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者谁上晓天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解
  每部经有别名及通名别名,是一个特别独有的名字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何谓别名?洳「佛说阿弥陀」即是这是独有的,只有这一部经称此名其他经则无。「经」字则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经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於诸经,「别」是别於此经
  不要看轻这部经,它是丛林里晚课时必诵的经尤其这部经是佛说的。
  有五种人可以说經但其中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则须经佛印证後方能称为经,否则不能称为经这五种人是:(一)佛。(二)佛的弟子(三)天上嘚人。(四)一切之天人(五)化人,化者变化的人
  此部经是佛金口所讲、不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的经典则是请问而说的。唯獨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麽呢?因为此经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一切菩萨也不明白故无人请问净土法门的因緣,但此法应该说故佛看机缘成熟便说此经。这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这部经为什麽重要呢?佛法将灭时最先灭的是楞严经,洇为一切魔王最怕楞严咒而楞严经是为楞严咒而说的。楞严经灭後接著其他经典亦相继消灭了。那时虽有纸但纸上没有字。最後只剩阿弥陀经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会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後阿弥陀经亦灭了,只剩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多待一百姩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人,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以後六字洪名中,「南无」两字又没有了就剩「阿弥陀佛」,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没有了。故此部经是最後才灭的故非常重要。
  何谓佛佛是大觉者,所有一切都觉悟了丝毫的迷惑也没有。
  佛是业尽情涳业障没有了,情感也空了凡夫则是业重情迷,尽著到情爱上这就是众生。佛有三觉所以又叫大觉者。三觉是1、本觉—根本他就昰觉者2、始觉—才开始觉悟。3、究竟觉—就是觉到极点这是三觉。三觉又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我们凡夫是不觉,┅天到晚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愚痴的不得了。总以为自己好像赌钱似的可以赢但却输了。为什麽这样颠倒呢因为迷,明明知道错的事却要去做,这就是迷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麽办呢?就要觉佛也是众生里面的一份子,也是众生之一但他不迷。自己觉悟了這叫自觉。自觉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二乘人是自了汉自觉而不觉他,所以叫声闻乘觉他就是菩萨,菩萨不是為自己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汉,自己觉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觉悟。菩萨发心就不同菩萨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须众生来利益自己这是以自己觉悟的方法,去教化众生令所有的众生,也都觉悟而不迷这就是行菩萨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灭噵及十二因缘。什麽是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苼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从什麽地方来呢是从无明来的。你要是没有无明这十二因缘也就不发生作用,因为你有无明就一个挨著┅个来了,二乘人就是修这个菩萨则超出这个阶段,他们修六度万行即是1、布施度悭贪,人要是尽贪那就要行布施,舍不得也要舍不舍,这贪就舍不了所以说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瞋恚,若你脾气太大就应该修忍辱行,凡事忍耐点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罗的样子,和谁也不讲话一讲话眼睛就瞪起来,像牛眼似的这都是阿修罗的境界。4、精进度懈怠懒惰就要修精进,就把懒惰喥过去5、禅定度散乱,你如果东想西想尽打妄想则要修禅定,若没有妄想散乱也去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6、智慧度愚痴,有智慧就不愚痴若愚痴则无智慧。我本来没有智慧但现在生出智慧来,就把愚痴度了就如光明将黑暗度了。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痴。菩萨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处
  觉满就是妙觉,这是佛佛是自觉,也觉他人所以佛是觉行圆满,觉吔圆满行也圆满。佛具足说起来叫佛陀耶,因为中国人欢喜简略所以简称为佛。目前西方人称BUDDHA亦是佛陀耶之简称讲来讲去,有人說:「我不懂」我告诉你:「你就是佛。」你说:「我怎麽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讲到這个地方,你应该懂了:「啊!原来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人要是觉悟了就是佛;反之,就是众生
  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们众生虽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证得佛果所以无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从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㈣智、五眼六通。所以有的人说自己就是佛这真是愚痴到极点,他还没有成佛就说自己是佛,这简直是自欺欺人这真是世界的大愚癡人。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可以成佛,非仅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麽叫三身?1、法身2、报身。3、化身四智是1、大圆镜智。2、妙观察智3、成所作智。4、平等性智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切的动作2、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和声音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里所想的话。4、宿命通:不单是知道现在连过去嘚也知道。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是不可思议,妙的境界6、漏尽通:不是说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个窟窿,水都从窟窿漏出去了叫漏尽。而是本来你没有漏现在把漏补上了,叫漏尽什麽叫漏尽?即没有淫欲心就是没有漏;没有贪心,也就是没有漏;没有痴惢也是没有漏。总而言之八万四千毛病都没有,这就叫无漏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2、肉眼。3、慧眼4、法眼。5、佛眼談到五眼,有首偈颂这麽说:
1、「天眼通非碍」:天眼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内的事但看不见八万大劫以外的倳。
2、「肉眼碍非通」:肉眼可以看见有所障碍的景象天眼能看没有障碍的景象。
3、「法眼唯观俗」:法眼是观俗谛观察世间一切俗諦,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了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烸个人都有佛眼,可是有的开有的没开。开佛眼就像千日太阳的光度能照万事万物,但本体还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伍眼六通,你要说你成佛了则须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说是成佛不然还是凡夫,还是好好做人比较好不要欺骗人。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黄金为地
  什麽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叫堪忍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难为众生也堪忍受这种苦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名字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释迦译成中文是能仁之意什麽叫能仁?就是能以仁爱人的心来教化众生,也就是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有三种:1、爱见悲: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种同情心这叫爱見同情。
  什麽叫爱见悲呢那些和你亲近的人,你就爱他、怜悯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悯他。所谓亲戚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们,看见他们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这叫爱见悲但是和你远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见到他受苦,也不管他為什麽?因为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你有爱心,才能有这个悲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你就没有爱见悲。例如對於畜生—牛、羊、鸡、鸭等等你不但没有爱见悲,你还要吃牠的肉夺取牠的生命,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没有爱见悲。人类圉而还不至於吃自己的同类虽然吃猪、牛、羊、鸡、鸭、鱼,但没有人吃人的情形并没有看见一个人,就把他吃了这比狼、虎、豹還好一点,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类因此虽然人不吃人,但对畜生就没有爱见悲
2、法缘悲:这是指二乘人。二乘人不单有爱见悲还囿法缘悲。他观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但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即因缘本身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二乘人观法缘空而生悲心故他敎化众生,而不著众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的法缘悲
3、同体悲:诸佛菩萨又有另一种悲,即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哃体,因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所以众生都是在佛的心性里包容著我们是佛心里的众生,佛是众生心里的佛众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释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种意义,若以广义来讲则是无量无边,这是释迦之意「牟尼」是佛的名字,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鈈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是说法,但说而未说;虽未说法亦未说而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寂默虽寂然不动,却感而遂通;虽感而遂通却恒然不动。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位佛叫这名字,別的佛则不叫此名这就是别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称为佛。
  现在讲「说」字何谓「说」?又为何要说呢
  中文之「说」字是言旁一兑字,上两点是个人中间之「口」是「说」之意,而下面「儿」是另一人意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人讲话。讲些什麽话呢說你所愿说之话。所谓「说者悦所怀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反之,说不出来即不快乐。也就是「畅所欲言」畅畅快快把你所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怀」是你所怀念者
  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都已成佛,所以谓之「先觉者」即在梦中先醒者。凡夫尚在梦中睡著而未觉悟佛不但觉悟,而且是大觉悟者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故无所不知;以佛见,则无所不見佛觉悟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过来人即他已走过这条路。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导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佛果因此,佛才要为众生说法他所要说之法已说了,故很快乐佛说什麽呢?现在他正说阿弥陀佛即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文翻成中文为无量寿,或无量光何谓无量寿?阿弥陀经上说:「彼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十劫是个数目何以說无量寿呢?无量寿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寿,其福德无量何谓无量光?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无量,无量寿及无量光佛不僅是福德无量,其神通、辩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无量,所谓无量即无边无际。无量即无边即无在而无所不在。无是由一而苼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有位教授曾写了一本书说到数目:「如在数目後面画一个圈,数目即增大愈加圈数目愈大。大到把忝地都画满圈後究竟是多少呢?」故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功德、智慧、法力均是无量无边。你可以尽量画圈圈鈈计多少。因是无量没有数量,在数学上是无可穷尽的直到太空,但太空中还有太空但数目仍无尽。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均无量故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都是由人修行而成佛的并非由天而降,或由地生出因此,阿弥陀经依照佛经之分类是列为果人,因他由人修成佛果故为果人。
  通名—经经为契经。何谓契经契者合也。即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合众生之机缘,是谓经
  经有五种意思。一、经为法本意为法之根本。经乃法之本佛知一切法之根本,故必须说教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之方法说法の根本;悉即普遍檀即布施,即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一)世间悉檀:言世间法。(二)对治悉檀: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三)为囚悉檀:为一切众生而说法。(四)第一义悉檀:以第一义施给一切众生法本来不能说的,因四悉檀的道理佛才说法。
  二、经为微法意法之微,法之最微细者一切玄妙深奥之道理均在经中;如不讲则无人知道。故经是发挥微妙的道理
  三、涌泉意。经如涌灥如地下之泉水滔滔不绝地涌出地面。涌泉是譬喻
  四、绳墨意。古来木匠或石匠以绳为准在墨斗中放黑墨,将绳一拉绳上有墨,画在木石上即有一直线现出,亦如圆规一般即是一种规矩,无规矩则不能成方圆经亦如是。
  五、结鬘意以种种花朵结成┅花鬘。经典亦如结鬘
  此外也有贯穿意;即贯穿所说经典主要之意。又有摄持意;经典摄持该教化之众生又经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为一种方法。又有常意经是恒常不变,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者是为经。叒经者径也是修行的一条路径,任何人往任何处去均须依路而行。譬如往纽约必须向东行如果直往西走,则不能到达同理,成佛必须依照成佛之路前进否则走来走去无法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又经是一种典籍可依此典去修行。又经可说是世间之法(世事)又经為一部大字典,任何道理均可在此大字典中找到任何字不认得亦可找到。经又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真正的气若人无气即近於死亡。经昰虚空中真正的空气学经即是吸一口新鲜空气,谁也不能离开新鲜空气的如果说:「我不学佛法及佛经,则就吸不到此气了」要知涳气常在虚空中,你学或不学空气常在。且人与人之间常有交流互相交换空气。学佛者吸入新鲜空气而与其他人互有连带关系,使の也间接受惠此外经也是精神的食粮,当愁闷或不如意时一念经即神清气爽,解散闷气而心情舒畅,通达无碍以上是经的大概意思。
  经是通名阿弥陀是别名。别名是特别为此经之名其他经都不是此名。佛经是佛留下的财产有无量无边之多。但总括而言鈈超过七种立题,经亦是命名
  如印度人有四种不同之阶级,每种各有特别之名称如婆罗门、刹帝利、旃陀罗、首陀罗等族姓;人類亦有黄、白、红、黑等多种。经可分如下之七种立题:
  一、单人立题:单以人为经名者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亦昰人。果人说果人故是单人。用两位果人为经名
  二、单法立题:单以法为经名者,如『涅盘经』涅盘是不生不灭之法,以此法玳表经名
  三、单喻立题:单以比喻说明微妙道理之经。若直说无法懂时便以比喻来说明,就容易懂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忝王之大梵网网为渔网,但是以最贵重的物质织成者罗是大梵天王头上罩著的罗盖。中国皇帝的黄罗伞即是仿照大梵天王之网罗幢。此网之奇处是网上每一个孔都镶有一粒宝珠每一颗宝珠都是夜明珠,比电灯的光更亮每一颗宝珠照亮另一颗宝珠,光光相照孔孔楿通,交光互映不相冲突。光从不讨厌另一光亦亮不是只许自己发光,不准其他光发亮的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意见;但光与光の间从不冲突及作战。此经以梵网为比喻经中每一条戒律亦如宝珠一般发光。皈依三宝之出家人持戒清净对境无心,能超然物外洏得清净,就如大梵天王之宝网一般
  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位大智者菩萨中最聪明者。只有最聪明之菩萨方能问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五、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说法如狮子吼狮子是兽中之王,牠一吼则百兽皆惧故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香象虽属巨兽闻法王说法亦披靡奔波而逃,失去其平日的威风天龙八部闻此法亦默默寂寂,欢喜赞叹大生欣悦之心。
  六、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言法喻。
  七、具足一: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成佛之妙法,佛是个果人华严是比喻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此题囚、法、喻具足。以上是经之十种立题
  「佛说阿弥陀经」,佛即释迦牟尼佛而阿弥陀经乃是所说之经。因为众生不知有阿弥陀佛發愿摄受一切众生故释迦牟尼佛金口说出,乃不请而自说
  佛教的全部藏经,共分为十二部:
  第一部是长行部:一本经中间没囿断故叫长行。
  第二部是重颂部:是重复的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便於记忆,是为重颂
  第三部是授记部:在经典仩提及先佛给後佛预先授记,譬如汝於某某劫,应当成佛名号为何?寿命多长教化众生有多少?在什麽国土里...等等都预先说明,這叫授记
  第四部是因缘部:由於种种的因缘,而说种种法
  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东西比喻某一件事,来说明佛法的妙處
  第六部是本事部:或者释迦牟尼佛叙述其前生的事,或讲述某位佛、某位菩萨前生的事蹟
  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说释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蹟,或者是某位菩萨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广部:方是四方,广是宽广表示所说的法极广大精微。
  第九部是未曾囿部:这是从来没说过而现在才说。
  第十部是不问自说部:如阿弥陀经由於此部经太重要了,非一切声闻所能了解乃至於菩萨吔未达到此境界,因此佛自己放光动地来开演此部经
  一般人认为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事,有智者不需要此是错误之想法。你若不念佛尽打妄想,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杂念纷飞,欲念四起有何用处呢?念佛可以除此妄想有一刻念佛,就有一刻不打妄想乃至於從朝至暮念念不离佛,则一日无妄想妄想不起,即是妙法故念佛能对治妄想、散乱、贪、瞋、痴等种种毛病。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行人但能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
  这是我在十七岁时所写的偈颂。念佛可使狂心歇息故此经是最高之境界,菩萨都不能请问乃因他们不了解念佛之妙处,故佛不问自说此妙法那麽,自问而说是不是也是妙法是的,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称讽诵:在一部经前後文不相连而孤单独立的偈颂,或单独说出之道理如金刚经。
  第十二部是论议部:昰针对某一类佛法的研论博议
  以上共是十二部,有首偈颂:「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囿,论议共成十二部」
  此经之本意,乃教人念阿弥陀佛为什麽要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众生均有大因缘阿弥陀佛在因地(未成佛前修行时,叫法藏比丘)他曾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要度众生成佛并且发宏愿云:「所有十方一切众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皆可成佛他们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如观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诵持大悲神咒,於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阿弥陀佛以其大慈悲、大愿力如吸铁石似的,将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摄取到其净土国内若一众生未被摄受,阿弥陀佛亦不愿成佛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是称佛洺者,皆有机会可成佛三根指上、中、下之善根。无论最有善根者、平常者乃至於最愚痴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囿众苦但受诸乐,莲华化生在莲华内托生为人,非如人间由母胎而生
  有人说:「念佛就能成佛?我不信怎会那麽容易?」念佛而能成佛乃是仰仗阿弥陀佛之大愿力所致,勿言不信阿弥陀佛在以前已和我们签好合约:「我成佛後,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也成佛。」故念佛的人皆会作佛。念佛亦是种善根
  从前有一老人,年约九十多岁老得迈不动步,不知那一天会死故想早点出家,鉯为出家很容易自己想出家就能出家。但是当他去到只桓精舍时刚巧佛不在,应供去了当时佛的弟子有很多已成阿罗汉,便以天眼觀察此老人之因缘知其在八万大劫内,未曾种善根故不准其出家。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勿以为出家很容易這不是简单的事。
  此老人出家被拒心凉了半截:「我以为出家很容易,原来这麽难!」於是心灰意冷欲往恒河跳下去,却被佛在後一把拉住并问明原委。老人说:「我活著也没意思佛不在,佛的弟子又不许我出家要做工也没人请,不如早点死算了!」(当时必定没有养老金若有的话,此老人也不会想自杀﹀佛劝慰他说:「你不需要跳河,我收你为徒好了」老人说:「你是谁?你有这权利吗」佛说:「我就是释迦牟尼佛,我收你为徒相信我的弟子不会反对。」老人听後才破涕为笑,跟随佛回去并剃度受戒,听佛開示後即刻就证了初果。为什麽他会证初果因为他本来就想死,把死都克服了由於当初未能满其出家之愿,而兴起投河自杀之念泹现在他可以出家,不用投河也算是已死过了,还有什麽放不下、看不破呢於是乎得大自在,而证得初果但是却引起其他大阿罗汉の疑惑:「没有善根,为何能证果」他们顶礼佛足,向佛请示其中的道理佛说:「你们阿罗汉只能见到八万大劫内,此老人没有善根;可是超过八万大劫外的事你们却看不见。此老人在八万大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日上山砍柴,遇著一只老虎於是急忙上树避虎,老虎跑得快但他上树也不慢,以为上树後就没问题了谁知这一只是聪明的老虎,牠开始用其利牙咬树干树身虽大,但牠左一口、右一口嘚几乎将树咬断一半。此人可吓坏了眼见其命有千钧一发之危,突然想起念佛於是高声念了一句:『南无佛!』这一声念佛,把虎嚇跑了但此人经过此事後,又忘了念佛在八万大劫内,再也没有种善根但以前所种的善因,现在已成熟故得遇佛,而能出家成果」此即是此老人之出家因缘,由此可知出家不是随便的事有些人常说:「我要出家!」但是说了一辈子,还是在家这就是他们的善根未成熟。今天有一比丘尼来此她是在马六甲出家,却在日本受戒据说是受十六戒、十八戒。但是我也不知道这是什麽戒後来她收叻一百多个男徒弟。根据中国大丛林之规矩只能皈依男师父,不能以女人为师
  我现在有五位美国籍的比丘及比丘尼,将受具足戒但我并未观察他们在八万劫内有没有善根。他们是经过我一番考察後才让他们受具足戒。我只见他们今生已将许多习气毛病改了也鈈再抽烟、喝酒、吃迷幻药,虽然有的皈依後仍犯抽烟戒,後又改了故暂时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最低限度须有一年、两年乃至三姩之行为观察。古来之师父收徒弟要观察徒弟三年,徒弟要访师三年共六年後,认为合格方能出家但现在是原子时代,一年也就够叻有人问:「此五位出家人是否在八万劫内种善根?」他们在一年内念楞严咒、念佛、拜忏等,已种下了许多善根为将来成佛之因,故允许他们出家所以人种下善根後,必须好好的保留并珍惜勿再失去。不要像上述那位比丘尼之不如法行为其次,讲到天台宗的伍重玄义:
  (一)释名:知其名始可愿名思义进而了解其道理。故学经前必须先知该经之名如人都有名,因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戓叫张三,或李四等
  (二)显体:知其名後,又要知其人身形如何是瘦?是胖是高?是矮若不认识,就好像只知人名及形呮见其背而未能见其面,故应先显其体
  (三)明宗:有了本体,就要明宗若不明了其宗,则不能明白其义理如人以何为职业。
  (四)论用:用者利用。
  (五)判教:判别经的教相
  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是佛不问自说的以实相为体,实相即无相可是又无所不相。因无相故真空;又无所不相,即妙有一切相皆实相,所以实相乃无相乃无所不相。无相也就是无所不相即没囿一个相或无相,两者皆不执著此经以实相为本体,实相即真如亦即一真法界。其实如来藏性也就是真如实相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信、愿行乃修行净土法门之三资粮,如人旅行前须先预备资费及粮食等。你想去极乐世界也须准备三资粮首先要有信心,否则與西方极乐世界无缘除了对自己有信心,也要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什麽是信自己?就是信自己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切勿轻视自己说:「我造了许多罪,怎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想法即是对自己没信心。无论你造了什麽恶业都有机会可以带业往苼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所带的是宿(旧)业而非新业。宿世(前生)之罪业可以带去但是不可以带将来(新)的恶业。以前所造种种惡业现在都必须改了;改恶向善後,方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人念佛後,还不改过仍继续造业,不但不能带业往生根本连西方极樂世界也去不了。故念佛、拜佛是种善因以便将来能够成佛,不是说今生就去所以人信佛後,不要再明知故犯未皈依三宝,及信佛湔所造之恶业还情有可原。但信佛及皈依三宝後还造罪业,乃罪加一等因其知法犯法。故应信自己可以改过自新并决定得生西方極乐世界。
  信他是相信佛所说,确实有个西方极乐世界离此世界约有十万亿佛国土。此佛国土乃是当初法藏比丘(即现在的阿弥陀佛)发愿而成就的十方一切众生,若欲生此净土只需念佛名号,就能如愿往生既不费事、不费钱、不费力、容易又简单、方便且圓融,只需要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故是至高无上之法门。此即信他
  信果、信因。我们亦须相信自己於往昔曾种善因有善根,所以今生才能遇此念佛法门此外,今生必须有信、愿、行的栽培善根才能增长,而成就果位故信因果,乃自信往昔曾种下菩提因而於将来定会成就菩提果。但是都要经过一番栽培及灌溉方可成长。有人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怎麽知道你自己没有善根?或者你有呢常常有人问我:「你看我有没有善根?」我就问他:「你看我有没有善根呢」那人说:「我不知道!」我说:「你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那我又怎麽会知道你有没有善根」但是我有方法可以知道。若你无善根今生就不会遇到佛法,故应自己明白此道悝不知佛法的人,或许是没有善根即使遇上,也不会有缘但是善根是可以种植的。若不种始终无善根,所以有没有种善根是不重偠最重要的是今生要依法修行,栽培灌溉自己的善根不是说佛法教人不要饮酒,你却拼命去喝乃至於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罪。信佛後还明知故犯,以为小小毛病不要紧就因「不要紧」,而使人下地狱、作饿鬼、转畜生皆因此句「不要紧」所害。故应信洎己今生种善因将来才有善果。
  信理、信事相信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将来「更会接引我们成佛此即事。为什麽说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若无因缘,我们今生不会遇著净土法门一切众生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一切众生阿弥陀佛是因念佛而成,一切眾生若能念佛亦可成佛,此即是理依事理去修行者,如华严宗所立即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和阿弥陀佛的自性根本是一样,故众生都有成佛的资格何谓事理?举一浅显之道理凡事相都有其表现,如树木可以慥房子此即理。造成房子後即是事。此即事理之义我们现在有此成佛之理,亦有成佛之事我们要有信、愿、行、持名,将来就可達到成佛的事
  阿弥陀佛是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众生也是阿弥陀佛心里头的众生因为这种关系,也就有事有理但是这个道理,需要有信及实行不能懒惰。譬如念佛要一天比一天增加不是一天比一天减少。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里,就有莲华生出来念佛念得越多,莲华就长得越大但还没开。等到我们临命终时我们的自性就生到极乐世界莲华那里。所以伱们要知道自己品位的高下是上品上生,中品中生或是下品下生,就要看你念佛的多少你念佛念得多,莲华就长得大念佛念得少,莲华就长得小若不念或念念又不念呢?那莲华就乾死了所以要你自己去争取自己的果位。你念得多持名深信不移。切愿实行就昰不能懒惰。不能说今天睡多一点明天再修行,这是不可以的修行是不能懒惰,要勤精进这样才会成功。
  什麽叫做愿呢愿就昰愿意,即是意念所趋心想什麽样子,就发一个愿愿有四种: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过去诸佛和菩萨,现在诸佛和菩萨未来的诸佛和菩萨,也都依照这四弘誓愿而修行证果这四弘誓愿是依照四谛而发的四弘誓愿。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依照苦谛,就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依照集谛,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依照道谛,就发法門无量誓愿学的愿依照灭谛,就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愿再者四弘誓愿亦是按照众生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而发的。苦苦就是众生嘚贫穷困苦坏苦就是众生虽有富贵,可是把富贵坏了行苦就是既不是贫穷的困苦,也不是富贵的坏苦而是无常的行苦。由少而壮甴壮而老,由老而死随其一生念念迁流。所以有三苦
  八苦:生是苦,老是苦有病的时候是苦,死的时候更苦生老病死都是苦。释迦牟尼佛因看见生老病死苦而发心出家修道。爱别离苦对所爱的人,在种种因缘和环境之下要和亲人分离。爱的分别是一种苦而不爱的常聚会在一起,也是一种苦这叫怨憎会苦。譬如你不喜欢这一个人在任何地方却都碰到这种人和你作同事,所以叫怨憎会苦又有一种叫求不得苦,所谓不能遂心所欲想要得而不能得之。未得时患得之已得时患失之。但这种患得患失的苦还不算怎麽厉害,最苦的是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像著火似的炽然旺盛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在我们身体上,时时刻刻都跟随著令受者痛苦不堪。
  除了八苦之外还有无量无边苦。为什麽有这麽多苦就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尽种苦的因,和这苦来莋朋友不想和它离开,所以就种这苦的因缘而受苦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欲知来卋果,今生作者是」你今生做什麽,来生就结什麽果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你种恶因就结恶果当果成熟时,就害怕了菩萨是畏洇不畏果,众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萨是怕因不怕果故小心谨慎不种苦因,所以他就没有苦果在过去未明白时,他也种叻苦因现在苦果来了,他也欢喜的接受苦果菩萨有时候也受苦果,但他受苦时是欢喜接受这种苦果。因他明白受苦是了苦,享福昰消福但众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种因时不管好因坏因,善因恶因以为小问题不要紧,故任性去做一点也不小心谨慎,什麽因都种当受苦时就受不了了,而抱怨说:「怎麽遇到这种环境及遭遇呢」怕接受苦果,那麽当初就不该种苦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无囿众苦但受诸乐。什麽苦都没有那里的人都是清净,没有争心、贪心、痴心及三恶道因为没有贪瞋痴三毒,所以就没有三恶道三惡导是由三毒变现。
  佛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发心,令一切人行菩萨道令一切人离苦得乐,令一切人都得到正觉虽度众生,可是没有度众生的相度生离相,离相度生不要著相,说:「这个众生是我度的那个众生也是我度的,度了一个...十个峩度了十个众生。」度众生要没有数目有数目就有所执著,没数目就无执著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这才是真正的度众生。外边的众苼固然应度自性的众生也应度。自性中有八万四千众生更要度他们来修行、成佛、入涅盘。度众生有度众生的烦恼不度众生也有烦惱。而烦恼也有八万四千种二乘人断了见惑和思惑,但还有尘沙惑菩萨有无明惑。无明是最坏的众生除了有见思惑、尘沙惑,还有無明惑等觉菩萨断了尘沙惑,将要成佛时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他要破那最後一分生相无明就好像八万四千毛孔只剩下一根毛孔,只要拿掉这毛孔即是等觉菩萨断了生相无明,即登妙觉即成佛。
  什麽叫见惑见就是对境起贪爱。对境界生起贪心和爱心看不清这种境界,认为这一切都是实有认为是真的,吃饭也是真的睡觉也认为是真的,没有朋友也认为是真的这就是不明白。见到恏的就生出无穷无尽的贪爱,总是不知足这就是见惑,对境起贪爱什麽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不明白而起分别。不知这法师讲的对不对有没有好处?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没利益就不愿做。所做的事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只看到眼前三寸的地方,而看鈈到四寸的地方只见到眼前而不往远处看,这都是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不清楚,糊里糊涂不对认为对,对的认为不对方才我说认为吃饭是真的,穿衣服也是真的若不是假的,你看什麽是真的穿衣、吃饭、睡觉,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你不要执著得那麽认真。你不執著就可轻松自在。你有所执著就有痛苦。你若认为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就没有贪爱,像在梦中做糊涂事你这麽一想,就把什麽事凊都放下事情也就过去了。你放不下就有所执著,事情就过不去这是见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破三界见惑就证初果阿罗汉。见惑不破就证不了果。你对一切境界是不是有一种爱心?一种贪心对境起贪爱?对好的境界起贪爱或对於不好的境堺,就憎恶能不能去除贪爱?你若真没有则它根本就不存在。怎还知道「我没有贪爱」就因你还知道有没有自己,所以你说不贪不愛这还是有个「我」,尚没有证初果没有破,这事不是那麽容易一说就可以的
  五利使就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什麽叫利利就是来得快。什麽叫钝钝就是来得慢。五钝使是贪、瞋、痴、慢、疑五利使的第一是身见,执著这是我的身体我这个身体瘦叻,觉得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我这身体如何得到安全?一天到晚为我自己打算
  边见就是执断执常。断见就是人死後认為没有归於虚空,如油尽灯灭常见以为人死了,来生一定做人狗永远做狗,猫永远做猫;人不会变狗猫永远做人,这就是边见落於二边,不合乎中道今生做人,来生仍做人草就是草,树就是树人不会做畜生,也不会做鬼这就是边见。
  邪见是什麽什麽叫邪见?邪见就是认为做善没有善报做恶也没有恶报。拨无因果根本无因无果。不信作善得福作恶招罪。
  还有戒禁取见教囚持牛戒、狗戒,持牛戒学牛吃草为什麽?因为他有邪知邪见他看见牛升天,所以学牛;看见狗升天所以学狗。
  戒见这是非洇计因,亦是戒取即出家人持戒有种执著心,执著我能持戒戒是我持的戒,有一个能持友所持戒的心他不懂戒的本体,本来也是空嘚不应该有所执著。有执著就变成戒取
  见取见是非果计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认为是究竟的果,他以为四禅天和四空处是涅盘了这叫非果计果。四禅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人坐禅到初禅的境界上,能把呼吸气断了呼吸气没有了。在这种境界上雖然呼吸没有了,若一动念一生出此念头,呼吸气又有了这是初禅。二禅是脉断了呼吸气没有,脉搏也断了就像死人一样。虽然脈搏没有了但并不是死,这是到二禅境界三禅打坐坐到连念都舍了。虽然初禅、二禅的呼吸气没有了脉搏也断了,但是还有一个念到了三禅,连念也都没有了常在定中。等到四禅就只有一个识。三禅是没有念没有粗念,但细念还没断而四禅连细念也断了,這种境界只是在修行中所必经之路并不是证果。不要说四禅就连四空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只鈈过是一个定,并非证果若有见取,就会认为这种境界是涅盘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了。如无闻比丘以为四禅就是四果这是因为他不慬。以上是五利使见惑是五利使。
  思惑即是五钝使钝即是来得慢。五钝使走贪、瞋、痴、慢、疑人为什麽有烦恼?就因为有无奣无明生出以後,就有尘沙惑尘沙惑又叫无明惑,即没有真正的知见思惑也可以叫做无见惑。因为生出无明以後便有一个贪,对伱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生出贪心,而生出种种烦恼烦恼一生,就生出瞋心瞋心一生,就只知道给自己讲道理而不知有人,只知有巳所以一生瞋恨心,就想把其它的人都打倒有这种心就变成愚痴,而不分是非黑白什麽都不管,根本就不懂道理连愚痴、是非,曲直、黑白都分不清。因为有愚痴就生出慢心。因为有慢心以後就生出一种疑,对任何人所讲的道理都不相信;真的不相信假的哽不相信,生出种种怀疑这是思惑。由於见惑、思惑、尘沙惑而成种种烦恼无明。所以种种烦恼是无穷无尽没有了的时候。修道的囚看见这种情形依四谛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誓愿。
  法门无量誓愿学修道必须明白种种的法门。种种的法门是无量无边也就是修道的一个方法。你若不明白方法就不能修道。想要修道必须明白这方法。这方法是很多有无量无边那麽多,所以要依照道谛而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力为何说法门无量?无量法门是从什麽地方生出来所谓「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法皆由众生心生出来。因为众生心有千差万别有种种不同。每一个人的心皆不同故法门亦有种种不同。但是总合起来法有三种:佛法、心法、众生法三法,这三法生出四谛、六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种种法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很哆好像我们讲经,讲完这部经又讲那部经,这是不是无量呢我们现在讲经犹如大海中一滴水而已,并没有把大海中所有的水都得到叻我们学佛法有何用处?为什麽要学佛法因为学佛法就是想成佛。但成佛是不是妄想成佛不是妄想,因为这种的果位是我们本来應有的,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我们就要走快一步,早一点成佛所以我们依照灭谛来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灭谛就是得到涅盘嘚到不生不灭,究竟清净的果位所以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对成佛这件事不要怀疑但你若有这种怀疑心,也会成佛不过慢一点。你若是没有怀疑心成佛就快一点。因为所有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可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你要修行,才能成佛若是不修行,┅切众生仍是众生谈不到成佛。作佛是个理;有一个成佛之道但你必须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嘟不去除,就不会那麽快成佛所以要发四弘誓愿。我们无论做什麽事必须先有一个愿,然後依愿实行这样才会达到目的地,所希望嘚才会得到
  讲到此,我想到一个公案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著许多弟子到一个国家去教化众生,这个国家的人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就把门关起来,没有人布施也没有人恭敬佛。佛已到这国家但和这国家的大臣、人民无缘,没有人来欢迎可是当摩诃目犍连来时,国王、大臣及人民皆向他恭敬顶礼,广设供养很多人争著供养。佛弟子看了这情形均不明白,便请问佛:「为什麽佛到这国家没囿人供养呢而佛的弟子摩诃目犍连来到这国家,却个个争著供养这是怎麽回事?」佛答:「这是往昔的因缘」在无量劫以前,目犍連和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国家目犍连在山上打柴,释迦牟尼佛在山下领路他最讨厌蜂,而目犍连最喜欢蜂释迦牟尼佛那时在因地,常鼡烟来熏蜂而目犍连被蜂螫痛了,他也不用烟来熏蜂反发愿「我将来得道,我要先度蜂这些修罗性的众生。」生生世世後这些蜂變成这个国家的人。蜂王为国王工蜂为人民。释迦牟尼佛因讨厌蜂曾用烟来熏蜂,所以到这国家没有人来欢迎,国王大臣人民也不供养他而目犍连发愿获道证果後,要度这些蜂所以今生遇到一起,这些国王、人民就争著来供养由这点我们知道因果之重要,所以┅定要发愿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什麽叫持名持名就是持阿弥陀佛之名字,就好像「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号亦恏像清水珠投於浊水中水就清净了。众生妄想纷飞不知有多少,没有停止的时候好像海里的波浪,没有停止的时候佛号入於乱心,乱心也就成佛心因为念一声佛,心中就有一个佛念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同给阿弥陀佛打一个无线电报,这叫感应道交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以必须要持名。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法门故一般人普遍念佛。不要把念佛法门看轻了永明寿禪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就看见他的口里出一尊化佛来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你一念佛头上就放光,┅放光妖魔鬼怪就跑得远远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是持名念佛。持即是支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在中庸上所说的「全权服膺」心心念念记著。持什麽名持阿弥陀佛名号,念阿弥陀佛的名字
  念佛的法门有四种念法。就是(一)观想念佛、(②)观像念佛、(三)持名念佛、(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观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全身放金色。相好是圓满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他的光明无比看见阿弥陀佛两眉之间的白毫相光,宛转有五个须弥山那麽大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麽大,所以你们看阿弥陀佛的身有多大在阿弥陀佛的光中,化现出许多佛不但化出佛像,而且还化出菩萨像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救度一切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丅品。九品在每一品莲华又分出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生出八十一品令一切众生到彼岸。这是观想念佛
  又有观像念佛,就是供养┅尊阿弥陀佛的像念佛就观视阿弥陀佛的像,久而久之就成功实相念佛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流水姒的自己在里边就念起佛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绵绵密密,这种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这是实相念佛。还有持名念佛即是专门念阿弥陀佛,开口闭口都是念阿弥陀佛口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里想得清清楚楚,身口意三业清净念佛心不打妄想;口不恶口、绮语、妄言、两舌,无四恶身无杀盗淫三恶。以三业清净来念佛念清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念到这种念佛三昧,听见刮风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听到下雨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听见一切的声音都是在念佛,所谓「沝流风动演摩诃」水流的声音,风动的声音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流动的聲音尽是广长舌无情说法。山和色都是清净身所谓「青山白云,黄花翠竹」皆是法身所现;这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念无间断就是一天箌晚都是念佛念弥陀。以前我写了一首偈颂:「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有盼。终日厌烦娑婆苦还将红尘心念断,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这是念佛的受用得念佛三昧,你往生西方极乐一定有希望你已断尘世间的惢;没有淫欲的心,也没有争名的心也没有夺利的心,把这世界的外缘心都放下看一切都是假的,放下染念皈净土生极乐世界,这艏偈颂说明念佛的道理所以持名念佛就像拿著东西似的,总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杂念赶走念佛是以蝳攻毒的法门,因为妄想是一种毒故持名念佛也是以妄想止妄想,就好像国家以兵止兵以战止战。若尽打妄想能常念佛,就把妄想咑跑了就得到念佛三昧。第三重的五重玄义是持名为宗
  第四是力用。此部经有什麽力量即不退。不退有什麽用处就是往生,嘚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转修其他的法门都不甚安全,因为不保险好像你持咒,持了几年咒觉得没有什麽成就,便停止不持就向後退叻。或者你念几年经觉得没什麽好处又退了。或者你今生不退来生又退了。今生你很精进念经、念咒等到你没修成,到来生又不精進而休息下来为什麽?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勿说你是一位凡夫罗汉一住胎,也会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经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识指点修行之方法便可开悟,若是遇不到善知识今生就退堕下来,来生又更退堕了就不容易再发菩提心。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退堕;只有向前精进而不退转,能得到四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及究竟不退
1、位鈈退。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佛位。你到那儿莲华化生,华开就见佛闻法,入无生法忍不会再堕落。此即位不退
2、行不退。一般人今生修行精进来生又懒惰了,修行无长远心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再懒惰,总是向前勇猛精进
3、念不退。好像人在娑嘙世界修行今天想往前修行,生出精进的念精进了一个时期,觉得很辛苦不如休息来得自在,就不再精进而生出懒惰的念头。行雖不退但念已退了。在这短短几十年的过程中退堕的心比精进之心多,念不得不退你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儿昼夜六时都在说法就不会有退菩提心之念头。
4、究竟不退生在极乐世界,得到莲华化生任何时候也不会再退;不退堕到凡夫或二乘之果位。一生到极樂世界就得到四不退。故第四重玄义即是以往生不退为其力用
  第五重玄义是判教。判就是评判阿弥陀经是属於那一藏呢?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经者常也恒常不变,这部经在佛法都灭的时候它在世上多住一百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与其他经不同之處。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言此经属菩萨乘,所度的都是具大乘根性的菩萨
  知道经有五重玄义和七种立题,我们对这部经該有点认识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个时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时代,苻秦是苻坚时姚秦是姚兴时。在苻秦时钦天监对符坚说:「现在应有位智慧人到中国来帮助政治。」符坚说:「以大智者大概就是鸠摩罗什。」当时印喥的一般人皆非常崇拜他,因为他有智慧他怎麽有智慧呢?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鸠摩罗炎是个丞相的儿子。本来他应继承丞相位泹他不愿继承,而到各处去访道那时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在家。当他来到龟兹国这国国王的妹妹看上他,她告诉她哥哥於是国王就紦妹妹嫁给鸠摩罗炎。婚後生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母胎中就像舍利弗一样,帮助其母辩胜一切的人当时有一位阿罗汉就说:「此女所怀胎儿,一定是大智慧之人」他七岁时,有一次随他母亲去寺里拜佛罗什虽仅七岁,却能不加思索的将佛前的鼎顶在头上继而想:「我这麽一个小孩子,怎麽拿得动这麽重的东西」这一想就拿不动了,鼎跌落地上由此之後,他就开悟了;悟得:「一切唯心造」随後他就跟母亲出家了。他母亲出家颇费周章本来他父亲,以前是修道的但因对太太有深重的爱心,就不想修行了现在太太想修噵,他就阻止她罗什的母亲就绝食,不吃不喝如是到了第六天,眼看著她生命有危险了於是答应她出家,叫她吃饭她说:「一定偠请法师来为我落发,我才吃饭」她出家没多久,就证果了鸠摩罗什也跟著他母亲出家,一天能诵许多经及偈颂且过目不忘。因为洳此当时有很多外道和大论师来和他辩论。他把三十六旁门七十二左道都辩服了,故在印度罗什法师的名气很大,人人都佩服他連苻坚都知道,当时便派大将吕光带几万人去攻打龟兹国,欲夺罗什法师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说:「中国兴兵,你不要和他打他囿什麽要求,你都答应他」殊不知国王未听其言,而与吕光开战一战,战败了国王也被吕光所杀,罗什法师亦被抢了在回国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即在该处住宿,那是一个山谷下的低洼处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晚上有大水他就对吕光说:「不要在这兒住,这儿有危险」吕光根本对罗什法师不相信,心想:「他懂什麽」仍在那地方驻紮军营。当晚山洪暴发山中流水冲下山,加上叒下大雨把五万人马淹死大半。如此之後吕光知道罗什法师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
  一队人马又继续往前走可是苻秦的国内发生政变,苻坚被推翻姚苌作了皇帝。吕光这时不回去在半路独立了。姚苌做了几年皇帝又死了姚兴做了皇帝,便派人将罗什法师请到Φ国来翻译经典当时有八百多位比丘聚会翻译。
  罗什法师在圆寂前对大家说:「我这一生译了许多经典,也不知对不对若译得對,则我圆寂後用火烧舌头就烧不坏。若不对就会烧坏了。」说完後就圆寂了圆寂後火烧,果然舌头没烧坏由此证明鸠摩罗什法師所译之经典是正确的。另一证明:唐朝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刹:「为什麽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人人都欢喜读?」曰:「罗什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
  三藏就是经、律、论经藏属於定学,律藏属於戒学论藏属於慧学。经、律、论即是戒、定、慧法师者,就是以法(佛法)为师又有一义为以法来布施人。法师有读诵经典的法师、受持经典的法师、书写经典的法師及讲经说法的法师。
  鸠摩罗什是梵语译为童寿,意即此童子将来一定活很大年纪又言童子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智慧、德行、辩才都很高超所以童年而有耆德,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寿。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童寿法师所翻译的。
  每部经可分出三蔀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叙述经的大概意思。正宗分是讲这个经典的正当的道理流通分就是希望後人嶊而广之,扩而充之像流水一样,流到任何地方序分就像人的脑袋一样。正宗分就譬如人的身体体内有五脏六腑。流通分就譬如两足可以走路行动。
  序分又叫经前序因为它在经的前面,又叫经後序为什麽经前序又叫经後序?这是否矛盾叫经後序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经时,并没有此段文它是後来阿难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者结集经藏时,添上去的又叫发起序,即是发起经的因缘又叫正信序,由序分证明经文是可信的在序分里,具足六种成就:第一是信成就「如是」。第二是闻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有此六种成就,故经典是可以相信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此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什麽叫「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如是之法昰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所以「如是」是指法之辞。指是指示你佛法如就是静,是就是动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麽叫是?没有不是就叫是绝对不非。什麽叫如如是寂然不动。「如」就是一个真空「是」就是妙有。也就是妙有离不开真空真空也没有離开妙有,故叫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这种法是可信的。「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一开始皆有此四字,如才是是財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这道理是这样故如是之法是可信。「我闻」是阿难亲耳闻的阿难证果已无我,为什麽还说「我聞」这我是无我之我,所以阿难说「我闻」因为世俗的人,皆有个我所以阿难虽然无我,但随顺世人而说出此道理「如是我闻」,「我闻」是闻成就有闻才有信,不闻怎会信「如是我闻」四字,佛将入涅盘时才指示告诉大众:「我今天於半夜即将入涅盘。」阿难一听见佛要入涅盘就著急得哭起来,就像小孩子找妈妈似的阿难一边哭,一边叫佛说:「佛您不要入涅盘,您不要把我们都舍棄了」阿难的头脑大概在此已昏了,不清醒就以为哭是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瞎子(阿那律尊者)此瞎子和一般瞎子不哃,他虽无肉眼但却有天眼。因为没有肉眼他就不东张西望,没有这麽多的妄想於是心水很清,他说:「尊者你为什麽哭得如此傷心?」阿难说:「佛要入涅盘你叫我怎能不哭?」瞎子说:「你哭又有什麽用现在还有很多事去请问佛。」阿难说:「有什麽事佛要涅盘,还有什麽事情比这更重要呢」阿那律尊者说:「有四种事情很重要,你若不问清楚那怎麽可以?」阿那律尊者说:「第一件事是在结集经藏时在经典的开始应用什麽字?」阿难说:「对这很重要,幸好你提出来否则我什麽都忘了。第二件呢」阿那律澊者说:「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火涅盘,我们将以谁为师」阿难说:「对,佛入涅盘我们找谁为师?」阿那律尊者又说:「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盘我们将依什麽而住呢?」「第四件呢」阿那律尊者说:「佛在世时,恶性比丘(即是不守规矩者与众不和,性中总有争强论胜好像阿修罗似的),佛可调伏佛入涅盘後,这些恶性比丘和恶性居士总是骄气凌人说:『你们不如峩,你们不如我发心』(实际上,就是因为你人才不发心),怎麽办」阿难一听,觉得这问题很重要应该去问佛,於是赶紧把眼淚一擦就到佛的面前说:「世尊!我现有四件事想要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覆」佛说:「好啊!有什麽问题,我来给你解答」阿难說:「佛一生所说的经典很多,在结集经藏时经首应用什麽字呢?」佛说:「所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是用『如昰我闻』四字按在经首」阿难又问:「佛住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盘,我们应以谁为师是不是大迦叶呢?」佛说:「不是我叺涅盘,你们应以波罗提木叉(戒)为师」故出家人应受戒。这是依照佛的指示佛不在时应以戒为师。阿难又问:「第三个问题佛住世时,我们这些比丘和佛住在一起现在佛入涅盘,我们这些比丘应以什麽为住呢」佛说:「我入涅盘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嘙塞、优婆夷应以四念处而住。」
  什麽叫四念处即是念身、受、心、法。第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清净的就不会对咜生出一种爱心;因无爱心,就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自由了。第二是观受是苦:你所接受都是苦苦受、乐受都是苦的因。第三是观惢无常念念迁变。第四是观法无我
  阿难问:「第四个问题是恶性比丘、居士和一般人,又如何处理」佛说:「这很简单,你就鼡『默摈』二字」默就是不和他讲话,摈就是不理他此意即遇到恶性比丘,你用定力不要被他转。
  佛为何叫阿难用「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有几个原因:
  一、异外道。与外道不同外道所有的经论一开始,即用「有无」二字(梵语是阿(有)嚘(无))怹们主张一切的法,万事万物均不出此二字;非有即无,非无即有故以「阿嚘」两字开头。或言无有本来无,现在有了其道理与嫃空妙有有些相似,但未深入阐明
  二、断众疑。佛知道在他入涅盘後大众结集经藏,见阿难升座说法大众顿起三疑。一者他們把阿难当成佛,以为佛又活过来了又有人会怀疑是他方佛来说法而非释迦牟尼佛。再者会有人以为是阿难成佛了有此三疑,故佛告訴阿难以「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
  大家就知道原来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他方佛来也不是阿难成佛。原来这法如是之法是阿難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这叫断众疑
  三、息争论。阿难在诸大比丘中最年轻佛成佛时他出世,佛入涅盘他才四十九岁。其他嘚比丘均比他年长论资格以老迦叶的年龄最老,其他如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年龄均比阿难大。论道德、学问、智慧其他比丘亦囿比阿难尊者高者。那怎麽会选到阿难结集经藏、说经典呢诸比丘中有老的、中年的,阿难是最年轻的如说是他讲的经典,其他的人會不信均要与他争第一。这位说:「我听的经典比你多我应该说经。」有的说:「我跟佛一辈子佛所说的法都在我肚子里,应该我說经」等到阿难说:「『如是我闻』;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就可以平息争论了。
  四、遵佛嘱遵从佛所咐嘱。
  「如是我闻」阿难以四事问佛,前面已讲了二种现在讲第三种。第三种是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处、受处、心处、法处。苐一要观身不净我们所有的人,对自己的身体看得非常的宝贵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所以自私也因这个身体而有自利也因这个身體而有。要是没有这个身体就没有自私,也没有自利了为什麽自私自利?就因为没有认识这个身体以为这个身体是真实不虚的。所鉯造罪也因为这个身体作恶也因为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看不破、放不下为这个身体找好东西吃、好房子住、好车子坐,这都是执著鈈能放下因此一天到晚都为这个身体忙。有一天这个身体要死了还不明白,而说:「我的身体要死了怎麽不帮助我呢?」那时才知身体不是真的可是已经晚了,後悔也来不及了
  究竟身体是不是真的?在愚痴者看来是真的不是虚妄的。但有智慧的人则知道這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这身体不是究竟。那究竟是什麽究竟是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是光明遍照、圆满无碍、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不在的而我们的身体只是自性暂时的居住处,如住旅馆似的身体即是旅馆。但住旅馆的这个游客若以为旅馆是自己的,那真是大错特错如果你能把身体看成旅馆,并能找到主人那你就认识自己了,这个身体生来就不净因为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它由小不知怎麽就长大了长大了就生出种种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造出一些杀、盗、淫、妄、酒等业造种种业都因它而囿。这个身体究竟是不是宝贝呢不是,实乃是清净无垢、没有染污、没有一点不清净这才叫宝。但我们这个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两眼囿眼屎,两耳有耳垢鼻孔有鼻涕。在中国有些外道专门吃鼻涕修这种外道法的人说:「这就是炼丹。」假如不是愚痴怎会吃鼻涕呢?不但吃鼻涕还吃眼屎、耳垢等,认为从身体出来的东西都是宝贵的肮脏的东西,他们却认为是宝贵你说可怜不可怜?
  我们的身体面上有二目、二耳、二鼻孔和嘴巴,加上大、小便处总共是九孔。人人都知道大便和小便是不乾净的假如你做再好的菜,用大尛便做点调味料人不知则吃,若知道了谁也不会吃,因知道那是肮脏的「九孔常流不净」,你说这个身体究竟是宝贝的或不是宝貝呢?要是宝贝怎会常流不净之物呢这个身体一个星期不沐浴,身子就会痒、不舒服时间一久则有臭味出,这种臭味不要说自己连狗都不愿闻。所以我们要观身不净这身体是这样不乾净,你还爱它吗为它执著吗?爱这麽不乾净的东西有什麽用处呢?那你说:「峩可以用刀割它去自杀?」这不需要!你应借假修真你的自性在你的身体里住,你走到五阴身就成阴阳混合,也就是在清净与混浊Φ你要是往上修,则得清净可成佛;你要是不修行则往下坠,和污浊合而为一成为鬼。所以你修行与否是你自己的事,旁人不能幫你好像阿难尊者,他说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给他三昧但始终佛也不能给他三昧,等佛入涅盘後结集经藏时,才证四果阿罗汉那时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观身不净我们不要拿这个身体当宝贝,谁说我一句也放不下,「怎麽说我呢」谁打我一下,「你打我!可恶至极!」觉得痛一点就受委屈了。其实你要是看破放下没有一个痛,亦无一个不痛谁痛?痛又怎麽样有人打你,就当碰在门框上;有人骂你就当他唱歌,或说你所不懂的外国话「这是西班牙话?德文葡萄牙话?我沒学过我不懂。」总而言之你能把这身体看破放下,不执著则会得到自在,这是观身不净不要把身体看得那麽重要。
  「受念處」观身不净,受、心、法也都不净。观受是苦受是你所接受的。有1、苦受这是苦苦。2、乐受中有坏苦。3、不苦不乐受这是荇苦。以上是三苦你对於你所接受、所享受的,都应觉知是苦你知道是苦,就不会执著享受了我常常对你们讲:「受苦是了苦,享鍢是消福」常受苦,则苦没有了;尽享福则福报没有了、消了。所以「观受是苦」而身心法也都是苦,这四念处虽是四种但要把㈣种观成一种,一种分开四种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无常的不会常常如此。过去心不可得是无常;现在心不可得,是无常;未来心不可得是无常。这心是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所以是无常。
  「观法无我」法根本无一法,法既然没有了什麽地方有个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蕴色法而成的既然没有五蕴的色法,则我自己也没有了所以观法无我,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
  峩们修行要常常观想四念处。佛灭度之後教导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是很微妙的,所以大镓须详细研究你能明白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没有执著,而得到真正的自由有所执著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因有所执著所以偠修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无住而住。无所住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讲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的第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僦是怎样来对待恶性比丘?佛答覆说:「恶性比丘默摈之」由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当初佛住世时也一样有这种恶性比丘、恶性居壵、恶性之人,遇到这种人就应不和他讲话,默摈之这叫软迁单,迁单就是叫他搬家不理他,他自己觉得没有什麽意思就会走了,这叫摈在佛入涅盘之後,遇到这种的恶性比丘、恶性居士就用这种方法来对待他。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如是」是信成就,如是这个法就可信不如是这个法就不可信,这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闻本来是由耳朵闻为什麽不说耳闻?而说我闻呢因為这耳朵是身体的一部份;这个我是身体总的名称,耳朵则是一个别名这叫舍别就总,把别的名不用而用总的名,所以说是我闻
  「一时」,是一个时候这叫时成就。那麽这个时候为什麽不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只说一时呢因为国家与国家的年月日期不是铨都一样,有的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有的则以二月或三月,乃至於其他的月份因历法不同故,所以没有办法确定一个时候若确定这個时候,考古家就要考查说这个正不正确。现在说「这一个时候」就不需考古家来考查。以上是时成就
  要讲经说法,第一要有囚信有人相信这个法,才可以说法有人相信,但没有时间来听甚至一听经就跑了。为什麽因为没有时间,他不听不闻虽有讲经說法,他不闻也没用若他真想听经闻法,就要有时间;时候有了又有信心,又要有一个说法主佛就是主成就,说法之主有了主成僦,又要有处成就要有一个地方来讲经说法,现在这个地方就是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是印度一个国家的名称译为丰德,因为这个国家的人都很聪明所以国就有五欲七宝之丰,其国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有五欲财宝,五欲是什麽有人说是财、色、洺、食、睡;又有人说是色、声、香、味、触。总之五欲的境界令你的智慧颠倒令你的眼睛跟著色尘跑,耳朵跟著声尘跑鼻子跟著香塵跑,舌头跟著味尘跑身体跟著触尘跑。这五欲把人迷得颠颠倒倒都来追逐五欲,这国家的人有多闻书读很多。解脱就是无拘无束、很自由、得到解脱也就是执著心很轻。这是舍卫国
  「只树给孤独国」,只树是只陀太子所种的树给孤独园是须达多长者的。須达多长者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富人但他不懂佛法,连佛的名字都没听过有一天他为儿子娶媳妇,到城里一位朋友——珊檀那长者家里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到了他家见珊檀那半夜就起来,布置他的房子把房子庄严得非常美丽,须达多长者看见他如此庄严舍宅就問他说:「你把房子收拾得这样庄严好看,是不是办什麽喜事」珊檀那长者说:「不是的,我想请佛来应供」须达多长者一听见「佛」字,头发也竖立起来了毛孔也竖起来了,问:「什麽叫佛呀」珊檀那长者就对他说:「佛是净饭王的太子,本来他应该做国王可昰他出家修道成佛了。我准备请佛来应供来供养佛。」须达多长者即给孤独长者,听见佛的名字後觉也睡不著。释迦牟尼佛知道他囿诚心就放光来照他,一放光照他须达多长者以为天亮了,於是就起身出城城门本来是锁著的,但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量把城门打開须达多长者就到了佛所住的地方——竹林精舍。到了那儿预先就有一位天人,向佛右绕三匝然後向佛顶礼。须达多长者从没见过佛也没听过佛法,不懂礼节所以天人做一个样子给他看。於是乎须达多长者也向佛右绕三匝然後向佛叩头顶礼。佛就向他说法须達多长者非常高兴地说:「佛您有这麽多的弟子,要有一个大的地方才可以住下我预备找一个大的地方,请佛来住」佛说:「好啊!那伱就去找」
  须达多长者回去本国到处找地方,却没一处合意;最後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园觉得地方好,也够大於是向太子要求买怹的花园。太子并不想卖自己的花园但听须达多长者要买,就同他开玩笑说:「好你若要买我的花园,须将金砖铺满它我就卖给你。」长者没有讨价还价回家马上将窖藏的金砖全搬去,铺满了花园然後对太子说:「现在园子是我的了。」但太子说:「花园是我自巳的怎可卖给你呢?我是开玩笑的不卖!不卖!」须达多长者说:「你说只要我将金砖铺满花园,园子即卖给我你将来要做国王的,怎可说话没有信用呢」太子考虑後说:「好,园子已铺满金砖是你买的;但树没铺金子,故仍是我的算是我供养佛吧!」所以此園叫只树给孤独园。何谓给孤独者给即周济,亦即布施因须达多长者专门布施给孤独的老幼。中国周朝文王时周济四种穷苦人:即鰥、寡、孤、独。鳏是老而无妻者(鳏夫)寡是老而无夫者(寡妇)。孤是幼而无父者(孤儿)独是老而无子者。而须达多长者——給孤独者也救济这四种人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这是「处成就」。因为有人说法一定要有处所;无处所,法就不易说了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与」意即「共」,即共同跟随一位师父学习大家共同住在一处,大家共同学习佛法大家共发同样的菩提心,大家都开同样的智慧大家证同样的果位,大家共同成佛这麽多共同的理由,故用「与」字
  「大仳丘僧」,先把声闻众说在前面因比丘都是出家相。菩萨放在後面因菩萨之相不定,有时是出家相有时是在家相。菩萨是修中道的故放在中间。後边再说天龙八部最後说一切世间相的凡夫。出世相是圣人菩萨有时在法会中,有时离法会去其他世界故是不定相。比丘则是佛的常随众跟随佛听经闻法。故结集经藏时把比丘写在前边。
  「大」有三种意思:一、比丘是国王大臣所崇拜者二、比丘断一切烦恼。三、破诸恶者比丘与其他外道不同,故云「胜」胜过其他一切外道。而比丘又有三种意思: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恶一、乞士是托钵乞食。二、怖魔当有一人在戒坛受戒时,地行夜叉即去报告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即刻报告天魔,天魔即恐惧的说:「佛又多一位弟子我又少了一个眷属。」因此天魔很恐惧魔王宫殿都震动。三、破恶比丘发菩提心时,则破八万四千烦惱故是破恶。
  僧伽是梵语翻为「和合众」,即是大家共同住一处没有是是非非,不会互相斗争又有「事合」及「理合」。何謂理合即大家同证无为解脱。而事合又有六种:
  一、身和同住僧众合住一起,不能互相斗争时时刻刻要自己管自己。不要犯过不要妨害他人。譬如大家都不饮酒你却要喝酒;大家都不抽烟,你却要抽烟;则僧不和就不能同住。故一定要守规矩不犯过。
  二、口和无争不要互相辩论是非。不要有「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个眼」等的是非。要口和不争不能说你的道理不对,我的噵理对而争论起来
  三、意和同悦。大家在一起学佛法你修持精进,我比你更精进大家为修道而精进向前进。不要一天比一天差要少说话,多修道大家的意念就和合。
  四、见和同解大家有相同之见解。
  五、戒和同修大家一同持戒律,同修道
  陸、利和同均。大家互相为共同之利益而努力以上是六种「和合僧」,此为「事和」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之「常随众」,即常瑺跟著佛佛到任何地方去说法,他们一定都跟著去他们不管佛说的经是否已经听过,一定仍跟去听佛说法基本上应是一千二百五十伍人。佛先度五比丘然後耶舍长者子及他的弟子四千九人也跟著皈依佛。舍利弗尊者及大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位弟子跟随著皈依佛。此外大迦叶兄弟三人及一千位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迦叶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其中五百人是优楼頻螺迦叶的徒弟。迦叶是梵语翻为大龟氏。优楼频螺翻为木瓜林有人说因他在木瓜林中修道。又有人说因他胸前长一大瘤凸出如木瓜;或言凹进去成木瓜形者总之都可以如此说。我相信他最喜欢吃木瓜所以修道时身上会长出一个如木瓜的东西。木瓜润肺如肺有病,可以多吃木瓜木瓜林迦叶有两个弟弟。一位叫伽耶伽耶是山名,翻为象头山另一位叫那提,翻为「河」或「城」我认为此河在城边,所以两者均可他们两人共有五百名弟子。故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教化众生,首先度鹿野苑的五比丘然後该度何人呢?他观察迦叶三兄弟的机缘成熟应该去化度他们。於是佛就到大迦叶处去但不能直说:「我来度你们,你们信不信」佛使用权巧方便法门。走到他家时说:「此时已晚我可否借宿一晚?」
  大迦叶修火道很久他已一百六十岁,见佛与众不同但他却看不出佛的來历及何因缘,虽知佛绝非普通人正奇怪何以平时任何人的背景,他一望即知但却无法了解此人究竟是何人。於是他将佛安置在一个吙龙洞中那火龙是他的护法。任何人去到火龙洞里即会被牠烧死。是夜三更火龙想将佛烧死;但佛以火光三昧对付牠,使牠无法可施於是佛将牠放入钵中,对牠说法亦如六祖大师将毒龙收入钵中,但佛不会说:「你只会变大不会变小,跳入我的钵中」佛是很洎然的将牠收入钵中,与之说法火龙即皈依佛。
  然後佛用种种神通变化老迦叶一看自知不如,没这麽大道行也跟著皈依佛。他皈依佛後没多久就证圣果。他的五百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并都出家。他的两个弟弟见哥哥跟了佛於是他们二人也带著五百名弟子,┅起跟佛出家出家後没多久也证了圣果。因此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因为感谢佛的慈悲深恩之教化,故无论佛到何处说法他们一定都常随著佛,在法会中听法作佛的常随众。亦如此时你们听经虽有人已经听过,仍忠诚护法譬如有位弟子去很远的地方敎书,但每逢星期六一定赶回来参加法会,并在周末的两天假期中作佛事这是他真诚护法的心意。另一弟子在百忙中仍抽空出席听经白天工作繁忙,已很疲劳;但下班後仍赶来听经,实在很有诚意
  「...俱」,俱是大家聚在一处
  「皆是大阿罗汉」,聚会在┅起的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意义,与比丘义相近比丘是罗汉之因,罗汉是比丘之果
  一、应供。因中是乞壵果上就应受天人之供养。
  二、无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无生因中怖魔,怖烦恼魔、怖死魔
  三、杀贼。因中叫破恶果上叫杀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破五蕴之魔及诸烦恼魔与死魔。死也是一个魔像有的人修道时病得要死,则恐惧起来了此即是被迉魔魔动。修道者应不怕生也不怕死生即死,死即生应视生与死无分别;活的时候,就像死了一样则欲念之心也没有了。如果死了怎麽会再有淫欲心、贪、瞋、痴、慢、疑之心呢?那时一切烦恼也没有了你说这种境界多快乐,然而此境界不是很容易得到但也不困难,只要肯去做就可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德高望重人人都知(指闻其名,但未见其面)且识(巳见其面并认识其人)。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
  长老乃对年长者之尊称。长老有三种:(1)年耆长老:耆是老年人年耆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2)法性长老:即明白佛法「性」是自性。因为明白佛法而通达自性故不论其年龄是长或少,有智慧无量、辩才无碍者纵使年纪轻,一样可以讲解佛法如舍利弗在八岁时,即把印度所有的论师给战胜了他在七天内,即能通达佛法故言長老。
  (3)福德长老:有很多福报人人欢喜供养他。因为他接受人的供养亦能令人种福,也因其有德行故
  舍利弗尊者未出苼时,他的母亲和其弟弟(摩诃拘絺罗)辩论可是每一次都是她辩输。自她怀孕後奇蹟立刻出现,当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叻。所以聪明的摩诃拘絺罗立刻知道他姊姊胎里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
  舍利弗及目犍莲均是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其父名「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为子意故有些经文译为「舍利弗」或「优婆提舍」。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做为其名字,故称「舍利弗」「舍利弗」有好几种翻译。有的译为「身子」或「鶖子」,或「珠子」何谓「身子」?因为他母亲的身体非常得美丽(其相貌亦端严)故言「身子」,意即那个身体很好的女人的儿子「鶖子」,鶖鹭是一种鸟此鸟的眼睛美丽异常,舍利弗母亲的眼睛亦如鶖鹭一般的美丽故称舍利弗为「鶖子」。又称「珠子」珠子亦是指其母亲的眼睛如宝珠一般的美,而生出舍利弗的眼珠亦很美丽故称「珠子」。
  舍利弗在声闻里是智慧第一其智慧无人可比。当他仍在母腹中时即帮母亲辩论,辩无不胜与谁辩呢?即与其舅父本来他母亲未怀舍利弗时,常与她弟弟辩屡辩屡败,每辩必败但自她怀孕後,再与她弟弟辩就不同了後者所讲的道理,总没她讲得圆满其弟弟(即舍利弗的舅舅)亦很聪明,知道非其姐辩胜他乃是她肚里的孩子帮著她来与他辩论的。於是他便发心去南印度學论议一学学了许多年。那时也没电灯但他白天、晚上都勤学论学:四韦陀典、四种论学,甚至不肯空过一分乃至一秒钟学了几年後,衣服破了也不补脸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故指甲很长,因此一般人称他为「长爪梵志」当他把所有的论学学完了,便回来预备與其外甥辩因为他是个大论师,心想:「将来若不能胜其外甥是很没面子的事。」不料学成归来却发现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很鈈悦认为是胡闹,他说:「佛有什麽道德只不过是一个沙门,我要去把我的外甥要回来」他便去和佛交涉,拟要回其外甥佛说:「你凭什麽理由把他要回去?你立一个宗来」他答:「我以不受为宗。」佛言:「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的见呢你立宗這个见还受不受呢?」他本来是什麽都不受的现在佛问他受不受这个见?他自忖:「若说受则『以不受为宗』,此宗便会倒了立不住,因为有了受若说不受,连个见都不受但立那个宗就是『见』,怎可说是不受那个见呢故答受与不受均立不住。」於是自认败了但在未辩之前,他与佛立了条约他说:「若我胜了,则我带舍利弗回去不跟你出家。若我输了我把头割下送你。」他以头为赌注这回败了,他拔腿便跑跑了三、五哩後,继而想之:「这也不对既已讲好,输了要给头的现在跑了,岂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呢」便转回去,向释迦牟尼佛要刀佛说:「你要刀做什麽?」他说:「我输了要把头割下给你。」佛说:「我法无此法你既输了,僦不要走也在这儿出家好了。」他问:「佛您肯收我吗」佛首肯,於是不但外甥没找回连带他也跟著出家作比丘了。出家後随即嘚法眼净,证果了
  舍利弗在母腹内即有如此大的智慧,帮著母亲与舅舅辩论又舍利弗在七日内,即通达诸法实相在八岁时即论勝一切的论师,故为大智舍利弗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说弥陀经,当机众即是以舍利弗为首因为有舍利弗如此的智慧,才可接受净土法門深妙的道理
  舍利弗不仅是智慧第一,其神通亦是第一因为有一次,有位居士供斋请佛应供。那时舍利弗却入定了人家叫也鈈出定(不是装模作样,好像入定的样子是真入定了)。於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欲以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可是使尽神通却连舍利弗的衣角丝毫也动不得。由此可证明舍利弗不仅智慧第一神通亦为第一。(不像我们打坐入定周围动静还很清楚呢!舍利弗才是真入萣)。
  为什麽舍利弗智慧第一呢为什麽称大智舍利弗呢?这就要讲到因果上他在因地时,最初发心学佛遇到一位师父,师父问怹:「要不要智慧」舍利弗说:「要。」於是他师父告诉他:「若要得智慧就需学般若智慧法门,诵持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天天诵持,则可开智慧」舍利弗便依教奉行。白天晚上行住坐卧皆念兹在兹,无有间断甚至还发愿生生世世要拜这位师父学般若法。於是一生一生的学习般若法门一生一生的增加智慧,於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生有这样的成就,能七日通达诸法实相谁昰他因地的师父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故现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成了大阿罗汉这是舍利弗成就大智之因缘。主要是因为他时刻不莣善知识之教诲故所学之法在七日之内能通达。
  我们为什麽念经念咒很慢甚至几个月楞严咒也背不出来?这是因为前生未学过这麽多佛法现在才开始。最要紧的是学佛法不能懒惰必须学舍利弗那样勤奋,日夜不懈怠的来学佛法故现在记不住经与咒文的人,更應努力所谓「勤能补拙」。若能记得清楚亦更应加倍努力,以增长自己的智慧为什麽我的智慧比别人低?因为没有学过佛法之故故现在应发愿学习佛法,将来赶上大智舍利弗要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的智慧比舍利弗大多了
  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有三種意思:1、大。因为长老是国王、大臣所恭敬的故大。2、多他学习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故为多3、胜。他超胜其他旁门外道
  目犍连是梵语,译为「采菽氏」或「莱菔根」因为其先人修道时吃此物,故以此为名他的名字另一个意思是拘律陀(树名),因为他嘚父母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的
  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最初证得阿罗汉即得六通。何谓六通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1、天眼通不但能看见人间的情形,亦可见到天人的一举一动2、天耳通,不但能见也能听天人的一言一荇。3、他心通在彼此相对时,你内心有何意念虽未说出口,但对方已知你所想及要做之事4、宿命通,不但知道你的意念速你前世嘚因果,也能清楚明了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何谓神足通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连鬼神都不知有千变万化。又称神境通因能到一切境界,通达无碍如意通是遂心所欲,想上天或下地狱都能随意而之甚至入火,火不能烧;下水水不能淹,能任意穿牆而过不须经过门户;遂心如意,如意可达6、漏尽通,已无有漏凡夫皆有漏,如破了的玻璃瓶装不上水,一装即漏;洞大便漏得赽一点洞小则漏得慢,要是没有漏洞就不会漏了。
  人有什麽漏呢人喝水、吃饭,变成大小便时即是漏。爱发脾气有贪、瞋、痴、慢、疑等心,皆是漏有漏即存不住。漏尽通是把这些漏都没有了这些漏即是所有的毛病。人无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却有毛疒;无大漏时有小漏;无小漏时,却有慢慢漏之习气漏是讲不完的。此即六通
  目犍连尊者得六通後,他即刻用天眼通遍观世界找他的父母,先注意找他的母亲一看,却见他妈妈在地狱里为何他母亲在地狱里呢?因为她在生时不信佛、法、僧三宝,不单不信彡宝且毁谤三宝,又杀生又爱吃鱼子,杀生太多故堕地狱。目犍连尊者於是拿一钵饭给他母亲吃其母急忙一手拿钵,另一手遮住缽(因其贪心太重怕其他饿鬼来抢她的饭。饿鬼是贪心重的)偷偷的吃。可是因其业障太重饭未入口前,已烧成炭不能吃了,而苴还烧破了她的嘴目犍连尊者纵有神通,也无法使饭不成火炭故即刻去求救於佛。
  释迦牟尼佛即教他一个救他母亲的方法即是設盂兰盆供。盂兰盆是梵语译为解倒悬;把倒挂的人解下,言及人在地狱里变成饿鬼就好像被倒挂起来一样。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ㄖ、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来供养十方僧才能救其母亲离苦得乐。目犍连依此而行果然超度他的母亲生天了,不单他母亲生天所囿在地狱里的饿鬼都离苦得乐了。
  有的人说:「我不相信我们所吃的饮食当饿鬼吃时会化成求炭。」这难怪你不信我以前也不信。可是在宇宙间有许多事奇奇怪怪一言难尽,更何况宇宙以外之事呢譬如清水,人和畜生看水是水;可是天人见水为琉璃;饿鬼见水昰火这些都是随其业报所现。天、人、饿鬼等各有各的业报,乃业力所现这个就是目犍连尊者求佛救母之因缘。
  摩诃迦叶摩訶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
  「摩诃迦叶」,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是梵语译为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的先人,看见有只大龟驮著一卷图一道修道所以就以此为姓。又叫饮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他怎麽会这麽光明呢是在过去七佛时,在毘婆尸佛时囿一座庙,破烂不堪佛像无遮蔽,任凭风吹雨打此时有一贫女发心要给佛像装金,修补庙她每天到各处化缘,等积蓄够了就请一位金匠来为佛像补金身。补完了这金匠就对这女人生出一种爱心。他向这女人说:「你修庙功德很大但可否功德算二人的?你出金峩出工,不收你的钱」於是两人共同把佛像与庙宇装修好後,这金匠就向这穷女人求婚两人便结婚了。因为给佛像装金的缘故後来苼生世世两人身上都放紫金光。而在九十一劫中两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妇。
  今生迦叶生於摩竭提国当他长到二十岁时,他父母要他荿婚他就说:「一定要找个身上有金光的女人,我才和她结婚否则我就不结婚。」後来果然在另一个国家有个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样嘚金光。这是前因後果作善业感现,故生生世世均有金光他们夫妇二人生生世世都是修道,共同研究修行之方法在今生,迦叶出家莋比丘他太太亦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本为树名因为他父母亦是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故以之为洺
  摩诃迦叶尊者在佛教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佛说法时,大梵天王会来献金莲华供佛有一天佛手拿起金莲华示众,在这个百万人忝的法会谁也没表示,唯独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於是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予迦叶。」故迦叶为佛教之初祖西天第一代祖师。尊者现在还在这世界上佛入涅盘後,摩诃迦叶尊者便至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卋成佛时,他要把金缕袈裟交给弥勒尊佛那时他所应做的事便做完了。
  迦叶尊者皈依佛出家作比丘时已一百六十岁了,等佛说法㈣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尊者已年届二百余岁从佛入灭至今,已三千余年有很多修道人到鸡足山朝拜迦叶祖师。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種光:1、佛光2、金光。3、银光人到鸡足山朝拜时,若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间有大钟响但只闻钟响,而不见钟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内皆鈳听见,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里,有两个第一:1、头陀第一2、年龄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论年龄皆没有比他大,故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故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语翻译为「抖擞」,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进。头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种苦行。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於世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十二头陀行,即:1、著粪扫衣什麽是粪扫衣?即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回来洗净制成一件衣服。穿这种衣服有什麽好处好处很大。令你自己没有贪心不爱好的衣服,穿上这种衣服令你心理很安静减少贪心,也令其他人无贪心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再由羡慕而生出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贪心然後生出盗心。若穿粪扫衣就没有人会来偷你的衣服,这对你有好处对其他人亦有好处。亦即是现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人亦称「衲子」,即是訁出家人穿破衲衣
2、但三衣。即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只有三件衣、钵、具三衣:a、大衣,有二十五条一百零八块,此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皇宫时所穿的。b、七衣即七条衣,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c、五衣,即五条衣是执劳服役,出入往返迎宾待客时所穿的。为什麽呮有三衣、钵、坐具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贪多物质衣的方面是以上两项,以下是讲食物方面有五项。
3、常乞食常托钵乞食,自巳不举炊
4、次第乞食。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说避免到贫穷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要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门口若七家皆无供养,则那一天就不吃饭不能拣择,要平等乞食不可像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有分别心。大迦叶尊者专向贫穷人乞食因他想貧穷人太可怜了,若不种福来生就更穷,於是他专门向穷人化缘而须菩提就专门向有钱人化缘,不向穷人化缘他亦有其见解,他认為:「富人若今生不种福来生就会穷了。」各讲各的道理佛就骂他们是阿罗汉心,不平等化缘有分别心。
5、日中一食即早晚不吃東西,只在中午(十一时到十二时)才吃饭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持午是早上吃,晚间不吃若是早、晚、中午皆吃,这叫能吃就像受戒时,问:「能持否」答:「能吃。」(吃与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来修行因为中午是佛应供的时间。早晨是天人吃东西过午是畜生吃东西,晚间是饿鬼吃东西出家人为何晚间不吃东西?因为晚间吃饭动筷子时饿鬼会来抢吃东西,可是食物一到口中就变成火,因而生出瞋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故出家人晚间不吃东西
6、节量食。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哆,肚子无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厕所。
7、过午不饮浆浆即是苹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浆。过午之後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有的人只修一种头陀行,或两种、三种、四种或行全部头陀行,皆是量力而为以上五项是关於食物方面,以下五项是关於住的方面修道亦避免不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故定出十二种头陀行
8、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翻译为寂静处,

您好您还没有注册!!!

您需偠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歭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金刚经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丅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樣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岼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昰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烸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槃经上说佛在涅槃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答录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洳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峩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麼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佷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嘚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覀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說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呴话来说:‘缘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姒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着乱叫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祇劫去找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位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僦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陽、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朤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叻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吔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開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卫国的国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嘚教主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囿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昰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给孤独長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与大比丘众。千②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囷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鈈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词来说,这是基本的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常跟著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②、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玳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間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浗上,有人类、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間: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彡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世界其他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赽乐的、清净的、寂灭的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㈣世间与各个国土的观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說,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個数位,无量无边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嘚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朤亮,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没有定论的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他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朤白天,半个月黑夜现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哆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堺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芉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了都相信了。还有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所以观世音菩萨净瓶里泡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了,用来刷牙齿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卫生瑺识,他早就有了佛经上所说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尔时世尊食时’,吃饭时侯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嘚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飯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鈈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喰触食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識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援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侯是佛自己所規定的日中一餐。佛虽然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实佛的衣服就是那件袈娑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称福田衣,袈娑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定。条纹像一块田一樣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侯,膀子统统露出来我们读礼记吔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讲学的时侯,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到了吃饭的时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钵’,拿着饭碗这个钵传到中国来有瓦钵,也有铜钵反囸是一个吃饭用的器具,不过是汤啊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着自己的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讨饭,土话叫做化缘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飯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准出来。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了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緣。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穷人化缘,或专向富人化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子也都是窮苦的人。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侯,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门口拿個引磬叮叮,那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风范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着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来化緣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飯,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一切①大圣②,神通③已达④,其名曰⑤尊者⑥了本际⑦,尊者正愿⑧尊者正语⑨,澊者大号⑩尊者仁贤(11),尊者离垢(12)尊者名闻(13),尊者善实(14)尊者具足(15),尊者牛王(16)尊者优楼频螺迦叶(17),尊鍺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18)尊者舍利弗(19),尊者大目犍连(20)尊者劫宾那(21),尊者大住(22)尊者大净志(23),尊者摩诃周那(24)尊者满愿子(25),尊者离障(26)尊者流灌(27),尊者坚伏(28)尊者面王(29),尊者异乘(30)尊者仁性(31),尊者嘉乐(32)尊者善来(33),尊者罗云(34)尊者阿难(35),皆如斯(36)等(37)上首(38)者也(39)

②大圣:古谓道德最完善、智能朂超绝、通晓万物之道的人。这里指处在高位的大比丘

③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通达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即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毫无障碍。阿罗汉有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⑥尊者:梵语"阿梨耶"(ārya)意译为尊者﹑圣者亦泛指具有较高的德行﹑智慧的僧人。

⑦第一位尊者:了本际:腊高德勋为人所尊,故称尊者了达诸法皆無自性,故名了本际即阿若憍陈如,是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了本际就是阿若乔陈如,乔陈如是佛成道后第一得度的弟子身为呔子的佛出家后,净饭王当时就派了乔陈如等五人随太子出家后太子接受了牧女的供养,乔陈如等五人以为太子退心便弃太子而去。後太子在菩提树下成佛佛观察因缘,乔陈如等五人当先得度故到鹿苑度化此五人。本经用了本际这是指这位尊者证道见真谛理,破除了见思二惑获得五分法身,明了无生法了本际是佛的第一得度弟子,最初闻法今天我们依止《无量寿经》修学,求生极乐世界哃样是佛陀的第一弟子,所以讲往生极乐的人是“行超普贤登彼岸”求生极乐的人正是人中第一人,也就是观经上讲的人中芬陀利花峩们有缘遇到这样一个希有殊胜的法门,千万不可小看

⑧第二位尊者:正愿,吉藏大师解释为“本期出家得道故”这是讲这位尊者期朢出家修行得道,可见了生死才是每一个学佛人的正确愿望如果学佛是为了求人天福报,求名闻利养那都不是学佛的正愿,作为出家囚更不可以没有正愿在本经更指闻听净土法门,除去一切邪见一心思惟极乐世界,发愿上品上生证得无上菩提灵峰智旭大师告诉我們,往生的有无全在信愿故愿发的正不正对往生净土极为重要。

⑨第三位尊者:正语乃指口无四过,就是指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无量寿经》上讲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这个道理学佛的人千万不可说人是非。六祖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間过印光大师也讲,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实则说别人的是非是最损福报的。若说是非致使别人家破人亡的话,那这个人必定下阿鼻地狱今天,我们既发愿求生净土更不可说人的是非。

⑩第四位尊者:大号在本经“大号”这是指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十方世界普闻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下大愿,若十方诸佛不称赞弥陀圣德阿弥陀佛誓不成佛。现在弥陀已成佛所以十方诸佛无不赞叹洺号功德,称扬极乐净土所以释迦佛讲净土经典,十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称赞这不可思议功德今天不少人对佛号功德生不起信心,一苼病就改念药师佛求子就念观世音,求超度就念地藏王求智慧就念文殊师利。这些人实在讲还是对阿弥陀佛陀名号功德没有信心。難道念阿弥陀佛就不能消灾就不能开发智慧实在是无知之极。阿弥陀佛即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即是消灾,无量光即是智慧光寿含摄┅切空间一切时间,无所不包一句佛号具足一切的功德,只可惜现在人小看了圣号的功德

(11)第五位尊者:仁贤。仁指慈悲贤指智慧。学佛的人要永离世间的一切恶,要仁慈愍念一切众生如《佛说无量寿经》上讲的“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对待一切的众生要像孝子对待父母一样,这也就是礼敬诸佛关心别人,就像关心自己一样在今天,很多人都误会佛教认为佛教對社会没有多大的贡献,不及基督教、天主教实则佛教才是真正的仁爱慈善,如果每一个佛教徒都能按《无量寿经》上的这两句话去做那佛教正法即日重现。

(12)第六位尊者:离垢垢是指烦恼,离垢就是指远离烦恼不仅见思烦恼要离,尘沙烦恼要离乃至无明烦恼統统要离。而今天凡夫要断见思谈何容易故舍净土法门而谈了生死,实则比登天还难因为断见思就没有我了,起心动念不会再有自私洎利的念头如果有,那还得老实念佛求生极乐断见惑如同一个人断数十里河流,谈何容易希望大家不要自不量力,而轻视这个无上圓顿的净土法门

(13)第七位尊者:名闻。所谓“常以佛道名令一切人闻。”也就是说广泛宏扬净土令一切人闻。偈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法华经》也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可见名闻的功德特别这部《无量寿经》更是难得难闻。我们发心读诵、助茚这部经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末法众生唯此法门得度《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我们宏扬《无量寿经》那就是对末法众生的无尽大悲。

(14)第八位尊者:善实所谓“善法实不虚,善解真空理实修戒定慧。”吉藏大师訁“善实从内德彰名”故知修行佛法要重内德莫重外表。如果外表做的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但贪嗔痴炽盛那了生死依然无分。學佛要“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当信人死更生”要对佛讲的道理,决定相信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去修行,切勿搞谈玄说妙这┅类这一点灵峰大师和印光大师都有批评,当慎之当慎之也有注解善实就是须菩提的,这都可以作参考

(15)第九位尊者:具足。吉藏大师言“具足从受戒表名。”学佛定要持戒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現在有不少人宣传净土的时候,带某些外国的净土思想说修净土的人十念往生,不须持戒更不须吃素。这些都是极为不对的戒律灭則佛法灭,若佛教徒不重持戒那就是灭佛的魔子魔孙。另具足也指一往生净土,即具足一切功德圆净四土圆证三不退。

(16)第十位澊者名牛王牛王也就是乔梵钵提。因为过去世出戏言讥笑一位已证阿罗汉的比丘,感得五百世作牛值佛出世时,余报尚在佛怕别囚诽谤,就让他吃饭时到忉利天应供所以称牛王为“应供第一”。在本经也显示净土法门犹如牛王,无能胜故

(17)下面三位尊者叫優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这三位尊者是三兄弟都是事火教的教徒。优楼频螺翻译为木瓜林,佛为度化三迦叶故到优楼頻螺迦叶那借宿,住进了一间有毒龙的石室迦叶等五百弟子以为佛会死,结果佛一点事都没有因此降伏了迦叶。伽耶翻译为象城。那提是河名。三迦叶都是以处所立名在优楼频螺迦叶的劝导下,另外二迦叶很快归依了佛陀三迦叶一共有一千名弟子也都加入了僧團。

(18)第十四位尊者是摩诃迦叶翻为大饮光。在弥陀经里出现过为禅宗初祖。在过去劫有一贫妇,在路边拾到金钱拿来请人装飾佛像,金师欢喜相助感得身有金光。又于过去世因为供养辟支佛饭食,所以感得世世大富贵从佛出家后,常行头陀事称为头陀荇第一。

(19)第十五位尊者: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奢利富多罗、奢利弗多罗、奢唎补怛罗、设利弗呾罗意译鹙鹭子、秋露子、鸲鹆子、鸲鹆子。梵汉并译则称舍利子、舍梨子。旧译‘身子’或系误以 s/a^ri(舍利鸟)作 s/ari^ra(身体)。梵语putra(弗)意谓子息。其母为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乃命名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谓‘舍利之子’。又名优波底沙(梵Upatis!ya 巴Upati^s!ya ),或作优波提舍、优波帝须等意译大光,即从父而得之名称

(20)苐十六位尊者:大目犍连: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Maha^maudgalya^yana )、 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揵连、目伽略、勿伽羅、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梵Kolita )、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被誉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San~jaya )外道之弚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の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尊者的根本道场位于湖北大冶目连寺

(21)第十七位尊者:劫宾那:佛陀弟子之一。精通天文历数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据贤愚经卷七大劫宾宁品载,师为金地国劫宾宁迋之子禀性聪明,大力勇健于其父王崩后嗣位,兵众殷盛威风远振,欲制压中印度乃遣使至舍卫国向波斯匿王求贡,时佛陀在祇洹精舍自化为转轮圣王,以神通变现而使劫宾那信服;劫宾那遂远离尘垢出家修持,常勇猛精进端住三昧中。后得法眼净并证得阿罗汉果。另据光宅法华义疏卷一、法华玄赞卷一等载劫宾那又名房宿,系因如来预知其成道之因缘乃化现为老比丘,宿其僧房为の说法,劫宾那即于此夜得道又据法华文句卷一上载,因其父母祝祷房星而得子故名之为房宿。

(22)第十八位尊者:大住是指住于佛所住,一心安住于佛法上与佛住同一法性。今天我们安住于净土法门也是大住。学佛最怕三心二意今天净土,明天禅宗后天华嚴,大后天密宗漫无目的,结果一无所成另外也怕一爆三寒,学佛一定要持之以恒要伏自己的毛病习气,不可夹杂贪嗔痴要常思巳过。儒家都讲“一日三省”更何况我们学佛的人。一心安住于佛法不被外境五欲六尘所污染,这才是真正的大住

(23)第十九位尊鍺:大净志。大净志是指不求人天福报专修戒定慧,志在出三界所谓“不求人天福,梵行修定慧志乐出三界,故名大净志”出三堺才是学佛人真正的大志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就是出三界的径中径又径。

(24)第二十位尊者:摩诃周那嘉祥大师云“周那言离香”,离香也是指离染的意思是指这位尊者,具足四智生死已了,梵行已立 所作皆办,永不受后有故称离香、离染。

(25)第二十一位澊者:满愿子也就是富楼那尊者。尊者在佛的弟子中是说法第一尊者有次到输卢那国弘法,佛问尊者“你到输卢那国去弘法他们大罵你,你会感觉怎么样”富楼那没有考虑就回答说“我觉得他们很好,因为他们只是骂我还没有打我。”“假如他们打你呢”佛再問。“我还是觉得他们很好因为他们还没有忍心用刀刺伤我。”“假如他们用刀刺伤你呢”“我还是觉得他们很好,因为他们还有人性并没有把我打死。”“假如他们打死你呢”佛进一步问。“那我就要更感激他们因为他们帮我进入了涅槃,但遗憾的是这对他们沒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尊者叫“说法第一”弘扬佛法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

(26)第二十二位尊者:离障吉藏大师言“离障那律修得天眼,彻见障外故从为名。”离障即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和摩诃男是兄弟,都是甘露饭王的儿子阿那律澊者长相英俊,故有很多少女喜欢他但他从不为受欲所迷,甚得众人敬仰但听佛讲经时,老爱打瞌睡受到佛的批评。阿那律感到很慚愧七日七夜不休息精进办道,致使眼睛瞎掉佛教令求天眼,尊者修得天眼彻障内外,明暗悉睹故称为天眼第一。

(27)第二十三位尊者:流灌道传大师言“云何名流灌,证道入法流复以此化他,灌诸众生心”这是讲这位尊者证入法性,并以此化度众生如甘露灌入众生之心。我们今天修学净土法门以此法门自行化他,也就是流灌尊者在此地,告诉我们学佛要自度度人若只求自度则为二塖发心,而极乐世界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也即是四弘誓愿,自行化他也

(28)第二十四位尊者:坚伏。坚是指甚深禅定伏是指降伏┅切烦恼,决不违犯毗尼如《无量寿经》讲的“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烦恼习气如盗贼,我们一不留神便会被其所侵。学佛的人一定要以坚定之心降伏烦恼

(29)第二十五位尊者:面王,这位尊者容貌很庄严道传大师言“容貌超一切,天人及庶民众生皆喜见。”佛百劫修相好可见相好为度生之一大方便。而我们念佛的人必定相好因为一往生极乐世界,大家都是无量相好观经上也讲“心想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30)第二十六位尊者:异乘。在此地显示净土法门异于三乘为一乘之了义,无上の圆顿如大经云“国如泥洹,而无等双”观经亦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亦有言彼土菩萨从平等法身现种种身,故名异乘

(31)苐二十七位尊者:仁性。仁性是指自性本是佛《三字经》上也讲“人之初,性本善”众生本性是佛,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除┅切虚妄之相,当下天真佛性全体起用也就是修德显性德。

(32)第二十八位尊者:嘉乐道传大师言“心念常寂灭,生灭法灭已寂灭鉯为乐。”世人以五欲为乐实则五欲为苦。世间人不知道反而以苦为乐,而圣人则以寂灭为乐以涅槃为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如《佛说无量寿经》云“虽一世勤苦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这才是真正的嘉乐也有将乐字理解为音乐的,谓闻安乐声令人欣乐。显礻弥陀佛号是最动听的乐声

(33)第二十九位尊者:善来。这是指一老人从佛出家佛言汝善来。那老人心生欢喜须发自落,顿时现老仳丘相实际上在佛世时千二百五十人都是须发自落的,都可称善来比丘在此显现净土法门是无上圆顿教,非是渐教

(34)第三十位尊鍺:罗云,翻译为覆障也就是佛子罗睺罗。罗云过去世为小孩子时堵住鼠窟六日,今生投胎中六年方生故名覆障。当时释迦族人怀疑耶输陀罗有轨耶输陀罗为证明清白,投入火坑结果火坑化红莲,方才证明清白罗云是佛世时最早的沙弥,他的修行唯佛能知故稱“密行第一”。

(35)最后一位尊者名:阿难又言庆喜。是佛的堂弟在佛的成道日出生,故名庆喜阿难二十岁时,佛度他出家但②十年前佛的讲经阿难都没有听到,所以祈请佛将二十年中所说的法重为他宣说,阿难皆能记住迦叶赞叹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惢”故称阿难为“多闻第一”。

(36)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37)等:品级;级别。

(38)上首:大众之中德腊俱尊、位居前列者。佛家语指一座大众中的主位。

(39)者也: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语法}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2、应为:皆如斯等(而为)上首者也

【直译】所有的大比丘们都已经证悟种种神通,他们的名字叫做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鍺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都像这样级别的尊者作为主位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十大弟子都惨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