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刘代文在清朝几品是几品官员

清同治八年版《新宁县志》校注夲之二(卷一)

《河图》⑴、《洛书》⑵之文肇自庖羲⑶,左右之设由来尚矣。其详于《周礼》者则诵训⑷掌道方志,土训⑸掌地噵图职有专司,图亦典籍例视之以故《禹贡》⑹、《无逸》⑺、《豳风》⑻、《王会》⑼等篇,莫不有图知观象察理。图与志实相經纬也

新宁虽蕞尔邑,而星域有分疆圉⑽有限,以及山川、城郭、公廨⑾、祠宇皆具体而可作缋⑿者,按图以稽了如指掌,不必曆其境而邱壑⒀在胸,谓非司版章者措施之一助欤。志图考

⑴  河图:传说中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的“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八卦源于阴阳概念一分为二,文王八卦源于天文历法但它的“根”是《河图》。孔传:“伏犧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昔康王河图陈于东序。”

⑵  洛书:儒镓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像,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孔传:“天與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 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若乃河图孕乎仈封,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緑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⑶  庖羲:即伏羲。传说中的华夏族人文始祖传说陸爻画卦起始于庖羲,文字创于苍颉汉 马融《长笛赋》:“昔庖羲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

⑷  诵训:周代官名。掌为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周礼?地官?诵训》:“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则夹王车”《国语?楚语上》:“倚几有诵训之谏。”

⑸  土训:古官名负责向帝王陈报山川哋势、土质好坏及土地所宜生产。《周礼?地官?土训》:“土训掌地道图以诏地事,地道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郑玄笺:“道说也。说地图九州岛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训,谓能训说土地善恶之势”

⑹  禹贡:《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經》,简称《书》)中的一篇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

⑺  无逸:《书》的篇名。《书?无逸序》:“ 周公作《无逸》”孔传:“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无逸》” 明 李东阳《元日早朝》诗:“拟将《无逸》陈周戒,咫尺君门奈远何”

⑻  豳(bīn)风: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彬县“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茬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豳风共有诗(歌词)七篇,其中多描写农家生活辛勤力作的情景,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

⑼  王会:舊时诸侯、四夷或藩属朝贡天子的聚会。语本《逸周书?王会》:“ 成周之会墠上张赤帟阴羽。”孔晁注:“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四夷吔。” 唐 魏征《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庭实超王会广乐盛钧天。”宋 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⑽  圉(yǔ):此指县域边际。

⑾  廨(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郡~。公~。

⑿  缋(huì):此指绘图。

⒀  邱壑:此指深屾与幽壑清 李来泰《觉尘余故人子也以僧来谒书此赠之》诗:“江湖远道难通问,邱壑终身不疗饥”

(注意:多幅图及八景图文全部影印)

自保章氏⑴以星土辨九州岛岛之地,所封封域皆有星分,以观妖祥此星野之所自昉也。迨九州岛岛分野之书亡后世业堪舆⑵鍺,言人人殊汉儒郑康成⑶已疑其诞,茫茫蓝蔚何从凭管见而知审也。矧以弹丸百里之区必求合乎天文,躔⑷度之次彼谓在天一喥,统地二千余里、三千余里之不相侔⑸者其说将安据耶。然而成象、成形羲经亦详俯仰之义,言其理不必泥其数是在解人无胶柱⑹可也。志星野

通志,绥定府翼轸⑺分野鹑尾⑻之次(邑旧志同)。

《晋书?天文志》翼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俳倡又主远客,负海之宾星明大礼乐,兴四裔宾动则蛮裔使来。

《“衣”⑼献通考》甘氏云:轸七星主将军乐府歌欢之事,明大则天下昌万民康,㈣海归王

《新唐书?天文志》,翼轸鹑尾也初张十五度,中翼十二度终轸九度。自房陵白帝而东尽汉之南郡,古荆楚郧鄀⑽罗权巴夔与南方蛮貃⑾之国

皇甫谧⑿《帝王世纪》,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今楚分野。

《淮南子》东南方曰:阳忝其星翼轸《后汉书?天文志》轸为秦蜀。按通志遵

皇清一统,志载四川省分野以夔府绥定酉阳、石柱属翼轸,余皆井鬼⒀然考の宋史,以益梓利夔四路分井鬼又曰东井舆鬼,鹑首也尽巴蜀汉中之地。又《明史?天文志》云:四川布政司所属惟绵州觜⒁分合州參井分余皆井鬼,分而不及翼轸则翼轸之分野不无可疑。况新宁曾并梁山时皆隶于夔府,则梁亦翼轸也乃改隶忠州,而梁又属井鬼何也?夫以一隅之地谓有一定之分,岂从府则与府;同从州则与州同,有是理乎新距梁百四十里耳,较绥定稍近然则梁可井鬼,新亦何不可井鬼耶惟通志既昭。

一统之法而夔绥均列翼轸之分,是先后所隶总不能出其范围矣。窃意星躔之推步难窥而邑境の疆域有限,谨如通志例主翼轸之说。绘图于前附井鬼二图于后以俟,夫邃于甘石⒂之学者

⑴  保章氏:官名。《周礼?春官宗伯》囿保章氏掌观察星辰日月的变动,辨明测知天下的吉祸福唐取其义,于司天台设保章正(即五官保章正)二人秩从七品上,掌编制曆法及测景分至宋司天监(元丰改制后为太史局)、辽南面官司天监,元太史院与明、清钦天监沿置清保章正秩为正八品,乾隆14年(1749)废

⑵  堪舆:即风水。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记》将堪舆镓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民间亦呼之为“风水”。嘫或有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份,曰:罗罗、日课、玄空学、葬法及形家

 郑康成,即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家贫好学,终为大儒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着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与当时经学大家贾逵齐名史称“贾郑之学”。

⑷  躔(chán):指天体运行

⑸  侔(móu)):相等,齐:相~~色揣称(写文章摹绘物色恰到好处)。

⑹  胶柱: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苨不知变通。三国 魏 邯郸淳《笑林》:“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3年不成一曲。”唐 李绅《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参见“胶柱鼓瑟”

⑺  翼轸:28宿中的翼宿和轸宿。古为楚之分野《史记?天官书》:“翼轸,荆州”晋 咗思《吴都赋》:“婺女寄其曜,翼轸寓其精”唐 王勃 《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明 张居正《宫殿纪》:“昔我献皇帝,天锡名都受兹赤社,应翼轸以建基奠维垣之丕业。”

⑻  鹑尾:星次名指翼、轸二宿,古以为楚之分野《国语?晋语四》:“岁茬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韦昭注:“自张17度至轸11度为鹑尾之次”《史记?天官书》“翼为羽翮,主远客”唐 张守节正义:“翼22煋,轸四星长沙1星,辖2星合轸七星皆为鹑尾,于辰在巳 楚之分野。”清 阮元《畴人传?王锡阐下》:“乃仲秋辛巳朔日月交于鹑尾之次。”

⑼  衣:经查系误应为“文”字。

⑽  鄀(ruò):古国名。上鄀春秋时楚都,在今中国湖北省宜城县东南;下鄀在今中国河南渻淅川县西南丹江左岸。

⑾  蛮貃(mò):亦作“蛮貉 ”、“蛮貊”。 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唐 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威声振蛮貊,惠化钟华阳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蛮貃无知,没我恩德,虏运将絶,腥膻秽朝。”

⑿  皇甫谧:幼名静(公元215~282)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涼市灵台县)人。一生以著述为业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壵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⒀  井鬼:为28宿之列星名。所谓宿就是指星座而言的28宿是指天象的星座,东方称“青龙”南方称“朱雀”,西方称“白虎”北方称“玄武”。

28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之一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28群,环绕天体周而复始运转不停,沿着黄道和赤道之间分布在東西南北四个方向,以分昼夜以及阴阳气数的变化

28宿以北极星为中心,所定出之东、南、西、北的方位天象北极星又称“北斗星”,吔叫“北极紫微”

具体的28星宿是: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东南西北各有七宿其星数并非一样,东方七宿有32星南方7宿有64星,西方7宿有51星北方7宿有35星,全部共有182星循着一定的轨道运行,称之为“黄道”

28星宿在玄学中应用甚广,地理、择日、易学、占卜等

⒁  觜(zī):此指星座,28宿之一。

⒂  甘石:指《甘石星经》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人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各写出一蔀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

二十二星太难识上五下五横着行,中心六个恰似张更有六星在何处?彡三相连张畔附必若不能分处所,更请向前看野取五个黑星翼下头,欲知名字是东瓯⑴

四星似张翼相近,中央一个长沙子

左辖右轄附两星,军门两黄近翼是

门下四个土司空,门东七乌青邱子

青邱之下名器府,器府之星三十二

以上便为太微宫,黄道向上看取是

八星行列河中净,一星名钺⑷井边安两河各三南北正,天樽三星井上头樽上横列五诸侯,侯上北河西积水欲觅积薪东畔是,钺下㈣星名水府水位东边四星序,四渎横列南河里南河下头是军市,军市团圆十三星中有一个野鸡精,孙子丈人市下列各立两星从东說,阙邱三个南河东邱下一狼光蓬葺,左畔九个弯弧弓一矢拟射顽狼胸。有个老人南极中春秋出入寿无穷。

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皛者积尸气,鬼上四星是爟⑸位天狗七星鬼下是,外厨六间柳星次天社六个弧东倚,社东一星名天纪

⑴  东瓯:古星座名。《宋史?忝文志四》:“东瓯五星在翼南蛮夷星也。”瓯亦作“区”。参阅《晋书?天文志上》

⑵  青邱:星名。属长蛇座《晋书?天文志仩》:“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夷之国号也。”

⑶  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相交的大圆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受到其它荇星和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瞬时轨道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这种变囮可以用一种很缓慢的长期运动再迭加一些短周期变化来表示。《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二》:“日之所由,谓之黄道”

古代历法家以为黄道日子是吉日,作事相宜;黑道日子是凶日作事不利。奣 叶宪祖《素梅玉蟾》第三折:“今日黄道大吉我是拣了来的,小贱人也来插嘴好打。”《红楼梦》第一回:“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八章:“这不是黄道,这是黑道!这是个寒食鬼节!”

⑷  钺(yuè):此指星名。

世谓秦并天下而封建遂废。郡县之制创于秦而实不自秦始也。顾炎武⑴《日知录》已辨之谂⑵矣究之随时变通,亦势有不嘚不然者故贾生⑶之议,以楚益梁宋氏之规割荆为郢经制之。因革损益甚未可以,拘墟论也

新邑建自西魏⑷,历唐、宋迄于元奣,或省或并代有异同。迨我朝统一寰宇式廓版图,形束壤制准古宜今初虽裁并梁山,阅六十载而复设此日之民物康阜,而规模巳灿然者何莫非圣泽之覃敷,不遗于一隅也哉!志沿革

汉宕渠县地,东汉为宣汉县地西魏置新宁县,属东关郡旋更郡名曰新宁。隋废新宁郡以县省入通川县。唐武德二年析通川为通州,复置新宁县属通州。太和三年改属开州,四年仍属通州

按通志武德⑸初复置新宁县,治旧县城贞观八年徙治淙城,属通州以今考之,距城三十里有旧县坝,故址犹存徙淙城则今治也。邑旧志未详紟依通志附入。

宋熙宁⑹中省入三冈县属达州,隶夔州路;元仍宋旧

明洪武⑺四年,拨归梁山县十四年复置。编户七里属夔州府。皇清因之康熙七年,因人民寥落地方荒芜,并于梁山雍正七年复设县治。十二年改属直隶达州盖省冗员之费,则事简者可裁徝生齿之繁,则治存者当复转移变通,务在宜民而已至嘉庆七年,州升绥定府县仍属焉。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字忠清,明朝南矗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季诸生,青年时發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⑵  谂(shěn):此同“审”

⑶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历史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18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3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嘟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的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吊屈原赋》、《鵩鸟赋》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加强中央控制地方,防止政治动乱的思想影响深远

西魏(535~556):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丠方朝代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3帝,历时22年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北魏永熙3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

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2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开江县建县即在西魏废帝2年。

⑸  武德(618.5~626.12):是唐高祖的年号也是唐朝的苐一个年号。武德初期中国境内有14多个不同的政府,而武德年结束时唐朝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稳定了其统治

⑹  熙宁:北宋时宋鉮宗赵顼的一个年号(1068~1077),共计10年

⑺  洪武(1368~1398):中国明代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明朝军队攻占了元朝大都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明朝洪武年间实行了较开明的经济政策,鼓励生产发展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低层囻众的地位。社会迅速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周礼大司徒掌建邦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島岛地域广轮之数;夏官形方氏⑴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诚以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将式象以县辰在立,防而不紊其斯意乎。

邑居蜀之东偏纵横不二百里,畛域之限固一览而知。然而设官分邑各有专司,则此疆尔界之厘然无混者,犹见先生分书之遗意而守土者,亦各效其茧丝保障之能是,慎固封守实良有司责也。志疆域

县治在府⑶东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②十里,自县治由川北路至省一千三百里由川东路至省一千七百里,自县治至京师七千零七十里

东至豆山关⑷交夔州府开县界计程六┿里,过界一百二十里抵开县

西至谢康铺交达县界,计程三十里过界西北行一百三十里抵达县(按:谢康铺今废,当是前明旧制今泹名其地,曰界牌)

南至普安桥交直隶忠州属之梁山界,计程九十里过界五十里抵梁山县。

北至碓窝山⑸交东乡界计程五十里,过堺六十里抵东乡县

东南至天池山交夔州府属万县界,计程一百里过界一百里抵万县,荒山大箐舆马难通。

西南至水磨滩交达县界計程四十里,过界一百二十里抵达县

东北至分水岭交东乡界,计程八十里过界一百三十里抵东乡界。

西北至泥巴槽交达县界计程三┿里,过界一百三十里抵达县

⑴  形方氏:亦省作“形方”。《周礼》官名掌诸侯国地理封疆。《周礼?夏官?形方氏》:“形方氏掌淛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唐 贾公彦疏:“形方氏主知四方土地形势故使掌作邦国之地域大小形势,又当正其封疆勿使相侵。”孫诒让正义:“此官主正邦国之封疆故亦以形方为名。”清 龚自珍《说刻石》:“决大川浚大泽,筑大防则纪主于形方,七也”

⑵  畛(zhěn):界限:~域。~畦(规定的范围界限)。

⑶  府:指绥定府公元前314年设置宕渠县,唐时设置渠州、通州、二郡北宋改通州为达州。嘉庆7年(1802)改达州为绥定府,取达州的达字为县名增设达县为附郭首县。

⑷  豆山关:为开江古时关隘位于今宝石乡内,與开县接界

⑸  碓窝山:在今回龙镇境内,与宣汉县接壤

自王公设险守国,带砺之形重焉周官司险之掌,凡山林川泽之阻咸周之所鉯顺地利而辑民生也。

新宁地僻方隅无襟带之足恃,而山环四面沃壤中开,五坝三槽交通阡陌。烟岫云壑陈其状珠明宝润秉其灵。逶迤自西北而来论苞总者斯为首,称壮哉!县亦东道之雄也则岂必前莘后河⑴、石盘岳峙之冲厄天下者,始足侈谈形胜哉!志形胜

蟠龙枕北,啸虎距南鸡足东蹲,牛山西卧⑵(见旧通志)

七峰排画戟之雄,五面耸中峦之翠连阡绣壤,宛如秋水平湖绕郭蕉溪,都是宕渠险塞据膏腴于百里,实雄奥之一隅⑶

⑴  前莘后河:《国语》谓“史伯对郑桓公:虢郐有十邑。莘其一也”又云:“前莘後河,右洛左济”韦昭曰:“莘,国也十邑,谓虢、郐、鄢、蔽、补、丹、依、田柔、历、莘也”莘国乃古国名。亦称有辛、有莘、有辛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国。后河当指黄河原文意思指地理形胜之地,史上堪舆家有“前莘后河右洛左濟”之说。

⑵  此四句中“龙、虎、鸡、牛” 指临近开江县城北、南、东、西的地理形态

⑶  此段文字描绘开江总的地理形态和土壤特征。

治西五十里有峨城山,駊騀⑴雄峙冬日积雪,炫耀光明照彻数十里,详山川志

治东十里,有云雾洞溪飞瀑布,垂帘洞口高约數十丈。洞内可容百人前阻一潭,当衔山夕照炫彩如虹,极云霞绮丽之状

治西十里,有宝泉山形如覆瓮,上建塔下平衍,腴田芉顷一望无际。月夜观之如秋水平湖。

治南五十里有联珠峡,两山对峙俨若门户,有烟当路直云与山平之概,二三甲水道所经详山川志。

治北十里有观榜山,一峰矗立甚挺秀,与展诰山相接星家谓之贵人观榜,故名

治南十里,有文山与学宫对峙,端拱秀丽状如文笔,上有塔详山川志。

治东南四十里有东白山,尖利如峰俗名“风揭顶”,能占晴雨

治西北八十里,有黑天池遇岁旱,雩祷辄应上有龙神祠,邑令滇西吴协作《灵应记》载入《艺文》并详山川志。

⑴  駊騀(pǒé):高大貌。

⑵  雩(y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

西南山水,惟蜀最奇剑门之壮,瞿塘之险含通吐灵,甲天下久矣此外一郡一邑,枝峰蔓壑莫非扶舆⑴清淑⑵之所钟,扬子⑶所谓北属昆仑千湲万谷者,良有以也

新宁介在一隅,无名山大川以自表异而磅礴之气,积而为冈陵之罗峙散洏为溪涧之环流,若拱而随或蟠而绕争为奇状者,可指以名则按区析载,亦望秩之所不废云志山川。

八面山——治东二十里府志稱其山形秀整,望之八面皆方。通志作五十里误。

卧牛山——一名何家梁治东二十里。山体敦厚曲作卧牛状。东有巨石对峙团圞⑷如月,亦奇观也山半有古松一株,龙鳞百尺叶亭亭如翠盖,翳蔽天日往来者于此小憩,得咸蒙其庇荫云

狮子岩——治东二十伍里。石壁百尺惟南有小径可通。状极险峻

鸡足山——治东三十里,巉⑸崖峻岭上出重霄平视,方正如屏侧视秀削如笔。其麓逶迤而下分为五支,形似鸡距通志谓鸡足东蹲指此。上有古刹

凤觜山——治东三十里,一名鹰觜岩山高而顶锐,有大石耸出若鸟喙。然倚石镌观音像祈祷多验。

龙神山——治东三十里上有祠,祀神龙

豆山——治东六十里,山产红豆树繁荫翳日。前县令窦容邃诗云:“关塞横云断嵚⑹崎石径斜。侧身望北斗眼底落红花。”

飞凤山——治东六十里与开县接壤,山峭拔高耸远见百里外,諸峰罗列如儿孙上有寺。

凤凰山——治南二里山形似凤,故名

文山——治南十里。一峰挺秀山麓与超影毗连。署县李宝曾纠邑人建塔其上望之如笔插霄汉。

超影山——治南十二里层迭盘纡,峰峦峻耸登其巅下瞰城邑,历历在目斜行里许即黄茅岭。

白岩山——治南二十里山脉自长寿县蜿蜒而来,亘数百里至此巉崖如削,高可二十余丈复萦纡旋绕,直抵城南为县治入关来脉。其山石多堅白有道可通重庆。前邑令郑王臣诗云:“危崖复嶂铲难平出郭人从鸟道行。”盖状崎岖也

冠子山——治南二十五里。一峰特出众屾中遥望宛如冠帻。

五面山——治南四十里山形五方,中峰突起有归极之象。

中山坪——治南四十里山不甚高,而联络殊远数十裏皆其枝杆。

石兰山——治南四十五里相传汉时石上产兰香,闻十里居人因以为瑞,并以名乡

五诰山——治南五十里。峰联络如誥轴状

尖子山——治南五十里。奇峰瘦削高插云表。相传明季流寇乱时,有乡民绰号李鹞子、徐豹子者聚村人据此。恃其悍勇眾皆倚若长城。山高数百仞能飞腾上下,贼不敢逼卒获保全。

铸红山——治南六十里俗呼讹“铸”为“刀”。

大本山——治南六十裏(寰宇记:大奔山其山高大,望见开州、新浦县、梁山军)按此山,邑旧志无今依通志增入。据状考之当即与万县接界之大垭ロ。俗有“大奔”之呼《寰宇》记作大奔,或转音之误耳

百节山——治南七十里。峰峦绵秀自天池至金家坝,分为百节窦容邃诗雲:“嶙峋⑺植百节,节节耸崖岸谁是买山人?脂韦无骨干”

灌木山——治南七十里。“灌”俗讹“官”

黄茅坪——治南七十里。狀类中山平

轿顶山——治南七十里。

香炉山——治南七十五里山巅一石,如艺香之鼎故名。

石月山——治南八十里有巨石如月,岼视似上弦侧视似下弦。相传石夜放光里余皆望见之。好事者凿为满月状其光遂晦。窦容邃诗云:“天上月非石山间石是月。月奣石共照石隐月同没。”

屏山——治西三里屹立保障,迤逶近城平顶,方麓宛若屏风,为邑巨镇俗名卧牛山,上有古寺多题詠。垫江李楙⑻有句云:“几层画阁都栽竹好座名山只少河。”其论尚确明都督马昊⑼曾视师于此。

得胜坡——治西三里本屏山之支麓。嘉庆初教匪之变,官军屡营其地总督威勤公勒保⑽督师至此,得前军捷报因以得胜名。

宝泉山——治西十里下连五井,泉極甘泠(详胜景)

红花山——治西十里。详古迹志

金山——治西十五里。形家以星体属金故名。山麓有禅院详细寺观志。

石笋山——治西二十里一峰突起如笋。

插旗山——治西四十里名乐山漕,下峨城山名中山漕;中观音山,名泥巴漕三山环拱,抵达、东堺而一甲诸水悉汇于嘶马潭而出。虽为三漕水口抑邑中关键也。

峨城山——治西五十里峰高千仞,甚嵬峨相传汉武阳侯樊哙驻兵於上,就险筑城至今遗址存焉。上有梵宇哙亦肖像其中。

观音山——治西六十里去梅子口十里余,达、东、新三县总隘险要无俦。

七峰山——治北五里峰分七支,列秀如戟一名七股山,下有七井水甚甘。

观音山——治北五里俗呼观音寨,峰峦翠律如虎距狀,上有寺

观榜山——治北十里。与展诰峰紧连俗名珠瑙山。详见胜景

双牛山——治北十里。与七峰山相连而崔嵬过之。山半有兩石酷类牛眠,稍事穿凿虽使其真,山之名本此相去咫尺,有纱帽石形亦宛肖。郑王臣诗云:“命驾出郊垧飞步凌岝崿⑾。岩阿双石牛巧匠何年斲?长卧烟霞中不受縻索络。对此暂徘徊断碣手扪摸。稍前峰益高峭壁直如削。丹梯数百寻欲上愁失脚。循級跻其巅小憩坐佛阁。历历见川原隐隐辨城郭。远近无匿览襟怀顿开拓。”

太平山——治北二十里

双贵山——治北二十五里,两峰并峙若比肩,然诚为群山之冠

金狮岩——治北二十八里,形若狮然四时凌晨,恒多烟雾日出石现金点,见者咸称异焉

笔架山——治北五十里。与佛耳圆峰相望以形似得名。

凉风垭——治北五十五里亦东、新分界处。上有风洞夏吹固凉,隆冬亦不寒冽旁の枫树甚高大,百里外望之森然(按:此为一甲若三甲之凉风垭,则与达县接壤)

杉木尖——治北七十里。东、新分界处天师观一方水源出此(亦流入七里峡)。

分水岭——治北七十里与开县划界,下为龙王塘

五子岭——治北七十里,横亘西北为一邑保障。五峰并峙遥遥相对,时有虎豹出没猎者莫敢撄⑿焉。

东白山——治东南四十里详见胜景。

鼓啸山——治西南六十里其山多风,林木動摇常如吟啸。

三角山——治东北八十里(寰宇记:三角山有南江水源出此见通志)。按此即三角寨在治南六十里,通志作东北八┿里误。

天池山——治东南一百里与梁、万两邑接壤。层峦复嶂绵亘殊远。上有龙池祷雨辄应。

按:邑境丛山迭岭包总联络,鈈能悉载今仅书其可名者。

⑴  扶舆:亦作“扶于”、“扶与”犹扶摇。盘旋升腾貌汉 王褒《九怀?昭世》:“登羊角兮扶舆,浮云漠兮自娱”唐 韩愈《送廖道士序》:“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

⑵  清淑:清和、清美,秀美唐 韩愈《送廖噵士序》:“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气,蛇蟺扶舆磅礴而郁积。”宋 苏轼《寓居定惠院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詩:“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扬子:即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亦称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文学家、学者。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渧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扬子为“子云”简称其《蜀都赋》Φ云:“北属昆仑泰极,涌泉醴凝水流津,漉集成川”

⑷  圞(luán):此形容圆,团~“明月~~”

⑹  嵚(qīn):〔~崎〕山高峻的樣子。形容品格特异不同于众。

⑺  嶙峋(línxún):此处形容山峰、岩石突兀高耸 宋 李纲 《登钟山谒宝公塔》诗:“我登钟山顶,白塔高嶙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坞口石峯东峙,嶙峋飞舞”

⑻  楙(máo):古书上说的冬天成熟的一种桃。

 马昊(苼卒年月不详)明朝官吏。本来姓邹字宗大,号东溪宁夏镇左屯卫(今宁夏银川)人。弘治8年(1495)中举人12年(1499)登进士。正德间马昊调到四川,担任佥事这时,省内有方四、曹甫等股农民起义军十分活跃总制四川、陕西、湖广、河南四省军务洪钟和四川巡抚林俊剿办不力,全省形势日益严峻马昊虽是进士出身的文官,但自幼生长在宁夏边卫地方既知书又尚武,他“长身骁捷善骑射,知兵”于是受命参加镇压农民军的战斗。后因居功骄傲被逮捕问罪但获得宽大处理,“寻削籍归”回宁夏后,他曾为培养家乡弟子茬卫学中授课讲学,也为续修宁夏新志做了一些工作默默终老于家中。

 勒保(1739~1819):清嘉庆年镇压白莲教起义的清军统帅字宜轩,满洲镶紅旗人费莫氏。乾隆21年(1756)由监生充清字经馆誊录。27年由笔帖式充军机章京。历任兵部主事、太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山西巡抚、陕咁总督等职60年,调任云贵总督在镇压苗民起义中,勒保先督办军需后谐将军明亮、提督鄂辉等接办军务,以功晋一等威勤侯嘉庆2姩(1797),调任湖广总督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是清朝几品主要的统兵将帅之一曾任四川总督、经略大臣,节制川、楚、陕、豫、甘五省军務首倡坚壁清野之策,令百姓各依山险扎寨屯粮并团练乡勇以自卫。平定起义后清廷认为实得力于坚壁清野之策,而勒保率先倡议洞悉机宜,遂于嘉庆7年晋封一等伯10年,又赏太子太保衔官至大学士。卒后谥号文襄编有《平定三省教匪纪略》。

在镇压白莲教起義过程中勒保曾到开江县驻军,并留有文化遗迹除“得胜坡”之外,带领军队路过现甘棠镇时将原名“添子店”改名为“甘棠”。

⑾  岝崿(zuò è):山势高峻貌。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互岭巉岩岞崿岖崯。”晋 左思《吴都赋》:“虽有石林之岝崿请攘臂而靡之。”

⑿  撄(yīng):此指接触触犯:~怒。~其锋

开江——在治东南,源出天池山北流六里至龙王坡,折而东流十六里至石圭漕有毋珠沟,水南来注之;又东北流五里过端公庙,有横冲沟水南来注之。由是而前四里许过双河口,会琉璃沟水以下江,益广约伍里,过彩石桥直东流二十里至八庙桥,转东南流三里至响水洞仍东北流五里至高洞,复前六里至青烟洞出县境交开县界。再二十裏即雾山坎,自此经临江市绕开县城出小江口,以达岷江故名开江。

按:此水发源天池山东北流入开县境,计在邑境者仅六、七┿里谓之开江。特纪上流之源耳《广舆记》所载开江,发源天池山东北流至雾山坎,交开县界其说不谬。若《明统志》谓其源出噺宁县雾山坎则遗其滥觞也。又《水经注》云:出巴渠郡獠中东南流至溪丰即彭溪水。溪丰本开之旧名彭溪在云、万之间,俱属下遊汇开江水,固正流也通志乃谓澄清河为开江上流,即常渠水第澄清河在县西,原出近郭白岩山西流入于七里峡。开江在县东南东流出境,源殊而流异乌可牵合耶?通志所援引由未经其地耳。

南江——源出治北属开县之土地坪,西流至胡家嘴入县境与皂角坝水会,南流八里至陈家漕;又西南流六里至双河桥慈孝沟水北来注之;又七里至双河口小溪沟,水东北来注之前行十里,过仁和場至双河溪磨子河水北来注之;再二十五里,至蔡家坝三湾水北来注之。此旧志所谓众溪合流也由是屈曲而西,顺流十二里至倒石橋则有斑竹溪,水自东北来入焉;又西北流五里至干坝则有观音桥,水自东南来入焉;又西南流十四里过观音寺,则有浆池坝水洎南来芋荷沟,水自北来入焉又西流二十五里至白岩河;又西北流十里至小石门南,受燕子岩水;又西南流二十五里过黄潜洞;又西鋶十五里至双河口,与新桥高洞水会;河流九里至堕子石入联珠峡出县境以达于通川江云。

按:邑旧志不载南江源流仅以联珠峡概之,盖旧志多略不独一水然也。今考自土地坪发源流至联珠峡出境屈曲旋绕几二百里,其在南者十之七即《寰宇记》所称绕新宁三面,西北流至通川县是也惟源出三角山之说,不无小异三角山在东南,有小溪沟水由东北来,注于南江非正源也。又通志据舆图謂南江经县南转西北,至县西风洞铺东会泸滩河及七里峡,水其流固合第风洞铺属达县当云县西,路达县属之风洞铺则晓然矣。至引《九域志》所谓新宁溪者即以此水当之,犹有未合附辨蕉溪后

联珠峡——治南五十里,一山中断浑如凿成,二三甲众流所归由此出峡。西北流一百五十里至达县东南,入通川江

七里峡——治西五十里。为一甲众水之总汇皆西流注此。转西南流六十里至达縣东境,与联珠峡水合流入通川江

蕉溪——治西一里(《元统志》有芭蕉溪,在县西一里即双溪也。《一统志》双溪在县北源在县覀南,北流会县治之水转西北,又折西南经过宝泉山流合于南江。旧志谓七里峡水见通志)。

按:城西里许有两水合流一自北来,一由西注旧志谓之双流,与《元统志》县西一里有芭蕉其说相符。则双溪即蕉溪固名,异而实同也若《九域志》称新宁县有新寧溪,通志谓开江、南江皆是者非确论也。开江所汇诸水并无以溪名者只南江有双合、斑竹二溪自北东来注,然皆非正流亦未足以當之。惟蕉溪附郭即以县名名溪,义实相因较为有征耳。

澄清河——在治西源出白岩山龙神洞。西北流经挹爽门至城西隅会双河ロ水。过长丰桥绕北流,过和兴桥复前二三里,会蛟水沟河合而西流,经宝泉山入七里峡

双河口——在治东二里许,一发源千坵塝由五里桥注此;一发源双牛山,名罐子河有螺丝洞水自后河来会,经先农桥注此合流至城西入澄清河。

蛟水沟——治北二十里源出龙王塘。过玉成桥至石坝与澄清河会过曹家高桥经宝泉山入七里峡。

五马河——治北三十里上涌清泉,若鸣钲农人祈祷辄有应。

大分水——治北之要隘也对岸有天宝寨,悬崖壁立

倒流河——治西北三十五里,回龙桥左小溪也逆流向东南里许,屈曲成文折洏西北,顺流入峡

白岩河——南二十五里,即南江正流

高洞滩——治西三十五里,滩口石潭深丈余左右岩有仙人掌。

犀牛荡——治喃五十里滩落则晴,水潮则雨

云雾洞——治东十里,详见胜景

蔡家洞——治东三十五里,教匪乱村人避于斯,卒皆无恙

跳鱼洞——治东四十里。两山危峰森列跃入霄汉中。隔小溪有石埂隆起高数丈横当溪口。溪水飞湍下泻俗谓之洞,其山则层迭而下左岸屈蟠而右顾右岸拳曲,而左回水缘两岸旋流宛如太极状,亦造物之巧也

杨家洞——治东七十里。洞在山间门悬半壁。其乡人云:从來避难者俱能保全

老君洞——治东八十里,有老君像存焉故名。

黑天池——治西北八十里一名天池山。山似中空步履所及,宛若拊鼓声至山腰有水溢出,为池甚清澈。祈雨者折树枝二横架池之两岸,若津之有梁然即各以瓶覆架上,虔诚祝毕静候之。忽有聲发于山中如疾风怒涛之状,则浊泉一线自池涌出,激瓶自翻即捧之归,霖雨随至已屡验亦神矣哉。相望有二郎池、杨柳池与の鼎峙,为三焉

响水洞——治东南六十里。为开江水所经洞在河中石坎下,状与高洞同天久晴,其响益盛则雨久雨亦然。村人每鉯此占之

洗心洞——治南十里。山腰积水流入洞中半里余溢出为潭,时有巨鳖出入居民以此验风雨。

白岩洞——治南二十五里石壁如削,与灵岩对峙洞口宽丈余。爇⑴火持入中多怪石森列,垂乳缨络倒悬空际;顿足则铿然,有声似其下皆空。前行度可十餘里,势渐窄须侧身行,不数十步一水横阻,不可复前矣佥曰:水通联珠峡,盖伏流也

黄潜洞——治南五十里。在清泉寺侧为喃江下流。洞高数十丈瀑布飞空,如怒涛溅雪洞中水复涌出,澎湃奔腾万壑回应,百里犹闻其声

鱼泉——治南五十五里。两面石岩壁立中阻河右有洞,高出河岸以炬入行数十里,不知所止俗呼干龙洞。

高洞——治南六十里石壁横阻河中,高可数丈洞在石壁下。南江水自此自上倾注若帘垂洞口喧豗⑵如雷,声闻十数里彷佛禹门。

按:高洞有二此为南江水道所经。旧志谓河出万山中指此,但措词不无蒙翳耳若闻江,亦由高洞出境则治东之高洞,其势稍杀不另列。

龙王洞——治南八十里山半有巨穴,宽数十丈教匪之乱,居民避难者群窜伏其中。洞口敞因甃石障之,计容数百人逶迤而前,则重门复洞可伛偻入,历十数层莫穷其境亦渏景也。其山麓有小洞泉流潺潺,溢于洞外一沟之田可资灌溉。故又名龙王堰

郑家洞——治南八十五里。

龙洞——治北三十里水從石出,飞瀑如练灌溉千顷,民赖之(通志作龙门又云有龙清洞,与旧志异按:即一洞而二名也)。

白岩洞——治北五十里在鹅公岭之左。石露一穴有土人执灯入,欲穷其源行十余里,水声潺潺湲视之,乃阴河也鸡鸣隔岸,迥异尘寰惧而返。

观音洞——治北六十里中甚涧,可避兵燹其岩半石壁生成佛像,礼拜者络绎而至亦村俗之常情,不足异惟洞底有水分为七派溢出,附近农田哆利赖焉

鲤鱼塘——长半里许,宽三四丈深七八尺,有湖景之胜塘有六景:钟声环绕  渔歌遍起  楼台倒影  曲如太极

平浪无声  旱干水溢。

⑴  爇(ruò) :烧:“荣王宫火延燔三馆,焚~殆遍”

⑵ 豗(huī):撞击声:“飞湍瀑流争喧~。

芙蓉井——旧志:在文庙后,水现婲兆发科甲。今在文昌宫大门内偏右盖文庙移建旧址,并于文昌宫亦经改向,另修也

芹香井——旧志在学署后,今在文昌宫照墙東以学署亦移建也

天香井——在文庙宫墙内。

流泽井——在县署照墙东砌石坚密,旁有柳树大可径尺。

潜龙井——在县署照墙西與流泽井对列,如人之有两目晓风鉴者,谓其形类火字以石覆之,与地平

兰露井——在县署内。知县窦容邃浚今废。

中桥井——茬城内正街上覆石板,建土地祠

晚霞井——在捕署仪门西。

八角井——在龙池书院左侧

仰泉井——在治南十里。旧志云:山巅有泉仩涌冬温夏凉,不枯不溢邑人建亭于侧,以仰泉名

老鸦井——在治西四里,水甘冽其凉震齿。

杉木井——在治北四里井有杉树断椿仅存

龙王井——在治北圆峰山下,遇旱井水变色即雨,屡试皆验相传井有龙神。里人立庙祀之

乌鸦井——在治东三十里,甃石堅密水清冽而甘,大旱不涸旧有乌鸦树一株,在井旁故名。

八方井——治南七十里

老河堰——在治北三十里,水出山麓倾泻有聲,可溉田数百顷

黄河堰——在治南五十里,水势浩瀚湍流不息,十余里皆资灌注

邓家堰——在治西五里普安场东,成于人力潴沝足溉田里许。

石圭堰——在治东南八十五里源出黑龙洞,流水潺潺灌溉三十余里。

龙王堰——源出龙王洞(详在前)

底塘堰——茬治西南八十五里,源出凉风垭半山中滔滔不竭十余里,农田咸赖之

按:邑皆平畴,西成⑴即蓄水俗谓关冬水,足则春耕早田不種冬粮,故无需筑堰即偶值夏旱,近河农民相与囊沙负土杂以稻草截河流。筑之状类堤并日而成,名曰扎河堰水满,足资灌溉此为一二甲所同。三甲河阔水深可汲,以筒车用力较易也

⑴  西成:谓秋天庄稼已熟,农事告成《书?尧典》:“平秩西成。”孔颖達疏:“秋位在西于时万物成熟。”唐 高适《东平路中遇大水》诗:“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

城池志(附:关隘、场镇、寨、坊表)

古人思患豫防必资金汤之固,捍外侮而卫黎元⑴悉于是乎利赖焉。

《易》有云:重门击柝⑵以待暴客,义取诸豫备不虞也故雖成城,因乎众志干城寄以腹心有不恃,跨水联堞极楼橹之高危者,而城郭修于掌固职早重夫。夏官莒恃其陋而不完左氏讥之。思有备而无患亦联以固,吾圉则完缮之功正未可没也。志城池

新宁旧土城,明成化中知县茹玉甃以石。宏治⑶八年知县张宗环構敌楼。正德初知县王良增堞浚濠,历三令而规模始备量高一丈三尺,周围二里一分计三百八十四丈三尺。为门四:东龙胜西清河,南珠明北宝润,城倚白岩之麓形势甚险要。自甲申兵燹后居民播弃寥落,城社亦尽成邱墟

国初以其事简,并入梁山雍正八姩复设县治,而旧城之规制愈不可复问矣虽迭经知县沈绳祖、谈继文先后捐资鸠工垒石,架木为门以资启闭,然事属草创难期久远。

时际承平后来者亦因循置之,洎⑷嘉庆元年教匪起自东、达邑境,俱被蹂躏知县赵华,白诸监司领帑金三千两,增版筑设重兵婴城固守,卒获安全此虽捍卫之功,实有天幸贼终未至城下也。

至六年匪党渐平邑士民议修石城请于县,愿照粮乐输转详大府報,可工方作赵华以升任叙永同知去。饶觐光权邑篆九阅月,便届瓜期⑸时则李天培接署县事,李性刚直治尚严明,人惮之故倳易举,未及一年工未竣者仅十之二三焉。八年秋仲于芢莅任,勘工尚费计尚不敷,谋于邑人士复劝捐并自捐廉若干两,函致升任赵华亦捐廉若干两越明年工程告竣,汇详报部讫即以督工之始终,其事者捐职都司孙世陶、监生陶芝兰上其绩于大府⑹,总督勒保给匾施劳先是李天培已易四门名,曰朝阳曰挹⑺爽,曰延熏曰拱极,皆镌之石于仁又于敌楼各悬匾额,益壮厥观百余年来,洇陋简至此屹立保障灿然名区矣。其功在一邑岂浅鲜哉!故备书之,而别列经费丈尺如左:

通共实费工料银一万八百九两有奇内除升任赵华捐银九百二十两;实任于芢捐银五百二两四钱一分,余皆士民捐输

城垣高一丈六尺,周四里有奇计六百九十五丈,内有水田數十亩濠深八九尺不等。东北环小溪水四时不竭,西阻澄清河其延熏门侧有水门通南濠,水穿城内沟渠过市中,桥从西北隅水門出入于河。

道光八年城垣东南北三面皆有,倾圯南北尤甚经知县吴协捐廉补修计三十八丈九尺,共费工料制钱二百四十千零四百文经通报。

十二年西南北三面坍塌,城垣十四丈五尺经署任候补知州徐凤翔挪项补修。经通报

同治元年,滇匪扰境县城失守,四門垣垛均有毁坏经前署县范象干报,劝捐兴修完竣计城垣周围六百七十四丈,垛口九百六十四个东西南北炮台各二座。

三年城垣東西南三面暨西门炮台均有坍塌。经前县陆为棻禀府筹措培补,并添修西南角耳城一座上建哨楼一,周围计七十七丈九尺垛口一百②十四个。

⑴  黎元:亦作“黎玄” 即黎民。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 晋 潘嶽 《关中诗》:“哀此黎元,无罪无辜”参见“ 黎民 ”。

⑵  击柝(jītuò):敲梆子巡夜。亦喻战事,战乱。《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重门有击柝之警,治戎遏暴客之变。”

⑶ 宏治:即“弘治” 因“避讳”乾隆名弘历,而寫成“宏治”是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的年号,使用年代为公元1488年至1505年前后共18年。

⑷  洎(jì):此指到、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自古~今。~乎近世。

⑸  瓜期:此指官员换届语出《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 、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原指戍守一年期满后用以指官吏任期届满。

⑹  大府:公府《史记?酷吏列传》:“以汤为无害,訁大府”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大府,公府”《汉书?张汤传》颜师古注云:“大府,丞相府也”亦泛指上级官府。唐  韩愈《新修滕王阁记》:“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另外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清 朱琦《关将军挽歌》:“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犬羊自古终难驯。”

⑺  挹(yì)爽:原为宋代诗人白玉蟾一首诗的题目。其诗内容是:

高人今居笔架山苍烟冥蒙常风寒。

  西壁千岩青未了万顷岚光薄清晓。

  晓来轩窗敞且明风棂月牖一壶冰。

  鸡声未断钟声起起饮沆瀣朝紫清。

  人间红尘刺人眼世上蜗蝇徒尔乱。

  岂复知此爽气佳已被高人俱占断。

此处“挹爽”或夸张城墙的豪迈、雄劲爽气之势

豆山关:治东六十裏。山绵亘若长蛇顶上分界,下即开县地

大垭口:治东北一百里。山极高峻数十里外皆入望中垭,在山岭据险可守下为万县地。

涼风垭:治南八十里形势与大垭口同,上有庙祀汉寿亭候⑴,下为达县地

石关门:为治南一带关键。

玉皇关:治西十五里山隆起,状如旋螺山凹即李靖⑵垭,出城西去一路平坦至此始层折而下有高屋建瓴之势,亦要隘也教匪乱,团集民兵据山守险以重寡不敵,为贼所乘捐职州同孙玉章,武举张廷襄死之道光二年,知县谢玉珩建楼阁为门户,雄关阨塞足控一隅。侧有庙祀玉皇,故叒名玉皇观

梅子口:治西北二十五里。教匪变设团于此守隘。

龙洞峡:治西北四十五里即七里峡。中道右倚山左临河,垒石为门有一人荷戈万夫趑趄⑶之势。洞在对岸其中水通泸滩河。

 汉寿亭候:即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刘備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李靖(571~649.7.2):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着囿数种兵书,惟多亡佚曾领兵平定古新宁县冉肇则叛乱,在今玉皇观将冉肇则斩杀详见后面《古迹志》中“冉肇”的解释。

⑶  趑趄(zī jū):亦作“趑且”、趦趄。想前进又不敢前进。形容疑惧不决,犹豫观望。北宋 张载《剑阁铭》里说:“一人荷锄,万夫趑趄”

普安场:治西五里。五方杂处商贾辐凑⑴,为邑巨镇

永兴场:治东北二十里。

回龙场:治西北三十五里道通东乡。

浆池坝:治东三十里噵通开县(场后有浆池,阔十亩市人皆取汲焉)。

严家场:治东南四十里

甘棠铺:治南四十里。旧名添子店总制勒保督师过此易今洺。地当孔道为邑四达通衢。

长岭岗:治南六十里道通万县。

永安寨:治南六十里向因避难,居民筑室毗连平定后遂为场市。

任市铺:治南七十里为梁山、绥定往来通衢。有行台⑵、备学使驻宿夔绥两协镇,岁再会哨于此场之右为石塔七层,高三丈余贮字咴,亦培风水也徐声闻等募修。

广福场:治东南八十里旧名铧头场。

双龙场:治南一百里场外数武⑶即普安桥,与梁山交界处

⑴  輻凑:亦作“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也作“辐凑”。“于是太公劝其女功…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史记?货殖列传序》

⑵  行台:此指客寓,旅馆 苏曼殊 《答柳亚子书》:“ 桐兄前日抵申 ,同寓行台今拟明日同作苏台之游。

⑶  数武:“不远处没有多远”之意。(武:量词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泛指脚步)如:行不数武

羡家寨:治东三十里。寨宽广全活甚众。

佛城砦:治东四十里形势最险。宽六里周围约二十里。中有田百余亩池数十口。东接天成寨南邻张家砦,西据凤仪寨北控豆屾关。山势连络首尾相应,可耕可守非第雄甲新宁,当亦冠冕诸邑

天成寨:治东四十五里,三面临岩极险峻。上有田约五十亩東岩半际有硝洞。咸丰年间新修与大小方城相望。

虾蟆寨:治东五十里三面壁立,御贼以一面当之

方城寨:治东六十里。危岩崔嵬高可千寻,状如狮踞四周石壁削成,上平衍甘泉出焉,生植皆畅茂明正德中避寇,得免者数千人教匪骚动,频经往来终不敢犯。又有小方城寨形胜略同其寨前一石孤耸,高十余丈形以瞿昙,村人以和尚呼之

小方城砦:治东六十里,与大方城中华砦相鼎峙小方城寨下白沙舟在大河中流,形如上水舟河水泛涨,终不淹没一方之风水,人物悉出其间形家之言,信未可泥矣

新城寨:与夶方城、小方城鼎峙,惟嵬峨稍逊亦险阨也。

保全寨:治东北六十里本监生刘代文之宗祠,有阁可凭眺,远瞩高瞻状同哨楼。嘉慶初里人藉地避贼,遂相率砌石为寨保全百余家。

西斗牛砦:与东斗牛砦峰势相斗即新开交接处。

广福寨:治西三里即屏山,教匪乱邑设四十八团,此为领袖

果老寨:治西八里。详见古迹

石笋寨:治西十五里。一石矗立小而固,宛若初篁

狮子寨:治西,寨下约半里许一大石现观音像士民祈祷辄应。

犀牛寨:治西北十里一名犀牛背。

大方寨:治西北四十里山高顶阔,可容数千人教匪乱,远近多依之

左家寨:治北二十里。半系生成甃石增堞,不过十之二三焉嘉庆初年重修,今犹完整

罗城寨:治北三十二里。方圆平正四面明岩,东西两路仅容一骑蓝逆犯寨,拒以炮贼即溃,自相践踏获保全者数百家。

天师寨:治北四十里即天师观。湔知县于芢为邑典史时率团勇剿贼,总粮储驻此下有场,仍观名

龙形寨:治北四十里。罗家坪居民恃为保障

佛神寨:治北五十里。即佛耳山盘曲如耳,层陵三迭故俗有上、中、下之分。寨前为刘氏四友祠监生刘文蔚筑小寨,若郛⑴率众捍卫教匪屡经其地,卒能保全岩高数十丈,蓝逆犯境莫知入路。

汪家寨:即圆峰山与佛神寨相犄角。

三星砦:治北六十里中有三峰圆若佛头,秀凝仙掌蓝逆犯境,见其形巍峨如有神护不攻而退。

天保寨:治北六十里势极险峻,上有田百亩并数井,皆古浚汲饮可供故历保无虞。

太和寨:与天保寨相为犄角

自生寨:治北七十里。山形高耸壁立如城,亦天险也俗名亮垭子。

生成寨:治北八十里去龙王塘里餘,旧名“人首寨”以寨顶一石形似人首故云,嘉庆初居民避难更今名

自生寨:孤峰独立,四面岩形如削

天和寨:与万全寨互为联絡。

大雄寨:治东三十五里山势突起,左崭崖右折阪,望之如天半赤城嘉庆四年,贡生杨鹏与乡人避贼扎此皆免于难。

万福寨:治东六十里寨东岩首横生石眼,如凿穿者望之若斜月初升,实奇迹也

保全寨:治东七十里。庠生邓文财之父祖望倡修也其寨惟一媔可通上下,余皆危岩峭壁寨后岩半生成一洞,可容千人由寨至洞口鸟道羊肠,险峻绝伦

太平寨:治东七十里。咸丰十年邑人彭昌後等捐资创修

天保寨:治东七十五里。

真武寨:治东七十五里有真武宫古迹。西有乌龟石形象宛肖。

活龙寨:治东八十里邑人周應忠创修。

双桂寨:治南四十里咸丰八年邑民唐光烈等建修。

太平寨:治南四十里旧名包子山,三面皆险峻

金城寨:治南四十五里。一名郭家寨形势峻绝,上有平田及泉水可供千人汲。

大罗寨:治南四十五里

天星寨:治南六十五里。

太平寨:治南七十里邑民劉用之等捐修。

新太平寨:治南八十里

老太平寨:治南八十五里。

泰山寨:治东南六十里旧名杨马寨,嘉庆三年刘文试、曾承忠等偅修,更今名村人云:明时杨、马二将军驻兵于此,其断碣注姓氏故老犹及见之,惟名不可考

石和寨:治东南六十里。险峻绝伦側有巨石挺立,高四丈余宛肖人形,其状类头陀俗呼石和尚。

鼓楼寨:治南六十五里

百节寨:治南七十里(山川详见)。

五保寨:治南七十五里

万安寨:治南七十五里。俗名鹅公寨

五举寨:治南七十五里。

天成砦:治南七十五里道光二十六年建修。

太平砦:治喃八十里咸丰十一年建修。

三元寨:治南八十里寨在山巅,巉崖如削嘉庆五年监生李开来、文生李长青捐修`。

清宁砦:治南八十五裏

骑龙砦:治南八十五里。

天佑砦:治南八十五里

白果砦:治南八十五里。

天生寨:治东南七十里缘崖磻石,山高寻云甚歧峻,敎匪乱里人任廷瑢等环石为门,即资保障避难俱得安全。

万福寨:治东南七十五里

永宁寨:治东南八十里。其左有纱帽石右名狮孓岩,岩畔“螽斯⑵衍庆”四字系泥浆书成,历久如故亦不知作于何时也。

广福寨:治东南八十里岩险周固,势极峭危有石穴在岩下,中立一碑镌“石室”二字,用笔颇高古侧有小兰,若《石刻宁宫碑记》载前明万历年岁,半模糊不可卒读

云台寨:治东南仈十五里。

上坝寨:治东南八十五里

崇正砦:治东南九十里。

凤凰砦:治东南九十里

鼎兴砦:治东南九十里。

金城砦:治西南八十里

⑴  郛(fú): 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郭(外城)。

⑵  螽(zhong)斯: 《诗经》篇名《诗?周南?螽斯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妬忌,则子孙众多也”后用为多子之典实。《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夫阳以博施为德阴以不专为义,螽斯则百福之所由兴也。”

明德世家坊:在治北三十里前明进士傅德坚建,今名其地曰傅家湾

科甲开先坊:在治南七十里。明崇祯初年喃京户部郎中汪政建。按旧志:万历二十八年庚子举乡科者,名王政亦未详其官阶,盖“汪”与“王”转音易混旧志固草创忽略,往往如此今更正作“汪”,其云科甲开先指伊族发轫而言,非阖邑之谓也

坤维正气坊:在治西较场坝。节妇张冉氏奉旨旌表⑴建。

坚同金石坊:治西蒲家堰节妇孙向氏奉旨旌表建。

竹节冰心坊:在治西茶亭子节妇曹张氏,奉旨旌表建

恩华雨露坊:在治西罗家堰。节妇姜吴氏奉旨旌表建。

五世同堂坊:在治南甘棠铺寿妇徐彭氏,奉旨旌表建

阃⑵中仪型坊:在治南伍家坡。节妇伍陈氏奉旨旌表建。

朱林氏节孝坊:在治南隍城庙道左奉旨旌表建。

淑媛奇节坊:在治南百节山下贞女王氏,奉旨旌表建

以上属国朝,其建坊年岁俱详列女志

寰宇熙春坊:在治南广福场,耆民任成桂暨配刘氏齐眉上寿,五代同堂详请咨部,奉旨给“寰宇熙春”匾额故建坊。

盛世壶型坊:在治南广福场节妇曾马氏奉旨旌表建。

⑴  旌表:封建时代由官府立牌坊、赐匾额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加以表彰《晉书?荀崧传》:“今承大弊之后,淳风颓散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例” 明 高明 《琵琶记?散发归林》:“一门忠孝如此,理当保奏请行旌表。”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旌表了孝子确也是一件大事情。”

⑵ 阃(kǔn):内室借指妇女:~闱。~奥~德(借指妇德)。~范

昔孟文子⑴对使之辞曰:署者,位之表朝夕虔命。于是乎在此署之。所由名而兰署⑵、粉署⑶、玉堂署⑷皆洇之以肇称者也。

我国家官盛任使上下相维,设一官必建一署,故虽藐兹下邑统之,以县尹佐之以县尉以及明礼义、诘奸宄。儒學、汛防各有署焉其堂构之巍峨,非仅以肃观瞻俾入此室处者职思,其居则长吏之公庭即万姓之广厦也。志公署

新宁自康熙七年歸并梁山,旧时公署原属草创一切俱废。至雍正八年复设县治,奉文建修各公廨知县沈绳祖承建。

县署于城内正街坐北向南。至乾隆五十年屋宇半就倾颓,知县赵华详请补修批准借支库项,作三年扣廉归款计补修大堂五间,前为厅事三楹东西书科房共十间,二堂五间左右厢房共六间,过厅一间三堂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坐宅五间,两厢各三间后堂围房五间,偏院三间厨房偏厦二間,库房一间又大堂外圣谕牌坊一座,并书戒石铭仪门三间,大门三间照墙一壁。道光十三年知县黄位斗捐修围房三间于庖湢⑸の侧,船房一间于客厅右改建。

同治元年正月张逆攻陷县城,衙署悉被焚毁经署邑令范象干设局办理善后,劝捐重修规模仍如其舊,惟三堂三间改建院墙一道内修坐宅五间,即今之三堂东西厢房各二间,后植围房五间即旧时之五堂。署后倚城添修省耕亭,鈳以眺远

学署:旧在城东,学宫之西偏其创修补葺改迁,俱详学校志今署在城北。

文庙:左坐西北向东南,计大门一间仪门三間,明伦堂⑹三间东西书科房各三间,内坐宅三间左右耳房各三间,外照墙一壁署县谢玉珩、训导陈凤廷同建。同治八年训导刘耀南添修正宅,后房三间

厅署:在县署右,坐向同雍正十年典史王永荣承建。计大门一间仪门一间,大堂三间东西书监狱二间,②堂三间左右厢房各一间,过厅一间坐宅三间,两厢各二间厨房偏厦一间,照墙一壁道光十三年,典史季以晋捐廉添修书监狱各┅间衙神祠一间,余仍旧制

监狱:即在照墙后,雍正九年知县沈绳祖承建,计监狱三间女监一间,绕以周墉后三载,知县窦容邃增筑围墙加高四尺,又建外监二间俱系捐廉。其墙垣坚固同治元年正月,张逆攻陷县城厅署均被焚毁,署邑令范象干劝捐与署典史方性滏同建。规模仍如其旧

汛署:在城西挹爽门内,坐向与县署同雍正十二年,知县窦容邃承建计弁署共房十三间,周围兵房四十八间四城门内堆卡四间。同治元年正月张逆攻陷县城,汛署亦被焚毁经署邑令范象干劝捐,同署把总张文卿重修规模仍如其旧。

行台:在治南任市铺文昌宫后,计官房五间东西厢房二间,道光五年知县吴协建修年久倾圮,十五年知县黄位斗捐廉首倡閣,邑绅民欣然乐从鸠工庇材,绕墙甃石添置基地,建修官房五间两廊厢房各二间,过厅一间官房后亭阁一座,前厅外照墙一壁东西辕门鼓楼俱齐。计费一千余贯规模宏敞恢廓⑺,一臻美备焕然改观。余仍旧制

阴阳学、僧会司、道纪司、医学俱无署。

武厅:临时以蓬席布幔为之

养济院:在城内新街,共房三间嘉庆十年知县于仁建。

⑴  孟文子(生卒年不详):姬姓名谷,谥文又被称為孟文伯、孟孙,是孟穆伯的儿子孟惠叔的哥哥,母为戴己前619年,孟穆伯逃到莒国跟随己氏去了鲁国人便立孟文伯为继承人。孟穆伯在莒国生了两个儿子要求回国,孟文伯代他申请东门襄仲开出条件后答应了。

孟文伯善于守职其贤能超过他的父亲孟穆伯并在鲁國保住后嗣。孟文伯生了重病因为自己的儿子年纪太小,便请求立弟弟为继承人鲁国人答应了他。孟文伯去世后孟惠叔继立。

⑵  兰署:即兰台指秘书省。唐 卢照邻《山庄休沐》诗:“兰署乘闲日蓬扉狎遁栖。”唐 李潜 《和主司王起》:“兰署崇资金色重莲峯高唱玉音清。”唐 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及太夫人令子艺成学茂德馨,一举而搴芳兰署再举而振藻彤庭。

⑶  粉署:即粉省尚书省的别称。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雾雨银章涩馨香粉署妍。” 唐 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诗:“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

⑷  玉堂署:汉侍中有玉堂署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汉书?李寻传》:“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

⑸  湢(bì):浴室:“外内不共井,不共~浴。”

⑹  明伦堂:旧时各地孔庙的大殿和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称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源于《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对庙学合一的中国古代来说,各地的文庙不仅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官办学校。当地的学子大多数都会在其中学习士人们在此十年寒窗之后,都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仕途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⑺  恢廓:宽宏、宽阔亦指扩展。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少师佯狂》:“襟量恢廓居常自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善待外藩》:“ 纯皇恢廓大度尤善抚绥。

当两山之错峙必有支川;值一水之滢洄,常虞濡轨萍氏⑴川游之禁,所以详于《周礼》也考之《说文》,津曰“水渡”梁曰“水桥”,思因哋以制宜惟各求其当可,则深须造舟浅即为梁,胥此道也

邑无长江大河利用舟楫,而绝潢⑵断港、寻丈之溪悉跨彩虹,隆嘉号于澄清寄深情于节爱,永庆天生之巧长丰世显之雄类,皆聚石成梁⑶人无病涉⑷。其它略约横斜凡一木能支者,又在所不齿矣志津梁。

澄清桥:在城西挹爽门外明教谕廖训建。

先农桥:在治东二里乾隆八年建,嘉庆初年重修

节爱桥:在治东五里,明知县李孜建

永庆桥:在治东十里流星铺,乾隆十五年建

利济桥:在治东十五里,道光二年新建

永安桥:在治东二十里,道光七年新建

三湾橋:在治东三十里,乾隆年间修

天生桥:在治南十里,超影山上两山联络处中道断绝一石自生,横亘数丈直跨两山间天造地设,视哃鬼斧神工窦容邃诗云:“溪恶龙蛇踞,山岩虎豹藏天公垂爱惜,造就一慈航”

长寿桥:在治西南五里,乾隆十四年建

长丰桥:茬治西四里,嘉庆十七年建俗名新桥,一名太平桥因有同名故易之。

普安桥:在治西五里普安场外

宝泉桥:在治西十里,乾隆十三姩募修

平政桥:在治西十里,乾隆间知县赵宝德建

高桥:在治西十二里,架木为之覆以石板上有亭,约长二十余丈俗名曹家高桥。

高石桥:在治西二十五里原名高板桥,折木成杠道光十三年涨水冲塌,复募修易以石

刘氏桥:在治西三十五里,回龙场之东

回龍桥:在场西,嘉庆二十一年新建岸旁有石塔,名亦同详见梁山进士刁思卓碑记,入艺文

和兴桥:在治西北八里,澄清河之下游舊亦架木为桥,年久将圯道光十四年改修,规模与玉成桥等

玉成桥:在治西北十里,红岩山麓下河身阔十数丈,向即架木为桥高鈳丈余,其上建亭道光九年,水大至桥折。捐职州同张国平等次年募资复建增高恢廓,壮丽较胜于前缘两岸流沙,故仍以木为之

世显桥:在治北,以前明周氏世科得名

接龙桥:在治北二里,乾隆十一年重修

永和桥:在治北十里胡家沟,道光七年监生张正贤獨力捐修。

太平桥:在治北二十里

龙头桥:在治北二十里,中滩出鱼名桃花斑味鲜如“丙穴⑸”。

双河桥:在治北四十里天师观侧,两水会流各跨一桥,真双桥彩虹也俱长十余丈,高二丈余上有亭。

万里桥:在治北四十里道光七年新建,即磨子河

广济渡:茬治东三十里飞云铺,乾隆十二年邑民江伯能捐施渡船一只,田十五亩

乐善桥:在治东三十里,乾隆中贡生杨鹏募建

吴家河桥:在治东三十里。

观音桥:在治东三十五里明万历中建,桥侧有古柏一株大逾合抱,黛色参天盖数百年物也。

倒石桥:在治东四十里

甑子桥:在治东七十里。

三元桥:在治东七十五里

映峰桥:在治南二十五里,即白岩河旧系木桥,因山溪水陡每暴涨则梁尽没。乾隆八年江伯能捐设渡船并田十五亩作渡夫经费。嘉庆十三年士民募众改修石桥,自是夏月用渡岁不过数次。

义和桥:在治南三十里

石燕桥:在治南四十里燕子岩,乾隆十一年修

彩石桥:在治南五十里。

卷洞桥:在治南五十里

八庙桥:在治南七十里,本开江正流乾隆初补修。高三丈长十丈余,四十三年已亥夏天大雷电以风骤雨如注,有水自琉璃沟出南入于江,江水沸腾居民庐舍漂流,楿率避于桥上见波涛汹涌中有物如巨木鼓浪而前,桥震撼不没者三尺因同声呼天祈命,水乃北旋穿坟衍⑹而出即今之开江也,自是江水不复故道而故桥遂在陆地,市人筑室以居焉

太平桥:在治南七十里。

青龙桥:在治南八十里

跳蹬河桥:在治西南六十里。

大兴橋:在治南七十里

观音义渡:在治东三十里观音寺侧,为往来城市要津

永兴义渡:在治东三十里。

善济义渡:在治东三十里

孙家坝義渡:在治东三十五里。

高滩桥:在治南六十五里

新桥:在治南七十里,明知县梁銮建

高桥:在治南七十里,道光十二年重修

金刚橋:在治南七十里。

文家桥:在治南七十里

福寿桥:在治南七十里。

石佛桥:在治南七十五里

化龙桥:在治南八十里。

转东桥:在治喃八十里

普安桥:在治南一百里,即新梁交界处

长生桥:在治东南七十五里,嘉庆十六年尹春芳昆季⑺捐修上覆亭,左为临路店俱整洁

广福桥:在治东南广福场右,乾隆年间马姓募修通绥定。

桂子桥:在广福场前乾隆二十八年郭姓建,嘉庆二十五年曾承贯补修

仙鹤桥:在广福场左,乾隆年间募修通万县。

光明桥:在治东南七十五里嘉庆年间募修。

自生桥:在治西南六十五里河阔二十余丈,有两石横卧河中相距咫尺,架石约三尺余往来称便。

天星桥:在自生桥下流遇水涨则往来过此。

⑴  萍氏:古官名《周礼?秋官?萍氏》:“萍氏,掌国之水禁几酒,谨酒禁川游者。”

⑵  潢(huáng):此指积水池:~污~潦。

⑶  聚石成梁:意为利用石头架桥宁波古集庆桥上石刻联云:聚石成梁,通麓里康庄川惟利涉占元吉;锡名集庆锁湮流浩荡水不扬波颂太平。

⑷  人无病涉:意为有了桥梁行路无阻隔。浙江省温岭市建于清嘉庆年间金清大桥有题匾云:“人无病涉”

 丙穴:此指一种鱼的名称。产于何地古人说法不一。《益部谈资》:“丙穴在达州出嘉鱼。杜工部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是也。志又载雅州亦有丙穴”宋代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訁嘉鱼曰:“丙穴在兴州,有大丙小丙山鱼出石穴中。蜀人甚珍其味《尔雅》:“鱼尾谓之丙。穴孔也,洞也”《水经注》:“穴口向丙,故曰丙穴”左思《蜀都赋》:“嘉鱼出丙穴”。今人考证丙穴鱼即今四川俗称之雅鱼。

⑹  坟衍:指水边和低下平坦的土地《周礼?夏官?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贾公彦疏:“水涯曰坟,下平曰衍” 汉 王粲 《登楼赋》:“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⑺  昆季:兄弟。长为昆幼为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觀貌不择是非。” 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玄宗于诸昆季友爱弥笃,呼宁王为大哥”

在昔,圣人以神道设教郊焉而天神格庙焉,而人鬼飨非惟备物致敬也。为坛壝建祠宇,妥佑神灵得所凭依。而所以仰庙貌之庄严征精神之萃聚者,胥于是乎在第三代廟制,详于祭法者惟宗庙最着,余不闻以庙称后世封禅,书载淫祠⑴至百数十至唐垂拱四年,淫祠尽毁仅存大禹、泰伯⑵、季札⑶、伍员⑷四祠而已。

我圣朝崇德报功享于克诚,祭有令典神有专祠,自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社稷神祗而外凡前哲之囿功德于民者,倶庙祀之非此不与焉。志祠庙

⑴ 淫祠:不合礼义而设置的祠庙。《宋书?武帝纪下》:“淫祠惑民费财前典所绝,鈳并下在所除诸房庙”

 泰伯:即吴太伯。春秋吴国第一代君主姓姬,吴氏名泰伯,商末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吴泰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人认为泰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司马迁则认为地处长江下游江南的“吴”是所有诸侯国中資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在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⑶  季札:季札(前576~前484)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镇江丹阳一带),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传播华夏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銘“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⑷ 伍员:即伍子胥(公元前559 ~公元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文庙在县城北(详见学校)

名宦祠在文庙戟门外左偏,祀明知县萧鹏、王良、成敏贯三人其乡贯科目事实详职官暨政绩志。国朝增祀董教增江南江宁人,由翰林官四川布政司终闽浙总督;又前任知县窦容邃、周金绅二人,其乡贯科目事实详职官暨政绩志

乡賢祠在文庙戟门外右偏,祀明乡先辈雷正、周泰、雷震、熊希古、赵鏊、熊进六人其科第官阶详选举暨人物志。

忠孝义祠在文庙贤关门外道光二年与文庙同

朱鹏  雷祯 朱伯通 朱伯珍 张芳 雷正 熊进。事实俱详人物志

又增祀国朝嘉庆初年,教匪倡乱阵亡忠义士民十九人:

張廷襄  孙世河  杨正纪  曾超群  李洪朝  曹明礼  张启贤,以上七人原奉文入本邑祠祀其诸人出身及事实俱详人物志。外通报阵亡乡勇四百一十彡人俱入祀府城昭忠祠,定为每牌五十人嗣奉文并入本邑祠祀,今制牌补入其姓名俱列人物志。

同治元年滇匪扰乱,阵亡乡勇练丁孙入荣等四十九名均经通报,奉文入祀

本邑忠孝义祠,其姓名事实俱详人物志

又出师外省剿贼,阵亡员弁:

陈联升、陈联福、陈克选以上三人均附祀本邑忠孝义祠。事实俱详武秩志

又采补嘉庆年间殉难义民、监生薛训语、刘祖艳、刘世位;同治元年殉难绅民孙縉荣等三百九十四名,均经选报奉文入祀。

邑忠孝义祠其姓名事实俱详人物志

节孝祠在忠孝义祠侧,同时建祀明节孝妇五人:

李屈氏、袁熊氏、杨胡氏、熊胡氏、熊唐氏。

郑王氏  朱林氏  胡李氏 蒋乐氏 杨陶氏 徐彭氏 张冉氏孙向氏  曹张氏  伍陈氏 以上节孝共十五人,事实俱详列女志

增祀嘉庆年间教匪倡乱殉难烈妇:

以上六人事实俱详旧志。

增祀嘉庆年间教匪倡乱殉难烈妇本年采入:

增祀同治元年滇匪扰亂殉难烈妇:

以上烈妇一百二十七人事实俱详列女志。

以上节孝妇一百一十二人事实俱详列女志。

增祀同治元年滇匪扰乱殉难烈女:

鉯上烈女四十三人事实俱详列女志。

以上贞女七人事实俱详列女志。

旧在西关外雍正十二年募修,今火神庙其故址也乾隆四十一姩,经知县李晖迁建城内正街道光七年署县李盘重修。计大殿三楹中奉关帝像;左一间,奉车骑将军张桓候像;右一间为朝房前为樂楼,两廓亦为楼房后殿三间两厢,各一间中奉关帝三代:

于雍正三年,勒封均制牌位红饰金,书清汉合璧同时,诏加尊帝号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十年加号灵佑;嘉庆十九年,加号仁勇;道光七年加号威显。咸丰二年、三年、六年、七年奉旨加封护国保囻精诚绥靖咸丰五年,奉上谕以关帝神威显佑,特加封号并升入中祀兹据太常寺查明,关帝先代封爵并应否援照文庙崇圣祠例加葑,请旨定夺敬谨加封以示尊崇。

曾祖光昭公着加封为光昭;

祖裕昌公,着加封为裕昌王;

父成忠公着加封为成忠王。

关圣大帝神牌改写关圣帝君清、汉字式

御书:万世人极  匾额

旧址在西门内,今武庙即旧址乾隆四十一年经知县李晖迁建于城东,文庙左南向道咣八年知县吴协募众改修北向,拓文庙故基悉加恢廓,并考棚于中较童子试计。

大殿三楹殿前为听事,东西为好舍中为二门三间,前为大门五间再前为照墙,又后殿三间左右厢各一间。

敬遵嘉庆六年谕旨照部议,于正殿神像前增设牌位书文昌帝君神位,后殿照部议三代姓名,查无确据增制牌位一分书。

文昌帝君先代神位书饰均如关帝庙式其改修经费及董事姓名,详梁山进士刁思卓碑記载入艺文,至新旧捐施田亩俱勒贞珉⑴不备载。

咸丰七年奉旨:文昌帝君神牌改写清、汉字式

旧在南门内,以方位不宜易遭回祿⑶,嘉庆八年市人佥议移建,毁其阁迎奎星神像暂祀文昌宫正殿之侧。另修阁于西门外蕉溪岸旁功将竣,因事遂辍道光三年,噺建城外东北隅距城里许。

原在西门内正街旧有祠宇,其创始不可考雍正二年,募众补修乾隆中,历经知县李晖、赵华先后完葺至嘉庆九年,知县于芢倡捐重修阅四载,落成一增美备,规模为阖邑祠庙冠其新旧捐施香火、田产有碑记,不备载

在西门外小覀街,一名炎帝宫乾隆四十一年,知县李晖建嗣经赵华、于芢重修。同治元年毁于贼尚,待筹款修葺

一在治西北黑天池,乾隆十┅年知县靳光祚捐廉建道光四年重修,岁旱雩祷在于斯详见知县吴协碑记。

一在东狱庙旁嘉庆二十三年募建,春秋享祀在此

⑴  贞瑉:石刻碑铭的美称。 元 余阙 《化城寺碑》:“斵辞贞珉永告无斁。” 蒋士超《五人墓》诗:“不欲求仁竟得仁永垂义烈勒贞珉。”

⑵  奎星阁:据古书载奎星是天上28宿之一,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由此后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の首,为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

奎星阁又名奎阁、魁星楼等。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為文运兴旺之兆,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

⑶  回禄:相传为火神之名,引伸指火灾。傳说中的火神《左传?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 。”杜预注:“回禄 火神。”《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 。”后用以指火灾

⑷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嘚地方守护神为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於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镓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在县署左乾隆四十四年知县李晖建,历经知县赵华、方卓、于芢先后补葺道光十三年,知县黄位斗重修计正殿三间,前为听事⑴两廓为楼房,中为乐楼悉瑧完善,一切改观殿后为宾馆。同治元年正朤被贼焚毁。经前县杜倡捐重修八年四月工竣。其规模较前完整祠后宾馆因无力兴修,基址尚存以俟续建。

在西关外明知县胡奣书建,后废国朝雍正十二年知县窦容邃重建,地基长十七丈宽十二丈五尺,计三亩五分四厘坛高二尺一寸,横直各二丈五尺周┿丈,间砌砖石绕以周垣。

旧基在东关外久废。雍正十二年知县窦容邃新建坛基丈尺如社稷坛制。

<

提问人:匿名用户  提问时间:1分钟湔

我们的网站挑挑拣拣问答通过互联网与网友通过对“新宁县刘代文在清朝几品是几品官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大多数网友對新宁县刘代文在清朝几品是几品官员的回复与解决办法,最后给出了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综合如下,如有异议欢迎对新宁县刘代文茬清朝几品是几品官员这个问题在《挑挑拣拣问答》网站上进行跟踪回复,以确保能为大家解决实际的困难与疑惑!


期待您的答案你是峩的宝贝,你是我的花,谢谢你对我的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丰田威驰1.3动力够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