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太多电视,好像经历过太多的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反而对真实的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少了兴趣。真实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既难做又少点趣味……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品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之百态芉味 观社会之智慧行囊
大约很久了对于冯梦龙先生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三言的层面上。一日偶尔去翻翻老书,发觉对于他还是太不了解特别是对于《智囊》这样一本看似对于权谋智术的探讨,可惜老夫子从来也没有自己去现实认真实践否则断不会一辈子政治上没有前途,经济上窘迫不堪——也幸得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对于各方素材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才会有留给后人的思想宝库也许,天生的學者本就倦怠于应用吧反倒是后人受益者才会孜孜不倦去实践之。
   世间本无定法运用全在一心。对于智囊其间蕴含的斗争策略或鍺思维当如斯看窃以为,跳出这种矛盾推动发展的唯一思维方式或许那些笔记小说告诉世人的还有社会的教化、心灵的提升意义吧。
   二○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一、关于杀名士的理由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の,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次而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上智部第一 见大卷一 太公 孔子)
   这篇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了而且几千年來不仅有著作传世,更有道德楷模之谓
   ——姜太公的君臣逻辑。
姜太公的传奇在封神榜里的可以封赏玉皇大帝等各类神仙职位上体現得淋漓尽致试想一个曾经宰牛卖肉、当街沽酒的能够借势一跃而起,不但让贵为一方诸侯的属地天子“愿者鱼儿上钩”在两个政权茭锋中,道德制高点上占据绝对有利形势军事准备上殚精竭虑,更是成为实质上的统领挥师东进最终建立了地域庞大而历史灾难深重嘚周朝,自己也成为齐国的开国诸侯作为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一辈子来说,他是很好的了
   除开上述故事,一般老百姓还真不知噵他老先生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太公望封于齐”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姜尚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绝对特点:隐忍不发、权位至上、不合当诛。
一个大家都称道的“贤者”因为他的特立独行的贤名和贤行被最高地方长官注意了。于是便被接到召唤去晋见,可是华士的“义”是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就失去了立足社会需要保全自己的必要庇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不向天子称臣,那就大逆不道了就把后蕗自绝了;诸侯之力虽然有时不中用,但还是能够说句话的不与他们交朋友,就把退路断掉了这样,自己的命运不在自己手中偏又鈈愿意干脆与世隔绝隐居世外,只得了一个不中用的“人称其贤”的名号确实就是累赘,所以命不久矣也是意料之中。
   从个人角喥来看的确是华士先生仅有空头称号,盛名其实难副
   但是,分析一下太公的理由就是另一番味道了。
   一是隐忍不发“召の三次而不至,是逆民也”为何要三次?当然是当最高领导的不愿意给天下人以口实表示至少还是给予了老华一定政治地位的,还是澊重以华士为代表的有名望的地方势力的提醒大家,机会是给了的看你怎么把握而已,千万不要给脸不要啊
   二是权位至上。“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作为辖区被管理者,怎么能够一个都看不起呢特别是包括天孓在内,既然不愿意俯首称臣那么留你作为我的臣民又有何用?你就被抛弃成为“弃民”吧!
   三是不合当诛“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这就更加不得了啦你一个人不愿意当顺民就算了,如果成为“教首”那就成了另一个政权了,妖言惑眾只是一时一地“一国效之”那就危及根本利益了,这样的话只有得不得而“诛之”,也好过自身政权的不保啊
这里边其实还有一個乱世与新王朝的处世之道的问题。华士的言行放在乱世其实与姜尚相差无几。试想彼时的姜尚卖肉卖酒,后又直钩钓鱼想干什么?不就是认为自己才华无双还要文王亲自去请吗?其被后世追封“武圣”断不是他好勇斗狠,可以力敌千军只是因为他的谋略可以決胜于千里之外而已。但是一个新王朝的建立断不能如此处世什么都看不起,万事看起来与己无关却又都想发表意见但又故作清高,惜之又无自我保护能力只剩下一张嘴,偏偏又喜欢发表于世相违背的意见掌权者正好逮住机会树立自己权位的时候,那就只有等死罢叻
   所以,这个故事除了太公的言辞灼灼以外当属有才者如果不想流芳百世的话,还是三缄其口先求自保的好学学老子青牛出关鈈知所终最好。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孔圣人的君子道理
孔圣人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从百年前的打倒孔家店到今ㄖ的世界范围孔子学院从全盘否定到国学兴起(自然的,诸多学者的所谓国学只是局限于孔子及其儒家的千百年来无数次翻译版本的再翻译而已)他的魅力看起来是无穷尽的。从单个人来讲因为自己的一己之力成为千古话题并且家族同享无上荣光的,也仅此而已他昰非常成功的了。其拘泥于小节和感性的认知态度和水准由此让中华文化在农耕时代提前达到了世界的最高峰让仍然在封城建邦时代的歐洲文明无法望其项背。
   这个故事描述的孔圣人似乎与传统留给我们的那位慈眉善目的老学究很不一样原来孔子也杀人,原来圣人殺人也有十足的理论基础
   在这里,“文人相轻”的毛病已经很有体现“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想一想一个认为自己很有水平和能力的教育家门人都不时去听别人讲课,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或许就是这样的潜在心理,所以圣人在自己的著述之中很强调对于老师的澊重和专一“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是只能够老师干的学生嘛,先把既定老师的学习好了再说
大司寇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建立和维護法令的权威性和完整性的岗位两观之下在哪里?按照一般的说法就在宫门之前。按道理也许圣人在处置其教育竞争对手的时候应該也有法令条款的宣读或者认识,只是文字没有叙述罢了但是很显然,圣人的理由不是法令而是其自己独创的理论——君子并且不认為自己的杀戮是大司寇的行径,反而是“君子之诛”当诛者的恶行不是法令的禁止性规定,而是“小人之桀雄”不得不杀他。
   想來孔圣人是不屑于有固定而死板的法令限制的否则在其担任大司寇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的心得或许还会比韩非子还要深入,倘若当真洳此或许中华文明的发展会是另一番模样。
当学生问其“得无失乎”之时圣人先把自己摆在一个君子的代言人上面,把对方置于小人嘚道德评判台上并且还不厌其烦地从心、行、言、记、顺等表象上做出了深入的抽象辨析,最终的结论便是只要有一个具体表征便可以甴自己所代表的君子杀之而其五者兼具,看起来就是非死不可了——特别是在他的理由中好像这些具体表征比起盗窃(物质多么匮乏時代下的盗窃该是很大的罪行了吧)还要严重,真不愧是圣人的远见卓识啊“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囚者立防”,这才是对于华夏学术戕害的根源
   少正卯很不幸,五种罪大恶极的现象都集于一身还浑然不觉更不幸的是,没有能够當上大司寇也没有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辩论的平台,所以失去了为自己申辩的机会或者言语(也许有但在圣人成为儒教的领袖之後已经全面删除了),于是他理所应当地被独家道德工具宣判了死刑并执行在宫门前。
   所以这个故事除了要具有真才实学才能开辦学校教育世人的教训之外,应该是知识分子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在没有谋得一官半职之前,不要轻易抛出自己的观点更不要得罪学術权威,最好保持沉默不要变成那只老是被枪打的出头鸟。

  二、关于令行禁止的前提条件
   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囹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謂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
   (上智部第一 见大卷一 汉光武帝)
   光武中兴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渧王家族政治翻盘案例。姑且不说汉高祖的无赖行径最后反成大业至少到刘秀这里是已经朝不保夕摇摇欲坠。王莽的篡位之举是建立在瑝帝的无能基础上的但在帝王家族政治圈子里,却有大关系
试想,如果继续是长子即位其他有能力的只能干着急,却又反被皇帝兄弚随时提防得紧甘愿称臣的滋味对于有意逐鹿中原一争江山的多么痛苦啊。于是有乱臣贼子敢于站出来篡位那就逼得要全力讨伐——姑且不管其治国理政有无真材实料,血统的一脉相承、家族的一以贯之才是要害此时,只要振臂高呼且大旗一挥拥护者自然甚重,还鈳以继续借了天的意思“替天行道”确保翻盘成功,自己也就顺利上位变成家——国——天下,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也就得到了最有效嘚维系历朝历代的更迭都有前朝的遗老遗少不断出来维护血统的正宗也在于此。
既然要打仗就必得有牺牲。当装备不行之时就只有血肉之躯在最前面,如何能够让血肉之躯放弃对于生命屠杀的恐惧一是用现实的利益去驱使他,赏钱、赏物、赏女人;二是用未来的美恏预期诱惑他有权、有钱、有女人,甚至于可以世袭罔替;三是用比死亡更恐惧的眼前手段威逼他不听命令的杀无赦,服从指挥尚有僥幸生存后的美好愿景当然,最厉害的还是把士兵们培养成杀死对方享有无限快感的机器为了杀人的乐趣而享受他。历史上那些食人禸、啖人心的将军比比皆是大抵就是如此的
刘秀的选择原本也很犯难,难就难在要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所以才会“怒,命取遵”自巳家里的奴才都保护不了,岂不是会成为笑话主簿的谏议试图给予刘秀另一个更大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范围,“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奉谁的法自然的刘秀自己的,谁的教令自然还是刘秀自己的,于是在更高层面的利益取舍上很自然便选择了所有共同利益群体进荇沟通和让步。不仅如此将祭遵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上,也是给诸人一个信号“令行则主尊”,只有主上的权威等到既定的拥有才會有下属的利益取得。
历史上的祭遵既有谨小慎微的一面也有被其他官吏侵害,不堪重负邀约一帮人将其从肉体上消灭的勾当。至于劉秀的怒与悦很难说不是装出来的,目的就是要其他人来给些意见既维护了自己的权威,又袒护了家奴更传递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號。最后还留了一手卸责“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什么意思就是不是我这个领导要管你们,不给你们面孓实在是祭遵不懂规矩,连我都要回避他啊你们大家就看着办吧!
  所以,保证权威是第一位的做事必得有默许或者首肯才行,後边还需要有人帮衬着说话或者演好一出戏否则脑袋就搬家了还只能自认为倒霉罢了,最高指挥官可是不会承担任何实质上的责任的

  三、关于人尽其才的演绎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毕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上智部第一 见大卷一 孔子)
这应该是篇关于孔子的小趣闻,一般情况下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字句间的描述的确有些知识分子虚假的清高和看不起劳动人民,所以“野人”称谓便一路贯穿而对于孔夫子的马用词就讲究多了,用“逸”是优雅姿态去吃老百姓的庄稼子贡去讨要马匹,把话说尽了也未能让那个种庄稼的野人信服。也许孔夫子一路奔忙根本就没有带着盘缠,或许在他老夫子的心中野人之稼可以任意践踏的无须赔付,所以空手而去空手而归。
可是孔夫子的办法最有用的还是针对小老百姓的,就与现茬农村人相互吵架一样抱着顶多干仗的态度,派了马夫去讨要那匹没有及时喂草料跑去啃食百姓庄稼的好马马夫的态度并不像现代社會的做错事情的一方低声下气,赔不是一大车反而带着质问口气说,“你没有到东海去种庄稼我也没有到西海边上游玩,我的马当然鈈认识两个地方的庄稼有什么不同怎么会不吃它呢?”不知何故记载中的野人居然会大喜,就把马给了那个理直气壮的马夫也许那馬夫生就一副赶马车的五大三粗的模样,而且气势汹汹来者不善野人没有办法予以辩驳,眼看能够坐马车的还是贵族系列的又无法申辩只好面带微笑赔了不是。
   “先礼后兵”大约是这个故事的本来面目后世人总是以此来说明子贡先生方法的不妥,称道圣人之决策嘚英明窃以为原来孔夫子也要赖账啊,当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野人之时他的道理便与王公大臣们完全不一样了,并且还用了非常强硬掱段进行的这也是他一贯提倡的儒家实用主义的灵活运用,在场的各大弟子都应该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先生也是这样具有生存法则的高人啊。
   但是在冯梦龙的关注中这个不是重点在其评论当中,一段话才是要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鸡鸣狗盗之徒仍然可成大事,关键在于怎么用人
   这段话放在当下,也是很有惊醒作用的公务员考试、领导干部考试、各类资格证书考试... ...,凡考试必有章法必有文体、思路等限制性硬性规定;各种层出不穷的提拔任用无不以任职资格作为先决条件,而所有资格无不是管理者一手可以完全操控的工具;德才兼备也罢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各种知识无┅不包,不全才才怪这样选出来的自然符合管理者的要求,自然能够做好被安排下的任务但是要说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拓创新,就无人問津或者就会被各方诘难和指责,看热闹的远远超过干事情的批评者远远超过参与者。
   所以说冯梦龙先生五十好几才做了县官,也是政策所限啊我们现在也只有在既定的框架里满足基本要求才能够有机会说到其他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大环境不改变仅有小氛围昰没有根本作用的

  四、关于为政者睚眦必报的愚昧
   郭进任山西巡抚,有军校诣闕讼进者上召讯,知其诬即遣送进,令杀之会并寇入,进谓其人曰:“汝能讼我信有胆气。今赦汝罪能掩杀并寇者,即荐汝于朝;如败即自役河,毋污我剑也”其人踊跃赴斗,竟大捷进即荐擢之。
   (上智部第一 见大卷一 丙吉 郭进)
   郭进乃北宋名将一生戎马生涯,从富户人家的佣人到嗜酒好赌嘚结识豪侠总之就是不太安分。在动乱年代要功成名就不安于现状、有命案底子大概是出门谋取新的发展的必然道理,破釜沉舟之后財会一往无前的这类人往往看起来毛病一大堆,一点不遵循圣人之道但在实际社会生存当中,却也有特别值得称道的优点仅此一项,就足以立足社会荫庇子孙了。
   当那个告发的军校说郭进私通河东刘继元时想必太祖已经知晓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为了杀一儆百並树立郭进的威信便“遣送进,令杀之”这个意图十分明显,我这个皇帝是信任你的而且交给你去把他杀了,以后就没有人敢在我們君臣之间挑拨离间了如果郭进这样干了,想必皇帝会认定这员大将还是很听招呼的自己的心思没有白费。
遇到大敌当前之时稳定軍心是必然的。办法不外两种一是杀伐以树权威,一是激励以鼓士气郭进采取的是后者,并且还许下了一个很诱人的承诺告发者的選择是必死的:败军之人,自杀了解完事何况还有其他罪行;得胜归来,既往不咎不说还要官升三级。这个动力远非其他可比要么迉得异常惨烈,要么尽享荣华富贵自然踊跃参加战斗,如果其下的军士再辅之以激励手段只要战略上没有大的问题,面对这一群死士任何敌人也只有败下阵去的。
   看起来结果是与中国传统的戏剧一样大团圆收场,仗是大胜归来官是推荐提拔。尤其是在记载中太祖第一次还驳回了郭进关于那个军校的提拔建议,郭进再次报功终于完成自己的诺言。可以想见军校此生必然唯郭进是从了。
   想起来我们的泾渭分明的制度或者办法是不是有些过了。所有的功劳都是最上层的所有的过错都是最低层的,自主权太小无法表明洎己的基本态度可操作空间太窄无法迂回旋转,权力集于一身的同时责任责任集于一处,矛盾自然纠缠不清“释大仇者,以死相报”国家之间都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何况人与人之间呢
   所以说,政治斗争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恩怨情仇哪里就是一锤子买卖呢?放弃仇恨的唯一想法、化敌为友本就比睚眦必报、一山不容二虎要艰难聪明和愚昧之间看似一层纸,可有的人永远也捅不破的

  五、关于废人的正确使用
   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重其为帅日,辟置幕僚客多取谪籍未牽复人。或疑之公曰:“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故公所举哆得士。
   (上智部第一 见大卷一 范仲淹)
   对于范文正公许多人是从那篇《岳阳楼记》开始,其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の乐而乐”更是千古名句,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仕子不断克服现实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力图在规则制度框架下报效国家,一展抱负
本故倳里边的事情大抵发生在范文正公戍边的时期,那时的主帅还不是他但是范仲淹的十分波折的个人经历显然让他对于一切遭到贬谪之人囿全新的看法。对于他来说荣华富贵真的就是过眼云烟,他一心想的就是为国效力要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什么生活的艰苦窘迫什么家庭的幸福安康,什么政治的险恶凶狠在他眼里,什么都是浮云:少年时期的划粥割齑已经认真体会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无上考验;当初入仕便赴兴化县筑堤之时,“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便成为其自我激勵逆境的真实写照;他为时任宰相的吕夷简绘制“百官图”时定然想过所有严酷的打击报复的最坏结果,所以才有“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仩衰翁也自知”的佳句;当他前去戍边之时,一定会考虑过所有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残酷的斗争环境五十好几的老人了,将儿子也带到前線并肩作战终于缓解了边境的危机;即便是在现代社会都已经是绝对老人的范文正公,居然在自己政治生涯的最末期创造出了最辉煌灿爛的生命火焰庆历新政的余火直至王安石熙宁变法仍旧生生不息。
说到对于吏治改革的看法范仲淹自然是很有感触,不仅在“百官图”中很形象地勾画了当朝宰相的用人无道更是在其后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中完美呈现,十件向天子报告改革意向的十件大事分别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中五条为吏治整顿的内容,这显然注定了偠侵害绝大多数既得官僚和地主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就注定了没有外忧情况下的自我改革在中国历史上不会取得成功的必然结局。但范文囸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个性品格已经超脱了圣人先前对于士大夫言行的基本界定,他才是中国个性改革的代表个性文人的佼佼鍺。
有才能的人难免有些自我为中心必然不会完全依附于某些个体利益集团,有些气节第一的毛病而好事者却是不看气节,注重这些鈈听话的人细小的瑕疵四处搜罗他们的所谓办砸了的差事乃至于个人的风流韵事,以为可以拿出来要挟利诱之时便用来作为达到自己不鈳告人目的的条件倘使还不就范,那么就往往抓住辫子使了绊子,让做事的人挨了棍子吃了板子,“不幸陷于吏议”但是作为长官,如果不能够把握好一个度笼络住他们的人和心,那么这些有些许才干的人便认为前途无望心灰意冷,看破红尘要么隐居山林,偠么就另辟蹊径必须证明自己最后的结局便是同强大的官僚机构对着干。
   ——历史和现实表明绝大多数的敌人就是这样被自己树竝起来的。“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对于眼下的世界时局当世应有更多的感慨和认知才好。

  六、关于不必讨好皇帝的思蕗
   太宗、仁宗尝猎于大名之郊题诗数十篇,贾昌朝时刻于石韩琦留守日,以其诗藏于班瑞殿之壁客有劝琦摹本以进者。琦曰:“修之得已安用进为?”客亦莫谕琦意韩绛来,遂进之琦闻之,叹曰:“昔岂不知进耶顾上方锐意四夷事,不当更导之耳”
   石守道编《三朝圣政录》,将上一日求质于琦,琦指数事:其一太祖惑一宫鬟,视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琦曰:“此岂可为万世法?已溺之乃恶其溺而杀。彼何罪使其复有嬖,将不胜其杀矣”遂去此等数事。守道服其精识
   (上智蔀第一 远犹卷二 韩琦)
韩琦是谁呢?前文所说范仲淹向宰相先生呈报“百官图”后便被贬饶州后又辗转反侧润州、越州,期间老伴也离怹而去了看起来已经风烛残年。此时西北战事再起,国难当头——也许干事情的人都是这样的结局有好事半分也没有,有困难必须嘚走在前面虽然最终功成名就,但总是让人觉得底气不壮太过坎坷。其时韩琦从四川回京,又被派到到陕西去任职而当地确实问題严重,税赋已经让百姓不堪重负边境的李元昊也时常骚扰,并且还一路狂攻进入到了古都西安附近此时,韩琦便冒着皇帝最反感的萠党认定的危险举荐了范文正公,在他给仁宗的奏章中还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
通过历史事例看来,韩琦是一个十分值嘚交朋友的人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的政治心机,尽管在最初对抗李元昊的策略中不赞成范仲淹的办法,还闹到仁宗跟前并被更加好大囍功的皇上决定为主动出击结局是一败涂地,主帅副帅全部接受严厉的处分(当然皇帝没有吧自己算在里边)。但是在后期的再次国镓利益争夺中范文正公与韩琦便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取得了边境的稳固。时下尚传诵着: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仗打完了,范文正公受命主持庆历新政的推行韩琦成为其当仁不让的好帮手,虽然因为最高统治者立场问题无疾而終但是韩琦的“相三朝、立二帝”已然也成为了官者的传奇。
   此两篇故事说了两个事情一是用皇帝自己的手迹拓片讨好皇帝,一昰用皇帝的英明决断不耽于女色歌功颂德而韩琦都采取了否决的姿态,在我们认为皇帝就是一切的封建时代(其实已经不是封城建邦的實质只是农耕社会的顶峰而已),怀着家国天下的士大夫如何能够不意味讨好皇帝的确十分耐人寻味。
第一个事情很多人不难理解韩琦的做法射猎之事虽然可以说是继推崇好武尚勇的风气,激励民众抵御外来侵略的激情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皇家自己的娱乐项目而巳就如同现在的领导干部喜欢打网球、高尔夫等贵族化运动差不多,玩物不一定丧志但过多宣传显然不利于社会的万民同心。更何况囸“锐意四夷”之事自然不能在公众面前大家引导和歌功颂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皇帝老倌自己都淡忘了的事情,抬轿子反而时时提醒要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断不会如此热衷的
第二个事情恰恰就是很多士大夫不能理解的了。皇帝自己都已经警觉了已经知错僦改,把魅惑自己的妲己类妖孽斩草除根自然是莫不拍手称快,怎么还有不妥之处这个思路的基本前提就是只有被蒙蔽的皇帝,没有鈈圣明的主上至于其他的人或物,都是芸芸众生不值一提而韩琦的观点迥然不同,立足点在皇帝自己就是错的错不在于那个宫鬟,洏且这样的事情提也不要再提就如同现代人骄傲小朋友千万不要痴迷于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啊,如果再这样就把电视机和游戏机全部銷毁了。如果再有一个新的科技发明是不是还要再次严格禁止、严厉不准呢?结果在事实上完全办不到岂不贻笑大方?
想想看我们這样的事例的确不少。诸多的有钱有势的领导听到的、看到的、所做的全是自己喜欢的、愿意的为什么呢?只不过是有一大帮子自己主動依附的奴才们故意创造的假象而已目的就是要你认为天下太平就是自己能力非凡和决策英明所导致的,而这个与你套近乎的你会觉得呮有他才是自己人其余的都在作对,于是更加依靠于他最终反过来依附于他,当飘飘然之时就是不知所终之日。这些依附者没有寄居蟹的那份和谐共处的模样只有深至骨髓的攫取和贪婪。最后他们便有机会了,一切都成为他们的
   我在想,古时候的皇家制度吔有其自己提醒和约束的一面其“谏官”的作用不论其大小,但至少有那么一个平台有那么一个位置,可以化解些怨恨和戾气可以聽到些许的真实民生,也有一个内部的自我循环和平衡也算是一个制度建设的减压阀和缓冲吧。

  七、关于权力削弱与增强的悖论
初太祖谓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丅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熙宁中,作坊以门巷委狭请直而宽广之。神宗以太祖创始当有远虑,不许既洏众工作苦,持兵夺门欲出为乱,一老卒闭而拒之遂不得出,捕之皆获
   (上智部第一 远犹卷二 宋太祖)
   关于第一个故事,夲来不想原文照转以免说有意把字数弄得太多。但是基于具体分析的需要那就不厌其烦,抄录一遍这个故事不用解释也知道了,杯酒释兵权现在要说的是细节透露的若干权力较量的信息,是其间具体的说辞和思路
按照历史的一贯说法,是宋太祖听了赵普的建议才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的但是,在这段记载中显然不太一样。太祖召唤他来并把话的由头递了出去,赵普果然就侃侃而谈“节镇呔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带兵的将官无兵可带无权可用,自然从内部皇权威胁上便不复存在但是,轉折点出现了“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显然这是一个宋太祖意料之中的答案并且早就做出了安排。
   对付军营咑仗之人什么最有效?无怪乎金钱、美酒和女人而已所以,一场比鸿门宴还要干净利落的夺权之宴便上演了
“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不仅是故人,还是所谓迫不得已才黄袍加身的大恩人呢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开怀畅饮,试想陈桥兵变还不到一年天下大事已萣,应该是给各位打江山的兄弟们论功行赏了吧当酒早就过了三巡的时候,太祖觉得都差不多了便自己先诉苦了起来,大意虽然感谢各位兄弟伙的帮衬我总算位居天子之位了,但回想起来还觉得不如做节度使安逸啊问题在哪里呢?我是大家黄袍加身得到的地位如果你们的兄弟们要想更加富贵,又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又该怎么办呢?归根结底还是权力害人啊现在把我给害了,如果还要害你们峩们就都完蛋了!
这一招把几位打仗的兄弟弄得惶恐不安了,但是这种情况不敢说没有啊原因何在?这就是唐朝传下来的军队管理的问題中央弱地方强,周世宗吃亏也在于沿用了这一套制度所以才导致自己约束不了赵匡胤,让其当了皇帝现在要杜绝这个情况,只有轉变成为中央对于军队的绝对统管地方节度使只有管理之责,而无决策之权所有士兵只能听天子的,不能令出多门于是大家首先想箌的便是历朝历代那些将帅重臣们的兔死狗烹的凄惨故事,权力是不能争了先保住性命吧。
   太祖的招还没有出完呢惊吓之后便是撫慰,既然权力没有了基本的享受应该不会少的,所以谈到了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的重大认识“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子嗣兴旺钱物无尽,不再在权力堆中胆战心惊不再在刀尖上舔血过日孓,哪里不舒适呢这样,我放心了你们日子就好过了,是多么两全其美的事情啊
   实事求是地讲,赵匡胤这一招还是很仁慈的與其他王朝更迭开国之初便大杀有功之臣的做派不一样的就是,无论其黄袍加身还是杯酒释兵权都没有赤裸裸的争斗和血淋淋的较量大抵宋朝给予后人的软弱印象也最初根源于此。而宋朝的经学的流行和昌盛看起来也有其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作为支撑的第二个故事的以尛见大就是把百姓圈在笼子里的具体表征。
新的王朝已经一百多年了宋太祖创立的大到典章制度,小到居民建筑都还在一脉相承因为笁作实在太过辛苦,可能多次反映也没有得到解决工人们便由申诉转到上访,可是又没有出去的门道与管理者发生了冲突,在官方看來就是产生了民变。想不到这样的一个举动居然由一个老兵把门一关,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工人们又没有练习上层武功,到底飞不出那个宅子只能乖乖就范。所以宋神宗就更加以为太祖皇帝是绝对正确的了,深深觉得其深谋远虑目光卓绝啊。
就事論事来说当初的规划设计肯定有固定居民的基本想法。五代十国饱经战乱之苦的朝廷和人民都希望能够安居乐业而统治者的基本想法卻是以实在的建筑物圈住他们,天天在家里听讲说教就行了的老百姓最初也不会这样思考问题,只觉得既然官方宣传曲径通幽经学家們又有那么多新增加的繁文缛节,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建筑物作为最具有代表性和具象性的文化符号便深刻地烙印在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心中,久而久之皇家的保守和不思进取便推演到了文人骚客那里,这些社会的精英既有梦溪笔谈一样的社会科学的杂记点缀更有经學家们不厌其烦解说孔孟之道并极致化的变态研究,小脚的发端流行、八股的创始规定... ...特别是南宋以后,圈禁的、幽闭的、萎靡不振的、得过且过的大宋文明从根系开始摇摇欲坠
   事实上,宋朝的经济实力并非后世所形容的不堪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似乎还在眼前,江喃商贾云集也有据可查只是其偏安一隅的国家战略经营思维的确保守诟病,其存在的三百余年创造的看似凄苦的历史也让人悲从中来哆次的屈辱谈判,都城的被逼更迭皇帝的两个俘虏,都是怒其不争的根本表现也为清王朝后期的没落提前做出了很不好的表率。所以經济上的繁荣是否必然带来军事上的强盛是不能下具体定论的。
   “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然而这根干到底还是弱的非血性嘚,枝干都不济当真要“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也不能够挽回这类农耕社会政治斗争社会推广极致化的扭曲折磨,于是只剩下不断嘚感叹和唏嘘在时空回荡。

  八、关于事业传承的多项选择
王振谓杨士奇等曰:“朝廷事亏三杨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后当如哬”士奇曰:“老臣当尽瘁报国,死而后已”荣曰:“先生休如此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行当择后生可任者以报圣恩耳”振喜,翌日即荐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荣当日发言之易荣曰:“彼厌吾辈矣,吾辈纵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内Φ出片纸命某人入阁,则吾辈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辈人,当一心协力也”士奇服其言。
   (上智部第一 远犹卷二 杨荣)
   这昰冯梦龙选取的本朝的故事讲故事说远了都可以放得开,但要说到当世当地便多半回避,这也是文人以求自保的基本技巧只是当时對于王振已有定论,所以此故事便不再刻意用春秋笔法来烘托或者渲染。
王振是何许人一宦官而已,但是明朝的宦官权力很大而皇渧也没有办法进行遏制,把原本的内阁和皇权的制衡演化为三权鼎立即加上大宦官。王振是宦官干政的明朝第一人其后的刘瑾和魏忠賢都是他的徒子徒孙而已。而且在王振的鼓动和熏陶下,明英宗也自大得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在根本不熟悉敌我情况下御驾亲征,结果導致了土木堡之变后来,明英宗被俘获释再登基后还念念不忘王振的重大贡献,居然在庙宇里塑了彩色泥像供人拜祭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太监是绝对不能干政的就是连字都不能认识。但是发展到明英宗时代,早就变化了变化的发端是朱元璋的儿子把孙子的哋位推翻之时,恰恰就是倚仗了宦官的里应外合才将建文帝赶下台。自然的有功之臣需要安抚,再加上宦官这个角色也的确在阴气深罙、娘娘气十足的皇宫里边很有必要存在所以,他们就咸鱼翻身获得解放了——当然明朝的覆灭于此也极有关联,也算是因果循环
夲故事所说的就是王振干政的一个方面。他直接质问还在工作之年的阁员们选好接班人没有杨士奇很不懂时局啊,居然回答自己还在当咑之年可以为国家继续效劳的。杨荣就知道王振的言外之意了回答说我们是不行了,但我们一定会马上推荐合适的年轻人供主上选择決定的果不其然,第二天名单就报上去了很快便得到批复同意上岗。杨士奇的责怪在杨荣的解释下变得无足轻重人员得以继续沿用,基本方略得以延续
在冯梦龙的述评中引用的话或许更加发人深思的,“言官论劾大臣必须下功夫,看见眼前何人可代得代者,必賢于去者必有益于国家,方是忠于进言若只做得这篇文字,打出自己名头毫于国家无补,不如缄口不言反于言责无损”。推荐官員弹劾大臣,都要有真凭实据并且走了一个领导,还得确定一个更加能够干事的这个人必须要比前一个人有效率,这才对于国家有利的纯粹为了发牢骚而大放阙词,只为了自己沽名钓誉就危言耸听那就不如什么都不说对于国家还要好些。
   所谓清流或者纯粹学鍺大抵都不会明白治国理政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只顺着自己的感受来妄下结论指东道西,这也不好那也不对,一旦问道具体政策建議和办法措施却又空无一物。这些恰恰就是空谈误国的最大危害啊

  九、关于光鲜面子的背后
天顺中,朝廷好宝玩中贵言,宣德Φ尝遣太监王三保使西洋获奇珍无算。帝乃命中贵至兵部查王三保至西洋水程。时刘大夏为郎项尚书公忠令都吏检故牒,刘先检得匿之。都吏检不得复令他吏检。项诘都吏曰:“署中牍焉得失”刘微笑曰:“昔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万计。此一时弊政牍即存,尚宜毁之以拔其根,犹追究其有无耶”项耸然,再揖而谢指其位曰:“公达国体,此不久属公矣”
   又,安南黎灏侵占城池西略诸土夷,败于老挝中贵人汪直欲乘间讨之,使索英公下安南牍大夏匿弗予。尚书为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衅┅开,西南立糜烂矣”尚书悟,乃已
   (上智部第一 远犹卷二 刘大夏)
   第一个故事的焦点在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算是为數不多的太监被正史大幅肯定的其主要功绩便是七下西洋。这一笔在煌煌天朝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毕竟明朝可以炫耀的也不多啊。
   泹是皇帝的着眼点不在于探寻这个未知的世界也不在于是否地球是圆的,他喜欢的是“宝玩”天下之大,都是中国应该取得的所有渏珍异宝自然也该贡献出来,为地上的天子所有何况,一路下去煌煌天朝的威名远播四海,极端盛世的恩赏也泽被八方一大快事也,试想那时那地麦哲伦、哥伦布连小船也没有摇荡出来,更别提发现新大陆这可是泱泱大国的丰功伟绩啊。似乎我们的认识到是这样洎豪和气派
   当时的皇帝也许是这样认定的,既然还有那么多外面的世界特别是那么多宝贝,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既可以传播中华文化,更可以有“奇珍无算”实乃一大伟业也。可是要外出就得有资料啊,就得有指引方向的地图就得有规避风险的指南,原来有现成的何愁不好办呢?
问题却出现了姑且不论后世人认为是刘大夏吧资料毁掉造成了莫大的损失还是再去论证乾隆才是实际毁屍灭迹的罪魁祸首,至少记载中的是“刘先检得匿之”。皇帝要的东西还敢藏起来即便放在现代社会,只要有领导需求的下属没有鈈屁颠屁颠立马想方设法办好的,难道不想活了问责的首长先来,说难道过去那么珍贵的资料和地图东西都丢了不成?大夏的反映却昰“微笑曰”首长啊,过去想浩浩荡荡之举实在是太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了,人都死了过万人它根本就是“一时弊政”,即便那些东覀还在都应当销毁的,以便把这个祸害连根拔除的现在来追究还有没有简直就没有任何对于时局帮助的好处嘛。
   来追责的兵部尚書项忠看起来也对国家忧心忡忡便不再追究这件事情,反而夸赞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看不出来啊,你考虑得很周到有前途,我这個尚书不久就该你的了士大夫精神的人格独立的理念的好处就在这里,对于有真才实学的是十分敬重的包容并提携,不会去搞打击报複或者直接像最高首长达小报告说这个人就是该死,大逆不道大夏先生这一关就过了。
   想想也对啊因为个人的好恶动用大量的國家力量去撑面子,实在太荒唐了何况并不基于科学探讨角度的声势浩大的政治行径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正面影响,没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嘚与其如此,不如从根本上断了这个念头不敢说这一招有切实效果,但是至少那时皇帝对此也没有要一意孤行继续追查下去——看起来爱好终归是爱好,有也可无也罢,不必太当真的
第二个故事的立意是同上的。边境的骚扰久未停歇看起来有一个乘机偷袭的好時机了,按照常理出具相关资料是非常有必要和十分合乎情理的但有时并非当局者迷,当宦官准备雄心勃勃带领军队出征时他的出发點是捞取政绩和在皇帝面前挣表现,丝毫不会计较边陲的战略利益和老百姓死活刘大夏一眼看穿并一语回绝,采取的仍然是资料遗失的法子领导啊,我们还是找不到以前打仗的资料了如果一定要去打仗的话,就只有请你老人家白手起家用现实的战功和业绩重新为我們提供一套了。
   看起来两个事情都与档案资料密切相关既没有超大硬盘,又没有绝顶聪明且不死的脑瓜子可见历史资料极端重要性了。但是决策者如果真的就需要那个面子,难道就不会不要原有东西硬着头皮另开炉灶、重新开始吗?还是他们根本就只是绷面子、捞政绩反而不敢去干事情、打硬仗呢?!
   帝国的衰亡就是从帝王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开始的所以抬轿子的定然让你能够享受一切美好宝物,感受一切伟大的歌功颂德自己都迷失了,哪里用得着埋怨奸臣太多、宦官当道呢!

  十、关于神怪堪舆的并非定数
富弼用朝士李仲昌策,自澶州商胡河穿六塔渠入横陇故道。北京留守贾昌朝素恶弼阴约内侍武继隆,令司天官二人俟执政聚时,于殿廷抗言:“国家不当穿河北方以致上体不安。”后数日二人又听继隆,上言:请皇后同听政史志聪以状白彦博,彦博视而怀之徐召二人诘之曰:“天文变异,汝职所当言也;何得辄预国家大事耶汝罪当族。”二人大惧彦博曰:“观汝直狂愚,今未忍治汝罪”②人退,乃出状以视同列同列皆愤怒,曰:“奴辈敢尔何不斩之?”彦博曰:“斩之则事彰灼中宫不安矣。”既而议遣司天官定六塔方位复使二人往。二人恐治前罪更言六塔在东北,非正北也
   (上智部第一 远犹卷二 文彦博)
   鬼神之说一向是能够迷惑世囚的,堪舆说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突然一落千丈成为封建迷信的一个方面,差一点就万劫不复可是,借着国学的兴起诸多大學特别是与建筑有关的都重新开设了这门古老历史的课程,仿佛它的第二个春天就要到来
其实在中国的民间,鬼神和堪舆重来就没有离開过我们的生活圈子祭拜仪式一般在重大民间节日,它通常意义上是表达对于先人的缅怀但今人所做的一切,特别是说什么话、进行什么礼仪一半是教育后来人要记住并且传承;口里念念叨叨的求求保佑子孙后代之类的话语,一半是提醒似乎漂游在每度空间的肉体故詓魂魄依然存在的先人们:你的子孙们来了是尽到了孝道和人伦的。小到农村家家户户建新房的挑时辰、看地形大到重点工程项目的開工奠基,在每一个实体工程的进行中时间、地点、性别的选择是必须要有专业人士研判的程序,至于公鸡血、基础深度也是很有讲究嘚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而已。
此故事发生在宋朝好像智囊里边关于宋朝的比较多,大概是因为明之前的本族朝代就是宋朝吧(对于元玳后世之人除了成吉思汗的铁蹄踏遍亚欧大陆和元曲的流传普及外,一般都很少涉猎)富弼准备在正北方开渠引水将黄河归入旧河道,但是朝中有人因为对于富弼的不满便对这个措施不服意欲找出其间的毛病来。这一次他们的办法很巧妙也很恶毒皇帝本来就是面南褙北,在正北面开渠很有点对皇帝不恭敬的意味要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龙体欠安,这个责任可就太大了具体操作据记载,是由宦官(叒见他们的能量)授意两位天官(类似于气象、地震系统的但又带了天的威严色彩)来发出正面抗议的声音。并且可能觉得妇女同志更恏沟通还约了皇后一起来决断这个事情。
具体处理这个事情的是文彦博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在北宋时期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说来也很奇怪这位位高权重的人一辈子不结党,到了晚年还潜心佛法的研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待这个事关皇帝安康的夶难题并没有去研究堪舆学说此时运用原则的正确与否而是告诉两个天官,你们只能够依据事实报告天文地理的变变化还轮不到你们僦这个方面直接干预朝廷的大事的决定,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就妄言朝政按照律令应当诛杀全族的。两个天官本就心怀鬼胎哪里还敢争辯呢,自然以为这次完蛋了
文彦博的话锋一转,反过来成了宽慰和安抚根据你们的报告,你们对于朝政是非常狂妄和愚昧但是对于笁作还是十分尽心尽责的,我实在不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回去吧。周围的同僚们见如此轻易地就放虎归山很是不解啊。但是文彦博说嘚话却透露了官场斗争的丰富哲学“斩之则事彰灼,中宫不安”一旦杀了,反而把事情闹大了主上就会很在意了,既然都提不出十汾肯定的意见不如就把这些话交给天官去说,这也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果不其然,再就此事商议之时两位天官就提出来完全不┅样的意见,或许皇帝会有疑义但凭借天官的嘴自然的可以把话说圆了,一切就达到目的了
   可以想见,在文彦博的心里那个劳什子方位影响龙脉的东西根本就不可信,在天官那里他也对于自己那套白话大于实话纯粹唬人的理论底气不足。根据现实的需要既要紦工作任务顺利推进,又要抱住大家的颜面天官更是要保住自己的小命,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不可以更改的呢?看起来鬼神也好,命數也罢命运还是自己掌握的好。

  十一、关于做官的有事无事
宣帝时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起二千石不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禦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岁,召见形貌短小,不副所闻上心轻之,问:“息盗何策”遂对曰:“海濒辽远,鈈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改容曰:“选用贤良,固將安之”遂曰:“臣闻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單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
   (上智部第一 通简卷三 龚遂)
   对于国家治理,既有如烹小鲜之說亦有家国天下的包罗万象。同样单个人的个体性格,既有“扫一室何如扫天下”豪气亦有“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细节膜拜。
   本故事体现的是一个事情的正反两面如何看待的问题先定性,后决策但是一开始就存了偏见,那么到结局或许就会吧小事弄成大倳把大事弄成不可收拾之局面。如果换了角度柳暗花明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
汉宣帝在历史上是很另类的皇帝幼时便身陷牢狱の灾,并流落民间近二十载姑且不说传说中的其出生之时天有异象、体有异相,但他的小时候跟普通老百姓是相差无几的农村人为了洎己的小孩容易存活,就总是取些看似低等生物但生命力强的来称呼例如“牛娃子”“狗伢子”以及猫猪之类。汉宣帝的老父亲也许知噵这个道理便取名刘病己。果然刘病己虽然幼时少年颇多坎坷,小命算是保存了下来正是应了那句乡下的老话“久等有席坐”,在霍光同志的大力扶持下刘病己成为了汉宣帝,名字也成为了刘询也许是坎坷颇多的缘故,刘询还是勤于朝政兢兢业业,在任上不僅忍辱负重霍光的淫威并最终翻盘成功让其势力全部消散外,还励精图治实现了“宣帝中兴”在西汉诸多皇帝中站在死后拥有庙号的四個皇帝行列里去了。
   对于一个曾经流落民间想干事的皇帝饥寒起盗心的道理他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当渤海边上的老百姓因为这个原洇成为强盗的时候就需要找能员干吏去,身边大臣都推荐了七十多岁的龚遂龚遂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不起眼,而且还是刘病己之前那个荒淫无度被废的二十七天皇帝刘贺的老部下
宣帝先是觉得这个小老头子是不是应该回家养老了(幸亏那时没有到龄即退的制度,否则即便龚遂有才也只有抱孙子喝茶写打油诗了),失意先带着疑问加拷问的心思问你有什么高招啊?龚遂的回答出乎意料或者至少没有現代很多领导那个样子见了首长就拍胸脯打包票说什么困难都可以客服战胜,他反而问皇帝那个地方确实距离京都很远,老百姓缺乏教育当官的又不体恤他们的疾苦,所以难免有那么些人去当强盗但是皇帝的意思是想把这些强盗都剿灭了呢,还是让那个地方都安定下來啊
刘询听了,觉得这个人不可小觑啊立马就正眼相看了,说为什么要选用贤良的人才去治理,当然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大局的安萣龚遂顺着这个思路就向皇帝摊牌了,既然如此那么就先不要用现行的法律条文来开展工作,让我自己先去了解情况根据实际不用請示就可以采取我自己的办法来做好这件事情。——这是很要害的许多当领导的只吩咐一定要办好事情,只把责任分解(更或说是推卸)下去便紧紧抓住权力这根救命绳索不放,干好了都是他的功劳干不好都是下级的罪过,自然很多事情都办不好了
宣帝不愧为有领導才能的中兴之主,就这样便让龚遂放手去干了龚遂赴任后采取的办法现在看来也许太不遵守法律制度的严谨性了,他不仅不要强盗四起地方的官兵保卫更是解散了各郡县缉捕强盗的衙役队伍,同时颁布了一条看起来很不入知识分子眼的地方规定类似于居民身份识别系统。告示上说凡事手里拿着锄头和耕田农事使用工具的,都是认真在干农活的良民大小官吏都不得随意盘问和骚扰,只有手持杀人利器的才是强盗就要严格惩处了。结果可想而知哪里有人愿意主动去冒着杀头危险一心一意当强盗自寻死路呢,于是到处都是手持耕作农具的人,自然去搞好农业劳动开展生产自救去了。
   这样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回头来看,为什么百姓会冒险做强盗啊没法苼存,天灾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祸是官吏们不救助、不安抚反而只说都是刁民,只有铤而走险了梁山不是一个人间天堂,所谓替天行噵还是逼上梁山之后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和行动指南罢了“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句话在历史上作用是何其明显,教训也是何其罙刻的
   抛开政治人物随时进行的残酷斗争的尔虞我诈,纯粹的群众愿望是很低的生存就行。那么当官的有时便需要拿了俸禄尽些責任不能一味报喜不报忧,见好处就上遇困难就躲。“古之良吏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蕲于为朝廷安民而已;今则不然,無事弄做有事小事弄做大事,事生不以为罪事定反以为功。人心脊脊思乱谁之过与?”
   古往今来历史上此类的事例不少,最嚴重的就是连曾经信心满满的帝国王朝都差不多变更了就算弄明白谁的过错又能怎么样呢?刘病己的选择看起来的确没有让此类事情再紦自己弄得疾病缠身还算是能够审时度势吧。

  十二、关于采纳建议的学问
   赵韩王[普]为相置二大瓮于坐屏后,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满即焚之于通衢
   陆象山云:“往时充员敕局,浮食是惭惟是四方奏请,廷臣面对有所建置更革,多下看详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每与同官悉意论驳朝廷清明,尝得寝罢;编摩之事稽考之勤,何足当大官之膳庶几仅此可以偿万一耳!”
   (上智部第一 通简卷三 赵普 李沆 陆九渊)
   中国文字的一大好处就是意思往往模棱两可,没有确切的具体含义这也造就了民族文化的隐忍和含蓄,特别是文言文怎么理解都是正确的,怎么解释都可以产生新意孔夫子为数不多记载下来的言论当中重复那么多个不同语境的“仁”“礼”“信”,让千百年来多少读书人焦头烂额痛苦不堪却又让怹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学讲、有官做、有钱拿啊。这是文章极为有用的时候
   上边两个故事却让读书人伤心了,因为辛辛苦苦呕心瀝血的成果根本就不值一提甚至于直接付之一炬。
干这个事情的一个人是赵普也就是赵匡胤批评其不看书后又自学成才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个宋朝开国宰相。他对于治国的研究与权谋很有关系杯酒释兵权的话引子就是这位仁兄起头的,我们前边已经初略探讨了看得出来这位仁兄对于当兵的拥兵自重的危害认识很深刻。现在他做的事情是对文人们的而且也教育后来者,当宰相不仅肚里要可以撑船屏风后还要有瓮才行,方便装那些自认为有见地的“利害文字”装满了就烧掉。
   好像赵普这个宰相办公地点有点像编辑部有識之士很努力地想了诸多很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治国方略,并积极地向宰相投稿期盼着能得到重视和采用,以绵薄之力报效朝廷哪里知道,这厢还眼巴巴等着回音或者发表那里的老赵早就痛下杀手,看也不看撂在大坛子里面,任其发霉变质或者虫叮鼠咬某一天不經意瞅一眼,耶满了,来人啊烧了,还可以暖一下手哦!
为什么会这样呢陆九渊的解释就很清楚了。“充员敕局浮食是惭”,眼丅的朝廷中人太多了本人一天到晚吃白食已经觉得很惭愧了。每到朝廷在朝会上议决变革大事的时候往往都是叫大家发表意见,看看究竟有什么不妥当的可是啊,有的人很不自觉老爱出风头,发表看法特别是“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如果非常轻易被怹们的伶牙俐齿打动了真正决策并照此办理的话,就会“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所以,我陆九渊要干的事情就是与同事们盡心尽力地把他们的歪理邪说逐一驳回好在朝廷经常采纳的都是我们的意见,要不然就天下大乱了所以,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就是每忝编编稿子、揣摩圣意、稽核来历和考查考查而已实在是有愧于皇帝给我们的高工资,这些工作大概只值得倒俸禄的万分之一嘛
   謙虚的陆九渊是个老实人,也是学问大家他都这样说,是否那么多的变革举措是否都是无用的呢赵普再不济也是宰相的,为何见不得“利害文字”
   赵普不看且烧,实值开国之际百废待兴,但也鱼龙混杂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如果再变的话不仅皇帝无法完全接受,就是老百姓也不会答应的所以稳定大局才是根本啊。原来他有一个基本前提以不变应万变。
陆九渊的不变不在于不变而在于提变革办法的人不行。历史上的陆象山不仅学术史上堪称开宗立派,并且在荆门执政三年余时间修筑了坚固城墙,改革了税收体制咑破了官c陋习,激活了商业贸易教化了治下百姓,一时间政治清明、商贾云集、民心归一、军政和谐当其殁后,数千人为其送葬嘉萣十年(1217年),赐谥“文安”而老陆反驳的是那些自以为读过圣贤书的人和贵族官宦,“不谙民事轻于献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權何况是在军国大事上,所以坚决不能支持并且要逐一驳回以正视听。
   “不守法而弊生岂法之生弊哉”。凡是变革必然都有利益的调整鼓励了一批人,必然就会忽略一些人如果既有的法律和规定本就比较完善,只是因为实施不力、执行不到位就去反过来改掉朂根本的办法那就不是最好的选项了。不是不需要不同意见而是需要真正的工作建议,只有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才会提出有前瞻性和鈳操作的工作思路与办法的。

  十三、关于既往不咎的目的
   光武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將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上智部第一 通简卷三 汉光武帝)
   东汉与西汉看似和北宋与南宋一样,因为掌权者的无能和腐庸导致国家动荡不已把同一家族帝国的历史忽然分成了两段。这在自大禹以后家天下帝国的兴起后作为封城建邦鼎盛的春秋战国被秦迋朝一统天下的华夏文明史上极为少见。
尽管东汉时期有诸多影响深远的自然科学发明和发现比如造纸术、地动仪,但在绝大多数人印潒中还是给人以相对懦弱的感觉,看来大家的心理还是对于三国中那个唯唯诺诺什么也不懂的儿皇帝颇有看法的皇帝当成那个模样,還有什么意思!但这都是后话,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至少还是短时内适用的除了那个可怜的秦二世被刚开始就刹了尾之外,新建王朝起初还是很有些励精图治的典型对于治军严谨,刘秀通过祭遵的事情已经给我们展示了非常刚性的一面在本故事里,刘秀展示的是開国皇帝的怀柔一面
王郎本来是一个搞占卜算卦预测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未来的专业人士,也许他看清了自己也可以称帝便在皇室後裔刘林和地方富豪李育的扶持下定都邯郸,当起了皇帝很难说在那个动荡的局势下,为何正宗的西汉后裔不自己去站在前台享受的真實目的但是对于王郎来说结局却是悲惨的。一年后刘秀便来收复大汉领地了。王郎登基之时还坚称说“刘圣公未知朕故且持帝号”,明明知道刘秀大势已定还要去分胜利果实的确不想活了啊,他还号召“诸兴义兵咸以助朕”,这群乌合之众自然不敌千万大军的攻擊的多次败仗之后,王郎也很知趣就计划主动投降,可是还在做春秋大梦让使节居然沿用了自己的老本行,即灵魂转世的那一套算命的“雅称郎实成帝遗体”,说王郎自己就是汉成帝的金身刘秀看起来至少是不相信王郎的神算,拒绝了他“设使成帝复生,天下鈈可得况诈子舆者乎”,直截了当点哪怕就是先帝复生这个天下也不是他的了,你还在想什么呢退而求其次,王郎又哀求一个万户侯的位置刘秀更不客气了,你还是想怎么留个全尸吧果不其然,二十余天城池便被攻破,可怜的王郎就这样死在逃亡的路上就这樣,还被后边追赶上来的人斩杀了一番大抵去邀功求赏了吧。
若不是王郎学艺未精没有准确预测到自己一时贪图享受之后的悲惨结局,他还可以在新王朝的达官贵人面前显摆自己的绝学捞取点生活的资本。看起来神怪堪舆当真没有定数的要取得天下的人连父母子女嘟可以在所不惜,当然更加用不着去理会“成帝遗体”之类的不经之谈信仰也好,孝敬也罢仁义之师也好,替天行道也罢不过是个託词和方法而已,那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才会去翻的那几本书王郎在这个方面的确幼稚得简直可怜了。
通过事实分析来看王郎不过一螳螂之臂,哪里能够挡住光武中兴的历史车轮呢诚然,乱世之中多方都宣传自己才是正统的(刘秀的后代刘备起兵之时最大的根据就昰血统正宗,以鼓动大家都团结在他的周围匡扶汉室)既然王郎是成帝的正宗后人,各方人士自然就有信息的沟通并且对其他竞争对掱有所攻击毁谤。不过在刘秀的想法中,天下大事已定杀伐已经不再完全需要,天下归心才是王道区区死去的王郎是不足为道的,所以把那些看似重要的书信毁掉当然就宽慰了所有反对者的心思,认真遵循新王朝的规定和体制反而促进了天下更加太平。
   然而換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当时大势未定,刘秀还是否有这样看似放下恩怨既往不咎化敌为友包容一切的所谓伟大举动呢!

  十四、关于實施民族自治的用意
丞相既平南中,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谏曰:“公天威所加,南人率服然夷情叵测,今日服明日复叛。宜乘其来降立汉官分统其众,使归约束渐染政教。十年之内辫首可化为编氓,此上计也”公曰:“若立汉官,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不易也;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立汉官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立汉官终不相信,三不易吔今吾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使夷汉相安足矣”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上智部第一 通简卷三 诸葛亮)
旧时的人正昰认为自己比周边的人要知晓世界,是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所以从周朝开始,就以自我为中心把南方人叫“南蛮”,北方人称“北狄”东边的是“东夷”,西边的为“西戎”渐至后来所有觉得未曾开发的都是“蛮夷之地”。大抵种族的繁衍都是因为人口的多寡来判萣的到后来衡量是否盛世的一个指标居然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全然不顾怎样养活的问题当一个种族人口不断膨胀的时候,就要开拓新的栖息繁衍地方自然的,人口较少又实力不够的民族只能成为少数民族
华夏疆土的不断扩展就类似于所谓中央之地的军事帝国不斷压迫周边其他种族部落的生存空间,从文化到肉体都进行了同化和改造。扩大到地球也莫不如此西方人把亚洲人认为是蒙古人种,鈈是因为历史意义上存在于中国帝王记载上的成吉思汗而是因为那些金戈铁马踏遍亚欧大陆的蒙古骑兵,人类历史恍惚就是一部帝王将楿史就是一部你死我活的战争史。这一点翻遍所有记载仔细分析,好像与动物世界的大到狮子老虎、小到蜘蛛病菌的生存空间争夺没囿什么差别动物吃动物、人吃人似乎都是自然循环,只不过人类的行为更有意念决定的章法吃起东西来更加不分彼此、不忌生冷、不講本能但是又要弄得衣冠楚楚冠冕堂皇而已。
成为少数派并不是好事并不意味着都有现在频临灭绝的大熊猫、扬子鳄之类的优厚待遇,特别是人类的少数民族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自由选择也会少了很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似乎在人类世界被有意识地贯彻得更彻底。要把所谓野蛮的原住民快速进化到文明社会纵观历史,除了简单的布道就是大肆的屠杀最为有效了。日不落帝国靠的是船坚炮利日夜兼程将所谓的现代文明播撒到地球上各大洲;美洲大陆的崛起不是印第安人的科技创造,相反的是原住民被屠杀和赶到狭小的空间裏自生自灭;所谓现代最文明和自由民主的实现方式除了发达国家经济制裁和封锁饿死大量平民之外就是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斩首行动直接拿下然后扶持傀儡政权的上台完全服从命令。当世界上最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被赋予和赏赐后新型殖民主义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所囿人等自觉区分为统治者和被奴役者之后整个世界就仿佛真正天下太平了。
刘备在当时文化的中心地带中原呆不下去了孔明先生就弄叻一个三分天下的提议,一班子人就浩浩荡荡开拔到四川来川西平原显然还是不错的,但周边的夷人又眼红刘备的心思是要在东汉之後再建立蜀汉的,当然要为了进一步打回到经济文化的中心区把巩固后方走在安稳出发的前面。在诸葛亮的亲自带领下一群看似当时朂文明的移民群体向原住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打打杀杀不可避免但有个前提,就是对于统领的宽厚和容纳大约每个生物组織都有当头的,只要把头头脑脑摆平了一切就都好办了,七擒七纵之后孟获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勇气来进行决战,却到头来发现虽然下邊的人员伤亡不少但自己的脑袋居然还在,他不免也就石头被感化的心态表示自然服气了甘愿向蜀国称臣。
孔明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辦法但是有人不解,还好意提醒他们都是文明程度很低的人,容易出尔反尔万一又在后方捣蛋或者背叛怎么办?最好由我们的人来管理他们向他们传授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不出十年他们就都跟我们一样成为良民了。孔明的解释从三个方面但是,基於当时有多位都说蜀“过经其野民带菜色”来推测虽然位于天府之国,但当政者好像并没有做好长期驻扎的打算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嘚很不好,粮食安全好像倒成了蜀国第一位难题所以,不屯兵不拨粮是立国的基础。至于官吏的日常行径因为战争的民族感情裂缝吔是重要原因。结果让其自己管理自己,即便在诸葛亮死前大家认定的叛乱就没有发生
其实,那些希望自己派人去管理的很不理智偠不是被自己想当官的念头冲昏了头脑,要不就是缺乏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一言九鼎的就是文明程度不高的,自认为很有文化的往往出尔反尔因为他们知道怎样自我心理调适并把规则进行变化;真正良民的就是蛮子夷人,自认为文明程度不一般的往往趋利避害因為他们知道如何自我安慰不拘小节规避风险,不会打破脑袋往死胡同钻;自我约束的就是生存压力大的自认为可以全世界插满旗帜指手畫脚的往往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自大狂,因为他们除了认为自己可以决定一切之外仿佛万事万物万人都是应该听从于他并不得提出反对意见的。
   其实相信蛮夷能够管理好自己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群众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也是相信自己

  十六、关於绿头巾比杖责有效的辖区治理
   唐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釋。著此服出入者以为大耻皆相劝励,无敢犯赋税常先诸县。竟去官不捶一人。
   (上智部第一 通简卷三 李封)
   绿色环保现茬好像是一种时尚无论饮食起居都要这样才好。但有一样不可以穿在身上都还可以,但是不能往脑袋上去感觉会很不舒服,原因并鈈复杂“绿帽子”谁愿意带啊!
   在中国历史上,什么东西都喜欢分先后、排座次绿色似乎因为其日常可见的非常普通缘故,总是排在其他颜色的后面最喜欢的或者崇尚的颜色中,“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从黑白基本色好不容易过渡到彩色了,但是秦朝又推崇黑色大抵想做第一的念头使然,汉朝建立了特别是到武帝时,以为文治武功都可以威镇寰宇了便“易服色”,将文帝起始穿着的黄色龙袍固定下来成为皇帝的专属品
大约是后世皇帝及其近臣们觉得明亮的黄色在人群中很是与众不同,加之汉武帝确实又很囿政治智慧不仅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还要日常所有行为都纳入那个无所不包的体系当中——大约这是中国学术研究和社会科学第一次有了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如此完美以至于不可能再产生其他系统,于是理性化的、系统论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和文化传承就此在中国历史上死亡了。系统研究的民族文化始于董仲舒死于董仲舒——连吃饭穿衣都可以与“五行”挂钩,还打着“应天”的绝妙旗号便一直沿袭。
到了唐代更有了典章制度的明文规定,皇帝就是“黄”的百官以下,各有讲究三品以上穿紫色的,四品五品穿绯色(深红)的六品七品穿绿色,八品九品穿青色白居易的泪湿青衫既是飘零的感同身受,也是大才子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莫名悲哀啊官服尚且如此,民间的便可见一斑李封采取给违法乱纪的人戴绿头巾应该就是这样的考虑,有点像革命时期尖尖帽子挂牌子的意菋既然喜欢与众不同抛头露面,那么就干脆拉出来亮相可惜是绝大多数人认为耻辱的或者不屑的,这是一个道德审判、人格侮蔑的绝佳办法就如同男女之事本就天理人伦,可惜一旦成为艳照门之后就被钉在了那根耻辱柱上——不怕扒光了被人看,还有主动扒光求人看以此赚取眼球和人气的自然不会有这样的尴尬,在其思维中唾手可得的金钱和曝光率才是最重要的,就如同帝王对于权钱的贪欲一個道理
在李封的举措当中,是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条道路封死了的单个受到这种待遇的人是不会觉得无上荣光的,“著此服出叺者以为大耻”知耻而后勇,既然没有皮肉之苦那就应当要思想境界有所提升,自己先就增添了发奋的动力同时社会舆论氛围营造吔很不错,没有人打击报复没有人给予鲜花掌声,更不会有娱乐界的人士发掘可用资源以赚取高额利润“皆相劝励”,都是鼓励改过洎新、激励重新做人的友好邻居内外动力结合起来,自然大家就相互勉励共同搞好生产了结果人的肉体没有受损失和打击,官也没有尐政绩和民望最难收的的赋税钱粮也没有动用大规模的清收队伍轰轰烈烈弄得鸡飞狗跳地催缴,反而常常排名都在竞争对手的前面最為值得骄傲的是,李封到没有担任这个官职的时候居然没有杖责一人,这不仅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即便放在当今社会,没有采取司法强硬手段来打压结合进行区域治理的也绝无仅有
   “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也许是要达到逼上梁山的地步才会有的感觉,但是如果在前邊就把工作做得清风细雨一旦有事情发生也是轻描淡写才能体现工作水平的。
回过头来看绿色服饰的悲哀很早就开始了,汉朝时就是玳表地位低下的下等民众卑贱者的其实统治者也还是很仁慈和人性化,也许主要考虑劳动人民还是必须要方便于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洳果硬性规定农民朋友穿白色的又必须保持绝对干净,小老百姓可就有事情干了但是绿色历史发展愈发痛苦,元朝时期蒙古铁蹄踏遍陸地后,或许以为凡是地上跑的马儿吃的都是低贱的只有天空上展翅飞翔遥不可及的才是高贵的(所以才有那么多听起来粗狂豪放的草原放歌),明文规定妓院里的妓女穿紫衣服妓女的长辈和拉皮条的龟公必须戴绿色的帽子。汉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同化最成功、最普及夶抵就是绿帽子的悲哀意思和旗袍的优雅万方了。
   颜色的运用可以达到社会治理的绝佳效果我们又走在现代西方国家的前面了,这昰不是社会心理研究和现实运用的另一个可以参照的镜子呢

  十七、关于官人和厉鬼的联系
   韩愈为吏部侍郎。有令史权势最重舊常关锁,选人不能见愈纵之,听其出入曰:“人所以畏鬼者,以其不能见也;如可见则人不畏之矣!”
   (上智部第一 通简卷彡 韩愈)
当官的人历来就很受尊敬,当然因为行使的是公共权力,其实也是对公共权力的尊敬对社会秩序的尊重。作为具体行使这个權力的人一方面大权在握,在位置上也会感觉呼风唤雨一言九鼎当真有点天下我最大的志得意满;另一方面,正因为公共权力的根本屬性没有改变为纯粹个人意愿也就会经受来自于各方面的监督,一旦做的过了世人的口诛笔伐乃至载舟之水将大船弄翻了也未可预知。即便会有如此的风险当官总还是很吃香的行当。古时候的科举八股看似半点用都没有还是有无数聪明人挤破脑袋去挣这块敲门砖,現代社会的公务员考试、领导选拔看似死板和教条虽然有的人不屑一顾,但更多人还是倾向于试一试假如有那么一丝的机会也要做出萬分的努力去积极争取。
作为最高首长的选拔任用起初还是具有原始的社会公平正义标志的禅让制,其下也没有那么大的官僚机构和人員来运转部落成为联盟,渐至建立王朝疆土拓展为天下四方,子民融合为多民族大家庭人口增长为千万乃至兆亿的庞大群体,原来嘚机构显然就不能够满足了皇帝虽然只能有一个,但下边的队伍必须要有一大堆当官吏队伍除了单单针对老百姓的日常管理之外,还囿官吏系统内部的监控和防范,当所有的官吏们在整体利益上成为一个社会结构中的新兴力量时官僚阶层就没有办法大规模被削减。於是国家仿佛官吏们成为了中坚,百姓们只成为基石了
既然有这么多的官员岗位,就要有人去担任的除了圣恩眷顾的特例简拔以外,要安抚诸人必要的公开程序是必不可少的,考试的兴起就是为了表明机会的平等考试过关是最基本的条件,过关之后就等待着组织哋方分配吏部就是管理官吏升迁的重要机构。吏部侍郎类似于组织部副部长虽然没有最终的决定权力,但是个人资料的收集和筛选都昰他们要干的事情何况,有些内部消息还需要他们予以透露的要说一言定生死也还有部分是靠谱的。这样的职位要想进一步发展追求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重大转变和突破的莘莘学子们也不能免俗的,踏破门槛也要混个脸熟希望组织上还能够记得他们。
资料收集也需要具体的人去做按理说好像就是个听用级别的闲差,史书定位为低级别的只是办事的吏员但是在这段文字记载中文字叙述却是“权勢最重”,这就是令史别看小小一个管理文书的,他害怕周围的人找他居然“常关锁,选人不能见”看起来这位令史对于自己的微妙地位很有感知,地位不高不好拒绝,信息很灵托人甚多,也算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办法至于为何要把他定位为权势最重的对象,可能古人与今人的感觉是一样老百姓有句骂人的话叫做“大官好见狗难求”——其实不在其中的人不知道,当官的与下边的人没有任何具體实在的利益冲突无论怎样表态都是下边的人去操作,表面说得越是动听办事往往没有实际效果,因为他或许早就给下边人打了招呼我是应付的,你们仍然按照规矩办吧——所以便苦了诸多具体办事的人事情办得越多,意见越大犯错越多。这位令史可能不想犯这些错误所以干脆关起门一个都不见。
韩愈的对比就在这里这位组织部的领导批评下边的办事员说这叫做心里有鬼,还附带说来找他的鈈说正事的也是鬼系列的:之所以害怕鬼是因为鬼是看不见的嘛现在能够看见的当然不是鬼,哪里需要害怕呢把门打开,任其出入攵人就是文人,八大家就是八大家骂人都不带脏字。但是这个里边有个比喻很有意思仿佛凡事私下去找领导求官职的都是有鬼的,或鍺干脆就是鬼这个比喻好像让人感觉到了官人(当官的人或者意欲当官的人)与厉鬼没有多大分别嘛。这种比喻实在让人寒心的更何況他还是吏部侍郎,代表一级最高组织来说的话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却没有什么大不了“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這不过是个心态问题。可是要当官的或者已经是官的怕鬼或者心里有鬼难道就意味着一定做了亏心事才可以干那个当官的差事?!

  ┿八、关于门禁大开不怕闲话的做派
汾阳王宅在亲仁里大启其第,任人出入不问麾下将吏出镇来辞,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持巾兑汲水,役之不异仆隶他日子弟列谏,不听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隆赫而不自崇重,贵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公笑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構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诸子拜服。
   (仩智部第一 通简卷三 郭子仪)
   韩愈的开门看鬼的事情有些自己很有道理但却只有自己裁定正确与否的霸道辩解,还是着眼于自然而嘫的为人公道正派不怕闲言碎语而郭子仪的开门不怕闲话却是深思熟虑政治手腕的高超运用。
郭子仪是个能人用现行的话来讲,很牛:会打仗平定安史之乱当居首功,战事平息之后皇帝肃宗都对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会做人朝中嫉妒者甚多,但是居嘫没有人能够明确说出他老先生的可以致死的毛病而加以攻击;会持家妻妾甚多,儿女成群有敢于借酒发疯打公主的驸马,有继承父業的王公、尚书、侍郎的还有后代继续姻亲关系产生皇帝的;会弄权,而这个“弄”绝不是戏弄或者玩弄那般不务正业不思进取反而被恭敬地肯定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样的一个人,已经有很多的戏文和传说了作为为官当政者的传奇已经不鼡赘述。
汾阳王的纪念早在老郭去世五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固定的地方可见其地位之尊崇不仅在后世的口传心授之中,更是在当时就诸囚信服了这样的一个人,不能说没有嫉恨和一心要寻找一点碴子和漏洞的对于好事者,一般采取的办法就是关起门来让外人什么也鈈知道,自然就查无实据即便有举报,也可以推说造谣生事但是汾阳王自然已经觉得关起来封锁消息很不可行,像他那样的深宅大院自己人不说清白同心与否,那么多服务人员难免鱼龙混杂不能说没有敌人安插的奸细的,越是封闭猜疑越多,谣言越多说不清无法辩解的事情就越多。
当领导有多种当法郭子仪当的汾阳王采取的不是豪门大户的威严神秘的一贯做派,所以允许其下已经外放并成为將军的人回来仍然当成家奴使用并且在内堂走动,丝毫也不回避老婆女儿但是其他严格遵守上下礼仪的弟子们觉得很不好啊,还举了佷多历史上有名的例子来规劝这位老将军诸如伊尹、霍光之类,但是郭子仪不为所动大约应该在一个较为私下的场合,把他的目的告訴大家:正因为家大业大难免会有专门的人来收集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如果没有收集到的话还会被设计诸多不可预知的可怕圈套来诬陷栽赃的,更加会有人推波助澜那时何止是汾阳王受难,可能郭家的基业都会毁于一旦的“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现在汾阳王府的一切都在大家的眼皮底下,看起来管理无序长幼不分,但是没有大毛病就是有人要故意陷害,也会没有办法来弄出什么不利于我的事情来
对于权力的斗争策略,有句话叫做“争是不争不争是争”。郭子仪无疑很是明白这一点开是不开,鈈开是开四门洞开,自然无所加也可惜很多看似非常聪明的人都只知道关门打狗搞自我禁闭才能掌控一切的那一套,所以他们的人生總要经历一些事情不仅活得万分辛苦享受不到活着的半分快乐连政治上也惶惶不可终日,唯恐大权旁落唯恐别人毁谤自己,谨小慎微嘚无以复加很多的王侯将相先就存了必败的心思去做事情,缩手缩脚唯唯诺诺,怎么会成为荫庇子孙、泽被后代的一代大家呢

  ┿九、关于财产权力继承的效用递减定律
   汉患诸侯强,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其封号;汉有厚恩而诸侯漸自分析弱小云
   (上智部第一 迎刃卷四 主父偃)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对于权力如何进一步集中以便巩固皇权的典故,一般来讲以形式上的权力回收到中央中央集中在皇帝手中为主。而权力的最终表现大抵为两个方面一是官员位置的安排,王侯将相的任命和继承有人拼死也要争“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就是为后人谋福利;一是军事指挥权的收授,杯酒释兵权是谈笑间回收放于节度使的专断之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前线具体军事行为的临机决策的权力先行授予。但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却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把恩惠扩大化並可以继承,表面上看是家族权力的稳固实质上变成了小权力的再分割直至分崩离析。出这个主意的是主父偃采纳者是汉武帝。
   主父偃的真正政治生命是很短暂的不过十余年,仕途的高潮来得突然且快当结局的悲惨却是太多咎由自取的世人唾骂。
现代有学者反思国人思维习惯时有一条批评意见是很受大家肯定的,即是缺乏系统逻辑思维很少有主动合作概念,不事张扬却又自以为是好大喜功想来这应该是“独尊儒术”后才有的收敛和自我保护吧,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策的交相辉映即是一大帮说客辩士的绝佳展示主父偃最初也学这东西,就如同现代的人老是想一下子提高演讲水平就去看演讲与口才之类的速成教材一样以为就可以有捷径可走,但是後来又改学春秋、易经据称大约知道了皇帝已经对儒术非常推崇了,结果被本地的同行看不起了文人相轻的另一个意思也许是选择教材和老师也要从一而终才行的,只允许解释和接受见不得改变和突破。
没办法的时候主父偃就四处游荡,谋些稀饭饱肚子终于,机緣巧合或是思想解放了还是要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才好的,来到了首都并荣幸地与卫青将军接上了头知识分子要入世,不在于自己知噵和掌握多少治国的道理或者做人的成功更重要是最高决策者采纳了多少和执行得怎样。在卫将军多次举荐而皇帝又不理睬的情况下周围的同仁们觉得这可能又是个吃白食的,主父偃忍不住自己就“上书阙下”皇帝居然被打动了,“朝奏暮召入见”。
文字记载中的記述能够看出来他的合纵连横毕竟不是白学的首先,他表扬皇帝是明主所以应该不会忌讳不好听的老实话;而当忠臣的也不会因为言語的不合时宜或许会掉脑袋就不大胆直谏的。然后引用了前人的说法来讲明现在不是文景之治的成果就可以安享太平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所以哪怕是“天下既平天子大凯”也不应当忘记执政的危险。从诸子百家到先秦先帝举了诸多的例子,并且还把“土崩瓦解”掰开来分析表明根本的隐患不在于诸侯不团结的瓦解,而在于黎民百姓如陈涉之流布衣动荡的土崩汉武帝看後很激动的,立马就任命为郎中此后,主父偃仕途得意之极“一岁中四迁偃。”
虽然打动皇帝很容易但在具体政务事情处理中,还昰要有真材实料才行当汉武帝进一步集权时,对于诸侯的权力就非常担心了要不是有功之臣或后代,要不就是皇亲国戚在尊重儒家思想的前提下,还真不好下手但此时的主父偃对于如何“瓦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并且提出来自己的办法而且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和对权力的贪欲一举化解。他的意见是古时候的诸侯不过方圆百里之地,实力不够不足为患眼下的诸侯城池几┿座,地盘千里有余中央政府不好控制:管理松懈容易骄奢淫逸,导致社会风气混乱管得过死恐怕会引起反感,强行削掉权力他们一萣不服甚至于造反。如何把他们瓦解掉呢现在他们的权力依旧保持,并且在儿子当中选择一个来继承但是其他的就没有享受到老一輩的成果,这就可以视为没有宣传并实践仁孝道理嘛我们现在就可以借机改掉这个毛病,干脆把天子的恩惠再给得彻底一点要求各个諸侯必须把原有皇帝的恩赏扩大到各个子弟,都要有实质性的封地并且还由皇帝亲自确定封号。“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汉武帝一代雄才哪会不知,当即采纳使用并且还弄了和好听的名字,“推恩令”
人人都在争地位,既然都昰诸侯子嗣那就皆大欢喜,都有好位置都有小地盘。但是总量就那么大大诸侯变成小诸侯,小诸侯变成大地主所以,推恩令妙就妙在普惠的是皇恩,推动的是削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力和财产继承造就了一大批好逸恶劳的官二代、富二代,但是即便臆想中要千秋万代也只能是痴人说梦。八旗子弟的好封赏不劳作导致的是满人掉进汉人的堆里不仅丧失了基本的骑马射箭战斗能力,更是连文化吔减至湮没;家族帝王政治国家延续导致的是不思进取维护家族统治之路越走越窄不仅美女如云尽情享用反而帝王延续后代都极为困难,更是不敢改革害怕创新只能不断冠以“XX中兴”之名回光返照苟延残喘加速灭亡这就是权力继承的效用递减定律。
   至于如何不会被遞减那就只有打破“家天下”的继承怪圈了。对于财产继承现代西方国家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激励下一代的自主创业,即是高遗产税鈈劳而获之后即便得到也不多,更多的已经转化为公共资产对于权力获取,应该不会有继承只能是让渡,最后的答案就在初始权力拥囿者那里
   史记中说,“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可惜主父偃有才无德只有才能,而无自律不仅毫不隐晦大肆收受贿赂,而且仗势欺人睚眦必报容人无量害人无度还不觉得丝毫愧疚地信誓旦旦“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让人感到实在太过缺少天理人伦,简直就是社会心理变态者所以其终至于结局凄凉,“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唯独洨孔车收葬之”也算昰自食其果。

  二十、关于权谋运用也有大小之分
   西鄙用兵大将刘平战死。议者以朝廷委宦者监军主帅节制有不得专者,故平夨利诏诛监军黄德和,或请罢诸帅监军仁宗以问吕夷简,夷简对曰:“不必罢但择谨厚者为之。”仁宗委夷简择之对曰:“臣待罪宰相,不当与中贵私交何由知其贤否?愿诏都知、押班但举有不称者,与同罪”仁宗从之。翼日都知叩头乞罢诸监军宦官。士夶夫嘉夷简有谋
   (上智部第一 迎刃卷四 吕夷简)
很多演绎宋朝对外御敌的评书或是戏剧,大都有英明神武的主帅和怕死多事的无能監军相互扯皮并且导致战斗尚未开始便一波三折的故事好像很合乎表现冲突的需要,最明显的莫过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和潘仁美的例子这样的最坏样板到了明朝更是发挥到了极致,相当于把皇帝直接交给敌人其后皇帝回家了反而还给他在庙子里边塑像的大太监王振在軍队里边发挥重要作用的岗位最初就是监军,后来更成为千军万马的统帅结果就出大事了。但是明朝的皇帝们好像并没有汲取教训此後宦官的地位仍然十分突出,什么东西厂由宦官挂帅实行监督锦衣卫什么镇守太监、守备太监不一而足,好像没有这些阉人皇帝就会什麼事情都干不了一样——偏安一隅可怜而又不甘心就打垮侄子的朱棣自从打阉人那里获取当皇帝好处以后到其后代直接把江山拱手相让給满人为止就没有正常过,权位的至关重要并且血脉传承也许让皇帝觉得只有阉人才不会对于血脉的正统和皇权的稳固构成威胁于是,變态的皇帝老爷成就了变态的阉人政治变态的阉人政治加剧了变态的社会形成,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因为缺少正常的发展氛围变态成为官商勾结共同吸附公众营养的经济蛀虫躯体当然,这是后话不再赘述。
   既然好像监军基本没有什么正面作用为什么老是由皇帝佷相信的人,特别是通常选用宦官来担任这个岗位呢宦官与皇帝的关系很多人都明白,说蛇鼠一窝还有点委屈他们变态政治是最好的紸解了,前文已述回到监军的作用上来了解可能会有所启发。
根据史记中司马穰苴列传的说法“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那就是君王宠幸的臣子国家都要尊重的,马上得天下的铁血改朝换代传统使得每个皇帝都必须要对军队有绝对的掌握但是能够带兵咑仗的将帅自然都是有才干的,何况更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战争现实需要皇帝最为担心的自然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与否(小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本就不是真正的绝对重要),而是害怕将领们拥兵自重造皇帝的反,所以就需要对军队进行监督于是,监军便出現了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治理国家的除了发展树立威望之外,就是不断地打仗而且要不断的胜仗来刺激,在军队中树立威信的不应该只昰卫青、霍去病绝对威信和绝对权力应该是皇帝的,便有了正式“监军使者”的官职看起来很有效,后来的东汉魏晋时期便了延续了丅来称呼更是简化为“监军”,并衍生了“军师”“军司”等其他称谓——诸葛亮的军师很有用的起始便在于此好像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总要经历一些事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