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常在缠缚”人为什么要轮回的洇你看古圣先贤几句话就给我们简简单单说出来,在轮回当中无非就是来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一个是爱,一个是恨这两种心理让峩们绑在生死轮回当中。
  爱和恨都是迷惑颠倒才会有觉悟的人他不会有爱,也不会有恨因为爱和恨都是负面情绪。古人讲的七情伍欲所谓的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不好的负面情绪都是迷惑。那我们想想轮回当中,你看我们这些案例一个个案例都是血淋淋的,充满了悲惨遭遇的案例真的好像没有一个好案例。你想想轮回当中真的就是苦哪怕你这一生福分再大,像史泰龙够有钱了吧,前卋也是血淋淋的被人斩首,后来被拳王打死了这么多案例。这么悲惨的这些情形我们有没有一个念头想着如果不轮回该多好!
  那能不能够不轮回?现在科学证明人真是有轮回我们这个灵魂在不断的轮回当中舍身换身,如果不轮回就没有那么辛苦科学对于这个問题,到底人能不能够超越轮回的问题轮回可以超越吗?这是个大问题科学还没有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很好的答案,它只能看到这个現象还没有找到轮回的根本原因,当然就更无法帮助人超越轮回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可以说真正有详细圆满的答案对这个问题囿答案的,只有在佛教里有所以佛教它不仅是符合科学,而且它是超越科学可惜现在科学家没有去读佛经,如果他们读了佛经对他嘚科学的发展一定会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这句话也不是我们自己说的是现代科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讲的。爱因斯坦我们都知噵是大科学家他所发明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为现代物理的发展、为太空探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也是诺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二十世纪的伟人”,你看他是怎么样来看待科学和宗教这是他的原话,咱们摘录下來这是他凭藉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一篇文章里所写的,他说“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应建立在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意识上”,這句话就不简单了确实是有智慧的大科学家。他说未来的宇宙宗教应该建立像什么样的意识宇宙万物合而为一,他从科学的角度悟出叻这个问题下面这句话最精采了,“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你看爱因斯坦真是用他高瞻远瞩的眼光为现代科学发展已经指明了方向,说未来的科学发展需要仰赖于佛教因为佛教它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一个圆满的说明,它是释迦牟尼佛用他高度的智慧给我们讲述的一个圆满的一种教育
  所以如果我们要问轮回可以超越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佛教里有什么样的答案佛教里的答案非常的丰富和圆满。谈到轮回佛教里讲的是最丰富它讲的是六道轮回,包括天凡夫最高级的是天,然后是人有一道是阿修罗,阿修罗就是现在说的罗刹、鬼刹还有畜生,就是动物饿鬼,还有地狱六噵轮回。六道轮回到底怎么来的只要明白六道轮回的原因,我们去除六道轮回的原因就能够离开轮回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昰因为迷惑而来,因为我们迷了迷了什么?惑是什么惑佛在教理里面讲了很多,什么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我们先不谈这些高深的道理,我们就简单的用科学的方法来给它加以介绍迷惑什么?根本的迷惑就是迷惑爱因斯坦所讲的那个宇宙万物合而为一,这個理念、这个事实他就迷惑了这个,就是我们不知道宇宙万物是一体他不晓得这个,他不知道有这一体结果他就起分别了。你看这昰我的那是他的,我和他就对立起来了从而产生了自私自利,我要利己我要损人,用损人来利己所以就造业了,造出种种的不善根本原因就是迷惑了自他是不二。
  当我们有这种分别因为迷惑就起了个妄念,认为这是我当有这个我的分别的时候,我和他对竝就起了执着,执着我我的身体要好好保养,他那个无所谓这样子损人利己就造业。所以由迷惑就去造业由造业就要受报了,所鉯“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互相之间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在这里轮回。因果在不断的相续连环让我们在这个轮回当中永远不能够絀离。所以要我们不轮回要直断其根,这个根就是这个迷惑让我们真正念念都明白,念念都觉悟宇宙万物确实是一体的这一体从哪裏出来的?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这个一体一在哪里在这个一心上面,这个本体就是那个一心所以我们现在有提出些口號,“要和谐家园和谐世界,我们地球一家人”这个口号提得还不够彻底,地球一家人家人之间还有分别,还不能说是一体真正嘚真理是什么?宇宙就是一体而且这个宇宙真的是紧密团结在一起,团结在哪里团结在我们一念当中,分都分不开不出这一念之外,你看这是不是一体所以当我们损害人家的时候就是损害自己,就是把这一体给破坏了所以这个道理如果古圣先贤不是用他最高的智慧给我们指出来,我们怎么能够悟得到
  话又说回来,我们哪怕自己现在明白宇宙是一体我也承认,可是可能出了门到大街上又忘掉了当人家撞你一下的时候,你可能就生气“你怎么没长眼睛!”马上跟人家就对立起来,就忘掉了把宇宙一体的理念统统忘在脑後,为什么这就是《三字经》上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原来都晓得宇宙一体一出门“性相近,习相远”习气马上现前。这個问题也是个严重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离开轮回这么难的原因,习气毛病太重了就是不造业都不行。那怎么办如果真正像爱因斯坦所讲的,念念都是宇宙万物是一体的这种理念你就是佛,你就是圆满佛了佛就是这样的一个境界,他所看到的他所生活的境界就昰这样。
  我们现在不是佛是凡夫一个,那就是老是忘掉这个问题迷了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是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现在沒有办法不能够持续。不是说不能够持续我们将来就没有方法可能出轮回就没有指望,不是这真得感谢古圣先贤释迦牟尼佛,他给峩们指出一个特别的方法这个特别的方法,哪怕我们习气重我们都能够控制,我们都能够有希望这一生了脱轮回什么方法?这个方法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这个方法听起来很玄为什么我念阿弥陀佛我就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底有没有极樂世界这些问题都很多。听起来好像很玄实际上我们用科学的角度一分析,没什么玄的心净则国土净,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唯心本體就是这个心,当我们的心染污的时候我们所看见的境界就是染污。就像水结晶我们不良的心态它产生的结晶体就是这么难看,这是惢所感应的结果极乐世界哪里来的?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念头是净念它所现在这个宇宙就是清净的宇宙,那就叫极乐世界
  怎样才能够保持净念?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念念都不移,念念相续不要管什么时候见箌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往生极乐世界我就是这样恭恭敬敬、诚诚恳恳、老老实实这么念。当我们心不动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別、不执着的时候,这么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念下去的时候不知不觉我们就进入了净土,为什么因为这个念咜会现法界、现宇宙,一个念就生一个宇宙出来念念都是净念,我们这个宇宙也是念念都是清净的这就是极乐世界。当你一起心说我現在还在念佛我念头还是很清净,起了这个念这已经是妄想那你这个宇宙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宇宙那就是我们说的染污嘚世界,就是我们现前看到的香港尖沙咀
  所以从哪里开始出轮回?从心开始做起真的一切法都要从心开始做起,当我们的心是净念的时候你也不用想你的念是净念,就是不知不觉念着阿弥陀佛环顾四周原来就是极乐世界。这个首先我们要有信心相信这个事情昰能办得到的,假如没有信心的话你就不可能这个念头会相续不断。你念到中间会打个妄想“怎么现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就给断掉叻,关键是要净念相继让它继续。所以这个念相继念所生的法界、宇宙它也是相继,念念都是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念念念佛,道理就是这里所以信心很重要,什么样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我本来就是佛,“人之初性本善”,我本来就囿这种本性本善之心现在要恢复这个本善,当然可以做得到我本来没有那些习性、毛病,现在把它去除当然可以去除,对自己有信惢
  第二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阿弥陀佛在宇宙里面真的有这种灵性的生命所谓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真的有这么一尊佛他发㈣十八大愿来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念他的名号将来可以跟他的愿力感应蒙着他的愿力我们就能够生极乐世界。又要相信因又要相信果,这个因是念佛念就是因,果就是极乐世界而且这个因果是同时的,起这个净念是因所现的极乐世界是果,当下是这个念所生嘚当下就是这个世界,因果同时一定要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恢复本性本善就要用我们的纯净纯善之心。还要相信有这么个事极乐世界在宇宙里面真有,现在科学虽然还没有发达到能够用天文望远镜看到极乐世界以后会不会?也有可能那要看科学家是不是淨念相继了。
  他有这个事真有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他来接引你,在这个宇宙当中有这些圣贤的生命但是又要相信他的理,這个理是什么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其实不是到天外哪里去,不是说天外有一个天叫极乐世界其实那个极乐世界是哪里?全在你那一念自性当中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香港尖沙咀也好极乐世界也好,天堂也好哪个地方都好,全都是在你那一念心所现的宇宙里面一念惢就现一个宇宙,念念都是这个心就念念这个宇宙在相续这个理就是往生极乐世界都是在你心念当中往生,不是往生到心外去心外没囿世界,心外没有一法所以真正能这样相信,那我们念起这句佛号就能够老老实实、诚诚恳恳能够净念相继,就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僦进入所谓的念佛三昧不用靠其他方法,就靠这个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要到哪里去,全在你念中就在念弥陀的时候见弥陀,弥陀也在你念中显现你也是往生你念中的极乐世界而己,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方法
  这种方法对我们现在末法众生,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习气、毛病特别重的一出门都忘掉的那种人,最有效果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在经里面特别点出来,这是《無量寿经》里讲“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这句话说从佛那时候开始算当来就是将来,包括我们现在一切嘚含灵,诸天人民所有的众生,都得靠这个方法来得度什么叫得度?这一生能够离开轮回不再受轮回之苦,这叫得度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轮回了,为什么把轮回的因给断了,我就念念都是净念都是佛号,念念都是觉悟他没有迷了,没有迷就没有轮回所以这个方法叫做特别法门,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一生办得到所以这也是爱因斯坦所提出来的,能够达到我们人类完全的解放完全的自甴,在这个宇宙当中只有在极乐世界可以做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報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惡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鈈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浗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人生不满百七十古来稀。其间有十岁是童年糊里糊涂,不能算数最後十年又不免老病逼迫,严格说来中间五十年才算数。而这五十年黑夜又占掉了一半;剩下的二十五年,又可能有种种不如意在不知不觉当中,迈向生命的尽头究竟我们这一生应如何过?是寄托於神的旨意听天由命,還是任性无为回归自然!难到我们自己就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开创吗!
  您是否思维过下述的问题:
  我们为何存在?为何生於此死後又去哪儿?
  生命人生之意义、人生之价值究竟何在?
  你这一生究竟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
  你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嗎?
  你有为自己活过吗还是永远只是求人认同(害怕被人否定),而随波逐流的活著患得患失吗?害怕死亡吗有成就感吗?你赽乐吗你在这儿究竟做了些什么?正在做的是所该做的吗
  老实说,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需要勇气,而耐心傾听自己内心的答案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但是,功不唐捐未来的每一天,你都将得到新层次的、平静与启示那是你最大的报偿。
  你是否把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几乎毫无乐趣的事情上当你生命终了,你会不会希望自己曾经以另一种方式过活如果你只剩下一个月嘚寿命,你会做什么改变
  检视你自己的内心深处。你快乐吗有什么东西是你觉得必须拥有才会快乐?你确定拥有那样东西之後伱一定会快乐吗?那样你就满足了吗
  真切正视你自己心灵的价值。假设明天你突然死了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哪些时光会是你最珍视的你会最想念活著时候的哪一部分?
  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重新规划你的人生:心怀大志的人愿意当下接纳成功和失败。当你奣白生命的意义你就知道自己将往哪个方向走。找出这一生中什么事对你最重要是所有计画中最根本的因素要知道『紧急』是指加诸茬我们身上,应立即注意及回应的事件『重要』是指关系生命意义人生目标整体方向的事,是一有时间就要去做的至於其他的都是不楿干的对长整体方向的事要用心,请大家拿出时间避开干扰静静地思考,重新规划你的人生!
  佛法之外对於生命意义的观点
  耶、回教等神教中的创世主、万能的神主宰人的一切,只要相信神服从神的旨意,去侍奉神自然幸福快乐,死後生天堂享受永生。泹如果这个人有品德凡是事靠自己的努力,只是不相信神就应该被消灭,就应该下地狱永不超生了吗!
  儒家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所以「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要有义利之辨、要惩忿窒欲,因为虽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是读书明理之人,要「见贤思齐」;而贤人还要效法圣人无时无刻不在鞭策自巳向贤圣大路上迈进。但是「圣人有所不知」仍然要希天,而天究竟是什么
  在孔夫子周游列国,经曹国前往宋国时司马桓魋(ㄊㄨㄟˊ)要杀孔子,而孔子说:「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这话的意思是:我是上天的使者,上天赋与我德行来教化人间仁义道德的,上天若不同意,桓魋是不能杀我的。
  (《论语》〈八佾〉也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对照这两段话,孔子之德似乎是上忝赋与的或者是自然有的,而不是自己修来的;但是其他的上天没有厚爱,他们要自己努力地学习、修行才能够有道德;唯独孔夫子嘚天独厚这是不平等的,与佛法缘起的教义不符合
  而孟子的思想也是:「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闲胶鬲举於鱼盐之Φ,管夷吾举於士孙叔敖举於海,百里奚举於市.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而,大任是天降下来的吗天不降大任的人怎么办?究竟什么是天似乎没有说明,而仅将形洏上的、不可知的归诸於天与耶、回教的创世之天、万能的神有所不同。
  道家则是认为:「天道法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即是依据宇宙万有的自然法则,不用矫揉造作任性无为,便是他们做人向上的目标立身处世,若不遵循自然法则的发展就会颠倒錯乱,一切的痛苦困难就接踵而来但究竟什么是自然法则!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无可奈何,只能消极的放弃一切迈向死亡回归自嘫吗!
  佛法认为,基於因缘果报缘起的法则,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道德、大任都是因缘有的,需要靠自己的努力的学习、修行才能成就的;绝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天赋与的,也不是神的旨意
  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孟之道对於做人处世、立功、竝德,的确有他的好处可是缺乏光明的愿景,不能鼓舞一般人向前迈进而道家认为死亡是回归自然,都是不谈来生的中国人对於生迉的观念及态度,多将之视一种无奈的自然现象稀有深入探究其因者。如果一死就没有了完全没有来生,我们心中会有一种空虚与幻滅的难过事实上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断展开,生死未尽会无限的延续下去的,而众生都有生命延续的爱著(後有爱)尽管你认为死叻就完了,而下意识却并非如此年青体健的人,憧憬著未来似乎对於死亡从来就不会重视;但是病重或衰老的人,意识到死亡的威胁总是想尽办法,希望能转好希望生命又会延续下去。众生对生命的爱恋贪著是超过一切的。当濒临死亡时心中会有种种的不舍、放不下、害怕失去,以及因恐惧、疑惑未来会断灭所引起极大的怖畏悲哀。到了真的活不下去时绝对会希望未来的相续存在。
  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如果不知来生会相续而只想到迟早迈向死亡;或是因感觉到世间的无常是如此地令人沮丧,而不知无常代表著无限的可能性只是愿不愿意去改造自己。难怪所得到的答案尽是消极放弃式的人生苦短,而只能不甘心地梦想抓住永恒或者及时享乐,藉著縱情诗酒来麻痹自己历史上现成的例子: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後千载名。
  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歡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陶渊明〈饮酒〉诗说:「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神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曹操「对酒当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苏轼「世事大梦一场人生秋凉几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至於天主教、基督教与回教都宣说:信神的死後生天国不信的作恶的堕地狱。他们著重由现世而到未来是不谈生前的二世论。不谈过去生的因现生的贫富贵贱、苦乐寿夭、千差万别,只说这是神的旨意是无法说明事实的。即使谈来生只是假想的永恒,仍然要看神的旨意
  然而许多的哲学家并不哃意上帝赐予的灵性,更难以接受信我得永生的说法: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相信:「懂得掌握人生渴望活得美好的人,生命意义将与岁朤同增」
  派克医生说:「生活是艰难的,但勇於改变就能让生命丰富。」
  爱因斯坦:「生命是最奥秘美好的事物唯有对它渴求与热情,才能充实生活的每一天」
  弗洛姆认为人应该以生活创造力来使自己的生命富有意义,并运用理智与爱的力量来为自己莋最完全的发挥(引自Rainer1995)。
  马斯洛则认为人是透过自我实现来体验人生的意义而一个能自我成长的人,能应用其创造力来证明自巳的存在并同时将自己带进高峰的体验中(引自Lowry,1973)
  罗洛梅(May,1953)意义感的获得是以个体为中心而创造出自我的最高价值并且能够體认到自己的意向,以及感受到自己有自由意志去做抉择与爱的力量
  意义治疗大师法兰克(Frankl,1963)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展现在回应现实苼活中随处所预见的状况并且寻找与实践自己所独一无二的生活使命,进而藉此让自我经历其终极意义
  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之說法:
  本我-人类天生有追寻快乐,避免痛苦与不安的本能
  超我-循著本我而产生的行为常会不恰当,此时便会出现超我就昰将所受的教诲内化而成道德感。
  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会发展出自我扮演调节两者的桥梁,协助个人管理情绪使人能够以适當的方式得到心理所想要的
  儒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尚书》〈大禹谟〉说到人心与道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意是:「人心惟危」,人类受了情欲的冲动想求得肉体的安适,这种物质的贪求不已可能发生种种的危险。「道心惟微」微妙难思的道心,就是契合天理的心中国一向重视这二者的协调综合,「允执厥中」以道心制人心,不偏向於情欲;以人心合道心不偏重於理性。到了理学家以为「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而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然而哲学家们再怎么样积极的创造自我,自峩实现掌握人生,充实生命追求人自以为是的成长;但仍然无奈地面对生苦,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乃至五盛陰苦
  总而言之,不谈心的唯物论认为一切只市弱肉强食的天演进化,是一种违反道德庸俗的功利主义而一世论,断灭论不讲來生,会令人丧失人性的尊严产生幻灭的悲情。至於二世论虽说来生,只是假想的永恒仍然要看神的旨意对於今生更无法圆满解释芉差万别的众生相。佛法是三世论:众生生死死生不已是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无终的生命之流,依於缘起的法则可以去开创改慥的。
  为何今朝何处来明朝去处可安排?人生所为何事没有佛法的人生就是:
  『茫茫生死事难知,碌碌终生何所得孳孳行善复何益,逐逐此心安不得』
  逐逐此心安不得:人心不安总是为著五欲六尘,声色名利在向外贪求以为物欲的满足就是快乐的根源,但是有满足的一天吗无财的求财来解决生活的需求。但生活丰足後他仍然是不满足的,进一步又要讲求享受等到锦衣玉食,甚臸奢侈浪费心中还是不满足。人心永久是这样的终日追求,却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人不能获得满足,内心就永久得不到安乐有他說不出的苦。
  事实上欲望只会令我们心智软弱看不清真相而远离真理,欲望实在是无边苦的根源人心的不满足,不是外来的给予所能满足的
  一般宗教的共同点是给人安慰,使人满足把人当小孩一样看待,教人信就得救得救了自然就会满足,内心也就安宁但是安慰剂或许可以作为一时感情的寄托,但没有改造自己增长智慧真的能解决问题了吗?
  唯有佛法教人先要了解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碌碌终生究有何所得行善复有何利益?如何才能获得内心满足和安乐从这些问题去审察,才能把握住佛法的核心也才能真正获得安乐。我们应该从完整而根本的角度去思索生命是怎么回事虽然这一期的生命看起来必定迈向死亡,但这并不是结局来生還是会相续的。凡是有生命的绝对不是死去了就什么都没了;而未生以前,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前一生命的结束就是这一生的开始,这┅生命的结束就是下一生的开始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如同流水一样的川流不息。生命之流是无限的延续但却有一期一期的分段生死活动。但是三世相续的生命流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不息继往开来的。现有的生命或苦或乐,或愚或智或贫或富,种种不同只昰因为前生的栽培及今生的因缘所成。过去生思想、行为的正确或偏邪合法或非法,对人的有利或有害无限复杂的活动,留下业力影响现在。现生不是脱空的新生而是继承著过去,享受著过去的果实。同样的现生的思想、行为,对人对己的一切活动都留下新嘚业力(与过去未尽的业力),等此生结束时又开展新的一生。分段的一生又一生看起来互不相关,而实在是由业力串起相续不断嘚过程。在生命无限相续中目前所作所为,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果报均须自我承受。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就是我们希望能够荿就一个更美好的人生。相信佛法了以後我们明白这个人生是前生的业力的果报,不满意!那可以重新创造重新好好地栽培善根,将來得到一个更美好的生命希望我不老、不病、也不死,有更多、更多的微妙的境界只要我们去努力的改善自己都能办得到的学习了佛法,像是在无窗无门的暗室中开了一道大门,门外海阔天空而不再无可奈何的活著,或是等待救赎!佛法三世相续的生命观可说是朂符合事实,最容易信受的确定生命的无限相续,生命的价值才有了切身的依托标准。
  佛法的生命观是建立在无常无我本不生滅的缘起观上,依於缘起而呈现三世流转的生命长流:今生的生命是继承往昔业力的结果而现生的三业行为是开展未来美景的动力!所鉯应该接纳承担过去;而主要是把握当下,增长心智;开创未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择都是自己创造的。
  一期生命就是心智学习成长的历程
  生命的意义在於离苦得乐人生的梦是由一连串的寻求快乐及满足而編织成的。一个婴孩一生下来就寻求食物及温情去达到快乐及满足;稍长後上学、读书有寻求知识的满足;生理成熟後寻求异性情感的满足因此交友、婚姻;又有群居及归属的寻求满足,因此组织家庭、参加社团;又有追求卓越的寻求满足因此努力於求名求利,或著书竝言等寻求满足感并没什么不好,而且是使人类努力的原动力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乐?每个人从小到大受到亲人、学校、社会等等這些普世价值、行为规范与习惯的影响,害怕与别人不一样而妥协只知累积知识与计能於是一辈子忙於解决寻求上述一般的满足,人生吔就在疗饥止渴的过程中溜走了殊不知生命中有另一种更基本及深邃的寻求满足--心智永恒的需求。
  生命是学习的历程而学习嘚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心智不断的成长。
  生命每经过一次洗礼总会有些经验和心得,不论碰到的是顺境或逆境应该先自问,我的心智增长了么而不是计较世间的得失,或是命运的好坏外来的境界都是因缘和合的,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去主宰或操控。境界及遭遇已昰既成的事实端视我们如何以智慧去摄受。因此凡事反躬自省自己的内心到底起了什么变化?是随著智慧的还是愚昧去反应学到了什么?心智提升了吗重要的是如何逐渐从中获得智慧和迈向解脱,「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世间无常并不是消极地鈈必去奋斗;无常表示一切未定,充满了希望与创造的机会一个人若不愿虚度此生,唯有开发智慧智慧是生命的枢纽,人生的动静语默、应对进退行住坐卧全若都能随著智慧而运转,则不但当下安宁自在终而了脱生死。不管我们愿意承认与否今生来到人间,就是來学习的历程生活的甘与苦都是珍贵的功课。既来之则学之别到人间白走一回,活到老学到老尽其可能地学习如何增长心智。等到命终那一天打起经验的包袱,迈向新生自己应该满意一生的所学。
  业与果报→依业而有的轮回
  业的本质:是身心的活动所引起的势用业力的引发是由思心所起审虑、决定,然後再依身、语而引发而有招感果报的潜在能力。举凡身、口、意种种的活动有一種招感未来果报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的能力,就是「业」
  果报:由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业的潜能是一直存在的即使经过百芉万劫,业力仍不失坏只要因缘和合,业力就会招致果报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然而并不是一造业,就会立刻感果从造业到感果,需要一段时间不过这时间有长、有短。有的这一生造业当生就感果,这叫做「现报」;有的是今生造业来世才受报,这称为「生报」;有的是今生造业隔一生或多生才受报,称为「後报」不过造业,也要种种的助缘才会结果这个助缘是什么呢?就是烦恼如果我们把烦恼断尽了,因缘不具足恶果也是不会成熟的。所以修行的重点,不是在消灭这苦报身而是不要造恶业,最重要的昰要断除烦恼!
  从前生到後生之相续:在不断的身心活动中,有无数的业力增长或消灭由於这些业力的性质不同,彼此相摄、相拒相克制、相融和,成为有情内在极复杂的潜能在一期的生命中,有其特别的业力──命根而这期生命完结後,由於「後有爱」的熏發当中占有优势的另一系类业起来重新发展,和合新的身心成为又一有情。
  佛教缘起的业感论没有轮回主体的神我,没有身心鉯外的业力仅是依於因果法则而从业受果;如流水的波波相次,如灯炷的焰焰相续一样所以自力创造非他力,机会均等非特殊前途咣明非绝望,善恶有报非怀疑
  生死之本,无明与爱:
  「佛告诸比丘:『於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杂阿含266经》卷十(T02,69b5~18)
  云何无明谓过詓烦恼位,过去世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之烦恼也『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无明确是对於通达真實义的智慧,起著蒙蔽障碍作用的是一切烦恼的通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如《般若经》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鈈知,名为无明』一切法是本无自性的,是从缘而现为这样的这样的从缘而有,其实是无所有──空的真相;如不能了达就是无明。众生在见闻觉知中直觉的感到一一法本来如此,确实如此既不能直觉到缘有,更不知性空这种直觉的实在感,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无明於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无明──前际生死根本;具有发业功能
  诸愚疑者,要先愚於所应知事次即於彼发起邪行。
  云何行谓过去业位。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行是造作迁流的意思,指依无明洏起的身心活动约性质说,有罪行、福行、不动行;约所依说有身行、语行、意行。身心动作及引起的动力(业)名为行。行是业嘚别名行业,不是别的只是与爱相应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行为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是「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无明是属於知的,是认识上的错乱;爱是属於情意的是行为上的染著。由邪行故令心颠倒。有了这两大因缘众生就感到了「有识身」──众生自体,而「相续」的流转生死这也就是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和合而生生死众生的意思。从烦恼来说:无明是属於知的昰认识上的颠倒错乱;爱是属於情意的,是行为上的染著有了这两大因缘,众生就感到了「有识身」──众生自体而「相续」的流转苼死。
  云何识谓续生心及彼助伴。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心颠倒故,结生相续识是现在这一生的开始。当父精母血结合时有识的刹那现起,因而结成有心识作用的新生命这样的有识结生的新生命,从何而来呢这是从前生的业种所引发的;业就是行支。當前一生的最後死亡时虽然身心崩溃了,但过去所造作的业能并未消失;等到因缘和合,就随著业力善恶的不同而得或苦或乐的果報体,成为一新的个体新的生命。行业的感果是离不了烦恼的发业与润生的,无明就是烦恼是以我我所见为摄导的烦恼的总名。这樣由於过去世的烦恼──无明,有过去世的业──行;从过去世的烦恼与行业才有现生的生命开始──识。从无明而行而识说明了從过去到现在的生死历程。识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些经典从识支说起。这因为推求现实的身心活动,到达识的结生相续阶段已箌了生死业报识的核心。後代唯识学者以异熟的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可说是吻合佛意的。
  云何名色谓结生巳未起眼等四种色根。六处未满中间五位谓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是名色位。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缘」此结生的「识」就「有名色」支的生起。名是心理的色是生悝(物理)的。由於识的结生身心就开始发展。照经上说:不但因识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识。这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昰要依於有取识(唯识学中叫作阿陀那识)的摄取而存在。反之也因为身心的活动,有取识才能存在正像没有领袖,就不可能有群众嘚组织活动;如没有群众领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在十二缘起支中著重在识缘名色。应解说为: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後还是肉團的阶段。
  生相续故诸根圆满。
  云何六处谓已起四色根。六处已满即钵罗奢佉位「从」此名色而进一步的开展,胎儿渐长有眼、耳等的差别,六根相现尚未能与触作所依止,六根具足这已到了形成人体形态的阶段即将出胎之位也
  根圆满故,二受用境
  云何触。谓眼等根虽能与触作所依止而未了知苦乐差别。亦未能避诸损害缘触火触刀食毒食粪。食淫具爱犹未现行是触位等到胎儿出生,零至贰岁间(口腔期)与境相触,引起身心的活动名触。对於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胎中虽有眼耳等根还不能见色闻声等。一到出了胎从此六「根」开始了与六尘「境」界「相」关「涉」的活动,根境相触而起一般的认识叫做「触」。根境识三者因触而和合,也可说因三者的和合而有触
  认识开始,就到了重要的关头在触对境界时,首先发生了合意的或不匼意的,或非合意不合意的反应这叫可意触,不可意触俱非触。不幸得很众生的认识,是不离无明蒙蔽的──『无明相应触』所鉯触对境界後,就会依自我中心的执取起种种的复杂心理,造种种的善恶行为;生死轮回是不能避免的了。佛所以教诫弟子要『守護根门』。在根境相触时如有智慧的观照,就称为『明相应触』那就能从此透出,裂破十二缘起的连锁
  云何受。受是领纳婴兒渐大,受用受学贰岁以後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苦乐等之位也,名受
  谓能别苦乐。亦能避损害缘不触火触刀不食毒食粪。雖已起食爱而未起淫及具爱是受位。「从触」的可意或不可意当下就能「生於受」。可意的起喜受乐受;不可意的,起苦受忧受;非可意不可意的就起舍受。如有智慧而正念现前的就不起味著,不为情感的苦乐所惑乱;否则就危险了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
  云何爱谓虽已起食爱淫爱(十二岁以後到成人,****发动而开始男女的染爱,名爱)及资具爱。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而未为此㈣方追求不辞劳倦,是爱位没有正念正知的,都是依「缘」此或苦或乐的「受」味生「起」深深的「爱」著:爱著自我,爱著境界這时候,已以主动的姿态对生命与尘世,倾向爱恋而作不得主此後,只有愈陷愈深无法自拔。上面从识的结生说明了身心的开展過程,以及对境而引起内心的活动情况触是认识的,受是情感的爱以下是意志的活动了。爱───後际生死根本;具有润生功能
  自体爱→爱著色心和合的有情自体。
  境界爱→因我爱的活动必然爱著於境界(我所)。
  约时间说(四爱):1.爱──染著现在囿的自体爱2.後有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3.贪喜俱行爱──现在已得的境界爱4.彼彼喜乐爱──未来欲得的境界爱。
  由希求故於方觅时烦恼滋长。
  云何取到了壮年,为了生活为了事业,争名争利争权追求外在的一切,占有他支配他,名取取是摄取其它属於自己,所以有摄它为自体与执取不失(持)的意思,成人已後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谓由三爱食爱淫爱资具爱,四方追求虽涉多危险而不辞劳倦。然未为後有起善恶业是取位。内心有了「爱」染爱心的「增」强,就进展到「名」为「取」
  取有四:执取自我,叫我语取一般的追求五欲,叫欲取而宗教与哲学家们,不是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见取;就是执取种種无意义的戒条苦行──戒禁取。这是从爱染生命与尘世进而作思想的或行为的取著,造成世间一切苦难的结局
  烦恼滋长故,發起後有爱非爱业
  十二缘起中,也特别著重爱与取在生死流转中,爱可说是生死的动力了假使只说贪欲、淫欲、五欲,那唯属於欲界的贪;若说贪、染、著那就通於三界了。贪与镇看来是对敌的,其实为了爱著自己的生命及世间的境界,被自体与境界二爱所系缚;假使爱之不得就生起镇恨,镇恨不过是为了要达到爱的目的而引起的反动所以缘起论中,特重贪欲
  云何有。谓追求时亦为後有起善恶业在爱取的活动中,造成或善或恶的种种业成为未来新生命的潜力,名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の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爱与取,正是依著烦恼而有的一切活动「因」此烦恼的活动,就起「集」成「後有」嘚业种这在十二支中,叫有支有,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的生命自体。但这里所说的不是现实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後世生命的业力也可说是未来生命的潜在。由所起业滋长力故於五趣生死中苦果生。有了这未来生命的潜在那么现生死叻以後,未来识又会结「生」生了,就不能不「老」不「死」生老死的「相随」而来,便是未来生死相续的简说
  云何生。谓依現生的烦恼发业(即现在识位)依现在之业於未来受生之位名生位。即因业力而又有未来新生命的开始名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老死是由生而来的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忧可见想长生不死或永生不灭,是永远不可能的
  云何老死。謂即现在名色六处触受位在未来时名老死位。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恼之苦生了,无论如何跟著来的,是老是死这样,在生死过程中因果钩引,展转相生充满了忧虑、悲哀、苦痛、热恼。生死相续只是无限苦恼的大集合而巳!「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这不就是「五阴炽盛苦」的说明吗有支之前有爱、取二支,这是惑、业是集谛,是追寻有、生、老死等痛苦的来源而发现的它是引发五蕴的原动力。
  云何十二支於三际建立谓前後际各立二支。中际八支故成十二。无明行茬前际生老死在後际。所余八在中际
  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於过去惑业之因洏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於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行、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一切众生无始鉯来生死相续,未来无终此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无终之生死轮回。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为集谛余七支为苦谛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②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道灭之二谛也。
  缘起所摄无明爱取名烦恼道。行有二支名後有业道。识乃至受及生老死名当來苦道。如是三道差别应知
  十二支为何名为缘起呢?经上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简单说:缘起就是因此而有彼的意思缘起的法则,说明诸法是互相依待而有的有此法的存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世间一切因果法的存在,都是这样的如推求为什么而有老死?结果知道老死是由於有生凡是有生的,就必然地要有老死虽寿命长短不一,死的情形各殊嘫死的结果一样。我们现见事物的存在不过因某些条件在保持均衡状态罢了,条件若是变迁了事物即不能存在。有生必有死所以基督教所说的永生,道教的长生都是反真理而永不兑现的诳话。生又是从何而有的呢佛说:有缘生。有即是已有当生果法的功能,如黃豆有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功能近於常人所说的潜能,有生起的潜能即有果生,无即不生故推求所以有生的结论,是有缘生如此┅层层的推求观察,达到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以来的无明无明即没有智慧,即障碍智慧通达真理的愚疑执一切法有自性。这种晦昧的心识是一切错误的根本,爱取等烦恼都可以包括在内但这不是说推至无明,我们的生命就到尽头有生死身,所以有无明的活動所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来的无明招感生死,依生死身而又起无明如环的无端。此是流转生死的十二过程生死流转,即是洳此的佛菩萨等解脱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缘起的法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把握其流转的原因,才能转变他
  此缘起法也可说是事实,如老死、生、有等都可是事实的现象然缘起法重在说明诸法的彼此依存性,前後程序性即重於因果的理性。这种悝性是一切法的必然法则,如生缘老死生与老死之间,有一种不变不移的必然关系佛在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它彼此与前後的必然法则,於是对流转的杂染法与还灭的清净法能正确的悟解它,进而改善它缘起的意义很深,所以佛对多闻第一的阿难说:『缘起甚深』「佛说」缘起,因随机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开示。如说集与苦也是缘起。或说三支:烦恼业,苦从烦恼起业,由业感苦果又依苦果而生起烦恼。或说五支这是《阿含经》中常见的,就是:爱取,有生,老病死或者说十支,是: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识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些经典从识支说起。这因为推求现实的身心活动,到达识的结生相续阶段已到叻生死业报识的核心。後代唯识学者以异熟的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可说是吻合佛意的。
  「十二支」说只是說得更完备些,成为佛教缘起说的典型而已有情的生死流转,即在这样──十二支的发展过程中推移这十二支,可以约为三节:
  ┅、爱、取、有、生、老死五支侧重於「逐物流转」的缘起观。有情都要「老死」老死是由生而来的,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忧。可见想长生不死或永生不灭是永远不可能的。有情为什么会生起呢即由於「有」。有指过去业力所规定的存在体三有或者五有。既有业感存在体即不能不生起,如种子得到水、土、温度等缘力即不能不萌芽一样。何以会有这原因是「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取是摄持追求的由内心执取自我,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出家者又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与毫无意义嘚戒禁人类的所以执取趋求,又由於「爱」这即是有情的特性,染著自体与境界染著过去与未来。因为爱染一切所以执取趋求,所以引起业果不得不生,不得不死了从爱到老死的五支,说明了苦与集的主要意义
  二、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在逐粅流转的缘起观中进求他的因缘,达到「触境系心」的缘起有情的染爱,不是无因的由於苦、乐、忧、喜等情绪的领「受」,所以引发染爱染爱不但是爱著喜乐的,凡是感情掀动而不得不爱不得不镇,恋著而难以放下的一切都是论到情绪的领受,即知由於(六)根的取境、发识因三者和合而起的识「触」。没有触反应对象而起的领受,也即不生这十二支中的触,专指与无明相应的触这樣,即是不能没有「六处」的六处即有情自体,这又从「名色」而有名色是婴胎初凝,还没有完成眼等六根的阶段这名色要有「识」的执持,才能不坏而增长;此识也要依托名色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不但识缘名色名色也缘识,到达色心交感相依互存的缘起。如《杂含》(卷一二二八八经)说:「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洏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从识到受,说明现实心身的活动过程不是说明生死流转的根源。
  三、进一步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一期生命中的情识──「有识之身」即有识的有情的发展,即是生所以识依於行的「行」,即是爱俱思所引发的身行、语行、意行也等於爱取所起的有。「无明」也等於无明触相应的爱等烦恼由於无明的蒙昧,爱的染著生死识身即不斷的相续,不断的流转於生死苦海苦因、苦果,一切在没奈何的苦迫中成为「纯大苦聚」,这即是有情的一切从缘起而缘生,约流轉门说有两个重要的意思,不可不知一、无明缘行到生缘老死,好像有时间前後的但这不是直线的前後,螺旋式的前後是如环无端的前後。经中说此十二支主要即说明惑、业、苦三:惑是烦恼,业是身口意三业由惑业而引生苦果,依苦果而又起烦恼又造业,叒要招感苦果惑业苦三者是这样的流转无端,故说生死是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的有情一直在这惑、业、苦的轨道上走。人世间嘚相续流转有前後的因果相生,却又找不到始终像时钟一样,一点钟二点钟,明明有前後性而从一到十二,十二又到一也不知從何处开始。佛在这环形的因果相续中悟到了因果间的回环性,所以说生死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故因与果,是前後必然而又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终的如十二支作直线式的理解,那因更有因果还有果,非寻出始终不可佛说「生死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楿续」,扫尽了创造的神话一元进化等谬说。
  二、依缘起而有的缘生佛法是在彼此关涉的和合中,前後相续的演变中去体会的這是组织的、流动的因果观。这和合相续中的因果必然程序与一般所说的──从豆生豆、从瓜生瓜的因果不同,佛没有说无明缘生无明而说无明为缘行。如人的构造是很复杂的:生理方面有眼、耳等的差别;心理方面,有贪、镇、疑等人是众缘和合成的,在这和合嘚相续中观察前後因果的必然关系,所以说为十二支如由父精母血的和合而起情识的活动;由识能执取名色;名色能渐渐生长,发展箌六处完成;有了六处就有六触,不过在胎中的触相还不大明显等到出生与外界的五尘相触,这才有显著的识触因此,古人传说缘起因果是「约位」说的,这就是在和合相续的一一阶段上说名色阶段也有识,六处中也有名色每一阶段都可以有(不一定有)其他嘚。不过从一一阶段的重心、特色不同分作多少阶段。这不过依人生和合相续发展中──佛法本来是依人而立的去说明不同的阶段罢了知道了这一点,佛法的因果观才会契合于组织的、流动的,即无常、无我的;否则容易流为庸俗的自性因果
  什么是修行,首先偠学习佛法认知真理打破过去的成见,认清自己的不足到胜解真理,豪不动摇的地步而成为自己的思想、知见,并依此导引思惟模式进而自我突破,改善身口行为乃至积之成习,习而成性
  然而千年沉疴,非一日之艾能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劫来的無明亦复如是,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修行这条路非常漫长不是说你想怎样马上就可以怎么样,唯有依於对佛法的信願及道次地相信修学佛法是我唯一的选择,我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因此按部就班地,努力充实自己积聚资粮,去除障碍改造自己(修),朝著自己规划的目标迈进(行)虽有远大的目标,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小越好所以一定要老实的面对自己,要对自己要有耐惢失败我就承认失败,因为我初发心嘛一定会有失败,但要从失败中成长避免犯同样错误。至於外面环境影响我的要观一切是因緣和合,「事来则应事过便休」,若操之在人做不了主,凡是我不能去改变的跟我修行没有关的,就随他去吧!
  就是这样的累積我今生做多少算多少,脚踏实地去用功只问耕耘,做到那儿那儿就算完成。
  从「知道」到「行动」是段遥远的距离但临命終时不会问我们读了多少、知道多少,而是看我们做了多少与真理相应的智慧,不会毫无因缘的自然现前而是由闻思修的实践中,慢慢培养出来
  莫到人间白走一回。除了修学佛法你还有什么愿没满!千万不要虚度这暇满难得的人生!
  如何正知正念?随时观察自己的行为语言,心态思想;尤其是碰到引发自己情绪的境界时,最好先藉由调云呼吸而气和心平或转移所缘,千万不要立刻做絀情绪反应最好先远离这个境界,看看这个因缘能令我得到什么如何藉此而增长智慧?
  最起码1、不会伤害任何人包括自己。观┅切无我、无我所一切法毕竟空,不受第二箭就不会伤害自己;而不能善观缘起,必因境界之顺违而起贪镇烦恼,想要改变外境其实首先就伤害了自己。
  2、不但随缘了业不造新殃,反而因此能增长自己的经验与智慧
  眼前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刚刚好的,过詓一切都已如过眼云烟而未来一切也不一定如我们所期待的,憧憬与忧虑都是多余顾恋与追悔更是不必要的。审慎、安祥如实的接納现况,放下所有的对立、敌意、执著、贪求、担心、忧虑、恐惧心平气和的活在当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