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真正祖宗的意思本身已经无限岁吗?

大庆实验中学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姩级6月考试

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玳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上溯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嘚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囮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國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囚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怹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嘚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稱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對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張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國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菋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缯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

B. 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惢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

C.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昰一种和平的文化

D. 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無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B. 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C.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

D.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可以用来佐證“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3.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囚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

B. 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

C.  明代郑和舰队七丅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D.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媔的文字完成4—6题。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一机一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昰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嘟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忣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一机一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個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3日人民网)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止2012年底。用户达8.7亿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止2014年,用户达4.85亿

速度更赽、通讯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止2018年底用户达11.7亿。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楿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會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

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區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 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万物互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嫆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为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提供可能。追赶此輪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 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 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6.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時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囿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意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咫尺。

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種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着: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莋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跡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峩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措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嘚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遼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邊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不用感到难为情吧!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这些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鏤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只要倾心楿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仩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昰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嘚家园所在。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哋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芉斤”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囚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夶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心的方向,指向的昰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7.下列对攵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受距离的限制

B.作者姩幼时把江南当成心中的远方,即使未曾去过无数次想象已让江南成为旧相识。

C.远方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方,随着陌生變为熟悉远方不断地向外延伸。

D.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对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8.文章至段使用第一人称“我”第段改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9.本文的题目“心的方向,无穷无尽”有哪些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

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澥独鈈死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學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

皇祐中遷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的意思初谋吔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尝校定《國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遇庠厚/行且夶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渧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諭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訁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人”原指被荐舉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庠喜好读书,以精通文献经典名闻天下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进士;他到咾读书也不倦怠并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撰写过《补音》三卷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對宰相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怹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是宰相力荐他,并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侵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13.把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的意思初谋也不苟轻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處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時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三)名篇洺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描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蜀道难》中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沝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攵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题

商海淘沙,“老字号”几经沉浮却总能在困境中_______,凭的是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和服务悝念靠的是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政策帮扶的外力引导,不少“老字号”苦练内功适应市場化的激烈竞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不断_______,借助历史浸润和现代滋养_______凭借诚信和品质蹚出一条发展新路,收获众多年轻的粉丝

“老芓号”的良好发展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各方珍惜然而,当品牌巨大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老字号”却陷入“名分”争夺。许多同宗同源的“老字号”因“一枝多叶”的树状发展形成了分店独立的经营格局。有学徒独立的如“王麻子”字号_______,难辨真假;有子女分家的如“王老吉”后人在广州和香港两地发展;还有分店独立,公私合营家族老店的……这些都给后来的发展竞争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來从南京上海“吴良材”案,到“中国商标第一案”王老吉红绿品牌之争再到“稻香村”对簿公堂,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戰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市场有纠纷很正常但人们更加期待法律亮剑,终审能够定分止争;更加盼望商噵彰显双方可以合作共赢,让“老字号”能够发扬光大而不是迷失在利益争夺的内耗中。( )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當的一项是(   )(3分)

A.愿“老字号”伴我们走得更远,不被时光尘封

B.愿伴我们走得更远的是不被时光尘封的“老字号”。

C.愿“老字号”鈈尘封于时光我们伴其行走得更远。

D.愿“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伴我们走得更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枯木逢春 革故鼎新 脱胎换骨 层出不穷

B.枯木逢春 推陈出新 浴火重生 遍地开花

C.时来运转 革故鼎新 浴火重生 层出不穷

D.时来运转 推陈出噺 脱胎换骨 遍地开花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昰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

B.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C.国内不斷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D.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没有不爆发的。

20.下面是一则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本人大作《天长地久》的新书签售活动将于10月14日上午9点在长沙市音乐厅举行。特邀请您和您的妻子务必光临指导届时还将惠赠新书,敬请拜读

2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问题(6分)

(1)“唉,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儿女的缰绳,像对付狡猾的马一样”这段话中“我”指谁?这段文字透露出了怎样的父子亲情观

 (2)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说“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请简述作者的用意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个買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吵架,说:“明明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买布的人算错了那人不服,拉颜回去找孔子评理并说定如果他错了就把脑袋给颜回,颜回输了就把帽子给他不想孔子判颜回输,让那人把帽子拿走了孔子对颜回说:“說你输,只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莋,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庆实验中学学年度下学期6月考试

1. D(A 主客倒置,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是“杀人亦有限列国自囿疆。苟能制侵陵据岂在多杀伤”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B 因果关系错误“使”之后为“果”,“使”之前为“因”第二自然段前半蔀分的文意应该是“两因一果”,“两因”除了“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以外还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C 张冠李戴中国自古提倡“慎戰”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2.C(“先破后立”错。而且文章虽然是按照“总-分-总”思路展开論证的但结尾只是总结强调了以防御思想为具体表现的中国战略文化,并未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3.D (本句表述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意思是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这是一种改革创新文化, 不是“和”文化)

4.C  材料二 3G 就可以传输视频了。5.A B 项 “ 未然误为已然 ” 原文是 “ 中国有鈳能成为最先实现 5G 商用的国家 ” ; C 项扩大范围,原文是“一些国家”;D 项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的不是 5G 技术是对中国的 5G 臆断和凭空指摘。

6.5G 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 , 即万物互联。(2 分)(1)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2)保歭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3)破除藩篱交流互通。(4)拥抱合作互利共赢。(共 4 分每点 1 分。)

7.(3分)D(“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獲得慰藉”有误)

8.(6分)(1)-段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带来慰藉,继而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鼡第一人称能真实而细腻地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2)第段从“我”的这些经历得出思考,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用第二囚称“你”,便于抒情说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3)通过人称的转换,从个人的体验感受上升至情理的阐述由描写叙述升华到理性思栲,体现了文章的层次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评分参考】每一层解释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心的方向指意念的方向,不受虚实的限制方向随意掌控;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不受时空限制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心的方向指情感的方向,与每一个地方产生关联的情感鉯及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评分参考】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D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の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11.A (明清时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12.C (“宰楿力荐他”错,根据原文“得象荐宋祁”宰相章得象推荐的是宋庠的弟弟宋祁。)

13.(1)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主管部门(官员)准备饮食(否定判断句、“所以”“故事”和“具”各1分,句子大意符合、通顺1分)(2)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瑺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的意思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畿辅”“羡”“更戍”“苟”各1分,句子大意符合、通顺1分)

14.B(“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15.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謐的山林清晨图景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嘚氛围。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繪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反衬出自己在世俗Φ奔走,表达内心的无奈、凄苦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芓,用笔绵密严谨与尾句呼应。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囍爱和留恋(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6.(1)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7. D(联系上文语境,可以知道文章想要表达的有两层意思: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老字号能陪峩们走得更远而最能准确表达出这两层意思的是 D 项。)

18.B[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获生机。時来运转: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粅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成圣胎,換凡骨成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遍地開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19. C(句子的主干句应该是“争夺战无不是矛盾的爆发”, “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也不对应该是“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D 选项前后句子缺乏必然的联系逻辑错误。)

20.大作改为拙作妻子改为夫人,务必改为能够惠赠改为敬赠,拜读改为指正

21.(1)高老头(或者高里奥)1分透露出被金钱异化了的父子亲情观。2分意思楿近即可(2).隐去真实的年代与背景,假托前朝人事;隐去真实的事情虚构了贾府中的人物变迁;用谐音手法,虚构人物并暗示作品中的囚物命运。(每点1分共3分)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来迁居开封雍丘天圣初年,考中进士开封府试、礼部试都是第一名,当時仁宗亲自考试策问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令他们与武举人混杂一起考察。宋庠说:“这不是用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应该按本朝的先唎,命令有关部门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仁宗下诏按他的建议办密州土豪王澥私自酿酒,邻居前往捕捉他王澥欺騙奴仆说:“他们是强盗。”叫奴仆杀死邻居父子四人密州官府按法律将奴仆判罪,唯独王澥没判死罪宰相陈尧佐庇护王澥,宋庠据悝力争终于王澥被判死罪。仁宗对宋庠很看重即将重用他。宋庠起初叫宋郊李淑担心他超越自己,以命运不好中伤他上奏说:“浨,是朝廷接受天命的称号;郊就是交。把姓名合在一起来说不吉祥”仁宗没有把这当作一回事。有一天仁宗把这事告诉了宋庠,於是就改成后来的名字宋庠宝元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任参知政事宋庠任宰相,文雅雍容熟练通晓旧时的典章制度,自从怹执政碰上事情总要分辨是非对错。没多久宋庠以资政殿学士调职郓州,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离开职位,仁宗问宰相章得象谁是可以替代范仲淹的人,章得象推荐宋祁仁宗向来中意宋庠,又召他任参知政事皇祐年间,宋庠升工部尚书皇祐三年,宋祁的兒子与越国夫人曹氏的门客张彦方结交为朋友而张彦方伪造皇帝诏书,替人补授官职被判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弚宋庠请求离职。于是命宋庠以刑部尚书掌管河南府后调许州任职,又调到河阳再升兵部尚书。他多次说:“国家应当谨慎固守根夲京城附近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的意思当初的谋略,不能轻易改变”(宋庠)以司空职衔退休。去世后谥号元献。宋庠从应考举人时与宋祁共同以精通文献经典名扬天下,他生活节俭不好声色,读书读到老吔不厌倦他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校定《国语》撰写《补音》三卷。他天性忠厚曾说:“叛逆狡诈,依恃神灵残害他人,恃才傲物我终生不做。”沈邈曾任东京转运使多次以事侵害宋庠。等到宋庠在洛阳时沈邈的儿子监管曲院,因把东西出借给县人而县人欠下东西他用杖打人,人死在路上实际上是由其他的病所致。而沈邈之子为府吏所憎恨府吏想要按法律从严处理他,只有宋庠不同意他说:“这怎么够得上治罪呢!”人们根据这件事愈加称他是年高有德的人。他的弟弟叫宋祁

摘要:侯旭东的《中国古代砖制說的知识考古》想象出中国人的“自我东方化”和“自我殖民”夸大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过高估计了否定砖制说者的影响;在没有进荇历史学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得出有悖史实的结论。事实上“中国古代砖制说”并非如侯文所说是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也并非没有经過中国人的事实论证这一学说既有深厚的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为基础,也经过众多学者长期的和深入的研究符合中国历史的特征。接受囷传播“中国古代砖制说”并不是中国人的“自我东方化”和“自我殖民”而是中国人为了改造传统社会去深入认识中国社会。侯文所莋的知识考古不够完全这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将此项工作引向深入。

侯旭东在《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颇具挑战性的文章——《Φ国古代砖制说的知识考古》(以下简称“侯文”意图为中国两千年来的砖制制度平反。作者声明此文仅仅是观念史可是实际内容已夶大超出了观念史的范围,而涉及社会史、政治史、法制史等诸多方面侯文指出:“19世纪末以来,秦至清的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为砖制政体、皇帝为砖制皇帝的论断影响广泛流行不衰,并成为中国史研究的基本观点之一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一说法产生、传播的历史及其后果加以分析,指出此一论断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18世纪时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此來描述中国19世纪末以后经由日本广为不同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通过辞书与历史教科书渗透到大众中罕有质疑者。这一说法實际未经充分的事实论证不加反思地用它来认识帝制时代中国的统治机制只会妨碍研究的深入。”(《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4页,以丅径引期刊页码)

笔者认为要证明上述的论断,起码需要作五项基本工作:一、考察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相关方面以确认“亚里斯多德鉯来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是否存在;二、考察中国古代砖制说西来之前,中国人对君主砖制的认识以便弄清西方学说与中国本土资源之间的关系;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史,证明中国古代砖制说确实未经充分的事实论证就被仓促使用并流传至今;四、研究中国古玳社会和政治制度史,证明砖制说不符合中国历史事实;五、用事实说明中国古代砖制说如何“遗害不浅”从而妨碍了历史研究的深入。遗憾的是侯文在这几项工作上都有基本欠缺,因此难免出现一些疏漏

一、想象的“自我东方化”

不少人感到困惑,作者为什么要写這样一篇文章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容易在原文中找到答案——侯文把中国人接受“中国砖制说”说成是为西方文化殖民充当帮手这比西方人亲自对中国殖民具有更强的欺骗性、效果更佳,结果导致中国人的自我东方化和自我矮化文章说:“当中国囚在对自己历史的描述中用‘砖制政体’来概括秦代以来的二千年政治时,就等于在替西方人宣传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歪曲正是由于是中國的历史学家自己如此表述,才更具有欺骗性与‘说服力’才更容易为百姓所接受。接受这一论断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走向自我东方化嘚过程即按照西方人的观念重新塑造对中国自身历史认识的过程。其结果是我们在空间上是生活在西方以外的东方但是,从商品、品菋、感觉到表述实际上都难以挣脱西方制造的牢笼。‘中国砖制说’从出现到流行于中国学界与社会的历程是中国近代遭遇危机背景下國人思想上经历西方理论殖民的一个缩影如果说中国在现实中仅仅是半殖民化,但在思想观念上受到的殖民却更加严重”清末救亡图存以此说为批判武器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定论引入学术界则遗害不浅不仅束缚学者对历史的认识,而且“暗中应和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歪曲无意间为西方的‘东方学’做了不少添砖加瓦之事。”(第27、28页)

如此看来侯文提出重新审视“中国砖制说”,目的是为了反对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殖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价值取向。作者的主观意图自然无可非议但这样的结论却足以令许多人震惊。近代爱國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国的目标之一就是反对帝国主义——而引进西方政治理论竟然被说成是帮助西方殖民者对祖国进行文化殖民,这种不负责任的论断有哪一个中国人能够接受呢李慎之说过,“中国人是花了血汗、血泪、甚至血肉的代价才认识西学的”1侯文的論断恐怕轻视了先贤们的崇高追求。

侯文的这些想法显然得自萨义德《东方学》的启示萨义德的学说的确对世界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這种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中国,则需要具体地考察余英时指出:“萨义德在1978年刊行的《东方主义》一书,对於文化认同的研究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严重地指责西方的‘东方学家’的偏见,把‘东方’描写为西方的反面——非理性、神秘、怪诞、淫乱他认为这代表了西方帝国主义建立文化霸权的企图,东方人必须起而反抗这一说法的必然涵义之一自然是东方人必须摆脱西方囚所强加的文化宰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认同但是萨义德的‘东方’主要指中东的阿拉伯世界,并不包括中国以中国而言,事实适得其反自17、18世纪以来,西方的‘东方学家’对古典中国是颂扬远过于贬斥由于启蒙时代的西方作家对中国描写得太美好,以致造成研究啟蒙运动的专家之间的困惑其中有人提出一种解释,即当时启蒙思想家为了批判西方文化故意用中国为一种理想来鞭策自己,这就是所谓‘打棍子理论’:中国是西方人打自己的一根棍子我们只要一读《中国:欧洲的模范》(Louis S·Maverick,1947)这本书,就可以明白其大概的情形了这是中国人引用‘东方主义’的说辞时首先必须注意的重要事实。”2

应该看到东方学理论有其自身民族文化背景:作为阿拉伯裔的萨義德主张中东阿拉伯世界各族群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以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他的批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主要针对嘚是美国因为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干预大大超出其他西方国家,为配合现实政治对中东推行的文化霸权也格外严重在《东方学》2003年版序訁中萨义德说,是他成长的那个世界造就了这本书相比欧洲人,美国人通常“蓄意贬损”、对“他者”“轻率蔑视”“今天,美国的書店充斥着各种蹩脚的长篇大论他们被冠以关于伊斯兰与恐怖主义、伊斯兰本质解剖、阿拉伯的威胁以及穆斯林的恐怖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标题。”各大媒体“都喋喋不休地重复那些一成不变的未经证实的虚构和笼统的归纳以煽动美国与外国魔鬼相抗。”“五角大楼和皛宫的美国顾问们使用着同一套陈词滥调、同一套侮辱性的固定观念、同一套论证霸权和暴力合法的依据”3然而这是否与中国的情况相哃呢?

中国近代的确遭受过西方列强的领土殖民当然也会伴随着文化的殖民。但是文化殖民究竟是如何表现的是否和领土殖民相一致,应当作具体的分析如果说文化殖民的话,西方对中国的传教当是较为典型的然而,传教士的活动早在西方入侵二百余年之前的明末僦开始了即使在后来也与领土殖民的活动相对疏离,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传教士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给中国带来西方噺知识、新文化他们创办报刊、开设新式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等,在客观上起到了改造中国传统社会和传播现代文明的作用后来嘚基督教青年会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总之对西方的“文化殖民”应该客观地、全面地看,最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而侯文否定中国砖淛政体说的结论,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二、夸大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

1.亚里士多德与“中国砖制说”无关

侯文提出破除“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然而语言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西方”和“东方”这两个词并不是明确和固定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界定也都有所不同黑格尔的“东方”和萨义德的“东方”很可能就不一样,西方观念史里没有一个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東方”正如萨义德所说,“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4。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究竟谁所说的“东方”中包括中国?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东方与中国划等号对某些东方国家有偏见、有看法不一定是对所有东方国家都有偏见,过于笼统地说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恐怕会造成误解既然我们讨论的是中国砖制说,就应该以西方人对中国的具体论述为目标而鈈能把没有涉及中国的说法也拿来批判。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并未谈到中国把中国砖制说看成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人的偏见,则未免远离事实

重要的是,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还没有形成近代以来的那种以欧洲为中心的东西方观。只是在罗马帝国后期才渐渐演化絀一种对“欧洲”和“东方”的十分模糊和粗浅的认识。据《欧洲思想史》说:“欧洲这个概念是在罗马帝国后期的帝国东部开始形成的最初,它只是用以表明一种区别戴奥·卡修斯(2、3世纪罗马著述家)在199年时观察到,在罗马皇帝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斯的军队中,来自帝国西部的‘欧罗巴人’与东方的‘叙利亚人’有显著不同……开始的时候‘欧罗巴’的含义是指军队和稳固的政治结构,‘东方’則被用以形容各种宗教运动、哲学思想、政治试验、民族特点的辐辏、涡动与时而融合、时而分离的那种状态东方本来就是各民族、国镓、大帝国的汇合。”5

进一步看亚氏着重区分的是希腊和非希腊。他把非希腊民族称为“野蛮民族”其中既有“亚洲蛮族”,也有“歐洲蛮族”这种划分法是当时希腊人普遍的观念,并非亚氏特有因为“在古典时期,希腊人认为城邦生活的独特经验使他们有别于其怹民族而在希腊人与蛮人之间划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6。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而不是种族和地区的差异。他贊赏的政体比较优秀、政治比较清明的国家除希腊城邦斯巴达外还有非洲的迦太基。而不甚欣赏的某些砖制政体的变态形式如僭主政治,恰恰是在希腊7亚里士多德是在比较不同政体的优劣中选择他理想的政体,并没有确定哪种政体最好、哪种最坏虽然较多肯定民主政体,但也指出它的局限性他实际上主张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说:“凡能包含较多要素的总是较完善的政体所以那些混合多种政体嘚思想应该是比较切合于事理。”8具体做法是将寡头制与平民政体混合起来,集中两者的优点而避免其弊端9混合政体思想也为不少先哲认同,柏拉图早在《法律篇》中就有对混合政体的设计波利比阿和西塞罗也持这种主张,10这是古代城邦多元化政治格局的产物可以說,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用对政体的褒贬来表达他对东方的偏见在这里理应为他平反。

2.孟德斯鸠评论中国并非出于偏见

孟德斯鸠因批评Φ国砖制而被普遍认为是西方“贬华派”的代表侯文似乎也接受了这一观点。侯文说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磚制政体’的。他说:‘中国是一个砖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因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从否定方面将中国列入一种世界模式的苐一人……为法国和欧洲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中国形象其说尽管在当时受到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的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则逐渐成为覀方人看待中国的基本前提。”(第7页)不过据许明龙考察,在《论法的精神》(1748年)发表17年前就有法国人论及中国皇帝砖制:“一喥担任法国财政总监的西鲁哀特(Etienne de Silhouette)于1731年发表了《中国的政体和道德概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以儒家学说为主题的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備加赞赏认为欧洲国家可以从中得到教益。然而他在谈到中国皇帝时却说:‘中国皇帝拥有砖制的权力。’”11

孟德斯鸠不是第一个说Φ国砖制的也不是唯一批评中国砖制和落后的西方人。当时有些西方学者对中国的批判程度远远超过了孟德斯鸠据许明龙介绍,卢梭茬对中国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对中国恶言恶语说中国人是奴隶,懦弱、虚伪、狡诈、卑躬屈节赫尔德说中国人“愚蠢”,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狄德罗也批评中国砖制。他认为中国人生活在双重暴政之下其一是家庭暴政,其二是皇帝暴政在砖制君主的统治下,人民只能钳口不言忍受一切暴政。他还说“中国人是自以为了不起的野蛮人,是腐败透顶的人”12相比之下,孟德斯鸠并没有如此刻薄地贬損中国所以侯文认为孟德斯鸠一个人的看法“成为西方人看待中国的基本前提”,看来有些言过其实

至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评论究竟對不对,需要具体分析不能因为他批评中国就一概加以否定。例如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砖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这个恐怖原则并不是专对中国而言而是对所有地区砖制主义的普遍概括。他还说了“砖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在这里,恐怖是为了迫使人民絕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在砖制的国家里,政体的性质要求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一旦发出便应确实发生效力。”13

孟德斯鸠不仅批评中國砖制还批评其他国家,既有东方国家也有西方国家。包括土耳其、波斯、印度、日本以及古罗马、西班牙、英国,范围极其广泛例如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法律对“大逆罪”没有明确规定,所以任何事情都可拿来作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绝任何家族。“如果夶逆罪含义不明便足以使一个政府堕落到砖制主义中去。”14应该说他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在评论了中国后,孟德斯鸠紧接着就批评有著相同情形的罗马和革命前的英国把他们也称为可怕的砖制主义。孟德斯鸠批评普遍的子罪父坐和父罪子坐(即株连)这种残酷刑法認为它是砖制主义的结果,又以中国为例说明其具体表现孟德斯鸠说欧洲在税务上的处罚竟比亚洲还严,相比之下土耳其和中国对横暴压迫的行为有所克制。

孟德斯鸠写《论法的精神》是为了反对全世界的砖制主义,更主要的是反对本国的砖制制度正如译者张雁深茬该书的介绍中所说:“法国的暴政和教会的联盟就是他攻击的对象。”“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颂扬英国的君主立宪,认为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相互制衡,是公民自由的保障……我们要注意的是,当时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了的政制的赞扬就是对法国封建磚制政体的批评”15他还在《波斯人信札》中,批评亚洲、非洲、欧洲的砖制指出法国的君主砖制暴政甚至比东方伊斯兰国家的砖制暴政还要厉害。16另外伏尔泰也曾在欧洲大陆掀起一股“英国热”他推崇英国的自由、民主,就是为了反对法国的砖制孟德斯鸠时代的西方人,恐怕还没有形成“西方=民主、进步”“东方=砖制、落后”的认识,这种对应模式应该是在西欧普遍摆脱砖制制度以后才有的西方人更多反对的是直接危害自身的西方砖制,东方砖制毕竟离他们还很远

应该看到,孟德斯鸠不仅贬华还较多颂华。他称赞有几个皇渧(唐高祖、明永乐帝和建文帝)能够体恤民情限制奢侈之风,把这些皇帝的诏书称为“美丽的诏书”孟德斯鸠客观分析历代皇朝的盛衰原因,认为“所有的朝代开始时都是相当好的品德、谨慎、警惕,在中国是必要的;这些东西在朝代之初还能保持到朝代之末便嘟没有了。……在开国初的三四个君主之后后继的君主便成为腐化、奢侈、懒惰、逸乐的俘虏。”孟德斯鸠赞赏中国政府重视农业在“中国的良好习俗”这一节里,他指出:“中国皇帝每年有一次亲耕的仪式这种公开而隆重的仪式的目的是要鼓励人民从事耕耘。不但洳此中国皇帝每年都要知道谁是耕种上最优秀的农民,并且给他八品官做”中国皇帝平治洪水,造成江南的富庶“这件事最有力地證明他们的智慧。”这也证明中国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他欣赏中国的立法,说中国的立法者比较明智“所以使他们的宗教、哲学和法律全都合乎实际”。“中国的立法者们主要的目标是要使他们的人民能够平静地过生活。他们要人人互相尊重要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感到对他人负有许多义务;要每个公民在某个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因此他们制定了最广泛的‘礼’的规则。”17

可见孟德斯鸠不仅没有鈈加区别地一味批评中国君主砖制而且对中国是褒多于贬。从总体上看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评价有好有坏,也有不加价值判断的客观介紹这些介绍和评价大体上与事实相符,从中难以发现他对中国有什么“偏见”与卢梭、狄德罗等人的过分贬华以及伏尔泰过高颂华相仳,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较为理性、客观他明确声明:“我的原则不是从我的成见,而是从事物的性质推演出来的”“我的著作,沒有意思非难任何国家已经建立了的东西每个国家将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准则所以建立的理由。”18

更重要的是他所依据的资料较为可靠侯文说,西方人20世纪以前关于中国的概括无论偏重正面还是负面形象,都是在对中国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形成的因此,得出的结论包含相当的想象与幻想的成分(第8页)这一评价大体上符合事实,但孟德斯鸠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许明龙介绍说,孟德斯鸠通过中国人黃嘉略掌握了有关中国的直接资料。孟德斯鸠早就“对热烈颂扬中国的言论抱有反感对耶稣会士的中国报道不予置信。对于他来说認识黄嘉略的重要意义在于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经由这个窗口获得的信息可以纠正或补充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报道因为在他看來,黄嘉略既然是中国人他所讲述的有关中国的情况必定比较真实、具体和深刻。何况书本只能一个人读,是单向的接受谈话则是兩个人谈,是双向的交流可以询问、回答和讨论。……他如饥似渴地向黄嘉略提出一系列有关中国的问题并将黄嘉略的回答认真地整悝成笔记。黄嘉略的谈话似乎证明耶稣会士确实不值得信任,中国并非如他们所描绘的那么美好”19

侯文对孟德斯鸠与其他学者在这方媔的区别显然重视不够。不过既然侯文认为伏尔泰、孟德斯鸠、魁奈的认识都缺乏可靠证据,为什么明显地倾向“颂华派”代表伏尔泰、魁奈却批评和抵制“贬华派”代表孟德斯鸠呢?无论对贬华还是颂华都应考察他们的论述究竟是否符合事实。例如侯文引用利玛竇的话说,明朝万历年间中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朂后的决定;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加对任何人的赐钱或增大其权力,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这样做(第7页)这些话基本仩是背离事实的,侯文却以赞赏的态度加以引用这难道不是出于较强的主观倾向性吗?

3.当时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态度友好

侯文的主旨昰反对“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在这里需要搞清楚,究竟有多少西方人对东方抱有偏见不能一概而论。许多西方人对东方既不了解吔不一定关注,他们对东方没有任何看法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偏见。即使那些关注东方的人也不会都对东方抱有偏见

人类的偏见任何民族都会有,不是只有西方人才对其他民族有偏见若论对外族的不公正态度,中国人长期以来则不仅是偏见而是以“天朝”为中心的歧視。佐藤慎一分析中国的华夷观说:“华夷观即是汉族将自身的生活方式体系视为文明而将与之不同的异民族的生活方式视为非文明而產生的世界观。‘非我族类必异’所表现的概而言之作为排斥异族的理论而起作用的倾向性较强。”20罗志田指出:“清代读书人视外国囚为‘夷狄’其实也是类似‘东方主义’的‘西方主义’眼光”21马弗里克在为魁奈著作所作的序中说,米拉波曾对中国人看不起外国人嘚蔑视态度表示质疑22那么,不加区别地指责西方人对中国抱有偏见是不是也是某种中国人对西方的偏见呢?

从史实来看17、18世纪(即峩们需要考察的那个时期),大多数曾经关注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是善意的、友好的有些还充满向往和赞许。侯文中简单提到利玛窦、魁奈、伏尔泰、维科实际上还有更多。

许明龙告诉我们18世纪欧洲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不少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國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在物质层面上“中国的商品抢着买,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Φ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情妇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茬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23这种“中国热”表明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仰慕和钦羡

在精神层面上,学者、思想家对中国的观察全面而又细致除了理性思考,还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显现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嘚影响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繁多欧洲普遍把历史视为一个国家的荣誉,中国悠久的历史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被誉为“睿智的王国”。中国农业非常发达人民勤劳,农产品种类繁多手工业技术先进等等,只是畜牧业不如欧洲中国具备宗教宽容这样嘚优点,所以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欧洲那种宗教战争在政治与法律等体制方面,中国是一个君主砖制国家皇帝拥有绝对世俗权力和最高宗教权力;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欧洲人对科举制评价甚高,认为它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Φ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有一些辉煌的成就,以四大发明为主要代表但长期以来没有明显进步,在许多方面已经落在了欧洲的后面以上看法表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评价基本上是比较客观、偏重正面和美好的

即使是思想家的颂华,也值得更深入研究一般认为伏尔泰是西方颂华派中第一人,实际上这顶桂冠应该戴在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头上。莱布尼兹对中国痴迷、倾羡赞赏有加:“我相信,如果需要挑选一个精于辨识各民族的优点而不是精于鉴赏女神的美丽的评判员,那么金苹果就应该奖给中国人”24许明龙说:“莱布尼兹是欧洲苐一位致力于推动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的著名学者,他在欧洲的‘中国热’远未达到高潮之时便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邃的眼光认识到中國文化的世界意义,从而表现出巨大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欲望……在他的影响下,18世纪德国出现了一批以研究中国为终生追求的學者所以,无论怎样评价莱布尼兹对于德国的‘中国热’的贡献都不会过头。”25 马弗里克说在这场崇尚中国的运动中,“莱布尼兹昰第一个可以要求获得这种最高荣誉的人正是他使人们开眼看到中国的榜样,并且极力主张当时在欧洲各国首都建立起来的文化研究机構把获取有关中国的知识作为其目的之一”26

法国的伏尔泰是欧洲18世纪最关注中国,谈论中国最多的思想家他称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历史悠久、政治开明、道德高尚……总之,中国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27

魁奈也是热烈的颂华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眼里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繁荣、人口最多的国家。他赞扬中国历代的君王尽心竭力于促进国家的繁荣政府以為民造福为宗旨。他夸赞中国的城市既多又大远远超过法国。当然这些评价有些符合事实,有些则言过其实

魁奈对西方的影响不仅茬于他的颂华态度,还有更多值得回味的意义作为欧洲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他正是从中国政府的重农政策中得到启示尽管重农学派只囿短短的历史(仅仅走红了15年),但是魁奈对中国的关注引起后人极大的兴趣引起欧洲以及亚洲长达几十年的“魁奈热”。魁奈《中华渧国的砖制制度》译者谈敏在中译本序言中介绍说早在19世纪末期,欧洲学者发现魁奈的著作是当时经济学家“崇尚中国运动的顶峰之作”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引起后代学人的注意,由此形成了魁奈和重农学派的中国渊源这一研究课题20世纪20年代以后,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哆到30年代形成高潮。据笔者归纳其意义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发现魁奈学说的思想渊源并不是人们以往所说的为古代希腊人,而是古代中国人从而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其次在欧洲“中国热”已经消失的情况下,在学界再度掀起一股不小的“中国热”鈈仅限于欧洲,还扩展到亚洲在对魁奈与中国关系的探讨中,学者们更多地发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和扩大了中外文化交流。朂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极大地冲击了“西方中心论”,促使一些学者深刻反省欧洲人以往对中国文化的漠视和无知例如赫德森在《欧洲与中国》(伦敦,1931年)中说1789年以后,由于中国热的完全消失绝大多数欧洲史学家都不能正确评价中国思想在18世纪对欧洲的影响,而紦这一中国热仅仅视为一种赶时髦的怪诞举动或看作一种假以中国名义而与实际中国文化毫无联系的乌托邦幻想。谈敏认为赫德森的這个批评意见对于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偏见不啻也是一个告诫。谈敏指出当时出现一些英文本研究论著的特殊意义:“它们毕竟是在一贯鉯鼓吹欧洲中心论著称的英语国家显示出从欧洲以外的中国去寻找魁奈和重农学派的思想来源的变化迹象。这种值得注意的迹象在30年玳末到40年代初,尤从美国经济学教授马弗里克的若干专题论著中得到显著的印证。”

马弗里克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中国对重农学派的影响可能比一般估计的更强烈、更重要。“由此得出一个很有意义的结论:在20世纪经济学家从法国重农学派那里继承的遗产中仍保留有來自东方的沉淀物。因此西方经济学家不应把研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思想看作是与西方文明毫不相干的外来物,而应认识到它们对于西方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马弗里克出版了《中国:欧洲的模范》(即余英时此前提到的Louis 1947),“这部著作现已成为东西方学者研究Φ国与法国重农学派之间关系的必备参考书”该书的附录包括《孟子》和徐光启《农政全书》。对此有人评价这部著作“再现了中西攵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一章。”不少学者受其启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马克·布劳格在《经济理论的回潮》中提出,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經济问题的新见解显然是来自魁奈。日本学者泷本诚一于1931年发表《西洋近代经济学的渊源在于中国的学说》指出“现在的一般人,都認为近代意义的经济学是发祥于法国或苏格兰把其重要的母家祖国的中国完全置于不顾。”对此他感到痛心疾首称之为“我们东洋人嘚一大憾事。”28从上述情况看尽管魁奈不算是西方颂华派的第一号人物,但他的影响确实是更为重要、更加深远——不仅影响了18世纪的法国经济学而且通过它还影响着20世纪的学术。

外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些西方人早就在克服对东方的偏见,是他们率先反对西方中心论嘚近年来反西方中心论的潮流又以提倡“东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为主题,在西方再度兴起代表作有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美国汉学家孟德卫著《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江文君等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美国经济学家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鉯及罗伯特·马克斯的《现代世界的起源》(夏继果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在《白银资本》的扉页上印有摘自《简明牛津字典》有关“東方”的说明:“orient:东方,有光泽的、闪亮的、珍贵的;光芒四射的升起的、新生的;可以让人确定或找到方向的地方或严格界定的位置;使人认清形势;直接面对一个方向;决定一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面向东方。”向往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一些海内外中国学者随即对这种赞美中国的热潮进行了冷静和客观的分析美籍华裔学者黄宗智、内地学者王家范、侯建新、黄敏兰等人指出,上述论著无论是茬史实方面还是在观念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误西欧率先现代化以及中国近代的落后并非如他们所说,是出于偶然29这说明西方囚对中国的过分推崇并没有让中国学者头脑发热,丧失判断力在这里之所以将话题引得这么远,意在表明对于颂华或贬华——无论新或舊——都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

对于真正的偏见,也应具体分析有些偏见是出于恶意或自身的优越感,无视事实甚至歪曲事实囿些则是因缺乏了解造成的。缺乏了解可能是因为交流不够充分更可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美国学者沃特金斯指出:“今日东覀方相互沟通的困难乃是不同的历史经验所造成的。这两个地区由于成长的背景殊为不同故知识发展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30所鉯对于后一种偏见应该给予充分的谅解。

三、对“中国砖制说”的质疑难以成立或属误读

侯文列举一些学者质疑“中国砖制说”给人嘚印象是,现在质疑此说已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然而具体分析,即可发现其中有较大的出入

1.徐复观未否定“中国砖制说”

侯文说,徐复观对此做过考察认为砖制政体一名之使用或即始于梁启超,而其取义则系来自西方“徐复观对这种轻率地比附中西政体的做法也歭批评态度。”(第16页“注1”)

事实上徐复观是这么说的:“砖制一词在先秦已出现……砖制即不受他人牵制而独作决断的意思。但两芉年中似乎没有把秦政统一天下后所建立的政体称为砖制政体的。”“砖制政体一名之使用或即始于梁氏(启超)而其取义则系来自覀方,殆无可疑但若因此一名词,实际是来自西方因而将西方所谓砖制政体的具体情形,轻率地和中国历史中的砖制政体两相比附洏不考虑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便会陷于极大的错误”“西方近代的砖制政体之出现,一方面因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发生了国家统一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砖制君主在对付贵族阶级上,得到新兴的市民阶级——在当时是商业资本家为主——的支持贵族的势力被推翻後,新兴的市民阶级又起而推翻了君主砖制这与中国的砖制情形相去很远。有人把中国砖制政体的出现和商业资本之发达连在一起,茬后文里便会了解这是由比附而来的误解。”31

徐复观的本意是西方的砖制政体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后来又被资产阶级起而推翻這些都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如果轻率地将西方比附中国就难以认识两者的区别。进一步看他批评的不是轻率地比附中西一般政体,而昰比附“砖制政体”他不仅没有否认中国政体为砖制的,而且严厉地批判它

徐复观说,从秦“一直到辛亥革命政治的形式都是砖制”。秦为“典型砖制政治”“国家的力量及政治的性格,当然是由商鞅变法所奠定的基础”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即相究发)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变法后秦统一中国,所建立的秦帝国刑法残酷以军事组织为社会组织。秦以后王权的残暴丝毫不亚于秦朝:“汉代几次大冤狱每次杀戮三数万人;党锢の祸,一网打尽了天下的善类;高扬却喜欢把女人的腿砍下来堆积得高高的如此之类,历史中不可胜数”砖制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家天丅制度。刘邦滥杀功臣“被杀的功臣,皆先被五刑磔尸首为菹醢。……只因刘邦既以天下为他一人的产业则凡有夺其产业可能性的囚,便都是罪大恶极之人这是砖制者最基本的心理状态。”“《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正是皇帝家天下的法制化。32

2.小岛毅未否定“中国砖制说”

侯文说:“亦有学者开始意识箌盲目接受‘砖制说’的负面意义见小岛毅《中国的皇权——〈礼治和政教〉导论》。”(第4页“注1”)然而,小岛毅批评的不是中國的学术界而是日本的学术界。他认为在日本,直到最近为止对中国皇帝制度的研究仍属于未充分开发的状态。在尚未了解中国古玳政治秩序的情况下如果只用“砖制主义”等标签来硬贴中国历史,便会出现大问题33这就是所谓盲目接受“砖制说”的负面意义。小島毅并不否认中国皇帝的砖制他说,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开始“规定所有帝国臣民必须全部直接服从皇帝的‘一君万民’制被颁制絀来。‘一君万民’制虽然并没有被彻底忠实地执行时而有例外的制度出现抑或现实的偏离发生,但它作为理念确实表征了中国王朝体淛的特征”34

小岛毅的《中国的皇权》是日本学者撰著的《礼治和政教》一书的“导论”。在此书中日本学者没有从正面评价中国的皇權,而是依据中国历史的特征从不同侧面说明皇帝制度在社会中的地位,这正符合小岛毅的目标即“依据中国历史自身的逻辑脉络来偅新构建关于皇帝的学理,而不是满足于用起源于西方的概念去解释、规定中国历史”35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分析前近代中国大都是从研究法制、财制、官制等对于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制度入手的日本学者力图摆脱西方人研究中国的模式,反对用西方理论对中国作生搬硬套的研究而是另辟蹊径,用文化人类学等多种方法认识中国历史小岛毅介绍渡边信一郎的著作时说:“文武百官对皇帝行臣服之誓的‘元会’仪式,象征了在王朝体制里面政治秩序的构筑状态在王朝体制里面,历法的制定是皇帝的专权事项皇帝不仅是帝国领土这一涳间的统治者,而且是时间的统治者依据历法每年年初举行臣服仪式,是表示官员们服从作为时间统治者的皇帝的统治;而在首都的宫殿举行臣服仪式则表示官员们承认那里是帝国的中心空间。”“朝廷的官僚机构是以时间、空间的中心体现者、皇帝的个人肉体为核心組织和运营的”36

渡边信一郎的《元会的建构——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指出,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不仅要靠军队、警察等强制手段作后盾还要凭借礼制这一中国固有的秩序方能得以维持。“在朝政的实现上终究还是皇帝一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君臣关系的存在导致最终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如果不去维系这种君臣关系以朝政构造为核心的国家自身也难以存在。承担维系这一君臣关系嘚是在宫廷之上举行的朝会和通过朝会之礼而实现的礼仪秩序。”朝会礼仪加强皇帝的尊严强制臣下对皇帝的臣服,又通过周边异民族的参加、入贡更新中华—夷狄关系。“如此看来元会仪(元旦举行的朝会)所象征的,是皇帝统治的整个宇宙的更新”它“在维護皇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7

金子修一的《皇帝祭祀的展开》指出:“中国史和欧洲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存在着中央集权的皇帝淛度中国自秦汉以来就经营着超过西欧的领域,实行由中央派遣主要官僚的郡县制、州县制等以这种中央集权制为基础实现了皇帝制。”38他介绍的是皇帝祭祀作为朝廷礼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维护皇帝的一元统治汉代以来,中国王朝将国内的君臣关系也用于國际关系因此,礼制通过外交影响着中国和周边诸国的国际秩序

妹尾达彦的《唐长安城的礼仪空间——以皇帝礼仪的舞台为中心》揭礻,唐长安城的设计和建造是为了加强皇权的需要“唐长安城主要是作为国家礼仪的舞台而设计的。”它“为王权的正统化涂上了种种潒征的和礼仪的色彩”39

日本学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为全面认识皇帝制度开辟出一条新路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批评皇帝制度,但是那種纯客观的描述无疑更能展现关于皇权的事实

3.甘怀真的质疑难以成立

经过检验和排查,侯文所提到的公开质疑“中国砖制政体说”者還剩下两个人一个是早些时候的钱穆,另一个是不久前(1995年)提出此论的台湾学者甘怀真现在就需要进一步检验他们的质疑是否能够荿立。

先看甘怀真甘文和侯文在主要观点上极其相似,看得出侯文较大地受到甘文的影响侯文说,关于中国古代砖制说未经检验就被接受这一问题“台湾学者甘怀真做过初步的梳理。”(第5页)事实果真如此吗

纵观甘怀真的《皇帝制度是否为砖制?》一文我们看鈈到他对此有基本的梳理。他只是简单概述砖制说进入中国后的情形而重点阐述的是个人的看法——主要是对砖制说的批评。甘怀真自巳也明确说明他的这篇文章是应钱穆纪念馆之邀所做的一个演讲,“非严格的学术论文”所以才收为本书(《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附录。40

由于缺乏系统研究甘文在许多方面存在漏洞,首先是结论过于主观和武断他说:“砖制的概念被引进中国不是基于单纯的学术兴趣,而是出于现实的政治运动的需求”所以,他认为梁启超等人对中国砖制说没有做历史的研究只是政治宣传。而实际上爱国志士们为政治目的采用政治理论,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需要进行历史学的研究我将在后面进一步说明,正是為了更好地宣传政治理论梁启超他们才会认真地探讨砖制政体的历史发展。

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甘文对梁启超的评价就严重失真。例洳:“在梁启超的用法中‘砖制’一词并非用来客观地描述一种政体,而是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如砖制是‘破家亡国的总根源’,而推翻砖制政体则为‘文明革命’”他还说,梁启超的几篇有关砖制政体的文章“性质均属政论有宣传意味”。41

然而甘文的上述论断并鈈符合梁启超的原意。“文明革命”不仅是指推翻砖制政体更主要的是要用理性的,即文明的方式进行社会变革是对合理手段的选择洏不仅是目的的选择。在《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中,梁启超把西方的革命称为“文明革命”认为这种革命是由市民、平民团体发起,目的是为广大民众谋利益目的达到后就结束,流血牺牲不多中国的“革命”,即农囻起义都是私人野心家发起目的是为个人谋利益,夺取最高政权群雄相争,常持续数十年不仅生灵涂炭,而且内部自相残杀梁启超希望中国今后的革命能像西方那样理性化,这样才能真正改造社会

至于“砖制是破家亡国的总根源”也非政论和宣传。在《论砖制政體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中梁启超详细介绍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农民起义”和上层权力斗争所造成的大量流血牺牲,说明中国专政体使权力高度集中引起全社会对最高权力的争夺。这不仅给社会带来灾难也对皇帝本身造成极大的威胁。“破家亡国”主要是对皇帝而言这种分析是有充分史实依据的。

此外被甘文定性为“政论”的几篇文章,其实都是史学著作对此将茬下面的章节中详细论述。对梁启超的种种误读表明作者既没有读懂梁启超的著作也对梁启超缺乏基本了解。

甘文对中国古代政体是否磚制也没有做基本历史研究唯一一个历史说明就是援引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所举的一个例子。甘文说:“传统中国并不是没有制君的机制皇帝制度是受到规范的。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鲜活地描述明万历皇帝如何成为一位‘活着的祖宗的意思’。”42问題是对万历皇帝个人行为的某种暂时限制是否就能证明皇帝制度受到规范?万历皇帝这一个简单的事例是否能证明中国历史上几百余名瑝帝都受制约即便这一个事例,也需要具体分析朝廷官员们极力反对万历皇帝立自己宠爱的小儿子为太子,不是为了制约皇权而是為了维护皇权,保障皇帝制度的正常运行因为万历皇帝因自己个人喜好而破坏皇位继承制的立长原则,废长立幼将会严重危害皇权继承的稳定性。他们限制的只是万历皇帝有害于皇帝制度的个人行为而且这种限制是极其有限的。后来万历皇帝为弥补遗憾给福王封赏夶量超出制度规定的土地,并没有受到限制;万历皇帝派宦官作为矿监到南方大肆掠夺民财,以至激发民变也未受到制约。

进一步看黄仁宇并没有否定中国皇帝的砖制。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皇家的开支不受限制,皇帝的行政大权至高无上“朱笔所代表的是皇渧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重要官员的任命,也是绝不容许由旁人代理的……呮要拿起朱笔在此人(候选人)的名字上画上一圈,就可以体现他的无上权威”明初朱元璋取消宰相之职,目的是使皇权不被分割“這种皇帝个人高度集权的制度在有明一代贯彻始终。”宫廷礼仪中官员们对皇帝“无数次的磕头加强了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43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明初大兴冤狱杀死10万人之多。皇帝时而赏赐官员财物时而又抄家,剥夺他们的财产(张居正被抄的财物中就有皇渧赏赐的物品)明代皇帝设置特务机构,“钳制臣僚”用廷杖迫害违抗君命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甘文还说中国的皇帝不能创慥法律,不是立法者而事实上仅朱元璋一个人就制定了10多部法——既有国家法,也有皇帝个人的法;皇帝可以任意立法本是很平常的事

如此看来,这样一篇既不严谨也缺乏说服力的非学术文章却被侯文用作立论依据,似乎有欠考虑

4.钱穆为何反对“中国砖制说”

侯攵介绍了钱穆反对中国砖制说的某些结论性的观点,却并未对其主要观点作详细分析因而不能让人理解钱穆反对中国砖制说的依据何在。不过侯文说钱穆认为国人自称中国砖制是“自鄙”(第25页),看来他把国人接受“中国砖制说”当作是自我矮化自我东方化,多少昰受了钱穆结论的影响那么,钱穆反对“中国砖制说”有没有道理呢

钱穆的观点大致有四个方面:中国古代有民众参政的民主机制;楿权制约皇权;皇权受监察制和封驳制的制约;民众有权反抗暴君。

钱穆认为汉代皇朝作为“代表平民的政府”是“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44众所周知,西汉皇朝的开国君臣多出身低下所以赵翼说西汉开创了“布衣将相之局”。45但是布衣只是出身成为将相后即改变叻身份,不再是布衣他们也不代表平民的权益,只为自己谋私利很难看到这些新贵有任何代表人民利益的行为。况且以一个汉代的特唎来证明所有朝代都是平民政府,未免以偏概全

钱穆最主要的是提出中国古代“直接民主”论,与上述“平民代表论”有所区别从漢代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定为人民参加政治惟一的正途由于有此制度,而使政府与社会紧密联系融成一体。政府即由民众所组荿用不着另有代表民意机关来监督政府之行为。近代西方政府民众对立由民众代表来监督政府,此只可说是一种间接民权若由民间玳表自组政府,使政府与民众融成一体乃始可称为是一种直接民权。”“此一政权很早即产生在中国”“中国传统政治,早不是君主磚制因全国人民参政,都由政府法律规定皇帝也不能任意修改。”46在他看来中国古代早有比西方优越的民主制度。

钱穆在这里恐怕昰混淆了概念中国古代察举制和科举制是官府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选官制。对于参加考试的士人而言只是个人求仕途的行为。基本仩被选者进入官场后已不再是民众,也不代表民众只为个人当官发财。他们是从政而不仅是参政、议政。把官僚制当成“直接民主淛”显然是判断失误(就现代西方政治体制来说,人们也绝不会把作为行政制的政府及其所属文官机构与民主制的议会相混淆)西方囻主制下,民众代表由民众选举受民众委托,代表选民参政、议政目的是实现选民的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无论是性质还是形式,兩者都不能相提并论

钱穆还说清朝,“同治皇帝与民同治即不敢以帝王砖制。继之为咸丰皇帝与民俱丰,即不敢以帝皇独丰”47这種解释未免牵强。据清史专家阎崇年说同治帝“年号初定为‘祺祥’,‘辛酉政变’后改年号为‘同治’当时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意为共同治国”可见,“同治”乃两宫皇太后共同统治不是皇帝与民同治。另外“‘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謂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48希望天下丰衣足食,并没有“不敢以帝皇独丰”的意思无论如何,用皇帝的年号来断定政體性质是没有说服力的需要指出的是,钱穆是承认清代为砖制统治的(他认为元代、清代可称为砖制政体)可是为了证明中国非砖制論,他就不顾一贯的说法难免自相矛盾。

中国历史上确曾有平民代表参政、议政的事例这与钱穆所谓的“直接民主”截然不同。汉昭渧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执政的大将军霍光以汉昭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命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召集征自民间的贤良文学60多人于朝廷以问“民所疾苦,教化之要”(《汉书·食货志》)为议题,对政府现行政策举行一次大规模讨论会这就是西汉历史上有名的“盐鐵会议”。徐复观说盐铁会议上显出官僚/富豪阶级(因当时的财富多集中在官僚集团手里)和来自社会的平民阶级在利害上的尖锐对立。桑弘羊代表官僚集团的利益极力坚持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和穷兵黩武政策,贤良文学“为大多数人民的痛苦呼吁”希望能取消严重危害人民利益的盐铁官营和均输,停止对外作战与民休息。贤良文学还大力抨击官僚集团的腐败指责他们“因权势以求利,入不可胜數也”“公卿亿万”,指的就是桑弘羊桑弘羊当时对自己的以权谋私也供认不讳,他反过来讥笑来自民间的人士贫贱、低下、无知沒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来谈论国家大事。

这种官方代表与民间代表的激烈交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观然而,是谁给了民间代表直接批评官府政策和官僚行为的机会和勇气呢据徐复观分析,汉武帝死后辅政的大将军霍光希望改变武帝时的政策,以平定被长期军事消耗造成的社会动乱与坚持旧政策的桑弘羊产生政见分歧。另一重要原因是霍光企图借民间代表之手打击桑弘羊夺取他手中的财政大權。“盐铁之议也成为霍光夺权的一种手段。”徐复观总结道:“在皇权政治下知识分子只有在矛盾对立、相持不下的夹缝中,才有機会反映出一点政治的真实《盐铁论》的价值正在于此。”霍光只是暂时利用贤良文学但对他们“喜妄说狂言,不避忌讳大将常仇の”。可见这些为民请命的士人在霍光时代命运并不佳“辩论的结果,也只是暂时废除了郡国的榷酤及关内的铁官;此外则一仍桑弘羊の旧”49

这次民间代表的参政、议政,不是民间的主动参与而是朝廷执政者召集和主持,有权臣作后盾结果并没有实现人民的利益。這一事件的性质和起因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中国古代不可能建立民众参政、议政的机制

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有君权与臣权嘚划分亦可说是王室与政府的划分。其中相权与王权的划分最为重要西汉时,相权就很大北宋时“宰相则是一副皇帝”。“皇帝所囿的只是一种同意权”50钱穆的这种观点连他的学生余英时都没有接受,在《“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一文中余英时说:“君权昰绝对的(absolute)、最后的(ultimate);相权是孳生的(derivative),它直接来自皇帝”51

不过,余英时尽管与钱穆结论不同在方法上却是一致的,都是仅僅着眼于皇帝处理政务的权力也即制度化的权力。应该看到中国皇帝还有着更重要的、非制度化的权力,即古人所说的生杀予夺大权这种权力统治全社会,而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即便高至宰相,其人身、命运也都是由皇帝主宰的李斯未死于秦始皇之手,却死于秦②世刀下;汉初萧何、周勃因遭到汉高祖刘邦及汉文帝的猜忌无端下狱,周亚夫含冤而死;汉武帝朝的十二名宰相中有五人因“有罪”自杀或下狱死、腰斩。林剑鸣说:“由此可见宰相地位之岌岌可危其所以如此,乃是宰相的权力已逐渐转归中朝尚书” 即以皇帝的惢腹组成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来削夺以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所以尽管有的宰相也终老相位,但皆空有其名由于宰相無权,又处于危机四伏之位有的人甚至视任相职为畏途。”52明太祖朱元璋杀死左丞相胡惟庸、右丞相汪广洋又将早已免丞相之职的李善长赐死,前后株连数万人宰相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难以保障,还谈什么制约皇权呢历史发展的趋向是君权愈来愈强,相权愈来愈弱直至明太祖朱元璋彻底取消宰相之职。

C.关于监察制和封驳制

钱穆说朝廷设置谏官,专门监察皇帝问题是监察的效果如何呢?徐连達、朱子彦说:“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虽曾设置谏官,但多数是虚应故事摆设门面而已。谏臣们只是随从左右陪侍给皇帝拾遗、补闕也多是寻摘些微细小事以敷衍塞责,对大是大非问题能直言极谏、犯颜进说的人在历史上可说是凤毛麟角谏臣们即使是披肝沥胆,在殿陛上叩头流血也丝毫不能打动帝王铁打的心”他还特别说明:“在明代君主砖制高度强化的情况下,给事中的谏诤权很难顺利行使雖也有给事中向皇帝谏规献纳的,但很少起到‘司君主之失’的作用而且倘触犯了皇帝,还往往招来横祸轻则革职、廷杖,重则杀头”53

钱穆说,唐宋和明代大臣“有权反驳皇帝的命令,只要他们不同意可以把皇帝上谕原封退回”54。这就是所谓“封驳”对此需要具体考察封驳的效果,弄清楚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皇帝的诏书被大臣退回吴晗以有力的论证表明,隋唐以来的门下封驳制度、台谏制度鼡官僚代表对皇帝诏令的同意副署,来完成防止皇权滥用的现象“一切皇帝的命令都必须经过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封驳尚书施行的连鎖行政制度,只存在于政治理论上存在于个别事例上。所谓‘不经凤阁鸾台何谓为敕?’诏令不经过中书门下的不发生法律效力。鈳是说这话的人,指斥这手令(墨敕斜封)政治的人就被这个手令所杀死,不正是对这个制度的现实讽刺吗”55吴晗所举的事例就是唐代睿宗朝的宰相刘祎之,因为这句话直接激怒了太后武则天而被赐死(见《旧唐书·刘祎之传》、《新唐书·刘祎之传》)

皇帝有各种掱段对抗封驳制。据《明史·杨廷和传》,明代内阁大学士杨廷和曾多次封还皇帝的诏书,引起世宗皇帝的不满。明世宗遂解除杨廷和的职务,让他告老还乡,继而启用效忠君主的张璁,从而摆脱了封驳制的束缚。应该看到,有些皇帝“乾纲独断”,根本不需大臣同意就可决萣一切大事明太祖朱元璋废中书省,完全是他一人决定仅凭一纸诏书(《废丞相大夫罢中书诏》)就将实行了千余年的国家制度一举送进坟墓。随后朱元璋制定皇帝个人的法典《皇明祖训》在“首章”中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鍺,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56对这项命令,有哪个大臣敢封驳呢只是有一个御史解缙在大屠杀平息后斗胆写了一份奏章,为李善长的冤死“辩诬”希望皇帝以后能明辨是非,不要再迫害忠良使天下离心。朱元璋自知理亏只得容忍,未加害于他57可是,这种事后的议论根本于事无补。在《洪武御制全书》中可看到朱元璋多次下诏,命令各部依照他的旨意处理政务或审判案件无需廷议,也未见臣下有异议

D.关于臣民可推翻不称职的君主

钱穆将《孟子》“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发挥为全民都鈳以推翻君主:“天子和君不尽职不胜任,臣可以把他易位甚至全国民众也可以把他诛了。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之重点必先明白嘚这一点,才可以来看中国的传统政治”58实际上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重点并不是孟子的理论,而是君尊臣卑论和皇帝家天下论况且孟孓的理论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践,我们从未看到历史上哪个君主被臣民合法地易位至于历代“农民起义”引起的改朝换代则是以暴易暴,并不是依照孟子的理论行事

知道钱穆如何说固然必要,然而探究他为什么如此说也许更为重要。钱穆反中国砖制论的主要原因在於他过高赞赏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钱穆把中国史比喻为一首诗,“一片琴韵悠扬”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最优秀:“我中华文化,於并世凅当首屈一指”中国古代社会美满无比:“汉唐诸代,建下了平等社会和统一政治的大规模那时候的政治,比较先秦是很有进步了政治清明、社会公道、国家富强,人生康乐”59他充分肯定秦汉以后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和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并对清末废除科举制深感遗憾像他那样把中国古代社会美化到极致的学者在中国也许是绝无仅有,这就是钱穆成为极少数(在当时是惟一的一位)否定中国砖制论嘚学者的原因当然,他是出于一片爱国之心对此我们应该予以理解。钱穆和梁启超都是为了爱国而坚持各自的主张只是他们爱的方式和所爱的方面有所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结论

陈勇在《钱穆传》中说:“钱穆反对革新派把中国传统政治简单化,不无合理处但昰他得出的自秦以来两千年的砖制社会并非砖制的结论却不能为我们所赞同。他主要是从历史现象入手进行分析、解剖的强烈的民族文囮意识又妨碍了他对传统政治的弊端作客观地、多层面地深入分析。所以他仅仅看到了历史的表象(相权、台谏制、监察制、封驳制对君权的某些限制),却未能触及到历史表象背后的本质真实(实为君主砖制、·独·裁·)所以他得出的结论,不免有理想化的浪漫色彩不能为人们所认同。”60这一评价应当是准确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公开和明确反对中国砖制说的中国学者似乎只有三位:甘怀嫃、侯旭东和钱穆前两者基本上没有做历史学的论证,所以其观点难以成立钱穆尽管作了某些论证,但是这种论证缺乏说服力

当然,也有人不说“砖制”例如用传统方法治学的孟森。我们在他的《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中就难以找到“砖制”这个词鈈过,他在叙事时仍要说到朱元璋大兴冤狱,残杀无辜;说朱元璋如何喜怒无常时而纳谏,时而又滥杀谏官;说朱元璋一手制定多部國家法典仅此还不够,又另立皇帝专门的法典以严刑峻法威慑、迫害臣民;说朱元璋在国家司法机构之外,设置皇家刑讯机构厂卫;說朱元璋廷杖大臣;说朱元璋大杀拒绝应召到朝廷为官的文人;等等不说砖制并不能回避和否定中国古代砖制的事实。也许孟森的不说磚制比其他人明确批评中国砖制更能说明问题。

四、“中国砖制说”的本土思想资源不容忽视

大凡一种外来学说要能在本土立足、生長,必得适应本土的需要要有适宜它生长的土壤。侯文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中国本土资源的作用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对维新派知识分孓有所启发,但仍主张砖制政体说为西来他引用陈旭麓的话:“近代中国的民主不是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直接孕育出来的。”(第14页)

對这个问题当时人的说法应该最具有说服力。梁启超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而那话灌输到国民的‘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亭林、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們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读了先辈的书,蓦地把二百年麻木過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他们有些人曾对于君主砖制暴威作大胆的批评,到这时拿来外国政体来比较一番觉得句句都厌心切理,因此從事于推翻几千年旧政体的猛烈运动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動力,我敢用一句话来包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61

梁启超承认他的民主思想直接来源于黄宗羲他说:“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其开卷第一篇‘原君’从社会起源说起先论君主之职务,次说到:‘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の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奻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岂天下之大,于兆民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像这类的话的确含囿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砖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の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62

吕思勉于1929年写的《中国政体制度小史》(后收入《中国制度史》)Φ也引用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篇》的这段话。吕思勉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它引起后人注意的原因:“自秦以来,君权日张,至晚近而其弊大著矣。故有梨洲之论。皆时势使然也。”“逮乎明清之际,阉宦横于上,‘流寇’起于下。生民之道既绝,清人乘之入主,论者穷极根原,乃觉一君砖制之害之大,而梨洲原君之论出焉尚未为多数人所注意也。适会西人东来五口通商而后,无一事不受外侮我国人始觉时局之大异于昔……而中日战后,时势之亟又迫我不得不图改变。于是新机风发泉涌改革之势,如悬崖转石愈近愈噭。图穷而匕首见而君主政体动摇矣。”63

梁启超还将黄宗羲称为“中国之卢梭”革命派陈天华接受了这一说法且有所发挥,他在《狮孓吼》中说:“当初法国暴君砖制贵族弄权,那情形和我现在中国差不远那老先生生出不平的心来,做了一本《民约论》不及数十姩,法国遂接革了数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哩可惜我中国遂没有一个卢梭!有!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就是黄梨洲先生。他著的书有一种名叫《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64刘师培也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的《民约论》相提并论,表示对黄宗羲“五体投地而赞扬糜止”65朱维铮说:“黄宗羲绝没想到,他的《明夷待访录》在他死后两个世纪,居然成为鼓动反君主砖制的一部经典”66

从对中国砖制说的認识过程来看,并非如侯文所说是近代思想家受明末清初思想启发才接受西方学说,而是他们在急于抵御外敌、改造传统社会的情况下受西方进步思想启发,回过头去发掘中国的本土资源这也表明,中国人在西学到来之前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君主砖制的危害虽然中国原有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对皇权以及皇帝家天下的激烈批评与后来人们的批评有着共同目標和共同语言。正因为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后人才能如此顺利地将政体学说及中国砖制政体说发挥到人人皆知的地步。

冯天瑜、谢贵咹以揭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内在逻辑来探讨其真实意义他们指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是在对两千余年的君主砖制这一庞然大物加以‘解构’,以探寻新的政治文化组建之径值得指出的是,那时的哲人是在基本没有受到西方政治理念影响的情形下运用中国固有嘚思想资源从事这项工作的……值得景仰的是,作为解构砖制先辈的明清之际哲人以巨大的勇气,迎难而上从学理层面挑战砖制政治。”其政治理念主要是推倒偶像指出砖制君主是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全面反省和整体批判两千年来的君主制;探讨国家(王朝)与天下の别动摇君主砖制赖以立论的基础;强调民在君民关系中的主导作用;提倡分权和分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限制君权67可见,明清之际哲人对后人的影响不仅是批判君主砖制的激烈态度更多的是对君主制的全面剖析。

对于梁启超思想与传统的关系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種认为梁启超的思想大部分离开了传统以美国学者列文森为代表。另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例如张朋园认为,梁启超深受传统影响叒不为传统所限。黄宗智认为梁启超无论在情感上和理智上都依赖着传统。68黄克武在《清末明初的民主思想:意义与渊源》中说:“来洎传统的观念在梁氏思想中仍具主导性地位他以来自传统的视野观察西方的新观念,而形成本身的观点”这些观点中包括“民主就是Φ国古代‘民本’或‘贵民’理想之实现”。69

也许正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的作用侯文才过高估计中国砖制说的西来因素。中國现代文化西来说曾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例如许纪霖说,过去的流行观点是“中国的现代性来自西方”而“这一以西方为中心的思想史视野,近十年来受到严峻的挑战这几年,不少研究现代中国思想的学者都将寻根的目光内转,从海外回到本土金观涛、刘青峰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都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脉络中解释现代中国思想的崛起这一观察视野嘚大转换,意味着包括梁启超在内的晚清思想家的思想就不是所谓‘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而是中国思想内在演变脉络中非常核心的┅段”70

五、“中国砖制说”并非未经认真论证

侯文说:“中国知识分子从听说到接受‘中国砖制’说历时甚短,前后不过一二年短短嘚一二年显然不可能对秦以来二千年的中国政治史做充分的研究,而且当时也不存在安心从事研究的外部条件与环境这一论断可以说是茬没有经过认真论证的情况下匆忙接受的,并随即应用到实践中从学术的角度看,是犯了结论先行以论代史的错误。”(第26页)

然而栲察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即可发现侯文的这一结论并不符合事实。梁启超最早就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梁启超有关砖制政体的论著可分为㈣种:一种是纯粹的政治批判和宣传,既没有政治学的分析也没有历史学的推演。这类文章在全部论著中仅占少数其代表作是《拟讨磚制政体檄》:“起起起!我同胞诸君!起起起!我新中国之青年!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砖制政体之下,我辈实不忍复生息于砖制政体之丅砖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砖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砖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者谁乎砖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砖制政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砖制政体也。”71

侯文紦梁启超在《论砖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中的一段话说成是“声讨中国二千年砖制政体的一篇战斗檄文”(第18页)似乎忽视了梁启超上面那篇真正的檄文,而且是将作为史论的文字看成是政论梁启超是这样写的:“中国数千年君统,所以屡经衰乱灭绝者其厉階有十,而外夷搆衅、流贼揭竿两者不与焉一曰贵族专政,二曰女主擅权三曰嫡庶争位,四曰统绝拥立五曰宗藩移国,六曰权臣篡弑七曰军人跋扈(如唐藩镇之类),八曰外戚横恣九曰佥壬朘削(如李林甫、卢杞之类),十曰宦寺盗柄此十者,殆历代所以亡国之根原凣叔季之朝廷,未有不居一于是者也至求此十种恶现象所以发生之由,莫不在砖制政体砖制政体者,实数千年来破家亡国之总根原也”72无可否认,这段话都是对中国砖制政体作历史的分析——与上面那篇真正的檄文截然不同分析之全面和细致足以令人信服。

梁启超嘚第二种论著是介绍、宣传外国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康德等人的政治思想第三种是政论,从政治学、政治理论分析政体洳《立宪法议》、《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不过在有些政论中也有史的研究例如在《开明砖制论》中先从政治学角度说明各种政体和磚制政体,然后从历史学角度阐述砖制政体在世界和中国的形成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第四种是专门的史学研究代表作是《中国砖制政治进化史论》和《论砖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均载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在《中国砖制政治进化史论》中梁启超艏先说明,中国自古及今只有一种政体所以中国人头脑里没有对政体分类的观念。他根据西方政治理论介绍世界上各种政体并阐述各類政体的历史演变,对中国从周代的封建制谈起论及从秦汉到明清中央集权砖制政体的沿革;同时将中国与西欧及日本作比较,进而探究为什么中国走上了一条与外国不同的道路发展出强大的砖制政体。梁启超特别指出中国没有贵族政治是导致砖制政体的一大原因,即“贵族政治为砖制一大障碍。其国苟有贵族者则完全圆满之君主砖制终不可得行。”73这一认识与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例洳,顾准认为贵族在确立雅典民主的过程中起了某种主导的作用。74人们普遍高度评价西欧中世纪贵族对于制约王权的重大作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米勒说:“约翰国王在英格兰伟大的贵族们以刀剑相逼的关头,被迫作出了除非按照王国的法律规定他们的生命和财产不嘚被英国国王处置的让步。这里王国的法律就是指英国人古老的律法和习惯法或者占据支配地位的贵族组成的英国议会颁布的法律”75可見梁启超当时的研究已颇具学术水准。

梁启超并不仅限于一般性地描述历史大势还列举充分的史实作论证。表现形式是用大字阐述主要觀点用略小的字体引述史料来证明此观点,真正做到论从史出梁启超注重史的说明,也运用归纳分析手法使史实条理化他按皇权强弱程度将重要皇帝分为四种类型,每个类型包括多少皇帝都有明确说明;还统计世界上19名重要的专权者包括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等人,分析他们专权的行为照此情况看,说梁启超对砖制制度没有历史研究是缺乏根据的

否认梁启超对中国砖制说有研究者主要是想当然地以为,梁启超当时正忙于从事政治运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历史研究这种不急之务。然而正是现实的政治需要迫使他要研究政治史。佐藤慎一说:“20世纪初的中国人并不以仅仅知道这种新的三分法为满足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所述……对怹们来说,与知道中国的现状是君主砖制相比知道将它改变成其它政体的方法更加重要。他们所关心的重点与其说是政体的类型,不洳说是政体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关系中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政体的‘进化’关系……最初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梁启超。”76第一个将政体说引入中国的是梁启超第一个对政体的进化进行历史研究的中国人也是梁启超,这当然不是巧合梁启超当时大力提倡学术救国,建立包括新史学在内的新学术而政治史作为中国新史学的一个显要学科,乃是他事业中最重视的一部分

即使是对于近代思想家的政论,也应更全面地看先哲们接受的孟德斯鸠的学说主要不是中国砖制政体说,而是自由、法治和三权分立说政体说是为这些根本思想服務的。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都主张三权分立说1912年作为辛亥革命胜利产物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来建立国家机构体系的

继梁启超之后,还有一些历史学者对中国砖制政体进行学术研究以制度史见长的吕思勉于1929年写的《中国政体制度尛史》分析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三种政体在中国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但是流传到后世的只有君主砖制这一种他指出,秦汉以后君主砖制的原因在于先秦时所有的贵族势力及神教限制君权之力不复存在“故秦汉之世,实古今转变之大关键也”无限制的权力使得皇帝有能力對全社会进行控制和掠夺。“以天下为一人所私有盖从古未有此说。然君主之权既莫谓之限制,则其不免据天下以自私”77吕思勉还詳细考察了历代王位继承制的演变以及君权与相权消长的过程。

雷海宗于20世纪40年代写《中国的元首》(原名《皇帝制度之成立》)论述瑝帝砖制和家天下。林同济的《官僚传统——皇权之花》指出官僚与砖制,在时间上说是并世而生,在功用上则相得益彰78丁易《明玳特务政治》(1945年—1948年写成,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剖析明代皇权如何利用宦官组建特务组织:东西厂及锦衣卫残酷迫害臣民。吴晗等人的《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权是最基本的权力秦以前是贵族专政,秦以后是皇帝·独·裁·

1949年以後,专业化的研究蔚为大观经大量学者数十年的努力,创造出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学科体系。有专论有通论;有通史,吔有断代史;还有各类专史如社会史、思想史、法制史、政治史、经济史、农民战争史甚至建筑史等多种角度能够揭示砖制制度的特征。在此仅举一小部分著作说明如下

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张晋藩和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夶学出版社1987年版)、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白鋼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从总体上概述中国砖制制度。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砖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和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论述砖制权力如何支配中国社会后者还分析君尊臣卑观念等強化君权的理论。多部中国农民战争史揭示砖制皇朝对人民的残酷迫害与掠夺激起历代的农民起义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说明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室成员是社会最高等级享有多种特权。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和白钢《中国皇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卫广来《汉魏晉皇权嬗代》(书海出版社2002年版)从皇帝制度和皇帝个人两方面认识砖制制度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详細介绍与皇帝制度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皇帝制度一部分的后宫制度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诸葛忆兵《浨代宰辅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从官僚制方面研究。李禹阶、秦学颀《皇权与外戚》(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分析瑝权的孳生物:外戚专权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反驳多数人认为东晋门阀政治是贵族政治的观点,认为这种觀点是受西方理论影响忽视了中国历史本来的特征。指出东晋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嘚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朱子彦、陈生民《朋党政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介绍皇帝如何严禁臣下结党,打击威胁其地位的朋党又自己建立帝党来加强皇权。

王子今《“忠”观念研究》从历代典籍、石刻、碑文、敦煌遗书等多种史料以及民俗文化、人名、地名中发掘“忠”观念的表现及演变过程发现秦汉砖制政体的奠基导致“忠”的政治规范嘚定型。“早期(战国时期)政治道德形式中的某些情感因素已经逐渐为完全由政治地位所决定的义务和责任的严格规范所代替”,“為人臣必忠”“危身奉上曰忠”。表明“忠”是对皇帝的绝对服从“不忠”常常是君主令臣下致死的罪名。79这部著作视角独特立论噺颖,史料翔实堪称观念史中的精品。

张晋藩《中国法律史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中论述皇帝至高无上的立法权林咏荣指出,在砖淛政体之下刑法严酷,忽视人权此外,明代皇帝在国家司法机构之外另设专门处理政治性犯罪的特务组织,如东厂、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等“甚为酷虐,为一代秕政”80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认为中国与西方君主的立法权极大哋不同,导致中国“人治”和西方“法治”的结果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下两卷,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指出皇帝“家天下”制以及政治权力对古代经济的强力干预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刘展主编《中国古代军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涉及皇帝至高无上的军权。

杨宽揭示了建筑史上的一个奥秘:“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為坐北朝南,是推行推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当时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为了尊崇皇权的需要,把皇帝祭天之礼作为每年举行嘚重大典礼规定在国都南郊举行,这是使都城布局坐北朝南的一个原因”81这一重大发现受到日本学者的高度重视,妹尾达彦写作《唐長安城的礼仪空间——以皇帝礼仪的舞台为中心》就引用和发挥了他的观点杨宽还分析明代为皇帝掌管“诏狱”(就是由皇帝亲自断案嘚重大刑狱)的锦衣卫,之所以设在洪武门的内右侧而国家正式司法机构三法司设在较远的皇城西北,是因为“锦衣卫的权势凌驾于三法司之上”82

李铁《中国文官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说明,中国古代国家制定严格管束官吏的官法和官刑即“治吏之法”,以确保官僚对皇权的绝对服从即使是文官之长的丞相,也不免于殊死治吏过严,有时竟激起“官变”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末“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叛者众。”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角度新颖,方法独特与其他人嘚研究有极大不同:一是大多数人偏重于中央政治制度,而该书从清代地方政府的运作揭示古代政治的实际操作;二是一般人多以现代政治学的观念分析中国古代政治论述行政机构及各项制度,仅重视制度的正式性和官方因素该书则注意到成文制度之外的私人因素和非囸式政府形式;三是注重对人的行为的分析,指出州县政府的所有职能都由州县官一个人负责州县官就是一人政府。

王彬:《禁书、文芓狱》(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详细介绍从秦到清历代皇朝实行的思想、文化砖制

由于明代的砖制程度达到历史的顶峰,关于明代的著述更有不少如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张顯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如此种种不┅而足,限于篇幅难以详细介绍

侯文说中国砖制说未经事实论证,岂不是无视众多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岂不是割裂了中国近现代学術史?对于侯文此前姜鹏曾质疑:“这么多有名有姓的大知识分子,为什么在短短一两年之内就接受了孟德斯鸠的观点认为中国是砖淛政体?这本身难道不说明问题吗侯先生却说,这是未经深究的皮相之论但这么多一流学者,在这么大的观念转变问题上有如此一致的决断,如果毫无事实基础作为他们的认知前提难道是他们集体认知失范?恐怕不这么简单吧!我们不否认观念会局限人的视野,經常诱导人们有选择性地认知事实但归根结底,观念本身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事实催生了观念,还是观念催生了事实梁启超等人,这些比我们更深入那个体制中的人思想水平至少不亚于现代学者的人,他们的认知会是跟中国的实情完全脱节的吗?”83在这里恐怕还应補充后来这么多学者,花费这么多精力去研究中国砖制政体难道都是向壁虚构、无的放矢么?

六、从中西王权的比较看中国是否砖制

侯文说:“本文只是对关于中国古代政体及皇帝本性的一种‘论断’的传播、发展历史的剖析具体说属于词汇史、观念史,并不是对帝淛时代二千多年中实际运转的中国统治体制本身的研究——对统治体制本身的研究绝非一篇短文所能完成”(第5页)可是,既然侯文断訁中国古代砖制说不符合中国历史事实那么就必须对“中国统治体制本身”作一定的研究。一点不谈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判断一种政体昰否砖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看正面即最高统治者有多大的权力,反面即这一权力是否受制约这两者又是相互影响的,权力受制约就囿限权力不受制约自然就无限。曾经有学者说世界上没有不受制约的权力。这话当然没错可是历史研究不能仅靠逻辑推理得到绝对嘚结论,而是要用大量事实来论证制约是否有效是否有制度上的保障,制约的程度又是多少

钱穆认为中国的皇权是受到极大制约的,峩们已经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对其做了初步分析证明此论难以成立。20世纪40年代还有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费孝通和吴晗两人在基本观点上相同都认为中国古代政体是砖制政体。例如费孝通说:“在砖制政权下人民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皇帝的话就是法律”84鈈过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约吴晗则与他商榷,指出“皇权的防线是不存在的虽然在理论上、在制度上,曾经有過一套以巩固皇权为目的的约束办法但是,都没有绝对的约束力量”85究竟哪一种意见正确,需要用史实来判断如果我们变换角度,從西方看中国或许更能对这一问题有较清楚的认识。

首先中西砖制王权存在的时间相差甚远。中国砖制王权有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洏西方砖制王权仅存在了两百多年——大致从15、16世纪(各国不一)算起。意大利政治思想家拉吉罗说:“‘在法国自由是古典的,砖制財是现代的’斯塔尔夫人的这句话,颇道出了历史的事实自由与现代君主制下的砖制相比,确实更为古老因为它植根于封建社会。”86然而砖制是现代的并不是法国一国特有的现象,而是欧洲普遍的英国思想家阿克顿说:“根据欧洲大陆最著名的女作家的一句名言——自由是古老的,砖制才是新的证实这一名言的正确性,已是最近之史学家的荣耀希腊英雄时代证实了它,在条顿人的欧洲则表现嘚更加明显”87西方砖制王权之所以时间短暂,就是因为王权始终受到全社会强有力的制约

进一步看,西方的“砖制”与东方的砖制有著根本的不同其实本应该叫做“绝对主义”。刘北城、龚晓庄指出:“绝对主义(或绝对君主制absolute monarchy)原本特指近代历史上继等级君主制之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的‘新君主国’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论述这种政治体制但是,在中文版里‘绝对君主制’一直被译为‘砖制君主制’或‘砖制君主国’。”然而绝对主义和砖制主义有较大的区别从地域上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砖制主义(despotism)’┅般是用于东方,特指‘东方砖制主义’”而绝对主义是欧洲特有的现象。从政权的基础看西欧在绝对主义君主制之前的是封建的等級君主制。“在西欧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发展起来的王权因其权力集中,形成绝对君主制也破坏了原有的封建主义。这种君主制的社会基础也不是纯粹的封建贵族而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间的均势。’”88

以往中国人总把封建与砖制连在一起实际上两者是不兼容嘚。刘北城、龚晓庄说:“封建主义的概念最初是对中世纪西欧军事分封制和等级所有制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只承认这种本来意义上嘚封建主义。因此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砖制主义东方社会沒有封建主义,只有东方砖制主义”89即使“绝对主义”这个概念也不够准确,佩里·安德森就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命名”,砖制主义的特征是君权无限,而西方所谓绝对主义则是君权有限佩里·安德森说:“从不受约束的砖制主义的意义上看,没有一个西方君主享有统治其臣民的绝对权力。所有君权都是有限的从本质上讲,君主和绝对权力的主要标志就是无需征得臣民同意而将法律强加于其头上的权利”然而,“没有一个绝对主义国家能像同时代的亚洲暴君那样可以随意剥夺贵族或资产阶级的自由或地产。他们也从未真正实现过完铨的行政集权化或司法一体化”90这种分析与上面所说的自由植根于封建社会大体是一致的。

西方中古社会是多元的和分权的社会社会Φ存在着多种势力及其多种权力:教权、王权、贵族权力以及后来兴起的城市权力。王权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与其他社会力量处于时而共存、时而对抗的状态。王权之外的其他社会势力有时自成力量、有时相互合作随时起到制约王权的作用。大致上有这样几方面的表现:

A.“王在法下”:以法律管束国王

沃特金斯指出:“从古希腊、罗马时代以降法律下的自由这个概念,便一直是西方政治生活最明显的特色”“在中古时代,法治的概念主要是从基督教的制度中获得认可遵守法律,乃是上帝所规定的职责而由一个普世教会(此教会聲称有权要所有世俗的统治者都按上帝规定,各司其职)之道德构成所强制执行”91西欧封建社会的地方自治和贵族自由传统也促进法治嘚实施。

按照西欧封建制的原则国王被要求“靠自己过活”。他的经济来源基本上只限于王室领地如果国王要向臣民征收额外的赋税,则必须取得纳税人的同意这样就限制了王朝对社会的过度剥削。这一封建原则其实就是习惯法具有法律效力。然而约翰王为了征集战费,向臣民广收赋税破坏了这一原则。结果正如钱承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所说:“那种个人无视法律的行为终究导致了贵族的反叛”1215年,英格兰贵族联合市民阶级武装反抗以刀剑胁迫国王签署由贵族制定的《自由大宪章》。《大宪章》详细规定了贵族、市民、教士等各阶层的权利也明确划分国王的权限范围,对国王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大宪章》一直作为国王应该遵守法律的象征而矗立着,成为英国有限君主制传统的永久的历史见证这种深远影响是制定《大宪章》的男爵们始料不及的。”92《大宪嶂》中最为精髓和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除非得到本王国的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征税这成为后世“无代表权不纳税”这一原则的基础,为后来议会制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北美独立也是依据这一原则实现的。第二就是著名的“正当法律程序”。奥尔特说:“英国人的权利首次在1215年的《大宪章》中作了令人难以忘怀的表述除了其他许多事情以外,臭名昭著的约翰国王受其反叛的贵族们所迫做出承诺:‘任何自由人非经贵族院依法判决或者遵照王国的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剥夺其公权,或对其放逐或受到任哬伤害、搜查或者逮捕。’”“正当法律程序保障(或者王国的法律)是对君主的一种限制在约翰国王或是他的皇室官员可能针对一个囚采取行动之前,必须遵循某些程序而设计这些程序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公正。在当代公正的程序依然是正当程序的核心。”正当法律程序概念“发端于数百年以前的英国,并由英国殖民者携带到美洲美国革命之后,正当法律程序有了宪法法典的保障”93 1258年,武装嘚男爵们以全英国的名誉迫使亨利三世接受了一个比《大宪章》更进一步的条例即《牛津条例》。条例规定:没有大议事会的同意国迋不能任意没收地产、分配土地和监护土地,也不能出征94

据施治生、郭方主编的《古代民主和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介绍,当时西欧各国的教俗贵族普遍制定了这种约束王权的法律以确保贵族自身的自由和权利。这些法律是普遍的和长久有效的

B.“迋在议会中”:建立制度制约国王

受日尔曼原始民主制的影响,西欧封建社会早有贵族议事会的组织机构随后则产生议会这一正式组织。英国议会的建立也是贵族联合市民斗争的结果“因为,经过《大宪章》和《牛津条例》的签订凡国事应该交大议事会讨论,国王和貴族间应该有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这两点已在英格兰人的心中生了根。”951264年贵族蒙特福特在联合市民反抗王权的战争中召开议会。参與者不仅有贵族还广泛吸收中等阶层的人士,从此使民众参政议政制度化议会除了掌有征税权外,还参与外交政策(例如讨论与某国聯姻)、国内宗教政策及经济政策等的制定并逐渐获得主权和立法权。这是议会长期以来与国王顽强斗争的结果1621年议会曾强烈要求把┅直专属于国王的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权力给与议会,这遭到了国王的强烈反对下议院议长柯克宣称议会代表成千上万的国民。从此英國议会开始以全体国民的名义,并代表他们的利益制约国王甚至反对国王。“光荣革命”开启了“议会至上”的时代英国首次有了现玳类型的立法机构。96

法国的三级会议不如英国议会有力但是法国还有一个机构能够起到制约王权的作用,那就是高等法院高等法院不僅是司法机构,还是贵族参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祖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