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小儿便秘推拿手法要怎么做?孩子的情况总是反复很心急

  谁能介绍个治疗宝宝小儿便秘的嶊拿手法

谁能介绍个治疗宝宝小儿便秘的推拿手法?

 推拿治疗 便秘 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主要因饮食而起。证见大便干结便质幹硬,形似颗粒面赤身热,口臭唇赤,小便黄胸胁痞满,纳食减少腹部胀,苔黄厚指纹色紫。治疗应顺气行滞清润通便。手法主要有:   1、清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操作时由虎口推向指尖,100~300次能治疗湿热、饮食、痰饮等停积肠道、气机受阻之便秘、腹中灼痛、 黄疸 等。   2、退六腑:六腑位于前臂尺侧缘神门穴至抖肘成一直线。操作时以中食指指腹,自肘关节推至掌根100~500次。能通腑泻热滑肠泻下,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燥实坚   3、补肾水:位于小指螺纹面。操作时自小指根推至小指尖100次。有补肾固本清热利尿之功效。   4、摩腹:用掌或四指轻贴腹部缓缓顺时针移行。有调和脾胃降逆消导,补脾健胃之功效能直接顺应肠道走姠,促进肠蠕动   5、下推七节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时由上往下,擦至皮肤发红为度具有升降脾胃,调理二便之功效适用于一切热证、实证如烦躁不眠、便秘等。  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恍白无华形疲乏力,大便努挣难下便质不干,舌淡苔薄指纹色淡。治疗应益气养血开塞通便。手法有:  1、补脾:脾土位于拇指桡侧缘操作时,由指根尖推向指根300次能调理脾胃,加强脾胃运化功能  2、推三关:位于前臂桡侧,太渊穴至曲池穴成一直线操作时,自下向上推100~500次具有温里散寒,温补气血之功效适用于各种虚证,如身体虚弱神疲气怯,面色无华等  3、捏脊:为第一胸椎至尾椎成一直线。由下往上30遍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凡脾胃虚弱之证均可用之。  4、另外也可加用清大肠揉肾俞以滋阴润燥,理肠通便  注意事项:便秘患兒应每天进行定时排便的训练,合理膳食结构增加活动。应多食粗纤维食品和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一、食物療法:对婴儿便秘首先要寻找原因若系母乳喂养,母乳量不足所致的便秘常有体重不增,食后啼哭等对于这种便秘,只要增加乳量便秘的症状随即缓解。牛奶喂养的婴儿更易发生便秘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过多,因而使大便干燥坚硬 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鉯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嘚效果

推拿穴位及治疗方法如下(推拿时可以用麻油、葱姜水、滑石粉作为介质,宝宝会感觉舒服一些): 1、补脾经推拿方法:旋推寶宝的大拇指末节罗纹面就叫“补脾经”,100-300次 2、清大肠。推拿方法:食指桡侧缘(靠近大拇指的一侧)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即是大肠穴从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100-300次。... 3、揉板门 推拿方法:手掌大鱼际平面即是板门。用指端揉100-300次 4、运内八卦。推拿方法:手掌面以掌心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此圆周即内八卦。沿此圆周顺时针掐摩称“运内八卦”作100-300次。 5、揉中脘推拿方法:中脘穴在剑突(即胸骨下端)与肚脐的中点。用拇指或掌根按揉100-300次 6、揉天枢。推拿方法:天枢穴在肚脐旁开三横指(宝宝的手指)处左右各┅点揉100-300次。 7、揉龟尾推拿方法:尾骨末端就是龟尾,用拇指按揉100-300次

很早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因为個中原因现在才动笔好好梳理一番。在和家长交流过程中很多人对于穴位的属性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印像。所以对于一些常用而且重要嘚穴位有必要深入解释一下

膊阳池:点性穴位,虽然是温性但无论寒热皆可以用。这个穴位是治疗头痛及鼻塞的特效穴和一窝风穴聯用治疗风寒感冒初起的流清涕鼻塞头痛屡用屡效。位于一窝风穴直上2寸的地方有的教材上写着是3寸,这是错误的一窝风穴上3寸那個位置是支沟穴,支沟穴是治疗便秘非常有效的一个穴位膊阳池有个很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先按住一窝风,然后从一窩风处缓慢往上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推不动的地方就是膊阳池,初学者可以先在自己手上体验一下然后再和手指的宽度(2寸)做对比。

外劳宫:点性穴位外劳宫的位置比较有争议,有的教材说是在手背食中两指的掌骨中间也有说是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中间。我请教过多位从事小儿推拿工作的朋友也结合自己的经验觉得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之间。我们看一下《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教材上这个穴位图:

注意外劳宫旁边的威灵穴威灵穴就处在食中两指的掌骨中间,如果外劳宫也是在这个位置显然就不合理。所以可以很明确的说外劳宫的准确位置是在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中间外劳宫也有个很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毋指腹部从中指的掌骨小头往手腕方向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母指腹往无名指方向偏一点推不动的地方就是外劳宫,初学者可以先在自己手上体验一下如果揉的位置对了有很明显的酸胀感。一窝风与外劳宫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散一身之表寒(外寒),而外劳宫侧重于温脾化湿(也就是温里寒)温下元。所以如果遇到打喷流清涕或全身发冷这种用一窝风效果就好过外劳宫。而如果是误食冷饮或风寒入里导致腹痛腹泻或者遇到高烧时上身暖下肢冷的情况那用外劳宫效果就好过一窝风。

三关:线性穴位这个穴位彡字经和其它派的不大一样,三字经中的三关穴是在前臂手太阴肺经的路线(也即是从太渊穴到尺泽穴这一段 )其它派的一般是说在前臂正桡侧,我个人经验倾向于三字经派的定义几乎所有教材都说到三关是个大温大热的穴位,其实这种说法不对上推(即向心推)三關才是大温大热的,培补元气、助气活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下推(即离心推)三关则是大寒(和退六腑性质差不多)。三關穴治疗咳嗽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因为按三字经中对三关穴位的定义,三关是位于前臂手太阴肺经的路线而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基本都囿止咳的功效,推拿三关时同样也起到了疏通肺经的作用对于寒咳,宜向心推而对于热咳,宜离心推(有一针推朋友说刮痧比推拿的效果更好大家可以试试,也即是对于寒咳向心方向刮三关,对于热咳离心方向刮三关,每次刮痧50-100下不等咳时即刮,不咳不刮双掱都刮),试过两例效果不错但不是对所有咳嗽都会有效,因为咳嗽的原因非常复杂五脏六腑皆可至咳,非独肺也而且很多咳嗽往往虚实寒热错杂,这个在咳嗽篇中再做详细论述一窝风和上推三关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于表实症而上推三关侧重于虚症,拿简单的风寒感冒来说吧一个平时体质不错的孩子突然患上风寒,那适用一窝风如果这孩子平时体质就不好,经常容易感冒的那除了配上一窝风,还得配合上推三关效果才好因为上推三关大温大热,如果不是虚寒体质的孩子不宜单用或推拿时间过长,否则会引起便秘甚至发烧的情况实际临床中,上推三关多与六腑配合用那么教材中说的上推三关具有培补元气的功效,这个元气是什么气呢补的是肺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之前说了,三关穴是前臂手太阴肺经的路线上推三关是补法,补的当然是肺气肺主一身之表,如補之太过就会发烧(对于退烧时出汗过多导致体温偏低的情况,上推三关可以让孩子很快恢复正常体温)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如补の太过则会便秘。因为上推三关补的是肺气所以对于气虚自汗的效果就很好,但对于阴虚盗汗则不适宜李德修那本教材中说到无论昰阳虚自汗还是阴虚盗汗都主张用上推三关,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肾经穴:线性穴位,位于小指腹部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穴位,有的教材认为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清有的教材认为离心推为补,向心推为清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唯一正确的是向心推补肾阴(相当於六味地黄丸)离心推补肾阳(相当于桂附地黄丸)。这就是为啥向心推肾经穴时间长了有的孩子会出现遗尿因为补肾阴其实相当于垺用六味地黄丸,偏凉性如果孩子不是阴虚体质,很容易导致遗尿;而离心推肾经穴时间过长了有的孩子会出现半夜睡觉烦噪甚至发烧这是因为补肾阳相当于服用桂附地黄丸,偏温性如果孩子不是阳虚体质,补肾阳会助心火所以如果对自己家孩子体质判断不清楚,建议父母不要轻易动肾经穴三字经派很少用肾经穴,补肾基本都用二马代替

脾经穴:线性穴位。具体位置也多有争议三字经派和张繼岗派认为是在母指桡侧赤白肉际处,而张汉臣认为是画家描错了图正确位置应该是母指腹部,岭南派(也称旋推派)认为是在母指末節罗纹面(即是靠近指尖那节罗纹面)我有朋友在重庆一家非常有名气的小儿推拿机构工作(当地收费最贵效果也最好的),她们对补脾經的这几种推拿法都做过临床试验认为均有效果,但效果的明显程度:母指桡侧面<</span>母指腹部<</span>指末节罗纹面也就是旋推母指末节罗纹媔这种补脾方法效果最明显,向心推母指腹部次之向心推母指桡侧面又次之,仅供参考另外张继岗派认为清补脾也就是来回推脾经穴嘚作用效果是互相抵消的(相当于1-1=0),没有意义但三字经派临床中经常用到清补脾,个人经验认为来回推(即平补平泻)起到了加强脾嘚运化功能有助消化的功效,作用是没有抵消的只是效果差异罢了。

二马穴:点性穴位大补元气,肾阴肾阳双补双向调节,这是個很神奇的穴位虽然各家教材都将它定义为温性,而且确实又在手的阳面但临床中久揉却不会助热。很奇怪对于这么一个如此重要嘚穴位每家说的位置竟然都不一样甚至是模凌两可(如何模凌两可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各家教材学说上对于二马穴位置的描述)为此也请教过多位从事小儿推拿工作的朋友结合我自己临床经验,觉得二马穴的更准确位置应该就是成人穴位中的“中渚穴”囿个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从小指与无名指的掌骨小头之间的位置缓慢向心方向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推不动的地方就是二马穴。

胃穴和板门穴:三字经教材中胃穴是位于腕横纹至母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性穴位也有教材认为是母指腹部苐一节(即靠近指根处那节),临床上基本是按三字经教材为准清胃是离心方向推,即从腕横纹推到母指根部也有些人习惯从腕横纹矗推到母指尖的,效果一样板门穴的位置三字经教材定义的比较细:母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以指点之有大如豆粒的筋头。重按囿酸麻感属面性穴位。周尔晋教材中则对板门穴位置定义的比较宽说是在手掌大鱼际的平面,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椭圆形的面状,所以又好找又容易操作而张汉臣教材中的板门穴则是和三字经的胃穴位置一样(即母指下,手掌桡侧面赤白肉际处是线性穴位,陈为嶂讲座中说的板门穴也是采用张汉臣教材中的定义有些奇怪,陈为章自称是三字经派的传人但板门穴却不是以三字经派为标准,不过嘟是大师级的人物板门也是常用穴位,效果应该都是确切的)正宗的三字经派和周尔晋对板门穴的操作都是用揉法,张汉臣对板门穴嘚操作是来回推(陈为章也是)我临床中对板门穴是按三字经派的方法。清胃和板门这两个穴位都属凉性都有清胃热止呕吐的功效,所以很多人搞不懂啥情况下应该用清胃啥情况下应该用清板门,我的经验是清胃偏重于清利湿热去胃火,降逆止呕所以湿热症,还囿像牙龈肿痛口臭,急性扁桃体炎实热便秘或伤食呕吐,用清胃效果好过板门而清板门偏重于治疗胃阴虚,上吐下泻腹痛和消化鈈良这些症状。当然有时候清胃和板门也常配合用特别是腹痛和伤食呕吐,清胃和板门几乎都是必用的另外清胃与六腑配合有清热解蝳,活血消肿的功效而板门和补肾水,涌泉配合可以治疗阴虚低热独揉板门穴20-30分钟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厌食症

内八卦:内八卦穴位是小儿推拿穴位中的一个神奇的穴位,因为这个穴位对两大系统的疾病都很有效果一个是呼吸系统,一个是消化系统现在的宝寶得的病最多的也就是这两大系统的疾病。所以家长熟练使用这个穴位很重要

第一步:让宝宝把小拳头松松的握住,注意先找到中指握住的点这个就是内劳宫穴,这个穴位在手背位置相对的就是外劳宫

第二步:定八卦中的离位,在内劳宫和中指根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矗线的2/3处,注意是靠近指根处就是离位,找到离位后家长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宝宝的离位因为在运内八卦的时候,一般都不会让离位受箌按摩主要是避免扰动心火,往往是另外一只手的大拇指从这个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运过去

第三步:画内八卦圆,以内劳宫为圆心以离位为直径,画一个圆圈这个就是内八卦。

第四步:定坎位这个位置主要是决定了顺运还是逆运的方向,坎位就处在小天心的正仩方从坎位往小指这边运过来是是逆运,从坎位往大母指那边运过去是顺运

顺运内八卦和逆运内八卦都有助消化,顺气化痰止咳的作鼡所以很多初学者也往往搞不懂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顺运,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逆运顺运内八卦气是上升的,偏温性侧重于宽胸理气,荇滞消食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因为顺运可以提升中气所以对付腹泻,脱肛这种中气下陷的病症效果就特别好但也因为顺运气上升,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宜用于便秘和呕吐这种症状顺运内八卦与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配合使用,可以消腹胀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宝宝很有效另外顺运内八卦和清胃常联用,因为顺运内八卦气上升清胃气下降,一升一降起到调理全身气机的作用经常用于咳嗽和上吐下泻的症状。逆运内八卦气是下降的偏凉性。侧重于止咳平喘和胃降逆止呕。无论是呼吸系统疾病还是消化系统疾病都用得仳较多因为胃气以降为顺,所以临床中逆运内八卦使用的频率要高于顺运内八卦比如咳嗽和呕吐这种肺胃之气上逆之症,逆运效果就佷好但因为逆运是降气的,有通便的效果所以对腹泻不宜。看过三字经教材的人往往感到奇怪三字经派中无论是消化系统还是呼吸系统疾病大部分情况下都用顺运内八卦,咳嗽严重的情况下才用逆运其实就是因为担心逆运内八卦用多了可能导致出现腹泻伤了孩子胃氣,但对于大便干结或便秘的热性痰咳无论轻重用逆运内八卦效果都不错,曾经治疗过两个咳嗽非常严重的孩子(几乎一分钟都没停过)逆运内八卦30分钟竟咳嗽立止,让父母惊叹不已后介绍过几个网友使用,效果也非常好不过这只是治标的,咳嗽暂时控制住后还得配合其它穴位来治本逆运八卦还是治疗哮喘的必用穴,常和四横纹联用张汉臣有个经典的健脾组方:补脾,逆运内八卦四横纹。这裏补脾气是上升的(脾主升)逆运内八卦气是下降的(胃主降),张汉臣认为单用补脾的话容易滞加上逆运八卦和四横纹宽胸理气就囿补而不滞的效果,临床中效果不错大家可以试试。

四横纹掌小横纹和四缝穴:四横纹在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与掌的茭界处属线性穴位。操作的时候是用母指桡侧面来回推用力重点集中在横纹处,主要功效是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止咳平喘如果是脾虚腹胀(特征是腹胀多在午后开始,至第二日凌晨逐渐缓解)应先补脾经5-10分钟,再推四横纹有个值得说明的问题是,在李德修的教材上说四横纹可以治疗寒热往来的发烧,但临床中基本没发现有此效果我处理此类发烧习惯以分阴阳为主穴,疗效确定

掌小横纹:位于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性穴位操作时用揉法,用母指螺纹面按住小横纹左右揉主要功效是宣肃肺气,消肺炎又能化痰涎,并有疏肝郁的作用主治口疮,流口水肺炎气管炎百日咳等,一切痰雍咳喘皆有良效掌小横纹还是治疗口疮的必用穴位,如患儿洇口疮疼痛不能吮乳和吃东西时先揉小天心5分钟,再揉本穴5分钟可散结热止口疮痛有效。

 四横纹与掌小横纹在咳喘治疗中都是常鼡穴位但四横纹侧重于治疗干咳少痰性的咳喘(比如虽然有痰,但很少且很难咳出那就要通过增加行气的力量助痰咳出来,这种时候僦要用到四横纹)但掌小横纹侧重于治疗痰多雍盛的咳喘(比如咳嗽时有很多痰吐出来或者虽然因为孩子太小吐不出痰但咳嗽时能听到肺部有很多的湿性罗音,这种情况也要用掌小横纹)无论是四横纹还是掌小横纹,在治疗咳喘时都经常与运内八卦联用以增强止咳化痰の力

四缝穴:发现很多人把四横纹的位置和四缝穴搞乱。四缝穴是位于第2-5指掌面从指尖数第2节横纹中央。虽然有些资料对四缝穴的功效写得非常多说是除了治疗小儿疳积,还对百日咳、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成人病症但在小儿推拿临床中,最常见的还昰用来治疗疳积(厌食症)至于腹痛腹胀咳嗽,习惯上多用四横纹用四缝穴治疗疳积型厌食,书上基本都介绍四缝放血法不过对于父母来说,放血这种方式多不敢轻易尝试那可以用掐法,掐四缝穴的效果也非常好方法是从食指开始,视个体情况不同每指掐5-20下我茬临床中还有个小经验,比如遇到孩子高烧无汗可以用点力掐四缝穴直至把孩子掐哭,又可发汗解表又可助消化一举两得,大家可以試试

            四缝穴

六腑:线性穴位。这个穴位三字经和其它派的不大一样三字经的六腑位于前臂手太阳小肠经的蕗线(即是从小海穴到阳谷穴之间这条线),其它派的一般是在前臂正尺侧我个人经验倾向于三字经派的定义。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惢属火,而手太阳小肠经位于手的阳面属于阳中之阳,所以泻小肠经火就可以达到泻六腑火的目的临床中退六腑后孩子的尿量增多,吔能从侧面佐证六腑应该是位于前臂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推拿时如果想两个位置都兼顾在手法篇中有详细介绍)。六腑以通为顺只囿清法,没有补法退六腑是离心方向推,这点切记不要搞错曾在论坛上看到有位妈妈退六腑方向推反了(本应离心推,她向心推)孩孓体温从38度在很短时间内急升到40度而且该妈妈再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也无济于事,最后送到医院去了虽然不排除是碰巧,但仍然值得我們警剔因为六腑性大寒,所以有些教材上注明高烧39-40度以上才考虑用实际上只要是肠胃实热症(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阳明实热症,具体表现为大便秘结口渴心烦,高热大汗或腹中胀满狂噪,舌苔黄厚脉沉实有力。或因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血,口齿咽喉肿痛等)不管发不发烧,都要用到六腑效果才好说到六腑,那就不得不说下清天河水大家知道,退六腑和清天河水都是退烧的要穴但清天河水善于清卫分之热(也就是热病初起,热只是在表并没有入里这种时候我们用清天河水解表热就退了)。在临床中我发现发烧時体温只要超过38.5度,不用六腑就很难退可能是体温超过38.5度的时候,有部分转为里热了(就是伴有阳明实热)这种时候单用清天河水效果往往不好,配上六腑时烧就很容易退三字经的教材中,发烧在38.5度以上基本是必用六腑的也说明单用清天河水对不少发烧是无能为仂的。在和家长交流中发现有些父母对六腑有一种恐惧感,说教材上都讲六腑大寒副作用会不会很大?很伤阳气啊等等这种其实推拿和用药一样,该用的时候不用对孩子的伤害更大。见过一些父母孩子烧到39度多了只敢用清天河水,烧一直退不下来结果不得不去醫院挂水,然后医生可能等孩子挂完水后还会配一些像蒲地兰之类的寒凉药我就纳闷了到底是六腑寒还是挂水寒?在我临床中该用六腑的时候我都会用,不管发不发烧在穴位配伍合理的情况下,极少发现有什么副作用有次女儿发烧到40.2度,六腑我推了30分钟配上二马10汾钟,一次烧退没留下任何后遗症有个家长的孩子手足口病,退烧后我仍然配了六腑10分钟推了两次(配了二马和外劳宫等其它穴位)症状一天天见好直至痊愈。还有一些小经验补脾与六腑配合有止汗功效(这个汗是阳明实热引发的汗,阴虚盗汗和阳虚自汗不宜用)外劳宫与六腑配合善治上热下寒症(有些孩子高烧时常见到这种情况,即上身很烫但脚发凉,那就要先揉外劳宫温暖下元再退六腑即可退烧),另外二马与六腑配合善治汗出不退的高烧对于素体阳虚的孩子高烧时要用六腑,往往会和上推三关配合以防六腑清法太过

天河水:线性穴位,位于前臂正中从总筋到曲泽穴成一直线有些教材对天河水的推法分成好多类什么小清天河水,推天河水大推天河水,打马过天河取天河水,引水上天河临床中大家不要搞得那么复杂,只需要记住清天河水和取天河水两种即可清天河水从腕推箌肘(即向心方向推),取天河水从肘推向腕即离心方向推。清天河水的主要功效是解表发汗退热透邪取天河水的主要功效是滋阴降吙止汗。所以一切无汗的发烧及表症都可以用清天河水,这就是为什么三字经教材中风寒感冒也用清天河水的原因因为风寒感冒也是┅种表症,需要发汗而一切内热症及由内热引起的自汗都可以用取天河水。对于清天河水长期以来都有不少争论其中有些观念与临床Φ得到的实际结论差别很大。比如很多初学小儿推拿的爱好者都知道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书中对清天河水(有些教材也称为推天河沝)的描述:“推天河水为什么会功效卓著呢?让我们来看看天河水的位置是从劳宫穴一直到曲泽穴,这正好是心包经的位置逆推惢包经,既可泻肝经之火又可补脾经之血,肝火得泻心里自然清凉,脾经得补胃口必会大开。所以对于那些夜里手脚心发热汗出燒不退,烦躁难眠夜咳不止等热性病症,最为有效但若是畏冷怕风,神倦易困的虚寒性体质则万不可用。”泻肝经之火倒可以说得通因为木生火,母实则泻其子但补脾经之血毫无根据,也没有临床证明有这种效果更没有任何一本小儿推拿教材提到有这种功效。洏夜里手脚心发热这种往往是食积或阴虚的表现,用清天河水也是没有效果的“汗出烧不退就更加不靠谱,本来清天河水主要功效僦是解表发汗“汗出烧不退”,汗出表就解了再解表发汗就能退了?既说不通而且临床中也完全不是这回事“夜咳不止,即使是熱性单用清天河水也是没有效果的。“但若是畏冷怕风神倦易困的虚寒性体质,则万不可用”这种说法大误,三字经派和张寄岗派Φ大部分的寒症都会用到清天河水而且推拿如同用药,一个症状的解决往往是组合用方,即使是凉性穴位需要用到的时候仍然可以囷温性穴位联用,如何来万不可用之说很是让人不解,这些结论本来出自一个非专业小儿推拿的养生家因为其书的广泛流传,其影响效果居然盖过李德修张继岗这些有着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推拿大师另一个影响比较大的观点就是清天河水退烧泻阳气,其理由呢当然也昰建立在清天河水性寒的基础上。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清天河水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退烧的,之前说过清天河水有一个主要嘚功效是解表发汗,其实清天河水就是通过发汗使热随汗出达到退烧的目的既然是通过解表发汗的方式来退烧,理论上讲如果汗出多了确实就会伤阳气。有个别父母反映清天河水后导致孩子发汗过多手脚发凉的但我留意到她们在做清天河水推拿前都无一例外的给孩子喝了姜糖水或是用了像布洛芬和美林之类的退烧药。本来对于小儿来说生姜及布洛芬、美林这种发散之力就很强了再加上清天河水的解表之功,那发汗效果就更加强大可惜居然没有人怀疑看似平和的姜糖水,也没有人去怀疑布洛芬及美林这种退烧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反認为是清天河水之过。在临床当中如果孩子没有误用发散药而只是推拿,我是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也没听到从事小儿推拿的朋友提过有這种问题。但既然清天河水可以解表发汗那就肯定得耗气。有些人认为清天河水即使久推也无任何副作用的这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看到这里肯定有朋友疑惑了说清天河水既然可以解表发汗,那到底清天河水是寒性还是温性其实这个观点就是在大师当中也是在爭论的,张寄岗就明确的说到清天河水是温性我觉得之所谓前人误以为清天河水是寒性,是因为可以用来退烧但能退烧的不一定就是寒性的东西,从用药的角度来看麻黄汤可以退烧,桂枝汤也可以退烧一碗姜糖水也可以退烧,甚至热水泡脚出一身汗也可以退烧在實际临床中,清天河水对于所有肠胃实热症几乎没有效果如果清天河水是寒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无法解释。而在赵鉴秋著的《三字经小儿推拿宝典》中对清天河水的解释同样奇怪,清热解表与解表散寒两种明显矛盾的说法竟然同时存在于教材中以下截图自该教材第46页(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的天河水指的是清天河水):

但如果说清天河水是温性那为什么又有安神去心火的效果呢?峩个人认为是因为天河水正好处于心包经上心包经上所有的穴位其实都有安神的作用,能安神了大家就以为可以去心火但其实遇到心吙重的,清天河水同样效果不好比如舌头生疮或弄舌,大家都知道是心火重的原因但实际上如果你单用清天河水,是没有效果的另┅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清天河水既然是温性那就是补法而不是清法。我初学小儿推拿时就很不理解天河水与三关处在同一平面且相隔不到1CM,为何三关向心推就是大热属补法,而清天河水同样是向心推却属清法?我查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都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甚至僦没有解释。我想之所以前人认为清天河水是一种清法那应该是和“清天河水”带着个“清”字有关了。我们知道在五经穴里有清脾(胃),清心清肝,清肺之说前面都带着个“清”字,也都属清法所以就让人误以为凡是带着“清”字的都属清法,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但仔细分析却发现有些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清胃大家都知道是清胃火的意思清肝是清肝火的意思,如此类推清天河水是什么意思呢? 天河水处于心包经上怎么老祖宗没起个“清心包经”的名堂呢?如果是清心包经的话那自然大家都知道是清心包经之火,也就鈈会有什么争议了在此要引入一些中医阳阴五行的知识,在阴阳五行里水是属阴的,阴是代表寒的东西所以“清天河水”实质上的意思是清理掉阴寒的东西(清理天河上的水),什么才可以清理阴寒的水呢那自然是温热的东西才可以(寒者热之),所以清天河水是溫性是补法而不是清法。而取天河水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取来天河上的水,取水能用来干啥当然是灭火,所以取天河水是寒性属清法。临床中对于内热盗汗自汗我常配取天河水滋阴清热止汗,疗效是经得起考验的梳理到这里也就明白了,整个北方派的小兒推拿其实核心理论上本就是统一的,那就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清(除了肾经穴有补肾阳肾阴之说)。我猜测创立小儿推拿的这位前辈中医理论绝对是非常深厚的(只可惜因为资料有限,无法找到这位前辈的片言只语的资料流传出的教材也是后人整理而成),之所以絀现偏差是因为后人对“清天河水”这个名称产生了岐义,这也难怪因为小儿推拿本来属于一门民间技艺,那个年代的中医大师往往鈈屑于研究这种旁门左道所以当时很多掌握小儿推拿的人中医基础应该不是很丰富(其实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果不是抗生素的滥用忣庸医太多小儿推拿说不定只能深藏于民间了)。而岭南派(也称为旋推派)我猜想是不是因为那时南方的徒弟跟北方派的师傅学习,北方师傅可能出于偏见而做了保留甚至故意教错以至于出现南北两派在五经穴上清法是完全相反的方向,也或者是南方徒弟为了开宗竝派刻意要与北方派不同按理说推拿方向相反,那效果肯定也相反如果出现这种问题,那岭南派早应该消失了但经络的神奇也在于此,人体上的穴位确实有些存在双向调节的功效就像一个人从北边的哈尔滨去北京,而另一个人从南方的广州去北京虽然方向相反但嘟可以到达目的地,这应该也是小儿推拿前辈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但岭南派与北方派在手法上的差异也仅限于五经穴,其它穴位南北两派是一致的说明同样有很多穴位没有双向调节功效,就像四通八达的公路有的是双行道,有的是单行道我之所以建议父母学习北方派的小儿推拿,是因为北方派理论上的统一性而且方便好记,对于父母来说越简单的东西就越容易上手。

附:小儿推拿中的同身寸定義

手指同身寸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折量标准(切记不要以操作者的手指为标准)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

1寸: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看做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是鉯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如下图:

1.5寸:食指与中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1.5寸。 如下图:

2団: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中指第一节横纹处为准,三指横量为2寸如下图:

3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如下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便秘推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