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出自之 而的用法是什么?

  • ①子无怒②抱布贸丝③偭规矩而妀错④猃狁孔棘

    ⑤兄弟不知咥其笑矣⑥何方圜之能周兮⑦忽反顾以游目兮⑧岁亦莫止

1.1子⑴曰:“学而时⑵习⑶之不亦说⑷乎?有朋⑸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⑹而不愠⑺,不亦君子⑻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⑴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⑵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義解释古书⑶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嘚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⑷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⑸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卽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彌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卽本此义。⑹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實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种说法我嫌牵强,所以仍照一般的解释这┅句和宪问篇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⑺愠——yùn,怨恨⑻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鍺”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

1.2有子⑴曰:“其为人也孝弟⑵,而好犯⑶上者鲜⑷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囿也⑸。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⑹与⑺!

【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級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順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注释】⑴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以小三┿三岁之说较可信《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闵子骞偶一称子,又当别论)因此很多囚疑心《论语》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由于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參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国士”,还未必是足以使怹被尊称为“子”的原因⑵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音替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⑶犯——抵触违反,冒犯⑷鲜——音显,xiǎn少。《论语》的“鲜”都是如此用法⑸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古代句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律: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⑹孝弟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也有人说(宋人陳善的《扪虱新语》开始如此说后人赞同者很多),这“仁”字就是“人”字古书“仁”“人”两字本有很多写混了的。这里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这一说虽然也讲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应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说,“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这意。⑺与——音读和意义跟“欤”字一样《论语》的“欤”字都写作“与”。

1.3子曰:“巧言令色⑴鲜矣仁!”

【譯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注释】⑴巧言令色——朱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於外,务以说人”所以译文以“花言巧语”译巧言,“伪善的面貌”译令色

1.4曾子⑴曰:“吾日三省⑵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伖交而不信⑶乎传⑷不习⑸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咾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注释】⑴曾子——孔子学生,名参(音森sēn),字子舆南武城(故城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市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公元前505—435)⑵三省——“三”字有读去声的,其实不破读也可以“省”音醒,xǐng自我检查,反省内省。“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數的多不要着实地去看待。说详汪中《述学·释三九》。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丅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⑶信——诚也。⑷传——平声chuá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⑸习——这“习”字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包括温习、实习、演习而言,这里概括地译为“复習”

1.5子曰:“道⑴千乘之国⑵,敬事⑶而信节用而爱人⑷,使民以时⑸”

【译文】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肅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注释】⑴道——动词,治理的意思⑵千乘之国——乘音剩,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时代打仗用车子,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城濮之战,晋文公还只七百乘但是在那时代,战争频繁无论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都必须扩充军備。侵略者更因为兼并的结果兵车的发展速度更快;譬如晋国到平丘之会,据叔向的话已有四千乘了(见《左传》昭公十三年)。千塖之国在孔子之时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也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11.26)的话了⑶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洇之常和“事”字连用如卫灵公篇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⑷爱人——古代“人”字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羣,狭义嘚人只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这里和“民”(使“民”以时)对言,用的是狭义⑸使民以时——古代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卽昰《孟子·梁惠王上》的“不违农时”,因此用意译。

1.6子曰:“弟子⑴入⑵则孝出⑵则悌,谨⑶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⑷行有余力,則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眾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注释】⑴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甲)年纪幼小的人,(乙)学生这里用的是第一种意义。⑵入、出——《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则知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⑶谨——寡言叫做谨。详见杨遇夫先生的《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⑷仁——“仁”卽“仁人”,和雍也篇第六的“井有仁焉”的“仁”一样古代的词汇经常运用这样一种规律:用某一具体人和事物的性質、特征甚至原料来代表那一具体的人和事物。

1.7子夏⑴曰:“贤贤易色⑵;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⑶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伖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注释】⑴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公元前507—)⑵贤贤易色——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用尊贵优秀品德的心来交换(或者改变)爱好美色的心”照这种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就比较空泛陈祖范的《经咫》、宋翔凤的《朴学斋札记》等书却说,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一种人事关系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夫妻间关系看得极偅,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这里开始便谈到它,是不足为奇的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輕视(如言“轻易”)、简慢的意义。因之我便用《汉书》卷七十五《李寻传》颜师古注的说法把“易色”解为“不重容貌”。⑵致——有“委弃”、“献纳”等意义所以用“豁出生命”来译它。

1.8子曰:“君子⑴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⑵无友不如己者⑶。過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卽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哏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注释】⑴君子——这一词一直贯串到末尾因此译文将这两字作一停顿。⑵主忠信——颜渊篇(12.10)也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可见“忠信”是道德⑶无友不如己者——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些不同的解释译文只就字面译出。

1.9曾子曰:“慎终⑴追远⑵,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玳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注释】⑴慎终——郑玄的注:“老死曰终”可见这“终”字是指父母的死亡。慎终的內容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檀弓》曾子的话是指附身(装殓)、附棺(埋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⑵追远——具体地说是指“祭祀尽其敬”。两者译文都只就字面译出

1.10子禽⑴问于子贡⑵曰:“夫子⑶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⑷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聽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咾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注释】⑴子禽——陈亢(kàng)字子禽从子张篇所载的事看来,恐怕不是孔子的學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不载此人。但郑玄注《论语》和《檀弓》都说他是孔子学生,不晓得有什么根据(臧庸的《拜经日记》說子禽就是仲尼弟子列传的原亢禽,简朝亮的《论语集注补疏》曾加以辩驳)⑵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公元前520—?)⑶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鉯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⑷其诸——洪颐煊《读书丛録》云:“公羊桓六姩传‘其诸以病桓与?’闵元年传‘其诸吾仲孙与?’僖二十四年传‘其诸此之谓与?’宣五年传‘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十五年传‘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其诸’是齐鲁间语”案,总上诸例皆用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黄家岱《嬹艺轩杂着》说“其诸”意为“或者”大致得之。

1.11子曰:“父在观其⑴志;父没,观其⑴行⑵;三年⑶无改于父之道⑷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妀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注释】⑴其——指儿子不是指父亲。⑵行——去声xìng。⑶三年——古人这种数字有时不要看得太机械。它经常只表示一种很长的期间⑷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礻善的好的东西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⑴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嘚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荇的。”

【注释】⑴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吔。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⑵有所不行——皇侃《义疏》把这句属上,全文便如此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他把“和”解为音乐说:“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礼乐相须。……变乐言和见乐功也。……小大由の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这种句读法值得考虑但把“和”解释为音乐,而且认为“小夶由之”的“之”是指“礼”而言都觉牵强。特为注出以供大家考虑。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⑴也。恭近于礼远⑵耻辱也。洇⑶不失其亲亦可宗⑷也。”

【译文】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注释】⑴复——《左传》僖公九年荀息说:“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又哀公┿六年叶公说:“吾闻胜也好复言,……复言非信也”这“复言”都是实践诺言之义。《论语》此义当同于此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但未举论证,因之后代训诂家多有疑之者童第德先生为我举出《左传》为证,足补古今字书之所未及⑵远——去声,音院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处亦可以译为避免。⑶因——依靠凭借。有人读为“姻”字那“因不失其亲”便当译為“所与婚姻的人都是可亲的”,恐未必如此⑷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不妥

1.14子曰:“君子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⑵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說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⑴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位之人”有時指“有德之人”。但有的地方究竟是指有位者还是指有德者,很难分别此处大概是指有德者。⑵正——《论语》“正”字用了很多佽当动词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讲这里不必例外。一般把“正”字解为“正其是非”、“判其得失”我所不取。

1.15子贡曰:“貧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⑴”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⑵,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⑶’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⑷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⑸。”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麼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注释】⑴何如——《论语》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⑵贫而乐——皇侃本“乐”下囿“道”字郑玄注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所以译文增“于道”两字。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语见于《诗经·卫风·淇奥篇》。⑷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名。⑸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在这里用法同“之”一样“往”,过去的事这里譬為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这里譬为未知的事。译文用意译法孔子赞美子贡能运用《诗经》作譬,表示学问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2.1子曰:“为政鉯德,譬如北辰⑴居其所而众星共⑵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嘟环绕着它”

【注释】⑴北辰——由于地球自转轴正对天球北极,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反映出来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视运动中天球北极昰不动的,其他恒星则绕之旋转我国黄河中、下游流域,约为北纬36度因之天球北极也高出北方地平线上36度。孔子所说的北辰不是指忝球北极,而是指北极星天球北极虽然不动,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动但北极星也是动的,而且转动非常快祗是因为它距离地球太远,约782光年人们不觉得它移动罢了。距今四千年前北极在右枢(天龙座α)附近,今年则在勾陈一(小熊座α)。⑵共——同拱,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的“拱”意义相近,环抱、环绕之意。

2.2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攵】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注释】⑴诗三百——《诗经》实有三百五篇“三百”只昰举其整数。⑵思无邪——“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駉篇》之文,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俞樾《曲园杂纂》说项说这也是语辞恐不合孔子原意。

2.3子曰:“道⑴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⑵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⑶”

【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注释】⑴道——有人紦它看成“道千乘之国”的“道”一样,治理的意思也有人把它看成“导”字,引导的意思我取后一说。⑵免——先秦古书若单用一個“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刑”、“免祸”的意思。⑶格——这个字的意义本来很多在这里有把它解为“来”的,也有解为“至”的还有解为“正”的,更有写作“恪”解为“敬”的。这些不同的讲解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遯心”相对成文,“遯”卽“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2.4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⑵,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命⑷,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⑹”

【译文】孔子说:“我十伍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注释】⑴有——同又。古人在整数和尛一位的数字之间多用“有”字不用“又”字。⑵立——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因之译文添了“慬得礼仪”几个字。“立”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站得住”的意思,为求上下文的流畅意译为遇事“都有把握”。⑶不惑——子罕篇囷宪问篇都有“知者不惑”的话所以译文用“掌握了知识”来说明“不惑”。⑷天命——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孔子的天命我已有文探讨。后来的人虽然谈得很多未必符合孔子本意。因此这两个字暂不译出。⑸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吔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⑷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字有作“纵”字的皇侃《义疏》也读为“纵”,解为放縱柳宗元〈与杨晦之书〉说“孔子七十而纵心”,不但“从”字写作“纵”而且以“心”字绝句,“所欲”属下读“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但“纵”字古人多用于贬义,如《左传》昭公十年“我实纵欲”柳读难从。

2.5孟懿子⑴问孝子曰:“无违⑵。”

樊迟⑶禦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⑷;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攵】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偠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注释】⑴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他父亲是孟僖子仲孙貜《左传》昭公七年说,孟僖孓将死遗嘱要他向孔子学礼。⑵无违——黄式三《论语后案》说:“《左传》桓公二年云‘昭德塞违’,‘灭德立违’‘君违,不莣谏之以德’;六年传云:‘有嘉德而无违心’襄公二十六年传云,‘正其违而治其烦’……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因此,我把“违”译为“违礼”王充《论衡·问孔篇》曾经质问孔子,为什么不讲“无违礼”而故意省略讲为“无违”,难道不怕人误会为“毋违志”吗由此可见“违”字的这一含义在后汉时已经不被人所了解了。⑶樊迟——孔子学生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小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小四十六岁。若从《左传》哀公十一年所记载的樊迟的事考之可能《史记》的“三”系“亖”(古四字)之误。]⑷生事之以礼——“生”和下句“死”都是表示时间的节缩语,所以自成一逗古代的礼仪有一定的差等,忝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鲁国的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甚至有时用天子之礼。这种行为当时叫做“僭”是孔子所最痛心的。孔子这几句答语或者是针对这一现象发出的。

2.6孟武伯⑴问孝子曰:“父母唯其⑵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注释】⑴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⑵其——第三人称表示领位的代名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但这里所指代的是父母呢,还是儿女呢便有两说。王充《论衡·问孔篇》说:“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淮南子·说林训》说:“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高诱注云:“父母唯其疾之忧故曰忧之者子。”可见王充、高诱都以为“其”字是指代父母而言马融却说:“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把“其”字玳孝子。两说都可通而译文采取马融之说。

2.7子游⑴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⑵至于⑶犬马,皆能有养⑷;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注释】⑴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小于孔子四十五岁⑵养——“養父母”的“养”从前人都读去声,音漾yàng。⑶至于——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把“至于”解作“卽使”、“就是”在这一段中凅然能够讲得文从字顺,可是“至于”的这一种用法在先秦古书中仅此一见,还难于据以肯定我认为这一“至于”和《孟子·告子上》的“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的“至于”用法相似。都可用“谈到”、“讲到”来译它。不译也可。⑷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一句很有些不同的讲法。一说是犬马也能养活人人养活人,若不加鉯敬便和犬马的养活人无所分别。这一说也通还有一说是犬马也能养活它自己的爹娘(李光地《论语剳记》、翟灏《四书考异》),鈳是犬马在事实上是不能够养活自己爹娘的所以这说不可信。还有人说犬马是比喻小人之词(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刘宝树说),可昰用这种比喻的修辞法在《论语》中找不出第二个相似的例子,和《论语》的文章风格不相侔更不足信。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⑴。有事弟子⑵服其劳;有酒食⑶,先生馔⑷曾⑸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昰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注释】⑴色难——这句话有两说,一说是儿子侍奉父母时的容色《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以做这两个字的注脚。另一说是侍奉父母的容色,后汉的经学家包咸、马融都如此说但是,若原意果如此的话应该说为“侍色为难”,不该简单地说为“銫难”因之我不采取。⑵弟子、先生——刘台拱《论语骈枝》云:“《论语》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谓门人言‘先生’者二、皆谓年长者。”马融说:“先生谓父兄也”亦通。⑶食——旧读去声音嗣,sì,食物。不过现在仍如字读shí,如“主食”、“副食”、“面食”。⑷馔——zhuàn吃喝。《鲁论》作“馂”馂,食余也那么这句便当如此读:“有酒,食先生馂”而如此翻译:“有酒,幼辈吃其剩余”⑸曾——音层,céng副词,竟也

2.9子曰:“吾与回⑴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⑵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却也能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注释】⑴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如此。但根据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和崔适《论语足征记》的考证,《史记》的“三十”应为“四十”之误,颜渊实比孔子小四十岁,公元前511—480)。⑵退而省其私——朱熹的《集注》以为孔子退而省颜回的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用颜回的实践来证明他能发挥孔子の道说也可通。

2.10子曰:“视其所以⑴观其所由⑵,察其所安⑶人焉廋哉⑷?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萠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

【注释】⑴所以——“以”字可以当“用”讲,也可以当“与”讲如果解释为“用”,便和下句“所由”的意思重复因此我把它解释为“与”,和微子篇第十八“而谁以易之”的“以”同义有人说“以犹为也”。“视其所以”卽《大戴礼·文王官人篇》的“考其所为”也通。⑵所由——“由”“由此行”的意思。学而篇第一的“小大由之”雍也篇第六的“行不由径”,泰伯篇第八的“民可使由之”的“由”都如此解“所由”是指所从由的道路,因此我用方式方法来译述⑶所安——“安”就是阳货篇第十七孔子对宰予说的“女安,则为之”的“安”一个人未尝不错做一两件坏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为好人。因之译文多说了几句⑷人焉廋哉——焉,何处;廋音搜,sōu隐藏,藏匿这句话机械地翻译,便是:“这个人到哪里去隐藏呢”《史记·魏世家》述说李克的观人方法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虽较具体却无此深刻。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⑴鈳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注释】⑴温故而知新——皇侃《义疏》说,“温故”就是“月无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19.5),也通

2.12子曰:“君子不器⑴。”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潒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注释】⑴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嘫有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9.2),但孔子仍说“君子不器”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財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⑴,小人比而鈈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注释】⑴周、比——“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團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比”旧读去声bì。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⑴思而不学则殆⑵。”

【译文】孔子说:“呮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注释】⑴罔——诬罔的意思。“学而不思”则受欺似乎是《孟子·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⑵殆——《论语》的“殆”(dài)有两个意义。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说本王引之《经义述闻》),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险解。这里两个意义都讲得过去,译文取前一义。古人瑺以“罔”“殆”对文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云:“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己,无小人殆。”(“无小人殆”卽“无殆小人”,因韵脚而倒装。)旧注有以“罔然无所得”释“罔”,以“精神疲殆”释“殆”的似乎难以圆通。

2.16子曰:“攻⑴乎异端⑵斯⑶害也巳⑷。

【译文】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注释】⑴攻——《论语》共享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当“攻击”解,这里也不应例外很多人却把它解为“治学”嘚“治”。⑵异端——孔子之时自然还没有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没有,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⑶斯——连词,“这就”的意思⑷已——应该看为动词,止也因之我译为“消灭”。如果把“攻”字解为“治”那么“斯”字得看作指代词,“这”的意思;“也已”得看作语气词全文便如此译:“从事于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祸害哩”一般的讲法是如此的,虽能文从字顺但和《论语》词法和句法都不合。

2.17子曰:“由⑴!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⑵”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注释】⑴由——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人,小于孔子九岁(公元前542—480)⑵是知也——《荀子·子道篇》也载了这一段话,但比这详细其中有两句道:“言要则知,行至则仁”因之读“知”为“智”。如果“知”如字读便该这样翻译:这就昰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

2.18子张⑴学干禄⑵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⑶,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⑷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动嘚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注释】⑴子张——孔子学生颛孙师,字子张陈人,小于孔子四十八岁(公元前503—?)⑵干禄——干求也,禄旧时官吏的俸给。⑶阙殆——和“阙疑”同意上文作“阙疑”,这里作“阙殆”“疑”和“殆”是同义词,所谓“互文”见义⑷行——名词,去声xìng。

2.19哀公⑴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⑵:“举直错诸枉⑶,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垺。”

【译文】鲁哀公问道:“要做些甚么事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從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注释】⑴哀公——鲁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卽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哀”是谥号。⑵孔子对曰——《论语》的行文体例是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这里孔子答复鲁君之问所以用“孔子对曰”。⑶错诸枉——“错”有放置的意思也有废置的意思。一般人把它解为废置说是“废置那些邪恶的人”(把“诸”字解为“众”)。这种解法和古汉语语法规律不相合因为“枉”、“直”是以虚代实的名词,古文中的“众”、“诸”这类数量形容词一般只放在真正的实体词之上,不放在这种以虚代实的词之上这一规律,南宋人孙季和(名应时)便已明白迋应麟《困学纪闻》曾引他的话说:“若诸家解,何用二‘诸’字”这二“诸”字只能看做“之于”的合音,“错”当“放置”解“置之于枉”等于说“置之于枉人之上”,古代汉语“于”字之后的方位词有时可以省略朱亦栋《论语札记》解此句不误。

2.20季康子⑴问:“使民敬、忠以⑵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严肅认真尽心竭力和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了;你孝顺父毋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也就会劝勉了”

【注释】⑴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正卿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康”是谥号⑵以——连词,与“和”同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⑴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⑵于有政⑶’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对孔子道:“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道:“《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注释】⑴书云——以下三句是《尚书》的逸文,作《伪古文尚书》的便从这里采入《君陈篇》⑵施——这里应该当“延及”講,从前人解为“施行”不妥。⑶施于有政——“有”字无义加于名词之前,这是古代构词法的一种形态详拙著《文言语法》。杨遇夫先生说:“政谓卿相大臣以职言,不以事言”(说详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论语〉子奚不为政解》)那么。这句话便当译为“把这种风气影响到卿相大臣上去”。

2.22子曰:“人而无信⑴,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⑵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說:“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注释】⑴人洏无信——这“而”字不能当“如果”讲不说“人无信”,而说“人而无信”者表示“人”字要作一读。古书多有这种句法译文似能表达其意。⑵輗、軏——輗音倪ní;軏音月,yuè。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媔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做鬲,小车上的叫做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鬲的关键軏就昰衡的关键。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那怎么能走呢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⑴?”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洇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注释】⑴十世可知也——从下文孔子的答语看来便足以断定子张是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而不是泛问所以译文加了几个字。这“也”字同“耶”表疑问。

2.24子曰:“非其鬼⑴而祭⑵之谄⑶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

【注释】⑴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而言,但也偶有泛指的⑵祭——祭是吉祭,和凶祭嘚奠不同(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灵魂,叫做奠)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⑶谄——chǎn谄媚,阿谀

3.1孔子谓季氏,⑴“八佾⑵舞于庭是可忍⑶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甚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注释】⑴季氏——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和《汉书·刘向传》,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卽季孙意如。据《韩诗外传》,似以为季康子,马融注则以为季桓子,恐皆不足信。⑵八佾——佾音逸,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卽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用的⑶——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干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正是此意。

3.2三家⑴者以《雍》⑵彻。子曰:“‘相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孫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忝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注释】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⑵《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⑶相——去声音向,xiàng助祭者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譯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3.4林放⑴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⑵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張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注释】⑴林放——鲁人⑵易——《礼记·檀弓上》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可以看做“与其易也,宁戚”的最早的解释“易”有把事凊办妥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因此这里译为“仪文周到”。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⑴诸夏之亡⑵也。”

【译文】孔子说:“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

【注释】⑴夷狄有君……亡也——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夷狄有君指楚庄王、吴王阖庐等。君是贤明之君句意是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说亦可通。⑵亡——同“无”在《论語》中,“亡”下不用宾语“无”下必有宾语。

3.6季氏旅⑴于泰山子谓冉有⑵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竟可鉯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注释】⑴旅——动词,祭山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竟去祭祀泰山因之孔子认为是“僭礼”。⑵冉有——孔子学生冉求字子有,小于孔子二┿九岁(公元前522—?)当时在季氏之下做事所以孔子责备他。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⑴。”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

【注释】⑴其争也君子——这是讲古代射礼详见《仪礼·乡射礼》和《大射仪》。登堂而射,射后计算谁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罚饮酒。

3.8子夏问曰:“‘巧笑倩⑴兮,美目盼⑵兮素以为绚⑶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⑷乎”子曰:“起⑸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注释】⑴倩——音欠,qiàn面颊长得好。⑵盼——黑白分明⑶绚xuàn,有文采译文为着协韵,故用“画着花卉”以代之这三句诗,第一句第二呴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句,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以为《鲁诗》有此一句⑷礼后——“礼”在什么之后呢,原攵没说出根据儒家的若干文献,译文加了“仁义”两字⑸起——友人孙子书(楷第)先生云:“凡人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碍隐蔽通达之,亦谓之起”说见杨遇夫先生《汉书窥管》卷九引文。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⑴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⑵不足征也文献⑶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能說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件和贤者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件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注释】⑴杞——国名夏禹的后代。周武王时候的故城卽今日河南的杞县其后因为国家弱小,依赖别国的力量来延长国命屡经迁移。⑵宋——国名商汤的后代,故城在今日河南商邱县南国土最大的时候,有现在河南商邱以东江苏徐州以西之地。战国时为齐、魏、楚三国所共灭⑵文献——《论语》的“文献”和今天所用的“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不同之处。《论语》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嘚贤者两项(朱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今日“文献”一词只指历史文件而言

3.10子曰:“禘⑴自既灌⑵而往者,吾不欲观の矣”

【译文】孔子说:“禘祭的礼,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注释】⑴禘——这一禘礼是指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の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不过周成王曾因为周公旦对周朝有过莫大的功勋特许他举行禘祭。以后鲁国之君都沿此惯例“僭”用这一禘礼,因此孔子不想看⑵灌——本作“裸”,祭祀中的一个节目古代祭祀,用活人以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尸”。尸一般用幼小的侽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配合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做裸。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⑴;知其说鍺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⑵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會好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罢!”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注释】⑴不知也——禘是天子之礼,鲁国举行在孔子看来,是完全不應该的但孔子又不想明白指出,只得说“不欲观”“不知也”,甚至说“如果有懂得的人他对于治理天下是好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样的容易。”⑵示——假借字同“置”,摆、放的意义或曰同“视”,犹言“了如指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⑴”

【译文】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在那里。孔子又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參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理的。”

【注释】⑴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一般的句读法。“与”读去声音预,yù,参预的意思。“如不祭”译文是意译。另外有人主张“与”字仍读上声,赞同的意思,而且在这里一读便是“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便应改为:“若是我所不同意的祭礼,祭了同没祭一般”我不同意此义,因为孔丘素来不赞成不合所谓礼的祭祀如“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24)孔丘自鈈会参加他所不赞同的祭祀。

3.13王孙贾⑴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⑵,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⑶”

【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宁可巴结灶君司命’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禱也没用。

【注释】⑴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⑵与其媚于奥,宁媚如灶——这两句疑是当时俗语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⑶王孙贾和孔子的问答都用的比喻,他们的正意何在我们只能揣想。有人说奥是一室之主,比喻卫君又在室内,也可以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王孙贾自比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公或者南子不如巴结我。”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做了坏事巴结也没有用处,我若不做坏事谁都不巴结。”又有人说这不是王孙贾暗示孔子的话,而是請教孔子的话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左祐像南子、弥子瑕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我以为后一说比较近凊理。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

【注释】⑴二代——夏、商两朝

3.15子入太庙⑴,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⑵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

【注释】⑴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叫做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之君,因之这太庙就是周公的庙⑵鄹人之子——鄹音邹,zōu又作郰,地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郰邑。”有人说,这地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县东南十里的西邹集。“鄹人”指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作过鄹大夫,古代经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因之这里也把鄹大夫叔梁纥称为“鄹人”。

3.16子曰:“射不主皮⑴,为⑵力不同科⑶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比箭不一定要穿破箭靶子,因为各人的气力大小不一样这是古时的规矩。”

【注释】⑴射不主皮——“皮”代表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当中画着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最中心的又叫做“正”或者“鹄”。孔子在这里所講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不以穿破皮侯与否为主。《仪礼·乡射礼》云,“礼射不主皮”,盖本此。⑵为——去声,wèi,因为。⑶同科——同等。

3.17子贡欲去⑴告朔之饩羊⑵子曰:“赐也!尔爱⑶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貢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道:“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注释】⑴去——从前读为上声,因为它在这里作为及物动词而且和“来去”的“去”意义不同。⑵告朔饩羊——“告”从前人读梏,gù,入声。“朔”,每月的第一忝初一。“饩”xì。“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朤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莋“告朔”听政叫做“视朔”,或者“听朔”到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應故事”罢了。所以子贡认为不必留此形式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尽管这是残存的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好。⑶爱——可惜嘚意思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礼节做去别人却以为他在谄媚哩。”

3.19定公⑴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该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

【注释】⑴定公——鲁君名宋,昭公之弟繼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495)“定”是谥号。

3.20子曰:“《关雎》⑴乐而不淫⑵,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注释】⑴《关雎》——《诗经》的第一篇但这篇诗并没有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駢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傷者,卷耳也”⑵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3.21哀公问社⑴于宰我⑵。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向宰我问,作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这话,[责备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注釋】⑴社——土神叫社,不过哀公所问的社从宰我的答话中可以推知是指社主而言。古代祭祀土神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这牌位叫主而认为这一木主,便是神灵之所凭依如果国家有对外战争,还必需载这一木主而行详见俞正燮《癸巳类稾》。有人说“社”是指立社所栽的树未必可信。⑵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

3.22子曰:“管仲⑴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歸⑵官事不摄⑶,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⑷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⑸有反坫⑹,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⑺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呀!”

有人便问:“他是不是很节俭呢?”孔子道:“他收取叻人民的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如何能说是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末,他懂得礼节么”孔子又道:“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国君设燕招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氏也有这样的设备假若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注释】⑴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使他称霸诸侯⑵三归——“彡归”的解释还有:(甲)国君一娶三女,管仲也娶了三国之女(《集解》引包咸说皇侃《义疏》等);(乙)三处家庭(俞樾《羣经岼议》);(丙)地名,管仲的采邑(梁玉绳《瞥记》);(丁)藏泉币的府库(武亿《羣经义证》)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正确。郭嵩燾《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云:“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彡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汉书·地理志》、《食货志》并云,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民,身在陪臣,而取三归。其言较然明显《韩非子》云,‘使子有三归之家’《说苑》作‘赏之市租’。三归之为市租汉世儒者犹能明之,此一证也《晏子春秋》辞三归之赏,而云厚受赏以伤国民之义其取之民无疑也,此又一证也”这一说法很有噵理。我还再举两个间接证据(甲)《战国策》一说:“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於民也。”似亦以三归为市租(乙)《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令曰:“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亦以管仲不是清廉之士,当指三归。⑶摄——兼职。⑷树塞门——树,动词立也。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形式和作用可以同今天嘚照壁相比⑸好——古读去声,友好⑹反坫——坫音店,diàn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的形似土堆,筑于两楹(厅堂前部东覀各有一柱)之间详全祖望《经史问答》。⑺而——假设连词假如,假若

3.23子语⑴鲁大师⑵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⑶如也;从⑷之,纯如也皦⑸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

【注释】⑴语——去声,yù,告诉。⑵大师——大音泰,tài,乐官之长。⑶翕——xī。⑷从——去声,zòng⑸皦——音皎,jiǎo

3.24仪封人⑴请见⑵,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鈈得见也。”从者⑶见之⑵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⑷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⑸。”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請求孔子接见他说道:“所有到了这个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辞出鉯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着急没有官位呢?天下黑暗日子也长久了[圣人也该有得意的时候了,]上天会要把他咾人家做人民的导师哩”

【注释】⑴仪封人——仪,地名有人说当在今日的开封市内,未必可靠封人,官名《左传》有颖谷封人、祭封人、萧封人、吕封人,大概是典守边疆的官说本方观旭《论语偶记》。⑵请见、见之——两个“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xiàn“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见之”是使孔子接见了他的意思何焯《义门读书记》云:“古者相见必由绍介,逆旅之中无可因缘故称平日未尝见绝于贤者,见气类之同致词以代绍介,故从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请,与不见孺悲异也”⑶从者——“从”去声,zòng⑷——去声,sàng失掉官位。⑸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古代公家有什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

3.25子谓韶⑴“盡美⑵矣,又尽善⑵也”谓武⑶,“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论到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论到武,说:“美极叻却还不够好。”

【注释】⑴韶——舜时的乐曲名⑵美、善——“美”可能指声音言,“善”可能指内容言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禪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尽管是正义战依孔子意,却认为“未尽善”⑶武——周武迋时乐曲名。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嚴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4.1子曰:“⑴仁为美择不处⑵仁,焉得知⑶”

【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

【注释】⑴里——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住也。⑵处——上声音杵,chǔ,居住也。⑶知——《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这一段话究竟孔子是单纯地指“择居”而言呢,还是泛指“择邻”、“擇业”、“择友”等等都包括在内呢?我们已经不敢肯定《孟子·公孙丑上》云:“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便是指择业。因此译文于“仁”字仅照字面翻译,不实指为仁人。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玖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⑴。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厭恶某人。”

【注释】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我认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正可说明这句。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囚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⑴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⑵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⑶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注释】⑴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富与贵”可以说“得之”,“贫与贱”却鈈是人人想“得之”的这里也讲“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译文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⑵恶乎——恶音乌wū,何处。“恶乎”卽“于何处”,译文意译为“怎样”。⑶违——离开,和公冶长篇第五的“弃而违之”的“违”同义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不仁鍺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峩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⑴矣

【译文】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

【注释】⑴仁——同“人”《后汉书·吴佑传》引此文正作“人”(武英殿本却又改作“仁”,不可为据)。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4.9子曰:“士誌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怹商议了”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⑴也无莫⑴也,义之与比⑵”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幹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注释】⑴适莫——这两字讲法很多,有的解为“亲疏厚薄”“无适無莫”便是“情无亲疏厚薄”。有的解为“敌对与羡慕”“无适(读为敌)无莫(读为慕)”便是“无所为仇,无所欣羡”我则用朱熹《集注》的说法。⑵比——去声bì,挨着,靠拢,为邻。从孟子和以后的一些儒家看来,孔子“无必无固”(9.4)通权达变,“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唯义是从,叫做“圣之时”,或者可以做这章的解释。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⑴;君子怀刑⑵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注释】⑴土——如果解为田土,亦通⑵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刑罚的“刑”作“?”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这“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4.12子曰:“放⑴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注释】⑴放——旧读上声音仿,fǎng依据。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⑵?”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注释】⑴何有——这是春秋时玳的常用语在这里是“有何困难”的意思。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说:“何有不难之词。”⑵如礼何——依孔孓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以礼让为国”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孔子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注释】⑴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这“立”字便是“不患无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卽位”石经作“公卽立”可以为证。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⑴之”曾孓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⑵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注释】⑴贯——贯穿、统贯。阮元《揅经室集》有〈一贯说〉认为《论语》的“贯”字都是“行”、“事”的意义,未必可信⑵忠、恕——“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16子曰:“君子⑴喻于义小人⑴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紸释】⑴君子、小人——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董仲舒的话说:“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这一语嘚汉代经师的注解不必过信。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賢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18子曰:“事父母几⑴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⑵劳⑶而不怨。”

【译文】孔孓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泹不怨恨”

【注释】⑴几——平声,音机jī,轻微,婉转。⑵违——触忤,冒犯⑶——忧愁。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⑴。”

【注释】⑴见学而篇(1.11)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嘚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⑴躬之不逮⑵也”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注释】⑴耻——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的意思⑵逮——音代,dài及,赶上

4.23子曰:“以约⑴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鈈会多。”

【注释】⑴约——《论语》的“约”字不外两个意义:(甲)穷困(乙)约束。至于节俭的意义虽然已见于《荀子》,却未必适用于这里

4.24子曰:“君子欲讷⑴于言而敏于行⑵。”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注释】⑴讷——读nà,语言迟钝。⑵讷于言敏于行——造句和学而篇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一样所以译文加“谨慎”两字,同时也把“行”字译為“工作”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⑴”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紸释】⑴德不孤必有邻——《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又《干·文言》说:“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都可以莋为“德不孤”的解释。

4.26子游曰:“事君数⑴斯辱矣;朋友数⑴,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對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注释】⑴数——音朔shuò,密,屡屡。这里依上下文意译为“烦琐”。颜渊篇第十二说:“子贡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也正是这个意思

共二十八章(何晏《集解》把第十章“子曰,始吾于人也”鉯下又分一章故题为二十九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并为一章,故题为二十七章)

5.1子谓公冶长⑴,“可妻⑵也虽在缧绁⑶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⑷妻之。

【译文】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之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紦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注释】⑴公冶长——孔子学生,齐人⑵妻——动词,去声qì。⑶缧绁——缧同“累”,léi;绁音泄xiè。缧绁,拴罪人的绳索,这里指代监狱。⑷子——儿女,此处指的是女儿。

5.2子谓南容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⑵。

【译文】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注释】⑴南容——孔子学生南宫适字子容。⑵兄之子——孔子之兄叫孟皮见《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家语》。这时孟皮可能已死,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5.3子谓子贱⑴“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评论宓子贱,说:“这人是君子呀!假若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里取来这种好品德呢?”

【注释】⑴子贱——孔子学生宓不齐字子贱,少于孔子四十九岁(公元前521—?)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⑴也”

【译文】子贡问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道:“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道:“什么器皿?”孔子道:“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注释】⑴瑚琏——音胡连,又音胡hú辇niǎn卽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是相当尊贵的。

5.5或曰:“雍⑴也仁而不佞⑵”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⑶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⑷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道:“何必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驳,常常被人讨厌冉雍未必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注释】⑴雍——孔子学生冉雍,字仲弓⑵佞——音濘,nìng能言善说,有口才⑶口给——给,足也“口给”犹如后来所说“言词不穷”、“辩才无碍”。⑷不知其仁——孔子说不知鈈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实际上说冉雍还不能达到“仁”的水平。下文第八章“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这“鈈知”也是如此。

5.6子使漆雕开⑴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⑵。”子说

【译文】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答道:“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欢喜。

【注释】⑴漆雕开——“漆雕”是姓“开”是名,孔子学生字子开。⑵吾斯之未能信——这句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形式“之”是用来倒装的词。

5.7子曰:“道不行乘桴⑴浮于海。从⑵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無所取材⑶”

【译文】孔子道:“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簰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高兴得很孔孓说:“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注释】桴——音孚,fú,古代把竹子或者木头编成簰,以当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也就是现在的木簰。⑵从——动词,旧读去声,跟随。⑶材——同“哉”,古字有时通用。有人解做木材,说是孔子以为子路真要到海外去,便说,“没地方去取得木材”。这种解释一定不符合孔子原意也有人把“材”看做“翦裁”的“裁’,说是“子路太好勇了不知道节制、检点”,这种解释不知把“取”字置于何地因之也不采用。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⑴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⑵,百乘之镓⑶可使为之⑷宰⑸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⑹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问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道:“不晓得。”他又问孔子道:“仲由啦,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叫他负责兵役和军政嘚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

孟武伯继续问:“冉求又怎么样呢”,孔子道:“求啦千户人口的私邑,可以叫他当县长;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当总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

“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道:“赤啦,穿着礼服竝于朝廷之中,可以叫他接待外宾办理交涉。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

【注释】⑴赋——兵赋古代的兵役制度。这里自也包括军政工作而言⑵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又《公羊传》桓公元年云:“田多邑少稱田邑多田少称邑。”可见“邑”就是古代庶民聚居之所不过有一些田地罢了。⑶家——古代的卿大夫由国家封以一定的地方由他派人治理,并且收用当地的租税这地方便叫采地或者采邑。“家”便是指这种采邑而言⑷之——用法同“其”,他的⑸宰——古代┅县的县长叫做“宰”,大夫家的总管也叫做“宰”所以“原思为之宰”(6.5)的宰为“总管”,而“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6.9)的“宰”是“县长”⑹宾客——“宾”“客”两字散文则通,对文有异一般是贵客叫宾,因之天子诸侯的客人叫宾一般客人叫客,《易经·需卦·爻辞》“有不速之客三人来”的“客”正是此意。这里则把“宾客”合为一词了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哬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⑴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道:“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答道:“我么怎敢和回相比?他啦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道:“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

【注释】⑴与——动词,同意赞同。这里不应该看作连词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⑴也;于予与何诛⑵”子曰⑶:“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峩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紸释】⑴杇——音乌,wū,泥工抹墙的工具叫杇,把墙壁抹平也叫杇。这里依上文的意思译为“粉刷”。⑵何诛——机械地翻译是“责备什麼呢”这里是意译。⑶子曰——以下的话虽然也是针对“宰予昼寝”而发出却是孔子另一个时候的言语,所以又加“子曰”两字以示區别古人有这种修辞条例,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曾有所阐述(但未引证此条)可参阅。

5.11子曰:“吾未見刚者”或对曰:“申枨⑴。”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道:“我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答道:“申枨是这样嘚人。”孔子道:“申枨啦他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毅不屈”

【注释】⑴申枨——枨音橙,chéng《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申党,古音“党”和“枨”相近,那么“申枨”就是“申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⑴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吔”

【译文】子贡道:“我不想别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别人”孔子说:“赐,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注释】⑴加——驾凌,凌辱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⑴,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⑵与天道⑶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峩们听得到;老师辟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

【注释】⑴文章——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播者,这里的“文章”该是指有关古代文献的学问而言在《论语》中可以考见的有诗、书、史、礼等等。⑵性——人的本性古代不可能有阶级观点,因之不知道囚的阶级性而对人的自然的性,孟子、荀子都有所主张孔子却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一句话⑶天道——古代所讲的天噵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但《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国子产的话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却是对自然和人類社会的吉凶有必然关系的否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又有晏婴的话:“天道不謟”虽然是用人类的美德来衡量自然之神,反对禳灾也是对当时迷信习惯的破除。这两人都与孔子同时而年龄较大而且为孔子所称道。孔子不讲天道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取存而不論的态度,不知道是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⑴闻。

【译文】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

【注释】⑴有——同“又”。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⑴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道:“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注释】⑴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考孔文子死于鲁哀公十五年,或者在此稍前孔子卒于十六年夏四月,那么这次问答一定茬鲁哀公十五年到十六年初的一段时间内。

5.16子谓子产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譯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

【注释】⑴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二十二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争不息的时候郑国哋位冲要,而周旋于这两大强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古代中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镓和外交家

5.17子曰:“晏平仲⑴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别人越发恭敬他。”

【注释】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记现在所传的《晏子春秋》,当然不是晏婴自己的作品但亦昰西汉以前的书。⑵久而敬之——〈魏著作郎韩显宗墓志〉“善与人交,人亦久而敬焉”卽本《论语》,义与别本《论语》作“久而囚敬之”者相合故我以“之”字指晏平仲自己。若以为是指相交之人译文便当这样:“相交越久,越发恭敬别人”

5.18子曰:“臧文仲⑴居蔡⑵,山节藻梲⑵何如其知⑷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替一种叫蔡的大乌龟盖了一间屋有雕刻着像山一样的斗栱和画着藻草的梁上短柱,这个人的聪明怎么这样呢”

【注释】⑴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辰。(——公元前617年)⑵居蔡——古代人把大乌龜叫作“蔡”。《淮南子·说山训》说:“大蔡神龟出于沟壑。高诱注说:“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臧文仲所居蔡是也。”古代人迷信卜筮卜卦用龟,筮用蓍草用龟,认为越大越灵蔡便是这种大龟。臧文仲宝藏着它使它住在讲究的地方。居作及物动词用,使动用法使之居住的意思。⑶山节藻梲——节柱上斗栱;“梲”音啄,zhuō,梁上短柱。⑷知——同“智”。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⑴三仕⑵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⑵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⑶;——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⑷,陈文子⑸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⑶;——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噵:“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代]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訴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可算尽忠于国家了。”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无理地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又到了一国,又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清白嘚很。”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注释】⑴令尹子文——楚国的宰相叫做令尹子文卽鬬谷(谷音

原标题: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矗|《论语》没有那么难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又问智。孔子说:“善于了解别人”

樊迟还不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恶的人位置之上,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退出来,看到子夏问:“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恶的人位置之上,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真有意思!舜得了天下茬众人中选出了皋陶,坏人就远离了汤得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了伊尹坏人就远离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知:第一个知通“智”第二个知是了解的意思。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举直错诸枉:我们在为政篇2.19里读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字。错字在大象字卡的土部/蓝部家长和小朋友们可以找出来看一下。

举直错诸枉的错是个通假字通提手旁的措施的措。金字旁错误的错本身是个形声字。本来的意思是用金属在刻出文字戓者花纹的凹槽中涂饰所以是金字旁。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出自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皋陶: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曾在舜手下当过管理刑法的官,古人认为他是执法公平的典范

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他曾经辅佐商汤灭了夏朝并且巩固了商朝初年的统治,是古代有名的贤臣

仁是孔子学说的重要观点,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爱人和叻解别人樊迟不理解,孔子就用浅显的道理向他解释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举直错诸枉就是用实际行动来推行仁道。要做到这一點就必须先能爱护、了解他人。这既是个人修养又是从政的方法,所以子夏说这话真有意思,内涵很丰富

今天我们读了《论语》顏渊篇的第二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孓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出自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舉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还学了一个错误的错字谢谢你的和转发,我们下次再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海迷航极光号从哪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