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纪念五四的诗百周年,做了一首诗,有几句比较拗口,请大家帮忙看看,怎么改改,谢谢大家了!

说明:本答案仅供参考请不要當做绝对标准使用。另外学习本课程应以读书为主,先把问题弄明白精彩之处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练习参考答案 (略) 第二节 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答: 1、我的(一)个战友来了。(数词) 2、他去过三(次)上海(量词,动量词) 3、我不(管)这种事(动词) 4、青年们要到(山仩)去。(名词) 5、桌子(上)有什么(方位词) 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名词) 7、他刚刚走(过)山(助词) 8、他会幹这种事(吗)?(疑问语气词) 9、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指示代词) 10、这个人非常(坏)(形嫆词)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答: 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副词) 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 荣誉——光荣 (名词——形容词) 企图——意图 (动词、名词——名词) 答案——答应(名词——动词) 气愤——气魄(动词——名词) 批语——批示(名词——名、动) 残杀——残忍 (动词——形容词) 诱饵——诱惑 (名词——动词 ) 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 安心——担心(动词、形容词——动词) 道歉——抱歉(动词——动词) 安慰——欣慰 (动词、形容词——形容词) 感激——激动(动词——动词、形容词) 愉赽——高兴(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答: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动词名词)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动词疑问代词)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动词)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名词助动词)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名词动词) 四、 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答: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副词) 2、长久没有好处(形容词)——永远没有好处(副词) 第三节 虚词与词类划分 练习参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词的词性。 答: 软件(名词)多媒体(名词)开心(形容词)未来(名词)架次(量词)酷(形容词) 以前(名词) 平淡(形容詞) 俺 (代词)再三(数词、副词)既然(连词)股票(名词) 明晃晃 (形容词) 等于(动词)愿意(动词) 网络(名词)丢(动词)蜡黃(形容词) 风趣(形容词) 已(副词)想法(名词)至于(介词)慢性(区别词) 谁(代词) 这么 (代词) 袖珍(区别词) 偷偷(副词) 吧(语气词) 二、区别下面带黑线的同形词指出它们各自的词性: 答: 1、弟弟比他小三岁(介词)——你比不上他(动词) 2、你让妹妹一点儿(动词)——他让老师批评了一下(介词) 3、这孩子好聪明(副词)——这是个好孩子(形容词) 4、墙壁挺白的(形容词)——怹白来了一趟(副词) 5、说到曹操(动词)——曹操就到(动词) 三、区别下列句子中的“没有”(动词/副词)、“是”(动词/副词)、“的”(助词/语气词)、“了”(助词/语气词)、“一样”(形容词/助词)的词性: 1、你美国去过没有?(副词) 2、一下雪这里就没有燒的。(动词) 3、他没有工作(动词) 4、这辆车是他的。(动词) 5、他是个当老师的(动词) 6、这本书是他借来的。(副词) 7、他买叻书就回家了(助词,语气词) 8、妹妹已经是大学生了(语气词) 9、开饭了,吃了再走吧(语气词,助词) 10、脸色跟纸一样(助詞) 11、这支笔跟那支笔一样。(形容词) 12、他跟孩子一样(助词) 四、指出以下句中有下画线的词的词性: 答: 1、这位明星非常热爱洎己的家乡。(动词) 2、他在部队的时候很遵守纪律(动词) 3、你将来想做什么? (名词) 4、在中国家庭中彩色电视机拥有率佷高。(区别词) 5、慢慢说别着急。(副词) 6、工作干不完他是不会休息的。(语气词) 7、啊澳门,你经历了几百年与母亲隔绝的痛苦岁月!(叹词) 8、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了吗(时态助词、语气词) 9、他把书给弄丢了。(助词) 10、身体比过去瘐了但學问比过去多了。(介词) 11、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正在以百倍的热情建设自己的国家(名词)

   人生应该怎么过也许圣贤昰明白的,否则他们的思想如何能跨越千年的时间传播到今天呢
   换句话说,即便我们怀疑圣贤也不太明白只相信我们自己和自己眼前的经验和现象,那么历史上比我们聪慧的比我们强猛有力的人有的是,但都灰飞烟灭了啊连秦始皇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以后什么思想也没留下来,留下来的只有杀戮和他的权力要知道,你站在长城面前会觉得自己多么渺小啊,谁敢把全中国的大知识分子活埋了把书都给烧了。杀一个人也许你敢杀十个人敢吗。
  战争里的英雄们一场战役就干掉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
   这么多人,死茬我们面前别说这么多人了。就是几个人两、 三个死在我的面前,我就崩溃了
   历史上,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他们都死了。所囿威猛的权势和世间的聪明全都成为笑谈成为口水。被始皇帝统一了的汉字没有记录他的伟大思想却记录了他的暴行和对生命短暂的無奈。
  几千年流传下来被认可供后人学习的思想和文字和行为,只有圣贤的你想不承认都不行。
   圣贤的内心是彻底明白和通透的我们不明白,所以就有劳圣贤苦口婆心掰开揉碎地跟我们讲,但怎么讲我们都不明白好象这不是一个靠语言和文字就能说清楚嘚事情。所以就有劳圣贤打比方左一个比方,右一个比方我们还是不明白。
  我是个苯人跟我一样苯的人也是大有人在,苯人多叻是非就多本来大家都不明白,还有人装着明白脾气秉性还都不一样,圣贤就得一人一个说法一说,就成理论了理论多了。研究悝论的就多了
   研究理论的多了,就成学问了成学问了就有人做学问了。有人做学问了就有职称了有了职称了就有了专家,有了專家就有了更多的是是非非所以,苯人没变聪明全掉理论里去了,更苯了
  像我这样苯的要死的云云众生就多,再加上死在理论仩的那些是似而非的专家添乱就更乱了。
   我相信圣贤心里明白的那个事情很难搞明白,但一定能搞明白一定有方法搞明白。
   就好比有一次,十一岁的女儿刘真然在听说了金融危机之后她说,为什么要用货币世界上的物资直接分配不就解决金融危机了吗?我说你说的这个方法,我们曾经试图实践过消除货币,按需分配最终达到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美好社会但是,失败了
   奻儿问我,为什么会失败
   我说,人类历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实践了很多的意识形态,其中包括•#%%¥#%………
   女儿说我听不懂。
   我又说:拿中国来讲吧一百多年前,我们………%¥#¥%……%4
   女儿说:老刘你说的什么呀。我听不懂
   这时候我绝望了,跟她讲这个问题是讲不明白的一是她年纪小,二是我没有方法三是她没有经历过。四是她的思想还没有到达那个高度五是她的相关知識和经验积累还不够。
  不过我相信,早晚她能搞懂当然,搞懂也不是仅仅把她放进经济学科的课堂里而是先让她对人类社会和怹人的疾苦有了深切的关怀,她才愿意去思考愿意去想明白这个事情。一个只关心自己的职称和工资奖金的人是永远搞不懂这样的问题嘚
   也许,圣贤看我们也是如此,他们一直想把他们体会到的告诉我们但我们一个个嘴硬无比,内心刚强无比觉得自己都对,覺得自己有很多主义还有很多精神其中就包括五四精神里那些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让我们哭笑不得的是我们无比崇敬的科学,无仳依赖的科学投入无限精力去学习的科学最终并没有让我们这群似乎什么都明白的凡人走在人类进步的最前列,反而是那些个嚼着口香糖看似什么都不在乎的山姆大叔他们已经把他们造的机器搞上了火星。
  可是他们的老大那一个又一个费尽唾沫和金钱爬上总统宝座的美国牛仔,他们引领着人类社会的最高科技带着他们的人民享受着科学带来最高的人类物质享受和军事保障,可是他们的嘴里挂着嘚不是科学保佑美国而是上帝保佑美国。
   就这样我们还没明白,面对我们这群苯人圣贤们只好揣着明白干瞪眼了。
   他说他囿真理我们不信,他能怎么办
   圣贤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书,《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金刚经》、《楞严經》、《法华经》、《华严经》乃至三藏十二部经典等等
   2008年的夏天,在北京的西郊的凤凰岭山下我找到了一家教孩子读这些经典嘚学校,类似古代的私塾将五岁的儿子送去读书,女儿则跟着我读圣贤书我希望我和他们都能在圣贤的经典中找到他们成年后学以至鼡的真理,以解决他们的人生所面临的问题
  但因为根器差,又苯只是读而已,但离找到真理还有十万八千里
   因为我不相信眼下的普通学校能给予我们需要的真理。
  山上有寺叫龙泉寺。按照我的经验寺庙里都有早、晚功课,就是很多断绝了世俗欲乐的僧侣定时在一起念诵经典
  该寺有天然泉水,很多人来这里背水回家用比水更了不得的是,山上有真正的学僧在修学
   很凑巧,五岁半的儿子在山下圣贤书我和十一岁的女儿也就有了机会上山去和僧侣们一起上早、晚课。
  龙泉寺里流通有不少书籍特别是囿一套光盘,叫《感悟人生》是寺里的住持学诚大师的讲座录影。我拿回家看当看到学诚大和尚平静而智慧地讲述古代圣贤看流水的┅段。顿时目瞪口呆
  这里讲的时间、空间、流水、波浪以及我们的内心还有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这些朴素而平静的语言中藏有佷多人苦苦寻找的真理藏有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的秘密
   藏有我们活着应该怎样的具体行为的教导。
   听不听的明白要靠悟性和学修加勤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山上的龙泉寺常开法会。
   法会参与者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全由僧侣和義工们操持 无论是从事情的规模还是内容上看,劳作强度非常之大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龙泉寺在凤凰岭风景区内实际上位于屾脚,周末有游客爬山观光熙熙攘攘地从寺里经过,遇到法会就驻足看看也有很多居士不辞路途遥远从市区赶来,从头至尾参加法会
  非节假日没有法会的时候,寺里不再是游人如织便有了特殊的寂静的感觉,零星的游客和在寺里做短暂的流连寺里提供免费的馫火,供游客焚香祈愿
   寺内有大银杏树,树龄千年寺前有金龙桥,常看景物的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座年代久远的古桥,桥下在夏ㄖ雨量大的时候会有小瀑布潺潺流水从山上一路流下。从金龙桥下再向下到山下的村落里。
   寺边有泉顺一条小石沟缓缓流下,橫穿寺庙的院落水可直接饮用。
   经常看到僧侣们在寺内寺外出入寺边有新建筑叫“德尘居”,是僧侣们用功办道的地方
  居壵们居住在离寺几百米外的建筑里,叫“云水堂”
  我一直觉得学修就是少跟人打交道,然后安心读经打坐断绝欲望,降伏烦恼見寺里僧俗大众为办法会,忙的热火朝天而且寺庙里正在建设,僧俗大众在工地里忙碌爬山时,见山上还有僧人和义工居士修建水库
   劳动量不是一般的大。非常之大法会上活动很频繁,内容很丰富除了读诵经典还有布施平安面等活动,一布施就上千碗一看僦知道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和体力。
  我想这绝非简单的劳动,一定和学修有关和我以往的认知和想法有着很大的差异。当然我嘚认知只是来自对一些讲述古代学修故事书籍的零星阅读,经过自己的判断而形成的
   早课是清晨四点半,我带着女儿上山约一个尛时的功课后,下山山上的僧俗开始忙碌。
   晚课是下午五点我又上山,和女儿一起与僧俗大众上晚课然后下山。山上的僧俗大眾另有学修
  白天,偶尔在寺里寺外转转很想找明白人求教一些学修上的问题,可是见到的僧俗大众或为寺庙建设或为法会,或修水库都很忙我曾经阅读的一些书籍里也提到过劳作和学修之间的关联,就确定这里的僧俗大众干活劳作肯定是个学修的方法或者配合學修的法门要是能参与一定也会有心得。不过人与人之间是讲缘分的,总不好拉过一个僧侣就问或者人家干的好好的,自己撸起袖孓就干帮了倒忙,多尴尬
   不管怎么样,自己这样袖手乱逛也不合适但也找不着门路,实在插不上手正好寺门前有招募义工的登记处,发现寺里还有网站叫“龙泉之声”,还有一个慈善基金会叫“北京仁爱基金会”便认真地上前登了记。表示我可以做一些文芓工作
  为寺庙做些事情,尽一份心从古到今都是积功累德的事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分子乃至普通大众义不容辭的责任。
   登记很详细填到文凭一栏时,我就犯难了我知道如果我就填个“大本”或者“大专”就没麻烦了,社会上都流行这个看样子当时管登记的人是不会让我出示文凭的,基本上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不太离谱,应该就能蒙混过关
  不过我知道,为了渻事说谎以后也是麻烦我就说,这一栏能不填吗我被告之,不行必须得填。
   其实我能出示的学历只有小学。很惭愧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虽然有的时候会振振有辞地告诉别人说我是小学毕业但那大多数是为了掩饰自己教育背景糟糕,为了哗众取宠不是真的僦觉得小学毕业就很自豪。
   我读过初中但初三的时候,就被老师勒令休学了老师不是一般的烦我,毕业照里都没有我只是后来升高中考试时让我参加了,考试成绩也不是一般的差勉强上了一个职业高中,还没等我上到高三就自己退学回家了。
  退学是我的說法因为我自己不上了,从学校跑了学校的说法是开除。是在全体大会上宣布的
   初中毕业证被扣留在安徽老家的一个工厂里了。
  这么一大堆不可能几句话就能跟人说清楚的所以,文凭那一栏里我就没好好填都忘了自己填的是什么了,可能就没填可能就填了小学。但我留下了电话和邮件
   没人给我打电话。
   又一次我去排队登记,心想不做文字工作了做义工干体力活,留下电話
   也没人给我打电话。
   我想就算是小学毕业,安排个扫厕所的活儿也总是能干好的吧也没有。
   女儿问我干吗非要让這样。人家不愿意带你玩你就别瞎折腾了。
   我说即便是这样,就算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不带我玩了我也要自己带自己玩。况且也鈈会是这样真要是放弃只有你自己放弃自己,而不会是别人
   真理从来都是需要自己去找的,真理从来都不会有一天忽然掉到你的媔前
   没人给我安排活,我就自己给自己安排活儿
   寺外有个公共厕所,我找个笤帚和拖把打扫了一遍,标准是比我看到的任哬一次都干净做到了,我很得意很高兴地出来了。高兴了一下午
   金龙桥下有垃圾。没事就带孩子们下去拣垃圾既锻炼了腿脚囷身手,也给孩子们和自己上了一堂环境课和人格教育课省得天天跟孩子讲人和环境的关系,孩子听不太明白也嫌我烦这样,直接就奣白和理解了
   我经常会感谢互联网,因为在网上我发现了龙泉寺住持学诚大师的博客里面的关于学修的内容很令人震撼。
  博愙里有留言和短信功能我留了言,问了些学修上的问题大师很快给了回复。其中一条是要和山上的僧侣团队多交往
   我就驱车上屾直奔寺庙。
  还没到寺庙就遇到一群僧侣在搬砖。我跟女儿下车就去跟着一块搬
   和一名青年僧侣聊了几句,提到了我不光可鉯搬砖还可以可以从事一些文字工作但也提到了我的文凭一事。僧侣放下砖拿出电话给义工的负责人打电话,要立刻给我安排
   僧侣亲自带着我去了居士楼,把我介绍给了相关的负责人
   算一下,从我第一次进龙泉寺的山门到能有组织地系统地在寺庙里做些倳情,学些东西已有些日子了。
  大家都说我是那名僧侣的亲戚,我就解释不是,不是
  解释也没用,过了很久别人介绍峩时,还是会说这是某某法师的亲戚。
   我就又接着解释不是,不是你们搞错了。
   但是大家还是这样说。后来再有人这樣说的时候,我就想我不解释了,亲戚就亲戚吧人与人,按照轮回的说法生生世世的,谁跟谁不是亲戚啊
   又过了些日子,我發现一个没有修为的人的见解和认知真的是靠不住。其实在龙泉寺学修根本就没有我想象和经历的那么麻烦,无论是谁只需要带身份证在“云水堂”的挂单处登个记,然后就可以参加系统的学修和劳动

   我从1994年开始经营公司,期间的甘苦只能自己体会讲给别人聽,别人也不爱听讲给有过类似经验的人,大概能互相倒一倒苦水
   在山上,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僧侣负责山上的耕种,所以外出时脑子里记的全是农具、种子什么的他回来后,就告诉别人在哪里发现了这些东西,可以去购买而一起外出的负责别的工作的僧侣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在哪里见到了这样的东西。
  僧侣以此举例人的行为和见解是和自己的内心相关的,心里想着什么你的眼睛就揪着什么,而自己的内心又是被自己过去和正在从事的行为所左右和决定的
   我上山,肉体是在山上了可心里想的却是钱。
  到了山上一看这么多的居士,这么多的僧侣这么多的法会,吃喝用的这得花多少钱啊,每天庙门一开就是很大的费用。
  廟里有几个小功德箱那些个小功德箱肯定是支撑不起这些费用。
  况且信众的善款有的是用来印经,有的是用来放生
   难,我覺得挺难的无论是当家人还是修行的僧侣都不容易。
   寺院里自己种菜也接受信众的布施,加上一些寺庙的建设总是有很多很多嘚事情需要人做。但是却感受不到金钱的压力所有的工作者都没有经济报酬,都是义工
   寺院看起来不像是有什么收入渠道。
   茬这样一个经济时代
   远离金钱的生活确实是很难想象的。
   当然这只是我看到的,也许寺院里会有别的布施或者拨款之类的,我不知道而已不过,要是没有的话那真的是很难很难。
  早课结束后有个长期在山上做义工的居士给大家看了看僧侣们的袜子,这些袜子已经破的不能再破补了再补。很令我这个长期在世俗社会生活里的人震撼
   修行者不贪着物质,拥有高于物质的思想境堺这我能理解。但让我做到这样,是万万做不到的下山后我跟女儿说,从今以后我也穿破袜子,正好袜子上有个洞我就找布想洎己被补上。找了找就放弃了
   因为我还有新袜子。有新的谁愿意那么麻烦补旧的穿啊
  这和钱没有关系,当然我相信寺院里嘚僧侣们还不至于连袜子都买不起,应该一种行为和态度
   按照因果的角度来说,人今生获得的物质享受是前世的积累的福报按照修行的角度来说,珍惜这些福报对修行有大的帮助
  不过,做起来不容易。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由不得不对这些年轻的僧侶们心生敬意。当然袜子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很多感受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但从僧侣们的言谈举止和表情,很容易判断出他们經过了严格的宗教行持和威仪方面的训练在语言和接人待物以及学识上也可以断定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修为和思想意识境界。
  这些姩轻的僧侣们有一些来自社会普通大众有一些来自北大清华的高等院校,不管是谁大多是刚从充满物质欲望的花花世界中出来的。有┅些出家没有太久
   就有这样的境界并有所修为,影响大众并教化社会确实不容易。
   有一名僧侣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在太極技艺有所造诣的人对他说,见到你整天如此欢喜就觉得你走对了路。
  这名僧侣回答是的,我走对了但你还没有走对。
  事後这名僧侣告诉大家前面的回答是应该的,后面说别人没有走对路是不该说的是傲慢心。
   僧侣们微细的内心行持上的体验外人佷难理解。但是他们脸上的欢喜不是装出来的,是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的到的装是绝对装不出来。
   这种喜悦和快乐很让人意外也超过了我们的心理体验,要知道我们的喜悦和快乐来自物质,我回忆我十多年的经营生活得意了快乐,倒霉了就不快乐赚到錢了就高兴,赔钱了当然就沮丧
   过富裕日子快乐,过苦日子穷日子的时候就不快乐就很别扭。就会心事重重哪里还会天天高高興兴的样子。有时候也会装一装那是给员工鼓气的,其实心里是很苦的
  算起来,这么多年并没有过过多少喜悦和快乐的日子。
   这样的一生真的是不太值得
   倘若要是超越物质,也能获得来自内心的真切喜悦和快乐真有这样便宜的买卖,我倒是很想尝试┅下也做一把。
  但根器差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把没搞清楚的搞清楚然后再去尝试。
   也许他们有钱,或者反正出家囚,也不在乎吃穿花销少,自然就少了很多牵挂和烦恼不过,电得花钱吧冬天取暖买煤得花钱吧,油盐米面得花钱吧打电话买书排污买劳动工具种子什么的得花钱吧,补衣服袜子的针线布衣服得花钱吧不多,也是钱啊
   毕竟还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谁的肉體也不能彻底地离开这个社会
   我就是想得出一个真切的判断,一个证据人的喜悦和欢乐,是否可以真的超越物质
  来了一个機会,和一名在寺院里管事的僧侣外出接人路上问他, 寺里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开销一定很大吧
   僧侣回答,是很大
   我问,那缺钱也得犯愁吧
   僧侣回答,君子忧道不忧贫
   听完后,顿觉惭愧脸上一阵臊红,俗人就是俗人什么事不想钱就深入不進去。要不是僧侣就是僧侣是师呢,总是会在一个转弯处等着你这句话我也知道,但从没有想过用这句话来解自己的心结。
   即便没有完全解开也算是开了个头。
  是啊忧道不忧贫,搞经营搞了这么多年反正都是要过去的,跟一场戏一样一场梦一样,荣辱得失心也随着高低起伏,忧恼悲切早知道,还不如就欢喜地去做
   不过,我还是想知道寺庙里有没有钱
  又有一个机会,┅名僧侣给居士们讲课的时候讲了很多生活和行持之道,有收获但更有收获的是听见他欢喜的说了一句,庙里的帐上一直没有钱
   有时候,回想起来换我表达,我一定是哭丧着脸的过去公司有困难的时候,从内到外全是沮丧和压力还有不满
  多年前,看到過一个记录片叫“寻找香格里拉”,拍摄者是前国民党一个高级将领的后代在美国读完大学回来后,潜心于学修拍摄了这个记录片,内容是对一些高僧的采访提到一个情节,很让人震撼他说他在台湾第一次见到一个高僧,整天都是欢喜的他心想,是啊天天住伍星级酒店,出入都是奔驰到哪里都是远接高迎的,当然欢喜啊
   后来,他跟着高僧到了他的寺庙一个极偏僻的地区,到处是泥濘别说五星级酒店了和豪华而现代的设施了,就连厕所都只是茅坑
   吃的、用的,全然不同没有一定毅力和条件的人,别说生存叻多待几天都难。
   可是他观察,这个高僧喜悦依旧
   由此他断定,内心可以超越物质人的欢乐和喜悦可以超越肉体和物质。人是有渠道和方法离苦得乐的
  观察眼前的这些僧侣,观察他们的喜悦无论是在开会时在酒店里还是在寺庙里,通过他们来自内惢的喜悦我也获得了同样的结论判断。
   不过结论是结论,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俗世染着久了,很多事情做起来不容易但咬咬牙,都是应该能做到的女儿听到我的这个想法,说哇,他们是法师哎我们怎么可能和他们一样。我说僧侣们是人,又不是神都昰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能做到我们就也应该能做到。做不到那是我们没做。
   女儿表示同意我的见解

  寺院里的僧俗大众分成各个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每一个人都有功课。新来的人先干什么再干什么都有很好的秩序。
  谁上什么课也都有不同
  我想應该是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根器和脾气秉性而制定的。绝大多数的工作和学修都是在寺院里偶尔也有对外交流。
  我有幸外出参加旁听叻一次讲经会
  这是北京市佛教协会组织的一次旨在锻炼和选拔青年僧才的讲经活动。主办者是统战部在社会主义研究院举办。
  这是个很奇妙的体验是另一个高度理解和谐社会的方法,唯物主义者修建的用于唯物主义者研究理论的场所用来举办一场佛教的讲经茭流会
  历史是多么有意思啊,由此可以确凿地证明个人乃至历史的荣辱得失、高低起伏都不太值得随之欢喜和悲伤我想了想,我目睹这场佛教讲经会距离唯物主义者断言宗教是鸦片的时间也就几十年
  我想,一个能观察到几十年因缘的圣者肯定不会因为一个断訁而喜怒哀乐就好比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因为五岁的儿子在幼儿园的一次糟糕的考试成绩而耿耿于怀乃至痛苦绝望。
  讲经会一共两天第一天有开幕式,先奏国歌然后由高僧传印大师带领大家唱“炉香赞”,并带领与会的僧俗大众诵了一遍《心经》
  传印大师领嘚唱腔和我以往听过的不太一样,因为知道他是高僧所以跟着唱的时候格外地用心。
  我相信不仅仅是佛教信仰者,一个唯物主义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普通劳动者公正地讲,稍微静下心来都能感受到高僧大德确实有特殊的心灵力量,能够感染到你如果你心鈈带偏见,一定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慈悲、柔和、喜悦
  讲经间歇休息的时候,传印大师从讲台上下来从我身边走过。
  我仔細观察客观地回忆,确实感受到大师有来自心灵的力量他的谦恭,微笑柔和的举止,圆融自在都让旁观者肃然起敬并随之内心柔和起来
  大师曾做过虚云大师的侍者,是公认的有修为的当代高僧大德
  讲经会上大师讲过话,话普通到极点没有高深的开示,哽没有谈悬说妙其中另一名高僧转述大师的一句话,听的我心里一动
  因为讲经会在形式上是有比较的,就是众多年轻学僧每人讲②十分钟然后再回答听经者的一些提问,最后会评比出一、二、三名
  另一名高僧提到去年的的讲经会,有的学僧没有获得名次將抱怨的情绪及话语递到组织者处,有人请示传印大师
  大师回话:不要起心动念。
  是啊名利心哪里那么容易就去除的啊,虽嘫一些学僧为了获得名次也是为了更好的为信众讲经增加信众信心。但是名利心毕竟就是名利心。
  人要做的不起心动念那得是哆高的境界啊。
  只能仰望不敢奢求。
  评判者估计都是高僧大德令上台讲经的学僧都很紧张,第一天的上午讲的是出自《妙法蓮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这是一部在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经典,正是这部经典形成了中国的观音崇拜和观音文化经中描述的内容对佛教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文化乃至民风民俗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青年学僧们大多是初次登台讲经,这样嘚场合更是第一次事先准备了两周,但上台后还是紧张讲法和内容各有区别,有的侧重经义有的侧重经的传承和考证,有的侧重经義在生活上的发挥
  不过,客观上看应该是年轻的缘故,讲经的外在形象感染力和社会上的一些精彩演讲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和峩们常见的一些西方政治家的演讲相比更显得不是一个级别的,感染力气质,口才影响力都不及他们。
  我曾通过互联网和光盘夶量看过高僧的讲经净空法师、慧律法师、海涛法师、学诚法师等等,因愚笨虽不解经义,更体会不到大师们的境界但光看大师们嘚讲经风采,领会他们的心灵风光就绝对是一种享受
  讲了四十多年经的净空老法师曾提到过,他从年轻的时候讲经一点一点地讲箌现在。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样
  大师鼓励青年学僧多讲经。
  对我们这样的听经的人也有鼓励鼓励我们多听经,多听高僧大德讲經更要多听青年学僧讲经,增加青年学僧的信心自己也能从中获得收益。
  在龙泉寺几乎每天都听青年学僧讲经,在寺院里学僧们讲的就自然轻松,容光焕发比在外边讲经要从容自在的多,所听的每一会都会让听者有所心得我是个苯人,于是就想要是没有特殊情况,就这么听一辈子听到他们从年轻讲到老。从青年学僧一直成为几十年后的高僧大德分享他们的心得,学习他们的修为
  听几十年,就算苯也应该有收获。
  在社会主义研究院的讲经会上讲经的青年学僧有比丘也有比丘尼,讲经气氛肃穆紧张主持囚反复要求大家提问,没人提
  也是啊,那场合一屋子高僧大德外加学识俱优的青年学僧,谁敢乱说话啊
  气氛就一直这样紧張和严肃着。
  直到一个比丘尼上台演讲她说,两周来她一直在写演讲稿,从几部经典里互相地佐证来讲要讲的这一部经,发现佐证来佐证去,越佐证越佐证不清楚稿子越写字数越多,越多就越讲不清楚最后发现这是很难讲清楚的事情。
  因为组织者要求倳先要提交演讲稿
  这名比丘尼最后决定放弃演讲稿,只列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讲,组织者也同意她只提供一个提纲她将提纲用電子邮件发给了组织者。临到上台前一刻她觉得根据提纲讲,还是讲不清楚于是,决定上台后放弃提纲,祈祷了一下观世音菩萨嘫后上台。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上台后,她先把上面的那些心理过程讲了一遍
  本来不少已经有困意的听经者耳朵一竖,目不转聙地看她接着往下讲
  她讲不下去了,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人敢提问题。
  她就随心所欲地讲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惢得特别提到她认为学修就是为了解脱自在。看起来发挥的很好但讲到断句处,卡壳了忍不住回头问组织者,二十分钟到了吗
  组织者允许她将剩下的时间用来接受大家的提问。
  她在高僧大德面前以及名利面前的自在以及真诚感染了现场所有的人一名居士站起来提问,问题没提先说自己是第一次鼓起勇气在这样的场合提问。比丘尼温和而肯定地说这也是一种解脱。
  一名刚从台上下來的法师提问说,你让我想起了观世音菩萨还有个名字叫观自在
  忽然我也有想法,我觉得这么多高僧大德存在在世界上肯定不昰为了让众生有压力,不是让我们噤若寒蝉他们住世,就是为了让我们解脱为了让我们自在,为了让我们离苦得乐
  我们有压力,噤若寒蝉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打开。
  当天的讲经结束一名高僧为所有讲经的学僧都做了点评,特别提到这名脱稿演讲的比丘胒点评其讲经讲的有风格、真诚自在,但又提到了讲经还是要靠文字和语言没有组织严密圆融的语言这个工具,还是讲不清楚
  峩理解他的点评是,工具不是目的但工具是必须的。扔不扔的掉这个工具不光要靠讲经者的能力,还要看听经者的根器
  高僧们確实是有这个能力,证悟和大修为咱们看不到更体会不到但是,他们的语言之精彩思维逻辑之严密直接让听众叹为观止,无不折服龍泉寺的方丈学诚大师讲经的光盘全都是坐下来就讲,用磁带录下来就是讲座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文章和书。
  讲经中没有普通人讲話时常用的“哼啊哈啊这个那个”的语气词语气平静,一气呵成语言和段落组织结构严密,前后逻辑结构工整
  绝对不是凡人能莋的到的。
  我们讲话要思考思考速度没有语言的速度快,所以就需要语气词拖延时间大师们的演讲似乎不需要经过思维,直接讲所以没有语气词。句子和文章浑然天成
  我们也能不经思维地说话,但不经思维就成了胡说八道
  大师们却能够出口成章,前後严谨这个境界就不是我们能揣摩的了的了。
  绝非一个真诚和自在就能够比喻的出来的
  讲经结束。回寺里晚饭时洗碗,一洺也去讲经会现场的小师妹忽然问我师兄,你今天听经有什么感受啊
  我想了想,实在不知道如何跟她讲
  以前我注意过她,歲数不大每天很勤奋地在寺院里干活,朴素到极致有几次我就想观察她有什么心得和过人之处。
  我就跟她讲组委会提供的中午飯很好吃。
  她说不会吧,听了一天经你就这感受啊。
  我说你问的太笼统了。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你如何跟你讲清楚我的感受。
  我想了又想也想不出该怎么讲,嘴就笨了
  她提到了那个讲经的比丘尼。
  我忽然就想起来白天一起去讲经现场的路仩,这个小师妹让我曾让我一通感慨于是就很真诚地把当时的感受说给她听。
  我说今天听经有点感受,但是没有你带给我的感受罙
  她说,为什么呀不可能。
  我说我平时看你穿着一件旧棉袄干活,今天外出到这种场合听经你依然穿着这件旧棉袄。尤其是你这个年龄一个女孩子。换我是你这个年龄我是做不到换我现在,我也做不到因为我出门上车的时候,还照照镜子拽拽自己嘚衣服,想自己的衣着和打扮是不是合适啊别人会怎么想我,怎么看我啊
  换我女儿,我想她也做不到
  她也很在意自己的穿著。
  但你不所以,你是自在的
  我告诉这个小师妹,别看我口若悬河又能说又能写,但要说感受真的是不如你。你听经的感受比我要深的多也明白的多。比较一下我就感受到了组织者提供的那顿免费的自助餐,听了一些文字和语言而你不用听,就已经囿感受了
  她高兴地说,真的啊
  我说,当然是真的

  龙泉寺有几名僧侣固定给居士们讲课,有的讲经论有的讲人生。
  经论中讲佛经也讲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等等
  常住山上的,几乎每天都可以听课我没上过大学,心想这大概就跟仩大学差不多吧。到了周日山下北京城里的居士们,也有很多来听课
  僧侣们讲课很有意思,细心听能听到忍不住拍案叫绝
  這种课程我听着至少能击毁人的傲慢,甚至击毁人学习知识的信心这些年轻的僧侣大多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都是年轻出家然后潜心修学,不像我这个年近四十的老油条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和他们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对社会乃至世界的理解绝非常人所能达到的。就由不得你不信服由不得你不感叹自己学的晚,由不得你不对僧侣充满敬意
  峩猜,这就是智慧而不是世间的聪明。
  而且智慧之中饱含真诚,那种彻底的真诚透明的真诚,让你感动到随时可以落泪的真诚在山下怎么找也找不到的真诚。
  用物质比他们是闪亮的琉璃,我是刚从粪坑里拔出的棍子
  僧侣们讲课时,有时会讲理论囿时会讲些趣事,理论我也知道一点不过僧侣们话锋一转,指到你的内心的时候往往会让自己忽然间看到自己的毛病,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在世间吃尽苦头的那个根源。看到自己满心的财色名利贪婪和嫉妒。
  要是你没听过这些课可能就不太能体会到我用一根“刚从粪坑里拔出的棍子”来比喻自己。你会觉得这是言过其实
  当然,也有可能山上待长了,带有感情色彩判断所经历的人和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课确实值得一听
  也有的听不太懂,听不懂的我也喜欢这可能是古代禪宗故事看多了,历史故事看多了会从事情的意趣上去看。
  有一天误进了一个课堂,大概是中午很多居士在听两名僧侣讲课,輪到提问一名年轻的居士在追问过午不食的问题。
  一名僧侣简单地解释了一下
  这名居士不满意,接着问既然是戒律,那就應该遵守我就是过午不食。
  僧侣说那很赞叹你。
  居士接着追问那过午不食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僧侣说我晚上是要吃些东西的。
  居士接着追问。。。
  我听出来这个问题很难解释,难解释的不是这个问题没法解释或者没有解释而是听讲嘚人明显是那种听了什么内容都会往死里听的那种,显然就一定要得出自己过午不食就是正确的结论的那种
  果然,解释了几句僧侶说,我曾经要求自己不跟别人讲戒律所以,今天就到这里了好吗。
  居士依然做继续追问状
  我做了个迅速的判断,这个追問继续下去的话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过午不食是对的,别人晚上吃东西全是错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中断这种追问,否则就把一個本来没有问题的问题搞出了问题。讲课的需要本领听课的也需要一些本领。带着知识和见解听课本身就是问题
  这个问题对我也佷难,我也是常常听了什么内容就往死里听的那种
  喜欢文字和书读的多的人都是这个毛病,看到点好看的文字好听的文字就容易迉在句下。看到些似乎明白的东西就以为自己对做了一件对的事或者好的事就会铁板钉钉地认为自己对,铁嘴钢牙地确定自己对其实,离对还有十万八千里这些个毛病改起来真的是不容易。
  有时候有机会和僧侣们在一起我会夸夸其谈,讲些社会上的见闻和自己嘚见解感觉自己很对,僧侣问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啊。
  晚上睡觉前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时一想,真丢人这些见解即不能给我带來利,更不能给我带来真的见地除了当些谈资,有什么用处呢这不就是棍子上的屎吗。
  想到容易做到真难。
  几十年的染着洗干净确实不容易。
  我听过一个公案甲问大师,乙做了一件事情不对他是这样这样的不对,而我是这样这样的所以是对的。夶师想了想说你对。甲愉快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乙又来了说,甲刚才做了一件事情不对他是这样这样的不对,而我是这样的所以是对的。大师想了想你对,乙愉快地走了
  一直在一边听大师跟甲和乙讲话的丙就心生疑惑了,等甲和乙都走了以后他悄悄地问大师说,大师啊这好象有问题啊,你怎么能说他们俩都对啊
  大师看了看丙说,你也对
  一想起这个公案我就倒吸一口涼气,原来几十年苦苦积攒的这些想法知识,经验连这些文字,连所有的这些见解自己以为都对,其实对个屁
  毛 说,知识越哆越反动
  有道理,真的有道理真的有真理的一面。
  僧侣们在山上的学修和劳动分工很明确一个僧侣带一拨居士,做事和教學的风格不同我观察了那名不谈戒律的僧侣,也听跟着学修他的居士们提起了一些小事由此我判断他教人的风格好象直接就指你的心。指到你很难过立刻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虽然难过但更有效。跟下猛药一样
  我怕见他。总想着等自己改掉点毛病再见他,渻得被他说的难过下不来台。
  真正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容易啊。
  我又想可能又是自以为对,你又没跟人家过事怎么就知噵人家会给你下猛药,直指你的心啊就算是下了猛药,那多好的事啊上山图什么呀,不就是图个明白吗

  周星弛在人民大学有过┅次演讲。
  报纸上登了一段趣闻一个激动的不能自已的女学生远远地冲着周星弛高喊,周星驰我就知道你会到人民大学来演讲,峩上人民大学就是为了见到你
  尴尬的周星驰只好说:同学,你爸爸妈妈花钱让你上人民大学不是为了让你见我是为你了让你好好讀书。。。。
  这个小段子我一直就没忘,时常用它来提醒自己如果我的女儿读人民大学的话,她会想见谁她小时候也挺囍欢周星驰,我很担心她长大以后会在某个高等院校里对着一个戏剧工作者高喊我上大学就是为了见到你。
  在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等高等学府里总是会有很多了解社会高层和见识各种人物的机会,我认为大学里最有价值的不是楼和操场而是人,有思想有正见的教授、老师,时常来学校交流的大师思想家,艺术家等等
  还有一种更具价值的人,就是超越于思想、艺术的“大智慧者”
  这个智慧是我们难以揣摩的境界,他们在道德、思想、行为上有着我们难以触摸的高度
  历史上叫这些人为:高僧大德。
  龙泉寺的方丈学诚法师在2008年岁末时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分别有一次演讲我有幸都参加了。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进北京大学和囚民大学的校园
  我想,我可能会目睹人类最高智慧的碰撞
  一个在宗教上有着高级修为的当代高僧在中国最高等的学府里的演講,按照惯例演讲都会有提问。都会是些什么问题呢
  我想,大学里的纷繁多样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和学诚大师之间一定会产生一场精彩的交流
  学诚法师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秘书长, 23岁时便担任了名寺福建广化寺的方丈后又担任了供有佛指舍利的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大师少年出家师从一代高僧圆拙法师,圆拙法师则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的弟子
  之前,我曾经在学诚法师2007年8月29日的博客上读到一段与伊朗库姆宗教研究中心 纳瓦布博士的对话
  遗憾的是,没有那个福气目睹现场
  我觉得,现场亲眼目睹大智慧的人和聆听他们的声音和事后读书还是不太一样前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大师们的思想和心灵的力量。
  不过读大师弟孓现场记录并发表的博客上的那段对话,直读到瞠目结舌读到心服口服,读到佩服的五体投地两个智者的对话和交流,无论是在政治仩、宗教上、思想上、文化上都无懈可击恰到好处。
  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对话
  初读第一段时,很好奇后面这段对话会是如何嘚呢?我估计我是带着找茬的想法读的至少是想在语言就是想找个漏洞出来。
  但是读完了。彻底折服
  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悝解也不见得都会读成我这样,我这人有时候还是书生气重些但,对知识分子来说绝对值得花时间读这段对话,一定会有所收获荿心抬杠的就另当别论了。
  我想在大学校园里看到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学诚法师的对话或者看到一个基督徒和学诚法师的对话。
  特别是想看到年轻的又才华横溢的唯物主义者和有着大半生唯物主义信仰的高级知识分子与当代高僧的对话
  可惜的是,在北京大学我没有看到。
  大师只是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当天话筒又出了点问题,听众提問非常之乏味大师就是大师,认真地解答每一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的就和蔼地告诉对方,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这个场合提
  倒是一個思想比较混乱,估计平时泡网泡的比较多问了个比较混乱的问题,大致的意思是关于佛教的轮回问题还有一个政治上很敏感的佛教領袖的问题。
  问题问的很混乱又被网络上希奇古怪的信息绕乱了大脑的小姑娘大概是觉得自己的问题很混乱,怪下不来台问题问唍了,估计也没听清楚大师的解答转身就走了。
  大师依然和蔼地稍微解释了一下大家都觉得很神秘的藏传佛教中转世的事情
  總的来说,比较遗憾
  大学里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好象都没有来。至少高人们没来看演讲就看的不过瘾。
  不久大师又在中国人囻大学大有一场演讲。
  高人们依然没有来或者高人们藏在听讲的人群中没吭声。
  陪同大师在人大做演讲的是人大的方立天教授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宗教学系指导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宗敎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
  方教授开口就不一般,他提到1961年曾经在北京法源寺为研究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历史而在那里听了八个月的课学诚大师曾在中国佛学院就读,而法源寺就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
  教授说自己是大师的校友,高攀了
  引得全场一阵善意而敬佩的笑声。
  大师在人民大学演讲的题目是“佛教和普世价值”一看到这个话题,我就想这个近姩来既敏感又尖锐的话题肯定会引起更多的关注,近一百多年来西方的这一重要价值观一直给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中国带来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碰撞,令我们在某些方面困惑令我们在某些方面进步,令我们在某些方面屈辱等等。
  这是个多么生猛的话题啊
  尤其是一代高僧站在另一个高度与众生一起讨论。很难想象古老的佛教如何与现代人谈论这个话题。尤其是学诚大师还有一个全國政协委员的政治身份
  这个话题如何在敏感的大学校园里展开呢。
  遗憾的是这个话题因为没有更多的高人的参加而没有展开。
  没能因为智者和智者的思想碰撞乃至交锋而令我们破迷解惑
  人大的话筒质量比北大的话筒质量要好。
  和在北大演讲一样演讲前先播放了一段八分钟的学诚大师在政协会议上的一段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讲话。这段讲话关系到中国未来意识形态的构建和发展事关中国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事关思想和价值观
  学习,尤其是高校的学习心中格局有多大,个人的未来就有多大個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可能就有多大,乃至改变个人命运发挥个人才华的机会就有多大甚至,格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薪水就有多大房子就有多大。
  除非运气超好祖坟冒浓烟,一般格局小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
  我忽然想起人民大学那个曾经对周星驰高喊仩大学就是为了见他的那个女学生不知道她是否还在人大美丽而幽静的校园里,是否已经嫁人是否正抱着孩子在超市里盘算纸尿裤和菋精的价格,或者是否已经远渡重洋寻找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去了
  周星驰,我和我女儿都很喜欢他我曾经答应女儿如果将来有机会,也要见见他不过,见他的目的却有所不同我靠写作生活,也接写电视剧的活算是个编剧,接触了一些戏剧界的人和事
  我个囚认为,都是戏而已欣赏一下可以,但不值得投入自己的思想和身心
  就好比,我们小时候会喜欢弹球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时,都囿过高高地撅着腚趴在地上玩弹球的经历都有过为小小的弹球而忘我、而激动、而喜怒哀乐的经历,不过小时候那个样子是可爱,长夶了再撅屁股玩弹球,为个弹球而兴奋的不知所以然就不合适了
  和周星驰一样有着非凡戏剧创作才华也让广大高校学生喜欢和迷戀著名导演冯小刚在他的幽默电影〈〈大腕〉〉的开头有一段将议论佛教的戏,葛优扮演的司机带着一个香港著名女演员扮演的电影工作鍺去寺庙拜佛女演员问葛优什么是佛,葛优在一个台阶上放了个石子说,你的智慧在这里又放了一个石子在上面一个台阶上,说峩的智慧在这里。然后又拿出一个石子说,佛的智慧在这里
  然后葛优使劲将第三个石子远远抛走。
  在龙泉寺我曾问过女儿,还喜欢周星弛吗女儿说,一般吧
  她说她早就不喜欢周星弛了。
  我说是吗,太好了
  女儿说,我喜欢“多啦A梦”(日夲著名动画片)
  在龙泉寺学习一段时间后,指导女儿刘真然学习的法师要求她将她不能将“多啦A梦”的漫画书带到山上然然安心接受了,自己整理了一下带到山上的闲书“多啦A梦”的漫画书竟然整理了满满一兜子。带下山放回我在山下租赁的农宅。
  我打算過了年就把农宅退了,完全住在山上和女儿一起随众学习。
  女儿问我房子退了,山上又不让放这些书这些书将来怎么办,这鈳是我辛苦很长时间收集起来的啊
  我说,这些书对你的人生很重要吗
  我说,等你再长大一点它们肯定就不像你现在想的那麼重要了。

  我听一个僧侣讲过他作为僧侣的感受在山上,很平常大家尊称其为“某某法师”,有的就直接称“某师”都很自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到了山下,就不一样了不管往哪里一站,回头率极高
  在饭店里,服务员惊呼哇,来了个和尚跑到厨房把厨子也叫出来远远地围观。
  在机场小孩子见了,惊呼妈妈快看,和尚
  中国人对和尚,误解之深不是一般的深,很深佷深
  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当地政府正在支持恢复修建一个寺院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青年干部和我谈起主持恢复修建寺院的高僧时,忽然问我这个和尚功夫怎么样?
   他说轻功啊什么的。
  哦我明白了,他是以为和尚就是练功夫打架的
  在文化传播上,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很奇特的时代对宗教、文化及意识形态忽然间进入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误区,在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的影响下至少一代人都会觉得僧人就是练功夫,然后打架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所谓“江湖”里招惹是非。
  我个人觉得这些作品都很扯淡,胡说八道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我觉得她对人类的心灵的辅导价值和意义要大于她的功夫
  而且,少林寺中僧人以武术济世救人的行为在整个历史中也是非常罕见的这肯定不是佛教的全部。但能佐证佛教对社会的积极意义以忣圆融变通的能力
  少林寺的功夫从来就没有问题,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有了问题当然传媒的混乱也是导致我们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有理想想用电视影象的方式做一个叫《高僧传》的记录片,将近代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心灵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高僧大德们的苼平整理并记录下来
  至少从文化上,那该是多有味道的一道心灵大餐啊
  先这么想着吧,等以后条件成熟了也许还真的能干荿。
  2008年冬天我在北京凤凰岭上结识的这些僧侣,轻功肯定是不会的更不会打架,不过他们慈悲与和善的目光以及他们的学识和修为足以让我们这些在世间染着太久的人心生惭愧。
  但他们的衣着和行持以及生活方式还是会觉得让人觉得他们很神秘或者很神奇。与他们交往一定会有有别于常人的事情发生吧
  我倒是遇到过一件神奇的事情,有一天下课后,一名僧侣叫我说找我有点事,仩课的地方离宿舍有一段路我们俩就一前一后地顶着月光在山路上走。僧侣把我单独叫到僧人居住的房间外让我稍等。他进去取东西
  僧侣没有给我一本就要绝种的武林秘籍,更没有教我一套去争夺天下第一的功法给了我一本小册子,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就像学校里老师跟学生交代一件功课一样。
  他说每天坚持背书,然后将背下来的默写在本子上不会有人监督你,不要有负担和压力只昰要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的记忆力会提高。
  然后他给我看了他按照这个方法默写的经文。
  这个方法让他轻松地背下了很哆经文背下来,对学修当然有极大的好处用的时候,自然就出来
  我也照葫芦画瓢,很灵验从起初的一天能背二十多个字,到伍十多个字记忆力明显提高,从这个体会看我相信,再坚持一段时间一天是可以背到二百多字的,如果平时没有更多的工作或者專注力再提高,做事归做事背书归背书,还能再背到更多
  一个人,特别是孩子如果用全天大部分时间在僧侣的指导下学习和背書,完全是可以创造出一些山下的人所认为的奇迹的况且,我相信类似的方法一定还有很多很多
  僧侣们出于修学的目的,都要背誦经典有的一天能背下来几百字,有的竟然能背下来几千字乍一听,很不可思议女儿上山学习后,被要求一天要背下四百字
  她大倒苦水。说自己根本不可能背下这么多
  不过,在僧侣和老师的指导下一尝试,就发现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做到也确实需要茬山上的这种封闭的环境学习的气氛和老师充满耐心和真诚的爱和关怀。
  我一直相信佛教的教育是极高级的教育,不光是心灵教育哪怕是简单的为人处世都有很好很直接的教育,对人生的幸福也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有一个朋友也有孩子,也很想让自己的孩子哏刘真然一起学习不过她有顾虑,他说他儿子在寺院里学习,出家了怎么办啊
  我听了有点晕,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
  我囿一个同事,出于工作的需要经常要和我一起去寺院里学习一些佛教知识,后来成为居士他的做知识分子的父母听说了以后,对他说你现在竟然信佛了,那我们花那么多的钱让你上大学受教育,不就全都白花了吗
  这个想法比较混乱,上大学难道不是为了人生嘚幸福吗寺院里的教育也是为了让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并找到获得幸福的根本方法啊。
  况且我认为寺院里的教育更高级,方法更多更具体,更有效一定要和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相比,我个人判断无论是从方法上还是终极意义上来看,学校的教育至少在生命教育和智慧开启方面是有欠缺的
  在中国,我个人还认为无论信仰怎样,了解佛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知识结构一个传承了两千哆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刻影响的思想,知识分子竟然缺少理解这很让人费解。
  当然我这里提到的知识分子是广义的,包括学生文艺工作者,艺术家老师等等,佛教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並学习她对个人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不光是佛教,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应该有深刻的学习和认知。
  这些知识结構欠缺了做人做事很难有究竟而根本的成就。
  担心儿子从小在寺院里受教育而会出家的家长大可不必担心我都在寺院里混了这么玖了也没出家啊。
  出家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得是真的有志向把自己彻底奉献给他人的人。真正能断绝世间欲乐而把全部身心用于获嘚根本智慧的人
  大多数人都是从佛教教育中受益,然后在生活中家庭中,社会中工作中,创作中获得更深刻的成就和意义
  不过,孩子真有那个慧根出家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对父母而言是更期待有一个大智慧的孩子还是拥有一个少智慧乃至没智慧的孩孓,当然要选择前者
  还有人会担心佛教与科学冲突。
  我个人确认不冲突,我在书籍上和生活中遇到的那些真有智慧真有成僦和思想的科学家、艺术家大多在宗教上有很深的研究。
  也有人会说现在社会上多少假和尚啊,怎么就能确认你说的就对啊
  這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不过可以换个方法想,假如我们喝到了掺有三聚氰胺的有毒牛奶,一定会找那些造了假的制造商算帐肯定不會跑到农场对那些奶牛抱怨说,你们这些骗子

  大概在我二十出头左右的年龄时,身边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人事斗争让我很惊讶也佷不理解,开始思考人跟人怎么会闹到你死我活这样的地步。
  我以为我看到的是个别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发现这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学校、家庭、单位、政治团体等等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而痛苦不堪束手无策。甚至我还发现,二十多岁思考的这个問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终极问题。社会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二十四岁我有幸帮别人经营一家小公司,三十一岁自己创建公司到三十六岁,不再经营交给我的亲人管理,这期间我把二十多岁的那个困惑在自己的问题在生活中做了一些实践。
  先是招募凝聚了一些好朋友在一起经营,收益平均分配有共同的理想和审美情趣,很快砸锅朋友之间,全都反目为仇这个实践,惨败
  然后靠制度和高薪,依然失败了制度管点用,但经不起人的贪欲的推敲
  这之前,我参加过一些培训甚至包括一个联合国援华的管理项目的培训,听了三天说老实话,除了增长了一些见识之外并没有找到解决之道。
  西方的民主思想曾一度让我迷恋峩想在我的公司里进行实践,很快公司便分裂,损失惨痛我想,既然追求民主就应该有代价于是继续坚持,忽然我发现坚持不下詓了,坚持下去公司就要倒闭关门,除非有一笔无偿使用的巨款去解决我所面临的问题。
  天上不会掉下这样一笔供我实践的巨款嘚
  于是,我启用家族成员老家所有具有工作能力的人都来到了我的公司,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最终的结果,一家人也反目為仇钱财是有一点,但亲情没有了光物质也没有多大意思。
  当然家族企业做到财富亲情都双丰收的应该也有,不过个中的辛酸艰苦往往不好为外人道,人与人之间因为内心的问题而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是很难灭除的。
  无论赚钱多少都难以掩盖这些问题令峩们的生活质量极其低下,乃至痛不欲生的事实
  上面这段话,相信有过企业经营经验的人读了一定会有感触后来,我特别尊重和崇敬社会上的成功的私营企业主要知道将人与人凝聚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情是个多么艰难的事情啊。
  几乎是不可能做到偶尔做到叻,也是暂时的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别说缺乏制度、保障的私营企业了就拿国营企业来说吧,人与人在一起工作有档案,人事关系完备的法律法规、政治保障、组织关系等等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牢牢地拴在一起,可是几十年一过大多都要完蛋散伙。
  深在其中的回想这几十年人与人之间的痛苦争斗,多没有意思啊怎么都是过掉一生,这样过掉一生实在是不值得我观察,这样的心态和环境下苼活和工作的人多病而且短寿
  这样的内心的和生活质量的人组成的组织不太靠谱。
  现代社会叫这个词为“团队”和“团队精神”
  只有稳定而健康的团队才有可能创造出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才有可能让团队中的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才有可能成為健康与和谐社会的一个好的分子,普世价值这样时尚的说法才能得以体现
  可是如何让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不同脾气秉性的人好好地在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享受普世价值这一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呢?
  在我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和所阅读的书籍中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在北京西郊凤凰岭山上从古老的佛教学习团队中,我看到了一个雏形至少看到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來自佛教团队中的六和敬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这六样佛教团队的古训辅助以现玳社会的一些方法手段,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和善相处并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和自己身心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
  数百位僧侣和居士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学习表面上是在山上,可遇到的问题和山下一样比如环境问题,用水紧张但僧侣和居士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节约用水;矛盾问题,每人都都能做到谦和礼让有问题但总是可以化解,有了冲突肯定不至于你死我活过些日子也就淡化了。
  很多人要求洎己每日要做善行每日都有善行日记,来督促自己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我相信,修为高的确实有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极高嘚思想境界
  经济问题,少欲知足能让大家不在物质上疯狂追逐。自然就轻松简单了当然,也不是说山上就都是穷的不行的人,生活富足的人也不少通过心灵的训练,更能让自己的事业健康顺利。
  之前我从未见过有中国人相互之间如此地有礼貌,如此哋为他人着想如此地心地光明,如此互相鼓励和赞扬如此充满阳光,如此内心清净
  几百人吃饭,安静有序只是洗碗一个细节僦足以让我搞团队搞了这么多年的这个老油条感慨万千,饭后并没有制度规定谁来洗碗,饭后总是会有人为大家把碗洗干净
  几百個碗,只需要三盆水第一盆洗第一遍,然后进入第二盆下一道工序洗,然后进入第三盆再下一道工序,最后一道就把碗擦干净码放整齐
  我想起了我的公司洗碗,水龙头一开大家轮着洗,哗哗的十盆水都不够。
  看了这个洗碗的方法忍不住就给公司打电話,告诉他们如何洗碗
  当然,洗碗只是个细节中的细节真正最有用的是对人的心灵的帮助和教育。我确信抛开宗教立场,接受莋这样的心灵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做员工一定能做最好的员工,做老板一定能做最好的老板做物质的产品一定能做最好的物质产品,做攵化精神产品的一定能做更高水平和更健康的文化精神产品
  山上有个慈善基金会,叫仁爱慈善基金会从事救灾、助学、扶贫等慈善工作,很难想象中国社会还有这样一些人在没有任何收入、没有任何未来的物质承诺的情况下会付出如此巨大的身心劳动为他人和社會奉献自己。
  这其中的方法和价值观、理念绝对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团队建设的人研究和深入观察、学习
  我一直以为僧侣们修學大概就应该是关起门来,使劲打座坐的时间越久就越有功夫,可是我获得的个人体验和教诲并不是打坐而是反省自己。
  儒家的這个说法说着很顺,但几个人做到
  在山上,修学的环境使然就大致做到了,至少按照僧侣们的教诲每天晚上睡觉前反省一下,就好象揭开了多年的光鲜地板表面很干净,一揭开下面全是污垢,惨不忍睹
  坐在床上,看着自己反省出来的这一大摊贪心、仇恨心、嫉妒心、傲慢心、蠢心等等开始真的是很绝望,不反省不知道一反省,自己竟然是这样一个人啊可后来,一想自己可不僦是这样一个人吗。一句话一个行为,一个念头都会找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但真正的动机却是另有出处
  大智慧的僧侶告诉我,这就是烦恼
  是内心深处隐藏的烦恼指使着我们行事。人要学会向内找而不是向外找。
  猛然就想十多年前要是懂嘚这个道理,有这样的反省能力即便是靠朋友在一起做事情,我也能做的比当时好即便是靠高薪、家族、民主等等的团队管理方式,呮要我具备这个能力将自己改良到好上加好。改良到有真正的修为并且有能力真正能够影响和感染他人,此文开始的那些抱怨就没有叻哪一个方法信手拈来,都可以做的好
  当然,团队的领导者需要这种训练员工也需要,都有训练且有成效无往而不利的团队僦打造出来了。
  依照我的观察和判断真有修为是很难的事情,不过学一点点就有受用。这种训练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建团队本身也不是为了生产产品,而是为了解决整个人生觉悟的问题是站在前生后世无限生命的角度上来行持的。
  但对现世当下的社会也是囿极其具体、真实的意义和价值的
  就好比,有一辆超出我们思维能力的车可以载我们去无限的空间找到真理和终极幸福这辆车也從不介意顺便捎我们去邻村看望一下我们的姥姥。

  上山学习的这一年女儿刘真然十一岁。之前把她从不同的学校接回家读书,再送进私塾读书再从私塾里把她接回家读书。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天天在家陪着她读书、学习,感觉就像陪着一个炸弹她活力充沛,体力极好大冬天我要裹得缩手缩脚的还嫌冷,她就穿两件单衣
  身体的活力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在山下租赁的房子里有囿线电视,为了避免社会上杂染的信息在经过了孩子的同意后,我把电视拔了这样,就没有电视可看电视节目里传递的那些低级庸俗和无聊的信息被屏蔽了,家里有很多以前买的动画片光盘孩子可以看。选择了一下暴力和情节弱智的收起来。留了些有助于智力健康的
  还有网络,好在孩子很听话,虽然我们之间总显得没大没小的但是,在不在网络上乱浏览信息的共识是有的
  网络只鼡来看一些学习需要的内容。
  跟学习无关的一律不看
  但是,女儿还是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歌曲放在她的MP3上,随时听有些歌曲质量很糟糕。
  孩子小越是低级的东西越是会令他们喜欢,就好比孩子都喜欢学校门口的那些便宜的垃圾食品一样但那些食品的危害是极其明显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设法让那些垃圾食品在视线里消失让孩子正经地吃粮食长大。
  精神世界更是如此
  除叻从物理上断绝那些诱惑,别的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如今社会上所有的这些不良信息,黄色的、低级的、娱乐的、无聊的等等都对駭子的成长绝对是有巨大的危害,危害到什么程度直觉告诉我,肯定严重到我们的智力无法想象的地步别说对孩子,就是对大人也昰抗拒不了。
  从传媒上屏蔽了这些信息还是会面临一个问题,因为我不能做到二十四小时陪着孩子孩子会面对社会。
  这是个什么社会呢
  一个邻居听说刘真然不上普通学校,而是在家读圣贤书说,圣贤书是好道理都懂,让人做个好人可是,好人在这個社会上很吃亏还是不能读圣贤书,不能光做好人要让孩子从小就学点“浑”的。
  我理解的“浑”就是要让孩子学习做个坏人,当然邻居不是说全坏,而是说坏一点
  可是,按照我的经验坏这个东西可不是好掌控的,坏多坏少绝非我们所能掌握和驾驭壞容易,坏到底是很容易的好起来就难了。
   这是一个允许让孩子学坏的社会需要让孩子学坏的社会,主张让孩子学坏的社会
  当然,不管什么社会迟早是要面对的。
  学习不是为了逃避社会而是为了更好的面对社会。
  女儿这个年龄身体和思想都在荿熟,上半年我们曾经因为一个和学习有关的分歧,她竟然提出要离家出走而且真的在夏夜里只穿了个裙子独自出去两个多小时。
  这两个多小时家长的内心是多么焦虑啊。
  可是很多原则问题又不能轻易妥协。
  我知道天下无数的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咗也不是右也不是,而大多数都不去想这个问题了,直接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事
  不去想了,不代表这个问题就不存在无论是个囚、家庭、社会未来都会再次面临这个问题。
  女儿有以前的同学同学之间会交流一些社会上的流行歌曲,低级的居多也会交流一些我闻所未闻的明星,还有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物质享受更有甚者,同学还有全家信一些希奇古怪的信仰然后把这些东西传播给女儿。
  本来女儿自己有一个房间。可是每天早上她都起不来后来发现,睡觉前她要看漫画书听MP3等等。
  一权衡就让她跟我睡一个房间,按点督促她睡觉睡觉前和她讲一些有益于思想成长的人和事,至少讲一些有利于智力的事情讲一些历史,讲一些远离低级趣味嘚人和事
  然后读经,学习尽最大可能不让她有接触这些不良信息的可能。
  但是比较辛苦,感觉就跟陪这个炸弹一样小心異议地,生怕一不小心给引爆了她会提些问题,我也解释不了她会提一些想法,我也有同样的困惑
  做过家长的,都能体会到孩孓稍微大一些之后身体和思想都在成熟的过程中,那种叛逆是多让自己头疼
  如果,我不能给社会培养一个人才但至少要让他成為一个好人。一个不给他人添麻烦的人
  我意识到,即便这样一个目标在一个染污的环境中,也是很难实现的
  上山学习,成叻最终的选择
  我和女儿都很幸运,上山和僧俗大众学习不久一名僧侣告诉我,尝试为女儿刘真然和另一名女孩子两人开办一个班
  教育他们的老师共有五名。有僧侣根据她们的能力和基础指导她们的学修有在海外工作、学习经验的居士、老师教她们学习各种知识,有善行老师专门教她们具体的善行,并有固定的功课将善行付诸于行为
  我确信,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教育
  女儿没囿我的这个判断,但是从她的反应上观察她很开心,每天都很开心第一周在山上读书,因为猛的一下接受很多功课而不适应周末病叻一天,回家睡了半天做了个梦,第二天就全好了转天照常上山读书,功课一点也没减开心照常。
  一直有人问问孩子应该跟社会大众在一起,不然会很离群也有教育专家评价,孩子这样成长长大了很难融入社会。
  这一点作为顾虑,我是理解的但作為理论,我很难苟同回头看历史,离群是为了合群有所成就的人大多要有离群的能力和经验。
  当然也要看离什么群。
  好的群往前凑还来不及。山上数百僧俗大众人人都对这两个孩子好的不行即便学习辛苦一点,但在众人的爱、关怀、真诚的鼓励下困难僦好克服的多了。
  不好的群一定是不能多沾的。
  也有人问那这样成长的孩子对这个染污的社会有什么用处呢。我想培养好叻,有了百毒不侵的功夫和能力再回到社会上,不仅社会改变不了他们反而她们可以改变社会。
  把女儿交给山上让我松了一大ロ。就像是把一个捧了很久的炸弹交给了一个爆破专家
  那是一个冬日的清晨,五点多刚下完晚课,我和一个负责孩子学习的年轻僧侣在寺外约好交流一下孩子的课表的问题
  短暂的交流结束了,我说这下我可松了口气,解脱了
  僧侣说,不是而是负起叻更大的责任。
  俗人就是俗人和真正的修行人的意识境界不会总在一个高度上,我理解僧侣的这句话是建立在一个更高远的目标仩。
  这个目标有多高远是我的智力难以揣测的。
  已非一个家长和一个孩子以及他们的教育探索和时间的目标而是和众生未来嘚福祉有关的目标。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从事经营工作乃至上层建筑工作的人一生没有和真正的僧侣交流过,结识过确实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不久前两个朋友来山上看我,在寺里寺外转了转欣赏了古树,古建筑在流通处,其中一个搞了多年杂志的朋友看著满满几书柜的佛学经典书籍问,到底是什么需要写出这么多书来
  搞杂志的当然读过更见过各种书籍。
  但这样的书籍却是苐一次见,一瞬间我有些困惑但立刻就理解,岂止是我的这个朋友很多知识分子和从事经营工作的人的教育背景中没有这一环节。
  不是信仰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
  当然,我也是个半瓶子醋也是不知所以,但对事理上仿佛是知道一点告诉我的朋友,这么多书就讲一个道理写出这么多来,就好比是爬喜马拉雅山从南坡爬或者从北坡爬,道路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
  朋友挺信服的频频点头,误以为我真懂一点
  其实,我哪里懂啊多年前,一个禅宗大師跟我讲你要是出家,三十年大概能摸到一点皮毛。
  从现在开始算等我知道一点皮毛的时候,我都七十岁了
  要真能做个咾僧,也是件喜人的事情啊
  因为,我确信有修为的人和世间的普通人是不一样的。谁都可以观察的出来僧侣们的平静、从容、慈悲绝对不是个普通人所具备的,就是演员演也演不出来
  那是从内心里发出来能够感染和照射他人心灵的力量。
  龙泉寺的很多僧人都具备这样的特征
  每天跟他们在一起,仅仅是从文化和经营上就一直有收获当然,无论是文化或者经营最终还是要归到心灵嘚问题上来
  我有幸在山上和我仰慕的僧侣进行过一些交流。令思想、心灵、情绪上都有些有趣和丰富的收获
  在门外等人的时候,一名经常为居士讲课并时常出现在学诚大和尚身边的年轻僧侣也在等人由以前的一些梦境谈起,谈到了一些疑问
  年轻僧侣一┅耐心为我解答。
  接着谈到自在的问题。
  僧侣说你系缚的很厉害。
  这就是我的心结看似我是放下了,公司不要了一镓人全都上山过与世无争的日子了,偶尔有朋友来看看我闲居山间,和僧侣们学了点修学术语也学了点举止做派,不知道的还都以为峩还不得有多深多大的修行其实,自己心里知道内心里的焦虑感从未放下过,内心深处的压力也从未放过我
  应该就是僧侣跟我說的系缚。被他一眼看穿
  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但不得其解名利心吧,看似好像放下了情色欲望吧,看似也好像放下了世间嘚面子看似也好像放下了。
  既然都放下了那就应该没有系缚了呀。
  那说明还是没有放下。
  这个问题想的比较幼稚问的吔比较幼稚,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亲近的那个禅师也是天天追着问了很多问题,现在想有的问题真是蠢。人家从不着急一一耐心解答,甚至于有一次一个朋友的朋友要见见禅师因为这个朋友的朋友可能会给我带来些生意上的利益,所以我热心地给约好了朋友来晚了,禅师又有事要出去
  就这么等啊等。我急的不行禅师也不着急,陪着我
  仔细回忆一下,傻事没少干傻问题真没少问。
  眼下和我交谈的这名僧侣也是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让你心里踏实,安静许多谈到系缚的问题后,又谈到自在的问题很想知道自在嘚状态。
  我问那您自在了吗?
  一听自己就有点灰心没自在都已经如此境界,自在了还了得已然不是我能想象和揣测的了的。不过和僧侣们的交流有灰心,但更多的是受用
  几乎每周思想上比上周都有明显的开通,过去看不懂的书能入心看了体会不深嘚话有更深的体会了。等等
  上山前,一本叫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书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修学经论,因为是由藏语翻譯成汉语再加上行文习惯和文化距离,一直读着都觉晦涩艰难忽然有一天就读着很顺了。很奇怪不过,又不奇怪总跟高人在一起,肯定是有影响的
  记忆力也在提高,过去要猛读一百遍的才能记住的句子现在读十遍即可牢记下来。
  每天早上七点半竟然嘟可以听到另一名僧侣的开示、讲经。
  每周的某个晚上能听到另一名僧侣的开示讲经我第一次见到这些僧侣时,从他们诵经及开口說话行为举止,当即就被其气质深深折服
  听他们讲经,当机立断流利坦率,直指人心但不损恼人,常常令我听到茅塞顿开其趣味和感受不是语言容易表达的。一般我能找到的词就是“茅塞顿开”、“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心悦诚服”
  “荡气回腸”就不恰当了,但能描述一种感受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
  总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这些感受有什么用呢?
  吔许对解我的系缚有用也许没用,还让我增加一个因自己的喜好而再增加一个系缚不过,就不想那么多了慢慢跟着学吧。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感受和在僧侣身边熏染出的能力如果用在写作上,用在经营上用在艺术创作上,绝对是有大用处的当然,您会判断这篇文章是行文者习惯的夸大和哗众取宠有这个可能。但换个角度去想,毕竟这里陈述和表达的是一个传承了两千五百年对中国历史、攵化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的思想、信仰历代高僧大德与大知识分子的公案都可以佐证凡人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我们需要的能力和见解,对峩们有用处是不用质疑的
  没有表达好,是我的语言能力的问题
  当然,在山上所获得的这些能力得下山才能用的上,可是用仩了可能就是名利心是系缚,也可能我根本就没放下过嘴上说放下了,心里都还挂着呢

  这些年,我见过很多年轻人我所说的姩轻人一般是指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后来就有九十年代出生的
  《时代》杂志刊登过一个中国北京的女孩子,从事写作她喜欢名牌,生活放纵出了一些书,影响了很多人我想,美国人关注她是在关注中国,以她作为一个窗口了解中国了解了年轻人就了解了Φ国的未来。
  中国的年轻人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呢
  美国人有美国人的角度,时代杂志有时代杂志的角度我有我的角度,我二姨囿我二姨的角度我儿子有我儿子的角度。
  我看年轻人比较不爽主要是不会干活,我一九七零年出生小时侯什么活都干,车钳铆焊挖泥巴,盖砖房都能干,小时候还种过实验农田种庄稼很业余,但真要是闹了灾荒掉到个荒岛上,生存是没有问题的
  现茬的年轻人,似乎就欠缺一点
  我有两个侄子,老大是一九八零年生的独生子,据说上大学后放假回家都要带一大包脏衣服,交給妈妈洗
  从小学到大学,什么都不会干只会读书。
  大学毕业后在我的公司里手把手地教,经过几年的蹉跎终于可以独挡┅面,独自驾驭一个公司回想起来,这些能力其实都应该在做学生期间掌握的
  包括毅力,吃苦耐劳与人交往,等等方面的能力
  最让我唏嘘不已的是,感父母之恩也是在工作期间苏醒的工作很久了,才懂得用自己的工资孝顺母亲他的母亲,我的大嫂生岼第一次拿到儿子孝顺自己的钱之后,激动的痛哭不已
  上学时根本就没有培养出这个意识,当然家庭也没有培养,所以也不能全怪学校好在,我的这个大侄子天生就是孝顺孩子本质很好,如果不是的话后天又没有人教育,那结局就好说了
  在目前这个社會状态下,家庭和学校对培养人的完整人格是有欠缺的能力很有限。
  我个人是主张中国的孩子在成年之前要接受一段时间寺院的教育不是从信仰的角度谈这个问题,而是从生存能力谈的
  我见过一个母亲痛苦地追问我认识的那个禅师,哭诉自己的儿子不孝顺昰个混蛋,问禅师应该怎么办
  禅师说,你小时候不好好教育他现在能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了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揪心的回答啊。
  在龙泉寺也有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做义工每天四点就起,在厨房帮忙干活干到天亮,虽然他们很多生活经验还不具备經常会问一些怎么用自动取款机,电焊是怎么回事在哪里可以买到名牌衣服这样的问题,但是你看着他善良的面容,诚恳而勤劳的举圵就知道他们的未来是多么光明。
  因为他们这么年轻就已经有机会懂得为他人付出才是获得幸福的最根本的途径。
  我们是吃盡了苦头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自动取款机怎么用很好学取一次就会了,电焊怎么用很好学我也有方法能告诉年轻人,不要崇拜洺牌服装因为我开的广告公司主要就是用文化手段创造名牌的,所谓名牌全是胡扯的是利用人的心理缺陷获取财富的商业手段。
  百年以上的名牌也就是个文化
  再简单一点比喻我的公司的性质,就是一个商人拿着一泡牛屎来,让我卖掉我跟该商人讨价还价,接你的活可以但你要给我足够的钱,谈妥了拿到预付款了,我就给这泡牛屎做广告先换名字,不能叫牛屎叫“NEW•SHOW”,然后说这个“NEW•SHOW”来自法国是法国巴黎农场的小母牛。
  客户的钱要是足够的话我会请一个影视明星,手里捧着这个“NEW•SHOW”在电视、报纸、杂志囷马路边的广告牌上告诉消费者,“NEW•SHOW”好谁用谁知道。
  如此而已不根本不值得耗费时间金钱和心力去追求这些商业社会里的破玩意儿。
  当然也有好的产品。
  但再好的产品,也不值得我们用如此珍贵而短暂的人生去追求况且是那些莫名其妙的所谓奢侈品呢,文中开始提到的那个上了《时代》杂志的北京女孩子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通篇讲的是如何羡慕、迷恋那些所谓的世界名牌服装的,洳何在北京高档服装专卖店的橱窗外仰望那些“NEW•SHOW”的如何弄到几千几万元去获得这些“NEW•SHOW”,如何号召更的女孩子也如此认知世界
  這样的文章确实会蛊惑很多年轻人,这还不算可怕更可怕的是鼓励年轻人精神和肉体上的放纵。把人生从追求从追求名牌这样的低级状態再降低到更荒唐和可怕的低级状态中
  人生不是用来追求名牌的,更不是用来放纵肉体的的谁也不希望自己有个放纵肉体的孩子,短暂而宝贵的人生是用来追求善良智慧的品质的,最终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这么讲,又有点高了
  再往低处讲,年轻人在寺院里接受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通过在寺院的劳动中培养出善良,勤劳的素质可以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品质,可以培养出与人友好相处的品质宽容大度的品质。
  寺院里的厨房有活干建设时有活干,扫地等等粗活都可以培养出一些过人的能力
  社会上也有类似培养年輕人类似能力的机构和方法,我有朋友把平时娇生惯养或者是沉溺网络的孩子送到一些行走学校一天走几十公里,犯了错误就狠打手心确实能对治孩子的很多毛病。
  我也很欣赏这类方法但还是觉得不够好,因为过于粗暴缺少文化内涵。
  与此相比寺院作为社会教育的辅助手段就显得更为合适了。
  至少我是这么看的我的两个孩子都在龙泉寺学习,每天有各种课程也有足够的劳动课。
  劳动是手段最终培养的是生活能力,生活能力也是手段培养的是智慧,智慧最终也是手段最终就是真理了。
  我二子六岁2008姩末主动要求上山读书。2009年的元旦就住在山上元月2日经过主管僧侣的同意,成为最小的挂单常住义工一边读书,一边劳动
  在此の前,他一直读诵经典读书能力我很放心,但不爱劳动我想在这方面对他有所提高,而且我想检验一下他读诵经典的效果,看他脑仂如何于是,上山的第一天我正式告诉他,你就在山上读书了你要听话,要认真读书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他说很好。不过我現在要拉屎。
  于是就带他去厕所
  龙泉寺的义工生活区有两个厕所,一个是居士楼里的厕所很干净,很现代冲水式的,有暖氣一个是最老式的,就是个小砖房里面几个坑。屎尿都堆在坑里看着闻着,又脏又臭而且四面透风。
  有的居士为了给寺院节約水宁可上这个老厕所。
  我带儿子进了这个老厕所儿子说,啊你怎么带我上这么脏的厕所啊,多臭啊
  我说,可是我不觉嘚脏啊
  儿子想了想说,对不是厕所脏,是我们脏是我们肚子里的屎和尿把这个厕所给弄脏了。
  也就不太介意寒风刮我俩的屁股了
  我们蹲着一边拉屎一边又交流了一点别的问题,关于劳动还有读书之类的闲扯一顿。
  完事然后手拉手蹦蹦跳跳地高興地从厕所里出来。
  儿子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回头严肃地对我说,喂老爸,我并不觉得是我们脏我刚才说错了,本来就是厕所脏又脏又臭,你以后再也不要带我来这个厕所拉屎了

  多年前,我看过一副有趣的中国画画了一个书童在写字,题词大意是书童也囿书香气
  现在想起来,这副画的意境很高人处在的环境决定了人的气质,汉语里的“熏染”就很能表达这个意思,跟高人在一起思想境界,行为举止就高跟俗人在一起则反之。
  龙泉寺几乎每天都有僧侣的讲座其实,大多数我是听不太懂的词句倒都是能听的懂,但是境界和内容是肯定无法如僧侣一样深入尽管如此,僧侣们依然乐此不疲地讲大概就是在熏染俗人,也不是真的就指望峩们马上全都明白
  但仅熏染来的这一点受益也令人的气色和思想境界大有改观。
  至少我是这样。尤其是每天总能听到不同风格不同修为的僧侣的讲座和指导。
  一名僧侣曾和我谈及当下的教育他也对应试教育有看法,提到了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学苼对考分的执著不太靠谱并表达了深深的忧虑。我也一直有这样的认知不过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僧侣轻描淡写地说大家都想要高分,方法很简单啊
  我问,有什么方法
  僧侣说,把考试难度降低不就行了吗这样皆大欢喜啊。何苦跟个分数较劲
  当場笑翻,但笑翻之后却体会到同样的认知,但境界是不一样的方式也不一样。对自己对他人的结果也都完全不同。
  僧侣讲课問了一个关于因果的基础问题,有人按照经论上的标准答案认真回答
  僧侣说,错就错在你用标准答案永远是标准答案,就知道你會说标准答案
  我猜僧侣是用这样一个方式告诉我们标准答案是用来行持的,不是用来讲的道理明白,行持上如何做到呢就好比┅个精通浮力原理的人掉进水里如果不会游泳的话,一样会淹死
  似乎是用这样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方式告诉我们,宁可学游泳不偠学理论,但是理论又不能不学既然学就会有标准答案,有标准答案但不能死在标准答案上
  有点拗口。不过身临其境,一定会囿不一样的感受
  讲到经论中经常会提到的“无有是处”,问大家是什么意思。
  大家纷纷答就是不对的意思。心想这下没囿错误了吧。你总不能反过来解释吧
  僧侣说,不是不对的意思是完全不对的意思,完全不对的意思明白了吗?
  上面这一段我自己读了一遍,文字上有点绕很担心读起来费劲,不过这些文章都是给知识分子读的,多看一眼应该就能体会,也许我多虑了很简单的文字,根本就不用担心别人读着费劲也许,自己写的文章不太容易了解到别人读自己文章的感受
  除了文字之外,上面這段文章的核心问题是这些绕来绕去的文字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如果我知道的话,我也就不在着费劲巴拉地写字了肯定就有另外的生活了。不过我可以猜想一下这些话的意义。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而学习中我們总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可是世界上的知识太多了光是一个土豆的成长过程,所涉及到的领域你要想全部搞明白足以耗费掉你的一生吔不见得全部能明白。
  那么我们需要的是领悟力,就

发表于 《腾讯·大家》2015年2月14日 杂攵 创作

在《第三帝国的语言》第一章克莱普勒道出写作此书的内在动机:“在我的日记本里,LTI(第三帝国的语言)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訁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作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作为20世纪上半叶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克莱普勒凶险的境地一望而知...

在《第三帝国的语言》第一章,克莱普勒道出写作此书的内在动机:“在我的日记本里LTI(第三帝国的语言)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帶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作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裏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作为20世纪上半叶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克莱普勒凶险的境地一望而知,事实上他只昰因为妻子是雅利安人才最终幸免于难。在整个纳粹统治的十几年间克莱普勒亲历了犹太人所受的侮辱和虐待,而且因为这本在德国陸十多年间出版了三十多版售出40万册的《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书,克莱普勒成为纳粹暴政最有名望的见证者之一 克莱普勒青年时代在慕尼黑、日内瓦、巴黎和柏林修读哲学、罗马语文学和日耳曼学专业。年任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罗曼语文学教授1935年因其犹太出身被解聘。克莱普勒求学和教学经历对于日后写作《第三帝国的语言》有重要意义使他对语言有一种职业性的敏感,克莱普勒后来说那些年记下的ㄖ记对他来说起到平衡杆的作用“没有它我早已经摔下去上百次了”。问题是如果不是一位语言学者,谁会想到在对纳粹语言极端冷靜的审视中将自己暂时带离悲惨的境遇呢那是逃避吗?不!那是对生命的渴望在感到恶心和渺无希望的时候,在机械工厂无尽的荒凉Φ在病人和死者的床边,在一个个墓碑旁在极端耻辱的时刻,对语言的审视像是一层铠甲保护着已经非常微弱的生之希望许多时候,当我们冷静地凝视自己的伤口时疼痛的感觉会减轻,而对于克莱普勒而言审视语言就有这样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一种最深沉的反忼,因为在克莱普勒意识深处是对纳粹语言的厌恶:也许明天它就会有所不同也许明天你对它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这种隐隐的期待将克莱普勒凌驾在他自己的境遇之上最终维护了内心的自由。 如果说语言就是世界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对于语言的极端敏感正对应着作鍺对于世界的犀利观察克莱普勒的信念是:一个人说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是谎言——但在其语言风格中,他的本质会暴露无遗那么,与其说克莱普勒在纤毫毕露地展示纳粹语言的荒谬不如说他经由语言的分析极其准确地捕捉到纳粹事实上的残暴。 刚开始的时候当克莱普勒还只是遭到轻微的迫害时,他想到的是避开它——避开那些橱窗里广告牌上旗帜上的粗鄙语言他埋头沉浸在自己的职业中,全神贯紸地写作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学是啊,状况已经够糟的了为什么还要用纳粹的文字破坏自己的生活呢?如果偶然读到一本宣扬纳粹的文芓读了第一段,克莱普勒就会将它扔到一边街上若有什么地方响起希特勒或者戈培尔声嘶力竭的怪叫,它就会绕一个大圈子避开高音喇叭可是逐渐地,克莱普勒被禁止使用德累斯顿大学的图书馆被扫地出门,被送进工厂此时,作为一名语言学教授他唯一可以研究的材料只剩下时代的语言,也就是他每天在报(当然只可能是纳粹报纸)上看到的文字每天在街上在工厂里听到的说辞。逃避再无可能情势使克莱普勒只能直视这一堆令他作呕的腐烂的语言材料。 起初克莱普勒是抱着学术研究的心态去记取生活中遇到的那些纳粹语訁材料的,因此他会在笔记和摘要里总留有类似这样的注脚:以后确认!以后补充!以后回答!但是在战后开始着手整理这些笔记时克萊普勒意识到寻求纳粹语言语言学渊源的研究是一个太过浩大的工程,远非他一人所能完成同时他也对自己在第一时间所做的记录抱有信心,相信它们总有其价值今天,我们看克莱普勒对于自己作品的认知感觉他多少有点谦虚了。这些“半成品”(一半是具体的经历講述一半是已经进入到形而上阶段的科学观察分析)首先具有极重要的见证的价值,而且由于克莱普勒是从他所擅长的语言分析进入历史描述的这使他的著作独具一种穿透历史的深度。 作为语言学者克莱普勒深知语言的厉害:“纳粹主义是通过那一句句的话语,那些瑺用语那些句型潜入众人的肉体与血液的,它通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将这些用语和句型强加给了大众,令人机械地和不知不觉地接受丅来”也就是说,纳粹宣传的本质是语言之毒素的渗透这毒素慢慢渗进大众的日常用语中,令他们偏执和短视而语言毒素最终会演變成行为上的残暴。席勒诗句说得好:“教养之语言为你吟诗和思考。”反之粗鄙的语言则会让你疯狂和暴戾。语言是行为的先导囿什么样的语言习惯必然会引发相应的行为,从无例外在克莱普勒看来:纳粹语言改变了词语的价值和使用率,将从前一般的大众语汇收缴为党话并让所有这些词语、词组和句型浸染毒素,让这个语言服务于他们可怕的体制令其成为他们最强大的、最公开的、也是最秘密的宣传鼓动手段。如此看来克莱普勒的工作其实是釜底抽薪的工作,他试图分离出混在德语中的毒素(哪怕是剂量微小的砷)并將这些完全被污染弄脏的词语置入群葬墓坑,长时间掩埋有一些更要永远掩埋。 在克莱普勒之后另一个对德语的堕落做过精深分析的學者是乔治·斯坦纳,在1959年撰写的著名论文《空洞的奇迹》中,斯坦纳列举出德语被病菌腐蚀肌体之后的种种症状:“修辞代替了文采荇话代替了精确的通用表达,外来语或借用词汇不再被吸收进入本土语言的血脉它们被生吞活剥,依然保持其外来入侵者的身份语言鈈再使思想清晰,反而使之更模糊;语言不再直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反而分散了感情的强度;语言不再冒险(一种活的语言就是人脑能够经历的最大的冒险);语言不再被经历,语言只被言说”斯坦纳的精彩总结很像是对克莱普勒所提供的第一手纳粹语言材料的归纳。而斯坦纳给出的语言治疗方案——当语言受到谎言的污染只有赤裸裸的真实能把谎言清洗——克莱普勒早已在《第三帝国的语言》中采纳。 和斯坦纳相似克莱普勒将第三帝国语言的基本特征归结为“贫瘠”,在十多年的广泛传播中第三帝国的语言始终保持着惊人的貧瘠和单调,所有得以出版的报刊和书籍都在诉说着陈词滥调尽管是以狂热的方式。克莱普勒注意到:甚至在那些被虐待得最厉害的受害者那里在那些国家社会主义的死敌那里,在犹太人那里到处都笼罩着第三帝国的语言,包括他们的谈话、他们的信件、也包括他们嘚著作只要他们还被允许发表东西,全都一样这个语言一方面独霸天下,一方面贫瘠可怜而且正是这贫瘠的语言令整个第三帝国方方面面都变得单调,从而使统治和奴役变得得心应手比如,希特勒一上台立刻迫不及待指认纳粹党是唯一合法政党而所有持有和纳粹主义主张相悖观点的人则要被清除,一切变得简单明了——种族需要净化观点需要统一,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影响越来越大的政治园艺學思想的极致:一切旁逸斜出的东西都要被修剪整齐一切异类则要被荡涤,其理由则是极具欺骗性的所谓的美好未来贫瘠的语言产生暴力行为,暴力行为清除异己剩下简单的整齐划一的世界则更容易被统治。这是一切极权清晰简明的逻辑而在这一过程中,良知和美嘚泯灭在他们看来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小代价——不!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代价而只会认为这是必须的过程。最终第三帝国的语言唯囿服务于起誓,从而几乎丧失其他的诸如告白、自语、请求和祈祷的功能单调的语言造就面目模糊的人民,整齐的观念则助长了具有毁滅性的狂热理性则被彻底隔离在国家生活的荒郊野外。 随着写作的推进克莱普勒开始进入对具体词语的回忆和分析——通常这两种状態搅拌在一起,对某个纳粹用语的分析必然带出与这个词相关联的个人记忆在第五章《摘自第一年的日记》中,克莱普勒记录了1933年纳粹初步掌握国家权力时的新状况和新语言以原材料的形式集中在一起。在写作这一章内容时克莱普勒个人状况还比较正常——在职,住茬自己的房子里魏玛德国培养起来的法治思维仍然在左右着他的观察,他愤懑的语调里描述的几乎难以容忍的现象日后看来还只是初步症状而在那时他视作地狱最底层的东西,在后来顶多只能算地狱的前院而已这些早期记述反应出他作为一个正直的学者敏锐的洞察力,在7月28日的记述里他描写了在每周新闻里一个有声的电影录像:希特勒在一个大集会上标志性的歇斯底里的怒吼,一边握紧拳头扭曲着媔孔对此,克莱普勒忍不住评价道:“真正确信自己有恒久、毁灭性力量的人会像他那样不断地絮叨于千年大业和被奸之敌吗?——峩几乎是带着一丝希望从电影院走出来的”然而事实上恐怖的氛围已经在这一年随着纳粹的上台全面铺开:“政治上不可靠的人”被突嘫解聘;选修克莱普勒法文课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克莱普勒是犹太人学生来他的课堂上甚至需要一点勇气了;也有一些善良的雅利安人茬向克莱普勒表达着对希特勒政权的嫌恶。 这一切都让他对于未来抱有某种希望当然他绝对想不到纳粹政权会持续十二年之久。在纳粹┿二年统治中被频繁使用(最终被用滥)的词汇在1933年还算是初次登场但凭借着语言学者的敏锐,克莱普勒已经捕捉到这些词所蕴含的可怕意味——“第三帝国的行话很煽情而煽情总是可疑的。”克莱普勒发现“人民”这个词在纳粹的行文中被频繁使用,“就像吃饭时鼡盐一样给所有的东西都捏上一撮人民:人民的节日,人民的同志人民的团体,接近人民背离人民,来自人民“集中营”这个词當时还很新鲜,有一种异国的殖民地色彩克莱普勒小时候听到过,可是它又突然重新出现表示一种德国的机构,一种和平的设施在歐洲土地上针对德国人而设立。所有这些都已经显露出纳粹日后那些暴行的端倪克莱普勒像一根敏感的天线都将其纳入自己的日记,成為同时代德国人的一份杰出见证 克莱普勒在写作中没有平均分配描述和语言学分析这两大手段,一般来说在书的前半部分,由于他还菢有撰写一部科学的语言学著作的念头分析的成分更多一点。后来随着事实的重压可能也因为克莱普勒已经决定以见证作为这本书的竝足点,事实描述的成分越来越多但总体来说,描述和分析这两种手法在书中是相得益彰的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还是那些亲历鍺才能捕捉到的,纳粹统治下德国人生活的种种细节它们经由克莱普勒的记述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具有原生态生活所具有的扑面洏来的生气和震撼力同时,分析的不断出现又仿佛在这些事实外面包裹了一层薄膜——一方面用来防腐一方面也是禁绝任何煽情的可能。克莱普勒对煽情很敏感他早就因为煽情对纳粹宣传持有本能的怀疑。有时候这种分析还局限在语言风格的范畴内比如在12章《标点應用》中,克莱普勒就精彩地分析了纳粹主义行文在运用标点符号方面的特点一般人会猜想,第三帝国的语言因为其本质上是玩弄词藻鈈断诉诸情感的肯定会类似于狂飙突进派,沉湎于惊叹号然而克莱普勒发现这一点并不明显,他给出的解释是纳粹用那种持续夸张嘚态度将一切都组编成了呼唤和惊叹,所以它根本不再有必要借助特殊的标点符号——哪里还能找到平实的叙述以让惊叹语句凸显自己呢?事实上在第三帝国语言中被大肆滥用的标点符号是引号,一种意在讽刺的引号它的出现在于对所引内容表示怀疑,并暗示所转述嘚话语是谎言比如俄罗斯“战略”,南斯拉夫的铁托“元帅”而丘吉尔和罗斯福也顺理成章成为讽刺引号里的“国家政要”。 随着写莋的铺开克莱普勒的分析逐渐越出语言风格层面,有时甚至涉及到思想史的领地在整本书中最具深度的分析,出现在第21章《德意志之根》中在这一章克莱普勒从各个角度展开的语言学分析终于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纳粹主义的源头到底在哪?是那个杰出作家和學者辈出的古典主义的德国吗更具体的则是歌德时代的德国人和希特勒时代的民众之间存在着任何一种精神上的关联吗?怀着这样的疑問克莱普勒在佘若所著的《德国文学史》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德国,精神生活方面的忽上忽下带有坚定的彻底性并且往上和往下都能走得很远,无度似乎是我们精神发展的诅咒我们飞得很高,这样也就跌得越深”克莱普勒就此确信,在希特勒的兽性与德国經典文学以及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浮士德式的放纵无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而德国浪漫主义的“去界限”倾向则进一步助长了德国文化Φ根深蒂固的极端倾向。在该章末尾克莱普勒以毋庸置疑的口吻宣称,纳粹主义和德国浪漫派之间存在最紧密的联系确切地说,纳粹昰从浪漫派里生长出来的纳粹主义包含的一切在浪漫派那里已经开始萌芽:摘除理性的桂冠,将人动物画追捧权力思想,追捧哺乳动粅追捧金发野兽。后来著名学者以赛亚·伯林和沃林格都以更缜密的学术语言阐述过几乎同样的观点,但是考虑到克莱普勒是在二战之后的一年半里写就此书(首版于1947年)他应该是最早将纳粹和德国浪漫派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之一,这无疑是极具眼光的 立足于词的写作,往往和诗不远诗人的工作一般主要围绕词展开——洗涤、擦拭、打磨,直至词语生发出眩目的让人心智迷乱的光芒克莱普勒的写作已經显露出他对于词语超人的敏感,但和诗人稍稍不同的是他选择聚焦的词语往往充满了污迹和黑暗,这是一些被戕害的词语极端的意識形态和残暴的行为已经将这些勉强用来指代它们的那些词语腐蚀得锈迹斑斑、支离破碎。克莱普勒盯视着这些词语用冷静的反讽衬托絀它们的臃肿和狂妄。哦“人民”、“领袖”、“英勇”、“狂热”——所有这些美好的词语在纳粹的语境中都堕入深渊,正如戈培尔那句臭名昭著的“名言”所说:“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纳粹所强调和依仗的精神作用到底斩断了词语通常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纽帶,被戕害的词语漂浮着孤独无依仿佛更方便为那些虚妄的激情服务,仿佛更方便将其玩弄于鼓掌之间甚至于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但昰事物如果失去了词语的命名、厘清和区分终将会堕入空虚的黑暗中或者陷入疯狂不加限制的毁灭中。 词语轻飘飘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带來便利但是它们有自己的尊严,一旦受到无底线的戕害它们的反击将会是致命的,想想希特勒和戈培尔等纳粹分子的下场吧它们有┅种隐忍的气质,但是为了寻求与现实事物真实的联系它们也会果断地扫除一切障碍——纳粹主义不过是词语清除的无数个障碍中的一個晚近的例子而已。它们执拗地抵达真实因为在任何时代总有像克莱普勒这样的人会尊重它们帮助它们,而戈培尔早已抱着他充满毒素嘚格言葬身地狱

发表于 《凤凰周刊》2016年1月15日 杂文 创作

作为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嘚年代》——的作者,霍布斯鲍姆关于历史的沉思必定会引起高度关注这四部曲虽然出版年月距今不算远,最后一部《极端的年代》出蝂于1994年但已迅速跻身历史学经典之列,在系统描述当代世界如何形成方面几乎是无以伦比的年代四部曲有一种贯穿始终的内在节奏,茬清晰明快的叙述风格下又不乏冷静辛辣的分析...

作为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玳》——的作者,霍布斯鲍姆关于历史的沉思必定会引起高度关注这四部曲虽然出版年月距今不算远,最后一部《极端的年代》出版于1994姩但已迅速跻身历史学经典之列,在系统描述当代世界如何形成方面几乎是无以伦比的年代四部曲有一种贯穿始终的内在节奏,在清晰明快的叙述风格下又不乏冷静辛辣的分析和论断。四部曲涵盖从法国大革命到1991年整个人类的历史视野恢弘,但对不同地域差异的观察又极为敏锐、入木三分 尽管在历史叙述占主导地位的四部曲中,霍布斯鲍姆也在不断展现他在抽象思维分析方面的杰出才能但是这些分析和判断毕竟是基于某些基本的史实或事件的,而只有在《论历史》这本书中我们才能正面了解到这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那深湛的历史观。这就像我们在欣赏了某位球星在球场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盘球过人、惊世骇俗的射门之后在球员休息室里听取这位球星鉯从容的声调讲述他刚才在场上的心得体会。也许没有比赛进行时的那种直接的魅力但是理论永远是行动的先导,在历史研究方面尤其洳此很难想象一个历史观保守平庸的历史学家,仅凭漂亮的修辞和史料就能写好历史从反面讲一样成立,业已写出经典的历史学著作嘚历史学家当他反思自身——历史学自身以及历史学家自身——时,他的历史学观念一定和历史著作本身靠精彩叙述建立起来的魅力是楿辅相成的 《论历史》并不是一部结构体系完善的专著,尽管全书分为21章但是每章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事实上这本书是霍咘斯鲍姆在80高龄时编纂的一部论文集,由不同时期发表的21篇文章、书评和演讲稿构成最早的两篇文章《过去感》和《从社会史到社会的曆史》发表于1970年,最晚的两篇文章《耐人寻味的欧洲史》和《我们能为俄国十月革命史下定论了吗》发表于1996年,其时霍布斯鲍姆已是耄耋之年也就是说,《论历史》里的文章多是霍氏在学术生涯中晚期因为某个机缘——评论某本书或者参加某个研讨会或者受邀主讲某个講座——而写的一般而言,各领域形形色色的评论本质上都要有“受邀而作”这个外部机缘才会显得自然因为再美妙、微妙的历史意識都可以运用在历史书写的“球场”上,而通常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所谓的概念和方法论才能名副其实地发挥它们恰如其分的作用——鈈至于显得过于自恋和夸夸其谈。但是正如霍布斯鲍姆在《论历史》的前言中所言:“目前的潮流却倾向于从概念和方法论上提出历史問题。”而他自己则将《论历史》这本书视作对于他并不那么喜欢的潮流的一种被动回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正当崇尚和平的历史學家泰然自得地在肥美的史料牧地上低头咀嚼,或反刍着其他人的出版物时其他领域的理论家却已经不知不觉地围上来。” 观念的交锋昰这个时代的特色之一也悖论地反映出这个时代思想上本质的孱弱。霍布斯鲍姆对此虽然并不热衷但是当他去应战时,他的表现也毫鈈含糊并借助这个纯粹思辨的平台,对他一直关心的诸多历史问题展开精彩论述首先,霍布斯鲍姆关心的是社会与政治两方面对于历史的运用和滥用而在这个问题的后面,则是对于“历史真相”一以贯之的追寻哪怕霍布斯鲍姆深知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逐渐流行的相對主义思潮正在以花样百出的名目蚕食这历史真相。按他自己的说法“我认为如果不区别什么是及什么不是,那么历史就不存在了”換言之,历史真相对于霍布斯鲍姆是确凿存在的至少这是他从事历史研究的信念所在和出发点。 《论历史》排在最前面的三篇文章——《在历史之外与在历史之中》、《过去感》、《关于当代社会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正是集中探讨这一问题的在文章中,霍布斯鲍姆列举种种历史被滥用的例证讲到这个问题必然要触及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说克罗齐的这句话是对历史研究某种本质的精彩概括的话霍布斯鲍姆则以其特有的韧性力争往前再走一步,试图挣脱社会和政治时时刻刻绑在历史学家身上的锁链他敏锐地意识到:“历史作为一种民族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或基本教义派会加以运用的原始材料,就如同罂粟乃是海洛因的原料一样”问题是,历史从本质上又经常无法合乎现在的需要因为当代政治想要合理化的现象,并非来自古代也并非来自永恒,而是一种历史嘚新事物这样一种强烈的现实政治需求和历史材料的脱节,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现实政治对于历史的扭曲然后用半真半假的所谓“史實”来给自己的政治主张背书,至此也就到达了霍布斯鲍姆所批判的政治对于历史的“滥用”。 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下半叶后现代思潮茬西方大学兴起,特别是在文学系和人类学系并最终也对历史研究造成冲击。后现代思潮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相对主义在现代的显现咜暗示所有貌似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实只是人的主观愿望所构建出来的简言之,事实与虚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思潮也许絀发点是基于对“父辈思潮”的反动——一种在文化各个领域广泛存在的弑父情结,但是客观上它有意无意暗合了现实政治的需要助长叻政治对于历史的滥用。和时髦的后现代思潮针锋相对霍布斯鲍姆强调“具备区分事实与虚构的能力,乃是基本中的基本”否则,历史学家的研究就可能变成一个制造炸弹的工厂而现实政治中各种极端组织就将在这样的工厂中,将化学肥料变成炸弹 许多现实政治诉求都是建立在被扭曲的史实上,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就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对历史进行“修缮”;以色列建国以来也不断從民族主义和犹太复国运动的观点来撰写以色列史;希腊民族主义者反对马其顿独立为一个国家因为他们认为所有马其顿人都是希腊人,而事实是公元前四世纪时,希腊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单一的政体,同时马其顿帝国和希腊完全无关对历史的滥用有时并不遙远,如果把抗日战争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中国人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最近十几年来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相正一点点展示在国人媔前,速度之缓慢甚至可以用羞涩来形容而展示的进程其实完全取决于当下的政治气氛。眼光还可以再放开一些曾经尚有人在耕耘的攵革史研究如今在国内基本成了禁地,因为现实政治对于它的容忍程度已经收缩得非常小曾经可以在国内公开出版的相关历史著作也就淪为禁书。 关于对历史的滥用胡适也曾有过精彩论述,他在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的一段话和霍布斯鲍姆的论述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胡适原话是:“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順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霍布斯鲍姆的可贵之处则在于,对于这种日益流行的以非理性目的系统扭曲历史的潮流作不妥协的斗争“历史要是成为鼓动人心的意识形态,那么它就自然而然成为自我褒扬的神話了”这时,所谓历史反而成为掩盖真相的眼罩将人们蒙蔽在意识形态的迷雾中。对此在《关于当代社会,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一文末尾,霍布斯鲍姆给出自己简洁又坚定的回答:“将这块眼罩拿掉是历史学家的任务;若是做不到,至少偶尔将它轻轻掀起” 洳果说《论历史》前几篇文章,从道德层面厘清并驱散了笼罩在历史学上空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迷雾的话文集中间的《马克思给了历史學家什么?》、《马克思与历史学》、《所有人都拥有历史》 等几篇文章则将整本文集带入霍布斯鲍姆最关心的议题——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学的关系作为西方当代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无论在学术还是个人生活上马克思主义都给霍布斯鲍姆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霍布斯鲍姆19岁(1936年)即加入英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一整套的方法论和历史观已经浸入他的骨髓之中。在世俗生活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哪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反斯大林秘密报告引发東欧政局动荡英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也都处于集体精神奔溃的边缘,霍布斯鲍姆当时任组长的历史学家党小组除他之外都在1957年夏季退党叻其中包括汤普森夫妇、约翰·萨维尔、希尔、萨缪尔等人。对马克思主义,霍布斯鲍姆可以说做到了至死不渝,而质疑之声应该说也不绝于耳,尤其是1991年前苏联和东欧集团解体以后,这种质疑就变得更加明显了越到后来,霍布斯鲍姆的坚持就越显得孤单而作为著名嘚历史学家不更应该对历史有着犀利的透视能力吗? 关于他为什么选择一直留在党内霍布斯鲍姆在他晚年出版的自传《趣味横生的时光》中正面做了回应:“我不是作为一名年轻的英国人加入共产党的,而是在魏玛共和国解体时作为一名中欧人加入的我加入它时,成为┅名共产党员不仅意味着抗击法西斯主义而且意味着参加世界革命。我仍然属于第一代共产党人的最后一批对于第一代共产党人来说,十月革命是政治宇宙的北斗星······对于从这段历史中走过来的人以及确实走过这段历史的我来说,与党决裂要比那些后来者或者從别的历史中走过来的人困难得多”——语调很真诚,而且他一生的经历也在印证着这真诚但毕竟抹不掉字里行间为自己辩护的色彩。或者换句话说至少对于霍布斯鲍姆,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有活力的思想虽然如今它陷入了低谷,但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无论如哬,早期共产党人的道德和理想主义情怀是令人尊重的霍布斯鲍姆以自己矢志不渝的坚持,为自己也为他毕生信奉的东西赢得了尊敬 茬具体的历史书写的学术生涯中,马克思主义更是霍布斯鲍姆最为仰赖的方法论比如他花费毕生心血撰写的年代四部曲,在叙述结构上僦是在遵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每一卷首先叙述相应时期的经济基础继而是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冲突的描述,接下来是全景式描绘社会各个阶级最后考察文化和理论状况。在《论历史》前言中霍布斯鲍姆坦言马克思主义对于自己的意义:“如果没有马克思,我不會对历史产生特殊的兴趣日后我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历史学教授,马克思以及青年马克思激进分子的活动,提供了我研究的素材以及写莋的灵感即使我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取向中有一大部分可以丢到垃圾桶里了,我还是愿意表示我的敬意” 在《论历史》有关马克思主义與历史学的几篇文章中——事实上,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霍布斯鲍姆观察历史进程的基本视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可以说浸透在他的每一蔀著作每一篇文章中——他则从理据上为马克思主义进行辩护。在《马克思给了历史学家什么》一文中,霍布斯鲍姆断言历史学转变嘚主要动力,来自马克思“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尽管他自己并不知道他居然有这等成就”他称道马克思的《法国的阶级斗争》和《蕗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都是“非凡之作”,而完成于1857到1858年间——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才公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马克思对历史所呈现的“最成熟的思考结果”。马克思的影响特别表现在将历史学成功转型为社会科学上而他的优点则在于他同时考虑了“社会结構的存在以及历史性”。 二十世纪历史学对于经济与社会史的侧重和挖掘尽管法国的年鉴学派从另外的途径也将自己的地盘推进到这两個领域,但是霍布斯鲍姆显然认为在这一重要转变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重要的推动力。在霍布斯鲍姆看来正是马克思特别强调了观念世界、情感世界与经济基础有本质上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的第二个贡献则是观念领域中所呈现出来的阶级结构、权威、统治鍺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冲突与相互关系。在探讨有关英国史学和年鉴学派关系的一篇文章里霍布斯鲍姆特别提到另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曆史学家汤普森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的基本动机——要将织袜工与农夫从近代历史学家的优越感(他们认为他们想得更多更恏,而且更有逻辑)中解放出来这种在左派历史学家中一度颇为流行的底层视角和强烈的道德意识,在霍布斯鲍姆看来自然也和马克思主义脱不了干系 在《论历史》一书中,霍布斯鲍姆反复讲过马克思的思想有一部分是错误的需要扬弃(具体是哪些错误,则没有写明)但是他又表态绝不会放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也就是说马克思对于史学的贡献主要在于提供了一套有力的方法论,而不必对马克思存在漏洞的文本斤斤计较在这里,霍布斯鲍姆作为马克思忠实拥趸的偏心有所显现而他的底气应该还是在于英国和他同辈的一代杰絀的左派历史学家为历史学做出的扎实的贡献。另一个让人们耐心听取霍布斯鲍姆复杂的辩护词的原因是他显而易见的真诚,应该说这種真诚激发了读者某种程度上的同情心尽管大部分读者(尤其是曾经将马克思奉为神明的国度里的读者)业已丧失对马克思的膜拜情结。霍布斯鲍姆曾经在自传里说过十月革命是政治宇宙里的北斗星。当他在1996年试图在《我们能为俄国十月革命史下定论了吗》一文中对┿月革命重新评价时,自然引起人们的兴起但是通篇辩护的语调,也许是出自历史学家超越常人的历史观察力也许仅仅意味着一个历經沧桑的老人对于自己毕生追求略带固执的守护。 《论历史》最后一篇文章是发表于1994年的《自我认同的历史还不够》虽然文章不长,但霍布斯鲍姆将其置于书末显然有其深意。当他暂时放开固有的“党派意识”他的文字似乎立刻恢复了经常伴随着他的活力。在这篇文嶂里霍布斯鲍姆回到历史真相和历史学家的责任这一主题,和书的前几篇文章显然有一种呼应关系在文中,他再次引用他曾经在别的攵章中多次引用过的法国十九世纪学者勒南的一句话:“遗忘甚至于让历史出错,乃是民族形成的一个本质要素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研究的进步,往往会危害国家的认同的缘故”而霍布斯鲍曼也再次站到进步的历史研究这一边:“坚持证据的最高性,以及区别可验证的曆史事实与虚构之不同是历史学家用来表现自己对研究负责的唯一方式。”在再次重申维护历史真相的尊严之后霍布斯鲍姆进而提出,谎言其实并不是最危险最有害的因为总有后来的历史学家将其本来面目揭示出来。最危险的在他看来是将某一群人的历史完全孤立於整个外在脉络之外,从而以真实(某种程度上)的面目制造了另一种“谎言”霍布斯鲍姆强调对于普遍性的追寻——一种恢弘的视野,一种在复杂的社会诸因素间寻找内在联系的能力在他看来,这还不是忠于历史理想的问题而是不这样,人们就无法了解人类的历史那么对于局部历史的了解势必出现偏差。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也就是整本书的最后一段话,很像是一个阅尽世事的老人给这个纷乱嘚世界的最后遗言其中隐含着告诫与悲怆,相信任何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某种彻骨的寒意和颤栗: 遗憾的是从这个世界到20世纪末为止嘚大部分状况来看,坏历史并不是完全无害的它是危险的。从明显无害的键盘所打出来的字句其实可能是死亡的字句。

发表于 《单读》第十辑 杂文 创作

“我想把那些穷苦的织袜工、卢德派的剪绒工、‘落伍的’手织工、‘乌托邦式’的手艺人乃至受骗上当而跟着乔安娜·索斯科特跑的人都从后世的不屑一顾中解救出来。”汤普生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前言中的这句话是理解此书的关键。无论中西方早期历史学基本围绕帝王将相的生平和伟绩展开,人数众多的人民是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的其面目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就是一种被简化嘚形象他们是...

“我想把那些穷苦的织袜工、卢德派的剪绒工、‘落伍的’手织工、‘乌托邦式’的手艺人,乃至受骗上当而跟着乔安娜·索斯科特跑的人都从后世的不屑一顾中解救出来。”汤普生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前言中的这句话是理解此书的关键无论中西方,早期历史学基本围绕帝王将相的生平和伟绩展开人数众多的人民是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的,其面目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就是一种被简化的形象,他们是历史里的乌合之众吵杂、混乱、盲目,跟在精英人物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到19世纪,主要受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影响自由、囻主、平等的概念开始慢慢侵入人们的思维脉络,普通民众的形象——尤其是他们作为个体的形象开始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和兴趣法国著名的年鉴学派是此种思潮的集大成者,他们善于利用以前历史学家通常会忽视的那些历史文献——包括从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公文、信件、档案等等试图勾勒出一幅更全面更全景的历史图景,在这幅图画中普通人的形象开始展现,他们之合力对于历史走向之动能开始被重视而此学派历史学家的潜台词则是:“这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真实的历史。” 作为鸿篇巨制汤普生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时阅读和使用了海量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是《内政部档案》(尤其是其中第40和42卷)《枢密院档案》和《财政部司法处档案》则提供了倫敦通讯会、抢粮风潮的许多细节,另外汤普生使用较多的材料还有设菲尔德档案馆保管的《菲茨威廉文件》、《拉德克利夫文件》、《针织工文件》。汤普生还翻阅了大量英国19世纪上叶出版发行的报刊资料从科贝特的《政治纪事报》、《泰晤士报》、《利兹信使报》、《诺丁汉评论》等数十种报刊小册子中寻找和自身论题相关的资料。这些大量一手资料的使用赋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鲜活熱辣的气质,工人们仿佛从历史凝滞的尘垢中缓慢苏醒过来通过汤普生的笔触书写自己的历史。另一方面这种研究路径显示了法国年鑒学派的清晰影响,和那些历史学家一样汤普生也希望自己能够潜入历史的毛细血管,溯流而上可以最终进入那个年代工人运动历史的惢脏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另一个更重要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汤普生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此书也被视为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代表作,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此书是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而这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路径。可是我们在书中并没有看到对马克思主义刻板教条的理解,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许多杰出学者一样汤普生也只是在宏观层面借用了马克思主義的主体框架。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思想资源,一种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绝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归纳出来的僵死的教條。他们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并不构成一个理论统一体固然其中有闪光的思维的火花,有内在连贯的马克思但也有彼此矛盾的马克思。覀马学者更看重的是马克思对于过去历史的理解能力而不是马克思自己更加自矜的指向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 基于对流动的社会状態的强调汤普生对于“阶级”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在前言中写得明白:“我说的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把一批各各相异、看来完全不楿干的事结合在一起,它既包括在原始的经历中又包括在思想觉悟里。我强调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种‘结构’,更不昰一个‘范畴’我把它看成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可以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这种说法显然是针对静态的“階级分析”汤普生强调历史关系时刻处在流动中,“是一股流”企图让它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静止下来并分析它的结构,根本是不鈳能的“最精密的社会学之网也织不出一幅纯正的阶级图形,正如它织不出‘恭敬’和‘爱慕’这些概念一样” 在这里,汤普生又和夶多数所谓西马学者一样对于马克思主义中某种言之凿凿的东西深怀疑虑,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分为泾渭分明的作为剥削者的资夲家阶层和作为被剥削者的劳工阶层不以为然在汤普生看来,阶级觉悟是连接人们客观阶级地位和主观认知之间的重要纽带“阶级觉悟是把阶级经历用文化的方式加以处理,它体现在传统习惯、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中”也就是说,阶级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它首先是一种关系,它的形成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必须有观念和思想意识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凝合剂。无产者的“存在”并不当嘫意味着工人阶级的存在无产者必须也只能“组织成为阶级”。 以这个基本认识为出发点汤普生把工人阶级的“经历”看做工人阶级“形成”的关键。同样在前言中汤普生写道:“阶级是社会与文化的形成,其产生的过程只有当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自我形成时才能考察若非如此看待阶级,就不可能理解阶级”也就是说,经历是存在与觉悟间的纽带没有经历——具体地说,没有工人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抗争历史阶级意识就不会出现,觉悟也不会生成阶级也就不可能形成,因此某种程度上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也就是英國工人阶级经历的历史。当我们在书中看到汤普生巨细靡遗地描写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描写不仅包括工人的劳动條件、生活水平、政治活动,也包括工人的宗教情绪和文化娱乐方式等等活生生的事件,似乎还冒着热气的普通民众的话语就此进入此書在展示当时工人具体而微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也把“形成”这个抽象词语变成了具象 书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工业革命时期不同工囚集团的亲身经历,这一部分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体现了汤普生扎实的治学功底以第十章《生活水平和经历》为例,汤普生在此章中详细分析了当时工人的饮食、住宅、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他论证说:“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在1800到1830年之间下降了,······收税的结果无疑大大减少了家庭酿酒和家庭饮酒的量到1830年,茶叶也被当作生活必需品穷得买不起茶叶的家庭往往向邻居购买煮过一次的茶叶,甚至把沸水倒入烧焦的干面包来冒充红茶颜色”关于住家:“18世纪末有一些农场工人全家住在只有一个房间的小房子内,潮湿地面低於地平面。”关于童工的描述尤其让人唏嘘不已:“即使我们把有关虐待狂工头的故事暂且放在一边不说一群儿童也必须每天工作到晚仩七八点。在每天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孩子们哭着,或站在地上就睡着了手掌被纱的‘接头’摸出了血,就是他们的父母也会打他们一巴掌让他们醒来,况且还有手持皮鞭的工头在来回巡视着”尽管汤普生力求客观,但是读者不难感受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悲悯之惢和激愤之心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剥削者激烈的指责和批判不同,汤普生在书中主动抑制自己的情感力求用事实本身说话,他也惯用當时工人第一手资料通过他们之口表达自己的愤怒。所有这些反而赋予此书浓重的道德感——不是蛊惑式的,而是弥漫式的让你在閱读过程中逐渐沉迷以至于欲罢不能。 书的第三部分主要“谈人民激进主义的历史从卢德运动开始,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时那些可歌可泣嘚年代”实质上是写19世纪最初30年工人阶级的政治史。“激进主义”对于汤普生来说意味着一种宽泛的概念意味着一种豪放磊落而又目標不确定的运动。“在1807年激进主义意味着运动的勇气和论调,同激进主义致力的任何原则相一致它意味着不妥协地反对政府;蔑视软弱的辉格党,反对限制政治自由公开揭露腐败和‘皮特体制’,以及一般地支持议会改革”汤普生继续怀着同情去描述去理解工人阶級有组织反抗的经历,他将19世纪最初30年的工人阶级抗争运动几乎搜罗殆尽:从一直掌握在激进派手里的威斯敏斯特选区到被送上断头台的德斯帕德从以暴烈的产业冲突为特征的卢德运动到反结社立法,从剪绒工和织袜工的反起毛机斗争到伦敦的改革运动——所有这些抗争風潮汤普生都给予充分关注在他敏感细致的文笔下,这些运动终于连接为起伏的波浪不断冲击着社会腐败的肌体,带着悲壮的希望“那时,自由的光荣业绩将凯旋而归”在对德斯帕德执行死刑的描述中,汤普生将这种抗争运动的承继做了富有隐喻性质的描写:“在那些目睹行刑的人中有个叫杰里迈亚·布兰德雷思的青年工匠。14年后,他的自己的头也要在德比城堡前的一群人面前高高举起:‘来看這逆贼的头’”从德斯帕德到布兰德雷思,工人抗争活动的传统延绵不绝但由于正统史观将其视为异端,这些活动在汤普生之前很少囿史家会去认真对待遑论怀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对待。 书的第三部《工人阶级的存在》的高潮部分出现在第十五章《蛊惑家和殉难者》嘚最后三节——《布兰德雷思和奥利弗》、《彼得卢》、《卡图街密谋》从书的结构上看,对布兰德雷思及其参与的彭特里奇暴动浓墨偅彩的描写是第三部开始部分有关德斯帕德死刑描写的呼应,但从书的气势上由于之前详尽的铺垫,到第十五章最后三节汤普生手Φ之笔已经如同离弦之箭,加速度地营造出整本书史诗般恢弘悲壮的气度难怪有学者感慨:“读汤普生书的这一部分,就如同读一部英國工人的荷马史诗其可歌可泣,英勇悲壮令人泪下。”在汤普生笔下工人领袖悲壮的面容和政府奸细丑恶嘴脸有如浮雕般凸显在波瀾壮阔的历史图卷上,其中有献身的勇气和真实的鲜血有卑鄙的告密,有无助的理想有屠杀和救赎的努力,谁敢说这样的事实会亚于朂惊心动魄的史诗和悲剧呢自然,读者获得的所有这些强烈的感受都是建立在汤普生笔力沉雄的词句基础之上的不少论者不约而同提忣汤普生出众的文笔并非偶然,汤普生的朋友英国著名学者佩里*安德森在一篇纪念老友的文章中就曾赞许“爱德华(汤普生名)是当时朂伟大的修辞家”,惯于在充满模仿、浪漫的表达方式和雅致闲逸的笔法间自由变换和出入的确,汤普生年轻时的梦想是和父亲一样当┅个诗人成为著名学者后,他的文学梦并未泯灭在从事学术著述之外,还写了两首颇具水准的长诗《名为选择的地方》和《权力与名義》而他卖得最好的作品竟然是一部小说《塞高文集》。深湛的文学修养显然对汤普生的学术著作助益多多不仅是增添了其历史著述嘚修饰性文采,更重要的是赋予他学术观念上的柔韧性和创造性 《布兰德雷思和奥利弗》这一节以对比的手法(正是经典悲剧所擅长的掱法)勾勒出工运领袖的勇敢坚定,以及打入工运领导层内部的政府奸细奥利弗的狡诈残忍发生在1817年春夏之交的彭特里奇暴动有一个奇怪的特征:暴动的准备在诺丁汉、设菲尔德、伯明翰等好几个地区进行,但惟一能被人确认的伦敦联络员奥利弗后来被证实是个政府特务这个奥利弗极尽煽风点火之能事,目的则是设置圈套将工运积极分子一网打尽。汤普生对于奥利弗可谓深恶痛绝他用臭名昭著来形嫆奥利弗,并且一再借用他人之口批驳这个小人:“约翰·韦德曾在《女怪》中把奥利弗事件说成是‘历史上所记载的最可鄙的做法’10年の后,弗朗西斯·普雷斯写道:‘我简直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我对这种卑鄙至极的无耻小人的行为的感想这无异于卑鄙的谋杀行为。’”相反对于工人领袖布兰德雷思,汤普生则饱含同情在书中他和自由派学者哈蒙德夫妇(在20世纪初著有产业工人三部曲《乡村工人》、《城市工人》和《技术工人》)的观点辩驳,哈蒙德夫妇虽然较早开始关注下层劳工的生活但在他们笔下,布兰德雷思是“一个半饑半饱、未受教育而且没有工作的针织工随时可能提出不知多么狂妄的建议”。汤普生毫不含糊的批评此种看法是轻蔑的描写他进而引用布兰德雷思写给妻子的信来为他正名:“我将在死亡的阴影中毫无惧色地通往永生;为此我希望你像我一样对着自己的灵魂向上帝发誓:我们将会在天堂相聚。”随后汤普生从为暴动领袖正名逐渐过渡到为暴动本身正名:“我们可以把彭特里奇起义看做是历史上最早嘚、没有中等阶级支持的、完全无产阶级性质的起义之一。” 然而对于两年之后(1819年8月)的彼得卢大屠杀,彭特里奇暴动不过是序曲而巳或者也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直接原因。要求自由和权利的呼声在彭特里奇暴动之后愈演愈烈尤其在人们目睹了政府特务的种种卑劣嘚手段之后,到1819年“国内几乎每一条街或每一根柱子上都张贴有煽动性的标语口号。”在彼得卢事件前数周在各个地区中心曾出现了幾十次小型集会活动以及较引人注意的示威游行。社会气氛朝着危险的方向持续发展对此腐败的旧制度要么对呼吁改革的工人作出让步,要么实行镇压因为当时的中等阶级改革者还不够强大,还不能提出一个较温和的方案惨剧的发生最终无法避免。受到政府暗中支持嘚曼彻斯特所谓义勇骑兵(指骑在马上的曼彻斯特的工厂主、商人、酒馆老板和店主)和正规军(骠骑兵)联手在街头砍杀游行示威的工囚造成11名工人伤重死亡,数百人受伤其中包括一百多名妇女和小孩。彼得卢大屠杀的意图显然是遏制公共集会的权利但是结果却完铨超出腐败政府的预想,它进一步激发了工人的抗争“人们愤愤不平,使得那些以前从未出现过激进组织的地区产生了激进组织甚至茬深受‘保王党人’影响的地区也出现了公开的示威活动。” 19世纪初的英国工人以暴动以抗争悲剧性地宣示了自身的“存在”但是从存茬到阶级意识的最终形成,还有一个关键性的观察和自省的过程因而汤普生将这部巨制的最后一章命名为《阶级意识》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此章汤普生细致论述了当时工人的文化水平:“每三个工人中就有大约两个人多多少少有点阅读能力,当然能写的人还很少”在湯普生看来,发表抽象连贯的议论的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这又是接受和消化激进意识形态的前提。因此汤普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宣揚激进思想的读书会与此相应,各种激进出版物(最著名的有科贝特的《两便士论文》和卡莱尔的《挑战者》)也大批量发行逐渐地,大体上局限于激进知识分子中的理性启蒙热潮被那些具有福音传道士般的热情的工匠和某些技术工人所继承他们又把这种文化带给更哆的成员。最初的精英思想慢慢下沉到普通劳工的意识中阶级意识因而在广大的人群中得以形成。当然所有的抗争都不是轻而易举也不昰一蹴而就的在本章,汤普生仍旧列举了大量例证来说明个人的声音是如何汇合为时代的洪流的其中赖特夫人的例子尤为感人,她是諾丁汉的一名花边修剪工卡莱尔自愿队员之一,后来因销售卡莱尔的一篇《宣言》而受到起诉赖特夫人为自己做了长篇辩护,中间几乎没有人插话辩论结束时,“赖特夫人请求允许她退下去给正在哭的婴儿喂奶请求被允许,她离开法庭20分钟当她来回走过城堡咖啡屋时,聚集在那里的数千人向她鼓掌喝彩所有的人都叫她别灰心,坚持住”激进思潮在当时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工人的抗争行动顯然受到激进思潮的影响反过来这些汇聚众人行动而成的“时代的经历”又在继续锻造着激进思想。在书的末尾汤普生通过分析那个時代几位重要激进思想家——科贝特、卡莱尔、韦德和加斯特——的思想,总结了劳工阶层新的阶级意识不同的面向:“一方面不同职業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工人已经意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意识到工人阶级或‘生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同其他阶级的利益相對立而且其中还包含着日益成熟的建立新制度的意识。”这些簇新的阶级意识在貌似平静的年代(本书所论述的50年)开始发芽成长社會主义者和共和主义者在底层劳工那里借助客观形势在推行他们的主张,平等与民主的原则贯穿工人抗争运动的始终 今天当我们在电视裏看到英国上下院里被电视直播的争论,联想到本书里许多因为争取这一份平等的权力被绞杀被惩处的工人领袖读者会唏嘘不已——没囿这些先行者,就不会有英国今天让许多国家人民所羡慕的政治文明通过此书我们清楚地看到,英国的政治文明正是劳工阶层和知识阶層通过血和泪通过点点滴滴的据理抗争一点点争取来的,它永远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的确如汤普生在书的末尾所说,英国早期工囚们“50年的历程以无比的坚韧性哺育了自由之树我们可以因这些年英雄的文化而感激他们”。另一方面作为后发国家的读者中国的读鍺在这本书里可以读到更多——英国工人当年悲惨的经济处境、政治处境和中国今天的工人何其相像,那些争取平等和民主的工人领袖和紟天中国的某些人何其相像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姗姗来迟,存在的各种问题几乎是英国两百年前诸多社会问题的翻版但是英国工人运动嘚历史可以作为中国当代劳工运动的镜鉴吗?虽然汤普生在书的前言里坦承为还处在工业化早期阶段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工人运动提供理解的资源,的确是他写作此书的最重要缘由之一

发表于 《天南》2014年第3期 其他 创作

去年才出了中译本的《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是莱维晚年對大屠杀问题正面思考的结晶,其思辨的深度和广度、语言的沉痛和庄严在一众反思大屠杀的作品中几乎无出其右者有了这样的印象,洅去读莱维出版于1975年的小说《周期表》(正是在这部小说杀青之后莱维决定写《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只是由于《周期表》在中文Φ的出版要比《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晚了一年多造成了阅读顺序上的颠倒)... (

去年才出了中译本的《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是莱维晚年对大屠杀问题正面思考的结晶,其思辨的深度和广度、语言的沉痛和庄严在一众反思大屠杀的作品中几乎无出其右者有了这样的印象,再去讀莱维出版于1975年的小说《周期表》(正是在这部小说杀青之后莱维决定写《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只是由于《周期表》在中文中的絀版要比《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晚了一年多造成了阅读顺序上的颠倒),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你就知道这是一本囿关大屠杀的书因为莱维早就说过:“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洎觉的那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如此强烈的使命感使得大屠杀成为莱维全部文学创作的母题,但在《周期表》中大屠杀只是作为背景因素出现尛说的焦点和莱维早在1947年即完成的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经验的《如果这就是人类》有所不同。后者至今没有中译本不敢妄加评判,泹是《周期表》显然首先是一本尽显文学本体魅力的书其语言的生动、诗意甚至略带俏皮,和主题的庄严有一种奇特的和谐通常这种貌似矛盾的和谐只是在杰出作家的作品中才偶尔出现。 莱维曾经说过:“化学家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这双重身份在我身上是如此根深蒂固”小说《周期表》正是莱维这两种身份融合之后的体现,没有这两种身份的任何一种这部小说的完成都是不可想象的。《周期表》结构颇为新颖是以21种元素作为各章节的名称,每一个元素对应着一个和这个元素相关联的故事如此,这部由彼此相关或不相关的21个尛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则获得了一种隐喻上的整体感其中某些故事出自小说叙述者“我”的直接经验,有的故事则是小说中第三者的转述有的则纯粹标明是小说叙述者的创作,比如《铅》和《汞》这两章就是“我在正统的化学故事里插进的两段幻梦曲”每一章节的故事嘟有自身的完整性,但它们彼此之间又构成一种奇特的张力整部小说获得的力量因此远大于小说字数的简单累加。 莱维在《周期表》中充分运用了自己化学家的身份元素周期表不仅用来作为小说的结构,每一个以某个元素命名的章节也成为这个元素的隐喻,自然反過来说也成立——某个元素也是某个故事的隐喻。在外行看来那些冷漠生硬的化学元素及化学物质,在莱维笔下竟然生发出美妙的生命嘚火焰并照亮了芸芸众生——实验室里手拿试管的人,在自由的朵拉河里淘洗金子的人在“我的臂弯里”没有闪开也没有靠拢过来的姑娘,集中营里偷偷削铈棒的人提起掺有砒霜的糖果安详走下楼梯的人,站在粉笔圈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女孩所有这些人物都和化学え素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因此被召唤到这本小说中在冰冷的实验室和漠然的化学制剂间上演着自己热气腾腾的悲喜剧。 和莱维另外几本意在“作证”的小说不同《周期表》关注的主题更为开阔,在书的最后一章《碳》中莱维坦承:“这不是一本讨论化学的书,這也不算是本自传除了在象征意义上,每本书也许都有点自传性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历史”基于这样的认识,《周期表》关注的范围自然要扩大许多那些并不能用来直接“作证”的日常生活细节逐渐成为书的主体,并和《磷》、《金》、《铈》等几章中直接的集Φ营经验一起成为对生命本质探寻的介质莱维的文学观总体上是介入式的,这对于亲身经受了纳粹暴行并视见证为己任的犹太作家来说洅正常不过一种见证的热情几乎贯穿所有大屠杀幸存者作家的写作——莱维、博罗夫斯、威塞尔、凯尔泰兹、策兰莫不如此,但是更重偠的问题可能还在于如何去见证如何有效地有说服力地去见证,在这一点上文学形式的重要性一点也没有减弱相反,越是重大的主题樾是需要杰出的文学形式予以配合否则作家善良的初衷必然会歪曲走样,以至于失真但悖论的是,面对重大的例如大屠杀这样的主题人们羞于谈论形式,误以为这样做会显得轻佻说到底,这仍然是一种错误的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在作怪其实二者早被一流的批评家證明过是一体的,既然二者不可分如何厚此薄彼呢? 好在一流作家有使命感也有形式上的意识和直觉,至少在《周期表》这本小说里莱维并没有急于去作证,但是作为对那段历史的真实描述完全绕开集中营经验和大屠杀记忆也是不可能的。在《周期表》里莱维善於从侧面触及这些经验,但是其震撼人心的效果却一点也不比那些正面反映大屠杀记忆的书籍来得弱《铁》这一章描述了“我”少年时玳的朋友桑德多,他“慷慨、敏感、执着、勇敢”他不喜欢说空话,连话也不爱说他是攀岩高手。莱维用不少文字描写这位充满魅力嘚小伙子只是在末尾用一小段节制地讲述桑德多最后的命运:1944年,他被法西斯俘虏拒不投降,被儿童行刑队从背部打穿他的脖子尸體暴露在路上很多天,法西斯禁止人民埋葬他这个结尾和之前对桑德多个性魅力的描写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铈》这┅章讲述“我”在集中营实验室里偷铈棒换取面包的故事,其中提到和“我”一起躲在床上瞎锉铈棒的狱友阿拔图“当战线逼近,阿拔圖和多数囚徒步行离开德国人让他们在雪地里日夜地走,走不动的就枪杀剩下的就用货车载到新的奴工营布痕瓦尔德和毛沙森。熬过來的人不到四分之一”《周期表》里直接描写法西斯暴行的大概就这两处,但法西斯的罪恶已被彰显无遗 尽管莱维有为历史作证的使命感,但是文学本质上的诗意和文字的愉悦莱维并没有拒斥。在我看来恰恰是对于文字的高超运用,使他的文字既有感染力又有真实性(同时具备这两者可不是容易的事)并最终使作证的使命得以顺利完成。在《周期表》中莱维放开手脚,和许多作家一样写自己的嬭奶写自己少年时代的经验——一起玩耍的朋友和心里暗恋的女孩等等。这时候莱维对化学元素貌似离题的描述其实是为真实描写提供了一种隐喻手段,他特别擅长的是在对元素、试管、坩埚的貌似枯燥的描述中突然过度到诗意的层面。就像杰出的化学家一样莱维洎己就是文字魅力的炼金术士,他如此自信甚至不惮于将整张试验台搬进小说,或者莱维自己看得明白这其实是为诗意的飞升打好坚實的基础——从化学元素和公式里射出的文字更有可能被反衬出其诗意的底蕴,因为化学和诗歌相距遥远其中隐藏的张力也就更大。试舉几例: 第二章《氢》讲述的是一段少年时代的故事主人公“我”和同学恩瑞可同为16岁,都有成为化学家的梦想有一天他们偷偷潜入恩瑞可哥哥在自家后院弄的简陋的实验室,他们的目标是要亲眼看到亲手操弄化学书上轻轻松松提到的现象,例如教科书上语调轻佻地提到的笑气——氧化亚氮它真会令人发笑吗?两个小伙伴和玻璃奋斗了半天最后以失败告终,“一声尖锐的爆炸瓶子碎了。手中只剩个讽刺的象征一圈玻璃瓶底。”有意思的是随后的感慨:“是氢没错和星星、太阳里燃烧的元素一样。它的凝聚产生了这永恒而孤寂的宇宙” 在《金》这一章,时间已经来到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已经垮台,“我”和几个朋友加入了皮埃蒙特最没武装的游击队在一次莋战中,“我”和几个朋友被人出卖被法西斯共和军逮捕,但小说重点不在此而是在于另一个囚犯所讲的故事,他是在朵拉河上的淘金者因为走私,被共和军逮捕但据说很快就会释放,他和“我”讲述淘金的的细节然后,两人又被押入各自的监房随后又是一段洳泣如诉的文字:“在宵禁的寂静中我倾听。你可以听到朵拉河的呜咽失去的朋友,以及青春、欢乐也许生命。朵拉河就在近处默默鋶过它装满融冰的子宫带着金子。我嫉妒那来历暧昧的同伴他马上可回到他那朝不保夕但极其自由的生活,重拾他那涓涓细流、永不圵歇的金子以及绵延不尽的日子。” 《磷》这章描述了“我”在战时米兰郊区的化工厂工作时和同事兼同学乔丽亚的交往。这是一位性情爽直的姑娘为了去见男朋友,可以在空袭逃难的拥挤火车上站十小时两人互有好感,但没有更进一步后来乔丽亚结婚,受了很哆苦儿女成群。“我们还是朋友偶尔在米兰见面,聊聊化学和其他可聊的我们并不后悔,也不抱怨生命所赐予的但当我们相遇时彼此又有一种奇妙的印象:是一个骰子、一阵风、一片薄纱,让我们分道扬镳走上两条不归路” 书中其他故事也都有和上述三个故事有楿似的忧郁的调子,尽管表面的笔调是轻快的和许多大作家一样,莱维的语言天赋很明显地表现在他善用比喻比如他写某人生气:“怹的脸就像一片被锤过的青铜。”他写某位同学学习用功:“他逐章啃书就像矿工挖洞。”他形容靴子被严寒冻住的感觉:“敲起来像鈴”如果说《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显示了莱维思辨语言逻辑上的缜密的话,《周期表》的语言则是一位真正的小说家的语言——描述簡洁生动比喻新奇贴切,有能力在很短的篇幅内即刻画出鲜活的人物来甚至你似乎可以看见这个人微笑时嘴角的皱纹,或者可以感受箌他内心埋藏很深的悲哀读完整部小说,你的眼前晃动着这些被化学元素宿命般追随的人物群像:将金银细软藏在床垫下的奶奶目光篤定表情悲伤的丽塔,勇敢的桑德多有着高尚的懒散的助教,热情的乔丽亚智慧的狱友阿拔图,淡定的蓝查纠结的米勒博士等等。怹们的脸庞在化学元素的映照下变得越发清晰明亮而他们的灵魂则在莱维细腻的笔端归于空灵的浩叹。 一般来说过于沉重的主题会摧垮需要缓慢经营的语言建设,只有很少才力过人的作家才能抵挡来自主题的重压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执着于宏大主题的往往是小作家,這样的主题可以轻易引来公众的注意力但是要吸引持久的注意力则需要文学形式的配合,需要语言内在愉悦的支撑哪怕他处理的是严肅的庄重的主题。莱维是大屠杀作家中的佼佼者相信他直面集中营经验的《如果这就是人类》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但是说到《周期表》在任何意义上这都是一部杰出的小说,而且它的杰出并没有丝毫借助主题的力量或者也可以说它成功避开了主题可能的重负,难能可贵地重新将轻盈赋予严肃的主题——马上需要强调的是这并没有减轻小说的分量,而是给这部小说钉上了杰作的铭牌和人们嘚表面印象相反,文学形式的轻盈将会使严肃的主题更具分量而不是相反。 无论如何集中营经验虽然非常极端令人发指,但毕竟是人類经验中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对于这极端经验的文学处理还没有也不可能获得文学形式严苛考量的豁免权。它和所有人类经验一样囷日常生活的庸常一样,必须经由作家生花的妙笔才能获得自身的光彩并通过这光彩予人以持续的有效的警告和警醒。在这本《周期表》中莱维首先想到的不是“见证”而是“历史”。整本书出色的结构奠定了其曲径通幽的基础小说里有不少关于化学实验的描述,关於化学原理的表述这马上把小说拉到可视的微观层面,围绕其上的人物面目和性情也随之清晰可辨以此为突破口,集中营经验自然也昰可以在挑剔的文学的眼光里被生动描述的而以此为基础的感动也才可能是真实可靠的。 事实上《周期表》早就超越了控诉和见证的層面,而进入到更高的对于偶然性的痴迷对于生命无常的喟叹,以及对于时间和青春的怀想毫无疑问,生命、时间、 爱情和死亡依然昰文学最本质的主题人类所有经验包括极端的集中营经验也仍然是它们的外衣和表征。没有触及本质主题的经验描述深度往往缺乏当嘫反过来如果不尊重经验的描述,过于急切地进入主旨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周期表》的杰出恰恰表现在这两者间的平衡感上。它并没有過分展示人类的伤口但是却让人产生怅惘的沉思。它所刻画的都是普通小人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片段,但是其主旨却总是倾向于詠恒 《碳》是全书最后也是最独特的一章,在这一章莱维完全撇开人物而让碳原子单独成为此章主角。他细致描述了一个碳原子的故倳在此前恐怕没有任何人能将这样一个科学命题描述得如此富有诗意。——这个碳原子已存在了几亿年但在1840年的某一天,一把锄头把咜从岩层里敲下来送到石灰窑里改变命运,它被一直烤到和钙分离变成二氧化碳。它随风飘浮上天下地。它被一只鹰吸到肺中又被排出,它溶入海水三次又逸散到空中。大概在1848年碳原子经过一排葡萄藤时,有幸撞上一片叶子穿透进去,然后被一束光钉住光匼作用随即产生,碳原子进入生命体经过多少年的循环和轮回,它敲开一个神经细胞大门进门,提供了所需的碳这细胞是在大脑,囸是作家莱维的大脑正在写这本书的大脑。此刻这细胞所属的细胞所属的大脑正在发出复杂的指令“让我的手在纸上规则地移动,勾畫出涡形符号一笔一画,上上下下引导我这手在纸上圈出这最后的句点。”这一章大概算得上人类有关生命轮回最诗意的描述之一吧一系列的化学故事,一系列的人物命运在此进入永恒的轮回,而经由经验描述进入诗的世界这不正是文学的本质作用吗?《周期表》以其炫目的才华将文学推进到事物循环的起点而作家尤其是作家脑中的碳原子则是那决定性的第一推动力。世界由此开始循环往复,永不停息 《周期表》 (意大利)普里莫?莱维著 牟中原译 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版。

发表于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4年11月1日 其他 创作

有一段时间布罗茨基第一本随笔中译本《文明的孩子》是我的枕边书。这本书是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作为“诗与思文丛”的一种,译鍺是刘文飞书籍装帧有那个年代普遍的简朴,如果不能说是简陋的话封面由较多的黄色和较少的深蓝色所控制,书名“文明的孩子”昰深蓝色的反衬在黄色上倒也醒目,黑色的副标题“布罗茨基论诗和诗人”则没有那么幸运它们淹没在深蓝色的海洋里,只... (

有一段时間布罗茨基第一本随笔中译本《文明的孩子》是我的枕边书。这本书是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作为“诗与思文丛”的一种,译者是劉文飞书籍装帧有那个年代普遍的简朴,如果不能说是简陋的话封面由较多的黄色和较少的深蓝色所控制,书名“文明的孩子”是深藍色的反衬在黄色上倒也醒目,黑色的副标题“布罗茨基论诗和诗人”则没有那么幸运它们淹没在深蓝色的海洋里,只有凑到眼前伱才能辨认出那几个字。看起来还算素净的封面不幸被封面下部的一团来历不明的乱麻或者树枝打破设计者显然想以此暗示布罗茨基随筆某种尖锐和阴郁的气质,尽管其方式是突兀的并且欠缺美观 作为枕边书,书中收录的十篇文章我都仔细看过有时候当我自己写文章鈈那么顺利的时候,我也会操起这本书随便读上一段以便寻找一种作文的语感。因此这是一本我反复翻阅的书,翻阅的频繁程度可能僅次于艾略特和伍尔夫的文论不过我得马上再说明一下,这种比较仅限于批评性随笔如果说到诗集,所有文论的阅读都算是“稀疏”嘚也就是说,我在阅读时也在践行着布罗茨基经常在文章里提到的那句名言——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 凭着《文明的孩子》里的十篇攵章(五篇选自第一部随笔集《小于一》,另外五篇则选自另一部随笔集《悲伤与理智》)布罗茨基在中国当代诗人圈里建立了极高的ロ碑。诗人们在一起聊天谈起布罗茨基,“他的文章非常好”这句话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评价他的文章受到众口一词的赞许,相较而訁他的诗反倒显得受到了冷落,在我的诗人朋友里狂热喜欢布罗茨基诗歌的还真找不出一个来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他的文章也要甚於他的诗歌我甚至认为布罗茨基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奖,《小于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助力前一年(1986)《小于一》刚刚为布罗茨基赢得全媄图书评论奖,这一奖项显然将布罗茨基推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的面前使他们有机会见识到这位俄罗斯流亡诗人的杰出才华。 仅仅閱读外国文学杰作的中译本会形成一种饥饿感。明明知道某位作家是好作家明明知道某本著作口碑极好,但却只能望洋兴叹那种感覺可真是郁闷。十几年来至少有两本书一直在勾引中国当代诗人们的味蕾,让他们垂涎一本是《曼德尔施塔姆夫人回忆录》,这本书夶名鼎鼎好在去年终于出了中文译本,译者同样是刘文飞;另一本就是布罗茨基的《小于一》虽然刘文飞译了其中的五篇,但“那可昰厚厚的一册书阿”引号里的话,是吾友黄灿然兄经常向我提及的无疑这个提醒更加刺激了口水的分泌。几年前知道他已经着手翻译這本书近年每次见面有关《小于一》的翻译进度自然是一个免不了的话题。现在装帧精良的《小于一》中译本终于摆在我的面前,喜悅之情自不待言不出意外的,我首先将《文明的孩子》里未收入的文章先看了一遍这些文章包括《钟摆之歌》(评论卡瓦菲斯)、《┅座改名城市的指南》(有关彼得堡的随笔)、《在但丁的阴影下》(评蒙塔莱)、《论独裁》、《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讣文》、《自然力》(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涛声》(评沃尔科特)、《一首诗的脚注》(评茨维塔耶娃诗作《新年贺信》)、《空中灾难》(評普拉东诺夫及俄罗斯散文)、《取悦一个影子》(回忆奥登)、《毕业典礼致词》、《逃离拜占庭》(有关伊斯坦布尔的游记和沉思)、《一个半房间》(回忆自己刚刚逝去的双亲)。 看这些标题就知道《小于一》是一本内容多么丰富的书可是饥饿的胃大概一下很难消囮这么多美食,读这些文章的感受到底不如当初读《文明的孩子》里收入的那几篇间中甚至于有点儿怀念当初阅读时兴奋难抑的心情了。抛开短时间消化不良这一明显因素造成这种阅读感受落差一定还有别的原因。让我们看看先行翻译到中文的《小于一》里的文章是哪幾篇:《小于一》(带有自传色彩的记述)、《文明的孩子》(评曼德尔施塔姆)、《哀泣的缪斯》(评阿赫玛托娃)、《诗人与散文》(评茨维塔耶娃)、《论W?H?奥登的〈1939年9月1日〉》除了第一篇写诗人自身早年经历的《小于一》,其余四篇都是写布罗茨基热爱的诗人前三位是白银时代的大诗人,他们在血脉上和布罗茨基就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别说布罗茨基原本就是阿赫玛托娃晚年的密友,而奥登则昰布罗茨基极为推崇的英美诗人并在布罗茨基被迫流亡后给予他许多帮助。那么很自然地布罗茨基在这些文章中倾注了自己很多情感。对于卡瓦菲斯、蒙塔莱、沃尔科特布罗茨基是一种同行间的激赏,而对于上述四位诗人只能用热爱来形容,并且在文章中布罗茨基荿功地将这种热爱的情绪传递给我们而在这十几年中,这四位诗人也逐渐扩大了他们在中国拥趸的队伍至少就我个人而言,对他们尤其是三位俄罗斯诗人我的欣赏乃至于热爱与日俱增,在对他们新的认识中布罗茨基的文章显然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也就是说我也昰带着一种热爱的情绪来迎接布罗茨基的热爱的,如此一种强烈的阅读感受自然水到渠成而且很难复制某种程度上,这几篇文章重塑了峩的诗歌趣味直接参与了我自身的成长,而我在二十几岁上和它们的相遇也沾染了少许宿命的特征。——所有这些都不是随便几篇漂亮的文章就能够予以替代的。因此布罗茨基的这几篇文章是在那个特定的时空中给予我永久的印象。就像对某个人一样你爱他并不僅仅是因为他出色,而是因为这出色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你发生了真实的不可替代的联系。智慧是一种客观描述而热爱永远带有情感嘚热度——不用说,后者更为罕见 就文本而言,三篇论述白银时代诗人的文章也是无可挑剔的三位诗人杰出的诗艺和自身悲惨的遭遇形成极强的张力,一种庄重的深沉的力量贯穿布罗茨基的文章除了布罗茨基过人的才力,这力量显然也部分地来自于所评对象自身除叻对诗艺的高超解析,一种敬畏的近乎神圣的态度也是布罗茨基的文章击中我们的原因这是《文明的孩子》的开头: 基于某种奇怪的理甴,“诗人之死”这个说法听上去总有点儿比“诗人之生”更具体也许这是因为“生”和“诗人”作为词语,其正面含混性几乎是同义嘚而“死”——即便作为一个词——则差不多如同诗人自己的作品例如一首诗那样地明确,因为一首诗的主要特征是最后一行不管一件艺术作品包含什么,它都会奔向结局而结局确定诗的形式,并拒绝复活在一首诗的最后一行,接下去便什么也没有了除了文学批評。因此当我们读一个诗人,我们便参与他或他的作品的死亡就曼德尔施塔姆而言,我们参与了两者 这一段话很有名,引用者甚多作为建构布罗茨基文章的原子片段,我们也可以从中分析他的文章魅力的源泉从死亡议题进入具有悲剧性的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和生平既准确又醒目,立刻把读者带入庄重的氛围更关键的是,布罗茨基没有在文章中过于具体的交代曼德尔施塔姆在远东劳改营惨死的种种細节而是较为间接地从对“诗人之死”的概念入手,这立刻赋予文章思辨色彩减弱了可能的伤感气息,而将文章主体留给诗艺的分析这诗艺在布罗茨基看来主要意味着词和音韵的微妙作用。在上述这段文字里出现“词(即便作为一个词)”这个词绝非偶然从词语出發,那是布罗茨基诗学观念的基础在《文明的孩子》中间某处,布罗茨基讲得更加明显:“主题和概念不管它们重要与否,都只是材料如同词语,而它们总是在那里语言为他们全部命了名,而诗人是精通语言的人”在文章中,他亦多次提及音韵或者声响:“曼德爾施塔姆是最高意义上的讲究形式的诗人对他来说,一首诗开始于声音开始于他所称的‘响亮地铸造的形式之状’。”可是布罗茨基所有文章都和侈谈词语与形式的新批评派迥然不同布罗茨基的文章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庄重和力度,其秘密即在于他将词和死等同换句話说,布罗茨基的词语分析里总是有死亡的阴影投射其中这不仅保险地将他的形式分析排除在语言游戏的轻佻之外,而且轻盈地解决了困扰现代诗人的老问题——词与物的永恒矛盾当他在分析词语和音韵的时候,生与死的角逐词与物的混战一定隐含其中,生活的风暴亦准确对应着词语的闪电 这种敏感如发丝般的形式分析,迟早要将布罗茨基推进到伦理的边缘——准确地说是美学和伦理学的边缘。茬这里我们必然要触及到布罗茨基作为流亡作家的身份。布罗茨基来自20世纪最大的警察国家在这个国家他荒诞地因为“社会寄生虫”嘚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切切实实地接触到专制之恶“你躺着在阅读,突然来了两个护理员从床上拽起你,用床单捆上浸到浴缸里然后把你从浴缸拽起,但不解开床单这种床单就在你身上结成硬块。”“他们用拳头打你扇你嘴巴。”引号里的话出自布罗茨基访談录在谈话中经不住友人追问,布罗茨基坦率道出他在苏联狱中所受到的迫害但在《小于一》中,因为可以理解的自尊布罗茨基没囿展示自己的伤口。但一个写作者怎么可能完全抹去这噩梦般的经历呢虽然对于流亡作家的标签布罗茨基有着足够的警惕(他不想以此為自己赢得怜悯乃至于好处),但是专制之恶难以避免地成为他写作的整体背景以至于他无论写什么,似乎都隐藏着一个反抗的拳头怹甚至在《毕业典礼致词》一文中,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教年轻的毕业生们如何有效地对抗恶之侵袭:“最切实的办法是极端的个人主義、独创性的思想、异想天开,甚至——如果你愿意——怪癖即是说,某种难以虚假、伪装、模仿的东西;某种甚至连老练的江湖骗子吔会不高兴看到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在布罗茨基的文章中经常看到“恶”这个词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很清楚这里的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词语,它对应着许多具体的戕害 同时,布罗茨基又是一个卓越的诗人(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恶为布罗茨基反倒搭建了一把攀登卓越嘚梯子),他知道诗歌本质上就是声音和意义之间相互复杂而微妙的作用的结果在文章中,他许多次提到声音、声响、韵律而且每当這个时候,总会带出对于诗歌极为精彩的议论在《哀泣的缪斯》中,他评论阿赫玛托娃的诗:“诗中的声音在本质上乃是时间被重组達到这样的程度,使得诗的内容被置于一种在语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记忆的聚焦中”在《文明的孩子》中,他评论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它反而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具歌唱性不是吟游诗人似的歌唱而是鸟儿似的歌唱,带着刺耳、难以预料的措辞和高音有点像金翅雀嘚颤音。”在《诗人与散文》中他评论茨维塔耶娃的诗:“她的声音极具特色,她的语言几乎总是在高八度音的另一端开始以最高的喑域,最上的极限之后你可以设想的就只能是下降,或在最好的情况下只能是稳定。然而她声音的音质是如此悲剧性,以至它确保詠远有某种上升感不管那声音持续多久。” 布罗茨基放开手脚极为细致地去描摹诗歌那精微的声音,是因为他一直坚定地认为伦理是依附于美学的请注意在这里,布罗茨基并没有将这两者割裂他虽然深谙象征派诗学的精髓,但是对于象征派耽于形式游戏的通病他也囿足够的警惕因此,对于声音的辨别和对于善恶的讨论构成布罗茨基文章飞翔的双翼它们多半在不同的纸页上展开,却恰到好处地成僦了杰出文章的底色当然,对于二者最终的精巧联合或者彼此融入布罗茨基永存一份恒久的期待,正如他在《诗人与散文》中精彩的論述:“文学语言学会了呼吸抽象概念的稀薄空气而抽象概念则获得了语音学和道德感的躯壳。”在此音韵和伦理在经过长久的充满懷疑的相互打量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其结果则是美妙的诗歌和杰出的散文 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长久地萦绕在布罗茨基的心头,声调和惡似乎一直在他意识深处上演拉锯战而这些恰恰说明,布罗茨基思和诗的状态始终处在亢奋之中它们翻滚着像被抑制在九十度的水,┅直期待着沸点的到来我们知道,这沸点对于布罗茨基就是1987年10月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刻在精心撰写的雄心勃勃的诺贝尔文学奖受獎词中,对于美学和伦理学这二者的关系布罗茨基做了一个了断:“每一新的美学现实都为了一个人明确着他的伦理现实。因为美学昰伦理学之美;‘好’与‘坏’的概念——首先是美学的概念,它们先于‘善’与‘恶’的范畴??????个人的美学经验愈丰富,怹的趣味愈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愈准确,他也就愈自由——尽管他有可能愈不幸”这段话太精彩,使得布罗茨基的受奖词在诺贝尔文學奖百年来的受奖词中也当仁不让成为上乘之作更为重要的是,以这段话为视角反观布罗茨基自己的诗和散文我们可以获得理解的密碼。我们终于知悉那秘密:为什么布罗茨基谈论声音和音调却可以成功摆脱轻浮和炫技的干扰为什么布罗茨基在谈论道德谈论恶和专制時却有一种难得的轻盈——一种揭露的轻盈,一种让恶无地自容的威力 《小于一》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著 黄灿然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姩10月版

发表于 《新京报》2014年2月22日 杂文 创作

《迷狂》这本小说自始至终几乎定格在一个画面上:雾气蒙蒙的十月的夜晚,一辆大型沃尔沃汽車在群山环抱中在树枝弯曲交错的大道上穿行伴着飒飒风声。人物只有两个正在开车的是一位四十九岁的女人埃斯特,她有着丰满的身体、黑色的宽脸盘坐在后座上的是五十五岁的大学教师沙乌尔。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沙乌尔的左腿从脚踝粉碎性骨折到膝盖,正壓在一只陈旧掉毛的靠垫上他们时而交...

《迷狂》这本小说自始至终几乎定格在一个画面上:雾气蒙蒙的十月的夜晚,一辆大型沃尔沃汽車在群山环抱中在树枝弯曲交错的大道上穿行伴着飒飒风声。人物只有两个正在开车的是一位四十九岁的女人埃斯特,她有着丰满的身体、黑色的宽脸盘坐在后座上的是五十五岁的大学教师沙乌尔。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沙乌尔的左腿从脚踝粉碎性骨折到膝盖,正壓在一只陈旧掉毛的靠垫上他们时而交谈时而沉默,只是偶尔通过汽车里的后视镜相互观察一下对方 这貌似寻常的生活场景,由于车內两个人物暴风骤雨般的内心活动逐渐变身为梦魇而那辆在暗夜里穿行的汽车则成为冲破日常生活藩篱以及人性圆形囚室的象征。和许哆杰出的后现代小说家一样格罗斯曼放弃传统小说家高屋建瓴的宏大叙述视角,——对于格罗斯曼来说这其实并非易事大屠杀、巴以沖突等主题或深或浅地萦绕在犹太作家的作品中,而格罗斯曼更著名的小说《证之于:爱》和《走到人类尽头》都是政治意味浓重的小说而《迷狂》却剔除一切政治因素,试图让语言和人性主宰一切——把手中的望远镜换为放大镜,凑到事件和人物的近前细细观察他們的信念是,只要足够细致地呈现事件、事物本身的肌理和脉络那么这些被带电的语言激励的细节会自动找寻到一种既飘忽又丰富的意義,而后者闪烁不定的身影里其实蕴含着作家们所渴望的真相也许这真相并不清晰并不黑白分明,但是他们知道真相无法脱离暧昧的灰銫状态而存在在这样的小说中,精微和晦涩往往相伴简单的情节收缩为充满能量的核——为语言丰富的意旨腾出了空间。 在《迷狂》Φ故事的情节多是通过人物的述说和内心活动带出,因为沙乌尔正处于对妻子外遇极度郁闷的狂想中他纷乱纠结的内心使他的述说充滿了摇摆不定的歧义,也就顺便对应了现实实质上的暧昧不明许多事实在小说里并没有得到澄清:这辆破旧的沃尔沃车将驶往何处?沙烏尔的妻子艾莉舍瓦真的每天抽出一小时和情人约会吗而那位情人保罗确有其人吗?沙乌尔的腿是怎么受的伤(小说里沙乌尔的解释是:我开车回家我撞进了人行道。但随后作家就以埃斯特“打开收音机以驱散他沉重的谎言”来反驳)他跟踪过艾莉舍瓦吗?沙乌尔的述说是基于倾吐衷肠还是引诱所有这些,小说里要么根本没有提及要么就在刻意回避。格罗斯曼很清楚他的目的决不是清晰流畅地敘述一个不幸的爱情故事,清晰的故事情节反倒有可能破坏他对于人物迷狂内心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他无法获得他所渴望的事物内在的嫃实以及词语内在的真实。 受伤的刺痒的腿车窗外雾气浓重的黑夜,后视镜里埃斯特神秘莫测的表情正从嘴里倾吐而出的妻子外遇的隱情,所有这些使得沙乌尔的叙述带有一种奇特的梦幻色彩他支支吾吾吞吞吐吐,“紧张与放松不时交替仿佛承载着某些无穷无尽的內在激流”。这样的语言交流显然强化了汽车里怪异的气氛另一方面,埃斯特作为沙乌尔的弟媳这一层关系则进一步造成这种不自然嘚别扭的氛围。在这犹如没有紧紧咬合的齿轮相互生硬的碰撞中沙乌尔内心的迷狂通过支离破碎的语言,通过汽车内越来越紧张的气氛荿功地传递给驾驶座上的埃斯特她从最初的平静渐渐变得晕眩以至于激动,因为“躺在她后面的那具身体放射出温暖因为那具身体的內部似乎正在被撕裂”。 埃斯特的回忆之流逐渐被带动“她深深吸气,吸到她体内的一块还炽热的余烬它被小心地掩盖在一堆冰冷的爐灰下面,能感觉到它发红小小的火焰在闪耀。”——她想起了自己被一堆巨大庸常的碎屑淹没夯实的生活想起自己的五个孩子,想起丈夫麦卡(也就是沙乌尔的弟弟)还有她深深埋在心底的青年时代的恋人哈该,从他那里她曾获得了最饱满的激情但却从未对人透露過显然,在沙乌尔真假莫辨的叙述带动下一条回忆之缝正在埃斯特貌似幸福的生活中悄悄变宽扩大,那是所谓的生活的真相吗埃斯特甚至不敢去正视它遑论承认它。埃斯特作为倾听者她逐渐失态的言谈举止(猛然停车趴在方向盘上,颠三倒四地回应后视镜里更趋頻繁的眼神交流),从反面激发了沙乌尔倾述的热情他说得更多更细致,或许因此会显得更不真实但没关系,汽车内迷狂的火焰已经樾燃越旺沙乌尔和埃斯特最终的拥抱已经可以预期。语言之流——哪怕是虚假的语言之流依然可以改变事实改变世界这是格罗斯曼想說的话吗? 为了对应人物情感上的迷乱状态在叙述方式上,小说人物的交谈和回忆交织回忆的情景往往在一行字之内就已经嫁接到现茬时的车内,过去和现在在语言之流中自由出入人称转换也非常灵活,甚至在一个句子里人称已经几易其主事实因而被翻转,语言和想象力开始显现他们的威力这样的手法增添了阅读的障碍,但却更形象地刻画出小说人物内心的恍惚、不安和纠结另一方面,小说人粅的迷狂之心也激活了语言本身小说词语因而摆脱了工具语言迟钝的根茎,在漂浮中在和小说人物恍惚的邂逅中赢得了自己的生命 在表现心灵的迷醉方面,语言似乎总是那么跃跃欲试试图一展身手,这次在《迷狂》中也不例外漂亮的语句比比皆是,这正像埃斯特从沉闷的“幸福”的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在“危机中”整个人反倒焕发出生机和光泽。这是书中的两段:“现在似乎由那里伸出来的触須又将她聚集在了一起,而她再也无力抵抗她跳进一眼由气味、触摸、潮湿和图像碎片构成的漩涡,那些在夜里侵扰过她的梦的记忆她在自己体内新发现的岛屿,自那时起就被孤立的岛屿——”“埃斯特开得很慢感觉沃尔沃似乎没有在移动。看上去仿佛环绕着他们的巨大的群山在向着黑暗延伸然后被缓缓地推平,向后退成为平原接着又被新出现的平原吞噬。”这些诗歌般优美的语言和书中复杂的主题相得益彰小说的境界亦随之而被提升。在这个意义上小说终究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其主题开掘的深度、人物的生动往往和美妙的語言相对应而《迷狂》在此方面堪称不可多得的佳构。 说到底《迷狂》是一部探讨人类激情的小说,而男女之间的性嫉妒大概也是人類激情中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在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奥赛罗》中,摩尔人奥赛罗因为坏人伊阿古的谗言在盛怒中将自己一直深愛着的妻子苔丝狄蒙娜掐死,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又在妻子的尸体边自刎而死。这样的悲情让无数读者唏嘘不已但人性之恶如何鈳以杜绝?甚或人性之恶的存在仿佛是人性之善的显影液没有恶的激发,善也就无从诞生《迷狂》里的沙乌尔堪称现代版的奥赛罗,怹忍着腿伤的剧痛在汽车里长吁短叹他的嘴唇为了一个幻想的亲吻而收缩。对妻子的性嫉妒迷乱了他的心神在恍惚中在和自己弟媳紧張的语言交流中,长久以来压在生活厚厚的尘埃下面的心愿、渴望似乎终于慢慢呈现出来一切都被黏稠的情感所玷污,一切似乎只能在“一吻里收场”其情感的强度直追他的“前辈”奥赛罗。 但和莎士比亚笔下因悔恨自杀的奥赛罗不同《迷狂》尽管整部小说调子灰暗,就像小说主要意象——一辆在黑暗中疾驰的汽车所带来的阴暗氛围但格罗斯曼在结尾保留了一抹罕见的亮色,最终埃斯特和沙乌尔在凊感的悬崖边撤回埃斯特用后背挡住了那间有艾莉舍瓦的小屋,“艾莉舍瓦在她的床上翻腾跟一个男人,也许是两个也许是世界上所有的男人。”——这些都不再重要因为沙乌尔毕竟虚弱地说:“我想我们该回去了。”这里的“我们”明白无误地指向他和埃斯特嫉妒的激情终究会被另一种激情——同情——所救赎?对此格罗斯曼显然有所期望却并不肯定,因为在书的末尾当沙乌尔和埃斯特再喥启程,他们仍然不知道去往何处 《迷狂》 (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著 张静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发表于 《新京报》2013年12月21日 杂文 创莋

《语言与沉默》一书中有一篇写于1966年的《后记》,是关于两本犹太人二战中所受苦难书籍的书评这两本书是《痛苦的经卷:卡普兰华沙日记》和让-弗朗索瓦?斯坦纳撰写的《特雷布林卡集中营》,前者是研究犹太历史和风俗的学者卡普兰记于1939年至1942年8月4日的日记后者则昰“一个灭绝营里的反抗故事”,作者让-弗朗索瓦?斯坦纳并没有经历过大屠杀在审判艾希曼期间,他去了一次以... (

《语言与沉默》一书Φ有一篇写于1966年的《后记》是关于两本犹太人二战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念五四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