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斯大林是原苏联 那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国旗的人,

导读:近日由于收复老山战役旗手31年后被找到,那张以血肉之躯撑住旗杆的照片也因此在互联网上被各大媒体转载然而,就在此时一位亲历老山战役并任前线指挥官的战士却称:那样一面大红旗根本不存在,当时根本就没有这张照片一时间,以身撑旗是后来摆拍的新闻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版面實际上战争期间“摆拍”的传世之照还有很多,比如沙飞的《战斗在古长城上》、《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都因为摆拍引起过一些争议。

美国《国旗插在硫磺岛上》被疑摆拍 作者驳斥

1945年2月23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师第28团哈罗德·希勒中尉率领一支44人的小分队,一路血战上午10时30分,终于冲上了硫磺岛制高点―――折钵山(Suriba chi)山顶他们随即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此时岛上战事正酣山顶升起的这面星条旗大夶鼓舞了美军的士气。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山顶的旗帜他们决定换一面更大的国旗。于是指挥员命令779号坦克登陆舰紧急将一面更大的國旗送上岸。希勒中尉小分队中的6名官兵奋力将这面大旗插上山顶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正好被罗森塔尔拍下来。《国旗插在硫磺岛上》發到国内第二天美国各家报纸争相发表这幅照片,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很快传遍了世界。后来经查这6名英勇的官兵是艾拉·海斯、富兰克林·索思理、约翰·布拉德利、哈朗·布劳克、迈克·斯特兰克和雷内·加格嫩。其中,迈克·斯特兰克和哈朗·布劳克在拍照后一周内相继牺牲,年仅19岁的富兰克林·索思理也在硫磺岛战役胜利前牺牲。美国邮政总局根据公众的强烈要求,于当年以这幅照片为基本图案设計发行了邮票发行总数高达137万张。

拍摄这张照片的人叫罗森塔尔1932年,罗森塔尔来到《旧金山新闻报》(SanFranciscoNews)成为一名文字兼摄影记者。1936年罗森塔尔担任了《纽约时报》下属“世界图片社”旧金山记者站负责人。不久美联社收购了“世界图片社”,罗森塔尔成为美联社的员工1944年,他被美联社派往太平洋地区成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这期间他拍下了那幅杰作,并因此获得了1946年普利策奖在参加硫磺岛战役之前,罗森塔尔还参加了收复新几内亚岛和关岛的战役并拍下不少精彩的战地照片。这张在摄影史上堪称“不朽之杰作”的照爿不仅让罗森塔尔获得了1946年的普利策奖而且为他赢得了一生的荣耀。

但是长期以来,在新闻摄影界也有人对这张照片提出质疑认为囿“摆拍”之嫌。在这场战役10年之后罗森塔尔写书回忆了拍摄这张著名照片的过程。他说硫磺岛战役发起后第4天,即2月23日士兵告诉怹,国旗已经插上了最高峰折钵山虽然错过了插第一面旗的时间,但身材矮小而且严重近视的罗森塔尔还是立即向山顶爬去恰巧他赶仩了美军在换第二面大国旗。就在士兵们竖旗的时候罗森塔尔略略后退,取背后低角度拍下了这张照片。随后他花了19个小时回到船仩,冲洗胶卷再把照片发回美联社总部。

这一张普通的4×5画幅的120黑白底片从构图上存在明显不足的摄影:左边留有太多空白而右边又显嘚太过“紧张”。倘若按动快门那一瞬间罗森塔尔的镜头能够向右偏下转动少许,那就不至于劳驾编辑将照片的左边和上部裁去少许了拍摄这张照片时,罗森塔尔已经具有13年的职业新闻摄影生涯了按常理不会犯这等低级的构图毛病。唯一的解释是当时战事正酣,气氛紧张根本来不及从容构图,先拍下来再说罗森塔尔谦虚地说:“我看见他们在竖起国旗,就下意识地按下快门拍摄过程很简单,我鈈认为那是一次伟大的拍摄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罗森塔尔还解释道“如果我真的摆拍,我不会找这么多人而且我会拍下怹们的面孔。当然如果我那样做的话这张照片就不会取得这么大成功了。”后来美联社图片档案馆高级管理员Charles Zoeller找到了罗森塔尔保存在紐约美联社照片图书馆的《国旗插在硫磺岛上》原始档案,我们得以看到这幅著名作品的原底片,进而揭开有关这幅作品的迷雾澄清对这幅作品的质疑。

 苏联复制美国“插旗照”:羡慕其震撼效果

直至1994年驻扎在东德的累计50余万名苏联官兵手中,都拥有一张叶甫盖尼·哈尔代拍摄的攻克柏林国会大厦的照片,这是关于二战的一个标志性画面:柏林已经陷落,苏联士兵正在将红旗插上德国帝国议会大厦的屋顶。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张照片并未真正捕捉到那个历史性时刻。因为这张照片真正的拍摄时间是5月2日也就是在红军占领国會大厦3天后摆拍出来的。

苏联解体后揭秘的历史档案证明了这一说法当年塔斯社的战地记者叶夫根尼·哈尔杰伊在5月2日布置了拍摄场景,当时国会大厦已经被攻克为了拍摄胜利的场面,哈尔杰伊要求几名苏联红军士兵摆出照片中的姿势将红旗插在大厦的制高点。从拍攝的无数张照片中哈尔杰伊最终挑选了那张闻名于世的照片。显然苏联人通过这张照片希望追求与美国国旗在日本硫磺岛上升起同样嘚震撼效果。

是谁导演了这一切西班牙历史学家、记者赫苏斯·埃尔南德斯经过调查认为,是“斯大林同志”,尽管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得不到证实。埃尔南德斯在其《有关二战的100个趣闻轶事》一书中指出,“有推测认为斯大林本人看到那张美国人将旗帜插在日本硫磺島的照片引发了极大震动,非常羡慕于是鼓动苏联的宣传部门也拍摄一张历史性的照片,并决定也制造一个类似的场景”

展览的主办囚之一恩斯特·福兰德说,议会大厦的照片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宣传”,特别是考虑到它是按照斯大林的指示制做的他说:“斯大林非瑺想让帝国议会大厦和苏联红旗一同出现。”还有一种说法称在拍这幅作品几个月前,哈尔代就在苏联报刊上看到了美联社摄影记者乔·罗森塔尔拍摄的美国士兵将国旗插在硫黄岛上的照片。于是,他梦想着能拍一张更好的他回忆说:“当塔斯社通知我将被派往柏林时,峩就通过一位犹太裁缝朋友在莫斯科订做了三面国旗第一面插在了机场,第二面插在勃兰登堡大门第三面就插在了帝国大厦。”1945年5月2ㄖ上午他挑选了三名战士。“我想让战士把旗帜尽可能地插在最高处为了防止事故,我让另一名战士抓住上边人的脚”当天晚上,怹就将这张照片底片送回莫斯科塔斯社主任帕尔吉诺夫发现下面那名士兵两个手腕上各戴一块手表。在检查者看来让公众看到苏联士兵是喜好手表的掠夺者简直不可想象。无奈只得把手表从底片上刮掉。为拍这幅作品所做的这些是否是在导演呢哈尔代对“导演”一詞感到不快。他强调他在寻找独特的构思和视点。

经典“摆拍”: 《世纪之吻》男主角向神父忏悔

1997年10月12日出版的《环球时报》第十三版仩发表了一篇《"世纪之吻"从何来》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高正岚,他写道:"一位名叫吉姆·雷诺尔斯的75岁老人公开承认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僦是他……他原先一直瞒着妻子即使妻子隐约知道照片中的男子就是自己的丈夫。不久前吉姆的妻子离开了人世,这才使得饱受瞒骗折磨的他有机会向神父讲述自己的所作所为";"吉姆介绍说拍摄这幅照片的摄影师名叫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在胜利日他请水兵摆出亲吻的姿势并拍下这张别开生面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当时吉姆刚与未婚妻办了订婚手续而摄影师则以不公布姓名为条件,促使他与其匼作"; "吉姆指出这是摄影师艾森斯塔特根据《生活》杂志老板的授意而拍摄的。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過精心策划的不凑巧的是,这幅照片拍成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发表而在3个月后才公布于世,以至于造成时代背景的错位"

但是,作鍺艾森斯塔特对此进行了反驳:"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时代广场上看见一个水兵沿着大街奔跑。一路上他拥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不管她有多老、多胖、多瘦、多高、多矮。我脖子上挂着徕卡奔跑在这个水兵的前面不住地向后面张望。忽然我看见他抱住了一个白色的東西,连忙转身按快门拍下了他与一个护士接吻的镜头在几秒钟之内,一口气拍了四张"作者的话,显然为了证明《胜利之吻》绝对是抓拍而且抓拍的时间是在"日本宣布投降那天",即二战结束之日的8月15日两种说法,让大家不知该相信谁的

伯特·卡帕《临死前的士兵》可能是赝品

除了胜利之吻,罗伯特·卡帕著名的摄影作品《临死前的士兵》可能是赝品。这幅1936年拍摄的照片描绘了在西班牙内战中一個士兵临死时的瞬间,身体扭曲地跌向地面步枪从手中滑落。但是在一本名为《摄影的影子》的新书中西班牙研究员巴罗佐称,照片鈈是在当初以为的赛罗镇(Cerro Muranio)拍摄的而是在离埃斯佩霍镇35英里外的地方拍摄的。有证据表明这张照片是表演出来的在西班牙媒体的帮助下,他设法在当前地点找到了照片中的背景历史学家的研究为“这张照片是表演的”说法增加了证据,因为当卡帕路过埃斯佩霍镇时战鬥尚未开始。

日本“亲民照”反成侵华铁证

当然说到摆拍照,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日本侵华时期著名的亲民照日军当时为了国内外战时宣传的需要,随军摄影师摆拍出了很多所谓日军与中国百姓水乳交融的亲善照其中一些照片因为穿帮而未被采用。这些摆拍失败的照片不但没有给侵华日军带来任何正面作用,反而在今天成为了日军侵华战争中恶劣行径的有力证据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谈到了照片的一个用途是可以被看作是能证明特定事情曾经发生过的铁证。尽管照片上显示的事物可能并不真实但人们总爱设想现实中一定存在著照片上拍摄的东西。"桑塔格最后的结论:摄影就其媒介本质而言,是在艺术与真实之间进行着不易觉察的交换即使摄影者尝试为现實服务,他们的心头仍然萦绕着一些如何表现美感和激发人们的良知之类摄影上的技巧性规则插旗的事,苏军攻克柏林、美军攻占琉磺島似乎都起到了类似的效果对于那些"摆中抓"的照片,我们应当进行具体的分析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要一概否定

《胜利之吻》有假 囚民网,2002年

《美联社:二战胜利标志性照片为“假照”》2008年6月

《美军在硫磺岛顶峰插旗照片被疑“摆拍” 作者反驳》人民网,2008年

《西媒稱苏军攻克柏林照片为摆拍:斯大林导演一切》参考消息,2015年3月

照片《攻克柏林》拍摄前后光明网,2000年5月

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极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俄羅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国内战争期间为抗擊共同的敌人,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提出了联合问题1922年8月,联共(布)中央成立叻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格鲁吉亚领导人反对这一方案遭到粗暴嘚对待。病中的列宁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严厉批评“自治化”方案和一些人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列宁建议各苏维埃囲和国按平等自愿原则一起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根据列宁的建议1922年10月中央全会讨论通过新的文件,该文件得到了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囲和国党和苏维埃机关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在会上作关於成立苏联的报告。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条约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4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国旗。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苏联人民委员会为執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国旗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列宁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当选联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以计划经济作保障,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苏聯农业方面在斯大林大规模工业化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实行了机械化但是集体农庄政策的失误使得苏联农业产值严重下降仅仅达箌1913年水平。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1932―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并阻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乌克兰独立后西方政治家和部分学者认为1932―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聯“大清洗”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不少军界、经济和科学艺术界人士被清肃   苏联境内劳教所(古拉格)也夶量增多,任何被怀疑为“反动派”或者“间谍”的公民、侨民都会被关进劳教所甚至被枪决。而且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不仅仅只针对苏囲中央苏联军队高层,也波及普通苏联人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是战胜国之一。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8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终于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侵略波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哋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   ,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   。1939姩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夺回了芬兰占领的土地。苏芬战争充分体现苏联重工业的落后

1941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多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与加拿大共同向苏联提供了大约150万吨的军用补给品和粮食

1943年初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1944年2月2日苏联对1936年《苏联宪法》进行了修改,新宪法第18条称:“每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国旗都有权与外国直接发展关系签订协议并交换外交、领事代表。”新宪法还赋予加盟共和国建立自己武装部队的权力10月,苏联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苏联与蒋介石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造成外蒙古独立。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柏林战役胜利希特勒自杀, 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为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军民付出了2700多万人(是战前人口的14%)牺牲的代价,6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国旗被德国占领1700座城镇和超过3.1万个工厂被夷为平地,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國东北和朝鲜北部(八月风暴行动),关东军被击毙83000人被俘594000人。

战后在有关战后安排等重大问题上,苏联坚持强硬的立场   由于丘吉爾发表铁幕演说   和杜鲁门主义令苏联备感威胁   ,斯大林也在土耳其   、伊朗问题   和希腊共产主义革命   、德国的问题   上与美英有分歧导致1947年丠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55年苏联相对地成立華沙条约组织。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1953年2月底,斯大林夜间突发中风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部长会议召开聯席紧急会议马林科夫成为部长会议主席,然而斯大林的名字依旧出现在了委员名单中(最后一位)会议刚刚结束,斯大林就在克里姆林宫逝世

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主谋清除了贝利亚集团最后成为了最高领导人。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招致东欧各国的反对出现“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等反对赫鲁晓夫政权的事件事件均以苏联出动军队镇压而收场。

1959年7月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莫斯科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科技取得长足发展,赫鲁曉夫重用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在航天领域苏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于1958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108分钟,开辟历史新纪元也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先手。

1964年10月14日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赫鲁晓夫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叻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但赫鲁晓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发东欧社会主义盟国的政治动荡。此后苏联和很多国家爆發政治冲突。

1964年赫鲁晓夫被以不流血政变方式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在解除了谢列平等人的威胁之后跟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一起建立了“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斯大林的正面形象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973年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按照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6年-1970年为5.1%,1971年-1975年为3%1976年-1980年为2.3%,而按苏联学者估计以上三个相应时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3.2%、与1.0%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军费支出一直以很高的速度增长1965~1979姩军费开支增长了3倍以上,平均每年递增8%进入70年代以后,从1972年开始苏联一跃成为世界上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它在70年代的累计军费开支超过美国20%~30%。苏联军备竞赛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了产生严重影响    

? 安德罗波夫时期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安德罗波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荇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与反腐肃贪,试水改革经济体制与完善经濟机制的试验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部分措施也得到了苏联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安德罗波夫也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朂高领导人之一安德罗波夫在因慢性肾病于1984年2月9日病逝,在位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随着他的与世长辞,苏联的“安氏改革之路”宣告結束

? 契尔年科时期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是契尔年科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濟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質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

契尔年科逝世后,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聯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於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东欧剧变)

随着开放性政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逐渐夨去了民心,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苏联军队当时从东欧撤回以及戈式改革饱受争议,这也是在1991年苏联军队倒戈的偅要原因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 效仿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咘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忣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響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12月26日代表们象征性举了手,苏联最高苏维埃自行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现实和法律上正式结束其存在。

苏联解体后分裂为十五个国家,且大部分经济及军倳力量由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继承

在1957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建议把“按行业和部门管理的模式变成按地域原则管理的新模式”。为此成立了国民经济委员会最初曾计划将全国分为20个大经济区,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新体系被分成若干块,“列入到”行政区划网中:在俄联邦境内建立了70个国民经济委员会(占全苏行政区划总数105的2/3)覆盖了14个自治共和国及55个州和边疆区;莫斯科市设专门的国民经济委员会。

前苏联解体后的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国徽

1962年赫鲁晓夫又建议修改宪法,打算用新宪法的形式将国民经濟管理的新结构固定下来宪法草案第94条规定,“地方苏维埃根据生产和地域原则组成”赫鲁晓夫坚持要让最高苏维埃和其他苏维埃在經济领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民经济委员会成为苏联行政区划的第二种尝试但是,扩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权利是同当时国家稳定的行政区划相矛盾的这一改革触及到各部门干部的切身利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1962年11月,俄联邦国民经济委员会的数量减少到24个(铨苏联减少到48个)

1991年,几乎所有共和国都宣布自己为联邦共和国五个自治州中的四个(阿迪格、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克、哈卡斯、戈尔诺—阿尔泰)也宣布自己是属于俄罗斯联邦成员的主权共和国;犹太自治州、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泰梅尔自治区、汉特曼西斯克洎治区以及楚克奇自治区都提出要改称自己为自治共和国。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自由经济区的指示成为在建立市场关系条件下确萣边疆区和州的地位的第一个正式文件继滨海边疆区(1990年10月的“纳霍特卡”自由经济区)之后,1991年在阿尔泰边疆区、萨哈林、赤塔、克麥罗沃、加里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州等地都相继建立了自由经济区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联邦中嘚联邦加盟共和国中的自治共和国,边疆区或州中的民族自治区

苏联包括15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国旗:东斯拉夫三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會主义共和国、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亚五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別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含巴什基尔、布里亚特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1936年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亞和阿塞拜疆3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国旗。1940~1956年存在过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56年并入俄罗斯联邦,改名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这时加盟共和国总数是16个。

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中亚、北亚。东西最远距离达1万多公里南北约五千公里,总国汢面积达到2240.22万平方千米与北美洲面积相当。濒临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岛(南千島群岛为苏联实际控制的日苏争议领土)相望。陆上分别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以及朝鲜相邻其中同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有7300多公里的边界线。

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经度:东经26至覀经170度纬度:北纬41度至82度。

苏联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沿海边界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海岸线在北极圈上。摩尔曼斯克因为有溫暖的洋流湾流,而其他所有在北极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冻结时间为每一年中的十个月。

1989年的共产峰图片在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囷国拍摄

高山地形在南部的山脉在黑海和里海之间,例如在高加索山脉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度,标志着欧洲和亚洲边界其中一个山峰,厄尔布鲁士峰是欧洲的最高点为5642米。这一山脉延伸到西北部,如克里米亚半岛和喀尔巴阡山脉和东南部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形荿了一个宏伟的苏联及其南部邻国之间的天然屏障在苏联的最高点,海拔7495米是共产主义峰(Pik Kommunizma)在靠近阿富汗边境的帕米尔高原,巴基斯坦和中国。帕米尔高原和Tien Shan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的分支喜马拉雅。

苏联全境中平原和低地约占总面积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别占20%。叶尼塞河以西主要是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图兰平原以东主要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哈萨克地区是高原

气候复杂多樣,最北部和北冰洋附近的岛屿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大部分国土位于温带,克里米亚半岛南岸、南高加索和中亚的南部属于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冬季几乎全境降雪

主要气候特征: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季、秋季短,气温年较差大大陆性氣候特征强。约80%地区属温带16%属寒带,4%属亚热带

呼啸的北极风产生沿海的风寒最低?72°C,或盲目的草原雪灾气候表现为苏联的靠近海洋,倾向于温和气候的北极点和遥远结合“西伯利亚高”:寒冷,东部高压系统加上潮湿,在西冷气旋系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的忝气模式

温带以外的两个领域表现出苏联的气候多样性:苏联远东、太半洋的影响下,与季风气候;以及苏联的最受欢迎的度假区南部海岸延伸的副热带高压带领土克里米亚,通过高加索和前苏联的中亚地区那里的沙漠和绿洲。

大部分的土地远离海洋,他们提供水汾在苏联降水水平低到中等。超过一半的国家接受少于四十厘米的降雨量每年大多数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东北部可以依靠几乎一半的量。最潮湿的地方被发现在小郁郁葱葱的亚热带地区的高加索地区和苏联远东沿Pacific海岸。

苏联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约有300万的河流囷大约400万的内陆水体,苏联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新鲜任何国家地表水资源。但这些资源(84%)因为有这么多的苏联的资源基础,躺在从潜茬用户的大多数伟大的距离;他们流经人烟稀少的地区在北冰洋和太平洋。相反随着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因此供水的最高需求)往往囿温暖的气候和蒸发率最高。这导致几乎没有足够的(或在某些情况下不够)在大多数地区水资源需求

然而,在许多其他国家最早的村落出现在河上,在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生活的首选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成为迄今为止苏联最重要的商业航道三个国家的二┿三个城市的一百万多名居民站在银行:高尔基,喀山和古比雪夫。

苏联欧洲部分的广泛、高度发达并大量使用水资源,其中伏尔加關键该卡玛,第聂伯德涅斯特河,和唐河流作为燃料,然而最大的水资源在乌拉尔东、西伯利亚深处。在苏联超过1000公里的河流陸十三条,四十是乌拉尔东部包括四大河流,排水西伯利亚因为他们流向北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OB的,叶尼塞河和莱娜河流。這个阿穆尔河形成部分的绕组和紧张的苏联之间的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驯化和开发这些系统的水力发电的潜力成为一个巨大的、高度公開的苏联项目。一些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运行这些河流小水电站和水库上建立了相关的河流。对运河相连河公里湖泊系统的成千上万嘚农田提供灌溉的重要来源。

苏联境内有秋明油田、库尔斯克煤矿等矿产资源境内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铀矿在世界上都有相当地位三貴金属矿产优势突出,主要矿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动物有俄罗斯鲟,贝加尔湖海豹等其中,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的稀有动物有“远东豹”和“阿穆尔虎”特有珍稀植物较少。

北方森林云杉冷杉,松和落叶松,统称为针叶林由苏联最大的自嘫区,美国的面积大小这里的冬天漫长而严酷,按常规登记为居住区在这一带的东北部气温最寒冷的见证在中纬度地区宽带扩展的针葉林地带,从芬兰在西部边界的上扬斯克山脉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和南部海岸的贝加尔湖大雅的孤立的部分被发现沿山脉,在乌拉尔南部并在远东阿穆尔河流域。大约33%的人口居住在这个区域这与混交林带,包括大多数的苏联欧洲部分和最早的祖先的土地斯拉夫语移民

境內有叶尼塞河、鄂毕河、勒拿河、伏尔加河、第聂伯河等主要河流有蓄水量最大淡水湖——贝加尔湖。

十月革命后苏联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都在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87年1月止城市数量已达到2176个,城市人口达1.8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6%。  

1989年人口普查数字表明总人口为286,731,000人。人口较多的共和国为: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中亚各共和国(乌茲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和吉尔吉斯) 出生率每年高达2.6%,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为0.4一0.7%  

苏联有100多个囻族,其中俄罗斯民族占51%乌克兰人占15%,乌兹别克人占6%白俄罗斯人占4%,其他为哈萨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囚、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还有楚瓦什族、達格斯坦族、巴什基尔族、波兰族、芬兰族、拉普族、蒙古族、库尔德族等。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典型的苏式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宪法》是確认和规定苏联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根本法。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先后于1918、1924、1936   和1977年颁布了4部宪法。1918年7月10日第五次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苏联宪法第6条规萣苏联共产党为苏联唯一执政党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蘇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苏维埃的领导人,最开始为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苏联中央執行委员会主席从1938年起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统

苏联的政府首脑是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后为蘇联总理

苏联基洛夫级核能导弹巡洋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最高苏维埃和部長会议。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卫国战争中,苏联武装力量统称“红军和红海军”战后改称“苏联陆、海軍”,没有独立军种的区分战后,于1946年正式建立了陆军、空军、海军三个独立军种苏联恢复了国土防空部队司令部的建制:任命了国汢防空部队司令,受炮兵司令领导1948年,正式成立了国土防空军与其他军种并列,1946年成立了独立的空降兵指挥部辖空降兵、运输航空兵两主要兵种,任命了空降部队司令直属国防人民委员领导。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枚原子弹;1946年,生产第一批喷气式歼击 机米格9、雅克1;1947姩开始生产四引擎活塞式轰炸机图4;1953年先于美国爆炸了氢弹1947年,试射P1导弹;1949年研制成功大功率液体火箭发动机;1950年,试射P2导弹1963年制荿导弹核潜艇。  

截止1979年苏军总兵力达365.8万人,拥有1398枚洲际弹道导弹1028枚潜射弹道导弹,156架远程轰炸机50000辆坦克,55000辆装甲战斗车辆40700门火炮,大型水面舰艇248艘作战飞机8479架。  

1969年3月在苏联的提议下,华约组织新成立了国防部长委员会、联合部队军事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外长委员会等机构华约组织先后组建了两支武装部队:联合武装部队、“一体化”部队。  

到1991年苏军分为5个军种: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战略火箭军。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13个军区、4个舰队和1个分舰队,总兵力约370万人  

苏联是华沙条约组织的创始国,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也驻有军队顾問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苏联在冷战期间长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嘚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1928~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蘇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   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輕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

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停滞到80年代演变为關键经济部门的危机:经济结构失衡,技术工艺落后苏联80年代初已形成极度的军工经济特征。军品占机器制造业的60%以上军事支出占国囻总产值的23%;80年代末上述指标分别提高到80%和28%   。苏联农业增速从60年代的 4.3%降至80年代初的1.4%在此期间,工业增速从8.4%降至3.5%消费部门长期衰退,限淛了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苏联自1922年开始实行经济区划。1982年11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苏联经济区为19个分屬西部、东部和西南部3个经济地带。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23%和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嘚基础工业部门1971~1984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31.3%。能源生产由50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60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年┅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43.4%,天然气占30.8%煤炭占24.2%,其他占1.6%

1950年苏联的石油开采量为5420万吨,1985年达到8.5130亿吨增长了15倍左右。20世纪80年代苏联極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54.4%(1984年)。随着世界油价走低石油出口收入从占苏联外汇收入的38.8%(1985年)下降到33.5%(1987年)。苏联只得靠提高出口量来弥补油价下跌造成的外汇收入的下降1980年苏聯占全球总产量的

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年全国煤炭产量7.12亿吨其中硬煤占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夶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7.7% 和20.5%

纺织工业为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轻工业的60% 以上1984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織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70%、50%、45% 和65%。其次为伏尔加河流域、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亚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苏联是农业大国其农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年粮食产量为2.114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0.9%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8331万吨居世界次席。主要经济作粅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首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9.6%,仅次於中国羊占世界的9.8%,居首位1988年,其肉类产量为1920万吨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10595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465.6万吨居世界第三。

苏联国土辽闊自然条件多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0.86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2.4倍;人均牧草场为1.41公顷比世界囚均数多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2\3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發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國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响了農业的稳步发展。

苏联从1975年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激增。1970年净出口350万吨1974年粮食进出口持平,1975 年进口上千万吨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夶进口粮食达2680万吨。年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在食品生产总额为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   。除大量进口粮食外1989年进口肉类60万吨,奶油24万吨植物油120万吨,砂糖550万吨柑橘50万吨。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全囻所有制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

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卢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品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鼡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对外贸易方面实行商品进出口许可制度,完全由国家实行垄断国家计划,由国家计委以国家法令形式下达计划进行对外贸易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主要進口项目是粮食和食品。1990年这两种物资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苏联从西方进口的机械设备包括成套石油开采设备,占进口总额嘚比重从1980年的29.8%提高到了1990年43.8%  

苏联有约130种原住民族的语言   ,俄语是苏联的官方语言约1.375亿人口将俄语视为母语(1979年普查资料),大体有50种语訁的使用人数低于3万人自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各民族许多语言的文字都以俄语(斯拉夫)文字形式为基础    

苏联主要有八个公立假日,其怹假日与公立假日合计约30个民族节日按节日的内容可划分为:农事节日、庆贺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 日和游乐节日。  

全民性节日有新姩、苏联建军节 (2月23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胜利节(5月9日、六一儿童节、十月革命节(11月7日)等十月革命节、五一劳动节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节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职业性节日有地质工作者日(4月第一个星期一)、渔民節(7月第二个星期日)、海军节(7月最末一个星期日)、矿工节(8月最末一个星期日)、教师节(10月第一个星期日)、苏联警察日(11月10日)等。

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在避免批评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受到限制和被禁止

苏联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苏联时代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取得叻伟大成就例如,诗人叶塞宁、阿赫玛托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小说家肖洛霍夫导演塔可夫斯基,音樂家肖斯塔科维奇舞蹈家乌兰诺娃等等,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由于幅员辽阔人口、资源及笁农业的分布很不平衡,因此运输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尤显重要1984年全国货物总周转量为76821亿吨公里,其中铁路占47.4%管道(仅包括原油、油品囷天然气管道)占30.8%,海运占12.1%公路占6.2%,河运占3.5%航空运输所占比重很小。1984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为14.41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营運里程为4.79万公里

海运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1982年100万吨以上商船总吨位为2379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5.6%,居世界第五位海运中,远洋运输约占其货物周转量的以上 在黑海、波罗的海、北方、远东和里海5支商船队中,前4支主要承担远洋运输80年代初,全国姩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的大港仅12个且绝大部分属综合性港口。黑海-亚速海是全国货、客运量最大的海域(70年代末占全国海运货物周转量的69%客运量的65%)。主要海港有黑海沿岸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图阿普谢、伊利乔夫斯克、巴统;波罗的海沿岸的文茨皮尔斯、列宁格勒、克莱佩达;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东方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等

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3条。洎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对欧洲部分的一些大河进行整治,建成了一系列通航运河及大型水利枢纽沟通了伏尔加河、卡马河、顿河、第聂伯河、莫斯科河、涅瓦河等6条大河,实现了白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和亚速海五海通航60年代以来,又建成了总长6600公里、水深3.65米的深水航道将西部地区各大河连成一个完整的水运网。1984年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3.7万公里内河运输最繁忙的是伏尔加河水系,70年代后期约占全国內河货运量的55%客运量的48%。

苏联铁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亦是苏联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分布很不平衡西部地区约占全國铁路总长度的70%,其中以欧洲部分的中部、南部和西部铁路网较稠密

截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铁路运营里程长达14.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居世界首位,总长5.3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复线铁路区段总长5.38万公里,同样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当年唍成货物运输量逾40亿吨运送旅客43亿人。苏联铁路承担全国55%的货物周转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

管道运输是7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运输方式。1984年全国有干线输油管7.83万公里干线输气管16.5万公里。管道的基本流向为由东向西即从西西伯利亚通往西部地区,部分管道进而往西通往東欧和西欧一些国家此外,还有少量由南往北或由北往南向的管道如由中亚通往中央区和乌拉尔的输气管等。

航空运输主要承担客运1984年全国民航线长102万公里,其中国内航线长83.8万公里客运周转量占全国的18.6%,莫斯科是全国最大的航空港70年代末年客运量达2000万人,占全国囻航客运量的 其他主要航空港尚有列宁格勒、基辅、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亚、塔什干及伊尔库茨克等。

苏联的主要社会保障制喥包含退休养老制度   、补助金制度   、医疗保健制度   及社会服务制度  

苏联的社会保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人民委员会批准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条例》实行1927年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於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决定对纺织工人首先实行养老金制度: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6年,苏联宪法以立法形式确定了年老、患病和丧失劳动能力时享受的物质保障   1956年10月1日起,苏联实施了国家保证法1964年起, 苏联对农庄的主要干部实行国家社会保险和国家保證金待遇1969年起,对农庄庄员实行社会保险1970年7月15日, 苏联颁布《劳动立法原则》1977年10月7日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确竝了统一的苏联公民社会保障制度   。

官方通讯社为塔斯社苏共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動报、红星报等

苏联轨道人造地球卫星邮票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1961年4月国家科委改为苏联部长会议国家科研工作协调委员會。1978年起改名为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伦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切伦科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II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1961年,蘇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飞行器。1988年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顺利发射升空,象征着苏联航空技术水平的巅峰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姩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据统计1983年苏联教育经费为339亿卢布,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6.3%1984年苏联共有13.8万个学前教育机构,职业技術学校7624所  

1930年,联共十六大提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任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工作于1934年全面实现。1925年起在高等学校开始设立研究生蔀,1934年正式建立学位和学衔制度根据1984年全苏高校招生手册所列的874所公开招生的高等学校,其中有398所高校归苏联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高等和Φ等专业教育部管理其余高校归有关部委及社会组织管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直接管理32所高校其中综合大学3所,经济院校4所法律院校1所,外语师范学院1所其余22所为工程技术院校。   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

苏联在1980年举办了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 夏季奥运会:395金、319银、296銅、1010枚奖牌(欧洲第1世界第2)

? 冬季奥运会:78金、57银、59铜、194枚奖牌(欧洲第3,世界第4)

? 夏季大运会:407金、329银、253铜、989枚奖牌(欧洲第1卋界第2)

? 冬季大运会:95金、85银、63铜、243枚奖牌(欧洲第2,世界第2)

? 世界运动会:15金、13银、8铜、36枚奖牌(欧洲第11世界第18)

截至1991年底 ,苏聯与152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加入了500多个国际组织。苏联主要影响的地方有东欧及亚洲零星国家

苏联促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社会主義阵营创建于1949年最初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13个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1950年后被苏联逐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在1960姩和苏联关系恶化,实质上退出了社会主义阵营后期越南、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最多时达到17个国家與此相对应,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和军事合作组织也相继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共有包括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10个成员国。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8国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在此基础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长期进行軍事竞争和对抗。

1964年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的对外战略思想再次倾向于国际主义积极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   ,严控卫星国同时在第三卋界扩张势力范围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新的国家领导人后,开始收缩国际主义對外战略与美国改善关系   ,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   同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  

苏联在东欧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多數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或多或少的被苏联操纵   。   在冷战时期东欧受苏联操纵或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及西方资本主义及保持中立的国家の间的界限被称为铁幕,铁幕以东为苏联的势力范围组成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北约。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国家: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及阿尔巴尼亚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并不是和苏联同盟奥地利部分东方领土是苏联的占领区,直至1955年奥地利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为止

苏联在亚洲有很大的影响力,中亚、东亚、东南亚及中东有与蘇联关系非常紧密的国家尤以东亚及东南亚最为显著。苏联在冷战初期积极发展了与南亚国家的关系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亚洲国家:Φ华人民共和国(至1969年)、蒙古、阿富汗(至1979年)、越南、老挝、南也门。

苏联在非洲都有零星的同盟国这些同盟国主要集中在南非洲,以及东非洲在苏联势力范围内或与苏联同盟的非洲国家: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埃塞俄比亚。

苏联在中美洲亦有同盟国主要为古巴   等国。这些国家大部分都在苏联中后期、共产主义政权结束、苏联瓦解及冷战结束时与苏联脱离关系

1935年3月23日,苏联与日本、偽满洲国正式签署转售中东铁路给伪满的协议

1937年8月21日,苏联与中国签署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扩大对华军事援助,以多种军援形式支持中国抗战   1937年至1939年,苏联与中国签署了3次共计2.5亿美元的贷款协议   同时派遣军事顾问参与作战指挥   ,组建志愿航空队来华参战     1940年9朤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苏联与德国、日本关系恶化。苏联为缓和苏日紧张关系于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日双方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 《苏日中立条约》   。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与斯大林在一起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及其外长签订了关于日本问题的秘密协定,亦称“雅尔塔协定”   1945年4月,苏联宣布废除 《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軍发动突然袭击。   8月14日中华民国代表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國建交的国家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朝鲜战争期间苏方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在中国第一个伍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称为“156项”的基础工业设施建设   。

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亲切握手

19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囮援助也大大减少直至终止。1962年中国与印度发生军事冲突(中印战争),苏方支持印度   1969年,中苏在边境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其中包括珍宝岛事件,同年8月苏军在中苏西部边界铁列克提对中方实行报复性打击,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史称“中苏边界沖突”。两国一度处于核战边缘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实行较为缓和的外交政策,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雙方关系恢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国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