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封建社会的另一面 ?

我们在研究经济史和编撰经济史論著时需要考虑分期问题。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本来就呈现阶段性正确区分互相衔接而又各有特点的不同阶段,辨别各个阶段互相联系而又互相队别的因素寻找依次发展的各种形态,是认清经济演变规律所必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經济形态正确的分期才能准确地体现和区分各个时期的社会性质。在同一种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时期根本矛盾相同,“但是根本矛盾茬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當地处理事物的矛盾”①对经济发展过程不划分阶段,即不分期就不能说明经济的变化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及其规律不能完成经济史学科的基本任务。 正在兴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迫切地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将鄙见陈述于下 一、标准 要正確地分期,需要确正确的分期理论与方法首先要有正确的分期标准。 国民经济史(简称经济史)分期的标准与通史和其他专史(政治史、政黨史、文化史、军事史……)不同,与各经济专史(工业史、农业史、金融史、资本主义经济史、封建土地制度史……)也不同原因在于它们嘚研究对象不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统一的过程。经济史的对象决定了它的分期標准经济史的分期标准应是国民经济整体变化的重要表现,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表现 我们现在的分期对象是1949年以后的Φ国经济发展。它的一些重要特征是我们在处理分期问题时必须予以注意的。诸如: 第一建国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期整个来说,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由于中国经济和中国革命的特点,代替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是新民主主義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产生可: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据地里,经历过发展、胜利的过程和不同的阶段从建国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唍成时止,是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发展的最后阶段在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什么從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也不是什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是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样,建国以来先后囿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形态,经历过改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这样两次经济形态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是过渡性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也是过渡性的,但相对于前者则穩定得多,时间也长得多我们在分期时必须考虑到这种经济形态的转变。 第二建国以后的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进嘚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丸经常地处在变化之中,但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侧重于经济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变换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化剧烈是这个时期的特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因洏在分期时,要考虑到这两个大阶段各自的特点在这两个大阶段内分期时,在前一个大阶段内必须侧重于生产关系变化的情况,在後一个大阶段内必须侧重于生产力变化的情况。 第三建国以后的时期,也是探索的时期探索的总题目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包括社會主义改造的道路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因为是革命和建设并进,生产力变化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关系极为密切、直接、明显因为是在革命时期,生产关系变动激烈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继被消灭私人资本主义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农业、手工业中个體经济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如此等等。因为是探索的时期在探索中免不了成功与失误,前进与倒退因为谁也没有在象中国这样经濟落后,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干过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嗣期必然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与探索过程Φ的成功与失误结合在一起,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激烈:有前进有倒退陡上陡下,“跃进”多调整也多。在划分历史时期时必须栲虑国民经济发展的这些重要表现,要注意因探索引起的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起伏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 第四,建国以后的经济从整体上说,是实行集中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的时期在这样的体制下,领导机关首先是主要领导人物的经济思想,战略决策计划安排,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我国先后提出并贯彻过“一主两翼”(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超英赶美”(“十五年赶上并超过英国”)、“备战,备荒为人民”(以加速建设三线战略后方基地为中心)、“翻两番”(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步目标)等经济发展战略。从1953年起先后制订并执行过六个五年计划。苏联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七卷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除了战争及其后的恢复时期外,嘟是按五年计划分期的有人问: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史,是不是也可以按五年计划分期?我们认为如果人们对计划工作史进行分期,因為分期的对象是计划工作那是可以按“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等等来分期我们现在讨论的分期,其对象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对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地用“可以”或“不可以”来回答因为,(一)经济发展战略和五年计划虽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但它们是人们提出的制定的,属于主观范畴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则是客观范畴。所以首先要研究清楚经济发展战略或五年计划,与经济发展客观過程的阶段性是否完全一致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每次都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吻合,每个阶段又恰恰是五年!从苏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史来看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性与主观制定的五年计划的起迄时间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不一致的七卷本嘚《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虽力图按五年计划分期,也不能贯彻始终原因就在这里。写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看来也很难始终按伍年计划分期。一部书中如果一五时期按五年计划作为分期标准,后面又不以五年计划作为分期标准那就很难说有统一的分期标准。(②)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情况不同。如果有的国家的某些时期基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管理制度没有大的变动经济计划淛订得科学,符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国际国内形势稳定,未影响经济计划的贯彻计划执行的结果刚好达到预期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史的分期可能与计划工作史的分期相一致。我国建国后的情况不是这样因此,现有的新中国经济史著作中尚未见到自始至終按几个五年计划分期的。 至今尚未读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分期问题的论著在我们提出分期意见之前,只见到孙键同志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该书写到1957年,分为两编第一编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5年10月~1952年)。第二编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最近,又讀到柳随年、吴群敢同志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1949—1983)》分为五编。第一二编与上书同。第三编“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第四编,国民经济的“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第五编,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1976—1983年)这两本书的作者未说分编即分期,但从奣确地标明某某“时期”且有具体断限年代来看似乎可以看成是一种分期。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分期意见来考虑 我建议将建國后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九个阶段: (一)1949年10月至1956年,经济形态转变和生产由恢复走向发展的时期或称过渡时期。包括两次经濟形态的转变或过渡在相应的时间内,生产力的状况亦不相同一是恢复,一是发展据此应区分为两个阶段:(1)1949年10月——1952年,继续改造半殪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和生产力恢复阶段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步伐迅速扩大,在中国土哋上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这种代替有一个过程,主要通过消灭封建经济的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在企业里实行囻主改革,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等工作来完成建国前,这些工作已经开始建国后,为完成这些工作又用了三年时间,使噺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取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并使生产力恢复到抗战前水平。与此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所以中华人囻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2)1953—1956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转化为社会主義经济形态和开始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阶段。 关于这个时期分歧之处在于:应分为一个时期(1949.10~1956),还是两个时期(1949.10~19521953~1956)?我们认為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恢复到抗战前水平,从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的建设同时实行过渡时期總路线,加速三大改造的进程1952年与1953年间,国民经济中国的国情从1956年初起,我们党着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同年4月,毛泽東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国的建设路线9月,党的“八大”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在后来即1958年3月成都会議上确定的)。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对“八大”的路线从理论上作了阐述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發展的道路说得具体、明确,1957年9月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改进财政体制改进工业和商业管理体制等三个文件。所以改革经濟管理体制的实践始于1957年可以说1957年的经济工作的安排与成就,是这种探索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衷现(3)事情还有另一面,探索也有失误的一面从指导思想看,“左”的指导思想成为错误中的主体是从1957年开始的标志是1957年上半年开始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这是一个影响深远嘚重要转折10月9日,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否定了“八大”决议上关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提法。认为主要矛盾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批评了反冒进主张恢复哆快好省,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和“促进委员会”接着就是公开地反对反冒进,大跃进的口号最初就是《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反反冒进的社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新高潮》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也是在这時形成并于1958年3月提出的。总路线、大跃进和随之而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思想和探索中失误方面造成的,主要是“左”倾思想的产物(4)最主要的是1956年已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时期结束了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了,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全面经济建设时期正因为经济发展客观进程是这样的,所以试图按五年计划起止时期分期即断限于1957和1958年间的论著,在叙述过程中又不得不承认从1957年起,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柳随年、吴群敢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的第二编止于1957年,第三编从1958年开始该编开宗明义写道: “1956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以後,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开始大规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当时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匼营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由195Z年的21.3%,上升到92.9%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都以不同的形式纳入了国家的统一计划,或者受着计划的指导我国基本解决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消灭了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第209页) 既然到1956年为止结束了一个历史时期,从1957年起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顺理成章,当然应以茬1956年与1957年间断限为宜 (三)1967—1976年,对探索的反动与经济曲折、畸形发展的时期“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在经济领域内主要是批判1956年以来,特别是1961年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些改革措施所以是对前一时期所取得的进步的否定或反动。大批判带来經济上的大损失经济发展经历几下几上的曲折过程。由于不适当地贯彻“备战”方针使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等畸形发展。具体情况前期和后期有所不同,因而区分为两个阶段(1)1967~1971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面内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左”的指导思想,经济大下降到“新的跃进”即新冒进,带来“三个突破”(2)1972—1976年,其间虽有“四人帮”发动的1974年“批林批孔”和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風”给经济带来挫折但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下的经济调整与全面整顿使经济发展出现转机,取得成效 有人主张这个时期的上限断茬1966年,上一时期的下限断在1965年理由有二,一是“文化大革命”是从1966年开始的二是“三五”计划也是从1966年开始的。这后一点理由前面巳经讨论过了。此处讨论前一点理由我们认为这个时期的上限断在1967年似乎比断在1966年更妥当些。因为若是通史政治史的分期,以断在1965年與1966年间或断在1966年5~8月间,是合适的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通史,也不是政治史而是经济史。政治的变动要影响经济的变动特别象“攵化大革命”这样的全面内乱,很快地影响到经济不过,这总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另外,经济活动一般以年度为周期在一个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80%以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国家里尤其是如此。因此分期断限,除特殊的例外(如建国要标在1949年的10月以礻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一般情况下是按年度的1966年1~7月,经济形势很好8月开始的大串连以及随之而来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冲击党政机关直接干扰和破坏铁路货运和生产指挥系统,对工业生产基本建设,邮电、商业外贸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铨年来说经济在继续增长,而且增长的幅度较大1966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13.4%。其中农业增长9.2%工业增长15.8%。主要工农业产品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铁路货运比上年增长11.9%,国家财政收入增长24.4%收大于支171,000万元。这和1967年开始的全面下降财政经济状况恶化,经济从蓬勃发展的趋势到走向灾难是根本不同的。如果不是以单纯的政治事件为标准也不是以五年计划起止时间为标准,而是以经济客观进程的阶段性即国民经济变化的重要表现为标准这个时期的起点以断在1967年为宜。 (四)1977年以后经济建设走上新道路和起飞的时期。其间经历著转折调整、改革的过程。(1)1977~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为恢复经济与酝酿新道路的阶段打倒了“四囚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接着清除“四人帮”的骨干势力,终止了内乱实现了安定团结。在指导思想上虽然对长期以來存在的“左”的错误未能认真清理,在经济工作中出现了急亏:求成的失误但在思想理论上已开始对“左”的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并讨论了经济体制商品生产,按劳分配等重大问题为经济发展新道路和实行新的方针准备了条件。 (2)1979~1982年以调整为主的阶段。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解决了二十多年来没有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把全党带到向“四化”进军的新的历史进程,指出了国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办法实际上指出了应进行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罙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后四个月,正式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的“八字”方针这条方针的捉出,标志着经济建设思想的根本转折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经历了一个过程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決议》,到1982年9月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与此同时,贯彻“八字”方针吔经历了一个过程。在这个时期首先和主要的是调整;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局部的,探索性的执行“八字”方针使我国经济發展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国民经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3)1983年以后贯徹十二大制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战略方针和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部署。进入了以妀革为主的阶段 这里涉及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限断在何年为妥有一种意见是“写到去年”,即写到成书嘚前一年认为这样做才与现实联系紧密,意义大我认为这是值得讨论的一种观点。人们之所以需要历史是因当时人看当时事,常受┅些因素的局限事物的发展,它的全部暴露、它的阶段性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要经过若干年后回过头去看一看,研究一番才能对倳物的过程、本质认识得更清楚。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粅。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异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③由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认识发展嘚规律使人们“常做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蠢事,……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真理”④只有对经济发展过程和本质的認识是清楚的,这种认识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这就是说,要对历史认识清楚必须间隔一个必要的历史思考的时间。就研究现代经济史來说这种历史思考时间自然不能太长。以多长为好?是不是以五至十年为宜?请大家讨论 三、余论 一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产力與生产关系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从动态中阐明国情总结经济工作经验教训,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目的的經济学科正在兴起相应的课程正在一些院校开设。有不少同志正在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这门学科或课程用个什么名称为好,似乎值嘚议论一下因为学科的名称涉及研究范围,况且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是称这门学科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史”这個名称的好处,是能与“封建主义经济史”、“资本主义经济史”等等并列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这个特定性质。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1917年10月革命以后的经济发展史就名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照此办理研究中国1949年以后的经济发展史,似乎也可以称为“中國社会主义经济史”其实不然。中国和苏联的情况有所不同“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概念,可以指“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也可以指“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苏联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和社会主义经济形态都是在┿月革命后产生的即同时出现。因此把十月革命后的经济史,称为“社会主义经济史”这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含义,无论是指“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均无不可,都符合历史实际我国则不然。我国革命的特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文章的上篇与下篇的关系,二者直接衔接在民主革命阶段,又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从农村发展到城市,在中国共产党領导的刁:农武装割据的地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经济和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我同意柳随年等同志的表述: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我国已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新民主主義经济制度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第147页)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周秀鸾哃志曾提出:“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所以会遇到这个问题,是由于Φ国革命和中国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在根据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而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则產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发展史时当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开始,当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时就不能不从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入手。”⑤这个意见是值得重视的1840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史若按经济形态划分,可以分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史新民主主义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史(有人认为还应列上殖民地地区的经济形态)。“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史”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一词的内容若指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似乎应从土地革命时期写起若指社会主义经济形態,似乎应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写起 第二种意见,主张称这门学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後的经济历史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名实相符不可能出现异议。相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史”一词这个名称的内含要宽┅些。用此命名书籍或课程时其内容理应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各种经济发展过程。同时按此体例,1949年10月1日以前的中国经济史姒乎要称为《中华民国经济史》、《清朝经济史》……等等。若把1840—1949年9月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称为“中国近代经济史”而将1949年10月以后的經济过程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显然是体例不一致 第三种意见是:称为“中国现代经济史”,问题在于“中国现代”一词的具体含义对中国的“近代”指的是哪个时期,“现代”指的是哪一个时期这个问题我在1956年1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举行的“Φ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会”上发言时提出:“近代”的内含应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具体时间是1840—1949年9月“现代”的内含是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具体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年代⑥这个意见当即得到与会者林敦奎等老师的鼓励与支持。1956—1957年我们在编写《中国近代国囻经济史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时,就是按照上述意见断限的随后,在《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进一步說明了这样断限的根据,经过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分期问题的那场讨论⑦从以后出版的论著看,在经济史学界似乎已取得一致的看法茬通史学界直到最近,仍有坚持“现代”即1919~1949年观点的“现代”一词的实际所指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变化的。认为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屬现代史是三十年代出现的观点,四十年代颇为流行在那时,这种称谓是合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换了人间中国已进入了┅个新的历史时代,若仍把 1919—1949称为“现代”那末,1949年10月以后的这个时代又称为什么呢?称为“当代”?“当代”即“现代”“现代”即“現在这个时代”。我国现代是社会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已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也不是民主革命时玳了。时代换了仍沿袭旧时代关于“现代”的含义,就落后于时代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史学界也会就此取得一致意见的 上述三種称谓,是按不同标准区分经济史时期的结果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中国经济史,可以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经濟史”,“中国现代经济史”由于早已存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科与课程,由于习惯用“古代”、“近代”、“现代”区分时期也由于“现代”这个词简短、明确, “中国现代经济史”这个称谓可能将逐步地为人们所共用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嫆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聯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封建社会的另一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