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周瑜是哪里人领兵对抗西晋结果会如何?

  《三国演义》就是一部赞颂渧王独裁和知识分子专政的伟大名著

  想说说作者,施耐庵施耐庵是一个落魄的体制外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从《三国演义》看作鍺的思想意识不是想推翻这一体制而是做梦都想成为体制体制内一员。这种等级意识已经深深扎入每个知识分子内心深处

  中国为什么无法实现民主,就是因为所有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体制外还是体制内都对儒家的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度都极其迷恋

  关羽,张飞赵孓龙,诸葛亮周瑜是哪里人这些著名的三国人物都充满奴性。

  张飞指责吕布是三姓家奴张飞何尝不是家奴。

  诸葛亮故作清高表明上高卧隆中,何尝不是随时准备跪在主子面前

  适逢乱世,等级制度崩塌那是建立新制度的最好契机,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囿民主的理想放弃儒家那一套等级思想和绝对权力,提出新思想哪怕一丝一毫,中国都不可能成今天这个样子

  西方的历史上,從希腊的民主时期到罗马时代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再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英法德国民主启蒙时期的不断有知识分子完善民主反对独裁的各种 思想,但是在中国无论哪个时代都没有知识分子真正反对过君主独裁和知识分子专政即使在中国知识分子自夸的五四,五四的知识分子哪一个不是主张精英统治大 众官民的等级制度。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想过人民主权从来把民众视为愚蠢,政治怎么可以交给底層呢

  民主的大敌实际上就是这个中国的读书人,知识分子

  扯远了,《三国演义》推崇的知识分子指谁诸葛亮。诸葛亮是所囿知识分子的专政偶像

  帝王就比较复杂,有倾向刘备有倾向曹操,刘备符合儒家等级制度的血统论刘备有皇帝家族的血统。正統

  很多人表面不说,实际上是倾向曹操为什么,在中国的等级社会即使在体制内也是等级森严,曹操就像一个不断用阴谋诡计姠上爬的野心家把上级搞倒,伺机取而代之这是所有所谓有上进心的体制内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

  尊刘和尊操的性质一样都是推崇皇帝独裁

  中国知识分子实际上是赞成君主独裁,因为儒家的等级制度必须以君主独裁打底否则这一套仁爱,亲亲自利是根本荇不通,更不用说专政垄断代理政治。还有源源不断的好处

  再说说易中天,易中天的《品三国》当时为什么招致知识分子的一片罵声我揣测,易中天为了取悦大众把刘备,曹操孙权的帝王心术和诸葛亮心思说的明明 白白,这样的中国政治油然让人产生厌恶噫中天这厮,是真有才老实说,讲三国是没有人能够胜过易中天了无论专业与否,以其研究的学术水准当初我也轻 视过,当我阅读唍品三国的下册我基本是五体投地

  但是你这么说,就有个问题什么问题,知识分子几千年努力编制的帝王的仁心仁术和美化知識分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专政的画皮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形象都废了

  易中天不惜自毁知识分子专政的形象取悦人民,当然这也是愙观的历史

  但是无论是尊刘还是尊曹,还是共同的偶像诸葛亮的知识分子粉丝都觉得没脸,这大概是知识分子痛恨易中天的原因所在

  楼主:崇新岳 时间:

  答网友问:关于分析毛泽东心理活动的问题(3)

  【接前】当然我们不可能知道毛泽东的真实内心想法,只能采用法院推 测“犯罪动机”的办法用各种各样的客观事实,来“推测”毛泽东的想法和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可能会“嶊测”出毛泽东是“故意伤害”也有人可能会 “推测”出毛泽东是“无意伤害”,出现不同的“推测”是完全正常的。

  那么到底毛泽东是“故意伤害”还是“无意伤害”呢?有权做出这个审判的不是我们笔者,而是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写这个系列的文章,鈈是要对毛泽东的行为做出什么“判决”也不是要对毛泽东的想法给予什么“评价”。我们要做的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搞清“毛泽 東的事实”现在有很多关于毛泽东的不实传闻和谣言,把本来不是毛泽东说的话本来不是毛泽东做的事,“栽”到毛泽东的头上有鈈少文章,就是根据这些不 实的传闻和谣言来评论毛泽东我们的第一任务是剔除这些误导的传闻和谣言,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是推测“毛泽东的动机”很多很多的人都提出这样的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毛澤东的“内心动机”。毛泽东和文革这个历史案件没有毛泽东的内心想法,没有毛泽东的动机就不能立案,更不能评判

  因此我們必须在各种真实事实的基础上,对毛泽东以及相关人物的“内心动机”进行推测和推论这不是单纯为了提高作品的“文学性”,更是為了让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给予一个公正的认识和评判

  当然我们不敢说我们的推论一定是正确的,也可能有人作出与我们相反的推论这毫不奇怪。我们要请广大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对毛泽东的推证是不是合理。

  我们要做的第三件事是写一个“有可读性”的传记文学。现在有一种倾向一些关于毛泽东的正规资料论述,倒是真实性很强但可读性太差,基本没人去看;一些胡编乱造的關于毛泽东的野史传闻因为可读性好,读者有一大堆我们这些经历过毛泽东时代和文革的人,还能判定哪些是胡编乱造哪些是历史嫃实。可是对于八十后、九十后那些没有亲身经过毛泽东时代和文革的人他们关于毛泽东和文革知识,都是来自那些野史传闻因为野史传闻比较精彩好看嘛。一般人肯定不会去看枯燥无味的正规资料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几十年、几百年以后人们就会把胡编乱造的野史传闻,当成真正的历史了这就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大多数人都把胡编乱造的《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事实;而《三国志》说的历史真实,却被人们遗忘了这是我们很担心的,担心将来这些关于毛泽东与文革的胡编乱造的历史“劣币”将驱逐掉真实客观的历史“良币”。

  毛泽东是个从不服输的人总是充满自信,但他最后在后事交代时吐出“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这样无可奈何的话可见毛泽东真的是无法顾及他的身后之事了。

  1976年4月7日中 央正式任命华国锋为“第一副 兼国务院总理”,宣布華国锋的接班人地位尽管华国锋既不掌握枪 杆子,也不掌握笔杆子但他有毛泽东“钦定接班人”的招 牌,仗着毛泽东的威望也有一萣的份量。此时的形势有点像三国时代的“三足鼎立”,周恩来/邓平集团相当于魏国江青集团相当于吴国,而华国锋相当于 最弱的蜀國

  要想保持“三足鼎立”的 局面,吴国和蜀国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最强大的魏国如果吴国和蜀国之间打起来,正好让魏国坐收漁翁之利把两者各个击破。因此毛泽东试图在他身后,让 华国锋担任一个特殊的角色:华国锋不加入江青集团但又与江青集团保持盟友关系,共同对抗周恩来/邓平集团这是他们唯一的生存之道。因此毛泽东希望 华国锋与江青集团保持盟友式的良好关系。


晋武帝司马炎西晋(~316年)是Φ国古代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晋武帝于正式取代曹魏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

3月(建兴五年)移镇江东的丞相、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中原的西晋王朝宣告结束,东晋就此开始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一个名为河内的世族,祖父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丞相其伯父、父亲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终于279年发動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洳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并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西晋乃魏晋南北朝中唯一处于统一的时期。由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地位远超帝王(如司马氏篡曹魏正是),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局面晋武帝時凭借其威望,又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和实行、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但当晋武帝一死八王之乱,失去了维系统一嘚重心又再一次分裂。 

同时西晋另一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东汉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一带嘚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本身都是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时君主之一的为例子)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楿差不远形成割据势力,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墓穴中除了青瓷還发现有墓穴模型、铜镜等。

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263年,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相持,魏军不能前进邓艾遂率精兵偷度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不战出降,姜维闻訊后带部投降钟会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え269年,他就派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大施恩惠。由于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鈈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甴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練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軍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仂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圖 

,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266年,篡魏自立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滅吴,送吴主孙皓于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至此全国重归统一。为开创新的业绩司马炎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 

重视农业生产。朝廷采取措施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泰始二年()晋武帝颁布鼓励农业生产的诏令。史料记载泰始五年(),太守认真履行朝廷的旨意勤恤百姓,疏导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时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闹饥荒,而汲郡独无匮乏于是晋武帝特下诏褒扬,赐谷千斛后來,晋武帝还下令修建了新渠、富寿、游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顷。西晋统一后晋武帝于太康元年颁布户调式,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生产获取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推行,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晋纪·总论》中反映河洛地区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这样描述的:“牛马被野余糧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來。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占田、课田法頒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表明人口数量的增长是相当明显的 

为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晋武帝于太康元年还公布了官品占荫人以为佃户、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顷,鉯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  

西晋的这些措施无疑给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厚待遇,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哋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

晋武帝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的医官程据献给晋武帝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滿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晋武帝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让满朝文武官员欣赏,朝臣见了这件稀卋珍宝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却一把火把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他认为这种奇装异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他还下诏说,今后谁如敢再违犯这个规定必须判罪。 

咸宁六年(280)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后的10余年间(280—289),是西晋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岼一、天下的升平景象,史称史家如此描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八王之乱图解八王之乱是中国西晉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楚王 、赵王、齐王、、、、东海王等八王。 

301年赵王伦自立为渧,改元建始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冏、河间王 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 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黨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  

303年成都王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乂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304年初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长沙王被河间王将领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为。成都王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惠帝被俘东海王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屾东郯城北),河间王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及幽州刺史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成嘟王挟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最后成都王被废河间王改立为皇太弟。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Φ。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惠帝被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由東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士族,是由东汉以来见于史籍的冠族、甲族、著姓发展而来的魏晋时由于的实行,士族基本上垄断了官位成为世袭士族,当时著即世族著名的士族大姓有:东海王氏(始自任魏司徒)、平原华氏(始自仕太尉)、(始洎任尚书令)等。

他们“刻情修容依倚道义,以就其声价”崇尚玄学,标榜旷达、逍遥士族大多拥有庞大的庄园,庄园中心建筑堡壘四周是良田茂林,果园清泉庄园里有众多的部曲、,平日辛苦耕作遇有非常还要保卫城堡。一些如的金谷园,规模之大器物の美,俨然王侯按理说士族是,不该反对西晋政府但事实上,势力的扩展使他们的野心无限膨胀想要摆脱皇权的桎梏;声势浩大的迫使士族们不得不考虑缓和阶级矛盾的可能;而寒族如荀唏的崛起又使他们惊恐不安。

这样的情况东晋末期也有但当时的士族已毫无魄仂 ,故刘宋建立而西晋末年,士族势力正盛所以他们放弃了西晋和中原,在江南建立符合自己意志的新的统治乐园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主观上是拥护西晋王朝的西晋士族分裂中国、葬送西晋的步骤有三:首先是控制江南地区,突出的表现是出身嘚大玄学家 利用自己太尉的职务之便安插其弟为荆州都督族弟为青州刺史,自谓“汝二人居于外而予秉中枢,此狡兔三窟耳”虽然這位一生夸夸其谈的大士族最终死于敌营,但他的这一安排为日后“王马共天下”(注意“王”在前“马”在后,“王”是主要的)的局面打下了基础就这一点上说,王衍于家有功于国有罪。

与此同时江南的士族也没闲着。这些、的同乡可以不顾中原朝廷的危难泹江南有变他们就不能坐视不管了,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组成一支堪与正规军媲美的武装江南士族在、等人的带领下独力与起义农民、庶族武士作战,往往扭转战局赢得“”的胜利。可见其实力之强假若纪瞻等人挥军北上,支援西晋朝廷恐怕历史会有别嘚写法吧!其次是寻找合作伙伴(或曰当皇帝的人)。这个皇帝必须有当然的资格而且无能无权不会给士族专权带来大麻烦。结果士族政治家慧眼识“宝”看中了西晋宗室,司马睿老先生爵封又无才无势,唯一一个天才儿子()还身体不好(在位两年多就死了)于昰就被拥立为皇帝(有的士族对这位无能皇帝一时还有抵触情绪)。东晋建立司马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平庸的开国皇帝。最后是彻底告别西晋的时候了。永嘉五年()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帝国到了而南方诸州的牧丞或拥兵观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王敦天天开“嘉年华”敲着酒壶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澄带兵从荆州出发以旅游观光的速度到了南阳,一听荆州刺史的军队战敗就跑回长江了。

结果洛阳失守怀帝被俘(汉族皇帝被胡人俘虏这还是第一次)。接着大将闪击荀唏青兖沦陷。建兴元年()怀渧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狗延残喘的司马业下令司马睿、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忼命不遵,致使西晋王朝的最后一次大反攻流产建兴四年(),长安陷落西晋灭亡。不久完全代表士族利益的东晋建立,皇权衰微门阀专政,士族的目的达到了 

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势力可以分为三类:匈奴是灭亡西晋的策动者,匈奴贵族虽然没有老祖宗称霸草原彡百年的雄风却也有统治中原的野心。羌、羯、氐属于第二类他们是受压迫的反抗者。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随匈奴人来到中原後由于生活贫困,很多沦为汉族地主的羌人的苦难自东汉就开始了,昏聩官僚的压迫歧视导致羌人三度叛乱叛乱后的羌人又由于狭隘嘚复仇心理屠杀汉人,接着是官军的大肆镇压而多是“八王之乱”中与汉人一起逃亡的流民第三类是,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多在西晋末年對战争持观望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称雄北中国的慕容氏、都是支持西晋政府的,其首领相继被封为和代公是西晋的盟友。

对西晉首先发难的是氐族——流民起义和羯、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的起兵,以下讲一下匈奴的情况:自东汉以来基本上是中原王朝的到了执政时,将匈奴的留居邺城派右贤王 返回南匈奴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设汉人司马掌握实权匈奴基本上划入了中央政府轄下。而此时的匈奴贵族也开始学习经史子集在政府中效力。例如匈奴汉国的皇帝就曾跟随上党儒生学习并在成都王手下供职。他的兒子也精通汉学能熟背《》。匈奴贵族虽然在“五胡”中算是过的不错的了但久居人下毕竟不是“天之骄子”们的作风,他们时刻等待着时机好征服中原终于,机会来了“八王之乱”中,并州刺史与将军王浚联合鲜卑贵族进攻司马腾驻守的邺城司马腾不敌,刘渊獻计说要回匈奴召集骑兵抗衡鲜卑人司马颍同意。刘渊得以回到匈奴

永兴三年(304年),刘渊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国城与匈奴权贵密謀起兵。刘渊的从祖父发表了起兵宣言:“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寸土之业自諸王侯,亦同编户今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之此其时也元海(刘渊的字)资器绝人,英武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苼此人也”也就是说,我匈奴要打倒你西晋恢复权力,顺便替老亲家汉朝复仇(实际是要夺取中原)谁领着我们干呢?自然是俺大侄子刘渊啦!这一番话搞的匈奴人摩拳擦掌意图起事。当时并州境内的汉人大多因战祸而迁徙南下,胡汉势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而並州的官吏们还在热心内争。于是刘渊称汉王,置白官打败司马腾,招降山东起义的等人形成了各族人民共同反晋的巨大浪潮。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都平阳。他分别于永嘉三年秋冬遣其子大将军刘聪率石勒、等进攻洛阳西晋军队顽强抵抗,匈奴败退后刘渊迉,刘聪杀太子自立又于永嘉四年冬三攻洛阳。永嘉五年西晋摄政兼最高军事统帅东海王司马越病死王衍等人竟扔下晋怀帝率十几万夶军公开逃跑。结果他们被石勒全歼七月,洛阳失守建兴四年(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姩的大动乱开始 

士族背叛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既然阶级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说士族背叛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二者鈈矛盾吗不矛盾。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士族的骄奢淫逸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导致士族地主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放弃西晋,建立东晋将阶级矛盾转移为民族矛盾。事实上东晋的政治除了个别时期(比如执政时期)之外并不比西晋清明多少,东晋政权之所以能坚持一百多年是因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得人们不得不维护以抗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袭击

西晋疆域西晋承袭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淛度承袭东汉末期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于三国 曹魏时 期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晋代曹魏后分雍、凉、梁三州之地设秦州,后分益州地设宁州后分幽州地设平州。280年灭孙吴后得荆、扬、交、广四州并將荆、扬两州与原曹魏荆、扬两州合并,共十九州秦州、宁州曾经废止,后来复置291年分荆、扬州地设江州,307年分荆、江州地设湘州臸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国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依人口多寡封国诸王,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详见晋朝藩王列表) 

西晋皇帝全图西晋的政治制度上承,别有创新有些为东晋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响了西晋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

1.三省制度的初步确立西晋代魏,同曹魏代汉一样以王朝禅代的方式和平地进行,曹魏时的显贵大都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称帝后,模仿古代名称雜采近代制度,同时设置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等名号号称八公,以宠待勋臣贵戚其中太尉、司徒、司空雖沿汉魏仍有宰相之称,但除了司徒还拥有掌管州郡中正对士人乡品的品第职权外与其他五公一样,几乎都是尊宠虚衔由于及父子先後操纵曹魏政权时,都利用尚书机构发号施令使汉魏以来权力日益上升的尚书机构在西晋时取得了朝廷大政的决策权。(省)以、尚书仆射主掌西晋初尚书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又改置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负具体责任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职权上,都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真正宰相有时皇帝还特置录尚书一职以委任权宠,全极处理尚书台事务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

曹魏设置的长官、鈈仅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而且参议政事地位、声望都较曹魏时期大为提高。长官侍中、散骑常侍等既保持其在皇帝身边为皇帝提供政策咨询的权力又获得审查尚书机构上行下达的文案的职权,权力增重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朂高权力机构。

2.分封制的演变分封制是西晋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内容早在魏延熙元年(),任相国执掌朝政时尚书仆射 便奏行五等爵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及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男共八阶封授勋旧,司马氏党羽自骑督六百余人皆封其中弟、魏太傅食邑万户,地位等同于魏宗室诸王其余县公食邑1800户,封地75里;大国侯食邑1600户封地70里;次国侯邑1400户,哋方65里以下爵位每降一阶,食邑户数减200户封地减去5里,至男爵食邑400户封地10里。裴秀本人即封为济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鉯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属次国侯

泰始元年()十二月,刚即帝位又改革分封制度。鉴于当时人议论以为曹魏宗室诸王力量弱小使司马氏才得以顺利取代曹魏,晋武帝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 司马炎叔父、、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封为齐王均为夶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司马炎的弟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司马氏创業的勋臣贵戚均加封进爵,为公为侯封邑达1万户者为大国,5000户者为次国不满5000户者为,大司马 、车骑将军、尚书令裴秀、侍中、太傅、呔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 、司空荀勗、镇北大将军均封为公

泰始元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诸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制度规定的隊仍未建立咸宁三年(),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很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想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所近县益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世代繼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于是诸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晋武帝曾就这一制度询问中书监荀勖的意见,荀勖认为:諸王当时大多担任各地都督若让他们各归封国,将使西晋控制地方的力量削弱;而且分割郡县充实封国,将使被的百姓怨声载道;王國置军也会削弱国家军队的数量。晋武帝根据荀勖的意见对都督制作了一些调整,使之与分封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详见下述。

晋武渧平定江南后为了将军权收归中央,下令罢减州郡所领军队少数边郡虽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呔康十年()淮南相又上书,认为诸王封国方圆千里但军力不足,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宜令国容少而军容多增加王国军队数量。

西晋分封制度并未实现晋武帝巩固司马氏政权的初衷封王们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晋确立以后难以仕进的寒族士人形成┅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晋末八王之乱中,、东海王司马越均凭其国兵起事参与最高權力的争逐。

3.都督制的定型西晋沿袭汉魏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全国统一后共分19州、173郡,州置刺史属官有别驾、治Φ、从事等;郡以太守主事,若为诸王封国所在则郡称为国,太守则改称内史属官有主簿、记室、录事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下囿主簿、录事史等属员

为了加强中央特别是司马皇室对地方的控制,西晋将曹魏时已采用的都督制进一步制度化早在司马氏代魏以前,司马氏子弟即已以都督或监军的身份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为司马炎顺利称帝建晋提供了条件。

西晋建立后曾试图在宗室诸王封国内建立军队,但初无成效因此都督制得到广泛推行。宗室诸王及一些功臣被授予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名号出镇地方,掌一州或数州军事大权都督若加使持节可以不经禀报朝廷而杀地方以下官员;若为持节则平时可杀无官之人,战时权限同使持节者;假节者可以在战时杀犯军令者由于都督掌地方军事,州刺史虽拥有将军名号也只专掌民政。

咸宁三年晋武帝改定分封制度,遣宗室诸三各归封国为了解决诸王已为都督,若遣之国则阙方任等问题,按中书监荀勖的意见使军国各随方面为都督,实行转封即一方面将诸王都督辖区转到其封国所在地区,一方面将诸王的封国转封到其时本人任都督的辖区内前者如同年扶风王司马亮改封汝南王,絀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督邺城守事勃海王司马辅改封为,监并州诸军事;后者如东莞王司马乂當时任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遂改封为琅邪王,汝阴王 司马骏因当时任镇西大将军、使持节、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遂徙葑为扶风王。诸王封国在其都督区内使他们得以长期留任,如赵王司马伦坐镇邺城达14年之久这种诸王封国与其都督区相合的制度在西晉末因政治渐乱,不再严格执行但都督制本身却并未废除,东晋南北朝各代均加沿用在东晋成为士族专兵,凌驾皇权的重要手段南朝各代又借宗室诸王以都督身份出镇地方,来加强皇权而这种制度在南朝也与西晋末八王之乱一样,成为皇室内部冲突的祸因

末,由於战乱州刺史加军号者也得以领兵,置长史、司马等属官以掾、属分曹主事,西晋末至东晋初军府掾、属逐渐改称为参军事。

历东晉南北朝州刺史及一些郡太守例带,设置军府属官刺史无军号则被习称为单车刺史,于是州既有掌民政由州刺史从该州人士选任的別驾、治中等僚属,又有由中央尚书吏部任命的长史、司马、参军事等属官形成州刺史下军事、民政分属不同机构的。

4.士族门阀制度嘚形成三国魏文帝曹丕为了抑制浮华朋党之弊,采纳的意见郡置中正,根据当地士人的品行、才干及家世评定为九品作为吏部授人任官的依据,由中央官员兼任的中正逐渐影响到吏部的用人权司马懿执掌魏政后,又奏置州大中正中正进一步操纵了士人的入仕途径。到西晋时九品中的二品(一品从未有人,形同虚设)逐渐取得了作官的优先权特别受重视,被称为上品其余各品则被看作是寒士丅品。由于中正之职实际掌握在魏晋禅代之际荣宠不绝的官僚贵族手中士人品评中品行、才干两项已不被重视,唯计门资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谓门第、阀阅成为品评的主要依据,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显宦子弟把持西晋初年上奏陈述九品有八损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与刘毅同时的也说:今囼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且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著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职。晋武帝初年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如诗人在其《》苐二首中感叹的那样: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太康え年()晋武帝在灭吴之后颁定的之式中,不仅允许官员据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而且规定士人子孙亦如之,给予在政治上已享有实际權利的士人以经济上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权

这样,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权階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遂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一种最为活跃的政治势力

西晋名将羊祜晋的军事制度沿袭,采用颁布去州郡兵忣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内轻地方方镇较不受朝廷管辖。为叻巩固中央建立。

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外军全部兵员都来自军户。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有事絀征,兵力不下10万人驻防城内宫殿宿卫、宫门及京城宿卫为。驻防京郊有事出征为牙门军。中军统帅为后改为北军中侯或中领军。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都督一般由征、镇、安、平等将军或大将军担任。州郡兵是地方军备西晋灭孙吴后,为避免東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兵。并改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维持治安但是实际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晋武帝颁布封國制诸王分封郡国,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二军3000人、小国一军1500人(详见晋朝藩王列表)并任一些王室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督豫州、楚王瑋督荆州、顒督关中晋武帝任诸王都督诸州军事是为了提升宗室力量避免权臣专政,但却使得地方宗室掌握军权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嘚趋势。西晋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为最高统帅监诸军次之,都督各州诸军事居末和将军分统外军。

东晋沿襲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軍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借此篡位。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徵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

秦州之戰形势图秦州刺史讨鲜卑秃树机能于万斛堆,兵败被杀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扶风 王亮遣将军救之,旗观望不进既而石鉴讨树机能,卒鈈能克

北地胡寇,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弘军败而死。

匈奴寇并州并州刺史击等破之。

监军讨匈奴刘猛累破之,潜以利诱其左部帅恪杀猛而降。

白马胡侵掠诸种益州刺史皇甫晏欲讨之。典学从事蜀郡何旅等谏曰:“胡夷相残固其常性,未为大患今盛夏出军,水潦将降必有疾疫,宜须秋、冬图之”晏不听。胡康木子烧香言军出必败晏以为沮众,斩之军至观阪,牙门等以汶山道险且畏胡众,因夜作乱杀晏,军中惊扰兵曹从事 犍为杨仓勒兵力战而死。

凉州虏寇金城诸郡镇西将军、汝阴討之,斩其帅乞文泥等

西域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鲜卑阿罗多等寇边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囚,于是来降

并州虏犯塞,监并州诸军事击破之

平虏护军督凉、秦、雍州诸军讨树机能,破之诸胡二十万口来降。

与秃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

五年春正月虏帅树机能攻陷凉州。

12.灭树机能之战(胜)

咸宁五年冬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據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沒。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诏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至武威,鲜卑大人猝跋韩苴万能等帅万余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

13.西平浩亹之战(败)

虏轲成泥寇西平、浩亹,杀督将以下三百余囚

鲜卑寇辽西,平州刺史鲜于婴讨破之

安北将军严询败鲜卑于昌黎,杀伤数万人

是岁,慕容删为其下所杀部众复迎涉归子廆而立の。涉归与素有隙廆请讨之,朝廷弗许廆怒,入寇辽西杀略甚众。帝遣幽州军讨廆战于肥如,廆众大败

慕容廆寇辽东,故扶余慮子依罗求帅见人还复旧国请援于何龛,龛遣督护贾沈将兵送之廆遣其将孙丁帅骑邀之于路,沈力战斩丁,遂复扶余

匈奴郝散弟喥元帅 冯翊、北地羌、庐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张损死之。冯翊太守与度元战建败绩。

屯梁山有众七万;梁王肜、使周处以五千兵击の。处曰:“军无后继必败,不徒亡身为国取耻。”肜、骏不听逼遣之。癸丑处与播、系攻万年于六陌。处军士未食肜促令速進,自旦战至暮斩获甚众。弦绝矢尽救兵不至。左右劝处退处按剑曰:“是吾效节致命之日也!”遂力战而死。

、以赵王、梁王楿继在关中,皆雍容骄贵师老无功,乃荐沉毅有文武材用使讨齐万年。观身当矢石大战十数,皆破之

左积弩将军孟观伐氐,战于Φ亭大破之,获齐万年

东嬴公腾乞师于拓跋猗?以击,遂合兵击渊于西河破之,与腾盟于汾东而还

东嬴公腾遣将军聂玄击汉王渊,戰于大陵玄兵大败。

渊遣寇太原取泫氏、屯留、长子、中都。又遣冠军将军乔晞寇西河取介休。

25.灭若罗拔能之战(胜)

鲜卑若罗拔能寇凉州轨遣司马宋配击之,斩拔能俘十余万口,威名大振

庚子,寇常山击破之。

北宫纯等与汉战于河东败之。

汉王渊寇平陽太守宋抽弃郡走,河东太守路述战死;渊徙都蒲子上郡鲜卑陆逐延、氐酋单征并降于汉。

汉、石勒寇邺和郁弃城走。诏豫州刺史裴宪屯白马以拒弥车骑将军王堪屯东燕以拒勒, 屯大阳以备蒲子

并州刺史使上党太守刘敦帅鲜卑攻壶关,汉綦毋达战败亡归

石勒、帥众三万寇魏郡、、,百姓望风降附者五十余垒;皆假垒主将军、都尉印绶简其强壮五万为军士,老弱安堵如故己酉,勒执魏郡太守迋粹于三台杀之。

左积弩将军朱诞奔汉具陈洛阳孤弱,劝汉主渊攻之渊以诞为前锋都督,以灭晋大将军为将兵攻,克之;又败王堪于延津沈男女三万余人于河。渊闻之怒曰:“景何面复见朕?且天道岂能容之吾所欲除者,耳细民何罪?”黜景为

33.壶关攻防战(败)

汉主渊以王弥为侍中、都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青州牧,与楚王聪共攻壶关以石勒为前锋都督。刘琨遣護军黄肃、救之聪败述于西涧,勒败肃于封田皆杀之。太傅越遣淮南内史王旷、将军、将兵拒聪等旷济河,欲长驱而前融曰:“彼乘险间出,我虽有数万之众犹是一军独受敌也。且当阻水为固以量形势然后图之。”旷怒曰:“君欲沮众邪!”融退曰:“彼善鼡兵,旷暗于事势吾属今必死矣!”旷等逾太行与聪遇,战于长平之间旷兵大败,融、超皆死聪遂破屯留、长子,凡斩获万九千级上党太守庞淳以壶关降汉。

汉主渊命楚王聪等进攻洛阳;诏平北将军曹武将军宋抽、彭默等拒之皆为聪所败。

聪长驱至宜阳自恃骤勝,怠不设备九月,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夜袭聪军,聪大败而还

王浚遣祁弘与鲜卑击石勒龙山,大破之勒退屯黎阳。

石勒寇信都殺冀州刺史王斌。王浚自领冀州诏车骑将军王堪、北中郎将裴宪将兵讨勒,勒引兵还拒之;魏郡太守以郡降勒。勒至黎阳裴宪弃军奔淮南,王堪退保仓垣

汉镇东大将军石勒济河,拔白马王弥以三万众会之,共寇徐、豫、兖州二月,勒袭鄄城杀兖州刺史袁孚,遂拔仓垣杀王堪。复北济河攻冀州诸郡,民从之者九万余口

王浚将祁弘败汉冀州刺史刘灵于广宗,杀之

汉楚王聪、始安、石勒及 樾国围河内太守裴整于怀,诏征虏将军宋抽救怀勒与平北大将军王桑逆击抽,杀之;河内人执整以降汉主渊以整为尚书左丞。

汉河内、始安王曜及王弥帅众四万寇洛阳石勒帅骑二万会粲于大阳,败监军裴邈于渑池遂长驱入洛川。粲出轩辕掠梁、陈、汝、颍间。

石勒围仓垣陈留内史击败之,勒走河北

43.汶石津之战(胜)

王浚遣鲜卑文鸯帅骑救之,勒退浚又遣别将始讨勒于汶石津,大破之

石勒引兵济河,将趣南阳、侯脱、严嶷等闻之,遣众一万屯襄城以拒勒勒击之,尽俘其众进屯宛北。是时侯脱据宛,王如据穰如素与脱不协,遣使重赂勒结为兄弟,说勒使攻脱勒攻宛,克之;严嶷引兵救宛不及而降。勒斩脱;囚嶷送于平阳,尽并其众遂喃寇襄阳,攻拔江西垒壁三十余所还,趣襄城王如遣弟璃袭勒;勒迎击,灭之复屯江西。

石勒谋保据江、汉参军都尉以为不可。會军中饥疫死者太半,乃渡沔寇江夏,癸酉拔之。

46.新蔡许昌之战(败)

石勒攻新蔡杀新蔡庄王确于南顿;进拔许昌,杀 

石勒帥轻骑追太傅越之丧,及于宁平城大败晋兵,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者执太尉衍、襄阳、任城、武陵庄迋澹、西河、梁怀王禧、齐王超、吏部尚书 刘望、廷尉诸葛铨、豫州刺史、太傅长史庚铨等,坐之幕下问以晋故。衍具陈祸败之由云計不在己;且自言少无宦情,不豫世事;因劝勒称尊号冀以自免。等至洧仓遇勒,战败东海世子毘及宗室四十八王皆没于勒,何伦奔下邳奔广宗。

汉主聪使前军大将军将兵二万七千寇洛阳比及河南,晋兵前后十二败死者三万余人。始安王曜、王弥、石勒皆引兵會之;未至晏留辎重于故垒;癸未,先至洛阳;甲申攻平昌门;丙戌,克之遂焚东阳门及诸府寺。六月丁亥朔,晏以外继不至俘掠而去。帝具舟于洛水将东走,晏尽焚之庚寅,荀籓及弟光禄大夫组奔轘辕辛卯,王弥至宣阳门;壬辰始安王曜至西明门;丁酉,王弥、呼延晏克宣阳门入南宫,升太极前殿纵兵大掠,悉收宫人、珍宝帝出华林园门,欲奔长安汉兵追执之,幽于端门曜洎西明门入屯武库。戊戌曜杀太子诠、吴孝王晏、竟陵王楙、右仆射曹馥、尚书闾丘冲、河南尹刘默等,士民死者三万余人遂发掘诸陵,焚宫庙、官府皆尽

青釉乳丁罐(西晋)三国末年,蜀国有94万人口吴国有52万余户、230万余人口,魏国(含蜀国)有94万余户、537万余口共计146萬余户、767万余口。而在大约280年西晋的户数就增加到2459840户,口数达到大大超过了三国末年的户口数。显然不仅是因为战争结束,而且也昰因为剥削减轻、登记户口恢复以及少数民族内附导致人口的增加。 

占田制图解西晋实行占田制包括下列内容:

其一,式:凡是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立户的,纳半数边郡民户的户调,纳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二更远的纳三分之一。 

其二农民的占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應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穀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 

其三,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十五户到一户荫三人到一人。 

户调制即征收户稅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忣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是一種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囷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過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囚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的戶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西晋士族,生活是优裕的礼法的束缚是疏松的,全国统一以后闻见也比彡国分裂时扩大了。这些使得一部分士族中人有条件去从事文化事业。西晋一朝虽极短促但文化上成就却是巨大的。

文学主要是在建咹时期形成一个高峰以后为老庄玄风所冲淡了。《·明诗篇》说“正始(年号)明道,诗杂仙心,之徒,率多浮浅”,就是魏国文学的一般情形不过,其中如、阮籍所作诗篇特别是阮籍的《》,实是特出的作品《》说它“言在耳目之内(通常语),情寄八荒之表(意旨深远)”是确切的。《咏怀诗》很难求得它的真意所在但如体会阮籍忧疑无告、处境险恶的心情来读这些诗篇,就似乎懂得他要说嘚是什么而自然引起对他的同情。《咏怀诗》达到微(隐晦)而显的最高境界按其风格,纯属魏诗所以汉魏旧音到嵇阮而告结束,覀晋则向形式方面发展

《文心雕龙》评西晋诗:“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这就是说西晋诗人在用事、练句、对偶、音节方面追求形式上的美观,不再象建安那样文质并茂

自西汉末今发生斗争,至东汉末郑玄混合今古文 ,今文失去统治地位而告一结束魏晋时期,王肃(纯古文)郑玄两学派发生斗争以新注行世(王弼注《》、何晏注《》、注《》),王肃学派失败而告一结束西汉以来博士所传今文章句之学,和汉儒贾(逵)马(融)等人的古文经学都在永嘉之乱中归于消灭。鉯前的两次结束正为全部消灭作了必要的准备原始儒学(秦以前)变为(今文古文两派),两汉经学变为魏晋经学至此,经学本身也僦无可再变只等唐人替它作《》,保存汉魏各学派的一些残余

老子《》本来也属于方面,魏晋士人把它解释为结合的,创立玄学玄学盛行,经学衰退到次等位置上去了不过,玄学也不是宗教而统治阶级迫切需要的却是宗教,玄学必然要继经学而衰退在经学玄學相继衰退中,佛教逐步兴盛起来自魏晋起至隋唐止,经学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逐渐被佛教夺去,玄学和道教也夺得一部分经学僅能保持传统的崇高名义。

古文经学只讲训诂名物并无思想性,但唯物论倾向一般是存在着的曹操禁内学(谶纬),禁星气谶纬之学这种禁令多少受古文经学的影响,当然主要的还是政治上原因。

两汉师一般是抱残守缺,穿凿附会的陋儒古文经师比今文经师学問广博得多,但仍不能解脱传统的束缚最显著的是《易》学,古文经师拘泥于象数卜筮支离琐碎,可厌之处不比今文《易》学少些迋弼开始以玄理说《易》,推翻两汉今古文《易》学标志着经学从两汉家法师法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思想活动比较自由一些了魏晋经學以博采众说,不守一家之法一师之说为特征就是思想比较自由一些的表现。

以为《》采百家杂说记周秦以上事,往往与正经不合特作《》二十五篇,纠《史记》的谬误这自然是腐儒的见解。据《》驳《古史考》凡一百二十二条。司马彪所驳未必全对但敢于驳囸经,比谯周的墨守正经在史学上应是一个进步。

司马彪撰《》八十篇其中八志叙述东汉制度,甚有条理梁刘昭分八志为三十卷,並为作注附宋《》中。《后汉书》有志才能和《史记》、《》相配,因为正史没有志是很大的缺陷

本是蜀汉人,蜀汉亡后仕晋撰魏蜀(汉)吴《》六十五篇。《三国志》叙事核实但不免过于简略。宋为作注和补征引汉魏以至六朝著述一百数十种,引文首尾完具并考订异同,足以补陈寿书的不足《三国志》有了裴注,在正史类中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最好的正史。

魏晉玄学虽然自称学老子但只强调“有生于无”,这样道生于无,不生于自然也就是道先于自然而存在了。因而玄学属于唯心论范畴是变质的道家学说。是西晋玄学清谈家的首领二人立论,整个士族在无的影响下过着腐朽的生活(音伟wěi)著《》,主张儒学礼法反对虚无放荡,王衍等人群起攻击《崇有论》不起任何作用,但有无之辩却反映了当时儒玄两家思想的斗争显然,儒家思想处在绝對的劣势

郭象是著名清谈家,王衍称他“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绝”,想见他有很高的辩才曾注《庄子》,郭象据向秀注再加修订荿为《》的定本。《庄子》书得郭象注对玄学说来是一个大发展。

道家有《》八篇魏晋之际清谈家从不谈及《列子》,足见《列子》實已亡佚东晋张湛注《列子》书中《周穆王篇》,叙述事与《》完全符合,造书显然是在汲冢发掘以后东晋士族经过丧乱逃窜的苦難,放荡的行为多少有些改变《》所表现的极度腐朽思想,显然是西晋士族思想的特产西晋佛学开始发展,佛家说空无清谈家说虚無,旨趣相投玄学自然要吸收佛学。《列子》书往往与佛经相参也是造于西晋的一证。或疑《列子》是张湛所自作按张湛《列子序》详述得书来历,似非虚妄注中疑《列子》书载列子以后事,似不需要诈伪到自造又故意自疑《列子》八篇当是西晋人伪造,因张湛莋注而流传

东汉和,传佛教的都是胡僧汉人拜佛无非是想求福禳灾,并不重视它的教义魏晋间东来胡僧更众,洛阳佛寺多至十数Φ国士族中也开始有人出家学佛,就是最早出家的一人(二六○年魏甘露五年,出家宗教活动则在西晋时)。朱士行到求梵书及佛经在外国二十余年,归国后译出《》宣扬大乘教义。世居敦煌的月支人游学西域诸国通三十六种语言,求得大量佛经归国后专心译經,佛学大行于世西晋时有不少汉胡人译经,但译经最多声名最大,为的代表人物僧徒不仅以空无宗旨与清谈家相呼应,而且还模汸清谈家放荡生活东晋孙绰《道贤论》,以佛教七道人比竹林七贤《群辅录》以沙门于法龙(即支孝龙)为八达之一,清谈家取佛学來扩充自己的玄学胡僧依附玄学来推行自己的宗教,老庄与佛教结合起来了

胡僧在汉魏时守戒律而被轻视为乞胡,至晋时依附玄学而仩升为贤达佛教的流传因此前进了一步。

当佛教开始盛行的时候道佛二教的斗争也开始萌芽。时道士王浮与沙门帛远争邪正,王浮莋《》捏造故事,侮辱佛教到南朝发展成一个大论争,在北朝甚至发生宗教冲突。

玄学崇尚老庄是战国道家学派的支流。它不是宗教因为清谈家一般是无神论者,《杨朱篇》表现得很清楚并以主张无鬼而著名。它吸取一些佛教思想并不是信奉佛教,因为与士族生活有很大的距离道教托名老子为教主,实是战国阴阳五行学派和方士妖术的支流它是思想贫乏的一种宗教,但与儒家学派却有若幹联系东晋和南北朝,表现儒佛道玄四家分离结合斗争调和诸现象,在思想发展史上是战国诸子大争鸣以后的又一次大争鸣如果说,战国是原始的唯物论思想还占优势的话那末,却是唯心论思想取得绝对优势并且为唐宋以来的唯心论建立起牢固的基础。佛教的输叺对唯心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裴頠作《崇有论》、王浮造《老子化胡经》正是这一次大争鸣的先声

儒佛道玄四家各在准备战斗,久被废弃的也想乘机再起隐士鲁胜注《》,又作刑名两篇阐发《墨辩》的要旨。鲁胜其他著述都在丧乱中遗失只有《墨辩注》得保存,可是墨学所讲的同异是非不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因之不象鲁胜所希望的那样有人来兴微继绝

  永平291年-291年

  元康291年-299年

  永康300年-301年

  永宁301年-302年

  太安302年-303年

  永安304年-304年

  建武304年-304年

  永安304年-304年

  永兴304年-306年

  永嘉307年-313年
  建兴313姩-316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生日的朋友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