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千渔江杰管业牌匾是吗

  你是否同意半导体产业「總归是一种国营事业」这种说法?

  不久前笔者与全球半导体联盟(GSA)亚太区执行长王智立(Jeremy Wang)谈到多家中国无晶圆厂IC业者──包括展訊(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锐迪科(RDA Microelectronics)与澜起科技(Montage Technology)等等──纷纷从美国股市退出打算回归中国成为能获得政府资金补助的私人企业.

  王智立是我曾遇过最精明的「中国通」之一,从不讳言自己对半导体产业历史事件与目前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无晶圆厂晶片业者退出美国股市是┅种自然趋势,因为在十年前中国第一批寻求股票公开发行(IPO)的无晶圆厂半导体业者,在中国本地找不到适合的金融市场:「现在中國政府开始重视半导体领域的创新与技术研发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我同意王智立的观点看看日本、台湾、韩国、欧洲甚至是美國,每个地方的半导体业者在崛起之前都有来自政府提供的相当程度补助那些政府也代表他们的自家产业,参与了激烈的贸易争端透過政治胁迫、施加压力以及政治手段等形式,让本国的晶片业者能走上正轨

  国家支持是晶片产业不可或缺?

  以台积电(TSMC)为例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援,恐怕不可能诞生这样一家提供新颖晶圆代工业务的公司;三星(Samsung)如果没有韩国官方的援手也无法成为半导体巨擘。还有日本科技大厂包括三菱(Mitsubishi)、日立(Hitachi)、NEC等等也都是因为日本政府的支持才会建立自有的晶片制造业务,并且维持了颇长一段时间

  无论是王智立或是我,都不认为国家主义(或是说保护主义)是让晶片业者在本国茁壮成长的唯一方法;但在历史上每一個区域的半导体产业之成功,背后都有政府的强力关注与承诺而且在「国营化」之外,还不一定能找到一种替代模式

  王智立表示,每个国家或区域:「在文化、技能以及竞争优势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如同GSA所推动的,晶片业者最终应该是跨越国界利用产业供应链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来寻找商机。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发现自己仍陷进国家主义的思维中;在我写这篇文嶂时就看到中国有很多保护本国晶片业者的政治手段(有的时候是误导)。

  高通vs.中国政府

  最近中国针对多家外商启动了反垄断調查被锁定的目标包括高通(Qualcomm)、微软(Microsoft),以及来自欧洲、美国与日本的数家汽车厂商高通从去年11月就被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會(NDRC)针对该公司专利授权以及晶片订价进行调查。

  此事件最新的发展是一个来自中国政府顾问机构的反垄断专家被解雇,原因是那位专家收受了高通的「钜额酬金」;高通坦承因为接受NDRC调查而聘请美国顾问公司Global Economics Group撰写一份经济报告提交给中国主管机关,中国反垄断專家Zhang Xinzhu是报告的共同作者高通支付费用给顾问公司,并没有与那位专家有直接的金钱交易

  显然中国政府正在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对外国厂商施加压力。对于中国的主管机关来说以反垄断为名调查外国厂商毫不费力;在此同时,中国本地的晶片业者透过「国营化」其经营反而变得更加不透明。

  美日半导体贸易协定带来的教训

  不过中国这种以反垄断为名的指控其实也不是什么新花招;日本缯将市场关闭数十年,拒绝从海外采购晶片于是催生了美日半导体贸易协定,在1986年首度签约并在1991年续约,日本同意将20%的微电子晶片市場开放给美国与其他外国厂商

  中国一直强调对摆脱外商依赖的渴望,当地半导体消耗量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在本土制造一位产業专家表示,中国对晶片的消耗量以及生产量之间有庞大的差距估计在2015年后差距还会更大;大多数中国市场所消耗的晶片,是来自英特爾(Intel)、三星、德州仪器(TI)、飞思卡尔(Freescale)与高通等跨国半导体业者

  在众多中国产业人士以及政府官员的眼中,上述问题亟需被矯正但在另一方面,存在于中国市场的那些跨国业者──因为他们被需要──被视为是阻碍了中国本土晶片业者的成长

  自2011年EETImes开始認真观察中国无晶圆厂晶片产业以来,我们对当地的无晶圆厂业者抱持高度期望觉得他们看起来比1980年代的日本晶片厂商更全球化。我原夲认为他们会更朝向跨越国界、公开化发展以及积极投入与海外晶片同业之间互利互惠的策略夥伴关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