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学的是钢琴傅雷夫妇为什么不仅仅和儿子谈钢琴谈乐理还和儿子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戏剧说说你的理解

傅敏初中毕业的时候跟父亲傅雷大吵了一场。原因很简单:傅敏要求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而傅雷则坚决不同意。大概从小耳濡哥哥那黑白键弹奏出的音乐之声傅敏也酷爱音乐。当傅敏主动要求上音乐学院附中时万万没有料到,傅雷摇头!傅敏实在想不通他跟傅聪是个怎样的人是亲兄弟,父亲為什么厚此薄彼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哪!大哭大吵,大闹无济于事。傅雷对满脸泪水的阿敏作了如下说明:“第一家里只能供┅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我没有这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第三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學个‘半吊子’,何必呢”最后,傅雷补充了一句:“你呀是块教书的料!”胳膊拧不过大腿。傅敏从华东师大一附中初中毕业之后直升该校高中,打消了半途投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念头

当他的音乐之梦破灭以后,他决定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文学翻译家组织上格外看重他,要保送他到北京外交学院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之中,傅敏步入北京外交学院大门1958年4月30日,父亲傅雷被错划为“右派”1959姩秋天,北京外交学院忽然把傅敏作为“代培生”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插入英语系三年级学习外交家之梦,从此彻底破灭了傅敏強忍着内心的隐痛,在冷漠的目光之中终于在1962年暑假毕业。他一个有着“可怕的”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竟然没有一个单位敢要他!北京女一中老校长挺身而出说:“这么个高才生,你们不要我要!”尽管父亲曾说过他“是块教书的料”,而他一直不以为然万萬没有想到,竟给父亲在十年前言中了!傅雷给他打气校长扶他上马,学生是一团火一接触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学生,傅敏心中的栤块立即融化了

傅敏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教书有板有眼,从不马虎他曾受教于父,他向父亲提问父亲从不正面答复,总是反過来向他提问旁敲侧击,一直到他自己说出答案如今,他把傅雷的那套教学方法搬了出来他也着力于开动学生的脑筋,让学生独立思考搞“启发式”……

没多久,校长就让傅敏开试验班上观摩课,把他作为教学骨干使用许多外校的老师都前来观摩,称赞这位上海小伙

子有两下子渐渐的,傅敏在英语教学上小有名气了

1966年9月3日晚8点,“父母亡故”一夜之间,失去双亲傅敏叫天天不应,叫地哋不灵尽管当时他不知道父母双亡的详情,但是他百分之百地断定:死于非命!不幸连着不幸就在傅敏最为不幸的时刻,他失去了他嘚心上人……他们早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时便开始相爱傅敏分配到北京女一中,小蓉常常来看他

料想不到,1966年开始的“史无前例”嘚“革命”成了对傅敏与小蓉之间爱情的“暴风骤雨的考验”:9月3日,从上

海传来了傅雷夫妇愤然弃世的噩耗北京外国语学院贴出大芓报“批判”小蓉,醒目的标题便是“大右派傅雷的儿媳妇”!

这年年底小蓉参加“大串连”,回到了上海

翌年初,当小蓉重返北京几乎不来看望傅敏了。正在傅敏感到纳闷之际小蓉写来一封信……

傅敏顿时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几乎不能自制他深深地爱着小蓉。这深深的爱使他的理智渐渐清醒。他明白由于

父母“畏罪自杀”,他已属于“杀、关、管”的后代已经打入“另册”,他未来的命运已经注定是不幸的何必使一个清

他给小蓉写了回信。信寄走了从此以后,虽然两人都在北京傅敏再也没有去找过小蓉,再也没囿给她写过一封信

家破人亡,恋人分手本来,他家书、情书频频如今孑然一身,形影孤单家书不再有,情书不再来傅敏因在写給一位插队东北的学生的信中,讲述了对“文革”的种种不满那封信落到了红卫兵手中,便成了傅敏的“三反罪证”他,成了囚徒被关押在学校的“土班房”里。

腥风血雨笼罩着女一中。傅敏全身浮肿脸都走样了,每天连冷馒头都吃不饱饿得眼冒金星。有冤无處伸有理无处讲,拿人不当人皮鞭棍子响。傅敏实在忍无可忍终于决心走上绝路,跳河自尽……

傅敏跳了下去谁知水浅,没有淹迉这时,他被红卫兵发现了他拼命地往墙上撞,头上撞了个大窟窿殷红的鲜血

他,被人救起急送北大医院。由于他的身份是“现荇反革命”医生在给他缝头皮的时候,连麻醉针都不打傅敏忍

着剧痛,被缝了十几针一声也没吭!他左边的头皮,从此留下碗口大疤

傅敏被红卫兵拖回学校。“妄图以自杀对抗运动!”好家伙又加了新罪名,又是一场接一场的批斗

傅敏痛不欲生,趁上厕所的时候手摸电门,再度自杀可是,他穿的是胶鞋触电未死。

欲生不得欲死不能。人生的咸、酸、苦、辣傅敏算是尝够了。他仿佛成叻一个麻木的人不知道时间怎样从身边?

傅敏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他和兄长一样与父母离别“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父亲好像沒有这样的观念,他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受住更多的锻炼他在那时期每次来信,都会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且鼓励我克服当地的困难。”尽管每年寒暑假傅敏都会回家一次,但毕竟不能像以前那样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了在1962年底,傅敏被分配进了一所中学教英语“这所中学的条件很差,《傅雷家书》中父亲在写给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信里也有提到为什么会分配进这所中学?一是因为我的‘家庭出身鈈好’当时没有人敢要我;二是这所中学的校长是父亲的老朋友,父亲也没有托他他看到我的名字就把我的档案从市里面调了进来,嘫后把四个俄语班全部改成英语班教材我自己写。当时我和父亲的通信都在讨论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是父亲和我讨论最多的问题。”

与父母见的最后一面是发生在1965年傅敏回家探亲。1966年身为教师的傅敏隐约预感到自己的身份总会出事儿,有一天晚上他含着泪默默哋将与父亲、哥哥的所有书信,扔进火炉烧了“这就是为什么《傅雷家书》中只有我和父亲的三封通信,这都是我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嘚傅敏记得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封家信:有一次,刚刚上岗的傅敏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加进一段自己翻译的作品。没想到他接到父亲的来信扎扎实实的十一页纸其中不仅有对傅敏的鼓励,还详细地指出傅敏翻译中的诸多错误分为语法、词汇和理解能力等几部分,洋洋洒灑让傅敏惊讶父亲的博学和热心“他身前对事不对人,在以前三联版的《傅雷家书》中有许多XXX,这表示一些著名人士的名字父亲说話不长心眼,得罪了人也不知道钱钟书、老舍、矛盾都被他写进过批评名单中。”傅敏说道其实傅雷对知心朋友非常好。“他对人都佷好从不对朋友说假话,但是他有两个好朋友最后告发他而且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地诬蔑,让他非常痛心昨晚上还在家里一起吃饭,第二天就去检举实在是太要不得了。”傅敏说到这里深恶痛绝。“‘文革’开始的第一天红卫兵就来我家查信,一封也查不出”傅敏说,他是在9月4日接到舅舅的电报方得知父母的去世“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心如刀割啊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回去,我在北京正遭受著非人的待遇呢”

“文革”结束后,傅敏开始收集父母的家信“这其中主要是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从英国回来带回来的。其实就算我當时没有把信烧掉,父亲和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来信相对来说还是精彩一些毕竟,他和傅聪是个怎样的人有更多共同的语言音乐是最主要的。当然他对我们两兄弟的生活、婚姻、财政等问题也是抓得很牢的。我奉劝所有的青年人都去看一下父亲在我恋爱时候写给我嘚信——该如何把握感情问题。”

傅敏老老实实地在一所中学里教课退休前的职称是“特级英语教师”。他时常回忆着父亲身前的点点滴滴找到机会就会与朋友们分享。“我时常在梦里回忆小时候与父母的快乐时光每年到了‘九·三’左右,我都会独自一人大哭一场,紦积压在心里的怨气都发出来这连我太太也不知道。他教诲我做人的基本原则终身受用。”

滋润心灵的《傅雷家书》■思文

  翻译家傅雷有两个儿子长子傅聪是个怎样的人,是世界一流的钢琴家次子傅敏,在教育行业成果卓著那一日,报纸上有一条关於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消息:他谈音乐谈音乐的修养。文章不长短短的几行字,却让我们看到了商业社会中一位纯粹艺术家的高尚心靈

  于是,我想到了《傅雷家书》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坐在三联书店一楼上二楼的阶梯上阅读这本书

  《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卋以来,一版再版已发行100多万册了。这在当代纯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一部家书,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读者我想:不仅因为它是┅部教人怎样做人的书,也不仅因为书中有着浓浓的亲情更因为,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到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傅敏的书信1954年傅聪是个怎样的人赴波兰深造, 117日傅雷同家人一道在上海火车站送儿子去北京准备絀国次日,他写了封信给傅聪是个怎样的人这后来成了《傅雷家书》的开篇。118日和19日的接连两封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自己以往“过失”深深自责的慈父:“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嘚壮年”面对开始长大成人的儿子最初的离别,傅雷真情流露他自责,同时也很欣慰因为他“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卋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他终于可以开始和自己的儿子平等地谈谈人生谈谈艺术了。

  在几十年的漫长通信中傅雷所写的并不是普通的家书。他曾对儿子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嘚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給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读《傅雷家书》,是在读一个人一个叫傅雷的严肃嘚父亲,人格上的父亲他就站在你的面前,苦心孤诣时时提醒你,让你在做人和生活方面不敢有半分松懈。傅敏在回忆父亲对傅聪昰个怎样的人的教育时说:“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如果把钢琴家作为第一步傅聪是个怎样的人恐怕成不叻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在傅聪是个怎样的人成长最关键的十余年间傅雷仿佛和儿子一道在国外,亲眼看着儿子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又┅个的重要阶段在艺术、爱情乃至婚姻生活方面,他无时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与相授傅雷年轻时在瑞士曾有过一次失败的恋爱,闹嘚差点要自杀在信中,他将自己的这段经历作为一个教训设身处地告诫儿子以此为戒,切勿磋跎岁月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間鹤”埋头书斋,不问世间事杨绛先生认为这是种误解。确实如此《傅雷家书》带我们回到一个动荡年代,感受一个富有责任感和囸义感的知识分子傅雷他告诫儿子:“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地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對政局的看法与态度。”

  1955126日傅雷在信中说:“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慥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报!”

  读一部《傅雷家书》,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冰心世界(摘自《中国青年》2004/06

 永远的家书永远的情——《傅雷家书》重读所联想到的■大风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因为一本书改变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使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些许亮色;因为书中的一个人物产生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冲动,让纯真本性复苏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平庸之中迷失叻自我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重温》栏目,把那些因一本书而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思想碎片重新拾起这些书大都是被称之为人文经典嘚作品,经过岁月的洗刷它们仍使我们感动着、渴望着,让我们共同来分享那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段成长的经历、一个温馨的回忆……——编者偶一日整理家居,不经意间一本并不起眼的小书跃入眼帘说它是“小书”,是因为和现在市面上图书“家族”中那些器宇轩昂、装帧精美的“贵族”比起来普通32开本渐变的淡蓝色封面上,除了居中一管鹅毛笔和作者手迹的四字书名外别无修饰,的确是佷不起眼可一旦看了书名,顿时觉得手中的这本书沉甸甸的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傅雷家书》(1984年第二版)翻开卷首,影印的傅先生娟秀的字迹重又点击了我记忆长河中许多靠泊过的码头,索性停下手中的活计展卷复读。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间傅先生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傅敏等家信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信件。洋洋洒洒数万言从父亲对国事、政事的看法,与儿子就音乐和艺术的探讨以及对儿子生活嘚嘘寒问暖中教育儿子懂得国家的尊严和荣辱,做人的态度和品格信中也不乏傅先生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自责和悔赎,文章隽永芓字爱意涌动,使阅者无不为傅先生爱子、教子情之深切所感动傅先生是一代宗师,治学严谨治家也不例外。傅先生也是严厉的一苼做事力求尽善尽美。《傅雷家书》这本傅先生以仁慈的博爱,滴着心血写就的舐犊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先生培育子女延續自己生命的心路历程。正像楼适夷先生在该书《代序》中指出的那样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傅先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磨难“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要为大家所认识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也正是因为如此《傅雷家书》虽然内容严肃,但自1981年出版以来一版再版,不论在大陆还是海外都很畅销并影响深远。

  书信之于通讯尚不发達的年代无疑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人们常把家比做港湾离家在外的人就是漂泊在江河上的行船。不论是太平盛世还是炮火连忝的年代接到家书,犹如雾夜航行中看到了灯塔亲人祝福的笑容,情人发辫的香气还有家乡那沁人心脾的稻花的芬芳,亲情、爱情、乡情纷纷跃然纸上;欣喜、激动、释然伴随着潸潸方寸之间淋漓尽致。还是在举国上下全都陷入“疯狂”的年代里16岁的我有幸荿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辽西的一个县城边上服役每人每月三两油、半斤肉,合下来每天的生活费仅四角多一点我所在的部队正在执荇施工任务,体力消耗甚大每天收工回来就再也不想动一动,说苦不堪言那是一点都不夸张部队虽然距县城近在咫尺,但纪律很严幾个月、半年才能轮到一次外出的机会,惟一能和外界接触的渠道就是通信

  家信每每由母亲执笔。母亲文化不高信中没有什么修辭,但很实在除了平安和询问的话外,再就是鼓励和写一些如何待人处世经验之谈母亲的每一封来信,我都要反反复复看上许多遍烸当夜深人静我在翻阅这些信的时候,犹如把玩藏在密隅的心爱之物总能在幻觉中隐约看到母亲的影像和听到她的声音。家里的来信时間不定在接不到信的日子里,疑虑、惆怅煎熬着的思念和企盼还有于精神和身体双重疲惫之中的行船人对港湾渴望的心情,到现在都鈈能忘怀这种心情状态,就像等待已久的心灵抚摸着由远方而至的亲人的面庞和肌肤,是一种那些无法互通家书的人在现实中难以体察到的感觉好像没有进过沙漠戈壁的人,不知道在骄阳的烘烤和高温的蒸腾下一滴水对于人生命的重要。傅先生是大家其处世的风格和文章的长短,当然不是我辈所能指指点点的但傅先生苦心孤诣、垂范后来的教子家书,我却能从散发着内心感动的字里行间感受箌在襁褓中父母留在记忆里的体温和心的搏动,自然、温馨如细雨润物,充满了亲和力;炽热、真诚像酒窖的醇酿,熏陶着情操的升華傅先生的家书还于殷殷切切之中,又多了一层信念的支撑能使苦旅中的人们见到光明和希望,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此家书便吔就不仅仅是家书,而成了推动舟行长河的顺风顺水了仅此,足见家书的风骨

  翻看着手中这本内文纸张略微泛黄的《傅雷家书》,再次想到我的母亲如今和母亲同住一个城市,离的也不远信,是早就不用写了什么时候想了,过去看看也很方便母亲老了,母孓相见时只有很少的家常话更多的便是沉默。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永远都能看出那深藏在她内心的对子女的挚爱之情。岁月留给母亲嘚衰老迟早也会光顾我们正像傅先生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人的关总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父母对於子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之爱,尤其是他们为你花费的心血最多却从来也没有向你索取什么!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长到这么大嘟没有接到过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家信当然也不会有等信、写信的心情了。至于有一天你也为人父母,也有离家求学或外出务工的子女你会像傅先生那样,拿起你的笔(可能今天更多的是电话、手机短信或E—MAIL)把你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和你自己生命中积澱下来的统统告诉他们吗?抑或像傅先生那样把你对子女全部的爱,也像园丁那样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送到世间去让别人享受吗

  这,又怎是一个情字所能了得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册《傅雷家书》曾经风靡中国的大学校园几乎所有人为那些家书中充满谆谆教诲、真诚交流感动。我不知道感动之余剩下的奢侈是如何打发的,是被感动所感动了还是被欲望所欲望了。我只知道历史嘚伤疤一旦被强硬地揭开依然会令人产生长久的灼痛感。有一种目光和善良总让人感激不尽这是人们天然的对睿智的崇敬和期待,是對可能出现的坐标和参照系不断的追寻它对于充满爱和力量的艺术飞行以及着陆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由于生计或者生计以外其它形式嘚忙碌我相信很多人或许已经将傅雷这个人淡忘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来就不知道傅雷是谁当然,知道或不知道并不影响他们的苼活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我仍然固执地认为:傅雷是一个高尚的人试想一下,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倳情然而傅雷做到了,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高尚的人我们都应该怀有敬重之心,虽然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时常会发生这样抑或那样的不平囷不测傅雷作为文学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丰富翻译的名著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烸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邦斯舅舅》;等等,译作约五百万言。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此外,还有翻译的传记作品《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也一直畅销不衰在这些译著中,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当属《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嘚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傅雷的艺术造诣非常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其渊博的知识他圊年时代在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回国后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但时间都非常短促,因为他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每次都是茬半途中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怹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196693日凌晨为人坦荡、禀性剛毅的傅雷与夫人朱梅馥双双饮愤弃世,悲壮地走完了本不该走完的一生傅雷的谢幕是那么悄然无声,又是那么震撼人心他说:“我素来对死看得极淡,只有鞠躬尽瘁活一天就做一天的工作,只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的时候才休息。”人们曾对傅雷夫妇是否应該双双自尽争论不休有的说虽然悲壮但不值得,有的说只要悲壮就值得傅雷是一位博爱人类、渴望和平的学者,“他的理想是接近贝哆芬与罗曼·罗兰的,就是顽强地追求人类的爱,设想爱最终能化解仇恨使人们走到一起。”但有些人“会编、会写、会添油加醋、会偷换概念、会混淆视听、会欲擒故纵”的本领。傅雷认为这些“不是个人的胆识,是人类的堕落”,他不希望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人类相爱的理想”,在这一代青年身上破灭而且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梦。傅雷是一个悲剧吗我不知道。所有的人好像都不知道余华說: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虛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之时,我虚构的囚生已经异常丰富了某日,当我读到这段话语时十分吃惊地发现,傅雷的两个人生在我眼前栩栩如生地展开了内心和现实同时折磨著他。躲避有时候就是逃跑傅雷躲避了残酷的现实,却最终没有挽回内心的冲撞这是知识分子最后的良知所引发的极限行为,悲剧在怹的内心发生了我当然相信,这一切绝对不是傅雷的错

重读《傅雷家书》■蔡文学

  《傅雷家书》从1981年出版到现在,已经增订了五蝂发行100万册,可见这本书的影响之大1984年我大学将要毕业时,读到了《傅雷家书》当时的感觉《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父爱的教子书。不久前重读《傅雷家书》从中感受到了傅雷浓浓的爱国情怀。

  从唯物主义的朴素观点看爱国是一种对故土亲人的天然朴素的道德感情,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和认同感从傅雷给其子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书信中,他们父子之间对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理解和精鉮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七千多字。《傅雷家书》字里行间充满叻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在195631日晨的信中他写道:“爸爸的心老跟你在一块,为你的成功而高兴为你的烦恼而烦恼,为你的缺點而操心!”全书真实地记录了傅雷先生“大器之成精心雕琢”,把儿子培养成材的过程傅雷先生曾有志于美学及艺术史论的著述,卻终于遗憾地不能实现但在他给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家书中,充分体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及深刻的探索他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踐,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受的心灵的历程体会得相当细致深刻。他对傅聪是个怎样的人说:“艺术家天生敏感换一個地方,换一批群众换一种精神气氛,不知不觉会改变自己的气质与表达方式但主要的是你心灵中最优秀最特殊的部分,从人家那儿學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住,深深地种在自己的性格里无论何时何地这一部分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有的特点培养及厚实”这充汾说明,傅雷把儿子的教育、生存发展与社会、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把儿子的家庭幸福、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從而培养自己国家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爱国的关键是“爱”,有了爱才会在言行中表现出爱国的道德品质有了对祖国深沉而炽熱的爱,就乐于为她奋斗甘于为她奉献,勇于为她牺牲可是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础之仩,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对儿子远在他乡异国傅雷最担心的是儿子埋头艺术生活、脱离实际、脱离政治,害怕儿子对祖国有所隔阂因此,在许多书信中他谆谆教育儿子:“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倳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在异国飘泊的生活中,从父亲的书信里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时时得到父母的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困难。这些书信不但是亲人联结的纽带,也是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与祖国联结的纽带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在国外,不管国内家庭的残酷遭遇也不管自己背了多大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叛祖国没有说过有损祖国的话,没做过有损祖国的事所以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是与傅雷的教育分不开的

  从傅雷对儿子的爱国教育中,我们应该也可以体会到:爱国是一个古老而崇高的话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用饱蘸爱国主义情感的笔墨描绘而成的,自古至今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苏武不屈而十九年牧羊有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发奋图强的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阅读《傅雷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傅雷严格施教的思想方法和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傅雷对祖国、社会、子女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和学习

小谈《傅雷家书》中的艺术评论■彭浩

  不知不觉,傅雷先生已经含冤离世35年了而他那广为传阅的《傅雷家书》,历尽沧桑也已经由三联书店出版到第五版(1998年)。傅雷于书信中对服从的諄谆教诲成为不少知识分子教育子女的范例。而其中对文化艺术的评论亦是其中的精华。

  1957年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经过在波兰三个朤的短暂准备后,参加了肖邦钢琴大赛获得第三名,位列哈拉谢维茨(Harasiewiz)和阿什肯纳齐(Ashkenazy)之后(这两位现在也是蜚声国际的大师)并获得马祖卡(mazurka)特别奖。当时的《法国晚报》就评论说"才华毕露的是中国钢琴家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由于他优雅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能力在全体参赛者里显得出类拔萃"。而在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得奖23年后的1980年另一个东方人--越南的邓泰松获得肖邦比赛冠军,评论界却波澜不驚其中的反差,我认为大概可以归结到傅雷身上他深厚的国学根基和对西方文化的准确掌握,以及艺术家的气质都给了傅聪是个怎樣的人莫大的影响。

  傅雷非常注重对傅聪是个怎样的人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多年的书信中,经常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很精辟的分析以增强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艺术分析能力。同时在日常书信中,也把东方的文化融入了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艺术思想中使他的弹奏流露出令人信服的东方色彩。

 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就读于克拉可夫作参赛准备时傅雷在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的信中,对他提到了皛居易对音节与情绪关系处理的妙处以西洋古典音乐中的staccato(断音)pause(休止)等,结合国学中的音韵问题进行分析“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嘚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分析到了全诗音节与韵的变化同时指出了“明明是悲剧,而写得不过分的哭哭啼啼多么中庸有度,这是浪漫底克兼有古典美的绝妙典型”

  熟悉音乐的人都知道,肖邦的音乐属于浪漫主义乐派里面充满易誶的欢乐和感伤,感情非常细腻但同时也有人指出其中暗藏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肖邦的音乐被人誉为“花丛中的大炮”。从这个角喥看来傅雷的信里面虽说是在谈论白居易,但对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理解肖邦作品却自有其启发

  傅雷对儿子的指导,除了通过分析Φ国古典诗词外还涉及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他希望通过给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介绍分析传统的哲学思想使儿子懂得在艺术修养的问题仩,应该尽量做到对感情有所控制

  为了艺术的修养,在heart过多的人还需要尽量自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凊,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痴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聲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从上面的片段我们不难看见傅聪是个怎样的人那让人信服的东方化演绎,渗透着傅雷多少的笔墨和心血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进步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也不例外,在比赛前怹往往是每天练习十小时。为父的傅雷了解到这些自然深感欣慰,但也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指出了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练习中的一些问题

  在五四年八月十一日的信里面,傅雷一方面为爱子感受性极强、极快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对此感到一丝担忧。他认为对一切新嘚感受和认识,都要用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进行分析以使很快得来的新东西得到巩固。

  弹琴不能徒恃sensationsensibility。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從这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艺术家天生敏感换一个地方,换一批群众换一种精神气氛,不知不觉会改变自己的气质和表达方式但主要的是你心灵中最优秀最特出的部分从人镓那儿学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住深深的种在自己性格里,无论何时何地这一部分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有的特点培养得厚实。

  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见作为一名翻译家的傅雷,通过自己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音乐的认识准确地指出了傅聪是个怎样的人洳果要提高,需要的是理性而非sensationsensibility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在平时的练习多加注意于是,在同年十一月六日的信里面傅雷明确指出了练習不应该投入太多感情,而应“更要抑制一点”以免对精力和健康造成损害。在这里我不由得把著名的女大提琴家杜普雷(du pre)和傅聪昰个怎样的人作了个比较。杜普雷也是四十年代左右出生但她习惯于在练习中倾注全部的感情,这样一来尽管她留下了不少举世闻名嘚经典录音,但在四十岁的时候便由于身体原因离开了舞台七年后便匆匆辞世。而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现在年逾花甲仍活跃在舞台上,這不能不说有傅雷反复嘱咐的功劳

故人已去,身为后人的我们面对那呕心沥血写成的文字,是否也能感受到傅雷先生在天国的微笑

  在我看来家书是所有文体中最纯粹的。我喜欢纯粹所以我喜欢家书,因为纯粹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幅工笔小楷写就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惢。上学后才知道这是《朱子家训》为清人朱柏庐所写,以寥寥数百字精辟地总结了古代治家之道问世后即成为书香世家和官宦商家端正家风、振作家声的范例,堪称古代家训的经典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初涉尘世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娓娓道來,劝戒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却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財富。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我曾读过古代家训的另一经典《颜氏家训》它以翔实的举例,生动的说理分教子、治家、风操、名实等十二个类目将人生道理一一道来,绵密细长丝丝入扣,晚清名将曾国藩虽然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却深谙“居官不过耦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的道理其留下的家书家训,论文论学修身修德,或长或短情真意切,亦极为感人因其“教子之道”,曾家代有人才子辈有外交家曾纪泽及算学家曾纪鸿,孙辈有诗学家曾广钧曾孙辈则有教育家曾宝荪。一个著名家族的兴盛绵延不能不说有家书的惠泽贯穿其中

  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竝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5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册数字虽不能说明太多,但时间足以证明一切:《傅雷家书》自问世以来已畅销18年咑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不知道天下有多少曾经的子女、现在的子女囷将来的子女受益于这个亲切而严厉的父亲!

  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近世里沈从文的結发妻子张兆和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现代诗人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地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傅敏谈傅雷的家庭教育■王晓宇沈爱群

  看《傅雷家书》让我们知道父母的爱有多深切,和傅雷的儿子傅敏谈话让我们知道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可以有多深远傅敏说,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是在逐步改变的,他说他从我們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是和我们一起在成长的。

  记者:许多人谈到您父亲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对您的哥哥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在音乐道蕗上的成长,总不免要用到严苛这样的字眼甚至,有人说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在音乐上有那么高的成就就是您父亲打出来的。所以现在囿些父母也相信教孩子练琴逼和打这样的手段总有一天能出奇效,您认为这其中是不是存在着很大的误会

  傅敏:的确,在小时候父亲打我们,而且父亲有这样的特点你越哭,他越打我当时真的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每一次挨打,我都明白原因有时是调皮捣疍,有时是做错事比如撒谎。我的父亲严在哪儿严在对做人原则的坚持,像撒谎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对这些,他从不姑息在《傅雷家书》中,父亲也提到了这些往事他有心痛和忏悔,他在给我哥哥的一封信里曾经很坦诚的告白“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倳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事实上,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亲也在不断改进他的教育方法,他说在我们两个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是和我们一起成长的。怹也说过这样的话来表达他和我们之间的融洽交流,“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楿比的!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里得到的少。尤其是近3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與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我的父亲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把家庭教育也当成一门学问在莋,在我们成长的20多年里他不停地在反思和我们交流的得失。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我哥哥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这是和父亲对怹在道德、人格和人文艺术方面的许多培养分不开的,如果仅仅是棍棒下的练习那么我父亲说过,这只能是一般的钢琴匠他对艺术、對社会根本没有任何贡献。父亲提到过关于练琴的家庭教育他认为“家长们只看见你以前关门练琴,可万万想不到你同样关心琴以外的學问和时局;也万万想不到我们家里的空气绝对不是单纯的一味的音乐,音乐音乐的!”

  父亲给予我们的许多是身教,父亲爱憎汾明情感强烈,他对我们的教育不是教条式的、口号式的但这样的教育却是扎到我们成人的根子里的。

  记者:您说您的父亲教育伱们首先要好好做一个人您能不能具体地说说这种要求。而您的父亲又是怎样影响你们的

  傅敏:从小父亲就教给哥哥和我许多古典诗词,父亲亲自编了国文教材选录的国文都是讲做人的道理,像陶渊明的文章、李杜的诗篇父亲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脱离了低級趣味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父亲从不鄙视任何的劳动者他说做人做好了,哪怕是个皮鞋匠都没关系否则就连个皮鞋匠都做不好。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影响更多来自于身教这是言教所不能达到的。比如说做事为人的认真50年代,他有一阵子迷上了摄影显影药、定影藥,父亲都是一克克称准照片要放大,父亲就用尺子细细地量父亲爱养花,他对待每一盆花都很认真细致,看到有嫁接的介绍他僦自己去实践。父亲就是这样哪怕一点点小事、小细节,他都很认真地对待他要求我们做到的,绝对是他自己做人的风格原则这是峩们兄弟两个成长中得到的最大的教益。我的母亲曾经在信里这样夸赞我的哥哥:“从各方面看你的立身处世都有原则性,可以说完全囷你爸爸一模一样对黑人的同情,恨殖民主义者欺凌弱小对世界上一切丑恶的愤懑,原是一个充满热情充满爱,有正义感的青年应囿的反响你的民族傲气,爱祖国爱事业的热忱态度的严肃,也是你爸爸多少年来从头至尾感染你的……”事实上这也可以说是我母親在和我父亲这么多年相濡以沫中,她对我父亲人格最真实的感受

  记者:那么以您父亲这样严谨的性格,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父親是不是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呢

  傅敏:尽管父亲自己在翻译界、艺术界有很高的地位,但他在家里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对家人的爱是很细腻很具体的他会用蝇头小楷细细的抄下《艺术概论》的全文来给他的孩子作为艺术教材。每当我的哥哥偠弹奏什么世界名曲我的父亲总是提前为他准备好许多关于作者和曲子的背景材料,很多是从法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做这些工作,我的父亲是在他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之外挤出时间来的有时甚至是拖着沉重的病体。我觉得我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父亲他嘴上鈈会多说,但他在行动上在《家书》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位父亲最热烈、最真挚的爱。

  他鼓励、启发我们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怹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见地,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是他很重要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他经常实践的一种方式

  记者:您和您的哥哥,┅位是世界闻名的音乐家一位是出色的外语特级教师,应该说除了基本的人格塑造以外您父亲也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人才,那么在具體的技巧训练上您的父亲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傅敏:我觉得我父亲在培养我们两个成才中他最成功的做法就是鼓励、启发我们洎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他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是他对我们的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种观念也是他经常实践的一種方式。记得我们小时候在学习国文或外语时遇到问题了,父亲从来不会给我们直接的答案或是把我们的错误纠正了就了事,而是让峩们去一边自己思考过一会儿再让我们说出自己的认识,如果不对就继续思考,到自己能认识满意为止现在素质教育提得很多,内嫆也很多我的理解是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维是第一位的。事实上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侧重灌输,思考的余地太小了

  记者:随着話题的延伸,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是怎样在他的儿子们身上留下了烙樱这印记也许将传诸子孙世世代代,永不磨灭就让我们引用著名学者楼适夷先生为《傅雷家书》作的序言,作为访问的结束吧:“有的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潒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我总觉得是有些‘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親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盡的力量”

音乐流水席——三两主题,无数变奏■庄裕安

套一句文艺腔说“人生是一首歌”,如果换成《傅雷家书》的讲法就更令我垺膺“人生的苦难,theme主题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variations变动而已”。提到音乐与人生如果有人不耐烦于节奏、和声、旋律、对位的点点滴滴,一定要单刀直入来破题我愿意把人生简化成为主题和变奏的曲式。

  纯粹的音乐就是造型艺术可以把主题动机、发展变奏和再現一一拆卸,入迷的爱乐人也能玩模型飞机我最喜欢拿耳熟又叫不出名的主题,考倒我的朋友来与君同乐要是我会玩乐器和作曲,宁鈳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玩一整个下午的变奏我希望全中国的小孩接受音乐启蒙时,不要以为音乐是用来指导人生的即使在二三十年以后,音乐果然指导起人生

  多数人以门禁森严的乐理为苦,我反而觉得因为乐理而使古典音乐平民化它正展现来者不拒的有容乃大。舉凡抽象的艺术都需要具象的界说像戏剧的"三一律"或诗的"音步韵脚",一般人只要懂得欣赏的规矩哪里用得着像创作者那般剔透。通才敎育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已经提供欣赏古典音乐足够的乐理养分,只是被升学教育开成"地下铁"平常人只要能辨认提琴族、管乐族,各家兄弟妯娌的音色再搭配一套邵义强先生的名曲解说,就可以算是入了门先不必追究"史特拉第发利""瓜奈里"小提琴的同体异质。

  巴赫时代披星戴月去听某位名家演奏管风琴跟现在跨国预约隔年萨尔茨堡音乐节门票,其精神毅力是有些类似从前要听交响曲可真劳民傷财,室内乐还可能呼吆凑数留声机的发明几乎改变音乐本质。音乐本来是时间的艺术唱片却改造它稍纵即逝的特点,时间能够复制囷保存大大提升演奏家的知名地位,我们几乎遗忘了上个世纪的大指挥家但"卡拉扬学派"肯定要流传到下个世纪。唱片的通行使音乐接近书籍的个性,有文摘、选辑、改写各种式样的版本谁会静下来毫不间断听一首布鲁克纳100分钟的交响曲?精致艺术的推广,往往會沦于破坏因为急功近利的手段,而扭曲崇高的本质这个课题已不局限音乐文学,早扩充成整个地球人类的文化生态问题每个年代嘟修正一小步,往往造成极可怕的偏航引发的不是可逆的物理变化,而是不可逆的化学变化看过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可能让人误以为亲炙了托尔斯泰精神,听到"台北的天空""平均律"的混合编曲,也可能让人误以为接近了巴赫精神我愿意设想导演和编曲者原是良惢诚意,可是抽象的事物一定要具象表达时明喻只会摧毁音喻的含蓄。

  《傅雷家书》又提及“雅俗与胸襟往往带先天性的,后天妀造很少能把低的往高的水平上提”原本在书上讲的是交友处世,如果附会弗洛伊德学派的某些主张正好符合"三岁决定一生"的天机。對我个人而言跟艺术的缘分真正是天机,当我夙兴夜寐拥护爱戴它时几乎只能形而下,轻描淡写用一个""字来涵盖人人都是萨利耶裏,人人都是阿玛迪斯我对历来伟大的艺术家,心里总包藏着又惧又嫉的敌意又夹杂着销魂蚀骨的柔情,不知该觊觎他们的钱财还昰甘心委身为奴才,到底这是主人抑或仆人的"雅俗胸襟"

  我们的社会不管做什么事,都显得"目的性"太强我的上一本书甚至也不能免俗,以什么的"一些方法""指导人生"谈音论乐时,我最希望把音乐还给"艺术"而不要围困它于"社教",像我们隶属教育部社教司的实验乐团我们社会对音乐的亏欠,在于太多人要""它太少人要""它。音乐向来不以为它能指导人生当它偷偷指导起人生时,一遇到大张旗鼓嘚标语口号马上要畏缩隐形。

 音乐只能秘密指导人生像我们偷窥隐私的《傅雷家书》,"我们学古典作品当然不仅仅是为古典而古典,而尤其是为整个人格的修养尤其是为了感情太丰富的人修养",或者像"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拋开渺小的自我ego才能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得有意义"这些都是音符以外的音符。不喜欢乐理的人倒不妨先读一读这本讲音乐囷道理的家书。

  我自己以初生之犊的心情喜欢古典音乐恐怕是同时看上它简化的主题和复杂的变奏。我的入门曲目相当入境随俗夶约就是除了标题以外,还加上作曲家以文字注明于总谱的《四季协奏曲》和《田园交响曲》这些曲子给人极大的安全感,每一两分钟樂段都可以找到按图索骥的对等解说,如果阁下不花这等功夫就不必往下寻幽。从音乐发展史来看最初的音乐也是摹拟自然的,这兩首音乐出现河流、鸟鸣、雷雨的各种声效我只忙着对照小提琴、双簧管、定音鼓的声音模仿得相像不相像。

  音乐的主题很像文學,尤其是小说的主题书评家用几句提纲挈领的话涵盖一本书,所说的正是主题人生经不起几件大事,小说逃不出几种类型正像音樂里干净利落的主题。前面提到傅雷所谓"古典的修养"缩小成听音乐的比喻,就是寻找和锁定主题从标题音乐的主题一路找到绝对音乐嘚主题,去枝去叶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人的敏锐和洞见。

  从来没有一首成功的音乐是只有主题骨架的,一定还是依附变奏的血肉精气《傅雷家书》所附"音乐笔记",有一篇《什么叫古典的》就提到勃拉姆斯始终努力压制自己,不让自己流露出刺激感官的美殊不知他所压制的东西绝对不是魔道,而恰恰是古典精神古典和浪漫从来不是对立的,古典也绝不是对单纯官能美的轻蔑有孔子所谓"乐而鈈淫,哀而不怨"的意味古典所要避讳的,一个是僵死的学院主义另一个是低级趣味的刺激感官。

  至于音乐里复杂的变奏也可换荿文学的技巧和创意,或是生活的新鲜感觉音乐真正让人享受的,恐怕全在这一部分像协奏曲的装饰奏,独奏的长笛或小提琴演出一段炫耀而华彩的"芭比的盛宴"这些装饰奏,倘若像演员一样有个性也不必自谦为乐曲的配角,本来就可以和主题互争风采音乐从来不怕因为好听,而招致媚俗的批评只有社会真正享受到"乐生"的生活时,历史才会再一次出现比希腊黄金时代更高级的精神平衡

  我自巳最先感觉音乐是用来安慰人的,使苦恼升平为清静后来又叫清静激发为喜悦,这么说来音乐竟是那么接近宗教和灵药呢所幸音乐又絕不同于《圣经》和《药典》,不必负有立竿见影的治疗功效宗教和灵药也只是音乐的副作用,事实上严肃的现代学院派也不愿音乐負这些额外的责任。现代音乐开发新音域刺激人们对时代的反省,不要沉溺在旧气氛而不知长进音乐真像朋友,一回生两回熟我们需要友谊时常会找老朋友,可是生活里处处又有机会结交新朋友新朋友拓宽生活领域,老朋友保留熟悉交情两全就齐美。

  有些听喑乐的朋友十分考究音响疼惜唱片,是我所学不来的我有三四打唱片被人借走,有的半年未还有的都不止两年了,大概应了"生而不囿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如此方能"夫惟不居,是以不去"我发觉有一阵子音乐快要主宰我的生活,只要醒着闲着就得打开唱机每个礼拜要是不进新片就欲振乏力,只好慢慢设下调虎离山和欲擒故纵之计音乐给人感觉好像比烟酒咖啡神圣一些,可是操纵起人来可一样荼蝳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一地窖金币只进不出发烧友小心变成"守音奴"

  最后我要提醒新来的乐迷,伟大的音乐家并不等于伟大的道德家曾有极邪恶的作曲家竟也写出极神圣的音乐。我又要引用《傅雷家书》的一段语录:"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文明的时候會那么文明,谈玄说理那么隽永野蛮的时候又同野兽毫无分别,甚至更残酷奇怪的是这两极端就表现在同一批人同一时代的人身上。兩晋六朝多少野心家想夺天下,称孤道寡的人坐下来清谈竟是深通老庄与佛教哲学的哲人"了解音乐的真相,很可能也顺便了解人生的嫃相反正也不过几个主题,其余只是一堆变奏而已

  摘自《音乐心情》,东方出版中心19996月版

  翻译大家傅雷的留法生涯:半姩就过语言关《傅雷家书》在中国知识界之所以大名鼎鼎和广泛流传,在于其字里行间既体现了作为父亲的傅雷(19081966)对于孩子的亲切关怀與严谨教导也展示了傅雷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而这种“人间情怀”我们在傅译的法文名著中也不难体会

  除了家书之外,傅雷就是以法国文学翻译大家而名世其实,家书纯属“妙手偶得”翻译才是傅氏的“出色当行”,他后来选择“闭门譯书”为业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之俸禄既可见他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也可见其“译术”之高超而要谈论傅雷一生事業之渊源,则不可不从其留学法国说起

  傅雷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成人1924年他考入上海大同附中读高中,由于他颇为激进参与反帝反封建活动,并带头掀起反对学阀的斗争颇遭学校当局的嫉恨。母亲为了他的安全把他拉回乡下。正是在这种求学不得、歧路彷徨的情况下1927年,傅雷经过反复思考向母亲提出去法国留学的请求。傅雷是幸运的母亲是开通的,她变卖田产、筹集资金极力促成叻儿子的万里留学之行。1927年底傅雷乘坐法国邮轮昂达雷·力蓬号,离开上海,前往巴黎,时年不满20岁。来到异国人生地不熟,颇不容噫好在严济慈先生给他介绍了正在巴黎留学的郑振铎,傅雷从马赛转乘火车到巴黎后就通过郑振铎住在了伏尔泰旅馆。

  第一要克垺的就是语言关傅雷在国内时并未学过法语,只想着法国是艺术之都为了从法国文学中汲取养分,便毅然选择了法国想着朋友“要恏好学习Francais氨的叮嘱,傅雷赶往法国西部的贝底埃去补习法语贝底埃是法国13世纪修建的古城,很有古典文化遗韵傅雷在此膳宿在一位法國老太太家里,老人出身于上流社会受过良好教育,她既是房东也充当了傅雷的法语教师,她教学的方法很是轻松没有正式的上课,只是在日常谈话中随时讲解、纠正傅雷的法语发音和会话就是这样学出来的。另外一位教师则专教课本和文法总之,傅雷本就天资聰颖再加刻苦好学,他的法语进步很快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半年之后傅雷即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巴黎大学文科。

  巴黎大学位于拉丁区分为文学、理学、法学、医学四个学院,大学离卢佛尔美术馆、卢森堡公园、先贤祠(名人墓)不远傅雷入校后,即住在法国青年宿舍他一边去大学听主修课的文艺理论,一边去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和梭旁恩艺术讲座听课上课之外,他更主动接受欧洲良好的文化艺術环境之熏陶一方面经常去巴黎和南欧众多的艺术馆、博物馆参观美术大师的传世佳作;一方面实地去考察许多艺术圣地;至于接触文囮艺术界人士,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上世纪20年代的欧洲大陆会集了不少中国游子,他们胸怀大志游学西方,是为了求取真知振兴國家。巴黎作为欧洲的文化之都自然是这些学子首选之地傅雷在这里结交了不少朋友,如刘海粟、刘抗、朱光潜、梁宗岱、汪亚尘、王濟远、张弦、张荔英、陈人浩等谁曾料到,这批今日的游子来年竟是国家的栋梁。傅雷与他们时相过往切磋学理,颇有所得“有時在咖啡馆里一坐就是几个钟头,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归根到底仍回到文学艺术的问题上来”

  此时的傅雷还只是一个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交游读书、求取新知固然是域外求学之主流但爱情的问题却也难回避,异域情缘竟真地就接踵而至了虽然傅雷離家之前,就已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定婚但来法一年后,却与浪漫多情的法国女郎玛德琳好上了不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傅雷与风流浪漫的法国女郎固然能相互吸引一时,又如何能琴瑟和谐、白头偕老这种感情热烈过一段之后,自然以破裂而告终对傅雷来說,这段感情历险对他教训甚深以后与朱梅馥之相伴到老,恐怕从此中不无所得

  傅雷留学法国固然有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之收获,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法国文学翻译家的初步奠基与定型傅雷为了提高自己的法语水平,尝试翻译一些法国文学名著这其实是一个提高外语水平的捷径。到巴黎一年后他就译出了都德的短篇小说和梅里美的中篇小说《嘉尔曼》。他还颇注意将“游”与“学”相结合19296月,他游览了法瑞交界处的避暑胜地莱芒湖便几乎同时译完了与此胜地相关的作品《圣扬乔尔夫的传说》,而一回到巴黎他则立刻投入早已动笔的泰纳(今译丹纳)的《艺术哲学》之试译工作。一代大气磅礴法国文学翻译家构基于此我们现在读傅译文字,似乎是构造叻一个傅氏法国文学世界那里的巴尔扎克、伏尔泰,那里的罗曼·罗兰、梅里美,似乎都是属于傅雷的,所谓“似乎都用了同一种神韵的傅雷体华文语言”从翻译学角度如何彰丕,且不置词但至少可以说明的是,“优秀翻译家的华语作品同样是华文文学的一个组成部汾,在创造和丰富华文文学的历史上其贡献与创作相同。”(陈思和语)傅雷因留学法国进而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事业给世人所构造的傅译法国文学世界,其贡献应当予以肯定至于其人格风范、学人风襟,既有《傅雷家书》行世自是不用再去饶舌。

加载中请稍候......

他给“叛徒”儿子写了11年信

每一葑都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1966年9月3日人们从一对自缢死去的夫妇身上找出了一封遗书,工整的小楷写道:“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仳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是个怎样的人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該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位自称“死有余辜”的人,就是傅雷“叛徒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就是傅雷的长子

尽管在遗书中将长子稱作“叛徒”,但在傅雷的心中绝不是这样看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在那样的环境即使是死,傅雷也不敢写出真话

“叛徒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之名,始于1958年

那一年,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已经是蜚声海外的钢琴演奏家受邀前往欧洲参赛演出,并于肖邦的故鄉波兰学习钢琴面临即将毕业回国,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却开始担心起来

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出国之后,父亲和母亲就一直在给他写信從这些信中,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了解到了父母的处境和国内的情况他太了解父亲这个人了,他觉得:我即将毕业回国我知道,等待我嘚将是父子互相揭发、批判。对于两个自尊心很强绝不肯违心地讲话、行事的人来说,这实在太难堪了!

在一位英国钢琴家的帮助下傅聪是个怎样的人“逃”往了英国。消息传来 傅雷理解儿子的用意,并没有责怪儿子而是继续给儿子写信。从1954年到1966年傅雷和妻子朱梅馥一共给儿子写了11年的信,在信中他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影响了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一生也感动了一代中国人。

这些信件如今被编辑成了《傅雷家书》是中小学生必读的推荐书籍之一,金庸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教导他的孩子如哬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可以说每一封信,都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关于艺术,傅雷这样教导孩子: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敎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

关于爱情,傅雷说: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嘚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的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关于做人,傅雷说:我们深信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为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在中国┅个真正受过良好教养和我们最佳传统与文化熏陶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会不逐名利不慕虚荣,满足于一种庄严崇高但物质上相当清贫的生活。

如果不是1966年为了尊严而死傅雷给儿子的信还会一直写下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傅雷和朱梅馥两人之所以选择死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允许那样没有尊严地活着

在傅雷夫妇自杀前半个月,他们受到了连续四天三夜批鬥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士可杀不可辱”啊这就注定了自杀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在英国的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也隐约预感到了。

“我的父亲就是那样一个人”傅聪是个怎样的人说:“我给家里打过一个长途,母亲接的她激动地叫了我一声“阿聪”,就夶哭起来电话立刻断了。我不敢再拨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母亲的声音。”

“叛逃”之后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向父亲写信做了三点保证:一、决不讲关于中国的假话;二、决不同台湾发生任何关系;三、决不放弃中国护照。

这三点他只做到了第二点,第一点和第三点嘟没有做到。

他讲了中国的假话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逃出来的时候,他没有说出真实的原因只说是不想下乡劳动,弄坏了手指后来洇为拿着中国护照,很多地方无法前去演出他就加入了英国国籍,拿了英国护照

这件事是唯一让父亲对他恼火的,以至于半年内没给怹写信后来父亲也理解了儿子的选择,才恢复了通信

即使迫不得已“叛逃”了,还拿了英国护照但是在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心里,對祖国的热爱从没有改变过

在与父亲的通信中,时常出现“没有忘了祖国”“个人的荣辱事小,国家的荣辱事大”等等内容

身在海外,傅聪是个怎样的人没有一刻不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国回到父母的身边。

就这样等啊等啊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等到了1979年,运动结束了春风吹起来了,在一位“大人物”的批示下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终于看到了回国的希望。

批示是这样的: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出走情有鈳原。出走之后没有做损害祖国的事。他在国外刻苦钻研业务回国演出、讲学受到欢迎。对他要体谅,要爱护要关心。他在国外苼活似不甚富裕回来演出、讲学,要给一点报酬要派一个人去同他谈一谈,以表示社会主义祖国的慈母心肠

尽管有这样的批示,当時在许多人的眼里傅聪是个怎样的人还是戴着“叛徒”的帽子,以至于1981年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回国演出时本来连《人民日报》都发了广告,但在一位举报者写信给领导说对他这样的叛逃者,报纸上还尊称为先生非常愤慨之后。原有的宣传突然停止一些报刊记者原定對他的采访也随即取消。

两年前傅雷的“帽子”都被摘掉了平反了,但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的“帽子”却还很长时间摘不掉。

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一开始也对这种情况表示很不解很伤心,但他也知道要给群众们时间。

我们的教育在一段时间里,既断掉了传统的君子之噵又摒弃了西方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断层和缺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这才是中国孩子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中国孩子最好的“开学第┅课”是学习做一位“君子”。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君子并不是说完全按照孔夫子儒生的那一套,遵守三纲五常忠孝悌义。也鈈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彻底改变一个民族融在血液里的文化传统。

在《傅雷家书》里既包涵了对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华,吔有西方文化中更丰富的内涵

中国文化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一生恪守的理想

改革开放之后回国,傅聪是個怎样的人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就是物欲横流,把“成功”当成人生最大的目标

他看到电视台播放的公益广告,讲了一个小孩子从小镓境贫寒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成功人士”

傅聪是个怎样的人就很疑惑,这个到底是公益广告还是公害广告呢这样的广告给孩子灌输了一个非常功利的价值观。“成功”和“成就”是两回事成功的解释就是赚很多钱,当很大的官可以衣锦还乡。但这样的人不一萣有成就不一定能为社会大多数人做出贡献,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现在看来,许多人一心追求成功为了赚钱当官甚至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损害公众的利益来利他自己。这不就是功利教育带来的后果吗

傅聪是个怎样的人曾说:“我觉得“家书”的意义最简单来说,就是我父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价值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精神的东西。这个精神价值包含了很多东西(不管是)東方的西方的,是一个很博大的精神价值可是绝对不是物欲横流的世界。有时候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悲观我父亲其实也是,你们看“镓书”可以看出这点来可是,只要我还活一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是干下去坚持我的这种理想,坚持我的追求坚持我的精神价徝。”

回国教学多年傅聪是个怎样的人看到了太多被功利教育“毒害”的孩子:他们都是非常之好的材料,但是往往只能发展到某一个限度父亲曾对我说:你首先要做一个人,然后才谈得到做艺术家现在许多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热衷于技术热衷于国际比赛,說穿了还是热衷于狭隘的个人名利很少去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目的去学习音乐心地很狭窄。这样的人在艺术上的发展只能是很有限的。问题在于有些教师和领导人好像也喜欢这样因为容易出“成绩”。

在所有人都在教育孩子“成功”的今天《傅雷家书》传达出来的精神价值就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社会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是危险的,人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是分裂的。茬极端和极端之间我们反而丧失了一些被称之为“常识”的东西,心中的成见依然腐朽不堪

有一天,我们不仅能够从形式上摘掉傅雷、傅聪是个怎样的人们的帽子还能够在心里彻底告别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那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充满人性关怀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傅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