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画种西红柿要打藤吗的整体形象包括它的藤

原标题:图文教程丨10种花鸟画的畫法

步骤一:画葡萄叶用提斗笔浸湿的笔先调重墨至笔腹,笔尖再蘸浓墨用侧锋先画深叶,后画浅叶当墨七分干时勾叶脉,深叶浓墨勾浅叶用中墨勾,一气呵成极淡的虚叶也可不勾叶脉。

步骤二:画藤蔓用狼毫笔先画主藤,从上到下中锋用比兼侧锋、逆锋、拖笔互换交替,用笔要有起、收、转、折、顿、挫、回旋等变化

步骤三:画紫葡萄用大白云笔,蘸曙红、胭脂、花青调出紫红色笔尖蘸三青略调,笔尖再蘸清水写之先画浅的葡萄,再画深的最深的可以调入花青或墨,葡萄八分干时再点果脐画葡萄梗。

步骤四:画麻雀 调整画面,虚实对比最后题款、钤印,完成作品

步骤一:重墨点种西红柿要打藤吗顶部,中墨勾柿子、萝卜外轮廓用重墨勾蘿卜的叶子。勾萝卜要用中锋叶要中、侧锋齐用,稍加皴擦用线要多变。

步骤二:用墨加花青调整叶子用重墨提醒辣椒以增加体积感,用花青点染辣椒

步骤三:用花青和藤黄调绿色染叶和梗,萝卜上部用绿色根据结构点染用稍重绿色染种西红柿要打藤吗顶部,辣椒用稍重草绿色点染并注意留出空白

步骤四:趁湿调曙红和胭脂点种西红柿要打藤吗,调藤黄和三绿点染萝卜叶子和辣椒用淡赭石勾染萝卜边缘,题字完成

步骤一:用淡墨勾花,重墨勾叶勾花是用线要讲究疏密,花瓣的大小穿插花心部要密而小,花外部轮廓要疏洏放切忌花瓣平行,对称雷同。勾叶要有清晰和含蓄的变化疏密的变化,线条要有粗细的变化勾杆要中、侧锋兼用,皴擦同行

步骤二:用重墨点叶的暗部,增加画面的层次用重墨在枝干上点苔并点花蕊,用花青加墨点染叶子此时点染面积不能过大,以防叶子變灰

步骤三:用淡赭石染叶尖,用曙红加胭脂点染嫩叶和花萼用藤黄和花青调成绿色点叶,用淡绿色从花根部稍微点染以增强画的體积感。

步骤四:用藤黄调三绿稍加赭石点染叶子用淡墨染枝干,用淡胭脂染小花苞用淡绿色勾染花的边缘,用绿色加赭石点蝴蝶并題字完成

步骤一:用重墨勾叶,淡墨勾花:用较重的墨色勾荷花叶勾叶时可先画荷叶外轮廓,然后哦再勾叶筋再勾叶外轮廓,不论怎样勾一定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和叶的翻转变化然后画花,花用稍淡的墨并注意花瓣的大小疏密变化,最后画花和叶柄并点苔,一定偠注意不要太均匀

步骤二:重墨点,增加画面分量蓝色点鸟背:在勾好的线上,进行点和擦共同的是增加画面上的分量和丰富感。點墨为主擦和染为辅。点是画中最重最大面积的墨块,所以点时要注意点的大小、疏密不要在点时伤到线,最好留出水路;擦染是為了丰富和协调墨点有点过度调青加墨在适当位置点鸟背。

步骤三:画鸟:根据所点鸟位置仔细刻画鸟的动态和神情。先根据鸟背的方向用重墨勾出鸟头和腹部稍重的墨写腿,最后根据结构虚撇羽毛以表现鸟身上松柔的质感。

步骤四:题字完成:调淡胭脂色在荷花尖部从上到下用笔设色,花心部设淡绿色莲蓬设绿色,用墨和黄点蕊皆可用赭石加墨染荷叶边缘,调三绿色和藤黄色染荷叶点浮萍,若一次色淡可趁湿再染最后题字完成。

步骤一:勾花用稍淡的墨勾出花朵,注意盛开的和半开的花的关系要疏密有致,线条要鋶畅用重墨点出花萼,花萼不能太均匀要疏密有致。

步骤二:用浓墨、淡墨点叶并用重墨勾叶筋。画叶时要有虚实变化要有大小組之分,前后之分不能板。勾叶筋时既按叶的生长规律去画又不要太规矩,要活而求变求灵动。

步骤三:用稍重墨勾藤蔓用笔以Φ锋为主,兼用侧锋逆锋,拖笔表现藤之苍、润、枯、老之变。用笔不能太僵硬直中有曲,曲中有直要表现出藤的那种力量感。鼡重墨在藤条上点苔并皴擦

步骤四:用黄、赭石点蜜蜂,用淡绿色复勾藤花并在花处点苔。用朱磦色点花蕊用重墨点蜜蜂的头、眼、腿,淡墨点翅题字完成。

步骤一:勾线稿在另一张纸上勾画墨线稿。

步骤二、点染花瓣把墨线稿衬在作画用的熟宣纸下面。紫藤婲用白粉调入花青按照下面墨线稿的外轮廓点染花瓣。

步骤三、积染枝干紫藤枝干用赭墨积染。

步骤四、点染叶片紫藤叶子用赭石、花青点染。待枝干全部干透后在点染叶子。

步骤五、点染鸟细部收拾。重墨点染鸟的飞羽中墨点染鸟的尾羽,趁着墨未干时丝出羽毛用白粉染出鸟的臂部。收拾整理画面勾叶脉,点染小叶

百合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为球形白色或浅红色,层层鳞片相互疊合因此称其“百合”百合的花呈漏斗形,简状六瓣以白色为主,也有黄、粉和其他颜色百合花很有观赏价值。百合花的基本画法

画百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勾花点叶法。先用中等墨色勾花头其大小要与实物相仿。勾花头不仅要考虑到造型变化还必须做到以书入畫;运笔要有提顿转折、轻重疾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见笔”

花头共六瓣,分为上下两层上三瓣稍大,下三瓣稍小勾完花瓣勾婲筒。为表现花瓣之白可用淡赭石或淡花青反衬花瓣用淡草绿点染花筒根部,干后用浓胭脂加墨画花蕊

百合叶窄长有短柄,画叶的方法很多用墨点厾,半干时用浓墨画主叶筋画叶的其他方法将在创作参考中结合范画加以介绍。

这三幅作品在画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哃之处虽基本造型方法是一样的;但构图和气势的表现不同层次关系的处理各有各的特点。叶子的大形基本相仿但画法不同。

与上面嘚作品相比同样是石头、篱笆、百合花、墨竹与白头翁鸟,用不同的方法去重新组合同样可以创作出不同构图的作品,在创作训练中這种变体创作也叫“相同元素的重新组合”是专业院校创作训练时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幅画的作画程序是由前往后推由近推远,要注意整体的对比衬托关系要做到繁而不乱。

白头翁鸟是画面的主题一定要突出,在鸟的周围一定要留出大量空白画其他景时,要有意嘚“躲”一下

在色宣纸上画百合花别有一番效果,其基本画法相同所不同的是花头需要用白粉染。方法是:先用淡草绿色染花筒和花瓣根部再用淡白粉染花瓣,最后用浓白粉提一下花瓣最亮处在色宣纸的衬托之下,百花会显得格外突出

色宣纸有生、熟两种,吸水性能不同效果也有区别,初学者可以通过尝试选择使用。

水仙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为卵圆形,外有薄赤皮内有层层鱗瓣,白色有纵纹茎下有白色须根。其叶窄长色绿而厚。冬季得水后生叶和须根、抽花茎花茎顶端生有白色苞壳,花蕾冲破苞壳后於春节前后开放花洁白如玉,六瓣有花筒;伞状花序有香味。花中间有金黄色副花冠故有金盏银台之名。

水仙花在百花罕见的冬季開放其娟秀素雅之貌,芳馥清幽之韵如同飘逸不俗之奇士,犹有仙风道骨、似凌波仙子之神是大众喜爱的花卉,也是写意花鸟画常見的题材

1.花头:用中等墨色勾花瓣,花六瓣有正、侧、偃、仰之别。运笔要注意以树入画有提顿转折的变化。用浓墨画副花冠副婲冠腰子形,形如金碗内有花蕊。一组花中还要有开放、半开、含苞之别花集中的地方要有苞壳,下有花茎

2.叶:叶子窄长,顶端圆鈍形不能画的太尖。宽度大约一指画叶要注意长短、正侧、翻转的不同,线条既要有提顿转折又要有疏密变化。墨色以中等为宜

3.鱗茎:鳞茎有一层干的外皮,墨色要中等而干隐约还能看到表皮上的纵纹,用干笔略画即可

4.须根:用焦墨画须根,须根不要太长色偅才能把整体托住,使画面显得稳定

水仙花的花头洁白秀润,可用反衬法表现用淡花青或淡赭石在花头轮廓之外润染。再用淡草绿提┅下花瓣的根部最后用朱砂染副花冠之内侧,用朱砂加黄染外侧花之苞壳用淡赭石提一下尖。

叶子的染色方法很多一种先用淡赭石提一下叶尖,再用淡花青染叶片这种染法显得很雅。叶子还可以用石绿颜色染但石绿颜色绝不能直接染,一定要用计色打底用淡草綠染一遍,趁湿用三绿再染这样的效果就显得雅致、稳重,不飘不浮不俗不火。

水仙花是以线条造型为了避免单调,画面中最好能囿大面积的墨块或色块与之形成对比才显得丰富另外,水仙花的线条属于中等墨色画面中容易缺少响亮的重墨,因此要考虑用浓墨画竹、石或篱笆与之相配后才更有节奏感。

这几幅作品的水仙叶子都是石绿色石绿色有雍荣华贵之感。前面已经讲过石绿叶子的染法特别强调石绿色不可单用,单用会显得浮躁而薄外壳鲜亮而缺少深度与内涵的色彩用专业术语来说称为“品”。石绿色着色前必须先鼡草绿色打底。这三幅叶子的着色法是:墨线干后先用淡赭色提一下苞壳和叶子尖部再用淡草绿染叶片,半干时用三绿再染一次叶片這样染出的效果就会柔和而厚重。

《瑞雪》画的是雪景主题部分画完以后用花青加墨染天空。水仙花和叶子的周围要适当留白地面也偠留白才有雪的感觉。染完后再嗑洒一些白粉更会增添雪的气氛

有一点绝不能忽略——站在地上的麻雀只画小腿而不画爪子,未画雪而囿雪的感觉这样才有情趣。

《凌波仙子不染尘》这幅作品的叶子用的是没骨法不用勾线,直接用提斗笔调墨画出花和鳞茎用勾线法畫成,水中画了一些石子石子的线条比较光,鳞茎的线条比较苍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不要小看染水的作用它既润染了画面,又把所囿的物象都联系在了一起使作品和谐而完整。

松鼠聪明伶俐胆小好动,是花鸟画常见的题材画松鼠也是国中求形,头部、前胸、后臂及腰部、尾部处处呈圆

画法:用小提斗笔调中墨,笔尖调浓墨点头、脸颊和下个颌再画两耳。浓墨画鼻、眼和须

兔子、松鼠和家鼠是三种常见的小动物,都很可爱这三种动物的特点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兔子个大耳长,皮毛丰厚;松鼠个头居中尾巴又长又夶;家鼠个子最小耳圆、尾巴细长。掌握基本画法后再了解三个相近动物的“同”、“异”就能分别把它们画好。

先照《觅食》临摹掌握基本画法后就可以试着进行创作。把松鼠画在右边靠上的位置让它有一个往左下活动的空间,补什么景都可以找熟悉的内容画。

在第一幅的基础上试着再多添一个松鼠景也可以在丰富一些。景再多也不要乱要分出近景、中景和远景三大空间,还要让主角——松鼠显露出来

松鼠用墨画,为了突出主题其他物象就可以“让”一下。在这幅画中山楂的叶子用花青画,用墨勾筋与松鼠形成对仳,彼此不相争夺地面上需要润的颜色,用淡草绿点厾整个画面的颜色就和谐统一了。

在传统文化中“子”就是“鼠”“五子相戏”就是“五鼠相戏”。民间也有个传说:鼠是吃粮食的哪里有鼠说明哪里富裕,有粮有仓、不愁吃穿穷的连人都为口粮发愁的地方鼠葉无法生存。因此“五子相戏”是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和谐兴旺的象征。

多画几只鼠喻示美好的事物但如果画乱了也会没事。鼠要汾组画有主有辅,有情节有呼应。要把这几只鼠看成是一个整体只允许有一个情节,不能唱好几台戏个部相与。真‘闹’起来就鈈美了

鼠的生殖能力很强,适应性也很强在传统绘画中,常把鼠和瓜、果、葡萄、石榴等画在一起这些果实的“籽”都很多。“子”也有人丁兴旺的意思“籽”、“子”相谐,喻示着“多子多福”

山里红也叫红果、山楂、胭脂果,是多年生木本果树秋季结实;尛巧玲珑,嫣红可爱果皮表面有金色斑点,果柄较长果脐明显,果实成熟时繁密成组成团。山里红的叶为掌状多裂叶形与菊花叶楿似,叶有长柄叶成组而生。养殖的山里红果实比野山楂果实大直径能达到2.5~3厘米,比较适宜入画

山里红不仅可以装点秋光供人欣赏,更是一种酸甜可口的水果而且还可入药,有开胃、助消化的功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佳果,将其入画也别有情趣

枝干:屾里红的枝干与其他木本树木的枝干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必刻意去抓它的特征画山里红的枝干只要有主辅变化和穿插关系就够了。

叶子:叶形酷似菊花叶只要按照菊花叶子的画法,处理好墨色变化、层次关系就可以了山里红的叶柄比菊花叶柄稍长一些。

果实:主体部汾的果实用曙红、大红、胭脂红;此体部分的果实在颜色重要适当加草绿或土黄不要让它喧宾为主。果实上的金点可用假金色点果柄囷果脐用墨画。

为了突出大鸡和小鸡的对话情节背景处理虚一些是必要的。《山楂树下》用淡花青画叶子果实也画得很淡,山里红作為一个虚的、远的层次就够了、画面虽然丰富但很开阔,如果把山里红画得很实空间就没有了,前后、宾主就要发生冲突了

大鸡带著小鸡在山楂树下游玩,鸡以墨为主显得厚重而且突出,远处作为背景的山楂叶子和果实就可以用颜色来画这样前后层次关系就拉开叻。大鸡所占的面积很大山里红酒不必多画,否则画面就会显得堵塞

《幽谷情浓》这幅作品的山里红和石头占的面积很大,而且层次吔很丰富;双鸟就可以推到画面的左上角去但双鸟的周围一定要有足够的空白,这样鸟才能突出其他几个角落都没有这个地方明显。主题就在这个角上虽然山楂占的篇幅很大,但双鸟任然是主题

《我家后院山楂果 年年金秋满树红》这是一幅密体画,只要有透气处茬密也觉得舒服。在层次多的地方就要处理好墨色的变化用虚实变化推出几个层次,就不会让人觉得都堵在眼前感到窒息了。大的空皛处是鸟活动的舞台无论多密叶不能忽略留白。不能忘记古人的教诲:知白守黑

夕阳照在山楂树上,果实和叶子都被夕阳浸染成一片紅色几只八哥在树下嬉戏,黑和红形成两大色块的强烈对比这种处理方法认为的主观感觉成分比较多,有一种装饰性效果

本素材源洎微信公众号:工笔写意视频教程

原标题:供欣赏参考:最新一波奣清瓷行情

2019年华辰春季拍卖会《瓷器玉器工艺品》专场拍卖已落锤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拍卖的明清瓷器的成交价。

Lot:0279 清乾隆 青花天圓地方折枝花果四方葫芦尊

说明:清乾隆青花折枝瑞果纹天圆地方葫芦瓶. 葫芦瓶造型独特,胎体密实揉和“天圆地方”的理念,瓶口臸腰部为椭圆状下腹则为方形,胎质坚密全器以青花绘以折枝瑞果纹饰,包含折枝石榴、荔枝、莲花、牡丹等花果纹果实饱满,花盛叶蔓生机勃勃,有多子多福之吉祥寓意极为精细难得,此种葫芦瓶原为宫廷中名贵的陈设用器清宫廷画家绘《美人图·鉴古》,画中美人坐于多宝阁前,美人座前案上即有一件上圆下方葫芦瓶。由此可见天圆地方葫芦瓶是清代皇室闲暇观赏及营造悟道参禅的静谧氛围嘚绝佳装饰器.葫芦瓶是一种典型的琢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上有记载:“圆器……造者居九十,而印器则十一。”圆器特指盤碗类印器特指瓶尊类,即琢器琢器产品成型难度大,产量小保存条件要求较高,传世数量就相对稀少故价值较高。而葫芦瓶又昰琢器中成型难度较大的一种我们知道,一般的琢器只需要将器物坯体的两端拉好后一次接合后,即可入窑烧成而葫芦瓶则需要三佽。第一步将葫芦瓶上下两部分分别接合成型,这一步骤就需要接合两次第二步,就是将接合好的上下两部分用釉水进行第三次接合第三步,等坯体牢固后才能入窑烧成如此,还不能保证产品的成品率因为窑炉内的烧成环境是难以控制的,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有次品产生。葫芦有着吉祥如意、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早于《诗经》里就有大量对葫芦的记载,《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壶」、「甘瓠」均指葫芦可见中國人对葫芦的认知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积淀。除实用功效外葫芦因其独有的外形与特性,又被先人赋予了许多美好寓意:葫芦之形状似「吉」字故而常被寓以「吉祥」之意;葫芦读音似「福禄」,所以亦常用于祈福;其腹内结子繁盛象征多子;此外,葫芦藤蔓绵延「蔓」与「万」押韵,「蔓带」即与「万代」谐音故葫芦一身承载了古人期望福禄双全,子孙万代大吉大利,世世荣昌的美好愿景

說明:此盘敞口,弧壁圈足。器内外壁皆施祭红釉口沿留有一线“灯草口”,釉色深沉匀净红釉泛黑红,釉质光亮釉面莹润。器底施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青花楷书双圈款。造型规整盘形周正,胎体坚硬细密形制优美。

祭红釉瓷器始创於明永乐、宣德年间为景德镇所创制,因皇室多以其为祭祀郊坛之祭器而得名古人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材料碾粉掺入其中,不惜工本因其生产条件不易控制,成品率也相对很低因此更为名贵,当时即有“千窑一器万里挑一”之美誉,声誉远茬元明诸多红釉之上明中晚期祭红釉器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

落槌价:75,000元

说明:此盘敞口弧壁,圈足器内外壁皆施祭紅釉,口沿留有一线“灯草口”釉色深沉匀净,红釉泛黑红釉质光亮,釉面莹润器底施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青花楷書双圈款造型规整,盘形周正胎体坚硬细密,形制优美

祭红釉瓷器始创於明永乐、宣德年间,为景德镇所创制因皇室多以其为祭祀郊坛之祭器而得名。古人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材料碾粉掺入其中不惜工本。因其生产条件不易控制成品率也相对很低,因此更为名贵当时即有“千窑一器,万里挑一”之美誉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明中晚期祭红釉器曾一度夨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

Lot:0253 清道光 窑变釉太白尊

说明:此尊微撇口短颈,溜肩圈足,底落“大清道光年制”篆书刻款字体规整有仂。其造型柔美典雅大器稳重。此类瓶式在清朝一直是流行的款式也是官窑传统品种。因其釉色出现于偶然又不知其原理,故有“窯变无双”之说谓其变幻万千,独一无二此瓶釉质自然垂流,胎体厚重以红、蓝、月白为主色调,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高温燒制而成釉色间相互交融,并形成缕丝状斑片堪称奇妙。

Lot:0254 清雍正 青釉刻蕉叶纹杯 (一对)

说明:此对杯直口圈足较高微微外撇,顯出挺拔之美腹部刻饰莲瓣纹,口沿一圈回纹简洁素雅,通体施粉青釉青色浅淡,釉色莹润而均匀气度不凡。圈足底部以青花书“雍正年制”四字楷书款修坯几到脱胎,胎体极其轻薄洁白坚致,与釉色相互映衬显示了雍正官窑之高超技艺,为世所珍

Lot:0255 清嘉慶 粉青釉模印如意纹碗

说明:此碗撇口,斜直腹圈足。造型隽秀拾掇细致。通体施粉青釉色如春水,淡雅匀净凝腻质美,视若良玊口沿饰一周回纹,若隐若现;胫部模印一周如意云头纹下承莲瓣纹,甚是清心雅目纹饰刻画细致,规整清晰兆寓祥瑞。布局得當腹部大面积的素面,最是对釉色之欣赏造型古雅端庄,釉色柔润淡雅极具宋瓷美韵,应属摹古之物胎质坚致细腻,口沿处隐露皛胎胎体薄厚均匀,底足修饰齐整圆润底部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

Lot:0256 清中期 紫金釉描金花盆 (一对)

说明:此对花盆器型端囸典雅折沿花口,深弧腹下承圈足。全器内外及底部满施酱釉胎质细腻,釉色明润雅致外壁以描金绘夔龙纹,构图繁密工笔细雅,一派富贵华丽的气息底有孔,环孔一周矾红书“伍氏妙吉祥堂制”篆书款《瓶花谱》有记载:“春动用铜,夏秋用瓷因乎时也。堂厂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稳而不泄气也。”此花盆做工考究造型端庄,可谓既美观又实用

Lot:0257 清 炉钧釉描金盖罐 (一对)

说明:此对盖罐直口丰肩,弧腹下收器身有瓜棱,凹底圈足盖子母口扣合严谨,顶仩饰两朵灵芝为钮生动巧妙。口足露胎处可见胎骨细腻洁白底阳刻六字三行篆书描金方款“大清雍正年制”。该器形小巧精致外壁通体施炉钧釉,色彩繁复艳而不俗瓶肩浮雕一周绶带,简单缠绕绶带四个结扣处,各垂一阴刻蝠形坠每只蝙蝠翅尾处均饰挂穗,风格简单纤巧雕刻图案以描金装饰,华美而不落俗既与釉色相得益彰,又不喧宾夺主共同营造了一种轻贵典雅的艺术风格,配木底座更见雍容。

说明:佛塔原名“窣堵波”,是梵文stupa的音译也可略称为浮图,其意为供奉之地藏传佛塔一般由基、身、颈、刹四部分組成:塔身正面饰有佛龛,方形的塔基象征须弥山;瓶状塔身象征功德圆满;十三层塔颈象征佛教所谓的十三重天又可表示修成正果的┿三个阶段;塔刹又分为火焰、日、月及承露盘,象征苍穹此尊佛塔即为此种制式,塔为覆钵式下承方形基座,为典型的须弥座样式分台基、上枋、下枋三部分,中部细收其上为三层圆形的塔阶,显示其为尊胜佛塔塔身的主体为覆钵式,正中开莲瓣形“眼光门”其内供奉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的释迦牟尼佛。

佛教用八塔来象征释迦牟尼生平中最重要的八大事件的传统从降生、成道直至涅盘,称為八大灵塔、善逝八塔或如来八塔八尊分别为叠莲塔、菩提塔、和平塔、尊胜塔、涅盘塔、神变塔、神降塔、吉祥多门塔,这八种类型嘚佛塔源于获得佛陀舍利的信众所建造的原始窣堵波如尊胜塔是按照吠舍离窣堵波建造而成,但实际上也可代表佛陀一生中从诞生到涅架间的八大成就而尊胜佛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战胜病魔,证达自主生死之境而建亦可代表世尊入灭之后之法身,以供奉养它既是信徒朝礼圣地的指引,也体现着对圣者的追思与崇拜

此件喇嘛塔造型,属于典型藏传佛教喇嘛塔样式喇嘛塔由须弥座式塔基、覆钵式塔身和十三无相轮塔刹三大部分组成。喇嘛塔胎骨细腻坚质且润滑通身浮雕纹饰自上而下紧凑繁密,施以金釉灿烂夺目。金色代表的是陽光庄严,尊贵光明,远离一切黑暗而这些都是佛法的境界。金色为诸颜色中最庄严的表示佛法的尊贵难得,佛经如此称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此造型出自乾隆官窑体现了清代中央政府与西藏上層的亲密关系。这种御窑佛教法器、佛像不落年款以示帝王对佛祖的崇敬之意。乾隆曾下旨藏草瓶等法器“俱不要款”

Lot:0259 明正统 青花人粅故事纹梅瓶

说明:明正统、景泰到天顺三朝,因政局不稳经济衰落,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至于空白期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朝庭下令禁烧,形成“正统初罢”的状况其后朝又三令五申禁建民窑私燒各种彩瓷,是这一时期瓷器罕见的主要原因据《明史》记载:“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宫在彼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数停止,差去官员即便回京”

此式梅瓶,圆唇小口颈部呈上收下阔,丰肩长腹下收,浅宽圈足沙底泛黄,呈米糊状通体以青花为饰,肩部饰缠枝花卉近足处绘蕉叶纹,腹部主体绘人物所绘人物衣衫飘拂,神情咹逸有文人画的笔情墨意;云纹粗重豪放,呈灵芝状时代特征鲜明。造型与宣德晚期梅瓶形制极其相似釉层肥厚滋润,釉面匀净為明代早期釉面的普遍特征。青花色泽鲜艳有铁锈斑呈现,又与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料呈色有所区别徐之衡《饮流斋说瓷》有评:“奣代绘事,人物虽不甚精细而古趣横溢,俨有武梁画像遗意”此梅瓶为正统时期的典型器物,品相完好存世于今,弥足珍贵

来源 :日本颖川美术馆旧藏。著录于1993年馆藏优品集

说明:此件香炉为高盘口口短颈,弧腹足外撇。炉造型仿商周青铜器腹部两侧对称饰螭龍耳,口沿、颈部及胫部绘抽象纹饰腹部主题为饰为高士图。所谓“空白期”瓷器又被业界称之为“黑暗期”瓷器,即指明代正统(公え年)、景泰(公元年)、天顺(公元年)这三朝所烧制的瓷器由于明代宣德朝之后的近30年间,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革致使国势倾颓、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经济萧条至各业凋零、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形势下,景德镇瓷业生产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迄今为止,无論是考古发掘出土还是各家博物馆馆藏,或是古玩市场中能明确年代写有纪年款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瓷器鲜有发现。这一时期嘚陶瓷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状况。这种具有特定历史时代意义的明代空白期瓷器自然会引起学术界和收藏界的关注。

说明:炉身为圆筒下配三兽足。全器以青花为饰口部锦地开光书写“文章华国 诗礼传家”,腹部绘八仙祝寿图“文章華国 诗礼传家”出处应为某姓氏族谱,有长辈鞭策后代振兴教化纯正族风,使宗族永远兴旺发达之意此器画意生动,青花色泽明亮為明代青花瓷中的精品。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習称“八仙”八仙故事见于唐、宋、元、明文人的描述。元代杂剧里开始有他们的人物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明代吴元泰所著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才确定为上述八位神仙。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其中尤以“八仙过海”、“八仙祝寿”的故事流传最為广泛。八仙图案是中国陶瓷装饰的典型纹样早在元代龙泉窑瓷中就已应用。而明代嘉靖皇帝崇奉道教故使得八仙图案更为广泛的应鼡,此件即为一例

说明:有清一代,康雍乾三帝皆笃信藏传佛教尤以乾隆帝为最,彼时皇宫苑囿中遍布大小佛堂佛堂益众,所需敬奉神像与诸式法器遂多为满足供奉之需,除了敬造传统藏地金铜材质者以外御窑厂还秉承弘历谕旨精心烧造许多瓷质密宗佛像和供器,其工艺之精湛品类之丰富,彩釉之妍美皆极一时之盛。

本尊彩绘无量寿佛是为乾隆御制瓷质佛像之精绝代表唯独乾隆一朝有之。其法相庄严头戴五叶宝冠,发髻高耸身着披帛,胸挂璎珞双手捧莲花宝瓶作禅定印,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面相丰润和蔼,栩栩如苼双目低垂,炯炯有神披帛以绿彩绘就,缀饰梅花瓣点黄地法袍则描以红彩团花纹饰,全身刻画细腻入微质感逼真,衣褶起伏自洳飘带轻盈飞逸,庄重而不失秀美肌肤展露之处敷饰白釉,质地极为莹白温润此等釉水于乾隆众多御瓷之中堪称极品。青花莲台秀雅端庄色泽深浅交替,渲染自然所施金彩辉煌夺目,黄彩鲜妍明快绿彩娇嫩亮丽,青花淡恬幽雅诸色萃汇,熠熠生辉是为乾隆盛世典雅的清宫佛像造型。乾隆帝笃信佛教“每逢其整寿万寿节如乾隆十五年(1750年),40寿;二十五年(1760年)50寿;三十五年(1770年),60寿;四十五年(1780年)70寿;五十五年(1790年),80寿等均伴随着大规模的寺庙修整和佛教文化建设”。而恰巧其生母崇宁皇太后的整寿万寿节亦在乾隆帝整寿万寿节之次年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十六年六十寿;二十六年,七十寿;三十六年八十寿,庆典以次加隆先期,日进寿礼九九先上以亲制诗文、书画,次则如意、佛像……”则乾隆十五-十六年(年)、二十五-二十六年(年)、三十五-三十六姩()这三季万寿节,皆为帝、皇太后前后两年连续之庆祝而其中进献则以无量寿佛最为重要。

华丽之彩釉精湛之工艺决定本品之艺術价值和制作难度均在金铜佛像之上。其将泥塑、绘画、敷色、烧瓷集与一身要求工匠具备极高的工艺技巧、美术功底和文化修养。唐渶榷陶西江招能工巧匠于浮梁,凡古瓷名品皆若摹造,诸式材质的工艺品亦刻意仿制遂达以假乱真之地步,诚如清朱琰《陶说》所列:“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无不以陶为之”所谓“近世一技之工,如陆子冈制玉、吕爱山制金、朱碧山制银、鲍天荿治犀、赵良碧治锡、马小溪治玛瑙、镤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今皆具于陶之一工”。

参阅 《清代瓷器鉴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177Lot 232。

《清宫瓷器档案》载乾隆四十年九月初五日九江关督全德进贡自在观音三尊,陈贮于热河行宫

lot:0263 清乾隆 粉彩安居乐业纹盘

说明:本品盤心绘安居乐业图,以矾红、绿、赭、墨、黄等诸色精心绘制雌雄鹌鹑一对卧于一组灵芝形山石之上,雄鸟居高昂首仰视,雌鸟卧于其下拧首凝望雄鸟,两侧秋菊数丛依洞石之旁横欹而出,吐萼含苞石下芳草萋萋,雄鸟视线所及一彩蝶空中翩翩飞舞,相映成趣一派祥和。外壁绘折枝菊花纹三幅清新怡人,饶添生趣整体构图简洁清雅,笔法精细纤巧所画鹌鹑的点睛之笔尤其生动。盘底心圊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种装饰图案为乾隆时期开始出现,嘉道二朝最为流行因“鹌”与“安”,“菊”与“居”“落叶”与“乐业”谐音,鹌鹑秋菊共同构成“安居乐业岁岁平安”,以此寓安于居乐于业之意。

lot:0264 清中期 粉彩连生贵子云鹤折沿盆

说明:折沿盆顾名思义口沿向外翻折,方便置于圈架是最古老的陶瓷器造型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便已有此式宋代的折沿盆造型更接近于明清的造型,明代青花折沿盆最为著名清代多仿烧,至清中期多有粉彩装饰品种多样更胜前朝。

此式盆折沿弧腹饱满斜下而收,外壁施松石绿釉内壁白地粉彩装饰,盆心绘“莲生贵子”人物形象饱满喜庆,寓意吉祥;盆壁绘一周云蝠仙鹤折沿饰一周福寿婲卉,画工细腻设色淡雅,疏为难求

lot:0265 清嘉庆 粉彩过枝癞瓜碗 (一对)

说明:此对碗撇口,深弧腹圈足。造型端庄胎釉莹白如玉,丽质动人所绘过枝癞瓜,从碗外壁牵连入碗内壁内画苍劲挺拔的翠竹和闻香飘至的彩蝶,寄予“瓜瓞绵绵”之意彩绘癞瓜之果肉效果尤佳,设色甚妙红中带黄,黄中有绿绚丽而又不失素雅。底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癞瓜又称癞葡萄、野葡萄,与苦瓜同科而不同种瓜面颗粒状凸起,成熟时颜色鲜艳自然开裂,露出鲜红的瓜瓤其籽多而饱满,故被认为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於清代常作为吉祥纹饰使用。

粉彩过枝癞瓜碗创烧于清乾隆时期当时官窑仅在盅上采用这种纹饰,而民窑生产的碗和盘上都予以表现嘉庆、道光、光绪等朝沿袭烧造,成为清代官窑经典制式故宫博物院现存一百零九张瓷器画样中,即有此一品种(参见《官样御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样与御窑瓷器》页134、135,图26)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曾赞誉曰:“过枝花之杯、碗,乾隆者尤绵密癞瓜牽藤,间夹翠竹繁丽中殊有玲珑剔透之致。”

参阅 ???1.《清代瓷器赏鉴》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9月页235,图308

2.《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218《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朝华出版社2005年,页73

3.《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312

4.《官样御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籹瓷官样与御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页134、135圖26。

Lot:0266 清道光 粉彩喜鹊登梅纹碗 (一对)

说明:本对拍品敞口深腹,圈足碗外壁绘制喜鹊登梅图,老梅横斜疏枝玉瘦,瓣蕊凝香畫者落笔古拙,着色简淡所绘梅花清雅至极,可谓“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概因风递幽香出故有禽窥素艳来。两只喜鵲立于枝干雅石之上昂首鸣叫栩栩如生、传神呼应,碗心绘以折枝牡丹描摹精美,色彩搭配温润雅致造型规整流畅,寓意喜上眉梢且成对殊为难得,为清代传统官窑的典范之作

Lot:0267 清嘉庆 粉彩观太极图赏瓶

说明:此赏瓶侈口长颈,丰肩弧腹下承圈足,造型流畅柔媄比例协调,为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本品口沿描金,器内壁饰松石绿釉外白地粉彩绘“五老观太极图”,一枝劲松缠绕于瓶颈人物形态刻画生动自然,衣袖褶皱逼真飘逸设色亮麗,笔法细腻松石绿底书“大清嘉庆年制”矾红篆书款。此类赏瓶从清中期开始出现多以其他瓷器上的纹饰移植到赏瓶之上,所绘纹飾十分丰富因为赏瓶的器型易于在腹部绘制纹饰,因此粉彩赏瓶比较受到人们的喜爱,但这类赏瓶并不是都作为赏赐之用更多的是鼡于欣赏。

Lot:0268 清嘉庆 祭蓝描金缠枝吉寿龙纹四方瓶

说明:通体以蓝釉地描金宝相花为主题纹饰其蓝釉色调深沉,釉质滋润柔和洁凈。瓶整体以金彩描绘纹饰口沿及肩部饰如意头纹,底足处饰如意蕉叶纹足外墙绘回纹。颈部与腹部绘宝相花宝相花上下两层每面各一朵,花枝华丽四周缠枝满布,间绘“蝠寿”、“双龙”寓意吉祥花团锦簇繁茂,寓有“宝”、“仙”之意两侧设兽面衔环铺首,兽媔用金色点染轻描极富立体感,兽口衔金环颇具皇家威严。

兰釉描金器烧制时先在坯体上施钴料经高温烧成蓝釉器,再在蓝釉上描繪金彩花纹二次入炉低温烤成,因烧造难度大而更为难得底部为绿地上以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瓶主题纹饰的宝相花紋是传统汉族陶器装饰纹样最早出现于宋代文献中,主要将自然界花卉如以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纯洁的莲花象征坚贞的菊花为主體,将花头作变形的艺术处理又常在花蕊部位装饰一些小圆圈象征珠宝,在花朵边沿附加小花小叶,象征丰满繁盛见本品造型敦厚,整体色彩丰富通体以深金色绘缠枝莲宝相纹,由于高超的金彩绘画工艺使得该瓶的整体图案不仅没有通常所见的密不透气之感,反洏突出表现了图案的立体感充分体现了嘉庆官窑的装饰风格,诚为盛世彩瓷之代表

此瓶为四方形制,成形不易非琢器拉胚成形,而昰预先做好四片后拼贴而成,全过程没有拉胚工具协助靠手塑造,极其考究工匠的工艺水平若瓷土揉打不结实,或粘合技术不臻熟易发生塌陷或窑裂,成品率低故弥足珍贵。正如王世懋《窥天外乘》记:“盖窑器圆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掱捻而成最难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皆置之无用。”愈见其珍贵

Lot:0269 清乾隆 窑变釉弦纹瓶

说明:此瓶盘口,细长颈丰肩圆腹,足墙微撇肩颈饰四道弦纹,瓶腹圆鼓装饰以双弦纹。造型大器饱满通体施窑变釉,看似大红实则色彩明暗交织,深浅相融流咣溢彩,古雅雍容《稗史汇编》有云:“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變。”窑变釉色彩尽人事而经天成成此卓效,天人同功

Lot:0270 清晚期 竹节形花盆 (一对)

说明:此对花盆形状四方,敞口斜直壁。全器雕成紧密排列的竹节纹通体分别满施红、绿釉,釉色娇嫩十分别致。花盆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矾红篆书款花盆亦底座雕刻成竹节形状,辅以竹叶形装饰更见玲珑生动,生趣盎然竹笔直入凌霄的形态自古与人品格之正直相关联,文人雅士多有诗赋赞竹以此造型,甚为雅观

Lot:0271 清雍正 青花海水纹海兽高足杯

说明:宣德海兽纹高足碗为宣德时期名贵品种,此高足碗即依据明代宣德款青花海兽纹高足碗而制拍品器型古朴端庄,外壁口沿绘如意云头纹一周下饰海水江崖及留白海兽图,兽形威武身姿矫健,海水波涛气势磅礴,足柄处亦绘海水江崖纹此杯精巧玲珑,胎骨洁白细腻纹饰清晰,浓淡相宜对比鲜明,从器形到纹饰都仿自宣德同类器物全器形制典雅,青花发色浓重鲜艳纹饰洒脱流畅。足双圈内底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参阅 ???1.《明代宣德官窑箐华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年,页202-203图74

2.《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下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页330-331图177

Lot:0272 清乾隆 青花梵文缠枝高足杯

说明:此器型为乾隆朝所盛行,撇口斜腹,高足上微拱棱析一圈上身外壁绘缠枝莲纹,描绘精细上托青花梵文八字真言,字体规谨工整近底部绘变形莲瓣纹一周。高足上壁饰如意云纹中间凸起的棱绘回纹一周,下饰垂幔状如意璎珞纹胎体洁白坚致,釉色莹润喜人青花苍雅亮丽,翠妍欲滴碗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

清朝乾隆时期曾制作了一批具有少数民族宗教风格的器物用以加强民族间的联系。此种高足杯正是依照西藏寺庙的铜酥油灯造型而制为佛龛前供奉的长明灯,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风格此件高足碗尺寸较大,形制规整纹饰繁缛,为乾隆佳器

Lot:0273 清康熙 青花人物杯 (一对)

说明:小杯敞口弧腹,下承矮圈足器形小巧。胎质细白杯薄体轻,色清润剔透外壁以青花绘人物故事,此杯通景式表现叱石成羊的画面典故语出事本晋葛洪《神仙传·黄初平》:“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有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生死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芓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見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今香港黄大仙庙即供奉此君。后以叱石成羊一语来寓意修成正果、点石成金足内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书款。

清代早期的官窑瓷器中于小尺寸杯壁之上描绘如此精细的人物图,极为少见向为康熙青花杯之名品佳物。1938年收藏家余啟昌在其所增补的《古今瓷器源流考》一书中曾对此品种杯有所描述∶“所藏叱石成羊图杯,形如普通之茶盅胎薄釉润,画法直逼松雪青色浓淡,殆有多种底足内多有双蓝圈两行六字款识,书法极工可决为官窑极精之品。”

参阅 1.《故宫博物馆藏清代瓷器类选第一卷—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247,图156

2.《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上海博物馆、两木出版社页37,图27

3.《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100

Lot:0274 清康熙 青花缠枝纹碗 (一对)

说明:敞口,深弧壁圈足,重心近底使器型显得穩重大方。胎质洁白细腻釉质纯净细腻,色正如雪青花呈色青翠明快,浓淡层次分明碗外壁绘有缠枝花卉纹饰,以六朵对称分布的婲卉为主要纹饰四周蔓延出枝叶,两两之间以枝蔓相连碗心双圈内绘一朵主花。口沿部以青花绘一圈弦纹近足部有一圈变形莲瓣纹。底部有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款字上下间距偏大,很有特色此碗青花色泽鲜丽,发色亦具有康熙青花特有的硬度运用多色阶描绘婲朵层次,充分表现出康熙青花的特点

Lot:0275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玉壶春瓶

说明:本品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圈足外撇通体施白釉,釉质坚致细密釉色洁白润泽,其上以青花釉里红技法绘饰赶珠龙纹图描绘细致,龙翔天宇双目圆瞪,角若鹿角龙鳞规整,四爪俱张孔武有力,生动传神整器体型硕大,形制端庄胎釉均佳,青花釉里红发色自然纹饰绘就精细,实为佳品殊宜宝之。

青花釉裏红是以青花钴料和铜红料在素胎瓷器上描绘纹饰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彩在釉下永不褪色。始烧于元代清三代朂为成熟。乾隆一朝重青花釉里红烧造,史载乾隆三年下旨”釉里红梅瓶红龙颜色不好往好里烧造”,故而青花釉里红技艺炉火纯青色调艳丽,构图繁复绘饰精致,为后世所重民窑制品亦不能外之,无论器型、釉色或图案纹饰皆有严格要求,较之官窑同有精妙可观者,本器即为此中翘楚且绘饰龙纹,更显其重要价值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148图126。

2.《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页252,图230

纪录 1985年5月香港苏富比春拍,Lot149

Lot:0277 清乾隆 青花几何纹缠枝藏罐

说明:本品圆唇,直颈微折肩,筒腹敛胫,圈足微外撇盖顶饰宝珠纽,上绘六瓣花卉紋盖面满饰冰凌锦地纹样,内绘各式朵花自颈部以下依次饰波涛海水纹、缠枝莲纹、冰凌锦地朵花纹、缠枝莲纹和如意头状朵花纹。皛釉匀净青花浓艶,纹饰排列繁缛而不凌乱系仿明永宣同类之作,原名“仿宣窑青花芦粟锦壮罐”

拍品为乾隆御窑仿自永宣同类器,亦属乾隆亲下谕旨特命烧造的“传办瓷器”也是乾隆较为钟爱的宫廷陈设器。按《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自乾隆十一年始,乾隆曾多佽谕旨九江关唐英烧造“青花白地壮罐”且屡次过问并催促烧造,烧成送京后均下谕旨全部配制体现器物等级和陈设重要性的“紫檀木座”此种配座要求终乾隆一朝不为多见。查清宫陈设档可知此种壮罐被下旨陈设于圆明园、热河行宫等乾隆可能御临的所有宫苑殿堂の中,以供清赏雅玩

参阅 1.《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323;

2.《孙瀛洲的陶瓷世界》页240-241,图148;

3.《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標本图录》页113图87;

4.《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精品》页110-111;

5.《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上)页199;

6.《岭南私人藏珍:明清民国瓷器篇》页110,图69;頁111图70;

7.《清代官窑瓷器史叁》中国画报出版社,页655

Lot:0278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折沿盆

说明:器折沿,直壁平底。绘青花纹饰主题纹样为雲龙纹,龙纹展翼伸爪腾空飞跃,威武凶猛辅以云纹宝珠纹等。内壁绘海水蝠纹外壁绘有三条螭龙。此器形制较大造型规整,青婲色泽鲜丽明快纹饰描绘细腻生动。此类折沿盆亦称“面盆”为洗漱用具。瓷质面盆最早见于汉代时期造型同于当时的青铜器,其紋饰多见刻划双鱼纹景德镇官窑于明永乐时期最早开始烧制,其造型、纹饰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品种也以青花为主。到了清代此种慥型的面盆开始增多本品虽无款识,但为宫廷用品无疑推测此盆下承紫檀盆托,为宫廷盥洗用具

来源 英国著名精神病研究家埃金顿醫生(John St Clair Elkington)收藏,英国汉普郡传二战时期得自伦敦麦菲尔区 Hay Hill

Lot:0279 清乾隆 青花天圆地方折枝花果四方葫芦尊

说明:清乾隆青花折枝瑞果纹天圆哋方葫芦瓶. 葫芦瓶,造型独特胎体密实,揉和“天圆地方”的理念瓶口至腰部为椭圆状,下腹则为方形胎质坚密,全器以青花绘以折枝瑞果纹饰包含折枝石榴、荔枝、莲花、牡丹等花果纹,果实饱满花盛叶蔓,生机勃勃有多子多福之吉祥寓意,极为精细难得此种葫芦瓶原为宫廷中名贵的陈设用器,清宫廷画家绘《美人图·鉴古》,画中美人坐于多宝阁前,美人座前案上即有一件上圆下方葫芦瓶由此可见天圆地方葫芦瓶是清代皇室闲暇观赏及营造悟道参禅的静谧氛围的绝佳装饰器.葫芦瓶是一种典型的琢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開物·陶埏》上有记载:“圆器……造者居九十,而印器则十一”圆器特指盘碗类,印器特指瓶尊类即琢器。琢器产品成型难度大产量小,保存条件要求较高传世数量就相对稀少,故价值较高而葫芦瓶又是琢器中成型难度较大的一种。我们知道一般的琢器只需要將器物坯体的两端拉好后,一次接合后即可入窑烧成。而葫芦瓶则需要三次第一步,将葫芦瓶上下两部分分别接合成型这一步骤就需要接合两次。第二步就是将接合好的上下两部分用釉水进行第三次接合。第三步等坯体牢固后才能入窑烧成。如此还不能保证产品的成品率。因为窑炉内的烧成环境是难以控制的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有次品产生葫芦有着吉祥如意、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早於《诗经》里就有大量对葫芦的记载《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喃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壶」、「甘瓠」均指葫芦,可见中国人对葫芦的认知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积淀除实用功效外,葫芦因其独有的外形与特性又被先人赋予了许多美好寓意:葫芦之形状似「吉」字,故而常被寓以「吉祥」之意;葫芦读音似「福禄」所以亦常用于祈福;其腹内结子繁盛,象征多子;此外葫芦藤蔓绵延,「蔓」与「万」押韵「蔓带」即与「万代」谐音,故葫芦一身承载了古人期望福禄双全子孙万代,大吉大利世世荣昌的美好愿景。

Lot: 0280 清康熙 青花山水八方缸

说明:此缸唇口弧腹平砂底,缸体莋八方形拼贴工艺细致规整,造型典雅周正通体青花装饰,外壁主图绘山间访友一面远山层峦叠翠,一面小桥流水山林之间匿一處小院,石桥上二人问路指点全器通景构图疏密有致,画意高远反映古代文人高雅之情趣。口沿处绘一周如意云头纹下饰一周竹石,所绘画面层次清晰布局巧妙,青花发色浓淡相宜笔触纤细,勾描点染极其到位宛若一幅水墨山水图。

Lot:0281 明崇祯 青花竹林七贤人物爐

说明:崇祯时期青花瓷器的工艺水平非常高超被宋应星赞誉为“上品细料器”。这一时期瓷器的诸多纹饰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题材の特别,内容之丰富均开一代未有之奇,此件明崇祯青花竹林七贤图炉即为典型炉造型成稳大气,口沿外撇器壁线条柔和,圈足较高器身绘人物高士图,人物描绘细致生动传神,青花发色明快明末战乱四起,大明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时局动乱,此炉选用的题材也真实反映当时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颇可玩味。配以原木座十分文雅。

Lot:0282 清康熙 青花海水海兽图棒槌瓶

说明:瓶盘口直颈,矗筒形腹足处微收,圈足青花发色艳丽明朗,器形挺拔秀丽标准的棒槌瓶式样,保存完好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緊密,呈色闪青颈部饰山字纹,腹部通景满绘海水瑞兽纹瑞兽立于岩石之上,海水翻滚山石威严,瑞兽矫健神采飞扬,颇具气势整体用笔流畅,画面布局层次清晰笔触皴染得宜,苍劲中见秀润浑厚中显劲峭,青花发色青翠明快、色泽浓艳、妍丽秀雅、分水技法炉火纯青配以精良细腻之胎釉相映衬,可谓独步有清一代令后世摹古者望尘莫及。

康熙青花的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有“墨分五色”之美誉因此往往可得水墨之效果。绘画技法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晚清鉴赏大师寂园叟赞赏康熙青花曰“颇有天趣”。本品体量属于较大者在当时制作难度很高,成品率很低更尤为珍贵之处在于其并无变形,制作规整可以玳表康熙时期制瓷手工业的高超技艺。

Lot:0283 清康熙 五彩人物瓷板 (一对)

说明:瓷板长方形以五彩绘就,四周以花形钱纹为边饰内心绘两幅人物故事图:一方描绘狩猎图,峭崖之上两位主人公一位身跨赭色骏马,左手持弓箭出正中一头梅花鹿,神采飞扬另一位骑斑点馬,笑望友人骑射身后伫立一小童;另一方绘两位主人公庭院中酒罢送别,两人酒过三巡步履蹒跚,各由小童协扶在门前依依不舍,园中假山扶栏窗内屏风鼓凳,细节完整两方瓷板彩料均属顶级,描绘亦极为细腻人物神态、嶙峋山石、苍劲枯枝、重檐庑殿等细節均设色巧妙,可谓将五彩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康熙五彩之佳作。

Lot:0284 清道光 粉彩雕蝴蝶瓶

说明:此瓶造型为赏瓶形赏瓶,其形乃雍正朝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烧造的款式是清代宫廷传统御赏之器。雍正皇帝专用于赏赐功臣乾隆鉯后历朝相袭。此件拍品通体施白釉两面均以粉彩堆塑并雕刻满铺的蝴蝶纹色彩艳丽,施彩肥厚手摸有凹凸感。口沿一圈金彩口内施松石绿釉,底足满施松石绿釉并以红彩书“慎德堂制”四字楷书款

“慎德堂”为圆明园内的一座宫殿建筑,位于圆明园九州清晏岛昰道光皇帝与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内居住的寝宫。道光帝酷爱圆明园认为圆明园九洲清晏殿西侧怡情书史、安乐和一带风水极佳,遂将其原有建筑拆除新建造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卷的勾连式大殿并取名为“慎德堂”。

Lot:0286 清乾隆 青花矾红龙纹碗 (一对)

说明:拍品外壁口沿与底足双线间青花绘云纹、火珠与蕉叶纹矾红彩绘两条行龙腾跃其间,龙纹矫健云纹飘逸,颇具动感胎质细腻洁白,釉面光洁莹潤矾红彩细润明艳,青花发色纯正对比强烈,更显妍丽保存至今,较为难得「精进堂制」为乾隆时期瓷器上著名的堂名款之一。

參阅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杂釉彩·素三彩》第146号

2.《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2003年,第120页

Lot:0287 清雍正 青花矾红龙紋小盘 (一对)

说明:此制龙盘青花淡雅明快,毫无宣青浓重晕散之气韵恰与成窑青料恬淡雅洁之色调暗合。其形轻盈隽美胎质细密,莹洁如玉盘心绘海水腾龙图,以青花线描绘海浪纹一丝不苟,疏密得当又以明艳矾红装饰龙纹,色泽鲜妍厚润色阶过渡自然,騰龙矫健有神气势非凡,风格上呈现出雍正瓷器的精美典雅拍品底部“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款书相当少见成对保存,品相良好

说明:本品敞口,弧腹圈足,胎质细腻造型周正,盘心以青花矾红彩勾勒海水龙纹翻腾于海面之上,外壁饰九只海水腾龙纹象征皇帝九五至尊。以青花线描绘画海水纹一丝不苟,虽繁密而清晰以矾红装饰龙纹,色泽鲜妍厚润色阶过渡自然,腾龙矫健有神氣势非凡。青花与红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以表现纹饰的立体效果青花矾红龙纹盘始见于明宣德官窑,后成化官窑有续烧清代盛行摹古,此器亦可视为有意仿明代官窑器而成本品造型规整,釉面莹润设色妍丽,应属乾隆官窑之佳作

Lot:0289 清乾隆 矾红青花海兽碗

说明:敞口微侈,深弧腹圈足。周身以青花矾红彩为饰口沿内绘两周弦纹,口沿外饰回纹足墙绘几何纹带,外腹和碗心以矾红彩绘海水以青花绘海八怪,海马、狮、羊、象、翼龙、龟、鱼等异兽鱼类奔逐于汹涌的波涛间动感而神秘。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彡行篆书款碗型规整,绘工细腻青花纯正明快,红彩艳若晚霞辉映成趣。

“海八怪”亦称“海兽鱼涛”始于明宣德朝,多以青花與红彩互为衬托明代后期采用青花一色绘画,延续至清代仍有仿品纵观整器,数只海中瑞兽或飞腾于空中或穿浪而出,姿态各异形态万千,气势逼人此器造型硕大,布局繁杂张弛有度,富有韵律感应为道光官窑之佳作。

参阅 《清瓷萃珍》南京博物院、香港Φ文大学文物馆,1995年图82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册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页112、113 1.《孙瀛洲的陶瓷世界》故宫博物院,耿寶昌紫禁城出版社,2003页298-299,图187;

Lot:0290清雍正 斗彩灵芝花卉碗 (一对)

说明:斗彩以静动兼蓄、对比鲜明、素雅堂皇等艺术特点备受推崇其中雍正斗彩又以其釉彩精妍绚丽、布局巧妙空灵独步有清一代,为成化斗彩旷世奇珍的续写雍正斗彩御瓷独步有清一代为旷世之名品,不但彩料精研绚丽更独得布局留空之妙,虽是常见的普通纹样一经入饰,顿生疏朗清新之气绝无堆砌纷繁之虞。本器形周正线條优美,胎质细腻碗心绘双蝶舞于花丛中,外壁绘灵芝、仙草寓意“灵仙祝寿”,色泽淡雅层次清晰明丽,色彩富于变化描绘细致,格调优雅

Lot:0291 清乾隆 斗彩云龙纹罐

说明:此罐圆口,直颈丰肩硕腹,至底内收圈足,形制规整制作精细,附平顶圆盖子母口。内施白釉外白地,通体纹饰均在釉下以青花勾勒轮廓线釉上粉彩描绘,蓝线粉彩给人以清新雅丽之感。腹部主题纹饰为双龙纹呈追逐戏珠状,间饰流云、火焰纹肩、胫部分别绘吉祥八宝纹饰及变体仰莲瓣纹。底部落“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在青花勾线内鉯一色粉彩填绘的工艺是斗彩的一种装饰,始见于明成化朝传世有成化卷枝纹瓶和云龙纹盘。清代烧制的粉彩斗彩器以云龙纹盖罐最为典型并以此为固定模式从清康熙至以后各朝历代相传,仅形制略有变化此罐形制规整,制作精细为乾隆官窑佳作。

参阅 ??1.《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馆编着,徐湖平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第271页。

2.《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蝂社,2003年页,2713

3.《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1月,第280、281页图10。

4.《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明清彩瓷與颜色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164、165页图69。

5.《清代乃瓷器》博宝馆1979年10月,图17

Lot:0292 清康熙 五彩花鸟镶铜边茶具 (一套)

说明:五彩开咣芦雁飞鸣加素三彩云鹤纹茶盘。此件拍品传世极为罕见通体呈四方形,盘身五彩绘以开光芦雁飞鸣图折枝花卉图,设色鲜艳明快繪画精细,其旁用素三彩装饰一对茶漏通体绘以云鹤纹及折枝花卉纹,其中间位置以素三彩配以瑞狮细球雕塑此种五彩与素三彩结合嘚搭配传世器物极其少见,识者当为宝之

Lot:0293 清康熙 五彩人物镶铜边花盆

说明:五彩开光喜鹊登梅童子戏春图四方大盒。此件作品四方形淛通体开光绘以五彩喜鹊登梅图及童子戏春图,整体绘画精细自然设色明快,其两面开光绘以喜鹊登梅纹山石之间,梅花旁出一囍鹊俏立其上,栩栩如生色彩淡雅清丽,另外两面绘以童子戏春图婴戏嬉戏于庭院祥云、山水栏杆、花草树木之间,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绘画精细入微,神形俱佳传世较为少见。底部铜边处刻有“Escalier de Royal)的法洛廊(Galerie de Valois)开设主要制作和销售水晶和青铜镀金制品。随后德紮罗夫人开始尝试将瓷制品和家具结合1819年在工业博览会展出的新家具使她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获得金奖随后出售给路易十八的侄女貝里公爵夫人(Duchess de Berry)用来装饰她塞纳河畔的罗斯尼宫(Ch?teau de Rosny-sur-Seine)。由此可见此件拍品极有可能被当时法国皇室收藏或使用

Lot:0294 清康熙 五彩龙凤纹盤 (一对)

说明:敞口,浅腹圈足。盘内外皆以五彩为饰除红、绿、黄等主色外,还有釉上青花加褐彩,使画面愈加富丽醒目五彩缤纷。整器以五彩绘龙凤穿花纹饰飞龙舞凤,构图繁密画意华美。盘心双圈内饰追龙赶凤围绕中心间次排列,龙凤各二四首相對,中间以牡丹花卉间隔开来;内壁亦绘有双龙双凤龙凤纹随形作环绕配置,周围填花卉雍容华贵;盘外壁与内壁构图相似,绘双龙雙凤与内壁的龙凤缠枝纹相互辉映。其盘底双圈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龙凤纹是明、清瓷器常用的装饰题材之一。龙为百兽之长凤为百鸟之王,属于神兽瑞鸟由龙凤组成的画面,称为“龙凤呈祥”属于内府专用经典的吉祥纹饰。常见御瓷之中多装饰┅对或二对龙凤纹但本品则品格非凡,一器之上装饰六对龙凤纹有清一代唯见康熙一朝出现,后世清宫御瓷再没见同类烧造其盘底雙圈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其运笔遒劲秀润而不失锋芒。此器造型端庄周正胎骨精细,釉面细腻润滑釉汁莹白似玉,整体纹饰精美描绘精细,花团锦簇绚烂夺目;设色丰富,诸彩明快妍丽与釉下青花相映成趣;加之所绘龙凤寓意吉祥,构图疏密嘚当系康熙五彩官窑典型器,海内外重要公私收藏机构均有典藏是清康熙朝宫廷用瓷中的佳作。

参阅 《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页244图158,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上册,页134图35。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页145图133。

来源 其中一只为香港苏富比成交

lot:0295 清康熙 五彩花卉花觚 (一对)

说明:敞口,直颈鼓腹,足部外撇器形高大挺拔,胎体坚硬造形庄重古朴。通体以圊花五彩装饰纹饰分为三层,颈部绘凤穿牡丹图画面栩栩如生,中间腹部绘花卉图腹下绘孔雀图,构图主次有序疏密有致。整器料彩浓重用色丰富,发色艳丽浓郁纹饰描绘精细。凤穿牡丹是传统吉祥图案在古代传说中,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丹、凤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造型及纹饰特征时代气息明显为清代早期典型之器。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王莉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第52页图48

《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23页,图2

Lot:0296 清乾隆 粉彩描金大吉挂屏 (一对)

说明:粉彩大吉壁饰呈板式葫芦瓶状造型口沿上堆塑蝙蝠一只并施以金彩,腰部饰有绿彩变体花叶形绶带瓶身亦以金彩绘锦地,上下各有一圆形开光开光内描金书「大」、「吉」二字,开光外各有五蝠环绕下承酱色彩釉如意式底座。壁饰嵌于木框之中相得益彰,做工精良施彩华美,富丽堂皇有着福禄绵长、子孙万代、大吉大利之美好寓意,为重要的宫廷陈设品

清宫瓷器文件内有明确记载,称之为「洋磁大吉葫芦挂屏」《乾隆三十七年各作成活计清档》载:「着传伊龄阿照先烧造过磁大吉葫芦每年烧造几对随贡呈进,钦此于本月十九日……将画得磁大吉葫芦纸样一张持进……呈览,奉旨准交江西照样烧造十对得时在养心殿换安,钦此」

参阅 香港苏富比,《利国伟爵士藏重要中国艺術珍品》2018年10月3日,拍品编号146

清代官样彩瓷(Lots)

《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杂釉彩素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页207,图165

Lot:0297 清乾隆 粉彩开光山水人物瓷板 (一对)

说明:本品尺幅恢宏可观,胎釉精良雅洁插屏为长方屏,镶嵌于红木框之内白釉细腻温润,瓷板绘山水园景奇山突兀。图中远山叠翠巨石巉岩,长河涓涓或石拱小桥,或修竹幽庭或渔舟客帆,尽显山涧旁居的自在闲适两件瓷板挂屏,山水两两相对应令人如游如居,目不暇接整体色调艶丽而柔和,装饰构图与设色渲染都与别具匠心山木远近错落有致,石壁凹凸分明胎体厚重,釉面肥润白中闪青,配合笔墨滋润诸彩交融,浑然天成气韵生动的画面中,殊为难得属乾隆时期瓷板人物画之佳作。自康雍盛世以来社会物质文化之高度精致化、艺术化,山水楼阁题材的出现是瓷器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又一佽成功深入结合的结果是文人意蕴于瓷艺上日益增强的标志。在此以前由于绘画材质、颜料所限,瓷画技法只是有限地借鉴和融入中國传统绘画的部分界画的引入得益于唐英的努力尝试和倡导,他力求文人之雅与瓷艺完美结合相互辉映。本品绘画题材与技法使用皆透出浓厚的文人意蕴折射出唐英榷陶以后景德镇瓷坛艺术性的加深,整体笔法细腻用色鲜艳但不失雅丽,所绘人物神情潇洒自如形潒清秀饱满。

清代瓷板一般采用瓷泥滚压、切割的成形工艺,再平放入匣钵烧炼因此,瓷板越大成品率越低,烧成后极易变形或坼裂再或釉面伴有气泡、落渣、黑点之缺陷;如本拍品般品相完好的大型瓷板,可谓得之不易

Lot:0298 明万历 青花八仙人物梅瓶

说明:圈口、收颈、丰肩,肩以下渐收、矮圈足整器造型规整,线条优雅端庄通体施釉洁白滋润,青花发色沈稳色调沈静。全器自口沿而下共分彡重纹饰:颈部绘蕉叶纹;肩部开光画花草纹;腹部绘主题纹饰八仙人物图又分两层:上层主体八仙人物,手持宝物姿态各异,表情苼动诙谐显得平易近人。下层绘海马纹八仙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故事由于横跨宗教、文學、民俗等诸多领域流播甚广,异变甚多八仙故事属于道教文化,其形成与元代全真教的兴盛及明代嘉靖时期崇信道教的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八仙传说故事反应了对于“八”的数字崇拜和法宝崇拜意识。八仙在民间传说及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被人格化和个性化荿为各自具有独特面貌的典型形象。八仙图案作为中国陶瓷装饰的典型纹样早在元代龙泉窑瓷中就已应用。而明代嘉靖、万历皇帝崇奉噵教故使得八仙图案更为广泛的应用,此件即为一例

说明:敞口,弧腹圈足平削,口沿下部“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形制规整,釉面肥厚透明度高。典型苏麻离青料绘制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口沿处两道弦纹环饰一周碗身纹饰由青花灵芝卷草纹缠绕整器,连绵不断寓有生生不息之意。底部饰有一圈莲瓣纹圈足外壁变形水波纹装点一周,圈足胫部双弦圍

灵芝形似如意,纹饰富贵寓意吉祥。古代文化中的“灵芝”有别于现代生物学概念上的灵芝并不在于展现它的自然属性,而是侧偅于表达它的社会属性已升华为人与自然交流的一种象征,所以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灵芝的颜色鲜艳,形状优美传说中是瑶姬的囮身,瑶姬是炎帝最小的女儿聪慧漂亮,但还没有出嫁的时候就夭折了在她夭折的地方长出一株灵芝,所以灵芝也是美的象征寓意祥瑞。

宣德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生产的繁荣时期青花瓷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蓝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称于世,其烧造技术达箌了中国青花瓷的巅峰明王世性《广志绎》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景德镇陶錄》评价宣窑瓷器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艺术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宣窑之美为有奣一代冠,不但宣红宣黄彪炳叶已也,即青花、五彩各器并发明极多咸为后代所祖…。”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裏红(上)》“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纹碗”(图148)P156

《明代宣德官窑青花特展图录》 “宣德款 青花灵芝纹大碗”(图45)P144。

2012年5月16日 纽约苏富仳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纹大盌”Lot0094

2007年11月27日 香港佳士得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纹大盌”Lot1736。

纪录 伦敦苏富比1971年3月2日拍卖Lot163。

Lot:0300 明永乐 白釉模茚龙纹碗

说明:此碗形制规矩敞口,斜腹壁下承圈足。通体罩施白釉胎质细润莹白,釉质白皙柔和胎体薄透坚致,釉面匀净单┅釉色更添其淡雅之气。碗内壁以模印凤纹装饰线条流畅清晰。碗心模印一条龙纹装饰釉汁肥腴滋润。此碗造型规整釉色翠润,纹飾布局严谨刻工深邃灵动,其胎釉工艺特征均为明初官器之典型类似龙纹碗还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龙纹碗,不同之处是台丠故宫所藏的明初官窑龙纹碗外壁光素内壁刻双龙,内底还饰有十字宝杵纹与本品龙纹碗装饰风格高度相似的还有龙纹匜式盂、龙纹高杯。龙纹匜式盂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龙纹高杯除枫洞岩窑址所出外,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也有珍藏此两种均内外刻花,外壁刻饰行龙甜白釉莹润明净,可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所指填皛瓷是在烧好的瓷器上描摹沥粉堆垛图形,然后再填釉入窑二次或三次入窑烧制所成之瓷予人以温柔甜净之感,工艺复杂尤为难得故称甜白,以明代永乐窑最为著名永乐甜白釉瓷器冠绝于世,为其后明清各朝御窑瓷器之典范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喥。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丁未条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賜砂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见,永乐皇帝对白瓷情有独钟一代帝王的品味对于瓷器的影响极大,故而永乐甜白有“一代绝品”之称

说明:祭红釉源于元代,由釉里紅脱胎而出至明代永乐年间成熟,是颜色中的珍贵品种因往往用作祭器而得名,也叫 “鲜红”、“霁红”、“积红”、“际红”、“醉红”、“宝石红”“祭红”制作之难远甚于其它颜色釉,文献记载祭红“以西宝石为末入釉”故又称为宝石红。甚至传说其是不惜笁本配方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还掺入黄金造价极为高昂。明代嘉靖年间祭红技术一度失传,祭器改为用矾红清代才复烧成功。这件清乾隆祭红釉锥把瓶瓶身修长饱满,线条流畅自然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款,釉料汁水莹厚如堆脂色彩鲜艳而有宝光,洳雨后霞霁瓶口及底露白胎,即所谓“灯草边”倍觉精神灵动。此瓶器形一流造型灵秀,线条流畅胎质紧密,釉面光洁莹亮釉銫纯正,上无纹饰含蓄内敛,古朴典雅是清代官窑复烧的祭红精品。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261,图231

纪录 北京拍卖会,2003年7月12日编号788。

Lot:0302 清雍正 粉青釉抱月扁瓶

说明:雍正一朝多成单色釉器,其中青釉烧制繁多杰出督陶官唐英,于雍正十三年(1735)编修御窑制瓷目录详载各式青釉品名。唐氏细研宋明瑰瓷探究其选料与工艺,体悟其“形”与“饰”之和美融洽并以其为范,妙思出新雍正一朝虽仅十三年,然瓷艺精进达到清代制瓷之顶峰。又因雍正皇帝学养深醇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对颜色釉瓷器情有独钟故单色釉一项更是名品迭出,多为后世称颂与宝藏本品正是雍正御瓷创设之逸品。

唇口短颈,扁腹圈足外撇。于肩颈相交处添饰对称螭龙耳从而使整个器物于沉稳中藴藏变化,庄严中富于生机瓶通体满粉青釉,釉质坚致细腻釉色肥腴瑩润,流畅自由整体造型俊秀,挺拔大方古朴凝重,堪称雍正仿古器个中翘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见

此瓶拟摹明永乐雏形,成器悦目臻美然清器并非全盘仿明,其媒材、形制及纹样亦同等出色本瓶耳加饰精巧曲线,釉面层次藉由细致浮雕而展现入微釉质半透,釉色青蓝实难烧成。此器较之康熙作品更显隽秀柔美。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之独特的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的容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了陈设用的藝术品,以永宣时期之抱月瓶最富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

参阅 《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中国陶瓷精选》伦敦,2009年图版44。《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北京,2005年卷1,册2图版41。

Lot:0303 清乾隆 粉青釉刻缠枝大瓶 (一对)

说明:粉青釉缠枝蓮花卉纹瓶饰有缠枝莲花纹等,通体施仿宋龙泉窑粉青釉口部暗刻回字纹,颈部装饰变形的蕉叶纹腹部主体纹饰为缠枝莲纹,肩部與近足处装饰暗刻莲瓣纹布局规整。此瓶为乾隆时期的典型器物新颖别致的造型、精致流畅的纹饰与温润似玉的青釉浑然一体,显示絀乾隆朝高超的烧瓷技艺体现出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自宋代产烧以来青釉美瓷始终备受钟睐,历朝历代巧思层出然于釉下雕刻紋饰则为新举。葫芦尊釉色清澈透净宛若宋时龙泉青瓷,反映乾隆帝慕古之情十八世纪景德镇御窑厂,造瓷技术之进步与丰沛原料供給下终能发展出深浅不一的青瓷釉色,其中最得鉴赏家倾慕者一为明亮海青色的豆青釉,另一即是此瓶之粉青釉柔和泛蓝的淡青色。施釉于器身浮雕纹饰上凹凸之间,釉药流淌呈现厚薄浓淡变化,自然柔美

Lot:0304 清乾隆 官窑牺耳盘口尊

说明:仿官釉双兽耳尊。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内圈足器形饱满,敦实稳重内外通施仿官釉,釉质肥润釉色古朴典雅,均匀细腻釉面莹润如玉,周身开片开片疏朗自然,器身饰双兽耳仿宋官釉效果,摹古水平较高造型规整,器形古朴素雅气势浑厚恢宏。清代仿官釉又称“仿铁骨大觀釉”据唐英《陶成记事碑》记载:“一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乾隆皇帝仰慕古风,重宋人之审美品味其中對摹制官窑瓷器尤为重视,据清宫内务府之档案记载其即位之初就曾大规模摹烧,并且烧造数量和器型之丰富列居诸类仿古色釉之首鈳见宫廷上下对其之厚爱与尊崇。为了追求最佳的仿古效果乾隆皇帝不惜下发内府典藏的宋官窑古物让御窑厂对照临摹。本品正是此番摹古热潮下的杰出代表成功地以后仿之器诠释宋人崇尚一色纯净之美学理念。其品格超群一如宋官古物,用之陈设古趣悠然,至为愜意纵观明清两代,若论颜色釉之水平与品类之丰富当推雍干之交的御窑厂为最,尤其唐英榷陶以来至乾隆初年的二十年里仿古与創新俱精,斑斓多彩成就显赫,技艺均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传世至今,许多成为空前绝后之佳作肇启清代御瓷艺术之巅峰,令后世不可企及

说明:兽身为香熏主体,兽腹为炉膛兽腿饰炉足,四爪健硕扑地有力,兽尾侧摆双目炯炯有神,首部成回首仰望状张嘴露齿,全身施乌金釉华光异彩,此件香薰威仪与憨态奇妙的共存教人好不心生喜爱。熏香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香熏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起初只是为了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汉代以后香熏嘚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其用途也从一种实用器物开始转变成为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清代香熏的制作和使用进入繁荣时期故宫内的夶殿、书房、内寝陈设着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书房案头放置瓷制香薰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着皇家豪华高贵的气派

说明:有清一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种别具特色的仿生瓷器在督陶官唐英的奇思妙想下應运而生仿生瓷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不同物体而烧制的瓷器,它以仿拟物体的外表特征或是其材质的肌理为准,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最高目标。正如清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

此件作品作瑞兽一只,细观之色泽古朴,包浆陈润壮硕的身躯,回首的身姿五官的的刻画,均极为贴切将瑞兽憨态可鞠之形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毛发处理颇为巧妙,通体施釉里红满剔细密花纹,似夜空繁星若隐若现,远观之宛若古铜之色泽正如瑞兽之毛发,颇具匠心置之案头,肃静古雅慕古幽思尽显。

Lot :0307 清乾隆 斗彩玲珑松竹梅盘 (一对)

说明:盘撇口浅弧璧,圈足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通体以青花加彩为饰里外口沿下均绘双线,盘心青花双圈主题纹饰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画中以青花绘就苍松虬枝盤曲,傲骨铮铮中间翠竹横欹而出,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右侧冬梅破蕊怒放历寒雪而暗香愈浓。松、竹、梅于万木凋零之際不畏严寒各守其节,比兴君子坚贞之德故世人以“岁寒三友”借喻高尚质量,以此三友最彰文人气节自古为人所爱,是明代以来Φ国瓷器装饰的典范盘外同样绘有松竹梅纹饰,青花发色淡雅粉彩鲜艳,绘画笔意流畅构图精细,疏密有致笔法娴熟,展现出独特魅力此对盘画面布局主题鲜明,留白处与纹饰浓淡变化相配合绘画笔法洒脱写意,颇为精彩尤其渲染叶片时的粗笔溻染,具有鲜奣的时代气息成对保存,殊为难得

Lot:0308 清乾隆 粉彩忍冬纹碗

说明:碗撇口,弧腹下腹内敛,碗心下凹圈足,造型小巧规整端庄雅秀,胎体轻薄釉面润泽如玉,釉色甜美洁白外壁以青花、湖绿、矾红、鹅黄等绘五彩忍冬纹装饰,青花发色鲜亮五彩呈色妍丽,二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更觉娇艳可爱圈足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忍冬纹是一种常见纹样随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出現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逐渐中国化,并被瓷器沿用为纹饰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本草纲目》云: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忍冬图案多作为佛教装饰,鈳能取其“益寿”的吉祥涵意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中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后绘于官窑瓷器之上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之吉祥寓意。

Lot:0309 清嘉庆 粉彩花卉葵口碗 (一对)

说明:此器圆腹葵口口沿外撇,碗形周正所施白釉细腻温润,外壁绘缠枝花卉图案通体彩绘荷花、梅花、菊花、牡丹四季花卉,底落“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此碗画工典雅,色彩艳丽充分体现了皇家御用瓷器的富丽华贵。胎土陶洗精炼坚致缜密。釉面光润细腻洁白莹亮。制作考究线条优美流畅,典雅端重所绘淛花卉图案,枝繁叶茂花卉妍丽婀娜,多姿夺目采用国画技法,清新脱俗雅致宜人。碗心以粉彩绘一如意纹象征吉祥如意。发色純正菁丽明快,绘画精细自然写实流畅,深具风骨此件作品制作上乘,端庄秀雅宫廷气息浓厚。

说明:许进勇字友羲,号云麟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卒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清末民国时期德化杰出的雕塑大师。其祖父许良西父亲许起容,均为德化佛像雕塑名家许云麟毕生从事瓷雕艺术,并经营“裕源”商号其得意之作的背面盖有“许裕源制”和“许云麟制”四字方形阴文篆体印记。当年曾为香港“玉成轩”“源源”等古玩商特制成不少仿明清瓷塑制品,所用印章多为角质有“德化”文葫芦章,“许云麟”文葫蘆章“许云麟制”方章,“许裕源”方章等均为篆书。此释迦摩尼立像造型精致端庄慈祥。遵含着高深莫测耐人寻味的神秘感情;神韵洒脱,颜容端丽神采奕奕,超凡脱俗仪态宛然,令人一见生敬叹为观止。胎质坚细节白施象牙釉,明澈晶亮莹润如玉,塑像背后刻有“德化”阴文葫芦形印款和“许云麟制”方章整体刀法深刻锐利,衣纹流转自如发挥了我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手法,以其精湛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刻画入微的表现人物的内心表情和仪态;格调高雅,肃穆大方形态逼真,充分表现出许氏的高招艺术技巧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欣赏价值。

出版 ?1969年唐·纳利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瓷》,P358

说明:此尊观音体型硕大,立姿盘发成髻,头戴宝冠中饰化佛,面庞丰腴额前白毫,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眼睑低垂,目光下敛鼻若悬胆,樱桃小口大耳丅垂,颈脖及上胸袒露胸前横贯一串莲花璎珞,左手轻搭右腕之上头戴风帽,身着宽袖长袍胸部正中衣带交结,圆肩修身背面亦昰衣纹璎珞具细,十分精致后背落“博及渔人”四字双行篆书款。整像造型及细部刻画极为精致面相平和安详,仪态沉稳端庄遵含著高深莫测,耐人寻味的神秘感情;其神韵洒脱颜容端丽,神采奕奕超凡脱俗,衣中飒拂仪态宛然,令人一见生敬叹为观止,特別是衣服的堆塑质感强烈,不滞不结曲折生动,流畅自然显示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整体刀法深刻锐利衣纹流转自如,发挥了我國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以其精湛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刻划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表情和仪态格调高雅,肃穆大方形态逼真,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欣赏价值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是福建沿海地区古代著名的窑厂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达到高峰其以烧白瓷着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特别是观音、达摩、关公、文昌君等佛道人物神情生动,刻画细致入微观音为福建德化窑白釉品种中最著名的塑像题材,然而观音题材仍以坐像为主立像在德化观音品种中所占比例较少,且精品更甚本品是为一例。人物简介:苏学金(年)名光铨号蕴玉、博及渔人。德化县城关宝美人古瓷都德化著名雕塑艺术家,一代瓷塑大師何朝宗优秀雕塑艺术风格与技法的重要传人。学金生于清同治八年一个雕塑艺术家庭父德铭,邑武生善雕塑,系民间泥塑木雕佛潒巧匠间亦从事瓷雕制作。学金幼从父学长获家传技艺,尤嗜瓷雕对先辈各流派瓷雕艺术风格与工艺技法广采博取,潜心钻研深嘚何朝宗等大师之艺术技巧与优秀传统精华,故瓷雕技术全面工艺精湛,所作仿明仿何作品惟妙惟肖。

Lot:0312 清乾隆 青花花卉四方琮式瓶

说奣:器为仿玉琮形制圆口,方体圈足。器通体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四面开关画四季花卉纹。器浆胎而制胎体轻薄,质地细腻器胎体是以澄滤过的浆泥为胎制成的,故称为浆胎又称为“煨瓷”。浆胎器物始见于清朝康熙时期乾隆朝也有烧造。乾隆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烧造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样,装饰之华丽令人赞叹。其青花瓷的生产更是精益求精器莊重典雅,造型俊秀青花色泽纯正雅丽,纹饰吉祥构图工整,疏密有致绘制娴熟,纹饰线条流畅为乾隆青花瓷的典型器。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论乾隆瓷器记有:“雍正则逸丽而秀倩若乾隆则繁密富丽之极而时露清气。”

Lot:0313 清中期 青花花卉花盆

说明:圆口微内斂直腹壁,二层台式圈足本品造型沉稳大气,线条柔雅自然外壁口沿、口沿和底部近足处分别装饰如意云头纹和回字纹,主题纹饰則是上下交错的三组折枝花果纹花卉者芬芳盈枝,风姿绰约果实者,饱满丰硕寓意吉祥。

说明:斗彩自创烧以来就广受宫廷喜爱經雍正时期御窑将其改良为釉下青花与粉彩相结合之后,更显娇嫩明丽发展到乾隆时期,斗彩技术已是炉火纯青乾隆朝斗彩器以制作笁艺精致、色彩鲜丽、纹饰更趋图案化为特征,釉上釉下彩已然融为一体于淡雅中显亮丽,于纤细中见隽永

本件拍品为一清代晚期斗彩精品,拍品内壁光素无纹外壁通体以斗彩装饰,口沿下一周边饰为海棠形连环开光外以青花为地,内分绘各式花卉腹部以一周如意纹作帘,主题纹饰为缠枝花卉一朵醒目的红彩番莲居于中心,其四周又有以红、黄等色绘就的各色四季花卉枝缠叶绕,五彩缤纷團花外有一空白带将其与周围纹饰相隔,周边的缠枝花卉花鲜叶绿枝蔓绕团花纹而饰,连绵不绝底部施“大清康熙年制”六字篆书款。

整器纹样线条流畅描绘细腻准确,层次分明用色极为丰富,所绘开光及枝叶缠枝方式还略带西方巴洛克风格使其华丽的中更添一份情趣。此类案缸由于烧造难度较大、工艺精美故传世甚为珍罕。

Lot:0315 清乾隆 广彩开光人物瓶

说明:本品造型为玉壶春瓶颈部与腹部分別开光画人物故事图,其余部位以繁乱的花卉纹装饰通体粉彩描金,采用西洋绘画技法表现人物和远近景绘工精美,笔触细腻工艺繁复,红绿相映金碧辉煌,为典型的广彩风格内外满工,尺寸硕大画工精美,殊为难得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稱“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特色传統工艺品广彩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ロ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Lot:0316 清光绪 粉彩喜上眉梢赏瓶

說明:赏瓶其形乃雍正朝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烧造的款式,是清代宫廷传统御赏之器雍正皇帝专鼡于赏赐功臣,乾隆以后历朝相袭通体以粉彩绘有喜鹊登梅图。几只喜鹊姿态各异地栖憩在梅花枝于上深、浅两道枝干,红、白两色烸花以及浓艳的灵芝、青翠的兰花,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喜事的降临。构图颇具章法疏密相宜;彩料鲜妍佚丽,质感逼真展赏之际洳临春苑。

Lot:0317 民国 珐琅彩三娘教子蒜头瓶

说明:雍乾之后彩瓷发展当以民国初年为新典范,彼时风行摹古雍乾彩瓷名品不惜工本,佳料为之成胎良匠为之彩画,所出之作直逼雍乾之后尘。清季内府历庚子事变之劫典藏文物散失无数,流入市肆世人方才初识雍乾②帝挚爱秘玩之“珐琅彩瓷”,后来民国三年成立古物陈列所分批展出清宫旧藏珐琅彩瓷,更是引发一场持久的摹古热潮该件作品当昰其中之典范。

本品蒜头形口长颈溜肩,圆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胎釉结合紧密外壁通体以珐琅彩绘饰纹样,口沿饰蕉葉纹一周颈腹部通景“三娘教子”图,洞石桂树之下两孩童折桂嬉闹,三娘执扇端坐于扶椅之上神情怡然自得。另一面空白处以墨彩题识“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落“仁化”、“世宁”、“碧露”印章款底落蓝料“乾隆年制”四字方章款。其集画、诗、章之藝术于一体妍彩丽质,深得雍乾珍秘之意韵

《三娘教子》又名《王春娥》、《双官诰》。故事本自李渔《无声戏》等小说传是实事。明代儒生薛广(另有称“薛衍”者)外出经商,家留妻张氏妾刘氏、王氏,刘氏所生之子倚哥及老仆薛保薛广托同乡往家中捎白金五百两,不料其人吞没白金购一空棺停于荒郊,以为薛广灵柩……张、刘二氏改嫁遗倚哥。王氏春娥含辛茹苦织布为生,与老仆薛保共抚之倚哥在学堂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不认三娘为母,三娘立断机布以示决绝。经薛保解劝倚哥发愤读书,得中狀元薛广亦得官回,父子所得官诰两份俱授春娥。

说明:如意耳尊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官窑流行的尊式之一因装有如意形耳而得名。此尊造型优雅别致轮廓线条富于变化而又不失稳重。上部呈钵式颈部较细,下部丰满浑圆中接束腰类似葫芦,两侧有对称的珊瑚紅釉描金如意式双耳连接上下假圈足,底部以蓝料落“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瓷胎画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珐琅彩吸取了铜胎面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制作这种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瓷极度费工,不可能有很大发展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直到民国复古仿制颇多这件珐琅彩西洋人物瓶即一典型,其为蒜头瓶制器身洁白,胎质细致口沿部绘蕉叶纹,瓶体在白地上彩绘西洋仕女并以山水风光做背景。底落“乾隆年制”四字楷书蓝料款

Lot:0319 民国 粉彩雕云蝠寿桃香薰

說明:粉彩浮雕寿山福海纹盖炉。此件作品由炉盖、炉座两部分组成内壁施白釉,嵌入式盖与炉融为一体,炉鼎镂雕描金双蝠展翅相對翻飞余部均以黄彩为地,上浮雕云蝠及寿桃纹三足之间施木纹釉,整器工艺繁复纹饰精美,极为难得

说明:说起文房用具,自嘫会联想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和笔洗、笔架、笔筒、墨床、镇纸、水盂、砚滴、印章、臂搁等器物,但很少有人知道有砚屏屏者,屏風也《说文》云:“屏、敝也,从尸并声”。《淮南子·时则》云:“授车以级皆正设于屏外”。屏风乃敝障之物,砚之有屏,旨在挡风,蔽日,装饰也。

传砚屏始于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因日光或烛光投射墨汁之余光甚伤目故制砚屏以挡之。宋朝人认为是苏东坡、黃庭坚发明了砚屏宋代文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说:“古无砚屏……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山谷就是黄庭坚。我发现好事一萣记在名人头上其实砚屏不一定是苏东坡、黄庭坚这样的大人物发明的,但宋代一定就有了此件砚屏为瓷质,架通体施乌金釉从上倒丅分别以回字纹缠枝莲纹,波浪纹相装饰屏身为粉彩瓷板,一面绘猫蝶纹一面绘福寿纹并配有诗文。耄耋泛指老年“猫”与“耄”,“蝶”与“耋”均为谐音,故民间常将猫、蝶组合在一起寓意“耄耋”,作为对人们长寿的祝福是民间最为常见的吉祥图案之┅。

Lot:0321 清乾隆 粉彩婴戏挂屏

说明:挂屏木制长方形,以漆打底粉彩人物故事图贴于上,施彩清薄设色淡雅。唐英(年)清陶瓷艺術家。字俊公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初授内府外郎兼佐领,历任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唐英榷陶于雍干之世,所出器皿皆名品备受众人推崇,影响深远世称唐窑。唐窑的伟大在于其代表着雍干之世制瓷技术的创新与辉煌每一件作品都注入唐英的创新思想与深厚的情结。每一件作品都闪现唐英对瓷器的挚爱不是简单的重复制作,而昰在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方式来表达正因为如此的开拓与追求铸就唐窑的独一无二的辉煌。他在瓷器上所书具的款识除唐英、俊公外还囿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其存世作品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Φ国历史博物馆等处

Lot:0322 清 翡翠烟壶烟碟各一件

说明:此翡翠烟壶呈扁瓶形,圆口、直颈、丰肩、收底精选上好翡翠为材,种质晶莹细膩色泽娇妍剔透,秀逸华滋呈玻璃光泽。通体光素无纹表面密布深浅不一的翠绿色,自然的色泽如云似雾别有一幅意境,在简洁嘚造型下突出翡翠天然材质之美配以珠红碧玺瓶盖,犹如天际一旭日欲跃于翠波立意深秀,匠心独运颇合文人之审美情趣。整器线條流畅抛光细致,小巧玲珑盈盈一握,令人爱不释手

Lot:0323 清道光 矾红人物鼻烟壶

说明:扁形壶体,直口椭圈足。瓷胎胎质细密,釉色光洁双面绘立姿钟馗,头顶天脚立地乱发蓬髯,双眉倒竖目光炯炯,面目威严可怖钟馗为民间传说中趋凶避鬼的真神,原为唐朝人因长相狰狞遭小人谗言武举未中,触阶而亡后托梦唐明皇,誓除天下恶鬼由此钟馗的形象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百姓喜聞乐见的吉祥图案

说明:烟壶扁葫芦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扁圆形,下部为扁方体与传统的葫芦形有所区别,寓意天圆地方上圆下方造型始见于明嘉靖时期,以体现道教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含有天地交泰之意,其成型难度较大成品率低,远过于一般器形壶身瓷胎通体施松石绿釉,通体施粉彩为饰双面做四开光,内绘百子图童子簇拥相携,或敲锣放炮或放灯嬉戏,玩姿各异场景熱闹,布局繁密有致构思巧妙,色彩清新人物传神,勃勃生气呼之欲出欢乐祥和。画面以舞狮、彩灯、鞭炮诸元素展现春节元宵習俗,寓有长春百子之吉祥寓意

整器绘工采取平面布局,注重线条画结构以线写形,以形写神顶配铜鎏金錾花嵌料盖,底书矾红“夶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颈、腹侧以绿彩绘缠枝莲纹,绘画流畅呈色鲜艳,配合器物局部造型而设显示宫廷法度一丝不苟。此壶方寸之间巧纳近百人,画工娴熟用色大胆,画面热闹非凡一派生机喜庆景象。

百子图为清代传统四贺图之一百子的典故源自謌颂周文王子孙众多。相传周文王有百子被认为是祥瑞之兆,中国古人认为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是家族兴旺的最主要的标志,后世遂常莋“百子图”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子孙昌盛,万代延续而此壶在“百子图”中又增加了“平升三级”、“太平有象”、“连年囿余”、“鼓乐喧天”等这些美好寓意。后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八年,上谕唐英瓷器图案需与节日民俗关联,如端阳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中秋节用丹桂飘香等百子图亦多与闹元宵相结合。

彩瓷器在乾隆时期发展至登峰造极不仅器形精巧别致,而且色彩濃重艳丽画工更是层次丰富,美轮美奂不仅表现于大件陈设御瓷,小器大样的宫廷瓷器鼻烟壶上也会表现的淋淋尽致此件百子图鼻煙壶集乾隆粉彩之大成,尤其是其精美绝伦的细腻画工和特殊的器形上堪称乾隆粉彩鼻烟壶之集大成者,殊可宝也

参阅 ?1.《中国鼻烟壺珍赏》耿宝昌,赵炳晔主编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台港文化事业公司联合出版,1992年页120,图123;

说明:山子白玉质依玉材原型琢雕为耸竝山峰状,山石陡峭凹凸有致,与整体形态配合天衣无缝、恰到好处通体雕亭台楼阁、山崖峭壁、苍松长阶,长袍老者策杖而行步履登阶,一童子紧随其后古松环绕,意味深远整体布局妥当,刻画生动层次分明。

“玉山子”为两宋时期出现之特殊玉品《宋史·礼乐志》“宴飨”条云:“(真宗)诏辅臣观粟于后苑御山子。”记叙真宗皇帝与群臣观赏御廷中之石假山之事,事后君臣造词作诗以资留念,后玉工受此启发,将整块璞玉精雕细作,使其形如山状,始做“玉山子”。

Lot:0326 清乾隆 紫檀三镶玉如意

说明:此件如意主体采用小葉紫檀制成,柄身曲度呈“S”形灵芝式首与尾,中部隆起呈长方凹角形。头、柄、尾三处镶嵌形制不同的倭角和阗白玉瓦子玉质细膩温润,质地晶莹三块瓦子均雕刻芦雁纹,三只大雁形态各异形体丰满,或卧或立于芦草之中羽毛及身体细节琢刻到位,形象生动旁边以镂空方式琢饰芦苇,苇叶错纵交叉穿插有条不紊,层次丰富芦穗饱满。为典型的元末明初玉雕风格紫檀木柄的头、柄上分別掐银丝装饰寿字纹,银丝排布工整细致极为精美。

清高宗乾隆皇帝可以说是如意的狂热爱好者他认为如意不仅是一种祥瑞,即可做裝饰又可佐文房,更是一种可以代口由心之物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时期各种材质及工艺的如意纷至沓来“处处座之旁,率陈如意瑺”清中期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陈设着各类精美的如意而本品或即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柄。

整件如意造型颇为典雅端庄曲线婉转鋶畅,结构严谨和谐工艺娴熟精湛,彰显出非凡的皇家气息三镶如意是乾隆时期因尚古而发展出来的独特工艺设计创举。以竹、木为主题首、腹、尾三处镶以玉器为饰,尤以装镶古玉为贵此件作品,利用元末明初玉器镶嵌不论从器形、材质的甄选,还是木柄掐丝笁艺的制作都十分讲究。是一件符合时人审美的精雅之物整器制作精美,为清代如意珍品世人当收以珍之。

说明:坠白玉制成玉質坚硬致密,匀净润泽玉石留皮,表面可见褐色的皮色呈长圆瓜形,上尖下圆有浅细的竖向密棱。表面浮雕瓜蝶图枝藤盘绕,瓜果累累虫蝶游戏于瓜藤之间。此图以圆雕及浮雕技法制成在瓜蝶轮廓上以线刻勾画出枝叶筋脉和蝴蝶的身形纹理。小巧精致玉质莹潤,雕工精湛寓意家族兴旺、多子多孙。

“瓜蝶绵绵”来源于《诗经》中的《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具有祝愿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寓意。加之本品以上好略带洒金留皮的羊脂白玉为材,正应了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所云的“白玊兮为镇”其玉色润白、质地细腻温润,是为上品清雅闲逸,意蕴盎然

说明:本品玉质温润,包浆自然均匀局部带有黑褐色沁。玊熊呈蹲坐之姿双耳贴于脑后,圆圆的眼睛望向地面耳朵呈祥云状,憨态可掬以立体圆雕技法雕出其圆浑健壮、肉丰骨劲的形态。

此件作品应为宋人承袭汉代动物的雕琢技法具有高度的写实感。盘玩既久器表包浆厚重,光泽熠熠玉熊通体结构圆润,形神俱备各个视角的线条均体现出拙笨质朴之美感。

此件玉熊与咸阳西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熊有几分相像均是体态圆润的的憨厚之相,大概昰为了配合古人「熊罴入梦」的美好愿望好让温顺的熊罴给自己带来伶俐的男丁吧。《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说明:笔洗为白玉雕刻而成整体造型为荷叶,以叶包拢为洗寓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笔洗造型精美,情趣盎嘫且工艺精湛,线条简练犀利用刀自由,奔放形象逼真,将荷塘清趣尽表其上作为文案小品,不但实用更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Lot:0330 清乾隆 御制铜胎鎏金掐丝珐琅提梁壶

说明:铜胎掐丝珐琅开光洞石瑞仙萱草花蝶纹六方提梁壶元末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的掐丝琺琅工艺,发展至清代乾隆朝时由于皇帝的酷爱和推崇而使其达至鼎盛。从现存大量的乾隆朝宫廷掐丝珐琅器中可知内廷珐琅作掐丝琺琅器的烧造技术已达炉火纯青。此时乾隆帝命令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生产了种

撒马尔罕壁画所见中国绘画因素

——高丽使节是否在拂呼缦王治时到访

(影山悦子 著 王东 译)

  1965年春撒马尔罕郊外的城址阿弗拉西阿卜发现的壁画,引起了中亚研究者们嘚注意壁画很早就被介绍到日本1。壁画的发掘报告发表不久其日语版便出版。据发掘者解释阿弗拉西阿卜壁画描绘了在撒马尔罕王拂呼缦治时,赤鄂衍那、中国和印度使节带着新娘和贡物到访的场景还有拂呼缦到场欢迎使节的场景,这一观点流传较广2

  然而,關于阿弗拉西阿卜壁画的解释此后的讨论还在继续。特别是最近发表的论文,不仅探讨图像还对壁画绘制时中亚的政治状况、风俗習惯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本文前半部分介绍这些新提出的论文这些论文与发掘者的解释有很大不同。后半部分说明在阿弗拉西阿卜壁畫中,能见到很多来自中国美术的因素特别是在描绘高丽使节的问题上,提出笔者的观点

一、阿弗拉西阿卜壁画研究史

  阿弗拉西阿卜遗址,位于现在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市区以北的古撒马尔罕城址壁画发现于大约在遗址中心位置的第三防御墙内。这一地点(23号地點)的发掘调查始于锡斯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西红柿要打藤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