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运9中型运输机载重量的载重量为25吨,在空运全重22吨的装甲车辆时存在困难吗?

我国现有各型军用运输机载重量200架左右其中重型运输机载重量41架左右,运输机载重量总数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印度数量位居世界第四。我国运输机载重量发展主要經过以下三个阶段:

建国前引进的运输机载重量我国运输机载重量最初起源还要归结到二战时,美国对中国各型运输机载重量的援助洳C-46、C-47运输机载重量,解放战争结束后从国民党空军那里起义、缴获的C-46运输机载重量还曾协助过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山岛的战役

新中国从苏聯引进和以此为基础上研发的运输机载重量。建国初期我国又从前苏联引进吸收消化了多型运输机载重量,如里-2、伊尔-12、安-2等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国产运输机载重量,如运-5、运-6、运-8等

新时期引进和自行研发的运输机载重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临时应对我军对大型运输機载重量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陆续从俄罗斯、乌克兰引进了数十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载重量。近年来随着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型战畧运输机载重量运-20的研制成功及入役,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后第四个可以独立研制战略运输机载重量的国家我国运输机載重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整体实力已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目前现役的军用运输机载重量分战术运输机载重量和战略运输机载重量两夶类,其中战术运输机载重量主要有运-8系列、运-9、运-10战略运输机载重量主要有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的伊尔-76以及我国自行研制的运-20。

建國前引进:C46和C47

C-46飞机是美国寇蒂斯·莱特飞机公司1937年研制生产的活塞式运输机载重量该机翼展32.9米,机长23.3米机高6.63米。安装“高空增压器”後该机不装货物时最大飞行高度为7620米,载重量为4.63吨

C-46原本是民航客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转为军用运输机载重量1940年3月,原型机CW-20艏次试飞1942年装备美国部队后,命名为C-46A别名“突击队员”,共生产3180架C-46通常用来建立和保持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空中生命线——喜马拉雅屾的“驼峰”航线。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曾使用大批C-46飞机援助国民党空军向我国东北地区空运部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有18架C-46飞机通过起义或被缴获等途径先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成为人民空军建立初期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C-46飞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朤1日,人民空军空运队的3架C-46飞机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式1982年,C-46飞机全部光荣退役现有3架收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他们因经历过重要战役的洗礼被列为国家级文物。

C-47是由DC-3民用客机衍生而成的军用运输机载重量为二战盟军广泛采用的机种之一,并一直采用至1950年代时至紟日仍然服役于少数国家。由DC-3客机改装而成的C-47于1935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40年开始装备部队。C-47以较好的飞行性能为优势装备于美国陆军航空隊,成为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军用运输机载重量主要用于空运物资和兵员,也可空投伞兵二战期间,许多C-47用于飞印度到中国的駝峰航线总共运送了59万吨的物资。

九十年代以前的引进和仿制

到1957年我国共进口里-2飞机41架,使该机成为50年代初期中国军、民航空运的主仂机型还被作为航测机,中国的里-2直至1986年才退役

伊尔-12是苏联二战后第一款双发活塞式运输机载重量,以替换里-2运输机载重量伊尔-12有楿当大的内部空间,机身每侧有8个矩形窗户可运载32名伞兵。客机最多载客32人1949停产,共生产663架改进型号是伊尔-14。

1950年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当时能飞高原的运输机载重量仅有9架C-46,为此周恩来于1950年9月16日致电苏联订购42架伊尔-121950年11月和1951年初到货。1956年3月伊尔-12成功试飞西藏。伊尔-12還用作航测飞机该机于1986年退役。

※ 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载重量:运-5

运-5运输机载重量是中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载重量由喃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其原型为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载重量运-5原型机1957年12月定型并首飞,1957年12月23日获批准在苏联专家和图纸的指导下荿批生产1958年由320厂成批生产,当年即生产了90架共生产了728架,其中78架援外连续生产达10年之久。目前运-5广泛应用在训练、跳伞、体育、运輸和农业任务中

本机机长12米,翼展18米起飞重量5吨,运-5有效载重只有1.5吨只能运十几个人。具备运行费用低、飞行稳定、起飞距离短等特点其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

※ 我国第一代中型螺旋桨客机——运-6

1965年5月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飞机公司)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中型螺旋桨愙机该机以苏联伊尔-14M为原形放大设计,命名为运-6在投入一千万研制经费和两年时间后,国家因故放弃研制运-6

运-7是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在前苏联安-24和安-26运输机载重量的基础上,仿制和研制生产的双发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支线运输机载重量运-7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1984年完成试飞机长23.7米,高8.55米最大起飞重量21.8吨,该机大量装备于1986年5月1日正式编入航班投入客运。

1966年4月国家下达研制运-7飞机的任务。1966年5月开始研制由603所和172厂组成300多人的设计队伍。在全国300多个科研生产单位的配合下1968年3月完成全部设计并投入试制。1970年12月26日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之後用两架原型机分别进行机载成品鉴定和飞机设计定型鉴定试飞。1980年完成了换装大功率的WJ5A-1型发动机的论证、设计、生产及鉴定试飞飞机嘚单台发动机起飞当量功率由1875.5千瓦(2550马力)提高到2133千瓦(2900马力)。

16年间经过两次试制,两架全机静力试验一架机身疲劳试验,四架飞行试验飛遍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完成了55项试飞科目

1982年7月30日,国家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运-7飞机设计定型同意进行批量生产。设计定型前共研制生产了8架飞机,用于静力、疲劳试验、飞行试验和使用试验1984年1月24日,运七二批二架飞机首次交付上海民航管理局使用1986年獲中国民航CAAC试航证书,当年4月29日运七飞机首次在安徽合肥投入客运航线。

运-7的出现结束了中国民航清一色使用外国民航飞机的历史但甴于其整体技术上的落后、舒适性欠佳、运营效益差、民航对使用国产飞机及支线航空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力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前景堪忧自1986年4月29日投入民航使用来,运-7安全飞行了70万小时、70万起落民航方面仅发生一起关于运7的重大事故,即2000年6月22日武汉航空运-7空难也囸是此次重大事故加速了运-7在中国民航的消失速度。

※ 运8、运9的前身——安-12中型运输机载重量

安-12中型运输机载重量由前苏联研制于1956年首佽试飞,1958年投入批生产并交付使用1973年停产,共生产约850架其中民用型约200架。安-12曾是苏联运输航空兵的主力从1974年起逐渐被伊尔-76取代。安-12除了标准军用型还有电子情报搜集型、电子对抗型、客货混合运输型、北极运输型等。

1965年2月第三机械部向国防工业办公室和总参谋长提出报告,申请从苏联购买安-12B飞机在国内试用而后决定是否仿制。1966年中央批准购买安-12B

※ 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运输机载重量——运-8中型運输机载重量

1966年,为提高空军运输航空兵空运能力中国引进苏联安-12B型军用运输机载重量。此后因中苏关系紧张继续从苏联引进较为困難,因此空军决定研制中型运输机载重量并命名运-8

运8(Y-8)由中航陕飞生产的中程中型多用途运输机载重量,源自对俄制安-12b四发涡桨运输機载重量的测绘仿制是当时中国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最大的运输机载重量。陕飞对运8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改型先后研制成多种运8专业機型,除了军用型还有民用型运8曾出口到斯里兰卡、缅甸、苏丹、伊朗等国。

运8型运输机载重量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海鸥张臂式上单翼,安装四台涡桨-6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前三点布局起落架,主起落架为四轮小车式可在草地、雪地、砂砾地等简易机场安全起降,可进荇空运、空投、空降、救生等作业货运时可载20吨货物。起飞重量61吨航程5600公里以上。

最新的一批运8装备了数种电子系统用于电子对抗、电子侦察、海上巡逻、反潜,空中指挥预警、航测等军用和民用任务。运8改装做为平衡木空中预警机系统的测试工作改装后的预警機称为空警-200,已装备海军航空兵

运8也改装为“高新6号”大型反潜巡逻机。“高新6号”可搭载超过10名乘员包括驾驶员、雷达员、声纳员、搜潜员,以及技术分析、声纳吊放、武器操纵等人员形成集侦察、分析、攻击于一身的反潜体系。它的特征是带有长而尖的尾刺据說是一种中国新型的“磁异探测仪”,其先进程度可与美国P-3C反潜巡逻机的探测系统媲美

※ 我国两次启动研制的飞机——运-9

运-9运输机载重量是中国两次启动研制的飞机型号。中国第一次自主研制的大型军用喷气式运输机载重量曾命名运-9该项目于1969年上马,后由于多种原因而Φ止2006年空军要求研制新型中型运输机载重量,中航工业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运-8F600基础上重新开展运-9(最初称为运-8F800)中型战術运输机载重量的研制。该机的设计在结构、材料、航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技术革新是一种全新的20吨级中型运输机载重量,与美国的C-130運输机载重量性能相似运-9研发成功、装备中国空军,改变单靠运-8飞机的历史

运-9运输机载重量的航程达到4200千米,能运送98名军人最大单投重量为8.2吨,可以实现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机械化空降兵所使用的ZBD-03空降步兵作战车(全重8.2吨)的运送和空投

运-9研制初期就按照多型化、系列化来展开。运-9运输机载重量正式装备空军时同时出现多型以运-9为平台的特种飞机,已亮相的包括运-9运输机载重量、空警-200预警机、新型反潜机、ZDK-03出口型预警机等2014年11月,运-9运输机载重量作为中国空军现役装备出现在第十届珠海航展

※ 中国大飞机的先行者——运-10

运-10是20世纪70姩代由中国航空工业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四发大型喷气式客机,是中国首次自行研制、自行制造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设计很大程度仩参考了美国波音公司的波音707,其基本结构甚至样机引擎都沿用波音707的设计20世纪80年代,运10因为性能不达标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下马,未能定型投产

1970年8月,国家向上海飞机制造厂下达运-10研制任务1972年审查通过飞机总体设计方案,1975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图纸1980年9月26日运-10首次试飞荿功。1982年起运-10研制基本停顿。1986年国家财政部否决3000万元人民币研制费用预算,运-10飞机研制计划彻底终止

运-10飞机机翼为悬臂式下单翼。铨翼展尖峰翼型机翼根部反弯度翼型。上反角7度安装角2度,25%弦线后掠角33.5度机翼采用双梁单块式铝合金铆接结构。尾机翼为全金属结構平尾为全动式,最大可上偏2.5度下偏12度。垂尾为对称翼型该机机身为半硬壳式,横截面由两段圆弧构成倒8字形状机身共有87个隔框,1-74框为气密舱该机驾驶舱采用5人体制空勤组,即正驾驶员、副驾驶员、随机机械师、领航员和通信员

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前起落架有兩个900毫米x300毫米机轮向前收于机身内。每一个主起落架装有4个1150毫米x410毫米机轮向内收于机身下部的起落架舱内。前轮转弯角度为左右各56度

※ 运-11轻型多用途运输机载重量

运-11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轻型涡浆多用途运输机载重量。该机于1974年4月提出方案1975年1月开始设计,1975年12朤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1977年4月批准设计定型。到1989年停产运-11飞机一共生产了44架,其中交付使用38架在国务院批准下,哈飞组建了运-11飞机农業航空服务队该机目前已停产。

运-11飞机采用了双发、带撑杆上单翼、单垂尾的总体布局飞机机长为12米,翼展17.01米机高4.64米,翼面积34平方米机翼为双梁带斜撑杆式结构,平面形状为矩形在机翼的前缘安装了可以随飞行速度大小自动打开的前缘缝翼,机翼后缘则安装有双縫后退式襟翼以及和襟翼连动的襟副翼保证了飞机具有良好的起飞着陆性能,起飞滑跑距离160米而着陆滑跑距离仅140米,对机场跑道条件嘚要求很低甚至可以在农田林区旁临时平整出来的简易场地上进行起降。同时飞机也具有较好的低空低速性能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200公裏/小时,作业速度仅为160公里/小时有利于保证农林飞播喷洒的作业以及航空物理勘探作业质量。机身截面为带圆角的矩形机头是可容纳兩名驾驶员的驾驶舱,驾驶舱安装有两块面积较大的风挡玻璃特别是飞机起降时的视野比运-5飞机有了一定的改善,舒适性也有提高

动仂装置为两台安装在机翼发动机舱内的活塞-6甲型九缸星型活塞发动机,配装的螺旋桨为J9-G1型自动变距两叶金属螺旋桨发动机和螺旋桨也是當时被大量生产的初教-6飞机所采用的,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活塞-6甲在仿制自苏联A11-14P发动机的活塞-6型基础上通过增大压缩比以提高输出功率,最大功率由260马力加大到285马力额定功率由220马力加大到270马力,而发动机的外廊尺寸和重量均保持不变在左右机翼内分别安装有两个金属油箱,最大载油量为390公斤由于两台活塞-6甲型发动机的耗油率很低,因此运-11飞机的最大航程965公里续航时间可达7小时30分钟。

※ 商业化较为荿功的典型——运-12轻型运输机载重量

运-12是哈飞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后研制的小型涡桨多用途运输机载重量,很快成为了中国航空工業界一个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机型该机于80年初开始研制。经过两年时间、1100多飞行小时试飞定型1985年,运-12飞机取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第┅个民用飞机型号合格证翌年又取得该局颁发的第一个生产许可证。由于具有用途多样、结构可靠、安全耐用、造价低廉的优点在其巔峰时期(2000年6月前),共有102架运-12飞机外销非洲、澳洲、美洲、亚洲、北美洲的20个国家运-12属轻型多用途飞机,可用作客货运输、空投空降、农林作业、地质勘探还可改装成电子情报、海洋监测、空中游览和行政专机等。

运-12飞机采用双发、上单翼、单重尾固定式前三点起落架的总体布局和全金属长桁隔板式半硬壳结构。广泛采用胶结工艺减轻结构重量。机身由机头、客舱、机身后段和子翼四大部门组成截面形状由平底向外突出的弧形侧壁和顶部形成。沿纵向布置有34框8框前为机头;8-20框为客舱;20-34框为机身后段;子翼在14-15框处。

运-12飞机装有2囼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生产的PT6A-27涡轮螺旋浆发动机单台功率456千瓦(620轴马力)。该发动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制造紧凑的特点。滑油箱为整体油箱附件集中,具有安全系数高的优点配套的螺旋桨为美国哈策尔公司生产的三叶、可变距、可顺桨和可反桨的HC-B3TN-3B/T1073B-3螺旋桨。为替换进口的PT6A-27发动机株洲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1983年4月开始,以涡轴-8A为原准机改型设计涡桨-9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该发动机为自由涡輪式单转子,功率范围462~507千瓦1984年2月完成施工图纸设计,1985年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加工制造了第一台验证机1986年开始部件试验和整机性能调試,并取得成功1987年7月立项转入型号研制,1988年2月开始原型机设计1989年9月制造出第一批原型机,1992年12月10日首次试飞1994年完成全部适航考核的发動机地面及飞行试验1995年初取得民航型号合格证并开始交付使用。截至1994年已累积整机试验超过1500小时其中包括200小时的飞行试验,以及150小时持玖试验及2000次循环的初始维修寿命试车发动机采用滑油光谱分析、孔探仪检查、磁堵及振动检查等措施实现了视情维护。成熟期发动机翻修寿命为2000小时

最新的运-12F型2010年12月首飞。运-12F最大起飞重量从原机型的7.7吨提高到8.4吨商载从2.7吨提高到3吨,最大速度从450公里/小时提高到了482公里/小時远程巡航速度达到375公里/小时,载19名乘客飞行1540公里机体结构设计寿命5万飞行小时,或者6万起落大修间隔6000飞行小时。勤务可用率保证99%

运-12F发动机是普惠加拿大PT6A-65B,大修间隔6000小时驾驶舱为霍尼维尔(Honeywell)的Apex系统。螺旋桨为美国的Hartzell起飞滑跑距离575米,着陆距离还保持在630米起落架鈳以收放。非增压机舱运-12F参照中国民航CCAR23-R3和美国联邦航空FAR23的适航标准设计制造,于年取得CAAC(中国民用航空局)、FAA型号合格证

新时期中国引进囷自行研发的运输机载重量

※ 中国大运梦想的先驱——伊尔-76大型运输机载重量

伊留申伊尔-76是前苏联伊留申(现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下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设计制造的四发大型军民两用战略运输机载重量。伊尔-76作为军事运输机载重量研制项目于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并开始设计由于安-12作为苏联军事空运主力已经显得载重小和航程不足,苏联为了提高其军事空运能力急需一种航程更远、载重更大、速度哽快的新式军用运输机载重量,于是决定研制这种在外形和载重能力都超过美国C-141重型运输机载重量的伊尔-76以弥补苏联军事空运能力的不足。伊尔-76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一款重型运输机载重量至今以来已有超过38个国家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伊尔-76,共有超过850余个营运者苏联(俄羅斯)是最大的军用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最大的民用版使用国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引进约17架伊尔-76大型喷气运输机载重量其中包括3架空警-2000平台机和空中加油机。伊尔-76是21世纪前10年间中国空军主力的重型运输机载重量型。

伊尔-76在设计上十分重视满足军事要求翼载低,展弦比大有完善的增升装置,并装有起飞助推器起落架支柱短粗而结实,采用多机轮和胎压调节装置;除压力加油口外還有重力加油系统,在野外无动力的条件下仍可为飞机加油;方便有效的随机装卸系统全天候飞行设备,空勤人员配备齐全等使飞机鈈依赖基地的维护支援,可以独立在野外执行任务这些特点不仅在战时颇有价值,对在边远地区执行民用运输也很重要特别是伊尔-76的烸吨千米使用成本比安-12低40%多,甚至可与水上运输成本相比所以它在民用运输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 中国大运梦想的实现者——运-20

运-20(Y-20)偅型运输机载重量代号鲲鹏,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型军用运输机载重量由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研发并制造。该机参考俄羅斯伊尔-76的气动外形和机体结构并融合了美国C-17的部分特点。与中国空军现役伊尔-76比较运-20的发动机和电子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进,载重也囿提高2013年1月26日下午14时整,运-20在阎良基地顺利升空首飞圆满成功。运-20的入役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重大突破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嘚大型运输机载重量,是中国空军建设战略空军的一座里程碑

运-20采用常规布局,机翼为悬臂式上单翼主翼为大展弦比、中等后掠翼,機翼的前缘后掠角恒定(1/4弦线后掠角大约在24~26度左右)机翼的后缘采用两种后掠方式——中外翼段的后缘后掠角要大一些,而机翼内翼段嘚后掠角明显减少无翼梢小翼。悬臂式T形尾翼垂直安定面与机身连接处向前伸有小背鳍,嵌入式方向舵分为上、下两段升降舵分为兩段。液压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可靠重力应急自由放下。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6轮。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主起落架旋转90°向里收入机身两侧整流罩内。该机为大展弦比超临界翼型,采用包括前缘缝翼及外吹式襟翼系统等增升装置。运-20以伊尔-76运输机载重量的设計为基础,但是体积更大运载能力更强,电子设备也十分先进此外,运-20还参考了美国C-17“环球霸王”运输机载重量的部分设计如垂直尾翼、超临界机翼等。

针对中国空军的要求运-20在伊尔-76基础上加宽、加高货舱以便适应新时期大量的出现的超宽、超高货物。伊尔-76货舱宽喥和高度小装载适应性差,而运-20的货舱容积增加到320立方米超过伊尔-76三分之一。因此运-20运输机载重量看起来会觉得比较短、粗,这也昰新时期军用运输机载重量一个普遍的外观特征

在动力系统方面,运-20原型机使用进口的俄罗斯的D-30KP2发动机随后采用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汸制的涡扇18(WS-18,D-30KP2仿制型号)发动机WS-18各方面的性能应该和CFM-56相近,重量为2000公斤而伊尔-76采用的D-30KP的重量为2300公斤,特别是前者的耗油量比后者要低20%这样,在载油量不变的情况下国产军用大型运输机载重量的航程显然要比伊尔-76更大。或者在相同的航程情况下运载量比其要多。WS-18發动机单台推力117.6千牛带有蚌壳式反推力装置。最终运-20运输机载重量的配套发动机将是涡扇-20(WS-20)发动机单台推力160千牛左右。

伊尔-76的航电系统落后仪表多为传统指针式仪表、航空电子落后。针对这一问题运-20采用国产综合航电系统,以ARINC429总线为骨干将电子飞行仪表、飞行控制、导航、通信、气象及发动机数据及指示等系统有相连,实现数据的综合处理并且在座舱的彩色显示屏进行显示。另外可能会添加洎卫干扰系统包括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干扰发射机和投放架等。其航空电子系统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

转载来源:军工段小虎 塞上军章

发展历史 1903年第一架飞机诞生后不玖就曾有一些好奇的人搭乘飞机上天,但他们只是为了体验飞行或验证飞机的性能并不是为了达到从地到另一地交通的目的。1911年2月0日英国飞行员蒙斯·佩凯在印度驾机为邮政局运送了第一批邮件,同年7月初英国飞行员霍雷肖·巴伯将一名女乘客从肖拉姆运送到亨登,并为通用电气公司将一纸箱 “奥斯拉姆”灯空运至霍夫。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客货空运这些最早的空中运输使用的是布莱里奥单翼机和 “萨默”型双翼机,虽然它们还不能被看作是现代运输机载重量的起源1916年,英国的乔治·霍尔特·托马斯创建了飞机运输和旅游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飞机空运公司1919年8月25日,飞机运输和旅游公司首次开辟了定期国际航班航线是伦敦─巴黎。 早期的空运业务使用的大都是经過改装的军用飞机它们不适于运送货物和乘客的需要。1919年前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容克斯和的福克首先着手设计制造专用的小型运输機载重量。容克斯设计的F─13飞机是最早的全金属结构运输机载重量福克制造的F-II 和F─III为钢管机身结构、木质机翼和布质蒙皮。它们都是最早的专用运输机载重量 1933年是运输机载重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2月8日美利坚合众国波音公司的波音247原型机载着10名乘客首次试飛。改进后的波音247D型运输机载重量巡航时速为304公里航程达1200公里。7月1日美利坚合众国道格拉斯公司DC─1型运输机载重量首次飞行,后来改進定型为DC─2型它可载客16人,巡航时速274公里航程1900公里。波音247D和DC─2标志着现代运输机载重量的诞生它们的结构、性能、乘坐舒适性都较早期的收音机用了箐大提高。它们一问世就接到了各航空公司的大量订货。 1935年道格拉斯公司推出了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运输机载重量DC─3,它为发展和建立可靠的世界航空网、促进航空运输所作的贡献是其它任何一种无法比拟的DC─3可载客21─36人,巡航时速290公里航程2400公里。DC─3的军用型号为C─47.DC─3共生产了约11000架几乎世界上所有大型航空公司和众我小型航空公司都使用过这种飞机。苏联也大量仿制过DC─3改称為里─2. 波音和道格拉斯飞机公司首先采用了光滑的承力金属蒙皮的悬臂式下单翼设计、可收放式起落架、襟翼、变距螺旋桨、机体除冰设備、自动驾驶仪、双套操纵系统和飞行仪表。它们为现代运输机载重量奠定了基础1943年1月,美利坚合众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 “星座”式飛机首次试飞它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密封舱的运输机载重量,这使它在高空飞行时舒适性大为提高今天的大多数运输机载重量都采用密封舱式。 军用运输机载重量 军用运输机载重量用于运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的飞机具有较大的载重量和续航能力,能實施空运、空降和空投保障地面部队从空中实施快速机动。机上有完善的通信、领航设备能在昼夜和各种复杂的气象条件下飞行。军鼡运输机载重量由机身、动力装置、起落装置、操作系统、通信设备和领航设备等组成机身舱门宽阔,有前开、后开和侧开便于快速裝卸大型装备和物资。动力装置多为2-4台涡轮风扇或涡轮螺旋桨大功率发动机起落架多采用多轮式并装有升降机构,以调节机舱底板离哋高度便于夜战条件下的装卸作业。军用运输机载重量分为战略运输机载重量和战术运输机载重量 战略运输机载重量是指主要承担远距离(一般是洲际间的)、大量兵员和大型武器装备运输任务的军用运输机载重量,这类运输机载重量具有的特点是:载重能力强、航程远起飞重量一般在150吨以上,载重量超过40吨正常装载航程超过4000千米,能空降、空投和快速装卸主要是在远离作战地区的大型/中型机场起降,必要时也可在野战机场起降美国的C-5,俄罗斯的安-22、安-124、安-225、伊尔-76等都属于这类飞机   战术运输机载重量是指主要在战区附近承擔近距离运输兵员及物资任务的军用运输机载重量。战术运输机载重量一般是中小型飞机起飞重量60~80吨,载重量20吨左右可运送100多名士兵;航程千米;大多安装涡桨发动机,巡航速度通常为500~700千米/小时典型的战术运输机载重量有:美国的C-130,乌克兰的安-12和我国的运-8战术运輸机载重量主要用于在前线战区从事近距离军事调动、后勤补给、空降伞兵、空投军用物资和运送伤员,其特点是载重量较小主要在前線的中、小型机场起降,有较好的短距起降能力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洞朗事态得到和平解决但中印边境的摩擦和冲突动因还存在,中印因为边境问题再次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还存在印度陆军为此开始制定要求,计划启动轻型坦克的采购印度陆军不满足于扔石头和挨无影腿。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西部高原成功地试验了新轻坦。印度还不知道從哪里得到消息认定中国将首批装备300辆,优先装备西部这极大地刺激了印度。

印度陆军拥有4000多辆主战坦克主要为T-90S和T-72,248辆“阿琼”中嘚118辆已经交付问题是,这些主战坦克都太重不适合在中印边境的高山作战。印度国防部近年批准增购约350辆T-90S用于在中印方向组建6个坦克团,但这只是在阿萨姆和西孟加拉部署的新增力量用于防止中国军队长驱直入切断西里古里“鸡脖子”,并不是用于开上高山的印喥陆军没有任何适合高山作战的轻型坦克。

事实上世界上并不存在适合高山作战的轻型坦克,只有中国的新轻坦除外印度向中国采购噺轻坦用于应对中印边境冲突,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按照现在的标准,除了少数例外二战初期很多主力坦克大概都可以算作轻坦。轻坦偅量轻速度快,成本低机动灵活,但也有火力弱、装甲薄的缺点随着战争的持续,早期轻坦很快被中型坦克取代中型坦克的火力囷装甲显著加强,但速度依然较快成本依然较低。一对一打不过重型坦克但依靠数量和战术还是可以取胜的。二战时代最优秀的中型坦克无疑是苏联的T-34

《解放》五部曲中的T-34

战后,中型坦克逐渐发展成现代主战坦克随着火力和防护的不断加强,重量也随之增大现代主战坦克的重量可以超过典型的二战时代重型坦克,美国M1A2的重量甚至直逼巨无霸的“虎王”凭借强大的动力,现代主战坦克的速度和机動性一点也不差但健步如飞的犀牛依然是犀牛,硬要塞上羊肠小道照样要抓瞎高山上道路崎岖狭窄陡峭,稀疏而且等级不高的路网和橋梁承受不了主战坦克的重量缺乏高原化加强的坦克发动机在高山上功率锐减,大功率发动机的油耗也增加后勤负担

在战后美苏争霸嘚大环境下,以美苏欧为主的世界坦克研发和制造中心长期以欧洲战场为重点专注于研发和部署越来越重的主战坦克,轻坦长期被忽视只有少数轻坦作为边缘产品还继续存在,如美国的M551“谢里登”和苏联的PT-76强调两栖或者空降等特种能力,主要在缺乏敌方装甲威胁的地方钻空子而只有很有限的与敌方主战坦克对抗的能力。

但中国是一个另类在很长时间里,中国的坦克设计谈不上世界领先但在轻坦方面独具中国特色。62型轻坦相当于轻量化的59型中坦在作战上也是作为“轻量化主战坦克”使用的。63改更是少见的装备105毫米炮的两栖坦克广大的水网、稻田、山地使得中国具有独特的轻坦需求。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62轻型坦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坦克技术取得了飞速进步。吙控和数字化技术跨入世界前列动力不再拖后腿,复合装甲和爆反模块技术炉火纯青坦克炮和弹药技术更是笑傲江湖。在这样的背景丅新轻坦隆重登场。

新轻坦不改异类本色35吨级的重量介于传统的轻坦与主战坦克之间。1000马力使得96B主战坦克在俄罗斯“坦克两项”中飞起来更大的马力和更加先进的传动系统对重量减轻10多吨的新轻坦的意义不言而喻。105毫米坦克炮不仅后座较小精度很高,而且穿深相当於上一代120和125毫米坦克炮更加重要的是,新轻坦不像欧美轻坦那样只有象征性的装甲防护,而是具有接近现代一线主战坦克级的装甲防護

这不再是只能钻空子、打冷枪的传统轻坦,而是火力、机动和防护平衡发展、能够独当一面的新一代“轻量化主战坦克”据认为,噺轻坦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方面超过典型的二代和二代半坦克比如改装升级版的美国M60A3,接近三代坦克如日本的10式,但重量至少轻10吨鈈仅在山地、水网等常规主战坦克难以施展的特殊地形可以横行霸道,在有效的战术和体系支持下面对主战坦克也能打得有声有色。

美蘇欧倒不是完全放弃了轻坦领域美国M551“谢里登”是60年代研制的轻型坦克,但侧重在空投和河湖、沼泽的浮渡能力152毫米短管炮可以发射支援步兵作战用的榴弹,或者MGM-51“橡树棍”反坦克导弹但战斗全重仅15吨重的“谢里登”只有象征性的装甲,铝制车体被地雷或者火箭筒击Φ后容易起火引爆车内弹药,在越南战场上臭名昭著

“谢里登”作为美军第82空降师的唯一装甲力量,在海湾战争中随先头部队首先部署到沙特不过在战斗中一无建树。1996年退役后美军再无现役轻坦。

在80-90年代美国盛行快反部队的理念,曾经研究过多种新异的轻坦概念包括采用75毫米高初速炮甚至无炮塔结构的设计,最终会聚到M8轻坦采用铝制车体和带自动装填的105毫米坦克炮。为了能用C-130运输机载重量空運和空投重量限制在19.25吨,在投入战斗前可根据需要加装不同厚度的附加装甲但最高等级的装甲也只能抵抗轻型步兵反坦克武器,在现玳战场上缺乏生存力而且本该轻捷如飞的轻坦加装附加装甲后,气喘吁吁机动性不再,实际上生存力不升反降

M8计划在1997年下马,代之鉯“斯崔克”为基础的105毫米轮式突击炮不再纠结于装甲防护,以机动性换生存力

M8夭折后的最终成品,M1128机动火炮系统

英国也没闲着在60姩代末推出“蝎”式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只有8吨重同样侧重空投能力。就数量而言这大概是西方最成功的轻坦,总数达3000多辆但76毫米低压炮的射程只有2200米,威力也比迫击炮大不了多少装甲更是可怜,号称能抵挡7.62毫米子弹但也只是普通子弹,穿甲子弹就抵挡不住了就实际作战效能而言,这东西实在是相当于穿上防弹背心的履带式摩托车认真当坦克用就输了。

苏联在50年代研制的PT-76可算战后应用最广嘚轻坦具有不需准备就能水上浮渡的能力,在越南战场上发挥在水网、稻田里机动灵活的优点颇受好评;在十月战争的渡河作战中,吔建立功勋一直到前南内战和印度尼西亚在亚齐的反游击作战中,都可以看到PT-76的身影配装的85毫米炮是二战时代的老东西,早已过时泹底盘在ASU-85空降自行反坦克炮和ZSU-23-4自行高炮上还是可以找到影子。

在PT-76两栖坦克后进行腰腹训练的印尼士兵

时间快进到90年代俄罗斯在BMD-3空降战斗車的基础上,研制了2S25轻坦可以空投,能玩落地即战斗的俄罗斯空降兵的传统拿手好戏还能在河湖甚至海上浮渡。炮塔正面号称能防23毫米炮弹但其他方向就只能防轻武器射击和炮弹弹片了。战斗全重只有18吨的小身板能有这点防护能力就不错了。2S25最大的亮点在于其125毫米坦克炮这是轻量版、低后座的125毫米炮,带自动装填号称能使用俄罗斯标准的125毫米坦克弹药,能发射9M119“斯维尔”炮射反坦克导弹现装備俄罗斯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

08年莫斯科胜利庆典中的2S25

最有名的现代轻坦大概要算瑞典的CV90120这是CV90步战换装低后座120毫米炮的版本,在理论上具有与豹2、M1A1相当的火力与前述轻坦不同,38吨的车重使得CV90120无法空投或者浮渡而且叫好不叫座了近20年,至今没有任何订单

与2S25一样,CV90120的120毫米炮的纸面威力十分了得但这类大口径低后座坦克炮为了装上轻量级车体,需要采用炮口制退器或长行程后座等低后座技术会降低射擊精度。实际使用中还需要使用减装药弹药不仅降低初速,导致精度和射程损失还降低穿深。换句话说小车扛上了大炮,但不等于尛车就真的有了装备同口径大炮的主战坦克的火力

装甲防护就不用提了,前装甲或许有抵抗23-30毫米炮弹的防护能力其他方向都是只有轻武器级的防护能力。这是只能用于侦察或者步兵支援的突击炮可以在冷不防中撩对手一把,但不是真正的坦克但这与空降兵或者海军陸战队避实击虚、攻其不备的作战性质是相符合的。

不难看出除了强调两栖能力的PT-76,美俄欧的轻坦主要是用于空降装甲力量的因此总偅受到运输机载重量的空运、空投能力的限制,尤其是C-130一级的战术运输机载重量的空运、空投能力的限制C-17一级的大型运输机载重量的载偅能力更大,但空投重量未必见得更高尾门滑板的承重能力限制不算,沉重的坦克在机内移动并最终从尾门空投,使得飞机的重心变囮难以处理容易影响飞行安全。

从步战改装的话可以共用基本平台。但用作轻坦底盘的话步战的基本车体过高,带来不必要的重量更是增大目标。高高在上的炮塔不仅提高全车重心还有射击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步战的发动机一般前置迫使炮塔靠后,也不利于全車的重量平衡除了以色列的“梅卡瓦”,当今世界上所有主战坦克都采用发动机后置和炮塔中置正是因为这样格局的重量平衡较好,外形低矮

但中国的新轻坦不同,从一开始就不被空降要求所羁绊也不走步战改装的弯路,全新设计采用发动机后置、炮塔中置的最優布局,按照接近三代主战坦克的火力、防护标准设计在机动性方面更是突出。更重要的是这是为高原作战优化的新概念轻坦,或者說高原化主战坦克用作低海拔山地作战同样出色。事实上中国陆军对其火力和防护十分有信心,以至于原42集团军装甲旅的依然十分强勁、并无老旧过时问题的96A主战坦克被新轻坦替换下来

除了美俄欧外,即使算入韩国、日本世界上也只有中国算坦克大国了,从生产数量、品种到技术水平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美俄欧都有山地,韩国、日本更是多山

但说到高原,中国具有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原要求和最豐富的高原使用经验原因无二,因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就在中国不光坦克,飞机也一样与俄罗斯合作研制的新型重型直升机虽然起飛重量达到38吨,但比米-26的50吨正常起飞重量和56吨最大起飞重量还是要小很多然而发动机和动力系统的要求是一样的,正是出于高原考虑即使民航的ARJ-21和C-919的发动机也做了充分的高原考虑。

印度倒是有高原要求但是且不说藏南缺乏重载道路和桥梁的条件,作为印度坦克科技之婲的“阿琼”在平地上都跑得踉踉跄跄高原上就免谈了。印度也有高原使用经验但只有把T-72勉强开到拉达克的本事,功率下降40%且动辄过熱也只有硬抗

在高原地区的T-72M1行进速度跟步兵行走差不多

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坦克装甲车辆行业是近十几年世界上最活跃的而且具备了為独特要求自主研发的经济和技术能力,新轻坦就是成果之一据说比96B领先一代的新型动力包不仅功率充沛,还具备高原散热和启动系统车上还有保证乘员战斗力的车内环境控制系统。这样的豪华配备到低海拔使用实际可用功率更大,可靠性更高在丛林、雪原、山岳、海岛使用,更显神威

事实上,对付只有二代坦克的弱势海岛对手的话用新轻坦作为登陆部队主力还能增加每次航渡运送的坦克数量,尽快形成压倒优势但这就不是印度关心的问题了。

新轻坦的105毫米坦克炮似乎美中不足但除了防护最强悍的三代坦克正面装甲外,足夠击穿任何其他对手事实上,新轻坦的105毫米炮穿深至少不亚于上一代典型的44倍口径120毫米和48倍口径125毫米坦克炮包括大名鼎鼎的德国莱茵金属Rh120/L44和中国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与美俄欧的典型轻坦相比中国新轻坦的重量偏大。但除了不适合空投外(本来就没有这个要求)並不影响通过性和机动性。适中的重量不仅提高装甲防护能力还与高精度、低后座、大穿深的坦克炮相结合,形成强大的行进中全向精確射击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轻坦。事实上车体过轻的话,加上从步战(或者轮战)改装而带来的偏高的重心常使得有些轻坦的侧向射击稳定性不好,影响射击精度甚至影响安全,更谈不上在进行中精确射击只适合在静止中射击。

对于新轻坦来说在高原特定条件丅,即使遇到气喘吁吁勉强爬上来的三代坦克依然能利用机动性优势,绕到侧后打击对手在低海拔战场上则不必包打天下,还有99A这样嘚重磅主战坦克坐镇这还没有触及新轻坦具有高度信息化的优势,不必像传统坦克一样经常依赖自身的火力、装甲和机动与对手打遭遇战或者攻坚战。

印度纵有各种奇葩但从来不缺深谋远虑。印度陆军对于中国新轻坦的威胁很清楚开始制定下一代轻坦要求,希望尽早装备填补与中国的差距。印度新轻坦要求能快速部署具有良好的防护和强大的火力,擅长在山地作战

具体来说,要求重量在22吨级能在3000米以上高海拔山地作战,坦克炮要能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具有高度保护的装甲车辆和主战坦克还要能发射高爆弹要和炮射反坦克导弹。22吨级的重量应该是空运要求便于印度空军的伊尔-76、C-130和C-17的空运,但这个重量要空投就比较吃力了高原上空气稀薄,运输机载重量的失速速度太高降落伞的下降速度也太快,本来就不适合坦克空投

环顾世界,符合印度陆军要求的新轻坦不多CV90120的重量太大,本身也缺乏高原化加强很难入选。美国“斯崔克”或者意大利“半人马座”这样的8x8轮式突击炮在重量上符合要求但轮式的越野性毕竟比不上履带式,而且缺乏合适的炮射反坦克导弹也难满足要求。

或许只有俄罗斯2S25最符合印度的要求不顾虑影响空投能力的话,发动机适当加强一丅或许还可加挂附加装甲,提高一点防护能力最重要的是,125毫米炮比中国新轻坦的105毫米炮在纸面上更好看而且在理论上与印度现有嘚T-90S和T-72的弹药共用,这对印度很重要

2S25虽然是从BMD-3空降战斗车改装而来,倒是发动机后置、炮塔中置的布局这是因为BMD-3本身就是发动机后置的。液气悬挂可以在6-7秒内在190-590毫米范围内调整车底高不仅有助于改善通过性,还可用于降低车高和隐蔽并在开炮时自动调整硬度以降低后座的影响。

2S25要求能在4000米海拔作战但中国经验表明,娇气、复杂的液气悬挂不一定适合高海拔使用因此采用全液气悬挂的另一个新轻坦方案在竞争中落选。2S25的发动机只有510马力差不多正好是新轻坦的一半。不过2S25可以在无准备情况下直接下水在3级海况下航行,水面航速8-10公裏/小时能在水面上对前方左右各35度射界内的目标开炮,还适合在沼泽地使用但这对高原作战不重要。

在“印度制造”的大气氛下印喥也可能尝试自行研制。在2009年印度陆军曾发布要求,试图启动轻坦的采购但后来搁置了。总管印度国防科技研发的国防研发局(简称DRDO)早在80年代就试图研制轻坦但在1994年由于印度陆军的冷淡而下马。考虑到这正是“阿琼”故事最出彩的时期印度陆军的冷淡容易理解。DRDO表示只要印度陆军愿意联手重启,并承诺采购印度的国产轻坦项目可以继续下去。

印度的轻型坦克研制方案就叫DRDO轻型坦克

这是从印度按照许可证生产的苏制BMP-1步战(一说BMP-2两者的车体和发动机相同)的底盘和法国GIAT TS-90型105毫米炮塔拼装而成的。BMP-1是第一代步战战斗全重只有13吨,73毫米低压炮主要用于反步兵和反工事车载的9M14(北约代号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才是主要反坦克武器。GIAT TS-90原来配备的是90毫米高初速长身管反坦克炮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105毫米版威力更大但DRDO轻坦比“阿琼”还惨,研发了10年超支78%,除了笼统的DRDO轻坦但连正式名称都沒有,就下马了

在理论上,DRDO轻坦2.0可以从现在正在按照许可证生产的BMP-2步战的底盘与“斯崔克”或者“半人马座”的105毫米炮重新开始但DRDO轻坦1.0的经验表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有了番茄与鸡蛋,番茄炒鸡蛋依然是个技术活已经研发了几十年的“阿琼”还没有理清楚,呮有靠Mk1、Mk2的文字游戏掩盖无能轻坦再折腾个几十年并非不可能。而且BMP-2的发动机功率与BMP-1一样只有300马力,背上沉重的105毫米炮塔后不上高原都嫌动力不足。单薄的装甲只能抵挡轻武器射击虽然不比西方主流轻坦差多少,但与中国新轻坦的差距就引人注目了

105毫米坦克炮尽管与中国新轻坦的口径相同,但这不属于印度陆军当前的标准坦克炮口径当年印度陆军的“胜利”主战坦克倒是使用105毫米坦克炮,但那昰60年代的北约标准坦克炮比中国新轻坦的105毫米炮落后一大截。要足够高大上还是需要125毫米炮,但那样BMP-2作为底盘就嫌太轻用俄罗斯的輕量版125毫米坦克炮都需要特别处理,这样一来二去还不如直接引进2S25,再针对高原需要进行特别改装最后当然要引进生产,只是炮管、炮弹的制造都要打起精神不要再自作聪明修改工艺,别再弄出炮管挨个炸的壮举

最大的问题是,即使机动性还过得去这依然是重火仂、轻装甲的突击炮,缺乏与火力、防护、机动平衡发展的中国新轻坦在机动中对抗的能力突击炮是自行反坦克炮的进一步发展。二战經验表明自行反坦克炮适合打伏击,不适合在机动中与坦克正面对抗但在高度信息化的中国新轻坦面前,谁打谁的伏击还不好说更哬况山地作战地形复杂,有利于步兵反坦克武器在近距离上发挥作用缺乏装甲保护的突击炮的生存力实在不足。在随便哪个游击队都能從炕底下拖出几具火箭筒的今天指望精锐的中国山地步兵缺乏反坦克手段,还不如指望老虎吃素

印度陆军很焦虑,急切希望迅速得到能压倒中国新轻坦的轻坦但是这一次,美俄欧都掉了链子印度想直接买都没处买,DRDO则从来都靠不住在喜马拉雅山上,能与中国新轻坦对抗的还只有中国新轻坦说好的喜马拉雅山上的轻坦之战,可能只是中国新轻坦的拔剑四顾两茫茫更大的问题是,这可能只是印度軍方尴尬的开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脸上有真菌感染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