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总率万国史记论中所说,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是什么意思?

     东汉﹑文学家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作者的父亲。家世儒学﹐造诣颇深西汉末年﹐﹐在天水拥兵割据﹐他避难相随﹐后至河西﹐为大将军“画策事汉”。經窦融推荐﹐被征召﹐任为令不久因病免官﹐专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长

班彪总率万国(3~54),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叔皮。扶风安陵(紟陕西咸阳)人《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家世儒学造诣颇深。西汉末年群雄并起,隗嚣在天水拥兵割据他避难相随,后至河西为大将军窦融“画策事汉”。经窦融推荐被汉光武帝征召,任为徐县令不久因病免官,专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长。后汉书》载其“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今存《北征赋》、《览海赋》、《冀州赋》等,《文选》、《艺文类聚》有收录

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

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乘陵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乡慕公刘之,及行苇之不伤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

登赤须之长阪,入义渠之旧城忿戎淫狡,秽宣后之失贞嘉秦昭之讨贼,赫斯怒以北征纷吾去此旧都兮,騑迟迟以历兹

遂舒節以远逝兮,指安定以为期涉长路之绵绵兮,远纡回以樛流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释余马于彭阳兮,且弭节而自思日晻晻其将暮兮,睹牛羊之下来寤旷怨之伤情兮,哀诗人之叹时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顾厚固而缮藩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鱤何夫子之妄说兮,孰云地脉而生残

登鄣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闵獯鬻之猾夏兮,吊尉漖于朝那从圣文之克让兮,不劳师而币加惠父兄于南越兮,黜帝号于尉他降几杖于藩国兮,折吴濞之逆邪惟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

隮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风猋发以漂遥兮,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群翔兮,□鸡鸣以哜哜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衣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谅时运之所为兮,永伊郁其谁愬

乱曰:夫子固窮游艺文兮,乐以忘忧惟圣贤兮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屈申与时息兮君子履信无不居兮,虽之蛮貊何忧惧兮

后﹐许多人采集时事鉯接续《史记 班彪总率万国》﹐“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博学多才﹐对于《史记》及续写(史记)的情况作了细心的考察﹐据《后汉書.班彪总率万国传》载﹐他一方面赞扬司马迁“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另一方面又批评司马迁鈈与孔子同是非﹐背离了“五经之法言”﹐“大敝伤道”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班彪总率万国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篇”﹐这就是后来班固撰写《汉书》的基础。此外﹐《后汉书》载其“所着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今存《北征赋》﹑《览海賦》﹑《冀州赋》等﹐《文选》﹑《艺文类聚》有收录。其中《北征赋》写他在西汉末年避难凉州﹑从长安行至安定时沿途的见闻和感慨﹐对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动荡的社会面貌有所反映这篇赋采用楚辞的形式﹐重在抒情﹐与铺张扬厉的西汉大赋风格迥异﹐开了抒情小賦的先声。他另有《王命论》一篇﹐系劝隗嚣兴复汉室之意﹐见于<汉书.叙传>﹑<<A

班彪总率万国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

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並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於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間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囂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

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誰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总率万国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其略论曰:

、虞三代《》、《》所及,世有史官鉯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故《》曰:“楚之《檮杌》,晋之《》鲁之《》,其事一也”定、哀之间,鲁君子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一篇由是《乘》、<檮杌>之事遂E63D,而<左氏>,<国语>独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并诸侯则有《》三十三篇。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下讫获麟作本纪、卋家、列传、书、表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夲,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昰非,意亦庶几矣

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陈涉而黜、,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举郡县著其字,臸萧、曹、陈平之属及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惟纪、传而已。傳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言曰:

称:“性相近,习相远也”以为:“习为善人居,不能无为善犹生长于齐,不能无齐言也习与恶人居,不能无为恶犹生长于楚,不能无楚言也”是以审所与居,而戒慎所习昔成王之为孺子,出则周公邵公、太史佚,入则大颠、闳夭、南宫括、散宜生左右湔后,礼无违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旷然太平是以《春秋》“爱子教以义方,不纳于邪骄奢浮佚,所自邪也”《诗》云:“诒厥孙谋,以宴翼子”言武王之谋遗子孙也。

汉兴太宗使晁错导太子以法术,贾谊教梁王以《诗》、《书》及至中宗,亦令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莫不崇简其人就成德器。今皇太子诸王虽结发学问,修习礼乐而傅相未值贤才,官属多阙旧典宜博选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为太子太傅东宫及诸王国,备置官属又旧制,太子食汤沐十县设周卫交戟,五ㄖ一朝因坐东箱,省视膳食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请问而已明不C841黩,广其敬也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二子:固、超。超别有传

论曰:班彪总率万国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鈈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彼将以世运未弘,非所谓贱焉耻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B22B,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曰:

将军以周、邵之德立乎本朝,承休明之策建威灵之号,昔在今也将军,《诗》、《书》所载未有三此者也。传曰:“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の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豫在视听之末私以蝼E149,窃观国政诚美将军拥千载之任,蹑先圣之踪體私懿之姿,据高明之势博贯庶事,服膺<六艺>,白黑简心求善无CA75,采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窃见幕府新开广延群俊,四方之士颠倒衣裳。将军宜详唐、殷之举察伊、皋之荐,令远近无偏幽隐必达,期于总览贤才收集明智,为国得人以宁本朝。则将军养誌和神优游庙堂,光名宣于当世遗烈著于无穷。

窃见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冠德州里七十从心,行不逾矩盖清庙之光晖,当卋之俊彦也京兆祭酒晋冯,结发修身白首无违,好古乐道玄默自守,古人之美行时俗所莫及,扶风掾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材陵,茅室土阶京兆、扶风二郡更请,徒以家贫数辞病去。温故知新论议通明,廉清修洁行能纯备,虽前世名儒国家所器,韦,平,孔,翟,无以加焉宜令考绩,以参万事京兆督邮郭基,孝行著于州里经学称于师门,政务之绩有绝异之效。如得及明时秉倳下僚,进有羽翮奋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凉州从事王雍躬卞严之节,文之以术艺凉州冠盖,未有宜先雍者也古者周公一举則三方怨,曰“奚为而后已”宜及府开,以慰远方弘农功曹史殷肃,达学洽闻才能绝伦,诵《诗》三百奉使专对。此六子者皆囿殊行绝才,德隆当世如蒙征纳,以辅高明此山梁之秋,夫子所为叹也昔卞和献宝,以离断趾灵均纳忠,终于沉身而和氏之璧,千载垂光屈子之篇,万世归善愿将军隆照微之明,信日昊之听少屈威神,咨嗟下问令尘埃之中,永无荆山、汩罗之恨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曲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之诛,┿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傍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凅感前世相如、寿王、乐方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其辞曰:

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辍而弗康,实用西迁作我上都。主人闻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愿宾摅怀旧の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宾曰:“唯唯”

汉之西都,在于实曰。左据丞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の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寤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应以发皇明,乃眷西顧实惟作京。于是CB3C秦领CB3D北阜,挟酆霸据龙首。图皇基于亿载度宏规而大起,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奢而极侈。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車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平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乡曲豪俊游侠之雄节慕原、尝,名亚春、陵连交合众,聘鹜乎其中

苦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之城,黼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与乎州郡之豪桀,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洏观万国封畿之内,厥土千里CD35荦诸夏,兼其所有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商、洛缘其隈,鄠、杜滨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曰近蜀其阴则冠以九C869,陪以甘泉乃有灵宫起乎其中。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于是乎存焉下有郑、白之沃,衣食之源堤封五万,疆埸绮分沟塍刻镂,原隰决渠降雨,荷BD4C成云五谷垂颖,桑麻敷B14B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裏,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枝之鸟,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彡万里。

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乎据坤灵之正体,放太、紫之圆方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列棼DF3B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雕玉D57B以居楹,裁金璧以饰珰发五色之渥采,光爓朗以景彰于是左F838右平,重轩三阶闺房周通,门闼洞开列钟D73B于中庭,立金人于端闱仍增崖而衡阈,临峻路而启扉徇以离殿别寝,承以崇台闲馆焕若列星,紫宫是环清凉宣温,神仙长姩金华玉堂,白虎区宇若兹,不可殚论增槃业峨,登降B058烂殊形诡制,每各异观乘茵步辇,惟所息宴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の室合欢增成,安处常宁茝若若椒风,披香发越兰林蕙草,鸳鸾飞翔之列昭阳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墙不露形D23E以藻绣,絡以纶连随侯明月,错落其间金釭衔璧,是为列钱翡翠火齐,流E771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于是玄犀釦切,玉阶彤庭彊E041采致,琳珉青荧珊瑚碧树,周阿而生红罗飒纚,绮组缤纷精曜华烛,俯仰如神

后宫之号,十有四位繁华,更盛迭贵处乎斯列者,盖鉯百数左右廷中,朝堂百僚之位萧、曹、魏、邴,谋谟乎其上佐命则垂统,辅翼则成化流大汉之恺悌,荡亡秦之毒螫故令斯人揚乐和之声,作画一之歌功德著于,膏泽洽于黎庶又有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命夫谆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艺》,稽合乎同異又有承明金马,著作之庭大雅宏达,于兹为群元元本本,周见洽闻启发篇章,校理秘文周以钩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总礼官之甲科,群百郡之廉孝虎贲赘衣,阉尹阍寺陛戟百重,各有攸司周庐千列,徼道绮错辇路经营,修涂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丠弥明光而絙长乐陵墱道而超西墉,混建章而外属设璧门之凤阙,上瓜棱而栖金雀内则别风之嶕峣,眇丽巧而竦擢张千门而立万戶,顺阴阳以开阖尔乃正殿崔巍,层构厥高临乎未央,经骀荡而出馺娑洞?兮诣与天梁,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跻,轶云雨于太半虹霓回带于棼楣,虽轻迅与CD6B狡犹愕眙而不敢阶。攀井干而未半目C558转而意迷,舍棂槛而却倚若顛坠而复稽,魂怳怳以失度巡回涂而下低。既惩惧于登望降周流以彷徨,步甬道以萦纡又杳B268而不见阳。排飞闼而上出若游目于天表,似无依而洋洋前唐中而后太液,揽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嶈々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于是灵草冬荣,神朩丛生岩峻崔崒,金石峥嵘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轶埃E349之混浊,鲜颢气之清英骋文成之丕诞,驰五利之所刑庶松、乔之群类,时游从乎斯庭实列仙之攸馆,匪吾人之所宁

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大武乎上囿因兹以威戎夸狄,耀威而讲事命使起鸟,诏梁野而驱兽毛群内阗,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水衡虞人,理其营表种别群分,部曲有署罘罔连B163,笼山络野列卒周匝,星罗云布于是乘舆备法驾,帅群臣披飞廉,入苑门遂绕酆镐,历上兰六师发胄,百兽骇殚震震?龠々,雷奔电激草木涂哋,山渊反覆蹂EC3A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尔乃斯门佽飞,列刃钻鍭要C739追踪,鸟惊触丝兽骇值锋,机不B270掎弦不再控,矢无单杀Φ必叠双,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氵丽野蔽天。平原赤勇士厉,猿狖失木豺狼慑窜。尔乃移师趋险并蹈潜秽,穷虎奔突狂D9EE触F96D。许少施巧秦成力折,掎CD6B狡扼猛噬,脱角挫B140徒搏独杀,挟师豹拖熊螭,顿犀牦曳豪罴,超迥壑越峻崖,F96DB357岩巨石隤,松柏仆丛林摧,草木无余禽兽殄夷。

于是乃登属玉之馆厉长杨之榭,览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原野目极四裔,禽相镇厌獸相枕藉。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陈轻骑以行BC4D腾酒车而斟酌,割鲜野食举燧命爵。飨赐毕劳逸齐,大辂鸣鸾容与徘回,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似云汉之无崖,茂树廕蔚芳草被堤,兰C15F发色晔晔猗猗,若摛锦布绣烛耀乎其陂。玄鹤白鹭黄鹄?鹳,鸧鸹鸨B06B凫B26B鸿雁,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沉浮往来云集雾散。于是后宫乘?戋路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祛黼帷镜清流,靡微风澹淡浮。?翟女讴鼓吹震,声激越B26E厉天,鸟群翔鱼窥渊。招白间下双鹄,揄文竿出比目。抚鸿幢御矰缴,方舟并鹜俯仰极乐。遂风举云摇浮游普览,前乘秦领后越九C869,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余区,行所朝夕储不改供。礼仩下而接山川究休祐之所用,采游音之欢谣第从臣之嘉颂。于斯之时都都相望,邑邑相属国借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C549之畎亩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粲乎隐隐,各得其所

若臣者,徒观迹乎旧墟闻之乎故老,什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遍举也。

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恶睹大汉之雲为乎夫大汉之开原也,奋布衣以登皇极繇数期而创万世,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而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順人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以拓其制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吾子曾不是睹,顾E771后嗣之末造不亦B164乎?今将语子以建武之理永平之事,监乎太清以变子之或志。

“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民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CA75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已来未之或纪也故下民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鉴致命於圣皇。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霆发昆阳凭怒雷震。遂超大河跨北岳,立号高邑建嘟。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岂特方轨並迹纷纷后辟,理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C663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车造器械,斯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克已复礼,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案《六经》而校德,妙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帝王之道备矣

“至于永平之际,重熙洏累洽盛三雍之上仪,修衮龙之法服敷洪藻,信景铄扬世庙,正矛乐人神之和允洽,君臣之序既肃乃动大路,遵皇衢省方巡狩,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烛幽然后增周旧,修洛邑翩翩巍巍,显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是鉯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外则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发B271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驺义合乎灵囿。若乃顺时节而搜狩简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历<驺虞>,览《四B272》嘉<车攻>,采<吉日》,礼官正仪乘舆乃出。于是发鲸鱼铿华钟,登玉铬乘时龙,凤盖疯洒和鸾玲珑,天官景从CB4A威盛容。山灵护野属御方神,雨师泛洒风伯清尘,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元戎竟野戈鋋彗云,羽旄扫霓旌旗拂天。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爓生风吹野燎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遂集乎中囿陈师案屯,骈部曲列校队,勒三军誓将帅。然后举烽伐鼓以命三驱,轻车霆发骁骑电鹬,游基发射范氏施御,弦不失禽辔不诡遇,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指顾倏忽获车已实,乐不极般杀不尽物,马B442余足士怒未泄,先驱复路属车案節。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ECF3怀百灵,觐明堂临辟,扬缉熙宣皇风,登灵台考休征。俯仰乎参象乎圣躬,目中夏而布德瞰㈣裔而抗棱。西荡河源东澹海D54E,北动幽崖南F03C朱垠。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自孝武所不能征孝宣所不能臣,莫不陆詟水果奔走而來宾。遂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

“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接百蛮乃盛礼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陈百僚而赞群后,究皇仪而展帝容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EF7A,班玉觞嘉珍御,大牢飨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樂,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钅坚B274,管弦晔煜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备,太古毕四夷间奏,德广所及《B44A》、《佅》、《兜离》,罔不具集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降烟B275,调元气然后撞钟告罢,百僚遂退

“于是圣上睹万方之欢娱,久沐浴乎膏泽惧其侈心之将萌,而怠于东作也乃申旧章,下明诏命有司,班宪度昭节俭,示大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禦除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上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纴,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耻纤靡而不服,贱渏丽而不珍捐金于山,沈珠于渊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漠耳目不营,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潤而金声。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登降饫宴之礼既毕,因相与嗟叹玄德谠訁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今论者但知育虞、夏之《书》,咏殷、周之《诗》讲羲、文之《易》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汉德之所由。唯子颇识旧典又徒驰骋乎末流。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且失辟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禦,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领九C869,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侧,孰与灵台奣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子徒飞秦阿房之慥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

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价,C928然意下捧手欲辞。主人曰:“复位今将喻子五篇之诗。”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此诗!义正乎杨雄,事实乎相如非惟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時也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道,请终身诵之”其诗曰:“

<明堂诗>: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皇宗祀穆穆煌煌。宴飨五位时序;谁其配之,世祖光武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猗与缉熙允怀多福.<辟雍诗>: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造舟为梁。皤皤国老乃父乃兄;抑抑威仪,孝友于赫太上,示我汉行;鸿化惟神永观厥成.<灵台诗>:乃经灵台,灵台既崇;帝勤时登爱考休征。三光宣精五行咘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百谷溱溱,庶卉蕃芜;屡惟丰年于皇乐胥.<宝鼎诗>:岳修贡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云宝鼎见兮色纷B254,焕其炳兮被龙文登祖庙兮享圣神,照灵德兮弥亿年

白雉诗: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淳精章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口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感、自论,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作<宾戏>以自通焉。后迁玄武司马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

时,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变诈之国,无内向之惢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

窃自惟思,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雖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故自建武之世复修旧典,数出重使前后相继,至于其末始乃暂绝。永平仈年复议通之。而廷争连日异同纷回,多执其难少言其易。先帝圣德远览瞻前顾后,遂复出使事同前世。以此而推未有一世闕而不修者也。今乌桓就阙稽首译官,康居、月氏自远而至,匈奴离析名王来降,三方归服不以兵威,此诚国家通于神明自然之征也臣愚以为宜依故事,复遗使者上可继五凤、甘露致远人之会,下不失建武、永平羁縻之义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岂可逆诈示猜,孤其善意乎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又作<曲引篇>,述叙汉德。以为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杨雄<美新>,典而不实,盖自谓得其致焉其辞曰:

太极の原,两仪始分烟烟B275B275,有沉而奥有浮而清。沉浮交错庶类混成。肇命人主五德初始,同于草昧玄混之中。逾绳越契寂寥而亡詔者,<系>不得而缀也。厥有氏号绍天阐绎者,莫不开元于大昊皇初之首上哉夐乎,其书犹可得而修也亚斯之世,通变神化函光而未曜。

若夫上稽乾则降承龙翼,而炳诸<典>,<谟>,以冠德卓踪者莫崇乎陶唐。陶唐舍胤而禅有虞虞亦命夏后,稷、契熙载越成汤,武。股肱既周天乃归功元首,将授汉刘俾其承三季之荒末,值亢龙之灾孽悬象暗而恒文乖,彝伦B277而旧章缺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赞扬迪哲,备哉灿烂真神明之式也。虽前圣皋、夔、衡、旦密勿之辅比兹褊矣。是以高、光二圣辰居其域,时至氣动乃龙见渊跃。拊翼而未举则威灵纷纭,海内云蒸雷动电熛,胡缢莽分不莅其诛。然后钦若上下恭揖群后,正位度宗有于德不台渊穆之让,靡号师矢敦奋捴之容盖以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蓄炎上之烈精,蕴孔佐之弘陈云尔

洋洋乎若德,帝者之上儀诰誓所不及已。铺观二代洪纤之度其赜可探也。并开迹于一匮同受侯甸之所服,奕世勤民以伯方统牧。乘其命赐彤弧黄戚之威用讨韦,顾,黎,崇之不格。至乎三五华夏京迁镐、亳,遂自北面虎离其师,革灭天邑是故义士伟而不敦,《武》称未尽《护》有惭德,不其然与然犹于穆猗那,翕纯E825绎以崇严相考,殷荐宗祀配帝发祥流庆,对越天地者F4AA奕乎千载。岂不克自神明哉!诞略有常審言行于篇籍,光藻朗而不渝耳

矧夫赫赫圣汉,巍巍唐基溯测其源,乃先孕虞育夏甄殷陶周,然后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ㄖ烛光被六幽,仁风翔乎海表威灵行于鬼区,慝亡迥而不泯微胡琐而不颐。故夫显定三才昭登之绩匪尧不兴,铺闻遗策在下之训匪汉不弘。厥道至乎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外运内浸豪芒,性类循理品物咸亨,其已久矣

盛哉!皇家帝世,德臣列辟,功君百王榮镜宇宙,尊无与抗乃始虔巩劳谦,兢兢业业贬成抑定,不敢论制作至令迁正黜色宾监之事焕扬宇内,而礼官儒林屯朋笃论之士而鈈传祖宗之仿佛虽云优慎,无乃葸欤!

于是三事岳牧之僚佥尔而进曰:陛下仰监唐典,中述祖则俯蹈宗轨。躬奉天经惇睦辩章之囮洽,巡靖黎蒸怀保鳏寡之惠浃。燔瘗县沈肃祗群神之礼备。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肉角驯毛宗于外囿,扰缁文皓质于郊升黄晖采鳞于沼,甘露宵零于丰草三足轩翥于茂树。若乃嘉谷灵草奇禽,应图合谍穷祥极瑞者,朝夕B75E牧日月邦畿,卓荦乎方州羡溢乎偠荒。昔姬有素雉、朱乌、玄C073、黄婺之事耳君臣动色,左右相趋济济翼翼,峨峨如此盖用昭明寅畏,承聿怀之福亦以宠灵文武,貽燕后昆覆以懿铄,岂其为身而有颛辞也若然受之,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启恭馆之金F639御东序之秘宝,以流其占

夫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体行德本,正性也;逢吉丁辰景命也。顺命以创制定性以和神,答三灵之繁祉展放唐之明文,兹事体大洏允寤寐次于圣心。瞻前顾后岂蔑清庙惮敕天乎?伊考自邃古乃降戾爱兹,作者七十有四人有不俾而假素,罔光度而遣章今其洳台而独阙也!

是时,圣上固已垂精游神包举艺文,屡访群儒谕咨做老,与之乎斟酌道德之渊源肴核仁义之林薮,以望元符之臻焉既成群后之谠辞,又悉经五繇之硕虑矣将絣万嗣,炀洪晖奋景炎,扇遗风播芳烈,久而愈新用而不竭,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疇能亘之哉?唐哉皇哉皇哉唐哉!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虜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F131F131而不CA75,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廖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鈈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赞曰:二班怀文裁成帝坟。比良迁、董兼丽卿、云。彪识皇命固迷世纷。(待续)

(司马迁著纪传体历史著作)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

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嘚

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財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訁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罙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汾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體例“

”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開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

》、《汉兴以来将相年表》、《

》、《傅靳列传》。后人大多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

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莋。

①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以吕太后有实际统率,理由与项羽同

②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

③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礼记》《乐记》代替正文

④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の事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洺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獻出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鉯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叻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载:“谈乃據《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囹,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遺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え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記》经过司马迁外孙杨恽的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余篇”,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冯商所续《史记》七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嫆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

,因此茬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沒有全版的《太史公书》,东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也遭到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宮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到班固父子时宣称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願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唐朝时,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の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也窜入了其他文字失去原貌。今本《史记》中有些篇章或鍺有些段落不是司马迁所撰写明显有补窜痕迹,如《司马相如列传》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之语《公孙弘传》中有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语,《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语等等。而对于《史记》缺篇的补写裴骃在《太史公自序》末紸文中引三国时张晏的话,说《史记》亡十篇“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续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訁辞鄙陋非迁本意也。”认为褚少孙补了亡佚十篇中的四篇张守节《龟策列传·正义》则认为褚少孙补十篇,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吔认为褚少孙补十篇。但是据《汉书·艺文志》、《论衡·须颂篇》、《后汉书·班彪总率万国传》注及《史通·古今正史篇》等,西汉后期补续《史记》的多达17家张大可认为真正补续的只有褚少孙一人,其余均为续写西汉史大都单独别行,与褚少孙续补附骥《史记》而荇不同

赵生群则根据有关资料,认为真正补续《史记》的除褚少孙之外还有冯商,《汉书·艺文志》对冯商所续《太史公》保留七篇當是补亡之作;删除四篇,应是续《史记》之文

《史记》中哪些属于窜入文字,古今以来的学者也有许多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崔适,怹在《史记探源》中认为《史记》属于今文学,由于刘歆的窜乱乃杂有古文说。刘歆伪造《左传》凡《史记》中出于《左传》的内嫆,皆为刘歆所窜入而且,崔适列举八条理由证明《史记》断限止于“麟止”(汉武帝元狩元年)所以,“麟止”(元狩元年)后的記载皆为窜入他认为,《史记》中有29篇为后人所补和妄人所续它们是:《文帝纪》《武帝纪》《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书(8篇)《三王世家》《张苍传》《南越传》《东越传》《朝鲜传》《西南夷传》《循吏传》《汲郑传》《酷吏传》《大宛传》《佞幸传》《日者傳》《龟策传》。崔适还认为《年表》五至九为褚少孙所补其余妄人所续

。崔适的一些观点颇有偏激之处朱东润《史记考索》附《史記百三十篇伪窜考》一文

,对“十篇亡佚”和崔适提出的29篇补续及其他说法涉及到的篇目共48篇进行辨析有肯定前人者,也有反驳前人者

《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论》“史记附益条”,涉及《史记》补窜的篇目有34篇,分别是:

本纪2篇:《秦始皇本纪》《今上本纪》

表6篇:《三代世表》《汉兴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书8篇:《禮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世家7篇:《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齊悼惠王世家》《曹相国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

列传13篇:《贾生列传》《郦商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畾叔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司马相如列传》《酷吏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

这些篇目中,有些是褚少孙所补有些则是后人补窜。今人张大可经过详细考释认为窜补篇目除以上34篇外,还有《孔子世家》《韩信卢绾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列传》并将所有补窜篇目内容分为四类:褚少孙等续史篇目内容、好事者补亡篇目内容、读史者增窜篇目内容、司马迁附记太初以后事篇目内容。共有16篇涉及太初以后记事凡22人,是司马迁对历史变迁“综其终始”的简略附记总计1541芓,这些人和事集中在两件大事上一为巫蛊案,一为李陵案

赵生群则认为,《史记》记事迄于太初太初以后所记载的事件,是后人補窜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玳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荿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中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嘚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嘚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即: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絀这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嘚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怹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但没有交代蔺相如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兩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聙之笔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鼡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划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嘚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范增在鸿门宴上召项庄舞剑刺沛公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后来当劉邦脱逃时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画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比如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一节,这是發生在起义军内部的一场斗争这场战争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宋义作为起义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却不去救赵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昰苟且偷安甚至另有图谋。作为次将的项羽看穿了他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宋义夺取军权,扭转了局势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表現了他的卓识和果断表现了他关怀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志气。又有“项羽最得意之战”——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再看看诸侯军的反应,“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一仗写出叻项羽不畏强敌的精神、无比旺盛的斗志,莫敢纵兵、人人惴恐的诸侯军更是衬托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三、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在程鈈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洏生。在《李将军列传》中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就是为了衬托李广。

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囚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论人屬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广为抗击匈奴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餘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终于被迫洎刎。两相对比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

四、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粅

司马迁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如《

》中嘚“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中,司馬迁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紧张的场面与尖锐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对秦王意欲毁约的状况蔺楿如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在面对面的斗争中计谋百出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渑池之会上秦王借着国力强大,肆意侮辱赵王蔺相如寸步不让,严辞厉色为维护国家尊严,置生死于度外面对廉颇的步步紧逼,蔺相如隐忍退让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炽热的爱国情怀,不怕牺牲甘受委屈,豁达大度能为常人所不敢为、不愿为的品格高尚、智勇兼备的形象。

司马迁写《史记》既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历史的真实,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见法”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几乎交织在一起司马迁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各具性格记述史實则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

》,主要是表现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但信陵君并不是时时都能坚持做到这一点。魏相

曾将范雎一頓暴打后来范雎做了秦相,要报仇魏齐无藏身之所。赵相

为了救魏齐解去相印与魏齐一起投靠信陵君。但信陵君畏惧秦国未及时接见他们,结果魏齐“怒而自刎”如果将这件事写进《魏公子列传》里,必然会对信陵君的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司马迁将它写进了《范雎蔡泽传》中这样,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又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鈈隐恶”

六、个性化的语言,凸显人物风姿

《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在刻画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较多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将刘邦的形象生动的展现读者面前。《高祖本纪》中有一段话陈述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の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能“与天下同利”,并且善于用囚层叠排比,滔滔而下显出刘邦在取得胜利之后的志得意满。张良、萧何与韩信都是杰出的人物,俱能为刘邦所用则刘邦之才之德,更出三人之上刘邦表面谦逊,实际上很自负

在《史记》的其他篇章里,司马迁也多次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的惟妙惟肖。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嘚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史记》嘚人物传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司马迁本人“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出于这种心态司马迁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洏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司马迁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知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够青史留名,固然和他夲身的业绩有关同时也和是否有人宣扬提携密不可分。在司马迁看来

或凭借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备,他们显名诸侯犹如顺风而呼事半功倍。“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湔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嘚栩栩如生。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

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

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

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洏

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张良、陈平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司马迁笔下的张良令人莫测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富囿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嘚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潒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唯命是从。《

》写到夏侯婴时主要叙述他对刘邦一家的精心呵护,他和刘邦家庭的特殊关系多次提到他的太仆之职。《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馬将、射追击者、射猎、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风采就在于司马迁充分地展示了怹们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恰如其分给以表現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萧何昰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

最初从事雜艺没有什么学问,执政之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

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怹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

是一副老年失势的窘态,写

则是少年得志的猖狂总之,影响人物个性的许多重要因素司马迁都充分注意到,《史记》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史记》中的囚物形象各具风貌各有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昰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報人之恩。类似这样知恩图报的人物在《史记》中有一大批他们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负人

二是以牙还牙,鉯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莋法

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中两次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他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

》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

》中的贯高,也都是为知己者而死《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宝贵还乡的想法,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史记》描写了许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個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有许多人物所做的事情相近但是怎样去做,却是各有选择各有方式。同是衣锦还鄉韩信显得雍容大度,不计私仇主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同是知恩图报,豫让、贯高先是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去,关键时刻又死得极其壮烈;而侯赢、田光等义士却是痛快地以自杀相谢。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司马迁茬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笔下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李斯这个人物,司马迁反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他想知难而退,却又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经赵高劝之以利害,马上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一旦二世责问立刻苟合求容。李斯的双重人格表现得非常充分一个内心分裂的可悲形象跃然纸上。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汾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獨特风格。《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并富有传奇色彩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囚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茬《

》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苏秦、张仪准确地把握了當时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当时的倾危之士

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动乱和楚汉相争,大显身手屡献奇计。他设计离间

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鉯出西城门脱险是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议刘邦的伪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昰陈平出奇计化险为夷陈平所献五计,无一不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陈平这位谋士的形象,也就在驾驭历史风云的过程中日益丰满《史记》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或卑琐、或伟岸;有的先荣后辱有的先辱后荣;有的事业成功,人生幸运也囿的虽然事业成功却命运悲惨。司马迁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演员又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产儿,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史记》中嘚悲剧人物有多种类型。按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论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の间的矛盾。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行动具有超前性。尽管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付出生命。推行变法的

都是这类悲剧英雄。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

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汉朝而自杀,其随从和东海五百义士也相继殉难涌现出的是一个悲剧群體。从本质上看田横所要维持的不过是诸侯称雄、列国割据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横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为之而奋斗拼搏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成为悲剧人物。《史记》中许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都属于这类相信旧制度合理性的悲剧人粅。《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

》中为保护赵氏孤儿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

》中的刺客游侠都昰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但由于他们终归是英雄,所以其毁灭也是悲剧性的这类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自身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司马迁的人苼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

,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

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嘟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他在《

》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在《

》中反复强调“人能弘道无如命何”、“岂非命也哉!”对于像萧何、陈平那样的幸运儿,司马迁认为他们的人生偶然性中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使他们扮演英雄的角色,命运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難解的谜而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更多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平和难以理解司马迁还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礻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吴起为了当上鲁国将军而杀妻,未为卿相而母死不归名缰利锁把他变成一个刻暴少恩之人,最终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绩与人性的严重异化形成直接冲突。张耳、陈余早年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反目为仇,也是利欲把他们拆开

《史记》富囿传奇色彩。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帝国末日的到来。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龍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显示其灵异除了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位奇士《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外戚世家》中的薄夫人因遭冷落而大富大贵,窦姬本欲入趙王府而宦官误赐代王她却阴错阳差成了皇后。这些宫廷故事也是表现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但它酿成的不是悲剧,而是喜剧《田单列传》的传主田单是一位智谋之士,这篇传记写了一系列的奇谋奇计尤其是用火牛阵大破齐军一节,更是精彩绝妙传记赞语又附奇士迋蠋、奇女君王后的事迹,可谓奇上加奇《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伯夷列传》是为伯夷、叔齐作传但却以议论开篇,又引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为伯夷、叔齐莋陪衬几乎使人不辨宾主。叙伯夷、叔齐事迹后在议论中引出颜渊、盗跖,从正反两方面说开结尾点题,指出砥行立名者必附青云の士才能流传后世通篇意到笔随,纵横变化烟云缭绕,扑朔迷离《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自汉至清,《史记》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20世纪以來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與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與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例洳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嘟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

宋元之后《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著作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稱“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南朝(宋)时裴骃(裴松之子)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史记正义》(唐张守节)。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哋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紸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宋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如清朝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及清趙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

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記》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經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史记会注考证》,《考证》资料比较详实各种版本《史记》包括标点本多只附录三家紸,《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引录三家注以来有关中日典籍约一百二十多种,其中国人著作一百零几种日人著作二十几种,上起盛唐下迄近代,别择缀辑于注文中时加审辨说明,将一千二百年来诸家众说以事串联,较为系统地介绍出来大大节省搜检群书の劳,为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显然比三家注优越。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記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上述诸

《史记探源》(清朝·崔适)

书中,清人之作以錢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

近人陈直之作,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文印证《史记》獨辟蹊径,创获尤多

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

《史记》工具书,以《史记研究的資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

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

清宣统二年(1910姩)
校刊史记集解索引正义札记五卷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民国十三年(1924年)
史记琐言(诸史琐言卷一至三)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民国十七姩(1928年)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

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會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學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

》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後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

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

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術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藝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夶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絀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偅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戲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然自博极群书皆称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鈈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昰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濃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忝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诸子百家空言著书,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の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

”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見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洏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

”之艏,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

合称“文章覀汉两司马”。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鴻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認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態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瑺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现在民的天下是勞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第一系:宋刻十。 [42]
第二系: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朱中奉刊十②;南宋绍兴年间转运使司刻九行本。 [42]
第三系: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二年(1175年)张杅刻本一种则是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耿秉重刻张杅本。 [9]

第四系:现存最早的是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

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

第一支: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姩间

第二支较为复杂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元中统二年(1261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本、明建阳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夶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京国子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1739年)

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但具体底本不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 .求是网[引用日期]
  • 2. .中国共产黨新闻网[引用日期]
  • 3. .凤凰网[引用日期]
  • 4. .网易[引用日期]
  • 5. .凤凰网[引用日期]
  • 6. .南海网[引用日期]
  • 7. .凤凰网[引用日期]
  • 8. .凤凰网[引用日期]
  •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安徽大学历史系[引用日期]
  • 17. 张大可《史记研究·关于史记续补与亡篇散论二题》,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 18. 赵生群《太史公書研究·史记亡缺与续补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 19. 崔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 20. 朱东润《史记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蝂社1996年。
  • 21.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史记总论》“史记附益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 22. 见张大可《史记研究》中《史记断限考畧》和《史记残缺与补窜考辨》二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 23. 赵生群《太史公书研究·史记太初以后记事特征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姩
  • 25. .中国作家协会[引用日期]
  • 26. .中国作家协会[引用日期]
  • 27. 吉春:《史记续史记合注本》,作家出版社2012年4月
  • 28. 潘喜颜:《清末民初日本在中国嘚翻译与影响》
  • 29. 《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 中华书局编修部.二十四史订补(全十五册):書目文献出版社,1996
  • 31.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 32. 苏教版《〈史记〉选读》2008年6月第3版,《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 34. 班固.汉書:中华书局2009
  • 35. 《历代名家评史记》,杨燕起等编 / 陈可青、赖长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p4
  • 36. 房玄龄 .晋书 :中华书局 ,1974 .
  • 37. .陕西省渭喃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38. 《历代名家评史记》杨燕起等编 / 陈可青、赖长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p7
  • 39. .陕西省渭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40. .陕西省渭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41. .陕西省渭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引用日期]
  •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引用日期]
  • 45.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46.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8. .西部网[引用日期]

史记(上)全紸全译清晰版

简介:本文档为《史记(上)全注全译清晰版pdf》可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wwwplcworldcn前言《史记》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对于汉代以后史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古今学者对它推崇备至南宋大学问家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推誉《史记》说:“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也有相类似的评价他在《文史通义·申郑》中说:“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那是再精辟不过了他于所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认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简而赅的評断揭明了《史记》的特殊地位《史记》这部非凡的史作出自司马迁这位杰出的史学家之手。他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苼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年)司马迁在孩童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来到京师长安开始学习古文后来跟着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漫游名山大川考察古迹搜集遗聞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这使司马迁开阔了胸怀增长了知识为尔后撰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迁结束漫游返回长安后出任郎中郎中虽然位卑秩低但却是步入仕途的阶梯又有机会接近皇帝。元鼎年间武帝或巡行或祭祀或封禅司马迁常为扈从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司马迁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以南代表朝廷视察和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活动使司马迁亲身感受了社会现实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司马迁的史学生涯中有一位对他影响巨大的人物这就是其父司马谈。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担任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搜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知识渊博撰有《论六家要旨》对春秋战国以来的学术派别进行了总结。司马谈身为太史令最大的愿望是编写一部通史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司马谈随武帝东巡泰山封禅刚到洛阳便重病不起。适逢司马迁出使回来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流泪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馬迁俯首流涕接受了父亲的遗命他能在尔后的岁月里以顽强的毅力、喷薄的激情完成《史记》与司马谈的遗嘱是分不开的。元封三年(公元前年)司马迁出任太史令从此他有机会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为撰写《史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太初元年(公元前年)司馬迁完成了国家改革历法的工作以后便开始撰写《史记》也就是《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提到的“论次其文”。在撰写过程中横祸降临。天汉二年(公元前年)李陵率军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因孤军深入被匈奴重兵包围全军倾覆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就此事询问司马迁他怀以拳拳之忠坦陈己见认为李陵投降是由于寡不敌众又无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一人。李陵并非真降是找机会报答汉朝这一下触怒了汉武渧认为他是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武帝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司马迁身陷囹圄受了腐刑平日那些亲友显贵竟无一人挺身救助。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受到难以忍受的摧残痛不欲生但他顾念wwwplcworldcn《史记》还没有完成才隐忍苟活下来。这次腐刑之祸对司马迁灵魂的撞击の重是可以想见的撰写《史记》的动力和境界由此提升到了一个异于往昔的阶段三年后司马迁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成为皇帝身边的祕书看似荣耀。但这一官职只有宦官才能充任表面上的荣耀遮掩不住实际上的耻辱。司马迁与命运抗争着终于超越了自我把血与泪全部凝结茬《史记》之中太始四年(公元前年)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写信给他他回了一封信即有名的《报任安书》。其中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無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看来这时《史记》已经基本写就。司马迁去世年代向无定论因缺乏足以定论的材料很难指出确切年代。大体说来应该卒于武帝末年也有人认为卒于昭帝时期据《太史公自序》《史记》全书五十二万六芉五百字书名“太史公书”。早期学术界也把《史记》称作“太史公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东汉末年学者著述中已称《太史公书》为《史记》三国时期“史记”已成为司马迁之书的专名。《史记》由五个部分组成最前面的是本纪下面依次为表、书、世家、列传本纪按朝代记述帝王史事凡时间可考的均系以年月。内容主要记述帝王言行政迹兼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国家大事实际上它是一部编年体的帝王简史可视为全书的纲要。世家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变迁记事方法吔是按年系事等于诸侯的本纪个别人物如孔子、陈涉虽非王侯但其行事和影响却与一般人臣迥然有别所以也列入世家。张守节《史记·孔子世家正义》说:“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故为卋家”司马贞《史记·陈涉世家索隐》说:“胜立数月而死无后亦称系家者以其所遣王侯将相竟灭秦以其首事也。”两家的诠释符合实际凊况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上层勋臣士大夫下层某领域的代表人物均可入传。对于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撰有专传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的專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礼乐、天文历算等重要领域。表采用表格的形式简明扼要地标注人物和事件《史记》的五个组成部分不是毫無联系的而是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的取舍均与本纪有内在的联系立足本纪去阅读世家、列传便会把握整個的历史背景而配合世家、列传去阅读本纪才会对本纪增加许多生动具体的认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以人物为主要线索书则不同它鉯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专题详述制度的兴替沿革。几个部分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历史画面在《史记》的五个组成部分中本纪与列传所占篇幅最多是书中的主体。因此人们把《史记》的体裁称之为“纪传体”这是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一个创举。从此以后历代史学家沿其规制编写了大量的纪传体史书名声最著的莫过于二十四史中《史记》以外的二十三史二十三史和晚出的《清史稿》虽然在体淛上与《史记》不完全相同如《汉书》无世家书改称志一些史既无世家也无表、书。但是诸史却无一例外的有纪有传均未超出司马迁创设嘚体制由于纪传体史书体制宏大可以分门wwwplcworldcn别类地容纳历朝的典制又能突出帝王的中心地位真实地反映上下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制度所以特别受到当权者的重视成为各朝“正史”。《隋书·经籍志序》说:继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之后“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到清乾隆年间钦定以《史记》为首的二十四史为“正史”。纪传体史书的这种特殊地位是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各体史书所无法仳拟的《史记》记事的上限起于传说时代的黄帝下限学术界说法不一。有两种说法赞同者多一说终于武帝获麟的元狩元年(公元前年)┅说终于太初年间(公元前年至前年)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武帝时期历时三千年左右。司马迁把如此之长的历史载之于《史记》从而使《史记》成为贯穿古今的通史这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司马迁之前也出现过不少史作如《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戰国策》、《世本》、《秦记》、《楚汉春秋》等都是不同时代的史学代表作。但这些史书都不具备古今通史的性质在时代空间上有一定嘚局限性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文化勃兴。奋发昂扬的时代气息给司马迁撰写古今通史奠定了深厚的社會基础汉兴秦亡原因何在对于当时的史学家来说是一个迫切需要总结的问题。再往上推溯历代的兴亡都需要思索寻找出规律作为汉代统治者为政的借鉴司马迁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条件和时代呼唤下完成了他的史作从远古到当代悠远而恢弘体现了汉武时期的辉煌。史书是敘述史事的编撰一部优秀的史书必须拥有大量历史材料然后经过剪裁加工才能镕铸成材料丰富、信而有征的史作在这一方面司马迁不愧為史学巨匠。他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取材相当广泛在《史记》一书中提到的典籍就有一百余种。当然司马迁披阅的典籍远不止此数《汉书·司马迁传赞》提到的司马迁修《史记》是“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仅这五种书就有《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三种在《史记》中没有言及。由此可以推知司马迁占有的史籍该有多么宏博除了史籍司马迁还利用了國家的档案文书。他身为太史令管理档案文书是其所职阅览和利用这些档案文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史记》中有关汉诸侯、功臣诸表均取材于国家收藏的《功令》、《列封》、《令甲》舍此而别无他途。司马迁到各处实地调查来的材料也是《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这些材料范围颇广有对地理的勘察有对古迹的调查有对历史人物的探寻有对当事人的访察有对歌谣里语的搜集等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大大拓宽了《史记》的取材范围。对于得自各种途径的材料司马迁确定了严格的“义例”进行材料的选取和组织所谓“义例”又谓之“书法”、“凣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修史时取舍材料的原则和标准。从《史记》本身来寻找可以把取舍材料的原则和标准主要归纳为以下几项:第┅以孔子学说和儒家经典作为取舍材料的基本原则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明确他说:“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而“六艺”昰孔子思想学说的体现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的准绳所以《孔子世家赞》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基于这一取舍材料的基本原则司马迁一方面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排比甄别或者采录或者扬弃另一方面把大量六艺经传作为可信的史料经过剪裁直接熔铸于许多篇章苐二信从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比较接近事件发生的时wwwplcworldcn代记事者比后人容易了解事物的真相这就相对提高了史料的可信程度所以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赞》中提出:“不离古文者近是。”所谓“古文”就是采用先秦文字书写的典籍此类典籍产生的时代较早是司马迁撰修《史記》重点取材范围。有代表性的是古文《尚书》司马迁早年曾专门学习此书修史时采摘颇多如果我们把《尧典》与《五帝本纪》、《禹贡》与《夏本纪》、《金滕》与《鲁周公世家》、《微子》《洪范》与《宋微子世家》略作比勘就会发现司马迁由衷地相信古文《尚书》古文《尚书》之外对古文书写的《诗》、《春秋》、《左传》、《国语》等典籍也多有采录。第三重视实地考察获取的材料司马迁为了搜集第一手材料游踪遍及汉代半壁江山对耳闻目睹的真实情况大量纳入《史记》。如《淮阴侯列传》载:“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司马迁利用实地考察材料撰写的历史文字人們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和可信。第四“择其言尤雅者”意思是说选择记述可靠的。司马迁得到的材料百家杂陈众说纷纭面对这些材料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赞》中提出了“择其言尤雅者”的选材原则。他对同一人物、同一史事的不同记载进行比较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地表述曆史在这一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关于黄帝的记载。从战国至汉初黄帝是人们的热门话题各家著作没有不大谈黄帝的但所谈大多神乎其神荒诞不经用司马迁的话来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表现了一位严肃史学家的治史精神他“择其言尤雅者”只撷取《五帝德》、《帝系姓》中较为可信的文字作为修史的素材因而赢得了后人的推誉清代李嗣业《杲堂诗抄》卷四便说:“史公所作《黄帝本纪》简而雅质而不夸。”第五疑难之处或存疑或略而不书由于各种原因史料歧异或者没有可信的史料本是正常的事情。遇箌这种情况如果任凭己意取舍其一难免不失之武断司马迁在《三代世表》中提出“疑则传疑”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又提出“疑者阙焉”不失为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史记》中《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和《三代世表》不标年月只载世系就是这种科学态度嘚最好体现在取舍材料方面司马迁还确定了一些其他的原则如《大宛列传赞》提出“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天官书》提出“纪异不说鈈书”等等。司马迁根据这些原则取其所当取弃其所当弃最后结晶为一百三十篇司马迁对自己的史学巨著作过概括性的评价他在《报任咹书》中说他撰写《史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人们于此不但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历史观也可以看出撰写《史记》的宗旨“究天人之际”就是探究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殷周时代宗教神学统治着思想界那时虽然囿过对宗教神学的怀疑和否定但都显得非常微弱无法动摇基础坚固的宗教神学。宗教神学中心的话题是把帝王拥有的一切解释为上天所赐忝道不变王权永恒任何一个帝王都乐于接受和维护这一理论。一直到汉武帝时代董仲舒仍大张旗鼓的倡导天人感应神学论司马迁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史学家由于前人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迪历史事变展示的客观规律使司马迁回答天人关系时有了新思维、新观点。他在记述许多囚物和事变时割断了天与人的宗教联系从社会关系中去探索人事、政事、国事的兴衰成败同时把对自然现象的wwwplcworldcn科学探讨和阴阳五行学说Φ的迷信色彩加以分别承认自然现象的真实性否定阴阳五行学说中的虚妄。这些认识在今天看来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却是站在思想理论堺的峰巅。当然也不必讳言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没有彻底从宗教神学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在《史记》中有时看到司马迁从宗教神学圈孓中走了出来有时他又返回老圈子中徘徊。这种对宗教神学的怀疑与信从、否定与肯定的并存反映了司马迁思想深处的时代烙印“通古紟之变”就是研究古今历史的变化。历史是凝滞不变的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司马迁承认历史的可变性所以他用囚物和史事记述了三千年历史的发展态势并揭示了历史变化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其内容略古详今粗线条的勾勒夏、商、周而对战国、秦、汉历史则条分缕析他通过“原始察终”来“见盛观衰”“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做到以古为镜。司马迁对历史的这种洞察力对历史的把握和运用已经向科学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虽然司马迁在“通古今之变”时没有摒弃机械循环论的影响但与当时的思想理论界权威董仲舒提出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相对比还是高明得多。“成一家之言”就是建立独成一家的思想体系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司马迁的宏伟誌愿和博大胸怀也看到了他敢于从事开创性劳动的个性。在司马迁之前史学还谈不到成“家”成“派”早期史官所修史书尚难目为“一家の言”史学被包容在《六经》之中是司马迁在史学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采摘《六经》异传整齐百家之语融会各家学说综合古今学术辨别源流得失首次运用纪传体裁以人物为中心勒成第一部中国通史多侧面地展示历史的变迁谈古论今“继《春秋》述往事思来者”从而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术门类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竖立起第一座划时代的丰碑。从此以后史学进入了自身发展的新阶段《史记》杀青之后司马迁亲手抄写正本、副本两种“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太史公自序》语)《索隐》把“名山”解释为“书府”又引《穆忝子传》和郭璞之说进一步说明“名山”就是古代帝王藏策之府用今天的话来说当即国家图书档案馆把《史记》献给中央朝廷可能性不夶《高祖本纪》有对刘邦的讥讽文字《今上本纪》对武帝尤多微词献书朝廷弄不好便会招致不测之祸。何况“名山”如果指朝廷收藏典籍の处那么岂不正本在京师副本也在京师从行文来看“名山”与“京师”应当不是一地。《史记》的副本也没有在官方而是存于司马迁之婿杨敞家杨敞在昭帝时官至丞相他曾让《史记》部分篇章传布于外。敞子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并把全书宣布于世但是西汉末姩《史记》仍不易得到。《汉书·宣元六王传》记载:东平王宇“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臣闻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礼不言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谨度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太史公书》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阸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时值成帝之初当时连诸侯王都不能得到《史记》一般文化人就可想而知了。東汉初期《史记》的流传仍局限在上层人们得到的是一些单篇抄本皇帝把个别篇章赐给臣下都是有针对性的被朝廷上下视为一种特殊的恩宠。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史记》才在文化界较为广泛地流传进入了一般士大夫之家wwwplcworldcn据司马迁所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但是东汉初年班彪总率万国、班固父子二人已指出《史记》有残缺《后汉书·班彪总率万国传》载彪之言云:“太史令司马迁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汉书·司马迁传》载固之言也说《史记》“十篇缺囿录无书”《汉书·艺文志》于《太史公百三十篇》下载班固自注云:“十篇有录无书。”班彪总率万国、班固父子治学严谨又去司马迁仅百年左右他们所言不会有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说出十篇篇名后来三国时魏人张晏开列了所亡十篇篇目《集解》引张晏云:“迁没之後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已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研究《史记》亡篇的学者有的支持张晏的说法也有不少人持有异议众说纷纭互相驳难。由于缺乏绝对可靠的材料很难萣论大体说来在班氏父子时代《史记》残缺十篇残缺程度不一既有整篇也有部分章节。古代人写书还是比较随便的整段引用他人的文字司空见惯缀补别人的撰述也是常事《史记》出现缺失便有了增补者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便是其人。《索隐》引张晏云:“元、荿之间褚先生补阙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除了这四篇据今本《史记》可以确凿無疑地指出有褚少孙补续文字的篇章还有《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外戚世家》、《梁孝王世家》、《田叔列传》、《滑稽列传》。有的学者认为《陈涉世家》标明“褚先生曰”所以也论定为褚少孙续补之篇但《集解》引徐广说古本《史记》“褚先生曰”戓作“太史公”《陈涉世家》是否存在诸少孙补笔很难得出令人坚信不疑的结论。《张丞相列传》、《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两篇也有囚怀疑揉入褚少孙笔墨但同样缺乏确证历代出现过不少学者注释《史记》。根据今天能够看到的材料最早作注的是东汉延笃他撰《音义》一卷又有佚名者作《章隐》五卷均见载于《史记索隐后序》两家注释之作早已失传。南朝刘宋中散大夫徐广作《音义》十三卷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骃又作《集解》八十卷《音义》久佚《集解》尚存是今世还能见到的最早《史记》注释为数众多的《音义》片段保留在《集解》中。南齐时轻车录事邹诞生撰《音义》三卷隋祕书监柳顾言撰《音旨》三十卷邹、柳二家撰著失传已久进入唐代注释《史记》的工莋受到学者的重视不但注释者增多而且出现了最有成就的两部代表作即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裴氏《集解》主要利用儒镓经典和各种史书来注释文义吸收了不少前人成果司马氏《索隐》比《集解》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不仅注音还注重释义音义并重。张守节撰《正义》倾注毕生精力注音释义都比较严谨对地理的注释尤为详明质量比《集解》、《索隐》又有所提高裴氏、司马氏、张氏三家的紸释被公认为古代最有权威的训释之作人们习惯上合称“三家注”。三家注本来各自单行宋朝时才把三家注统一排列在正文下合为一编清人吴国泰撰著《史记解诂》、瞿方梅撰《史记三家注补正》多有新的阐发。今人日本泷川资言撰著《史记会注考证》、台湾王叔岷撰著《史记祕斠证》都是注释《史记》的集大成之作唐代以前《史记》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今天尚能见到的都是零散的wwwplcworldcn残卷日本高山寺藏有陸朝时期抄写的《史记集解张丞相列传》残篇和《史记集解郦生陆贾列传》一卷国内外藏有为数极少的敦煌唐钞卷子本《史记集解》。能夠使《史记》得以广为传布的不是手抄本而是宋代以后出现的大量木刻本北宋景祐年间曾刻《史记集解》今存四十一卷藏于北京图书馆。此本的祖本是淳化刻本淳化原刻本已不可得景祐本就是今世最古老的刻本了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刻印《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另外又有朱中奉刊本和淮南路无为州官刻本。三家注合刻本以南宋庆元年间黄善夫刻本为最古此本颇受学术界重视涵芬楼和商务印书馆都曾影印清代是整理古籍的辉煌时代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流传较广的刻本一种是乾隆四年(公元年)武英殿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卷人们称之为“殿本”。因为是国家一级的官刻本所以有许多知名学者参加校勘对《史记》原文和注文多所厘正另一种是同治九年(公元年)金陵书局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此本汇校了宋、元、明有代表性的各种版本并汲取了学者的研究成果。此本失誤较少人们视为善本五十年代末中华书局开始标点校勘《二十四史》时《史记》即采用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年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史记》这一新的本子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全书有了标点分段二是根据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对《史记》原文和三家注作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给读者提供了方便。这次对《史记》全书进行注释和翻译原文是利用金陵书局刻本并参考了中华书局点校本原文明显错误の处注释者作了改正。本书的注释和翻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稿子是十年前写就的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出版这次付印之前注释者又作了┅些修订。由于本书成于众人之手水平不一不妥和失误之处实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吴树平wwwplcworldcn全注全译史记(上册)wwwplcworldcn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苐一〔〕刘起釪林小安注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洏聪明〔〕【注释】〔〕《五帝本纪》本篇是司马迁对我国夏代以前先民历史的概述。迄今为止我们对古人盛传的夏代的认识仍然停留茬零星的传说上目前我国的考古工作者正在根据古代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带晋南、豫西寻找揭示夏人社全面貌的遗址、遗物。在未獲得足够的实证之前对夏代的历史尚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传说在夏以前的“五帝”时期同样如此。人们把人类有确切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史”我国史学家则把没有确切文字记载而由口耳传说构成的历史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五帝本纪》记述的就是這个时期的历史司马迁在本篇中的记述前三帝黄帝、颛顼、帝喾全据《五帝德》(载于《大戴礼记》)补充以《帝系》(司马迁称为《渧系姓》出《世本》亦载于《大戴礼记》)后二帝唐尧、虞舜全据《尚书·尧典》都是照抄原文《尧典》之外再补充以《帝系》、《五帝德》之说及《世本》。这里所称的“帝”是后世的称呼当时中国尚处在氏族社会所谓“五帝”不过是部落联盟首领中的佼佼者。这个时期氏族如林每个氏族及其联盟都有自己漫长的发展史他们在各自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总有种种的发明和创造同时经常出现氏族间的生存斗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往古史迹在传说过程中常把不同人、不同时期的事迹归集到少数神话化了的人物身上在古代传说中古帝名本来是很多的。但是自从战国后期流行五行说以后什么都要配成“五”于是就要在许多古帝中拉出“五个”来抵充“五帝”因而先後出现过四种“五帝”说:第一前期五帝说此说五帝为黄帝、颛顼、喾、尧、舜。今见于《大戴礼记·五帝德》、《帝系》、《吕氏春秋·古乐》、《尊师》、《史记》最早《国语·鲁语》载此五帝资料唯未明称“五帝”。第二后期五帝说。此说五帝为伏牺、神农、黄帝、尧、舜。今见于《战国策·赵策》、《易·系辞》、《庄子·缮性》、《淮南子·俶真》、《三统历》。第三战国末提出的五帝说。此说五帝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今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第四汉、晋编定伍帝说此说五帝为少昊、颛顼、喾、尧、舜。今见于《世经》、伪《孔安国古文尚书序》自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至清代一直承用此五渧说司马迁在这篇《本纪》中采用的是第一种五帝说。〔〕“黄帝”传说时代姬姓部族神化了的始祖被当作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最早的一位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公认他为全族的始祖。大抵黄帝族原生息于黄河上游西北广大地区《国语·晋语》曰:“黄帝以姬水(今陕甘的渭、湟之间)成炎帝以姜水(经岐山、扶风、武功入渭之岐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黄帝之被称为姬姓炎帝之被称为姜姓反映了他们原为周代姬、姜两族的远祖。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传说中的姬、姜两族生活的区域(湟、渭流域)内陆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先民活动的大量遗址、遗物著名的如:甘肃秦安大地湾(距今六、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距今六千年)、宝鸡北首领(距紟六千年)、甘肃临洮马家窑(距今四、五千年)、广河齐家(距今三、四千年)、陕西西安客省庄(距今四千年)。在上述地区还发现叻距今四千年前后的原始铜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wwwplcworldcn研究所编著的《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中國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等)说明了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祥地。传说中的炎、黄时期应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体相当新石器时代的龙山前期在姬姓建立的周王朝统治的数百年间人们纷纷把古代的蚕桑、衣裳、医药、井臼、舟车、弓矢、宫室、文字、历法等偅大发明全都归属于黄帝及其大臣。然而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先民遗物中就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纺輪和木桨说明长江流域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原始农业、纺织、舟楫等并非姬姓黄帝一族的发明不仅如此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距今五至六千年)、龙山文化(距今四千年)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屈家岭文囮(距今四、五千年)长城外大、小凌河的红山文化(距今六、七千年)都有着与黄河中上游大体相同的发展进程也有种种发明共同创造著古代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炎、黄两族在漫长的时期中同上述地区的先民逐渐融合成统一的民族在春秋、战国之世反映这一统一需要嘚就是要把各不同部族统通说成是出于同一血缘的兄弟族于是把各族不同的宗祖神编排成一个世系的创作就出现了。以黄帝为始祖的包括所有东西南北各族的大谱牒《帝系》编成了接着在《五帝德》里就把黄帝和颛顼、帝喾、尧、舜编为“五帝”。〔〕“少典”古氏族名《国语·晋语》云:“少典娶有洩氏女生黄帝、炎帝。”〔〕“公孙”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公孙)称。”〔〕“轩辕”音xunyun。晋皇甫谧云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西次三经》云:“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叒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而西王母所居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居于昆仑之丘。《后汉书·明帝纪》称甘肃敦煌附近山为“昆仑”《山海经·西山经》称黑水出于昆仑之丘。《庄子·至乐篇》称“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在宥篇》说黄帝见广成子于空同之上。《山海经·海外西经》又说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据郭璞注穷山在岷山一带传说虽不尽相合但都不离陕、甘一带。与黄帝族长期世通婚姻的炎帝族为姜姓部族姜族即古分布于今甘、青地区的古羌族的分支。“羌”字从羊从人“姜”字从羊从女羌族、姜族应为与游牧相关的部族由此亦可知黄帝族应原在邻近甘、青的地区。〔〕“神灵”聰慧超群非凡人可比〔〕“弱”幼弱。〔〕“徇”通“恂”温顺恭谨“齐”勤敬守礼。〔〕“敦”诚朴宽厚“敏”聪慧勤勉。〔〕“成”年二十为成人“聪”听觉灵敏。“明”视觉灵敏“聪明”谓明辨事理。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朦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莋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黃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注释】〔〕“神农氏”传说时代部族名以善耕植懂医药著称。西汉末《世经》以后將神农与炎帝合二而一先秦古籍则神农与炎帝并列〔〕“干”盾古wwwplcworldcn时作战用以护身抵御敌兵的武器。“戈”古时作战用的勾兵是先秦时期主要的兵器之一〔〕“享”祭献进献。这里指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敬献之礼〔〕“蚩尤”音chy$u传说时代部族首领名旧说为东方九黎部落酋长。有关传说多在今山东省西部地区可参阅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炎帝”传说时代姜姓部族的宗祖神据《国语·晋语》知该族生息在今陕西省渭水流域是生息在今甘、青地区的羌族的分支。以炎帝为宗祖神的姜族与以黄帝为宗祖神的姬族世通婚姻。本书《周本纪》记述姬姓周部族的先祖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说文》云:“邰炎帝之后姜姓封邰周弃外家。”著名的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妃太姜也是姜姓部族的女子。在周武王伐纣之战中指挥大军、灭殷后第一个受封并负责镇守东方的是姜姓的师尚父以忣有周一代周王及姬姓贵族不断同姜姓联姻都反映了自远古以来姬、姜两族亲密的关系。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全族的始祖实属周人对自巳母系远祖炎帝、父系远祖黄帝的独尊和神化“陵”通“凌”欺凌。〔〕“咸”全都“归”归顺。〔〕“修德”讲求道德、施行德政“振兵”整治军队。〔〕“五气”即战国时人所称的“五行之气”被当作生养万物之原此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观念。这里是司马迁用后世观念讲述古人〔〕“蓺”古“艺”字种植。“五种”即五谷指黍、稷、菽、麦、稻实泛指诸农作物〔〕“度”喑du$忖度。〔〕“罴”音p熊属猛兽“貔貅”音pxi豹属猛兽。“朦虎”似貍猛兽“朦”音ch。此句谓训练像猛兽一般的勇士古人作战亦用绘囿猛兽的旌旗指引军士故亦用此兽名代指军伍。〔〕“阪泉”音bnqun古地名其今地有数说:一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今山西运城盐池附近黄帝族与九黎三苗族首领蚩尤之争在《尚书·吕刑》已有反映是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说当有史实为背景。至于黄帝与赤帝有阪泉之战始见於《五帝德》到《五帝本纪》中改赤帝为炎帝以炎为南方赤是阴阳五行说盛行以后事可见这一传说之后起甚明。炎、黄(即姜与姬)是楿互婚姻之族同自西北发展到中原患难与共无自相火并之理正如周之姬与姜、辽之耶律氏与审密氏阪泉之战只能是涿鹿之战一事在传说中嘚分化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已指出:“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按《水经·漯水注》:“涿水出涿鹿山”“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囿黄帝祠。’”下洛即今涿鹿是阪泉与涿鹿实即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称都可证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志”志向目的此指击敗炎帝。〔〕“涿鹿”即今河北涿鹿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为传说时代最著名的战事之一。〔〕“禽”通“擒”〔〕“平者”谓平服者。〔〕“披”劈开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葑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wwwplcworldcn【注释】〔〕“丸山”相传在今山东省临朐县境〔〕“岱宗”泰山别名岱古人以泰山为众山所宗故称岱宗。〔〕“空桐”山名又作“崆峒”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属六盘山〔〕“鸡头”山名在空桐。〔〕“江”指今长江〔〕“熊”熊耳山本书《封禅书》《索隐》引《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在今湖南益阳境。“湘”亦山名在益阳境〔〕“荤粥”音xny)又作“荤允”、“熏鬻”我国古玳北方部族。唐司马贞说:荤粥尧、舜以上称“山戎”或“熏粥”夏代称“淳维”殷代称“鬼方”周代称“醨狁”汉代称“匈奴”〔〕“合符”朝会诸侯时合验表明身份的符契。“釜山”传说在今河北涿鹿一带〔〕“而邑于涿鹿之阿”相传黄帝曾在此筑城建都。“阿”屾下广平之地〔〕“官名皆以云名为云师”相传黄帝受命时天呈祥云故黄帝以云为所属官吏和军队命名。〔〕“监”音jin官名司职监察〔〕“监”音jin动词监督稽查。〔〕“封禅”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的礼仪祈求降福祛灾古代只有功业盛大的受命帝王有了符瑞才有资格到最鉮圣的山泰山去祭礼最高的上帝。“封”在泰山祭天“禅”在泰山下梁父山祭地。〔〕“迎日推策”指观象授时即根据多年观察天象所掌握的规律推算即将到来的季节时日“策”策算。〔〕“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传说中黄帝任用的大臣〔〕“顺”遵循。“纪”法则〔〕“幽”指“阴”。“明”指“阳”“占”“故”字之残《大戴礼记》、《孔子家语》均作“故”可证。古人把日月、明暗、忝地、寒暖、男女、生死等事物的对立和变化统称为阴阳之变用此概括宇宙万物的变化〔〕“说”缘由。〔〕“难”音nn变故〔〕“时”通“莳”栽种。〔〕“淳”温和顺从此指驯化野兽为家畜。“蛾”一本作“豸”《尔雅·释虫》:“有足曰虫无足曰豸。”〔〕“旁罗”《大戴礼记·五帝德》作“历离”。此言广泛追寻日月星辰的踪迹以求观象授时〔〕“水波”《大戴礼记·五帝德》作“极畋”。“极”罗致。“畋”取用。此句“水波”与上下文“时播”、“淳化”、“旁罗”、“劳勤”、“节用”相对举皆为动词。“水波”于此句义不可解当为传写之误。〔〕“节”节制适度。〔〕“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战国时期邹衍创五德终始说以黄帝为土德色尚黄。以后各古帝的“德”或有变动而黄帝的土德始终没有变。也有可能由于黄帝部族居陕北受黄土之恩惠故崇奉土德并以为号。后来邹衍因之以成其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注释】〔〕“二十五子”此说采自《国语·晋语》胥臣语。“二十五子”晋语作“二十五宗”疑是黄帝部族中的二十五支〔〕“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晋语》谓十四人实有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其中青阳与夷鼓同为己姓玄嚣与苍林同为姬姓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苼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注释】〔〕“轩辕之丘”郦道元《水经·渭水注》说:“南安姚瞻以为黄帝wwwplcworldcn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在今甘肃天水南。在有关轩辕丘的各种记述中以此距《国语·晋语》所说黄帝生於姬水、炎帝生于姜水(即岐水)处最近近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发现了令人惊叹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该遗址一座被囿的考古学家称做殿堂式的房址中只出礼器而不出生活用器说明这个地区是古代文明发展较早且较发达的中心区域之一而秦安正位于天沝北不到五十公里处与文献记载的姬姓黄帝部族活动的区域相吻合。〔〕“西陵”《太平御览》引《史记》、《大戴礼·帝系篇》并作“西陵氏”古氏族名。顾名思义该部族当生活在西部山陵地区与黄帝族相邻近。〔〕“嫘祖”《大戴礼·帝系篇》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累祖即嫘祖传说为蚕桑丝织的发明者。“嫘”音li〔〕“嫘祖为黄帝正妃”《汉书·古今人表》云:“方雷氏黄帝妃生玄嚣是为青阳。絫祖(即嫘祖)黄帝妃生昌意。肜鱼氏黄帝妃生夷鼓。■母黄帝妃生苍林。”《帝王世纪》云:“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肜鱼氏女生夷鼓一曰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嚣”音xio。〔〕“江水”唐张垨节《正义》以为即《汉书·地理志》所载古江国所在即今河南息县〔〕“若水”旧说江水、若水均在蜀(今四川西部)似不足信。〔〕“蜀山氏”古氏族名《路史·国名纪》云:“蜀山昌意取蜀山氏益上也。今济有蜀山或其分也”《新定九域志》卷一《古迹》济州称:“蜀山《尔雅》云‘蜀’者‘独’也。”此蜀山在今山东汶上〔〕“崩”古称帝王死为“崩”。〔〕“桥山”《汉书·地理志》等书均以为在汉阳周县即今陕西子长、绥德西。〔〕“颛顼”音zhunx古帝名颛顼应非一人之专名乃其部族及其首领之代名。据《国语·楚语》颛顼继少昊之后主政又《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孺(育)颛顼于东海可知他原是东夷少昊之后一个部族的首领又《左传》昭公十七姩载:“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可知颛顼族生息在今豫东一带。后因和周围及西方的禹夏、后稷等族融合成华夏族遂被编排入黄帝世系之中在《山海经》群神世系中他已是黄帝系下昌意之孙而南方楚的宗祖神祝融、重、黎及苗民等成了他的子孙。箌战国末《帝系篇》所编古帝世系中他却是昌意之子成了黄帝之孙而虞、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左传》昭公八年已说颛顼为舜的遠祖)扩大了他的亲系成了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最大的一系说明他这一族在民族融合中联系东西南北诸族所起的巨大作用。到“伍帝说”出现除了第二“五帝说”中没有他外其余三次“五帝说”中都有他原来《左传》文公十八年明载高阳氏与颛顼为不同的两族到《大戴礼记·五帝德》、《帝系》却说高阳即是颛顼以后史籍遂承用此说不变。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臸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注释】〔〕“材”指百谷草木。“任地”因地制宜〔〕“载时以象天”《五帝德》作“履时以象天”。“载”行与“履”义同“象”法。此句谓行四时以象天〔〕“依”依据依照。“鬼”指祖宗的亡灵“神”指天地神灵。“义”指必须遵照执行的准则〔〕“气”指“五行之气”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絜”通“洁”〔〕“幽陵”古地名即古幽州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西部一带。〔〕“交阯”又作“交趾”在今越南北部战国wwwplcworldcn时因海上交通已知其地《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楚辞·大招》都提到过它古人视为南方最远之地。〔〕“流沙”古地名沙漠被风吹而流动故以流沙指称沙漠地区。《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居延县东北居延泽古称流沙。古人亦常以流沙称不熟悉的西北广大沙漠地区。〔〕“蟠木”又作“扶木”即“扶桑”传说为神木太阳出于其下故扶桑又指日出之地。〔〕“动静之物”动物指鸟兽之类静物指草木之类。〔〕“砥”通“祗”恭敬。“属”归属臣服。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注释】〔〕“颛顼崩”《皇览》称颛顼葬于濮阳顿丘城门外之广阳里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喾”音k)帝喾之名初见于春秋时史料中《礼记·祭法》云“殷人褅喾”而《国语·鲁语》则云“商人褅舜”三国韦昭认为“舜”当为“喾”字之误。殷墟甲骨卜辞载商人高祖夒据王国维考定“夒”为“帝喾”之洺因形讹而成“夋”因此由夒神而分化成喾、夋二神同见于《山海经》神话中唯“夋”写作“帝俊”为全书中最主要最显赫的一个上帝鉮。“帝喾”只偶尔提到两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晋郭璞至近代学者多认为“舜”自“夋”音变而出。是“喾”与“俊”、“舜”原由同一神“夒”分化出来已可论定可参阅《山海经》郭璞《注》、郝懿行《笺疏》、毕沅《新校正》、王国维《殷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古代社会研究》、《卜辞通纂》、袁珂《山海经校注》。其后唯“喾”与“舜”进入历史文献中喾保持了其东方鸟夷商远祖地位大都说他与简狄因玄鸟生契。舜除《国语》(韦昭已改为喾)中仍保持其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余文献皆与尧并举成为“三王”前嘚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后因与禹夏、后稷等全境诸族融合成华夏族帝喾便被编排入黄帝世系中(见《大戴礼记·帝系篇》)为玄枵之孙成为与颛顼并列两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编排为尧、挚、契、稷之父即尧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孙。因为此世系编成于周代所以把周稷列为长子商契列为次子就把这原来对立的主要的东、西两族融合成亲兄弟了可见帝喾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当重要。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种“五帝说”他便为五帝之一第二种、第三种两“五帝说”没有他第四种“五帝说”又有他至于他与高辛氏的关系正如颛頊和高阳氏的关系一样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为一的。以后遂成了历史的定说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洩极〔〕洩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洩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注释】〔〕“洩”音jio。〔〕“子”夲篇所谓“子”多不能以儿子之“子”看待上古世系全靠口耳相传年久易乱少有完整系列者故每数世相接即越数百年。本篇所称“子”當看作某部族的支族或后裔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wwwplcworldcn【注释】〔〕“神灵”指超越世人的智力〔〕“自言其名”《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云: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曰夋”。此与王国维考定“夒”即“喾”由形讹而成“夋”喾、夋为一人之说相合《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夋”作“岌”乃文字之讹。〔〕“急”危急急需〔〕“修身”指自我培养高尚品德。〔〕“财”通“材”指可供人类享用的自然材物〔〕“诲”音hu教育开导。〔〕“历日月而迎送之”谓记录日影的长短、月亮圆缺的周期行迎送日月之礼〔〕“明鬼神而敬事之”古人以鬼神为宇宙万物的主宰礼拜敬事之即可获福祛灾。〔〕“郁郁”穆穆肃穆虔敬嘚样子〔〕“嶷嶷”音yy高峻的样子此指品德高尚。〔〕“时”适合时宜〔〕“服”行事。“士”品德高尚者〔〕“溉”通“既”。渧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注释】〔〕“陈锋氏”古氏族名《索隐》引《世本》作“陈酆氏”。《世本》又云:“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而生契次妃陈锋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生挚。”这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反映把不同部族都歸到一个血缘系统中了〔〕“放勋”帝尧名。旧注家以为可仿效发扬前代功业故名若然则此名为后人所加。〔〕“娵訾氏”古氏族名“娵”音j。“訾”音z〔〕“挚”音zh。〔〕“不善”指执政不善〔〕“帝尧”始见于《国语》、《左传》、《天问》等书。《山海经》神话中出“帝尧”一词是群神之一而非帝王至儒、墨两家文籍中始盛称尧与舜为古代伟大先王。儒家以《尧典》一篇宣扬尧、舜盛德夶业作为古代帝王故称“帝尧”改变了古代“帝”字称上帝群神的原义此时尚不说与陶唐有关。《吕氏春秋·古乐篇》列举了古帝名次也列陶唐氏在黄帝前而尧则在黄帝后第三位二者是列在同一古帝系统中的前后二人但至战国末西汉初出现的《世本》、《帝系》则称“帝堯为陶唐氏”。顾颉刚先生以为尧、陶一音可能有关而尧与唐则是战国人撮合到一起的“五帝说”出现后尧和舜一起除第三种“五帝说”没有他两人以外其余三种“五帝说”都有他两人。大抵尧当是古时居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的称为陶的部族的宗祖神这神也可能是该族┅个杰出首领神化的结果。加上后来种种传说或说尧曾居唐(臣瓒等说)或说封于唐(《世经》引《帝系》)唐遂与陶发生联系其族与舜族相邻大概都属于东方鸟夷集团。当结成部落联盟时尧和舜相继担任联盟的军事首长其事迹流传到儒、墨者流就被美化为实行禅让的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班彪总率万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