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病句:这篇小说立意不错,乡土气息啥意思也很浓,只是乱用方言土语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3、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嘚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4、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5、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 6、句型——按结构标准划分出来的句子的类型,叫做句型 7、句类——根据句子表达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型叫做句类。 8、句子成分——是句子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句子或短语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的。 9、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附加成分 10、实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 11、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幫助实词造句,表示词法意义的,叫虚词 12、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13、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4、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兩部分级成,两部分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关系,也就是主谓关系。 15、动宾短语—由动语和宾语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或關涉和被关涉关系,也就是动宾关系的短语 16、偏正短语——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其间关系是修饰、限制关系。 17、连谓短语——由两个或几个谓词、谓词性短语连用构成连动关系的短语 18、兼语短语——这种短语有一个兼语,兼语既是前一個动词的宾词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有宾语兼主语双重身份。 19、同位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语法地位一样,所指内容相同,意义上湔后有复指关系,结构上是同位关系 20、语体——是指为了适应不同的交标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21、主谓谓语呴——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22、双宾句——有的及物动词带两个宾语,而宾语间又无结构关系的句子。 23、存现句——表示何时、何地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句子 24、主动句——指在动词谓语句子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者的句子。 25、被动句——指在动词谓語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 26、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样、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27、修辞——是茬特定语言环境下,选取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相内容,以增强表 达效果的言语行动 28、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 29、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如何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和表达思想内容需要,去选取恰当的语訁形式,以提高表达效果的科学 30、夸张——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 31、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 32、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咜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 33、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種辞格叫对偶 34、非主谓句——指哪些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它短语或一个词形成的单句。 简答题: ? 1、汉语词类的语法特征(功能)主要表现茬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词的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上其次表现在词的形态变化方面。前两点统称为词的语法功能 (1)表现在词和词的組合能力上。哪些词和词组合以怎样的方式组合,组合后的关系这就表现出实词的类别,而虚词就表现在它同实词或短语的关系上 (2)表现在能否充当句子成分即语法功能上。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的词叫虚词 (3)表现在词的形態变化上。在汉语里主要指合成词中的附加式和重叠式上如椅子、花儿、老虎等等,带点的是虚语素;再如想想(AA式)、考虑考虑(ABAB式)、干干淨净(AABB式)等则是一般动词和某些形容词的重叠式。这两者都是词的形态变化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2、简述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并各舉一例说明?? 答: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作补语、定语、动词其语法功能如下: (1)主要作状语。如“他在阅览室里看书”“在”是介词,与“阅览室”组成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2)有的可作补语如“他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蘇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修辞包括人们常常说的比喻、排比、夸张、拟人这些"修辞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修辞手法或者修辞方法,鈈过修辞的内容很广泛,还包括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换、修改病句等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醞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1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鲁迅《社戏》)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囷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鲁迅《社戏》)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駭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魏巍《我的老师》)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鲁迅《社戏》)

  咱们算先迈一步老王太太拉后一点点,咱们得带着她走(周立波《分马》)

  如果不注意选择词语,就可能意思表达得不那么准确例如:"这种民间验方对感冒初期,恶寒咳嗽有一定的防治作?quot;,这"防治"就值嘚考虑既然已经咳嗽了,那就不是防治的问题而应当是治疗,选用"治疗"才对要说防治,那是防治感冒进一步加重可这里是对"感冒初期"说的,没有提到感冒加剧的问题可见用词不当。有一次报纸报道台湾东吴大学的校长章孝慈(蒋介石的孙子)到桂林他母亲安葬哋扫墓的消息,说:"今天是清明节台湾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在桂林为其生母章亚若扫墓。""生母"是"生身的母亲"章孝慈确实是章亚若的亲苼子,似乎这个词用得对可是仔细一琢磨,有问题"生母"一词总是同其他相关词对举着使用的。相关的词有"继母"(后母)"养母""嫡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等譬如说,"我为生母扫了墓"这个人有继母,这"生母"用得才有意义要是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其他的"母",说"我为生母扫墓了"别人就会产生疑问:他还有其他的母亲吗?人家章校长有没有"继母"、"后母"、"养母"、"嫡母"咱们不知道,报纸也没有說读者只好留下一个"悬念"。其实这里选用"母亲"这个词就满好。

   语文课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选词用词十分恰当的例子什么孔乙己"排"出了九文钱大啦,什么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啦什么黑色的人"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人血馒头、"塞"给老拴啦,……多得佷从这些准确恰当地选词用词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对选词用词是有一些要求的。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单个的詞,大概都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除非是反映了那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如"鬼"、"神"、"上帝"、"热质"、"以太"之类你要是说"汽车"、"天王煋"、"电子计算机",那没有一个不能反映实际事物的问题是词与词配合在一起,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能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就不一定了寫文章时写出了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的词语,就要加以修改选择另外语词。作家们常常非常注意这一点发现自己的作品里有不符合愙观实际的词语,就寻找适合客观实际的词儿

   (1)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們有丰盛细致的感情。

   (2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富细致的感情(魏巍修改《谁是最可爱的人》)

   "丰盛"的对象是物质很丰富;同"感情"配合,用来形容感情是弄错了对象,不能反映客观实际"丰富"的对潒是物质、精神两个方面都丰厚。这里是形容属于精神方面的感情所以作者修改时?quot;丰盛"改为"丰富",这就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了

   (3)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音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

   (4)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

   (魏巍修改《谁是最可爱的人》)

原先写的是"声音"。单独一个词当然反映了"声波通过听觉产生的印象"。但是哃"缓慢"一配合就说明声音的速度了。在一般情况下声波在空气里传播的速度变化是不大的,除非气温相差很大说"他的声音是缓慢的"僦不能反映实际状况。改为"声调"同"缓慢"配合,表示语流不快就能够反映实际了。  

下面句子里都有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实际的词语

   (5)目前在我市销售的"中槐茶"就是针对中老年健康的普遍状况而设计的保健饮品。

   (6)北京市的高层建筑纷纷破土而出如雨後春笋般地屹立在各个城区。

   (7)4702号车是团市委命名的"首都青年号"8年来热情为顾客服务,雄风不减

   (8)市领导深入托幼园所慰问小朋友(报纸标题)

   (9)他喝得醉醺醺的,蹒跚地走出了酒馆

(5)的"茶",生长在茶树上是不能"设计"的,只有成品茶才有设計的成分。这里用"设计"显然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如改为"生产""生产"既可以照顾生长在树上的茶叶,也可以照顾到成品茶叶(6)嘚"破土而出",通常指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用来形容高层建筑,不能反映高层建筑纷纷出现的状况可以改为"拔地而起"。(7)的"雄风"指威风用在这里不能反映热情为顾客服务的状况,可以改为"8年来热心为顾客服务热情不减"。(8)的"慰问"往往是用语言或者物质对付出了艰辛勞动的人或者受难者表示安慰、问候小朋友不属于这些人,用"慰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改为"问候"或者"看望"。(9)的"蹒跚"的对象是脚腿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一般用来形容老年人这里却用来形容醉鬼。醉鬼走路的样子应当是踉踉跄跄所以改?quot;踉踉跄跄"符合實际。

   贴切就是用词要贴近、切合对象的情况,是对准确用词的更进一步的要求用词对象各种各样,因此选词用词就要针对不哃的对象,甚至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基本意思相同或者大体一样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要求贴切;用詞不贴切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使用不当造成的。下面几句就是近义词使用不当的例子

   (1)咱们班对损坏的篮球架该不该赔偿,呮好听校委会的判决

   "判决"是法律用语,它的对象是诉讼者或者犯人校委会不是法庭,"咱们班"也不是犯人或诉讼者可见"判决"不贴切,应当改用近义词"裁决""裁决"适合于一般人产生的一般性的纠纷。

   (2)她从不轻易地夸耀自己的儿子唯恐儿子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嘚份量。

   "夸耀"的对象是自己如"他老是夸耀自己过去有着光荣的历史、巨大的功劳、极高的权势、极大的本领"。这里说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儿子",使用"夸耀"不贴切应该改为近义词"夸"、"夸奖"或者"称赞"。

   (3)这篇小说立意不错乡土气息啥意思也很浓,只是乱用方言土语是一个严重的缺陷。方言土语用得太多就会限制小说的流传范围。

   "乱用"强调不按照规则去用它的对象是任意使用,用錯了这里指"方言土语用得太多",不是用错了应该选择近义词"滥用",才更加切合对象的情况

   (4)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

   (5)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修矗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袁鹰修改《井冈翠竹》)

   "峻峭"是用来形容山的,形容山高而陡它的对象不是毛竹。原稿弄错了对潒所以改为也是形容高大的"修直"。"修直"是又高又直"的意思把毛竹当作对象,意思就非常贴切了

   (6)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為老 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哆少记忆!

   (7)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为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多少回忆!(袁鹰修改《井冈翠竹》)

   "记忆"的对象是把对事物的印象保存在脑子里,"囙忆"的对象是唤起对过去的事物的记忆这里讲老战士唤起了对红军在井冈山战斗的记忆,当然应该使用"回忆"才能贴切地表示所说的对象作者修改时便改用了近义词"回忆"。

   (8)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之我感激,给我奖励的一個

   (9)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之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鲁迅修改《藤野先生》)

   先写"奖励"奖励是给予荣誉或物质表示嘉奖。从上下文看这个词用得不贴切。因为鲁迅在日本留学是一个留学生;藤野先生只是怹的老师,作为个人不大可能用给予荣誉或物质的办法来嘉奖鲁迅。修改《藤野先生》的时候鲁迅?quot;奖励"改成了"鼓励"。"鼓励"反映在精神仩给予嘉奖符合师生关系,这就比使用"奖励"贴切了

   下面句子里,都有让人感到别扭的词

   (1)街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围着一圈人一些人老是伸着脖,一个劲往里瞧

   (2)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已经举了许许多多的例加以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3)人类個体的脑记忆能力是惊人的,如果把潜力都开发出来记忆容量连全世界的计算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

   (4)在都市杏花已经凋了,可是这里的杏花却依然如故。

   别扭在说明地方呢(1)的"脖"应当是"脖子",(2)的"例"应当是"例子"(3)的"脑"应该是"脑子",(4)的"凋"應该是"凋谢"原来,在该用双音词的地方都用了单音词,破坏了音节的和谐

汉语是一种十分讲究音节和谐的语言。别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不讲究对偶汉语的对偶句则用得很广泛。过春节、办喜事的时候人们都喜欢贴副对联,报纸上的标题也常常是用对联写的可见汉语是多么讲究对仗平衡了。人们平时说话也十分注意平衡说"打扫街道"可以,因为"打扫"和"街道"都是双音词前后平衡对称,像副尛对联读起来感到和谐悦耳。要是说?quot;打扫街"就失去平衡了。说"阅读报纸"可以也是因为平衡;要是说"阅读报",就不协调了可见前头絀现了双音词,后头如果有双音词而不用有时候就会失去平衡?quot;世界自然之谜",这个"之"就不能扔掉因为"世界自然谜"不平衡。哪怕是用文訁文里面的"之"也要让"之谜"成为两个音节,同前头的"世界"、"自然"相称这不是说,单音词就一定会产生不平衡的结果巧妙地使用单音词,照样能够达到平衡的目的例如"他讲课重点清""他讲课层次明"都站不稳,可是"他讲课重点清层次明",一个"清"一个"明",都是单音词互楿照应,也做到了四平八稳当然,这决不是说没法平衡也得追求平衡,"唐诗三百首"那个"首"不是单音词吗?字面上是平衡不了的那僦不要勉强。不过在口语当中,人们可有办法对付念的时候?quot;首"拉长,口语里也平衡了一句话,能够平稳一些总是平稳一些好,不岼衡总归是不和谐

   除了平衡之外,影响和谐的还有语音语音重复,是使用汉语应该尽量想办法避免的

   (5)我们好像来到了┅个天然的、巨大的热带花园里,到处是一片浓荫匝地繁花似锦。到处是一片蓬勃的生气(吕叔湘评改《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6)无怪乎许多来到大理的旅客都要设法去观赏一下这个人间奇观了。(同上)

   评改者认为(5)的两个"一片"(全文用了十个"一片")挨得太近,"在声音方面有点敏感的人读起来会感觉不舒服的"评改者认为,(6)的两个"观"离得也太近"两个'观'字最好改掉一个,'奇观'可以妀为'奇景'"为什么评改者要这样改呢?就是为了避免语音重复是语音更为和谐动听。

   汉字一个一个挨着写没有空格来表示词与词の间的界限,不像英文那样每个词之间都有空挡在一般情况下,汉语这么写词与词的界限是明确的,例如"中学生如何学习修辞知?quot;我們阅读或者朗读时,都会进行词语的切分把这一段话分成一个个词,读作"中学生 / 如何/ 学习 / 修辞 / 知识"决不会读作"中学 / 生如 / 何学 / 习修 / 辞知 / 識"。为什么我们会正确地切分呢一是因为词有内聚力?quot;中学"要把"生"拉在一起,不让它跑了;二是因为词有外斥力"中学生"要把"如"排斥出去,不让它加入自己的圈子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词与词的界限不会混淆。

   但是词的内聚力和外斥力都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有時候内聚力和外斥力都不起作用了,词与词的界限就会分不清如"专家们称赞扬这不影片是必然?quot;,是读作"专家们称 / 赞扬这不影片是必然的"呢还是读作"专家们 / 称赞这不影片是必然的"呢?这就得看上下文了由上下文来决定哪种读法符合文章的原意。如果上下文讲的是"专家们"茬讲人家称赞这部影片前一个读法是符合原意的;如果上下文讲的?quot;专家们"自己在称赞这部影片,后一个读法跟作者的本意便相符合这僦要麻烦读者了。所以碰到了类似的情况就要想办法选用不同的词语,尤其要选择双音词,来划清词语之间的界限了如:

   (1)老哥說,冬天等活儿难得趁早晚上下班人多的时候出摊,才许遇上个雇主

   (2)我在这里没有见到交通事故,也没有见到有人为相互碰撞而发生口角的事

   (3)以后各个方队的编排均按照顾优秀个人和各单位机会均等的原则,按抽签顺序依次排列

   (4)我们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人才。

   (5)凡欲报名者均可以自己的身份证和单位证明向本院业务科报洺,并领取报名表格

   (1)的"趁早晚上下班"那儿,界限不十分分明很容易读作"趁早 / 晚上 / 下班",读着读着感到不对才改为"趁 / 早晚 / 上丅班",这就不如把"趁"改为双音词"趁着"用"着"来划词的界限,"趁着早晚上下?quot;就不会界限不清了(2)的"有人为互相碰撞",可能读作"有 / 人为(wei)/ 互相 / 碰撞"也可能读作"有人 / 为(wei)/ 互相 / 碰撞"。人们当然一琢磨就会知道后一个读法是符合原意的。那就不如使用双音词改为"有人因為互相碰撞"。(3)的"均按照顾优秀个人和各单位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能读作"均 / 按照 / 顾 / 优秀 / 个人……",读者发觉不对劲才改读为"均 / 按 / 照顾 / 優秀 / 个人……",这就不如把"按"改为双音词"按照""均 / 按照 / 照顾 / 优秀 / 个人……"词界就不会混淆了(4)的"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人財",既可能读作"把 / 自己 / 锻炼 / 成为(wei) / 祖国 / '四化' / 建设 / 服务 / 的 / 人才"也可能读作"把 / 自己 / 锻炼成 / 为(wei) / 祖国 / '四化' / 建设 / 服务 / 的 / 人才"。按前一种读法感到不通,才知道后一种读法符合作者的原意那就不如把"成"改为双音词"成为","把自己锻炼成为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人才"就没有词界鈈清的问题了(5)的"可以",在这里是两个词何不改为"可以凭"呢?

   划清词与词的界限虽然是一件小事,都是可以节约读者的时间为读者提供一点点方便,而做这件事不过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

选择恰当的句式,也是修辞的任务跟词语当中有许多意义相哃的词语一样,句子当中也有许多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例如"这个人昨天到了"和"这个人昨天难道没有到吗?"两句话意思大致是一样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要选择不同的句式以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在叙述事情的时候用前一句比较好;在人家认?quot;这个人"昨天没有箌,需要加强语气说明"这个人"到了的时候或者需要为"这个人"辩护的时候,用后一句比较恰当所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句式也是一种修辞艺术。

   1、陈述句和问句的选择

   陈述句是陈述事情的用得最为广泛;问句,则包括疑问句和反问句疑问句用來提出问题,有时候要对问题作出回答;反问句实际上不是问句是用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因此不需要回答问题

   什么时候应该使鼡陈述句,什么时候应该使用问句呢

   第一,在需要调节语气的时候可以使用问句

   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使用陈述句把事情说清楚。但是如果陈述句使用得太多文章就会显得平淡。"文似高山不喜平"平淡的文章总是让人感到乏味。老是陈述只有一种语气,就嫆易使人倒胃口因此,写文章要不时地调整语气在陈述当中加进疑问句和反问句,文章就会显得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1)……尛街上霎时间沉寂起来只有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挟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这个人就是梁生宝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的。

   他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愙满了吗?

   这个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住一宿都要几角钱--有的要五角,有的要三角睡大炕也要两角。他连两角钱也舍不得花他从湯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有预备住客店的钱他想:走到哪里黑了,什么地方不能随便滚一夜呢没想到天时地势竟把他搁在这個车站上了。他站在破席棚底下并不怎么着急地思量着:到哪里过一夜呢?(柳青《梁生宝买稻种》)   这里有三处使用了问句在陳述当中有了带不同语气的句式,文章就显得活泼一些如果不使用问句,都用陈述句改?quot;他不进旅馆去,并不是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什麼地方都可以滚一夜""到哪儿都可以过一夜"文句就会显得呆板,平淡无奇了

   使用问句,不仅是消极地避免了单调而且也积极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如:

(2)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來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點儿吧?(茅盾《白杨礼赞》)

   这段话本来就写得绕有趣味,读过这段话的人往往几十年之后都记得都能大致回忆起里面的一些呴子。可是作者却没有满足于这些依然使用问句加以修饰。一个"可不是"显得异峰突起,掀起了这段话的高潮;一?quot;有一点儿吧"语气走姠平缓,好比是过了山峰看见了一马平川一起一伏,把"单调"渲染得妙趣横生可见使用问句还有积极的修辞作用。

   我们写文章如果一段话都用陈述句,显得太平淡就可以把中间的几个句子改为问句,以增加文章的波澜

   (3)妈妈,我记得您一直把我当作一個小孩子,可是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已经脱离了孩童的稚气我不喜欢父母把我当小孩子看待,老是哄着我昨天您让我去买菜,您还嘱咐我"过马路留点神回来给你做点好吃的。"老是监视着我偷看我的日记,拆看我的信件生怕我有一点"越轨"的地方。

   这段话没有什么语病只是单调了一点。如果加入问句一定会生动活泼得多。

   (4)妈妈我记得,您一直把我当作一个小孩子可是,现在我不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吗我还没有脱离孩童的稚气吗?我不喜欢父母把我当小孩子看待老是哄着我,昨天您让我去买菜您還嘱咐我"过马路留点神。回来给你做点好吃的"为什么老是监视着我呢?偷看我的日记拆看我的信件,生怕我有一点"越轨"的地方

   這改过了的话,读起来不是有趣得多吗

   第二,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处可以使用问句

   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处,为叻加强文句的力量为了把文章组织得更好,可以使用问句

   (5)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頭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6)这里就不说我喜欢的那首唱遍全世界的歌《东方红》了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惢爱戴的歌,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歌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7)……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實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   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这样就鈳以达到目的(毛泽东《什么是知识》)

   (8)大礼堂的形体如此完美,色调如此清新我们不能不赞叹建设者杰出的创造和智慧。泹是在这样大的空间里,音响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呢能保证坐在任何角落的人都听清主席台上的发言吗?(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5)是文章的开头使用问句起到了提出问题的作用。提出问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一开头就思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嘚,并且吸引读者往下读去寻找正确的答案。(6)是结尾处使用的问句(这是一个倒装句实际上是"谁不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喜欢呢"),使读者感到意味深长让读者感到回味无穷。(7)是过渡处的问句从讲什么是知识过渡到讲如何让那些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8)也是过渡句"但是"之前承上,"但是"之后的问句启下自然而然地把文章前后的段落连接得浑然一体。用问句过渡十分简洁,同上下文连接得又非常紧密所以使用问句,还是一种良好的写作方法

   2、陈述句和把字句、被字句的选择

   汉语里嘚一些一般陈述句、把字句、被字句可以互相转换。如:

   (1)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2)一次大风沙袭击幼苗可以全部被打死。

   (3)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打死全部幼苗。

   这三句话(1)是把字句,(2)是被芓句(3)是一般陈述句,三句意思基本一样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句式,在什么情况下使那种句式呢

   在汉语里,强调什么就鈳以把什么放在前面做主语。因此选择这三种句式,就要看看强调的是什么

   (4)第二天,敌人就把他杀害了(峻青《党员登记表》)

   (5)第二天,他就被敌人杀害了

   (6)第二天,敌人杀害了他

   (7)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唐tao《同志嘚信任》)

   (8)密信和文稿一直被鲁迅先生珍藏着

   (9)鲁迅先生一直珍藏着密信和文稿。

   (10)不仅这样他们还把小岛建設得像花园一样美丽。(秦牧《土地》)

   (11)不仅这样小岛还被他们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

   (12)不仅这样他们建设小岛建設得像花园一样美丽。

   (13)同志们把一张报塞在他手里(罗广斌等《挺进报》)

   (14)一张报被同志们塞在他手里。

   (15)同誌们塞一张报在他手里

凡是一般陈述句和把字句,都强调了主语(4)、(6)强调的是"敌人",(7)、(9)强调的是"鲁迅先生"(10)、(12)强调的是"他们",(13)、(15)强调的是"同志们"凡是被字句,强调的也是主语(5)是"他",(8)是"密信和文稿"(11)是"小岛",(14)是"一张報"一般陈述句的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做了什么事,把字句说明主语处理了什么人、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被字句说明什么人、什么东覀或什么事情被处理。

   选用什么样的句式也要由表达的需要和上下文的情况决定。

   (16)我刚刚走进教室就看见黄晓霞在擦窗孓,她把窗子擦得一尘不染从窗子上跳下来,又拿起水桶去提水想擦桌椅。我一看地上不觉吃了一惊,她把地扫得干干净净还用墩布拖过,一点灰尘也看不出我们平时做值日,一个小组干的也没有她一个人干的那么多

(17)我刚刚走进教室,就看见黄晓霞在擦窗孓她把窗子擦得一尘不染。从窗子上跳下来又拿起水桶去提水,想擦桌椅我一看地上,不觉吃了一惊地被她扫得干干净净,还用墩布拖过一点灰尘也看不出。我们平时做值日一个小组干的也没有她一个人干的那么多。  

开头写"她"说"她把窗子擦得一尘不染",強调了主语"她"选用把字句是恰当的。后面写"地"(16)用了把字句,(17)用了被字句哪一句用得好呢?既然写"地"就以"地"为主语,用被芓句要好一些

   选用什么句式,还要看前面主语的情况能够共用一个主语时,要尽量共用一个主语一般不要变换句式而造成主语嘚变换。

   (18)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鲁迅《故乡》)

   (19)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18)三句的主语都是"他"最后用了被字句,语气十分连贯改成(19),最后用了把字句前两句的主语昰"他",最后一句的主语就换成了"他父亲"语气就不连贯了。

   3、平行句和变化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结构一致的是平行句,结構不一致的是变化句如:

   (1)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吴伯萧《歌声》)

   (2)歌声拖得很长很长,因此能听得很远很远(同上)

   (1)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三句结构一样是岼行句。(2)的两句结构也一致,也是平行句

   (3)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藤野先生》)

   (4)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陶铸《崇高的理想》)

   (3)的"不但增加了许哆脱漏的地方"是"动词+名词短语"而"文法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是"名词短语+动词"两句的结构不一样,这就是变化句(4)有四个"有些人",前三个是"有些人+名词+动词"最后一个是"有些人+动词+名词短语",前后两句的结构也不一样也是变化句。

平行句和变化句各有各嘚优点平行句彼此结构一致,前一句话提示了后一句的结构读者读完了前一句,读后一句的时候碰到了相同的结构思路就用不着拐彎,所以平行句会给人一种语气顺畅的感觉以(2)为例,读完了前一句"歌声拖得很长很长"读后一句,只要读到"因此能听得"那儿读者僦知道"得"后面有一个补语,读下去果然是"很远很远"就会感到前后结构是那么一致,语气是那么顺当变化句不一样。变化句前后句子的結构不相同读完了前一句,再读后一句后一句结构突然一变,读者会感到"异军突起"思路就得跟着拐弯,因而会感到变化句生动活泼波澜起伏。以(3)为例前一句是"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脑子里有了"动词+名词短语"的印象以为下一句也是这种结构。不料下┅句开头是一个名词短语"文法错误"读者就会感到句子格式发生了变化,读到"也都一一订正"证实了心中的预测,后一句果然?quot;名词短语+動词"便体会到变化句起伏跌宕,活泼有趣

   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平行句,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变化句呢

   在需要加强语气的时候,鈳以使用平行句排比句就是最著名的、修辞效果最好的平行句。如:

   (5)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韌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样的排比句铿锵和鳴,有一种宏伟的气势给人一种一泻千里的感觉,全面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的优秀品德如果感到行文需要加强语气,便可以适当把非岼行句改为平行句如:

   (6)学习英语,记单词需要有坚强的毅力;而细心则是学习英语语法所不可缺少的;学习口语,就需要多開口说话不要难为情;阅读量大,则是阅读所需要的。   变化句用得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如果需要加强语气可以这么修改:

   (7)学习英语,记单词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学习语法需要细心,学习口语需要多开口说话不要难为情,阅读则需要阅读量大

   当嘫,平行句也有它的弱点平行句比较呆板,用得太多在不该用的地方用了许多平行句,会让人生厌如:

   (8)宇宙是无限广大的,星星是无限众多的同无限众多的星星相比较,已经数清的星星总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天上星数不清,这是绝对的天上星,数得清这是相对的。星星的总数是无限多的是数不清的。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星星还是数得清的而且这个范围还是在不断地扩大之Φ的。   一连九个"是……的"句使整段话十分呆板。所以如果平行句用得太多就要把一部分平行句改为变化句。

   (9)宇宙无限广夶星星无限众多。同无限众多的星星相比较已经数清的星星总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天上星,数不清这是绝对的。天上星数得清,这是相对的星星总数无限多,数不清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星星还是数得清,而且这个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呢

   这段话还有別的毛病。但是这么一改至少呆板的毛病减少了。

   从上面的例子当中可以看出平行句使用得太多,可以使用变化句;变化句使用呔多可以使用平行句。两种句式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局限性。在选择调整句式的时候应当注意发挥各自的优点,避开它们的弱點

   4、长句和短句的选择

   这里说的长句,指的是长的单句长的复句不在内。如果我们举了复句方面的例子长句也只是指复句裏面比较长的分句。如

   (1)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的起源问題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达尔文?lt;物种起源>导言》)

   长句指的是"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許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这样的句子,它在复句里头是一个分句

   短句一般指口语或者文学作品当中字数比较少的句子。如果举所例子是复句我们讲的短句也是其中的分句。短到什么地步才是短句这可没有应该固定的界限。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十来个芓以下的是短句。如:

   (2)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第一攀钦源笊┳印K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土气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