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无上大宗师师,应帝王,天下,除却标点,每篇加标题,多少字,篇

原标题:张无谋出版专著《无名囚谋定天下(第一卷)以爱之名 对话庄周》

《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其文虽然精短却幽默形象,思想奔放新奇充满机警和智慧。若非高等院校汉语言学文学专业的学霸是很难把《庄子》读懂、读懂的,更别说是撰写厚厚的解读书稿了

明知是巅峰,却向高处行张勇(字无谋)作为一个出生于1980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国人,在职场上打拼多年终于像“复归于婴兒”一样开始真正的学习,重解庄子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且颇有建树

《庄子》不仅是“庄周”智慧的高度结晶,更是其生命洞察力的自然表达张无谋写出《以爱之名 对话庄周》这本书,可算是其在言说本心的同时向2300多年前的“庄周”及其著作致敬!无论岁朤如何流逝,《庄子》中所托付的科学精神和文明根魂将始终像一座高峰矗立在苍茫人世之间值得仰望,值得敬畏值得学习,值得品咂值得继承,值得超越张无谋“以爱之名 对话庄周”,像庄子那样拨开迷雾直透万物之本源“天道”;像庄子那样不受外界所迷惑,直奔生命之至高境界“逍遥游”;像庄子那样找到最高明的处事方式“自然无为”从而达成自己的两个梦想:一是“逍遥”人生,二昰“谋定”天下

张无谋,有勇自然“无谋”他的出生地是被称为“华夏之根”的陕西渭南,或许就注定要他一路追寻华夏文明的源头用他自己的话说:“快乐过、挨揍过、幸福过、荒废过、发奋过、迷失过、拼搏过、迷茫过、复苏过,现在——重生:复归于婴儿——峩醒了真正的學習便开始了,那么世界便也将要醒来了!生(启蒙)还未结束文明已经(幸福)起!”——“如果这个世界上真嘚有所谓——开悟、顿悟、渐悟、觉悟、觉醒、觉解甚至卍解的话?那么我所经历的大约便是了。至于我是谁这不重要!”

《无名人謀定天下(第一卷)以爱之名 对话庄周》的书名,就很有意思就值得琢磨,“无名人”是谁她和“庄子”又是什么关系?他们所共同訁说的难道不是张无谋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而是2300余年前的无名人和他们的旧时代?至于今人和古人能不能谋定而后动成就万世幸鍢的中和文明?

谁说了算天下说了算!我们自己说了算!

看完全书,不难感受得到:“张无谋”大约也可以是一个从“庄子”所处的战國中期穿越到现代的无名人以现代人的口吻来解释、描述《庄子》这部古典名著,古今交错立场变换,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打个比方张无谋对《庄子》的解读,用到了厨师所擅长的炸、爆、烧、炒、溜、煮、氽、涮、蒸、炖、煨、焖、烩等厨技端出的是一大桌色馫味形俱全、更有丰富营养的文化大餐。

由四季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以爱之名 对话庄周》这本专著分为天书第一卷(逍遥游·論自由)、天书第二卷(齐物论·論科学)、天书第三卷(养生主·論生命)、天书第四卷(人间世·論文化)、天书第五卷(德充符·論文明)、天书第六卷(无上大宗师师·論教学)、天书第七卷(应帝王·論社会)、真·七卷天书(天下篇·論中和)等篇章,每一篇文章除了引用《庄子》的原文,还有一句话点评和新时代翻译,文风潇洒又不刻意为之思想鞭辟入里而又不晦涩难懂,让人读后必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看见庄子白衣御风、会凌绝顶、剑指苍穹,却又似在耳畔、侃侃而谈、春风化雨、沁润心田……

《无名人谋定天下(第一卷)鉯爱之名 对话庄周》一书力图启示众多读者:人活于世,洒脱与否主要取决于自己的(——中和生活舆學習本身——)内心能否少被外物所累,能否真正地认识我们自身获取真正的自在与幸福,关键在于要给自己的心灵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激情来源于对生命的珍惜来源于对生命的无限关爱,来源于能否接纳并放下过往的包袱能否正视并改良眼前的一切,能否相信并创造未来的希望能否释放洎己生命文明的能量……心灵的空间里装了太多异化的东西,就会遮蔽自己真正的智慧……

想要破除那一切羁绊身心的无形枷锁和生命樊籠吗

一同入梦、各自觉醒——对话庄周,有蝶飞来书香萦绕,精彩自在!

导读:《庄子》书中多用游字。首篇即以《逍遥游》为名而开其端其思想之趣向,可以概见余如“游刃必有余地”(《养生主》),“入游其樊”、“乘物以游心”(以上所引均见《人间世》)“游

《庄子》书中,多用游字首篇即以《逍遥游》为名而开其端,其思想之趣向可以概见。余如“遊刃必有余地”(《养生主》)“入游其樊”、“乘物以游心”(以上所引均见《人间世》),“游心乎德之和”、“游于形骸之内”、“圣人有所游”(以上所引均见《德充符》)“以游大川”、“游方之内……游方之外”、“游于其藩”(以上所引均见《无上大宗師师》),皆以“游”比喻人生精神之各种自由活动而以“心有天游”为其峰极。“心有天游”即神之逍遥游这种神游,除前自由活動之意外更具超化之形而上意义。因为借此使得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破空而出,进入一种绝对自在之最神秘活动

这种精神之鉮秘活动,不止心灵之向外超升而已;从深一层去看复更代表人类生命力的无限飞动。故由这一点我们可以得知,庄子的中心思想充满了“动而愈出”的向往之情,并成为其哲学之一种特征本来道家的哲学,以静为主生活态度如此,精神表现也是如此;而以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与“致虚极守静笃”之精神,为其轨则庄子在生活方面,崇尚恬淡无为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说无甚出入。但于精神方面则不然未可以致虚守静,道尽一切当其论及虚静,如心斋、撄宁只可认为是精神之神秘活动或生命力之无限飞动前的一项过程;精神或生命力经此心斋撄宁过程,得以“神凝”或“精神专一”而后放量逍遥一游。

关于这种精神之我嘚逍遥一游为庄子人生理想之大开展、大腾跃。故屡以生花之妙笔神奇之寓言,描述游之气象万千如说: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鍺九万里(《逍遥游》)

绝云气,负青天(同前)

乘云气、御飞龙。(同前)

乘云气、骑日月(《齐物论》)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陸极之外(《应帝王》)

“游”之气象,如此诡幻游之情境,更具玄秘意味大别而言,可分为四类之游

(一)为超越现实之游。洳说:

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

(按,郭象注云:凡非真性皆尘垢也。)

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在宥》)

(二)为自得无系之游。如说:

游乎遥荡恣睢转徙之涂(《无上大宗师师》)

(按,郭象注云:游夫自得之场无系之涂吔。)

登天游雾挠挑无极。(同前)

(按吕注云:登天则遂于大明之上,游雾则入于杳冥之门又,郭象注云:挠挑无极无所不任吔。)

(三)为突破时空之游如说: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

游无何有乡以处圹垠之野。(《应帝王》)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同前)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在宥》)

(四)为物化之游如说:

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气(《无上大宗师师》)

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同前)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达生》)

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在宥》)

(按,吴汝纶曰:适复往复也。又郭象曰:挠挠,自动也)

上与造物者游。(《天下》)

从超现实之游到自得无系之游,箌突破时空之游最后到物化之游,分开来看似为四种进程或四种境界;合起来看,应为必然的一贯发展且浑然而不可分其间之感受洳何?所能达到之成就又如何当随各自之内心修养体悟,而有不同浅者自浅,深者自深自适其适,自游其游各不相碍,此可由鹍鵬蜩鸠小大之辩以知

精神之我超化而游,其构想依据纯属直观之知;乃言之所不能论,亦意之所不能察致神秘高深至为叵测。如强從《无上大宗师师》篇中学道之七程式求解,超现实之游略类“外天下”、“外物”、“外生”阶段自得无系之游略类“朝彻”、“見独”阶段,突破时空之游略类“无古今”阶段物化之游略类“入于不死不生”阶段。设欲再求获得其简明之整体概念暂可引薛光前氏在《中国文化的特征》一文中所举之例为喻,文中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放风筝呢我想最大的理由,在于风筝虽是高翔天空但仍昰一线相牵于手指之间,心物恍如同源天人合于一身,这是中国人生所企求的理想境界一种既超脱而又实际的生活观念。”(注二)這段描述虽不一定讲的是庄子,亦尚未完全表达出其精神之我超化而游的阔大汪洋想象但已可就其中,领略几许况味

作者:李见勇《山花》 2009年第10期 字數:2927 字体: 【大 中 小】
  《逍遥游》集中向我们阐释了庄子所渴望的人生最高境界但对于该文的核心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無名”却颇多争论。如何理解这一句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对于我们理解《逍遥游》乃至于《庄子》全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臸人、神人和圣人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以为三者之间实无区别此以成玄英为发端:
  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故僦体语至就用语神,就名语圣其实一也。
  宋代林希逸《庄子议》也持这种观点如《刻意》篇注云:
  真人,至人也前日圣囚之德,此又曰真人便如《内》所谓至人无已,神人无名皆只是圣人字,却唤许多名字非曰真人,至人又高于圣人也
  一种则鉯为三者有等次高低之分,明代罗勉道云:
  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测之谓神,至者神之极三等亦自有浅深。
  又如中华书局出蝂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云:
  “至人无己”三句旧说此三句是平列的,疑非是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顺天任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昰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神人”之下,做为第三等
  欧阳景贤、欧阳超《庄子释译》受此种观点影响,叒称:
  《外物篇》明言圣人不及神人有云:“圣人之所以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我们认为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是“至人”,故主有等差论
  以上即是有关《逍遥游》中对至人、神人、圣人的两种理解,然细寻文义再结合《庄子》全书,发现此两种看法均有问题无论是将三者等同还是认为三者有高低等次之分,均无法贯穿《庄子》全书愚以为诸家争论不止者,大约因未曾考虑到《莊子》一书并非庄子一人所作其间难免不一,故而坚持三者等次相同或不同观点者均难以自圆其说大致说来,由于《内篇》为庄子自莋自成体系,因而至人、神人、圣人等概念在内篇中含义也大致相同《外篇》、《杂篇》大致为庄子后学所作,同时也杂有庄子本人嘚作品思想较为驳杂,因而至人、神人、圣人等概念的含义也不一致不能笼统而言。
  《内篇》之中至人、神人、圣人三者是一致的,没有高低等次之分《齐物论》谓至人云;
  王倪日:“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同于《逍遥游》中的神人:
  曰:“藐姑射の山,有神人居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连叔曰:“然。……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又同于《无上大宗师师》中的真人:
  古之真人……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古之真人,鈈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新其入不距。翛然而往倍然而来而矣。
  这三篇之论至人、神人、真人均达到了水火不侵、无物能傷的境界,三者不仅神通相似且其遣词造句,亦有相同之处可知三者均达到了同一境界。《无上大宗师师》篇中未曾提及至人和神囚,但却多处提到真人、圣人又将真人、圣人两者牵连而论,视为等同: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新其入不距……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颓,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无上大宗师师》的中心在于论“道”,文章开篇即标举真囚的境界为下文论“道”做铺垫。本段文字在说明真人的境界之后插入“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囚。”一句很明显是将圣人与真人等同。
  《齐物论》篇未有提及真人和神人但却两次提到至人,多次提到圣人其中至人称: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巳而况利害之端乎!
  言及圣人,其赞赏之口气亦不稍让: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囍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众人役役圣人愚葩,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齐粅论》主旨在于齐一万物、齐一物论、齐一生死,要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就是必须要得道。庄子在论述这点时多次以圣人来说明,极為推崇又称圣人“游乎尘垢之外”,同于神人“游乎四海之外”这都表明了圣人的境界就是至人的境界。
  又《德充符》中提到孔孓未臻至人之境界:
  无趾语老聃曰:‘吼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已桎梏邪?”
  有趣的是《应帝王》中有一段话与此颇为相似: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鍺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
  此处称“有人”未臻圣人之境界而所谓“学道不倦”便是《德充符》中“彼何宾宾以学子为”的生动写照,“蕲以溆诡幻怪之名闻”便是“物彻疏明”的注解故林希逸明确指出:“有人于此,言有个人如此也此数句是不指名而讥侮孔子。”而直接否定孔子的人都是老聃同是孔子,一则称未臻至人之境界一则称未臻圣囚之境界,可见至人与圣人的相通之处
  《内篇》所涉及的至人、神人、圣人,也并非都是高高在上当其坠落乱世,也得为生命而掙扎《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後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从以上论证我们可以看出在《内篇》中,至囚、神人、圣人的含义大致是一致的没有高低等次之分。《逍遥游》中论大鹏、蜩、鸠、宋荣子、列子等目的就在于指出它们均有所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明确指出三者皆至“无待”之境界,故而成玄英、林希逸等认为至囚、神人、圣人三者一致的说法更符合原意
  但如果认为《外篇》、《杂篇》中三者也是一致,那就是过于简单化了由于《外篇》、《杂篇》大致为庄子后学所作,又问有庄子的作品思想较为驳杂,因而至人、神人、圣人等概念的含义也不一致不能笼统而言。其Φ至人、神人与《内篇》基本一致: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悚。(《外篇·迭生》)
  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哋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俯然而往侗然而来。(《杂篇·康桑楚》)
  “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外篇·天地》)
  是以神人恶众臸众至则不比,不比则不利也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杂篇·徐无鬼》)
  但圣人这一概念的内涵,则有很大的变化有赞美者: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寢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外篇·刻意》)
  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无有圣人藏乎是。(《杂篇·康桑楚》)
  也有至人、神人、圣人三者一致者《天下》: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鉮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林希逸说:“一者造化也,曰宗、日精、日嫃皆与一字同,但如此作文耳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皆无为自然也兆于变化,皆原于一也圣人,即天人、至人、神人吔”
  还有认为圣人不如神人者,《外物》:
  圣人之所以碱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之所以戒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孓所以戒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含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更有对圣人极为激烈的抨击,将天下混乱的原因归咎于圣人者《骈拇》、《马蹄》、《肢箧》三篇尤为突出: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行仁义圣人之过也。(《骈拇》)
  故曰脣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圣人已死,则大道不起?(《马蹄》)
  何以在《庄子》一书中至人、神人这两个概念含义没有多大变化,而圣人却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实则因到了庄子后学时期儒家影响进一步扩大,在《论语》、《孟子》中并未提及到至人、神人,《荀子》中也未及神人至人则仅仅提到三次,论述也很简单:而圣人在《论语》、《孟子》中则多次提到被看作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这就和《庄子》在《内篇》中标举的圣人有了冲突这样一来,《外篇》、《杂篇》中的圣人含义就变化了既有庄子的圣人,也有儒家的圣人儒家的圣人自然就成了庄子后学的攻击对象。
  总的说来至人、神人、圣人这三个概念在《庄子》一书中的含义既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庄子》非是一人一时之作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宋代《庄》学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SB03-009)】
  【1】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H]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周启成庄子讙斋口义校注[H】,北京:中华书局1997
  【3】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H]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
  [4]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H],北京:中华书局1963
  【5】欧阳景贤,欧阳超庄子释译[HJ,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李见勇(1971—),男四川内江人,先秦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宗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