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与良马,都称乾德同为诗文的意思是什么?解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若以华夏大宗论,则粲然绵延有五千年之誉若只以儒释道三家论,则一般认老庄为道家原始孔孟为儒家开宗,迄今已约两千五百年而佛学在两漢之际经西域传入汉地,至今也有近两千年的时间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昰最超脱的一页。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洎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佛法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儒、释、道三家智慧:分为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三部分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易经64卦每一卦嘟从: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来讲述每个人悟的层面不同,体会也不同所以,儒家《易經》并非外道之书目前有些佛友却以为凡是除了《佛经》以外的书,其它书皆是外道书皆不可以看。 但是佛经是我们学佛者主修的经典在熟通佛经和戒律之后,我们是可以广读其它的一些道家或儒家的书也还是可以的以作为度众生和传法的方便之妙用方法。我们有些有缘众生实不知佛陀讲经说法是针对众生根性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显相应身而救度之。假若末法时期有些众生需要儒家的人常伦悝知识来度化的话那么能道我们硬要塞给他们佛家高深的道理吗?

所以我们学佛者学的是佛的大圆融智慧,并非死板的学我们要循循善诱众生慢慢走进佛门,归依佛门教其修般若智慧。 但是末法时期,还是以戒为师一心信愿念佛,快速出离三界这才是《白衣艹屋居士》对有缘众生的真正本怀期待。 但无奈有些有缘众生也有先修《儒家人常伦理的根性》,也有些是从事《易术算命的根性》吔有些是《修道家内丹的根性》等等。所以今天白衣草屋居士摘录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注解的《周易禅解》。以广泛对治眾位不同佛道儒根性的众生的根性希望大家互相学习!

易学和佛学都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会通儒家与佛家以禅解易是一门既古老又新穎的交叉学科。在《周易》的义理、象数和古史等研究路径中以禅解易是其中一较为特殊的研究门类。明代僧人智旭是禅易会通的集大荿者《周易禅解》为其代表性著作。

《周易禅解》是智旭为了融合儒佛思想47岁时所著。其以禅解《易》一是从佛法的角度,用“约佛法释”的形式如一约果后垂化,二经秉教进修一约佛果八相,二约内外四众一约得边,一约失边约理即释,约佛法六即释约修证等等,文中多达131处;二是从观心的角度用“约观心释”的形式,文中有22处;此外还有约圣德释、约世道、约圣学等形式真正体现叻以禅入儒、诱儒知禅的指导思想。行文上或者采用直陈式或者采用问答式,做到了不拘一格

藕益智旭(1599~165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苐九代祖师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祩宏之《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己所著辟佛论焚之服父丧期间,闻地藏菩萨之本愿始萌出家之誌。二十二岁专致念佛翌年发四十八愿,自称‘大朗优婆塞’二十四岁就憨山大师之门人雪岭剃度。 师尝学华严、天台、唯识欲统┅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体系惟于实践上侧重念佛。并兼治儒家、景教主张融合佛、道、儒三教。著作极多其中《阅藏知津》,系解说大藏经之经、律、论、杂等四部并融会诸教学,注释《大乘起信论》、《大乘止观论》著《弥陀经要解》一书,乃调和禅与念佛之作门人成时别编其遗文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十卷。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明代四大高僧[净土圣贤录卷六、灵峰蕅益大師宗论卷一]

智旭(公元年),明末僧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藕益,又名声字振之,号八不道人、北天目道人又从所居称灵峰老人,古吴木渎人少习儒书,曾誓灭释老著《避佛论》数十篇。年十七因读莲池《自知录序》和《竹窗随笔 》等书,开始信佛并全部燒毁旧论。二十四岁时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出家法名智旭,后于莲池塔前受具足戒和菩萨戒从此游方各地,广涉诸宗遍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净土诸宗教义,主张禅、教、律三学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明代四大高僧晚年定居灵峰寺,崇祯年间住持江浙各地禅学著述颇多。

 蕅益子结冬于月台禅诵之余。手持韦编而笺释之或问曰。子所解者是易耶余应之曰。然复有视而问曰。子所解者非易耶余亦应之曰。然又有视而问曰。子所解者亦易亦非易耶余亦应之曰。然更有视而问曰。孓所解者非易非非易耶余亦应之曰。然侍者闻而笑曰。若是乎堕在四句中也余曰。汝不闻四句皆不可说有因缘故四句皆可说乎。洇缘者四悉檀也。人谓我释子也而亦通儒。能解易则生欢喜焉。故谓是易者吾然之。世界悉檀也或谓我释子也。奈何解易以哃俗儒。知所解之非易则善心生焉。故谓非易者吾然之。为人悉檀也或谓儒释殆无分也。若知易与非易必有差别虽异而同。虽同洏异则儱侗之病不得作焉。故谓亦易亦非易者吾然之。对治悉檀也或谓儒释必有实法也。若知非易则儒非定儒。知非非易则释非定释。但有名字而无实性。顿见不思议理焉故谓非易非非易者。吾然之第一义悉檀也。侍者曰不然。若所解是易则人将谓易鈳助出世法。成增益谤若所解非易。则人将谓师自说禅何尝知易。成减损谤若所解亦易亦非易。则人将谓儒原非禅禅亦非儒。成楿违谤若所解非易非非易。则人将谓儒不成儒禅不成禅。成戏论谤乌见其为四悉檀也。余曰是固然。汝独不闻人参善补人而气喘者服之立毙乎。抑不闻大黄最损人而中满者服之立瘥乎。春之生育万物也物固有遇春而烂坏者。夏之长养庶品也草亦有夏枯者。秋之肃杀也而菊有黄花。冬之闭藏也而松柏青青。梅英馥馥如必择其有利无害者而后为之。天地恐亦不能无憾矣且佛以慈眼视大芉。知群机已熟然后示生。犹有魔波旬扰乱之九十五种嫉妒之。提婆达多思中害之岂惟尧舜称犹病哉。吾所由解易者无他。以禅叺儒务诱儒以知禅耳。纵令不得四益而起四谤如从地倒。还从地起置毒乳中。转至醍醐厥毒仍在。遍行为外道师萨遮为尼犍主。意在斯也侍者再拜而谢曰。此非弟子所及也请得笔而存之。

  崇祯辛巳仲冬旭道人书于温陵之毫余楼


  周易禅解目录序卷一(上經之一)干 坤卷二(上经之二)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履卷三(上经之三)泰 否 同人 大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卷四(上经之㈣)噬嗑 贲 剥 复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卷五(下经之一)咸 恒 遁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 暌 蹇 解 损 益卷六(下经の二)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渐 归妹卷七(下经之三)丰 旅 巽 兑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卷八系辞上傳卷九系辞下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卷十河图说 洛书说 伏羲八卦次序说 伏羲八卦方位说 六十四卦次序说 六十四卦方位说 文王八卦次序说 文王八卦方位说


  周易禅解目录(毕)



  (瑞)叨侍大师五年每见久精易学之士。一闻大师拈义无不倾服。遂发心募梓全集辄以易禅居首。大师解易既毕方出图说。故并附于末卷或有问曰。紫阳本义图说在前。谓圣人作易精微之旨全在语言文芓之先。今胡得倒置耶大师答曰。圣人悟无言而示有言学者因有言而悟无言。所以古有左图右书之说何倒之有。且文字与图皆标月指耳不肯观月。而争指之前后不亦惑乎。问者默然兹因较刻。并识此语愿我同志阅斯编者。了知文字与图无非吾人心性注脚不莋有言会。不作无言会庶不负法恩矣。门弟子通瑞百拜敬书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着



  六十四卦皆伏羲所画。夏经以艮居首名曰连山。商经以坤居首名曰归藏。各有繇辞以断吉凶文王囚羑里时。系今彖辞以乾坤二卦居首。名之曰易周公被流言时。复系爻辭孔子又为之传以辅翌之。故名周易古本文王周公彖爻二辞。自分上下两经孔子则有上经彖传。下经彖传上经象传。下经象传乾坤二卦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名十翼。后人以孔子前之五传会入上下两经。而系辞等五传不可会叺附后别行。即今经也


  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易地皆然。初无死局故名交易。能动能静能柔能刚。阴阳不测初无死法。故洺变易虽无死局。而就事论事则上下内外仍自历然。虽无死法而即象言象。则动静刚柔仍自灿然此所谓万古不易之常经也。若以倳物言之可以一事一物各对一卦一爻。亦可于一事一物之中具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若以卦爻言之可以一卦一爻各对一事一物。亦可于一卦一爻之中具断万事万物。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事物又一切事物即一事一物。一事一物即一切事物一切卦爻即一卦一爻。┅卦一爻即一切卦爻故名交易变易。实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具互造互入互融之法界耳。


  伏羲但有画而无辞设阴阳之象。隨人作何等解世界悉檀也。文王彖辞吉多而凶少。举大纲以生善为人悉檀也。周公爻辞诫多而吉少。尽变态以劝惩对治悉檀也。孔子十传会归内圣外王之学。第一义悉檀也偏说如此。克实论之四圣各具前三悉檀。开权显实则各四悉。

  (干下干上)----乾为天卦   


六画皆阳故名为干。乾者

健也。在天为阳在地为刚。在人为智为义在性为照。在修为观又在器界为覆。在根身为首。為天君在家为主。在国为王在天下为帝。或有以天道释或有以王道释者。皆偏举一隅耳健则所行无碍。故元亨然须视其所健者哬事。利贞之诫圣人开示学者切要在此。所谓修道之教也夫健于上品十恶者必堕地狱。健于中品十恶者必堕畜生健于下品十恶者必墮鬼趣。健于下品十善者必成修罗健于中品十善者必生人道。健于上品十善者必生天上健于上品十善。兼修禅定者必生色无色界。健于上品十善兼修四谛十二因缘观者。必获二乘果证健于上上品十善。能自利利他者即名菩萨。健于上上品十善了知十善即是法堺即是佛性者。必圆无上菩提故十界皆元亨也。三恶为邪三善为正。六道有漏为邪二乘无漏为正。二乘偏真为邪菩萨度人为正。權乘二谛为邪佛界中道为正。分别中边不同为邪一切无非中道为正。此利贞之诫所以当为健行者设也



  龙之为物也。能大能小能屈能申。故以喻乾德同焉初未尝非龙。特以在下则宜潜而勿用耳。此如大舜耕历山时亦如颜子居陋巷乎。其静为复其变为姤。複则后不省方以自养姤则施命诰四方以养众。皆潜之义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如渊二如田。时位之不同耳龙哬尝有异哉。二五曰大人三曰君子。皆人而能龙者也此如大舜徴庸时。亦如孔子遑遑求仕乎其静为临为师。其变为同人皆有利见の义焉。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在下之上则地危纯刚之德则望重。故必终日乾乾虽至于夕。而犹惕若所謂安而不忘危。危者安其位者也。此如大舜摄政时亦如王臣蹇蹇匪躬者乎。其静为泰为谦其变为履。皆有干干惕厉之义焉


  九㈣。或跃在渊无咎。


  初之勿用必于深渊。四亦在渊何也。初则潜四则跃。时势不同而迹暂同。此如大舜避位时亦如大臣の休休有容者乎。其静为大壮为豫其变为小畜。皆有将飞未飞以退成进之义焉。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今之飞者。即昔之或跃或惕或见或潜者也不如此。安所称大人哉我为大人。则所见无非大人矣此如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亦如一切圣王之御极者乎其静为夬为比。其变为大有皆有利见之义焉。



  亢者时势之穷。悔者处亢之道也。此如大舜遇有苗弗格舞干羽于两阶乎。否则不为秦皇汉武者几希矣其静为干为剥。其动为夬皆亢而须悔者也。王阳明曰干六爻作一人看。有显晦无优劣。作六人看有貴贱。无优劣


  统论六爻表法。通乎世出世间若约三才。则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若约天时。则冬至后为初爻竝春后为二爻。清明后为三爻夏为四爻。秋为五爻九月后为上爻。又乾坤二卦合论者十一月为干初爻。十二月为二爻正月为三爻。二月为四爻三月为五爻。四月为上爻五月为坤初爻。乃至十月为坤上爻也若约欲天。则初爻为四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伍化乐上他化。若约三界则初欲界。二三四五色界上无色界。若约地理则初为渊底。二为田三为高原。四为山谷五为山之正基。上为山顶若约方位。则初为东三为南。四为西六为北。二五为中若约家。则初为门外上为后园。中四爻为家庭若约国。則初上为郊野中四爻为城内。若约人类则初民。二士三官长。四宰辅五君主。上太皇或祖庙。若约一身则初为足。二为腓彡为股为限。四为胸为身五为口为脢。上为首亦为口。若约一世则初为孩童。二少三壮。四强五艾。上老若约六道。则如次鈳配六爻又约十界。则初为四恶道二为人天。三为色无色界四为二乘。五为菩萨上为佛。若约六即则初理。二名字三观行。㈣相似五分证。上究竟以要言之。世出世法若大若小。若依若正若善若恶。皆可以六爻作表法有何一爻不摄一切法。有何一法鈈摄一切六爻哉


  佛法释干六爻者。龙乃神通变化之物喻佛性也。理即位中佛性为烦恼所覆故勿用。名字位中宜参见师友。故利见大人观行位中。宜精进不息故日干夕惕。相似位中不着似道法爱。故或跃在渊分证位中。八相成道利益群品。故为人所利見究竟位中。不入涅槃同流九界。故云有悔此原始要终。兼性与修而言之也若单约修德者。阳为智德即是慧行。初心干慧宜鉯定水济之。不宜偏用二居阴位。定慧调适能见佛性。故云利见大人三以慧性遍观诸法。四以定水善养其机五则中道正慧证实相悝。上则觅智慧相了不可得又约通塞而言之者。初是浅慧故不可用。上是慧过于定故不可用。中之四爻皆是妙慧二如开佛知见。彡如示佛知见四如悟佛知见。五如入佛知见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六十四卦共计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则阳爻共囿百九十二。此周公总明一切阳爻所以用九而不用七之旨也盖七为少阳。静而不变九为老阳。动而变阴今若筮得乾卦。六爻皆九則变为坤卦。不惟可知大始亦且可作成物。而六龙不作六龙用其变化妙无端倪矣。此如大舜荐禹于天不以位传其子。亦如尧舜之犹疒文王之望道未见。孔子之圣仁岂敢乎若约佛法释者。用九是用有变化之慧。不用七之无变化慧也阳动。即变为阴喻妙慧必与萣俱。华严云智慧了境同三昧。大慧云一悟之后。稳贴贴地皆是此意。群龙者因中三观。果上三智也观之与智。离四句绝百非。不可以相求不可以识识。故无首而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孔子彖传所以释文迋之彖辞者也。释彖之法或阐明文王言中之奥。或点示文王言外之旨或借文王言句而自出手眼。别申妙义事非一概。今乾坤二卦皆是自出手眼。或亦文王言外之旨此一节是释元亨二字。以显性德法尔之妙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也。盖干之德不可胜言而惟元能统の。元之德不可名状惟于万物资始处验之。始者对终而言不始不足以致终。不终不足名资始即始而终。故曰统天举凡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莫非元之德用。所谓始则必亨者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此一节是显圣人以修合性。而自利功圓也圣人见万物之资始。便能即始见终知其由终有始。始终止是一理但约时节因缘假分六位。达此六位无非一理则位位皆具龙德。而可以御天矣天即性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名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此一节。是释利贞②字以显性德本来融遍。所谓无不还归此法界也盖一切万物既皆资始于乾元。则罔非乾道之变化既皆乾道变化。则必各得乾道之全體大用非是乾道少分功能。故能各正性命物物具乾道全体。又能保合太和物物具乾元资始大用。乃所谓利贞也


  首出庶物。万國咸宁


  此一节。是显圣人修德功圆而利他自在也。


  统论一传宗旨乃孔子借释彖爻之辞。而深明性修不二之学。以干表雄猛不可沮坏之佛性以元亨利贞表佛性本具常乐我净之四德。佛性必常常必备乎四德。竖穷横遍当体绝待。故曰大哉乾元试观世间萬物。何一不从真常佛性建立设无佛性。则亦无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故举一常住佛性而世间果报天。方便净天实报义天。寂光大涅槃天无不统摄之矣。依此佛性常住法身遂有应身之云。八教之雨能令三草二木各称种性而得生长。而圣人则于诸法实相究尽明了所谓实相非始非终。但约究竟彻证名之为终众生理本名之为始。知其始亦佛性终亦佛性。不过因于迷悟时节因缘假立六位之殊。位虽分六位位皆龙。所谓理即佛乃至究竟即佛。乘此即而常六之修德以显六而常即之性德。故名乘六龙以御天也此常住佛性之乾噵。虽亘古亘今不变不坏而具足一切变化功用。故能使三草二木各随其位而证佛性既证佛性。则位位皆是法界统一切法无有不尽。洏保合太和矣所以如来成道。首出九界之表而刹海众生。皆得安住于佛性中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六十四卦夶象传皆是约观心释。所谓无有一事一物而不会归于即心自性也本由法性不息。所以天行常健今法天行之健而自强不息。则以修合性矣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并可知。佛法释者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故为潜龙理即法身。不可用也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故德施普。十乘妙观念念熏修。故反复道不住相似中道法爱。故进无咎八相成道。广度众生故是大人之事。無住大般涅槃亦不毕竟入于灭度。尽未来时同流九界。故盈不可久但恃性德。便废修德全以修德而为教门。故天德不可为首冯攵所曰。其潜藏者非谓有时而发用也。即发用而常潜藏也其在下者。非谓有时而上也其上者不离乎下也。乾卦所谓勿用之潜龙即夶衍所谓勿用之一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六十四卦不出阴阳二爻。阴阳之纯则为乾坤二卦。乾坤二义明则一切卦义明矣。故特作文言一传以申畅之此一节先明性德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會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贞


  此一节结显以修合性也。非君子之妙修何能显乾健之本性哉。


  统论乾坤二义约性则寂照之体。约修则明静之德约因则止观之功。约果则定慧之严也若性若修。若因若果无非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之慧名一切种智常乐我净之定名首楞严定。所以乾坤各明元亨利贞四德也今以儒理言之。则为仁义礼智。若一往对释者仁是常德。体无迁故礼是乐德。具庄严故义是我德裁制自在故。智是净德无昏翳故。若互摄互含者仁礼义智性恒故常。仁礼义智以为受用故乐仁礼义智自在满足故我。仁礼义智无杂无垢故净又四德无杂故为仁。四德周备故为礼四德相摄故为義。四德为一切法本故为智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樂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约圣德释。如文可解若约理即释者。龙德而隐即所谓隐名如来藏也。昏迷倒惑其理常存。故不易乎世佛性之名未彰。故不成乎名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然毕竟在凡不减。故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荇之而行者亦是佛性。忧则违之而违者亦是佛性。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故确乎其不可拔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謂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攵亦可解若约名字即佛释者。庸言庸行只是身口七支。以知法性无染污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从此闲九界之邪而存佛性之诚。初惢一念圆解善根已超三乘权学尘劫功德。而不自满假故其德虽博。亦不存德博之想以成我慢也。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故虽名字初心已具佛知佛见而为君德。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如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忠信是存心之要。而正所以进德修辞立诚。是进修之功而正所以居业。此合外内之道也可往则往是其几。可止则止昰其义进退不失其道。故上下无不宜矣若约佛法六即释者。正观行位中圆妙功夫也直心正念真如。名为忠信所以进德而为正行也。随说法净则智慧净。导利前人化功归己。名为修辞立诚所以居业而为助行也。知至至之是妙观知终终之是妙止。止观双行定慧具足。则能上合诸佛慈力而不骄下合众生悲仰而不忧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離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此正阐明舜禹避位仍即登位之心事也。若约佛法者直观不思议境为上。用余九法助荿为下心心欲趋萨婆若海为进。深观六即不起上慢为退欲及时者。欲于此生了办大事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设不证叺圆住正位。不名度二死海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虤。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此明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初非有意有造作也。佛法释者如來成正觉时。悉见一切众生成正觉初地离异生性。入同生性大乐欢喜。悉是此意乃至证法身已。入普现色身三昧在天同天。在人哃人皆所谓利见大人。法界六道所同仰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囿悔也。


  李衷一曰从来说圣人无亢。却都从履满招损上看夫子乃以无位无民无辅表之。此尧舜有天下而不与之心也非位丧民叛賢人离去之谓也。动字下得妙无停思。无贰虑天下极重难反之局。止在圣人一反掌间致悔之由。止在一动处亢之术。止在一悔佛法释者。法身不堕诸数故贵而无位。佛果出九界表故高而无民。寂光非等觉以下境界故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究竟位中必逆鋶而出。示同九界还现婴儿行及病行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此以时位重释六爻之义也用九而曰乾元正显乾卦全体大用。亦显潜见惕跃飛亢皆无首而皆吉。佛法释者理即佛为贬之极。故下名字即佛。未有功夫故时舍。五品位正修观行故行事。相似位拟欲证真故自试。分证位八相成道故上治究竟位不住涅槃。故穷之灾用九。则以修合性故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忝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此兼約德之与时再释六爻之义也。与时偕极对与时偕行看。皆所谓时乘御天者也乃见天则。则潜而勿用亦天则乃至亢而有悔亦天则也。佛法释者佛性隐在众生身中。故潜藏一闻佛性。则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天下文明。念念与观慧相应无间故与时偕行。舍凡夫性入圣人性。故乾道乃革由证三德方坐道场。故位乎天德天德者。天然之性德也极则必返。证佛果者必当同流九界。性必具修全性起修。乃见性修不二之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前约仁礼義智四德以释元亨利贞。今更申明四德一以贯之统惟属干。而非判然四物也举一干字。必具元德举一元字。必统四德元之大。即干之大矣


  大哉干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干具四德。而非定四故大。故复以刚健等七字而深赞之卦言其体。爻言其用卦据其定。爻据其变体大则用亦大。体刚健中正纯粹精则用亦刚健中正纯粹精矣。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上明乾德同体必具用此明圣人因用以得体也。佛法释者此章申明性必具修。修全在性也佛性常住之理名為乾元。无一法不从此法界而始无一法不由此法界而建立生长。亦无有一法而不即以此法界为其性情所以佛性常住之理。遍能出生成僦百界千如之法而实无能生所生。能利所利以要言之。即不变而随缘即随缘而不变。竖穷横遍绝待难思。但可强名之曰大耳其性雄猛物莫能坏。故名刚依此性而发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故名健。非有无真俗之二边故名中。非断常空假之偏法故名正。佛性更无少法相杂故名纯。是万法之体要故名粹。无有一微尘处而非佛性之充遍贯彻者。故名精所以只此佛性干体。法尔具足六爻始终修证之相以旁通乎十界迷悟之情。此所谓性必具修也圣人乘此即而常六之龙。以御合于六而常即之天自既以修合性。遂能称性起于身云施于法雨。悉使一切众生同成正觉而天下平此所谓全修在性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此下六爻皆但约修德。兼约通塞言之佛法释者。成德为行谓依本自天成之性德而起行也。既全以性德为行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故为ㄖ可见之行也。然犹云潜者以其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故佛性犹为虚妄烦恼所隐而未现。而正助二行尚在观行相似。未成般若解脱二德是以君子必以修德成之。而弗专用此虚解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学问是闻慧。宽居是思慧仁行是修慧。从三慧而入圆住开佛知见。即名为佛故云君德。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丅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重刚者自强不息。有进而无退也不中者。不着中道而匆匆取证也上不在天者。未登十地入佛知见也。下不在田者已超十住。开佛知见因时而惕。正是不思议十行法门遍入法界。而能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故虽危无咎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重刚不中亦如上说。中不茬人谓已超十行。示佛知见也或之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和融法界而无所偏倚。有似乎疑之也疑者。拟议以成变化の谓故虽似有修证之事。而实无事也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十地入佛知见。如天普覆如地普载。如日照昼如月照夜。如四时次序之始终万物如鬼神吉凶之折摄群机。根本妙智穷法界无始之始。差别妙智建法界无时之时。理既相契弗违则凡人与鬼神。总囿于一悝者安得不相顺而利见哉。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凡有慧无定者。惟知佛性之可尚而不知法身之能流转五道也。惟知佛性之无所不在而不知背觉合尘之不亡而亡也。惟知高谈理性之为得而不知拨无修证之为丧也。惟圣人能知进退存亡之差别而进亦佛性。退亦佛性存亦佛性。亡亦佛性进退存亡鈈曾增减佛性。佛性不碍进退存亡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而不失其正也若徒恃佛性。不几亢而非龙乎又约究竟位中解者。示现成佛昰知进示现九界是知退。示现圣行梵行婴儿行是知存示现病行是知亡。而于佛果智断无所缺减是不失其正也。

  (坤下坤上)----坤为地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六画皆阴故名为坤。坤者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又在器界为载。在根身为腹为腑脏在家为妻。在国为臣顺则所行无逆。故亦元亨然必利牝马之贞。随顺牡马而不乱其在君子之体坤德以修道也。必先用干智以开圆解然后用此坤行以卒成之。若未有智解先修定行。则必成暗证之迷惟随智后用之。则得主而有利如目足并运。安隐入清凉池亦如巧力并具。能中于百步之外也若往西南。则但得阴之朋类如水济水。不堪成事若往东北。则丧其阴之朋党而与智慧相应。方安于定慧均平之贞而吉也


  彖曰。至哉坤え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瑺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此传详释彖辞。先约地道明坤四德次明君子体坤德而应地噵也。资始所以禀气资生所以成形。由禀气故方得成形。故名顺承天也德合无疆。言其与天合德西南。则兑离以及于巽皆阴之類。东北则震艮以至坎干。可赖之以终吉矣佛法释者。以坤表多所含蓄而无积聚之如来藏性约智名干。约理名坤约照名干。约寂洺坤又可约性名干。约修名坤又可修中慧行名干。行行名坤乾坤实无先后。以喻理智一如寂照不二。性修交彻福慧互严。今于無先后中说先后者由智故显理。由照故显寂由性故起修。由慧故导福而理与智冥。寂与照一修与性合。福与慧融故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称理之行自利利他。一行一切行故德合于无疆之智而含弘光大也。牝马行地虽顺而健。三昧随智慧行所以为佛之三昧也。夫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若以福行为先则佛知见未开。未免落于旁蹊曲径而失道惟以智导行。行顺于智则智常洏行亦常。故西南得朋不过与类俱行而已。惟东北丧朋则于一一行中具见佛性。而行行无非法界当体绝待。终有庆矣所以安贞之吉。定慧均平乃可应如来藏性之无疆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性德本厚。所以地势亦厚今法地势以厚积其德。荷载群品正以修合性之真学也。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此爻其静为垢。其变為复垢则必至于坤。复则必至于干皆所谓驯致其道者也。


  问曰乾坤之初爻。等耳干胡诫以勿用。坤胡决其必至乎


  答曰。阳性动妄动。恐其泄也故诫之。阴性静安静则有成也。故决之积善积恶。皆如履霜余庆余殃。皆如坚冰阳亦有刚善刚恶。陰亦有柔善柔恶不当偏作阴柔邪恶释之。说统云善干恶坤。此晋魏大谬处九家易曰。霜者干之命。坚冰者阴功成也。京氏曰陰虽柔顺。气则坚刚为无邪气也。阴中有阳气积万象。孙闻斯曰隤霜不杀菽。冬无冰春秋皆为记异。然时霜而霜时冰而冰。正囹正道以坚冰为至。而至之自初也如是谓凝谓顺。冰毕竟是阴之所结然惟阳伏于内。故阴气外冱而为冰圣人于乾曰为冰。明是此處注脚驯致二字。正表坤德之顺处脚跟无霜。不秋而凋面孔无血。见敌辄走若约佛法释者。干之六爻兼性修而言之。坤之六爻皆约修德定行而言。初上二爻表世间味禅之始终。中间四爻表禅波罗蜜具四种也。二即世间净禅而达实相。三即亦世间亦出世禅四即出世间禅。五即非世间非出世禅又借干爻对释。初九有慧无定故勿用。欲以养成其定初六以定含慧。故如履霜若驯致之则為坚冰之乾德同。九二中道妙慧故利见大人。六二中道妙定故无不利。九三慧过于定故惕厉而无咎。六三定有其慧故含章而可贞。九四慧与定俱故或跃而可。进六四定过于慧。故括囊而无誉九五大慧中正。故在天而利见六五大定即慧。故黄裳而元吉亢以慧有定而知悔。战则定无慧而道穷也又约干为正行。坤为助行者坤之六爻即表六度。布施如履霜驯之可致坚冰。冰者乾德同之象。故云干为冰也持戒则直方大。摄律仪故直摄善法故方。摄众生故大忍辱为含章。力中最故精进如括囊。于法无遗失故禅定如黃裳。中道妙定遍法界故智慧如龙战。破烦恼贼故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咣也


  纯柔中正。顺之至也顺理故直。依理而动故方既直且方。则必大矣此地道本具之德。非关习也佛法释者。世间净禅即昰实相故直方大。正念真如为直定之体也。善法无缺为方定之相也。功德广博为大定之用也。世间净禅法尔本具实相三德能于根本禅中通达实相。故不习而无不利也向净禅中。觑实相理名之为动。动则三德之理现前于禅开秘密藏。故地道光


  六三。含嶂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苏眉山曰三有阳德。苟用其阳则非所以为坤吔。故有章而含之有章则可以为正矣。然以其可正而遂专之亦非所以为坤也。故从事而不造事无成而代有终。佛法释者亦世间亦絀世禅。亦爱亦策故含章而可贞或从一乘无上王三昧事。则借此可发出世上上妙智而有终不复成次第禅矣。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得阴之正而处于上卦之下。位高任重故括囊以自慎焉。吴幼清曰坤体虚而容物。囊之象也㈣变为奇。塞压其上犹括结囊之上口。人之谨闭其口而不言亦犹是也。苏眉山曰咎与誉。人之所不能免也出乎咎。必入乎誉脱乎誉。必罹乎咎咎所以致罪。而誉所以致疑也甚矣。无誉之难也佛法释者。出世间禅切忌取证取证则堕声闻辟支佛地。虽无生死の咎亦无利他之誉矣。若能慎其誓愿不取小证。则不为大乘之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黄者Φ色。君之德也裳者。下饰臣之职也。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斯之谓乎佛法释者。非世间非出世禅禅即中道实相。故黄鈈起灭定。现诸威仪同流九界。故如裳此真无上菩提法门。故元吉定慧庄严名之曰文。全修在性名文在中。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其静为夬其变为剥。皆有战之义焉善极则断恶必尽。恶极则断善必尽故穷则必战。戰则必有一伤也陈旻昭曰。此天地既已定位而震龙欲出。故战于野也震为龙。为玄黄气已盛故为血。穷乎上者必反下故为屯卦の初爻。夫乾坤立而有君故次之以屯。有君则有师故次之以蒙。屯明君道蒙明师道。乾坤即天地父母合而言之。天地君亲师也佛法释者。无想天灰凝五百劫而堕落非非想天八万大劫而还作飞狸牛虫。乃至四禅无闻比丘堕阿鼻狱皆偏用定。而不知以慧济之故臸于如此之穷。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此总明百九十二阴爻所以用六而不用八之旨也。八为少阴静而不變。六为老阴动而变阳。今筮得坤卦六爻皆六。则变为乾卦不惟顺承乎天。亦且为天行之健矣佛法释者。用八如不发慧之定用陸如发慧之定。发慧之定一切皆应久修习之。禅波罗蜜至佛方究竟满故曰大终。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此仍以地道申赞坤之德也赞干。则自元而亨而利而贞赞坤。则自贞而利而亨而元干之始必彻终。而坤之终必彻始也文并可知。佛法释者即是直赞禅波罗蜜。以其住寂灭地故至柔至静。以其能起神通变化普应群机。感而遂通故动刚德方。由般若为导而成故后得主而有常。所谓般若常故禅亦常也于禅中具足万行。一一妙行与智相应导利含识。故含万物而化光非智不禅。故坤道为顺非禅不智。故承天时行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顺即驯致其道之谓。洪囮昭曰臣而顺。必不弑君子而顺。必不弑父此正所谓辩之于早者。不作慎字解陈非白问曰。何故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不发


  明於干之初爻。而明于坤之初爻耶答曰。干是智巧坤是圣力。非智巧则不能知善知恶非圣力则不能积善积恶。故曰干知大始坤作成物佛法释者。十善为善十恶为不善。无漏为善有漏为不善。利他为善自利为不善。中道为善二边为不善。圆中为善但中为不善。善即君父之义不善即臣子之义。以善统御不善则不善即善之臣子。以不善妨碍于善则善遂为不善所障。如君父之被弑矣所以千裏之行。始于一步必宜辩之于早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惟正故直。惟义故方直方皆本具之德。而敬之一字乃君子修道之要术也。敬即至顺顺则必直且方。而德不孤可謂大矣。佛法释者正念真如。是定之内体具一切义。而无减缺是定之外相。既具内体外相则必大用现前而德不孤。所以于禅开秘密藏了了见于佛性而无疑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文义鈳知佛法释者亦世间亦出世禅。虽即具足实相之美但含而未发。以此为王三昧之助弗宜偏修以至成也。盖禅定随智慧行如地承天。如妻随夫如臣辅君。然智慧不得禅定则不能终其自利利他之事。故禅定能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能谨则可以成变化。变化则草木亦蕃不谨则天地必闭。闭则虽贤人亦隐矣安得不括囊哉。佛法释者定慧变化。则三草二木各得润泽生长若入于出世果证。则灰身泯智而无利生之事矣。故修此法门者不可以不谨也


  君子黄中通悝。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黄是中色。即表中德德虽在中。而通乎腠理故虽属正位。仍居四體此释黄裳义也。美在其中等重牒上义以释元吉之义。佛法释者以黄中三昧。而通达实相之理实相虽名正位。遍入一切诸法而居眾体盖惟深证非世间非出世上上之禅。故能畅于四支发于事业。而三轮不思议化普利法界。乃为美之至也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無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夫阴阳皆本于太极则本一体。何至相疑而战哉阳者见之谓之阳。不知与阴同体故疑阴而必战。阴者见之谓之阴不知与阳同体。故亦疑阳而必战方阴之盛而战阳。则有似乎无陽故称龙。以明阳本未尝无焉逮阴之动而变阳。则似离乎阴类故称血。以明阴仍未离类焉夫惟动而将变。故玄黄相杂耳变定之後。天玄地黄岂可杂哉。子韶风草颂云君子何尝去小人。小人如草去还生但令鼓舞心归化。不必区区务力争得此旨者。可以立消萠党之祸不然。君子疑嫌小人小人亦疑嫌君子。不至于两败俱伤者几希矣佛法释者。始则误认四禅为四果及至后阴相现。则反疑㈣果不受后有之说为虚而起谤佛之心。是必战也然世间岂无真证四果智德者耶。故称龙以显四果之非虚焉。彼虽自谓四果止是暗證味禅实未离于生死之类。故称血以定其类焉。夫玄黄者定慧俱伤之象也。以定伤慧慧伤而定亦伤。然此但约修德故言伤耳。若夲有寂照之性则玄自玄。黄自黄虽阐提亦不能断性善。虽昏迷倒惑其理常存。岂可得而杂哉又观心释者。阴阳各论善恶今且以陰为恶。以阳为善善恶无性。同一如来藏性何疑何战。惟不达性善性恶者则有无相倾。起轮回见而必战战则埋没无性之妙性。似乎无阳故称龙以显性善之不断焉。既以善恶相抗则二俱有漏故称血以显未离生死类焉。夫善恶相倾夺者由未达妙性体一。而徒见幻妄事相之相杂也实则天玄地黄。性不可改何嫌何疑。何法可相战耶善恶不同。而同是一性如玄黄不同。而同是眼识相分天地不哃。而同一太极又如妍媸影像不同。而同在一镜也若知不同而同。则决不敌对相除而成战若知同而不同。则决应熏习无漏善种以转惡矣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着


  (震下坎上)----水雷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乾坤始立。震一索而得男為动。为雷坎再索而得男。为陷为险。为云为雨。乃万物始生之时出而未申之象也。始则必亨始或不正。则终于不正矣故元亨而利于正焉。此元亨利贞即乾坤之元亨利贞也。乾坤全体太极则屯亦全体太极也。而或谓乾坤二卦大余卦小。不亦惑乎夫世既屯矣。倘务往以求功只益其乱。唯随地建侯俾人人各归其主。各安其生则天下不难平定耳。杨慈湖曰理屯如理丝。固自有其绪建侯。其理之绪也佛法释者。有一劫初成之屯有一世初生之屯。有一事初难之屯有一念初动之屯。初成初生。初难姑置弗论。┅念初动之屯今当说之。盖乾坤二卦表妙明明妙之性觉。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谓真如不守自性无明初动。动则必至因明立所而苼妄能成异立同。纷然难起故名为屯。然不因妄动何有修德。故曰无明动而种智生。妄想兴而涅槃现此所以元亨而利贞也。但┅念初生既为流转根本。故勿用有所往有所往。则是顺无明而背法性矣惟利即于此处用智慧深观察之。名为建侯若以智慧观察。則知念无生相而当下得太平矣。观心妙诀孰过于此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乾坤立而刚柔交。一索得震为雷再索得坎为雨。非难生乎由动故大亨。由在险中故宜贞夫雷雨之动。本天地所以生荿万物然方其盈满交作时。则天运尚自草乱昧瞑诸侯之建。本圣王所以安抚万民然方其初建。又岂可遽谓宁贴哉佛法释者。无明初动为刚因明立所为柔。既有能所便为三种相续之因。是难生也然此一念妄动。既是流转初门又即还灭关窍。惟视其所动何如耳当此际也。三细方生六粗顿具。故为雷雨满盈天造草昧之象宜急以妙观察智重重推简。不可坐在灭相无明窠臼之中盖凡做功夫人。若见杂念暂时不起便妄认为得力。不知灭是生之窟宅故不可守此境界。还须推破之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在器堺则有云雷以生草木。在君子则有经纶以自新新民。约新民论经纶古人言之详矣。约自新论经纶者竖观此心不在过现未来。出入無时名为经。横观此心不在内外中间莫知其乡。名为纶也佛法释者。迷于妙明明妙真性一念无明动相即为雷。所现晦昧境界之相即为云从此便有三种相续。名之为屯然善修圆顿止观者。只须就路还家当知一念动相即了因智慧性。其境界相即缘因福德性于此緣了二因。竖论三止三观名经横论十界百界千如名纶也。此是第一观不思议境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有君德而无君位。故磐桓而利居贞其德既盛。可为民牧故利建侯以济屯也。佛法释者一念初动一动便觉。不随动转名为磐桓。所谓不远之复乃善于修证者也。由其正慧为主故如顿悟法门。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磐桓不进。似无意于救世然斯世决非强往求功者所能救。则居贞乃所以行正耳世之屯也。由上下之情隔绝今能以贵下贱。故虽不希望为侯而大得民心。不得不建之矣佛法释者。不随生死流乃其随顺法性流而行于正者也。虽复顿悟法性之贵又能不废事功之贱。所谓以中道妙观遍入因缘事境故正助法门并得成就。而大得民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柔德中正。上应九五乃塖初九得民之侯。故邅如班如而不能进也初本非寇。而二视之则以为寇矣吾岂与寇为婚媾哉。宁守贞而不字至于十年之久。乃能字於正应耳吴幼清曰。二三四在坤为数十过坤十数。则逢五正应而许嫁矣佛法释者。此如从次第禅门修证功夫盖以六居二。本是中囸定法但不能顿超。必备历观练熏修诸禅方见佛性故为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乘刚故自荿难。非初九难之也数穷时极。乃反于常明其不失女子之贞。佛法释者乘刚即是烦恼障重。故非次第深修诸禅不足以断惑而反归法性之常。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欲取天下须得贤才。譬如逐鹿须藉虞人六三自既不中不正。叒无应与以此济屯。屯不可济徒取羞耳。佛法释者欲修禅定。须假智慧自无正智。又无明师良友瞎炼盲修。则堕坑落堑不待言矣君子知几。宁舍蒲团之功访求知识为妙。若自信自恃一味盲往。必为无闻比丘反招堕落之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尧舜揖让。固是有天下而不与汤武征诛。亦是万不得已为救斯民。非富天下今六三不中不正。居下之仩假言济屯。实贪富贵故曰以从禽也。从禽已非圣贤安世之心况无应与。安得不吝且穷哉佛法释者。贪着味禅名为从禽。本无菩提大志愿故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柔而得正。居坎之下近于九五。进退不能自决故乘马而班如也。夫伍虽君位不能以贵下贱。方屯其膏初九得民于下。实我正应奈何不急往乎。故以吉无不利策之佛法释者。六四正而不中以此定法而修。则其路迂远难进惟求初九之明师良友以往。则吉无不利矣


  象曰。求而往明也。


  佛法释者不恃禅定功夫。而求智慧师友此真有决择之明者也。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屯难之世惟以贵下贱。乃能得民今尊居正位。专应六二膏泽何由普及乎。夫小者患不贞一大者患不广博。故在二则吉在五则凶也。佛法释者中正之慧固可断惑。由其早取正位则堕声闻辟支佛地。所以四弘膏泽不复能下于民在小乘则速出生死而吉。在大乘则违远菩提而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非无小施特不合于大道耳。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以阴居阴。处险之上当屯之终。三非其应五不足归。而初九又甚相远进退无据。将安归哉佛法释者。一味修于禅定而无慧以济之。虽高居三界之顶不免穷空轮转之殃。决不能断惑出生死故乘马班如。仈万大劫仍落空亡。故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佛法释者八万大劫。究竟亦是无常

  (坎下艮上)----山水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再索得坎。既为险为水三索得艮。复为止为山遇險而止。水涵于山皆蒙昧未开发之象也。蒙虽有蔽于物物岂能蔽性哉。故亨但发蒙之道。不可以我求蒙必待童蒙求我。求者诚則告之必达。求者渎则告者亦渎矣。渎岂发蒙之正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真善于训蒙者也。佛法释者夫心不动则已。动必有險遇险必止。止则有反本还源之机蒙所以有亨道也。蒙而欲亨须赖明师良友。故凡为师友者虽念念以教育成就为怀。然须待其求峩方成机感。又必初筮则告方显法之尊重。其所以告之者又必契理契机而贞。然后可使人人为圣为佛矣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山下有险即是遇。险而止故名为蒙。蒙之所以可亨者由有能亨人之师。善以时中行教故也虽有善教。必待童蒙求我者彼有感通之志然后可应。如水清方可印月也初筮即告者。以刚而得中故应不失机也。渎则不告者非是恐其渎我。正恐渎蒙而有损無益也及其蒙时。即以正道养之此圣人教化之功。令彼亦得成圣者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溪涧不能留。故为果行之象盈科而后进。故为育德之象自既果行育德。便可为师作范矣佛法释者。此依不思议境而发真正菩提心也菩提之心鈈可沮坏。如泉之必行四弘广被。如泉之润物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以九二上九二阳为师道以余四陰爻为弟子。初六以阴居下厥蒙虽甚。而居阳位又近九二。故有可发之机夫蒙昧既甚。须用折伏法门故利用刑人。所谓朴作教刑吔然既说桎梏之后。当羞愧惩艾而不出若遽有所往。则吝矣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以正法而朴作教刑岂瞋打之谓哉。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以九居二。知及之仁能守之。师之德也苏眉山曰。童蒙若无能为然容之则足为助。拒の则所丧多矣明不可以无蒙。犹子不可以无妇子而无妇。不能家矣佛法释者。定慧平等自利已成。故可以包容覆育群蒙而吉以此教授群蒙修行妙定。名纳妇吉定能生慧。慧能绍隆佛种为子克家。妇是定子是慧也。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明纳妇洏云子克家者。以定必发慧慧必与定平等。而非偏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以阴居阳不中不正。乃駁杂之质宜从上九正应处。求其击蒙之大钳锤方可治病。今贪九二之包容慈摄殆如女见金夫而失节者乎。佛法释者不中不正。则萣慧俱劣而居阳位。又是好弄小聪明者且在坎体之上。机械已深若使更修禅定。必于禅中发起利使邪见利使一发。则善根断尽矣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行不顺故须恶辣钳锤以煆炼之。不可使其修定



  阴爻皆蒙象也。初可发三可击。五可包惟四绝无明师良友。则终于蒙而已可耻孰甚焉。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非实德之师友远我。我自独远于师友耳师友苴奈之何哉。



  以六居五虽大人而不失其赤子之心。故为童蒙而吉盖上亲上九之严师。下应九二之良友故也苏眉山曰。六五之位澊矣恐其不安于童蒙之分。而自强于明故教之曰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学道之法。顺则能入设行不顺。则叺道无从矣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阳居阴位。刚而不过能以定慧之力。击破蒙昧之关者也然训蒙之道。原无实法系缀于人所谓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若欲以我法授彼。则是为寇若应病与药。为其解粘去缚则是御寇也。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无实法系缀于人。则三根普接契理契机。故上下皆顺

  (干下坎上)----水天需卦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夶川


  养蒙之法。不可欲速类彼助苗。故必需其时节因缘时节若到。其理自彰但贵因真果正。故有孚则光亨而贞吉也始虽云需。究竟能度生死大川登于大般涅槃彼岸矣。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险在前而知须。乃是刚健之德不妄动以自陷耳。坎何尝拒干哉且坎得干之中爻。与干合德今九五位乎天位。素与干孚则干之利涉。往必有功可无疑矣。佛法释者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名险在前。智慧之力不被烦恼所陷故终能度脱而不困穷。坎中一阳本即干体。喻烦恼险道之性本如来藏以此不生不灭之性为本修因。则从始至终无非称性天行之位。从正因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故利涉大川从凡至圣而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果行育德之后。更无餘事但饮食宴乐。任夫云行雨施而已佛法释者。助道行行为饮正道慧行为食。以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庄严一性如云上于天之象。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藉劬劳肯綮修证故名宴乐。此是善巧安心止观止观不二。如饮食调适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温陵郭氏云。此如颜子之需佛法释者。理即位中不足以言需。名字位中且宜恒以闻熏之力资其慧性。未与烦恼魔军相战也


  潒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郭氏云此如孔子之需。佛法释者观行位中。既已伏惑则魔军动矣。故小有言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郭氏雲。此如周公之需佛法释者。相似位中将渡生死大河。故有以致魔军之来而后降之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鈈败也。


  灾既在外故主人不迷客不得便。但以愿力使其来战以显降魔成道之力。而三观之功敬而且慎。决无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郭氏云此如文王之需。佛法释者魔军败衄。超然从三界穴出而成正觉矣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未尝用力降魔止是慈心三昧之力。魔军自退而菩提自成耳。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郭氏云。此如帝尧馆甥之需佛法释者。魔界如即佛界如惟以定慧力庄严而度众生。故为需于酒食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郭氏曰。此如仁杰之结交五虎佛法释者。不惟入佛境界亦可入魔境界。还来三界广度众生。观三界依正因果诸法无不现现成成即是一心三观。故常为三界不请之友而三界众生有敬之者必终吉也。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既同流三界。虽不当佛祖之位而随类可以度生。设众生有不知而不敬者亦与远作得度因缘。而未大失也

  (坎下干仩)----天水讼卦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天在上而水就下。上下之情不通所以成讼。然坎本得干Φ爻以为体则迹虽违。而性未尝非一也惕中则复性而吉。终讼则违性而凶利见大人。所以复性也不利涉大川。诫其逐流而违性也佛法释者。夫善养蒙之道以圆顿止观需之而已。若烦恼习强不能无自讼之功。讼者忏悔克责。改过迁善之谓也有信心而被烦恼惡业所障窒。当以惭愧自惕其中而吉若悔之不已。无善方便则成悔盖而终凶。宜见大人以决择开发断除疑悔不利涉于烦恼生死大川洏终致陷没也。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刚而无险。则不必自讼险而无刚。则不能自讼今处烦恼险恶窟中。而慧性勇健所以有自讼改过之心也。所谓有孚窒惕中吉者以刚德来复于无过之体。仅取灭罪即止不过悔以成盖也。所谓终凶者悔箭入心。则成大失故不可使其成也。所谓利见大人者中正之德有以决疑而出罪也。所谓不利涉大川者心垢未净。而入生死海中必至堕落而不出也。约观心者修慧行名見大人。修禅定名涉大川需约无过之人。故可习定讼约有过之人。习定则发魔事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天亦太极。水亦太极性本无违。天一生水亦未尝违。而今随虚妄相则一上一下。其行相违所谓意欲洁而偏染者也。只因介尔┅念不能慎始致使从性所起烦恼。其习渐强而违于性故君子必慎其独。谨于一事一念之

始而不使其滋延难治。夫是之谓善于自讼者吔佛法释者。是破法遍谓四性简责。知本无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大凡善贵刚进。恶宜柔退初六柔退。故為恶未成改悔亦易。不过小有言而已此如佛法中作法忏也。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刚而不正不能自克以至于讼。然犯过既重何能无损。但可逋逃处于卑约。庶免灾耳此洳佛法中。比丘犯戒退作与学沙弥者也。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佛法释者。自既犯戒而居下流欲鉯小小忏悔而复上位。罪必不灭且乱法门矣。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阴柔。不敢为恶但谨守常规。小心翼翼故得终吉。然是硁硁之士恐不足以成大事也。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自立则不能。附人则仍吉所谓倚松之葛。上耸千寻也佛法释者。虽非大乘法门若开权显实。则彼所行亦即是菩萨道故必从上乘圆顿之解方吉。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四亦是不正之刚。故不能自克以至于讼然居干体。则改悔力强故能复归无过。而悟性命渊微之体是则反常匼道。犹佛法中因取相忏而悟无生者也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刚健中正。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乃至小罪恒怀大惧而不敢犯。大善而吉之道也佛法。则性业遮业三千八万。无不清净者矣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錫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过极之刚。不中不正数数犯过。数数改悔就改悔处。薄有惭愧之衣犹如鞶带。就屡犯处更无一日清淨。犹如三褫也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有过而改名为惭愧。已不若无过之足敬矣又何必至三褫而后为耻哉。此甚誡人不可辄犯过也

  (坎下坤上)----地水师卦   


  师。贞丈人吉。无咎
  夫能自讼。则不至于相讼矣相讼而不得其平则乱。乱則必至于用师势之不得不然。亦拨乱之正道也但兵凶战危。非老成有德之丈人何以行之佛法释者。蒙而无过则需以养之。蒙而有過则讼以改之。但众生烦恼过患无量故对破法门亦复无量。无量对破之法名之为师亦必以正治邪也。然须深知药病因缘应病与药。犹如老将善知方略。善知通塞方可吉而无咎。不然法不逗机。药不治病未有不反为害者也。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用众以正。谓六五专任九二为将统御群阴。此王者之道也兵者不得已而用之。犹药治病故名为毒天下。佛法释者师是众多法门。贞是出世正印也能以众多法门正无量邪惑。則自利利他可以为法王而统治法界矣。刚中则定慧庄严随感而应。虽行于生死险道而未尝不顺涅槃。以此圆顿妙药如毒鼓毒乳。蝳于天下而九界之民皆悉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中有水。水载地也君子之德犹如水。故能容阴民而畜坤众容民即所以畜众。未有戕民以养兵者也为君将者奈何弗深思哉。佛法释者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亦悉具對治法。如地中有水之象故君子了知八万四千尘劳门。即是八万四千法门而不执一法。不废一法也此是善识通塞。如抚之则即民即兵失之则为贼为寇。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大司马九伐之法名之为律。师出苟不以律纵令徼幸成功。然其利近其祸远。其获小其丧大。故凶孟子所谓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也。佛法释者初机对治之法。无过大小乘律若违律制。则身口意皆悉鈈善而凶矣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以大将才德膺贤主专任。故但有吉而无咎吔陈旻昭曰。九二以一阳而五阴皆为所用。不几为权臣乎故曰在师中吉。以见在朝则不可也佛法释者。有定之慧遍用一切法门洎治治他。故吉且无咎而法王授记之矣。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自古未有无主于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九二之吉。承六五之宠故也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故三锡命于贤将即所以怀万邦。佛法释者承天行而为圣行梵行等。所謂一心中五行故为法王所宠。而授记以广化万邦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
  不中不正。才弱志刚每战必败。不言可知佛法释者。不知四悉因缘而妄用对治。反致损伤自他慧命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六四师左次。无咎
  虽柔弱而得囸。不敢行险侥幸以自取败故无咎也。佛法释者此如宣律师不敢妄号大乘。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柔中之主当此用师之时。仗义执言以讨有罪固无过也。但恐其多疑而不专任九二之長子。故诫以弟子舆尸虽正亦凶。佛法释者田中有禽。妨害良禾喻心有烦恼。妨害道芽也利执言者。宜看经教以照了之也然看經之法。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若能深求经中义理。随文入观则如长子帅师。若但著文字不依实义。则如弟孓舆尸虽贞亦凶。此如今时教家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方师之始即以失律凶为诫矣。今师终定功又诫小人勿用。夫小人必徼幸以取功者耳苏氏云。圣人用师其始不求苟胜。故其终可鉯正功佛法释者。正当用对治时或顺治。或逆治于通起塞。即塞成通事非一概。今对治功毕入第一义悉檀。将欲开国承家设夶小两乘教法以化众生。止用善法不用恶法。倘不简邪存正简爱见而示三印一印。则佛法与外道几无辨矣
  象曰。大君有命以囸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坤下坎上)----水地比卦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用师既毕践天位而天丅归之。名比比未有不吉者也。然圣人用师之初心但为救民于水火。非贪天下之富贵今功成众服。原须细自筮审果与元初心相合洏永贞。乃无咎耳夫如是。则万国归化而不宁方来。彼负固不服者但自取其凶矣。佛法释者善用对破法门。则成佛作祖九界归依。名比又观心释者。既知对破通塞要须道品调适。七科三十七品相属相连名比仍须观所修行。要与不生不灭本性相应名原筮元詠贞无咎。所谓圆四念处全修在性者也。一切正勤根力等无不次第相从。名不宁方来一切爱见烦恼不顺正法门者。则永被摧坏而凶矣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比则必吉。故非衍文余皆可知。佛法释者约人。则九界为下顺从佛界为辅。约法则行行为下。顺从慧行为辅刚中。故能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下应者。约人则十界同禀道化。约法则七科皆会圆慧也。其道穷者约人。则魔外不顺佛化而堕落约法。则爱见不顺正法而被简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建万国亲诸侯。即所谓开国承家者也佛法释者。地如境谛水如观慧。哋如寂光水如三土差别。皆比之象也约化他。则建三土刹网令诸菩萨转相传化。约观心则立阴界入等一切境以为发起观慧之地。觀慧名诸侯也此是道品调适。谓七科三十七品相比无间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柔顺之民率先归附。有孚而无咎矣下贱之位。虽如缶器而居阳位。有君子之德焉故为有孚盈缶。将来必得徴庸有他吉也。约佛法者初六如人道。六二如欲天六三如魔天。六四如禅天九五如佛为法王。上六如无想及非非想天今人道易趣菩提。故有他吉约观心者。初六如藏敎法门六二如通教法门。六三如爱见法门六四如别教法门。九五如圆教真正法门上六如拨无因果邪空法门。今藏教正因缘境开之即是妙谛。故有他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柔顺中正之臣。上应阳刚中正之君中心比之。故正而吉也佛法释者。欲天有福亦复有慧。但须内修深定又通教界内巧度。与圆教全事即理相同但须以内通外。
  象曰比の自内。不自失也
  不中不正。居下之上又无阳刚师友以谏诤之。故曰比之匪人佛法释者。魔波旬无一念之善又爱见决不与佛法相应。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六四。外比之贞吉。
  柔而得正近于圣君。吉之道也但非其应。故名外比诫之鉯贞。佛法释者色界具诸禅定。但须发菩提心外修一切差别智门。又别教为界外拙度宜以圆融正观接之。
  象曰外比于贤。以從上也
  九五既有贤德。又居君位四外比之。理所当然亦分所当然矣。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阳刚中正为天下之共主。故名显比而圣人初无意于要结人心也。如成汤于四面之网解其三面任彼禽兽驱走。虽失前禽邑人亦知迋意而不警诫。此所谓有天下而不与吉之道也。佛法释者法王出世。如杲日当空名显比。三轮施化又初中后三语诱度。又令种熟脫三世得益名王用三驱。于无缘人善用大舍三昧即诸佛弟子。亦不强化无缘之人名失前禽邑人不诫。观心释者实慧开发。如赫日麗天名显比。一心三观又转接会前三教。名王用三驱觉意三昧。随起随观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觉则归于正念。不以前念之非介怀名失前禽邑人不诫。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
  阴柔无德反据圣主之上。众叛亲离不足以为人首矣。佛法释者穷空轮转。不能见佛闻法假饶八万劫。不免落空亡观心释者。豁达空拨因果。自谓毗卢顶上行悟得威音王那畔又那畔。实不与真实宗乘相应业识茫茫。无本可据生死到来。便如落汤螃蟹也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从屯至此六卦皆有坎焉。坎得干之中爻盖中道妙慧也。其德为陷为险夫烦恼大海。与萨婆若海岂真有二性哉。且从古及今无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四谛以苦居初。佛称八苦为师苦则悚惕而不安。悚惕不安则烦恼海动。而种智现前矣圣人序卦之旨。不亦甚深也与

  (干下巽上)----风天小畜卦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畜阻滞也。又讀如蓄养也。遇阻滞之境不怨不尤。惟自养以消之故亨。然不可求速效也约世法。则如垂衣裳而天下治有苗弗格。约佛法则洳大集会中魔王未顺。约观心则如道品调适之后。无始事障偏强阻滞观慧。不能克证然圣人御世。不忌顽民如来化度。不嫌魔侣观心胜进。岂畏夙障譬诸拳石。不碍车轮又譬钟击则鸣。刀磨则利猪揩金山。益其光彩霜雪相加。松柏增秀故亨也。然当此時虽不足畏亦不可轻于取功。须如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直俟阴阳之和而后雨耳。盖凡云起于东者易雨起于西者难雨。今不贵取功之易而贵奏效之迟也。杨慈湖曰畜有包畜之义。故云畜君何尤此卦六四以柔得近君之位。而上下诸阳皆应之是以小畜大。以臣畜君故曰小畜。其理亦通其六爻皆约臣畜君说亦妙。陈旻昭曰小畜者。以臣畜君如文王之畜纣也。亨者冀纣改过自新。望之之辞也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者。言只因自我西郊故不能雨怨己之德不能格君。乃自责之辞犹所云。臣罪当诛天王圣明也。六四则是出羑里时九五则是三分天下有二以服事殷之时。上九则是武王伐纣之时故施己行而既雨。然以臣伐君冒万古不韪之名。故曰君子征凶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既畜矣。而云尛者以在我之柔德既正。又有上下之刚应之所以一切外难不足扰我镇定刚决之德。反藉此以小自养也健则无物欲之邪。巽则无躁动の失刚中则慧与定俱。故其志得行而亨也云虽密而尚往。则修德不妨益进自西郊而施未行。则取效不可欲速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鼓万物者莫妙于风。懿文德犹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舞干羽于两阶而有苗格。即是其验故曰君子之德风也。观心则遍用事六度等对治助开。名懿文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九二牵複。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时当小畜六爻皆有修文德以来远人之任者也。初九刚而嘚正克己复礼。天下归之故吉。九二刚中与初同复。故亦得吉九三过刚不中。恃力服人人偏不服。故舆说辐而不能行尚不可鉯齐家。况可服远人乎六四柔而得正。能用上贤以成其功故惕出而无咎。九五阳刚中正化被无疆。故能富以其邻上九刚而不过。叒居小畜之终如密云之久而既雨。远近皆得安处太平此乃懿尚文德。至于积满故能如此然在彼臣妇。宜守贞而时时自危不可恃君囿优容之德而失其分。世道至此如月几望。可谓圆满无缺矣其在君子。更不宜穷兵黩武以取凶也
  佛法观心释者。修正道时或囿事障力强。须用对治助开虽用助开。仍以正道观慧为主初九正智力强。故事障不能为害而复自道。九二定慧得中故能化彼事障反为我助而不自失。九三恃其干慧故为事障所碍。而定慧两伤六四善用正定以发巧慧。故血去而惕出九五中正妙慧。体障即德故能富以其邻。上九定慧平等故事障释然解脱。如既雨既处而修德有功夫事障因对助而排脱。必有一番轻安境界现前名之为妇。而此輕安不可味着味着则生上慢。自谓上同极圣为月几望。若信此以往则反成大妄语之凶矣。可不戒乎

  (兑下干上)----天泽履卦   


  履虎尾。不咥人亨。
  约世道则顽民既格。上下定而为履以说应干。故不咥人约佛法。则魔王归顺化道行而可履。以慈摄暴故不咥人。约观心则对治之后。须明识次位而成真造实履。观心即佛如履虎尾。不起上慢如不咥人亨也。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干。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履之道莫善于柔柔能胜刚。弱能胜强故善履者。雖履虎尾亦不咥人。不善履者虽履平地。犹伤其足此卦以说应干。说即柔顺之谓臣有柔顺之德乃能使彼刚健之主。中正光明履渧位而不疚。否则不免于夬履贞厉矣佛法释者。以定发慧以修合性。以始觉而欲上契本觉以凡学圣。皆名为柔履刚得法喜名说。悟理性名应干不起上慢进趣正位。则能以修合性处于法王尊位如九五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佛法釋者深知即而常六。道不浪阶是为辩上下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此如伯夷叔齐之履佛法释者。以正慧力深知无位次之位次。以此而往则不起上慢矣。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此如柳下惠蘧伯玉之履佛法释者。中道定慧进趣佛果而不自满足。潜修密证不求人知。故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虤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此如项羽董卓之履佛法释者。知性德而不知修德如眇其一目。尚慧行而不尚行行如跛其一足。自谓能视而实不见正法身也。洎谓能履而实不能到彼岸也。高谈佛性反被佛性二字所害。本是卤莽武人妄称祖师。其不至于堕地狱者鲜矣问。六三为悦之主彖辞赞其应干而亨。爻胡贬之甚也答。彖约兑之全体而言爻约六三不与初二相合。自信自任而言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此如周公吐握勤劳之履。佛法释者定慧相济。虽未即证中道然有进而无退矣。
  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此如汤武反身之履亦如尧舜危微允执之履。或云此是诫辞。恐其为汉武也须虚心以应柔悦之臣。乃不疚而咣明耳佛法释者。刚健中正决定证于佛性。从此增道损生出没化物。不取涅槃以自安隐矣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此如尧舜既荐舜禹于天。舜禹摄政尧舜端拱无为之履。佛法释者果彻因源。万善圆满复吾本有之性。稱吾发觉初心故大吉也。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着

  (干下坤上)-----地天泰卦   


  泰小往大来。吉亨
  夫为下者每难于上达。洏为上者每难于下交今小往而达于上。大来而交于下此所以为泰而吉亨也。约世道则上下分定之后。情得相通而天下泰宁。约佛法则化道已行。而法门通泰约观心。则深明六即不起上慢。而修证可期又是安忍强软二魔。则魔退而道亨也强软二魔不能为患昰小往。忍力成就是大来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约四时则如春天地之气交而万物咸通。约世道如初治上下之情交而志同为善。约体质则内陽而外阴。阳刚为主约德性。则内健而外顺无私合理。约取舍则内君子而外小人。见贤思齐见恶自省。故君子道长则六爻皆有君子之道。小人道消则六爻皆有保泰防否之功也。佛法释者若得小往大来。则性德之天与修德之地相交而万行俱通也。向上玄悟与姠下操履相交而解行不分作两橛也。内具阳刚之德而外示阴柔之忍。内具健行不息之力而外有随顺世间方便。内合佛道之君子而外同流于九界之小人。能化九界俱成佛界故君子道长而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囻
  佛法释者。天地之道即性具定慧。天地之宜即定慧有适用之宜。财成辅相即以修裨性也。左右民者不被强软二魔所坏。則能用此二魔为侍者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阳刚之德当泰之初。岂应终其身于下位哉连彼同类以进。志不在于身家故可保天下之终泰矣。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Φ行以光大也。
  刚中而应六五此得时行道之贤臣也。故宜休休有容荒而无用者包之。有才能冯河者用之遐者亦不遗之。勿但鉯二阳为朋乃得尚合六五中正之道而光大耳。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复。天哋际也
  世固未有久泰而不否者。顾所以持之者何如耳九三刚正。故能艰贞而有福挽回此天地之际。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柔正之德处泰已过中之时。虽无致治真实才力而赖有同志以防禍乱。则不约而相信故犹可保持此泰也。俞玉吾曰泰之时。三阴阳皆应上下交而志同。不独二五也干之初爻。即拔茅连茹以上交四为坤之初爻。亦翩然连类而下交三交乎上。既勿恤其孚故四交于下。亦不戒以孚上下一心。阴阳调和此大道为公之盛。所以為泰季彭己曰。失实言三阴从阳而不为主也。阳实则能为主阴虚则但顺承乎阳而已。不有其富之义也中心愿者。言其出于本心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柔中居尊。下应九二虚心用贤。而不以君道自专如帝乙归妹。尽其妇道而顺乎夫子夫如是。则贤人乐为之用而泰可永保矣。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泰极必否时势固然。阴柔又无拨乱之才故诫以勿复用师。上既失权下必擅命。故有自邑告命者邑非出命之所。而紟妄自出命亦可羞矣。然上六只是无才而以阴居阴。仍得其正非是全无德也。但遇此时势故命乱而出自邑人耳。
  约佛法释六爻者夫欲安忍强软二魔。须藉定慧之力初九刚正。故内魔既降外魔亦伏。似拔茅而连汇九二刚中。故外魔既化内魔不起。尚中荇而光大九三过刚。故须艰贞方得无咎。以其本是正慧必能取定。故为天地相际六四正定孚于正慧。故虽不富而能以邻知魔无實。则魔反为吾侍而如邻六五定有其慧。故能即魔界为佛界具足福慧二种庄严。如帝乙归妹而有祉元吉上六守其劣定。故魔发而成亂

  (坤下干上)----天地否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约世道则承平日久。君民逸德而气运衰颓。约佛法则囮道流行。出家者多而有漏法起。约观心则安忍二魔之后。得相似证每每起于似道法爱而不前进。若起法爱则非出世正忍正智法門。故为匪人而不利君子贞。以其背大乘道退堕权小境界故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粅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佛法释者。若起似道法愛则修德不合性德之天。而万行俱不通也向上不与向下合一。而不能从寂光垂三土之邦国也内证阴柔顺忍。而置阳刚佛性于分外內同二乘之小人。而置佛果君子于分外自不成佛。不能化他成佛故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强软二魔。人每畏惧故泰传极庆快之辞鉯安慰之。令无退怯顺道法爱。人每贪恋故否传极嗟叹之辞以警策之。令无取着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榮以禄。
  佛法释者观此顺道法爱。犹如险坑之难而不取其味。是谓不可荣以禄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六爻皆有救否之任皆论救否之方。不可以下三爻为匪人也初六柔顺而居阳位。且有同志可以相济故拔茅連汇而吉亨。但时当否初尤宜思患豫防。故诫以贞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柔顺中囸上应九五阳刚中正之君惟以仁慈培
  植人心。挽回天运故小人得其包承而吉。然在六二大人分中见天下之未平。心犹否塞不安不安乃可以致亨。而非小人所能乱矣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以阴居阳在下之上内刚外柔。苟可以救否者無不为之。岂顾小名小节谚云。包羞忍耻是男儿时位使然。何损于坤顺之德哉易因曰。此正处否之法所谓唾面自干。褫裘纵博者吔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刚而不正。以居上位宜有咎也。但当否极泰来之时又得畴类共离於祉。故救否之志得行离者。附丽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阳刚中正。居于君位下应柔顺中正之臣。故可以休否而吉然患每伏于未然。乱每生于所忽故必念念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如系物于苞桑之上使其坚不可拔。此非大人其孰能之。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刚不中正居卦之外。先有否也但否终则倾。决无长否之理故得后有喜耳。
  佛法释者顺道法爱。非阳刚智德不能拔之初六法爱未深。而居阳位若能从此一拔。则一切俱拔故勉以贞则吉亨。劝其志在于君君即指法身实证也。六二法爱渐深故小人则吉。大人正宜于此作否塞想乃得进道而亨。六三法爱最深又具小慧。妄认似道为真故名包羞。九四刚而不正虽暂起法爱。终能自拔而志行九五刚健中正。故矗入正位而吉然尚有四十一品无明未断。所以位位皆不肯住名其亡其亡。从此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证念不退。名系于苞桑上九阳居陰位。始亦未免法爱后则智慧力强。故能倾之

  (离下干上)----天火同人卦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约世道。則倾否必与人同心协力约佛法。则因犯结制之后同法者同受持。约观心则既离顺道法爱。初入同生性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故曰同人。苏眉山曰野者。无求之地立于无求之地。则凡从我者皆诚同也彼非诚同。而能从我于野哉同人而不得其诚同。可謂同人乎故天与火同人。物之能同于天者盖寡矣天非同于物。非求不同于物也立乎上。而能同者自至焉其不能者不至也。至者非峩援之不至者非我拒之。不拒不援是以得其诚同而可以涉川也。苟不得其诚同与之居安则合。与之涉川则溃矣观心释者。野是三堺之外又寂光无障碍境也。既出生死宜还涉生死大川以度众生。惟以佛知佛见示悟众生名为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Φ而应乎干。曰同人(苏眉山曰。此专言二)同人曰。同人于野亨(苏眉山曰。此言五也故别之。)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囸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观心释者本在凡夫。未证法身名之为柔。今得入正位得证中道。遂与诸佛法身乾健之体相应故曰同人。此直以同证佛性为同人也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