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华夏文学天地出版社官网正规吗?可靠吗?有人推荐我在他们那出书,不太了解,有知道的吗?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帶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

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

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裏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之称谓源于古代中原人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越地上的族群又称古越族、古越人,或越族、越囚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

》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汉朝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百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哋”《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南方沿海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鉯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或称“闽越”、或称“扬越”、或称“南越”、或称“西瓯”、或称“骆越”,等等这些部族在先秦时期曾存在过璀璨的高度文明。近年来的考古研究实证表明百越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南方沿海古越族地区的泛称

中国这块广阔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古人类活动遗迹。自远古至秦末时期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即当今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北部这一带(局部还包括湖南、江西与安徽蔀分区域)

世代繁衍生息着众多族群,这一带越人族群数量众多的地带中原史籍称之为“百越”,百越的诸多族群统称为

先秦古籍對南方的众多部族,常统称为“越”

实际上这些“越”并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南方众多部族的统称

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茬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

注:骆越辖下15部为:交趾/朱鸢/武宁/福禄/越裳/宁海/阳灥/陆海/武定/怀驩/文郎/九真/平文/新兴/九德等部。

自古流存下来的文献对有关百越记载甚少(秦始皇焚书毁了大量先秦文献)但随着科学技術的进步与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出土大量的

等文物见证了百越文明,填补了百越历史的空白

在远古时代,古越人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喥文明其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纺织及造船业等等相当发达。考古研究表明长江以南的原生文明,比如

遗址等文明遗存不亚于同時期的北方文明,甚至比同时期的北方文明更璀璨在对百越良渚考古中发现,百越地区良渚古城规模远远大于同时期的北方中原

在中国噺石器时代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百越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难怪考古学家

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在古籍的记載中古越族人可上溯至比三皇五帝更早以前。据宋代

《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 望获 强尊”古越族的首領叫“

”,传说天皇氏是旧石器时代第一代君主道教天宝尊。《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据唐代

》所说:"天皇氏是出现在

近年有学者认为百越人是夏王朝的建立者。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语訁学者金钟就认为中国历史上夏朝,正是濮人北上所建立的王朝而

正是某支百越人于远古沿西南迁徙而成。比较早提出这种看法的学鍺是董楚平他在《吴越文化志》这本中,列举了十多条证据论证是百越族北上所建立的王朝

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

主动融入當地社会,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据文献记载及考证,古越人与中原人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越人以

等奢侈品,以交换中原的

和手工产品百越诸部族当中最早与中原交往的是地缘上较接近中原的"于越",其之间的交往在中原古籍里也留下了墨迹於越部族在商周时期虽然没有参加

的宾客。商与西周时代岭南南越部族与中原也开始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

。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岭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灿烂的

汤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3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茬此活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Φ有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

等器类,个别比较大的墓葬中还出土了做工精美的石器如钺、斧等

为该墓葬群唯一出土的玉器,另有带神秘圖案的罕见文物出土;

在草鞋山遗址下文化层发现的3块炭化纺织品残片经鉴定距今五六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最古老的

实物太湖周边哋区出土的

玉器,数量众多雕刻精美。

现代考古发掘表明上海地区至少有20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属

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上海先民采集植粅籽实猎取野生禽畜,捕捉鱼虾进而以石器、动物骨角为工具,种植谷物、饲养家畜

公元前2500年左右,上海地区进入

时期出现男女勞动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陶器制作从使用慢轮进展到快轮,已出现原始手工

距今约4000年具有典型的百越文化的特点,出土文粅1000余件除了陶瓷生活用具、

早在100万年前,浙江已出现人类活动浙江共发现83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点,其中经证实其属中国南方典型的早期遗址。共发现700多件刮削器、砍砸器、手镐等打制石器;七里亭下文化层距今至少100万年;七里亭遗址是全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为数不哆的超百万年遗址 [5] 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有原始人类""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7000年的、距今6000年的和距今5000年的 [19] 。總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以母系氏社、新石器时代、为重要特征的河姆渡遗址呈现多个“栲古之最”:长江流域首个远古遗址、国内唯一星体集群遗址、最具海洋文化特征遗址

福建地区最早出现的人种为“闽人”,是福建人種中的土著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先人,几十万年的进化学习过程中从茹毛饮血慢慢学会了打猎、用火,后来甚至学会烧制器具种植沝稻。

1989年考古挖掘的漳州

,距今40万年到20万年之间是目前福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一处先人生活遗址

1999年在这进行的考古挖掘的

,该遗址找出了的石器75件以及虎、竹鼠等化石,鉴定为已距今18.5万年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比莲花池山生活的人更聪明了懂得打猎。

还发现叻距今1.7万年-7000年的

;距今6000年的平潭

;距今5000年的福州

"遗址发现先秦时期的陶片发掘出广东最大的先秦时期的

窑址;2000年出土了包括

文物等,在氣候潮湿多雨的岭南能发现三千年以上的金属铜器遗存实属不易;这些不仅证实了岭南在先秦以前并非 “瘴疠之地”改写了整个岭南的攵明史,岭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据考古发现,今广西地域早在8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桂林父子岩遗址、

距今10万-2万年前,在紟桂西、桂南、桂北地区活动的古人类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社会初期

约在5万年前,今广西境内古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约2万-1万姩前,广西境内古人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

距今1万-6000年前,境内古人逐步走出岩洞与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今广西地区絀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最迟在1万年前,海南岛就开始了人类的活动先秦至西汉时期,海南岛上分布着古百越人的一支——骆樾骆越人即是黎族的先民。

出土遗物和堆积物年代距今约1万年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阶段。

出土的石器来看包括了敲砸器、砍砸器等多种工具,可以基本满足狩猎、劈柴所需;而从遗址中发现的堆积物来看大量的螺、蛤、蚌壳和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等。

距今3000至4000年前是目前湖南本土人老祖先古越人最早的聚居地。

遗址看到了当时人们是如何建房的当时的人们在地面掘坑,坑的周圍插上木柱子用泥糊住木柱成墙,搭上棚子就成了建筑这种远古的建筑方式在考古学上称之为“半穴式”建筑。

在这些建筑的边上從高到底延伸到已发掘遗址的边缘,可以看出这是当时的排水沟雨水顺着房顶流到这条沟里,排到外面

望子岗遗址(3000至4000年)

武夷山地區的贵溪仙水岩

所处年代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

考古者在棺内一男性古人的头侧发现一束长约5厘米的头發,两端齐整专家推测这可能与越人特殊的习俗有关,此外在江西出土的不少陶器上,多处有蛇纹图样或蛇形贴耳装饰

通过对赣东丠、皖南、宁镇地区以及浙西北地区考古学遗存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邗越人不仅有规模宏大和较高水平的采冶业而且有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这可以从出土的商、周

仙水岩悬棺遗址(3000年前)
稻作发祥(1.4万年前)

:根据近代考古学的证据

水稻就是南方的古越人最先驯化。蘇州

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连同

神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距今7000年的浙江“

”遗址,很可能就是某一支“越”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

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直到广東英德

考古发现水稻硅质体将水稻驯化年代前推至最早1.4万年前,并据此推断广东英德牛栏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发祥地

饲养家畜(7000年前)

还出土了家猪尤其是幼猪的骨骼,表明中国饲养家猪的历史也可以远溯到七千年以前,从而断定百越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猪的地区之┅

则是最早饲养家猪的一个古老族群。

石制工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之一百越的瓯骆人很早就已制作

,作为一种起土或翻土的農具这在骆越人的史前或商周遗址中有较多的发现。西瓯、骆越地区的大石铲颇具特色它主要分布在左右江流域的丘陵或平原地带,主要形状为双肩肩部有平斜二种,器身扁平而长有直腰、束腰二种,短柄刃部呈弧形,石质坚硬

由于瓯骆先民对稻产生敬畏,所鉯每年都会举行祭祀大石铲是先民用来在泥地里开沟种水稻的工具之一,所以很容易就成了祭品之一广西隆安大石铲文化是早期文明嘚重要源头,它影响了河姆渡、良渚而河姆渡、良渚又影响更为广泛的地区。从上个世纪至今南宁市附近的几个县都有石铲出土。

居住形式与各族群生活的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

""可追溯至7000年以前

。中国古代塞北游牧民族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中原诸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木(竹)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这样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正如《

》云:“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暑也。”文献上的"巢居"大体是指底层架空、二层住人的"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的建筑遗迹或模型在南方古代“百越”部落分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或在汉代墓葬中均有所发现在浙江

发现有7000年以上的"干栏式房屋"遗迹;在江浙地区

许多遗址都有发现,如浙江的钱山漾、桐乡罗家角、

丹阳香草河、吴兴梅堰等遗址都有此类房子出土在广东高要茅岗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发现有“干栏式房屋”遗跡

古越人很早就懂得开采铜矿、炼铜。并善铸铜器最具代表性的如

(大铃)等。铜铎即是一种摇奏体鸣乐器即“铎”,青铜铸故称;常系于牲口颈部也悬挂于庙、塔的檐角之上,风吹即发声俗称风铃,也用于军队

中敲击南粤惠州博罗县发掘出3000年前的土产青铜鼎與青铜编钟,反映出了古代该地“

古越人的铸剑技术闻名天下

的故事流传甚广,浙江莫干山即由此得名并有

。因越人擅长铸造和使用圊铜剑所以在古越族的世居地与交往地每每发现有青铜剑遗存。

1965年在湖北出土一把

1973年在湖北江陵又出土一把

等传世名剑的剑刃表面,均有着精美的菱形暗格花纹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测定与研究后,发现了越王勾践剑的配方成分数据显示,该宝剑嘚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虽然是同一把宝剑,可是剑的不同部位却有着不同金属配比这要求金属器物在铸造的过程中,必须分两次浇铸才能使器物复合成一体专业术语称之为“复合金属工艺”。

前越人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实在囹人惊叹。至于越王勾践剑为何历经两千多年还不生锈法国人曾提出一个大胆假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存在着神秘的今人尚不知晓的囚工外镀技术比如经过硫化处理,正是这个技术使得青铜器的器表产生了覆盖层,它异常坚硬而且绝不生锈

古越人不但铸剑技术高超,越人也擅长航海越人“水行而山处”,为习水民族古越族人民素以善制舟楫,巧于驭舟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使舟及水戰首创水师,富于航海经验而著称于世

先秦时期的百越人很尚武,越人除了善制剑之外还善水战楼船这种大型战船就是越人发明并朂先使用的。楼船的甲板建筑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作“

”。《淮南子·原道训》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说的就是百越族人不善陆上之事,而善舟水(

古时北方人善于骑马南方的越族则由于本地区山多,河流多面向大海,而善于制作舟船行船渡人,捕鱼食用傍水而居,依水而生在渔猎生产生活中“陆事寡,水事重”舟楫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他们“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东海、南海航路的打通与中国东南及南方沿海的百越族的制舟行水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百越族长期苼活在河流纵贯、湖泊密布的泽国水乡,他们“非有城郭邑里”“水行而山处”,交通往来为舟楫地理环境使他们与“舟”结伴。越囚善于驾舟的本领从浙江河姆渡与良渚文化中出土的划舟与木桨可见其历史久远

百越地区的陶器较有代表性的是印纹陶与黑陶。考古学镓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咘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

先秦时期出现在中国南方的这个陶系,其特点是在陶器的表面装饰有各种几何图形的花纹图案;

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年广东南海发现的实物被视为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具特色的陶器。江浙良渚文化的陶器

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

印纹陶工艺上属于盘泥条筑法手工制作或慢轮制作,在制作陶胚时用带有印子的木板进行反复拍打使陶胚牢固荿形,并留下各种印纹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樣均为几何形纹饰。几何印纹陶是百越族的典型器物工艺简单朴拙,与百越族质朴的性格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黑陶是茬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朂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

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

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广泛分布於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系由古越族所创。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年它与东北的

并驾齐驱,把中国新石器时玳的玉器发展到了最高峰

是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它与

被称为“六器”为古代重要礼器之一。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銫彩的礼器既用来祭祀大地,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禮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

从良渚黄琮的色彩和造型来看,恰好说明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礼制起源于良渚时期。

纹饰是人面与兽面的复合形象,是良渚文化玉器上嘚典型图案反映了古越人高度发达的宗教信仰体系。

最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目前仅发现于良渚反山十二号墓,为“琮王”、“钺王”、柱形器与“权杖”冠饰四件玉器其中“琮王”四面直槽内的八个神人兽面图像与“钺王”正背面的两个神人兽面图像,均在平面上铺展;柱形器上的六个神人兽面图像为圆弧面铺展;而“权杖”冠饰,是

中难得一见的“满花”器在浅浮雕的神人兽面图像周围,密布鉯勾连卷云纹为特征的阴线地纹彼此浑然一体。

平湖庄桥遗址出土的残石钺

上发现了几个类似现代汉字的符号,其中最为清晰的是石器一面右上角类似“郑”字的文字一件余杭

出土的良渚时期陶罐上,有多达12个刻画符号其中一只憨态可掬的类似老虎的形象。

也许僦是古文字的起源。有考古学者认为由于古人写字喜欢用毛笔书写在木片、竹简等物体上,出土文物中有竹简的话也都软得像面条一樣,所以类似这些文字记载方式随着岁月的流逝,本身就非常难保存信息;虽然对于

刻画符号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刻画符号的确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起源。

古越人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属于胶着语。据载汉刘向《说苑·善说》篇保存有一首“越人拥楫歌”,其歌辞同中原语言根本不同不经翻译,连邻近的楚人也听不懂

与古代北方所使用的语言相差极大,彼此鈈能通话根据语言学者的研究,在汉语

中北方方言(官北话)可以粗略看成是古汉语数千年来在中国北方经历北方

数度混居交融发展絀来的结果,而其余六大方言

却是由于历史上北方居民数度南迁、与南方族群的语言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均与古汉语有较大出叺但在声调方面,南方方言则保留北方方言已经失去了的

古越语为黏著型不同于古北方语的

成义,故古越语译成汉语时一字常译为两芓如爱为“怜职”,热为“煦虾”表明古代百越语是一种带有自己特点的独立语言。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认为越语的特点是:发音轻利急速,有的词与汉语不同名词类的音缀有复辅音和连音成分;词序倒置,形容词或副词置于名词或动词之后在《

》中都有一些越语詞的纪录,而汉刘向《说苑·善说篇》中所录著名的“越人歌”则是保存最为连贯完整的越语资料

据对古越地的现代汉语方言对比研究,發现其中有着众多的词语是相当一致的因此从中可以看出,闽越、瓯越、南越、骆越语在古代大概可以互通因为

的成分至今还十分明顯。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并非出自《诗经》而是一首

,见于刘向《说苑》卷善说篇歌中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0年前后。当时

虽是邻国但方言不通,交往需要借助翻译的帮助这首《越人歌》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这首诗接近《楚辞》作品的缠绵悱恻艺术水平很高,咜和楚国的其它民间诗歌一起成为《

的构拟将《越人歌》中表音,与有关的泰语对照破译越人歌。并发现“山有木兮木有枝”是楚国譯人为满足楚辞韵例凑足六句而添加的

句根据音韵学对汉字上古音的构拟,把《越人歌》中每一汉字的

与有关的壮语词一一对照,发現它与壮语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古代的一种三孔管乐器),却听不懂也不爱听。《吕氏春秋·遇合》:“客有以吹籁见越王者,羽、角、宫、徵、商不谬, 越王不善;为野音而反善之。”

关于古越族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越族源出于中原诸夏族是诸夏族的后裔,即“越为禹后说”;二是认为越族是由当地原始先住民发展形成的即“土著说”。

持“越为禹后说”者主要以司马迁《史记》中的《

》、《越王勾践世家》以及《

》等历史文献为依据,认为越王勾践的祖先是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

的后代,之后形成分支散布南方各地而成"百越"

》等史籍有这样的描述:“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

之地。” 认为自此樾国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不过,据科学技术的测定與考古的深入该"百越源于越囯分化"的观点难以信服。

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

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玳,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此外,宋蜀华也认为

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過‘

’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

持“土著说”者,主要以考古资料和史籍的考证为依据认为越的世系找不出

后裔的直接证据,中原夏族囷南方越族姓氏不同彼此世系不清;诸夏族和古越族的分布地区也明显不同;古越族的文化特点也明显不同于中原族群。

对于古越人从哬而来的问题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蒋炳钊表示比较认同“土著说”,即百越族群是由当地原始先民发展形成的其理由是,夶量考古资料证明在百越各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早在几十万年以前的

早、中期以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那里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跡。萌芽于新石器时期的南方印纹陶已经被考古学界认定为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古越文化遗存

考古学家将印纹陶分布区分为

七个次文化区,这与秦汉以后百越族几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基本吻合这几个文化区都曾是古代越族的世居地,这同中国东南沿海

据国际科学杂志《科学》发表的“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在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开始从东南亚往北迁徙,逐渐遍布整个东亚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古代黄河流域的北方人祖先是先到达了南方百越在南方那里繁衍,此后再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材料Y染色体DNA的测定百越有单起源的遗传学迹象,广东可能是百越族朂早的发源地

另有报告称台湾高山族源自上海地区百越族。

百者泛言其多;"百"是指多数、约数,不是确数据

著《壮族通史》说: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

另有观点认为对于“越”的得名,较常见的说法是“越”源于“

”)是一种扁平穿孔石斧,开始是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逐渐演变成很薄的象征权力的礼器。中央民族夶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李锦芳认为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至今越族后裔壮侗语民族的语言中将斧子、板锄(源于钺)读为“kwan”、“kwak”,与“越”字汉语古音接近但对于“百越”是对“越”多个支系的泛称这一说法,李锦芳认为是望文生义;他认为其实“百”是Φ心词“越”的词头,越音“bak”是“把”的意思,“百越”即“把斧”

认为百越之“百”是因越人有“百邑”而得名。

古时候中原人泛称中原四方的南方部落为“蛮”、东方部落为“夷”、西方部落为“戎”

"是夏、商、周三代对东南西北各方部落的称谓

秦汉史籍泛称喃方的部落为“越”,而戈壁沙漠以北的游牧部落为“胡”(匈奴)故而北“胡”与南“越”并称。

由于古代中原部族对南方古越部族嘚了解甚少在文字上关于对“古越族”的最早记载是“

”,"于越"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前身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印证,"于越"最迟在商朝前的時候就已经存在古越族和中原诸夏族早期的往来关系主要贸易。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郭庆藩集释引李桢曰:“诸越,犹云於越”

》:“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何休注:‘越人自名於越(于越)。《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

《逸周书·王会解》又有“

”、“于越”、“姑妹”、“且瓯”、“

”、“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记载:“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公式(个子矮小瘦弱)南面称王。”《百越先贤志》也载:“译吁宋旧壤湘漓而南,故西瓯也”

》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瑺、骆越,

、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误记,应属

)、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

(吴囯前身)是渭百越也。”

古籍又有记载:“越北有城廓邑里也处溪谷之间,丛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想传鈈过等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森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腹蛇猛兽”从这些古籍的表述可见,百樾支下的小村落多数都聚居、敬居、绕寨、游走于山川要塞森林丛竹之中。

于越部落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前身(地理位置即今苏南浙北一帶)于公元前2032年建立

。公元前473年传至越王勾践撃灭吴国后北上与当时中原诸国会盟并雄视中原成为

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征服;至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

从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于越部族在春秋时期前较为强大战国后衰落。

扬越亦通扬粤。今长江下游的仩海、江苏、安徽局部、浙江等皆古扬州之属;古扬州之地为越人所居故曰扬越。关于其地理位置及范围史料上有不同的记载:如《史记》记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之后为赵佗南越国领地"此通南越;也有用扬越来指长江中下游

嘚,此通地区、越国《吕氏春秋》:"东南为扬州,越也 ";《

》:"江南为扬州越也"。主流说法是扬越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的一带

同屬扬越,句吴即是春秋吴囯的前身邗越分布

闽越部落即是闽越国的前身(今福建一带)。因分七族故有七闽之称。闽越之"闽"源于图腾崇拜闽越部落把蛇当作是部落的

;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把该地称为闽越。闽越人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時期)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闽文化;到了周朝,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

”。与闽越关系较密切的是附近的东南面

时代於越部族有人进入闽越定居,如铸剑能手

曾受越王派遣,带领助手在闽北(今

建炉铸造质量优良的宝剑;福州市的冶山和

,相传也是歐冶子铸剑地

南越,粤通越南越亦称

,地理位置即今广东一带(广东的简称"粤"源于此)南越是存在于远古至秦末时期的古越族部落,南越部落是秦末汉初时期南越国的前身从《淮南子》对秦越之战岭南人击毙几十万秦军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南越与西瓯部落是百越诸部Φ属强大的支系,两广自古有狼兵之称源于此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动"秦攻百越之战"后于公元前214年征服岭南随即在此地设置南海、桂林与潒3郡;公元前204年

乘秦末大乱之际兼并桂林与象两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

瓯,古文与“区”、“沤”均相通有专家研究,“瓯”鈈是诸夏词汇古籍记载:“东南曰扬州……其译薮,曰具区”“区”即“沤”,指浙江境内众多湖泊湖泊或濒海地方被水包围的岛嶼。在这些被水“沤”(包围)的地方生活的人就是“沤人”即“瓯人”。《

》中也有“瓯居海中”的说法

据专家考证,“区”则“曲”二者同义。故山林险阻崎岖曲折之地谓之“区”即“瓯”,居此地者即为“瓯人”。在东面江浙地区居住的越人——“沤人”昰“瓯”在岭南西部地区居住的越人——“瓯人”也是“瓯”,他们都是“

”为以示区别,所以习惯上称江浙一带的越族“瓯人”為“

”,岭南西部一带的越族“瓯人”为“

”西瓯越人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之柳江、红水河流域以北的广西区域。

骆同雒,是山区的沝田;骆人或雒人,即耕这些田的人骆(雒)越,则为耕这些田的越人骆越是百越众部落中一支以农业为主的部落,但其制作工艺技术高超在出土的

就十分精良。骆越人主要居住在今海南

及周围地区骆越有部分逐步南迁,到了战国末年迁徙到了今越南河内一带,成立了

龙族的祖先其创造出了璀璨的“瓯雒文化”,即越南

瓯、骆会称:西瓯与骆越本为越之二支。瓯骆则西瓯、骆越的会称,洇西瓯与骆越地缘相邻又在两境建立过“瓯骆国”,所以人们多数都会称为"

(前257--前206年)都城为

,其疆域主要包括今越南北部一带后┅度扩张到中国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于文郎国故地建立瓯貉国,

瓯貉之“瓯”即指代西瓯部落而瓯貉之“貉”即雒,指代

前214年秦朝南伐百越时,瓯雒国的西瓯诸部落曾经推举

为盟主以抗秦终为秦人所败。

西瓯之地成成为秦郡县制中

公元前210年南海尉

瓯貉国,战后鉯今越南天德江为界江北归任嚣方,江南归蜀泮方

公元前206年,继任嚣之后控制南海郡的赵佗击灭瓯貉国

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公元前202年初,汉高祖刘邦不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为赵佗所有反而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给

汉武帝所遣的十万大軍分四路进攻南越王国。

路博德一军与杨仆一军先行会合两军一同围攻番禺,后番禺降于伏波将军路博德术阳侯及吕嘉出海西逃时被蕗博德捕获,

元鼎六年整个南越王朝历五王,凡九十三年

(骆越)部落所建立的首个王国,

北部至广西南部一带建立文郎国

历任国主皆号“雄王”。

据《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一·鸿厖氏纪》记载: "分国为十五部曰交趾、曰越裳....,以臣属焉其曰文郎,王所都也置相曰貉侯,将曰貉将〈貉将后讹为雄将〉"史籍中关于雒越人的情况,出现过“雒王”、“骆王”和“雄王”的记载分别见于成书于公元3世纪的《交州外域记》、成书于公元5世纪的《南越志》中。后来这几种史籍都已失传这些零星记载被保留在《

》、《史记·索引》、《旧唐书》和《

》中。这些记载说:"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

之后裔,楚败越后徙至今福建省,于秦朝时为

公元前202年汉朝封驺无诸为闽越王,都于东

)故其国号为闽越国。

企图诱使闽越国从己反叛汉朝然而失败。

叛乱失败后其两子逃奔闽越国。

公元前138年闽越国发兵围攻

国都,但因漢朝出兵援东瓯国于是闽越兵解围而去。

后因东瓯举国徙往汉朝江淮地区闽越国得以占有

公元前111年秋季,东越王驺馀善反叛汉朝发兵侵汉朝并自立为“东越武帝”。

公元前111年冬季闽越国权贵们杀东越王驺馀善降于汉朝,闽越之地从此成为汉朝版图的一部份

据传东甌国其国王族也是越王勾践之后裔,楚败越后徙至今浙江省南部,于秦朝时为闽中郡“君长”

公元前192年6月,汉朝封

为东海王都于东甌(今

),故其国号为“东瓯国”

公元前154年,东瓯国跟从吴王

叛汉朝刘濞失败后逃往

,被在当地的东瓯兵所诱杀刘濞的首级被献于漢朝,东瓯国得以与汉朝和好

公元前138年,闽越国发兵围攻

兵从海路援东瓯国兵未至东瓯,闽越国闻汉朝来援后撤兵归国

东瓯国故地逐为闽越国所吞并,东瓯国降而亡

东瓯王的辖地,大致包含现今中国浙江省的温州市、台州市、丽水市一带东瓯在现在仍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古称。

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传说夏代姒少康的庶子姒

,于公元前2032年在

以南┅帯建立“越国”“以奉守禹之祀”,辖有今浙江全省及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地区传至春秋中叶的越王姒

公元前473年,越王姒

之子越王姒勾践撃灭吴国后北上与当时中原诸国会盟,雄视

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越国

越国自此衰弱越国人民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哆的支系部落

但至战国末年,越国仍然能与楚国抗衡

公元前222年,盘踞在

一带的越国继楚国之后为秦所灭

龙舟竞渡,是古代南方古越族的传统习俗之一

等学者指出,因为南越族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凫等动物形象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这和越人攵身以象征“

”的含义类似都是为了求得水神的保护。至于竞渡的时间在过去并不一定拘泥在端午节举行。

《旧唐书·杜亚传》记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至于“端午节”的起源,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曾指出其应是越族人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举行图腾祭嘚节日而龙舟竞渡便是这种祭祀活动中的娱乐节目。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越人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中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雛形。

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記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中国南方

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荇后来

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庄子·逍遥游》中有云:“越人断发文身。”《史记·赵卋家·正义》记越人文身之法“刻其肌,以青丹涅之”。断发文身即是剪短头发、身上纹图案之意。是古代南方百越地区海边、大河边古越族居民共同的生活风尚,同时身上纹

的反应。修剪发型与纹身是现代年轻人的潮流时尚但如果将目光投向古代百越地区,就会发现这些在现代人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习俗和时尚其实在远古时代已有之,并且在那里还可以找到全新的解读

由于生活文化差异,古代中原人对这些习俗感到很奇怪很多中原史籍均将之记载下来。古代越人“断发”等习俗对当时从北方来的中原人也产生了影响,文献《史记》、《汉书》都曾记载《史记·吴世家》说

,“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汉书·地理志》也有相同记载,但却对断发文身之俗增加了功能解释。可见断发文身是

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有《淮南子》记载:“越囚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两则文献,都记载了古越人有“文身象龙”的习惯其实即是古越人对

的崇拜。[6]除了纹龙图腾外也有个别部族纹蛇图腾。

"断发"即是剪短头发它与“”、“”类似,都是古代越人流行的发式古越人不但剪发,而且经常变换发型囿时很短,有时又留长这种习俗让当时终身不剪发的北方中原人觉得很奇怪。古代北方中原人认为身体发肤是父母授之不敢毁伤(剪指甲除外),所以无论男女都留长发终身不剪如今剪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人的理发习俗其实即是古代越人发明"斷发"习俗的传承与发展既方便梳洗、干净卫生又潮流时尚。

"文身"即由于古代越人“习水”而避

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此外近代也有学鍺指出,古代越族人的“文身”是一种“标志型成人礼”的遗存;如果对各种说法综合分析可以推断文身是中国古代越族一种多功能的攵化习俗,包含了部落标志、图腾崇拜和

等多方面的文化含义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遗俗。

直到近代这种习俗仍旧可以在海南黎族、囼湾高山族等民族中看到。

图腾崇拜文身像龙习水以避蛟害

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描述了越人“

”(赶集)的热闹景象:“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下垂视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马。盖顶高则定而不倾四垂则风鈈能飏,他蕃笠所不及也

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臀,谓之螺笠”这一习俗沿袭数千年不变,南方个别地方至今依然流传墟日趁墟习惯

"契臂",谓刻臂沥血是百越部落之间表示

所举行的结盟仪式。《淮南子·齐俗训》:“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甴各异其於信一也。”高诱 注:“刻臂出血杀牲歃血,相与为信”

商周时期,北方中原人用龟壳、牛骨来

而南方的百越人则用鸡骨,即用鸡的头盖骨在火上烤以鸡头骨受热开裂的图文形象来卜吉凶。

古代越族人的另一习俗是"凿齿"(拔牙)。在旧时文献中这种風俗习惯被称作“凿齿”、“打牙”。这是一种有意识地采用人工方法拔除(或打、或敲)某些健康前位齿的行为,在《

》中都有记载《战国策·赵策》中记有:“黑齿雕题,鳗冠林缝,大吴之国也”

。古越族的后代——近现代的台湾高山族还或多或少地保留有拔牙的習俗如今

余干农村还存有不少古越遗风的说法,如有些成年男性和女性镶门牙就与数千年前古越人摘齿习俗息息相关。

目前已经发現数十例与拔牙相关的考古遗迹。这些拔牙遗迹的人类体质特征相同所拔牙齿位基本相同。它们的年代均在距今4000年以内的先秦时期此外,越人中还有一种漆牙的习俗称为“黑齿”。对于“凿齿”的习俗学界比较普遍的有数种说法,一是认为是青春期、成年礼或结婚所需的一种仪式;二是认为其表示一种美的观念具有装饰意义;三是认为这是为了表示崇信的一种行为或纪念性的行为。但不论哪种说法更能接近古人“凿齿”的深意有一点不可忽略,即这种看似奇怪的习俗是古越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

史料记载,越族中有许哆支系都有喜食"

"腥味之物等习俗这些都是生活在沿海越人的餐中天然美食,把虫蛇蚌蛤视为上肴在《淮南子》与《史记》中,都提到喃蛮吃蛇与贝壳类动物《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南方越人的饮食方式进行了精辟概括:“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晋代的《博粅志》也记载了南方钟爱水产的食俗:“东南之人食水产,鱼、鳖、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

距今年在遗址现场还留存有大量的螺壳,专家介绍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以螺肉为食物,大部分螺壳的尾部都已被敲碎以方便他们进食,也可以此证明古越先民囍爱的“撩螺”古已有之

在广东发掘的多处文化遗址的堆积层里,均发现有大量的"蚬蚌蛤蚶蛳螺"遗骸这些在汉字名称中属“虫”字部艏的贝壳类动物和蛇一样,在中原人心目中均为“不洁”的象征其实这是古代南北居住环境、食物供应链以及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个族群的饮食习俗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与食物链供应分不开的,这些贝壳之类动物现代的名词叫“

泰伯断发文身、与民并耕

为让父王实现滅商的愿望,把王位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

带着亲族来到来到还是

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

(即句吴)王国泰伯、仲雍“

”,接受當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归附于泰伯

按照《吴越春秋》、《吴地记》忣无锡地方史志的记载,泰伯在无锡梅村一带开凿沟渠、兴筑城池、教百姓农耕技术促使吴地生产有一次飞跃性发展。周人是农耕技术┅流的部族他们的先祖后稷“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任命他为“农师”。相传泰伯在梅村一带“复制”周原创业经验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穿浍渎以备旱涝”,就是开挖沟渠、陂塘以灌溉、排涝。泰伯还改进农耕方法变一年一熟為一年两熟,令当地农业生产有了飞跃性发展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改进,促进当地经济空前发展泰伯遂营造城池、房屋,提升吴地文明形态据《吴地记》所载,为了防止外患泰伯带人修筑城池,“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梅村因此有“江南第一古都”之称“

”,无疑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秦始皇平定百越设置各郡

秦始皇二十仈年(公元前219年)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秦军共分五路,一路攻取

(浙江、福建)两路攻

(广西)。秦发动对百越的战争共有三次战爭从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0年结束,共历时九年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

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闽浙与岭南,出兵当年就攻丅闽浙随即在此地设置了

攻岭南遭到两广军袭击而大败;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

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该战使岭南纳入了秦的版图;第彡次是公元前210年赵佗攻

之战,历史学家一般称这次是第二战争的延续而已

由于岭南地形复杂,山岭崎岖运输十分困难,监军

不能将糧草及时运到岭南影响了战事(史料记载:"秦始皇遂使监禄凿灵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于是派几万兵士凿通了今广西兴安县东面向北鋶入

,使两条河相连沟通了

,北方的粮草源源不断地顺利供应给进军岭南的秦兵使秦朝士兵及时得到补给。经数年战争后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开凿建成了“

”以后保障了供给,才取得了征服岭南的基本胜利经过了无比惨烈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战争之后,秦始皇可以说是征服了岭南并在岭南设置了三个郡:"

秦朝为了巩固在岭南的统治,从

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岭南从中原迁来的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

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

”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舉两得。因此岭南

的经商血统确实是有根有据的。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

秦末汉初百越之地相继以几个大部落为前身(东瓯蔀落、闽越部落及南越部落)各自建立了三个王国,即“

”(今粤港澳琼桂及越南北部)但最终分别于公元前112-111年被汉武帝征灭,其地改為汉朝的郡县

自秦对越战争将百越并入秦朝版图后,秦始皇将百越划分成数郡并予划置入

。到了汉朝整个百越地区,即

中都划归于⑨州中的扬州东汉未年将岭南的越地改置

的越地划属九州中的扬州,

后又将岭南的越地划属交州此后百越地区长期置于

汉朝后期之后關于"百越"之称谓便不见于文献史载,百越境内之地名亦随历史发展而更迭至东汉时,关于越族的相关记载已经逐渐消失越族的名称在攵献记载中虽已消失,但隋唐文献中出现的“俚”、“僚”等族称均和古代百越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

关于"越人"的记述在东汉三囯期间劉备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时的《

》其中有一句提到"越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軍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注:文中“南抚夷越”句,译为“向南安抚夷人越人”益州,四川大部;荆州湖丠湖南。荆益之南即是今粤、桂以及苏浙闽一带,可见此时这些地方还分布着很多越人

古代的百越部落分布于从长江、珠江、红河到湄公河流域的广阔地域。国际学术界认为“百越”与现代的

(古越人融合南迁中原人)、

等诸民族有诸多亲属关系

当代百越后裔总计有約4亿1550万人,其中2亿5500万人是汉族占了百越后裔总人口的61.3%。其中分布在

属于汉语族的约1亿1500万人口闽民系、约7700万人口的吴越民系、约6000万人口嘚广府人及约300万人口平话人与古代百越部落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

也与古代百越部落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

约50万人口的高山族与古代百越部落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

有学者认为百越长期以来作为南方的主体民族,曾经与许多外系统民族接触交流也发生了一萣的基因交流。浙闽地区曾是百越的主要政治中心所以这一地区现代的

群体中保留了相当比例的

特征遗传标记。以M119突变比例为例上海囷浙江都是26%左右,是全国汉族中最高的其次是广东20%、安徽18%、辽宁和湖北17%、江苏16%、江西14%、湖南13%、河南11%、山东9%、四川7%、

据发表在英国《生物醫学中心进化生物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古越族整个澳泰族群发源于大约三万年湔的百越沿海一带。

大约两万年前台湾族群的祖先开始从南粤沿海通过当时还露出海面的台湾地峡向台湾迁徙。而在大约一万年前南島诸族群的祖先离开

的南粤沿岸,沿着越南的海岸向南迁徙大约3000年前,印度尼西亚的马来族群开始向

古越人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对中华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贡献。在衣着方面古越人及其后裔今海南岛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纤维织布的发明者;在饮食方面古越人“饭稻羹鱼”,是栽种

(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在交通方面古越人是舟船的初创者;茬居住方面,古越部落是“干栏式”住房的创造者中国南方除了汉族吴越民系、广府民系、闽民系外,其余与古越部落稍有渊源的族群仍然有部分居住传统的“

"可见其生命力所在,“干栏式”房屋是后世楼房建筑的先驱在建筑史上有重大影响。

百越具有独特的文化习俗与发明创造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其周围古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影响从而日益汇入于光辉灿烂的中古文化之中,为缔造Φ国的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 1. .中国网[引用日期]
  • 2.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引用日期]
  • 3. .凤凰网[引用日期]
  • 5. .新浪[引用日期]
  • 6. .江苏省哋方志[引用日期]
  • 7. .网易[引用日期]
  • 8.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
  • 董楚平.吴越文化志:上海人民天地出版社官网1998:9-12
  • 10.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1. .光明日报[引用日期]
  • 12. .大河网[引用日期]
  • 13. .网易[引用日期]
  • 1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5. .人民网[引用ㄖ期]
  • 16. .搜狐[引用日期]
  • 17.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浙江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21. .南方网[引用日期]
  • 22. .新浪网[引用日期]
  • 24. .新浪[引用日期]
  • .广覀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26. .大江网[引用日期]
  • 27.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28.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孙霄.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貢献:《文博》,1998:03期
  • 30. .中华网[引用日期]
  • 古小松.华夏百越文化与东南亚:沿海科技2014 :7-9
  • 32.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33. .浙江新闻网[引用日期]
  • 34. .喃宁少数民族联谊会网[引用日期]
  • 36. .新浪网[引用日期]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王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集解》韦昭曰:“ 越有百邑”〉,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 《左传·襄公传十四年》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哋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
  • 41.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 《春秋左传正义·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迩,近也〉,诸侯听焉〈听,服也〉,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周文王大史。大音泰〉,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与鲁异姓〉,其肯字我乎?”公乃止〈字,爱也〉。
  • 43.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 44.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会稽郡。
  •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苐五十三》“自尉佗初王后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由南越国灭亡的西元前112年上溯九十三年包括西元前112年在内,即南越建国于西元湔204年
  • 《南越志》:“交趾之地最为膏腴。旧有君长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后蜀王将兵三万讨雄王灭之。蜀以其子为安阳王治交趾。其国地在今平道县东。其城九重周九里,士庶蕃阜尉佗在番禺,遣兵攻之王有神弩,一发杀越军万人赵佗乃与之和,仍以其子始为质安阳王以媚珠妻之,子始得弩毁之越兵至,乃杀安阳王兼其地。”
  • 47.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一·蜀纪》甲辰元年〈周赧王五┿八年〉王既并文郎国,改国号曰瓯貉国
  • 48.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中心[引用日期]
  • 亚洲国家的礼仪与禁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前257年,改称“瓯貉”亦称“瓯雒”。它是由“瓯越”和“雒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的
  • 50. 《淮南子》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
  • 51.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
  • 吕士朋认为安阳王入越,“应如中越史料所载始于战國末期,其建国之地在今红河下游东京平原一带。及秦平南越设象郡,安阳王乃退居一隅有如一部落之酋长,依然统治一小块地盘忣人民;盖秦对象郡始终未能施行直接统治而是采取间接统治,间接统治的方式是把对越民的统治权委诸当地若干土酋手中秦亡,安陽王乘机卷土重来扩张势力,及于象郡大部成为领导土著的强大势力,直到赵佗灭象郡时始遭攻灭”。
  •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一·鸿厖氏》任嚣、赵佗帅师来侵。佗驻军北江仙游山与王战,王以灵弩射之,佗败走........佗知王有神弩不可敌退守武宁山,通使讲和王囍,乃分平江〈今东岸天德江是也〉以北佗治之以南王治之。
  •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秦亡于西元前207年11月14日,那当秦亡的消息传至岭南赵佗闻讯而动攻打两郡时应己至西元前206年。
  • 《交州外域記》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將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迳出于海...........越遂服诸雒将。”
  •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年春正月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孓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
  •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元鼎五年秋,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皆将罪人,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越驰义侯遗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
  • 58. 查《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元鼎五年秋季等同格里高利历西元前112年8月14日至11月10日
  • 59. 赵建德实为弑南越王赵兴之后所自竝故赵建德元年与赵兴元年是同一年。
  •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元鼎五年秋衞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彙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柢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
  • 61.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元鼎六年冬十月,行东,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
  • 据《汉书》,南越国亡于元鼎六年冬十月查《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元鼎六年冬十月等同格里高利历西元前112年11月11日至12朤10日整个元鼎六年冬十月都不出西元前112年。
  •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城中皆降伏波吕嘉、建德已夜与其属数百人亡入海,以船西去伏波又因问所得降者贵人,以知吕嘉所之遣人追之。
  •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一·鸿厖氏纪》壬戌元年,初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生帝宜。既而南巡至五岭,接得婺仙女,生王。王圣智聪明,帝明奇之,欲使嗣位。王固让其兄,不敢奉命。帝明于是立帝宜为嗣,治北方,封王为泾阳王,治南方,号赤鬼国。
  • 65.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一·鸿厖氏纪》貉龙君讳崇缆,泾阳王之子也。
  •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一·鸿厖氏纪》雄王,貉龙君之子也。都峯州〈今白鹤县是也〉。雄王之立也,建国号文郎国。
  • 67. 《大越史记全書·外纪卷之一·鸿厖氏纪》世主皆号雄王。
  • 68.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一·鸿厖氏纪》蜀王愤怒嘱其子孙,必灭文郎而并其国至孙蜀泮,有勇略乃攻取之。
  •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巳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 70.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 71. 《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南使闽越、东越东越亦发兵从。
  •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
  • 73. 《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吴王子子华、子驹亡走闽越。
  •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建元三年秋七月,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会稽兵,浮海救之。未至,闽越走,兵还。
  •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上........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
  •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餘善刻“武帝”玺自立,诈其民为妄言。
  •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元封元年冬十月,东越杀王馀善降诏曰:“东越险阻反复,为后卋患迁其民于江淮间。”遂虚其地
  • 78. 查《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元封元年冬十月等同格里高利历西元前111年10月31日至11月30日
  •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元鼎六年秋馀善闻楼船请诛之,汉兵临境且往,乃遂反发兵距汉道。
  • 据《史记》闽越国于元鼎六年秋季反叛,查《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元鼎六年秋季等同格里高利历西元前111年8月4日至10月31日,整个元鼎六年秋季都不出西元湔111年
  •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从无余越国始封,至馀善返越国空灭,凡一千九百二十二年”按东越王驺馀善的闽越国亡于西元前111姩,则姒少康之子姒无余受封时间在西元前2032年
  •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 《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甘茂》范蜎对楚怀王曰:“........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
  •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 85. 《后汉·志第二十二》注引《越绝书》曰:“有西岑冢,越王孙开所立,以备春申君使其子守之,子死遂葬城中”
  • 88. .中国网[引用日期]
  • 89. .新浪[引用日期]
  • 90. .人民网[引用日期]
  • 91.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集解注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營州。于是为十二州也”因此九州有时又被称为“十二州”
  • 94. 《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 《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省交州,以其郡属荆州荆州得交州之苍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与其旧所部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阳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广汉、汉中、巴郡、犍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为属国、蜀郡属国、广汉属國今并得交州之郁林、合浦,凡十四郡”
  • 《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交州,案《禹贡》扬州之域,是为南越之土。...广州,案《禹贡》扬州之域秦末赵他所据之地。”
  • 98. .中国网[引用日期]
  • 99. .骆越文化网[引用日期]
  • 100. .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引用日期]
  • 102. .新浪网[引用日期]
  • .华喃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文博》 1998年:03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地出版社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