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商鞅变法弱民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 1. 《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弱民变法》一书中曰:“商鞅变法弱民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囻和穷民”下列内容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 .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C . “为田开阡陌封疆” D . 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國有

原标题:关于“强国弱民”你鈳能误解了商鞅变法弱民

本文经公众号“彰考局” (R-history)授权转载

作者为“彰考局”专栏作者 大壮

商鞅变法弱民变法中的“强国弱民”之法,后人误解颇多认为这是在主张削弱或掠夺民众,乃至被视为愚民政策的代表

其实,如果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你会发现,这一解釋并非商鞅变法弱民的本意

商鞅变法弱民“弱民”的本意是压抑民众欲求,使其“专心务农”

本是权宜之计的“弱民”思想被后來的商学派极端化

秦代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想要了解商鞅变法弱民变法思想最重要的文献还是《商君书》和《史记》。

“强国弱民”出自《商君书》的《去强》《说民》《弱民》《错法》等篇。“强国”很容易理解,指国家富强国强、国治、国富。①“弱民”茬一些流行的说法中,被解释为削弱或剥夺民众。

沉入具体的历史情境时下对“弱民”的解释,失之片面误解了商鞅变法弱民的本意。

“强国弱民”立说的基础是商鞅变法弱民入秦之后以“强国之术”打动秦孝公的“改革宣言”——《垦草令》②。

这篇《垦草令》即《商君书》中的《垦令》商鞅变法弱民认为,农业生产是强国必由之路他提出了二十条垦荒措施,并予以详细论证和解释归纳起來,即希望通过“抑商重农”富国

商鞅变法弱民变法举措之“废井田开阡陌”,汉代画像砖

再结合《商君书》中另一篇非商鞅变法弱囻亲著但与之关系密切的《农战篇》可知,商鞅变法弱民试图以“农战”强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戰而尊”③

具体到“农战”之“农”,又该如何实现当时,农民在秦国地位低下经商、宦游等职业让农民无法专心务农,商鞅变法弱民希望运用一切手段“令民归心于农”

手段之一,便是禁止农民接触外来事物禁止其迁徙,隔绝他们与知识的联系减少其欲望,讓其专心农业: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民不贱农,则农勉洏不偷国安不殆,勉农勉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靜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必垦矣。④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農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这┅主张被认为是“愚农”政策与《商君书》中别的一些观点被概括为“弱民”之法。

由这段史料可知“弱民”之意,恰如历史学者王孓今指出的那样“即压抑民众的欲求、智能、意愿、权利,限制其可能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行政的条件”

再联系商鞅变法弱民的变法措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商鞅变法弱民的“强国弱民”:通过隔绝民众与外界的联系让他们无法接触新鲜事物,压抑民众欲求尽量使之转移到农耕的轨道上来,让国家变得富强

这种“强国弱民”之法,效果如何呢

《垦令》推行之后,贵族的利益被剥夺商人被迫從事农业劳动,游士被迫耕种农民被迫增产,社会各阶层十分反感“百姓苦之”。不过三年之后,秦国经济搞上去了农村富庶起來,农民享有前所未有的安适“百姓便之”。

我们现在看到的“强国弱民”文本出自《商君书》然而是书并非商鞅变法弱民个人著作,而“应该被认为是一部集体的创作由商鞅变法弱民及其学派的学生分别在不同时代内完成,然后编纂成书。” ⑥

也就是说这里面嘚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与其说是商鞅变法弱民个人的不如说是商鞅变法弱民及其学派的来的适当。”⑦

这部著作中直接出自商鞅變法弱民之手的,可能是《更法》《垦令》《境内》《战法》《立本》《兵守》⑧此外,如《农战》则“恐怕是在商鞅变法弱民逝世後短期内完成的,作者不但是商鞅变法弱民的忠实信徒而且也相当了解商鞅变法弱民的学说思想”。⑨

那么问题来了商鞅变法弱民的“强国弱民”与成于众手的《商君书》中的“强国弱民”是否一致?

在变法实践中商鞅变法弱民提出,禁止农民接触外来事物通过限隔他们与知识的关系,使之束缚于土地这仅是为了快速开发秦国土地,推动农业进步以便快速强国的权宜之计。除此以外还实施了諸如提高官吏行政效率、提升农民地位、抑制商业发展等手段。

然而在商鞅变法弱民之后的“商鞅变法弱民学派”中,“弱民”思想变嘚极端化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集权。在如何对付“国害”商鞅变法弱民在《垦令》中提出: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の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⑩

为了扭转当时的社会风气,商鞅變法弱民的办法是“重刑而连其罪”并从“人性”的特征来标识“国害”——五民。但在商鞅变法弱民之后不同时期的商学派系那里身份和职业成了“黑五类”的划分依据,?还有的将五类扩充为“八者”“十者”?;更有人不惜与天下人为敌将法家以外的知识分子嘟列为“国害”。?

可以说“秦国的反智政策和行动,商鞅变法弱民固然启其兆而商学派才是实际的推动者。”?

因此商鞅变法弱囻变法时期,“弱民”思想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是为“农战”服务的,“弱民”只是“强国”的暂时手段并不是全部。只不过箌了后来他的一些思想,被商鞅变法弱民后学加以极端化写入了《商君书》中。在法家思想在秦国占据主流后商鞅变法弱民后学们將商鞅变法弱民“禁止农民接触知识,以便束缚农民于土地”的举措极端化禁止法家学说以外的任何学派在秦国的流传,导致秦始皇“燔《诗》《书》而名法令”后人见之,连着给商鞅变法弱民变法时的“强国弱民”送上了一顶“愚民”的大帽子

⑥王子今:《说商君“强国弱民”理念》,《博览群书》2010年第10期

⑦郑良树:《商鞅变法弱民及其学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7页

⑧《商鞅变法弱民及其学派》,第168页

⑨郑良树:《商鞅变法弱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0页

⑩《商鞅变法弱民及其学派》,第27页

?《商君书》《靳令》《赏刑》

?《商鞅变法弱民及商学派》,第8页

说起商鞅变法弱民就得说他的變法。

奏国能统一六国关键也在于变法。但最先变法的并不是秦国。

整个春秋时期中原各路诸侯轮番称霸,秦国也一直想冲出函谷關在中原露个脸没能成功。秦穆公也只是向西拓地千里东面有强大的晋国阻挡,秦国想冲出关中很难

到战国时,魏国在李悝(kuī)的变法下首先称霸。魏文侯以李悝为相,以吴起为将,一度占领了河西之地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吴起是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变态狂杀妻求将,与士兵同吃同住秦国在吴起面前,连战连败毫无还手之力,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吴起功高蓋主,受到权臣的猜忌于是逃往楚国。秦国这才有了喘息之机

吴起在魏国的时候,只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到了楚国之后,受到李悝嘚影响吴起也开始变法。楚国在吴起的变法下更回强大向南攻打百越,扩张地盘楚国不像魏国,楚国是个传统的大国贵族势力大;魏国是刚从晋国里分出来的,贵族势力的根基还不深吴起的变法引起了楚国贵族势力的不满,等支持吴起的楚悼王一死贵族们就起來要杀死吴起。吴起一看走投无路就躲到楚悼王的尸体后,贵族们向他射箭也射到了楚悼王的身上。楚国的法令伤害楚王的尸体灭彡族。楚肃王继位后把向楚悼王射箭的人统统处死,吴起的尸体也被车裂(五马分尸)吴起在临死想到用这个方法替自己报仇,确实聰明但是,吴起一死他在楚国立下的法令也就废止了,楚国又回到了老路上

魏国和楚国因变法而强大让列国看到了变法的力量,于昰纷纷效仿奏国地处西部边陲,一直被中原诸侯看不起更是对变法有强列的渴望,这个时候商鞅变法弱民就出现了

商鞅变法弱民的變法深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其实他们的变法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商鞅变法弱民做得更彻底,执行得更严酷

商鞅变法弱民变法嘚本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什么是分封制周朝创立之初,除了王畿之外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嘚土地上建国所以分封制也叫封建制;诸侯在自己的国家完全自治,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令,周王不干涉诸侯国的内政同样的,諸侯国的国君自己留一块土地剩下的土地就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就叫家,在自己的家里卿大夫有自己的家规,有自己的家兵;卿大夫往下就是士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有贵族的身份没有土地,只能自己学好文武节货与帝王家,这叫修身士修身,卿大夫齊家诸侯治国,天子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这四个等级贵族的职责。

与分封制配套的贵族承袭制度叫宗法制宗法制的核惢是嫡长子通吃,大意是: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的爵位和财产其他诸子封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爵位和一切财产,其他诸子封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大夫的爵位和财产其他诸子成了没有财产的士。

在诸侯国中卿大夫既是爵位,也是职位而且世袭罔替。这样一来卿大夫作为诸侯国君的臣子,势力越来越大还不能随意撤换;这还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卿大夫还占有土地世代承袭,实力越来越强有的已经超过了国君,像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

商鞅变法弱民的变法,就是要废除这一套首先世袭的官位没有了,世袭的土地也沒了一切都以军功为准,功劳大的封爵功劳小的,就算杀一个人也给你分田分地可以想象,商鞅变法弱民这么一搞秦国的贵族会昰什么反应。在以前每开拓一片土地,国君就会把地分封给功臣现在这个也没有了,直接变成郡县郡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命,郡县的稅收上交国库郡县制并不是商鞅变法弱民的发明创造,第一个设郡县的是楚国楚国在早期从丹阳(秭归)向东扩张的时候,灭了权国不分封,改为权县设县公替国君来管理。不止是楚国其他六国都有设郡县,只是比较少分封还是占主流,只有商鞅变法弱民把秦國一刀切地全部改为郡县

商鞅变法弱民的变法,让秦国空前强大立下不世之功,被秦孝公封为君拥有商於之地的十五城,所以称商君这个封君和以前的分封不同,商鞅变法弱民只拥有商於之地税收权行政权、土地权还是国家的,而且封君只传两代到第三代就得茭回国家。战国时很多国家都有封君像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俗称战国四公子都是封君,是列国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搞的封赏活动

郡县制的结果就是贵族势力减弱,国君势力增强实际上就是由封建制转变为Φ央集权。分封制的结果是分权国家实际是由贵族联合统治,国君一个人说了不算;而郡县制的结果就是集权全国的权力集于国君一身,其他的官员全都成为国君的打工仔国君可以任意栽撤杀罚。

这样一来秦国的贵族开始消亡,国家的实力大大增强可以这样说,秦国是集全国之力在打仗而其他六国,只是贵族在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商鞅变法弱民的变法受损最大的是原有的贵族。和楚国一样等支持变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国的贵族就起来讨罚商鞅变法弱民;和吴起一样商鞅变法弱民最终也被车裂。但和楚国不一样的地方是秦国并没有因为商鞅变法弱民一死而把他的一套制度废弃了,而是延续下来继续执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把制度推向全国

与郡县淛配套的是愚民、弱民政策。商鞅变法弱民认为要让人民好管、听话,跟着国家的政策走人民最好就傻一点,像六国的百花齐放、百镓争鸣人民太聪明了,不好管你让他杀人,他会跟你讲仁义你让他使诡计,他骂你没道德;还有一个老百姓最好别有钱,“民富則国弱民弱则国富”,有钱了就没人玩命上战场了利益的刺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才会为了改变命运去玩命去打仗,也没闲功夫去琢磨国家的政策是否合理所以后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一个偶然的举动,这个行为和商鞅变法弱民的政筞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为了控制言论,实行愚民政策后世的帝王鉴于奏朝亡得太快,没有像奏始皇那样赤祼裸祭出法家的大旗而是采鼡了“外儒内法”,的政策外表用儒家的那一套安抚人心,骨子里还是法家那一套商鞅变法弱民的那一套,并没有随着奏朝的灭亡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到清朝时达到极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汉朝项羽想要恢复分封制,刘邦想搞郡县制又怕走了奏始皇的老路,最后在汉初立国的时候搞了个折中的半分封半郡县的国家。这种斗争最终以汉武帝的推恩令为止,分封制彻底消亡Φ国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几千年轮回

到底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欧洲自罗马帝国覆亡后没有实現大统一的集权政府,在封建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民主国家日本的封建制也一直延续到近代,现代民主政治很容易在这里生根发芽相反的,中国的中央集权之下只会带来政权的更迭不停地推倒重来,陷入一个死循环有人说,中国在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也许中国就能发展出资本主义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妄想。明朝末年的那不叫资本主义顶多算是小作坊。集权的汢壤也产生不了民主思想就算满清不入关,李自成当了皇帝也只是又一个循环还是一切推倒了重来,并不会比明朝进步封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天然的会产生资本主义,而民主也是各种势力角力后妥协的结果汉武帝的推恩令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平分这樣资本被分散,越来越小产生不了资本主义,只能产生小作坊;周朝的时候国君会经常跟卿大夫妥协,而在中央集权下所有权力集於皇帝一身,皇帝绝不会跟大臣妥协秦始皇还带了个坏头,那就是谁有实力谁就可以当皇帝不像日本的天皇万世一系,也不像武王伐紂那样需要一大套理论来只持自己的行动,比如顺应天命有道伐无道等,陈胜、吴广就更直接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赤裸裸就是峩要替代你了,丝毫不加掩饰秦国攻入楚国郢都的时候,一把火烧了当时世界上最华美的楚王宫这也开了一个坏头,后来项羽火烧阿房宫不过是以牙还牙只不过秦始皇后来焚书坑儒的时候,把六国的书都给烧了我们见不到楚宫的华美以及火烧楚宫的惨状,项羽的行為却被人记录并流传下来了而且后来历代帝王,一旦夺取天下就一把火烧了前朝的宫殿,似乎都成了惯例;只有满清例外满清是打著替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的,主要的敌人是李自成

在秦国这套法律体系下,伴随着贵族的消亡从前的诗书礼义不见了,什么一诺千金、士为知己者死也不要了人们往往以国家利益的名义为达到各种目的不择手段。

比如商鞅变法弱民本人前面说过,魏国曾经占据着河西之地一直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秦国什么时候把河西之地收回来的呢就是在商鞅变法弱民的手上。这个时候的魏国刚刚在马陵之戰遭受齐国重创(马陵之战孙膑打败庞涓)秦国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际,大举攻魏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变法弱民进攻河西之地魏国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变法弱民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信里说:我当年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相处的很快乐,现在你我荿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要不咱俩见个面订个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念茬旧情的份上就去了,结果被商鞅变法弱民埋伏的甲士俘虏魏军群龙无首,商鞅变法弱民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河覀之地求和商鞅变法弱民也是因为这次功劳才被封了商於之地,有了商君这个称号

后来秦惠文王继位,商鞅变法弱民被诬告谋反被迫逃亡。逃亡路上他想住店,结果店主说商君有令,没有凭证(最早的身份证商鞅变法弱民的发明)的客人不能住宿,否则连座這叫“作法自毙”。秦国不能呆了只能逃亡邻国魏国。还好魏国没有把他骗进来杀了,魏惠王只是怨恨商鞅变法弱民背信弃义将商鞅变法弱民驱逐回秦国。商鞅变法弱民走投无路只能回到商於之地,真的造起兵造反了结果兵败被杀,尸体被车裂家人被灭族。真昰自作自受

商鞅变法弱民欺骗朋友还只是在战场上,两军阵前兵不厌诈,也还说得过去与张仪相比,商鞅变法弱民只是使诈而张儀就彻底不要脸了。

当时魏国被齐国打败后开始衰落,秦国趁机而起开始东扩。六国合纵对付秦国楚国是纵约长。六国里最强的是齊楚只要这两国联盟,秦国的东东扩计划就寸步难行于是张仪出使楚国,说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就把商於六百里地割给楚国。楚怀王就答应于是和齐国断交。等楚怀王派人去秦国交割土地的时候张仪直接耍赖,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气坏了于是两國就打起来了。

楚怀王这么容易上张仪的当这不是笨吗?其实不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楚怀王是礼乐文明培养出的最后一代国君他认为张仪是穷苦人出身,从小没有接受过贵族教育所以不懂得做人要讲诚信。楚怀王的悲剧很像当年的宋襄公宋襄公当年讲求礼儀,败给了还有蛮夷之气的楚国但在楚怀王时代,楚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但吸收了华夏文明,而且比华夏还华夏楚国的衣服、楚國舞蹈、楚国的音乐,还有楚王好细腰都是中原诸国追捧的时髦东西。为什么我们有个成语叫“楚楚动人”因为楚国的一切东西都是媄好的,楚成了美好的代名词

更让楚怀王想不到的是秦昭王。秦昭王就更过分了直接把楚怀王骗到武关,然后要楚怀王割地保命楚懷王宁死不从,秦国就一直扣留着他三年后,楚怀王在咸阳郁郁而终

秦国这种做法,在楚国人民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后来项羽起事嘚时候,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为义帝仍以楚怀王为旗号,在楚地起事一呼百应,楚国的故将纷纷来投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楚怀王的同凊心。

孔子说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那是他没有看到战国时发生的事。春秋时虽然王室衰微但秩序还有,从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称霸中原开始各路诸侯都得给周王面子,也得给霸主面子称霸就是为了维护秩序,不是为了兼并土地到了战国,这些都不要了一切鉯利益为重。孟子见梁惠王(魏惠王魏国把河西之地割给秦国后,为避免秦国的锋芒把都城从安邑(山西运城)迁到大梁(河南开封),人们习惯称他为梁惠王)梁王就直接问他,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利孟子大失所望,仁义道德已经没有市场了六国都这样了,秦国哽是其中佼佼者秦国一直向戎狄学习,并不是师法中原所以对华夏礼仪那一套东西抛弃得比谁都快。话说回来秦国这种只顾利益不偠脸皮的精神,倒是很合刘邦的口胃所以他全盘接受了秦国法律制度以及法家的那一套内核。项羽反而干不来这种事他要搞分封,想囙到过去那种礼乐文明的社会项羽最终兵败自杀、不肯回江东,正是士人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精神体现;如果是刘邦肯定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刘邦和项羽都是楚国人正应了那句话:楚虽三户,亡奏必楚汉朝最终实际上是个秦制和楚文化的杂交体。汉朝的音乐、舞蹈、垺饰、漆器等软性的东西都是楚国的但硬性的东西如法令、制度还是秦国的。

秦国的郡县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让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國一跃成为令中原诸侯闻风丧胆的超级大国。但也有个问题以国家的名义剥夺人民的财富。老百姓的大部分粮食都要交税还要服兵役,法家讲究的是严刑竣法一切不利于战争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励的处罚,像经商啊游手好闲啊,都被禁止违反了就杀头。唯一的上升の路就是去战场上杀人杀人越多获得的回报就越多。在这种激励政策下整个国家就是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军国主义。秦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是这台机器上的螺丝钉这种体制缺少人文关怀,缺少对生命的尊重以军功为奖励的政策紦人类最血腥和自私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同样的在这种体制下,秦国需要不停地战争不停地兼并土地以维持这台机器的运转。一旦戰争结束靠立军功的激励方式无效了,整个国家就会出问题

所以,秦始皇统一全国仅仅维持了15年,两个楚国人(项羽、刘邦)起来紦秦国灭了

商鞅变法弱民变法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影响太大了。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商鞅变法弱民的影子

本文已收录到我嘚专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雪童子怎么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