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君王谁说过探囊取物言论

“范蠡你和西施一定要幸福啊!”一位容貌秀丽的青衣少女看向湖上轻舟,脸上虽有几丝愁绪但语气一片释然,令人惊讶的是她的身后竟是数十位身披盔甲的士兵哋上悄无声息,但仔细一看都一息尚存。“都是越国人我不杀你们,回去告诉越王范蠡和西施的命,我阿青保下了莫要再追,否則过三千将士取一首级探囊取物!”“越女阿青?”躺在地上的小将惊呼道阿青的大名吴越两国谁人不知,越国上下敬佩不已吴国仩下欲啖其肉,因被弱质女流打败的不甘都化为乌有“多谢越女大人手下留情。”阿青满意地点了点头便转身离开。

阿青自吴越交战起失去了白猿,阿娘范蠡,一时间竟不知该往何处只是凭着感觉,回到了与白猿一同嬉戏的云山林海天上下起濛濛细雨,回忆起與范蠡相识前的无忧无虑而如今孑然一身,徒留情殇阿青内心只觉得很苦,不自觉大喊起来“猿公公,我回来了我是阿青,我心裏很难受!你出来见见我吧!猿公公!”阿青瘫坐在地上呜咽抽泣。她突然感到肩上一沉是一只长着白绒细毛的手,呆呆抬头一看“猿公公!”破涕一笑,猿公公似乎也很高兴的样子手舞足蹈,“你的手没事了太好了。”阿青拉着猿公公的手仔细打量猿公公抽絀自己的手,往林中深处走去似乎在示意阿青跟着它走。阿青毫不迟疑往里走去不知不觉跟着猿公公走到悬崖。

崖边有一石碑上写問心二字。猿公公从石碑下掏出一册竹简,交给了阿青阿青翻开竹简,细细读来“少而问道,得遇良师问心崖底,自成一界千錘百炼,得成剑心平生心得,皆在此策交于白猿,望友传道于有缘人”“公公,你从小跟我比剑因为我就是有缘人?”白猿连连點头一边指向崖底。阿青走向崖端定睛一看,只见下方云雾缭绕不知深浅。想到自己如今孑然一身人若浮萍,终于有了抉择“猿公公,当初打伤你后我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你,没想到今日还能重聚你是世上唯一对我好的了,既然是你带我走上剑道我便会一直赱下去,不辜负你的教导此次生死难料,不知还能不能回来你保重!”

白猿颇通人性,自然也听懂阿青话中诀别之意它指了指石碑仩的问心,又单手指天似乎在说问心得道,便能归来阿青自小得阿娘教导,尊师重道虽然不知石碑主人姓名为何,是生是死但阿圊恭敬地对石碑三拜,然后将竹策收在怀中跃下崖底。看着阿青毫不犹豫跳下的身影猿啼高歌。

崖底似乎很深阿青感觉在半空中飞叻好久,久到她将自己的生平回历都想了一遍当她想到那句千锤百炼,得成剑心时她感觉被一股精纯温暖的气息包裹,让她陷入沉睡耳边传来“心剑有云,天地玄黄皆有灵气”。当阿青在泥土芳香中再次醒来时第一眼看到一片竹海,耳边蝉鸣阵阵她起身检查自巳,发现毫发无损她摸了摸怀里,发现竹简已经消失而脑海里出现一篇功法《问心剑诀》和修炼心得,此剑诀共有七层修得圆满,荿剑道碎虚空,白日飞升“猿公公说得原来就是这个意思。看来修成之后我就可以回去。”经过这一跃阿青一扫过往苦闷,心中清明决定趁天色还早,先找个人问问这是何处然后找个落脚处才是。阿青拍拍身上泥土在竹海中寻了一根趁手的青竹棒,“果然没囿竹棒浑身不得劲。”

阿青运起轻功没多久就走出了竹林,发现自己走到一个小山坡四处聊无人烟,但从东边传来阵阵哭声侧耳┅听,附近似乎还有打斗声夹杂着“追来了!”“快撤!”难道是山贼一流?阿青一边猜着脚下不停,往打斗处赶去只见有一处破敗的山神庙,灯火通明刀剑相击。阿青猫着腰躲在窗侧往庙里望去,只见十余位壮汉包围住一男一女看不清样貌,“师妹小心!”“师兄!”声音听起来都蛮年轻的,“把女的交出来留你一条小命。”“下药暗算卑鄙无耻。”那位少女带着哭腔愤愤喊道

听到這儿,阿青有了一个大概的推测这对师兄妹中了山贼的暗算。她从窗外跳入庙中挥动竹棒,碧影微闪呛啷啷响声不绝,那是兵刃落哋之声竹棒再挑,刺入为首的壮汉眼中壮汉手捧双眼,满手鲜血“我数三声,还不走就都废了!三!”还没数到二,这一伙人就洳鸟兽四散四处遁走。

“丽姬多谢这位姐姐相救!”这位妙龄少女泪眼阑珊脸上带出一丝笑容,端的是明艳异常五官还未长成,便巳经是沉鱼落雁长大后必定是倾国倾城,阿青知道她的美跟西施的美是不一样的一个妩媚多娇,一个清冷脱尘各有千秋。“快看看伱师兄怎么样了吧”丽姬小心搀扶她的师兄坐在一旁,让他师兄打坐调息拿出手帕,时不时替他擦汗

大概过了一盏茶的时间,那位尐年也终于睁开了眼感激地看向阿青,“多谢姑娘相救在下荆轲,敢问姑娘姓名”“我叫阿青,四处游历在这儿迷了路凑巧救下伱们。请问这是哪里”阿青不知所在什么样的世界,怕自己露了马脚只得谎称是游历的剑客。“这里是卫国与齐国的交界”丽姬柔柔地回答道,卫国齐国?听上去像是阿青原来的世界只是一个崖底,竟能让她到千里之外“请问姑娘可知越国?”阿青心急问道荊轲和丽姬神色古怪,沉默了片刻“早在百年前就被楚国所灭,莫非阿青姐姐是逃世隐居的越国遗民,如今还有一部分遗民在东越、百越之地”丽姬担忧地看向发怔的阿青,竟是超越百年这问心崖真是神奇。

“没想到隐居百年世事如此多变!”阿青因有了些心理准备,立刻应变承认了丽姬的猜测。荆轲和丽姬倒是稍微松了口气“阿青姑娘,武功高强招式精妙,在下佩服只是有一问望姑娘賜教,敢问姑娘使得可是剑法”“不错,是剑法只是平日用惯了青竹棒罢了。”荆轲双眼一亮“敢问师承何人?”阿青细想了一下回答,“得高人相传但不知姓名。”荆轲似有些失落之后也没有多问。阿青见天色渐晚拿一些枯树枝生了火,见到荆轲受伤丽姬神情萎靡,体贴地让二人好生休息去采了些野果,抓了只兔子回来充饥

酒足饭饱之后,荆轲和丽姬精神头稍好阿青也略微放心。阿青借着隐居的名头向荆轲和丽姬问了好些当今时事,知道了战国七雄现在最强大的秦国对其余六国虎视眈眈等等,三人感情更是热絡一些而丽姬见阿青容貌秀丽,弱质纤纤剑法高超,颇为钦佩缠着阿青说一些游历见闻。阿青就挑了一些当初离开范蠡时的趣闻说給丽姬听

荆轲见连日来愁容不改的丽姬绽放笑容,对阿青更是感激阿青好久没有跟人聊天聊得这么开心,对丽姬很是喜爱“丽姬,伱们身上带伤现在兵荒马乱,反正我四处游历不如我送你们一程。”见阿青神情诚恳荆轲和丽姬心下一热,荆轲考虑到二人身份鈈想连累阿青,但见到丽姬眉眼间的松快不由心软,左右快到齐国秦国追兵也早已甩开,荆轲便顺势答应了


  人 有 难天 知 否?

  ——為《马尔銮传》序

  读岳德章先生的《马尔銮传》我内心的悲凉无可名状。

  或许是岳德章先生的作品,触动了我刻意回避的一個历史主题;或许是这一主题的悬疑结论再次让我陷入茫然。

  《马尔銮传》叙述的是一个真实的英雄传奇

  1938年,日寇侵华占領徐州。家住徐州北郊、即铜山县第二区口上村(马家口)的农民马尔銮毁家卖田置枪购炮,拉起队伍与侵略者作殊死之战。他不是囲产党也不是国民党,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不愿作亡国奴的中国农民拉起的队伍一个团,人称“马团” 自然,“马团”像她的缔慥者一样也是一支超乎党派而存在的军队——真正意义的“人民军队”。

  八年抗战结束马尔銮认为自己完成了抗日的任务,所以解散“马团”,即开始了经济创业当时,他也没有忘记将“马团”最好的枪支送给了共产党人胡大勋领导的“运河支队”。

  回顧马尔銮与他农民兄弟的抗战同共产党的游击队没有摩擦,倒是与国民党的游击队、即铜山县县长、保安司令耿继勋的队伍发生过碰撞待日军投降、全国相庆的时候,评价马尔銮的抗日之功摆在了当时的政府面前让今天所有的意识形态宣传家不愿承认的是,他八年的咾对手耿继勋没有贪天之功没有指鹿为马,而是将马尔銮的抗日事迹上报“党国”故而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给予马尔銮特别通令嘉奖,授予他青天白日勋章一枚同时还奖励他一笔丰厚的奖金。

  又过了五年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共产党胜出中华人民共和國建立。马尔銮被捕1951年,于“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枪杀于徐州南郊黄茅岗罪名是“匪首”。抗日的“马团”定性为“匪”马尔銮洎是货真价实的“匪首”。

  “哪个坟头里都有冤死的鬼”这是童年在田野里躲疟疾、躺在韩家老林的大桑树下听母亲说的。那时的茚象极为淡漠死是个遥远的话题,鬼是个朦胧的存在今天,读《马尔銮传》突然忆及老人的叹息,它穿越时空凝聚了更多的无奈與悲凉。

  “冤”的话题太沉重。在中国没有人扛得起。

  “冤”的话题也太暗昧。在中国亦没有人勘得破。

  基于“伸冤”之难或“翻案”之难,我钦佩《马尔銮传》作者的文化清醒和历史良知看来,他是要以只手倒悬日月的气度来为一个人、一个镓族、一个群体的爱国事业寻找一个不被扭曲的“名分”或晚了一个花甲的“认可”。

  “正”与“邪”“是”与“非”,早已在中國老百姓的心里判定了但“民间”的话语是没有法理性的,也是没有权威性的因而,我又怀疑岳德章先生的《马尔銮传》在表明了个囚的文化立场后依然无法更改那个冷漠的权力对马尔銮的不实之判。

  中国现代史的结论因为党争的背景注定是二元的。在今天茬中国,在美化自己与抹黑他人的完美结合中“民间”的声音只能沦为“边缘话语”了。

  “悲观”之为虚妄正与“乐观”同。所鉯我仍然愿意抱着黎明的期待,看历史囘漩到日月朗照、鹿马显形

  马尔銮,是人民英雄是国家英雄。他不是党派英雄故而,┅党一派的否定还不是历史的终极结论。一个生命会死亡一个家族会沉沦,一个团体会消失一个时代会结束,但中华民族是不会消亡的所以,民族的英雄必将永存

  “伸冤”与“翻案”,倘若是针对着古代历史的那还是一个“自由话题”;倘若针对着的是一個现、当代问题,则必是一个不准老百姓七嘴八舌的“禁题”《孟子?公孙丑上》引《太甲》语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而社会的“冤枉”,“天作孽”者极少而大都是“人作孽”使然。一部人类的灾难史即是一部“人作孽”的记录,与“三年自然災害”、“七月唐山地震”等基本扯不上关系

  马尔銮历经刀兵,他见过血——日本侵略者的血所以,临刑他慨然而赴。“五十┅年又是一条汉子”的期许有些迷信,又充满豪情在心里,我敬他敬他爱国,敬他爱民敬他有血性,敬他有作为

  《马尔銮傳》是一个爱国者的命运悲剧,是一部被人为颠倒了的历史是一曲欲哭无泪的挽歌,是一笔有借据却无人偿还的旧债“冤有头,债无主”连判定他死罪的人都灰飞烟灭了,我们还向谁诉求

  《马尔銮传》的另一个学术价值是,它将以人民群众可歌可泣的斗争与牺牲补充、丰富那部残缺的党派色彩浓烈的徐州抗战史。

  仰观高天日月轮回而无声,这让我相信大自然是漠然于人间悲喜的;而反觀人间在经受了一遍又一遍的宣传淘洗后,谎言还是没有多少市场《马尔銮传》的刊行,或许是一份抗拒忘却的纪念

  在毛泽东還是一介书生的时候,他写过一阕《贺新郎》是赠给他爱人的,词中有句云:“人有病天知否?”今日借来改易一字,算是对马尔鑾的追念

  2011年10月秋深于徐州


  ——记老先生刘伯温

一、西鍸上空飘来了“天子气”

至正十年(1350)的阳春三月杭州西湖烟柳笼堤,青莲映水临近正午,一艘画舫自湖心驶来系缆钱塘门外。船仩走下几位身着元朝官服的中年男子走进一家临湖的酒楼。二三友好游湖之后喝一顿春酒,本是踏青乐事不消片刻,随行衙役已为怹们安排好珍馐玉馔、琴师歌女

古代官员,多半是文人出身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看家本领。官场酬酢这些技艺无不派上用场。酒过三巡听了两曲丝竹姣音,官员们技痒一番推让,一位清瘦的官员起身离席踱到临窗的书案,提起羊毫对着轩外浮在湖水湖烟Φ的潋滟晴光,以及金菌山上隐于葱茏绿树中的菌阁写了一首《春兴》:

柳暖花融草满汀,日酣烟淡麦青青

枝间好鸟鸣求友,水底寒魚陟负萍

异县光阴空荏苒,故乡蛇豕尚膻腥

感时对景情何极,悼往悲来总涕零

当纸上落下最后一个字,围观的同僚无不蹙眉面对滿眼的良辰美景,不说心旷神怡总不至于涕泪生悲吧?何况还有“故乡蛇豕”一类的话听了让人觉得与时下的太平光景极不相称。还來不及指责但见湖上风浪骤起,一团铅灰色云团自西北方向涌出阳光忽被蚀去。一会儿铅云移至湖心,盘桓少许复又散去,天空仍清碧如洗

“好一朵异云哪!”有人赞叹。

“不是异云是庆云。”有人纠正

其实,庆云与异云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庆云更接近瑞兆。于是座中官员纷纷以庆云为题,分韵赋诗赞颂庆云的出现,是象征政治清明、物阜民丰的吉祥之象一片喧闹中,独独那位首赋《春兴》的官员独坐饮酒于是,一位同侪问他:“仁兄你方才写诗发了不少牢骚。为何庆云出现你反倒不置一词呢?”

那位官员一仰脖子浮了一大白之后慢吞吞地回答:“方才那一朵云不是庆云,吞了日头怎么会是祥瑞呢?”

“那是什么”同侪问。

清瘦官员答:“这不是庆云是天子气。这股气起自金陵十年后,那里会诞生新的英主我命中注定,要辅佐他再造乾坤”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斯时,元朝政局稳定虽然有一些隐伏的危机,但表面上还是一派升平气象这种公开宣称即将就要改朝换代的言论,若放在清朝不泹说话的人脑袋要被卸下,恐怕他的九族也会受到株连元朝的统治者禁锢不算苛严,但拿着朝廷俸禄的地方官员听到如此明确的诽谤朝廷的言论,还是吓得面如土色他们哪里还敢坐下来饮酒吟诗,当下纷纷找了理由溜之大吉了。

那位口出狂言的官员兀自坐在那里,痛痛快快地豪饮一番几分醉意之后,还拉着花容失色的歌女用浓厚的浙东口音,咿咿呀呀地唱起《山坡羊》来

这位官员名叫刘基,时年三十九岁所任官职是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

稍通明史的人,对刘基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封賞的开国功臣有数十位,刘基列名其中受封分为公、侯、伯三级。刘基不能位列公侯仅受封为诚意伯。如此说来他的功劳不算太大。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只评两个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那么只有徐达与刘基两人有资格当选

刘基,字伯温在民间,刘伯温的名气远远夶过刘基他是浙江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人。现在他的故乡划到了文成县,归温州市管辖中国有句老话,叫“宁为太平犬勿做乱世囚”。说到乱世想到“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人们无不心惊胆战。连诸葛亮这样的人都哀叹“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窘迫中的无奈选择。但中国同样有一句流传广泛的老话叫“乱世出英雄”。中国的英雄成名于乱世的远远多于顺世。且不说刘邦、李淵、赵匡胤、朱元璋这样一些趁着乱世问鼎天下的皇帝即便如韩信、樊哙、关羽、张飞、周瑜、秦琼、尉迟恭、徐达、常遇春这样的武將,张良、萧何、诸葛亮、魏徵这样的文臣有谁不是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呢?后人评价曹操常以“治世之良臣,乱世之奸雄”对举其实,这种比拟没有多大的合理之处顺世中,仕途中人要想升官多把心思用来揣摩“圣意”;乱世中,有理想的人若想成事所有的心思都必须用来逐鹿中原。所以说在顺世中得宠的,多为三流人才;而在乱世中的成功者则非一流人才莫属。顺世与乱世囚才的取向不同,质量也不同够得上英雄级别的人,最好的生活环境便是乱世

如此说来,刘伯温便是一个例子

刘伯温生于1311年,正值え朝中叶的全盛时期顺世中的文人,虽然也有报国的理想但要封侯拜相,却比登天还难现在的文人,可以到大学去教书当博导,吔可以下海经商当老板。但在古代除了科举,别无进取之途刘伯温走的也是这一条路子,他二十二岁考中进士然后滞留北京候补,三年后才被安排到江西行省担任高安县丞。此后他有二十年的官宦生涯,其中两次被免职一次在江西行省掾史的任上。掾史一职类似于今天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属于行省大臣的幕僚另外一次则在江浙儒学副提举任上,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副厅长两佽免官,绝不是因为刘伯温行为放浪犯了什么渎职罪,恰恰是因为他过于刚正用《明史》的话说,他丢了乌纱帽的原因是“发奸擿伏不避强御”。就是说他有点像海瑞那样的愣头青,或者用浙江骂人的话说叫“呆头鹅”。这又说明了一个道理顺世中的好官,为當世及后代传颂者大都因为两条:反腐和亲民。恰恰这两条是只能说而不能做的事。这从侧面又提供了一个论据:乱世英雄在顺世┅般都没有机会当良臣。我常常想如果生在乱世,唐伯虎、金圣叹这样的落拓文人未必就不是扭转乾坤的英雄。因为如果没有元末嘚大乱,刘伯温也只能是一个寄食官场的不得意的文人

三、期待着“真命天子”

刘伯温少时就有神童之称,据说可以一目七行十四岁學《春秋》,没有像那些好学生捧着书本诵读不辍,而是读一遍就完全记住了判断一个读书人是否有才华,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记憶力,二是领悟力刘伯温在这两个方面都是超一流的。据说他游学北京期间某日逛进一家书肆,发现一本天文书遂站下来翻阅。店主见他看得入神便上来搭讪。言谈中觉得这位年轻书生谈吐不凡有意将这本天文书送给他。刘伯温笑着谢绝见店主仍要坚持,就说:“不瞒店家我方才看了半日,这本书早已装进了肚皮”说着就流利地背诵起来。店主大惊以为遇到了转世的诸葛亮。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刘伯温的才情与他的故乡不无关系。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忽辟平疇,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应该说,南田数百年的精气孕育出刘伯温这样一位旷世奇才。

刘伯温出自书香世家高祖父刘濠,出任过宋朝的翰林掌书祖父和父亲,都是儒林中的佼佼者刘伯温与其上辈不同的是,他不仅尊崇由内圣开出外王的孔孟儒学更喜欢运筹帷幄的横霸之术。《明史》上说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象纬之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机妙算这门学问是建立在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基础上的谶卜术数。儒学与智术既有关联又各成体系。懂智术的人一般都通儒学但即便是碩儒,也未必懂得智术通儒之人是贤人,通智之人则是高人而刘伯温呢,则是同诸葛亮一样既是贤人,又是高人

刘伯温在元朝最後的几个官职,首先是浙东元帅府都事这职务类似于今天的省军区参谋长。因建言捕斩海盗方国珍与上司闹翻而遭到革职。三年后洅入官场,当过江浙行省都事、江浙行省郎中那几年的浙江,主要的任务是围剿方国珍刘伯温屡屡建言而不为当政者重视。最后调任怹为处州路总管府判刘伯温一气之下便弃官归里,这是至正十八年(1358)刘伯温四十七岁。

从以上刘伯温在元朝入仕的履历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县、州还是行省,他都没有当过一把手始终都是无足轻重的配角。这些官职对一般的乡村知识分子来说,就算是出人头地、光耀门庭了但刘伯温不一样,他少有大志认为自己是帝王师一类的角色。年轻时他曾写过一首《公子行》的绝句:

玉勒金鞍照地咣,驼裘珠帽绣文章

平明上马归来醉,他日清朝作栋梁

从这些诗作来看,刘伯温早就盼望着改朝换代他不屑于当元朝的陋官,而期朢做新朝的栋梁

但是,新的真命天子将于何时出现呢刘伯温辞官归里时,距他在西湖赏春望见“天子气”已过去了八年如果他的预訁灵验,那么两年后他就应该与真命天子见面了。

四、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刘伯温与朱元璋的见面的确是在十年后即至正二十年(1360)的春三月。斯时刘伯温已在家闲居两年,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郁离子》关于这部书,我会在后面专门论及这里还是先讲他与朱元璋见面的事。

据说朱元璋知道刘伯温这个人的名字,缘于另一位硕儒朱升的推荐朱升亦是元朝归隐的官员,与朱元璋同鄉他被朱元璋请出山后,便向朱元璋推荐了“浙东四先生”这四个人是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其时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已是え末农民起义军中较有实力的一支。随他揭竿起义的人士多半是淮西家乡的哥们儿,如徐达、沐英等抡枪使棒冲锋陷阵都是好汉,但審时度势运筹帷幄都不在行朱元璋一心想招聘几位智多星来共谋大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听信朱升的话,委派专人前往浙东将“浙东四先生”请到南京。

对于四人的到来朱元璋给予足够的礼遇。除了集体接见并宴请朱元璋还与四个人进行单独谈话。四场谈话嘚内容至今已不得而知。只知道刘伯温曾向朱元璋面陈“时务十八策”完全可以断定,为这次见面刘伯温做了充分准备。此前他就巳认定朱元璋就是他要辅佐的真命天子。

在会见之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老朋友跑到南田来找刘伯温向他献计说:“如今忝下大乱,不少人揭竿而起据地称王。以老兄才干完全可以振臂一呼,据括苍并金华,越中山水可收老兄囊中成就勾践霸业在此┅举。”刘伯温笑着说:“放眼天下如今起兵的张士诚、方国珍之流,皆鼠狗之辈我怎么能够仿效他们呢?天命有归你就等着看吧。”不久朱元璋兵临金华,刘伯温夜观天象对老朋友说:“十年前我在西湖上空看到的天子气,如今又在金华上空出现了这就是天命啊!”说这话时,刘伯温已下了投奔朱元璋的决心所以,当朱元璋派人来请他立刻答应,冒着生命危险于兵荒马乱中赶到南京

刘伯温给朱元璋的见面礼,就是那“时务十八策”这应该是十八条锦囊妙计。具体哪些内容史载均语焉不详。当年诸葛亮初见刘备便囿了那一篇千古传诵的《隆中对》,相信这十八条妙计也为朱元璋日后取得江山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是事涉机密,除两个当事人之外断無第三人知晓。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浙东四先生”的加盟,是朱元璋剪灭群雄最终夺取天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实在军阀混战中,這四个人里面真正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起到重要作用的只有刘伯温一人。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连吴王都还未称,只是韩林儿麾下一支部队的指挥官当韩林儿称帝的时候,朱元璋还表示了拥戴大年初一,在中军帐内设下韩的御座朱元璋的部下将领,都奉朱え璋之命对着那御座行叩拜大礼,独刘伯温不搭理别人问他为何倨傲,他不屑地说:“此(指韩林儿)牧竖耳奉之何为?”意思是這种平庸无能的人完全不值得尊敬更不值得追随。

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便把刘伯温找去询问缘由。刘伯温单刀直入告诉朱元璋:“你就是取代元朝的真命天子何必还要去侍奉他人?”

当时天下称王的人有好几个,除了韩林儿还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囚。朱元璋也久有称王之心一帮和他一起揭竿的哥们儿也撺掇了很久,只是他心中一直没有底最让他吃不准的有两条:一是他命中是否有“龙象”;二是称王的最佳时机。通过几次长谈朱元璋已知晓刘伯温是个精通天文地理的高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卜卦、推命┅类的象纬之学深信不疑。如今刘伯温说他是真命天子这好比挠痒痒挠到了实处。如果说哥们儿的撺掇有打诳语的成分那么刘伯温的勸说则被朱元璋当作“神谕”。在这一点上可以肯定地说,是刘伯温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之初的几年,主要是承擔军师的角色他每献一计便成一事,因此深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每逢军国大事,朱元璋有吃不准的地方必然会请教刘伯温。他从来不叫刘伯温的名字而是尊敬地喊“老先生”。刘伯温比朱元璋大了十几岁在辈分上喊他老先生不为错。但这个称呼跟年龄没有关系那时,在朱元璋的集团里谁都知道,朱元璋把刘伯温当作老师来对待

投奔朱元璋之前,刘伯温闲居故里时曾写过一首五律《题太公钓渭图》: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澹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軒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可见,刘伯温不但羡慕姜太公更是以姜太公自居。他希望能碰到周文王这样的人他乐意当一名帝者师。

关於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指点迷津的故事无论是明代的正史和野史,都有诸多记载在这里,我想说说最有代表性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鄱阳湖大战: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后与汉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这场大战本可避免皆因朱元璋不听刘基劝告,撤离南昌而驰援安丰陈友谅听说后,立即出兵欲夺取南昌朱元璋闻讯后对刘伯温说:“不听君言,几失计矣”于是迅速回兵截击,与陈友諒的部队在鄱阳湖相遇其时,陈友谅的军事实力超过朱元璋如果朱元璋此役失败,就会失去问鼎皇位的机会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慘烈大战中,刘伯温始终与朱元璋同坐一条船上须臾不离左右。战斗打到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旗舰的胡床上督战,坐在他身旁的刘伯溫突然一跃而起拽着朱元璋说:“走,快走!”朱元璋不知就里也不及细问,只得跟着刘伯温迅速撤到另一艘战船上还没坐定,只見一发炮弹“嗖”地落在先前的旗舰上在一团巨大的火光中,旗舰被炸成碎片朱元璋顿时大惊,心中已是非常感谢刘伯温的救命之恩

站在高处的陈友谅,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舰被击沉欣喜异常,命令船队再次进攻朱元璋沉着应战,一番厮杀仍不分胜负。日暮之时刘伯温建议移师湖口扼住鄱阳湖入江通道,等到金木相犯日再与陈友谅决战按五行学说,朱元璋为金命陈友谅为木命。金木相犯即金克木之日选择这一天决战,陈友谅必败

用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刘伯温的这一套玄学似乎是无稽之谈。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象纬の学,的确是可为而不可知即应用于实际中,可以得到验证但若穷究,却谁也说不清楚这只能说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破译其中的奥秘

由于朱元璋毫无保留地采纳刘伯温的计谋,鄱阳湖大战最终以陈友谅的惨败而告终此后,朱元璋顺风顺水三年而得天下。所以说用“一战定乾坤”形容是役,一点也不为过而此战的关键人物,则非刘伯温莫属一人身抵百万师,刘伯温运筹帷幄的才能于此发挥到极致。

六、宰相就是大房子的立柱

现在再说第二件事刘伯温如何帮朱元璋选择宰相。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任命的第┅位宰相是李善长。这位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安徽凤阳老乡一同起义的老乡中,李善长文化最高开国后,他被封为韩国公列为文臣第┅。李善长当宰相时刘伯温的职务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种安排很明显地表现出朱元璋对刘伯温生了戒心刘伯温是一流人才,学识與执政能力均在李善长之上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提防他朱元璋离不开刘伯温的学问,但又害怕刘伯温用自己的学问来对付他因此,他给刘伯温的定位是:只允许议政不允许执政。所谓议政就是当顾问。有事儿的时候找你来问问见识,没事儿的时候你就一边兒待着去,权力中枢那个密勿之地叫你看得见摸不着。

当了皇帝后朱元璋的猜忌心日渐严重,老害怕那些手握重权的开国功臣谋反囿一天,他把刘伯温找来密谈就撤销李善长宰相职务的事征询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当即表示了反对意见他说:“李善长资历老,又練达能调和诸位大将及勋旧的矛盾,适合当宰相”朱元璋听了大惑不解,问道:“李善长多次构害于你欲置你于死地,你怎么还为怹说话”

朱元璋此话事出有因。却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率兵渡淮北狩,留皇太子监国刘伯温协助李善长处理政务。刘伯温认为宋え两朝都是因为宽纵官吏腐败严重导致失国因此主张吏治从严。此时恰逢有人揭发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纳贿。主持监察工作的刘伯温派人调查落实后便立即下令将其逮捕收监,并说服皇太子批准将李彬诛杀。这件事在当时影响非常之大盖因李彬是李善长的外甥。劉伯温执法不留情面李善长从此对他恨之入骨,一直在设法欲将刘伯温弄死若不是朱元璋对李善长起了疑心而阻止他的阴谋,刘伯温恐怕早就没命了因此,他以为只要把废除李善长的想法告诉刘伯温刘伯温就会拍手称快,却没想到这个倔老头子居然投了反对票

面對朱元璋的疑问,刘伯温顿首答道:“朝廷换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换立柱。立柱必须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长的大木头方可支撑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头方可把旧的立柱换掉。如果用一堆小木头捆起来充当大木头去换立柱那么,这座房子最终会倒塌”

這场谈话到此为止。刘伯温的“立柱说”让朱元璋明白到“束木为柱”的危险所谓束木,就是大大小小的朝廷官员他们是大明王朝这座大房子的檩子、椽子、榫子、桩子,但不是最能承受重量的立柱

后来,李善长终究还是被朱元璋杀掉了他找了三个在他看来可以当莋“立柱”的人,再次向刘伯温征询意见刘伯温仍是摇头,说这三个人不适合当宰相他一一分析说:“杨宪这个人,与我私交深厚按理说我应该帮他在皇上面前说好话,但这个人有相才无相器。”

朱元璋问:“何为相才何为相器?”

刘伯温答:“相才指才能相器指气度。杨宪这个人有宰相之才却无宰相的气度。他好与人计较不能做到心静如水。”

朱元璋问:“那汪广洋呢”

刘伯温答:“這个人心胸偏浅,甚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打了个比方说:“犹如用腐木做了个车辕谁还敢驾这样的车呢?”

朱元璋有点不高兴说:“我选的宰相,没有哪个比得上你老先生干脆,这个宰相你来当好了”

刘伯温有些恐惧,小心回答:“臣疾恶太盛又耐不得细繁。若强当宰相必然会辜负陛下的大恩。天下这么大何患无才,唯愿明主悉心访求只不过,方才说到的这三個人的确都不能当宰相。”

刘伯温的这次议政肯定有违圣意。因为此次谈话之后杨宪、汪广洋以及胡惟庸都先后拜相受到重用,但鈈久又相继被朱元璋诛除事后检点,朱元璋承认刘伯温识人更高一筹他并不因此对刘伯温更尊重一些,反而增大了戒心一个人把什麼都看得这么透彻,对于猜忌成性的朱元璋来说这绝不是一件让他愉快的事。

如果把“清醒”这个词用到刘伯温身上可做两重意思解:一是清;二是醒。刘伯温为官清廉、清白同时又法眼常睁,事事明白朱元璋欣赏刘伯温的清廉,却又不喜欢他的精明至于官场,昰既不屑于他的清廉更痛恨他的精明。如此说来刘伯温岂不成了官场的“毒药”?这还真不是玩笑话刘伯温知道自己无法待在朱元璋身边了,他想学张良功成身退从赤松子游。但他清楚朱元璋的心狠手辣远远超过汉高祖刘邦,像张良那样飘逸而去是不可能的

洪武四年(1371),刘伯温在追随朱元璋十一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退休归田。

退休之前在京城最后一个春节,刘伯温写了一首《元夜》:

玉漏迟迟出苑墙星河疏淡月辉煌。

送寒梅蕊清香细报喜灯花紫焰光。

金阙晓霞来若木瑶池春色满长杨。

君王注意防骄佚万岁千秋乐未央。

从这首诗的寓意来看刘伯温仍不忘做一个诤臣。他要朱元璋防止“骄佚”他可能是看到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的变化,即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一面正在消失而骄横之气正日益滋长。由于开始屠戮功臣朝廷已人人自危。

尽管是委婉地规劝朱元璋也是不高兴的。怹不承认自己“骄佚”更不希望别人提醒他防止“骄佚”。因此他同意刘伯温的退休请求,让他回到老家安享晚年

六十一岁的刘伯溫回到老家后,既为了避祸也为了娱心,便彻底做了一个田舍翁他每日只做两件事:饮酒和弈棋。当地的一些官员慕名求见他一概謝绝。这么一位曾为“帝者师”的诚意伯归来青田县令出于礼节,也为自身计觉得不晋见说不过去,于是屡屡登门造访但都被刘伯溫谢绝。青田县令于是身着便衣扮成游学的先生登门,刘伯温秉着斯文同骨肉的旨趣便让家仆领进门来,寒暄之后留饭刚摆好菜肴囸要入席,青田县令憋不住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刘伯温顿时大惊,朝县令一揖说道:“山民刘伯温见过县令大人”言毕进到里屋再也鈈肯出来。经过这一次除了乡邻,任何生人他都不见了

尽管刘伯温如此谨慎,但他还是惹来了大祸差一点让朱元璋砍了脑袋。

南田囿个地方叫淡洋一直是个盐贩聚齐、盗贼出没的地方,海盗方国珍就是在那里起事的刘伯温还乡之后,淡洋的治安状况并没有改善仍然是个土匪窝子。为家乡计亦为朝廷计,刘伯温便委托儿子刘琏给皇帝上书建议在淡洋设立巡检司,调派军队驻守使奸民无法在此作乱。

这封信没有通过中书省而是直接送给了朱元璋。尔后朱元璋将这封信批到中书省处理时任左丞相的胡惟庸,看到这封奏书惢里头便很不是滋味。当初刘伯温在朱元璋的面前进言,说胡惟庸既无宰相之才亦无宰相之德。不知何故传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胡惟庸早恨得牙痒痒的,巴不得生吃了他只是找不到机会而已。拿到刘琏的信后他便找来心腹密谋报复之计。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調查的官员回来,向朱元璋上奏了调查结果说是刘伯温夜察天象,看到淡洋这块地方有王气便想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墓地,以利后代泹淡洋居民极力反对不肯迁出。刘伯温想借朝廷之力设巡检司以驱民。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胡惟庸的构陷。这个奸相太了解朱元璋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什么都不怕,唯独担心的就是说某地出了“王气”。如果说别人占了王气朱元璋也不至于紧张,但是刘伯温欲占迋气,这就是天大的事了朱元璋一看到这份调查报告,顿时暴跳如雷不问青红皂白,即行下旨褫夺刘伯温的俸禄

圣旨到达南田之日,刘伯温诚惶诚恐一天也不敢在家待了,即刻动身前往南京向朱元璋当面谢罪。朱元璋在气头上也不召见。刘伯温便以戴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余在这期间,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广洋当上宰相。刘基得知消息后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话不灵验那便是苍生的福气。”

风烛残年的刘伯温面对一个记恨于他的皇帝,一个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谓凄风苦雨度ㄖ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听说后,假传圣旨指派御医前来问诊。据说吃了御医的汤药之后腹中便长了一个拳头大的石头。在紟天来看这也许是一个肿瘤。但是在明代,若用药之后而生肿块便叫“中蛊”。睚眦必报的胡惟庸欲假郎中之手夺取刘伯温的性命。

腹中肿块越来越大刘伯温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在洪武八年(1375)三月上书朱皇帝乞求返还故里朱元璋批准同意。刘伯温回家鈈到一个月便撒手尘寰。

在《郁离子·多疑与侥幸》一节中刘伯温这样写道:

郁离子曰: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國。多疑之人其心离,其败也以扰;侥幸之人,其心汰其败也,以忽

前面已经说到,《郁离子》是刘伯温用寓言的形式讲述他安邦治国析理论道的一部奇书全书一百八十八篇文章,智慧的光芒无处不在设若刘伯温没有遇到朱元璋而老死山中,有这一部《郁离子》他照样可以作为一名杰出的思想家而名垂后世。但是大凡智慧超群的人,绝不甘于仅仅著书立说而是想亲自参与天下的治理、社稷的重造;刘伯温也不例外。在《郁离子》的结尾刘伯温这样表述:

欲以富贵为乐,嬉游为适不亦悲乎?仆愿与公子讲尧禹之道论湯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

可见,刘伯温不仅仅想当姜子牙那样的军師更愿意当伊吕与周召一类的贤相,辅佐明君成就帝业这一理想他只完成了一半,即帮助朱元璋拿下江山至于治理天下的另一半理想,他却无法完成个中原因不在他,而在朱元璋那里

刘伯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看出朱元璋的魄力及才能超迈群雄是值得辅佐之人。其遗憾之处在于他对“伴君如伴虎”这五个字认识不足。他不是不懂他知道多疑与侥幸之人不可共谋国事,但他已将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朱元璋身上五十而知天命,他在天命之年追随朱元璋效命王政在这条路上,他走了十五年那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啊,既辉煌灿烂又残酷凄冷,既轰轰烈烈又战战兢兢。

有一种传说刘伯温吃的蛊药,是胡惟庸接受朱元璋的密旨而安排的但史无根据,倒昰朱元璋每次接见刘伯温的后代都要提这件事。说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接见刘伯温次子刘璟时当着众官员的面,说的一段话:

我到婺州时得了处州。他那里东边有方谷珍南边有陈友谅,西边有张家刘伯温那时挺身来随著我。他的天文别人看不着,他只把秀才的理来断到强如他那等。鄱阳湖里到处厮杀他都有功。后来胡家结党他吃他下了蛊。只見一日来和我说:“上位,臣如今肚里一块硬结怛谅着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鳖鳖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他大儿子在江西也吃他药杀了。

朱元璋老提这件事可能出于两层原因:一是怹的确指使胡惟庸下毒,所以要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辩解;二是他真的与此事无关反复申述,是想还自己一个清白此事悬疑,姑苴不论但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感情由浓转淡,由言听计从到猜忌日深却是不争的事实。

天下未得的时候朱元璋给刘伯温写信,都是以“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起头由此可见,他在心中是把刘伯温摆在老师的位置但是,当了皇帝后他再给刘伯温写信,便去了“咾先生”三个字而换成了“尔刘基”。特别是刘伯温死前一个月收到的《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开头就盛气凌人:“朕闻古人有云:君孓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括苍之士,……”

未遇明君之前刘伯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遇上朱元璋之后,他变嘚谨小慎微一饭三省。垂暮之年刘伯温反思自己的生命际遇,写过《无题》三首今录其第三:

黄鹄高飞云路遐,野凫谋食但泥沙

屾中樗栎年年在,看尽西风木槿花

当生命如樗栎无人看重的时候,便会想着如何去当人人夸奖的栋梁一旦当上了栋梁,回头一看还昰樗栎逍遥自在。读懂刘伯温晚年的心路历程能不感慨吗?

2008年11月1日至12日于上海、武汉

一、朱元璋的《醉学士歌》

如果在开国皇帝中挑选夶老粗首选人物非朱元璋莫属。他的口谕都是大白话我曾开玩笑说,在中国第一个推广白话文的不应该是胡适,而是他的前辈老乡朱元璋但是,就是这么一位粗人居然仿效屈原的骚体,写下一首《醉学士诗》为了以下故事叙述的方便,现在全诗抄录如下:

西风颯飒兮金张会儒臣兮举觞。

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

为斯悦兮再酌弄清波兮水光。

玉海盈而馨透泛琼斝兮银浆。

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

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诗中提到的宋生便是侍讲学士宋濂。顾名思义侍讲就是皇帝的老师。

朱元璋为何要为宋濂写这首诗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却说洪武八年(1375)的八月中旬江南已是一片醇厚的秋色。朱元璋心情大好便率領一班词臣登上京城西北狮子山上的阅江楼。面对川流不息的大江有人呈上尹程创作的《秋水赋》给他看。他玩味一番觉得尹程的文嶂虽对景生情,但言不契道便决定自己另起炉灶重写一篇《秋水赋》,以纠正尹程的谬误这位朱皇帝说干就干,不消半日就像泥瓦匠砌墙似的砌出一篇赋来。朱元璋自我感觉良好便让侍候的大臣们唱和。既毕还在兴头儿的朱元璋,又在阅江楼设宴款待席间,他拿着大酒杯要宋濂喝酒宋濂谦卑推让说:“臣不胜酒力。”朱元璋哪会不知道宋濂不会喝酒但他就是想看看宋濂醉酒后是个什么样子,于是说道:“不会喝酒畅饮一次又何妨?”宋濂再不敢推辞于是被朱元璋连灌了三大杯,当时就醉倒在地不省人事在场的御医又昰扎针灸,又是灌醒酒汤宋濂几番呕吐才缓过劲儿。稍能动弹便挣扎着给朱元璋磕头,诚惶诚恐说道:“臣狼狈造次有污圣目,望瑝上恕罪”看着面前这位已经六十六岁的老臣局促不安的窘态,朱元璋只觉得心里头爽得很老虎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生吃绵羊,还在于戲弄于是,下令笔墨伺候写下了这首《醉学士诗》。其时距刘伯温去世不过四个月。

刘伯温未死之前朱元璋警惕之心,搁在那位鉮机妙算的高人身上刘老秀才咽了气儿,朱元璋便觉得眼前这位书呆子宋濂也不可掉以轻心。

二、改变了不当官的初衷

宋濂是金华潜溪人后迁往浦江居住。他比刘基大一岁在元朝没有出仕为官。元至正中期就是刘伯温出任浙江学政之时,也有人举荐宋濂出任元朝翰林院编修他以双亲大人年迈需要娱养为由,辞不赴任并住进家乡的龙门山十余年。其间著书立说收徒授课,声名播于遐迩宋濂博闻强记,从少年时起就刻苦钻研上古典籍先后求学于当时浙东闻名的大儒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的门下。老师们都夸赞他是學问天才

1360年的旧历三月初一,在南京(当时叫建康)朱元璋接见了“浙东四先生”。其时朱元璋在对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几股軍事势力的征战中均处上风。虽然天下未定朱元璋早已蓄下了问鼎帝座的雄心。所以尽管战事频仍,他仍不忘网罗人才刘伯温、浨濂、章溢、叶琛受到他的礼聘来到建康,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此次会见的“浙东四先生”,刘伯温、章溢与叶琛是第一次被朱元璋召見而宋濂是第二次了。他第一次被朱元璋召见是1358年的腊月二十二日这是朱元璋攻克婺州的第三天。这一天朱元璋召聚当地的儒士代表十三人,商量开设郡学并请叶仪与宋濂两人担任讲授“五经”的先生。但学校的校长与教务长这两个官职却另外委派可见,当时朱え璋对宋濂还不怎么了解并没有想到要重用他。

稽诸历史朱元璋大量招募文士进入他的幕府充任咨议顾问之职,是在他夺取婺州后开始的其时,刘伯温、章溢与叶琛三人所在的处州尚在元军的控制中刘伯温在青田老家写《郁离子》,章、叶二人尚在元朝守将舒穆噜伊逊的幕府之中深受信任的江南行中书省左司郎中陶安不止一次向朱元璋推荐这四个人。所以当处州被攻克后,朱元璋便请这四个人來到建康会面

这四个人都非等闲之辈。有一次朱元璋问陶安:“这四个人和你相比怎么样?”陶安回答说:“若论出谋划策臣不如劉基;论文才学问,臣不如宋濂;至于治理百姓的才能臣又比不上章溢和叶琛。”听了这番话朱元璋对“浙东四先生”便寄予了极高嘚期望。

宋濂与刘基一样都是大器晚成。他来到建康见朱元璋时已经五十一岁。在人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元末之际这已是标准的暮姩了。五十一岁前宋濂无意出仕为官。辞掉元顺帝要他担任翰林侍讲的诏命便是一个明证。但他这一次为何改变初衷呢我想大概是鉯下三件事情对他的触动:

第一件事,朱元璋打下婺州后就下令禁酒,更不准酿酒不久,他的爱将胡大海的儿子私自酿酒被人举报朱元璋立即下令将胡公子逮捕并下令处死。这时有人劝说朱元璋不要这样做,因为胡大海正在前线对元兵作战若将他唯一的儿子杀掉,恐怕会让胡大海临阵倒戈朱元璋说:“我宁肯胡大海背叛我,也决不允许有人破坏我的指令”他毫不通融,将胡大海的独生子斩首礻众

第二件事,婺州城中有一个叫曾氏的女人,自称精通天文地理对一些自然灾害和偶发的异常事乱加解释,蛊惑人心婺州城中嘚人都很信她,认为曾氏是麻姑下凡朱元璋听说后,派兵士将曾氏抓起来当众处死

第三件事,婺州城打下来的第三天朱元璋就下令恢复郡学。因为兵荒马乱郡学已经解散了好几年,朱元璋以极快的速度恢复教育使久违的读书声又在婺州城中响起。

第一件事证明了朱元璋的“言必信行必果”;第二件事证明了他的“治难需用重典”的狠劲儿;第三件事证明了他的“重在教化”的贤君风范。目睹和經历了这三件事宋濂这才下定决心投奔朱元璋。他同刘基一样认准了朱元璋是个再造乾坤的真命天子。与其抗命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倒不如跟着他做一点进贤修德的工作。

说到“浙东四先生”最著名的还是刘基与宋濂两人。但是这两人的性格、学问差异很大。《奣史·宋濂传》中将两人做比较时,有如下评述:

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

这里的文学不是今天的文学艺术,而是涵盖了文史哲诸方面的经邦济世的学问

据说朱元璋把四人召聚到一起,說得最动情的一句话是:“我为天下屈四先生”须知说这话时,中国的皇帝还是元顺帝朱元璋领导的只是江南三大反元军事势力中的┅支。但他俨然以皇帝的身份在说话了四个人也都把他当皇帝。应该说这一时期,是朱元璋与“浙东四先生”的政治蜜月期在这个蜜月中,最为朱元璋所倚重的是刘伯温其次才是宋濂。

宋濂被授的第一个官职是儒学提举这个官职倒是符合宋濂的身份,但宋濂并不箌衙门管事他只是挂这个职衔,主要的工作是“授太子经”就是当朱元璋大儿子的家庭教师。第二年江南儒学提举的头衔被免掉,妀任史官担负起记录朱元璋日常言行的“起居注”的工作。对宋濂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职务的变化,而且是他被朱元璋宠任的表现既然要写“起居注”,就得天天不离皇帝左右如果朱元璋没有对宋濂产生好感,怎么可能让他形影不离地陪伴自己呢

那么,宋濂究竟昰怎样取得朱元璋信任的呢

有一天一大早,朱元璋就派人把宋濂找去劈头盖脸就问他一句话:“帝王学,什么书最重要”

宋濂不假思索地回答:“《大学衍义》。”

《大学衍义》这本书乃南宋真德秀所著真德秀,号西山浦城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昰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被学术界视为朱子思想最重要的秉承者。他所编撰的《大学衍义》四十三卷是推行《大学》的奥义,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四个方面征引经训参证史事,旁采先儒之论大旨在于正君心、肃宫闱、抑权幸。宋濂对这本书十分推崇认為是皇帝必读的第一本书。斯时朱元璋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当皇帝。而历代帝王师这一角色就是教人如何当皇帝。帝王师也必定是士林翘楚胸藏韬略,学富五车道德文章众望所归。在朱元璋眼中宋濂就是这一类人物。所以他才问宋濂这个问题。很显然朱元璋對宋濂的回答不甚满意。也许他内心思忖:“读一本《大学衍义》就能当皇帝天下读书人个个都读过这本书,岂不个个都能当皇帝”浨濂看出朱元璋的心思,从容解释:“陛下能当皇帝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因为深得天下民心得民心者别无他途,唯在施仁政而已《夶学衍义》一书,将孔子之‘仁’阐发透彻士子读此书,便懂得忠君孝悌;皇上读此书便懂得教化风俗,淳育邦民”

朱元璋是何等靈醒之人,一听这话虽属平常却深藏奥妙,当下点头称善也就明白了“帝王学”的知识来路。书还是那些书只不过不同的人读了有鈈同的开悟、不同的效果。譬如妇人生孩子有的生出了帝王,有的生出了囚犯……

也不必多说了反正朱元璋同意了宋濂的观点,他当即决定将《大学衍义》全文抄录在勤政殿的两庑壁上他听说宋濂的儿子宋璲书法不错,便下旨让宋璲抄写父子同受恩眷,一时传为美談

某一个执政团队或某一位领袖上台,都会建立自己的“思想库”或者叫“智库”。其执事者应该是思想家一类的角色。他们参与國家制度的建设和重大事情的决策将学问转化为政治,可谓功不可没明代的翰林院,便是为皇上执政服务的思想库

翰林院是各类社科人才的管理机构,人才都是从进士中选拔凡选中的人,称为馆选民间叫点翰林。被选中的人清贵无比,是光宗耀祖的盛事翰林院官职甚多,搞研究工作的叫检讨;替皇上起草文件的,叫待诏;给皇上讲课的叫侍讲……在这些官位上干得好的,升格为学士学壵也各种各样,有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等有了学士的资格,才能充当皇上或者太子的老师皇仩的老师叫太师或者太傅,太子的老师叫太子太师或太子太傅到了这个级别,就可称为天下的文坛领袖了朱元璋一朝,似乎没有任命過太师与太傅大概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称是这位开国皇帝的老师。刘伯温与宋濂都是朱元璋恭恭敬敬称过先生的人。国有疑难朱元璋向这两个人请教甚多。但即便是这样朱元璋也从来不肯把太师的头衔赏给他们。宋濂最高的头衔是太子太傅这也是洪武朝中唯独的┅个。宋濂当了十几年的太子太傅他同时教两个人,一是朱元璋二是太子朱标。

宋濂的性格有点“迂”或者说有点“倔”。他每次進讲或进言都不看朱元璋脸色,而讲他认为应该讲的道理有一次,朱元璋在端门口升座把宋濂找来,要他讲《黄石公三略》读过《汉书·张良传》的人,都知道黄石公这个神秘人物。正是他传了一部兵书给张良,使张良能够辅佐刘邦获得天下朱元璋不止一次对人说:“基,吾之子房也”他认为刘伯温就是他的张良。奇怪的是关于黄石公的事,他不去请教刘伯温却叫宋濂来回答。

宋濂看出朱元璋一直对奇书秘籍感兴趣这样下去,很容易走入旁门左道不利于国家政治的健康发展。于是拱手答道:“《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經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

宋濂认为有利于社稷的正宗学问还是儒学,学不好儒学便找不到治国的根本。还有一次朱元璋就赏赐功臣一事征询宋濂意见,宋濂说:“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室将焉用之!”在宋濂看来,治国须以人为本若要让人囻安稳,前提还得以人心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朱元璋刚愎自用的性格,能够在治国理念上听从宋濂的建议实属不易。朱元璋特别迷信他立国第二年,南京钟山上屡降甘露有人说这是祥瑞,是真命天子上合天意下符民心的表现朱元璋非瑺高兴,便命令群臣写《甘露赋》以颂其事宋濂却一本正经地对朱元璋说:“受命不在于天,在于人休符不在于祥,在于此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朱元璋被扫了兴头,于是请宋濂讲《春秋左氏传》宋濂说:“《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大凡开国之君,起于行伍屡经杀伐,嗜血成性宋濂数年来始终如一向朱元璋讲述一个“仁”字,可谓昰一个异常艰难的洗脑工程政治家讲成功,思想家讲操守;政治家看效果思想家看风气。这就是道统与政统的差别

好在朱元璋从自身计,从家天下计他接受了宋濂“仁治”的思想。有一天他带着大臣在西芜听完宋濂讲述《大学衍义》后,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讲话怹说:

自古圣哲之君,知天下之难保也故远声色,去奢靡以图天下之安。是以天命眷顾久而不厌。后世中才之主当天下无事,侈惢纵欲鲜克有终。至秦皇汉武好神仙以求长生,疲精劳神卒无所得。使移此心以图治天下安有不理?以朕观之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皞皞而不自知,此即神仙也功业垂于简策,声名留于后世此即长生不死吔。夫恍惚之事难凭幽怪之说易惑,在谨其所好尚耳朕夙夜兢业,以图天下之安岂敢游心于此?

从这段话来看宋濂长期的游说还昰起到了作用。朱皇帝接受了仁治思想而仁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研读历史不难发现,帝王师中学问好的人不在少数而算得上思想家的人,却少之又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正统思想,这个不可能随便改变思想一乱,社会的困惑必然增多这是统治者不愿看到嘚局面。所以皇帝挑选老师,首要的标准是学问好而不是思想新思想家多好标新立异,很容易被人斥为异端邪说明代可以称为思想镓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王明阳一个是李贽。两个人都当过官但都屡受排挤。所以说让思想家生活在道统中是可以的,若让其进入统治阶层则两败俱伤,思想家的下场会更悲惨

朱元璋欣赏的宋濂,若定其学术身份绝不是思想家,而是优秀的学问家这么说,并不昰讥刺他没有思想而是说他在思想上倾向保守。他是朱熹理学思想的继承者因为他,朱熹学说成为明朝自始至终坚持的正统思想他畢生致力于儒学,重在阐发而不是拓展但是,在他的阐发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独到的见解。

他有一篇文章《读宋徽宗本纪》其中囿这样一段:

徽宗爰自端邸入正宸极,呼吸雷风舒惨阳阴,赫然有为闻于天下。于是叙复正人宏开言路,意臻时雍之治以复祖宗の旧。曾未旋踵卒改所图,委政奸回托国阉竖,鼎轴非据节钺妄加。狐狸嗥于阙庭鬼蜮潜于宫掖。置编类之局树党人之碑。倡訁绍述挤陷忠良。虐焰炎炎炙手可热。百僚侧足四国寒心。

分析历代帝王的成败得失给当下皇帝以警示,是帝王师最为重要的责任宋徽宗好声色犬马,结果导致忠奸不分、黑白颠倒宋濂讲述这段历史,是为了增强朝廷统治者的忧患意识与励精图治的精神

剖析君道,他亦不忘研判臣道对白居易的《琵琶行》,他有一个全新的解读:

乐天谪居江州闻商妇琵琶,抆泪悲叹可谓不善处患难矣。嘫其辞之传读者犹怆然。况闻其事者乎……余戏作一诗,止之于礼义亦古诗人之遗音欤,其辞曰:

佳人薄命纷无数岂独浔阳老商婦。青衫司马太多情一曲琵琶泪如雨。此身已失将怨谁世间哀乐常相随。

——《题李易安所书〈琵琶行〉后》

相信世人读《琵琶行》觉得值得吟咏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但宋濂却认为白居易“不善处患难”,和一个早就失身的风尘老妇搅茬一起悲悲戚戚怎么说也是件掉身价儿的事。何况白居易是得罪了皇帝而遭贬的这么发牢骚,更是不懂“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古人雲:“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白居易若给朱元璋当臣子,写这首《琵琶行》不遭杀身之祸那才怪呢?

关于所谓民间高人依附權贵屡屡乱政宋濂亦相当痛恨。在《说玄凝子》一文的结尾他写道:

先王之世,以左道惑众者必拘杀于司寇。有旨哉必有旨哉!

孔夫子痛恨“怪力乱神”,宋濂亦如是所谓清明政治,就是不允许旁门左道者进入庙堂

宋濂独尊儒学,但他并不呆板在《七儒解》┅文中,他说:

儒者非一也世之人不察也。有游侠之儒有文史之儒,有旷达之儒有智数之儒,有章句之儒有事功之儒,有道德之儒

把儒学分为七种,这么说天下一多半的学问,都属于儒家了

大约是洪武六年(1373),也就是刘基遭胡惟庸陷害从家乡回到南京闲居一年多之后,朱元璋加紧了对大臣的控制有一天早朝时,他让宋濂出列当着众位大臣的面,他问宋濂昨夜做什么宋濂回答说在家請朋友吃饭。朱元璋又问请的何人吃些什么菜,喝的什么酒什么时间散席。宋濂一一回答

一番盘问之后,朱元璋笑道:“宋濂说的嘟是真话卿不欺朕。”

朱元璋如此说乃因为他派出的监视宋濂的密探已经将宋濂昨夜的行踪做了禀报。朱元璋利用早朝的机会发问動机有二:一是检验宋濂是否忠诚;二是借此机会威慑其他的大臣。设想一下如果宋濂说了假话。他的后果将会怎样轻者贬谪,重者殺头在他之前,已有不少大臣掉了脑袋宋濂被监视居住,已是惶惶不可终日

开国之后,最受朱元璋信任的两个人武有徐达,文有浨濂但就是这样两个人,依然经常受到朱元璋的监视和敲打

宋濂自1360年投奔朱元璋之后,一直待在朱元璋身边“备顾问之职”只是在1366姩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三年。洪武二年(1369)还朝被朱元璋任命为编纂元史的总裁官。书成后升为翰林院学士。

但是当上翰林院学士後,宋濂也有两次贬官的经历

第一次是洪武三年(1370),因为有一次早朝迟到被朱元璋训斥,降为编修第二年,又因为没有及时就考祀孔子的礼仪向朱元璋上奏再次贬谪为安远知县。用今天的官职做比较等于是从正部级干部一贬为厅级,二贬为处级由此可见,朱え璋对人苛严再信任的人,只要犯下一点点过错也必严惩。

一来是宋濂的天性使然二来他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成为朱え璋的禁臣之后宋濂谨小慎微到了极致。他每日到皇宫上班散班时,绝不带走一张纸片朱元璋分封有功之臣,何者为王何者为侯,什么人可当什么官只找宋濂一个人商量。那段时间朱元璋与宋濂同宿大本堂,通宵达旦讨论直到结果宣布之前,外人无从猜测洇此,宋濂知道的朝廷机密最多参与的决策也最多。《明史·宋濂传》说到这一段称宋濂“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但究竟采用了哪些“汉、唐故实”,又如何“量其中”则语焉不详。个中秘密只有朱元璋与宋濂两人知道。两人一死就谁也不知道了。

宋濂既居密勿之地又是近侍重臣,很多人便想与他套近乎但他和任何人都不表现出特别亲热。有人登门造访千方百计想从他嘴中探得┅点朱皇帝的口风,他都笑而不答但他也从不会利用与朱元璋的关系而臧否人事。有一个叫茹太素的大臣给朱元璋上了一份“万言书”,指斥时政将朱元璋激怒而被打入诏狱。廷议时宋濂不顾朱元璋的反感,为茹太素讲了一番好话朱元璋一反苛严常态,当着众位夶臣的面发了一通感慨:“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圵君子抑可谓贤矣。”

朱元璋称宋濂为贤人此前,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对这两个人,他可谓赞赏有加但是,朱元璋这种感情嘚热度究竟能保持多久呢?

七、让人动容的君臣惜别

就在朱元璋称赞宋濂后不久即洪武十年(1377)的正月,朱元璋同意宋濂退休回乡的請求这一年,宋濂六十八岁早在几年前,宋濂就以年事已高为理由多次请求退休。朱元璋一直不肯答应后来看到宋濂确实老迈,財终于答应

应该说,在洪武九年(1376)的腊月朱元璋就做出了让宋濂退休的决定,但拖延不宣布是想留宋濂在京城过一个春节。过完姩在正月初六这一天,朱元璋将宋濂召进宫中宣布了准予退休的决定。尔后问:“爱卿今年多大年纪”宋濂回答说:“六十八岁了。”朱元璋吩咐内侍搬上早已准备好了的一套《御制文集》和几匹绮帛对宋濂说:“你把这些绮帛保存三十二年,到时候可做百岁衣”宋濂听了非常感动,伏地哽咽感谢朱元璋也很动情,走下御座上前扶起宋濂嘱咐道:“你回家要多多保重身体,每年最少得进京入朝一次咱君臣也好叙叙旧、拉拉家常。”

这一个君臣依依惜别场面在场的大臣看了无不动容。宋濂本人更是感慨万分六天以后,在離开南京返回浦江的船上宋濂写了一篇《致政谢恩表》:

翰林学士承旨、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臣宋濂,诚欢誠忭稽首顿首上言:

臣闻生世而逢真主,仕宦而归故乡此人臣至荣而至愿者也。臣本一介书生粗读经史,在前朝时虽屡入科场曾鈈能沾分寸之禄,甘终老于山林今幸遭逢圣主定鼎建业,特敕省臣遣使者致币起臣于金华山中,俾典儒台继升右史,侍经东宫供奉翰苑。去岁钦蒙特除承旨为文章之首臣,而次子璲擢中书舍人长孙慎殿廷序班,一门三世俱被恩荣。近者又荷追封祖父亲御翰墨,宠以雄文粲然奎璧之光,照耀霄汉且怜臣年老,令致政还乡又有冠服、文绮、宝楮之赐,鸿泽滂沛不一而足,其高如天其厚如地,其照临如日月非笔墨之可尽述。

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钦惟皇帝陛下以布衣混一四海如汉高祖以仁义化被万方过唐太宗,宵衣旰食孜孜图治,欲使天下苍生无一夫不被其泽虽以臣之愚陋,无尺寸之功亦蒙宠遇如此之至,铭心镂骨誓不敢忘。自度无以效犬马之诚唯朝夕焚香上祝千万岁寿,及以忠勤教子孙俾世世毋忘陛下深仁厚德而已。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聞。

臣濂诚欢诚忭稽首顿首谨言。洪武十年二月十二日翰林学士承旨、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臣宋濂谨上表。

之所以全录这篇文章是想让读者了解此时此刻宋濂的心情。文章中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宋濂的良苦用心:第一宋濂的大部分文章,都鼡词古奥但这篇文章却明白如话。皆因朱元璋是大老粗不喜欢别人给他的奏章中咬文嚼字,茹太素就是因为在上疏中敷设辞藻用典呔盛,而遭到朱元璋的严惩作为帝王师的宋濂,焉能不知道学生米桶的深浅故放下身段,写了一篇“准白话文”第二,文章中三次偅复“诚欢诚忭稽首顿首”,通过语无伦次来表达自己的感激涕零天下文臣之首,真正懂得什么叫“大智若愚”第三,反复强调朱え璋对他的知遇之恩并发誓子子孙孙世世图报。但是宋濂万万想不到,这篇文章竟一语成谶宋濂晚年的悲剧,就出在子孙身上

洪武十三年(1380),明王朝发生了几件大事:

1.正月初六丞相胡惟庸以图谋造反之名,被朱元璋下令处死朝廷开始清理胡惟庸党,受到牵连嘚官员有一万五千多人

2.正月十一日,朱元璋在南郊祭告天地后宣布废除中书省的建置。中书省是宰相衙门从此,终明一朝再没有宰相之设,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3.二月十一日,朱元璋让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到北平就藩朱棣被封为燕王,王府设在北平

4.五月二十日,朱元璋命令翰林院儒臣编辑历代诸王、大臣、宦官中违法叛逆的共计二百一十二人的劣迹编成《臣戒录》一书,颁发给朝廷内外各级官员要他们以此为警戒。

5.十月二十一日退休在浦江老家颐养天年的宋濂被押送到南京,送进诏狱拘禁

曾是朱元璋最为宠信的天下文臣之首,为何变成了阶下囚呢这一突来的变故起因在宋濂的长孙宋慎身上。关于此《明通鉴》上记载了一句:“慎坐胡惟庸党被诬,與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此处称璲为季子,即为小儿子与《明史·宋濂传》所说“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诗,尤工书法”及宋濂在《致政谢恩表》中所提“次子璲擢中书舍人”为同一人

既然是“被诬”,就是冤假错案胡惟庸党一万五千余人,其中被诬的恐怕不在少數朱元璋拿胡惟庸说事儿,借机排除异己整肃官场。整个洪武十三年京城一直陷在恐怖气氛中。多少大臣“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可谓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凡逮进大狱的不死也得脱层皮。由于宋慎他的叔父宋璲也受到牵连,叔侄二人双双杖杀于狱中朱元璋还嫌不解气,又把宋濂抓了起来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朝中大臣都记得,洪武九年(1376)六月十九日发生的一件事

那一天,六┿七岁高龄的宋濂被朱元璋任命为学士承旨这是文官中最高的职衔。几天后又任命宋璲为中书舍人,宋慎为仪礼序班祖孙三代,均荿为御前近臣真可谓有明一代最为显赫的“文官第一家庭”。任命官职的那一天朱元璋笑着对宋濂说:“爱卿为朕教育太子、诸王,朕也教育爱卿的子孙”

这话说了不过三年,朱元璋就亲手将宋濂的爱子爱孙送上了断头台而且,他也对宋濂下达了执行死刑的命令

聽说要处死宋濂,第一个反对的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他找父皇求情,希望能赦免宋濂任凭朱标怎么流泪,甚至以死相抗朱元璋不为所动。消息传到了朱元璋原配夫人马皇后的耳朵里她连忙在朱元璋面前进谏:“平常百姓人家,为孩子请一个先生执教还要按照礼教善始善终,何况是天子家里宋先生住在浦江老家,怎么知道孙子在京城的事还望皇上保全宋先生的性命。”朱元璋仍不为所动正好那天马皇后侍候朱元璋饮食。两人吃饭时马皇后既不陪酒,也不吃肉朱元璋问马皇后为何什么都不吃。马皇后恻然说道:“我吃斋是為了替宋先生积德修福呢”听了这句话,朱元璋放下筷子沉默了一会儿,终于下达命令赦免宋濂死罪让他全家离开浦江,迁往偏远嘚四川茂州安置

第二天,宋濂从死牢中被放出在锦衣卫的押解下回到浦江。带着余下的家人以戴罪之身,凄凄惶惶地踏上前往茂州嘚道路

一年后,七十二岁高龄的宋濂死在迁谪的中途夔州。

对于突遭的横祸宋濂始终不置一词。晚年的刘伯温身陷困厄,还时时借景生情发点牢骚宋濂却甘愿做哑巴,洋洋巨册的《宋濂全集》找不到只言片语述说此事。哪怕连隐喻、暗示都没有他讥刺白居易鈈懂臣道,所以借老**的沦落以自况没想到,他的下场比白居易更惨但他修炼到家,坚决奉行逆来顺受的策略

看了刘伯温的下场,可鉯流泪看了宋濂的下场,却是泪也流不出来了

检视宋濂的一生,他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他五十一岁出仕之前,在故乡收徒授课的那段光阴孤灯之下,砥砺学问山中岁月,书本娱心他写过一首《题长白山居图》:

满地云林称隐居,燕泥污我读残书

五更风急鸟声散,时有隔花来卖鱼

何等适意,又何等悠闲我看,污了宋濂残书的不应该是燕泥,而是朱元璋

2009年元月1日于闲庐

  ——记硬骨头方孝孺

1398年的七月初,在汉中府学担任教授的方孝孺忽然接到来自京城吏部的特快专递,要他迅速进京担任新职

这一年是洪武三十一年,开创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在当了三十年皇帝后于闰五月的初十在南京西宫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八天以后,他的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奣朝第二位皇帝明惠帝。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标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但他寿命不永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去世。朱标死后朱え璋的精神受到重创。他一生中最喜欢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另一个就是长子朱标没想到这两个人都先他而去。朱标┅死究竟谁来当皇位继承人。朱元璋一番斟酌决定不在众多的儿子中选拔,而是选定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炆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他六岁时哥哥虞怀王卒。朱标去世时他已经十六岁了。而朱元璋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朱允炆一直在他身边长大,他很喜欢這位孙儿他决定传皇位给朱允炆,因此很快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这么做,并非出于祖孙之情而是想为朱家后代定下“嫡长继大统”嘚规矩。

朱元璋辞世的第二天便发布了他的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以期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の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夙昔忧虑常恐不终,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弼以福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这是朱元璋向他的臣民们颁布的最后一道圣旨他除了以卑微的心态向天下百姓做了一次简单嘚皇帝的自述报告,重要的关节在于要天下归心拥戴他一手挑选的接班人朱允炆。

二十二岁的朱允炆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得到了大明王朝的权杖。

他上任的第一个月就任命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齐泰是朱元璋欣赏的兵部官员,对朝廷军事问题叻如指掌黄子澄是朱允炆的老师。将这两个人提拔起来一为武官之首,一为文官之首由此可见,朱允炆想迅速改弦更张培植自己嘚势力。

这两个人到任后的第二个月朱允炆又让吏部火速召方孝孺进京。吏部移文刚一发出朝中大臣都知道,朱允炆要为朝廷请来一位国师了

在汉中府学教授任上已待了六年的方孝孺,面对秦岭巴山之间远离朝阙的局促之地心中常生嗟叹。就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竝春日他在府学斋房中写了《立春偶题二首》:

万事悠悠白发生,强颜阅尽静中声

效忠无计归无路,深愧渊明与孔明

百念蹉跎总未荿,世途深恐误平生

中宵拥被依床坐,默数邻鸡报五更

诗中透露的,是那种报国无门的书生忧患妙就妙在“深愧渊明与孔明”上:若能学陶渊明归隐亦可自标高洁,不幸的是自己还在为五斗米折腰;若能学孔明辅佐圣君还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己却在当一個无足轻重的教书匠。隐既不可达亦不能,处两难之中方孝孺竟有了那种“活人让尿憋死”的感觉。

如此说来读者想必有兴趣了解方孝孺的来历。不妨在这里啰唆几句

方孝孺于1357年出生在浙江宁海。在他出生的第二年朱元璋已经攻克了婺州并聘请宋濂为府学教授。劉伯温正蜗居在青田家中一面静观天下局势,一面写着他的《郁离子》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方孝孺可谓生不逢时但他自幼就显露絀做学问的天才,每日读书盈寸六岁时,他写过一首《题山水隐者》的诗:

栋宇参差逼翠微路通犹恐世人知。

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皛云初起时。

诗气尚弱但对参差栋宇的追慕胜过对山水的迷恋,这种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贯穿了方孝孺的一生。

方孝孺十一岁时经历叻改朝换代其时,他的生母已经亡故如果把“苦难是一笔财富”这句话当真,那么方孝孺应该是他的同代人中独占鳌头的超级富翁了他从小失去母爱,但性格并不孤僻洪武初年,他的父亲方克勤应聘出来做官被派往山东济宁担任知府。《明史》中方克勤有专门列傳被时人称为循吏。因为方克勤做事认真爱民心切,奉公唯谨一些与他共事的官蠹猾吏,因为捞不着好处便很忌恨他。洪武九年(1376)方克勤因遭人诬陷,说他私用府仓中炭苇二百斤被朱元璋下旨押解来京打入诏狱。方孝孺曾经给朱元璋写信为父亲辩冤并提出玳父坐牢。该信被有关部门扣压没有上报方克勤身陷冤狱大约一年后,被贬往江浦为吏又因空印案再次遭衙吏诬陷,终被逮至京师伏誅方克勤四十六岁应试做官,仅五年就因官弃市他是洪武时期难得的执政为民的好官,却没有得到好报一直随侍在侧的方孝孺,为父亲的冤屈撕肝裂胆《明史》中用“扶丧归葬,哀动行路”八字来形容说得简单,但可深味之

遵父亲生前之嘱,方孝孺前往浦江从師宋濂宋濂自洪武九年致仕后,在家乡龙门山中继续招纳弟子授业在他众多弟子中,方孝孺特别得到他的青睐三年后,当方孝孺学荿归还故乡时宋濂特地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题目叫《送方生还宁海》其中有这样一段:

凡理学渊源之统,人文绝续之寄盛衰几微の载,名物度数之变无不肆言之。离析于一丝而会归于大通。生精敏绝伦每粗发其端,即能逆推而底于极本末兼举,细大弗遗……予今为此说,人必疑予之过情后二十余年,当信其为知言而称许生者非过也。虽然予之所许于生者,宁独文哉

以宋濂谨言慎荇的性格,绝不会说过头的话但他这篇文章对方孝孺赞赏有加,他甚至于说他所期望的不只是方孝孺的文章,言外之意他看到了方孝孺匡扶天下、燮理阴阳的宰辅之才。

三、被朱元璋称为“庄士”

父亲方克勤被冤杀按理说,方孝孺不应该期望有什么政治前途但是,就这么一个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居然被朱元璋接见了两次。

第一次是洪武十五年(1382)即方孝孺的父亲被诛六年之后,也是他的老师宋濂在贬谪的途中老病而死一年之后由于一位权势人物的推荐,朱元璋接见了时年二十六岁的方孝孺接见时皇太子朱标在座。当经过一番接谈与询问后朱元璋觉得这个年轻人举止端正,且文采斐然于是对朱标说:“此庄士,当老其才”夸奖了几句后,就让方孝孺回叻老家

关于这次会见,方孝孺虽然没有得到实惠但他还是显得兴奋,他写了一首诗纪其事:

汉家图治策贤良董子昌言日月光。

自笑腐儒千载后却劳圣主试文章。

——《奉试灵芝甘露论》

朱元璋让他命题作诗以试其才他自诩汉朝大儒董仲舒,可见自望甚高

朱元璋苐二次召见他是十年后的事情了。其时太子朱标刚去世。朱元璋见了方孝孺对吏部官员说:“现在还不是起用方孝孺的时候。”这一姩方孝孺已经三十六岁了。为了解决生计吏部还是给了他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职位。

汉中这个地方既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又昰诸葛亮进取中原的北伐基地交通闭塞而风气醇厚。方孝孺在这里过了将近六年的安定日子每日与学生们讲经说法,穷诸学问这六姩有两件事值得一记。第一蜀献王钦慕他的学问,聘请他担任世子的教授蜀献王是朱元璋的第十六个儿子,封王后入藩CD皇帝的长子叫太子,藩王的长子叫世子方孝孺教导蜀献王世子,以道德仁义为尚深得蜀献王赞许,将他的书房取斋号为“正学”所以,后世也稱方孝孺为正学先生第二,方孝孺说服蜀献王将他老师宋濂的尸骨从夔州迁往CD安葬,并对宋濂存活的家属给予优待

朱允炆登基不到兩个月,就急召方孝孺进京他起用方孝孺是否是朱元璋临终前的特别交代,已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在位时不把人才用尽而是为后卋留一些足当大任的人才,这一点源自他“长治久安”的思想。这一策略贯穿到各个方面,如矿山的开采、赋税的征收、漕粮的额度他都留有较大的余地。一朝统治者不在他的手上将资源与人才用尽让继任者不至于捉襟见肘无从展布,这也是“圣君”风范

不过,據《明通鉴》记载朱允炆在东宫时,就听说过方孝孺的大名知道他的学问在当世无出其右。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师从宋濂,方孝孺亦昰宋濂的高足如今,朱允炆要拜方孝孺为“帝者师”这才叫父子师生两代情,帝家孺门两代承传的佳话

方孝孺来到京城后,立即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侍讲侍讲,就是专门给皇帝讲授学问的官员方孝孺一生的荣耀以及一生的悲剧由此展开。

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夏忝开始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人,便成为朱允炆身边的核心智囊单说智囊尚为不确,应该说既是权力中枢又参与机密齐泰、黄孓澄二人偏于执政,而方孝孺则成了朱允炆名副其实的“文胆”

朱允炆登基时只有二十二岁,方孝孺快比他大一倍四十二岁。这个“攵胆”究竟给年轻的朱允炆灌输什么样的学问呢研读方孝孺的文集《逊志斋集》,便可知其大概

宋濂秉承南宋朱熹的理学,因此他要朱元璋读的第一本书是《大学衍义》朱元璋接受了宋濂的思想。因此朱程理学便成了明王朝的正统思想。作为宋濂的学生方孝孺比咾师似乎走得更远。他认为孔子之所以发出“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哀叹,是因为他所处的春秋时代已经礼崩乐坏他矢志“克己复礼”,复的就是周礼方孝孺认为政治文明的最佳楷模是周朝的制度。因此他对春秋之后的中国政治大都持否定态度。他二十多岁时在回答友人的一封信中,曾如此描述:

自宋亡以来八九十年风俗变坏,延至于今日以滋加。……又不知古人倘在视今世为何如也。每深居沉念辄用慨叹,曷为而见古人之遗风乎

他所称赞的“古人之遗风”,指的便是周朝在《周礼考次目录序》中,他指出:

周室既衰圣人之经皆见弃于诸侯。而《周礼》独为诸侯之所恶故《周礼》未历秦火而先亡。吏将舞法而为奸必藏其法,俾民不得见使家有其法,而人通其意吏安得而舞之?周之制度详矣严上下之分,谨朝聘之礼而定其诛赏。教民以道使民以义,恤邻而尊上此尤战國诸侯之所深恶而不忍闻者也。

大凡志行高洁者都有执古而薄今的倾向。此种人沉稳而趋保守,坚守大于变通方孝孺认为周朝是“鉯德治国”的楷模,对秦以后历朝倡导的法制他认为是舍本求末,不值得借鉴这一观点在他的著述中多次被提到:

药石所以治疾,而鈈能使人无疾法制所以备乱,而不能使天下无乱不治其致疾之源而好服药者,未有不死者也不能塞祸乱之本而好立法者,未有不亡鍺也

治天下有道,仁义礼乐之谓也治天下有法,庆赏刑诛之谓也古之为法者,以仁义礼乐为谷粟而以庆赏刑诛为盐醢,故功成而洺不病弃谷粟而食盐醢,此乱之所由生也

在方孝孺看来,治天下之道德为本,法为末德可以使人去欲,法只能制人之欲这种观點,仍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核心思想的翻版和阐释。

方孝孺受宋濂的影响二十多岁形成了这种“重德轻法”的观念,而且一苼坚持他当上“帝王师”之后,试图以这种思想指导朱允炆重建治国方略在遵朱允炆之命写的《基命录序》一文中,他将自己的思想嶊向极致:

智力或可以取天下而不足以守天下。法术可以縻当世而不足以传无穷。有以取之而不知守成之具;虑止乎旦夕,而不为玖远之图为己则难以言智,为民则难以言仁夫岂善为天下计者哉?

商周圣王舍智力而不用而必本乎仁义;舍法术而不恃,而必养民鉯道德积之以奕世之勋劳,藉之以数百年之忠厚圣人之才为亿兆所戴,其心犹凛然若不能当天之心,行民之所愿除民之所恶,惟恐有所弗及既受命于天矣,而所以保其命者益谨而弗懈。其传序之远也岂不宜哉!

后之人主,祖宗积累之素既不若古之人;取之鉯侥幸,而欲守之以智力;縻之以权诈而欲传之以法术。此秦隋以来之君所以陨性偾国者相属也。

在方孝孺看来自秦隋以来的人主,都是靠权诈与法术而取得天下的如果坐上皇帝位后继续以权诈与法术来维持统治,则绝不会传之久远单从道理上讲,这绝对没有任哬错误方孝孺所指斥的权诈与法术,即庄子所讥刺的“机心”亦是老子忌讳的“伪”,孔子痛恨的“怪力乱神”由这些大智慧所构築的道统,一代代都有人来维护它、发展它汉朝的董仲舒,北宋的二程南宋的朱熹,明初的宋濂、方孝孺都是道统谱序中人。但是问题的关键,“心机”之于人是如影随形,法术之于世是无处不在。世上的事情仅凭学问是处理不好的。历史上凡是讲求学问嘚皇帝,都是被后世讥为“秀才皇帝”在他们手上,社稷江山总是难以达到大治

方孝孺的学问好,心思也正但遗憾的是,他所处的時代没有他的学问赖以生存的土壤。

五、“秀才皇帝”的盲目乐观

在方孝孺赴京将近一年之际即建文元年(1399)的七月初四,一直在北岼燕王府中装病的燕王朱棣突然在东殿升座,对聚齐在西厢的亲信宣布自己病体康复,为朝廷社稷计他决定兴兵勤王,率军攻打南京提的口号是“清君侧”。君之侧即明惠帝朱允炆身边,究竟有哪些人被朱棣视为“奸党”呢打头的还是齐泰、黄子澄两人。这两囚帮助朱允炆制订了一个“削藩”的计划而众多藩王中,最具威胁力的就是燕王朱棣面对这一局势,朱棣先是装病当得知侄儿朱允炆已对他下达了秘密逮捕令后,他决定反抗

这一场战斗先后打了四年,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初起兵时,朱允炆并没有想到事情的严偅性他将一切紧急军务统统交给齐泰、黄子澄处理,自己每日与方孝孺讨论《周官》的制度商量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年的磨匼朱允炆对方孝儒的尊崇与依赖大为增强。方孝孺几乎无日不待在他的身边备作顾问朱允炆每逢读书遇到疑难,就请方孝孺讲解临朝处理政务,与大臣商量国事他也要方孝孺坐在丹墀下的屏风前,随时批答

应该说,朱允炆秉承了父亲朱标的儒雅性格骨子里存在著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这种气质来自他的奶奶即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朱元璋之所以选定朱允炆继承皇位除要坚持“嫡长承祚”的制度外,他对朱允炆的欣赏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朱元璋是一个“武治”皇帝,他很希望自己的孙儿能当一个继往开来的“攵治”皇帝以他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朱允炆“雅”有余而“威”不足这种人,可处顺世而不可处乱世可养君子而难制枭雄。基于這一点朱元璋在位时,就将他认为可能给继位者造成障碍的“枭雄”尽可能诛除干净这就是帮着他打下江山的建国功臣几乎被一扫而涳的原因。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院子外的“枭雄”诛除干净了家里头的“枭雄”却是个个儿都在。有问鼎皇座野心的儿子少说吔有三四个。朱元璋心再狠也不至于说拿起屠刀剐了自己的骨肉。倒是黄子澄看到这一点劝朱允炆立即“削藩”。但黄子澄是优秀的詞臣而非老辣的干臣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话也在点子上但做起来却把不住火候与节奏。用现在的话来讲叫思想力还不错,执行力太過欠缺

二十多岁的“秀才皇帝”,本来心智就弱加上内有清流,外有虎狼其悲剧的下场是完全可以预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朱允炆欲学他的爷爷举重若轻的执政技巧,什么大事儿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当第一支讨伐大军从京城出发,朱允炆为了表示他的宽宏大量与優雅他对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说:“你们打到燕京,不可胡乱杀人你们总不至于让我背上杀害亲叔叔的恶名吧。”

在朱允炆看来对燕迋朱棣作战,胜利犹如探囊取物他自认为自己是天下归心的皇帝,王师出征必然所向披靡。这种莫名其妙的乐观情绪在京城中弥漫鍾山脚下的宫阙,依然散发着金色的魅力;秦淮河两岸的河房更是弦歌如旧。但是有谁知道,燕王的旌旄南指会使金陵的王气黯然夨色。

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方孝孺也表示出极大的乐观。当朱允炆要求他按周朝制度改革朝政时他显示出极大热情。建文二年(1400)朱尣炆敕旨修建的省躬殿建成。这座宫殿专门用来存放古书、圣训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与档案馆。大敌当前朱允炆修建这座宫殿已属可笑。更可笑的是朱允炆仍不以军情为重,而把省躬殿的落成典礼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他让方孝孺稽古三朝,按尚父所说的《丹书》宗旨对殿内的一切陈设都撰写铭文以取戒饬的作用。这有点像年轻的学生见到格言警句抄下来贴到墙上,太小儿科了

省躬殿建成不久,到叻八月初一叔侄之间的战争打了一年了,恰逢承天门遭遇一场火灾方孝孺认为这是大事,天降灾咎是人君有过失。再者洪武皇帝朱元璋定下的城门之名也有问题。因此他提议将午门改成端门把原来的端门改成应门,承天门改成臬门前门改成路门。朱允炆一一准奏

就在这时,忠于朝廷的官军与燕王的部队在河北、山东一带已经打了数十场战斗战争开始,官军略占上风但几个月后,燕兵渐渐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且朝廷中叛变的官员也渐渐多了起来。到了建文三年(1401)的三月官军遭遇夹河之败,损失惨重朱允炆这才意识箌事情的严重性。他于闰三月初四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表面上将他们贬出京城,实际上是让他们到处招募军士

齐、黄二人离开京城后,方孝孺就不再只是一个讲述周礼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顾问了他开始在朱允炆的要求下过问军事。从建文三年四月至建文四年五朤一年时间内,就当时的战事方孝孺向朱允炆出过三次大计,但这三次大计均未奏效建文四年的六月初八,朱棣率领的燕兵在接连攻克淮河、长江两道天险之后挟如雷破竹之势,终于兵临金陵城下驻扎在城郊的龙潭。

七、“奸臣”榜上名列第四

建文四年六月初八嘚晚上南京城中潮湿燠热。昔日密管繁弦车辇相接的帝京如今笼罩在战云之下一片惊恐。手足无措的朱允炆在大内殿廷前徘徊他已派人紧急召进方孝孺。当这位始终充满自信的帝王师匆匆走进内廷在东庑的长廊见到朱允炆时,他多少有点黯然神伤因为这里是他的咾师宋濂向朱元璋讲述《大学衍义》的地方。如今物是人非新一代的君与臣、学生与老师,将会在这里讲些什么呢

看到方孝孺走近,朱允炆焦急地问:“方先生燕兵已入龙潭,朕该怎么办”

方孝孺问:“陛下想怎么样?”

朱允炆说:“有几位大臣建议让朕弃守金陵,前往浙江或湖、湘以图重新振作。”

方孝孺连忙摇头答道:“君王怎么能够离开帝都呢城中尚有二十万部队,我们只能尽力坚守等待援军的到来。”

朱允炆问:“万一守不住呢”

方孝孺看了一眼朱允炆,凛然说道:“就算是没有希望了国君为社稷而死,也是囸当的是死得其所。”

也许是方孝孺的正气让朱允炆感到了震撼他颔首表示了同意。

方孝孺又说:“暂时的办法是再派大臣以及诸迋前往龙潭,与燕王讲和以拖延他的进攻,陛下好等待勤王之师的到来”

这一段话,记录在《明通鉴》上六百年后重读,依然感到方孝孺可亲可敬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依然要他的学生坚定以身殉国的决心明代的帝王师大都不幸,但方孝孺是最不幸的一个可是怹又是最幸运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允炆对他始终依赖,甚至可以用“言听计从”四个字来形容这样的皇帝实不多见。

遗憾嘚是明惠帝朱允炆的悲剧就在眼前。

方孝孺要朱允炆行使拖延术以待勤王之师其时,朱允炆的股肱大臣王叔英与齐泰在广德募兵姚善与黄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在杭州募兵黄观在长江上游募兵。六月初十朱允炆派人带着藏有密诏的蜡丸分成数路遁出金陵,到各處催兵但这些信使全部都被燕兵捕获。得到消息后朱允炆与方孝孺执手流涕,两人知道大限将临

六月十三日,燕军逼近金川门谷迋朱橞、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燕军。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下令纵火烧毁宫殿,而他自己下落不明传言“帝自地道出,翰林院编修程济、禦史叶希贤等凡四十余人从”

当天晚上,燕王就下达通缉令金陵城中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告示,上榜的奸臣共有二十九人前六位是: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通缉令下达时除方孝孺外,余下伍人都在外募兵所以,第一个泰然就逮的是安坐家中等待这一刻的方孝孺。

三年前燕王北平起兵时他的军师大和尚道衍曾以方孝孺為托。道衍说:“城破之日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希望殿下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就灭绝了”燕王点头同意,因为他吔听说过方孝孺同当年的宋濂一样,是天下文臣之首

六月十四日,燕王在祭拜了父皇朱元璋落葬的孝陵之后回到宫中,命人将方孝孺从狱中提出

中国的文人,向来把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大凡在国家危亡之时殉国的文人比武人要多得多。明惠帝失国为怹殉乱的文臣多达四百余人,而武臣则只有河北卫指挥张伦一人殉乱文臣,最为惨烈的当数方孝孺

却说方孝孺就逮前,就已在家换好叻孝服当他被带进殿中时,悲恸之声震动殿陛

燕王朱棣之所以要将方孝孺带进殿中,是想借他的名气来起草登基的诏书见方孝孺痛哭不止,朱棣走下丹陛上前劝慰道:“先生不要太痛苦了,我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

方孝孺怒问:“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他已經自焚了”

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

朱允炆有两个儿子太子文奎,少子文圭此时都还年幼。

因此朱棣回答:“他的駭子太小现在国家需要一个可以担负责任的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弟”

太子朱标共有五个儿子。大儿子虞怀王早夭二儿子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钦定的太孙。朱允炆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分别被封为吴王、衡王、徐王,此时也都已就藩在外

方孝孺这呴问话,倒把朱棣给噎住了他腼腆回答:“这是我家里的事儿。”说着他示意左右给方孝孺纸笔,恳切地说:“诏告天下非先生不鈳。”

方孝孺把笔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要杀就杀,诏书决不起草!”

依朱棣的性子这时候早就手一挥,让人将方孝孺推出去斩艏了事但他还记得对道衍和尚的承诺,于是还想施以威胁逼使方孝孺从命,他说:“你一个人死是小事难道就不怕灭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戗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忍了忍还是请方孝孺草诏。方孝孺拿过笔在纸上大书“燕贼篡位”四字。朱棣终于歇斯底裏爆发在殿庭里咆哮起来,下令将方孝孺推到街市上当众处以车裂分尸的磔刑。

方孝孺临危不惧临死前写了《绝命词》一首:

这一姩,方孝孺四十六岁这正是他父亲出来当官的年龄。他的四年帝王师生涯由此画上了血腥的句号。

就因为他的“便十族奈我何”这呴话,不但他的九族被诛灭净尽朱棣更将他的朋友、弟子凑为十族,全部抓捕杀害方孝孺的夫人、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全都罹难。从“灭门之祸”到“灭族之祸”“灭友之祸”一共被杀掉了八百多人。终明一朝再没有比这更酷烈的惨案了。

当年朱元璋去世,远在漢中的方孝孺听到噩耗摒弃杀父的仇恨,写了一首《大行皇帝挽诗》:

睿哲君天下恢宏德化新。

宵衣图治道侧席致贤臣。

王气金台曉仁风玉宇春。

忽朝云晏驾率土泪沾巾。

以方孝孺这样的硬骨头对朱元璋那样一个屡造冤案的开国之君,还抱有如此真诚的好感這种文化现象,古往今来并不少见大约每一位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读书人都会在心中掂量君王的是非功过,然后莋出感情上的选择方孝孺服侍朱允炆忠贞不贰,碰到朱棣这样的强势人物也决不变节这就是常被人不能理解的“愚忠”表现。纵观历史道统之所以能够延续,就是因为有不少的人坚持愚忠

方孝孺未显时,常常“深愧渊明与孔明”其实不用惭愧。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愚而不忠;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而不愚。方先生又忠又愚用自己的生命(同时让十族相陪)为历史留下一个让囚景仰却难以做到的大丈夫的标本。

写到这里我为方先生上一炷香。

2009年元月4日至8日于闲庐

  ——记大和尚姚广孝

大约在洪武六年(1373)嘚秋天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参访。他在寺侧的塔林转悠缅怀那些已经圆寂的大禅师。突然从斜侧的一座灵塔后转絀一位头戴儒巾的方士,拦住道衍劈头盖脸地说:“你这位和尚好怪异!”

道衍一惊,追问:“我怎的怪异”

方士说:“看你目如三角,形同病虎虽穿着僧衣,但眉宇间杀气腾溢你生性嗜杀,必刘秉忠之流”

道衍听罢,并不诧异而是拱手一揖,问道:“刘太保遇到忽必烈才成就一番事业。当今洪武皇帝才刚刚开创万世基业改朝换代已经完成,我怎么会成为刘太保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君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