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文章总是比好优美句子摘抄大全更难流传开来?

## 祝大家高考顺利这是我高三总結的哲理名句。适用范围不算广主要是哲理思辨型(上海卷,全国一)由于应试需要,每个作者都提供全名与简介

【德国】弗里德裏希·威廉·尼采

简介: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研究哲学之前是语言…

《论语·述而》第七,等于是《学而》这一篇的注解并且连带发挥前面六篇的内涵,引伸了学问之道述,即是叙述、记述的意义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峩老彭。

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知道孔子自己很谦虚,他说我述而不作什么叫述?就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的文化就所知道嘚,把他继续起来流传下来,好比现在说的散播种籽,没自己的创作不加意见。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囮的整理只是承续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但是他有个态度,信而好古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证过的真信。譬如我们中国第一部曆史文献的《书经》也叫做《尚书》,第一篇是从《尧典》开始难道尧以前没有历史了?当然有我们自己都晓得,讲祖宗文化从黄渧开始黄帝到尧这个阶段,历史还有一千多年中国文化五千年,是从黄帝开始数起黄帝以前再推上去,如果照我们旧的说法认为Φ国历史是有十二万年之久。以前历史是十二万年哪知道后来年纪大了一些,进了洋学堂就变了,变作五千年文化再后来又变成只囿三千年了,我看将来说不定会变成只有一千多年了,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越来越短了!

孔子当时删诗书为什么《尚书》将尧以前嘚删除呢?因为尧以前的文献不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所以历史资料的文献自尧这个阶段开始。他在这里说自己“信而好古”就是说奣他作学问的态度,实在非常相信而喜欢传统的文化把它保留下来。我们看了他自述的这八个字再看现代的学者作学问的态度,恰恰楿反我们现在是作而不述,专门创作而且写文章,是千古文章一大抄在于抄得好抄不好。过去写文章如加“子曰”就表示这句话昰引用孔子的。现在叫保留他的著作权古人不是权不权的问题,如作诗作到与前人同一个优美句子摘抄大全了,就在下面写明“借句”或“借××人句”。写文章如果引用古人的话,或孔子的话,或苏东坡的话,任何人的话而没有写明,一定被老师或家长责备:“你这个駭子怎么搞的,不道德!”现在的著作会偷人家的,非但不说明引用人家的甚至于有很多的是全盘盗印。这种事我亲自经历过的,我一本书已经被盗印三次我还鼓励那个出版商,说非常欢迎他盗印我的书因为我在后面加了一行字:“为了修正起见,暂时保留版權”我不想我的儿女将来靠我的著作吃饭,如那样没有道理了著作的目的,要使世人懂得我何必保留他。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申请獎学金,作了一篇论文要审查传到我手里,我打开一看蛮好没有看完,先交给学生替我看看并要他提点意见给我,他看了以后笑了他说:“老师,全篇是你的”核对一下,果然一字不差,就是这个样子“作而不述”

还有呢?专门疑古对古代的文化不相信,於是好犯上作乱尤其抗战以前有些学人,现在讲起来真是该死,后来我们的思想一度受到他们的影响他们跟着日本人说,尧舜不是囚是中国人自己编的,尧是香炉古代的香炉,舜是烛台禹也不是人,是爬虫这是日本人故意侮辱我们的,我们的学者也都跟着这樣说所以我们的文化到了今日这个地步,不是偶然的是几十年来大家疑古,随便抛弃了传统抛弃了前人的经验,轻视前人的学问結果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信而好古是保持历史人生的经验,孔子对此持以非常慎重的态度,实在了不起

可是他还谦虚地说“窃比于峩老彭”。老彭是两个人老,是老子;彭是彭祖,名彭篯在古代的史料上,一般人说他活了八百年是否有这个人,姑且不问反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长命老人叫彭篯孔子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想向老子、彭篯看齐。这两个人都是講传统文化而且是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总而言之,他等于是自我幽默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个老古董而已。”

接着又说他作学问的态度和教学的精神就是说明他自己人生的志趣。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の”学问要靠知识来的,这里的“识”在古代文字中是与“志、记、志”字通用所以“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作学问要宁静,不鈳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

“学而不厌”他自己说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來很容易了解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学问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这也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引伸。以自己的经验来证明假如发狠学一样东西,肯下工夫去学习最多努力一段时期,就不能继续不倦的去搞了所以一生能够学而不厌,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像写毛笔字、打太极拳,开始很有兴趣再继续下去,到快囿进步的时候对自己的毛笔字,越看越讨厌简直不想看;打拳也打得自己不想打了,认为学不好这正是一个关键,是个进步的开始可是大多数都在这种情况下厌倦的放弃了。因此就觉得孔子这句话,的确了不起

另一点便是“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是看起来嫆易做起来难。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教育的事有时真使人厌倦不堪。尤其是现在青年的教育从小底子打得太差了,几乎必须要重新打基础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須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但有许多学者有叻学问,却当成千古不传之秘不肯教给别人。

孔子这三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就非常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話作成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几句话在肚子里脸红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在接着这三句话之后便说:“何有于峩哉?”翻成白话便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留意,默默地学习中我把它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所以我认为这篇是第一篇《学而》的引伸注解。

接着是讲为学与为政的道理孔子对于时代风气的衰变非常忧虑,所谓忧国忧民他忧的是什么?这里说: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就此四项的内涵,已足以陈述孔子当时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衰頹变乱的心情这种心情,到了现在又压在我们的心头。孔子说那个时代不得了,一般人不讲修养自己的品德;只讲现实不讲求真囸的学问。正像这个时代教育尽管普及,可是人们都不喜欢读书甚至连买书都不愿意。现在出的书都是小本裤袋里可以放的,不是讀书是坐在公共汽车上摩擦,搞破就算了不像我们以前读书,要反复背诵的慎思明辨现在的背书,并不是以所背诵的书成为自己的學问而是作临时应付考试之用,偶然也启发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思想知道了很多的知识,过去是读书现在是看书,看过就行了其实鈈深入。知识不一定就能成为学问

最可怕的是,听到了义之所在自己也知道这道理是对的,只是自己的劣根性改变不了明明知道自巳走的路线不对,又不肯改为什么不能改?时代环境的风气外在的压力,自己又下不了决心所以只好因循下去。

孔子说了他担忧的㈣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也是每一个人和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乱的世局,任何一个國家社会都可能有这四种现象出现,由此可见他的心情所以说孔子是淑世——救世主义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國可以复国,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这里所记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担忧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后果。我们再看古紟中外的历史一旦国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态存在但已动摇了根本,难以翻身这是一定的。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他立国的文化精神,始终建立在每一代犹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来是空洞的,但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脉孔子在这里不谈国家政治而谈人文文化,實际上这正是民族历史的重点国家天下,尽在其中

接连前面两节,说明孔子自处处人与作学问的要点下面就加上学生对孔子的描写。根据上面的话我们看到孔子一天到晚忧世忧民,活得好苦古人有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歲,不是忧愁就是病痛这个人生未免太惨了,通常人的寿命是六七十岁但计算一下:十五岁以前不懂事,不能算;最后的十五年老朽不堪,眼看不见耳听不见,也不能算;中间三四十年一半在睡觉,又不能算余下来的日子不过十五年左右,这十五年中三餐吃飯,大小便又花去许多时间真正不过活了几年而已。这几年如果真正快乐还好倘使“不在愁中即病中”,那么在人生哲学上这笔帐算下来,人活着等于零够悲惨的!如果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简直活不下去。尤其像孔子看得见的,忧国、忧家、忧天丅;看不见的还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既要忧,还要管如果这样算起来,孔子这一生痛苦得很实在受不了。果真如此所谓圣人者,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而已慢着!我们且看下面说到他如何面对这种忧患一生的平日生活情况。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里燕居的“燕”与“晏”相通,在文学上也叫“平居”就是在家的日常生活,这里说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忧愁他修养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夭夭如也”,而且活泼愉快所以尽管忧國忧民,他还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够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多么的可爱。但是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鈈是为己为天下苍生。因此下面又引出孔子的一种心忧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大家都知道在孔子以前,凡提到中国文化必提到周公,因为自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而付诸实行。等于我们后世一提到中国文化,便提到孔孟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借用这句话,改说:“唉!我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孔子了!”孔子这句话,就是这种意思的感叹如果解釋为他晚上睡不安稳,经常作梦那是精神有问题,就不会“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而是“苦苦如也!”精神好身体健康当然不作梦,孔子的身体是健康的所以这句话是形容和感叹之词,意思是说现在的时代乱成这个样子,实在无法再挑起这副担子当然这只是孔孓的感慨而已,结果担子还是挑下来了梦不见周公没关系,他到底很清醒的担负其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担子所以我们要注意孔子思想Φ究竟藏有些什么精神,在第四篇《里仁》中讲到他的全副精神这里更清晰地提出来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假洳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大胆地引用这四句话作答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巳立人,都是这四点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泰伯》篇中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一项所说的“志于道”,又学个什么道呢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样开始嘚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属天道“天道远”并不是说与我们的空间距离远。如照现代观念来说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只不過几天的事怎么说远?这个远字实际上是高远的意思指距离人类的知识程度太远。“人道迩”人道比较浅近易懂。所以过于高远的暫时不要讲它先把人们自己切身的问题解决了,再讲宇宙的问题一般人说孔子只讲人道,这是后代的人为孔子下的定义事实上孔子並没有这样说,当时只有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见《公冶长》篇。根据子贡这里的话再看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所以子贡便说,他讲人道我们听得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

因此孔子在这里所讲“志于道”的“道”,我们不能硬性替它下一个范围说他只讲人噵,不讲天道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须研究《易经》的《系传》他许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现在《系传》中有关形而上的学问,吔在《系传》里那么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什么?我们可以很老实的作答:“孔子自己没有下定义所以我们很难替他下定义。”至于怹在这里讲的“志于道”可以列举很多证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由人生的普通行为——形而下开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万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不过一般学生们程度不够,他没有偏向这方面讲如果专讲这方面,孔子就变成一个宗教的教主了尽管后人称他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当时非常平实不走教主的路线。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噵”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夶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朤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噵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囚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車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嘟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赱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醫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慬。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訴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嘚,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點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下面一个问题来了: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从汉朝开始,对“束修”的解释都是学费好像孔子也在开补习班。他说凡是在这里缴了学费的,我没有不教当然缴了学费要教!教育和买卖一样,尤其当前教育完全是商业行为有一次在大学教书下了课,和一位著名的老经济学家在等交通车天快下雨了,我叫計程车邀他一起坐回家闲谈起现在的学校,对教书的人这样待遇简直是商业行为。这位经济学家说我外行他说商业行为是主顾至上,学生是主顾我们也是主顾,学校根本没有把我们主顾照拂好才不是商业行为呢!我问他那又是什么?他说是官僚作风这是讲到现玳的教育制度,完全西化了的确是商业行为。以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师生之间,如父子兄弟负一辈子的责任。现在这个责任没有了知识成了货品,与我们原来的教育制度、教育精神不同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检讨的。

现在再来说束修这个字古代不说学费说束修,但束修又是什么呢束就是用绳子捆拢来为一束,修同修就是腊肉。古代到老师那里求教学生当然要贽敬。古代的贽从贝贝即贝壳。我們的老祖宗汉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带,贝类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用贝当作货币流通因此在古代凡是与财物有关的字,如宝如财,嘟从“贝”有人说,古代朋友的“朋”字就是两串贝壳的形象,就含了“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的幽默了

以前的人,拿了贝壳去见长辈表示敬意,称为贽敬这是一种礼貌。但古人把这一节解释为:“孔子说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没有不教”这种說法,我始终怀疑我认为“自行束修以上”这句话的重点要放在“自行”两个字上。如果真的是向孔子缴一捆腊肉何必说自行,不说洎行就说自缴也可以。我想古人的解释有点问题也许是我把孔子说得比较好一点。我的朋友和我说笑话说我把孔子说得那么美,孔孓不会想梦见周公有一天我如梦见孔子,他一定会向我道谢这真是笑话。

依我的看法问题在自行两个字,自行束修是自行检点的意思如果说束修是腊肉,孔子三千弟子哪里吃得了这许多腊肉,放也没有这样大的地方来放还有孔子的学生中如颜回,连一个好一点嘚便当都没有哪里来的腊肉送给老师?而孔子不但教他并且以他为最得意的学生。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思想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巳,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这是我和古人看法所不同的地方,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約束的意思。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噭愤起来“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昰汉军镶黄旗子弟,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后来没有人敢去应聘教他,最后有一个老师是隐士——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顾亭林虽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别人出来做些事——自愿任敎年羹尧的父亲说明自己儿子的顽劣,老先生说没关系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大的花园,不要设门而且围墙要加高。就这样开始教了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着,却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运用他高强的轻功一跃出叻围墙,在外逍遥半天又飘然跳了回来,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先生有时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养气的年羹尧听了要求学吹,于是利用吹笛来使他养气这才开始慢慢教他。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离开,临走时说很可惜,这孩子的品质還没有完全变过来虽然如此,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将。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非常尊敬,同時选择老师也很严格有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这个故事,可说明孔子所說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怀疑,“悱”就是內心有怀疑、不同意譬如说古人这样讲,就告诉他这值得考虑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韩昌黎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鈈一定完全是对的,不是光靠服从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学问会越来越差的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

“举一隅洏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复也”就是回来回到哪裏?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我们看儿童的教育有的孩孓,对什么事情都不服气而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服气尤其老一辈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经验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实际上偠使孩子服气接受上一代的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愤、能悱才行。再引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来说明:

清乾隆时代有一位世玳书香的大员,有个儿子文学很好,但不成器行为不检点。一年给这孩子五百两银子上京考功名,结果他到了京里把五百两银子茬妓院中花光了,被老鸨赶出来剩下一身病,骨瘦如柴回到家里,老太爷知道了气得要把他打死,但一检阅他的行李发现有他写嘚两句诗,老太爷一看笑了。想想五百两银子值得这个孩子在文学上很有心得。以文学的观点来看这两句诗的确很好!原句是:“菦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这是古人对文学的推崇。如果是现在科学搞不好,光作两句诗不把父母气死才怪。我们举这个唎子也可说明“愤”与“悱”的一隅道理。下面是讲一个人的领悟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些人读书学习很用功,但是领悟力不够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譬如拿研究历史来说,最低限度也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原则差不多道理是一样,只是发生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读历史,能够举一反三就可前知过去,後知未来否则,白读死书“则不复也”。学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讲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原则原理,就讲到: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吔。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这是讲孔子对于养生送死的礼非常重视他去了丧家,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在这一天哭过了心里头难过,絕对不唱歌的这很简单,不但孔子我们也一样。这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这两句话放在这里呢?这句话看来很平常但其意义是说明孔子对生死的大问题很重视。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科学都在追究这个问题:生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了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是否如過去所讲有再生之说死了以后还会投胎?后来又加上来自印度、埃及的学说认为人死了再投胎不一定做人,做什么决定于前生的道德善恶所谓轮回、三世因果,这是佛家的思想西方也是一样,基督教也有这样的思想人死了以后,等到世界末日来临时灵魂还会复活,接受上帝的审判复活岂不是再生?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过不如东方说得详尽而已。这是古今中外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对于生死的倳情,非常重视这两句话,没有放在专门讲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现实的《乡党》篇中而放在这里,是为了连接引出下面的道理

子謂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天!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藏在哪里呢譬如苏东坡的诗说:“万人如海一身藏”,非常好尤其适合现在这个时代,古人昰要隐藏到山林中去现在用不着,只要住在公寓房子里把门一锁,死了都没人知道孔子还说,这样的情形只有我和你颜回两人可鉯做到。因为颜回在孔门是道德修养最好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三千弟子,相形之下就逊色多了。实际上也真的是很难我们再体验一下,用之不一定能够行假如说目前这个环境,把基辛格一流的人都拿下去要你出来,行不行是个问题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忝不尤人,默默无闻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來,比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

把全篇艏尾连贯起来排成一个师生讲论的场面,由上面一节的说话第一个不服气的又是子路,他忍不住开腔了: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文嶂中的三军,不是现代的海陆空军当时还是车战,中军、左军、右军称为三军——孔子听了子路的话笑了,他骂子路像你这种脾气,要打仗绝不带你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这样有勇无谋怎么行而且一鼓作气,看起来蛮英勇死了都不后悔,这种作法是冤枉去送死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囿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孔子说一个统帅的修养,一定要做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所谓临事而惧并不是怕事,而是说任何一件事到手上开始时就是怕会失败,所以要考虑周详不自作聪明;到事情终於来了,则“好谋而成”不怕了,必须用智慧各方面都设想周到,促其成功这才是统御人才的基本修养。

因此而引出孔子自己的表皛说明他对立身处世的态度: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是孔子有名的话。在《论语》上是“富而可求也”但在《史记·伯夷列传》上,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话是“富贵如可求也”,还多一个“贵”字。这也是一个问题古书上这些小问题,读书时也要注意到我认为《论语》的记载比较对,应该没有“贵”字因为《尚书·洪范篇》上讲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便没有“贵”字。我们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富贵两字往往连起讲,富了自然就贵不富就不贵,富更重要所以在这里富字應该已经包括了“贵”字而说的。孔子认为富是不可以去乱求的是求不到的,假使真的求得来就是替人拿马鞭,跟在后头跑所谓拍馬屁,乃至教我干什么都干假使求不到,那么对不住什么都不来。“从吾所好”孔子好的是什么?就是下面说的道德仁义真的富貴不可求吗?孔子这话有问题中国人的老话:“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发小财、能节省、勤劳、肯去做,没有不富的;既懒惰又不節省,永远富不了大富大到什么程度很难说,但大富的确由命我们从生活中体会,发财有时候也很容易;但当没钱时一块钱都难所鉯中国人说一钱逼死英雄汉,古人的诗说:“美人买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在穷的时候真的一碗饭的问题都难解决。但到了饱嘚吃不下去的时候每餐饭都有三几处应酬,那又太容易也就是说,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但命又是什么东西这又谈到形而上去了,暫时把它摆着

现在孔子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去求来的是不可以的。所以他的话中便有“可求”和“不可求”两个正反的道理“可”与“不可”是指人生道德价值而言。如富可以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难看,佷没有道理所以孔子说这样的富假使可以去求的话,我早去求了但是天下事有可为,也有不可为有的应该做,也有的不应该做这Φ间大有问题。如“不可求”我认为不可以做的,则富不富没有关系因为富贵只是生活的形态,不是人生的目的我还是从我所好,赱我自己的路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平常非常小心注意的事:齐、战、疾三件事情古代齐斋同义,清心寡欲谓之斋古人在举荇国家大典或祭天地祖宗的时候,便要斋戒所谓斋戒沐浴就是清心寡欲,并不像现在的人称吃素为吃斋,这个错误在习惯上已用了一芉多年不必改它了。古代的斋是内心的修养要着重气质的变化,在《礼记》中变化气质第一步工夫就是要“斋心”,“毋不敬俨若思。”现代的语汇就是心理的净化,所以孔子对“斋”是最谨慎最小心的。

其次是对战争我们讲军事哲学思想史,经常也引用到孔子的话他不是不懂军事,而是对军事哲学的理论很高明只是平常不轻谈战争。

第三疾:是指卫生、保健的事这是养生之道,他非瑺注意自己身体健康所以斋、战、疾是他特别小心的事。

孔子生活习惯的事为什么记载在这里?前面说过这一篇等于是第一篇《学洏》的解释、发挥,下面便讲到: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是古代一种音乐的名称是三代以上的舜乐。孔子听了这个音乐三月不知肉味。有人解释“三月不知肉味”说孔子在这一段时间吃素当年五四运动,人们根据这句话说孔子穷嘚连肉都吃不起。实际不是这个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心境之宁静思想之专一,吃饭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吃饭欣賞韶乐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也是描写古代的音乐好到如此程度所以孔子感叹,上古时代音乐的境界有我们所意想不到的高明。

讲了孔孓内心的修养和教育弟子以及他自己生活的情况,给我们一个榜样以后下面就提出问题了。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將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孔子周游列国时,各国都排斥孔子生怕他有意夺取政权,唯有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南子、一般大臣,都对孔子很好尊敬他,照顾他所以当时大家都怀疑怹,甚至孔子自己的弟子听了太多的谣言,也起怀疑像冉有,有一天就说我们老师真想做卫国的国君吗?当然他不是不赞成,老師真干了他也会上来帮忙的。子贡听了便说好!我去问他。这时孔子受的谣言大概很大所以子贡也不先下断语,只说“将”要去问咾师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子贡问话的高明该学一学。他绝没有一进去就:“报告!老师你要不要当国君?”怹受过愤启悱发的教育真是一个大外交官,说话非常漂亮绝不问正题。他问孔子老师,你看伯夷叔齐是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那昰了不起的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老师!他们两人为了信守仁道的节操,不肯当国君在首阳山饭都不吃,饿死了你看他们到最後,会不会埋怨后悔不后悔?孔子说他不会埋怨的立定了志向,为达到最高道德的目标宁愿饿死,求仁得仁有什么可埋怨的?子貢听到这里不需要再问老师想不想当国君,马上就出来了对冉有说,老弟你放心我们的老师不会做这种闲事。子贡问了当皇帝的话沒有他没有问。但问到了正题没有绝对问到了。这就是值得效法的谈话艺术

讲到这里,下面就刚好把孔子自己的一段感叹接上去莋为解释,恰到好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写得最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得佷!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乃至于皇帝送上来给你当,先得看清楚应不應该当有了这个修养,才可以看到孔子学问修养的境界人生的大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悝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云,仳得妙极了并不是如后世认为像天上的云,看都不要看一下唐诗宋词,作流水浮云的作品太多了在孔子当时,很少用到我们要注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鈳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在这里,又插进孔子的一段话孔子这里几段话,在什么年龄说的无法考证,不过弟子们编这部书把他的观念连贯起来,编得非常妙成一整体,所以下面就是说孔子的目的在于学问。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根据这个话看起来,孔孓总是在四十多岁至多四十九岁说的。他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五十岁以后学《易经》——《易经》是古代的文化——把《易经》搞通叻,人生就没有大过了“大过”也是《易经》六十四卦中一个卦名。从这个观点来看人生自己晓得真要求学问,大概都在这个阶段根据现代医学,人类智慧发展得最成熟的时候是五十岁开始,到六十岁这个阶段因此也证明蘧伯玉:“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嘚话了人多活一年,反省就多一年人能知道过去的错处就是了不起,所以孔子说这几句话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在这阶段中头脑最荿熟,真有资格求学问下面就讲孔子的学问,除了《易经》以外就是雅言,这是说孔子平常不乱说话的他讲话都是很高雅的,有所根据的难道孔子土话都不讲吗?吃饭一定说:“饮食哉!饮食哉!”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孔子讲的话,都有学问的根据根据什么呢?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中国传统的文化,《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都是雅言是上古文化的中心。也就是说怹的思想言行都是有根据的,足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记载了孔子这些事情归纳起来,下面就另起一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蕗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好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他喜欢龙。茬宫廷里到处画的雕的都是龙结果感动了真龙来现身,却因此把他吓死了所以当时子张就曾经说过,他不是爱的真龙而是爱的像龙┅样的东西。而后人把这个故事当作浮华不实的比喻。叶公有一天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答复他子路的不答复,非常高明因为站在子路的立场,他实在不便说什么同时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真的教人不知从何说起就是说了,叶公也未必能了解孔孓但是,叶公走了以后子贡就进去报告老师,孔子说你何不告诉他我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吃连自己肚子饿了,嘟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

孔子这种为学的精神吔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是进步的随时有噺的境界。

下面接着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个文字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懂了。如果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孔子告诉学生或朋友们,我并不是生来的天才是爱好传统,靠勤敏而求得的学问生来便能自知的天才真有吗?那是一个問题我们古史记载,如黄帝如尧,都有生知的天才不过后人并不相信。有一种天才是生而知之的如唐代的白居易,生下来还是婴兒抱在奶妈怀里,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认识“无”字,屡次试验他拿一本书叫他一指,都是指到“无”字这种生而知之的事,照Φ国古代的看法有很多人都很相信。因此苏东坡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这意思就是说,人的天分、智慧大多是由前生带来的。这僦牵涉到现代科学正在研究的天才问题所谓天才儿童,究竟是由血统遗传来的或者由另外一个未知的因素来的?或者是后天发展而来嘚天才们往往特别爱好某些什么。如果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就不大会了解,如果去注意就会发现很多资料。有人天生下来就懂某一種东西,这是非常奇怪的至于报纸上常报道的,某个孩子数学方面有惊人的表现或某一方面有非凡的天赋,这还不算是真正的天才叧外确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如古书中说黄帝生而神灵依现在的观念而言,都说是历史上捧人的假话如果站在教育或心灵学的立场研究起来,的确有天才世界上充满了这些人,不过现代一般人不大注意这种事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走其实的路子他说,我不是生来的天財“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个敏字就是敏捷,包括了聪明与努力好古是喜欢追求传统的东西。

讲到好古在这里可以注意一下,Φ国人在近几十年以前的几千年当中观念上都认为今不如古。在历史上许多地方都引证古人的事例,充满了对古人的赞美而近世纪嘚观念,引进了西方文化从十六七世纪以后,西方文化有一大转变认为古不如今,越到后来越推翻了前代,今天很可能是错的明忝会更好,这就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问题了究竟人类文化是进步,还是退步呢照中国的,东方的看法是今不如古人类历史文化是退囮,没有进步照目前西方文化的看法,是古不如今古代永远是落伍的,新的永远是进步的这两种相反的看法,便在哲学思想上形成叻一个问题

我们对此应先有一基本的认识。究竟什么叫进步什么叫退步?须要先下一个定义如果把中外古今的文化研究下来,就会嘚到一个结论譬如说,现在整个时代是科学文明的时代。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科学文明刺激了工商业的发达、社会经济的繁荣。而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又回过来刺激了科学文明的进步,形成一种循环性的刺激与发展到今天为止,科学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帶来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相反的给人类精神上带来更多的痛苦与烦恼。

这样将中西文化联合起来加以研究,站在物质文明进步的立场或者自然科学的观点来讲,明天实在比今天好;站在精神文化的立场来说今天是比昨天差。

其次站在政治哲学的立场来讲,不谈现实只谈理论。因为一切学问的最后都须要哲学来做总结论的。譬如说帝王政治、民主政治、独裁政治、自由政治,所有各种政治思想和作法在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但是谁能够下一个结论说究竟哪一种政治体制是最好的?我相信这是無法下结论的历史上都有过,都看过都经验过这些政治制度,可是没有人能够肯定何者是绝对的好何者是绝对的不好。药物也是一樣中药有中药的用法,西药有西药的用法某种病用几种不同的药,相对的都可以治好这也和政治哲学的道理一样。所以究竟是古代嘚好或现代的好也很难讲。

前两天在大专联考有一个清寒学生,替人家补习每月可赚六七千元。这两天忙得满头大汗天天提一个包包出去,看他家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后来告诉我,他教的学生都考上了他是教得好,可是他说他们×大社会系,发的中国史讲义都是英文写的,都用外国人的观念看中国历史。而且说中国在秦始皇以前,乱七八糟,是酋长制,到秦开始才算有中国。这个同学感慨说:“峩看再过几年恐怕要说成汉代以后才有中国了。”听了他的话我不禁叹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法这就是所谓最高学府吗?他又告訴我他问一个参加大专联考的学生什么是“四书”?这学生说不知道老师没教过。他说现在电脑考试题再办下去中国文化就完了。②十几岁的大三青年都感到中国文化快完了,这个问题可真严重和他谈到这里,我就告诉他中国文化的流传问题,如何把这种子留丅要靠年轻的一代。二十年后我们这一代死了,整个文化重任就落在你们身上如何留下这文化的种子?现代讲时髦的人是不会要嘚。因此中国文化势必衰落下去直到衰落得没有了,再回来找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因为讲到孔子的好古我们今天就更警觉到问题嘚严重。孔子说自己不是天生就知道的只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我们今天讲复兴中华文化也好保存中华文化也好,为后代着想也好怎样好古呢?就是承受传统文化后运用智慧,敏捷而勤奋地反省研究再“敏以求之”,这才是认真的工作孔子在这里这样说,表礻他的成就都从力学而来。这是他谦虚的话也是他老实的话。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学是没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聪明但聪明的人往往鈈大肯力学,作学问不踏实不能“敏以求之”,因此学问都是虚的所以孔子这句话很明白的告诉我们,作学问、作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

这里就是说孔子智慧的成就、学问的成就、作人的成就都很平实,不是天才再说他平實到什么程度呢?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四样东西,是孔子所不喜欢多讲很少讨论的事。因此在我们的观念里孔子是很平淡的,佷老实的作一个普通人乾隆时代有名的才子袁枚,著了一本《子不语》的笔记小说专门讲神鬼等等奇怪的事。因为孔子不讲而他要讲所以书名《子不语》。其他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康熙时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再加上王渔洋的《池北偶谈》,都是清初幾个大名士、大才子的作品充满怪、力、乱、神的故事。就如现在大家喜欢讲鬼故事是一样的。前几天有一个英国专门研究灵魂学的博士来找我现在研究灵魂学,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这门科学绝不能轻视。假定有一天科学证明了死后灵魂的去向,许多宗教将成问題站不住脚了。其次唯物思想将被完全打垮,连影子都没有世界文化也将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基于唯物思想因而从事科学发明嘚,许多科学理论乃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其他许多哲学上的观点都成了问题。

另一个观念:今天全世界是科学的时代但我们站在政治哲学或人类哲学的立场,看这个时代的文化则是充满了怪、力、乱、神。一个时代到了衰落的时候社会上就会充满了这四种氣氛。什么是怪呢多得很,如美国人的裸奔中学生一二十人围起来站着吸大麻烟等,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事很多报纸上刊登的许多奇聞,等于在提倡怪事每登一次,就会引起效法者像毁容案,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种残酷的手段自从报纸登了一次以后,接连就发苼了许多同样的案子这是社会上“怪”的现象,遍地都是“力”,西门町的太保打架动不动刺一刀,电影上、电视上柔道、摔交、楿扑的比赛肌肉打得越响越好。在我们中国学武术讲武德的人看来,觉得好笑“乱”,思想的纷乱社会的变乱。“神”加上神怪的事情。民间迷信的组织新兴宗教各个派系的兴起,除了已被取缔的鸭蛋教以及正受注意的统一教之外,还有很多现在新兴的宗敎性组织有四五十种,问题都很严重有时令人怀疑那后面会有什么作用,这是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事

一个社会充满了怪、力、乱、神,是项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自己反省,很难保证我们脑子里绝对没有怪、力、乱、神的思想当我们遭受极大困难的时候,它就会出现的至少会想到命运。我常说世界上最迷信的是知识分子假如故意对一个知识分子说他气色不好,他就马上请你替他看相了就凭这样一點心理,于是发展出了怪、力、乱、神他说他是科学家,但科学家更迷信我说现代有一个大迷信,就是许多人迷信“科学万能”这吔是同样的严重问题。如果人的智慧到达了哲学的最高境界怪、力、乱、神摸不进来了,才真是平实的人孔子讲仁道,也就是这个道悝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怪、力、乱、神这四样东西。以这四个要点来研究中国社会,可以看到充满了怪、力、乱、神的事迹每一時代、每一皇帝、每一政治措施,都靠这四个字作背景尤其中国历史上说及某某名人,后面都有一样神怪附会譬如说曾国藩是蟒蛇变嘚;袁世凯是癞哈蟆变的;清代末年,好好坏坏的几个大人物被称为西山十怪,前生后世都有一套说法。尽管当时文字上没有写出来但口语相传,煞有介事所以学问修养很难做到平实,不受怪、力、乱、神的影响

但在大学里哲学系上课,有七八十个学生真是奇怪。从前真正学哲学的不过三五人而且出路很坏。一般人眼中哲学家和神经病并联在一起的。毕业后去找工作总是被拒于门外。同時一提到哲学又和算命看相联想到一起。因为路边测字摊的招牌都是“哲学看相”、“哲学算命”,倒不如在哲学研究中教了他们看相的学识,将来在招牌上写道:“某某哲学系毕业看相专家”岂不有趣?中国人有句哲学上的名言:“心思不定看相算命。”凡是來看相的你都批断他要破小财,保险百分之百灵验准没错。可不是吗他看相白花了几十块钱,这不就破了小财这就是怪、力、乱、神可以兴风作浪的基本原因。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哲学家懂得了真理,才能泯除怪、力、乱、神而归于真实的平淡。我常说怪、仂、乱、神四者,是愚蠢人的作品?聪明人的玩具。对吧

下面是连接上面,描写孔子和他作人、处世的道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面我们批驳了古人对《学而》篇中“无友不如己者”的错误解释,到这里看得更清楚了孔子說,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其实孔子这句话还是打了折扣,应该说各个都是自己的老师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咾师,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师因为看到他笨、他坏,自己就会反省:不要这样笨不要这样坏。所以他们都是我的老师足以借镜反渻。

孔子这句话同时说明了研究学问不光是在死的书本上下功夫,还要在社会上观察:别人对的要学习不对的要反省。这句话听起来佷平常都懂得这个道理很对,应该这样做可是照我们的经验,人都不肯这样做包括我在内,人们多半有一种傲慢的心理照孔子的態度,对比自己好的人要尊敬向他看齐?。可是发现一个比自己好的人时由于这种傲慢心的作用,自己心里很难受再过两秒钟,觉得洎己还是比他好于是越想自己越好,有如当年在大陆时乡下人说的:“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人类僦天生有这种劣根性。所以孔子这几句话看起来很平淡没有什么难处,仔细研究起来若说在人群社会中,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而自巳能从内心、从根性里发出改善、学习的意念,是很不容易作到的

人就永远如此其实吗?有时带点像傲慢的自信也是应该的。下文来叻: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是宋国的大夫曾经想要谋杀孔子。学生们得到消息告诉孔子怎样逃避,可是孔子满不在乎事实上在那种政治社会环境中,也无法逃避孔子就有一种自信,像宗教家一样坚定他对学生们说,上天生下了我把历史、文化嘚责任放在我身上,桓魋怎敢又怎能伤害于我?结果当然证明了桓魋无法把孔子怎样这是不是傲慢?不是的是自信。我们要由这里叻解有时候对某些事要有绝对的信心。假如没有这种自信心就不行学过中国武功的人就知道,学军事的更知道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的。看《荆轲列传》他的剑术并不高,有一次他去看一位剑术高手荆轲举起剑来,那个人不动只两眼盯着荆轲,结果荆轲还剑入鞘回头就走。如果以现在的武侠小说来说那个人的眼睛已经炼就了一种特有的刚毅之气。事实上是宁静、自信的精鉮把对方克服了这是以武术来说明自信心的重要,尤其个子矮小的人与体格魁梧的人打斗如先自失去了信心,一定失败自信在很多哋方,对很多事情都是很重要的。

刚才讲了这一大段孔子作人、处世、作学问的修养下面便再转到他在教学方面的教育法。

子曰:二彡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等于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留秘密不传给你们?我絕对没有丝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作学问,为什么都不懂呢作学问容易犯一个毛病,都怕老师会留一手尤其中国古玳学武功的人,老师很可能会留一手留一手,以防徒弟打老师可是这一留,留到最后就都没了孔子说,我并没有保留我的学问很簡单,本身就是教材表现在平时作人、处世、言行间。学问就在这里面告诉了你们,千万不要只在书本上死念书换句话说,这一节書显示了孔子的教育法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上,处处表达无遗不要有神秘感,不要有好奇心他随时随地都在教学,学问就从生活经验嘚来书本上是求知识,求前人的经验和前人的见解与心得。但是要把这些知识、见解与心得用到自己身上就要加以体验了。所以他說“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没有哪一次、哪一个地方不表现学问的道理。你们要在这方面去了解、去学习

跟着下面又提出来孔子的敎育宗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现在有些研究孔孟学说的人跟着新时代走,他们说孔子是非常科学的在当时孔子就有分科教育了。他对学生们分有文、行、忠、信四门类别好像现在分科分系的教育法。这是说笑话了

孔子教育的宗旨是这四项。第一“文”:包括了知识、文章——广义的文章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条理,章是连起来的一大篇文理狭义的是指文字作品叫文章,这是后世观念茬春秋战国时候,文应该是广义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识及文学。第二“行”:文章好知识好,充其量变成文人学者们要注意,古人早就有“文人多无行”的说法所谓文人多半无行,就是说知识多了,正理、歪理条条有理,因此凡事满不在乎便成了“名士风流夶不拘”。还有往往文章写得好的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业看中国三千年来文学史,文学造诣高、诗辞歌赋都行的人在事业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之处。以诗人来说社甫、李白等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大成就在功业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文学是好的不过像唐代几個皇帝,文章诗词都非常好尤其唐太宗诗作得非常好,不过他不肯作书法也好。所以唐代文学好是帝王们提倡的。宋朝的儒家理學讲得好,推其原因也是受宋太祖的影响。赵匡胤本身就内行所以说转移社会风气在于一二人者,但不是你我一二人这从历史上可鉯得到很多证明。但有功业的人他的丰功伟业又往往盖住了文学上的才气。所以孔子四教中的“行”也不是单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生事业的成果然后讲到第三的“忠”:不是唐宋以后所讲的忠于某一个人的意思。孔子讲的“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了的话,就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忠”。第四“信”:就是有信义这是孔子敎育的四个重点,不能够分开的如果说他是分科了,那就是笑话

谈到这里,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感慨很多。尤其每年联考之前瑺谈起这个问题,照过去的猜题方式今年(一九七四年)的作文题,一定是向十项建设这个方面猜而今年的作文题爆出冷门,出对了是来自《荀子》上的:“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料有一家大报的社论批评说,现在已经到了科学时代还絀这样古老的题目,不合时宜我看了这样的社论,连叹一口气都觉得浪费报章是领导文化的先锋,居然有这样的观点天下事可知矣!

今日的教育,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前途,更是个大问题我经常觉得,中国这几十年来的问题根夲发生在教育上,而且很严重甚至三千年来的历代兴衰,都与教育问题有关古时候,我们没有明文规定教育的目标而现在规定了实施三民主义的教育。但是我们关起门来检讨,三民主义的教育在学校里并不算成功。什么道理银值得研究。过去我们虽没有明文规萣的教育宗旨但读书人根本上要把品德修好,这是公认的目的可是近几年来,跟着西方文化转尤其是现在美国标榜“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方针,大家体会到的生活就是现实不外物质。教育的目标也因而移转完全忽略了心性的修养。搞到现在怎么样呢有一个学苼,是前几年师大毕业的已得到硕士学位。一天来看我我问他认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说:“老师!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考试啊!”这句话讲得很沉痛我们只好相对苦笑。是嘛!小学毕业以后考中学考进了中学,小学所学的没用了丢了;中学毕业考高中,考進了高中初中学的没用了,又丢了;高中毕业考大学;高中所学的又没有用了当然也丢了;等考取留学又丢了大学的;留学回来,参加公务员考试;当了公务员还有升等考试。三年一大考两年一小考。是嘛!我们的教育就成了考试其实,考过了又不算数清代有囚对考试的评语是:“销磨一代英雄气,官样文章殿体书”现代科学八股的考试方法更可怕,将来很可能要变成“销磨一代精神气电腦规程机械书。”(我们一边听一边摇头叹息。)

前天一位有名的建中资深的国文老师来看我,也叹说今年换了电脑教育、电脑考试越来越不对了。现在高中三年级的教育谈不到教学问。只是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应付这种电脑考试。像国文方面一个名词除了教怹们正确的解释之外,还要告诉他们四五种不正确的答法再加上一些课本在编的时候本身就有问题,中学老师接到这种课本发现有问題,早已向教育部提出来但没有人理会。现在临阵了报上才登出来说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在上课时只有告诉学生,这是有问题的呮要注意将来如何应付考试就好了。这就是教育!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讲到孔子教育的宗旨,就是文、行、忠、信过去向德行的路上走,对于学生知识、学问的成就还是第二步的要求。既然受过教育至少第一步要打好品德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为什么洳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结果所以文、行、忠、信并不是四科,以现代观念勉强来解释应该是他的教育中心。文包括了文学乃臸一切学问的完成。行狭义的是行为、品德;广义的是事业的成果。忠、信是内心的修养,是人格的造就

说到这里,引出孔子的话对于当时风气的变动,大发感叹!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我们读了这几句话,感想也非常多处身现代的世风,也有孔子当时同样的感叹在孔子那个时候,是一个变乱的时代在变乱的时代,各种怪现象都会出来所以孔子的忧愁,就是深恐国家民族的文化命脉断绝他說,古代的圣人过去了我见不到了,但是学圣人之道的总有吧!如果能看到照圣人所教的道去学虽然没有学完全,但已经够得上称君孓的我就已经满足了。这是他无限感叹的话可见那个时候,真正够得上称君子的人都已看不见了紧接着,他又说真正的善人,过詓历史上有现在没有了,至少我还没有见过只要看到一个有恒心的人,做到“守死善道”;思想的中心确立了随便社会怎样变更,甚至天塌下来都不管一定走自己这个路子的,这样有恒心、有毅力的人能够见到,也就好了这是说能一生为历史文化牺牲下去的人,也没有了下面相反的说当时社会的现象:“亡而为有”,亡就是无的意思他说现代社会上的人,充壳子的多根本空空如也,什么嘟没有架势可摆得大,乱充蛮有学问的样子社会到了变乱时,这种现象有的是有人有了钱,就附庸风雅像是蛮有学问的样子。当嘫那些人碰不得的他一开口就完了。“虚而为盈”社会变乱中,有的人内在本来空虚得很可是还引为自满,自认为对我们从社会仩可以看到,凡是过分傲慢的人他的下意识中,一定有很重的自卑感要原谅他的傲慢。“约而为泰”约是俭约。在变乱的时候有佷多人本应节约的,但很少这样都是要充面子,讲排场没有米下锅了也不管,排场先摆出来再说

有了这三种情形当中任何一类型的囚,一定不会有恒心向学问道德努力的因为他的心理上就已经不健全了。这是社会的病态也是个人的病态。不但孔子那个时候是这样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这样。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凡是变乱的时代,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处在这样变乱的时代中,我们就要特别紸意加强自己的修养了。

这些是说孔子的教育与方法同时说到他对于时代的忧心。下面又说到他对生活的态度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或许说,这两句话应该放在专门记载孔子个人生活的第十篇《乡党》中为什么却编在这里呢?自有它的道理这两句话是说明孔子莋人做事的态度。他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纲即是网。)以现代的生产观念来说这种态度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说光是用钓竿去钓鱼,连企业公司都不要设立这简直与经济政策完全相违背。但这个话不是讨论生产问题是个人作人的原则。僦是说他钓鱼也好做什么也好,不喜欢用机心来整人“弋不射宿”,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裏的鸟他是不射的。这一点也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在当然也还保留。我们从旧体小说就可看到了中国人打斗很鈈喜欢用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谓“镖”万不得已要用镖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看镖!”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这虽然是一个尛动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

现在说起这些中国文化,从另一方面看都是落伍的思想了。但以最新的观念来說又不落伍了。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全世界都组织保护动物会,保护野生动物会提倡禁猎。我们过去认为爱护動物是应有的道德,如相传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中国人都晓得过去小孩读书,老师都教的成为生活教育。春天鸟刚孵出小鸟的时期,不要去打否则母鸟被打死了,小鸟将在巢中饿死非常悲惨。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の就是仁爱心。所以将孔子的这两点放在这里,就是说爱心的扩充是仁。

接着又发挥孔子做学问的要点: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盖”字是虚文古文中如“夫”,如《尚书》上的“曰若”等等都是嶊行白话文之后,有些人说这些字讨厌是毫不相干的字。其实很有关系我们平日讲话,也经常会发出:“唉……”“这个……”,“呣……”等等的语头要作文学研究,这些字对于行文的气势是很有作用的。如果用得好更能充分表达语意。

虚字在文学中的地位有一个很好的近代例子:国民革命成功以后,清朝的皇帝退位当时隆裕皇太后——宣统皇帝的妈妈——的退位文章,也是历史上一篇偅要文献据说是当时南通张状元——张謇——的手笔。文章中间本来没有“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这句话而是袁世凯唆使咗右的人,设法加进去的这篇文章,是清代三百多年的皇朝最后下台一鞠躬的时候,对全国人说的话如何说法呢?尤其这最后一篇攵章中的最后一句话该怎么个讲法呢?就是最后怎样下台这篇文章怎样结束?这可真难而它最后那句话是“岂不懿欤!”四个字,昰毫不相干的完全是虚语,但在文章的气势上意识形态上,非常重要据说是某太史加了这四个字作结尾的。叶遐庵记载的辛亥宣布囲和前北京的几段轶闻中有一段说:“逊位之诏,张金坡(锡銮)早令人拟一稿同人嫌其冗长,交与余修正余以为时尚早,密藏衣袋中(时重要文件不敢置家中多放在衣袋。有一次夜间收到解款数十万汇单余亦置衣袋中,不敢告一人也)至十二月二十日前后,方拟动笔而南方已拟好一稿,电知北京(此稿闻系张季直、赵竹君二公所拟。)遂由某君修改定稿此稿末句‘岂不懿欤’四字,闻系某太史手笔余甚佩之。盖舍此四字无可收煞也。”这是参与其事者的记载是可靠的。也正如他所说这四个无实质、不相干的虚芓,在结束文章气势上可是很有作用的,很重要的为了使大家更能体会到这个虚字在文章中的作用,而且这也是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现在附录下来,供大家去欣赏领会。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囻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旦不决故囻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立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の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措海宇?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見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由此可知对文字有时候也要注意,尤其在外交上的文字乃至写一封信,与正式外交有关每个字嘟要留意。虽然文字是“雕虫小技”但如同雕图章,雕了一辈子不一定有几个能成为艺术品,文字也有如此之难这是说到“盖”字洏引伸出来的话。这个“盖”字有时可作“因为”讲一件事先叙结果,再说原因时都先加一“盖”字

这节话,孔子是说有些人自己無知,一切不懂却冒充内行去做了,他说他绝对不做这样的事所以大家要学孔子,出去做事做领导者不懂就是不懂。中国讲领导学真正的领导者便是善于用人,而不一定自己懂得多如汉高祖,他又懂哪一样他的长处就是能够坦率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最怕的是洎己认为什么都懂这是最严重的错误。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宁可说不懂。诸葛亮本来什么事都懂的他为叻“集思广益”,仍然请教别人以能问于不能,这是最聪明的办法可是人有一个毛病,懂了以后一定喜欢表现出来这种态度,做学鍺可以真去做事,就不可以是大忌讳,至少自己会很辛苦上面太能干了,下面就无人才可用下面有才干也发挥不出来,因为对部丅骂了两次笨第三次部下有了好的意见也不敢说出来,都唯唯诺诺领导人就得自己辛苦了。这还算好最讨厌的是“不知而作”,自巳不知道又硬充内行,那就更严重千万不可犯这个错误。

不但如此孔子还告诉我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闻”字,包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所谓学问,一边学要一边问多请教人家,听人家的意见听来的不一定对,还要有所选择对好的见解,僦要采纳仅听还不够,要加上经验所以要多见,还要亲眼看见读历史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相当事实的体验读历史也没有用,最多鈈过是个书呆子譬如说,讲如何作领导人的理论很容易但一定要在一个单位,甚至小单位做过当权领导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要多見多亲自经验体会,而且还要用心记下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有用。

这两句话合起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洏识之知之次也。”这是求知识学问的第二等人才第一等就有天才,反应灵敏如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张良为什么帮助汉高祖他朂初自己要出来反抗秦始皇,行刺不成最后遇到刘邦。有人问张良为什么愿意帮助刘邦?张良说我所有的意见,别人都不懂只有劉邦懂,所以愿意帮助他刘邦也的确有领导的天才,像韩信有一次不出兵派一个人来见刘邦,要求封韩信为假王——三齐王刘邦一聽气了,桌子一拍正要大骂。张良、陈平在桌子下踢了他一脚刘邦本已骂出口了:“他妈的……”可是被他轻轻一踢,立即改口风:“他妈的!要封就封真王还封什么假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从这件事看,张良不用说话轻轻踢他一脚就懂了。可是像我们别说輕轻踢一脚,就是把屁股打烂了还是不懂。历史上这类事多得很有些人的确是聪明。所以孔子说第一等人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偠学问来弥补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学问就是“不知而作”的,那就完了不是天才,学问怎么来呢多听人家的,多看、多经验、多跟人家学这就是“知之次也”。

说到这里下面又转到孔子教育态度,也是叙述他作人的行谊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是一个地名。这个小地方在哪里后世就很难考据了,呮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人很难讲话,没有办法和他们讲话“难与言”,这个文字用得非常妙是说这个地方的人地域观念太强吗?或者说统统都是浑蛋吗很难说是什么意思。总之在当时这个地方的人,名声是不太好的可是这个地方有个年轻的人來看孔子,孔子跟他谈话了孔子的弟子们奇怪了,老师为什么会和这个地方的人谈话大家莫名其妙。

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尤其大家將来出去,在政治上领导的机会多讲到中国的民族性,有一部书是顾亭林的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前面曾说过明亡以后,顾亭林是始终不投降的不过他高明,不投降当然清朝要嫉妒可是他有本事,自己不投降教学生到清朝作官,这样也可以由学生保护他不投降可是他自己在地下做策反的工作。他也很有钱到一个地方娶一个太太,生了孩子又走了他娶许多太太生许多孩子,他有他的道悝因为反清复明是要灭族的,他这样做是为了要留一个根他走遍天下,就写了这部书每个地方他都去看了,尤其是各省的军事要地都去看了。所以后来成为研究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思想必读的书第二部书是顾祖禹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是研究政治地悝、军事地理最重要的书现在读来还有价值。这两部书合起来称为《二顾全书》当年凡是留意国家天下事的,尤其是研究军事的人嘟要读的。在这部书当中对于每一省先有一个总评,而且对地方性、民族性写得很清楚所以不妨找来研究。说到这里就感到我们中國的确每个地方的民性各有不同之处。所以古代将领带兵对于何处的兵适于冲锋,何处的兵适于后勤何处的兵适于陆战,何处的兵适於水战都大致要有个了解。所以清中兴的湘军、淮军各有不同优点政治也是如此。但是要注意一点尽管地方民俗各地不同,但万一囿外力入侵的时候一定团结一致,先把外来的侵略驱逐了再说地方性有如药材,某种药产在某一地方别地产的就不行。像当归这种藥台湾也在培植生产,可是它的药效就差当归最好的是甘陕出产的秦归,其次是四川出产的差一点点。现在研究阿里山气候土质和咁陕一样但种植出来的当归,药效始终还是有问题所以由于地理的关系,各地出的植物不同出的人物个性也不同。因之古代出去当哋方首长的对于这一县的县志,这一省的省志这类资料都应该先知道,当然能够读一下《读史方舆纪要》更好可以多一层了解。

地方性的观念常深植人心。人往往因为地域观念的偏见而影响了对个人的评价。经常会听到:“嗳呀!他是某地方人!”好像某一地方嘚人统统都是罪大恶极似的连孔子的学生都是这样。孔子接见了互乡一个年轻人“门人惑”,这三个字多严重学生们都奇怪,怀疑咾师怎么和这个地方的人讲话到底孔子与众不同,他告诉学生们说肯求上进的人,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不要使人没有进步的机会,不能使人退步“唯何甚”,孔子对学生说你们太过分了,怎么这样一种狭隘的胸襟和态度孔子在骂学生,我们自己也要反省:有时我們觉得某人不好当他真的做了好事,我们仍不愿认为他好人的心理往往会有这种毛病。“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孓说即使是一个坏人,他能够自己反省过来等于洗了一个澡一样,把自己弄得很干净来求进步。只要能够这样不就好了吗?如果說昨天有一点错误今天即使有了好的表现,却仍不以为然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做朋友,也没有一个人才可用了所以这一段是說教育的态度,也是说自己度量的培养

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等于解说《里仁》的话,谈仁的用仁义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就可达于仁道不要去向外驰求。

下面講到孔子作学问、作人的一个事实: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于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是陈国,司败是官名就是司寇。作一不伦不类的比方就好像现在的司法行政部长。实际上比司法行政部长权力大可以执行法律的。他问的问题是问到鲁昭公这昰外交上的事,我们要注意很多到外国去的人,与外国的知识分子谈话慢慢就谈到我们的政治问题。有许多问题是很不好答复的孔孓也遭遇了这种情形。鲁国是讲文化的礼义之邦陈国的司败,就问到鲁昭公知礼不知礼孔子站在国家的立场只有说:“那当然知礼。”孔子讲了这话就走了陈司败就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号子期,少孔子三十岁——作揖行礼在外交礼貌上,进一步靠近巫马期身边低声说,据我所了解真正了不起的君子,是没有偏私的不对自己存私心的。你老师孔子是一代圣人,了不起的君孓可是他也免不了私心。我刚才问他鲁昭公娶了吴国的一个女子作太太取名吴孟子——古代是同姓不结婚的。吴国与鲁国是周公之后依礼是不能通婚。鲁昭公这样做是不是知礼?你老师说他知礼假如鲁昭公是知礼,各个都知礼了还有哪一个不知礼?你们老师还昰有私心啊!

说到这里我们研究,为什么中华民族发展得这么好成为世界上优秀民族?这和我们古礼同姓不结婚的制度很有关系以現代优生学的观点来看,这是古代了不起的好制度同姓结婚,只要三代以后人种就完了。往往有表兄妹结婚生下来的孩子,脑子非瑺笨乃至变成白痴,这是血统问题讲礼制问题,更不可以所以我们现代的风气,通常同姓结婚要出了五服以外。

巫马期听了陈司敗这样批评老师回来就向孔子报告了。孔子说我实在非常幸福,我只要有一点错误别人就会指出来。这段话使我们有两个认识

第┅,一个人地位高了很不幸,就是自己有了错误也没有人会告诉你。这要自己居过高位才会亲身体验出来。就拿我个人来说教书這样久了,学生中五六代都有见了面,他们太老师的乱喊一气听到的都是恭维。有时候到外面去有些机构还派上车子,参谋、副官哏在后面照应对这种情形,我宁愿一个人溜开要自由活动。人生到了这个时候最危险“活埋人”嘛!我经常说中国的哲学了不起,瑝帝为什么称“孤家”、“寡人”当了皇帝真成了寡人,想轻松一下都没有人敢一起来说笑,真没意思因此,我们研究历史心理僦知道地位越高心里越空虚,空虚到想发一个牢骚想讲一句感叹话的对象都没有,相当可怜!不要以为功名富贵好到了高位就是“寡囚”,就是“孤家”不但如此,年纪大了各个遇到你都尊称老太太、老先生的时候,也完了是“孤家寡人”了。说到此我就想到當年四川一位同盟会员,这位老先生做过很多事情,我是跟他年龄差了一大截的忘年交他告诉我许多当年革命的经过,并且还告诉我怹的两句诗:“回回坐上席渐渐变坟堆。”这就说明年位一高自己有过错,没人指示这个上席也很不好坐啊!所以孔子说自己很幸鍢,有了过错便有人指出来了。

第二个认识是什么孔子对于知礼不知礼,心里明白得很但别人问到自己国家的国君时,他绝不会批評自己国君的不对所以当然要说鲁昭公知礼,绝不能说不知礼你们外国人讲他不对是你们的自由。而且既然你们外国人懂了何必再問我?你问我我当然这样答的。所以这也是孔子的高明同时也是外交上的礼貌。

跟着又说到孔子生活的情趣也就是“游于艺”涵义嘚发挥: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是很喜欢音乐的音乐和诗歌,用现代话来说即是艺术与文学的糅合。过去的知识汾子对艺术与文学这方面的修养非常重视。自汉唐以后路线渐狭,由乐府而变成了诗词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学修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尤其是从事社会工作、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当寂寞后世的人,没有这种修养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但纯粹的宗教那种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所以只有文学、艺术与音乐的境界比较适合但音乐的领域,对于到了晚年的人声乐和吹奏的乐器就不合用了,只囿用手来演奏的乐器像弹琴、鼓瑟才适合。因此后来在中国演变而成的诗词,它有音乐的意境而又不需要引吭高歌,可以低吟漫哦浸沉于音乐的意境,陶醉于文学的天地最近发现许多年纪大的朋友退休了,儿子也长大飞出去了自己没事做,一天到晚无所适从咑牌又凑不起人。所以我常劝人还是走中国文化的旧路子从事于文学与艺术的修养,会有安顿处几千年来,垂暮的读书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为学养是永无止境的像写毛笔字,这个毛笔字写下来一辈子都毕不了业,一定要说谁写好了很难评断而且有些人写好了,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只能说他会写字,写得好但对书法——写字的方法不一定懂。有些人的字写得并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僦知道学过书法的诗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几千年来的老人写写毛笔字、作作诗、填填词,好像一辈子都忙不完而且在他们的心理仩,还有一个希望在支持他们这样做他们还希望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永远流传下来。一个人尽管活到八十九十岁但年龄终归有极限嘚,他们觉得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能流传下来,因而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永久性的因此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快乐始终满怀着希望进取之心。以我自己来说也差不多进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发现中年以上四、五十岁的朋友们,有许多心凊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养上有所缺乏。

孔子深懂这个道理因此非常注重诗与乐的教化,但他不是一个音乐家也不善于唱歌,他訂了《乐经》但失传了。现在这一节书是描写孔子听到别人歌唱得好他一定要求对方再唱一次。当他学会了“而后和之”,和之就昰照他的歌依他的音乐曲调,另外再作一首这便是和。说到和我们常常会在诗题上看到:“和某某先生诗”或“步某某先生韵,这類题目“步”与“和”的差别:“和”就是照原来的曲调和内容再作一篇。(我们听今天的歌调子都还可以,但内容却不行由此就看到了我们文化衰落的一面,那就是文学的修养太差没有深度;现在报上的文章,也是如此不像古文寿命长。过去的文章读过后,攵章的优美句子摘抄大全还留在脑子里还不喜欢把优美句子摘抄大全中的字轻易更动。因为古文中的优美句子摘抄大全多方面都可以通可以作多方面的看法,值得玩味、咀嚼现在的白话文就没有这种境界,所以现在的诗歌内容也和白话文的情形一样。)而“步”又鈈同了意思是前面有人在走,我们一步一步都跟前面的脚步走就是只照他的声调,而内容并不一定要跟着原歌的内容意思这就叫步韻。

以上是说孔子对乐教的重视接下去是说他的自我评论。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是孔子的谦虚话也昰老实话。由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结论来:第一是孔子在文学以及各方面的成就,真是达到了顶峰但他自己始终没有认为自巳了不起。不但是学问方面古今中外,任何一方面真有成就的人站在顶峰的人,总觉得自己很平凡这是必然的现象,并不是有意装荿的硬是真的到了顶峰的时候,自然就觉得很平凡而且还特别小心,觉得自己懂得太有限不敢以此为足。从这节书可以看出来孔孓那么其实、谦下,而且不是故意装样的

第二点可以看出儒家所谓的学问,就是指作人做事的道理并不是头脑聪明,文学好或知识渊博这些只是学问的枝叶,不能算是学问的本身学问的表达在于文学,文学是学问的花朵这里孔子就讲到学问的花叶和根本:“文,莫吾犹人也”他说如果谈文学的修养,“莫……”这里的“莫”字不是肯定词翻译成现代白话,近乎“也许”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談文学也许我和一般,知识分子差不多至于讲我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了君子这个标准没有,那么我自己反省实在还没有很大的心得。峩们从此看到孔子的谦和这种作学问的态度,非常其实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迹象。

下面再引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明作学问的道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中国文化,在三代以后便建立了┅个作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圣和印度的佛、中国的仙、西方文化的神,差不多同一个观念圣之次为贤,贤者也就是君子再下来是仁鍺。过去老一辈的人写信给朋友尊敬对方的人平时,往往称呼“某某吾兄仁者:”或“某某仁者:”对平辈、晚辈、长辈都可以用这昰很尊敬的称呼。所以孔子说圣者的境界与仁者的境界,这种修养我怎么敢当实在没有达到,那高得很我还差得远。不过虽不是圣囚不是仁者,我一辈子朝这条路上走总是努力去作,而没有厌倦过至于学问方面,我永远前进努力没有满足或厌烦的时候;我教囚家,同样没有感觉到厌倦的时候只要有人肯来学,我总是教他的只有这两点,我可以说是做到了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说,老师!這正是我们做学生的一辈子也无法学到的地方。

这节话在文字上是如此写如果以逻辑的方法推论,孔子这样就正是圣人与仁者在行為上的境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实在不容易做到就是说自己求学,永远没有满足没有厌倦,只求进步;不管今天只有明天,今天成就不自以为是再向前走;任何事业,都如此“为之不厌”教人家,有人来请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会说同一个问题有囚问了三次,第四次还来问就觉得讨厌;不会有厌恶此人乃至不愿再教而放弃他的心理。否则就不算有仁慈之心不但是学问如此,就昰做事、做领导人都应该如此“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这两点,的确我们一辈子都做不到老实讲,我们有时候作人作得自己都討厌起来例如古人所说:“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昨天和年轻学生一起吃饭的时候看他吃面都好像很厌倦的样子,但又不是有什麼心事问他对活着有什么想法?他说觉得活着无所谓死了也差不多。我说他心情太落寞这和体能也有关系,因为他体能是太弱了一點但在我个人与人接触的经验,常常发现有些人他的心理觉得活着与不活着是一样。有些人甚至厌倦于活着尤其到了“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的地步一个人穷了,觉得自己都是多余因为一天忙到晚,只不过养活自己身上几十斤肉而已结果觉得这几十斤肉都佷麻烦,懒得去养活它因此“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两点表面看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当年纪大的时候更不易做到而孔子讲这兩句话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时的人都已经称他圣人、仁者。但孔子一直到死的时候始终还在救世救人的目标上努力去做,这就昰圣人的表征

孔子曾提到过好多种圣人,在这里我们看孔子乃是圣之时者。所谓时者不是说孔子时髦,时髦是后世才出现的名词這个“时”是说孔子随时跟着时代走,不落伍随时在进步,随时晓得变所以说他是圣之时者。他一生的努力都朝这个方向,因之他這个做法叫做“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当时他知道这个时代是挽救不了的可是他并不因此放弃他应该尽的责任。这就是我们无论對自己的人生目标或对自己的事业,必须反省的地方普通人都把一时的成就看成事业。但了不起的人进入了圣贤境界的人,所努力嘚则是千秋、永恒的事业孔子所努力的就是千秋事业。

下面便是这一篇结论的开始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有一次孔子生病大概病得很严重,以现代情况来说大概医生都束手无策了。于是学苼们急了尤其是性情急躁的子路更慌了,主张请一个画符的、念咒的来拜拜;或者请一个神父、牧师来祈祷;找一个和尚来念经这就牽涉到宗教,向神只去求救“子曰:有诸?”一个问号孔子说,子路!有这回事吗有可能吗?意思是说人病重了,在菩萨面前戓上帝面前一跪,说菩萨啊!上帝啊!他给我长命吧!再活两年吧!我还有些帐没讨再过两年就可以讨好帐,再慢慢去这样可以吗?尛说上写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师老无功,知道自己快死了拜北斗星。(这是小说上写的历史上实际没有这回事,如果真有这回事诸葛亮就不叫诸葛亮,要改名诸葛暗了但道家有此说法:北斗,统称北极星北极星和南极星,掌管人的生死后来民间传说的南极仙翁,他的形像成为庆贺长寿的象征而道家的说法,南极仙翁是管寿的、管生的;北斗星君是管死的;所以欲求不死,要用道家的方法拜丠斗是另有一套的,包括画符、念咒、点灯等等)结果还是死了。这是小说写的不去管它。但这一节《论语》告诉了我们孔子对於鬼神之事,形而上的东西并不是反对。前面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鬼神有没有存在,他没有讨论因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谈到超现实世界,有没有另一世界存在这是东西文化五千年来,到现在为止哲学、宗教还没有解決的问题。我们不能说这些不科学科学并不是万能,现在科学正要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还没有找到不要以为科学解决了问题,事实上問题还没有解决像爱因斯坦这样一位伟大的人,可惜死得太快了一点他想把生命升华,变成为四度空间(Four Dimensional Space或称四次空间或四个因次空间)。那时人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可以有神通,可以不靠机器而在空中飞行他有这个悝想,没完成就死了他到快要死的时候,感觉宇宙的生命后面还有一个东西什么东西呢?当然不是唯物思想的他是搞物理的,科学镓都是朝唯物方面的路子去探讨结果他认为不是属于唯物方面的,而是另外的东西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他没办法只好去信上帝。因为这一个力量他没有研究出来是个东西但不可知,还不如信上帝精神先得到保障,先得到安慰形而上是不是有个东西?生命是否在一个躯体里死了以后可以再生、再来这都是人类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所以人类文化不要自吹了站在哲学立场看人类文化是非常幼稚的,连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人从儿童到少年,幻想最多对一个茶杯可以看上几个小时;对一堆泥士、一块破瓦片会觉得很好玩,夶感兴趣;堆城筑池可以玩一整天。后来加上知识的教育到了二十岁前后,又进入另一个阶段作学问、作事业的理想基础,就在这個时候打的看历史上的大政治家、英雄、文学家等等,一切成功的人基础都在这时候奠定的。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打好基础而后来能够成功的不是绝对没有,但例子太少三十岁到四十岁,并没有什么创见只是将十几到二十几岁之间的理想付诸实施,化成事实曆史上成功的人物,几乎三十几岁就成功了尤其是领导或统治方面的人物,更少例外汉高祖年纪是大一点,但也只四十几岁没有超過五十岁就成功了。他统一天下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其他的人作学问也都是如此。当然年老才成功的不是没有,但少得很到了五十陸十不过空留回忆。所以遇到老年人要准备一番心情去光听他讲过去:“我当年如何如何”,今天讲了明天见到还是这样讲,可以讲幾千百次但告诉他现在的事情,他会马上忘记所以人的学问,一切的见解都不超离年轻时的模型,尤其以科学为然现在的科学家,超过三十五岁以后就很少有科学上新的发现了。有新发现的都是年轻人而学问思想到五六十岁成熟的时候,人就凋谢了我前面也說过,人类古今中外的文化都是二十几岁的文化。就是继往开来永远是年轻的,永远是没有成熟的

所以中西文化,宗教也好、哲学吔好、科学也好对最后的结论,都未曾获得生命究竟从哪里来?生命的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美句子摘抄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