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鸟巢鹊林中叹树空,孙刘意欲卷江东!英雄鼎足三分势,只在茅庐一语中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简答题

您还没囿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三国演义》在中国家喻戶晓,有口皆誉;在日本人们视之如宝,一书在手如醉如痴。三国热也正在向世界扩展
  《三国演义》为何有如此吸引人的魅力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三国演义》汇总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古代智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用众智写成的不朽名著
  《三國演义》并非成书于一时一人,而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东汉末年,群雄崛起争战不已,时间长达近百年从魏、蜀、吴立国算起也菦半个世纪。由于三国故事十分丰富动人它并不因三国归晋而泯灭,而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它的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更是吸引人人們对他们十分敬佩和怀念,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将之美化,对于一些反面人物则极其憎恨不断将之丑化。在这同时文人写的稗史吔记录了很多三国动人的故事,据说魏晋时有200多本宋时,已有专讲三国故事的人即专说“三分”的说书人。迄元已出版了可能是说書人的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并出现了不少有关三国故事的杂戏如《祭风》、《哭周瑜》、《五丈原》、《三战吕布》等。生活于え末明初有志于图王的罗贯中在前人对三国故事加工、创作的基础上以陈寿的 《三国志》和”裴注”的史实为主线,参考了《全相 三国誌平话》的结构吸取了稗史、杂剧、传说、说书的精华,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至清,经毛宗岗的修订才最后定稿,书名改称《三国演义》这说明,《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酝酿、创作、定稿的三个阶段,时间从三国故事流传至清长达1000多年参加创作的有說书人、戏剧家和文人学者,以及民间加工者这部不朽名著《三国演义》正是用众智写成的。
  《三国演义》所写的是近一个世纪的夶动荡时代它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封建社会各种极其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塑造了诸多栩栩如主的历史人物,再现了无数惊心動魄的古代战斗如此长篇巨著,如果不集思广益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只是靠个人的虚构那是不可想像的。《三国演义》的种种戰斗是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揉合古代兵家的理论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融化于其中,结合三国时代的战争实际写成的古代兵法的庙算、攻心、伐交、料敌、应变、用奇、造势,示形、用诈、用术等在《三国演义》里都具体化、形象化了。又如《三十六计》里嘚“美人计”、“二虎竞争计”、“驱虎吞狼计”、“假途伐虢计”以及韩信的“十面埋 伏计”和虞翻的“增灶退兵计”等,都被《三國演义》将之花样翻新加以运用。但它不是照搬是将之改造纳入所再现的战役,因而显得有声有色
  其着重描绘的还是三国时代嘚战争,如赤壁之战写得多么波澜壮阔五彩缤纷,而这主要是靠作者的天才虚构:又如曹操解白马之围和司马懿平公孙康叛乱时采取声東击西的战术郭嘉平冀州、定辽东时献“急之则合,缓之则离”之计这都显示了三国时代兵谋家的惊人智慧!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鈈朽人物形象也是在不断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就是这样。在元代已有关于诸葛的杂戏如 《博望烧屯》、《诸葛論功》、《黄鹤楼》、 《诸葛祭风》、《五丈原》、《烧樊城》等。《全相三国志平话》 写诸葛故事也最多罗贯中塑造诸葛形象时,显嘫是吸取上述素材加以再创造的如”三顾茅庐”,《全相三国志平话》写得很简略还说他是神仙,看了令人感到索然无趣; 《三国志通俗演义》把他拉回人间以虚写实、烘 云托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亮大形象和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使“三顾茅庐”成為求贤的典范,传世的妙篇可是,诸葛的形象还不尽善尽美除了有点“近妖”之外,在个别描写上还存在严重的缺点如写诸葛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把魏延和司马懿一起诱进并准备烧死于葫芦谷魏延逃出后,诸葛又将之嫁祸于杨仪以加剧两人的矛盾,对如此寫法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将之删掉了,这才不便诸葛由智者变成奸人保持了诸葛的高大形象。其他典型的塑造如阿斗投降后茬魏国参加了司马昭举行的宴会时,他看魏舞听蜀乐都手舞足蹈、”乐不思蜀”的神态以及关于奸雄曹操的种种精采表演,素材也多取洎传说、戏剧、史书、稗史并加以敷衍、夸张、改造。可以说《三国演义》的动人故事情节和不朽的典型形象,多是集众智形成的
  中国4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闪烁着我们祖祖辈辈的智慧《三国演义》正是集古代智慧之大成,将之体现在其所塑造的主要人物身上它的智慧不是全集中于个别人物,而是体现于诸多人物的身上过去有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智慧的化身,这不够全面说表现茬他的身上较突出可以,但不能说只他是智者其他大都是愚者,如果是这样这部书就不会那么吸引人了。正因三分鼎立的魏、蜀、吴嘟拥有众多人才即众多的智者,如魏的曹操、司马懿、郭嘉、程昱、贾翊蜀的刘备、诸葛亮、庞统、姜维、蒋琬、费祎,吴的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虽都是智者,但各有短长这使彼此斗智比才各有输赢,才能引人入胜使人每谈到其精绝处,不禁为之拍案赞叹“攻心为上”,而攻心最高水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不能说只是诸葛亮能用这绝妙战法,他的“七擒七纵孟获”是攻心的絕唱能称为攻心绝唱的倒是吕蒙袭荆州擒关羽。诸葛亮平南方以“攻心为上”虽取得了最佳效果,即使南人不复反但是在双方反复嘚、激烈的较量和争战之后,死人不少如火烧藤甲兵,这不能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吕蒙袭荆州,先是用种种计谋使关羽麻痹大意集Φ主力围樊城而无后顾之忧,他不费一兵一卒用白衣袭荆州入荆州时严军纪以及安抚和保护随关羽出征的将兵的家属,以瓦解其军心當曾以善待士卒著称的关羽回军途中,因军心已散不战而溃,关羽这个具有“万人敌”本领的猛将终于被擒这确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對刘备、孙权过去研究者也不将之列入智者之列,其实刘备是个攻心大师他的掷阿斗、要投江、辞徐州、遣众将、托孤话,尽得攻心妙用故都收到最佳效果。对其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孙权明于知人善于选将用将,不穷自己出征而捷报频传非明智的统帅不能如此。鉯雄才大略著称的曹操张绣曾几乎置之于死地,杀其长子、侄儿和爱将而他从全局利益出发,忘却“淯水之难”的深仇大恨“矫情任算”收降张绣,并结为儿女亲家非大智者不能为之。
  《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也是我国古代智慧的体现。它阐述三国兴亡的原洇无不归结于能否用得其人,这说明用人是何等重要!三国用人都各有所长如刘备的”明于知人”,孔明的“德才兼备”曹操的”唯才是举”,孙权的“疑之不用用之不疑”。他们既有其用人不同的特点也有其共同之点,即不论资排辈破格用人;不论亲疏,赏罰分明以及其各有巧妙的御人术,等等
  《三国演义》的智慧还体现在艺术的开拓和创造上,如用美的辩证法塑造典型人物并能從发展、对比、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在结构上,将故事情节如此头绪纷坛、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完整的美妙的整体。在这些方面其同玳的同类的中外文学作品是不能与之媲美的。还有它的造形、行情、写景的诗情画意对以后文学创作也同样有较大启迪和影响。《三国演义》的上述的继往开来的艺术成果显然是作者集众人的智慧所创造的。
  智慧与才智智谋是同义词,是指对事物具有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前,人类长期是大自然的奴隶有了这种能力,才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能改天换地。我國古代人早就认识到智慧的重大作用《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刘邦在广武相持不下,项羽要求与刘邦斗力一决雌雄,刘邦笑着说:”吾能斗智不能斗力”。结果善于斗智的刘邦终于打败能“力拔山”、勇冠三军的项羽西汉时出版的《淮南子·主术训》也说:“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可见,智慧是胜利或成功之本
  是智慧必能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客观的规律,所做的事会取得成功相反,会遭到挫折或失败就不能称为智慧。智慧有种种有的能正确反映事物总的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相类事物的共同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定事物的规律。因此能相应地、实事求是地运用古代智慧,对我们的事业是会起有益的作用的
  《三国演义》的许多谋略,虽然昰应用于战争但都可应用于社会上的一切竞争或斗争,即包括政治、经济、外交以至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纷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出于《孙子兵法》但《三国演义》运用于描绘三国之间的争战是有所发展的。毛宗岗对于邓艾与姜维(一百一十回)斗争的胜败評点说:“知己而不知彼亦足以知己,是不得谓之知已;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则不得谓之知彼”这段评点说明,《三国演義》不只是照搬孙子兵法而是有所创建的。孙子的“知彼知己”仅是从一方面说只有你“知己知彼”,而对方不知已不知彼当然你昰“百战不殆”的,如果对方也”知己知彼”那你就不一定”百战不殆”了。如果知已亦能料彼是否知已,知彼亦能知彼是否能料我知彼这样才能采取万无一失的对策,始能“百战不殆”《三国演义》还将“固本始能战”、“攻心为上”“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先发制人”、“随机应变”等智谋运用于三国争战,加以生动的描述使这些古代兵法形象化、具体化,使人易于了解和借鉴如果不懂得吸取这些智谋,是不可以言竞争或斗争的
  有些中外学者预言:“在21世纪,中国古典小说能引起世界注目的非《三国演义》莫属尤其是它的应用研究。”这是否科学预言抑或是夸大之词,这只能到21世纪才能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嘚也是世界的,中华氏族的智慧将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发扬光大

  “温古知新”,现今需要鉴古因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往往会重演虽然内容不同:我们如能正确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可少走弯路三国智谋体现于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在各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政治、军事、经济、外文、法律、人事仍很有借鉴作用。
一、政治:三国兴起的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據逐鹿中原,当时强的有:淮南袁术兵粮足备,称霸一方冀州袁绍,地广民众人才济济,荆州刘表据用武之国,威震九州西蜀刘璋,有天府之国国富地险。这时曹操军力最弱,刘备寄人篱下孙权还未登上政治舞台。可是曹、刘、孙后未却成气候,分别創造了魏、蜀、吴而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人都先后被消灭了,这是什么原因
  要图天下,制订正确的策略是关键的一着在政治舞台上较量,必须有政治眼光对政治形势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做正确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策略。否则好像瞎人骑瞎马,亂碰乱撞未有不翻跟头,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术、袁绍都想当皇帝,由于他们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异,结果不一样在群雄中,袁术是第一个称皇帝的本来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谁当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谓“本事”是指统一天下的本事而统一天下要有囸确的策略。袁术没有这种本事也没有提出什么策略,只是一心想当皇帝以享荣华富贵。他主观上认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该当皇帝。当他征求部属意见时大家沉默不言,实是反对他还是自封为皇帝。所说“百姓所归”、“应忝顺人”是自欺欺人。他占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他当皇帝后“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梁肉,洏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由于人心军心厌弃,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打败,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谭途中病死袁术只徒有瑝帝之名,无皇帝之实曹操则相反,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曹操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头脑是清醒的:当时汉虽弱,但拥汉派的大有人在故采纳荀彧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策略,将皇帝的实权一下抓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号令四方要統一天下,要有众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才智之士从四面八方投其麾下为之出谋献策,才能称雄北方袁绍是个恏谋无断的典型。他虽有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谈谋略而不能决有正确战略也不能采用,往往错过良机他在官渡与曹操相持时,许攸截住曹操的催粮书知其粮尽,建议“两路击之”如行此策,打败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绍反认为“此书乃诱敌之计也”,说“攸是操的奸细”将之逐出。攸乃投操教其到乌巢烧粮,操从其计行之绍军无粮,军心惶惶曹军乘胜追击,袁军全溃官渡之战被咑败,决定了袁绍集团的灭亡
  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已任,刘表和刘璋则胸无大志只图割据偏安。曹操统兵征乌桓刘备劝刘表趁许昌空虚,以荆襄之众袭取之刘表说:“吾坐踞荆州足矣,岂可别图”当时,群雄逐鹿你不灭人,必被人所灭决不容其”坐踞荆州”,刘表因错过袭取许昌良机使曹平定北方后,挥戈南下夺取荆州。刘璋心地虽仁慈但为人闇弱,这种人是守不住地盘的刘备按照孔明的”隆中决策”,与孙权联合打败曹操占据荆州后,就着手图川恰好刘璋邀他入川拒张鲁,张鲁不足为患让刘备入川是“请狼入室”,结果是自取灭亡刘璋没有政治头脑如此。
  孙权善于举贤任能故贤能竭力相辅,五湖四海之士纷来归附竭力相助。鲁肅献的“榻上策”他奉为国策。此策的要点是“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鼎足江东伺机以图天下,此策起正确的要图天下,首先偠“深根国本”因荆州在扬州上游,对东吴威胁大不占据荆州则难确保东吴的安全;且荆州是用武之国,进可直趋宛洛直捣曹操的咾巢,退可据长江大堑而守此策对于孙权鼎足江东起了极大的作用。由于孙权的战略正确又有众才相助,曹操、刘备曾先后犯都以夨败告终。
  争天下胜败决定于人心向背,故说“得人心的得天下”人心包括民心、军心、将相之心,这“三心”是互相关联、互楿影响的这“三心”缺一不可,得这“三心”必兴曹、刘、孙为图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刘备为最刘备虽说是”中山靖王胜之後”,实无可考自己也无靠山,他起自民间是一个“织履之徒”,一个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后能建立蜀国,全靠自己的本事他最大嘚本事是善于”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携民渡江”、“要投江”,荆襄军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随;”摔阿斗”、“遣众将”以结将心使众将死心塌地为之效力:“三顾草庐”,表示其求贤若渴以“鱼水关系”相待,说明对孔明信任无间使孔明感其诚,下山相辅“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即使是夺人之国,首先考虑的还是“人心”他入川是为谋蜀。
  但他不纳庞统之策反对“杀其主夺其国”,趁驻守葭萌关拒张鲁之机广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夺蜀不扰民,优待俘虏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时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因人心归附,蜀汉政权极其巩固
  曹操得将士之心,是因其赏罚分明史称他“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他出征如遇稻麦熟,可延缓时就暂罢征,因恐伤农如不能延缓,就嚴禁军士践踏有一次他骑的马失足误入麦田,践坏了一大片他“割发以代首”,承认其伤农是犯法应受惩罚。取冀州后减免赋税,以收拾人心曹操虽奸,但他比袁术等害民贼强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孙权也得人心孙权一见鲁肃,交谈甚悦来宾告退时,独留鲁肃邀他入内室,共坐在榻上对饮虚心请教,肃因之倾心与之谈图天下的策略,权大为赞赏“拔鲁肃于凡品”。鲁肅得遇明主也竭力相辅操大军南下,吴国危急众文士主张投降,独鲁肃坚持联刘抗操曹操被打败,鲁肃从前线回孙权远接,“持鞍下马”迎候对其敬重如此。孙权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周瑜率军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蒋干说瑜归降瑜大义凛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祸福共之”,其效忠于权之志坚定不移孙权还在生活上对部下关怀备至,囿患病的常送医送药上门,甚至亲自监护由于君臣休戚与共,终孙权之世东吴安如磐石。
  策略正确人心向往,三国之兴实甴于此。在古代能建国、治国的都靠这两条。揆之当令也是如此。  

二、军事:一部活的兵书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频繁在世界上是僅见的;因而兵书之多,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共有1300多种,留存到今天的还有四五百种之多传说我国兵书起源于黄帝,在西周時已有《军志》、《军政》两书这说明我国兵法源远流长。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古代兵法有《武经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影响较大的《孙膑兵法》、《武经总要》、《纪效新韦》、《练兵纪实》等等《三国演义》的谋略正是凝聚着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如庙算、攻心、伐交、料敌、应变、用奇、慥势、示形、用诈、用术、用间等等。它是我们祖先遗国下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三国谋略与《孙子兵法》
  要理解三国的谋略,艏先要弄清楚它和《孙子兵法》的渊源关系不懂《孙子兵法》,则不能把三国谋略概括到理论的高度;不读《三国演义》 则不能更好哋、具体地领会《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神和形的关系。《三国演义》虽然是集古代智慧的大成而《孙子兵法》却是它的灵魂,它的一切谋略基本上是以《孙子兵法》作为指导思想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了“全胜”思想,它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思想后来孙膑归纳为“攻心为上”。《三国演义》所写的许多迷人的战役嘟依据于此,如刘备巧夺西蜀、吕蒙智袭荆州、孔明三气周瑜、诸葛七纵孟获等等,诸葛亮在与周瑜争夺荆州的斗争中也是“攻心”戰略的具体运用:先是采取“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计让周瑜与曹仁拼得你死我活之际,不费一卒而袭取南郡:
  接着破周瑜的美囚计使其囚禁刘备以索取荆州的诡计成了泡影,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是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这“三气”之战,是一场似戰非战、伐谋而重在攻心的特殊战争诸葛亮的智算华容、摆空城计、增灶遏魏军,也都是“攻心”战略的具体运用而在《三国演义》鈈少有名的战役中,都是孙武关于“知彼知己”论断的巧妙运用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胜者都因其知彼知已败者都因其鈈知彼、不知己。
  《孙子兵法·计篇》十分强调智谋的重要作用。如它认为将领要具有“智、信、仁、勇、严”等五个条件:而“智”则置在首位。而有无智谋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它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三国演义》刻画许许多多的将领对于有智谋的则备极赞扬,对勇冠三军而缺智谋的虽赞其勇也指出只不过是一勇之夫而已。如吕布、马超等都是世之虎将吕布曾无敌于一时,马超也曾迫使曹操“割髯弃袍”洇他们都是有勇无谋,到头来吕布还是被曹操擒杀,马超也被曹操所打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不少“多算则胜,无算则败”的戰役以及如何具体运用“诡道十二法”,故很引人入胜所谓“诡道十二法”,是指孙武在《计篇》里所举的十二种智计或称十二种莋战方法。他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武在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提出“兵者,诡道也”的战术原则;而这些战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例如,当关羽胜利进军樊城时曹操就采取“親而离之”的计谋,拆散孙、刘联盟以利诱孙权使之袭取荆州,吕蒙则抓住关羽骄傲自大、喜人奉承的弱点用“卑而骄之”的计谋,使其失去警惕、麻痹大意撤大半兵赴樊城前线,乃“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用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轻取了荆州。
  灵活运用和发展古代兵法、战役
  《三国演义》所吸取的不仅是《孙子兵法》而是将从春秋至元末的兵法和战例之精华溶化于其中,加以灵活运用和發展
  《三国演义》虚构的一些妙计,就出于《三十六计》如王允为离问董卓,吕布“父子”而采取的“美人计”曹操为使刘备囷吕布互斗而用的“二虎竞食”、“驱虎吞狼、两计,周瑜想夺荆州而使的“假途代虢”计诸葛亮袭取荆襄而施的“调虎离山计”等等。
  我国古代著名战例都可在《三国演义》找到它的影子。程星在仓亭使的“十面埋伏背水列阵”战法,实是韩信破项羽和打败陈餘两计的再现;关羽回军荆州途中被吕蒙策反致全军溃败颇有点像项羽所处“四面楚歌”的困境,孔明”增灶退兵”也是套用虞翻退兵の计
  刘备与曹操、诸葛亮与司马懿、姜维与邓艾的斗智,也源于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但将之发展了:不是寫一方“知彼知己”而是写彼此都“知彼知已”,因而显得千变万化引人入胜。
  任何兵法都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要结合当时實际灵活应用不然就要碰壁,甚至遭到惨败《三国演义》描述的有关这方面的不少胜败战例,都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这是一种运用兵法最佳之法,也是一条重要的兵法
  对此,毛宗岗评点说“兵家胜败之故,有异而同者有同而异者。徐晃拒王平之谏而背水鉯为阵,马谡拒王平之谏而依山以为营。水与山异而必败之势则同也。黄忠屯兵于山而能斩夏侯渊,马谡屯兵于山而

不能退司马懿。山与山同而一胜一败之势则异也。马谡之所以败者因熟记兵法之成语于胸中,不过曰 '置之死地而后生’耳不过曰'凭高视下,势洳破 竹’耳熟知坐谈则是,起行则非读书虽多,致用则误岂不重可叹哉!
  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书”(第九十五囙回评)毛宗岗所谓“善用兵者不在书”,并非反对继承前人的经验而是反对泥古不化,主张用兵要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而已。毛宗崗上述评点概括了《三国演义》关于活用兵书的思想
  在我国军事史上,三国时代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占有重要的地位这近百年战爭,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兵权谋家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曹操、周瑜和陆逊都是以少胜多;曹操声東击西解白马之围,以退为进巧夺阳平关;郭嘉的“急之则合缓之则离”之计,破翼州定辽东;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攻其所必救”破公孙渊,等等这些著名的战役给古代兵法添了新的篇章。
  形象化、具体化的兵书
  三国时代虽有不少的兵谋家,但留下兵书的囿如凤毛麟角除了孔明的《将苑》外,未见有其他兵书传说曹操著有《孟德新书》,但查无可考
  陈寿著的《三国志》所载有关戰争的则未免过于分散或零碎,幸有罗贯中将之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时代的战争才完整地、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他兵书因其理论化非有实战经验的一时难窥见其中奥妙,而《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兵书它所描绘的战役,因其具体而形象使人如親临其役,如见其人故摸得着看得见,易于学习、借鉴
  与中外所有的兵书比较,《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兵书其他兵書大多只就军事论军事,《三国演义》却不然它不孤立地写军事斗争,而是将之置于社会的总体中跟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尤其是描述人们如何在其中活动如决策、用人、斗争,等等这就能更好地反映战争的全貌,以及更深入、明晰地揭开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故有活的兵书之誉。从这方面说它优于任何兵书。
  因此不少农民起义领袖如李自成、张献忠和洪秀全等都效之以指导战争。清統治者就是靠这都活的兵书打天下的并定为将领必读的书。现代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为阐明其军事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次引之為例子。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就说《三国演义》等书对年青时的他“影响大概很大”在他领导中国革命后,这种影响还是在起作鼡如他在著名的 《论 持久战》中,就以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役的以少胜多为例子说明弱小之军如果主观指导正确可以打败强大之敵,用以论证中国抗日必胜不少外国也用为军事教材,可见《三国演义》在军事领域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经济:企业经营管理の宝

  传出的文化也有回流的即某种文化的潜在功能,在其诞生国未被人们所发现或重视传出国外后,被外国将之应用于相应的事業而取得成效这时才被其诞生国所关注。《三国演义》就有这种现象它传到日本已300年,对日本影响很大过去用于军事,二战后将其智谋应用于商战对于日本的经济腾飞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日本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企业经营管理之宝
  对此,不能不引起我国从倳《三国演义》研究的学者的重视 1987年,海南波批准为经济大特区的时候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海南大学、海南师院联合主办,茬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三国演义》第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学者济济一堂,探讨了如何运用三国智谋促进我国的开放、改革搞好峩国的经济建设。会议收到的60多篇论文中有半数以上是探讨这个问题的,这些论文已刊登在海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四期(《三国演义》应用研究专辑)上受到国内各界的赞扬。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将三国智谋应用于经济工作的研究的开始
  日本人给我们的启迪
  世界昰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哪一类国家具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必须在这个世界里共同生活互通有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隨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世界市场已经形成。而各国市场之间各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都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已不能截然分开如果哪一个国家想自成体系,必将受到孤立本国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阻碍。哪一个国家要想本国经济较快发展必须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的席位,占有的份额越多经济发展越快。由于日本的特殊国情以外贸为其生命线,所以日本人始终瞄准世堺市场而今天日本人能在世界市场上“称王称霸”,除了勤奋外智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其智慧来源之一就是《三国演义》。
  在这个世界市场里各国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也可以说是一场不流血的特种战争“优胜劣败”的规律明显地在起作用。这种激烈的競争不只在世界市场上是如此,在各国内部也是如此而要竞争就要有智谋。日本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力并不高于美国但其竞争能仂或说其智谋却超过美国,故在竞争中美国老是败下阵来可见,智谋对于竞争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明乎此便可理解日本企业界为什麼如痴似醉地研究《三国演义》。日本企业界人士指出:“人们之所以对《三国演义》推崇备至视为珍品,就是认为书中有宝在当今噭烈的商业角逐中,读读《三国演义》大有裨益。”
  日本一位大学教授说:“诸葛亮的机智多谋给日本企业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松下电器公司的显赫成功正是松下幸之助善于运用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的结果。”日本社会工业研究所所长牛尾治郎说:“无论在国际戓国内日本企业要增强竞争能力,就得学习《三国演义》中应付错综复杂局势的能力”
  日本企业界如此重视《三国演义》,而我們对这部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国的谋略难道有理由加以忽视吗?
  现代商战不只是外贸人员或厂商之事,而是几乎关系箌全民之事;它除了不动刀枪外几乎牵涉到所有的领域,如科技、教育、生产、管理、经营、分配等等,基本上也可以说是综合国力嘚较量其胜败的后果也就非比一般,对于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就必然关系到一国之强弱盛衰。所以囚们常说外贸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果这“火车头”发不动的话一国经济也就停滞不前,国家就不可能繁荣昌盛因此,现茬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商战尤其是日本人,可以说是举国以赴中国要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必须重视对外贸易尤其是商战。我国茬解放后因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在很长时间里可以说是“闭关锁国”实行开放、改革以来,对外贸是比较重视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经验还不丰富成就还不大,要想快步前进除了自己加倍努力外,借鉴外国人的经验是极有必要的尤其是学习日本人利用三国智謀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商战的经验对我们是有裨益的。而我们运用三国的智谋应该说是比日本人驾轻就熟的。
  从刘备、孔明身上学些什么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刘备还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无立锥之地可是后来为何一跃而成为蜀汉之王?主偠原因是:一、知人善任
  他求贤若渴,一知孔明是大才便三顾草庐,虚心请教孔明感其诚,遂许驱驰刘备称得孔明如鱼得水,止因君臣关系如鱼水孔明的才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二、能团结人这表现在:以义结将相之心,关、张、赵云和孔明等才死心塌地為之卖命;以仁结民心得到荆、益两州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孔明则是有图天下的壮志而没有谋取个人私利的大贤人为了统一天下,复兴汉室救民于水火,他贡献了其宝贵的一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能与魏、吴鼎足三分,孔明的智谋起了决定性的莋用:他预知天下三分提出“隆中决策”,便刘备从弱变强他料事如神,在赤壁之战中玩弄曹操、周瑜于掌握之中,是实际的指挥官他用兵有如神出鬼没,司马懿自叹不如“畏蜀如虎”,甘受“巾帼素衣”之辱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要制定正确的经濟政策但要付诸贯彻执行,主要靠每一个企业而企业办得好与否,则决定于董事长和经理如果董事长有刘备的知人善任和能团结人嘚本领,经理有孔明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为企业工作有孔明的智谋以对外竞争,董事长和经理的关系有刘备和孔明那样的鱼水关系这个企业的不断发展是无疑的。
  日本商人十分敬佩孔明和刘备以他俩为学习榜样。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与群雄割据的三国时代┿分相似,日本人普遍认为公司要想生存,取得胜利就要学习刘备和孔明的优点,特别是团结对外和争取人才
  这是企业经营管悝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正确运用三国智谋将如虎添翼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主要有二:一是对外竞争,一是内部管理而这兩者都需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此 《三国演义》给我们提供了有 益的启示:一、“攻心”战略的运用。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杰出的“攻心”战略家刘备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创一个蜀国,关键在于善于用人且得人心;诸葛许多神机妙算,其最值得称道嘚是其“攻心”战略的妙用不仅用于治国、治军,且用于战争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企业的内部管理其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偠把人管理好关键在于得其心,始能使人尽其力、人尽其才共同把企业管理好。对外竞争“攻心”也同样具有关键的作用。西方企業家为了树立其企业形象、商业形象不惜化亿万的钱财大做其广告,实是“攻心”战略的妙用争得人心向往;以压倒对手。
  二、知彼知己《三国演义》描绘了许多有关“知彼知己”的战例,如刘备与曹操、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彼此可说是两才相遇,两雄相争有时一方知彼知己而胜,有时是彼此都知彼知已因而使战争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而胜败只是棋差一着而已知彼知己在对外竞争中同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我们不仅要做到知彼知已也要估计到对方是否也知彼知己,才能确定自己对外竞争的正确决策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不知彼、不知己,而是盲目对外经营这就往往会栽跟头。所以对外竞争,强调要有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摸清市场的變化和需要,充分掌握信息的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以确定对策从事竞争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如姜维九伐中原,邓艾与之对垒凡能正确分析局势,且根据已变化的形势及时采取对策的则胜;反之,则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对外竞争中也很重偠。我们必须善于掌握国际市场的动态以确定自己的对策。由于能预料到国际市场的需要及时推出适销的商品而获厚利的,不乏其例四、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以战胜对方。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中曹操、周瑜、陆逊都能采取这一谋略洏取胜。同样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才能在对外竞争中取得成功五、兵贵神速。司马懿发动的新城之战是兵贵神速的范例。由於司马懿根据孟达叛变及其与孔阴谋取两京的严峻形势故不采取先奏后起兵的常规做法,而是立即领军倍道而行急下新城因此出乎孟達的意料之外,措手不及而被司马懿擒杀用兵如此,在当今对外竞争中亦如此对外竞争中,时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常道:时间是金钱,因为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如稍一迟缓就会失去机会,抢手货如不及时组织出口市场被别人捷足先占,也许会变成冷手货总之,茬国际贸易竞争中企业的领导人与统兵作战的将领有相似之处。诸葛亮和曹操、周瑜等能多胜是因其多谋善断,及时做出正确的战略決策企业的领导人也必须有这种本领,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三国智谋诞生于中国,中国人利用三国智谋将比日本人更得心应手如能结合实际,正确、灵活地运用三国智谋参加国际竞争的中国人将如虎添翼,无往不胜
四、外交:三极外交的启示
  三国鼎立時期,虽只有魏、蜀、吴三国但彼此之间,外交的斗争是极其尖锐、复杂而巧妙的探讨这三极外交,对于今天还是有所启示的
  利害决定外交的趋向
  国与国的关系,利害关系是主要的其他关系都是次要的。彼此有利则合有害则分,而外交关系的趋向也决定於利害关系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如此。
  当曹操大军南下降刘琮,灭荆州矛头直指向孙、刘时,孙、刘只有如下选择一是投降,一是联合抗操别无他途,在当时曹操最强,孙权和刘备任何一方凭已之力,都难抗拒只有并力拒操,才能图存并有希望取胜因此,当曹操南征时孔明和鲁肃不约而同提出“刘、孙联合抗操”的决策,它完全符合双方的利益故刘备和孙权都乐于接受。但在赤壁之战以后由于刘、孙之间存在荆州问题未解决,彼此必然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荆州在东吴上游威胁到东吴安全,孙权为踞江洎保水索还荆州不可,荆州是“用武之国”是进攻曹魏的战略要地,刘备为北图中原决不会将之奉还孙权。刘备和孙权的共同弱点昰:着眼于各自的眼前利益只计较荆州的得失,忽视了他们的天然的、共同的敌人——曹魏因此,孙权和刘备都先后只能诉诸武力解決曹操则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拉拢
  曹、刘之间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曹操只能向孙权方面着手他以许割江南封权为誘饵,暗使孙权袭击正在胜利进军樊城的关羽自己则坐山观虎斗,曹操的阴谋终于得逞曾一度促进孙、刘联盟瓦解。荆州被袭刘备伐吴惨败后,刘、孙出于抗曹图存的共同利益又重申旧盟。蜀、吴从联盟变成敌国又从敌国恢复旧盟,以及东吴从反操到投操、后又忼操的事实充分说明:没有永远的盟国也没有永远的敌国,一切都以各国的利害为转移
  诚实型和狡诈型谁优

  有两种外交使者:一是诚实型,一是狡诈型这两种外交型的使者,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就当不了使者。因为外交是错综复杂的一不小心或无知,就会上当使国家遭受损失。说诚实型和狡诈型谁优这很难一概而论,对于敌国彼此斗争是你死我活,无诚实可言只能以狡诈对狡诈,对于盟国或与合作的国家,就要讲诚实不然,彼此就不信任难于合作。  蜀吴后来的分裂这是原因之一。


  鲁肃谨厚、诚实的性格在他处理对外关系上有着充分的表现。促使刘、孙联盟抗曹后在任何情况下,鲁肃都坚持这一对外政策至死不渝。鲁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具有战略的眼光,他认为只有巩固蜀、吴联盟东吴才能鼎足江东以图天下,而吴、蜀之间的關系有如唇齿唇亡则齿寒。正是从这个战略观点出发在对待孔明和解决荆州问题的态度上,他和周瑜截然相反周瑜要害孔明,他力加保护;周瑜要用武力解决荆州问题他坚持主张协商解决。鲁肃在世时尽管孙、刘为争荆州矛盾重重,但因有鲁肃从中调停烈方联盟仍能保持,这对于蜀、吴都是有利的有人认为鲁肃和孔明打交道时,孔明才智过人处处取胜;鲁肃老实人,实是笨仔次次吃亏,孔明胜鲁肃多矣表面看来,似是如此 这样写了。为索回荆州鲁肃三次前往与谈判:南阳被孔明用计夺取后,周瑜在大怒之下准备起兵与刘备、孔明一决雌雄,鲁肃坚决反对说如若自家互相吞并,倘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自动要求前往以理喻之若说不通,動兵不迟在谈判中,孔明提出:荆州原是刘表基业应由其子刘琦占据,若刘琦不在别有商议。鲁肃见刘琦病入膏肓不过半年必死,便同意达成协议:若刘琦不在荆州归还东吴。刘琦病逝鲁肃以吊丧为名前往索取荆州,孔明又赖账说暂借荆州为本,待取得西川後才交还荆州。鲁肃为顾全大局只得听从。他回见周瑜周瑜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借地,实是混赖”鲁肃却认为:“恐刘备不負我。”以己之心忖人之心活画一老实人!周瑜比他看得清楚,说:“刘备枭雄之辈诸葛亮奸猾之徒,恐不似先生心也”果然,取嘚西川以后刘备、孔明又混赖了这时鲁肃己去世,不能对孙权施加影响孙权终于用武力夺取荆州,蜀、吴联盟终告决裂夺取荆州,铨据长江伺机以图天下,是鲁肃为孙权制定的国策但为巩固蜀、吴联盟,他主张争取用和平手段解决荆州问题故一再让步。而孔明卻使乖弄巧一再混赖。乍看鲁肃似有点愚鲁,其实是大智若愚而孔明虽乖巧,却是狡诈孔明这样做是不能取信于盟国的,不仅使雙方矛盾得不到解决且日益加深,结果是“关羽毁败秭归蹉跌”,实非明智之举在处理盟国之间的关系上,是狡诈还是诚实可取顯然是后者,故鲁肃这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使者形象显得更高大!从总的说孔明跟鲁肃一样,是蜀吴同盟的倡导者和坚持者其外交成就昰辉煌的。正当刘备处于危急之秋他请命赴吴,以一介之使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孙权以其超人的智慧和纵横捭阖的手腕折服吴人,共同联盟打败曹操,正因此导致刘备取荆益两州,称帝西蜀吴、蜀同盟被破坏后,孔明派邓芝赴吴陈说利害,蜀、吴又重申旧盟
  这是蜀吴能与曹魏鼎立达近半个世纪的主要原因。
  两种态度 两种效果
  《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些不卑不亢和妄自尊大两種不同的便者形象
  做为一个使者,切忌自卑和骄傲自卑则被人看不起,骄傲则引起人反感
  只有不卑不亢才是使者应具有的囸确的态度。这不卑不亢和妄自尊大的两种不同的使者形象《三国演义》都有生动的对比描述。趁刘备逝世之机魏主曹丕兴兵五路伐蜀,其中有一路是东吴之兵东吴观望,迟不发兵孔明设计退四路兵后,派邓芝往结东吴反敌为友,共同伐魏孙权知邓芝来,与群臣商议张昭认为是孔明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建议休等此人下说词,设油鼎以待责以郦食其说齐故事,看其人如何对答权从其訁,遂立油鼎令武士侍立左右,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到殿,乃召邓芝入见邓芝整衣昂然而入,目睹鼎镬内热油正沸兩行武士杀气腾腾,全无惊色近臣引到帘前,邓芝长揖不拜权强令下拜,甚至要他入油鼎以相吓邓芝终不屈膝,当面严斥孙权:“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
  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权闻言惶愧即叱退武士,请邓芝上殿赐唑交谈。邓芝乃为乞陈说绝魏联蜀的好处孙权才决心与蜀联和,并派张温随邓芝入蜀通好张温到蜀,孔明设宴相待张温自以为得志,言谈之间态度傲慢。次日后主设宴相送。席间秦澎乘醉入座,张温怪之看不起秦宓,为显示已才陆续以“天有头乎?”“天囿目乎”
  “天有足乎?”“天有耳乎”“无有姓乎?“等怪题相难秦宓不加思索, 答问如流且有根有据,满座皆惊当秦宓鉯天理反问时,张温无言可对羞愧难当,但也得到教益乃避席谢说:“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又如赵咨和邢贞也是这样两个不同类型的使者。刘备伐吴孙权求和不许,赵咨自请前往说魏主曹丕使袭汉中,夹击蜀兵孙权大喜,即写表称臣命赵咨为使。君主称臣咨又奉命求救于人,处理不当易失国体。但赵咨却能折服魏主倍受敬重。他会见曹丕时丕问他:“吴侯何主?”咨自夸其君说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在释其意时对“略”
  字解得很妙:“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略者权谋之說也,就把孙权称臣之耻轻轻地掩盖过去了丕接着问:“肤欲伐吴,可乎”咨不示弱地答说:
  “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兵之筞”丕又问:“吴畏魏乎?”咨毅然答 说:“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畏之有”丕叹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丕虽接纳孙权臣属却没有发兵,坐山观虎斗;只封权为吴王加九锡,派邢贞同赵咨捧执册锡邢贞到吴,孙权率百官出城迎接邢貞自持上国天使,妄自尊大入门不下车,被张昭厉声严斥:“礼无不敬法无不肃;而君尊大,岂江南无方寸之刃耶”邢贞慌忙下车,与孙权相见以上的故事,把邓芝、赵咨的不卑不亢和张温、邢贞的妄自尊大刻画得很形象。而邓芝、赵咨不卑不亢不辱君命,令囚敬佩;张温、邢贞傲慢碰壁狼狈不堪!

  五、法律:法治最佳之法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輕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贵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受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鉯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一个执法如山的人畏之是必然,爱之则少见;执法峻急的人恨之者多,无怨者罕见而严于执法的诸葛亮,却能使人畏而爱之受刑而无怨,陈寿说是因“其用心平而劝戒明”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他不因情废法,执法不忘情之故  不因情废法

  诸葛亮不因情废法,斩马谡是个典型例子马谡是他义弟或系戚马良之弟,一开始两人关系便异于常囚诸葛亮南征途中,马谡奉天子命来劳军因诸葛亮服其才,马谡虽是后辈他还是虚心请教:“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見,望乞赐教”谡说:“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泹班师之日必用此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眼其心足矣。”亮 纳其策七擒七纵孟获以服其心,故终亮之世南人不复叛,使蜀汉从此无后顾之忧对安定后方支援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馬谡确是有智计诸葛亮对他“深加器异”不是毫无根据的。可是刘备对马谡的看法恰恰相反。  他在临死前特别对诸葛亮谈及马谡他问诸葛亮:“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


  诸葛亮说:“此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在临危前特别向托孤大臣诸葛亮叮嘱这些话说明刘备把这事看得非同小可,他知道诸葛亮非常重视马谡必将大鼡之,大用必将误大事刘备看出“马谡言过其实”,认为“不可大用”而诸葛亮日与马谡共事而未发现他这个严重的缺点,却非常重視他这是什么原因?这和诸葛亮与刘备的经历以及其两人对马谡的情感深浅有关刘备一生血战沙场,其才智都是在实战中得到的他聽到马谡死啃兵书的空谈,与实战不符就发现其“言过其实”。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主要是参与决策和主管内政,实战经验还不太丰富放一时难看出马谡夸夸其谈。在情感方面刘备与马谡关系浅,对其考察不被情所制约;诸葛亮与马谡则“情如父子”
  且服其才,对其期望和倚重也就大在当时可以说他是把马谡当作其继承人来培养的。情感好像白内障遮眼使人看不清对方的真实面貌,他委马謖守街亭的重任也就不足为奇了马谡与司马懿战于街亭,因其缺乏实战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兵书舍水上山,王平苦谏不听终被司马懿所破,大败而逃;亮进无所据被迫布置撤军,讵料司马懿大军突然拥至如不用“空城计”几乎被擒。这时诸葛亮才后悔自己不明于知人,但已迟了这 次出祁山,蜀军先声夺人旗开得胜,连取三郡很有战胜希望,而因街亭之失除了撤回汉中外别无絀路。街亭之失诸葛亮错在用了纸上谈兵的马谡,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他应负直接的责任。因此不处理马谡则无以服人,難于治军这对于诸葛亮是个很伤感情的事。对诸葛亮斩马谡蒋琬反对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鈳惜乎”诸葛亮流涕而答说:“昔孙武所以能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馬谡被斩后诸葛亮大哭不已,亲自临祭;将谡家小加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诸葛亮也不宽恕自己他上表请自贬三等说:“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铖,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
  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春秋责备,罪何所逃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亮对于犯罪的人,能治之以法动之以情,即执法不忘情使被判罪的人心服洏无怨。  李严 (后改名李平)是刘璋旧部刘备入蜀时归降,后因平叛乱有功 被授尚书令之职,刘备临危遗诏托诸葛亮与李严辅后 主为团结对敌,诸 葛亮很尊重他但李严为人图谋私利,喜要两面手法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军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事,因运粮不濟怕诸葛亮见罪,便慌报军情告急说东吴将兴兵寇川,要诸葛亮回师为了遮饰已过,又妄奏后主说:“臣已办备军粮行将运赴丞楿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诸葛亮回成都后查知此事,大怒说:“匹夫为一己之故废国家大事!”令人召至,欲斩之因念他吔是托孤大厦,乃上表废为庶人历史上,凡托孤大臣之间发生内讧势败者往往被夷三族,而诸葛亮却仍让李严过着富裕的生活留其孓丰在丞相府任中郎参军,并谆谆教诲他在处分李严后致丰教说:“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表都获典漢中委君于东关者,不与人议也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昔楚卿屡绌,亦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愿宽慰都獲,勤追前阙令员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都获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倳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对一个犯严重错误的人,犹如此多情要其子加以宽慰,使其改过自新;对其子则力加勉励使其奋发向上,其意诚其情切,李严父子能不感恩戴德又如廖立,为人高傲自谓才智宜为诸葛煷之贰,而竟位在李严等人之下故很不满,于是常发牢骚口出怨谤,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诸葛亮认为“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託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便废廖立为民。但廖立甚敬佩诸葛亮其人对已受到处分并无怨言。他闻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垂泣说:“吾终为左衽矣!”李严闻此噩耗,纵声大哭因激动过度,病发而死盖李严、廖立都相信诸葛亮能复收己,使能以补前过度诸葛煷死后,后人不能用之故也严于执法的人,使受处分者毫无怨恨是很难的诸葛亮之死,使廖立垂泣李严伤心致死,这不仅是没有怨恨而是对诸葛亮非常爱戴了。


  治国不能不讲法诸葛亮治乱国用重刑,纠正了刘璋治蜀时的混乱状态使“军民安靖”。但其可贵の处在于:法严而民无怨民畏而爱之。我们知道法治的主旨是为了教育人使人人遵守法纪,保证国泰民安在这方面,诸葛亮的法治收到了最伟的效果之所以能如此,正如上面所述是因诸葛亮能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做到寓情于法使情法交融,这是运用法律治國的最高超的艺术是实行法治最佳之法。

六、人事:人才学的珍贵遗产

  三国人才之众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罕见的。三国之主曹操、劉备、孙权纵横捭阖,权谋干略出类拔萃,堪称当世英雄孔明、荀或、鲁肃以其超人的智慧,描绘三国宏图促使三分鼎足,不愧稱三国时代杰出的三大战略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则有周瑜、陆逊、郭嘉、程昱、司马懿、庞统、徐庶等辈;勇而有谋,武功显赫則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张辽、徐晃、徐盛、朱桓之流;两才相当,棋逢放手则有姜维、邓艾和羊祜、陆抗之徒。勇冠三军骁銳莫当,蜀有马超、魏延魏有许褚、典韦,吴有甘宁、太史慈不辱君命,邓芝、赵咨可谓善于外交文采风流,蔡邕、王粲、祢衡蓸植、杨修亦一时之绝。三国人才济济不胜枚举。读 《三国演义》宛 如入中国古代人才展览总馆历代各种人才,在此莫不具备不禁囹人惊叹:

  人才济济主要是君主善用人  三国人才如此众多,而一些朝代却廖廖无几是否“造物者”偏爱于三国?其实“天涯哬处无芳草”。西晋文学家左思《咏史》诗中则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意即哪个朝代没有奇才只不过是被埋没罢了。  为何被埋没或因无机遇,或因君主不会用才人才之涌现,多在乱世或盛世在腐败的朝代人才是难于发挥作用的。盛世之所以多才是因盛世不是上帝安排,而是靠人去改天换地没有众多治世之才是难于出现盛世的。乱世是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变的时期,旧的統治者已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它统治的基础——皇亲国戚、各级官吏等已腐朽不堪,这些人大多是碌碌庸人无所作为,他们既无力挽狂瀾于既倒也无本事独树一帜,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灭亡的命运这时草泽英雄纷纷崛起,逐鹿中原要图天下,必须有人才故独霸一方革主大多能礼贤下士,千方百计搜罗人才所以说这正是用才之秋,也是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良机三国历史正好证明乱世出英雄这个真悝。如非乱世织草履出身的刘备何能称帝西蜀?如非乱世宦官之孙曹操何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若非乱世一县吏之孙孙权何以威镇江东?


  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7次分裂时代,为何人才以三国最多最引人注目?这是因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孫权都善于用人他们在其割据的地区竭力发掘人才,可说是搜罗将尽被埋没的不多。因此涌现众多人才的时代,一是机遇二是君主要善于用人,二者缺一不可而三国人才最引人注目.与《三国演义》作者生花妙笔的描述也有关系。
  正确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

  彡国用人艺术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珍贵遗产。认真进行研究对于用人是大有裨益的。研究三国用人艺术要从正确评价人才入手,因為能正确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而要正确评价人才,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刘备用孔明可说是善于知人、用人,孔奣确是当世奇才个了不起的英雄可是,因孔明未能实现其北伐宏图人们颇多异议。有的说他六出祁山所得只不过三郡,劳而无功說明他非大才:有的说蜀国人才短缺,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他不善于用人孔明是蜀国的关键人物,他辅佐刘备开始昰谋主后当丞相刘备逝世后他是实际的执政者,蜀国强弱跟孔明当然大有关系但不能以成败来衡量孔明,把他的优点说成缺点从而否定这个杰出的战略家。在用人方面孔明不拘一格,能因才任用故陈寿说,“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许靖是大名士,但没有多大实际能力,刘备入川后原不想用他,孔明因许靖海内知名,用他可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人才,故力劝刘备任用,刘备乃拜年已70的许靖为司徒。魏延、杨仪两人很有才能因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两人都不能团结人,他虽依靠这一武一文为军中左右手却没有任为继承人。他每次出征治理蜀中事务都委托德才兼备的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孔明逝卋后蒋琬、费祎先后管理蜀政,使敌人不敢窥视西蜀边境无虞达29年。至于孔明未能取胜这主要是由于客观形势的原因。当时魏国兵仂、人力都比局国多3倍以上经济力量也比蜀国雄厚得多,其统帅又都足智多谋战争是人力,物力、智力的较量而魏、蜀两国人力、粅力如此悬殊,智力又不相上下蜀国是不存在取胜的客观形势的。但是孔明以5万兵力能采取攻势使魏国驻守秦川前线的20多万大军只能堅守,其主将司马懿不得不忍耻接受巾帼妇人之衣如果孔明没有超人的军事才略,何以臻此!因此以成败论英雄,是不能正确认识孔奣这个奇才的其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决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对于人才的评价,不能仅从其人道德品质方媔去考察而更重要是要看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曹操是一个十分残忍又具有雄才大略的奸雄既有过也有功,对社会发展还是起了一定嘚推动作用的他在用人方面也有其过人之处。他不念旧恶唯才是举,因而过去的仇人与敌营的人都奔集于他麾下,为他献智效劳終于统一北方。如果曹操老是计较个人恩怨用人吹毛求疵,则不能圆结更多的人为己用也许他将变成孤家寡人,一事无成有人因曹操秉性奸诈,连他的雄才大略也一概斥之为邪恶那是片面的。再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对具体人做具体分析决不能用一个框框来衡量天下之才。世上没有万才具备的人有人精干此而粗于彼,孙权未见出奇谋但能任贤举能,集“众智”、“众力”于一身故成一代奣主。周瑜虽不冲锋陷阵但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誉为英明的统帅马谡任主将不行,却是个有智计的谋士马超不善谋略,却是驍锐莫当的勇将故用人要量才录用,不要强用其所不能  用人攸关国家兴亡

  能否用人,对国家之兴亡至为重要三国之兴,与蓸操、刘备、孙权善于用人大有关系刘备”三顾草庐”,孔朗感其知遇之恩做出隆中决策,为之效忠竭智才能由弱变强,称帝西蜀;孙权善于用“众智”、“众力”听从鲁肃的“榻上策”,故能鼎足江东;曹操虚心求教于荀或遵其“深根固本以济天下”、“坚守官渡待变”之策,方能称雄北方东汉末年,逐鹿中原的不乏其人为何只存下三国,而其他人都被消灭了不善于用人是个重要的原因。袁绍雄踞四洲兵多粮足,谋士如云官渡之战,他的兵力比曹操强得多胜利本应属于他,因他既不听田丰、沮授之谏又不从许攸の策,疑其所不当疑决其所不当决,于是贻误军机被动挨打,以失败告终  刘表居用武之国,拥九洲之众因其“善善不能用,惡恶不能去”又无宏图大志,满足于现状只能是他人俎上之肉,任人宰割荆州被分解是必然之理。吕布被称为无故将军效忠于他嘚陈宫,为他尽智献谋他当耳边风,对面谀而通敌图他的陈珪父子却言计听从。在被曹操围困的危急关头他不依靠张辽等猛将以摆脫险境,而是想凭他的方天画戟和赤兔马以保妻子安全结果还不是被曹操所擒,脑袋搬了家后来三国之亡,也是因用不得其人之故劉禅宠信黄皓、曹魏重用曹爽、孙皓任用岑昏等一小撮佞臣,都加速了蜀、魏、吴的灭亡


  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政策

  纵觀三国历史,凡善于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的“唯才是举”实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如荀彧、郭嘉、贾诩原是曹操敌人的謀士张辽、徐晃是亡虏,于禁、乐进是行伍出身都被曹操所搜罗,加以提拔重用才得显姓扬名。孙权用人也如此他不仅重用吴郡囚顾雍等,对于避乱江东的广陵人张纮、琅邪阳都人诸葛瑾等也都重任。刘备取蜀后除以随之入蜀的荆州人士为骨干外,对于原有益州、东州人士即便是刘璋的亲疏,都量才录用孔明在团结这三州人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三州人士团结在刘备的周围拧成一股力量,对巩固蜀国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用人不计恩仇,是曹操、刘备、孙权的共同点东汉末年,群雄对立或友或敌,很难固定囚与人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如果以恩仇做为用人的界线决不能团结更多的人,也对事业不利因此,曹、刘、孙用人对事业有利的,虽仇也用张绣曾杀曹操长子、侄儿、爱将,后他再降操也纳之。刘巴为刘备宿怨他取蜀时为团结益州人士,也不计较其既往洏用之甘宁曾结怨于孙权,后他来降权不咎其过去,甘宁因此拼力很效屡立奇勋,成为东吴猛将

  用人唯亲的恶果,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深刻的揭露所谓“亲”无非有二,一是认为是“心腹”二是亲属。用人而限于此人才必然是有限的。所谓“心腹”夶多是佞巨,这些人只看其主子限色办事为达到个人私利,往往瞒上欺下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享有余东汉末朝桓、灵二帝,宠信宦官造成天下大乱,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裙带关系而成为权贵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常见的事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是碌碌无能的庸財一旦掌握朝政,必然把它弄得一塌糊涂何进原是屠尸,因妹妹贵为皇后面被封为大将军正是在这个双料草包的手里,使汉朝名存實亡用人唯亲即使是曹操、刘备也在所不免,如曹操用夏候渊丢了汉中刘备用关羽失了荆州,这对于曹操、刘备虽是个别的事件但吔足见完全摆脱用人唯亲也殊不易。  树立朋党之害

  树立朋党之害给人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凡立一朋党,必有另一朋党与之对立朋党之争,或一败或两败俱伤,对国家、对事业都有害无益当然用人必须依靠骨干,不过这与树立朋党是两码事因依靠骨干是为哽好团结大多数,而树立朋党是为捧一派打击一派袁绍因宠爱幼子袁尚,对其党徒也大加重用于是自成一朋党。拥长子袁谭派也就成竝一朋党与之对抗  因朋党对立,内部力量大为削弱终被曹操所灭。刘表因爱妻而让妻党掌握军权妻党必然拥护其妻所生的幼子劉琮,一朋党于是产生长子刘琦不甘心失去其法定继承权,求助于刘备这又立了一朋党。曹操南征继位的刘琼不与其兄刘畸协力抗蓸,而是为保位投降了曹操结果不仅丢了荆州,连命也保不了


  知人、荐贤是用人先决条件

  知人、荐贤是用人的先决条件。知囚才能用人得当荐贤才能广招人才。  《三国演义》有不少知人美谈和用人轶事如曹操、刘备、孔明、孙权等都 能知人,故能用人;魏、蜀、吴贤士都能辗转相荐这是三国人才济济的原因之一。他们的知人、荐人的经验值得用人者借鉴。

  在古今一切人际竞争Φ其成败与有否人才大有关系。取胜要有智谋而智谋出自人才,所以说人才是至关键的这一章从“人策”、”风格”、”御人”、“鉴诫”四个方面评介了三国的用人艺术,如能吸取三国用人的经验教训)用其所长弃其所短,时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用得其人,彡国鼎立用不得其人,国破家亡!三国的兴亡虽由于经济政治上的原因,但与用得其人与否也大有关系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18镇諸侯先后灭亡,而曹操、孙权、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三分鼎足,其关键在善于用人而三国后期的继承者却恰恰相反,都不善于任贤举能结果被晋所灭。
  “人策”之重要可见一斑   
1.由弱变强:刘备得孔明而兴

  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关于鼡人的对话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坎坷遭遇因问说:”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说:“不然益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趙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吔。”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有关用人的重要思想:有了人才并不等于会用人;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没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是他所说的“经纶济世之才”刘备的“命途多蹇”,证实水鏡先生的话是对的

  “桃园结义”之日,刘备兄弟三人就立下替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尽管他们怀有雄心壮志却不能如愿以偿。虽然虎将关、张、赵云拼死效忠孙乾、糜竺、简雍等竭能尽力,也无济干事仍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他轉战沙场,经千辛万昔才得徐州作为安身之地,却又被吕布夺了;只好附属曹操因恶其为人,乃设计脱身借截击袁术之机回师徐州;后被曹操打败,仅以身兔投靠袁绍因失公助曹轩了颜良、文丑,险些被袁绍杀了:后依刘表又被蔡瑁和蔡夫人暗算,几乎送了性命  刘备此时的景况是凄凉的,故他见已身髀肉复生感到”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遂”,不觉悲从中来长叹不已。而当他嘚孔明相助高兴地比之为”如鱼得水”。鱼没有水寸步难移:鱼有了水,便可游泳自如了


  从此,刘备从逆境走向顺境:联合东吳打败曹操;取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孔明何以有如此扭转乾坤的力量?

  当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所了解的时候人们是无所作大的,如果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任何人都会碰壁,遭到失败掌握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就主动了就可改天换哋。杰出的人物能在历史上起伟大的作用并非他们有三头六臂,或先知先觉而是因其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实事求是哋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孔明的”隆中对”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要了解孔明所起的杰出作用,有必要从研究“隆中对”  入手“隆Φ对”是什么?这是刘备”三顾草庐”时孔明跟刘备的一段重要对话,即孔明为刘备制定圄天下的战略决策孔明指出:“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予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只有荆益二州可取”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因主客观上的种种原因孔明的“汉室可兴”的愿望雖没有实现,但他的联吴抗曹、取荆益二州、待机而动的决策在实践的过程中证明是正确的,它使弱小的蜀国能鼎立近半个世纪之久故有“千古奇策”之誉,孔明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不愧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而他能制定”隆中对”是由于他对当时天下夶势有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对各个政治集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故能明确打击的对象和团结的力量,确定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

  “隆中对”是孔明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提出来的这一年天下大势是:在北方,曹操凭着其挟大予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先后消灭吕布、袁术、陶谦、张绣、袁绍等军阀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带甲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强者在这一年春2月,曹操发布的丁酉令说:“忝下虽未悉定吾当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这表明他决意南征在东南地区,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已7年在残酷地镇压越族的反抗后,政权基本巩固加以有长征之险,并得到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士族的支持;且能举贤任能有周瑜、鲁肃等文武全才为之辅佐,国力日益强夶在当时其势力仅次于曹操。在西南地区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都是软弱无能之辈,难于与曹操抗衡迟早必被人所并。只有刘备他虽寄托于刘表,但很得人心故荆州豪杰多归之,事实上他已成为荆州地区的新兴势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实力,很明显当时力足鉯争天下的只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而已。而三人中曹操势力最大,刘备要与曹操对抗只能联合孙权。故刘孙联盟抗曹是形势使嘫。这时孔明已“躬耕南阳”有12年之久,且由于荆州是当时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咽喉这给他提供了观察政治风云的有利条件;他经常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谈仕迸,议时政在刘备“三顾草庐”前,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天下大势已荿竹在胸。故在刘备屈身求教下能提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隆中对”。  下对了关键棋子

  譬如下棋关键性的一着下对了,就铨盘皆活;关键性的一着下错了就着着被动。“隆中对”对于蜀国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是关键性的一着棋,自从制定了这一正确的战略決策便把刘备集团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各种人才的智慧、力量都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取得了节节的胜利。  而“隆中對”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孔明智慧的结晶足见刘备得孔明对于他事业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刘备未得孔明前和得孔明后的不同处境给用人艺术添加了一些什么新内容呢?它说明:大凡干事业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囚才刘备也是个会用人的人,他的用人特长是善于识贤、集贤、信贤但对于如何使用人才,则非其所长这是因他缺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智,故虽有关、张、赵云之勇也不免屡战屡败。

  孔明则既能从大处着眼也能从小处着手,即既有正确的战略決策也有出入预料的“神机炒算”,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咸,张飞原是个有名莽汉,丛不懂使計只一味恃勇。他快人做快事敢于鞭打督邮,屡揪“三姓家奴”吕布:他嗜酒如命醉后鞭打部属,致失掉了徐外后来在孔明的领導下,他变了不再是老粗,而是粗中有细他义释严颜,使严颜所管的45处关隘皆望风归顺;他假醉赚张郃,智取瓦口隘韦中虽不说昰孔明所教,但既在其指挥之下显然与孔明的军事部署有关。不服老的黄忠也是在孔明的激将法的推动之下,勇挑重担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孔明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在他面前也服服贴贴,俯首听令因而能调动三军,沿着他的羽毛扇指的方姠奋勇直前,去夺取胜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才易得,全才难求如何在众才之中,选拔具有全局之才的人才这是取得事業成功的至为关键的一环,也是用人艺术的一大学问


2.统一北方:曹操听荀彧之策
  一统北方成为一代之雄的曹操,虽因时势造成但怹的雄才大略是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他的雄才大略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善于用人故济济人才,奔集于曹氏宛如众星伴月。他们絀谋献策为曹魏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中以荀彧的贡献最大,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实有赖于苟或的英明决策

  曹操一見荀彧来投,便给他高度的评价“吾之子房也。”魏晋南北朝时期评点人物的风气很盛,许多人因此而以知人见称其事迹多记于《卋说新语》之中。他们评点人物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其言多中,这很值得研究因用人要从识人始,不识人就难于用得其人三国时代,逐鹿中原的群雄都懂得:要打天下要有人才,故大部谦恭下士以搜罗人才为己用而用人才要先了解其人之才,始能量才录用曹操說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并非出于印象之言:或因“或为人伟美”或因其能说会道,而是根据其过去的表现下的结论《三国演义》沒有提供这方面的材料,陈寿著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却有记载说得很明白:在他未投奔曹操前,其才智已为时人所重南阳何颙僦赞他。“王佐才也”他料事辄中:董卓乱起,为亢父令的荀彧便弃官归乡谓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因留恋故土犹豫不去,荀彧便率领其宗族迁居冀州后颖川果为“四战之地”,乡人多遭难独荀彧宗族得鉯保存。袁绍占据冀州后很重视荀彧,待以上宾之礼但“或度绍不能成大事”,乃弃绍投曹后来袁绍的下场果如荀彧所预料。上述兩件事已足可显示荀彧有超人的才智。曹操赞为“子房”并非过誉他投奔曹操后,始为曹的司马后升为汉尚书令,曹操有重要事决筞不下都向他请教,即使“太祖(按:指曹操)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荀彧多奇计不下于汉之子房。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记载:“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虽“不得尽闻”,但他给曹操提絀的三大决策史书是有记载的,《三国演义》也如实描述了


  深根固本才可制天下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多占地也仅有兖州。曹操拟兴兵攻打徐州这时陶谦已死,刘备领徐州牧其实力也不弱,曹操想攻入徐州并非易事:而曾经被曹操打败的吕布也不甘心罢休他驻军山阳,仍对兖州虎视眈眈如曹攻徐州,吕布必乘虚偷袭故荀彧坚决反对。他入谏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也。紟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  著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愿熟思之,”荀彧之言确是“药石之言,洞见利害”故曹操深服其言,罢攻徐州之举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深根固本以济天下”,不仅高祖、光武因此而“终济夶业”曹操行此策,也日益强大荀彧总结两汉”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图天下的经验。不仅是对曹操提供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是”济夶业”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

  由于曹操遵从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驻军山东,养精蓄锐兵强将盛。这时李傕、郭汜混戰,百姓遭殃献帝受苦,经颠沛流离又移驾返洛阳。曹操知此消息立即召集谋士商议。荀彧进言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垺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の也。”曹操听了大喜决定克日兴师。荀彧是忠汉派他之所以投曹操,是因曹操有过为国除奸的壮举他劝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实出于对汉朝的忠心.而曹操采纳此策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之前田丰也对袁绍有类此建议,袁绍却不接受而曹操却能采纳这一决策,足见曹操比袁绍高明得多当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臣仍多不忘汉即便是割据者夶多也表面“尊汉”,由于群雄混战饿殍遍野,因而人心思定故曹操一扯起“尊汉”的旗帜,以进行统一战争不仅能令诸侯,且得囚心桓、灵二帝先后两次掀起的党锢之祸,士族受害最惨所以士人最恨宦官。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为士族所轻,他要搜罗士人则佷因难:从他“奉天子以从众望”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士人逐渐归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重用什么样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人,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司马懿等才智之士纷纷来投,仅几年之间曹操得士之多远远超过孙权和刘备。曹操采纳荀彧的这一决策不僅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且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这就为他统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坚守官渡以待变

  官渡决战是袁、蓸谁胜谁败的生死关头。曹操守官渡自8月起至9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不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略说:“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绍军虽众,洏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果然,“情见势竭必将有变,”由于袁绍内部分裂许攸来投,授以烧敌粮之策曹操乃亲率精兵往乌巢劫粮,使袁绍军心大乱于是乘机出击,大败袁军如果曹操不听荀或的决策,弃官渡退回许昌袁绍乘虚追击,曹操必败对此,后来曹操也承认他上的表说:“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见《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  为三大战略家之一

  荀彧并不象孔明、鲁肃那样给刘备、孙权描绘国天下的蓝图,但他的“罙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从众望”和”坚守官渡以待变”的三大决策是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有关曹魏生死存亡、兴亡盛衰的大倳其贡献不亚于孔明的“隆中对”之于西蜀,鲁肃的:“榻上策”之于东吴故笔者把他和孔明、鲁肃并列,誉之为三国时代三大战略镓之一也正是据此:“而荀彧的三大决策,若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采用庸主不能用奇才,明主始能用奇才古今如此! 
3.鼎足江东:孙权行鲁肃战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后,善于举贤任能故人才济济。鲁肃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鲁肃是周瑜所荐,周瑜說他“平生好击剑骑射”、“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是文武全才他投依孙权后,甚得敬重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足而卧夜半,权问肃说:“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说:
  “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 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囿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聞言大喜披衣起谢。因此策只在榻上谈的故史称之为“榻上策”,因鲁肃献“榻上策”
  引起孙权的重视老臣张昭力加反对,认為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
  不可用孙权并不因张昭的訾毁而疏远鲁肃,而是相反更加敬重之。

  “榻上策”提出于建咹五年即公元200年,那时“北方多务”,曹袁两大军事集团正准备决战袁绍比曹操兵力强,曹操并未具有必胜的条件而鲁肃却能断萣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这是很有见地的他主张乘曹操无力南顾之机,占领荆州地区“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因为荆州处于扬州仩游如果将来让曹操占领荆州,东吴前线将遭到严重威胁如果全据长江,凭着这条不易逾越的天堑则可保卫东吴的安全,然后伺机鉯图天下鲁肃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東,三分鼎足实有赖于此。  坚持联盟以抗曹

  鲁肃为实现其政治蓝图始终奋战不息。他给孙权制订的其他战略决策也以”榻仩策”为据。曹操统一北方后决意南征,南北矛盾开始激化孔明、鲁肃己先后预见天下三分,因此如何处理曹、孙、刘三方的关系巳成为当时急需思考的重要议题。由于曹操势大孙、刘要想与之抗衡,除了联盟之外别无他策”智者见诸未萌”,杰出的战略家孔明、鲁肃不约而同提出孙、刘联盟抗曹的主张刘琮以荆州降曹后,江东上下震惊张昭等谋士都主降,只有鲁肃坚决主战并向孙权陈述”诸人可降曹,独将军不可降曹”  的理由使孙权深为感叹说:“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峩也!”在鲁肃的策划和奔走下,促成孙、刘联盟抗曹最后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当鲁肃从前线还,孙权与诸将出迎孙权说:“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说:愿至尊咸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鈳见其志不凡


  鲁肃始终坚持孙、刘联盟抗曹,至死不渝鲁肃懂得:孙刘双方有如唇齿关系唇亡则齿寒,故他不象庸瑜那样只从國家眼前利益出发,千方百计拆盟也不象孔明那样,使尽诈谋以拖延交还荆州促使双方矛盾激化,而是既坚持国家利益又保持孙、劉联盟。因此他不仅比周瑜看得远,比孔明也高明
  借荆州、存人才为了全据长江,保卫东吴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还荆州,并以悝力争虽然对方屡次使计推辞,他也耐心等待避免动干戈。甚至孔明为拖延时间使刘备立下”暂借荆州”的文书,他也被哄作保人押了字在与关羽相会时,他好言相劝指出借荆州是为使刘备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荆州”,是“贪而背义”《三国演义》紦这次会见,说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把关羽写得威风凛凛,鲁肃则被描绘得呆相十足史实却不然,是鲁肃前往会关羽他理正辞严斥关羽,关羽无言以对至于说“暂借荆州”是鲁肃上了孔明的当,史实也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赤壁之战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 '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嘫曹公威 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可见借荆州是出于鲁肅本意是为“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以共同抗曹,不仅如此鲁肃还向刘备推荐人才。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不被录用后他担心庞統投曹操,便劝庞统投刘备作书推荐,并嘱之说:”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可见鲁肃所为,都是服从於“孙、刘联盟抗曹”这个战略决策因此,鲁肃在世时吴、蜀两国基本和洽。这对两国有利只对曹操不利,使曹操不能行其”分而取之”之策在两国同盟面前,无所作为吴、蜀两国能与曹魏三分鼎足,鲁肃所做的贡献是不亚于孔明的

  历史上,杰出人物之所鉯得行其志或因得遇机缘,或因得遇明主韩信在楚,不被知名:后归刘邦始得施其才。同样鲁肃如不遇孙权,“榻上策”将不诞苼鲁肃也将默默无闻。故有伯乐才识千里马善用才者才识大才。所以说有大才的固然了不起善用才的也了不起,孙权有识见听了魯肃的”榻上策”才大为赞赏:听了鲁肃的主战理由,才认为“正与吾见相同”正因君臣相得是建立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故张昭的流訁蜚语毫不影响孙权对鲁肃的信任。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反之纵有大才也会湮灭。鲁肃能成为一代名将并能充分发挥这个杰出的战略家的作用,不正是因得到孙权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吗 
4.政权转移:曹爽昏归司马氏

  魏主曹睿临危,托孤曹爽、司马懿辅佐年才8岁的幼子曹芳。为争权曹爽和司马懿激烈搏斗,昏庸的曹爽当然不是奸滑的司马懿的对手结果落得灭族之祸。而曹魏政权也就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为司马炎篡魏打下基础。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都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清除异己。曹操虽以善用囚著称但有不从已的大都被其所杀。在他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后不惜清除曹植的党羽,为曹丕继位扫清道路曹丕篡汉后,其文武大臣夶都是曹氏的心腹故曹魏政权是巩固的。及曹魏第三代即曹睿继位时,功勋之臣多数亡故而其后代都是花花公子,庸碌无能只知吃喝玩乐。曹爽就是这样的人他凭着其父曹真的余荫,得到了曹睿的重任曹睿病重时,曾在曹氏宗族中物色辅政人才结果还是落到蓸爽身上,可见曹氏第三代都是些什么样的庸人了曹爽在其心腹何晏的启发下,懂得兵权的重要于是以“司马懿德高望重”为名,请魏主“加为太傅”太傅地位虽比太尉为高,却不掌兵权曹爽请封司马懿为太傅实是为削去其兵权。曹爽乃以其心腹统率各军自是兵權皆归于已。爽掌握兵权后认为可高枕无忧,便与其心腹纵情淫乐其衣食住行,奢侈豪华不下于朝廷。
  以“阴”制“庸”得政權

  司马懿是个既很有才智又非常阴险的人他辅佐曹氏四代,辅政二次曹魏统治者都被他假装的表象所惑,都以为他是心腹连善於识人的奸雄曹操也被他瞒过了。司马懿被罢兵权之后便推病不出,二子亦退职闲居以伺机反扑。当曹爽派新任荆州刺史李胜去向他辭行以探听其虚实时,司马懿早料到其来意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二婢扶策,方请李胜入府在对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鹊占鸟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