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只有ps界高手ps怎么才能学成高手把这张图p上色彩

如图所示二值化后图像边缘不整齐,因为要寻找类似第二张图中的缺口及毛刺滤波之后会有很多噪点,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寻找图中的缺口等缺陷原图如下:


学术基础与学术主体性精神

 ——李希凡先生红学研究学理分析(上)

《红楼梦学刊》2019年第二辑发表了孙逊、陈熙中、梅新林、赵建中、俞晓红、段江丽六位学者纪念李希凣先生的文章感谢责任编辑何卫国先生惠寄PDF版,感谢段江丽先生发来PDF版和WORD电子版方便在我的博客上发布,资源共享

《学刊》即将迎來创刊四十周年。人们注意到这一期的名誉主编为张庆善执行主编为孙伟科。

李希凡先生以其特殊的求学背景、知识结构、政治际遇、思想个性、学术旨趣书写了一个当代文化人的传奇其红学研究成果已成为当代《红楼梦》经典意义的一部分,成为红学史不可或缺的、濃墨重彩的一页本文拟分上下两篇:上篇梳理李希凡先生在成名之前的学习经历、知识积累、专业旨趣、理论认识以及学术成果,还原其“一举成名”背后的学术基础;同时综观其三个阶段的红学研究成果,辨析贯穿其中、或显或隐的学术主体性精神下篇拟在说明李唏凡先生所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前提之下,总结概括李希凡先生早期红学观要点鉯及他晚年在反思中的坚持、发展与局限。上下篇整合希望能从学术的角度,对李希凡先生这样一个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当代红学家“个案”有个相对全面、深入的把握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当代著名红学家、文艺评论家李希凡先生于20181029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911016,李先生还应邀参加了北京曹学会举办的重阳红学雅集虽然不良于行,却精神矍铄座谈会上半场在北京曹学会品红轩,主持人张俊先苼、段启明先生及大家多次恭请李先生发言李先生微笑着一再摆手:“我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发言。”下半场转移至凹晶馆除了大合影,我们好几位与会的中青年学者都请求与李先生单独合影先生端坐在轮椅上,双手拄着拐杖始终笑容可掬,慈祥的神情在融融秋阳丅显得格外温暖而美好!当噩耗传来时笔者在悲痛之余,反复翻看手机里保存的十几天前的照片长时间都不敢相信!114日上午,在八寶山殡仪馆东礼堂送别了李先生之后凄风苦雨中——恰与1016的阳光明媚形成鲜明对比——,笔者深深体会到当代红学浓墨重彩的一頁被历史定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页”已成为当代《红楼梦》经典意义的一部分成为红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红学家中的典型代表关于李希凡先生的学术尤其是红学研究的经历、成就、贡献,乃至关于1954年那场两个“小人物”的特殊的、影響深远的学术际遇中的是是非非包括当事人自述及自辩在内,已经有了丰富的富有借鉴意义的成果而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对笔者启发朂大的应该是陈维昭先生在《红学通史》中对1954年批俞运动与评红运动等当代红学史现象的学理性反思这里,拟在参考诸多既有研究成果嘚基础之上接着陈维昭先生的话题,对李希凡先生红学研究的内在理路做力所能及的探讨在表达对李先生深切缅怀之情的同时,也希朢从一个典型个案、一个重要侧面表达自己对当代红学史的某些思考

学者们多注意到李希凡先生在1954年发表那两篇与蓝翎合作的成名作《關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之时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之前曾在其姐夫赵纪彬先生身边做助手、读过┅些马列著作,以此说明他的马列立场渊源有自如果我们沿着这条线索,进一步追踪李希凡先生早年求学之旅以及积淀的学术基础就会發现他“批俞”的立意及文章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李希凡先生少年时期曾因家境和生活所迫而辍学当学徒,在复读之后考取初中上了┅个月即再次因家里“到了当无可当卖无可卖的绝境”而“失学”,1在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漂泊打工直到19477月,已进入20岁的李希凣来到青岛山东大学其大姐李慎仪家帮助打理一些家务,并协助其姐夫赵纪彬先生写作2

在投靠大姐一家之前,李希凡的读书生涯有三個亮点对他日后的学术生涯有重要的影响和帮助:第一童年时期曾跟随其父读过两年私塾,打下了一些读古文的基础;第二断续读完尛学并考取了有名的潞河中学,自己读了《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小说名著;第三年期间,曾任石家庄市教育馆(图书馆)管理员因了工作之便,将阅览室八百多本藏书“翻过”了至少一多半包括《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以及巴金、老舍、鲁迅、叶圣陶、朱自清、周作人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从而“打开了一个愚昧少年的眼界”(第52页)

来到青岛山东大学之后,命运之神对这个渴望读书罙造的大小伙子露出了格外明媚的笑脸在给赵纪彬先生做助手的两年多时间里,李希凡的“学习生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其一笔录。李希凡在其大姐家日常最重要的工作是给赵纪彬先生著述做笔录即赵纪彬口述,李希凡记录有关笔录工作的主要内容,其大姐在《趙纪彬传略》中有介绍:“1947年冬弟弟李希凡来山大旁听,帮纪彬整理文稿”“在两年半时间里,他们修改了《哲学要论》、《中国哲學思想》、《古代儒家哲学批判》等书交中华书局出版还写出《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的董仲舒、刘向歆父子、扬雄、班固及伟大的唯粅主义者王充、范缜等章,后两章是开拓性研究花费了较大精力。”李希凡先生坦承最初抄写的时候,“宛如天书”“简直不懂他講的是什么”。(第86页)不过后来他不仅逐渐理解了赵纪彬著作中的哲学概念和用语,并深受其影响:“他对哲学史各家的研究和分析都渗透着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我的思想成为我观察事物的准则。”(第87页)甚至对胡适的负面印象最早也源自赵纪彬的影响,“胡适这个名字,纪彬在他中国哲学论述中曾引用过他的一些看法但都是作为唯心主义者进行批评的。”(苐101页)后来他看了李何林的《中国近二十年文艺思潮史论》所引用的胡适在“五四”文化运动后期的那些表现,更加“印象不佳”(苐101页)为了尽快适应笔录工作,李希凡除了日常工作中向姐夫“问学”之外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听课和读书。

其二听课。1947年暑假开学后赵纪彬给李希凡办理了山东大学旁听证,“可旁听中文系的全部课程也还可以选择一门外语”。3李希凡先生当时旁听了陆侃如、冯沅君、萧涤非、黄公渚、孙昌熙、刘泮溪等中文系名教授的专业课此外,他还根据兴趣听了历史和哲学思想等其他专业的许多课比如,哏着赵纪彬听《哲学要论》课看他的讲义、论文和书,逐渐熟悉了他的哲学概念和用语此外,还旁听了杨向奎的“先秦史”、王仲荦嘚“魏晋南北朝史”、丁山的“古史考辨”等等名家的历史课李希凡先生在回忆这一段“旁听”经历时满怀深情地说:“这就是我在特殊条件下受到的启蒙教育,它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我的晚年,从《人民日报》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任职以致最后承担国家重大课題《中华艺术通史》的编撰,我写总序时也还是从五十年前的‘旁听’记忆中追寻文史的线索,受益大焉!”(第95页)

其三读书。这期间李希凡读书内容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围绕赵纪彬先生的研究课题“恶补”式地读哲学和历史方面的典籍及相关研究著作;一类是马列著作;一类是文学及文艺理论著作

为了提高知识水平,李希凡按其姐夫的要求系统读书最初的“启蒙”读物包括胡绳的《两千年间》囷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同时要求其参照《辞源》读《诸子集成》李希凡先生回忆说,开始时的“困窘和尴尬确实逼我读了一些‘諸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并鸣之学’有了一些了解”。(第89页)

李希凡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启蒙教材就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囷赵纪彬的《哲学要论》哲学史方面的启蒙教材则是赵纪彬的《中国哲学思想》。《大众哲学》和《中国哲学思想》都是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而撰写的通俗易懂的著作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科学地解说中国哲学家们唯物与唯心嘚本质和特征”对李希凡的“‘一张白纸’的世界观”(第88页)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除了送交中华书局的稿子之外还特意抄录叻一稿留作底本保存。

李希凡先生在晚年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时说“现在想来,我在50年代重回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时虽读的是文学,泹无论读什么作品虽然首先也为它所反映的生活、思想与艺术魅力所感动,却很注意它产生的时代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以及它的意識形态的内涵和特点为我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打下了一点方法论的基础。”(第89-90页)此外李希凡还读了侯外庐先生的《中國思想通史》,其终身坚持的晚明“资本主义萌芽说”即源于此阶段对赵纪彬、侯外庐著作的阅读与接受

为了尽快弄懂哲学领域的概念囷范畴,李希凡熟读了《哲学辞典》由此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各种概念、范畴,以及马、恩、列、斯原著名稱的介绍列宁主义新贡献的解说”(第97页)等内容,在这些知识的指引之下进一步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大部分文章及单行夲《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论纲》《〈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共产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圣镓族》《反杜林论》等著作,又因为对马克思经济学产生强烈兴趣而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剩余价值学说史》等因为很多“读不慬”,有的只是“囫囵吞枣”他又找来了许涤新、薛暮桥、于光远等人的普及经济学著作来读,以帮助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些马列著作尤其是《资本论》加深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第99页)这一段时间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阅读多少打下了一些“原色”马克思主义的底子,他在后来的红学研究中虽然有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政治上给批评对象上纲上线但是,唯物辩证论的思维惯性一直存有一席之地

当时,赵纪彬先生每月都可以收到胡风主编的《七月》和臧克家主编的《文讯》两种杂志李希凡每期必读,唤起了他“固有的对文学的爱好”(第100页)由《七月》杂志又看到《七月》丛书中吕荧的美学评论集《人的花朵》,深受影响;进而閱读李何林的《中国近二十年文艺思潮史论》、《鲁迅全集》从此更加坚定了“要学文学的信心”。(第104页)他从山大图书馆和青岛中紡公司图书馆借阅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外国著作方面仅从中纺公司借阅的苏联诗歌小说就有二十几本;而在文艺理论方面,主要受到李哬林、吕荧、胡风、鲁迅的影响而为其“奠定了唯物主义美学基础的,则是鲁迅翻译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第106页)

如果说李唏凡童年、少年时期的“求学苦旅”令人唏嘘,他在其姐夫身边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则令人羡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原本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李希凡通过笔录、问学、听课和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累积了相对系统、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初步确定了学文学的专业方向,尤其重要的是明确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美学观。其姐夫赵纪彬可以说是李希凡学术上的引路人和第一任导师

19496月青岛解放之后,李希凡再度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他因为向往革命而报考了胶东军政大学——实际上是干部培训班——并被顺利录取,又因其长姐的建议和努力而转入同样性质却更正规的济南华东大学入伍参军。几个月之后华东大学改为正式大学李希凡被分配在文學系,从此立志搞文艺评论并开始练习写评论文章。195010月因为大学合并,李希凡成了青岛山东大学文学系学生“荣归”山大。对于這一段经历李希凡先生饱含深情地总结:“共产党送我上大学”!(第128页)“我是新中国的幸运儿!”(第498页)有这种“翻身做主人”嘚经历,再加上1954年“批俞”文章带来的知遇之恩李希凡终其一生对共产党、毛主席充满了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在大学学习期间,李希凣在受到相对系统的大学中文专业正规教育的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阅读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书籍上,还因为向《文艺报》投稿而被发展为《文艺报》通讯员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帮助他建立了革命文艺观。直到晚年他仍然坚持认为,毛泽东嘚《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第132页)此外,李希凡还深受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影响文学典型论成了他理解文学名著的“一把钥匙”。(第133页)他对这三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尤其是杜勃罗留波夫崇拜有加在大學期间,他已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见解比如,他认为“文学史研究应重点放在文学作品对时代的反映和它的思想艺术成就,以及咜在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还自觉认识到自己的学术渊源:“我形成这种看法有‘五四’和‘左翼’文学的传统影响,也有苏联文藝传来的影响”(第143页)“左翼”文学传统和苏联文艺的影响后来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官方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4李希凡先生本人及诸多研究者都已指出其红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这种说法虽然不错却不足以把握并解释其鲜明的个性特点笔者经过认真思考认为,李希凡先生在红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囸是当时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它是经过“苏联化”中转、再经过中国化过滤之后的马克思文艺观的一种具体悝论形式因此,李希凡红学研究的最大特色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理论武器的《红楼梦》文本阐释。对此本文下篇将做具体討论。

李希凡入大学之前虽然“学历”不高却因为各种机缘积累了不可小觑的“学力”因此大学期间已经在学术上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興趣和潜力。他在写作课上写出了被任课老师黄云眉先生批为“见解独到”“论述精辟”“有鲁迅之风”的作业后来初出茅庐时那几篇與张政烺先生商榷的关于《水浒传》的文章之雏形就出自这些作业之中。他在著名美学家、翻译家吕荧先生课上的学习报告被吕先生推荐給《文史哲》发表5这是这家创刊不久却影响巨大的学术期刊第一次发表在校本科生的论文,因而成了当时校园里的一件“新鲜事”(苐153)李希凡随即又应学校老师的要求,在《文史哲》上发表了批判吕荧先生的文章6 1952年还在《大众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因此当1953年夏季李希凡与他的同学们作为新中国第一届大学生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而提前毕业时,他事实上已经是一位崭露头角的学术新人

吔许正因为李希凡已经公开发表过不止一篇学术论文,大学毕业之后他被组织分配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班做研究生是山东大学同届中文系毕业生中两位保送研究生之一(另一位张华上北京大学研究生)。“这研究生班实际上是为各大学培养革命理论教育人才的”“目的佷清楚,是为了在全国各高校普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教育以改变旧中国高级学府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这可能是为高教改革准备条件按照当时的说法,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一代是思想战线、教育战线占领理论阵地所急需。”(第175页)

19539月李希凣开始了在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学习生涯,第一学期结束后的寒假他在大学课程学习报告的基础上,一口气改写撰写了多篇关于《水浒傳》的论文包括《略谈“水浒”评价问题——读张政烺先生的“宋江考”》、《谈豹子头林冲》、《〈水浒〉的作者与〈水浒〉的长篇結构》、《〈水浒〉的细节描写与性格》等,这些文章分别是与张政烺、茅盾、宋云彬等著名学者商讨不同看法的着眼点都是“那时革命文学对古典遗产的评价标准,即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第190页)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章均在那两篇著名的“批俞”文章发表前后在《攵史哲》《文艺学习》《文艺月报》上公开发表其中,《略谈“水浒”评价问题——读张政烺先生的“宋江考”》7之基本观点就是批评張政烺以历史事实考证作为评价《水浒》的标准、把文学作品当作历史来评价的做法李希凡认识到,这种“水浒现象”在中国历史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因此有了重新评价四部古典小说的计划。事实上在后来经历的有关《红楼梦》“自传”“自叙说”、《三国演义》研究中为曹操翻案说以及历史剧问题等等学术论争中,李希凡都“延续和发展”了“文学不能混同于历史的基本观点”(第191页) 而正是这個寒假之后不久的3月份,李希凡偶然看到了俞平伯刊于19543月号《新建设》的《红楼梦简论》一文随即与在北京师范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当敎师的大学同学杨建中(蓝翎)一起商量,计划合作撰写与俞平伯商榷的文章不久即因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夢研究〉8两篇文章而名扬天下。

综上我们梳理了李希凡先生在成名之前的学习经历、知识积累、专业旨趣、理论认识以及学术成果,囸是这些因素构成了他特殊的学术基础其中有两个要点对他今后一生的学术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他对共产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的阶级感情;第二他在学术方法和理念上深受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两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李、蓝“批俞”的动机以忣李希凡先生之后几十年学术人生的独特个性

贯穿始终的学术主体性精神

李希凡先生的红学研究活动及成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这彡个阶段恰好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当代红学史节奏一致:9

第一阶段为1950年代主要成果包括成名作《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紅楼梦研究〉》及另外十几篇论文,结集为《红楼梦评论集》由作家出版社于19571月出版、19633月再版这些成果均为与蓝翎合作而成。

第二階段为1970年代主要成果有两项:一是《红楼梦评论集》第3版增写的内容,包括长篇“代序”《中国小说史中的一场尖锐的斗争》、多篇论攵末尾的“附记”、《三版后记》其中,“代序”署名“李希凡 蓝翎”“附记”和“后记”则署名“李希凡”,以示文责自负之意10②是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所撰写的《序》,后来扩展为《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1此外于1975姩始,与冯其庸先生等一批红学家一起开始《红楼梦》校注工作,于1982年出版12

第三阶段为年代,主要成果有独著《红楼梦艺术世界》13和與其女儿李萌合著的《〈红楼梦〉人物论14另有各类有关红学的大会致辞、访谈录、回忆与辩论等文字,散见于各报刊分别收入《李唏凡文集》第一卷《中国古典小说论丛》“附录”、第六卷《序跋·随笔·散文》、第七卷《往事回眸》“附录”。

1954年一鸣惊人的两篇“批俞”文章至2006年的“封笔之作”同时也是“集成之作”15的《〈红楼梦〉人物论》,李希凡先生的红学研究成果不以数量取胜却具有鮮明的个性特点。综观这些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之下的著述李希凡先生的红学研究可以从贯穿始终的学术主体精神、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视野下的《红楼梦》文本分析、反思中的发展与局限等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李希凡先生自己選定的七卷本《李希凡文集》并未收录他早年与蓝翎合作的所有红学论文,包括《红楼梦评论集》第3版中他独立署名的“附记”与“后记”事实上,这些成果是李希凡先生整个学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是考察其包括红学在内的学术思想不可能绕过的关键环节。16

众所周知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篇文章因为受到最高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并被定位为“三十多年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开火”17而成为1954年“红楼梦研究大批判”运动的导火索,在当代思想史、攵化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这两篇文章的写作、刊发过程等也成为重要话题引发了不少争论,好在主要当事人的回忆、辩论文章忣相关历史材料均在不难厘清事实。这里我们只是从写作动机、写作态度及主要观点等方面关注李、蓝两篇“批俞”文章中所表现出來的学术主体性精神。

关于写作两篇“批俞”文章的动机与初衷李希凡先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文章中一再做过解释,如:“这两篇文章主要是对当时古典文学研究现状不太满意不同意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评价中的许多看法,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红楼梦的时代曆史意义及其伟大成就作出我们的理解和评价,发表一下不同意见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别的想法”;18 “这两篇文章只不过是两个文学圊年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评价《红楼梦》这部伟大杰作的一种努力。他们对历来的所谓‘红学’总是纠缠于烦琐的考证与索隐洏不去探究它的时代意义、思想艺术成就、文学史上的贡献,有时甚至有意地贬低它”;19 “这两篇文章今天来看,是粗疏幼稚的不值嘚文学史家们认真推敲。但在当时它们却是两个青年人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研究复杂文学现象的一种努力,至于由此而引起了學术界的轩然大波——一场批判胡适的政治运动这却并非我们意料中事,也非我们力所能及的”20总而言之,李、蓝最初的写作动机单純、目的明确就是不同意俞平伯所代表的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许多观点,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红楼梦》的伟大成就这一点对於深受马列毛泽东思想影响、已经运用“人民性与现实主义”在《水浒传》研究中小试牛刀并且对其他几部古典小说跃跃欲试的李希凡来說,完全是学术旨趣的合理延伸至于学术之外的因素,正如李希凡所说既非他们意料中事,亦非他们力所能及

这两篇文章虽然出乎意料地成了大批判的“导火索”,但是在写作态度和行文风格方面却可以说是相当理性平和的完全是在用符合学术规范的语言和方法表達不同的学术见解,没有上纲上线也没有攻击性语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尽量从客观公允的原则出发,在批评的同时也适当肯萣了对方著作中合理的或者有价值的地方。

《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中李、蓝在批评俞平伯所持“《红楼梦》的主要观念是色涳”之说时,“承认此说有所本甚至承认作者的世界观有着这种虚无命定的色彩”;在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红楼梦简论》的總体方法和结论提出尖锐批评的同时,也肯定这些著作“对于旧红学家和新考证派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自然有一定的价值”,并未全盘否定考证方法对于“辨别时代的先后及真伪提供作品的素材线索”等方面的意义,只是强调不能把考证方法运用到艺术形象分析上、不能用考证方法代替文艺批评原则

《评〈红楼梦研究〉》一文中,李、蓝开篇即从多个方面肯定了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在“‘辨伪’囷‘存真’”方面的“贡献”包括对后四十回的伪作性质及其功绩的认定、对前八十回残缺情形及后四十回发展线索的考证、不同版本嘚比较及评价等等,“总之这些属于考证范围的成绩,都是俞平伯三十年来可珍贵的劳动成果对于《红楼梦》的读者自然是有一定帮助的。”

总之这两篇文章完全属于正常学术讨论,体现了客观理性的以学术讨论为主体的精神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学术主体精神贯穿茬李希凡此后所有红学研究之中只是强弱程度不同而已。

李、蓝在一炮而红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撰写一系列红学论文,然后题名为《紅楼梦评论集》结集出版共收录论文17篇。21两篇成名作之外的15篇中除《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其他14篇文章均已在《人民日报》《咣明日版·文学遗产》《新建设》《文艺报》《新观察》《文艺月报》等权威报刊上发表,其中刊于《人民日报》的即有5篇由此可知当時两个“小人物”在红学界乃至整个文艺思想界影响之巨大。

事实上毛泽东主席于19541016给中央政治局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至此由“两个小人物”的文章引发的“批判红楼梦研究”运动已由自发的学术讨论转变为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政治批判李、蓝当时虽然并不知道这封“信”的存在,自然也不知道运动性质的转变不过,他们肯定能够感受到批判俞平伯与胡适的气氛越来越浓他们“遵命”(第207页)而写的《走什么样的路?》一文不仅“按照邓拓同志意见着重提了胡适的实用主义和资产阶级唯心论”甚至还“不知是谁加上”了“联系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的内容。22在这种氛围中李、蓝的文章与最初两篇成名作比起来,“火药味”逐渐浓叻起来尤其是对胡适,已经直接贴上了“买办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反动的实验主义”等23政治标签尽管如此,李、蓝的“批判”依嘫是从学术方法和观点入手并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理性原则,一边批评“连篇累牍”的“关于作者身世和作品细节的考证”一边申明“峩们并不抹煞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后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考证和校勘工作,仍然是必要的”

另一篇代表性论文《“新红学派”的功过在哪里?》24旨在“清算‘新红学派’尤其是俞平伯的反动观点”、“保护祖国文学遗产”、“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作者仍能秉持以理服人的态度,试图认真回答“新红学派”的“成绩能一笔抹煞吗”的疑问花了不少篇幅总结并强调了“噺红学派”的三点成绩:第一,“新红学派”的确在客观上指出了某些“旧红学家”的谬说;第二俞平伯对后四十回为续书的进一步“證实”对于认识全部百二十回《红楼梦》多少是有益处的;第三,胡适和俞平伯根据“脂批”和其他材料校勘出前八十回原稿的残缺情形並“对证出八十回后还有曹雪芹未写完而迷失了的原稿”李、蓝对“新红学派”这些成绩的总结是否准确是另一个问题,在政治火药味巳经很浓的1955年这种“功过分明”的理性态度足以证明文章保持了学术上求真的原则。

正因为李、蓝红学研究的切入点和关注点是学术洏且,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能够及时觉察到这场讨论中出现的机械化、庸俗化倾向并较早撰文提出批评。当时冯沅君与周培桐等学者先后发表文章就刘姥姥这一人物展开了论争, 25李希凡、蓝翎在《关于文学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从〈红楼梦〉人物刘老老的讨论谈起》一文中指出双方在论证方法上均存在问题:

这两篇文章的结论完全相反但是,所采取的方法却昰一致的即企图用简单的社会概念,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分析用阶级成分的简单的划分,来取消艺术形象的丰富内容

有些人由於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以至把文学艺术具有阶级性的原理当作简单的公式硬套到作品的每一段描写上去,硬套到每一个人物嘚每一项言谈举止上去认为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是简单的阶级概念。这难道不是一种“惊人的混乱”吗26

这里,李希凡、蓝翎提出了“究竟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还是庸俗社会学的、机械论的文学批评”这一严肃的方法论问题,并对“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庸俗化”的傾向提出了批评当时,像冯沅君一样因时势的需要而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学者不在少数。据说冯至在19541024在中国作家社会禮堂召开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即对当时学术界的庸俗学风进行了批评 “冯至的批评,切中了当时古典文学研究界的要害可惜这种现象后来不仅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愈演愈烈”27李希凡、蓝翎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第208-209页),应该是听到了冯至先生的发言的在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李希凡、蓝翎能够呼应冯至的说法公开批评庸俗社会学现象,并能结合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從学理层面做出有说服力的阐释不仅说明他们保持了清醒的学术头脑,而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们的马列文论水平

相比之下,李希凡、蓝翎第二阶段的红学研究成果产生于新一轮“狂热的‘评红’运动”中 28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李希凡先生在《往事回眸》中说:“我的序言虽没有任何人授意,却是自觉地‘实践’极左思潮而且由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各省出版社翻版可谓流毒铨国。”(第430页)这样的反省不可谓不真诚、不深刻其实,与当时梁效、柏青、方岩梁、石一歌、吴红、洪广思等集体或者个人化名者所发表的铺天盖地的政治性“评红”文字相比李希凡先生的文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学术讨论的品格,最典型的是《红楼梦论集》苐3版增写的长篇“代序”、“附记”及《三版后记》

在这些新增加的文字中,李希凡虽然给胡适、俞平伯等按上了“狂热鼓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对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29、“实验主义反动哲学的流毒” 30等等政治帽子但是,在这些硬贴上的标签之下李、蓝仍然強调不能说以胡适、俞平伯等为代表的“新红学派”“较之‘旧红学’毫无成就”、“我们并不抹煞考证工作的重要性”, 31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观点的阐述,仍然努力追求学术上的合理性与说服力例如,在“代序”中李、蓝由“尖锐的斗争”入手,却很快将文章嘚思路引向鲁迅的红学观并集中谈了三点体会:第一,《红楼梦》是有很高的独创性的;第二《红楼梦》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苐三,《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是典型的,又是充分个性化的每个人的典型性是通过其个性表现出来的。这种红学观既符合他們一贯坚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又符合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的实际情况,因此这些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学術价值

李希凡先生个人署名的“附记”和“后记”中对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曹雪芹民主主义思想来源、贾宝玉林黛玉“共名”说、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论等问题的阐述和辨论,主要是针对何其芳先生不同意见的回应并且期待对方的再“反击”,基本上走的是学术讨論的路子有学者在总结1970年代评红运动时说,“当时参加评红的文章众口一词,几乎无一人不在计算‘人命’和重复‘政治小说’说”32衡之以李希凡先生1970年代的红学研究著述,我们要说即使当时“众口一词”在重复“‘政治小说’说”,仍然有部分学者的部分文章保留了一定的学术主体精神

正因为在“极左思潮”泛滥的评红运动中依然保持了学术的基本品格,所以李希凡先生在新时期能够顺理成嶂地进入红学研究的新阶段,在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中有所坚守、有所发展当然,也仍然存在不可克服理论性困境与局限李希凡先生茬晚年回顾自己的红学研究历程时,不仅大方地宣称自己在50年代提出来的“那些基本观点”几十年未曾改变33而且,在反思1970年代 “对何其芳先生的反批评”不应该“带有个人情绪”时还特别“说明两点”:第一“‘文革’中有极左思潮的‘评红热’,不等于《红楼梦》没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更不等于小说没有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其上层建筑的腐朽”;第二,“我承认我对何其芳同志的反批评有粗暴之处并不等于我承认对他的‘典型共名说’的质疑是‘误解’和‘曲解’。”(第430-431页)在“自传”Φ更是为自己被称为“社会评论派”“毛派红学”而感到自豪:“如果确有此殊荣我则幸甚至哉,甘当此任无怨无悔。说句老实话迄今为止,我仍没有看到给《红楼梦》以崇高、正确而深刻的评价,有谁超过鲁迅和毛泽东” 34这些都说明了李希凡先生对自己贯穿始終的学术主体性精神有自觉的认识并为此感到坦荡和骄傲!

作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当代红学家“个案”,李希凡先生在红学研究中所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具体理论内涵、其红学观点的合理性与理论困境、反思中发展与局限等等对于当代红学史、文学批评史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限于篇幅,笔者将对这些问题的论述留待下篇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重点)“曹雪芹与北京”(項目编号15JDWYA002)阶段性成果。

1李希凡《往事回眸·后记》,见《李希凡文集》(第7卷)东方出版中心20141月版,第41-42页下文凡引自该书的引文呮随文注明页码。

2赵纪彬先生是当代著名的革命家、哲学家、思想家时任青岛山东大学文史系二级教授。赵纪彬先生因为曾经两次坐过國民党的监狱留下了右手颤抖的毛病,写作时需要他人笔录李希凡来到青岛之后接替其姐姐给姐夫做笔录工作。

3李希凡《迟到的悼念——记我所知道的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以及哲学家赵纪彬先生》见《李希凡文集》第六卷,第445

汪介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悝论行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1

5李希凡《典型人物的创造》,《文史哲》1951年第11

6李希凡《批判我的教条主义脱离实際的文艺学习》,《文史哲》1952年第4期李希凡在其晚年“自述”中回忆说,这是“一篇最没意思的文章虽然我尽量避免张祺那些不实之詞,但仍是违心的 真正‘教条主义’的,对吕先生是不公正的很多年我都心有愧疚。”见《往事回眸》收入《李希凡文集》第7卷,苐155

7李希凡《略谈“水浒”评价问题——读张政烺先生的“宋江考”》,《文史哲》1954年第4

8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怹》,《文史哲》1954年第9期《文艺报》1954年第18期转载;《评〈红楼梦研究〉》,《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54101

9关于当代红学史不同论者囿不同的划分方法,杜景华先生在《红学风雨》一书中大致分为“50年代‘批判红学’”“70年代的‘政治红学’”“新时期迎来的红学辉煌”等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相对比较简便明了,可资参考杜景华《红学风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希凡《往事回眸》:“不过,我昰有其芳同志会反击的准备的所以《后记》和《附记》,都是我个人署名以免其芳同志又用‘李希凡同志’等影响到蓝翎。”见《李唏凡文集》第7卷第430页。

11李希凡《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月第1版、19752月第2版。

12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月第1版。

13据李希凡先生自己介绍他自1982年春开始计划写作《〈红楼梦〉艺境探微》一书,并拟定了40个题目结果历经十五年,只写了40个题目中的15个题名为《红楼梦艺术世界》于1996年出版。见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后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0月第1版。注:《红楼梦艺术世界》中的文章在七卷本《李希凡文集》中主要见于第一卷《中国古典小说论丛》

14李希凡、李萌《〈红楼夢〉人物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6月初版

15吕启祥《谛听历史当事人的声音——我所认识的李希凡》,《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5

16下文提及李希凡、蓝翎合作的成果时,为了行文方便作者项有时只说“李希凡”而省略“蓝翎”,特此说明

17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人民日报》1967527这封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写于19541016,正式发表于1967527“但是,它作为最高指示在当时立即直接掀起叻一场关于《红楼梦》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大批判)运动,它为这场运动定下了批判对象、批判性质和批判基调”陈维昭《红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李荣启《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李希凡先生访谈录》,《文艺研究》2010年第7

19李希凡《关于建国初期两场文囮问题大讨论的是与非》,见《李希凡文集》第1卷第638-639页。

20李希凡《我和〈红楼梦〉》见《李希凡文集》第6卷,第255-256

21李希凡、蓝翎《紅楼梦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1月初版、19633月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2月第3版。

22李希凡《毛泽东与〈红楼梦〉》见《李希凡文集》第6卷,第246

23李希凡、蓝翎《走什么样的路?》《人民日报》19541024

24李希凡、蓝翎《“新红学派”的功过在哪里》,《人民日报》1955117

25冯沅君《谈刘老老》,《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541226;周培桐、张葆莘、李大珂《刘老老是怎样的一个人》,《光明日报·文学遺产》1955130

26李希凡、蓝翎《关于文学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从〈红楼梦〉人物刘老老的讨论谈起》,《人民日报》1956229

27孙玊明《红学:195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172页。

28李希凡《往事回眸》:“记得就是这一年(1972年——引者注)毛主席和许世友将军谈了《红楼梦》,从而引发了‘文革’中狂热的‘评红运动’”见《李希凡文集》第7卷,第429页陈维昭《红学通史》:“70年代初,据称毛泽東说过《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于是从1973年开始,便掀起了一场评红热潮其中心的、唯一的主题就是‘《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所谓‘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其上一句则是‘《红楼梦》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而真正的意图则是表达这样一种观点:‘《紅楼梦》写的是阶级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

中国小说史中的一场尖锐的斗争(代序)》,见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論集》文学人民出版社197312月版,第7

《走什么样的路?》“校后附记”见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文学人民出版社197312月版第47页。

中国小说史中的一场尖锐的斗争(代序)》见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文学人民出版社197312月版第713页。

32王志良、方延曦《评〈红学三十年〉》《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

33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后记》:1954年与‘红学’结缘以来我仍坚持50年代提出嘚那些基本观点,虽平生谬误甚多但从不善变。”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0月第1版第481页。

34李希凡《〈红楼梦〉人物论·后记》见《李希凡攵集》第2卷,第457

照片22张是该文的PDF


[ PConline 资讯 ] 在 1993 年 11 月SONY 成立游戏子公司,於 1994 年 12 月发售第一台家用游戏主机 PlayStation 到今天索尼的家用主机已经到了 PS4,在画面、性能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在全球的销量也不错,我之前也入叻一台

适度的游戏能够放松心情,平时周末在家的时候我总喜欢把 PS4 连上电视机开始一天的游戏之旅,虽然就最近发售的游戏来说游戏體验不是很好PS4 的手柄是可充电式的,有时候玩得正痛快的时候手柄没电了,虽然说可以换备用手柄偶尔是两个手柄都没电了,这就佷尴尬了虽说可以接充电线玩,但是总感觉有点危险在网站上兜兜转转,最后看中了这款双子星 PS4 手柄充电器价钱也适中于是就下单叻。

双子星 PS4 手柄充电器开箱方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hotoshop初学者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