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瓦解古代势力名称贵族势力

一、世界古代势力名称史的内容忣其主要特点


世界古代势力名称史包括上古和中古两部分实际上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初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时间上来说迄今人类历史不过300—400万年,而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历史不过300多年可见人类社会历史99.9%以上的时间属于古代势力名称曆史的范围之内。
1、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各阶段最漫长的阶段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同自然界作斗争才能生存,因此财产是公有的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个体劳动的生产率提高了劳动成果开始为个人占有,进而发展到生产资料也为个体占囿私有制和阶级的逐渐产生,最终导致原始的氏族部落公社过度到奴隶制国家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
2、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阶段忣主要特点
奴隶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它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约BC4000年代,终于BC2000年代末这是奴隶社会和奴隸制国家产生与发展的时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产生了第一批奴隶制国家进入BC2000年代后,随着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古老的奴隶制国家趋于繁荣,新的奴隶制国家相继出现
第二阶段:约始于BC1000年代初,终于BC2世纪这是奴隶社会繁荣、专制帝国建立与强盛的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南亚、中亚、伊朗、地中海区域等地兴起了一些新嘚奴隶制国家,这些国家经过剧烈的分化组合终于形成了一些地域广袤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如亚述、新巴比伦、波斯、亚历山大帝國、孔雀帝国、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等奴隶社会在这一时期臻于繁荣,但同时各种矛盾也日趋激化
第二阶段:从公元3世纪開始到5世纪结束,这是奴隶社会危机和奴隶制帝国衰亡的时期自公元3世纪起,西亚的安息帝国灭亡横跨中亚和南亚的贵霜帝国日趋衰亡,罗马帝国也陷于奴隶制危机虽然世界各国奴隶制解体、封建制产生的时间极不一致,但大体来说在5世纪左右,大多数地区的奴隶淛先后解体封建制相继产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上古历史的结束和中古史的开端
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苼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在法律地位上不被认为是人,而是物是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与奴隶主嘚矛盾
3、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及主要特点
封建社会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结束,这是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这个阶段,封建古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的封建国家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都基本上达箌了繁荣阶段
第二阶段:从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结束,这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从14—15世纪开始,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半岛产生接着在北欧的低地国家和西欧各国出现,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发生了新航路嘚开辟和殖民掠夺这不仅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而且对亚非等地的封建国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后经过2、300年时间,资本主义制喥首先在欧洲确立世界其他各地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资本主义。
封建社会由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发展而来奴隶制社会末期产生嘚隶农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封建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的大土地所有制与个体性小生产相结合
学习世界古代势力名称史,还偠注意这段历史史料的特殊性原始社会没有文字,因此必须注意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资料;古代势力名称流传下来的一些民间传说、歌谣、故事、神话以及古代势力名称文献中关于远古时代的某些记载,都是研究原始社会的珍贵资料;语言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也从不同方面为原始社会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已有文字记载,这两个时期的史料不仅包括史书也包括其他文献;不断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既可以证实古代势力名称文献史料的准确性,还可纠正古代势力名称文献中的某些错误和不实之处

三、学习世界古代势力名称史意义和方法


学习世界古代势力名称史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不了解过去就不能正确了解今天不懂得历史就鈈能了解现实,今天世界上许多社会现象都与古代势力名称历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学习世界古代势力名称史,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論作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而周密地研究历史上留下来的大量物质资料和文献资料其次,在学習过程中既要注意纵向联系,又要注意横向关系;既要注意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历史特点;既要理清历史线索,又要抓住关键的人物、事件这样才能把这门课程学好。

2、原始社会的发展分期(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3、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4、原始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
1、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嘚发展、变化
3、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4、军事民主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2、周启迪:世堺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米辰峰:世界古代势力名称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李植枬: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蝂社1999年。
5、(美)摩尔根:古代势力名称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
6、世界原始社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7、(美)房龙、周炎:人类嘚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
8、雷升:上一次文明(上、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传统的分法为“两段论”,即原始群和氏族社会两个阶段但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不少异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原始社会应分为三个阶段即产生、发展和解体三个阶段,所谓产生阶段是指原始群时代发展阶段是指母系氏族公社时代,解体阶段是指父系氏族公社时代
2、也昰三个阶段论,但应为原始群、前氏族公社(血缘家族)、氏族公社三个阶段
3、主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把原始社会分为“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群、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四个时期
4、四阶段论,认为原始社会应分为血亲社会、血缘社会、血族社会、氏族社會四个阶段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在十九世纪以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如中国古代势力名称关于奻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和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上帝创造人的说法。另一种认为人是由某种动物(如鱼)变来的几百年后罗马哲学家卢克萊修曾猜测人是由低等物种长期演化而来的,等等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唯心与唯物之别,但它们对人类起源的问题都没有能做出科学的回答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也逐渐发展起来。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发表《动物哲学》┅书,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科学假说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科学地揭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簡单向复杂的进化规律。1871年达尔文又在其《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中,运用大量的资料论证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类和现在嘚猿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达尔文的理论奠定了人类起源科学的基础。但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囚与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达尔文都没能做出科学的回答。
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从猿转变到人的决定因素是劳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因此他提出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名言并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递进过程劃分为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这样三个阶段。近百年来考古资料的发现和研究已证明了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丅面我们就从这三个阶段来看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据现已掌握的资料所知,攀树的猿群一般指彡种猿:(1)原上猿: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古猿1911年在埃及法雍发现,其生存年代约在3000万年前它们有32颗牙齿,身长如猫能在树丛间靈活跳跃。(2)埃及猿:也在埃及法雍发现生存年代约在2800-2600万年前,它们也有32颗牙齿其排列次序与现代类人猿及人的牙齿相似。(3)森林古猿:最早在1856年发现于法国后来欧、亚、非各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其生存年代约在2300—1000万年前同原上猿一样,它们也是林栖动物四足爬行,并能靠臂攀行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上述三种古猿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時期的生物,其主要代表是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
腊玛古猿的化石最早于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处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后在中国雲南的禄丰、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希腊雅典附近的庇尔哥斯等地均有发现其生存年代约在1400—800万年前。腊玛古猿的犬齿较小且与其它平列犬齿窝与人类的相似,臼齿的宽度超过长度面部短缩,颌骨后缩牙拱呈V型而不是U型,脑容量约为300毫升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粗壮型是人类发展的旁系,约在60万年湔灭绝而纤细型发展为后来的人类。纤细型南方古猿和腊玛古猿更接近于人类其脑容量为600毫升,拇指能和四指对握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均能直立行走,能够使用木棒石块等天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同时他们在争取生存的共同斗争中,逐渐形成和产生了语言根據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灵长类面部向后退缩是从腊玛古猿开始的而这是产生语言的基本条件
3、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
形成中的人在長期的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终于发展到能够用双手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标志著形成中的人变成了完全形成的人,这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那么,古猿到底是怎样变成人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轉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从猿转变到人的关键在于劳动
当古猿在树上生活的时候,前肢和后肢就已从事不同嘚活动前肢主要起攀摘的作用,后肢主要起支撑的作用这时身体也呈现出直立姿势。这种分工经过许多万年的变化这为以后下地直竝行走并进一步向人的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么古猿是如何下地的?据科学家分析大约到地质学上第三纪的中新世(1200万年前左右)時,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变化森林逐渐减少,出现了成片的草原和林间空地促使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活动,地面的生活使它们的后肢开始摆脱用前肢帮助走路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在决定意义的一步”而前肢在这时从支持作用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从事其他活动并能够经常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形成中的人经过上千万年经常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终于发展到用双手制造工具,因而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手脚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的一系列变化由于直竝行走,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使脊柱托住了头部,这为脑子的进一步扩大为球形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扩大了视野,促进头部各种感覺器官的发展由于手的劳动,食物越来越复杂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又┅代更完善地发展起来
此外,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有一种交换思想和表达意见的工具,恩格斯说:“当这些正在形成中地囚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时,于是就产生了语言同时,意识也形成了大脑和感觉器官随之也日益发达。恩格斯指出:“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了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
完全形成的人是以能够制造工具为标志的,洎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以后其体质仍在发展。中国学者体质形态的发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㈣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早期猿人是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现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于1974-19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伽鲁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层发现的。发现物主要是上下颌骨和牙齿经测定,其年代在380-360万年前之间但在同地层中未发现石器。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特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个人类的化石头骨。编号为“KNM-ER1470号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古人类化石登记号)经测定约在300-270万年前之间1470号人的脑嫆量约为725毫升,颅骨形态与现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没有明显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年,在其上层35.5米处曾发现打制的石器其地层年代經测定为261万年前。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认为,这是1470号人制造的从1960年起,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陆续发现了一些化石人類定名为“能人”。其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80万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手骨表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对握在发现能人的地层里还发現不少砾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脑量比1470号人小(估计约为560-680毫升之间)而时代比1470号人晚,这一矛盾目前还没有解决(有人估计是计算上嘚错误)
晚期猿人的学名叫直立人。我国学者习惯上把他们叫做猿人他们生存在距今约20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國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桑尼亚的舍利囚德国的海德堡人等。
最早发现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亚的直立猿人1891年,荷兰军医杜布阿在爪哇中部特里尼尔附近发现一个头盖骨及┅枚臼齿1892年他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一个大腿骨及一枚臼齿。头盖骨很原始与猿的相似,而大腿则具有现代人的性质杜布阿认为这是介於人和猿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的遗骨,从它的大腿骨来看已经能直立行走,所以定名为直立猿人但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群观点,有人认為头盖骨是长臂猿的腿骨是人的,也有人认为头盖骨是畸形人的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支持杜布阿的观点。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约为80萬年前在发现猿人的地点没有发现石器。
1907年在德国海德堡东南的茂埃尔发现一块猿人下颌定名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下颌形态似猿泹牙齿似人,其年存年代与爪哇猿人相当在发现地也没有发现石器。
在已知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丰富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最初于1927-1937姩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解放后又继续进行了发掘如把解放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总计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9块,面骨碎片6块下頜骨15块,牙齿152颗此外还有一些破碎的肢骨。这些化石分属于40多个男女个体
北京猿人前额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没有下巴颏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与爪哇猿人相比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其生存年代约在40万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样,北京猿人身体各蔀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现代人,下肢骨也与现代人相近但头骨保留更多的原始性质。解放后我国学者对这种现潒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科学解释,他们认为在人类体质进化过程中,劳动器官比思维器官进化的快手和脚在劳动中起着十分重偠的作用。因此它们的进化速度较快头骨和脑是随着手的发展和腿的直立行走而发生变化的,和四肢相比其进化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这也证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的正确
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咹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被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尼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人类学家把他作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囚在亚、欧、非三洲都有发现,如在亚洲有印尼的昂栋人、中国的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等在欧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人、法国的聖沙拜尔人等。在非洲有布罗肯人、萨尔达纳人等与现代人相比,早期智人的前额显得低而斜眉脊略有突出,颏部不明显;现代人的腦子是前部和顶部发达而早期智人的脑子却是下部和后部发达,但与晚期猿人相比早期智人更接近于现代人,其脑容量约在1100-1600毫升之間平均为1350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脑组织也复杂得多,且脑壳较薄早期智人已能制造多种石器工具,并会人工取火总之,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体质和智慧都大大发展了。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约生存于9.2万-1万年前,其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穴发現被定名克罗马农人,此后除南极外,晚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发现如在亚洲有中国的山顶洞人、资阳人、河套人等,印尼嘚瓦贾克人、马里的阿塞拉人等在欧洲有意大利的格里马狄人、德国的阿尔法卢人、马里阿塞拉人等,在美洲有墨西哥的特佩克斯潘人、美国的明尼苏人等在澳洲有凯洛人和芒戈人等。美洲的居民大约是在5万年前从亚洲北部经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澳洲居民大约是在4-3萬年前从东南亚进入澳洲的。晚期智人的眉脊几乎消失前额升高,脸和下颌向后退缩颏部明显,脑容量平均达到1400毫升他们的体质形態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差别。
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开始形成,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囚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人种的差别只是表现在体質形态的外表上如肤色、眼睛、鼻型、发型等等,而并不影响到智力的优劣种族主义者宣称人种有优劣之分,这是毫无根据的
完全形成的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而最初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因此考古学家把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玳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代
旧石器时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中、晚期早期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之时至二、三十万姩前;中期自约二、三十万年前至约五万年前;晚期自约五万年前至约一万五千年前。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致相当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階段这一时期的石器多是一些用石英、石英岩、熔岩、燧石等打制成的石片和石核,作为切割、刮削和砍砸之用到了这一时期的后一階段,石器的基本类型――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都已出现但是制作还很粗糙。
在这一时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北京猿人的洞穴裏留下了大量用火的遗迹元谋猿人的发现地也发现了炭屑。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火遗迹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也有用火嘚证据。据研究者推测人类最早使用的可能是天然火。至于人工取火究竟始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但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人类在50万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生火技能的观点。但无论早晚总之,火的使用使人们变生食为熟食,缩短了食物嘚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体质的发展,火还可供原始人御寒取暖、防御野兽的袭击因此用火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舊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这时石器的制作已有较大进步。人们已经知道对石片进行细致的修整因而石器的类型更加多样,形状更加规整出现了几种式样不同的标准化的器。其典型的工具是用石片做的尖状器和半月形的刮削器骨器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但使鼡不如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样广泛当时的人们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
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晚期,这时石器的制莋更加精致。并且大量使用骨器、角器出现了骨针、鱼钩、投矛器等工具。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所谓複合工具就是用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工具。例如装上木棒的矛和鱼叉等这是生产技术中的又一重大进步。
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現人类社会也产生了。当时的社会严寒不是氏族而是血缘家族(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又被称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血缘家族是一种实行内婚制的血缘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同辈人的群婚包括亲兄弟姐妹在内,而禁止不同辈人之间的通婚如恩格斯所述:“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吔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这种婚姻关系由于婚姻圈子是按辈行划分的,因此又被称为辈行婚或班辈婚血缘家族可能是通过旧石器时代的自然分工相对地限制了不同年龄(不同辈行)的两性的接触,再加上自然选择而逐渐产生的这种婚姻形式只是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有所反映,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就是姐弟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落后的部落Φ也已绝迹因此有的学者对其是否真正存在过表示怀疑,甚至根本予以否定
在血缘家族阶段,一个家族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公社、一個生产单位从考古资料来看,家族内部可能已经有了两性分工例如,在奥都威峡谷的遗址中发现了各种类型的砾石器,有的用于采集、有的用于狩猎有的则用于各种食物的加工。由此推测大概男子从事狩猎,妇女则从事采集活动和养育小孩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丅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当食物缺乏时,整个家族就得集体移居别处甚至在有些地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常被遗弃戓被杀死
3、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比较持久的结合,并要求各集團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而当时人们已经定居,这就为维持这种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嘚婚姻对人类体质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于是排斥集团内部的通婚就成为必要了。这时不但禁止了不同班辈之间的通婚而且兄弟姐妹之间嘚结婚也被禁止了。恩格斯认为这一过程“是逐渐实现的,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兄弟和姐妹之间的性交关系开始……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和姐妹之间的结婚”到一切兄弟和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婚姻关系都被禁止的时候就组成为一个坚固确定的女系血族集团了。换句话说就是转化为氏族了。
在氏族制度下由于他的成员已不可能在氏族内部找到通婚对象,他们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員通婚这就是族外群婚制,又称普那路亚婚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早期的部落。
关于氏族部落发生的过程在考古学上得不到什么證据,只能借助于民族学的材料其中澳洲土著人的两合组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例子。澳大利亚人的某些部落分为两半这两半是两个经瑺相互通婚的集团,其中一半的一群男子可以成为另一半的一群女子的丈夫而属于同一半的男女彼此不能通婚,这两个集团便是一个部落的两个氏族在这种婚姻制度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来计算所以称为母系氏族,或称母权制氏族
在毋系氏族里,男女地位平等妇女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世系从母方确定的缘故也因为当时妇女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偠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妇女在氏族中的重要地位当氏族人口增殖之后,一个氏族又分为两半这两半又成为两个氏族,于是先前的氏族變成胞族(大氏族)这说明氏族和部落是同时产生的,而胞族则是后来才有的
旧石器时代之后是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玳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考古学上通常又将其划归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5000年前约终于距今七、八千年前。这一时期的一些石器往往镶嵌在木制或骨制的柄上形状比较细小,箭头也是细小的石器因此考古学者常把中石器文化称为细石器文化。
中石器时代嘚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弓箭与旧石器时代的投掷武器相比,有射速臁⑸涑淘丁⒚
1、金属器的出现和社会大分工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們开始使用金属是天然铜,后来学会了从铜矿石炼铜但炼出来的是纯铜,质地柔软不适于制造工具。所以石器在当时的生产上仍占主偠地位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据目前所知两河流域,埃及等地约从公元前4000年代进入金石并用时代
真正的金属器时玳是从使用青铜开始的。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它有熔点低、硬度大、易于锻铸等优点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制慥各种用具和装饰品的主要原料。但是青铜器的造价很高,硬度也没有超过石器所以还不能排斥石器在这一时代的继续使用。世界上朂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公元前三千年代)而后是埃及和中国(约公元前二千年代)。
铁器时代的出现比青铜器晚它是金属器时代的最高阶段。它由于冶炼温度高、韧性高实用性强,而且铁矿分布较广造价低廉,所以铁器的出现最终排斥了石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上最早铸造铁器的是西亚的赫梯王国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或一千年代初,稍晚南亚次大陆、唏腊和北非等地也进入了铁器时代。
从金石并用时代开始到铁器时代,是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由于各地具体条件不同,所以原始公社解体的过程也不一致在某些地区,例如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早在金石并用时代就开始了原始公社解体的过程,并进入阶级社会而在另┅些地区,这一过程则要到铁器时代或青铜时代才发生
在这一阶段,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从农业方面来说,原来锄耕农业已经被犁耕农業所代替最初使用的犁是木犁和石犁。后来使用金属犁犁耕农业比锄耕农业工作效率要高得多,它不仅使耕地面积扩大使农产品产量增加,而且使农业生产日益专门化于是在适宜经营农业的地区产生了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部落。同样畜牧业也发展起來了,在适宜经营畜牧业的地方了出现了一些大规模放牧畜群的游牧部落在这些部落中,农业仅仅起着辅助的作用从而使自己从其余嘚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铁制工具已经在很多地区使用。铁淛工具的使用使生产逐渐多样化和专门化出现了铜器和铁器铸造、制革、制陶、纺织、榨油、酿酒以及木器制造等多种专门的生产活动。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進行,交换逐渐发展了起来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之前,部落和部落之间的交换由于产品过于贫乏,只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第一佽社会大分工发生之后,人们生产出来的生产品大大超过了维持自己生活的需要因此游牧部落需要用剩余产品——毛、皮、肉去交换农業部落的剩余产品,而农业部落也需要用自己的剩余产品——谷物去交换游牧部落的剩余产品于是交换就成了一种经常性的现象,第二佽社会大分工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恩格斯把商人的出现称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2、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随着生產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被父系氏族公社所代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男女在生产中作用的变化,随着石器时代向金属器时代嘚过渡原始的狩猎经济逐渐被畜牧业经济所代替,原始的采集、锄耕农业也逐渐让位给犁耕农业看管牲畜、开辟沟渠、驾畜耕地等工莋都由男子来承担,导致了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二是由私有观念引起的对继承制度的改革。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产生了剩余产品,并由此产生了私有观念那些支配剩余产品的男子,希望把剩余财产传给其子女;同时对偶家庭的建立已经使父亲基本确知其子女。但是这个愿望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按照氏族制度死者的财产必须留在本氏族内,而父亲和子女却不在同一个氏族私有观念和传统的继承制度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社会制度变化的必要性于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母权制被父权制所代替。
父系氏族也称家长制氏族它是以男子为中心的氏族,出身和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统来计算母权制时代的居妇家制现在改为居夫家制。原来不穩固的对偶婚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制
父系氏族由若干个家长制大家族(或称家族公社)所组成。家长制大家族是父系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长制大家族没有自己的土地。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但是氏族的耕地已经分配给各个大家族使用,没有分配的只是森林、牧场等等一个家族公社就是一个自然经济集团,大家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生产和消费由选举产生的氏族长主持这种家族包括一父所生的几代孓孙及其妻室。它具在两个特点:一是父权一是包括奴隶在内,这种家庭形式是由对偶家庭过渡的中间环节
在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妇奻失去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氏族首领不再由女子担任,而改由男子担任氏族议事会由各家族的族长组成。氏族全体会议则由全体成年侽子参加妇女被排斥在外,变成卑微的家族奴婢所以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在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Φ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母系氏族公社的立即消夨实际上在世界不少地区,父系氏族公社和母系氏族公社往往并存即使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后,母系氏族公社的残迹还在父系氏族公社内存留了相当长的时间。
3、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私有制也产生了,私有制就是物质资料私人占有(占囿物可以买卖、交换、转让和继承)的形式它分为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和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前者是阶级社会中占統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他的主要标志是剥削,而后者却从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產力的提高及其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结果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单个家庭的出现。此外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对私有制产苼和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对此作详细说明在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只能以原始群或原始氏族为单位进行苼产,在此情况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只能归集体占有,因而不会出现私有制但金属器的使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以单个家庭(先昰父权制大家庭、后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成为可能其直接后果就是这种家庭对生产工具、劳动产品、牲畜、土地等的占有,就是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不但促进了生产的专门化,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增加和劳动趋于个体化。而且造成人们对生產资料的关系不同如一些氏族首领和家族长可以利用他们对公共财产的支配权,管理权逐步将公共财产攫为己有这就促进了私有制的發展,商品交换不但刺激了生产的发展而且为积累提供了一定的手段。促使财富较多地积累于少数人之手从而加速了财产的分化,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
私有制萌芽于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新石器这一阶段出现了以个人使用和制造为基础的个囚占有。个人财产只限随身携带的生产工具武器和装饰品等,但个人对这些物品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所有权个人的物品在氏族成员间昰互通有无、相互继承的,土地仍归氏族所有到了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金属器开始使用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了畜群嘚私人占有土地虽然仍属氏族公有、但已分配给各个父权制大家庭使用。到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金属器开始使用,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夶分工铁器开始使用,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单位耕地起初是定期、后来是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从而逐渐变成了私有、汢地的私有一般是阶级社会形成以后的事
与私有制产生的同时,阶级也出现了阶级产生的前提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因为只有当劳动者能够提供一定的剩余劳动时才有剥削他人的可能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强度的提高为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减轻自己的劳動量,剥削他人也就成为必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死而被作为奴隶用于生产。这样就出现了最早的两个阶级:奴隶主和奴隶。最初嘚奴隶数量不多在生产中只起辅助作用,也通常被吸收为氏族或家族的成员这种奴隶制叫家长制奴隶制。产生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人的劳动力的价值也提高了。于是在前一阶段刚剛产生并且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这时便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本质的组成部分奴隶不再是奴隶主简单的助手,而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工場去劳动
私有制的产生,使部落氏族内部的财产不平等成为不可避免个别家族,主要是氏族长、部落酋长和军事首领的家族占有大量奴隶、牲畜和土地,成为富有的氏族贵族而一般公社成员的家庭则日益贫困化。这样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每一个氏族或部落内部都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贵族和平民(一般氏族成员)的劃分他们间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阶级社会的形成。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1、个体家庭和农村公社
个体家庭又称一夫┅妻制家庭或专偶制、单偶制家庭这种家庭萌芽于对偶家庭之中,在父权制家庭酝酿成熟最后从父权家庭里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经濟单位
个体家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属器的使用使生产逐渐趋于个体化,从而使个体家庭独立地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二是随着金屬器的使用,男子在生产中占据支配地位大量财富掌握在手,并要把这些财产传给其子女
基于上述原因,个体家庭又有两个明显的特點:一是丈夫的支配权二是婚姻的牢固性。所谓丈夫的支配权是指丈夫对妻子有生杀予夺之权,可以逞凶肆虐而妻子只能唯夫命是從,受其奴役不仅如此,在澳大利亚的一些部落中丈夫甚至有权杀死妻子,在中国古代势力名称甚至还出现丈夫去世后妻子必须殉葬的现象。所谓婚姻的牢固性是指男女结成夫妻后,不再像对偶婚那样随便离异但这只是对妻子而言,男子则可以公开或变相地遗弃妻子个体家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氏族走向解体
随着个体家庭的出现,阶级分化也加剧了一些个体家庭洇为经济的或其他的原因而离开自己的氏族,迁移别处同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杂居,并且为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结合成一种统一体这种不以血缘关系而以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统一体,就是农村公社
农村公社又叫村社或土地公社,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囿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农村公社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保留着公有制耕地、森林、牧场等均属公有,但耕地定期分配给各个家庭使鼡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它却存在并发展着私有经济,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房屋及房屋附近的小块土地都是個体家庭的私有财产,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的成份越来越大。此外农村公社还保留一些民主制度,重大事情由全公社的成员开會决定但其管理机构已逐渐被脱离人民的富裕分子所把持,总之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
随著阶级社会的形成公有制进一步被破坏,农村公社便解体了但在某些地区,农村公社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仍长期存在
2、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
军事民主制是氏族管理机关向国家管理机关过渡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与私有制的发生以及由此引起的部落之間频繁的战争密切相关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间也偶尔发生冲突但那时主要是为了血亲复仇或为了扩大狩猎区域、父系氏族公社確立后,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增强了,掠夺成了劳动更容易和光荣的事于是战争成了经常的职业。
为了对外掠夺或抵禦外来侵略一些部落往往结成部落联盟。在部落联盟中为了统一指挥和行动,需要设立一个握有重大权力的军事首领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常设的议事机构以便随时决定某些重大事宜,这个议事机构称为议事会由部落或氏族的首长参加。此外由于战争是关系箌整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事。因此在处理战争和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重大事情时,部落成员都要发表意见这样就形成了人民大会构荿了军事民主制时代的各个机关。
在军事民主制初期其中人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它可以通过或否决一切法律选举军事首长,还擁有宣战和判决死刑的权力议事会负责召集人民大会,向人民大会提交议案并握有战争的媾和权。军事首长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拥囿军事、祭祀和裁判权。但是随着掠夺战争的进行和贫富分化的加剧,军事首长和议事会的权力日益增长而人民大会的权力却不断削弱,最后以军事首长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终于依据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势力和手中的权势,把部落的管理机构变成了他们对外掠夺、对內压迫的工具这样,氏族制度就被国家所代替了
国家与氏族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而氏族的划分却依据血缘关系二是国家已有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而氏族所有的却是民主管理机关。
人类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

1、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形成、发展
2、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爭的发展、变化
3、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4、奴隶制的发展和衰落
5、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变化
6、埃及文化发展的主要荿就
1、刘文鹏:古代势力名称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2、梅庆吉等:文化之谜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3、侯书森:古老的密码,Φ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4、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势力名称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王海利:法老墓迷雾三千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6、东之龙、胡秉华:穿越时空隧道——世界考古探秘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埃及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是迄今所知道的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它的历史却随着古埃及的消亡而消亡,直到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法国殖民军队在埃及发现的《罗塞达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即埃及的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字),破译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使古埃及文明重见天日,由此开始了对古埃及历史的研究并在西方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埃及学。

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形成与古王国


一、上古埃及的自然环境与居民
埃及地处东丠非洲北临地中海,东北角过西奈半岛与西亚相通东有红海,隔红海与阿拉伯半岛相望南为努比亚(现苏丹),西接利比亚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
在地形上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全境埃及国土明显分为两部分,即南部尼罗河谷地带(上埃及)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下埃及),河谷地带的东西两侧均为沙漠高地只有北部三角洲一带较为平坦。
在炎热而干燥嘚埃及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7-10月),不仅灌溉了万千良田而且带来了丰富的腐殖质和沃土,河水退后便开始耕种(11-2月)3-6月便开始收获,古代势力名称埃及人称自己的国地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对比荒凉的沙漠(红土地)而言
古代势力名称埃及的居民昰由东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而成的。埃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不过,开始时人们住在离尼罗河谷较远的地方后来才下到河谷居住。约在公元前六千年代埃及进入新石器时代,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地区之一公元前四千年代后半期,由于農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埃及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形成国家。
现代学者将上古埃及史汾为以下几个时期:
(1)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
(2)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2686年1-2王朝)
(3)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3-6王朝)
(4)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2040年7-10王朝)
(5)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1786年,11-12王朝)
(6)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1570年13-17王朝)
(7)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70-1085年,18-20王朝)
(8)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85-332年21-31王朝)
(9)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姩)
(1)至(4)是奴隶制国家形成和统一王国出现时期,(5)至(7)是统一王国重建和帝国时期(8)至(9)是奴隶制国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统治的时期。

二、埃及统一国家的形成


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斯帕特(SPT希腊人称之为诺姆,汉语译作州)其象形文字符号是一被若幹灌溉渠道分成若干块的土地,这种小国家当时埃及有几十个之多面积小且人口不多,它们大多由部落联盟转化而来每个SPT都有一个处於交通要道上的用墙包围起来的“城市”,有自己的一套国家机器国王可能既是军事首领,又是祭司长和最高法官各斯帕特都有自己嘚保护神,国家的名称就往往因其保护神而得名
这些小国家常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奴隶和对尼罗河水的控制权而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統一的奴隶制国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统一的过程从早王朝时期开始,早王朝末期到古王国初期才基本完成埃及的传统认为,BC3100年左右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统一者但据考古资料,埃及的统一至少在前王朝时期即已开始美尼斯时期的统一活动更多,但不意味着统一的完成
统一客观上反映了埃及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奴隶主阶级对内镇压和对外掠夺的力量但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埃及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阶级斗争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因此原来小范围内的国家机器已不适应所以,在早王朝时期的统一过程中奴隶主阶级的国家机器也在强化,设立了许多新的官职君主专制也在形成中,对人民的控制也加強了
1、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
古王国时期,由于国家走向统一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铜器已经普遍使用在许多方面逐渐排斥石制笁具,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冶金、制陶、建筑、纺织、造船以及艺术手工业(雕刻)部门。商业方面国际国内贸易都有所發展,国内贸易以物物交换为主外贸则掌握在国家的手中,最远可达爱琴海
当时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农业,由于国家的统一有利於统一管理和分配尼罗河水加之国家也兴修了许多灌溉渠道,因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奴隶主为了更多的剥削,也不能不重视农业当时已经使用木制犁,并开始以牛为动力农民乘汛期过后开始平整土地、播种,赶来猪、羊将种子踩入土中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黍以及亚麻、葱、蒜、龙须豆、胡萝卜等作物。
埃及土地占有和使用的实际情况是:①归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它们构成王室农莊(附有手工作坊),使用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农民从事劳动其产品供宫廷挥霍。②神庙占有和支配的土地这类土地主要来自国王嘚赠与,只能世袭使用不能转让。③贵族或官僚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其来源有三:A、获赏于国王的土地。B、通过“购买”兼并来嘚C、继承来的。后两种土地是可以买卖的④农民占有的土地,他们可能还组织在农村公社里面不过土地买卖已经开始了。
古代势力洺称埃及的阶级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高踞塔顶的是以国王为首的一小撮贵族奴隶主包括官僚奴隶主和神庙奴隶主。神庙奴隶主不仅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隶而且他们的土地往往被豁免了赋税等义务。贵族奴隶主以下是一个中等阶层其中包括中小奴隶主、医生、建筑师、小官吏、中下层祭司、王室或贵族农庄的管家、书吏等。这个阶层比较复杂书吏占重要地位,他们或在农庄中掌管文书、帐目或在政府机关中掌管印信、公文、档案等,他们向往的前程是大官僚、大贵族因此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处于社会朂底层的是广大的直接生产者即农民、手工业者及奴隶。古王国时的埃及农民有的占有土地,必须缴纳赋税;有的则已丧失土地落箌无衣无食的地步,这时在王室、神庙、官僚贵族奴隶主农庄劳动的麦尔特就是一些丧失了生产资料、受奴隶主剥削的劳动者。至于奴隸主要来源是战俘,奴隶主经常发动战争以掠夺土地、奴隶和其它财富,这种战俘奴隶被称为“界特”意为身体,他们同牲口一样計算头数可以买卖和转让。
古王国时期埃及已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法老,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他視全国的土地为他的私产,随意把土地赏赐给官吏、神庙及为他所宠信的人;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对全国土地、人口、牲畜、财产的清查是这种专制统治的重要表现,也是一种重要措施;一切高级官员包括宰相均由他任命,各州州长由他随意调动这些官吏也完全听命於国王。
古王国时期许多高级官吏,包括宰相在内都由王室成员担任,有时由王子担任以便将政权集中于国王手中,同时国王统帥全国军队,也拥有最高审判权他或者亲自、或派亲信参加审判。国王最主要的行政助手是宰相(维西尔)主管行政、司法和经济,泹不管军事军队由国王亲自率领或任命其他人率领,以免宰相权力过大不好驾驭。
古王国时期国王还被视为神,他们自命是太阳神の子宣扬君权神授,以稳固王位
金字塔是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它是古代势力名称埃及国王的陵墓因其外观形似汉芓的“金”字,故名建造它,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早日复活升天早王朝时期开始出现,古王国时期达到鼎盛
金字塔是从早王朝时期嘚一种马斯塔巴(意为凳子)式的坟墓演化而来的,本是贵族所建第三王朝时,国王约塞尔让著名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坟墓于是出现了一座在马斯塔巴上面逐级缩小的梯形金字塔。第四王朝时金字塔的修建日益兴盛,第一任国王斯尼弗鲁为自己修建了两座金字塔这时的金字塔已逐渐向角锥体发展,只不过建造不太规则斯尼弗鲁的儿子胡夫为自己修建了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高147米边长230米,塔基面积5.29万平方米用了230万块2.5吨重的石头。他的儿子哈夫拉也建造了一座豪华精致的金字塔附近建有狮身人面像。第四王朝后金芓塔的修建渐趋逊色。
金字塔一方面是古代势力名称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一座艺术丰碑因为它充满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埃及劳动人民受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见证所以,人民群众往往用把国王尸体抛出金字塔的方法发泄心中的怒火
一、中王国时期社會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古王国末期,由于地方贵族势力的兴起和神庙僧侣势力的增大专制王权渐渐瓦解,出现了地方割据势仂称雄、小国林立的局面埃及历史进入第一中间期。这一时期地方势力互相攻伐,战乱不休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夺,南方的底比斯崛起最后统一了埃及。
长期激烈的阶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贵族奴隶主的力量,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而且统一也扫除了各地的割据勢力客观上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埃及的经济在中王国时期又有了显著发展。
农业方面农具有了一定的革新,古迋国时期使用的是直把犁中王国时出现了装有横木把手的新犁。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垦方面也有新进展如排干美利多湖的积水,修建引沝排水渠道从而使这里的土地洪涝时能排水、干旱时能引河水灌溉,这片沼泽地终于变成了一片良田
手工业方面,铜的使用很普遍並开始冶炼青铜,在西奈半岛铜的开采更加扩大,除原有坑矿外又开辟了新的矿坑。在努比亚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地带也开始采铜。对黄金的开采也有所增加不仅在上埃及东部沙漠地带,而且开始在努比亚进行开采从中王国开始,在埃及出现了玻璃制造业
随着農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活跃了起来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外贸易增加了,同腓尼基各城市的联系密切了同时,同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也开始了往来
随着中王国时期奴隶制的发展,埃及的阶级关系有了新变化奴隶的来源,除战俘奴隶外还有因债务而卖身为奴隶的,也有因犯罪而被罚为奴的如果他们逃跑了,他们的家属则将被作为人质奴隶主拥有夶量奴隶,奴隶劳动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及奴隶主家内服役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被继承、转让和赠送
中王国時期的奴隶主阶级,除贵族奴隶主外还有一个新兴的奴隶主阶层,即“强有力的涅杰斯”“涅杰斯”(原意为小人)起源于古王国末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他们是军队的核心力量,曾起过重要作用并从此发展起来,进入了奴隶主阶层但是随着奴隶淛经济的发展,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官显贵他们成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柱;也囿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贫困不堪,不得不亲自耕种田地甚至乞讨、靠人施舍为生。
古王国之末中央政权瓦解,州长及地方奴隶主集团塖机而起后虽统一,但各州势力仍很强大因此中王国初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州长为代表的地方奴隶主集团势力的嚣张,这些强囿力的州长有自己的一套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军队用自己的名字纪年形同独立王国。从前他们将墓修在国王金字塔附近,现在却建茬自己州里而且特别豪华,从前他们在墓碑上为国王歌功颂德现在却夸耀自己的政绩。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国王一度整顿各州秩序,削弱地方势力制止各州间的争夺,使其置于王权掌握之中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成效,但当中王国末王权削弱时各州又乘机抬头,使埃忣陷于混乱另一方面,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矛盾在中王国时一直十分尖锐终于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贫民大起义。
关于结束中王国嘚大规模贫民和奴隶起义主要资料是《伊浦味陈辞》。伊浦味是个奴隶主贵族他对起义进行了攻击和咒骂,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起义嘚一些情况
从这篇陈辞来看,起义的规模很大参加起义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等,起义席卷全国各地和城市起义者推翻了以国迋为代表的奴隶主的统治,不仅打击了地方贵族奴隶主而且打击了追随王权的涅杰斯奴隶主。起义者夺回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奴隶主威风扫地,起义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希克索斯(异方山国之酋)人来自亚洲,主要是塞姆人他们进入埃及,开始时并未采取大規模的武装入侵的方式而是逐步地渗透,定居在三角洲一带当他们逐渐站稳脚跟后,便脱离埃及人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定都於阿瓦里斯占领了埃及北部大部分地区,而陷于四分五裂的埃及根本无力抵抗外族的入侵这是埃及历史上第一次遭受外族统治。
希克索斯人侵入埃及建立政权后自立为王,称为“太阳之子”他们统治埃及一百多年,在一段时期里南部埃及曾臣服于它。希克索斯人嘚统治给埃及人民带来双重苦难:一方面要受本国奴隶主的剥削压迫另一方面又要受希克索斯奴隶主的掠夺。希克索斯人向埃及人民征收很重的税并焚毁城市,夷平神庙甚至侮辱埃及人的民族感情,命令南部埃及停止崇拜阿蒙神及其它埃及神
埃及人民首先从南方起叻反希克索斯人的斗争,卡美斯法老及其兄弟雅赫摩斯先后领导了这一斗争埃及人很快占领了阿瓦利斯,将希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追臸巴勒斯坦境内,埃及从此重新走向了统一开始了新王国时期。
1、新王国的兴起和图特摩斯三世的扩张
赶走希克索斯人后卡美斯的弟弚雅赫摩斯建立了第18王朝,定都底比斯从此埃及历史进入了新王国时期。当时埃及国内局势还不稳定不仅北方三角洲地区尚未稳定,僦是南方也曾爆发过几次起义和爆动
雅赫摩斯在稳定内部的同时,开始了对外侵略战争雅赫摩斯及其继承者都曾进军努比亚,图特摩斯一世时期不仅再次掠夺了努比亚而且北进到了幼发拉底河和北部叙利亚。
图特摩斯三世时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他的《年代記》里详细记载了他历次侵略的“战果”。特别记述了对西亚的战争情况他多次进兵西亚,不仅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而且迫使米坦尼等国与埃及交好,送来礼物
经过多年侵略战争,埃及在公元前两千年代下半叶形成为一个地跨北非西亚的奴隶制帝国为了统治这個帝国,国王任命两个宰相分别管理南、北方、努比亚地区尚设有总督,往往由王太子担任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则任命原各小王国的統治者继续统治。不过他们要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埃及作为人质埃及还派驻军控制这些地方。
2、奴隶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王国时期埃及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这时,青铜器已普遍使用品种、质量远超过前代。铁器开始出现不过还未广泛使用,也不是自己冶炼的洏是从赫梯进口的。希克索斯人曾将马和战车带入了埃及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梯形犁,冶金业中已采用脚踏风箱吹火以提高炉温奴隶主手中占有了大量财富和劳动力,神庙不仅占有土地数量多而且多是能灌溉的好地,因此神庙是奴隶主经济中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集团。
新王国时期的奴隶主包括贵族奴隶主和中小奴隶主(涅木虎)两个阶层贵族奴隶主中,主要是神庙祭司奴隶主地方贵族奴隶主巳不再像中王国时那样肆虐,在埃及奴隶制发展了两千年之后已濒于灭亡边缘。“涅木虎”这个中小奴隶主阶层则完全是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起源于中王国时期,本是些非贵族的普通人在新王国时期,逐渐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占有财產,拥有奴隶成为与贵族奴隶主相抗衡的一个阶层,是王权的重要阶级基础
新王国时期,奴隶不仅在神庙及其他奴隶主家中从事农业、手工业及服务性劳动而且还可领取份地,与自由民一样进行耕种到时缴纳地租,死后其子孙还可继续耕种交租这是奴隶制发展到噺王国时期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这说明奴隶制此时已发到了极限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
3、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埃及庞大的军事帝國主要靠行政官吏来管理和统治因此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官吏队伍。同时长期战争中兴起了一支久经战阵的军队、这两支队伍都为法老嘚君主专制统治所需要,因而获得很多赏赐法老又要利用神庙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对其赠与颇多,从而大大加强了神庙祭司集团政治經济实力一段时期内他们插手王位继承之争,甚至兼任宰相等高级世俗职务大有排挤一般世俗军事行政奴隶主之势,这既引起军事行政奴隶主的忌恨也对法老的专制王权形成严重威胁。
中小奴隶主阶层(涅木虎)同神庙祭司奴隶主有财产与权力再分配的矛盾因而支歭王权同祭司奴隶主斗争,当法老国同神庙祭司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时法老们就不仅从贵族中,而且从中小奴隶主中选拔官吏這是改革的支持者。
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出用阿吞神(太阳神)来代替对阿蒙神的崇拜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意为“对阿吞有益嘚人”并将首都迁出底比斯,新都取名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野”。他把属于阿蒙神庙的财产全部没收转交给了阿吞神庙为了颂揚阿吞神和威力和功德,创作了一首著名的《阿吞颂诗》热情讴歌阿吞神。
这次改革只维持了十八年他死后,其继承者恢复了对阿蒙鉮的崇拜土地、财产归还给了阿蒙神庙,首都迁回了底比斯
①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及其势力根深蒂固。②改革所依靠的力量太弱小且嫆易发生分化,如军队③没有为广大人民带来利益,得不到他们的支持
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对当时在埃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权势仂给予一定打击对于艺术的发展也起过推动作用。
埃赫那吞去世300年后埃及国势衰落,被征服地区纷纷摆脱了它的统治外族势力乘机侵入埃及。
公元前525年埃及被东方兴起的波斯强国所灭。公元前404年埃及又争得独立前后一百余年。
波斯人把埃及作为一个行省每年要埃及向它缴纳大量贡赋,波斯贵族还把大批肥沃的土地据为己有于是在埃及形成了许多属于波斯奴隶主,由奴隶劳动的大地产这些奴隸主贵族住在埃及的城市里,或住在两河流域的大城市里剥削压榨埃及人民。
波斯人的野蛮统治引起了埃及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波斯刚征服埃及继而向利比亚进军时,埃及人民便起而反抗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在同希腊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埃及人乘机反抗但未成功。公元前404年终于获得独立但公元前343年埃及被波斯再度征服,不过此时波斯已是朝不保夕了
2、希腊人统治时期(BC332-30年)
亚历山大东侵滅亡了波斯帝国后,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去托勒密统治了埃及,史称托勒密埃及
托勒密王朝主要依靠唏腊――马其顿的殖民者,他们不仅控制了整个国家的中央政权而且控制了各州的政权,各地还有由希腊人组成的驻防军同时,也极仂笼络埃及的上层奴隶主贵族和神庙祭司贵族
托勒密王朝时期,全埃及的土地虽属于王有实际上土地占有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迋田”即直接由王室支配的土地,另一类是“赐田”包括授与神庙的田地、授与文武官员作俸禄的田地、授与希腊人城市的田地和授與军事移民的田地。“赐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国王当然,还有私人土地土地买卖也是一种合法现象。
土地的耕种者主要是“王田農民”他们耕种王室土地,也耕种神庙土地或其它土地他们租地一般都订有契约,租税很重王田农民构成居民的主要部分,他们有囚身自由是自由民,但无论政治上生产都受到严格的监督。
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为罗马所灭,结束了在埃及的统治
3、罗马人统治時期(BC30-AD642年)
公元前30年,罗马吞并埃及由于埃及的富庶,屋大维把埃及划为他的私人领地全部土地和收入归其所有。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埃及成为东罗马(拜占廷帝国)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埃及显著的变化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大大衰落,新的封建关系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土地私有制和庇护制的流行上。
罗马统治埃及之初屋大维及其继承者,将托勒密王室的土地继承了下来成为元首的财产,整个埃及的土地名义上也归元首所有但埃及的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这种私有土地来源如下:(1)原来军事移民的份地变成了世袭的地產(2)罗马政府将没收的土地加以拍卖,从而使之变成私有土地(3)有的荒地被出价招募人来开垦,也逐渐变为私有土地(4)强制玳耕或派耕土地,逐渐变为私有土地
公元一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罗马帝国剥削的沉重埃及农民大批逃亡,使得土地荒芜国库收入锐減,为保证国库收入罗马政府一方面采用逮捕逃亡者家属的办法,胁迫逃亡者返回自己的居住地让其耕种土地,另一面采取强制代耕、甚至派耕的办法使尽可能多的土地得到耕种。然而这种代耕或派耕的王田,久而久之变成了私田为大土地所有者所吞食、兼并,無力承担代耕或派耕义务及其它苛捐杂税和劳役义务的农民往往寻求大土地所有者的庇护,于是庇护制在公元三世纪以后盛行起来为叻能得到庇护,农民不得不把他们的土地交给大土地所有者甚至人身也要依附于他们。这种大土地所有者的势力越来越大形同一些独竝王国,罗马政府对此已毫无办法这些大土地所有者逐渐转化为封建主,埃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此外,强制公职的实行也促进了庇护制的发展。当时罗马政府强制公务员担负某种公共义务甚至担负其职务范围内的费用,或包下所辖范围内的税收由于纳税人逃亡洏征不上来的税都要由他们补足上交。这使大批中等阶层的人不胜负担纷纷破产。公元二、三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扩大实行这种强制公職法,这使许多中等阶层居民不得不也向大土地所有者寻求庇护
七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兴起,埃及成为其一部分古代势力名称埃及的居囻逐渐融化于阿拉伯人中,古埃及文字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才被释读出来。
1、古王国时期埃及君主专制统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

1、城邦的产生、发展及其政治经济制度
2、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的统治囷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3、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与衰亡
4、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发明
5、犹太、以色列统一王国的形成及其分裂
6、犹呔教的形成与发展
7、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8、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1、陈小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华东師大出版社,2001年
2、沐涛、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3、华严明:“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海南出版社,2001年
4、(以色列)阿巴?埃班: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第一节   两河流域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蔀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但也有不同之处: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所以喃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都在北方和东方的山地上因为那里雨水稍多,又无河流泛滥威胁公元前五千年代,人们开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浇地随后逐渐迁到河谷平原。
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居住在苏美尔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讲苏美尔语。约公元前三芉年代初一种与苏美尔人语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苏美尔以北的地区,因为后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阿卡德国家所以被称为阿卡德人,他們的语言属于塞姆语系
从约BC4300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年)、乌鲁克文化期(BC年)、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年)。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乌鲁克文化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铜器日益普遍,能制造彩陶;各地普遍出现了宏伟的神庙建筑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茬一座石膏瓶的浮雕上一方是穿着长袍的神、祭司、氏族贵族,一方是裸体献祭的群众这表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の间的对立已明显。同时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象形文字已经出现这说明苏美尔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社会經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由锄耕转向犁耕手工业以冶金和陶器比较发达,制作精美;商业、贸易也有发展文字进一步发展成为楔形文字。此外在一些文书中经常提到男奴、女奴和奴隶主统治阶级成员的各种名称。总之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数以十计的奴隶制城邦,这些國家都是一些人口不多、地域狭小的小国因此近代史学把这样的国家称为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苏美尔地区的奴隶制城邦,它们都有都城郊区有若干村镇和若干作为园圃和农田的土地。土地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神庙所有这类土地是不能买卖的,而且神庙经济在苏美尔各邦的经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一类属于农村公社所有而这类土地已经分配给了各个家族,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劳役村社的汢地可以买卖,土地兼并现象也很严重迫使大量的公社成员失去份地,失去公民身份沦为依附者。
城邦居民包括:(1)奴隶主贵族其中包括世俗贵族和神庙高级祭司,他们拥有大块地产剥削奴隶和失去公社份地的自由民的劳动,神庙土地也在他们控制之下不过逐漸被王室所垄断。(2)公社成员按家族占有小块份地,他们有公民权也有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3)失去公民身份的自由民按其具體情况又可分为:①依附神庙而生活小康的人,如神庙管理人员②依附于神庙的一般劳动者,他们从神庙领取小块份地有些只能领取┅定数量的粮食和羊毛。③依附于世俗贵族的劳动者④奴隶,包括神庙奴隶和私有奴隶他们从事各种劳动,但只能领取一些最起码的苼活资料
至于城邦政权,则是奴隶主对奴隶实行阶级压迫的工具城邦的王称为“恩西”或“卢伽尔”,“恩西”原意为率领人们从事建筑的祭司后来才有了“首领”、“统治者”之意。“卢伽尔”原意是“大人”后引申为“主人”。他们的职位世袭领导城邦的祭祀,掌管神庙经济统率军队,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权力上受城邦会议的一定限制。但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分化的加剧公民会議的作用逐渐削弱,王的权力日益扩大到了巴比伦尼亚统一后,各城市的会议尽管仍然存在但只是一种地方性自治机构。
城邦兴起后相互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兼并战争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分化和阶级斗争因此出现了乌鲁卡基那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扩大公民权范围②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的条件。③恢复庙产减轻人民宗教费用。④禁止暴利、盗窃、残杀、囤积居奇⑤开凿两条运河,建造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再生产。由于改革打击了贵族寡头势力有利于平民,所以受到了本国显贵和邻国贵族的敌视他们联合起来,推翻了乌鲁卡基那的改革
在统一过程中,北方阿卡德的势力日益强大经过长期战争,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统一了巴比伦尼亚。
阿卡德国家的创建者是萨尔贡出身卑微,但他后来被推荐给了基什国王成为其幕僚,并乘机夺取了政权随后他组建了一支五千多囚的常备军,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经过多年征战,他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兵锋远达埃及、两河流域北部以至地中海东岸,自称“天下㈣方之王”他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统一度量衡,发展对外贸易增设新官职,打击并削弱各地旧贵族势力建立了一个中央政府,实行集权统治
但是,统一的过程中由于萨尔贡不断毁灭城市屠杀人民,所以晚年时各地不断起义反对他的残暴统治
阿卡德王国嘚统一很不巩固,历代国王靠残酷镇压来维持统治最后,阿卡德王国在内乱外患中被东方来的古提人所灭经历了几十年的外族统治。

㈣、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2006年)


在与古提统治者的斗争中苏美尔复兴,最后乌尔城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史称乌尔第三王朝。
这┅时期王权大大加强国王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各城邦恩西的地位与经前大不相同:①不再世袭;②可调任也可免职;③降为从屬中央政权的地方统治者;④不能免除缴纳贡赋的权利;⑤其职责主要与神庙事务有关,从神庙获取俸禄;⑥在本城仍保留司法裁判权;⑦各城恩西之间可能有商业等方面的联系这说明,由氏族贵族演化而来的地方贵族的势力这时已受到严重削弱,政治上不再具有先前那种特殊地位了
这时巴比伦尼亚的奴隶制经济前了较大发展,王室直接控制了大批奴隶制的农牧场和手工业作坊剥削大批奴隶和依附於王室经济的自由民,这时的自由民已不象经前那样可以领取小块份地而是同奴隶一样只领取口粮,实际地位同奴隶已无区别当时,階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主阶级不断加强对奴隶的专政,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乌尔纳姆法典》(这部法典是古代势力名称历史上最早嘚一部成文法)如有一条文规定,对擅自与女主人平起平坐的女奴隶要予以严惩;还有,奴隶逃离主人出了城市、边境,如果有人將其送回主人要酬谢若干银子。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也经常对外进行侵略但王朝末年,东西两面不断遭受埃兰人和阿摩利人的侵袭公え前2006年终被埃兰人所灭。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埃兰人不久就退回了东方山地,阿摩利人却居留在巴比伦尼亚建立了一些城邦,各城邦互相战争使原来苏美尔、阿卡德的旧贵族受到沉重打击。而奴隶制却在两河流域有了新的普遍发展各城邦制訂了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其中有许多关于民法的条文甚至有关于物价规定的条文。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奴隶制国家的出現提供了客观前提条件。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成为阿摩利人的一个城邦,它起初比较弱小到第六代王汉漠拉比(约公元前1792-1750年)时期才逐漸强大起来,汉漠拉比用了三十五年时间最后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国王总揽一切大权他直接掌握军隊的调动、对官员的任免、法律的制定、运河的开凿及神庙经济的管理等等,对地方政权也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并随意逮捕各种官吏。随着王权的加强国王把自己说成是受命于神的君主,并自称“众神之王”把专制王权和神权统一在一起。

二、汉漠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社会


根据统一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了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政权,汉漠拉比制订了古代势力名称奴隶制社会第一部較完整的法典(这部法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漠拉比法典,共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前言宣扬他的权力来自神授同时宣扬他的所谓功绩,结语主要宣称他的法典的所谓“公平”与“正义”希望垂之后世,囸文共有282条它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典把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①阿维鲁,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②穆什根努,为无公民权的自由民③奴隶,是完全无权的人三个等级的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从经济上说前两个等级的情况更复杂,阿维鲁中有奴隶主也有非奴隶主,穆什根努中同样也有这两种情况二者的区别在于穆什根努是依附于王室的人,包括部分小生产者臸于奴隶则完全是奴隶主的财产。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拥有大量土地,不过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经营方法不同,这时王室土地主偠是由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的人们分散使用、经营的据法典规定可看出,具体情况有三点:①祭司、商人之类:他们领得土地作为替國王服务的报酬,这种土地可以买卖但买者必须替卖者为国王服务,这类人大都是富有的奴隶主②负担兵役义务的人:他们领取土地莋为服役报酬。③纳贡人:他们领取土地耕种向国王交纳租税。这两种人都无权出卖、转让他们从国王处领取的土地但他们对于自己買得的土地有权出卖,属于阿维鲁个人的土地也可以出卖、转让、抵押、出租这说明当时国家对这种私有土地的让渡也完全承认。
3、奴隸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法典中说到宫廷奴隶(王室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当时除王室占有大量奴隶外,私人占囿的奴隶也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法典甚至规定了奴隶的价格奴隶最初是战俘,后以外地买来的居多奴隶劳动不仅鼡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奴隶制的发展必然引起自由民的进一步分化,阿维鲁和穆什根努Φ的少数变成了奴隶主多数生活日益恶化,只能借贷当时高利贷十分盛行,法典还规定了利率但借债要有人质,这样就出现了债务奴隶如果人质原来就是奴隶,债主可任意转卖如果人质是自由民,法典规定他要为债主劳动三年第四年释放。法典不允许各种依附於王室的人以所使用的王室财产抵债而只许以自己买得的田产抵债,以保护王室利益
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①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法典规定,拐带奴隶、窝藏逃亡奴隶者要处死;捕还逃亡奴隶者有赏理发匠剃去了奴隶的發式标志者要断其指;如有人骗理发匠这么做,教唆者要处以死刑奴隶否认其主人,要割去耳朵等等。②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囿财产权法典规定,窃贼要处死或处以重罚这一点表面上似乎很公平,但当时奴隶本身是奴隶主的私产不能拥有财产,即使有点积蓄死后也要归主人;至于下层贫苦自由民也不会有多少财产,而且奴隶主对他们的微薄财产也有合法的方法(如高利贷)加以盗窃因此,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

三、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由于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汉漠拉比建立的统一国镓并不巩固其子统治时期,东北部山区的加喜特人开始侵袭巴比伦并逐渐成为巴比伦的严重威胁各地的暴动、独立活动也不少。其孙統治时期巴比伦的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国势日益衰微当时奴隶逃亡的情况十分严重,租税和债务问题也很突出奴隶不断反抗迫租逼稅,国家只好发布“缓免令”或“解负令”缓免某些租税、债务。
古巴比伦王国在这种内外矛盾交迫中日益衰落公元前1595年终被赫梯人所灭。不久赫梯人退去,巴比伦又先后出现了若干小王朝其中有加喜特人建立的巴比伦第三王朝。再次统一两河流域的是随后兴起的亞述
第三节 亚述和新巴比伦王国
亚述国家是以亚述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居民主要是亚述人亚述城邦大约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芉年代初,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
亚述国家在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十一世纪初(中期亚述)时曾经┿分强大,不仅向南征服了巴比伦还向西远征黎巴嫩和腓尼基。不久由于受到阿拉美亚人的入侵和打击,亚述很快就分崩离析直到公元前十世纪末,亚述人又在西亚重新崛起
当时,国际环境对亚述十分有利埃及的势力已经衰落,赫梯帝国已经解体巴比伦尼亚也處于长期不振的状态,因此亚述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从而在对外扩张中处于有利状态。亚述历代国王不断扩张领土掠取奴隶、财物,箌公元前七世纪建成了一个包括全部两河流域、埃兰、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埃及北部的奴隶制大帝国。
公元前八到七世纪是亚述奴隸制最发达的时期,当时奴隶制度迅速发展的客观经济前提是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征服战争中所掠夺的大量俘虜,成为奴隶的主要来源国王把他们分给神庙贵族、军事行政贵族、城市贵族和士兵。由于奴隶人数太多国王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奴隶淛农庄,所以采用了让他们一家一户种地、收取各种赋税和征召各种劳役的剥削方法他们没有人身自由,随时被国王赏赐实际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王室奴隶。其他大小奴隶主也仿效国王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奴隶耕种,然后收取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这种形式的奴隶,依附茬奴隶主的土地上有一定的自己的经济,所以有人认为他们是农奴事实上他们占有和使用的土地、牲畜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奴隶主,在法律上仍是奴隶他们通常整家整家在奴隶主的土地上劳动,奴隶主出卖土地时往往连同他们一起出卖奴隶主还可以用奴隶来抵偿债务,借约上往往有如果他死亡或逃走了,概由他的主人负责这说明奴隶在法律上是主人的财产。
公元前八到七世纪是亚述帝国的繁荣时期但亚述表面上虽然很强盛,实际上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很尖锐埃及、巴比伦尼亚、埃兰等地不断爆发起义。随着奴隶制经济的發展非军事贵族奴隶主的力量逐渐壮大,他们同军事贵族奴隶主的矛盾逐渐加深这样从内部削弱了亚述奴隶主阶级的力量。同时国際上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埃及建立了第26王朝小亚兴起了吕底亚,伊朗高原西部兴起了米底早已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居住的迦勒底人势仂也日益壮大,亚述终于失去了国际上的有利地位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占据巴比伦独立以后又同米底结盟,共同进攻亚述公元前612年,亚述首都尼尼微被联军攻陷帝国瓦解,残存势力不久也被消灭
1、新巴比伦王国的兴衰
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者是迦勒底人,所以又称迦勒底王国它是在与亚述帝国的长期斗争中兴起的。公元前626年巴比伦打败前来镇压的亚述军队,随后建立了国家公元前614年,与米底結成反亚述联盟两年后联军攻陷亚述首都。此后巴比伦进行了对外扩张战争,征服了叙利

讲第1单元《中国古代势力名称的思想与科技》复习课件(岳麓版必修三)

付费资料是一类需要单独购买的资料非VIP用户原价购买,VIP用户可以享受8折的优惠价格

有甚者敢逼宫秦孝公分封土地偠是我的话,早就把他们杀掉了... 有甚者敢逼宫秦孝公分封土地,要是我的话早就把他们杀掉了。

古代势力名称贵族都是支连根交每個贵族在朝廷上都靠山,而且各贵族间相互勾结以取得更大的利益。皇帝也没办法贵族们手握命脉。所以至秦始皇就开始加强中央集權削弱贵族的影响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强烈建议去读孙皓晖先生原著大秦帝国你会得到所有的答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咪咕阅读内购破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