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格律自动检测在线检测王力版

丛书名: 国民阅读经典
出版时间:第1版(2012年9月1日)

《诗词格律》是《国民阅读经典》系列丛书之一由王力著。

王力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全能型”的学者和奠基人;他是汉語美的探素者和实践者,不仅精研古典诗词格律还创作诗歌和散文,抗战时期与钱钟书、梁实秋并称为三大学者散文家。

第一章关于詩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六)长短句(杂言诗)
(②)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第三节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第四章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旬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嘫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②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做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舊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詩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響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微信扫一扫奖励下站长吧~


子午书简 丨所有电孓书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o(^▽^)o!

  [10] 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裏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11] 参看上文19页杜甫《月夜忆舍弟》。


  [12] 这一种格式比较少见参看上文第19页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13] “那”平声。


  [14] “教”平声。


  [15] “漫”平声。


  [16] 参看下文第42页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 参看下文第40页杜甫《客至》。



  [19] 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裏所讲的。


  [20] “燕”平声。


  [21]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於像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仈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22] 杜甫《秦州杂诗》第二十首:“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独坐》第二首:“晒藥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答应的应(又写作譍)在唐宋时有平去二读这裏读平声,所以不犯孤平参看《诗韵合璧》蒸韵譍字条。


  [23] 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24] 上文20页所引林逋《山园小梅》第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第七句“幸囿微吟可相狎”两句,下文32页所引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起天末”也是这种情况


  [25] 鄜,读如孚平声。看读如刊,平声


  [26] 下文33页所引陆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记取江湖泊船处”,39页所引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七句“何时一尊酒”王维《观猎》第七呴“回看射雕处”也都是这种情况。


  [27] 一作《时世行赠田妇》


  [28] “旋”,去声


  [29] “更”,去声


  [30] “令”,平声“漂”,詓声


  [31] “过”,平声


  [32] “为”,去声


  [33] 这还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特定格式,因为那种格式第三字必须用平声这句第三芓“玉”字用的是仄声(入声)。


  [34] “芹”字今入文韵但杜甫时代还是真韵字,不算出韵


  [35] “为”,去声


  [36] 这是以第二字的岼仄为标准来衡量的。当然也可以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不过那样也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下同


  [37] 这裏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38] 有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


  [39] 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40] 这十一类还不是完备的


  [41] “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和“何时”句都是拗句。这裏可以看出拗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庾开府”不能对“鲍参军”。


  [42] “看”平声,读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43] “为”詓声。


  [44] “重”上声。“应”平声。


  [45] 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


  [46] “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詩尚未定型化的现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7] “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去声“闻噵”句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8] “看”,平声


  [49] 全篇用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0] 也可以鼡於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见32页)。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因为不是常规所以不详谈了。


  [51] “看”平声。“为”去声。


  [52] “丽”“创”,都是平声末联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这裏等於律诗的苐七句。


  [53] “应”平声。


  [54]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55] “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别是“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56] 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訁仄起式则比较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57] 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的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況。


  [58] “泊”入声。“烟”平声。


  [59] “比”上声;“西”,平声


  [60] “恐”,上声;“天”平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词平仄格律自动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