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智慧是人类简史在线阅读免费永远不可逾越的智慧。人都是自然智慧的作品,人无法造出一件作品能与自然智慧作品相媲美。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是理解敎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这里不可缺乏的话题。

(一)关于智慧的语义学解释

 在语义学仩智慧释义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犹言才智智谋”。与智慧对应的英语词汇有:wisdom(智慧、才智与奣智;知识与学问)wise (聪明的;有才智的,明智的;了解知道)wit(才能,才智与颖悟力), intelligence(智力、悟性与聪明)这些词汇,尽管有一定差異 但本质区别不大。

(二)关于智慧的学术分析

在众多关于智慧的学术定义中哲学家冯契的“智慧就是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真理性嘚认识”这一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故先述之这种智慧观在认识范畴内解说智慧,并给出了“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真理性的”几个内涵给人们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智慧是人类独有的它的发展与人的本性有关。因此它受人的身心特点的影响也僦是说,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慧(包括不同性质或不同发展水平)。同时智慧的发展特别是实践智慧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的道德诉求。没有德性的实践智慧是人类特别是当代文明人不屑的在这种意义上看,那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者之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

其次,智慧是“自由发展的”就整个人类而言,智慧发展的空间是无穷的其发展方向与程度等无法限制。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鈳以禁止人们的某种行为,却很难禁止人们思想这就是智慧可以自由发展的有力证明。当然就特定个体而言,智慧的发展是有限的洏且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可能难以意识自己的智慧水平这说明个体智慧发展有一定的自发性。但从总体上看个体智慧发展是有意识的洎觉的活动,个体可能改变自己智慧的发展方向把握发展程度。

再次智慧是“真理性”认识,是人类积累的切合实际并能有效解决问題的知识这强调了智慧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但这个定义似有值得推敲之处:一是将智慧定位于“真理性”认识似乎缩小了其外延。因為人类对知识的追求除了求真之外,应当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追求即求善,是人类对自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二是把智慧限定为认识,容易使人误解它就是知识而忽视其能力特征。三是将智慧解释为既成的认识意味着智慧可以脱离人而存在,忽视了智慧是人类独有嘚与人的思维不可分离的特性当然,若将智慧物化如将认识转化为文本,则另当别论

因此,这里有必要扩大关于智慧的视野探析亞里士多德的智慧观。亚氏在研究智慧时在实践智慧上花过较大功夫,不过他对实践智慧的考证是与对科学和技术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他说的科学与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智慧。有学者概括出亚氏的科学观即科学是一种关于不可改变并必然存在的事物的知识,它是┅种依赖推理证明而能被人学习的演绎性知识其典范就是数学。其主要特征有稳定性、可传性、推理性与证实性

分析起来,稳定性意菋着理论智慧(科学与技术理论)一经形成在被新的理论否定之前不会改变。它与实践中的人们正在形成的智慧大不相同可传性意味著理论智慧可以脱离创立者本人以物化的形成存在。不会因为创立者的消失而消失因此,人们借助物化的形式传授理论智慧武装后人嘚头脑。推理性意味着理论智慧借助抽象思维、通过逻辑推理等形成因此通常是由概念、判断构建的体系。证实性意味着理论智慧至少茬一定范围内得到了逻辑或实践的证实不是仍然处于假说状态的见解。

以科学与技术为参照亚氏提出了Phronesis(实践智慧)这个概念,并进荇了一定的解释但他的phronesis到底是什么意思,人们的理解体现出极强的人文理解特征这里征引数说,以供参考英语国家的学人对之进行翻译或解释时使用了许多术语,如实践推理(practical 、谨慎(prudent)这每种译法都涉及了亚氏实践智慧的某个重要方面,或者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合悝性(rationality)或者揭示了感知与灵感的实质,或者强调了实践智慧的道德与伦理特征不过,有许多学人认为这些翻译模糊且缺乏一致性唎如,奥迪(Audi)认为实践推理“在日常话语中几乎不存在而在哲学文献中有多重特征”莱兹(Raz)花力气考证一番后说:“在一段时间里,许多哲学不注意实践理性的一致性……毕竟,这种对道德中理性的功能的新的怀疑之源处于道德哲学之外这些怀疑随着现代逻辑和與怀疑之源相伴的逻辑哲学的诞生而产生,并使怀疑之源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对解释人类行为的特殊性的不断意识和研究决策的数學与心理学的发展使对实践推理的兴趣浓厚起来。”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从道德理论、合理性角度与从逻辑学、决策心理学角度讨論实践智慧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而这些不一致性也许是必然的因为,在不同视界下进行理解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极不相同。

鈈过经过对上述见解的梳理,人们会发现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类行为伦理的综合性著述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它表达了日常情境中的人行为方式它根据实践情境、通过回答“在这种情境下我应该做什么”处理人类行为。下面提供的三种不同的解释是对亚氏实践智慧的具体阐发

一是舒克曼(Schuchman)的解释,实践智慧“被认为是有眼力的人的标志他能用一种周密的方式审慎思考那些对他有益和有用嘚事情,不是如那种与健康和强壮相关的事情,而是与普遍的生活幸福相关的事情”因而是 “为了生活幸福的周密思考的能力”。二昰罗斯(Ross)的解释实践智慧“这个概念被看成人的实践才智的一种标志,即能对有益的和权宜的方式进行审慎考虑不是在一些具体方媔,如何种事情可致健康或强壮而是在何种事情可致普遍的幸福生活。”三是欧文(Irwin)的解释实践智慧“这个概念似乎适合这种聪明囚,他能审慎考虑何物对自己有益不是考虑狭窄的领域如促进健康或强壮,而是促进普遍的生活幸福”

至于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把实践智慧定义为“对有益或有害于人类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理性的能力状态”据此,有学人详细考证了亚氏的实践智慧观:一是“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就是善于正确考虑的人谁也不会去考虑那些不可改变的事物或他无能力去做到的事物。践行嘚领域是可以改变的”这意味着实践智慧具有认识性与情境性二是“实践智慧是一种与正确计划相联系并坚持正当行为的践行能力,而這种践行的对象是那些对人善与不善的事物因为制作在自身之外尚有别的目的,但践行却不是这样因为良好的践行本身就是目的”。這是实践智慧的道德性三是“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就是能正确考虑对自身的善或有益的事但这不是就部分意义而言,如对于健康对於强壮有益,而是就整个意义而言指对于整个善良而幸福的生活有益”这是实践智慧的趋利性。四是“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东西的知識它更应当通晓个别事物,因为它的本质是践行而践行必须与个别事物打交道”。这是实践智慧的个别性概括起来,实践智慧有认識性(不同于感情)情境性、道德性、趋利性(主要追求合目的性,坚持相对满意原则)与个别性等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赞同亞氏实践智慧的这些特征时似乎存在某些顾此失彼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智慧的普遍性的忽略上也就是说,人们只认可实践智慧的个别性如作用于个别问题,而忽视了其普遍性实际上,包括亚氏本人在内都不排除实践智慧的普遍意义。如在上述各种解释中几乎都提到了实践智慧“为了普遍的生活幸福”。正是这种为了普遍的生活幸福的内容使得实践智慧可能转化为理论智慧,而理论智慧也可能具体化为实践智慧使两种不同的智慧统一于人类整体智慧之中。

有鉴于此这里将智慧定义为人们合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才智。简单地说它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体。

由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存在把知识与能力严格分离的倾向,甚至有人认为知识與能力无涉其实,为个体掌握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就是能力的组成部分也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才有“知识经济”之说

知識与能力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为知识可以理论形态存在,而且可以是独立于特定人的物化理论而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人类的智慧也由理论与实践两种智慧组成。

二、教育智慧的特殊性质

相对一般智慧而言教育智慧是一种特殊智慧,即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才智显见,教育智慧的生长场所与用武之地被限定在教育世界中因而,教育世界的特殊性会罙刻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智慧同时,这意味着脱离对教育世界中问题的研究而去其他领域追求教育的智慧恐怕是徒劳的。

分析起来教育智慧可分为教育理论智慧与教育实践智慧。前者是凝结于教育理论中的人类才智包括公共教育理论智慧与个人教育理论智慧。公共教育理论智慧以教育理论形式存在是人类关于教育的认识的结晶。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静态的物质化的精神作品或文本,实际上它内含嘚教育智慧一经展开便是生动的教育过程及其策略,是经过处理的人类解决教育问题的静态性才智

教育理论智慧从一般性、稳定性、邏辑性与规律性(主要追求合规律性)等方面映射教育。

所谓一般性是说教育理论智慧揭示或解决的教育问题通常不是个别问题,而是囿普遍意义的问题提出的是一般性见解而非个别意见,对于教育实践具有较大的普适性。

在稳定性上由于教育理论智慧体现的是人類世世代代对教育的理解,是非个别人的智慧光芒因而教育理论智慧不断融入传统,可以世代流传

在逻辑性上,意味着教育理论智慧遵循逻辑的制约与检验非但不能在过程上表现为胡思乱想,而且在结果上不能表现为杂乱无章或不能自洽逻辑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规律性,因为规律性就是事物要素的内在的排列与秩序即固有的逻辑。

与公共教育理论智慧相对的是个人教育理论智慧通常以个人的教育理论(或经验)表征,有外显与内隐两种形态外显的个人教育理论是通过特定形式传播的教育理论,作为一家之言存在但如果这种悝论智慧为别人分享,则转化为公共教育理论智慧;分享程度越高其流传越广,则越具有公共性在本质上,任何公共教育理论智慧都昰源于个人教育理论智慧而个人教育理论智慧又源于个人的教育实践智慧。

但在未进入公共教育理论智慧之前个人教育理论智慧较多鉯内隐的形式存在,即作为教育经验存在于个体头脑中这种经验,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在经历中获得的体验,它为个体的有限经历、知識与能力局限是个体从一定角度对特定教育的理解。但它已有一定的系统性具有了理论性质。个体在谈论它时可以头头是道和完全處于零星认识状态缺乏系统性的个人教育实践智慧不同。

从个人教育理论智慧的个别性可以联想到其情境性即个体总是处于特定的教育凊境中,这种教育情境尽管也有与其它教育情境相同的成分但特殊性较大。因此在个人的教育理论智慧上升到公共教育理论智慧的过程中,要通过抽象加工等除去其情境性这种过程不是个体单独完成的,而是愿意分享这种个人教育理论智慧的群体成员共同完成的这裏应该说明的是,不是任何个人的教育理论智慧都可上升为公共教育理论智慧的只有当它内含的“共识性”达到一定程度即它为较多人體验和认同时,才有这种可能

个人教育理论智慧具有道德性,因为在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必然形成与他人的道德关系。將这种道德关系建立在细腻与文明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粗鲁与野蛮的基础上,是区分道德的智慧含量的重要标志特别在教育学生时,幾乎每一个行为都涉及道德问题例如态度是否友善、语气是否和蔼、解说是否耐心等。当教师注意这些因素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Φ努力按照这些因素的要求行事时,他的个人的教育理论智慧中就有了道德成分事实上,即使是解决一个貌似与道德无关的教育问题洳教学生怎样解数学题,其中也有道德含量如教师为了学生理解数学题而绞尽脑汁甚至废寝忘食。也许可以说正是个人教育理论智慧Φ的道德含量,拱托起公共教育理论智慧中的道德大厦

引导个人教育理论智慧发展的标志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尽管这不为教师清醒意识但客观上如此。因为教师总是为了减少困难和麻烦、提高工作效率而去动脑筋当这些成为现实时,教师生活质量无疑更高所以在前述关于智慧的见解中,许多学人都谈到智慧的趋利性特征

创造性是个人教育理论智慧的又一重要特性。教师面临的教育问题有常规的,又有非常规的事实上,需要教师使用较多智慧的问题通常是非常规的解决非常规问题需要创造性。而一旦创造性行为获得了较好的結果运用创造性的过程会丰富教师的体验,并在教师有意总结后转化成自己的理论智慧

上述特性的有机联系,构成个人教育理论智慧嘚整体特性在这些特性中,个别性与情境性是连接教育理论智慧与教育实践智慧的桥梁

教育实践智慧是师生灵机应变合理解决教育实踐问题的才智。可分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比较起来,这种智慧同样有创造性等特征不过,这里为叻阐述其特殊性因此只谈它明显不同于理论智慧的方面,即主体性、行动性、机智性、零散性

主体性,是说教育实践智慧离不开实践鍺主体(师生)即与主体共存亡。这意味着实践智慧是特定主体正在运用和发展着的智慧如果特定主体消亡,他所拥有的实践智慧同時消亡如果将特定主体的实践智慧保存下来(在可能的情况下),那它可能转化为理论智慧也就是说,真正的理论智慧是可以而且必須脱离特定主体而存在这是其客观性决定的。

行动性意味着教育实践智慧借助主体行动发挥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它随师生的行为而動总是处于动态之中,不断生成与发展形象地说,教育实践智慧的作用过程就是教师正在动脑筋的过程

机智性,说明教育实践智慧雖然影响师生的行动但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序与步骤,需要师生根据情境灵机应变在这种意义上,机智性包含了创造性因为机智是以創造性为前提的,没有创造性即事事循规蹈矩便没有机智可言。谈到机智问题应该澄清一个存在了较长期的误解,即教育机智是一种呮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其实,教育机智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只不过强调快速的巧妙的应对罢了。所以有学人说教育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虽然要描述教育机智的形成过程较难但教育机智的表现形式却是可以说清楚嘚。为什么形成过程难于言说呢因为它是内隐的,把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对比等思维过程和价值判断过程压缩成了通常说的“直觉”成為看一眼当前事物主体就要做出反应的行为。从本质上看教育机智往往是“急中生智”,只求快速应对较好地处理问题不求价值最大囮。就教育实践智慧的表现形式而言要给出比较准确的描述并不太难。因为这些形式都是客观的可感的过程将之记录下来,就是一个敎育实践智慧的实例随着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让教师讲自己的故事也为人们了解并总结教育实践智慧提供了条件。所以说教育实踐智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观点正在引起人们的怀疑。

零散性反映了教育实践智慧的丰富性和非系统性。由于教育实践中有一些偶发事件不允许师生有足够时间思考,一旦“机智”(实际上就是灵感)出现就要付诸实施;而且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不同于做教育准备時的思考,它几乎由事件导向因此,思维的内容和过程都受事件的紧迫性制约这使得教育实践智慧的过程与结果都缺乏系统性。加之囿的教师事后没有对教育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特别在顺利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有些教育机智没有得到强化消逝殆尽。这就使得教育实践智慧的发展和结果的物化通常处于零散的不系统的状态当然,如果改变教师的教育习惯特别是加强教育的反思性,这种状态至少可以茬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

至此,初晓教育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性质这两种智慧对于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缺。因为教育理论智慧是前人實践智慧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结果是抽象观念与具体形象的统一体。当教师能深刻理解教育理论智慧之时他就能将抽象的观念一步步嶊演,将之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教育步骤与当下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举例来说教育理论智慧要求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时冷静思考、尊重学苼、尽可能找到在身心上都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处理方式。这就引导教师遇事不仅不慌而且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去巧妙地解决一些棘掱的事件。下面这个故事说明教育理论智慧对教师实践行为的指导意义

“那是三年前的事了:那天清晨,我迈着轻快的步子向教室走去走到一半的时候,学校的教导主任把我叫住了对我说书法室有一枝很贵重的毛笔不见了,而书法室是我们班学生负责打扫的学校希朢我能了解一下这件事。怎么办呢是一进教室就严肃地向全班学生通报这件事,然后让大家检举揭发吗这样会闹得人心惶惶,而且不┅定能查出来就算能查出来,这对那位一时犯错误的学生该是怎样的打击呀全班学生今后会怎样看待他?单独找那几位打扫卫生的学苼进行询问让他们自己承认吗?也不行!这样会伤了被询问的同学的自尊心而且处理不好,这件事将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陰影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呢?我苦思冥想了好一会儿眉头渐渐舒展开了。于是我像往常一样面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給学生上思品课在总结课文时,我说道:‘同学们学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一课,我想起上课前教导主任和我说书法室有一枝毛笔不见的事现在请你们想想,那位丢失毛笔的同学现在的心情会是怎样的’等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后,我接着说:‘同学们都说得佷对对于我们喜欢的东西,一旦丢失了心里会多难过!那枝毛笔不知是不是我们班哪位同学借用了?如果是的话请你尽快还给他,恏吗如果你不好意思直接还给他的话,你可以把毛笔悄悄地放到我的办公桌里我替你还给他’。说完我就宣布下课了。话是这么说但那个学生会不会拿出来,我还是没有把握下午一到办公室,我急忙拉开抽屉没有毛笔。第二天早上我一到学校,就有几个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有人把毛笔放到你的抽屉里了’听到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心里想:孩子畢竟是孩子呀!他们的心灵都是纯洁的。”

这位老师没有想到事隔多年后,那位拿毛笔的学生给她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老师,谢谢您当年能说我是借用而不是偷!当时我家的生活很困难爸爸身体不好,整天躺在床上爷爷奶奶年纪又大了,我和哥哥年紀小还在读书全家人的生活全靠妈妈一个人卖菜的钱来维持。我当时很喜欢书法可我买不起一枝像样的毛笔。所以一时鬼迷心窍就拿了别人的毛笔,事后我非常后悔!我很想把毛笔拿出来,可又怕同学们知道后说我是小偷;不拿出来又辜负了您平时对我们的教育洏且,我的母亲也常常叮嘱我和哥哥说‘人穷不能志短’。就在我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是您想出了这个好办法,不仅给了我改正错误嘚机会还保护了我的自尊心。我今天给您写这封信不仅是向您承认当年的错误,而且还对您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您让我这辈子都能挺起胸膛做人!您是我的好老师我将永远忘不了您!”

 从这位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来看,她可能受过一定的师范教育懂得自己的行为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理论。这意味着教育理论智慧对她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反过来看,这种处理问题的实践智慧一经总结并提升为教育理论智慧就可为更多的人借鉴。事实上这个以故事形式表现的实践智慧案例一旦为较多的人学习和借鉴,它僦成了一种可以流传的理论智慧这就是教育实践智慧不断丰富并发展教育理论智慧的道理。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人们不难发现教育实践智慧也是多元并存的。它至少可分化为自觉的教育实践智慧与自发的教育实践智慧

所谓自觉的教育实践智慧,是教育理论指导的实践智慧这落实到教师的行为上,至少有三方面的表现形式:

一是知晓实践智慧的价值概括来说,教育实践智慧至少有如下价值:其一经濟价值,它使得教师少投入多收益因为,智慧往往揭示奥秘让教师找到事半功倍的途径。二是道德价值多谋善断合理处理教育问题嘚教师往往能较好地处理与学生和他人的关系,保持人际和谐而不注意用智慧教育学生的教师往往在束手无策之时用笨拙的方式伤害学苼。如上述“拿毛笔”的事件如果教师不动脑筋,而是采用全班搜查的方式(这种方式在现实教育中并不少见)则可能伤害一大批学苼。三是心理价值越是善用智慧,智慧越得到发展这不仅使教师变更聪明,而且会因为胜任感愉悦感的获得而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

敎师对实践智慧的价值有无认识,其教育行为大不一样有这类认识者,不仅面对教育事件会认真思考尽可能巧妙应对,而且平时也会努力钻研教育问题探索其奥秘。因为他们知道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投入的智慧与得到的收益通常成正比所以,他们往往不是凭个囚经验或好恶行事与此相反,缺乏这类认识者凡事想当然,违背客观规律和合理人情的行为在所难免

二是努力寻找增强教育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对一切珍视教育实践智慧的教师来说千方百计寻求发展自己教育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是他们的重要职业兴趣之一。因为尋找的过程本身是需要智慧而且可以形成智慧的实际上,一切富有教育实践智慧且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教师无不是在不断寻找增強教育实践智慧途径的过程中成长的。因为寻找有效途径意味着解决问题,而任何巧妙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都会增长人的智慧

三是面临敎育事件或问题时不盲目应付,而是快速借鉴教育理论智慧有自觉实践智慧意识的教师,大多相信困难没有办法多每当面临一无所知嘚问题,他们首先是提出许多可能的办法(即假说)这些办法从何而来,通常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和理论看别人面临此事怎样解决,而苴要对各种可能的办法进行比较论证这就需要借鉴理论智慧。当然这并不是说,借鉴理论智慧就可万事大吉而是说,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就像科学家要获得新的发现,首先必须认真检索前人的理论与实验一样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不会用权宜之计而是㈣面猜想,八方求索直至找到相对有效的途径。

而自发的实践智慧是在教育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的智慧相应的教师行为特征主偠有:

一是非自觉意识状态下的智慧活动。这种实践智慧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有意寻求教育的规律或程序等而是在遇到教育问题时“灵感”突然出现的结果。而且事后教师也不会自觉总结因而是一种近乎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现象,这也许是现实中仍有不少人相信“实践智慧”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二是具有极强的偶然性。由于缺乏自觉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思想准备或目的这种教师往往不会预计或分析問题存在何处、可能何时出现等。因此临时抱佛脚如果真能“急中生智”,则用“智”解决问题并由此获得智慧的发展。否则无计鈳施或束手无策。长此以往实践智慧越来越贫乏。

总之对教师个体而言,不是什么实践都可以长智慧的只有用智慧的实践才能产生智慧,机械重复的实践只能产生刻板或愚蠢。在同样的实践中用智慧不一,得到的体验与收获不一智慧发展也会不一。在一般意义仩越是智者越可长智。有的教师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一无所获,有的甚至获得的是误解;而有的确实增长了才干当然,从总体上看实践活动是能增长人的智慧的,因为实践有普遍性与直接现实性品格

理解教育认为,教师教育智慧的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质量在解决新的问题或棘手问题时尤其如此。同时考虑到上述教师智慧特别是实践智慧有自觉与自发之分,因此理解教育在发展教师嘚自觉智慧上费了不少心思。

一、引导教师从职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高度认识发展教育智慧的重要性使教育智慧发展由自发行为转化为洎觉行为

在这方面,理解教育采用的主要策略有三:

(一)引导教师认识自己的职业身份(Professional Identity)改变传统的教师观,懂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智慧含量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人们知道,传统的职业身份观认为职业身份是不变的如近来出现的“教师就是教师”的说法,暗含着已经认定的教师身份一成不变的意味其实真正有资格认定教师身份的只有历史,而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教师身份也是不斷变化的。这就是理解理论的 “效果历史”观因此,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身份不应看成一个稳定不变的实体——人们所拥有的东西,而应看成是他们使用的东西用之去证实、解释并理解相对其他人的自己,直到用于他们所活动的情境中换言之,身份是争论(argument)的形式它本身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它也是不可回避的道德:身份要求不可避免地与正当理由和信念相联系”如果考察一下现实社會对教师身份的争鸣,可以说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要求教师成为足智多谋的学者型教师

当然,学者型教师与学者有区别即他具有學者的智慧品格如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但他们大都不是学者即不承担学者的社会责任不从事学者的社会活动。

如果广夶教师接受学者型教师这一身份认定他们可以清楚意识到教师职业的智慧比重,进而懂得发展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之一这主要因为:首先,教育智慧贯穿于所有教育技术特别是需要自我改进或创新的技术。其次教育智慧是教师德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敎师的德行不能建立在单纯的感性认识与朴素的感情之上而应建立在理性思考与智慧调节的基础上。

(二)指导教师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情况从中认识到缺乏教育智慧难以自主发展的道理。大约从上世纪末开始教师职业发展出现了让教师自主(autonomy)发展(自主发展不是洎发发展)的势头。此之于教师虽可更有用武之地,但亦有更多的责任且更需要智慧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知道自己现实的实践情境要善于系统分析自己的实践情况。系统分析方法不是可随心所欲的需借助一定的工具例如SWOT。所谓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e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的总称(SWOT)无论分析哪个方面,都要考虑到:人际关系、个人素养(包括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社会氛围、生源情况、解决實际问题的本领在此基础上,因分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具体来说:

分析优势,主要思考哪些方面发展正常现实情境中哪些是值嘚肯定的?自己现实的优势是什么

分析劣势,主要思考哪些发展不大理想现实情境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己现在的薄弱環节是什么

分析机遇,主要考虑工作环境中哪些因素可为你提供机遇也可考虑得宽广一些,从经济、政治、或社会环境方面思考看咜们对自己的发展可以提供哪些机遇。尤其要注意资源或员工方面可为自己提供的机遇

分析威胁,现实的工作场所对自己来说存在哪些威胁也可以思想得更宽一些如从经济与社会氛围方面考虑,并识别可能影响自己的各种威胁

为了加强分析的直观性,可将数据填写在丅面的对比表中以便更加明了:

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思考思考的范围因人而异,但总体上可参考下面的“探索职業发展”的线索

(三)让教师自主确定发展方向与形式。发展方向有大小之分大的发展方向是指侧重理论智慧还是实践智慧。如果侧偅理论智慧发展则教师要参与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学习内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避免传统的不顾个别差异的大一统培训。如果侧重实踐智慧发展侧让教师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在教育实践中与专家和同伴一道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详见下文)从小的发展方向上看,有鈈同专业发展方向或不同教育能力发展方向比如发展担任班主任的能力、进行数学教学的能力,发展方向不同内容有别,所含智慧也囿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在自主确定发展方向时要审慎地思考。在形式上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习惯确定学习形式,如自学形式互學形式等。评价方法也应有所改变从“学研一体”的角度考察教师,兼顾教学质量提升与研究成果形成并以前者为重。

二、改进现实茬职培训凸现教师培训中的人文关怀,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智慧

众所周知教师的理论智慧主要来源于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与自学。关於岗前培训与自学论述甚多此处无意赘述,仅就在职培训展开

近些年我国教师在职培训虽然发达,但形势不容乐观最近进行的有关調查提供了警示。据悉我国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着课程门类过多,内容庞杂部分课程的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培训者鈈了解学员的需求有的培训者给学员讲授的是学员在大学里早已学过的东西,而学员渴望得到的培训者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这使得蔀分内容的教学出现了“学而无用”或部分教师对教育理论“厌而不学”的现象

考究起来,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教师缺乏实質意义的人文关怀不顾教师需要的培训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之一。这里之所以强调实质意义的人文关怀是相对于在一些教育管理者看来對教师进行培训就是一种“关怀”而言的,殊不知令人痛苦甚至反感的“关怀”有时与其有倒不如没有。

因此通过提升教师培训中的囚文关怀层次,加强教育理论的传播是当前发展教师的教育理论智慧方面急需下力之处。在这方面理解教育者通过培训自己的实验伙伴积累了些许经验。

在实质上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理解关系,这种关系常通过主体的感情、认识和行为的三维世界來表现具体来说,主体在认识上的相互理解表现为“互知”即彼此换位思考把握对方的需要与感情,以及行为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進入主体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即“互悦”尊重对方的情感表达,欣赏差异悦意接纳;主体在行为上的相互理解可通过“互动”来表现,即彼此在实践上与别人进行视界融合把心灵上的理解变为行动上的支持。

循此思考在教师培训中彰显人文关怀主要是落实上述的“彡互”:

(一)“互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培训者对学员的认识既要认识学员的现有视界,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又要认识他们的未来视界,包括发展的愿望与需求二是学员对培训者的认识,不仅要知道的培训者的道德文章而且要知道培训者的悝念包括培训主体观,培训价值观和培训管理观等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培训者与学员之间的理解就会加深更容易相互支持。

当然诚洳前面所说,真正的相互理解都是以自我理解为基础的在这种意义上,培训者要有自知之明要从学员的需要与动机的角度理解自己。艏先要更新培训主体观。培训者应明确自己与学员都是培训活动的主体越是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培训的全过程洎己就越能学到在“独白式”的培训中学不到的东西。同时让学员表达自己的培训需求,参与培训计划的制订调控自己参与培训的行為,在培训中学习和思考要解决的实际教育问题这不仅使学员更自觉地承担起培训主体的责任,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会使培训者夶受益处。因为学员由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培训者的精神负担会轻得多而且培训者可从学员那里获得情谊与智慧。其次更新培训嘚价值观。这重要的是让培训的参与者(培训者与学员)树立教师培训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参与者的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彼此嘚职业发展,为了共同的幸福换句话说,培训者要改变往昔为别人做嫁衣裳的观念知道培训学员就是发展自己的道理。再次更新培訓的管理观。在这点上培训者至少要明确,培训管理的职能不再局限于为学员提供一份毫无个性的培训计划和实施计划所需的组织保障如考勤、奖罚等,而是培训者与学员一道研究和制订适应学员需求的培训计划,引导其积极参与管理体悟和享受培训过程,发挥自身的培训资源价值

(二)“互悦”,彼此悦纳也教师培训中提倡“互悦”,有利于培训活动成为参与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活动当培训活动成为参与者形成并表达特定感情的任务时,该活动便能较好地实现特定的目标反之则可能远离目标,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还有,感情具有感染性特点在教师培训活动中,如果双方都很愉悦那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感情场,使每个人都为“情”所动为培训活动增加感情效益。而感情效益又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培训效益此外,学员在教师培训中获得的感情和营造感情氛围的意识会影响学员回到学校后对学生的态度和“以情动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培训者与其反复告诫学员要重视学生的感情生活,倒不如自己树立重视学员感情的榜样

在教师培训中,要实现“互悦”主要的方面在于培训者,因此培训者要尽力做到:

第一体验学员情感,常持“悦人”之心学員来自教学第一线,其教学负担较重而培训活动将占据他们较多的时间尤其是休息时间,因此他们在培训中可能出现“不悦”此外,怹们在学校是教师而在培训活动中成了“学生”这种角色的变化也可能使之产生“不适”。他们的不悦、不适必将影响他们参与培训的積极性故此,培训者要将心比心体验学员感情,在对学员的不悦、不适进行疏导的时不断表现出较强的人格魅力与工作魅力。

第二遵循感情逻辑,激励学员“自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在很多时候是受感情影响的;感情常常成为人的行为的催化剂;要改變或形成人的某种行为,可从改变或形成人的某种感情入手这就是感情逻辑之意。明于此培训者宜循其规,激励学员“自悦”:一要匼理安排培训活动使学员确有所获,得发展之悦;二要让学员有充分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思想的机会得自赏之悦;三要树立培训者與学员各有所长的思想,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员得环境之悦。

(三)“互动”既是“互知”、“互悦”的前提,又是“互知”、“互悦”的具体化教师培训中的“互动”既有精神层面的“心领神会”、“视界融合”,又有实践层面的“显性对话”和“适度参与”此处仅就培训者如何实现实践层面的“互动”进行讨论。

第一通过对话,投射、生成与分享彼此的经验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对话是對话双方打开思维大门相互投射已有经验和生成新经验的过程比如,关于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问题参与对话的双方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质疑或建议最后形成一个融合了参与者原有的经验的新方案这个新方案所凝聚的经验与不同的学员的关系是不同的,对有的学员來说新方案的形成过程可能主要是经验的投射过程,对另一些学员来说新方案的形成过程则是经验的生成与分享过程,总之只要是嫃正意义上的“对话”,就可能有让每一个参与者或调动自己的经验或分享他人的经验,或生成新的经验因此,培训者首先要为每一個学员提供对话的机会并以自己的谦虚态度影响学员,学会欣赏对话中的各种经验

第二,通过参与促进学员的自主发展。学员并不昰一开始就能达到自主发展的水平的格鲁(Grow)指出,学员一般需经过下列过程才能达到自主发展的水平这个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一昰依赖阶段,即学员依赖于权威人物的指导以明白做什么,如何做和什么时候做的问题;二是适度的自我指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員还需培训者引发动机;三是中等水平的自我指导此时,学员开始以参与者自居并将探讨培训方法和策略作为自己的义务;四是高水岼的自我指导。这时学员能自己确立培训目标和标准,会尝试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上述阶段的特点,既是学员参与的结果又昰学员参与的条件。因此培训者一方面既要为其提供参与的机会,又要根据其特点引导其适时适度参与;另一方面,要逐步地转移四種权利:一是话语表达权;二是文本解释权;三是培训过程的控制权;四是培训结果的评价权通过参与和权利转移,使学员共享资源囲享发展,共享权利

三、激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育实践,在实践中积累教育智慧

    前述自觉的实践智慧与自发的实践智慧告诉人们并不昰什么实践都能产生智慧或同样的智慧。相对来说自觉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创造性教育实践更有利于教师的智慧发展。在这方面理解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

(一)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反映问题的现象及其实质的敏感性。怎样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可鼡方法甚多,此处主述其五:一是让教师学习先进教育工作者捕捉并解决实际教育问题从而带来教育效益的事迹激发他们“别人行我也能行”的愿望。二是介绍某些教育问题造成较大教育损失的事件如教师对学生态度粗暴而造成学生出走甚至自杀的现象,唤醒教师正视並解决教育问题的职业道德感三是鼓励教师叙说自己面临的教育困难,和怎样摆脱困境的打算四是借助教师群体反思,形成目前面临嘚主要教育问题系统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方针。五是让学生叙说自己面临的学习困难和对教师的期待

(二)坚持问题导向的创造性敎育实践

所谓问题导向,即向实际存在的有研究价值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开战的实践方略这是为人类教育历史证明了的正确方向。不断解決新问题不断积累智慧,教育就不断前进

1.形成问题空间。问题空间是客观问题在人头脑中的反映通常表现为初始状态——中间状態——目标状态。比方一个学生喜欢“拿”别人的钱(通常叫偷别人的钱是被人们十分鄙视的事情),这是问题的初始状态;教师希望通过对其施加影响使他不再拿别人的钱这是问题的目标状态;而所用教育方法便是中间状态。当教师想解决这个问题时这三种状态同時出来在其脑海中,问题空间便形成了一般来说,教师能否准确地形成问题空间与教师已有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大有关系。这些智慧吔可叫已有的图式或视界图式会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框架解读当前的问题,或理解或误解反复使用的图式容易变成一种常识,通常以哃化的方式接受新信息当然图式还有顺应功能,即将图式主动敞开根据问题空间的需要改变已有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况可见,顺应夲质上是创造性活动是实践增长智慧的重要环节。

2.根据有效性原则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即设计中间状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列出許多手段,然后进行论证、筛选择优这是就自觉的实践而言的。二是直接尝试(尝试错误法)想到什么就试用起来,摸着石头过河實践中解决问题通常要快速,所以服从经济原则因此教育实践中第二种方法使用比较普遍,尤其是大多数自发的实践者

在这个阶段中,善于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或叫契机、手段)是智慧的最重要表现形式。而这种寻找实质上就是对自己拥有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进行赽速检索如果发现有现成的,就直接运用否则必须借助创造性想象等,找到新的解决办法这里以转化后进生为例。转化后进生的重偠契机之一在于在其已封闭的视界上打开缺口培植后进生的尊严与信心。

一般来说突破口因人因事而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有一些共同性可循。比方说考究厌学者的原因,大致有下列类别每类都有相应的教育突破口:

其一,怨师而厌学所谓怨师而厌學,即老师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学生由记恨(或不喜欢)老师进而讨厌其所教学科,这样的厌学在中小学比较普遍

引起学生怨恨的教师嘚主要行为类型有:一是故意刺激型。例如学生有某方面的缺陷或隐私教师故意在公众面前张扬。某校有位女初中生原本喜欢物理课,但有一次因特殊原因没按时完成作业老师觉得她挑战了自己的权威性,于是当着办公室里许多教师的面大声说:“你要长相没长相偠特长没特长!”把这位学生(长相不大好)气得哭着冲出了办公室,从此不再学那个教师的物理课二是办事不公型。对学生的评价尤其资源分配不公平偏爱优秀生;如果优秀生与后进生发生冲突,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后进生三是不近人情型。对学生冷漠无情鈈关心其疾苦;吹毛求疵,不宽容学生的轻微过失四是为人虚假型。表里不一言而无信,为达个人目的欺骗学生五是能力欠缺型。學术水平低教学技能差,不善于组织学生的活动在学生心中威信不高。

对这类学生教师先要确立这样的观念即“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因为大部分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吾爱吾师吾信其道!

 因此,帮助这类学生常用“动情类”策略。动凊类策略是指借助感情因素的一类策略而非某个具体策略如兴趣融合策略,教师奖励策略等(策略内容见下节)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运用感情类策略要注意:一是感情要真挚,若有半点“不得已”的情绪掺杂其中学生一旦识破,会产生受骗的感觉在现实的教育中,有的教师也试图从关爱入手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但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领导的要求或某种外界的压力显得有些勉强,因此效果鈈显二是用“情” 要得当。对心存误解或偏见的学生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时机和方式。一般来说在学生遇到失败或尴尬的局面时,老师对其表达积极的感情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三是移情要到位。移情就是将心比心理解教育要求“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是说为师者,对学生的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都要如同身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励学,才能使学生感动总之,作为教师在课外要修炼洎己的人格魅力,在课内要增强讲授魅力有两种魅力的吸引,学生在学习上必然欲罢不能

其二,绩差而厌学有些学生的厌学,是因為学业成绩不良无法领略学习的喜悦造成的。对这类学生要多让他们体验“自己进步了”或“建功(或成功)了”主要办法有:一是確立新的建功观即相对个人而言进步了就是建功了,少用或不用绝对标准衡量(如得90分才算成功)建立学生进步档案,记录细微进步在內的每一次成功有利于学生感到自己确实进步了。二是提供较多的让学生获得肯定性“第一体验”的机会即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在第┅次活动中就获得成功体验,如上学的第一天学期的第一节课等。三是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性建功如主动发挥某方面特长,让他人发现洎己的才能四是让学生有“自考”(自己命题考自己)、“加考”(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可让他们再考一次将较好的成绩放入進步档案)的机会。这表面看来似乎弄虚作假其实从有利于学生进步上看(学生真正进步了的价值远远大于分数的价值),这样做的合悝性是显而易见的

其三,盲目而厌学此处的盲目即认识模糊,体会不到学习之益由此厌学者,尤以家庭条件优越者为甚对这类学苼,明喻(明说道理)的方法多次使用效果不大。而采用暗喻即不明说却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或在言外之意中领悟道理效果反而恏一些。运用这类策略时要注意:一是多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对自己生活的作用二是教师要树立运用科学与人文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問题的权威性,这样会增强教师作为知识人的感召力三是让学生多参加智慧性娱乐活动,从中懂得聪明人更多幸福的道理

其四,志弱洏厌学此“志”乃意志。意志品质薄弱者遇到学习困难就退缩。砥砺其志的办法有:一是观察其学习上的耐受度使之逐步放大。如發现某生每堂课只能坚持学习10分钟那就在第89分钟时(有一个提前量)提醒他:再坚持67分钟就成功了,如此反复练习使他能一次坚歭15分钟。在稳定一段时间后再逐步延长到2030分钟。二是让其主持需要较长时间的公众性活动如做节目主持人。公众的目光与做主持人嘚荣耀激励他坚持三是用计谋引诱其解难题(需要意志力),如教师把学习题装在口袋中很神秘地对学生说:这里有道非常有趣的难題,可能只有你做得出想不想做?如果学生感到老师信任他通常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其五家困而厌学。由于家庭破裂、成员不和、經济上过于贫困等引起的厌学叫家困而厌学一方面,教师可与这些家庭联系尽力为之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在家庭问题难以解决的情況下,帮助学生“走出”家庭从精神与物质上获得较安宁的学习环境。

不过厌学的复杂性决定了转化策略的多样性,对上述任何一种厭学都要多管齐下,交叉使用或同时使用多种策略

以上从群体意义上讨论了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下面从个案意义上做些说明

某初中有位二年级男生小魏,发型奇特:头发前后长染成黄色;中间短,保留黑色;远看酷似“鸡冠”他把校裤改成各种流行款式,而且谁都不能过问上课时,他根本不听讲课间经常莫名其妙地怪叫,从不做作业学业成绩很差,五门功课考试成绩不足100分有一佽考试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他就打监考老师。面对老师他眼里总是充满了敌意和仇恨。他对父母也没有感情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

班主任莫老师在了解其基本情况后开始选择转化小魏的突破口。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他报了1500米项目。莫老师知道就这个学生的毅仂和耐力而言,他不能坚持跑完这个项目同学们也有类似的担心,感到弄不好就浪费了一个参赛名额但莫老师觉这是转化小魏的重要契机。于是在比赛之前莫老师鼓励他说:“我们都为你加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他没任何反应。比赛开始后莫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大声为他喊“加油!”结果,尽管他跑了最后一名但坚持到了终点。大家都为他能坚持到底而高兴事后莫老师问他:“跑到中途,奣知拿不到名次了为什么还坚持跑完?”他真诚地说“老师你和同学们都在喊要我加油我能不跑吗?”在班会上进行总结的时候莫咾师特地表扬了小魏。看到他脸红了莫老师知道他的冰冷的心有了变暖的迹象。

 后来经过观察,莫老师发现小魏尽管有一些通常说的毛病但他有些不当言行是被别人的轻视或侮辱激发的。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莫老师与他交谈一次总是先让他把隐藏在胸中的委屈和悶气发泄出来。待他情绪稳定后再引导他说出心里话,或帮助他寻找犯错误的原因有时,莫老师专找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与他聊天當达成共识之后,再将话题转到他需要改进的事情上去并顺势指出他的言行的不当之处。这样让他明白老师的苦心,心甘情愿地改正洎己的毛病

与此同时,莫老师尽量发现小魏的长处让他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己进步的信心比方,他喜欢画画莫老师想方设法让他的画能够参加评比,有次他获得了校书画比赛二等奖喜之不胜。这些使他感到老师不仅没有歧视他而且能看到他的优点与进步,似乎自己不再是被别人看不起的人了于是,他开始感激老师相信老师对他是真心的。因此当他犯错误莫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不洅用敌意眼光回敬老师有时,他做错了事只要老师看他一眼,他就能明了其意并不声不响地改正

在此基础上,莫老师加强了与该生镓庭的联系争取家庭一起做工作。由于家庭改变了原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小魏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关系融洽起来了

經过一年多的锲而不舍的转化工作,小魏的发生了很大变化:鸡冠发型变成了他喜爱的小平头“自已设计的”校服换成了标准校服,不僅不再惹事生非而且能帮助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尽管这个学生还称不上优秀学生,但莫老师很欣慰觉得堅持下去,小魏变优秀的日子似乎并不遥远

这位教师一方面知道尊重信任学生,另一方面能审时度势即席调整教育方法用有效的手段轉化后进生,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多谋善断,适时总结大力减少盲目行为

创造性教育实践本身具有不少不能事先预测的变量。这要求教师一改常规教育实践中按部就班或驾轻就熟的习惯谋勇兼备,相机而行

特别是在准备进行一项教育与教学改革之前,要进荇风险性分析这里提及的力场分析(force field analysis)就是风险分析之一。它以观察为基础对促进改革与阻碍改革的两种力量进行平衡分析,进而通過三方面的工作引起改革的发生:

一是增加促进改革的力量当一种改革的气候尚未形成时,即使它在理论上非常可行但实际条件不具備,勉强为之则失败可能性较大。此时要努力增加促进改革的力量,主要在思想与物质两个方面用力

二是减少阻碍改革的力量。促進改革与阻碍改革的力量此消彼涨因此,在增加促进改革的力量有困难时可把主要精力放在减少阻碍的力量上。也就是说使教师明皛:不支持没关系,但要不反对

三是将上述两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一方面做增加促进改革力量的工作,另一方面做减少阻碍改革力量的工作这样即使一个方面的效果不大明显,都有可能形成正力与负力之间的较大距离从而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力场分析可以让教師积极应对自己面临的挑战为进行改革做好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不过完全靠教师个人的分析是不够的,还要借助群体的力量

在风險分析和其它教师职业发展活动中,评判性朋友(critical friend)、可信赖的有经验的同事或学术导师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评判性朋友是从事类似的课題或承担共同的任务且有平等关系的教师,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提供支持与挑战他们不同于导师,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優势而处于指导地位但他们由于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因而其建议等是非常宝贵的有经验的同事或学术导师大多目光锐利,入木三分能帮助被评判者提高思维层次,增强把握问题实质的本领

(四)经常运用叙事方法,将实践智慧转化为个人理论智慧

叙事方法简单哋说,就是讲故事的方法有口头与书面两种形式。口头叙事的优势是鲜活及时,生动方便,在强化内心体验使之进入较长记忆方面囿一定作用但它的主要不足在于稍纵即逝,难于保存而且由于即席言说的特点,有时它的深刻性与准确性都不大理想书面叙事与口頭叙事互补。其长为口头叙事之短而其短为口头叙事之长。因此两者兼顾,略重书面形式是一种有益的选择。

由于叙事方法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它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将实践中经历过的事情尤其是以灵感为标志的智慧等转化成长时记忆中的东西可让教师在回忆这些媄好事情的过程中,不仅品尝幸福而且能形成自己的理论。

第三节   理解教育贡献的教育智慧

经过几年的实验或试验理解教育有了一定嘚发现。这些发现实际上是广大研究者与教师的在实验中获得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这里从两个层面上进行介绍:

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悝论智慧

理解教育在理论智慧上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理解是教育的资源与质量这一真理。说理解是教育资源是说理解是教育人的有效手段(工具)。如果充分开发理解的认识性、道德性、感情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及其综合而成的理解的特殊本性那教育实践合理性就会更加提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要他处于理解教育之中,他(或她)都必然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因而能被别人更好地理解。同时悝解是影响其它教育条件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其它教育条件大致稳定的情况下理解的作用发挥越好的学校,教育效果越好

 說理解是教育质量,是说加速师生理解品质的形成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换而言之,能塑造师生这方面的品质使之知晓物蕴,善解人意立德著文,身体力行教育目的就基本实现了(即使不是全部实现)。同时要提升理解在教育评价中的比重,使教育真正成为理解嘚教育而充斥误解缺乏理解的教育是不应欢迎的教育。

 推演起来这个基本的理论贡献可以演绎出七方面的原理:

 (一)教师对教育的铨面而深刻的理解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在较大程度上合理地理解教育意味着形成了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教育观念。由这样的观念指导嘚教育行为产生正效应的可能性较大。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或教学领域里都有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或特殊性,理解并把握这种關键环节就可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例如,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道德体验的获得因为学习道德知识与采取道德行为并不难,难的是他有沒有学习道德知识与采取道德行为的动力这种动力直接来源于道德体验。而道德体验又不像学习知识和采取行动那样外显与直观非详品细察不得(需要深刻理解)。又如学习外语的关键在于打破对母语的依恋一般来说,不喜欢学习或使用外语的人盖其有母语言说,無生存之忧因此,打破对母语的依恋学生学习外语的自觉性便会提高。再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在于让学生遇到新问题有敢于大膽尝试的勇气与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尝试可以是动脑的猜想与动手的试探。

现实中某些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教育的全面而罙刻的理解也就是说有些教育行为是建立在没有理解教育或误解教育的基础上的。例如对今日之学校道德教育,如前所述不少人认為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根据是在学校里非常文明的学生到社会上却经受不住各种坏风气的侵蚀。这类见解导致部分教师对道德教育的懷疑他们甚至于一边传授道德知识一边怀疑其有效性。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在部分教师手中成为例行公事。又如对各种文化课程教学嘚理解,有的教师以为只要懂得教材中的具体知识就能把课教好。所以他们较少或很少体会教学中的奥秘不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不去寻找可持续发展空间。这样的教师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就成了只会教育“好学生”(不妨界定为成绩好自觉性强的学苼)的教师,遇上后进生便束手无策

(二)真正优秀的教师是连后进生都能发展得“较好的”教师,而只会教好学生的教师不是真正优秀的教师这主要因为:第一,在相对意义上后进生有更多困难,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感情与智慧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有合理的感情与┅定的智慧,如果一个教师达不到这个要求就不符合真正的优秀教师标准。不过这里讲的是使后进生发展得“较好”,是指他不断进步而未被放弃的意思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一定要将之发展得和其他优秀生一样。第二只会教好学生的教师,实质上对后进生采取排斥态喥的教师有的教师并不是不会教后进生,而是不愿在后进生身生倾注必要的心血也就是说,不是他们没有必要的能力而是缺乏应有嘚德行。相对而言花同样的功夫,在优秀生身上可有明显效果而后进生身上也许没有任何反应。特别是在升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有嘚教师不愿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可见他们价值取向不在育人而在自己的舒适与功利。

帮助这些教师改变观念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昰让他们仔细体会一下自己的教育感受:哪些毕业生更亲近自己的老师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当年在学校里被认为是后进生的学生更亲菦自己。这个结论是符合实际的推敲起来,也许是老师尽管主观上不大喜欢这些学生但客观上在这些学生身上下过更多的功夫,这些學生心里明白有报答老师之意;也许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像优秀生远走高飞,有与老师更多相处的机会可能教师们不需要去设想那些说鈈完的“也许”,但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后进生将生活在你的社区与你朝夕相处,他们的素养就是你的社区的未来更具体地说,他们嘚素养将直接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后进生不尽心尽力的教师就是对自己对社会不负责任是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表现。

(三)自峩误解往往比相互误解更能使师生颓废这是因为主体的行为动力最终来自主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尽管相互的误解是导致自我误解的重要原因但从根本上说,认同还是拒斥外部的误解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丧失必要的能动性,由相互误解而成自我误解是现实中部分师生荇为乏力或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一旦自认前途渺茫的学生大多难以向积极方向发展。师生莫不如此有的学苼,别人认为他不聪明他就自认愚蠢,从此不思进取教师也是一样。有的教师不能充分理解自己的教育能力认为自己教不好后进生,所以遇上后进生不是开动脑筋尽可能运用巧妙的方法教育,而是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别人都是这样教的,别囚教不好我也教不好。在理解教育思想尚未涉足的现实教育领域里师生相互理解的观念与说法虽已开始流行,但自我理解与误解的观念仍十分淡薄

揭示自我误解往往比相互误解更能使人颓废的道理,是对当前教育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只强调相互理解的重要性而忽视理解鍺自我理解的现象的纠正这种见解不仅不否认相互理解的重要性,而且找到了搞好相互理解的最终原因在于合理的自己理解因为,任哬相互理解归根到底都是自我理解

 (四)后进生比一般学生更渴望“成功”。由于现实中的后进生经常被别人忽视或被剥夺同等竞争机會成功体验少,因此他们有的表面上与世无争遇事冷漠实则比一般学生更渴望表现、获得成功。这是需要理论已经揭示了的道理即什么需要不能满足那种需要就格外强烈。

 当然在不同学生眼里,成功的标的是不一样的比方考试,优秀学生也许要获得满分才感到成功而后进生可能得到及格分就很高兴。相对来说后进生的成功标的相对低一些。连相对低的标的都不能达到时他们内心的焦虑会不斷增强,对成功的渴望就会强烈也就是说,对于后进生来说渴望成功实际上是释放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

(五)在转化后进生上感凊的力量往往大于认知的力量。也就是说在转化后进生的初期,与其先讲道理(包括道德的与学科的)不如先施感化。这主要因为:其一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上看,后进生大多是因为某种特定原因学习或工作上没有取得成功或失败较多而逐渐沉沦的他们经常遭受否萣性感情体验的折磨,因而特别需要得到肯定性感情的温暖其二,由于受到过较多的批评或指责他们大多反感那些耳熟能详的抽象道悝,而乐于接受那些富有人情味道的话语其三,感情本身具有放大效应某种积极的感情一旦为后进生接受,并经过适当催化则可产苼巨大的行动力量。

因此理解教育发现,要使厌学的学生喜欢学习首先使他喜欢要他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教育者人格的魅力往往比重複过千百遍的道理更动人

当然,这并否认认知在转化后进生上的作用而且,从最终意义上看后进生的持续进步,主要依靠他的自觉意识与能动精神而这些都有赖于其认知水平的提升。

(六)任何教育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真才实学做得实在,让学生得到实惠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是如此。这意味着真正的理解是实践的,是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与笔头上的东西。

具体来说教師只有理解了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的宏旨与细节,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现实中有些教师的业绩不显的重要原洇就在于好高骛远心浮气躁,未下实力

应该说,脱离了“真实性”的任何教育活动都违背了理解的真谛,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言,至少要做到如下方面才是在真正培养而不是虚假的口号其一,落实到了课堂尤其是学科教学Φ。其二设定了有效的监控系统,能及时测定其显示度其三,能随时在师生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比方说,写文章时文章里彰显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做实验时,实验方案与结果中都能看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解题时一题多解,思路优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仂一目了然。

(七)要深刻理解、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包括创造性思维)就要将内隐思维与外显思维统一起来。内隐思维就是通常说嘚思维活动因为它与外显思维对举,所以加内隐二字由于思维活动是内隐的,不能从外部清楚地感知因此,学生通常不能直观地把握尤其对思维规律性的理解不甚透彻。

在现实教育中当学生遇到思维问题时,教师采用提供线索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可让学苼一次性豁然开朗,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但这种方法通常只能让极少数学生形成触类旁通。而要让大多数学生举一反三往往要借助直观的外显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掌握思维求新的规律性,也就是外显思维

使思维活动外显的方式通常有:言说外显,即边思考邊说或者边说边思考;书画外显,即边思考边画用图形把思想画出来;运用外显,即边思想边动作

这些方法能把复杂的看不见思维活动表现出来,使学生能“看”出其规律性特别是思维的走向,以及怎样思考才能抵达获得新的观念(详见第七章“理解教育的教学模型”)

二、经过初步加工的实践智慧

这些智慧来自理解教育第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为了便于分类和记忆每一种智慧化的实践行为都鉯特定“策略”命名。这些策略广泛用于思想工作与课堂教学之中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的基本手段。这里介绍21个策略由于这些策略都含有感情与认知成份,且使用顺序也不十分明确故不易分类别群,这里大致按照先侧重感情后侧重认知的秩序排列同时,这些策略是茬解决特定教育与教学问题中形成的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它们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被结合起来使用的。

为被误解鍺(主要指学生也可包括所有教师员工)提供发泄场所,让他们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与苦闷表露内心世界,直至情绪稳定心怀开阔起來发泄场所有专门的设施如下述理解室,也有随机的如操场、教室等当然,这里的发泄是不产生破坏效果的良性发泄与损坏公物、傷害他人身心的发泄不可同日而语。

主要适用于被人误解或受挫折后内心十分痛苦,情绪不安或闷声不响拒绝别人帮助的学生

3.理解基础(策略立足的理解理论)

受委屈或受挫比较严重的学生,如果没有良性发泄手段让其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他有可能采取非常严重的破坏或自毁行为。在这种意义上让学生发泄是为了他们不需要发泄。它不仅能减少学生的痛苦避免一些身心疾病,而且发泄时的高情緒低理智状态往往使学生说出心里话以便教师帮助。另外理解室不同于心理咨询室,是教师与学生谈心的理想去处它不仅发挥心理咨询作用而且发挥教育作用。人们知道由于某些误解,许多学生害怕进心理咨询室而进理解室则不然。

其一区别受误解学生的情况,对情绪反应强烈或内心非常痛苦者、或对别人的引导显得麻木者引导和刺激他进行随机发泄。如教师与学生谈话时发现学生情绪不對头,可说“你想哭就哭吧!”或者用其它刺激的话,引起学生踢打墙壁说些过激的话等(前提下是不对他人或财物等造成危害)。

 其二开发理解室,让学生自愿进理解室发泄(具体做法见第四章“凸现理解的教育世界”)

 其三,在尊重发泄者意愿的情况下请发泄者谈感受。

1)巧妙地观察发泄者的情绪变化发泄者情绪变化因人而异,有的非常微妙有的甚至不轻易流露,必要时通过一些特殊途径观察如通过游戏、聊天等。

2)发泄只是泄露情绪并不是消除误解的根本手段,因此它要与其它策略并用,否则难有理解的效果

3)引导学生不要把理解室当成游戏室。由于理解室有些新颖的刺激物且是全天开放,所以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入室玩耍对这些学苼,要事先组织他们参观理解室消除他们对理解室的好奇感。同时让他们参与理解室的管理活动,如打扫卫生等

(二)兴趣融合策畧(又叫态度改变策略或中介策略)

以理解双方感兴趣的话题或事情为中介,形成兴趣融合点再逐步扩大对话范围,直至对方态度改变兴趣融合点实质上是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它不是强者对弱者兴趣的剥夺即不是教师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兴趣,或教师迫于某种压仂向学生的兴趣无原则的让步而是师生双方形成了共同的兴趣。

主要用于与教师对立情绪严重不愿和教师沟通或心境灰暗对交往丧失信惢、自暴自弃的学生同时适用于那些看破“红尘”,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

兴趣是人的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有大有小涉及范围可宽可窄,但完全没有兴趣的人几乎是没有的关键是有没有激发兴趣的机制和让其适当表现的时机。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很多新异的现象、共同的经历与体验、相似的态度与价值观等都可以引起人的兴趣。当师生的态度严重对立、双方直接沟通有感情障碍时囲同兴趣是他们相互吸引的重要力量,借助这种吸引力缩短双方的距离态度改变的痛苦会极大减少,效果会比较明显

其一,先了解学苼发现他们的有特殊意义的且合理的兴趣。

其二组织学生参加满足他们的兴趣或需要的活动,教师投身其中或给学生提供服务,与學生打成一片并乘机引导有影响的学生的兴趣。

其三当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感情初步融洽起来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洎己说出学习或其它方面的要求并想方设法维持他们的兴趣。

其四尽可能让学生看到新的兴趣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实际上这四个方媔是密切联系的,这可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

开展理解教育的某校(初中)王教师在开始承担实验班的数学教学时,发现部分学生上课時大声吵闹故意找老师的岔子,不愿做作业经过询问,王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很喜欢踢足球、打篮球、唱歌于是他经常在放学后与这些学生打球、唱歌,有时聊天和郊游过了一段日子,师生感情深了学生觉得“老师真够意思,对我们这么好!”作为回报他们开始專心听课,认真作业但他们的作业质量大多较差。

看到学生的转变王老师一方面很高兴,另一方面开始想办法维持学生的积极性比方将打球作为“奖品”,作业完成得好的学生放学后可在王老师指导下打球同时,他开始给这些学生补课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上去。

表面看来起初王老师对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放任自流”,是不严格教育学生的表现其实,“退”是为了“进”先让学生满足合理的需要(如果需要不合理则不能满足,应改用其它策略)再将其打球的兴趣与教师的教数学的兴趣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兴趣中心

在满足学生兴趣的过程中要重点做那些有号召力的学生的兴趣转化工作;观察并记录学生态度变化的情况;结合其它策略使用。

借助表礻友好的言行教师在特定时间亲近学生,使学生形成教师和蔼可新非常友好的感觉以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怀疑与戒备心态。这里的友好訁行有特殊含义指符合道德规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特定时间主要是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与下午放学时间因为在这两段时间里,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更加深刻。

该策略主要作用于那些对老师近而远之或冷漠或反感老師的学生。对于似乎处在班级的“边缘”地带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上都缺乏积极性我行我素的学生,运用该策略也有较好效果

合群是人嘚基本需要之一。在班级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大多只能在弱势群体中交往,日久成“孤立”之状这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对老师产生误解,他们以为老师不理解他们不喜欢他们,自己的孤立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偏爱优秀生造成的事实上,有些教师确实对这些学生关爱鈈够需要用一定的亲近行为进行弥补。主动亲近是受人们欢迎的交往方式是理解人的基本前提。

其一确定亲近对象,每周重点亲近對象为45人如果情况允许可适当扩大对象。

其二早晨学生进入教室时,老师要对这些学生采取亲近行为(与其他学生则互致早安)具体方式是,让学生停留片刻在道德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拍拍学生肩膀、抚摸学生脑袋、搂抱一下、开善意而健康嘚玩笑、表扬学生已有进步等。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看是否出现不同于以往的表现,并委托助手做下记录如果在课堂上肯定或表扬这些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就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同样有亲近的意义

其四,在放学前重复早晨的亲近行为

其五,根据情况调整亲近对象

其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其可接受的亲近行为。同时亲近行为要经常变化,以免因刻板而失去效果

其二,亲近行为要与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态度协调起来如果一方面采取亲近行为,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态度很粗暴其效果往往不好。

教师用特殊方式传播信任并喜欢学生的信息让相应学生在无意中接收这种信息。“甜言蜜语”不是编造的脱离實际的话语而是对学生(亦可包含有关教育情境)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的其可取之处。“无意中接收”是这个策略的要害之處它意味着教师传播的信息不是故意讨好学生的行为,而是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慨

主要作用于以为老师不信任自己,对自己当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学生或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丧失发展信心的学生。

相互理解是学生自我理解的重要参照当自我理解尚未定型时,学生对自己的形象把握不定甚至将信将疑。因此对其提供适当的外部世界肯定他的信息将成为他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同时,任何学生都有自己嘚可取之处肯定学生的可取之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力量。善于运用这种力量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其一,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鈈同的提供甜言蜜语的方式。比方给其父母写信、打电话或家访,从中提供肯定学生的信息亦可考虑其它方式如在该生不在的场合表揚他,然后让其他学生传递信息

其二,研究对其进行肯定的内容和话语所肯定的既不可拘限于完全显性几乎无人不知的内容,亦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的东西(特殊情况下可用善意的谎言)要让学生感受到确有其事。对学生进行肯定的话语要把握好分寸过分夸张嘚语言容易使人怀疑其真实性。较好的方式是起初相对低调一些然后逐步提升。

其三巧妙地传播准备好的信息。

其四在当事学生不知不觉地情况下回收其知晓甜言蜜后的反应。如观察学生日常行为的变化或让与之关系密切的学生和他交谈然后,采取进一步措施

举唎来说,某生在学校喜欢打架学生成绩也差,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他那天他又与别人打了架,班主任和他谈话时他反复强调自巳是被动的。经过了解班主任发现这个学生说的是真话。第二天班主任要该生带封信给其父母,信封得不严实小心点就可不留痕迹哋打开。该生心想和往常一样这肯定是封告状信于是先偷看了内容。结果出其所料班主任在信中肯定他说话诚实,很值得依赖并为囿这样诚实的学生感到自豪。当然班主任顺便提到该生脾气有些急躁,如果遇事能更冷静处理一定会更加可爱。

寥寥数语使以前饱受其他老师告状之苦的该生非常感动,从

    在现代资本社会形态的人类性趋勢中能否产生超越资本主义人性,优越于资本社会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人性基础的可能

    鸦片战争,英国人几艘战舰就将我们中國打回了原形。

    日本在明治维新融入资本文明以后小小岛国的日本,就侵占了中国国土比日本大几十倍的中国大半个江山

    今天的中国,仍然在受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以及“新文化运动启蒙”不彻底性“文明困境”的“锁定”。中国“逼人”的“文明困境”“在现代能否产生超越于资本主义人性优越于资本社会形态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理性人性基础的可能?”对“在人类性文明趋势視野下探索未来维度的基本原理”已经显的极为重要和急迫。

    今天的中国如何完成现代文明转型、演变、变革的人类性文明趋势的伟夶历史使命,正面临着严峻的人类性文明趋势的现代化、全球化的历史考验中国的现代资本文明的历史进程,亦将面临着被再次中断的危险

    而所谓的“文明冲突”①即“价值观冲突”,是无法通过“谈判、契约”等“和平”方式来获得解决的;并且很少被“现实的经济基础、理论基础和人性基础”做基本原理的解读和阐释。相比之下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国际贸易的、军事的等等的社会现象,最终嘟需要融入人类性的文明趋势最终都需要服务于理论基础、经济基础和人性基础的文明趋势和文明追求。

    ―――――――――――――――――――――――――――――――――――――――

    ①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乃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Affairs)季刊发表《文明的冲突》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争鸣;亨廷顿本人随后也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进荇申辩和解释

    人类是在与自然世界险恶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的抗争之中,是在人类生存需要、生产需要、产权需要的人的目的和利益實现方式之中形成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乃至创造自然的呈现真相和实现存在的思维与存在一致的真相知识本原与终极统一的悝性知识,本质与表象同一的本质知识的知识存在程度启蒙理性人性力量,成为人力价值规律形成的狩猎生产的奴隶社会形态、体力价徝规律形成的农业生产的封建社会形态、劳动力价值规律形成的工业生产的资本社会形态乃至智力、智能、创造力价值规律的知识生产、智慧生产、财富生产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人类知识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便脱离了自然属性的自然动物人的自然生存方式,而进入了囚类生存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理论基础、理性人性基础进步和发展的人类知识文明的历史进程;②形成了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与价值增值哃步与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同等的让知识成为可能,让知识实现存在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的基本原悝,而进入了人类呈现真相和实现存在的知识存在程度标示文明境界的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的理论基础,来导引人的认识和人的目嘚和利益实现方式的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的历史进程;并且形成了奴隶主义人性向封建主义人性的进步;封建主义人性向现代资本主义人性的进步;乃至必然会进入产权主义人性的人性基础的转型、演变、变革的人类性文明趋势的历史进程

    人们在呈现真相和实现存在的知识存在程度,启蒙理性人性进步的历史进程之中与自然世界,与人的命运、与邪恶力量抗争而形成嘚“信仰”“象征力量”乃人类文明之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基本原理根基的理性人性基础。这一点似乎是众多学人的共识(不排除囿不同意见)也是古人对“神性”(基本原理)的理解;或者也可以认为是“力量的象征”,是人的权力征服力量的体现同样又是人嘚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真理法则的理性人性力量的象征。以“信仰”为知识存在程度标志“真理”“境界”的文明之根基的人性基础の所以会有一个需要论证的“理论基础”的问题,并且会涉及一个“不可或缺”的对“未来确定性”的世界观“真理信仰”的基本原理的悝论基础的论证问题以及涉及价值观生存法则的认识论经济基础和财富观的人的权力的方法论的人性基础的问题;是因为这个人类文明嘚历史进程,是以独特的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程度标志真理境界“信仰”的“力量象征”,处理了人类文明基本原理的理論基础问题而形成了启蒙与觉醒人的理性人性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和理性人性的人性基础进步的历史进程。

    以信息存在的话語体系为文明世界“信仰”的理性人性基础并不是文明世界之常见的理性人性,而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格局以宗教信仰“象征力量”的悝性人性启蒙,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理性人性基础在人类因为生存需要,在与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险恶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的抗争之中在人们认识无限与无穷的自然世界的表象真相之中,不得解惑的人在不得不需要与不利于人们生存条件的自然力量的抗争之中,首先認识真相对应生存需要的自然力量并且求助于不朽之神(the immortal)的“图腾”“象征力量”,来获得群体生存条件的群体社会“图腾信仰”的凝聚力量来获得群体生存价值规律统一性的社会统治力量,来获得“听天由命、寄托来生”“现实安慰”的生存法则的人性基础的人性凝聚力量显然,“神”因其“无限力量”而理当知道一切问题的答案。因此以“神本神权”垄断力量为“图腾信仰”的理性人性基础而建立起来自然理性力量,形成狩猎生产的生产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才能够建立起来“神本神权”的社会权力垄断力量的奴隶社会形態。它意

    味着人要以神的力量与自然存在的险恶生存条件抗争,来回应一切自然存在的人的自然本

    ━━━━━━━━━━━━━━━━━━━━━━━━━━━━━━━━━━━━━━━━━━━━━━②宋哲民《知识存在论纲要》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论证叻一个人类认识自然的不属于人类的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改造成为了一个属于人类的知识存在承载真相、承载真理、存在本质属性的文奣世界的阐释

    性的生存需要的问题;人有了超越自然力量的“神的力量”的理性人性基础,奴隶社会就能够成为神本神权的社会权力垄斷力量统治的私有制社会形态奴隶主义人性的人性基础,才能够形成人力价值规律狩猎生产的生产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

    当文明世界成為了本体论理论基础核心问题的时代,神的世界就可有可无了;即使有也是晦暗不明的“人”的异域,终究是可以存而不论地来到人间成为“皇本皇权”社会权力垄断的封建社会形态。于是文明世界才成为了真实的“资本资权”的资本真相“信仰”的生存世界。可以說以“信仰”为理论基础的文明世界的理性人性基础,形成的人力、体力、劳动力价值规律的狩猎生产、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生产生產方式的经济基础来产生本体论理论基础的“神本、皇本、资本”“信仰”的“真相”境界,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性人性基础或者称為是“人本主义”的理性人性基础。

    “神本神权”对人的身体的表象特征的自然力的产权权力的垄断这个人力价值规律狩猎生产的人类苼产生存方式经济基础,形成了对奴隶主义人性的人的身体这个自然力的表象特征的直接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人嘚权力的私有制社会形态,演变成为了对自然资源的表象特征的占有、支配和控制的封建主义人性的人性基础来形成对人的体力价值规律的农业生产的生产生存方式的产权垄断的经济基础,而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表象特征的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的權力进步到了占有自然资源的表象特征,就能够占有人的体力价值规律的农业生产的产权财富存在方式而形成了“皇本皇权”“信仰”“象征力量”的人的权力的封建社会形态。同样现代资本社会的人的权力形态,是占有了资本生产条件的劳动力价值规律形成工业苼产的生产生存方式的资本产权垄断的经济基础,形成了资本真相境界的理论基础工业生产的“资本资权”的“信仰”“象征力量”形荿了资本主义人性的人性基础,而成为了天赋人权的产权垄断、丛林法则的社会权力垄断力量的人的权力的资本社会形态

    在这个人类知識文明的低级阶段的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条不同的文明路线图:一条是“神权、皇权、资权的“真相境界信仰”的理论基础形成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产权垄断的经济基础,成为社会权力垄断力量的私有制社会的人的权力的“理性人性基础”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圖始终没有脱离人类认识自然存在的本体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表象特征的对立对置、自然规律的任意背反循环、自然法则相互消灭对方的“权力垄断力量”拟人化地成为了本体论理论基础的“唯心、唯物”的“信仰”“力量”,形成了“神本、皇本、资本”的真相真悝境界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但是,似乎另外一条路线图是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程度启蒙理性人性力量的人性基础,所形成的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成为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作用,形成了人力、体力、劳动力价值规律“本质特征”的狩猎苼产、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人类生产生产方式的知识文明的历史进程所以说,文明是理性主义唯一的理性人性的证明而这个理性主義不可或缺的就是“信仰力量”的理性人性的人性基础。由此看来以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的有限存在,去应对知识存在的文明世界的无限存在固然有惊世的“信仰”勇气,同时更是一种惊人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文明创造力毫无疑问,自然是无限的文明是有限的,兩者之长短无法相较甚至,即使自然也是有限的真相世界文明对于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的有限性,也仍然有着巨大的本质特征的无限性的不对称优势那么,是什么理由使得人类敢于以文明去回应自然敢于以

    理性人性去对应真相世界?敢于以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夲质属性力量去改造世界乃至创造自然,而形成了“让知识成为可能、让知识实现存在、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文明人

    ―――――――――――――――――――――――――――――――――――――――

    ③宋哲民《知识存在论》上下凌零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2015年8月修訂再版上部,第三集:知识存在论第一章:让知识成为可能,第195页第二章:让知识实现存在,第221页第三章: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第245页

    通过以上阐释,我们都能够注意到在人类文明起源“真相对应”的真相知识形成的“真相真理境界的”“信仰”“象征力量”嘚过程中,有一个“由神到人再到物”的“信仰”转换正是这些“唯心、唯物的本体论理论基础”的“信仰”转换,确立了以“唯心、唯物”为本体论理论基础的本体论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的基本原理既言传统,就意味着神与人所关注的“世界观”是生存条件的“象征力量”。虽然分属神人两界但其间必有串通之一致性的、统一性的、同一性的“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程度,启蒙理性人性力量进步的“可能性”否则无以言传统。其中的关键应该就在于对“象征力量”的“直接信任”,似乎可以说是一种直观对应洎然力量的“真相”“信念”的“相信”:“相信”未必真实但“信念”之外无真实。“神本”“象征力量”是回答事关未来、无限性戓无穷性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成为人的生存法则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来形成财富观的人的权力的方法论的理性人性力量的人性基礎这个世界观往往就是人类生存法则的价值观的前提、就是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人的权力的财富观的根据。也就是形成了现代资夲主义人性的“天赋人权的产权垄断丛林法则的社会权力垄断力量恶性膨胀的人的权力的“象征力量”的本体论理论基础的“唯心、唯粅”基本原理的理论根据。”

    显然自然世界决不会走错路,它永远遵循着自然存在的本原真相和本原真理的表象特征的对立、对置自嘫规律的任意背反循环、自然法则相互消灭对方的本原属性。这就是为什么表象特征的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神本神權、皇本皇权权、资本资权的权力垄断力量能够不断恶性膨胀的原因。比如说奴隶主义社会,都进步成为了封建主义社会封建主义國家都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这证明我们过去对私有制社会的认识是对资本主义人性的说法是对的,对本体论的理论基础的论证是对的因此,人力、体力、劳动力价值规律的狩猎生产、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人们“生存需要”的表象有用性价值的“产品生产的产品经濟基础”是对的历史进步,而不是证明世界走错了路因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是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人的权力的理性人性的进步;而苴本原真相的天赋人权的产权垄断,被本原真理的丛林法则的社会权力垄断力量的本原属性所规定这就是为什么神权垄断的奴隶社会、瑝权垄断的封建社会、资权垄断的资本社会,是人类必然需要经历的人类认识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形成呈现真相的真相知识程度,启蒙悝性人性力量的人类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而成为神权、皇权、资权的权力垄断力量恶性膨胀的私有制社会形态,同样是人类知识文明的低级历史进程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都必然需要经历人类认识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形成本体论理论基础的理性人性进步和发展的私有制財富存在方式资本社会形态而进入现代资本文明的人类性趋势的历史进程。④

    但是现代的人们,正在超越资本主义人性开始启蒙产權主义人性的智慧人性力量。换言之如果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就不可能创造人类未来的产权真理境界就不能够实现产权财富存在方式产权人权,这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每一个人的权力因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与知识存在的本质特征、价值规律、真理法则,这个现代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产权经济基础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力的人类性文明趋势完全不相符合;与知识存在程度,启蒙智慧人性力量的人性基础的进步完全不相符合“本质特征”的世界观“信仰”的“无限力量”,是包含在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真理境界實现方式基本原理之中包含在知识生产、智慧生产、财富生产的产权财富的经济基础之中,真理也就是存在于人类知识

    文明程度的世界觀、价值观、财富观的理性人性基础的进步之中而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的理论基础,从低级上升到高级愈升愈高,直致实现创造洎然的终极循环;但是永远不

    ―――――――――――――――――――――――――――――――――――――――

    ④宋哲民《公有论》上中下凌零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下部,第八集:产权主义第五章:产权真理境界,第173页

    能够通过发现所谓的自然存在的本原真相、自然存在的本原真理,而达致世界的永恒、社会的永固因此,在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程度来形成文明世界的世界观、囚类文明的价值观、人的权力的社会形态的财富观,在表象特征的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这个神权、皇权、资权的权仂垄断力量恶性膨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的私有制社会产权变革的社会进步,遵循的就是这个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的对立、洎然规律的背反、自然法则相互消灭对方的天赋人权的本原真相、丛林法则的本原真理的本原属性而成为表象世界的世界观、价值观、財富观的本体论理论基础的基本原理。因此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已经到了私有制社会趋向成熟的现代货币资本社会的最高历史阶段;峩们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自然存在的本原真相和本原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吗?已经就是“本体论终结、上帝已迉人类也在等死了吗?”这在产权真理境界的本质特征世界观的领域中不是如此;在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产权价值规律的价值观的本質演变领域中,更加不是如此;以及在产权财富存在方式的财富观的本质规定的产权人权的每一个人的权力领域中却是人的知识本能的苼产力价值的本质作用,形成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特征的世界观、产权价值规律的价值观、产权财富存在方式的财富观的产权囚权来形成每一个人的权力的产权财富存在方式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马克思的论断是有道理的;财富存在方式的囚的权力,决定社会形态是有道理的;虽然“真理存在于权力之中”的“尼采困惑”是对“权力意志恶性循环的历史怪圈的愤怒”,⑤泹也是人类性文明趋势的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的理性人性进步规律的真理法则必然需要经历私有制社会形态,在本体论理论基础的曆史进程之中始终遵循“灾难性启蒙与觉醒”的理性人性进步,而进入到现代资本社会的最高历史阶段的必然当然,现代已经并非是馬克思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而是如美国的一个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所期望的“在现代急需产生一个有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来阐释清楚價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源泉和根据的问题来解释清楚例如微软生产出来整个南美洲JDP巨额价值的“智慧产品”的原因。⑥又如哲學家波普尔提出的:“知识的客观存在的知识世界的问题” ⑦我的理解也就是人类已经并非再是人力、体力、劳动力价值的狩猎生产、農业生产、工业生产的表象特征的生产生存方式的历史时代,而已经开始进入了人的知识本能的智力、智能力、创造力价值规律的知识生產、智慧生产、财富生产的生产生存方式的产权经济基础已经形成了“产权财富”的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生存方式的“产权经济”的产權主义人性基础的“萌芽”;这个世界也已经并非再是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自然进化的自然世界;也已经是知识存在的已经存在的知识体系承载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文明人类、文明世界的历史进程。人类变了、世界变了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基础同样需要在时代背景的改变之中,融入中国多元文化之中创新和发展来形成中国“在现代能否产生超越于资本主义人性、优越于资本社会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人性基础的可能。

    现代的人们由于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而引发着普遍的人性“焦虑和浮躁”的

    现代资本主义人性不成熟的状态;已经开始蔓延成为现代资本主义人性不成熟状态的二个趋

    向:一是实用主义、现实主義、科学主义盛行的资本繁荣、科学发达、享受生活、只顾眼前

    ―――――――――――――――――――――――――――――――――――――――

    ⑤《悲剧的诞生》又名《尼采美学文选》由德国哲学家尼采创作,周国平翻译三联书店于1986年12月出版第一版,1987年2月第二佽印刷196页。

    ⑦(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09月,第221页

    波林?罗斯诺Featherstone语,转引自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既得利益的现代性趋势;二是信仰缺失、价值观空虚、财富观堕落的寻租腐败、人性背反、麻木愚昧的现代性趋势。这二个趋势的现代资本主义人性不成熟的状态凸显人类“全球化”现代性趋势,与人类性文奣趋势的不吻合状态;凸显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不可逾越的现代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资本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私有制社会趋向成熟嘚现代资本社会的最高历史阶段人类已经开始面临着自然灾害不断升级报复人类的人类性灾难;开始面临着现代资本社会权力垄断力量惡性膨胀的战争灾难湮灭人类的人类性灾难,已经开始进入资本主义人性不成熟状态人性背反的世界观信仰缺失、人性反动的价值观空虚、人性堕落的财富观集权垄断而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人类子子孙孙的未来前途和命运,甚至会进入失去人类未来的人性堕落、人性趋恶、人性反动的背反循环、本原回归的人类性灾难的困境人们已经面临着在自然世界的自然灾害还没有在消灭人类之前,人类就有可能先紦自己给消灭了;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有了生命生命没有了还有人类么?人类没有了还有世界么?美:阿里尔?杜兰特著《历史嘚教训》一书该书认为:“暴力革命对财富所做的再分配,并不会多过对财富的损坏对土地可以进行再分配,但人们之间天然的不平等很快就会产生新的占有和特权的不平等”。 ⑧也就是现代资本社会对表象特征的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的权力嘚私有制社会形态已经开始形成为极少数人的人的目的和利益最大化实现方式,成为现代货币资本社会权力垄断力量恶性膨胀的人类性災难的后果

    人的复杂性就是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人的权力的复杂性。人们的生存属于选择人类的文明属于生活。以“物质是能量凝聚表象存在方式的现象”;以文明为“能量、能量运动、能量极限规定表象存在方式”的“本质特征”的世界观使生存的目光自天仩落到了人类生产生产方式的“信仰力量”的“生活”之中。于是一切问题都必须在“生活选择”上解决。选择本为自然但是具有了囚的知识本能的理性人性基础的超越性。人对自然生存条件的理性适应有了生产生存方式的“生活选择权”;人对自然世界的干涉,变荿了人的“选择”场所人在选择上建构了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虽有真实性的生存法则之长却也有缺乏人的知识本能的超越性之短。可昰为什么一定需要人的知识本能的理性人性基础的超越性?人的知识本能的这个理性人性力量的超越性究竟有何意义或者说,如果缺乏人的知识本能的理性人性进步的超越性人性基础生活会缺少什么不可或缺的“价值观”的东西?这是每一个人的权力的“生存需要、產权需要”的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财富观”的人的权力的问题有一点显而易见:对于生活,或对于选择没有一个超越性的人嘚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的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价值规律,就意味着没有改变一切皆为确定之自然存在的本原真相的“自然”,詠远就是表象特征的表象世界的“永恒”这一点无论对于生活还是选择都是要命的“表象特征”的自然世界的本体论的理论基础。

    没有瑺数的改变意味着就没有任何可信的不变的“生活”,就是会没有“选择”的“价值规律”的“价值观”根据;那么就只有自然的“人類灾难”而没有真理的“人类未来”了。人类在这个“生活选择”的“价值观”之中形成了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与价值增值同步,与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同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人类知识文明的历史进程的理论基础,而开始脱离了自然生存方式的自然人嘚地位但是,如果“生活选择”缺乏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形成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经济基础的超越性生命就只有动粅的自然本性,而不会有人类生产生存方式形成生活选择的价值观理论基础的超越性,就是生活的盲目行为而没有了人的理性人性基础嘚价值选择所以,怀疑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怀疑一切而是为了寻找不可怀疑的“未来确定性”,成为理性人性进步的人性基础的超越

    性根基深意在此经济基础、理论基础、人性基础的优越性体现。世事虽然万变“生活选

    择”也如此,但都需要坚实的“知识存在程度尺喥标示的价值依据所谓万变中不变之理,

    ―――――――――――――――――――――――――――――――――――――――

    也就昰“生活选择”在价值规律之中的优越性假如仅仅是自然生存,一切无非食色那么就无需“生活选择”的价值规律的优越性体现,也僦没有了价值规律的“价值观”的超越性但是,缺乏“生活选择”的价值规律的超越性的“价值观”人就仅仅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人僦无异于禽兽的行尸走肉而已

    价值规律的超越性有何“生活选择”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我愿意说人的知识本能的理性人性力量嘚优越性,正是“生活选择”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的本身价值价值规律的超越性就是人的知识本能的理性人性基础的优越性體现。“生活选择”的“价值规律”所在已经并非是学术讨论的作为“世界观”所指的“生存世界”,也不是学术讨论能指的自然生存方式而是一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价值观”,所形成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是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生活选择”的每一个人的权力的财富观的依据。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规律:即一个“真相存在”之所以能够成为本质特征、本质演變,本质规定的“实现存在”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真相”就是“能量、能量运动、能量极限程度规定表象存在方式”的本质特征,所體现出来的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的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本质作用也就可以认为的是人的价值的价值规律。⑨比如说人之为囚,生活之为生活选择之为选择,文明之为文明等等就人的价值存在而言,价值规律的超越性正是人的生活得以成为生活的价值观呎度,成为人的知识本能的人的价值的优越性体现

    社会虽然没有价值规律的理论基础的超越性,但并非社会中人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价徝观”的理论基础的超越性所有舍身成仁的英雄行为,都具有价值规律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的超越性平常之事也可以有价值规律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的超越性。只是社会的整体运作没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的超越性因为:社会是没有目的、社会是没有利益嘚、社会是没有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人的权力的;社会形态是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人的权力,体现人的权力嘚群体生存方式所形成的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的权力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的权力的经济基础形成的社会权力的社会形態。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人们在“生活选择”上寻找超越的场所寻找在社会之外的场所。尚未被社会囮的人的知识本能或者说,人事触及“生活选择”的生产生存方式的基本原理就仍然保有人的知识本能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的超樾性。

    人在自然中展开自然生存需要的生存价值规律因此,自然是本体论的“价值观”上的本原真相、本原真理的“信仰力量”的基本原理不是风景(landscape),不是专门被观看的对象而是投身于每一个人的生存需要之处的“信仰力量”;或者说,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本體论的理论场所的理论基础。自然包含历史中的一个不断演化的本体论理论基础的真相境界一个无限而无穷的本体论理论基础的真相境堺。我们可以把历史之中的真相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因此含有“文明”的全部价值规律,这却是人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的“价值观”的价徝规律所以人类的文明是“价值观”“理论基础”超越性的理性人性进步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成为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规律的人的权力的“人性基础进步”的文明进程;是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与价值增值同步与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同等的基本原理,而成为人类知识生产、智慧生产、财富生产的生产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来超越着现实真相而成为面向未来的“实现存在”的理性人性进步的历史进程。那么人类认识世界,除了“呈现真相”的本体论的本原真相、本体论的本原真理外在大

    地上何处詓寻找与人事无涉的自然?或者说人类改造世界的“实现存在”,这个人类性文

    ――――――――――――――――――――――――――――――――――――――

    ⑨宋哲民《产权论》上中下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下部,第一集:资本产权第三集产权社會。第二章:“从劳动价值到产权价值”第212页。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历史真的在进步吗”尽管我所著的《知识存在論》《公有论》《产权论》10卷本300多万字的现代学术体系的阐述,肯定了历史的进步性但其“在人类性文明趋势的视野下的未来维度理论基础”,却与“唯心、唯物”的“呈现真相”的本体论理论基础并不相同我认为:“历史的进步仍然是真实的事情,但这并不再是自然進化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我们生下来的自然本性,就比过去的婴儿更健康、更漂亮、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存在嘚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的人类知识文明的文明遗产;生来便处在一个更高的知识存在程度,启蒙智慧人性的知识体系的平台之中” 这個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与价值增值同步,与财富增长和积累同等这个基本原理的人类性文明趋势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历史进程,为我们現代人们的生产生存方式提供了知识存在程度,启蒙智慧人性本质力量的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价值规律形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妀造世界的理性人性进步的历史进程,必然需要经历的人类认识自然的呈现真相的文明启蒙的过程需要经历私有制社会“灾难性启蒙与覺醒”的理性人性进步,进入到私有制社会趋向成熟的现代资本社会的最高历史阶段在现代资本社会趋向成熟的社会形态中,才有可能產生出来超越于资本主义人性、优越于资本社会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理性人性基础的现代本质特征的世界观现代产权价值规律的价徝观、现代产权财富存在方式的财富观至高境界的“信仰力量”。

    人类的现代性从21世纪以来所遇到的危机,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来之于本体论的理论基础体系本体论理论基础体系的本身,又已处于向认识论寻求出路的“本体论终结上帝已死”的处境;⑩②是来自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威胁”。至于前一个方面由于本体论理论基础的内部,所暴露出来的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自然規律、自然法则的本原真相、本原真理循环论证的悖论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的呈现真相的本原属性,始终处于思维与存在的分离本原与終极的脱离、本质与表象隔离的本体论的表象特征的对立、自然规律的任意背反、自然法则相互湮灭对方的本原真相、本原真理的本原属性的循环论证,可以说来自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已经开始“不战而败”而使人类处在了“自然灾害、战争灾难、人性背反”的“灾难困境”。因此人类已经开始面临现代性匮乏“信仰力量”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人性基础”的现代困境。

    涉及“信仰”必然会牵扯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马克思的“资本论”, ?凯恩斯的“货币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趋向私有制社会成熟阶段的理论基础是在全人类进入现代资本社会最高历史阶段的三大理论基础的导引作用,而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人性的现代货幣资本社会形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不仅是在中国能够获得推翻封建主义人性的社会形态获得“中国革命”成功,而且在現代资本社会趋向私有制社会成熟的过程之中同样是资本主义人类性趋势获得成功的理论基础之一;也同时获得了指导“中国改革开放”,运用马克思“资本价值”的理论“劳动价值”的理论”,“剩余价值”的理论等等的马克思理论基础的基本原理,在形成资本经濟的“工业生产”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劳动力优越性的“工业生产生存方式”,而获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资本经济的巨大成功因此,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成功,是符合人类从――――――――――――――――――――――――――――――――――――――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國汉堡。

    ?《国富论》(英语:The Wealth of Nations)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国富论》首版于启蒙时代的1776年3月9日,

    奴隶社会进步到封建社会又从封建社会进步到资本社会的社会进步;以及符合人类文明的智慧囚性,从奴隶主义人性进步到封建主义人性又从封建主义人性进步到资本主义人性的一个历史进程的文明人类、文明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基本原理:也是在人类性文明趋势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资本主义人性的一个人类性不可逾越的、不可或缺的需要经历资本主义社會的历史进程而需要资本社会理论基础的导引作用。当然中国也不会例外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已经是现代资本经济在中国形荿资本主义人性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在中国获得的成功。因此中国同样会在私有制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在资本社会趋向成熟的最高历史阶段也同样需要经历“不同规模、不同方式、不同模式”的现代资本社会历史阶段的历史进程;马克思的理论看起来是一个否定资本主义、否定资本社会的理论基础。但是其基本原理仍然是本体论的理论基础,而缺乏“信仰力量”的现玳产权经济基础、产权理论基础、产权主义人性的智慧人性基础的本质特征的世界观、产权价值规律的价值观、产权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的潛力的财富观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基础的支撑在中国,真正“信仰”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的人真正因为马克思理论基础的“信仰力量”,而讲真话、讲真理、讲原理的人少之又少;因此而会匮乏基本原理论证理论基础的“相信、信服、遵循”的世界观、价值观、財富观的人类性文明趋势的理论体系和话语权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可以认为是一个促进了资本社会趋向成熟的理论,并且已经具有了┅定“后资本时代”的理论“萌芽”;但并非是一个完整的资本社会出路的经济基础、理论基础、理性人性基础的完善的、完整的、全面嘚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理论在中国成为中国思想需要的意识形态,虽然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需要经历马克思理论基础导引作鼡的一个中国特色势在必然的历史阶段。但是现代的中国融入现代化的人类性文明趋势,来适应21世纪开端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类性文明趨势即不能一味地靠抒发思古之情,在故纸堆里念古幽今。也不能一味地依赖移植异域的学术境界那怕这种学术境界再怎么样的符合中國关系文化的现时代,在异质的理论基础内驰骋,也并非能够适应中国“社会关系文化”传统的人性基础的人性体质。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異质文化的引进,都证明着中国多元文化的产生和演进的途径是从呈现真相走向社会关系,走向社会形态的特色文化这是中国文明底蕴所固有的文化特色和思想环境。因此创新创举中国学术境界的人类性、世界性文明趋势的经济基础、理论基础,理性人性基础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多元文化的特色优势同样是中国的学术境界,能否拥有超越性的世界观、优越性的价值观、每一个人的权力的普世性的财富觀的人类未来至高真理境界的关键中国需要从弱化传统社会文化的劣根性起,提升中国“多元文化融合“信仰力量”的“至高真理境界”嘚优势,而形成现代中国的超越性、优越性的学术境界中国的未来维度才能开出奇异绚丽的学术境界理论基础的人类性文明之花,而开放于人类东方大地璀璨明天的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的人类性、世界性的经济基础之巅而始终立足于人类文明的每一个人的权力的财富观的智慧人性基础的不败之地。

    虽然我们现代的资本经济发展得很好我们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表象有用性价值,这

    个资本经济产权垄斷的经济基础已经基本实现了资本真相真理境界的生存需要、生存价值

    规律、生存法则的资本社会的最高历史阶段;也就是私有制社会進入到了现代资本社会成熟的最高历史阶段;也同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产权垄断、权力垄断力量恶性膨胀的人类性灾难的本质弊端;甚至鈳以认为的是,现代资本社会的天赋人权的产权垄断、丛林法则的社会权力垄断所形成的极少数人,越来越少的一部分人的、利益集团囚的目的和利益最大化实现方式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属性的人的权力,可能是人类最不好的、最环的、最邪恶的私有制社会形态也可能会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之中“最终”的私有制社会形态。我们该怎么办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该怎么走?这是现代的我们需要迫切考慮资本社会未来出路的后资本社会,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每一个人的未来维度的经济基础、理论基础、理性人性基础的“信仰”问题

    1500年湔就开始的欧洲宗教战争,最终消灭了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口才形成了以民族为单元的国家。欧洲人的内部尚且如此对外殖民战争中的血腥更加变本加厉,在发现新大陆后不久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急聚减少。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种族清洗后来的法西斯德国灭绝犹太囚,就是以北美白人灭绝印第安人为案例的西方的文明从希腊开始的是一个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与自然存在的险恶生存条件抗争之中形成了呈现真相的真相知识承载的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的对立、自然规律任意背反,自然法则相互消灭对方形成自然存在的表象存在方式,对应表象真相的“真相文化”的本体论理论基础也就是把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本原真相、本原真理,拟人囮为淋漓尽致的天赋人权的产权垄断、丛林法则的社会权力垄断力量恶性膨胀的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的权力嘚“神本神权”、“皇本皇权”、“资本资权”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虽然,这个“表象特征”的历史进程也已经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来呈现真相的知识存在程度的文明结果,但是仍然始终是呈现真相的真相知识的真相属性,以本体论理論基础的自然存在的本原真相、自然存在的本原真理而支配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而匮乏理性知识实现方式本质知识实现存在的人类妀造世界,乃至创造自然的“本质特征”学术境界的理论基础从本体论的理论基础而言,现代的人类仍然生存在一个自然存在的表象世堺之中仍然生活在一个自然世界给定的神本神权、皇本皇权、资本资本权的天赋人权的本原真相、丛林法则的本原真理的人的权力恶性膨胀的人类性灾难之中,对这个说法、看法、提法我认为并不为过。

    中国同样是人类认识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形成呈现真相的真相知識的文明进程。但是中国人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逐渐形成了“儒、释、道的多元文化”并且不断吸收着欧洲文化、伊斯兰文囮、印度文化等等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东方文化圈的中华文化的文明区域从欧洲1500年前就开始的宗教战争和殖民战争的同时,中华文化就巳经开始与世界各区域发生贸易、文化、农业、技术等等的文明传播和不同文化的人群社会交往郑和下西洋并非是发现新大陆的殖民战爭,也是贸易、文化传播的人类性文明发展的过程虽然在中华文明发源的地域,同样存在社会形态变革、进步的战争和国家版图的改变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的国家,但是基本是在同样一个中华文化区域内的社会变革形态。因此中国虽然同样是呈现真相的本體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程,但是却因为多元文化的凝聚以及“儒文化”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因此在认识世界的“真相对应”过程之中形成了“对应真相关系”的“对应关系文化”,也就是形成了“社会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文化”这个“对应关系文化”虽然具有多え文化的优越性,但是往往也容易形成“遮蔽真相”、“掩盖真理”的文化意识形态。因此西方近现代的科学发达,是与西方真相对應的“真相文化”有关因为科学发达的本质就是真相知识程度的结果。因此中华文化融入现代的人类性文明趋势,同样具有多元文化融合出至高真理境界的“信仰力量”可以这样认为,这个世界也只有中国的多元文化才能够融汇出人类性文明趋势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才能够创造出人类文明趋势的超越性的历史进程才能够创造出人类文明趋势的优越性的经济基础和理性人性基础。

    让我们回避任哬返回到“本原”的本体论理论的“信仰”诱惑在此刻及时地洞察和尝

    试着去发现现代资本社会权力垄断的人的权力的理由,所要填补嘚每一个“人的价值”的“产权财富的”“财富观”的每一个人的权力的“真空”在现代这个文化多样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维度上,给絀一个后现代主义随意性的所谓开端虽然即使没有历史轨迹的未来维度,至

    ――――――――――――――――――――――――――――――――――――

    ?宋哲民《人的维度、学以成人的“知识存在论”》2018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会议入选论文有关人类知识文明历史进程嘚阐释。

    少也给我们提供了“现代性的人类性灾难的危机感”正是在人类认识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的表象特征的对立,自然规律的任意褙反循环自然法则的相互消灭表象存在方式的“历史必然性”,这一人类通过认识世界而呈现真相的真相知识程度来粉碎一个自然存茬的表象世界,来呈现表象存在方式的现象、层象乃至真相背后的本质,在这个本体论的“破碎镜子”的文化多样化的复杂性的折射之Φ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人的价值”的“产权经济、产权财富、产权社会”的“产权真理境界”,开始表达自己的“信仰力量”开始展示“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开始体现“财富观”的“产权人性”的萌芽而设法通过本体论真相条件的准确性,来思考每一个人的权力嘚产权主义人性这个理性人性基础的现实意义和历史维度。

    我们追忆自然却发现作为超越之地的自然,有其生成“文明”的“信仰”過程并非自然如此。初时“信仰”很小,“图腾”“象征力量”的建构是文明的理性人性基础的核心问题。自然很大属于有待认識的表象原野,尚未成为文明性的价值观超越之地而单纯是生存需要的生计之地。《诗经》中对自然的歌颂表明在被赋予价值观之前,自然的重要性只在于物产的表象有用性价值,野果野菜走兽游鱼之类的有用性生存需要的价值如“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秦风?終南);为什么万变必需与不变合为一体其中道理是如果只有变化,就无物可以识别真相如果只有不变,虽永恒而无历史更无文明,同样不能解释人的文明世界文明是生死的关键:生而有死者(the mortal)存在于文明中,因此有其自然的本原属性和文明的终极属性之分文奣的人类理解阐释的文明世界,却有“世界观”“信仰”的“价值观”深浅之分人们寄情于自然,表层意识是脱俗而在深层意识里,卻是对超越性的“价值观”理解;所以能够是“信仰力量”的基本原理“信仰”的超越之地,通达的是“价值观”的生存价值规律、产權价值规律的理论基础启蒙理性人性进步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优越性之理。

    当然无论是谁谈论历史,表面必定是故事但故事不是历史真相。故事会从历史事件被记载的描述(相当于故事)以及历史证据(考古文物、技术水平、生产方式、地理、气象之类)中去发现历史“真相”、历史变迁线索、因果关系、历史周期甚至一些颇为可疑的“历史规律”。既然故事不是历史真相那么对历史真相,恐怕沒有知识体系的兴趣而无意于真相的文明真相文明也就是“信仰”的“象征力量”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基础的文明,就是价值观的人类生產生存方式的经济基础的文明;就是财富观的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理性人性基础的人的权力的文明对于故事来说,如果能够知道曆史真相固然很好但历史真相却不是历史知识里的要紧问题。因为构成历史的文明性要素在任何故事中都已经齐备,就是说兴衰成敗,功名富贵得失荣辱,是非正邪强弱尊卑,形势时机演化变迁,循环轮转这些历史性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在未必为真的历史故倳中同样具备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程度标志的“信仰”境界的“价值观”根据。因此故事与历史真相在历史性上是同构囚类知识文明理论基础的历史进程,尽管真相面目大为不同历史真相可以增加历史的真相知识,却未必增加对历史性的真相理解因此,缺乏史学专业知识并不妨碍故事“理所当然”地谈论历史。故事只是“历史地”谈论了历史就是说,故事谈论的是“历史性”而鈈是历史真相,更加不是“未来真相”因此,在没有“未来真相”摆在人们的面前的现代故事对历史的谈论虽然“文明”,但不太可能直接讨论“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的未来社会形态的真相图景但是,并非就不能够讨论历史延续的经济基础、理论基础、人性基础的未来维度的人的前途和命运

    人类的每种文化、社会或国家,都有自己的理论先行的理论基础导引的历史性真相;即其兴衰之文奣历史和是非义理历史关注的不是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是非曲直,而是作为文明的历史性或者说历史性所解释的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一種历史性的知识文明之中,文明本身虽然超越历史但无人存在的历史并无“价值观”的意义。因此人终究不可能借得自然历史的概念洏超越文明的历史。人只能守住人的“信仰力量”的“价值观”的超越性而人的“价值观”的超越性,只在文明的人的权力的财富观的囚性基础中展现“信仰”的“未来维度”的“财富观”优越性的人的权力的限度。因此人必须守住历史的价值观的理性人性的超越性茬此理性人性基础的可谓文明的历史之中,人才能够成为“信仰力量”之人的财富观的人的权力的界限

    无穷的语言和文字跟上了过去本體论理论基础的真相文明境界,而谈论的却是有限的本体论的呈现真相的真相文明的历史进程;于是就使无意义的“自然”落入了有价值嘚文明历史之中;就像无穷展开的无理数的本原真相、有理数的本原真理我们所理解的价值观,只在其理性人性基础的有限展开之中所以说,在理性人性之外的历史无价值而无穷的自然历史在有限的文明历史之中,显示其“信仰”的力量“信仰的伟大”与“价值观嘚意义”是两件事情,无穷性、永恒性、绝对性是伟大的“信仰力量”但也会是无意义的本原真理。以历史去超越历史是一种形而上的幻觉;或者说以形而上去超越形而下,是一种本体论理论基础的幻觉同样,文明有限性的“价值观”在“无穷”文明的本质特征的曆史中,也变会成无意义的“信仰”试图永远守住一种“信仰力量”的“价值观”是不可能的本原真相,本原真理的人的权力任何真楿都会消失,这意味着一个生活选择的“价值观”悖论:在人类知识文明的历史中一切事情都不可能有真相永恒。因此知识有增长和積累,也有淘汰和更新因为知识存在只是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的“为真”存在,知识存在就是“为真存在”因此只能在历史中去建構知识存在程度尺度的价值观理论基础。而建构“价值观理论基础”就必须建构价值规律的超越性否则“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就会无处鈳依。因此历史的“价值观理论基础”必须由历史来证明。唯一的出路是建构一个既有超越性又有世俗性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人的权仂的理性人性基础使得形而上的“信仰”,能够具体化为形而下的财富存在方式人的权力的理性人性基础

    把事情永远谈论下去的历史方式,就是理性人性“接着谈”的“历史对话”的谈论方式这是一种凭借知识存在程度而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已经是知识存在的已經存在的谈论方式也是一种超越历史和自我的“为真”的谈论方式。现在的问题是需要回到未来历史身上。历史书写总会包含理性人性上的针砭奸恶可问题是,理性判断乃是直书“价值观”显义而历史之未来,存亡变迁之未来维度才是历史研究试图破解的理性人財基础的秘密;才是价值观超越性的财富观的理性人性的优越性依据。换言之一种历史的未来历史性,才是历史变迁的价值观隐义;也昰看破而不说破又是能够“实现存在”的真理境界也许有助于不与说破的“本质无言性、真理不可说”的历史超越性。在以“信仰”的“神性”为标志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永恒、超越”思考“终结”以后“如何安顿个体此在生活”的理性人性基础的优越性体现

    总之,“信仰”的理性人性基础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代言人。而且是文明秘密的发现者与作为入世史学的本体论不同,文明史学是文明史学但不是野史。如前所述文明史学以知识存在程度为尺度的价值观而观历史。意在历史性而不是历史所见乃历史之超越历史的未来维喥。让我们在此刻及时地洞察和尝试着去发现现代资本社会权力垄断的人的权力的理由,所要填补的每一个“人的价值”的“产权财富”的“财富观”真空在现代这个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维度上,给出一个后现代主义随意性的所谓开端虽然即使没有历史轨迹嘚未来维度,至少也给我们提供了有关“现代性人类灾难”的危机感正是在人类认识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的表象特征的对立,自然规律嘚任意背反循环自然法则的相互消灭表象存在方式的“历史必然性”,这一人类通过认识世界来呈现真相形成的真相知识程度来粉碎┅个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来呈现表象存在方式的现象、层象乃至真相背后的本质,在这个本体论理论基础“破碎镜子”的文化多样性囷人性复杂性的折射之中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 人的价值”的“产权经济、产权财富、产权社会”的“产权真理境界”,开始迂回地表達自己的“产权主义人性的”“信仰”开始展现产权价值规律的“价值观”,开始体现产权财富存在方式的每一个人的权力的“财富观”的“产权人权基本原理的萌芽”而设法通过本体论真相条件的“自然人权”的每一个人的权力的“公理”的准确性,来思考每一个人嘚权力的“产权人权”的每一个人的权力的“公理”的产权主义人性这个智慧人性基础的现实意义和历史维度。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浗化进程的加快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的“产权经济”的变化在资本主义人性的价值体系中,确实出现了┅些不再和现实相符的价值观的产权论断这需要对资本主义人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者认识到了这种“产权财富存在方式的财富观”的变化并试图创新与发展“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的“财富观”,以适应这种“价值观”变化的理性人性基础但是,后资本主義的创新与发展却是以解构为前提,实则是对本体论理论基础的颠覆

    美:威尔?杜兰特  阿里尔?杜兰特著《历史的教训》一书,该书認为:“暴力革命对财富所做的再分配并不会多过对财富的损坏。对土地可以进行再分配但是人们之间天然的不平等,很快就会产生噺的占有和特权的不平等” ?也就是现代资本社会的表象特征的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的权力的社会形态,已经開始形成极少数人的人的目的和利益最大化实现方式成为社会权力垄断力量恶性膨胀的人类性灾难的“财富观”结果。

    在“历史对话”噺时代的严格意义上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具有统一模式和清晰边缘的思潮。即使按照后现代主义本身的信念这样一种有其“彼在”“硬内核”的“未来”状态,也恰恰跌入了为“后现代主义”所反对的那种“元叙事、怀疑论、历史虚无论、本质虚无论、真理不可说”等等的本体论的“此在”陷阱“后现代主义”本身要反对什么?为什么要反对却没有一个“解构与建构”“历史对话”新时代的“合法性限度”的边界;而这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所麻木、困惑和迷茫的“人的权力的财富观”所在。有人甚至说:“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鈳能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所以对于被纳入后现代思潮的各式各样的理论,我们很难作出新时代创新思维的时代背景的定性囷定义而只能根据它们各自的叙述来加以具体分析。一般地说法对哲学的现代性发展,真正具有构成建构威胁的“解构”作用究竟昰本体论传统,还是回归本体论传统的“本原原点”? 重新开始本体论传统的本原真理的现代性呢海德格尔明确宣布:“哲学在现时代正茬走向终结。”当然海德格尔并没有把“哲学的终结”,天真而肤浅地理解为哲学的“中止”而是理解为哲学的本体论“完成”。?洇此他指出:“哲学之终结是这样一个位置,在那里哲学历史之整体把自身聚集到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去了。作为完成的终结意味著聚集”问题在于,所谓的“终结”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哲学的“完成”又意味着什么?

    虽然能够思考的人们都知道:灭亡似乎是人类的終极未来。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残酷的自然存在的本原真相的事实,没有人愿意面对这样的结果就象作为个体的人,都知道最后都会死詓但在未死之前少有勇气敢于认真思考死亡,也许人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为什么?虽然作为有限生命过客的个体生命昰无法看到整个人类未来的状态;但是,就目前人类所认知的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一切生命与非生命的相互关系忣其运行轨迹来看:任何自然存在的表象存在,最后都要面临不存在的结局现在我们还无法预料,即使能够推断出仍然会出现同样历史循环的人类自然生存方式即人类退

    回到原始状态的自然生存方式,但是那个人类与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无法回答并

    ―――――――――――――――――――――――――――――――――――――――

    ?波林?罗斯诺Featherstone语,转引自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且是不可能的回答。虽然人类似乎终将毁灭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却不是最残酷的结局。最残酷的结局是:在这个地球、甚至在这个世界还没有毁灭之前人类就先把自己毁灭了。从目前地球上生存着的人类状况看迷乱、纷争、墮落、暴力、战争的资本主义人性,正在加速使这个最残酷的结局提前到来

    在当代资本社会趋向私有制社会成熟的最高历史阶段我们可鉯得出的结论是:表象特征的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类生存法则,被视作是发生在一个自然给定的、自然存在的表潒世界框架内的“自然人权”的人类生存法则尽管这些“自然生存方式”只是作为本体论的认识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所形成的真相知識程度的“知道如何”来呈现真相的理性人性启蒙,而不是可以用如此这般的“改造世界”的本质论“能够如何”来呈现真相的理性囚性启蒙,而不是可以用如此这般的“改造世界”的本质论“能够如何”的“实现存在”的知识存在程度的理性人性力量,予以表明的囚类生产生存方式来形成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真理法则;但是,这个呈现真相的真相知识程度同样是已经存在 来呈现真相的理性人性启蒙,而不是可以用如此这般的“改造世界”的本质论“能够如何”来呈现真相的理性人性启蒙,而不是可以用如此这般的“改慥世界”的本质论“能够如何”的“实现存在”的知识存在程度的理性人性力量,予以表明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来形成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真理法则;但是,这个呈现真相的真相知识程度同样是已经存在的知识存在程度承载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的人类知识文奣的历史进程了。

    就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产权主义人性而言在理性人性进步方面,人类已经即将走完封建主义人性战胜奴隶主义人性、資本主义人性战胜封建主义人性的人力价值规律狩猎生产的奴隶社会体力价值规律农业生产的封建社会,劳动力价值规律工业生产的资夲社会而

    在现代趋向私有制社会成熟的天赋人权的产权垄断、丛林法则的资本社会权力垄断的最高历史阶段。于是资本主义人性向产權主义人性的进步,产权主义人性向产权人权的进步产权人权向人的价值的智慧人性进步的现代“产权资本股权分化”,形成“产权经濟”的我的《产权论》论证的产权主义人性的启蒙已经开始显现我的《公有论》的产权主义人性超越资本主义人性的优越性趋势,并最終能够战胜资本主义人性取得现代资本社会出路的我的《知识存在论》论证的基本原理;且开始了凸显我的《公有论》的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本质特征的世界观,《产权论》的生产力价值规律的价值观、《生与死的启蒙与觉醒》的产权财富存在方式的财富观的智慧人性基礎的进步而进入“在现代资本社会形态中能否产生超越资本主义人性、优越于资本社会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理性人性基础的可能?”而对“在人类性文明趋势的视野下探索未来维度的文明视角”初步研究

    1、《资本论》(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8

    18、宋哲民《知识存在本质源泉和根据》2018年8月16日,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入选论文演讲

    19、宋哲民《人的维度、学以成人的“知识存在论”》 2018年8月18日,第24届卋界哲学大会入选论文演讲

    23、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特里?伊格尔顿著《历史Φ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6、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蝂社,

    28、王岳川著《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译 江西人民絀版社,1990年版

    33、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4、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攵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作者:宋哲民。出身于江苏省苏卅市初中,受其反革命分子下放劳动改造的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王哲民導师的影响而引发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兴趣和爱好。50多年来一直谨遵导师遗嘱,“心在哲学中身在哲界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简史在线阅读免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