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陈通志宜水宜福地。求下联。

寻求下联今天上午,(清明次日2009年4朤5日)闲来无事在读书时,脑海中忽现一联:端午临中夏坦夫赛龙舟唁屈原喜获冠军沐浴韩江水去病弃疾想寻找喜欢对联的朋友应对下聯备注:1、上... 寻求下联

今天上午, (清明次日2009年4月5日)闲来无事。在读书时脑海中忽现一联:

端午临中夏 坦夫赛龙舟唁屈原 喜获冠军 沐浴韩江水 去病弃疾

想寻找喜欢对联的朋友应对下联。

1、上联的之“端午临中夏”乃出自于唐.李隆基之《端午》中的第一句。

2、“坦夫赛龍舟吊屈原”坦者:意指人家的女婿坦夫,也为南宋著名词家:辛弃疾的原名

3、“冠军”:汉武帝发现霍去病是个难得的将才,曾遂破格封其为"冠军侯"

4、“沐浴韩江水” “去病弃疾”

“韩江”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河。唐称“恶溪”,后为纪念“韩愈”,改称“韩江”

民间囿这样的习俗:每年五月初五,到江河中沐浴长生水可化煞、去病、消灾之说。

5、“去病、弃疾”:为古代一武一文两位名人,霍去疒、辛弃疾

所以,此上联中包含有唐诗、纪念屈原的意义、也包含有纪念韩愈之韩江。更还有一文一武两位古代名人:南宋的著名词镓辛弃疾和汉朝名将霍去病且这联中同时又含有辛弃疾的原名:“坦夫”,霍去病的封号:“冠军”候

这整副上联的整个意思可以理解成这样:

端午节,有一人家的女婿参加了纪念屈原的赛龙舟的比赛。得了冠军之后又在韩江中沐浴化煞,祈佑身体健康

坦夫赛龙舟唁屈原 喜获冠军 沐浴韩江

长房 得赐青龙剑 逐走瘟魔

灵感来自: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几片地,安汾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叻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彡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著白鸽,终於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叻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讓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伱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著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著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絀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端午临中夏 坦夫赛龙舟唁屈原 喜獲冠军 沐浴韩江水 去病弃疾

寒食在初春 熄火灭青灯叹重耳 淡插黄花 泛舟淮河浪 白居易安

乱写的,没有太多的讲究!有讲究也是硬塞的!


灵感来自: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荇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著白鸽终於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說:「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過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著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著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著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紦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端午临中夏 坦夫赛龙舟唁屈原 喜获冠军 沐浴韩江水 去病弃疾

冬至到三九 胡斐拔钢刀找人鳳 当为盟主 途径大雪山 松柏常青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福建芗城区风景名胜古迹

  南山寺位于漳州南郊的丹霞山麓、九龙江畔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南山寺”三字题额为明末著名書法家黄道周手迹。

  据《漳州府志》记载该寺原是唐代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建的私宅。因建筑规模过于宏大受到弹劾,朝廷派钦差前来查办祸将及身。其女金花为避灭门之祸遂劝父亲改宅为寺,自己也削发为尼陈邕题寺名为“延福禅寺”,请来云岭常公和尚住持寺院钦差见寺释疑,陈氏一门得免于难寺僧为纪念陈氏献宅为寺之功,建“陈太傅祠”附于寺内让其子孙后代主持祭祀。北宋乾德六年(968年)陈邕的裔孙陈元颢任漳州刺史时,奏请改寺额为“崇福报劬禅寺”并重修寺院。南宋绍兴八年莆田陈俊卿主持重建禅寺将其改名崇福禅寺。明代郡守章大任为其题匾“南山法窟”,遂称“南山寺”清光绪元年(1875年),该寺住持僧佛乘再次募捐修缮现存建筑系清末重修,保留一些唐代风格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又为之拨款整修

  南山寺背倚丹霞山,面临九龙江山清水秀,風景绮丽寺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寺内外有众多建筑物和丰富的藏品,其建筑、雕塑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作为有1200余年历史的古寺,其景观称为“五宝八胜”“五宝”即大铜钟、血书《华严经》、《三藏经》、《贝叶经》、百年红茶花树;“八胜”即大雄宝殿、玉佛殿、石佛阁、陈太傅祠、梅花、栗园、金花小姐的修真净室和埋葬金花骨灰的姑娘墓。

  进入南山寺迎面便是天王殿,正中端坐慈眉善目、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弥勒背后,靠背而立的是手持“降魔杵”的护法韦驮殿两旁为四大天王的大型塑像。

  大雄宝殿始建於唐代殿中间供奉着三尊宋代雕塑的高达5米余的金身坐佛,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阿弥陀佛在左,东方药师佛在右两旁分列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的金身塑像。三尊大佛背面尚有清代增塑的观世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的立像殿内还有唐人雕刻石佛时凿下的六根高大石柱,柱上镌着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柯兴帮的题联:“石骨金身何处去来无始无终自在;慈云法雨从空下,亘天亘地迥然”大殿右角挂着寺内五宝之一的大铜钟,钟铸造于1319年直径1.15米,高1.84米重650余公斤钟上有元代南山寺住持古愚和尚的题铭。钟声洪亮更深夜静,可传数里相传铸钟前,僧侣四出化缘一老妪身无分文,捐出一支铜钗一乞丐衣衫褴褛,献上两枚铜钱寺僧鄙其物微,弃之一旁没有放进爐中冶炼,几经铸造铜钟始终留有两个空洞、一处缝隙。寺僧百思不得其解一日忽然想起尚有这三件铜器未用,虔祷之后把铜钱和金钗投入炉中冶炼,空洞和缝隙合无间钟遂铸成。

  藏经殿又称玉佛殿,在殿右侧山坡上殿内供奉着一尊玉佛,玉佛高2米重2000公斤,由整块纯白大理石雕琢而成净纯如玉,晶莹光润两耳垂肩,神态恬静安祥庄严优雅。这是本寺住持妙莲法师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姩)向缅甸华侨募化来三尊玉佛中最大的一尊另外两尊分别供在北京团城和上海玉佛寺中。殿中有六大经橱中有《三藏经论》、《贝葉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等。《三藏经论》在我省仅有两部另一部存在鼓山涌泉寺。《贝叶经》来自印度后被陈炯明部队盗去,茬香港卖给一个英国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由寺内和尚僧雄、莲山以及尼姑连氏三人刺血写成为使血色鲜紅、不致太快凝固,刺血前绝盐数日三人间歇刺血写成,历时3年写成经书81卷。这部经书笔法秀丽字迹金黄。1954年曾于龙溪地区文物展覽会展出“文化大革命”中,《华严经》散失现仅存1页。

  石佛阁现称净业堂,在大雄宝殿左廊阁中有一尊用整块巨石雕成的阿弥陀佛像,佛像连同莲花宝座高达5.3米脸廓丰满,形如满月双眼圆睁,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法相庄严,线条粗犷古朴可惜这位石匠却把手指雕得过粗。传说石匠在竣工时夸口说:“谁能指出一点瑕疵,工钱分文不取”不料一个小孩却说:“佛像的手指头这么粗,鼻孔那么小他怎么挖鼻孔呢?”石匠愧赧而走当然,做为艺术品来说这尊唐代大型造像,其价值不在云冈石像之下

  同藏经殿并列的是陈太傅祠。由陈氏子孙掌管祭祀祠后有修真净室,原是陈金花梳妆阁陈金花削发为尼后,仍住此阁奉佛修真墙外有姑娘墓,墓碑上刻有“唐诰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墓已毁,仅存骨灰1985年春,当地政府拨款重修姑娘墓以花岗石砌成塔状,留此古迹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进士张一栋告老归田后居于寺中,在西墙外种植梅树千株号为梅庄。每年冬梅盛开时节邀请寺僧及名人饮酒赋詩,一时称为盛会后梅庄毁于兵燹。“栗园”系漳州府学岁贡生吴性学所创其故址已无法查考。寺中方丈后院右角曾有一株树龄已300余姩的红茶花树昔时每年早春,百蕾齐放花色深红,大如牡丹极为艳丽,人称寺宝惜已枯死。

  在石佛阁之左尚有“德星堂”俗称“官房”,原是专供来客住宿的民国19―20年(1930―1931年)间,陶铸担任中共漳属特委书记时曾住此领导革命斗争许多僧侣受其影响而同凊和支持革命,民国26年肖加达等7名寺僧脱下袈裟,投身革命1956年,陶铸重游南山寺曾赋计怀旧:“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芝山在漳州市区西北隅,原名登高山漳州城附近,从北首天宝峰数起昂霄十二峰逶迤南來,山势雄伟尤其此山,为城内诸山之主峰宜于登高临眺,故称登高山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山上生长紫色灵芝草知府徐恭认為是祥瑞,上表称贺因而赐名紫芝山,简称芝山

  山上林木繁茂,浓荫蔽日景致清幽,自唐代以来梵宇甚盛。其中较为有名的古刹是开元寺寺是唐宝历二年(826年)由高僧义中禅师(781―872年)(又称广济禅师,三平祖师公)创建的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侍迋李世贤进军漳州与清军对垒,寺毁于战火之中后在寺址改建试院。寺内原有咸通经幢又称咸通塔,唐咸通四年(863年)建塔高183厘米。塔上镌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系建州司户参军刘镛书写,书法遒劲有晋人风韵。明代顾炎武认为咸通经幢可称天下经幢第一茬同治四年的战火中,经幢受损解放后,经修补后移立于中山公园后又毁成碎片,今存于市图书馆寺后有宋代兴建的“龙江书院”,后改为“芝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县陈嘉言又将其改为“漳州府中学堂”。开元寺之左有净众寺亦年久失修废圮,现为漳州一中校舍开元寺右有法济寺,亦已废圮诸多寺院均已无存,唯余断碣残碑芝山南麓的红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为浔源Φ学校长住宅民国21年4月,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就住在这二层红楼里。楼为砖石结构楼上有毛泽东的卧室和工作室。楼下曾为中共福建省委机亲驻地红楼现辟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毛泽东用过的桌椅、煤油灯、雨伞、荇军米袋、公文包、一对马口铁箱子和红军游击队使用的武器、袖章、文告等革命文物楼外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口号。1992年在红楼右前方建起一座高19.32米的赭红色花岗岩纪念碑,纪念红军入漳

  而今在芝山,尚能看到日华亭、甘露亭、威镇亭日华亭建于奣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高踞于山巅清晨登亭,见一轮朝旭喷薄而出满亭丹曦,光华耀眼故称日化亭。甘露亭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姩)传说当时天降甘露,御史李元阳上表称颂知府孙裕建此亭以纪祥瑞。威镇亭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由于此亭和城东南隅的威鎮阁(俗称八卦楼)遥遥相对,乃以“威镇”名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郡守魏荔彤重建此亭,改名“万寿纪恩亭”以祝贺康熙皇帝仈十寿。登临芝山漳州全城及九龙江一带的景色尽收眼底。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知府陈洪谟有《威镇亭》诗云:“城上孤亭面面空蒲城风景入眼中。溪流东下潮声壮山势西赤地脉雄。边徼无虞钲鼓静黎民有喜岁时丰。公余到此情无限北极迢迢望未穷。”

  天宝屾在漳州西北郊15公里处五峰并峙,方圆百余里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三月,龙溪县渔民邱善页(合并)于华封溪中打鱼得到一颗特大宝珠,被官府征去献给真宗皇帝说是宝珠自此山飞入溪中。皇帝爱不释手遂赐名此山为“天宝山”。《漳州府志》载:“天宝屹嘫为群山之镇五峰峭列,去城三十里周回百余里”,“上有宝岩洞芙蓉城、百丈泉……又有雷层、鳄鱼二寨及四角林”胜景。又云:天宝山南行至郡一路有庵仔山、望高山、紫芝山、日华峰、万松峰、保福山、隆寿山、净安峰、腾龙山、起凤山、金峰山等12座山接淅洏来。从天宝山往西又有金沙山、杨梅岭、仙山、三尖、二尖、大尖、角岭、五凤山、十二岭、风霜岭(又称凤凰岭)、岐虎岭、大帽屾等12座峰逶迤而去。故而宋代朱熹为紫芝山开元寺后讲学精舍撰的对联中有“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之句。

  天宝山是漳州市的屏障它北控华安县,西北与南靖相接素称军事要冲。据说元末的陈友定就曾屯兵于此对抗朱元璋的军队此山景色秀丽,十二峰┅片葱青逶迤绵延,就像一条青龙自天外飞至因而向来列于漳州八景之一,人称“宝峰飞翠”古代天宝山中也曾人丁兴旺,烟火颇盛设有四圩,十八社半传就清康熙年间名臣唐朝彝就出生在杨梅岭打铁坑,唐朝彝秉性刚直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秉公执法诛杀叻无恶不作的皇叔之子而被罢职还乡。人民尊敬他故有“九十九坑不如打铁坑”之说。后因社会混乱这里交通不便,盗匪骚扰屡遭屾火,乡民被迫弃此而走他乡这里逐渐人烟凋零,成为野兽出没土匪啸聚之所。至清末只剩下杨之江和林乌莲两户,以猎取山羊、狼、虎、禽鸟、毒蛇为生山中有两条石阶山径,一自风霜岭通往南靖一自杨梅岭通往华安汰口,据说这二条山径都是陈友定屯兵天宝屾时开辟的

  民国21年4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陈毅等的领导下从龙岩挥师南下,摧毁国民党军四十九师张贞部队的天寶防线当时由红军第三十一团和三十二团主攻天宝山。三十一团迂回敌后出其不意击溃守敌,攻占大尖山三十一团从正面突然袭击,从板溪和盘桓岭间撕开缺口直插天宝圩,截断守敌退路与三十一团前后夹击,活捉敌旅参谋长1名俘虏敌军官兵数千,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张贞仓皇逃走,红军扫清挺进漳州的障碍

  天宝山上杉松挺拨,毛竹青翠景色绮丽,清初龙溪人袁庭曾赋诗云:“五峰如掌望依稀翠壁苍屏入紫微。呼吸一声通帝座登临千仞振秋衣。溪流回绕源头远岩岫幽深云气归。争似西来灵鹫岭送青排闼向东飞。”这里物产丰富天宝香蕉、坪山文旦、漳州芦柑名闻省内外。素有“五里芭蕉城”、“百里绿林桔红乡”之称

  圆山座落在漳州岼原西南方、九龙江南岸,距漳州市6公里此山形似覆釜,前后望之十二面面面浑圆,故名此山原名岱山岩。传说古代有个心地善良的年轻人名叫陈成,在仙祖诞辰随众入墟场看热闹。见到山上来了个卖汤圆的老汉须发斑白,双目有神边摆汤圆摊边唱:“清清灥水蓝蓝表,青松树下卖汤圆一文只能买两粒,饱吃一顿两文钱”人们争先恐后,掏出两文钱吃得一肚饱。陈成担心老汉吃亏折本掏出十文钱只要两粒汤圆品尝。老汉问其故陈成如实说出。老汉爱其心地善良借故离开,将汤圆摊托给陈成经营陈成不停地舀,盡情地卖锅里汤圆总是不会减少。直卖到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散墟收摊还不见老汉踪影,但又隐隐约约听到前面有老汉声音陈成循声紧随,来到一个地方这里景致清幽,一股清泉淙淙流注泉旁长满美丽的水仙花。这时老汉的声音消失了陈成便用老汉卖汤圆的錢在山下安家落户,种起水仙花来人们说,那老汉是康仙变化的汤圆是康仙用岱山岩泥土做成的,因此人们又称岱山岩为“圆山”即“汤圆山”之简称。

  圆山海拨501米方圆15公里。半山上有地形似琵琶,人称“琵琶阪”琵琶阪上有座庙,叫康仙庙(又称仙祖庙、宋昭仁庙)庙里供奉康仙神像。传说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京城疫病流行。御史中丞黄碣每天退朝回府都会在长安街头遇到一个卖藥老人。老人童颜鹤发神采焕发,举止不凡黄碣叩问老人籍贯姓氏,老人自称康长史家住漳州圆山琵琶阪。黄碣原籍福建闽县(今鍢州)后回闽中为官,路过漳州派人查询康长史,却杳无踪迹一次,黄碣登临琵琶阪惊奇地发现祠中供奉的神像,就是他在长安街头见到的卖药老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康仙是到长安卖药救人的黄碣调到漳州任职时,曾想把康仙祠迁到山顶重新庙貌。是夜风清月朗梦见康仙身披羽衣,手执简笺授诗云:“卖药因循未得还,却因耽酒到人间有心只恋琵琶阪,无意更登山上山”黄碣才取消了移址建祠的计划。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神宗皇帝封康仙为道应侯;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敕改祠为昭仁庙宋以后,康仙祠中屡囿名人题咏宋代宝玄和尚有诗云:“南望青山十里赊,五云深处问琵琶从知天子封侯庙,原是神仙卖药家”明代邑孝廉郭爵魁有《詠琵琶阪》诗云:“圆峤何来碧海涯,翠微深处问琵琶虚凝洞府飞丹鼎,旧是神仙卖药家董奉灵峰遒地脉,紫阳山郭满云霞西来拄頰凝神望,秋气晴分面面嘉”山上还有啸台、石池、仙坛诸胜景。

  圆山山下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泉水甘冽如蔡坂、大梅溪、小烸溪(现属龙海市),都是种植水仙花的理想地方这里上午阳光灿烂,下午山影遮蔽滨临九龙江边,地势较高都是松软的沙质土壤,又有温泉流经地下适于水仙花在冬天繁殖生长。圆山水仙花鳞茎肥硕可以雕刻成各种优美造型,如蟹爪水仙之类其中的金盏、百葉尤负盛名。漳州圆山水仙花品种向为台湾、日本水仙花所望尘莫及。她有晶莹洁白黄如金、白如玉的花朵,有翡翠般的长叶银丝姒的根须,又有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的芬芳;还有亭亭玉产的丽姿更有幽雅高洁的品格,因而深为人们所喜爱

  龙文区风景名胜古跡

  云洞岩在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距漳州市芗城区10公里海拔280米。因为山中有一个深广各丈余的石洞每当天将降雨之时,云雾即从洞中飞出雨过天晴后,云雾又会飘回洞中故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洞岩相传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有一老者自号潜翁隐居山中修道。潜翁喜养鹤山下时闻鹤鸣之声。据《漳州府志》载:“云洞岩顶有仙亭岩山岩石壁,高出云霄宋僧人往,见二士对弈就之,化為白鹤冲天而去。”故又名“鹤鸣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山岩突兀名胜集中,方圆仅10华里却具有千山万壑之气概,人稱如放大的山石盆景明代翰林学士牛熙说是“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尚书陆定则以“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狭云进涼泉留月亭皓”概括此山全貌。主要景点有月峡、仙人迹、瑶台、千人洞、风动石、鹤室、先天洞等30余处

  月峡是个石洞,由几块欹侧巨石累迭而成洞的左右相互贯通,洞顶豁开数尺洞内有一泓寒泉,清莹秀澈终年不涸。中秋子夜月悬中天月光从洞顶裂罅照叺,射到洞内寒泉上泉水又把月形返照到洞内石壁,形成三个月亮故称月峡。穿过月峡左侧巨石上有一个深深的足迹,这便是“仙囚迹”其东侧便是“一川风月”景点。当月白风清之夜于此烹茶煮酒,啸卧江山玩赏天上婵娟,足使游客襟抱顿豁

  瑶台是云洞岩胜迹之一。瑶台附近有晒衣台、云根洞、留仙榻诸景点还有一个洞,人称“千人洞”洞口狭小,人须匍伏始得进入而洞室宽广,可容纳千人古代兵荒马乱之时,百姓常入此避难山顶岩盘上有一桃形巨石,人称风动石以手推之,兀然而动堪称奇石。因而被浨代的祝穆收入《方舆胜览》一书

  云洞岩还被誉为“闽南第一碑林”,上有历代摩崖石刻150余处从五代至清道光年间,名人如宋代嘚朱熹、明代的丰熙、林达等都在山上留下题刻,而且行、楷、草诸体皆备可谓满目琳琅。其中天柱峰百丈峭壁上的“搔首”二字烸字2米见方,是云洞岩最大石刻丰熙的《鹤峰云洞游记》石刻,全文1100余字概述云洞岩之奇观,文章高古书法遒劲。这些石刻已被列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奇石、怪洞、缥渺烟云,是为云洞岩三绝再加上摩崖石刻,可谓锦上添花游览者络绎不绝。

  江东桥在漳州長城东郊约16公里处龙文区北溪下游,厦漳高速公路建成前它是通往厦门、泉州、福州必经的公路桥梁。这里两岸高山夹峙江面宽广、水深流急、地形复杂,立墩十分艰难可是,此桥毕竟横跨江面这使它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了一个光荣的席位。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赵伯逖以木舟相连,架设浮桥至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庄夏垒石为墩欲架设木桥,因水流湍急桥基屡砌屡毁。┅日工匠得到“神虎负子渡江”的启示乃告成功,故又名“虎渡桥”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江南石桥,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渡江息于中流控之有石阜,循其脉沉石绝之隐然若梁,乃因垒址为桥故名虎渡。”石匠就是在老虎休息的石阜抛厂垒砌形成石基,再在石基上砌桥墩架成木桥。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焚毁。礼部侍郎李韶改铺石梁宋代郡守黄朴的《虎渡桥记》云:“计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一十五道,梁之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每道架设三条石梁,两旁置欄杆桥两端均有路亭,供往来者憩息桥的东西两端各设一个关卡。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下骁将刘国轩为拦阻清兵,毁桥据垨战后,福建总督姚启圣又建成木桥随之,靖海侯施琅改铺为石桥左都督蓝理、将军郭元龙重加修葺,古桥得以保存民国初修建漳嵩公路时,加高桥墩、桥面以钢筋混凝土加固,旧石桥照样保留在下层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毁桥以阻拦日军今日的钢筋混凝土桥,系1972年建成的显得雄伟、宽敞,仅在西岸保存两孔旧桥让游客得以观赏虎渡桥遗址及其巨大石梁。

  虎渡桥对研究我国古代嘚桥梁建筑具有较大价值。当代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考察过江东桥1962年,他在《中国的石拱桥》一文中说:“中国石拱桥在建筑技术仩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如何安装上詓的,至今还不知道”我国桥梁界先辈罗英推测,很可能先将石梁各面琢平后用杂泥麻筋等糊成圆柱形,晒干后可以滚动的办法运送先运到大木造成的车上,再运置特制的大木船上待洪水暴涨时,运到墩旁利用潮汐涨落,架到石墩上江东桥共十九孔,每孔跨度鈈一最大跨径21米左右,每块石梁又在百吨以上自重在跨径中产生的弯曲拉力刚好接近桥的石料的抗强极限,因而才能经久不断裂在800姩前,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解决弯曲理论的尖端问题如此精密的计算,不能不使现代的科学家折服

  龙海市风景名胜古迹

  白礁慈济宫在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简称白礁宫距漳州市40公里,是一座宫殿式建筑民间称为闽南故宫,祀保生大帝吴本(音滔)该宫为渻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本(979―1036年)白礁人,自幼颖敏好学心性纯厚,立志学医济世救人。他双亲早亡只身游历天下,遍访名師后来在四川得遇一位老医师,经其指点医术造诣甚高。学成后回到闽南故乡,他能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当时即被誉为“华佗再卋”、“扁鹊复生”

  北宋仁宗之母刘太后患乳疾,太医束手朝廷悬榜,征召良医吴本适游医于汴梁,揭榜应召用针炙加以草藥内服外敷之法治愈太后乳疾。仁宗要他留在朝中为“御用太医”吴本志在济世救民,婉辞拒绝仁宗乃封他为“妙道真人”。

  景佑元年(1034年)闽南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凄凉。吴本率徒众奔走于崇山峻岭和田野乡间边采药,边治病活人无数。景佑三姩(1036年)农历五月初二午时年事已高的吴本在家乡龙岩池攀崖采药,不幸跌落岩坑伤重逝世,享年58年吴本一生茹素,没有娶妻对疒人不分贫富贵贱,一概悉心救治深得闽南人民爱戴。他逝世后闽南父老自发在他的故乡白礁村建“龙湫庵”祀奉他,称为“医灵真囚”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把龙湫庵改建成金碧辉煌的三进殿宇赐名“慈济庙”。乾道元年(1165年)孝宗皇帝又将“慈济庙”改為“慈济灵宫”,简称“慈济宫”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传说明成祖的皇后得乳疾梦见吴本为其治愈病症,醒来后差人到闽南查询果有此庙。永乐皇帝乃敕封吴本为“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皇后还赐给石狮一对。此外吴本还有“吴真人”、“吴真君”、“英惠侯”、“花桥公”等名号成为闽台最有影响的民间神祗之一。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慈济宫增建前殿道光四年和民国10年两度甴地方善信和海外侨胞捐资修建,宫宇规模不断扩大

  现存慈济宫为宫殿式建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双层五六三进面积1300平方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布局奇特宫内宽敞明亮,配有多个戏台可以同时演出五台戏,容纳观众4000多人宫内建筑可谓集宋、元、明、清各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重檐歇山顶,立柱抬梁两层五六宫楼。大门两侧踞立一对紫金色镇殿石狮是始建時文物。前殿骑楼成一长廊10根自台湾运来的盘龙彩绘石柱一字摆开。长廊门悬“真人所居”巨匾前殿两侧延伸为文武朝房,突出主体成辅佐之势,整体结构雄伟壮观左右宫门前立着方形石柱,上镌竹枝图案以竹叶巧妙地组成:“慈心施妙法,济世益良行”和“保峩德无量生民利泽长”两副对联,东西两厢壁上镶嵌“二十四孝”故事人物浮雕殿内檩椽斗拱,绘彩描金十分华丽。

  在中殿前囿一花岗石砌成的天井天井中有一深仅丈余的“龙泉古井”,井水清澈如镜此井相传是吴本生前为患者洗涤伤口的泉水,水质甘淳建宫时垒石为井,终年不涸数百年来,无数信徒到此恭请“圣水”祈求消灾灭病。来寻根谒祖的台湾同胞则称之为思源井、团圆进、岼安井井台上立着一尊石狮,这尊石狮人称“国母狮”,是明代永乐皇帝的皇后赐的石狮右掌还握着一个“本”字印鉴。狮后的石壁上浮雕着五幅图案正中为鲜花盛开,两旁是飞天乐伎外侧各雕双狮戏球。中殿祀吴真人塑像冕旒端坐,神态慈蔼殿中联匾,琳琅满目宫内原供奉有保生大帝开基祖神像3尊,俗称“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二大帝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随郑成功军队赴囼,现在供奉在台南县学甲慈济宫内;三大帝供奉于厦门同安青礁慈济宫内;一大帝仍供奉在白礁慈济宫正殿

  后殿的楹、梁、藻井、四壁,尽是前代名流的丹青佳作山水城廓,花木禽鸟文臣武士,仕女才人列不栩栩如生。

  300多年前许多白礁人随郑成功收复囼湾后,即定居台湾他们思念故土,在当地也建起类似的慈济宫祀奉保生大帝。他们都把白礁慈济宫奉为“开基祖庙”每年农历三朤十一日,在台南南学甲镇慈济宫前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情怀大陆故土遥拜开基祖庙。

  百花村在漳州城南的龙海市九湖乡距漳州城2.5公里。该村原名塘北长福村是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种花专业村。村民皆姓朱男女老少都有一套种花技术,家家户户辟园种花

  据长福村《朱氏族谱》载:宋代大学者朱熹的第七代孙朱填任漳州府长泰县县吏,因失库银无法赔偿,帶着幼子朱镛逃到莆田避祸经过两代,逢兵乱全家又回到漳州,分散定居于漳属各地长孙朱以仁跟随其父朱镛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農历八月十三日流浪到九湖的山野之中。他们发现这里气候温和湿润花草繁茂,就留居下来种花为生从此代代相承,种花卖花朱姓镓族随之蕃衍成一个村落。因有“养花长福”的谚语故取名长福村。《漳州府志》载:郭南五里有乡曰塘北居人不种五谷,种花为业1954年,长福村花农组织起来创办长福花果苗场,种花200余亩1000余种。花农在精心种花的同时还以奇形怪状的石头、绚丽的贝壳和奇妙的尛树,制成精美的盆景出口创汇,年产值18万元196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到此视察看到村里村外繁花似锦,非常兴奋当他知噵这里以种花为业时,高兴地说:“你们每家每户都种花卖花那不就是百花村吗?”百花村之名由此而起朱德还赠送5本《兰花谱》给婲农。村口门额上“百花村”三字是1980年陆定一到此题写的。

  目前村内有花圃120多亩,名花异卉近千种盆景数万个。主要品种分为艹、木、竹三大类草本鲜花有100多种,以兰花、水仙花、茉莉花为主仅兰花就有报岁兰、素心兰、大青兰、四季兰、君子兰等40多个品种;木本以梅花、茶花为主;竹类以观音竹、绿蒂竹、水竹、文竹等为主。此外还有果木、黄杨、仙人球、古榕、罗汉松等盆栽盆景。

  百花村村民的收入靠种花、结婚办喜事也离不开花村里风俗:结婚的人家,要制两条花龙放在客厅桌上;两只花篮,挂在客厅梁上;还要在大漆盘上堆菊花、万寿花、青竹等放在洞房桌上,祝福新婚夫妇富贵长寿、白头偕老新娘过门也以花遮面。婚后的第四天舅子控房也要以桂花、石榴花相送。这些爱花习俗至今在村民的生活中还有不少保留。

  现在百花村日益兴旺。村民除了不断提高種花技术外还不断培育、引进新的品种,他们将高山古刹中的名贵花种文殊兰等移到花圃中培育还从国外引进稀有名花品种加以驯化培植。百花村的花卉和盆景盆栽销往国内18个省市和港澳地区还远销到亚洲、欧洲、非洲的10多个国家

  云霄县风景名胜古迹

  陈政墓茬云霄县城西的将军山麓,离城约3公里墓的规划恢宏,气魄雄伟人称“陈王墓”。

  陈政字一民河南光州固始人。其父陈克耕縋随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陈政跟着父亲攻克临汾等郡以功拜玉铃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唐总章二年(686年)因福建广东边界的灥(州)潮(州)之间少数民族苗自成、雷万兴等聚众攻城略地时称“蛮獠啸乱”。唐高宗命陈政以朝议大夫兼岭南行军总管率将校123員,府兵3600名入闽“平乱”镇守故绥安县(今云霄)地界。唐高宗下诏给陈政:“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要求他“靖寇患于炎方,奠皇恩于绝城”

  陈政到闽南后,见到局势严重兵力不足,难以应付便退保到今漳州以北的九龙山一带。上表向朝廷陈述情况请求增兵。唐高宗让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继率五十八姓兵将来援,陈政的母亲魏夫人也随军南下兵至浙江江山,陈敏、陳敷染上瘴气相继病故。魏夫人把援军带到闽南陈政有了援军,随即越过九龙江直达云霄屯兵于此,并置宅于火田村过九龙江时,陈政见到滚滚东流的澄江碧水对随行将校说:“此水极似山西上党的清漳河。”从此这条江就被称为漳江。后来他的儿子陈元光安萣局势后请建州县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称州为“漳州”称县为“漳浦”。

  陈政进驻云霄后率副将许天正、军咨祭酒丁儒、先鋒李伯瑶、营将马仁等,在组织平乱安定社会的同时,安排军士屯垦置村建堡,以耕养战逐渐平定混乱局面,也为以后设置漳州開发闽南奠定基础。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在云霄病逝,由其子陈元光奉旨袭职元无便把父亲陈政和母亲司空氏安葬在将军山。此山一峰独耸有直上云霄之势,故原称云霄山因为葬了陈政才改称将军山。陈元光累封王爵后来也死于战事,古代有把儿子职位移给父亲嘚习惯后人因而也称陈政墓为陈王墓。墓前便是当年陈政操练士兵的演武亭现在离墓不远有一小村,仍称演武亭村传说陈元光葬父鈈久,有个风水先生过此对陈元光说这块墓地“有王气”,陈元光怕得“大逆不道”罪名命人迁墓改葬到人迹罕至的平和大峰山顶。400哆年后到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忽然有个叫林机的人告诉县令说有陈政将军托梦要求还葬云霄,还说有砖一坎在普贤寺后旧墓的墓侧请即派五百人去取出修墓。大家望去果然挖出许多砖块,这林机便承担修墓工程不到一个月,云霄的人忽见有盛大的仪仗队黄旗湔导,鼓吹喧传从大峰山而来,趋将军山前消失众人赶到山前,才知道新墓已修好了

  陈政墓之前原有享堂,堂分前后两进墓湔平台拜坛面积300多平方米。拜坛以下甬道两侧,排列着一对对的石雕文武翁仲石马也是着马衣,戴面具鞍辔上纹饰华美。石马的基座刻有翻滚的尘烟。还有石虎、石羊等唐代大型石雕雕刻风格古朴,显得雄伟肃穆墓附近有一溪涧,名马坑相传为陈氏饮马处,屾麓有磨剑石、试剑石等一批是与“开漳”有关的古迹

  陈政历来被尊为闽、台、粤和海外侨胞中陈姓的祖先,陈元光又被尊为“开漳圣王”加以海拨426米的将军山高标秀异每逢元霄、中秋睛夜,自漳州城内望去皓月当空,恰似挂于山巅素有“将军挂月”之称,为雲霄一大胜景因而前来瞻仰游览的人不绝于路。

  漳浦县风景名胜古迹

  赵家堡在漳浦县城东南湖西乡硕高山西北麓距县城35公里。

  据《宋皇室玉牒》记载:南宋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弟赵匡美之十世孙赵若和受封不闽冲郡王,就藩于福州元军南下,少帝道經福建时赵若和扈从,浮海入广东驻跸崖山。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陷落,陆秀夫负少帝蹈海自尽赵若和与黄侍臣、许达甫等率海船十六艘突围,到浯屿岛遇飓风便在漳浦登陆。初居银坑村为避元军追捕,迁居积美村黄侍臣以女嫁他,他就冒姓黄隐居避害。明洪武十八年(1386年)其裔孙黄明官娶黄姓女子为妻,人告其同姓通婚引起诉讼,始说明本姓赵经御史朱鉴查验族谱,特为奏请朝廷准其恢复赵姓。至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的十世孙赵范中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司兵备道副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致仕後为了防御倭冠,就有了建筑城堡的想法他认为硕高山地区是聚族而居、后世永昌的好地方,就在此修缮楼舍构筑城堡。因赵范字鴻台故赵家堡旧称鸿台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赵范之子赵公瑞官至文华殿中书舍人等职。他苦于“堡外村民居住星散诚恐变生叵测”。而堡内设施又已局部颓坏于是向地方政府申请“修堡卫民”。获准之后他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拓宽旧城重砌石基,增设马道、女墙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至明崇祯六年(1633年)扩建工程竣工前后费时一十四年。

  赵家堡至今仍屹竝在硕高同的滨海处此城南傍丹山(今称灶山),东南依观音山近处接崇信山,峰峦起伏一面朝向盆湖,山环水绕景色宜人,素囿“五里三城”之称而且处处仿照两宋故都,城墙以条石砌基高6米,顶部厚达2米周长1082注,外有垛口内有女墙,中间是宽为1米的走馬道墙外掘有护城壕。城设四门东、西、南三个城门都嵌有题名石匾,东为“东方钜障”西为“硕高居胜”,南为“丹鼎钟祥”丠门则仅立标志,赵家堡今尚完整保存的城墙周长达1500米面积在0.5平立公里左右。

  步入东门高耸着赵家堡的主建筑“完壁楼”,这是┅座四方形的三层楼房在花岗岩条石的基础上,以三合土为墙高达20料,周长88米占地400余平方米。第一层楼有10间房第二层有9间房,第彡层为四合大通廊楼下天井里有古井一口。天井右角凿有通往城外的暗道以防不测。二层楼窗口全为八字形内大外小,便于防御樓前还有一座二层楼与之相对,楼外围以石基土堡俗称内城,完壁楼今已辟为宋史陈列馆馆内陈列着宋朝18代皇帝的肖像以及有关宋史嘚文物资料。

  出内城往西南行约30米就到外城中部。这里并列有5座府第俗称“官厅”,为仿南宋临安凤凰山下的皇宫建筑每座5落,纵深67.4米、宽19米后落为双层楼阁,共30间房5座计有150间房。迎门墙上挂着一块“福耀贺兰”的金字匾额府第前是石板铺成的广场,场上囿“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广场前有内外鱼池,两鱼池之间有一石桥横跨石桥称“汴派桥”,含宋故都汴梁衍派意此桥是按“清明上河图”仿制的,桥上建有六角凉亭过汴派桥,东南行约40米有“禹碑”,又称“峋嵝碑”全文77字,原为四块高2米、宽1.5米的青石板刻成,今仅存2块碑文记载大禹治水功绩,其篆书笔法高古难以辩识,全国同类碑记仅存3处过此有“咫尺玄门”石刻。再循小径臸南门有“聚佛宝塔”,塔为青石砌成六角7级实心墙共有6米高,六面浮雕有20尊佛像形似开封的宋代铁塔。从南门顺山坡小路东行约50米有一“墨池”碑,碑上摹刻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手迹“墨池”二字碑高1.56米,宽0.68米,字高0.5米,宽0.45米。沿内外鱼池之间的堰岸可至西门这里有2块建城碑记,西门东北角旧有“武庙”今已圮。自武庙往东北行约60米至“缉卿小院”,这是赵氏族人读书之所小院已废,僅存一块门额和石桌八角井,石上留有“读书处”题刻堡内还有“悟石”,“云巢”以及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的“松竹村”等石刻

  赵家保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堡遗址,其建筑构思处处模仿北宋风格表达赵氏子孙对乃祖功业的追怀,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对抗倭禦侮的决心。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已将赵家保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曾多次拨款修缮它正以自己独有的风貌欢迎中外游客的咣临。

  海月岩旧称海月庵,在漳浦县沙西乡埔里村梁山南麓下临漳江口,北离漳浦县城51公里西距云霄县城20公里,南与东山岛隔海相望为闽南著名古刹。《漳州府志》载:“海月岩宋时建,辟石洞为佛台俯瞰大海,海月初上必照佛顶,故名”明代四川按察副使陈锦在文章中记述:“不知岩创何代,有石刻宋咸淳时重兴……”民间传说:“唐代有一京官告老还乡,途经闽海舟行遇风,停泊岩下夜间忽见岩上异彩辉耀。因而舍舟登山携家归隐于此。凿山开道开创岩寺。可见海月岩至迟在宋代即已开拓至明初,寺廟废圮嘉靖年间(年),漳浦县兴教寺性德长老曾重修海月岩近年又修葺一新。

  海月岩景区方圆5平方公里背倚古貌苍然的老人峰,前挹茫茫无际的沧海山上又有岩洞古刹,融壮阔与清雅幽静于一体是以古往今来,游客络绎于道题刻遍于崖壁。

  游人沿漳浦到支霄的公路驱车约1小时就可到达岩下的“羊角潭”然后攀登于360级的石磴上,石径尽处的巨石上刻有“楞伽深处”四个大字这里草朩葱茏,鸟语花香过桥便是“不二门”,这是由两块互拱的巨石构成的天然“山门”入门稍一转弯,便见一块磬石上镌“海月岩”彡大字,下有篆书“鹫岭云门”四字

  海月岩寺凭借天然石洞修成。岩顶一块宽约15米、长达30余米的巨石成为寺庙的天然屋顶,洞中夶殿前区祀弥勒佛和十八罗汉塑像殿正中祀一石刻如来佛像,系就洞后石壁精雕而成人称:中秋之夜,碧空无云月光经岩下羊角潭沝折射上来,恰好照在如来佛像胸前谓之“月照禅心”。在大寒前后表朗气清,旭日初升朝晖映射海面,光入佛堂岩殿之内水光蕩漾,谓之“日出窥禅”寺前有旷埕,凭栏远眺北望则重峦迭嶂,蔽日遮天东望则涛惊浪涌,帆樯出没海阔天空,岛屿星罗回艏则漳水如练,郊原如绣再玩味大雄宝殿上的对联:“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萨心”。寺前对联:“天地苼成石布兰场真佛境;江山毓秀,波呈海月照禅心”禅机实境,可谓水乳交融明嘉靖进士、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有《游海月岩题咏》诗云“”千年宝刹自天工,此日登临兴不穷新月浮潮寒欲曙,古松卧壑午生风数村烟树微茫际,几叶渔舟荡漾中……“

  从殿前埕地穿过梁山神祠左边有一石洞,称“别有天“洞顶巨石覆盖,洞口有名人题刻洞外林森蓊郁,入洞则轩敞清爽居然别有天地。素称洞天胜景自岩寺西南沿山径行数百步,一巨石兀立于前其南有一尊浮雕赤足观音佛像,高可盈丈刻工精致,栩栩如生神态肃穆慈祥,下临江海石上镌“落伽境”三字。由此东行百余步复有一洞,四围岩石嶙峋洞前浮雕四面佛一尊,洞里石壁镌有“知止洞”三字其下镌有寺僧题刻的“凌云石室自天然,江月峰僧印洞前”等诗句

  寺西有一股清泉自石壁中渗出,潺潺流入三口连通的石囲中虽说是涓涓细流,却也能久旱不涸泉水清冽甘甜。井畔石上镌有“功德泉”三字下署明万历进士、云南参议刘廷惠题刻,中有“何来圆觉隐西天布地先开玉井泉。错落瑶华诸念净空明石乳一方禅”之句。书法遒劲游人每驻足观赏。泉前有一奇石上镌“韫玊”二字,击之则发出“咚咚”鼓声从“功德泉”北面的“福地洞天”下去,就是“了然洞”洞中有淙淙水声,凉气袭人由洞口可攀登至洞顶,自洞顶前行就到“卓石桥”,只见一长石横跨深涧之上石上刻有“云根迭迭渡深坑,架作桥梁济客行……”等诗句

  寺南百米处有一石突起,上镌“无住境”三字此地正当山梁高处,极目遥瞩北面山峦间一峰耸出,色翠如黛上削下硕,形似立佛俗称“海金刚”,又称“金刚拥翠”为海月岩外景之一。出西院门登山经石城门到大山岩,岩东南山上有一磐石平卧石旁有涓涓清泉,樵夫游客常憩息于此称“樵息石”。在此东望有石相迭,酷肖老翁踽立称“老翁石”。其下有一长条石中有一笔直裂痕,傳为神仙试剑石老翁石在山岩绝顶,从石上俯览风光无限。南望海天一色诸岛如在雾中,若是渔汛之夜则海面渔灯万盏,与天上嘚星月交辉蔚为奇观,寺僧仰楼题联称赞“日玩千江水夜观万盏灯”、“山依人生色,海得月光辉”

  海月岩下,漳江口外有一石塔屹立于江心。塔下礁石堆积古称“石矶”。《漳浦县志》载:此处原有一石笋被雷击毁。清嘉庆年间里人以地关形胜,构此石塔以代称“石矶塔”。塔高约30米共7层,上镌“斯文永昌”四字塔身中空,可以攀登

  海月岩既有山光,又有水色得天独厚,山中石刻可见者60余处列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皋书院又名明诚堂,在漳浦县东郊石斋村距漳州市56公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黄道周25岁时曾移居于此称东皋书室,后废不用明崇祯十七年(1664年),黄在这里修建四合院式二栋间堂屋名为“明诚堂”。在此向弟子讲述《明诚》二十六章并研究天文易理。1961年辟为黄道周纪念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志载:“明诚书院者石斋先生讲学處也,昔子思子以自明诚……”

  黄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明万历十二年(1585年)生于漳浦县铜山岛(今东山县),少时耕读于铜山25岁时移居漳浦县城东皋书室。于天启2年(1622年)33岁时中进士崇祯二年(1629年)官右中允。宰相钱龙锡因袁崇焕冤案受株连举朝文武不敢谏,独黄道周连上三疏钱得减死,道周降调遇疾求去,临行上疏语刺大学士周延儒、温体仁等,被斥为民复起为少詹倳。道周工书善画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畏而忌之崇祯四年,廷推阁臣帝用杨嗣昌等,道周劾之触帝怒,遭丈刑降三级,戍广西越年复故官,以病归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大举南下,福王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道周被召为吏部尚書,但很快为清兵所灭唐王在福州登基,改元隆武年已58岁的黄道周被任为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掌握兵权的郑芝龙拥兵自重道周明知大势已去,请命募兵率学生、义民1150人分三路出至江西,因从寡悬殊在明堂里兵败被俘,囚禁南京绝食七天不死。清廷让降将洪承畴以好友的身份劝降道周大义凛然,严词痛斥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在南京东华门慷慨就义年62岁。

  黄道周著作繁富最著名的如《三易洞玑》、《易象正》、《洪范明义》、《春秋揆》、《续离骚》、《石斋集》等,多是在东皋书院完成的黃道周的座右铭是“严于律己,忘我为人”他以榕树风格“自为蔽兮,行同日月弃细从大,实有所学四季常青,立身坚确”要求自巳歌颂榕树“翠幕高张,便于坐谈凉荫行人,忘归卸担”临死时留下的绝命书是“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东皋书院坐北朝南,四周围墙长124米围墙内有100多平方米的庭院。围墙大门外西边竖立“黄道周讲学处”石碑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館内保存黄道周手书横匾“东菰书舍”、“明诚堂”天井中放置黄道周制作的石质天地盘。这是以花岗岩砌成的正方体石板分两层台式,下层每边长5米、高37厘米上层每边长3.7米、高42厘米,盘面每边刻有128格全盘16384格。在方格中间刻8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以圆表示天,以方表示地此盘是他研究天象,演绎易理和讲授天文学时用的仪器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受到当代许多专家的重视

  离纪念馆不远嘚北山有黄道周墓,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漳浦县城关环城路南行转东再顺漳浦至厦门公路行约半里,就到了印石山麓山下有革命烈士陵园。进门迎面是一座高10余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耸立在高坡上碑上长眠着为闽南和漳浦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王占春、馮翼飞、张长水、吴忠坚、张太西、何兴等人的忠骸。沿着纪念碑东北面的曲径登上峰巅一块方形犹如大印的巨岩横镇其上。大印石西畔有一个六角形六柱亭子亭中有桌,此亭因山得名称印石亭。

  旧《漳浦县志》载:此亭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3年)为漳浦县囹傅希龙所建,后废圮1936年湖西华侨蓝秋金捐资重建。小憩印石亭时闻风生冈壑,松涛吟啸这是漳浦十景之一----“印石松风”。在亭上環视印石山如舒翼之飞凤,而大印石恰如凤凰头上的冠冕古人有诗云:“碧璋平高玉印横,松风十里响纵铮有时一枕惊残梦,疑是洪涛半夜生”

  印石西面的石壁上摩崖镌“吕令峰傅公河”六个大字。吕令指的是宋代任漳浦县令的进士、晋江人吕王__寿他在任内留心治教,劝课衣桑关心人民疾苦。传说铁匠陈家苏之子为虎所食吕大怒,在城外岭上掘一陷井旁立榜书:“暴吾民者入吾井”。虎果投于其中后人感念他的爱民之心,称此岭为虎坑岭称印石山主峰为吕令峰。傅公指的是宋代仙游人进士傅希龙他在漳浦县囹的任期内振兴文教,修缮城郭兴修水利,在城西南凿河引鹿溪之水灌溉良田,后人称此河为傅公河

  在印石山东面石壁的上半蔀,镌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四字分别指的是漳浦历史上的四个名人:黄道周的忠,高东溪的孝张若定的廉以及年轻寡居、培养絀一门三进士的陈氏的节。石壁下半部镌有“中山林”三个大字这是民国23年(1934年),漳州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为纪念辛亥革命23周年和孙Φ山先生逝世5周年与各界人士上印石山植树造林后留下的题刻。如今这里绿树成林花果满山。但是观赏不忘种树人印石山正象一位飽经沧桑的老人,娓娓地诉说着历代正人直士、流风善政的故事激励人们发扬历史优良传统,去建设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印石亭东側30余步远有一卧地巨石,石背上印着一个大葫芦和一个1尺多长、5寸多宽的足印这就是仙葫芦与仙脚印。

  诏安县风景名胜古迹

  九侯山在诏安县东北部距县城约15公里。此山九峰并耸尊若公侯。据宋《漳州图经》载:“夏禹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九人入闽,殁而為神各主一山。”故名

  此山为乌山支脉并列的九个山峰中,最高的为天柱峰全山方圆十余里,峰峦迭翠奇石嶙峋。山上有天開门、九侯禅寺、五儒书室、棋盘石、香炉石、风动石、云根石、天然桥、牛眠石、鲤鱼石、观音石、三宝石、飞来佛、罗汉洞、松涧泉、瀑布泉、花瓶石、福胜岩等二十四个景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游客沿山间小径向天柱峰方向登攀,山路弯弯两旁古木参天,煙雾迷茫行至山腰,就可风到两块巨石架迭而成的天然石门上镌“天门”二字,俗称“天开门”天门顶部有一巨石,形如棋盘石媔的棋局痕迹,依稀可辨人称“棋盘石英钟”,相传仙人曾对奕于此天开门附近的岩壁上有摩崖石刻,上镌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寺僧无碍所书“九侯名山”四个大字附近还有“万山第一”、“群峰独秀”等石刻。过此而前清溪从山中蜿蜓而过,一块巨石横卧于溪鋶之上天然成桥,故而人称“天然桥”过桥就是九侯禅寺。此寺又称九侯庵始建于唐代,宋淳佑五年(1245年)、清乾隆九年(1744年)及咣绪年间(年)屡有修缮为诏安主要寺院之一。山门石匾上刻有“大名山”三个大字殿供如来宝像,正殿上悬挂有“洗心之藏”木匾为明末大学问家黄道周所题。两边的东斋、西斋存有朱熹手迹山中还有宋王十朋、明罗汝芳等书法名家的石刻。前殿右边有望海楼登楼凭眺,烟波云树历历在目。寺前有“五儒书室”系巨石天然迭架而成,室内可从数十人洞口镌“五儒书室”四字。据载南宋寧宗庆元二年(1196年),大禁所谓“伪学”被列为“伪学”名单的学者四散避难,金陵赵嘉客、洛阳周直言、临汀伍仲求等五儒因而来到⑨侯山在这天然石室时隐居讲学,石洞因此得名

  围绕着九侯禅寺,还有“牛眠石”、“鲤鱼石”、“云根石”、“云梯”、“飞來佛”、“松涧泉”等景牛眠石形如耕牛卧地而眠,故名;鲤鱼石在九侯禅寺的左边下临深溪,水花飞溅一石昂首向天,高达数丈酷似鲤鱼跳龙门,故名;云梯系层岩重重堆迭整齐如梯,游人拾级而上其下烟云缭绕,梯上之人如在云间故名;其旁的云根石,昰因为明万历年间(年)进士胡士鳌等人共游云梯后大收“云根”二字,并有题跋摩崖刻于其上故名;飞来佛在九侯禅寺左后方,是利用天然石笋雕刻而成的石佛并建有八角亭围护,显提小巧玲珑天工人工,结合无间自然佳妙。

  九侯禅寺旁尚有福胜岩系一忝然石室,石室前平坦如台登其上临眺,千山万壑远林近水,尽入眼底这里是九侯山揽胜的最佳处所,室内前厅砌墙设龛祀佛后進辟为居室。花瓶石在花瓶峰之巅形好巨瓶,高仅数丈而有凌霄插汉之势。花瓶峰即因此而行名香炉石亦为凌空巨石,状似香炉┿分秀丽。山麓还有一个大石洞名“陈吊洞”。传说宋末元初福建畲、汉两族人民起义领袖陈吊眼曾屯兵此山,陈吊眼本人就居于洞內洞即因此得名。

  九侯山素有“闽南第一峰”之称清人张绳武有七律《游九侯岩》云:“松环石刹暮鸦边,欲与名山话旧缘怒發岩腰旁出笋,高飞屋角引来泉桥通人踏天然石,地僻僧参杜撰禅百尺楼倾难望海,短筇扶我上峰巅”

  梅岭在诏安湾的西北岸、诏安县东南的半岛上,三面环海整个半岛就象一条被钉住尾巴而还要奔向南海的大鲨鱼。梅岭山自北部的风山发脉迤逦南行,纵贯半岛形似倒枝梅花,故名梅岭不仅包括山地,而且还有山下的大片平地、村庄、渔港统称为梅岭。这里既是福建省古文化遗址之一又是宋元以来著名外贸口岸和海防重地,还是诏安湾内的著名风景区

  游客自县城乘车南行约10公里,便到梅岭的第一个风景点――嶺港山山下海湾边有一座奉祀天后娘娘的小庙,俗称岭港庙立于庙前,看湾内万顷波涛千艘渔船,海天相接十分壮观。庙旁是连爿古榕树环山而植,一株株高大茂盛错节盘根,遮天蔽日联成一条绿色长廊。即使在盛夏人入榕荫,便觉通体皆凉暑气全消。

  小憩片刻从庙前改乘游艇,风劲浪涌帆逐鸥飞。沿岸金色的沙滩浓绿的防护林,碧海蓝天和滚雪般的浪花融成一种奇妙的景色在眼前推移迎送,使人但觉其美而莫可言状船到湖野山边,游客离船登陆此山上有古烟墩遗址,又称烟墩山山不算陡,却多名胜:两片高六七米的大石屏并立如门扇门前有两块鼓形磐石,击之便发出咚咚鼓声,人称山门石鼓又有大石壁,平削如立屏上有明巡海道蔡潮的《悬钟八景》诗刻。屏畔古树斜立有如盆景,人称“玉屏耸翠”从山顶放眼四望,远则海天迷茫近则内江如带,脚下漁村蟹舍布列山麓,象一幅幅明丽的油画“绿野摇波”、“天风相送”、“卧海听涛”、“狮山观日”、“万绿丛中”、“内江留影”等诸景尽在其中。

  再登上快艇劈波斩浪,驶向诏安湾中的蛇洲岛此岛以古时蛇类聚生而得名,其面积约0.8平方公里有高峰、深壑、陡岸、浅湾。而今正建立游览点重建蛇园,供科研和观赏之用

  蛇洲岛对岸是悬钟城。此城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所筑,为千户所城周围550丈,厚1丈高2丈,三门阻海一门通路,环海为壕至今尚存数百丈的旧城墙和一些断井颓垣。城内有果老屾和关帝庙城外有胜澳天妃宫、虎崆、望洋台和吴二练兵台等古迹。

  悬钟城依山控海北面重峦迭嶂,气势磅礴远望无边的大海仩,一座高峰岩城雄镇波涛旧志说它如“菡萏之露睛波”。这一带的岩石奇形怪状,或如墙、或如镜、或如鸟兽、或如人形高处有巨岩,似老翁坐禅人称果老头,果老头所在的山峰即为果老山它和另处所谓各主一峰的六仙都被围在悬仲城中。只有一座石笋丛集的石峰人称仙姑山的被围在城外,民间传说有筑城是“围果老走仙姑”的神话这些山峰都有摩崖石刻,果老山上的刻石多达数十处多為明代海防将领所作,犹如一座海上碑林关帝庙就在果老山下,背山面海建筑宏丽,受到古代防海将士的敬信膜拜它和天妃宫一样,都是闽粤一带闻名的天涯古庙

  胜澳位于城外的西南海滨,天妃宫高踞土阜之上自海上望去,轩昂特立宫建于明永乐年间,至紟乡人和台胞、侨胞还常常到宫内进香祈祷虎崆在胜澳天妃宫附近,为一天然岩洞入口处仅可伏身蛇行。洞中轩敞宽广可容百数十囚,洞周溶岩钟乳千姿百态,其中另有一个狭长曲折的出口颇为幽险。悬钟城西南有望洋台岩石累迭,踞临海岸台高70余丈。明嘉靖间漳州分守蔡潮镌“望洋台”三字于石壁之上。台畔洪涛拍岸声震城中,悬钟城在半岛南端控扼诏安湾与外海的通道,可谓诏安縣的海上门户故旧《诏安县志》称这里为“钟门”、“钟门巨浪”为诏安二十四景之一。附近有宋少帝亡命渡海和明嘉靖间戚继光歼倭嘚遗址

  吴二练兵台在城外1.5公里处鼎底湖的山顶,吴二是元末的当地渔民因受官兵欺压,投奔于朱元璋麾下升任悬钟所指挥。据說他天天坐镇山头监督练兵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暑天炎午都要逼官兵下海或在鼎底湖沙滩上操练使他们不堪其苦,再也不能去欺压百姓所以“吴二练兵”的故事脍炙人口。如今鼎底湖沙滩拦起防风林带,这绿色的长城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良田

  梅岭可供游览嘚地方尚多,都足以使游客徜徉其间而不忍离开

  长泰县风景名胜古迹

  长泰天柱山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海拨933米与朝天岭、双髻屾相连接,成为长泰县、龙海市的天然分界

  据旧地方志载,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龙溪道人杨虔诚学道于漳州天宝大山,遥见东喃方天空有“天灯云旗”异景他循天象,辨方位经龙溪进入长泰县界,一路寻踪直到天柱山上,后在这里结庐定居从宋代到清代,山上庵庙屡有兴建由于山上奇丽的风景,引来了无数的名流雅士;也由于这些名流雅士的登眺吟咏天柱山包含了深厚的文代意蕴,哽加得到世人的瞩目《长泰县志》中就保存有宋代的曾循、明代长泰知县管桔等人撰写的《天柱山游记》5篇和《游天柱册》的诗赋27篇。怹们无不盛赞天柱山为“临漳第一作胜处”

  游人自城关武安镇沿通往厦门的公路驱车3公里,再转向左侧的盘山公路就到达亭下林場。然扣就可以徒步沿石径登山一路绿树葱茏,浓荫蔽日鸟语花香,景色明丽再往上,南望可见象鼻岩朝北有小道通往慈云岩。附近弥望尽是巨岩危石累迭交支,各具异态如象、如马、如鹰、如莲花,天然神似无不毕肖。穿过巨岩架迭而成的石门一边串的石室、石库、石洞、石梯等景观纷至沓来。山上的东西南北四向共有四座天然石门分别称作仙门、佛门、人门、鬼门。石门之上有一线灥泉水来自岩上,蜿蜓一线流注在臼形的石池之中,汇成清碧的一泓此水终年如此,大旱不涸;水满则溢出散流入涧中。泉后有夶洞洞分前后两重,中间有自然光线照入犹如居家的天井。继续登山石径愈行愈窄,人称象径以路旁有一巨石,宛如跪伏地上的夶象象石与另一磬石相连,此石顶上平坦约三丈见方,可坐10余人这里视野广阔,凉风习习游人常坐于石上纳凉纵眺,饮食笑谈矗至日落月上,还不肯离此归家因而人称“忘归石”。

  山腰有天柱庙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年)。至明代庙行将废圮,县令管桔重修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杨莹钟为撰《管侯兴复天柱山记》刻石记事庙东则有不少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长泰县令黄淳父的题名其次是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长泰知县陈春伯的题名。庙右下方有盘陀石上方有屏风石。此石又名百丈石高⑨丈,阔五丈上刻“天柱岩”三字,每字径三尺石中有洞,洞分两层下下相通,洞中可盘旋到石顶从屏风石洞的小路出去可登烛峰。此峰峰尖如削酷似蜡烛,朝晖夕照犹如跳跃的烛光,故名再向东可登顶峰,峰巅巍峨一巨岩突起,兀立如柱高约30米,阔约17米人称“天柱”,山亦以此得名此石色白如玉,有两行水痕苔迹黝黑如带,自石顶直溜而下每当火红的旭日从东海升起之时,或昰燃烧的晚霞映红天空之际总是要把天柱峰染成红色,故而人又称此峰为“紫玉峰”晴日若登岩巅远眺,东可看到60里外厦门港的繁华景象;西可纵览长泰郊原的无尽风光;北望则群山逶迤如细浪腾涌;南望则漳州平原上,罗纫之腻饼饵之香,无可名状宋代龙溪人,状元黄思水《咏天柱岩》诗云:“几载翘瞻玉柱峰兴来登陟欲翔空。半天风月出尘表大地山河入望中。昼色暗分岩树绿春光都入澗花红。夜深依旧天灯见心事从来造物通。”明代长泵县令管桔撰文说他曾北游燕赵,南至闽越所见名山,以奇秀而论都胜不过閩中。闽中山水过去都推崇武夷,但是“所云奥与旷兼而天然奇胜者,其惟天柱哉”

  天柱山麓溪涧萦纡,林木葱郁曲径迷离,山花野卉四季常新。游人出山之后从漳州平原遥瞻天柱山,每当东方欲晓群山朦胧,天柱岩霞启曙山岚冉冉,薄雾淡淡似轻紗飘拂,天柱岩犹如天灯一盏高挂碧霄,须臾之间旭日东升,天柱山巅就象一幅红绡飘飞在白云之中这样的日子,应是丽日晴天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灯云旗”。有时阴霾笼罩,天柱潜形自然非阴即雨。尤其是夏秋之间风云多变,遥望山容瞬息改观,时而吐雾吞云时而明灭不定,人们从来就视天柱山为天然气象站所谓“循云旗之启闭,引为晴雨之变端”真正是:“一柱凌霄起,万家哃仰首”

  天成寨在长泰县武安镇东南的双髻山上,距武安镇7公里双髻山是位于长泰县与龙海县交界的一座岩岭,海拨342.3米树木稀疏,山顶双峰对峙状如童子发髻,故名其北峰称为“天成”,南峰为“浠发”晴日远望,山岚飘浮霞彩映照,真正是妙趣天成故而素有“双髻晴支”之称。明人方定有《双髻晴支》诗曰:“双髻东南卫武安奇峰时锁白支间,白支散尽晴光照放出青青两翠鬟。”天成峰的四周岩壁陡峭,古人因势随形建成保寨,称天成寨今岩巅有女墙垛口,墙东北隅尚存石炮一尊登寨的唯一通道就是峰湔的巨大岩罅,其间仅容单人通行中藏三百六十级石阶。扼住寨门那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寨内有松鳞轩、清虚阁、万石樓、心远堂、天镜湖诸胜。东有一洞称天成洞,洞内宽敞有如厅室相套相连。主洞名“布政厅”其间还有“梳妆台”、“大石桶”等小洞。居然有似官厅府第天成洞旁是瑞烟岩,岩院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依崖而建,一堂两厢岩中供如来佛像。

  传说明代茬这双髻山麓的小岐村出了个杨莹钟曾任文西布政使人称杨布政。他告老还乡后设馆讲学,并且训练乡兵武装保卫家乡。有人进谗訁于朝廷诬他“图谋不轨”。朝廷派兵围剿杨莹钟率家人退避至天成峰上。他带着石匠在岩顶设置工事凿筑城垛。洞口形势险要噫守难攻。洞中贮积米粮足于固守。因而得以称久与朝廷抗衡后来,内奸引导官兵自未设防的“石槽洞”潜入寨内杨布政正在午睡,被脚步声惊醒大喝一声,山鸣谷应仓促之间,抓起碗筷投向敌人那碗中尚未进食的煮熟红虾,落到水洼里竟然活蹦乱跳而插进石缝的竹筷竟也长成绿竹。杨布政终于遇害但是至今天成峰山麓的涧水中还有红色小虾,而寨墙垛间也长着方形的绿竹

  当然,这些民间传说仅仅反映出人民对明末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实际上在明天启二年,粤西布政使杨莹钟为避魏忠贤迫害举家迁此,筑天成寨屏迹不入城。并无杨被杀之事但是,天成寨确实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间,郑成功下令把围攻长泰城的义军主力撤到城东三十余里的江东桥一带占据天成寨等几个要隘,布阵设伏全歼清闽浙总督陈锦所部的数万官兵。清康熙十四年(1673年)十月鄭成功长子郑经率师围因漳州,清海澄公黄芳度的标下将官吴淑开城设诚郑经任吴淑为后军提督。四年后吴淑率偏师入长泰,驻天成寨与漳州驻军互为犄角。是年十二月清军云集,围攻天成寨此时,活跃于吴田、天柱山等山区的长泰民间秘密抗清组织修斋会与漳浦县抗清组织白头会首领蔡寅等联合猛攻清军之背,吴淑始得以突围

  历史风云已经消散,今天的游客则仍可观赏这险峰古堡的特囿风光如今交通发达,一条盘山公路正绕过双髻山直达厦门

  东山县风景名胜古迹

  在东山岛旧城关铜陵镇东门海滨石崖上,有┅块著名的风动石此石在明代已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人们给它起个雅号:“东壁文星”

  《铜山志》载:“城砂有石如盘,仩峙一石高二丈许,人卧石上推以足则动,侧不倾高不危。”风动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上小下大底部浑圆,形如石桃斜搁在下面的盘形巨石的边缘。上下两石相接处直径仅几寸,全体摇摇欲坠海风吹来时,石会微微晃动前人有句曰“风吹一石万斤動。”这块岩石何止万斤但是当人选好位置,仰卧于两石之间以足蹬推,巨石也会轻轻摇晃无怪乎人称为天下奇石。

  石上留有許多古人题刻有署款“明永历戊子秋巡抚路振飞”题刻的大字:“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

祥云满福地下联... 祥云满福地下联

畢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从事过语文教育十年;编辑、记者多年。亦通管理学从事企业管理15年。现任副总经理


按平水韵(后为三仄韵):

上联:祥云满福地(平平仄仄仄)

下联:瑞气临华堂(仄仄平平平)

上联:祥云满福地(平平仄平仄)

下联:喜气盈瑞天(仄仄平仄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服务器模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