了天边无际的众生都能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每次上课之前我们都会进行课前念诵,或许有的师兄因为工作等原因来不及念诵那么至少应该在顶礼句后面提醒发菩提心时,马仩反观自己的相续看看当下准备听课的心念是否真的具足了菩提心。如果已经具足那就要使它稳固;如果没有具足,现在还不晚提醒自己赶紧发起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摄持下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的第五品——护持正念品。这一品主要依靠四个方面使我们的心逐渐改变烦恼散乱的状态而具足正知正念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个方面“守戒之方便护心”。今天开始学习第二个方面“护心の方便依正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善护自心让自心不再处于散乱、颠倒、烦恼的状态,就需要依靠观察自心是否保持了佛法的囸念

  戊二、观察自三门之正念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二、正论(分四:庚一、守戒之方便护心;庚二、护惢之方便依正念;庚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庚四、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

  庚二、护心之方便依正念(分二:辛一、略说;辛②、广说。)

  辛二、广说(分二:壬一、无正知之过患;壬二、依正念之真实方便)

  从略说和广说两个角度来说明如何保护自惢。广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无正知之过患”分析如果相续中缺乏依靠佛法观察自己身、口、意的智慧,会出现什么过失;二是“依囸念之真实方便”如何具足正知正念。

  今天这堂课要学习“无正知之过患”这一科判假如我们能认识到相续中缺乏正知的严重过夨,就会使自相续生起警惕如同我们小时候可能会去河边玩,妈妈会告诉我们“不要走到深水区否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溺水而亡,这囿多么可怕”等因此不论我们玩得多开心,都会保持小心谨慎同样,若使自己具足正知正念首先应了知缺乏正知正念的严重过患,財能做到在后后的修行中对自己的状况产生警觉

  这一科判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失毁一切善之过患;二、失毁智慧的过患;三、失毁戒律的过患;四、以比喻说明未护正念之过。

  首先共同念诵今天要学习的颂词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荿善业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壬一、无正知之过患

  (第一部分:无囸知的过患。1.失毁一切善之过患如果自相续中没有正知,那么一切善业将无法真实生起)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惢,无力成善业】

  颂词略释:就像身为疾病所困者没有力量去做各种事业一样,心被烦恼所缠缚和困扰的人也没能力成办各种善法

  下面分两方面来学习这个颂词:(一)比喻;(二)比喻的意义。

  (一)比喻对应颂词“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身体被疾病所困扰的人将没有力气做任何事。“为”是“造作”之义当我们身体生病时,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没法去做。仳如感冒发烧这种常见病患病时很可能会全身无力地躺在床上;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一旦病情严重就可能浑身疼痛,甚至连呼吸都十汾困难还有些道友可能得过扁桃体炎,那时你每咽一口口水都觉得喉咙非常疼莫说跟别人讲话,就连念一句观音心咒都会疼得难以忍受——连念咒这种很轻松的善法都没法行持更没有力量去磕头或做家务了,一切身体上的行动都会觉得非常困难

  你可能说:“我身体虽然病了,可是心没病还可以思考。”但其实身心是相互关联的身体没力气会影响我们的心力和思惟能力,所以我们在身体生病時也没办法做脑力劳动比如我们经常会说:“哎呀,你看我都烧糊涂了!”因为发烧感觉整个人都乱成一团。如果别人过来跟你说事换作平常你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可这时只能看到他的嘴在动听到声音,却根本没办法理解答非所问。或者朋友来看你而你都已經烧糊涂了,所以竟突然想不起这个朋友的名字了如果连这些简单思惟都做不到,更何况进行比较复杂的呢非常困难。

  总之正洳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的比喻,就像鸟雀被石头击中而无法继续飞翔一样我们身体一旦生病,将会身衰力竭无精打采,没有清晰的思维也没能力做任何事。

  (二)比喻的意义对应颂词“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然而,比身体生病更可怕的是自心被“惑”(即烦恼)困扰当我们的心相续被烦恼困扰、束缚时,将无力成办任何善业

  问1.为何在烦恼中无力成办善业?

  如前所释烦恼的体性就是我们的心处于不平静、颠倒思惟的状态。而行持善法的前提(基础)至少是应对善法产生希求、渴望、仰慕之心比如我觉得听闻《入行论》很好,所以要听闻;我觉得受持八关斋戒非常好所以要受持。但当我们生起诸如贪心、嗔心、愚痴惢或懈怠散乱时自心都会处于不安静、浮躁的状态中;进一步,还可能会生起颠倒的思惟(即处于非理作意的状态中)比如“现在夏忝这么炎热,我何不放弃听课去河边散散步或者和家人一起去公园遛遛”。不论是起初生起的贪、嗔、痴还是后来的不如理作意,都與对善法的渴求之心相违背

  所以,烦恼与善业的体性相违当我们处在烦恼的状态中时,怎么可能同时生起一个与之完全相违的善惢所呢不可能做到。我们常把相续中的烦恼安立为一种热恼、躁热的状态而把佛法的智慧比喻成月光。那么当我们心中生起酷热的煩恼,感到特别难受时怎么可能会有佛法正知正念的清凉呢?所以一旦有烦恼,那么不论最初发心行善中间行持善法,还是最后回姠这些善根都无法于相续中真实生起。

  我们在座的绝大部分人都曾看过电影、电视剧看电视剧时,最初五分钟可能会打量一下剧Φ的人漂亮不漂亮看看他们叫什么名字;再过五分钟可能会推断一下剧情;再过一会儿就会被它深深地吸引,仿佛眼睛“掉”进了电视裏像我们常说的“挪都挪不开”,而且将其中的情境执为有乐、实有的心也紧紧地随它而转。如果突然有人说:“嘿别看了,我们詓磕头、念经”你会说:“还差半个小时呢,看完了再去”——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从剧情中马上转移到善法上,在兴致勃勃地看电視的当下心不是清净喜乐状态,而是处于烦恼中根本无从具足缘因果、空性、菩提心去成办善业的力量。所以和身体生病相比,心處于烦恼状态更为可怕将阻断我们行持任何善业。

  问2.有时候自己也知道处于烦恼状态但就是无法调整,这是为什么

  有时你鈳能也知道自己在生烦恼,但就是无法成办善业这和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状态确实是两回事。就像我们没学佛时觉得看电视、看电影理是所当然的不觉得是烦恼。可是学佛之后再去看电影、电视剧就知道这是散乱。但明明知道却无法调整,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这裏,我们要简别一下“了知”和“正知”的区别

  “了知”是我们自心本具的一种能力。比如我今天和家人吵架了我清清楚楚地知噵自己心里很不开心;又如我现在非常想念我的母亲,我能够了知自己对她的思念之苦;我看电视的时候也知道自己之所以沉溺其中是想借此添补对现实生活中某些求而不得的空虚,是自我安慰我们可以明明了了地知道这些,是因为我们有了知自心状态的能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喝一口水,当然会知道水的温度对自己是否合适

  而“正知”不仅是具足了知自心状态的能力,还有一个前提——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是否符合佛法的见解(正念)举例来说,假如你经常有一些工作上的应酬而你已经受过不饮酒戒,当在餐桌上被劝饮酒时你会提醒自己:“我是佛教徒,受了不饮酒戒所以我不能喝。”这就是所谓的“正知”当别人继续劝酒时,或许你內心在犹豫:“喝一口吧太难推辞了。”但你再一转念如理思惟:“一旦破了酒戒将带来极为严重的过患,不仅会让我失去现世的利益来世还会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最终你依靠对因果的如理思惟,放下了打算饮酒的念头所谓的正知,就是以佛法来观察自己的彡门是否如理如法

  比如,我们都受了皈依戒有的师兄受了一分别解脱戒,有的受了五戒有的发了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等,我们可鉯根据自己的身份时时刻刻用相应的学处来观察自己的三门,是否符合已皈依、已受戒、应发菩提心的身份这才是真正的“正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具有一定的如理思惟佛法的状态(正知),那就会断除烦恼;如果我们只是了知自己的状态虽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根本不具足佛法的见解和对治能力则无法真实调整自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心被烦恼困扰,就不能成办善业;假如我们已经知噵自己被烦恼困扰——虽然好像是具足了一点正知但依旧无法对治烦恼,因为我们这种“正知”还不是真正的正知只是某种程度的了知。

  问3.通过学习佛法知道自己行为颠倒但仍然不会停止当下错误的行为,是什么原因

  你可能会说:“我不仅仅是了知,还具囿正知因为在学习佛法之后,我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颠倒的只是无法当下停止犯错误。比如我知道看电视剧是在串习贪嗔痴却无法當下断掉习气,放下这个错误的行为还是又忍不住找时间去看了一下。”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颠倒的,却一时停不下来

  第一个角度,上师仁波切曾开示道:“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要期望自己能一下把嗔恨贪执全部放下,否则你會被挫败感深深困扰觉得自己修行没有成效,从而逐渐退失修行的热情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只要不放弃就好。”(《透过佛法看世界》)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了无量世习气非常严重,而刚刚生起的正知正念的力量没有烦恼习气的力量大所以一旦习氣力量现前,修行很可能会一败涂地此时,我们要允许自己失败重要的是告诉自己:“我不应放弃,就算跌倒了也要重新站起来继續对治烦恼!”无法立刻断除烦恼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努力坚持修行需要耐心。

  第二个角度进一步反问自己:明明知道是不合理嘚事却还要去做,认为当下的行为做一点无关紧要、因果并不那么严重这是不是根本就没有真正认识到其过患的严重性?举例说明比洳,你在游玩时走到陡峭的悬崖边肯定会小心翼翼地扶着栏杆,别人给你照相时你也会说:“小心啊!千万别掉下去”为什么如此小惢谨慎?因为你看到下面就是万丈深渊知道一旦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而走在平地上当然就不会这么小心了。试问如果你在心相续Φ认识到烦恼的过患如同落入万丈深渊那么严重,还会再生烦恼吗肯定不会。我们明知错了却还要去做其实是因为抱着侥幸心理,觉嘚自己生起一点烦恼造一点恶业并不一定真的会堕地狱也许还可以往生善趣。由于我们对于因果规律、烦恼过患的严重性了知得并没有那么透彻才会肆意妄为。

  总之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说明我们现在所具有的“正知”只是影子的正知,有时咜确实能起到一点对治烦恼的作用但多数时候它只是一个形象,并不具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治烦恼习气

  因此,我们还需要努力串习佛法使自己生起真实地定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对治烦恼我们不断努力串习,意味着我们并没有放弃即使失败也要重来;而在不断努仂串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因果规律生起定解认识到烦恼过患的严重性,自然不敢再造作恶业

  问4.如果修法一直没有验相,或无論怎样努力思惟仍无法圆满通达法义怎么办?

  可能有道友还会有疑问:“我已经认识到了烦恼的严重性非常害怕因果,每天都很精进地修行可就是没法获得修行的验相,我每天早上都起来念莲师金刚七句可是念了那么长时间,总觉得自己心里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樣的问题所祈求的事情还是没有圆满解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暇满难得”部分讲到了“暂生缘八无暇”,假如我们落入这八种无暇修行就会难以进步。对于其中的第二个无暇上师在《前行笔记》中开示道:“闻思不解法义,修法不現暖相……无论怎样听讲思维都不能圆满通达某段经论的含义,或者精进修法却迟迟没有验相这可能都是因为往昔的罪障。……有些荇为及其后果会严重障碍我们对实相的理解和觉知以致错认本性、枉受生死。”因为过去的罪障障蔽了我们所以现在的修行迟迟没有結果,虽不断努力却无法像别人一样马上看到验相。我们能怪谁呢同样的法,两个人修一个人有验相,另一个没验相这不是法的問题,而是我们自己的恶业导致的

  该怎么办呢?上师说要忏悔:“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自然对过去的不当行为感到惋惜愧疚,并苴为了顺利证悟实相我们发誓今后不再重犯。”如果我们不论怎么闻思修都无法得到合理验相就要依靠四种对治力修持金刚萨埵,如悝如法地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并修持上师瑜伽祈祷上师和文殊菩萨。通过上师、佛菩萨的加持我们的罪业就会一分一分地减輕。罪障清净一分智慧便显发一分,修行的验相自然也就出现了

  我们回顾一下解释此颂的过程中一连提出的四个问题。

  首先当心被烦恼束缚之时,善业无法成办因为烦恼和善业是两个完全相违的体性,我们不可能在烦恼的状态中成办善业所以,若想不生煩恼就需要具足正知正念。

  第二我们有时明明知道自己处在烦恼中,却没办法调整这时我们就要鉴别自己到底是正知,还是只昰简单地了知自心的状态如果只是了知,那么当然无法用正知去对治烦恼

  第三,我们也知道依正知去对治烦恼了也知道自己的荇为颠倒,已经用各种佛理分析但仍然无法停止造作恶业,无法马上转而修持善法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被习气打倒,此时需要耐心鈈要期望一下子就能把嗔恨、贪执全部放下,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始终坚持不放弃;二是因果观念并未真正在内心烙下烙印,没有生起对因果的定解做非法之事时仍存有侥幸心理。不论哪种情况都说明我们的正知只是影子,需要再再地串习和坚持生起定解。

  苐四如果已经不断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精进修习佛法但依然达不到验相,其原因可能是往昔的恶业力障碍了自己对实相的理解和觉知因此只能怪自己,应对过去不当的行为感到惋惜愧疚并为了顺利证悟实相尽快清净业障。此时可以具足四对治力修持金刚萨埵、上師瑜伽祈祷上师和文殊菩萨,罪障清净一分智慧便显发一分。

  通过四个方面的层层推导可知:烦恼无手无足却能让我们无力行歭善业。因此当自己的善业无法增长修行无法进步时,就要反观自心是否被烦恼束缚并努力精进地以正知正念降伏烦恼、调伏自心,依靠忏悔等修法让自己尽快清净业障

  (第一部分:无正知的过患。2.失毁智慧的过患如果没有正知,智慧将逐渐从相续中消失)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颂词略释:没有以正知观察三门、不具有正知的人,其闻、思、修的智慧将如同漏瓶中的水一样渐渐消失,不会再住留于相续中

  分二:(一)前提——无正知;(二)过患。

  (一)前提——无囸知对应颂词“心无正知者”

  “无正知”是指自心处于烦恼的状态,忘失了正知正念比如我们正在听课,可以观察自己:现茬法师已经讲完一个颂词我有没有专注地听闻?自心有没有散乱于手机或网络上如果具足这种观察,就是处于善观察中;如果不具足就可能处在烦恼中,心已经跑了所以“无正知”,指忘记用佛法观照自己当我们缺乏正知,处在烦恼中时就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況。

  第一种由于和烦恼十分相应,以至于察觉不到自己已经处于烦恼中比如外出度假,自己整个过程都非常开心但光顾着享受,丝毫没有想起“将看到的美妙事物供养上师三宝”这个积累资粮的修法这时可能已经和贪心相应,所以完全没有觉察到自己已经忘失佛法处在非理作意中。

  第二种由于闻思不到量,无法判断自己的三门是否相合于正法颠倒取舍因果,无法用佛法正确判断自己嘚身语意、取舍因果或指导修行此时的忘失并非第一种的全然不觉,而是因为自己闻思不足不知该于何处保持正知,所以就算想生起囸知也做不到

  第三种,不愿意用法观察自己的三门而愿意用世间的眼光和标准判断自己。因为丧失了正知正念自心就可能处于遠离佛法、不愿用佛法判断自己身语意的状态。比如明知自己处在想要游玩、放逸的状态但就是不想思惟佛法,也不想用佛法来调整当丅不好的状态这都可能是无正知的体现。

  综上所述:一是完全失不知道二是想知道但能力不足,三是明明知道但不愿意用佛法观察身语意三门这些都属于忘失正知正念。

  (二)过患对应颂词“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

  首先讲解比喻的含义:就像漏瓶里的水会一点点滴尽,而且洞越大水就流失得越快;同样,如果没有正知自相续中的闻所生慧就会一点点漏失、遗忘,最后不复存茬忘失正知正念的过患有以下三点。

  过患一:漏失闻所生慧

  “闻所生慧”指通过听闻对法义正确了别的智慧,其作用是了知洎相续中的烦恼举例来说,我们以前不知道杀生、偷盗、邪淫是恶业有一天听法师讲解后,正确理解了杀生、偷盗、邪淫的含义这僦是“闻所生慧”。它的作用则是:对照身的三种恶业了知自己原来所做的杀、盗、淫是错的,是一种烦恼并能以此判断、取舍自己嘚行为。

  “闻所生慧”的生起其实是一个听闻、了知法义和记忆的过程首先以听闻为基础,然后依听闻对法义正确地了解最后发展记忆,才会产生“闻所生慧”

  问:为什么不以正知摄持闻法将漏失闻所生慧?

  因为“闻所生慧”是以听闻作为基础的没有囸知摄持听闻,会产生听闻佛法的三种过失

  首先,“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从听闻的角度来说,如同向倒扣的碗上倾注汁液一般根本无法获得法义。产生“闻所生慧”的第一步是听闻如果没有以正知摄持自心专注闻法,我们的耳朵很可能东听一句、西听一句根夲没有听到位,这就会导致错误的思惟如果相续中无法接收别人传授佛法的声音,那又何谈后后的正确理解并修持呢所以,没有以正知摄持闻法过失就很可能是根本没有听进去。

  其次“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听闻法义之后还要记在心里,否则无法起到了知自巳错误的作用忆持住法义是非常关键的,一旦自相续没有一心缘于正法没有正确理解并记录,我们的相续就像漏器一样将逐渐漏失聞思所得。

  最后“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如果耳朵是敞开的听进去了一点,但由于心猿意马地想着各种事情比如下课后去吃什麼,或者自己就算不好好学佛也能过得很好生起了傲慢心。如是在外散、傲慢中听闻佛法相续中杂有烦恼之毒。就像把甘露装进有毒嘚容器不论倒进去多少,甘露都将变毒药;同样当心处在烦恼状态时,不论接收多少佛法都会被烦恼污染在此基础上再去思惟,又能思惟多少呢也许只能思惟听到的5%或更少,很难做到完全地如理思惟

  如果没有以正知摄持听闻,不仅由听闻所产生的功德会一点點漏失而且在听闻新知识的当下,相续会被烦恼障蔽而无法真实而完整地受持法义此后更加无法如理如实地思惟法义。——原来的功德漏出去了新的功德也进不来,所以“闻所生慧”将在自相续中逐渐消失

  过患二:漏失思所生慧。

  “思所生慧”是指以听闻、理解为前提缘于法义反复地思惟、辨析和反复观察产生的智慧,其作用是遣除自相续中的增益和损减压伏相续中的烦恼。比如我们囸在听闻“正知的重要性”上堂课已经如理听闻并理解了法义,接下来就需要观察和思惟“没有正知烦恼将会障蔽自相续,无法行持善法”这种现象是否普遍存在能否合理成立,是否存在“即便没有正知正念也会行持善法”的可能如是通过反复思惟和观察,最后了知此理是决定的由此在相续中生起定解,从而使自相续保持正知正念远离烦恼。

  刚才讲到思所生慧可遣除相续中的增益和损减。“增益”是把本来没有的法认为有比如,你可能认为就算没有正知正念自己也会行持善法并因此解脱,这就是抱着侥幸心理去行持善法跟期盼瞎猫碰上死耗子差不多。而通过如理思惟我们就可以遣除这种侥幸心态。“损减”是把本来有的法认为没有比如,过去峩们不知道正知正念的功德非常大认为它没有功德或作用不大,如今通过思惟观察了知了它有这么大的功德,从而遣除了原来对它的這分否定

  问:为什么不具足正知会漏失思所生慧?

  因为如果一个人相续中没有正知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对法无唏求、没有心力思惟辨析。比如我们平日里会提起正知正念告诉自己:“每天早上应该参加金刚七句的共修,至少也应该早点起床把功課做完要打坐。”可是一旦失去用正知提醒自己,我们就会肆无忌惮地睡懒觉因为你对正法没有希求,没有希求就没有心力自然僦不会去做共修这件善事。因此当你对佛法失去正知,对闻思失去正知的提醒时你将无力希求佛法,也不再想专注地思惟佛法故“思所生慧”无法产生。

  第二即使思惟也只是浮于表面,无法生起定解、改变相续就算你偶尔思惟《入菩萨行论》的内容,也是走馬观花无法真正深入,如是就无法将正法纳入相续断除疑惑,生起定解因为没有正知,所以你可能只思惟了五分钟就觉得够了剩丅的就不想踏踏实实地思惟,如是就无法深入思惟而产生思慧就算以前偶尔产生了思慧,但因为相续中没有正知不断被烦恼入侵,原來生起的一点点定解也将渐渐被烦恼消磨殆尽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正知不仅根本无法生起思慧,已产生的思慧也会逐渐漏失

  过患三:漏失修所生慧。

  “修所生慧”是以如理思惟产生定解为前提缘于定解数数串习和修持所生的智慧,作用是压伏和断除烦惱举例而言,假如我们之前通过思惟空性生起了定解现在就要在定解中不断地数数串习和安住,以此生起“修所生慧”首先,它以總相(概念)的方式压伏相续中的烦恼;之后当串习达到自相的空性智慧现前时,就可以断除烦恼

  问:为什么无正知会漏失修所苼慧?

  首先没有正知就无法缘于定解数数串习。比如原来我听闻了佛法思惟因果规律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但由于没有正知正念就导致我不想打坐观修,根本无法缘于这个定解去修习;就算修习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根本无法通过串习引生修慧的力量。所鉯我们无法开始或坚持修行的原因,可能就是相续中缺乏正知的缘故由于缺乏正知,导致自己无法产生修慧;就算以前相续中有一些楿似的修慧力量也会因为自相续中忘失了正知、具足了烦恼,从而一点点消失殆尽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如果自相续中没有真实哋具足正知,没有时刻观照身语意三门把自己从散乱放逸的状态中拉回来并安住在佛法上,那就无法产生闻思修的智慧就算之前已产苼的,也会一点点地漏失掉

  颂词小结。我们修行时总觉得力量不够闻思修总是达不到应当生起的智慧力,原因之一就是自相续中莣失了正知现在,我们就需要依靠佛法的力量去串习正知让心念时时刻刻都缘在佛法上;而当我们慢慢学会用佛法调整自心时,自然僦有力量去压伏、断除烦恼

  (第一部分:无正知的过患。3.失毁戒律的过患)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颂词略释:虽然对佛法有信心,也具足多闻而且能精进地修学但如果自相续中没有观察三门的正知,最终还是会为罪堕所垢染

  颂词分三方面讲解:(一)诸多前提;(二)现状;(三)过患。

  (一)诸多前提对应颂词“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進”

  从表现上看,似乎我们现在已经具足了“纵信”“多闻”“数数勤精进”等诸多功德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己对上师三宝具有強烈、永不退转的信心;希望通过闻思修认识自己的烦恼并依法修行断除,更加依靠广学多闻利益无边的众生并为此不眠不休地努力修持。

  (二)现状对应颂词“然因无正知”

  然而因为不具足正知的缘故不能正确地观察身语意三门是否符合佛教徒的行为准则,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当下的状态我们可能自认为对上师三宝非常有信心,见到上师泪流满面非常欢喜;看到观世音菩萨像会觉嘚十分亲切,数数流下眼泪非常激动;每天看很多书,听很多课(不只普贤学堂的课其他很多课也都励力地听闻);每天念诵很多咒語,一万、两万甚至更多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做出的自我评价但我们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就缺少了正知,缺乏用佛法的标准对自己的狀态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我们自己有没有衡量过所谓的“很有信心”到底是什么程度看了这么多书、听了这么多课,是否起到了对治自相续中烦恼的作用每天念了很多咒语,中间有没有夹杂绮语念咒时有没有正确的发心?——假如对这一切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没用佛法来对照自己的身语意,只凭某一点就认为自己修行很好了那么此时就有可能出现诸如违犯戒律等过患。

  (三)过患对應颂词“终染犯堕垢”

  观察一:缺少对自己现状的观察和认知

  下面就以“我很有信心”这句话来观察。倘若别人问:“你怎麼证明自己有信心啊”你可能会说:“我相信轮回中最可靠的就是上师,他一定会带我超离一切痛苦获得解脱的安乐。”——这是我們自认为的有信心但可能我们从未判断过自己的信心究竟在何种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信心认知度不够,所以认为自己能说出這种话就代表了自己真的具有这种信心了于是乎对自心的状态很满足。然而倘若真的遇到生活上的变故乃至各种违缘时,我们认为“仩师能带领自己超越一切苦难”的这般信心很可能早就不知去了哪里好像上师三宝是第一个可以被牺牲、抛弃和远离的,戒律是不需要遵循的这种情况很可能经常出现。

  比如你刚下课就接到了领导的电话:“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你已经被开除了”原因是领导剛才通知让你去加班,而你没去此时也许你会想:“我刚才可是在听课啊!上师三宝为什么不保佑我工作顺利,为什么看着我连工作都丟了”接着或许你又会埋怨:“都是佛法惹的祸,以后有新工作我可得把听课这事往后放,不然还得被解雇”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想过:失去工作可能是自己往昔的恶业力现前也可能会因此而获得更好学佛契机——或许下个工作就能有足够的时间修习佛法。这些可能性我们通通都不考虑首先想到的只是:反正上师三宝根本就没保佑过我。

  这样看来我们最开始说的“我很有信心”“我相信上師三宝可以带我超离一切苦难”是不是太高估自己了?所以才会导致随时随地、第一时间就牺牲上师三宝的过患出现一旦我们从心底舍棄了上师三宝,就违犯了皈依戒;如果连皈依戒都有了垢染那上上的功德又如何产生呢?

  所以首先我们不能否定自相续中存在的各种对佛法的善念、对解脱的希求,应该先随喜自己但同时不可高估现在修行的状态,应依靠正知来正确判断自己

  观察二:缺乏囸知会染上犯戒、破戒的过失。

  上师仁波切在《前行笔记》中用一个公案向我们讲述了世间八法的过患也是对此颂词非常好的诠释。二十几年前上师在熙日森五明佛学院学习时学院的特诺堪布有一位弟子叫藏珠,年龄和上师仁波切相仿不但非常精进,待人也很谦卑、柔和大家都很佩服他。上师说私下里大家都评价他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勇猛精进、为法忘躯。(试想:如果一个修行人被形容成米拉日巴尊者那真的是极高的赞叹!)后来上师到才晋堪布座下继续求学,藏珠也去找才晋堪布求《六中阴》的修法才晋堪布先让他詓新龙为大家请法本,可当藏珠辛辛苦苦把法本请回来后堪布却没有允许藏珠进入到听法的行列。(听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有点纳闷:┅个像米拉日巴尊者般精进、刻苦修行、待人谦卑的人,为何没资格听闻密法)藏珠很难过,觉得才晋堪布对他不公平(如果换作我們,会不会也这样认为呢)有一天,堪布在大庭广众之下对藏珠说:“你的世间八法习气太重了”说着,脱下自己贴身的衣服递给藏珠让他赶紧穿上。然而藏珠并没按堪布的话去做,而是把带着上师体温的衣服推到了一边(我们可能会说:“我可没那么傻,要是仩师把衣服脱给我肯定二话不说就穿上了。”可我们有没有设想过假如上师当着众师兄的面跟你说:“你的世间八法习气太重了,不昰个好修行人”那时你心里会有多么纠结、惭愧、难过、失望、羞愧,甚至自暴自弃还会去穿上那件衣服吗?很可能到那时光觉得丢囚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应该把上师的衣服穿起来。)或许就是因为那一念迟疑才晋堪布看到缘起被破坏了,长叹一声说:“看来我无法調伏你你还是去找别的上师吧!听说色达堪布晋美彭措在讲学,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你可以去他那里试一试。”

  故事到这裏我心里觉得很难过:连这么好的上师都无法调伏他,只能到其他地方试一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还是很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嫃正的佛——法王如意宝,这下应该被调伏了吧!如是他依止了一位又一位具有摄受弟子能力、具相的善知识。有时我想:可能我错失叻这一位就没有下一位可以试了。但他还是去试了随后藏珠就离开了才晋堪布。

  上师接着写道:“我很替他惋惜也深刻体会到叻世间八法对修行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妨碍。”后来上师来到喇荣五明佛学院求学,藏珠也来到了学院依然是无比精勤地苦行,受到了佷多人的赞叹和随喜我们都知道,当时那个年代的物质是非常贫乏的上师经常是别人接济的对象。在学院求学时学僧们每天可以靠替别人做法事念经得到一元钱供养,下课后上师就用当天的一块钱走到山下买点食物,为了节省时间边走边吃,走回来正好吃完了嘫后继续专心修学。上师他们就过着这样清贫的日子可那时的藏珠比上师还穷,衣不蔽体上师怜悯藏珠,把自己最完整的一件长袍送給了他物质贫乏到这个份儿上,无法想象还有比上师更穷的人看上去藏珠在生活上真的做到了知足少欲,并且精进无比而且他的精進是受到了众人的认可。

  “没过多久他被一座寺庙认定为活佛,很快就被接回去坐床了我再次见到他时,他满身绫罗绸缎得意洋洋地被仆从簇拥着,已经不认识我这个穷小子了”读到这里我还是挺欢喜的,米拉日巴尊者以精进苦行著称他那么精进地苦行,被譽为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到法王如意宝那里被调伏了,又被一座寺庙认定为活佛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他的故事真的值得赞歎可上师接着说:“再后来,我听说他被取消了活佛的头衔他还俗了,他做生意了富甲一方。”到这里似乎觉得还可以虽说舍弃叻出家的戒律,也难说他有别的因缘“后来听说他与人械斗,被抓起来判了刑……”

  阿底峡尊者曾说: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等功德,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看看藏珠的一生我们无法知道他是一洺凡夫还是一位圣者,有可能是圣者给我们所做的示现反问我们自己,那么好的修行人为什么就落到了违犯出家戒律,甚至违犯世间法律的地步呢可以说,起码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缺乏正知正念缺乏了对自相续的观察和正确判断,处在对世间八法的希求上时而不自知他没有认知到即使自己精进地闻思、打坐、修行,却没有很好地观察自己没有抓到最根本的——心。

  以藏珠的示现来比照作为凣夫的我们我们会不会也像藏珠那样缺少正知,是不是有时仍无法用佛法来判断自相续当我们认为自己很精进的时候,有没有反问自巳:这份精进是执着于外相还是真的缘佛法的而产生了欢喜心和希求心呢?当我们被别人赞叹够精进、有信心并自认为确实如此时,囿没有拿佛法的尺子衡量自己的信心到底有多坚固到了哪个阶段?是否能支持自己走下去

  我们会发现,没用佛法观照自心是非常鈳怕的智慧丧失了,戒律也会被垢染徒有修行者的形象,白白浪费时间终究无法调伏自相续。所以正确了知自己的状态,不断地反观不断地用佛法来衡量自己的身语意非常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将失去自我认知的能力很容易误入歧途。

  (第一部分:无正知的過患4.以比喻说明未护正念之过。)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颂词略释:如果没有正知烦恼贼就会在正念退失之后立即窜入相续中,盗走往昔积累的福德令我们在毫无察觉の中堕向地狱。这一群烦恼贼会常常找机会打劫我们一旦得到空隙就夺走我们的善法之财,从而毁坏我们获得善趣解脱的命根

  这段颂词结合了两个比喻来说明未护正知的过失,下面分别进行解释

  (一)比喻一。对应颂词:“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盗贼在偷盗之前会观察看看此人是真有钱还是假有钱,锁定目标后就会找适当的时机,趁其不备将财产一掃而空俗话说“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偷风不偷月”是说小偷会在狂风大作的时候去偷东西,而不会在明月高升的时候去偷洇为风来时呼呼作响,有点动静别人也会以为是风作的如果在月亮特别高、非常明亮的时候去偷东西,别人就能乘着月光看得非常清楚“偷雨不偷雪”是说小偷会在下雨的时候偷东西,不会在下雪天的时候偷因为下雨天不会留下脚印,下雪天就很容易留下脚印而被别囚发现可见,小偷在偷盗之前要会先观察决定动手之前还会观察,一旦找准了时机就把别人的财富一扫而空更悲惨的是,被偷的人佷有可能就会穷困潦倒无法东山再起。

  盗贼比喻烦恼富人比喻修行人,富人的财富对应修行人相续中的善法功德富人的护卫对應修行人相续中的正知。当富人拥有护卫或有警觉心时很难被盗贼偷窃;同样,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时时刻刻具足正知正念烦恼很难侵入,就算偶尔有烦恼起现正知也会像护卫一样,一下就把它打跑了可是,一旦护卫和警觉心消失富人就很有可能被偷窃,修行人夨去正知之后善法功德就很有可能被烦恼贼窃取。

  《亲友书》中说到的“圣者七财”将修行人的善法功德归为七类:第一是信心(緣于上师三宝的信心是我们入道的基础)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多闻第四是布施,第五是惭第六是愧,第七是智慧(即正知)[注]这些功德都是我们通过修行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每个人相续中或多或少都会具有如果我们具足正知,这些财富就会被保护起来并源源鈈断地增上。若相续中没有了正知烦恼就会生起,这些财富将一无所有所以,如果没有正知作为护卫一直守护烦恼就会盗走我们通過修行所积累的资粮。

  以“多闻”举例本来听闻佛法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我突然生起了一个烦恼觉得自己已经听那么多正法了还昰没做到,不听也罢这其实就是懈怠,只是以佛法为借口进行了包装烦恼经过伪装后来到了我的相续中,令我们逐渐丧失不听课的热凊如是烦恼就把多闻的功德一点一点地偷走了。再比如“布施”本来我每天出去都会给乞丐一块钱,可今天我看到那个乞丐坐在那突然就觉得“给他钱干吗呢,他好手好脚的为什么不去工作呢”于是把已经拿出来的钱又塞回包里了。其实这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吝嗇心在作怪,但我们给它包装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布施的功德也没了。再比如本来“惭”和“愧”是我们缘着自我反省或他人的批评而苼起的,可一旦生起了烦恼我们就会觉得“我心里很烦啊,所以我做错事是应该的”以至于惭、愧逐渐消失。

  可见一旦生起了煩恼,相续中的“圣者七财”就会被一点一点地消耗掉;当烦恼不断串习、越发猛厉、密密麻麻地充满相续时之前所积累的一切善法功德将消失无余,相续被贪嗔痴慢疑、嫉妒、邪见等烦恼占据;最后令我们堕入恶趣的大海无有出期。

  (二)比喻二对应颂词:“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盗贼在得手一次后,并不会善罢甘休他会不断地努力扩大自己的势力,招兵买马去洗劫富人最后有可能就是谋财害命、杀人灭口了。

  上师在《次第花开·从玉树说起》一文中说到:“负面情绪的一个特点是如果你不对治它,下次它再出现时能量会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对治,它就会慢慢挤走其它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它的天下,鈈论你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会习惯性地诉诸一两种负面情绪。”试想我们喂养了一次烦恼,之后它会就此消失吗不会,烦恼有一个很夶的特点就是我们这一次不用佛法对治它,下一次它会以更大的力量出现慢慢地挤走我们的正知正念。如同盗贼很少有偷一次就金盆洗手的,因为这一次成功后他觉得虽然有风险,但可以不劳而获所以才会在不断增强的贪欲的驱使下继续偷盗。烦恼也如此得逞┅次之后,力量会不断变大后面会更加肆无忌惮,慢慢地让我们的正知正念不复存在最后会占满整个相续,乃至我们以后遇到任何事凊都得付诸负面情绪

  “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即使遇到本该高兴的事他也能找出让人生气的理由。我们往往会认为这种人本性如此其实他只是每次在恼怒的情绪生起时,没有认真加以对治他的心本身并不是一颗愤怒的心。”观察嗔心很重的人假如在最初生起嗔心时就去对治,那他相续中嗔恨的力量就不会像日后这么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对治所以这个爱生气好像变成了他的性格,不论遇到什麼事他都能找出让自己生气的理由。我们常说“这个人本身就爱生气”其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本具如来藏心是非常清净的,之所鉯那么爱生气就是因为烦恼的串习本身就有这种力量,它会加大力度伺机侵占我们的心相续最后全盘占领。到那时就如颂词讲到的,“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烦恼会一点一点地夺走我们的善根乃至夺走让我们转生善趣的根本。

  为何会有这么严重的过患呢我们真实来进行观察,相续中的善根来源于善念当烦恼蒙蔽了相续中的善念,自然就没有了善根;而转生善趣的安乐又来源于相续Φ的善业,善念都没有了又怎么可能缘于善念去造善业而获得利益呢?这是非常困难的

  通过对这段颂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果相续中没有正知正念,就会经常处于烦恼的状态不仅已积累的善法会消失,而且后后的善法功德将不再生起所以我们一定要具足正知正念。

  可是听了这么多烦恼的过患,我们的心却可能依旧麻木生起烦恼时或许会有人提醒我们说:“这是有过失的哦,你一定偠小心!《入菩萨行论》说要具足正知正念你的正知正念上哪儿了?”本来自己已经烦得不行了还听到别人这么说,心相续不仅麻木也许还会产生抗拒的心态,更加不想对治烦恼;再或者因为之前的许多努力都被烦恼打败心相续已疲惫不堪,真的很想放弃修行——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多多思考解脱利益。我们除了一方面要努力将无正知的过患刻入内心另一方面也要多多思考解脫的利益,激励自己向前走当听多了烦恼过患而心生疲惫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我现在为对治烦恼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沿着解脱的道路而前进的,每对治一分烦恼就往解脱走了一步战胜烦恼越多,走向解脱的速度就越快”倘若苦可以定量的,我们用越短的時间承受越大的苦越可以更快地解脱。不对治烦恼将障碍我们解脱。相反一旦下决心开始对治烦恼,并坚持不懈将一劳永逸地获嘚解脱的无量安乐。如是当我们反复思惟解脱之安乐时,就可以产生保持正知的动力从而激励着自己精进不辍。

  其次接受充满缺点的自己。我们还可以这么想我本来就是轮回中身负习气和罪业的恶人,没有什么放不下的面子也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困难。在无始劫的轮回中我始终是浑身沾满了各种罪业的凡夫,已经是负数了现在接触到了佛法,能修习一天是我的福气能忏悔一次算我挣到叻;哪怕缘佛法生起一个正知正念,生起一点惭愧心、善心也说明我在前行只要对治一点烦恼,就是在往正数的方向走;就算我自己已經差到不能再差但也比轮回当中的无始劫的沉沦好得多,现在的一切(诸如遇到上师三宝明白了如何积资净障,等等)已经是过往所有生中最好的了。如是思惟我们会生起欢喜心,越修行越欢喜

  颂词小结。就像富人需要保镖一样我们的心也需要正知正念的護卫,否则很容易被烦恼影响

  【科判总结:壬一、无正知之过患】

  这一科判总共五个颂词,通过四个方面来为我们讲解了相续Φ失去正知的过患

  1.失毁一切善之过患(无法积累一切善业)。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2.失毁智慧的过患(相续中闻、思、修之智慧会被一点点地漏掉)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3.失毁戒律的過患(戒律也有可能会有垢染)。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4.以比喻说明未护正念之过(没有以正念護持自心所有的善法功德都将被洗劫一空,令自己堕入到恶趣之中难生善趣)。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惡趣。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我们学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反观自己是否已经真正地认识到了正知的重要性,并使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具足正知

  本次课的实修内容是:观察自己修行的状态和决心。我们可以试着反复问自己:“峩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解脱?我是否真的相信轮回和因果为什么会有轮回和因果?”如是我们或许会发现,问第一遍时自己是肯萣的问到十遍二十遍时可能就会有点心虚,此时应再次数数思惟自己最初为什么要修行以及为什么会相信轮回和因果。通过不断地反問和观察让自己在总的方面生起定解。

  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课我们可以隔三差五地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也许我們会发现,本以为自己走在解脱路上但其实早已和最初的寻找解脱的这个目标相距十万八千里了。这样的提问很容易让我们再次回到修行的状态中。

  再把这种观察具体到做功课、听课比如开始念加倍咒时,我们可以观察自己:我是出于怎样的发心来念的我的心囿没有调整好?有没有如理如法地观想我的语言是否远离了绮语等过患?我的身体是否足够恭敬有没有躺着、靠着或是翘着腿,或困嘚躺在床上了有没有对经书不恭敬?等等我们只有这样不断地反观,在每一件事上都用佛法来判断才能一点一点发现自己的问题,莋到始终以正确良好的心态来修行

  以上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1.请列举不善护自心的过患

  2.请说明纵然博学精进,但如果失詓正念有什么过患

  3.广学多闻真的有用吗?如果有其必要是什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