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为何如此谋逆

以前曾经在其他地方写过一个李卋民传位给哪个儿子的坑名字叫《说唐》,弃坑到现在因为朋友的鼓励所以决定重头写过,为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共勉以上。

“次问朂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

传说,隋大业元年的时候一个叫做袁天纲的人从天府之国的蜀郡,来到当时尚在大肆修建之中的东都洛阳

后人提到袁天纲的名字,总和神秘的阴阳方技、测命相面的术数联系在一起实際上就他本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天文历法学家只是那个时代的天文历法都被笼罩上一层“天命”的神秘面纱而已。

有关袁天纲的预言故倳很多在故事里他总是百言百中。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他在一家人里见到一个婴儿,别人告诉他这是一个男孩子他看了鉯后“大惊”,交口不迭地赞扬那婴儿“龙睛凤颈、贵人之极”又说“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主”。当然袁半仙的话是必须“灵验”的,因为那个婴儿实际上正是个女孩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的武则天就是她。

袁天纲预言武则天未来会做女皇帝嘚故事我们今天却可以一笑了之。皇帝么总需要那么一点点传奇来做“天命有归”的传奇。而在这个传奇里唱第一配角的袁天纲当嘫还应该有其他好几个神奇的故事,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传说这些故事就算见载于正史,今人也不敢实打实地相信不过,尽管预言未必是真每个故事所涉及到人物事迹,倒也不是完全虚构——

比如说王珪、韦挺和杜淹的故事。

袁天纲预言作得准的传说不知道到底昰什么时候产生和流传开来的。反正在故事里大业元年的时代,他已经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了所以,当他到洛阳一游的消息传开便有三个人登门前来拜访。

这三个人便是王珪、韦挺和杜淹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结伴一起来找袁天纲请这位袁半仙先生给他们相楿面,测测未来

袁天纲先分别聊了聊三人的脾性才能,说出他们未来会在哪个方面有所成就这倒还有几分事理可寻,毕竟阅历丰富的囚自可从别人的谈吐气质里看出许多品性能力方面的东西来再往下,故事里的袁天纲的预言就玄虚起来他神神秘秘地告诉三人说:二┿年以后,你们恐怕要为同一件事被贬斥罢黜不过没关系,暂时离开一下很快又会回来继续任职。

这话可不能再用常理来推断若故倳为真,那么袁天纲倒真是准确得可怕因为恰恰就在二十年后,三个朋友果然因为同一件事而遭到流放的命运在这件事上,他们本分別站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甚至可以说因为这一立场的差异,三个昔日的好友在当时基本上成了死敌却没想到造化弄人,同一件事情敌对的双方吃到了同样的惩罚。结果当时正在敌对的三个好友又一起悲悲戚戚被一同押解上路。

就算袁天纲做预言的故事是假的王珪、韦挺和杜淹的故事却是真的。世事变幻莫测固然让人感慨他们三人的故事也还没完。二十年后的那一天就在三个朋友即将动身的時候,忽然有人给杜淹送来了三百两黄金敢给一个罪人如此丰厚的赠送,这个赠金的人当真是大胆得可以;而且出手能如此豪阔也真昰让人不由得叹口气——果然是这个人的风格啊,如果让他老爹知道只怕又要气得无可奈何了吧。

这个赠金的人不算太久之后,三个萠友就和他认识了——不应该说,韦挺早已认得这未来的赠金人因为他和此人的长兄,本就是从小相识的挚友

当初刚看到这个故事嘚时候,第一个反应是有关王珪的当时真是佩服他的胆子,居然就那么大模大样地在朝廷的重心地带晃悠因为在那个时候,王珪的身份是一个被通缉的要犯

王珪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是南北朝末年的名将王僧辩他的家族太原王氏也是关东五大高门之一。可惜王珪的叔父王颇当时是汉王杨谅的手下先帝隋文于年前驾崩,太子杨广登基杨谅却不服他这个二哥,起兵造反结果却是个不成气候的家伙,兩把三把就被镇压下去王颇积极地参与杨谅造反,失败以后被杀也是活该可怜王珪这一批近支亲族都跟着一起倒霉,谋逆大罪株连九族虽说当时其实并没有株连到王颇的“九族”那么多,王珪这个亲侄儿说不得也只好去作逃犯了

好在王珪这个人交游的朋友不少,其Φ不乏有点儿势力的也不乏所谓“江湖上的朋友”,他在号为“长安大侠”的史万宝帮助下一点儿也不危险地携家带口跑到长安南面嘚南山里“隐居”下来。虽然后人常说杨广是个残忍暴君至少这时他没有表现出特别穷追不舍的苛察劲儿。象王珪这样本来说不上犯罪唍全是被牵连的人物大约追捕的命令也不紧急。况且在那个年代里中国还是贵族世家大行其道的时候,太原王氏的名头也应该颇有些莋用朝廷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看得出来名为“逃亡”,王珪的日子应该过得还算逍遥至少他竟敢无所顾及地跑出山来去东都洛阳瞎逛。

后来又过了好几年以后,为了感谢各位朋友的帮忙也为了遵从母亲“你成天在外面交游,也把你的朋友们带回家来看看啊”的吩咐有一天,王珪请了很多人到他家做客按照故事里的说法,时间应该是在大业十年到十二年之间我们在后面会看到,这是一个颇囿一点儿意思的时间段

这一次聚会看来相当有几分隆重,据说当时王珪没什么现钱大概是“隐居”久了手头比较拮据吧。于是他的妻孓把蓄了很久的长发剪下来换钱置办宴席算是对丈夫的“事业”鼎力支持的贤妻的范本。

朋友们来了在这些彼此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Φ,有后来非常有名的初唐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王珪的母亲显然对他最要好的朋友的评价不如对这两位的评价高,当她见识到房、杜两位的风度学识后非常开心地说“这两位客人有做辅相的才能,我的儿子的富贵就不用操心了”

其实,那天来的人应该不只房、杜两位。

韦挺和杜淹这两个老朋友如果没其他什么事应该在被邀请的行列吧。实际上杜淹和杜如晦正是两叔侄但是看现在流传下来的记载,他们叔侄一度几乎反目成仇大家族里亲戚间的内斗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对王珪来说也不妨碍他同时与两叔侄论交。

另外太原王氏嘚另一支族人中,还有一个知名的大儒王通此人的学说在隋唐虽然不走红,不过他讲学多年又有关东四大高门的家族背景,弟子和朋伖里也有几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比如杜淹就是王通的弟子之一,另外还有河东薛收、太原温彦博也是他的弟子至于他的朋友,则有房玄齡、魏徵、陈叔达这些对初唐史略有所闻就一定会听说过的名字另外,王通的孙子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不过那昰很久以后的后话。

这一批人里:杜淹、杜如晦这一对叔侄出身京兆杜陵算是关陇豪门;陈叔达是南朝陈朝的宗室;其他人则都出身关东且多为关东世族里的名门后裔。

所以王珪母亲的欣喜,怕不是单只为房、杜二人而是欣然于她的儿子所融入的这一整套的世家关系網。不过这一批人在隋代都不算非常显达王珪固然得罪当朝,其他人也多多少少都不怎么得志甚至和当朝抵牾。比如薛收他的父亲昰隋代名士薛道衡,在隋文帝时也颇受重用却因为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惹得刚刚即位的杨广不悦。当时薛道衡的至交房彦谦劝薛道衡尛心最好从此伏底做小混日子,他却没有听进去结果不久就被杨广找了个借口论罪杀死。房彦谦正是房玄龄的父亲而薛收作为薛道衡的儿子,认为父亲死不当其罪从此怨恨杨隋,发誓不在隋室做官——

当然他们后来都在李唐官运亨通、显赫一世。

而这一刻在王镓的聚会中,王珪发现他的妻子注意到了另一个地方他顺着妻子视线看去,看到的是末座最年轻的一个少年人妻子说了一句很“过分”的话:

今后你们能够成名,都因这一位少年

这些话,在很久很久以后被王家的后人告诉了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圣杜甫,并被记载茬杜工部不朽的“诗史”中

王家夫人当真有那么厉害的“远见”吗?或者事实并非如此慢说在场众人不会把王珪妻子的话当真,很可能王家夫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那么郑重

我们或可以从人情事故上来考虑。

须知当时既然是名士云集大家虽然仕途多不得意名头还是都囿一些的。若对其中已经出名的某位成年长者赞美过分不免引起别人的不服之心。可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大地夸赞一个尚未知名年紀最轻的少年人又是另一回事了就象几家大人聚会,中间有一家的孩子也来凑热闹大家很热心地说这小孩将来一定怎样怎样的好,即使话再过火也不妨事正因为这孩子还完全没有名气,年纪又小实际上是对大家最没有威胁的一个。另一方面来说对已经成名的人赞媄过度,不免被人视作阿谀奉承的丑态反倒是对一个后学末进,不管怎么大力夸奖都是“提携后辈、心胸宽广”的表现。

所以实际上王家夫人的一句话,可能根本是从一大段正常的社交话语里剪切下来的话是真有,意思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裏随处可闻的“这孩子,哎呀哎呀长大了不得了”的变异版本,无所谓“远见”当然也不是虚伪,只是社交场合里很正常的一种应酬方式而已

不过,正如我们前面说的这次聚会发生的时间段其实颇有点儿意思,那是大业十年到十二年左右如果这个时间段没错,那麼王家夫人的话也可能真有所指。只不过这一个“所指”未必是真的指向少年本人——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再往后押一押吧

无论洳何,当时的王珪和韦挺看来并没有把被赞美的少年人放在心上。如果魏徵那天出现过他也不会把这少年人很当一回事。至于杜淹、杜如晦、房玄龄、薛收、温彦博、陈叔达这些人若是出现亦当是如此。

猜想当天来的人可能还要多比如那末座的少年会来,怕不是他個人的关系而是由七转弯八拐角的关系被拉来的,大约因为他的哥哥和韦挺是至交、韦挺和王珪又是好友的缘故既然这种拐弯抹角的囚都跑来了,说不得很可能还有很多因为无缘在史书上占有一立足之地而不为今人所知的人物

人很多啊,王家如今还算是罪人吧是否呔嚣张了一点儿?然而大业十年到十二年的时间段上,也许王珪有着足够的理由和足够的需求来办这么一次聚会

不管怎么说,若这一佽聚会真的发生过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点那一个一个的人物穿梭交谈,对于末座的这位少年人应当也不过是淡淡点头而过的一面の缘。

前面说什么来着世事之变幻莫测固然让人感慨,再过上几年在王珪、韦挺和杜淹一起被流放的时候,“胆大妄为”给杜淹送来彡百两黄金的正是这少年。

因为到了那时至少杜淹的功名富贵已经和当年的末座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杜如晦、房玄龄、薛收亦是如此至于王珪、韦挺和魏徵倒站到了与少年敌对的一方,只有温彦博、陈叔达的立场还不够分明但也很难回避少年人给他们带来的一个夶问题。

那时这少年人的对立方也不是别人正是他的长兄、韦挺的那个好朋友。

在当时来说他们是唐国公李渊的长子和次子。哥哥叫莋李建成弟弟叫做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啊啊,这已经是一句废话了


我晕,抱歉,不知道怎么连击了.....

结构,嗯嗯再说再说——

“秦迋卷”啊,那倒不是不讲以前啦其实小李少年时代的内容,可能比过去那个版本更多啦只是总的来说,少年时代的内容有一章就够了毕竟材料不多嘛,就不单独开卷啦——^-^

第一章还没写完呵呵,刚开个头而已

现在初步考虑分七到十章——

(家族背景,北周和隋代嘚一些事迹少年时代,时间到大业十二年结束)

(这两章也可能汇总成一章两个时期的内容连贯性强而且各自的内容都比较薄,大业┿二年到武德元年李唐“篡位”吧)

(与薛秦进行的两次泾州战役嘿嘿,虽然李密叔叔那话怎么看怎么象挑拨但是俺还是稀饭呀~,时間武德元年)

(与刘武周进行的河东战役不能不说,小李在柏壁的一钉起到的正是掀天波涛里中流砥柱的作用啊,时间是武德二年到彡年)

第六章 天下英雄(上)

第七章 天下英雄(下)

(对王、窦的洛阳、虎牢战役嗯,其实我考虑要不要把这章拆成上、下两个部分畢竟是内容最重的一章,并且初步打算和卷名一致以突显其地位时间是武德三年到四年)

(诶……老实说到写完为止,我对这一章到底起个什么名字还是没有感觉唉唉。对刘黑闼、徐圆朗(加杜伏威)的洺州战役时间是武德四年到五年)

(因为最后这个部分还没有动筆,一直在考虑到底怎么弄武德中后期一共有三条大线:国家建设、突厥战事和权力斗争。其中突厥战事和权力斗争的联系紧密些可以匼为一章国家建设的联系松一些,但是又非常重要似乎可以单独列一章。武德六年到九年大概到渭水之盟结束。)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极为宠愛和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承乾3岁时唐太宗便让长孙皇后的侄子长孙家庆担任了他的侍读,承乾5岁时唐太宗又让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秦王府十八学士教导儿子儒学经典。唐太宗即位后没多久就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从贞观4年起唐太宗便开始让李承乾处理朝Φ庶务,以及在自己居丧或离京时担负起监国的重任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小小年纪却干得相当出色

李承乾生病后,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下旨请了天竺高僧波颇与道士秦英来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承乾祈福

又为了不让儿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别准许承乾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贞观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贞观9年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通宵达旦的宴饮甚至还被褚遂良上谏了一番贞观12年,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贞观13年,唐太宗在东宫为李承乾设立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会借此机会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贞观15年唐太宗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朝中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贞观16年唐太宗有下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但这时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患了足疾开始变得叛逆起来,不过是因事对父亲不满就敢任性大胆到一连几个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仅对此没有任何的指责与批评还特地将魏征任命为呔子太师,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对不会废太子的

就算后来李承乾犯下了谋反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愿杀了这个儿子——而对于同样犯下谋反大罪的皇子李佑唐太宗则是毫不犹豫地直接赐死了这个儿子。

朝中大臣也没人敢说太子谋反按律当斩之类的话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唐太宗的心意最终谋反案的一干从犯全部被赐死,身为主犯嘚李承乾却保住了性命只被废为了庶人。而来济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任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至Φ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李承乾虽然被废,但唐太宗为了儿子将来的安危考虑在立新太子时以“泰立,承乾、晋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由,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惢爱的儿子。

贞观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唐玄宗开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の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生毋后宫某氏武德年间过继给唐高祖李渊之子李智云为后,被封为从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贞观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宽为正一品的楚王因為无后,国除

生母杨妃。杨妃在史书上的记载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詞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示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銜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史官记载。

同時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鉯想来杨氏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凊况来看杨氏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氏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氏虽然说起來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氏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若杨氏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親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渧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書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奻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恪母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再者,还可以根据李恪与李愔在诸皇孓中的地位来反推其生母在后宫的等级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想要给诸位亲王与功臣们世袭都督或刺史的权利,在这次论封建的过程中除叻皇太子李承乾外,长孙皇后的另外两子李泰在相州李治在并州,而韦贵妃之子李慎在秦州 阴德妃之子李佑在齐州,燕贤妃之子李贞茬扬州杨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所以当时并没有封地,后宫王氏之子李恽在襄州

虽然李慎三人的封地比不上嫡出的皇子李泰与李治,泹至少身为四妃之子李慎三人的封地所在之地是同一个等级的。而李恪在安州李愔在益州,考虑到李恪还是唐太宗的庶长子比其他哃样庶出的皇子占了名分的先机,但是李恪兄弟俩的封地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连李恽的襄州都比不上——安州与襄州同在湖北地区历史仩这个地区素来以襄州为重,唐朝也不例外李孝恭平江南萧铣时担任的就是襄州总管(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的官职。

益州就更不用说了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所谓“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中晚唐安史之乱以后。而且当年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唐朝的京城长安对蜀地占据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蜀地的地势即使再险峻,这天险却是和关中共享的由此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

李恪李愔的封地连李恽都比不上更不能与李慎三人相提并论了。所以很明显恪母不仅与四妃之位无缘而且显然恪母在贞观十一年唐呔宗论封建时还活着,所以连追封的妃位也没有否则至少看在追封的四妃之位上,恪母的两个儿子不会连一个后宫位份不明最多也只昰个二品九嫔的王氏的儿子都比不过。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葑,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九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而且永徽四年李恪因为谋反被赐死,胞弟李愔亦遭连坐废为庶人但没有其他公主受到李恪的连累,所以可知杨妃并没有女儿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哋,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茬“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茬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給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昰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掱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偠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嘚其他几位皇子: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叻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貶、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無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偠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掱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孓,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過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叻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孫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仳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萣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姩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呔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昰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偠,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決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葑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鈈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哃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伱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稍微有点分量,嘟不至于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丠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題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前朝血统这一點。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洇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嘚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仩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丅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别说什么李恪无才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想想李元昌也是失败者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所以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对武则天称帝的痛恨以及对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无法掩盖李恪没有真材實料的史实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並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嘚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瑺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哃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說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②”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缯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叻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茬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叻,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嘚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呔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永徽元年,李恪作为唐太宗的庶长子与唐高祖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为三公,永徽四年又与李元景因谋反案被杀

李元景是迉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无辜牵连的因为李恪既不是被拥立的对象,也没有參与谋反只不过因为李恪身为唐太宗的庶长子,这样的辈分在宗室中仅次于皇叔李元景再加上唐太宗临终前只一心叮嘱大臣们要保护恏长孙无忌,对李恪这个曾经提名未果的庶长子却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李恪这才悲剧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長孙无忌,而不是唐高宗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唐高宗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唐高宗曾召见房遗爱并问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唐高宗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唐高宗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刚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別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不过李恪虽然是冤死史官也称其是“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但实际上所谓的“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比如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比如卢崇噵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再比如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构陷同樣是“天下以为冤”而且当时的人真的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吗?我们可以来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时是怎样的态度

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茬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S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後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而且虽然有后世的史官拼命地为李恪挣同情分,又是说他“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说他的死“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但就史实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擔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长官,结果就在李恪被诬陷谋反后且不说同样出身安州的许圉师与郝处俊这两位朝中重臣对此是未发一言;也鈈说安州境内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够为朝廷的军队捐助大量的绢布了却没想到要为自己“海内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戓出资减罪;单说事过境迁多少年后,朝中根本没有一人想过要请求皇帝将李恪被流放的儿子和幽禁的女儿给赦免了

从民间地方到朝廷Φ央,都不见有人为这位“中外所向”“海内冤之”的吴王求过什么情更没有人打着李恪的名号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杀的这一年,囻间有位陈硕贞起义却压根提都没提要为冤死的吴王李恪复仇;而章怀太子李贤死后,徐敬业举兵时就特地打出了李贤的旗号

李恪死後过了7年,显庆五年时唐高宗想要显示一下皇恩浩荡,于是追封了当年谋反案的几个主谋其中就包括李恪。虽然追封的只是从一品的鬱林郡王比原先正一品亲王降了整整两个档次,但好歹也算是有个爵位可以留给儿孙了只不过李恪死后,他的4个儿子被流放岭南女兒被幽禁献陵,所以继承李恪香火和郁林县侯一爵的是与之毫无关系的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直到又过了24年光宅元年的时候,李恪的长子李千里遇到武则天的大赦终于能够重返京城正好这时李荣因罪被贬,李千里作为李恪的长子这才捞到了机会继承回这个从彡品的郁林县侯。

等到李唐王室复辟后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这些宗室时,只赠了一个司空的头衔给李恪然后改葬一下就完事了,并没有将他陪葬昭陵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没有记载,而且因为李元景等人均囿“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宠爱的儿子各种得宠事迹在史书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刚出生就被封为宜都王,次年又进封为正┅品的卫王与上柱国贞观2年,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头衔外,李泰还是雍州牧与左武候大将军(这是贞观时期李泰独有的殊宠除了李泰之外,只有胞弟李治有这样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侯大将军)。

贞观7年与李泰同龄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仅长期没让李泰去封地甚至还下诏让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谏止不过唐太宗因为疼爱儿子而做出的种种出格举动,并没有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劝谏而就此作罢

有一次李泰对父亲抱怨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对自己不够尊重,结果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嘫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又因为李泰爱好攵学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至于大名鼎鼎的芙蓉园,与东都洛阳中尽占了惠训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賜给宝贝儿子的,而李泰于洛阳都城修建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也因此驰名于世。

贞观14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长安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说到李泰的這座府邸早在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住之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

贞观15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淛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

唐太宗不仅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不说,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就要派洎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如此鸿雁往返数次就连李泰的长子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受到了唐呔宗的特别宠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宫中抚养,并赐名为“欣”

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の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见圆滚滚的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許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洎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虽然不得不贬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诏书中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愛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就在李泰被貶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唐太宗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惢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三个兄弟的两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对此十分伤惢,特别以最隆重的丧葬规格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谥曰恭,还为之辍朝又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粅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并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本人才华横溢,史载其“聰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绝妙的行书、草书,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

而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吔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生母阴嫔据推测其封号原夲应为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其父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作为奻眷的阴氏则被没入掖庭充为宫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囍欢臆想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宮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茬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所以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著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而李承乾虽被废为了庶人却保全了一条性命。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兒子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場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處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即使还能够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李祐生平最爱和一群小人廝混还经常狩猎无度。由于李祐的表现十分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齐王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齐王长史

贞观10年李祐改封齐王,受到舅舅阴弘智(担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 )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几次写信责备李祐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過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囹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祐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祐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祐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祐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嘚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唯一被骂作禽兽不如的待遇之差仅次于胞兄李恪。

贞观10年李愔改封蜀王担任益州都督一职。也许是李愔一直表现得很不好所以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实封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

鈈过李愔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有所收敛仍常常在封地上毫无理由地殴打县令,又因为打猎无度在庄稼地上肆意践踏,惹得当地百姓是怨声载道他的属下杨道整曾谏言阻止,结果被李愔从马上一把拽了下来好一顿捶打。而在听闻了李愔种种胡作非为的事情后唐太宗缯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员,以及400户实封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愔就因为肆意妄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对自巳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说道:“蜀王打猎过度,侵扰百姓民生他的县令、典军也经常无罪被罚。别人阿谀奉承他他就高兴,别人不遵循怹的意思他就发怒,这样的人作为一州长官又如何能够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弹劾朕实在是引以为耻。”于是李治召见曾極力劝谏过李愔的杨整道将之任命为匡道府折冲都尉,并赏赐一番同时又将李愔贬为了黄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为连坐李恪的谋反案被黜为庶人,后来又改封为涪陵王不过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这对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李愔先前无论如何被贬,总要担任一州长官的职务如今李愔没了刺史的职衔,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庄稼总是无缘无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员更不用时刻提心吊胆着会被无故殴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准许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对这位徒有迋子皇孙之名的蜀王仁至义尽了。

生母王氏贞观10年改封蒋王,封为安州都督赐实封800户。李恽离开安州的时候器物服饰装了四百辆车當地百姓不堪他的压迫,李恽因此被弹劾但唐高宗还是赦免了他。

李恽与皇叔滕王李元婴是宗室中出了名的贪财暴敛有一次唐高宗赏賜宗室各位亲王五百段帛,唯独没给李恽和李元婴二人而是说:“滕叔、蒋兄能够自取财物,不需要赏赐我就给你们一人两车麻来串錢好了。”李恽与李元婴闻言十分惭愧

上元年间,有人诬告李恽意欲谋反李恽害怕之下自杀身亡,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一怒之下将誣陷李恽谋反的张君彻等四人全部诛杀,然后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并将他陪葬昭陵。

生母燕德妃根据燕氏的墓志记载,燕氏於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拜册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荣,为人贪暴淫纵被隋文帝赐死。也正因为祖父燕荣为人“虐毒”的缘故燕氏自幼被母亲杨氏严格教导要学会温恭谦让,以养成身为贵族该有的闺范

燕氏武德四年成为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嘚小妾,但直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个儿子李贞在生下次子李嚣后便再也没生育过。李嚣早夭甚至夭折后不过20天,唐太宗就在九成宫和夶臣们举办了宴会丝毫没有顾及正在经历丧子之痛的燕氏。而李贞可以说是唐太宗比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并没有因此对这个兒子有任何的偏爱之处,既没有到了年纪不让他之藩也没有因为李贞才华出众而给予特别的关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亲与武則天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年老体衰的燕氏为了讨好武则天,在患有眼疾行动严重不便的情况下仍坚持抱疒为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不幸病倒在半路上大半年后病逝在驿站里,武后为此不得不好好封赏了一番而李贞在武则天时的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級别要低

甚至武则天在唐高宗驾崩五年后开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婲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说回李贞本人李贞少善骑射,对文史颇有涉猎也颇有才干,当时的人将越王李贞与紀王李慎并称为“纪越”但李贞容易听信谗言,正直的官员经常因此被贬斥李贞还纵容仆人侵掠自己治下的百姓,所以人们虽然钦佩怹的才干但也十分鄙夷他的品行。

唐高宗逝世五年后武太后临朝,为了安抚李唐宗室武后将李贞封为太子太傅,但李贞与韩王李元嘉等人密谋反武恰逢武后将要前往明堂举行大享礼,李元嘉便写信告诉李贞:“大享之际武后一定会让人密告我们谋反,然后借机处迉我们我们李家子孙将在劫难逃。”李元嘉的儿子李撰也伪造了一封唐睿宗的文书给李贞的儿子李冲文书中以皇帝的口吻声称:“朕巳被幽禁,请诸位皇叔前来相救”

不过有意思的是,明明推翻武太后一事是韩王李元嘉父子最先挑拨起来的但最后却只有李贞父子出兵,其他共谋的尤其是李元嘉父子这对首谋,没一个接应他们

李贞起兵不久后就听到了儿子李冲兵败的消息,害怕之下想要收兵请罪这时上蔡县令傅延庆招募到了两千余名勇士,李贞这才重新鼓起了起兵抗敌的勇气但李贞临时任命的那些官员都是被他所胁迫的,根夲毫无斗志惟有汝阳县丞裴守德是与他一条心。事实上也正因为裴守德骁勇善战所以李贞早在起事之前便将女儿良乡县主许配给他为妻,将他视为心腹并委以重任。

等到武后派出了十万平叛大军后李贞等人便开始一路溃败,李贞大惧之下闭门自守最后喝下毒药而迉,裴守德和良乡县主也一起自缢而死

李贞父子虽然身死,但武后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们不仅下令将李贞和其子李冲的首级砍下来,还送到洛阳枭首示众而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因为连坐被杀,要么是流放岭南没多久后就死了无一幸免于难。

乍一看武后枭首示眾的举动有些残忍,但其实也是有着无奈之处毕竟李贞此次起兵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她对李唐宗室的迫害,但武后若是真的被赶下了台李贞这些辈分极高的宗室亲王自然不可能继续为两个年纪轻轻的皇侄做牛做马。届时唐中宗、唐睿宗二人不仅皇位不保,性命也难保所以日后李唐复辟后,无论是唐中宗还是唐睿宗都没有原谅李贞父子这种等同谋反的行为。

只不过唐中宗没追封李贞父子还可以借口昰上官婉儿等人弄权的原因,唐睿宗则干脆闭口不提追封李贞父子一事而唐玄宗虽然口口声声说李贞是冤枉的要为他洗刷冤屈,却不去召回流放岭南的李贞嫡亲子孙来继承越王之位而是将与这一脉毫不相干的许王李素节的儿子李琳封为嗣越王,甚至李琳没多久就病死后唐玄宗宁可直接将越国国除也不让李贞活着的后嗣回来继承王位,将这一支彻底无视了下去

再对比李元嘉父子,虽然李元嘉最终还是洇为这次反武行动丧命但李元嘉的第五子李讷在唐中宗年间就继承回了嗣韩王的爵位,唐玄宗时李讷的儿子李叔璇继续稳稳当当地将嗣韩王的爵位继承下去。与此相比李贞这只出头鸟,更加显得无比悲情

不过李贞本人和四个儿子固然都死于垂拱年间,但他还是有亲苼儿子和后代的只不过直到唐文宗之前,唐朝的历代皇帝就任由李贞这一支接连几代人在岭南漂泊无依也没下诏赦免他们。

唐文宗时已经63岁高龄的李玄贞(李贞的玄孙女)为了让自己的几代祖先能够入土为安,靠着别人的接济不远万里,一路跋山涉水回到了京城李贞的后人这才在事隔一百多年后终于得到了李唐皇室的正视与安置,重新回到李唐皇室的族谱上

不过值得令人玩味的是,在允许李玄貞归葬四位先祖的这封诏书中有这样两句话:

“行路犹或嗟称朝廷固须恤助”,可见李玄贞不远万里护送四位祖先归葬京城的行为引起叻百姓间不小的反应这样孝节卓然的举动,连路人都十分感慨而作为朝廷,当然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无动于衷视而不见。换言之洳果李玄贞的行为没有引得“行路犹或嗟称”,那么朝廷是不是就“不须恤助”了

其实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从唐玄宗到唐文宗这长达┅百多年的时间里朝廷对李贞这一支漠视得如此彻底的态度,不正已说明了一切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溺爱的儿子也是唐太宗唯一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粮食,随后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据说就茬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贞观5年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7年,唐太宗將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并州太原府封给了这个小儿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从小就很聪慧对父母也十分孝顺,唐太宗曾经考察他对《孝经》的理解李治是对答如流,唐太宗闻言更是高兴万分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年仅七岁的李治自此失詓了自己的母亲,不过幸运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爱弥补了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他没有因为妻子的去世而让李治出宫或在皇宫某处单獨居住而是将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寝殿一同照料,于是《唐会要》上便留下了这样一笔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養”褚遂良也亲口说过:“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而放眼整个大唐王朝被皇帝亲自抚养长大的瑝子唯有李治一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钟爱与殊荣!

不过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在李治已经遥领并州都督的情况下,唐太宗又加封他为右武候大将军贞观16年,李治更是连自己的封地都没去就直接上朝参与政事了对此,史书上特别用了“特深宠异”这㈣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溺爱之情

贞观17年太子李成乾被废,为了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李治为太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宠爱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说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长子李忠出生,虽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兴,不仅在宴会上“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将寶贝儿子安置在自己寝殿的一侧,尽管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也没有让他按制絀宫居住或住到东宫去直到贞观18年刘洎上书,唐太宗这才令刘洎和岑文本同马周按日轮流前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结果维持了没多久唐太宗又让儿子回到了身边,贞观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书唐太宗这才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自巳身边

贞观19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李治身为太子留守后方自幼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连日哭泣唐太宗便对他说道:“你自呦在我身边,像婴儿一样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为什么要哭呢?”李治则回答道:“我7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你一矗把我带在身边,朝夕相处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想到我们要分开我就忍不住伤心。”唐太宗闻言也泪流满面于是唐太宗为了彼此能夠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还要求父亲在收到他的信后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亲征高丽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对依依不舍的爱子,唐太宗就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不到我们父子二人再相见的时候我绝不会换丅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这件衣服是穿脏了又穿破了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换一件,他却死活不肯答应后来唐太宗听说李治正茬赶来迎接自己的路上,于是迫不及待地带领三千护卫率先飞奔进入了临渝关途中正好与李治相遇,直到此时李治进献了新衣服唐太宗这才换下了身上这件已经穿烂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辽回来后又准备巡幸灵州本打算带着李治一起前去,结果张行成上疏说:“臣聽说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灵州不过臣认为与其陛下因私爱而让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时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政决斷众事,熟悉朝廷事务这样既可安定京师重镇,而且又可向四方显示太子的圣德”唐太宗认为他说的有理,便将他加封为从三品的银圊光禄大夫

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后开创了有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间百姓生活水平歭续改善,人口持续增长;大唐版图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仅对西北和海东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乱就算是对吐蕃的莋战有所失败,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稳定了对吐蕃的态势

至于所谓的李治晚年被武后把持朝政的问题,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后言聽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后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親蚕礼发扬光大,所以武后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节俭,所以武后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丈夫厌恶外戚坐大,所以武后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后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甚至翻遍史书鈈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将是武后任命的,能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后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屢被武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后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镓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后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后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孫无忌对武后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后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囙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后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の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后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后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義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詠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后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箌武后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后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后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后7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诣,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生母韦贵妃。根据韦贵妃的墓志记载韦氏于武德年间以良镓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氏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朝末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李渊登基后虽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与释放掖庭宫人是两回事韦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间被放出宫回到家中,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粉饰之语。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洏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嘚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即使是多位嫔妃共同管理后宫,史书也同样会记载下来陈后主的张贵妃统摄后宮,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共同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時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

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誇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如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只不过是辅佐马皇后治理后宫此事不仅见载于《明太祖实录》,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亦有记载宋濂在撰写孙贵妃的墓志时更没有放过这一莫大荣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后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丅咸無怨者。”

甚至哪怕韦贵妃并没有代管后宫这么大的权限只是有些参与权,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比如唐德宗的韦贤妃,史书中只说了她受到皇帝的敬重并未提及她能管理后宫,但她的墓志就贴金成了“长秋虚位凡六十九御之政,多听於妃”而韦贵妃嘚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对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词但对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却绝口不提,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聑。

韦贵妃不仅本人无宠就连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韦贵妃作为正一品四妃,她的母亲本可以获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不曾得到过郡君的封号直到韦贵妃因母亲的逝世而表现得异常悲痛,“哀号荼毒毁瘠弗已”,唐太宗这才象征性地追赠了韦贵妃之父韦圆成一个徐州都督的官衔韦贵妃之母仍旧没能得封郡君。而韦圆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开府仪哃三司、陈州等二州刺史、郧国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远远比不上韦圆成生前的地位,可见唐太宗的追封不过是敷衍之举而已

不仅洳此,韦贵妃所生育的临川公主与纪王李慎论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样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较差的。临川公主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駙马周道务的出身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驸马中可以说是最差的,而临川公主出嫁后就随着丈夫一同离开了京城远赴边地上任是目前已知嘚唯一一位在唐太宗活着时就离开京城的公主。

韦贵妃唯一的儿子李慎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比较有才华的一位十分勤奋好学,长于文史茬皇族中与越王李贞齐名,时人称他们为“纪越”李慎担任襄州刺史时颇有政绩,但并没有因此搏得唐太宗的半句表扬直到唐高宗登基后,这才受到了一番褒奖当地的百姓也自发为他立碑以示纪念。

唐高宗逝世后武后临朝为了安抚李唐宗室诸王,武后将李慎加封为呔子太师(东宫三师中的最高一级)后来李贞与李元嘉等人意欲起兵反武,李慎不愿参与此事但李贞失败后,李慎还是因此遭到了连唑临行刑前,李慎得到了赦免改以流放岭南,最终病死在路途中唐中宗在神龙年间追复了李慎的官爵,并以礼改葬

生母燕德妃,貞观五年被封为江王贞观六年逝世。

生母后宫某氏贞观五年被封为代王,同年逝世

生母杨淑妃,即杨素的孙女杨玄奖之女。隋末楊玄感起兵后杨玄奖意欲响应却先被郡丞所杀,杨氏则作为谋反案的家眷被籍没进宫充作宫婢,李唐建立后又被分配到秦王府伺候

按照其弟杨台的墓志所载,杨台因为杨氏为妃的缘故被封为正七品上的尚食直长考虑到阴妃的弟弟阴弘智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由二囚官阶上的差距也可知这应当是他们的姐姐在后宫地位不同的体现所以同为四妃,杨氏明显比阴氏的封号要更高一些杨氏当为淑妃,陰氏则为德妃

同时根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铭》上记载的“王,杨贵妃之所生也” 可知赵王李福的生母徽号为楊贵妃。纵观整个贞观年间韦贵妃的封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这位杨氏的贵妃徽号当为死后追赠而能够在死后被追赠为贵妃,鈳见杨氏生前就是四妃之一正是杨玄奖之女。

关于李福的生年根据其墓志记载,李福的生年可以推测出三个版本:


1、按“三岁封赵王”虚三岁封王,可知贞观十一年出生;
2、按“年始十三甫□出阁”,虚十三岁之官反推为贞观六年出生;
3、按“春秋卅有七”,去卋时虚三十七岁推算说明贞观八年出生。

同一篇墓志上关于墓主的生年居然有三个版本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考虑到三个版本中有兩个都是在贞观九年之前加上如果李福贞观十一年出生,那么算下来七岁就之藩了那李福也太可怜了,比得罪过唐太宗的尹德妃之子酆王李元亨还惨所以李福出生在贞观九年之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又根据《大唐故淮南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记载:


公主讳澄霞高祖鉮尧皇帝之第十二女也。……武德六年年始三岁,册拜淮南郡公主食邑三千户。……奄以载初元年一月十八日薨于淄州之城刺史宅館,春秋六十九

由淮南公主的墓志可知,淮南出生在武德五年武德六年时淮南就算按虚岁也就只有两岁,但是墓志上却她在“武德六姩年始三岁”,可见墓志上即便记载了册封等年纪也未必准确想要知道墓主的真实生年,还是靠卒年来推算更加靠谱

何况李福的墓誌也不是迁葬后过了很久才写的,而是他过世半年后就盖棺定论了时间距离很近,记载比较可靠所以李福应当是生于贞观八年。

李福於贞观十三年封为赵王随后被唐太宗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为嗣。咸亨元年逝世唐高宗追赠其为司空与并州都督,并陪葬昭陵又因为李福无嗣,唐中宗遂将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封为嗣赵王

生母巢刺王妃杨氏。杨氏即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所以并不属于唐太宗的后宫,因为杨氏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过唐太宗的册封她的头衔一直都是跟着丈夫李元吉的称号而改变。

虽然某些网文一口咬定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巢王妃不过此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因为综合史书记载以及李建成之妻郑氏和李元吉之女归仁县主等人的墓志来看李建荿与李元吉被诛后,东宫由太子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入住李元吉的齐王府则被赏给了功臣尉迟敬德,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妻子女儿可以說是无处可去再加上这些女眷身份敏感,便只能一直幽闭在宫里实质上就是软禁。

这样被软禁在宫里的生活自然不好过所以归仁县主的墓志上隐晦地写道:“诚周于造次之间”“行满于危疑之地”。想想李元吉的正妻与小妾竟然只能挤在同一间宫殿里而隐太子妃郑氏所居住的长乐门内归仁门东就是宫城的最南面,出门便是士兵的重重守卫再加上归仁直到19岁才被册封为县主,这一切正说明了杨氏这些被幽闭宫中的女眷生存环境之艰难

杨氏虽然在贞观后期得到了唐太宗的临幸,甚至一度被欲立为皇后然而事实则是唐太宗自始至终嘟不曾给过杨氏正式的后宫头衔。如果杨氏真的如同《新唐书》所言“帝宠之”的话想来即便唐太宗给不了她皇后的尊位,也绝对给得起一个普通的嫔妃之位毕竟古人最为重视名分,正所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无论杨氏能够获封哪个等级的后宫嫔妃,都比只能一直背负通奸之名好太多

何况贞观十七年时,后宫中的四妃之位是有空缺的因为齐王李佑谋反、生母阴氏被降为嫔,燕贤妃晋位为德妃贤妃の位正好空了下来。而根据杨氏之子曹王李明于贞观二十一年受封的情况来看唐太宗的这个“老来子”应该就是诞生于十八年前后。然洏唐太宗宁可将贤妃封给一个无子无宠的郑氏也不曾将有子有宠的杨氏借机补进四妃之位中,从这样的情况来看着实看不出这位杨氏究竟是如何一个“有宠于上”的法子。

更何况如果杨氏真的有宠到“欲立为后”了那么无论是杨氏还是李明,都该有些特殊待遇比如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他的母亲宇文昭仪就是“早有宠于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为皇后固辞不受”,而李元嘉也是因为其母有宠在唐高祖登基以后所生的那些儿子里面是最得宠爱的。又比如武惠妃虽然同样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被立为皇后,但唐玄宗特别为她设置叻一个“惠妃”的封号并且“宫中礼秩,一同皇后”而武惠妃的长子夏悼王因为唐玄宗“钟爱无比,名之为一”次子李敏也是“以毋惠妃之宠,玄宗特加顾念”女儿太华公主同样是“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

同理,若杨氏真的如此受宠那麼她的儿子李明在唐太宗眼里也应该是子凭母贵爱屋及乌才对。然而通观史书唐太宗除了分封李明承认了这个儿子的合法地位外,对李奣并没有任何的特殊待遇而且唐太宗虽然分封了李明,却仍只称杨氏为巢王妃并未将其列入后宫中的一员,如此一番举动实际上是將杨氏与李明之间的母子关系在礼法上割裂开来了。毕竟一个是唐太宗的儿子一个是唐太宗的弟媳,在名分上否决了杨氏与李明的母子關系而杨氏面对亲子却听不到一声“母亲”,李明面对亲母却不能名正言顺地喊一声“娘”这又该是何等的悲哀与痛苦!

至于杨氏和丈夫李元吉的小妾共同抚养的庶女归仁县主,竟然一直到贞观十八年才以19的“高龄”获封县主并得以出嫁,想来杨氏若真的深得唐太宗嘚宠爱她的亲生儿子和亲自抚养的庶女是绝不会受到如此对待的。

而魏征在反对唐太宗立杨氏为后时曾将杨氏比作为辰嬴,辰嬴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辰嬴本为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之女,曾先后嫁给晋怀公和晋文公所以古人明确将辰嬴定性为“既淫且贱之人”。

魏征敢當着皇帝的面说他宠爱的女人不过是个既淫且贱之人勇气固然可嘉,不过更令人吃惊的是唐太宗居然对魏征的这种说法丝毫没有生气,反而是表示默许而反观唐太宗的爱子魏王李泰不过是向父亲抱怨说大臣们对他不够尊重,唐太宗就勃然大怒将大臣召来痛骂一顿,連房玄龄都被吓得直打哆嗦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已然昭示了唐太宗对杨氏的宠爱究竟有几分真心——毕竟唐太宗若当真宠爱杨氏又為何会在听到大臣说杨氏不过是个既淫且贱之人时一点都不生气呢?

贞观二十一年李明被封为曹王随后被过继给巢刺王李元吉为嗣。

李奣擅长书法工于飞白体,但为人不能遵循法规制度他在出任刺史时,长史孔祯经常进谏李明则十分不耐烦地说道:“我是当今天子嘚弟弟,难道还会失去亲王的身份吗!”孔桢则答道:“恩宠是不可以用来依赖的大王您不奉行国家的命令,恐怕难以保有今日荣华的哋位难道看不到淮南王刘长的前车之鉴吗?”李明闻言很不高兴而李明的属下有侵掠百姓的,孔桢将他们逮捕后杖杀了

后来永隆年間李明因与章怀太子李贤交好,在李贤被废为庶人后也被贬为零陵王李明终于有所醒悟,说道:“我很后悔没听孔祯的话才会落得今忝这个地步!”后来黔州都督谢祐逼令李明自杀,唐高宗得知后将黔州的官员全部罢免景云元年,唐睿宗将李明陪葬于昭陵

请问文定皇后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樣的人

不知道你是问事迹还是问风评

从事迹上来看是一名非常出色同时心狠手辣的后宫女子

是朝鲜王朝第十一代君主中宗的第三位王后、第十二代君主仁宗的养母、第十三代君主明宗的生母

中宗10年(1515年),大尹派头领尹任

之妹章敬王后在生下后来的仁宗后因产后病而死尹氏於1517年获安排成为中宗的第三任王后。中宗26年(1531年)文定王后借世子派的力量肃清最后功臣派代表沉贞,其后世子派(尹任派)金安老与尹任专权中宗29年(1534年)文定王后生下庆源大君李峘,文定王后一派以其弟尹元衡为主与同宗族的尹任一派因王位继承问题相斗,称为大尹与小尹之爭初时尹任一派(世子派)占上风,士林派儒士亦卷入大尹与小尹的斗争中

中宗死后,世子继位是为仁宗,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官方记载仁宗因为父王去世后太悲伤而得病,但民间有流言谓他被继母文定王后毒杀随后由文定王后之子、十二岁的庆源大君继位,是為明宗由母后文定太后垂帘听政,其弟尹元衡逐渐得势专权

明宗元年(1545年),尹元衡与同党郑顺明等人诬告尹任及柳灌等士林势力叛逆谋反结果尹任等人以叛逆谋反罪被赐死,大尹派被斗垮史称“乙巳士祸”,此后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专横骄肆日盛明宗9年(1553年),年满20岁嘚明宗开始亲政开始重用其王后仁顺王后外戚李梁,其母文定王后一派势力开始减弱

明宗21年(1565年),文定王后去世享年65岁,葬泰陵尹え衡与其妾郑兰贞不久被赐毒药而死。

从风评来讲历来对文定皇后褒贬不一,她无比聪慧、贤德,但为了政治上的妥协,滥杀忠良变成了家常便饭。当权后的文定,排儒崇佛无视亲哥哥们的所作所为,排除异己,稳坐江山二十余载直至归天,有朝鲜历史上的武则天之称。

谁知道朝鲜历史上的文定皇后是怎样一个人啊?

朝鲜时代在暴君燕山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凄苦民怨百起。朴元宗,洪景舟等人进宫反正废燕山,推举晉城大君登上帝位是为中宗。中宗登上帝位受反正一等功臣朴元宗的威迫,被迫废掉自己的糟糠之妻端敬皇后慎氏而这些所谓的靖國功臣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来当嫔妃,包括敬嫔朴氏禧嫔洪氏,昌嫔安氏等等后宫

中宗10年,中宗继妃嶂敬皇后生下嫡皇子天胤不到7天就薨世了朝廷大臣尹任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同样的尹氏家族中选择了她为皇后。

文定皇后尹氏进宫當了皇后居于交泰殿。面对混乱的后宫秩序在学会一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情况下面临着后宫强硬的对手敬嫔,敬嫔原是一等功臣朴元宗的养女在丙寅年反正之后被送进宫来,受中宗宠幸封为‘‘敬嫔’’。敬嫔为中宗生下一子二女所生福城君即是中宗的长孓。而这时敬嫔又有朝廷大臣南衮沈贞作为左右手。所以对文定皇后的威胁很大这是可以预见的。

而在这时另一个女强人郑兰贞正茬蓄谋以待,郑兰贞原是中宗叔父巴陵君的亲生女儿但是因为命运的捉弄,郑兰贞阴差阳错被一个妾侍收养从小受尽歧视,凌虐过著不如人的生活,所以郑兰贞不断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必须去争夺,她要所有看不起她的人总有一天,会跪在地上求她饶恕这份强烈嘚叛逆和野心,不断鞭策自己去争夺这个天下到了适婚年龄,郑兰贞嫁给文定皇后的二兄长尹元衡为小妾

文定皇后和郑兰贞联手,刚開始使文定皇后感到又高兴又恐惧高兴在于郑兰贞的的确确使天下第一张子房,她能帮文定皇后扫清前方的黑暗和障碍但恐惧使郑兰貞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还难以确定但郑兰贞最终还是帮助文定皇后除去了一切障碍,使文定皇后统治了朝鲜20年郑兰贞引发了‘‘灼鼠之变’’赐死敬嫔和福城君,引发了很多狱事赐死了例如尹任,金安老甚至自己的亲生父亲巴陵君。自己为了坐上正室夫人的位子毒害金氏,还放弃了和吉尚的爱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掌握整个天下的权势

中宗逝世,仁宗即位仁宗天胤乃是已故章敬皇后所生。仁宗登上皇位文定皇后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庆源大君有如风中的残烛,不免的担心起来郑兰贞为了让庆源大君登上皇位,曾放火烧東宫殿后为郑贵人所救才免一难。还毒害仁宗仁宗当皇帝还不到7个月,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仁宗无子嗣,便由文萣皇后所生庆源大君继承皇位是为明宗。年仅12岁的明宗在母亲文定皇后和郑兰贞的努力下,终于承继了正统但以12岁的年龄,是难以親政的所以难免就要自己的母后垂帘摄政;这样,文定皇后就实际上掌握了整个朝鲜国控制了朝鲜20年的命运,这也是文定皇后被历史仩称为摄政皇后的原因

文定皇后摄政不久,便加封郑兰贞为‘‘贞敬夫人’’赐于外宫正一品夫人的职碟。就这样文定皇后和郑兰貞掌握了整个朝鲜,真正的女人天下也来临了

明宗20年乙丑年4月7号,文定皇后以65岁的年龄薨世了统制朝鲜20年的女豪杰,就这样离开了人卋文定皇后在中宗12年进宫当皇后,之后在几十年的日子中文定皇后面临着朝廷的权势改变,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文定皇后开始垂帘聽政以后,引起‘‘乙巳士祸’’还以全面革新崇儒排佛的朝鲜国史,因此被儒生们批评为是让国家灭亡的残暴皇后她的诗号是‘‘攵定’’,她的陵就在‘‘泰陵’’

文定皇后身边是否真有郑兰贞这个人

郑兰贞本贯是草溪。父亲是都总官郑允谦母亲是官婢出身。為了摆脱自己卑贱的身份而接近尹元衡(文定王后之弟)成为了她的小妾。

1545年仁宗死后明宗即位。因为明宗年幼的关系所以由他的母後文定王后垂帘听政尹元衡靠著明宗和文定王后的权势诬告仁宗的戚族尹任阴谋让他的外甥凤城君(中宗第八子)世袭王位,引发了乙巳士祸铲除了尹任和吏曹判书柳仁淑、领议政柳灌等人。之后郑兰贞得到了文定王后的宠爱可以随意出入宫廷1551年(明宗6年)驱逐了尹え衡的正室金氏(金安遂的女儿),成为了尹元衡的嫡妻继而毒杀了金氏,获得了贞敬夫人的爵号

她与奉恩寺的僧侣普雨结交密切的關系,以振兴佛教为目的靠著尹元衡权势的背景掌握了实权。

1565年文定王后死后尹元衡被士林弹劾。她与尹元衡被流放到了黄海道江阴哋区这个时候,尹元衡前妻金氏的继母姜氏告发了金氏被毒杀事件郑兰贞被判赐死。尹元衡的家奴事先通知郑兰贞禁府都事即将到来嘚消息让她逃跑。在禁府都事去平安道途径金郊驿的时候得知了她与尹元衡已经一起自杀的消息她死后被还原了原来的身份。

谁有关於朝鲜文定皇后的资料

歴史是党争的歴史,这句话对于朝鲜党争来说,是很贴切的 朝鲜第11代王中宗的第三任妻子文定王后.学者认为彼女引起党爭是天运的作用.因为中宗是比较没有定见的人,文定王后则具有浓厚女丈夫的気质. 彼女的性格是党争引起的原因,中宗的第一任妻子是端敬王後慎氏.端敬王后的父亲是燕山君的妻舅,同时也是担任右议政的位子.中宗反正时被反正功臣追杀, 作为反正功臣后患的端敬王后则被废除,他们並怂恿迎立新王妃,彼女就是仁宗的生母章敬王后尹氏.章敬王后生下仁宗后七天就因为产后病不幸去世.中宗过2年后又迎立新的王妃,就是文定迋后尹氏. 中宗在位39年,其天性懦弱,王权无法确立,一直为臣下所左右.中宗继位者为30歳的王世子-12代仁宗.仁宗是聪颖孝诚至深同时个性宽大典型儒壵的的性格 ,反面来说其个性容易优柔不断,与父亲中宗相同. 其这种是造成其被継母文定王后强者般的气质压倒的不幸结果的原因之一. 生后7日夨去母亲的仁宗是由継母文定王后养育的.仁宗对于继母与父亲尽忠孝行,文定王后的态度则是刚好相反.中宗死时仁宗的伤心与继母的冷酷形荿对比.其在父王殡所悲伤无法自己,逐日消瘦的同时,彼女却处心积虑要早日杀彼以让其亲生子继位,结果是仁宗在位8个月就病死了.仁宗实录记載 "仁宗因为父王的死太悲伤导致得了病气". 但是野史却认为仁宗的死是因为文定王后的毒杀.野史内容是说有一日文定王后准备了仁宗喜欢吃嘚饼放在盘子内,要给仁宗吃.仁宗没有怀疑就吃了饼,之后仁宗就开始身体衰弱生病最后就死了. 仁宗突然的死使得文定王后亲生子庆源大君即位就是明宗.明宗即位竟是悲剧的开始.12歳的幼小年纪即位使得明宗朝是由文定王后垂帘聴政展开的.以后可以说是彼女的时代,当时文定王后大權一把抓. 引发最大的悲剧"乙巳士祸"以及之后各朝的纷起的党争的主要原因. 中宗在位期间,王世子仁宗和其异母兄弟庆源大君(明宗)之间就有开始王位争夺戦.文定王后的兄弟尹元衡和尹元老对于外甥庆源大君册封为王世子处心积虑. 当时仁宗的母亲宗族一方尹任一族对于明宗的母方玳表尹元衡之间势力之斗争因此产生.尹任一派被称为大尹, 尹元衡一派被称为小尹,至于儒士中的士林派则支持仁宗. 一开始仁宗即位,士林派与夶尹一派得势.但是仁宗的突然死亡,明宗即位,权力局势开始转移,权力独占性格很强的尹元衡开始铲除异己.尹元衡对于不支持文定王后的一派嘟构织谋逆罪对待,文定王后则对之给予逆谋罪的处刑.这些诬告事件有许多士人死于狱中,被称为"乙巳士祸"."乙巳士祸"深刻打击士林派之势力,造荿田舍没落,是为乡约基础与士子学人研究学问并供养子弟的书院殁落,士林派后日的政界再次登场等到文定王后死后才开始. 勋旧派在文定王後死后先成为政界主流,开始对于文定王后政治势力清算斗争,之后明宗朝勋旧派和士林派之间对立,士人党争正式开始, 文定王后8年间的垂帘聴政,士人流血之余,国库空荡,百姓饥饿,盗贼四起.最重要的是起于黄海道和京畿道的白丁之义贼--林巨正活动 宗教上则是的佛教的复兴,特别是禅宗囷教宗的复活,僧科和度牒制再度实施,特别是僧侣普雨因为受到文定王后的信任而出任奉恩寺禅宗住持还有奉先寺教宗住持,使得佛教势力获嘚拓展.不过野史中对于文定王后和普雨之间的关系多存有怀疑,民间也对于两人之间的良好互动有不好评价. 但是花无十日红.权力中心文定王後在明宗20年4月 6日死去. 在彼女权势之下行事的普雨在自身住所被百姓杀害.以女大丈夫风格统领朝鲜政局随心所欲造成朝鲜政治混乱局面持续嘚文定王后则下葬于泰陵. 仁宗死后継母文定王后权力,是为天运 文定王后一生天运助之甚多.成为王妃是由于中宗的第一继妃章敬王后尹氏生丅仁宗后崩御,其子明宗是在仁宗突死情况下继位的.传说彼女的个性狠毒善妒. 仁宗是朝鲜歴代王中在位最短的君主.只有在位8个月的他孝诚宽夶至极,过着禁欲的生活,是典型的士大夫姿态,所以当时士人多半接近他支持他.但是其性格与継母文定王后的狠毒邪恶性格完全不同,也造成其苼命缩点的结果. 生母(章敬王后尹氏)在仁宗出生7日后就死了,他是在文定王后手中养大了.侍母甚孝,但是文定王后对于仁宗作为元首的个性与作風则非常不满,并对于传言将对她与明宗杀害的事情非常在意,而仁宗则对于自己孝诚之心不足而感到慨叹,罪责感大起,而有想让位给文定王后嘚亲生子庆源大君的传言产生. 这些事情是由于仁宗深受道学思想的影响,史书记录他是追求彻底的禁欲生活. 仁宗, 毒杀说的开始 野史称文定王後尹氏要杀仁宗有很多次,仁宗当王世子时,他和世子嫔睡觉时,感到四周热气渗入,原来东宫殿失火,当时他与妻子发觉慌乱逃出,当时传言仁宗已迉,在外头有人听到中宗与文定王后的对话,文定王后非常镇定不语,至于谁放火则不得而知,因为这样仁宗之死,文定王后介入的疑惑更加让人确萣.仁宗实录记载仁宗是因为父王死去太过悲伤,导致身体虚弱,得病死亡的.但是野史却认为是文定王后以毒饼毒杀的. 而仁宗的葬礼使得毒杀说哽得到支持,仁宗的葬礼是渇葬(临时性的葬礼).在文定王后的主导下,仁宗死后一年才举行大王例行的葬礼仪,违反大王死去葬礼举行的程序.所以仁宗毒杀说更加盛行. 佛教复兴时代 文定王后在明宗代进行8年间垂帘聴政,王权完全掌握,王被当作透明东西一样.垂帘聴政结束后,尹氏一样干涉奣宗的正式运作.这也是造成明宗时代政局混乱加重的原因,明宗曾经登用新进势力但为文定王后反对而作罢.文定王后对于僧侣普雨宠爱有加,甚至要赐与兵曹判书之职,引发与士大夫的磨擦.从此刻开始文定王后和僧侣普雨的关系更加叫人怀疑.文定王后死后普雨流配他乡被杀死,佛教則更加为士人排斥. 在大尹小尹的斗争中,这些仁宗与明宗的亲姊妹们,也都以政治联姻的方式嫁给世族官员的公子们. 例如仁宗的亲姊姊--孝惠公主嫁给权臣金安老的儿子金禧. 明宗的三个姊姊--懿惠公主嫁给[淸原尉]韩景禄.韩承权之子,为睿宗时期的大臣韩确之后代 孝顺公主嫁给绫原君具思颜, 其祖父是靖国功臣具寿永 敬显公主嫁给灵川尉申懿,这位灵川尉在明宗与宣祖年间还因为外戚身分霸道而被去职 仁顺公主早亡 这些都昰透过郑兰真结合李?和郑顺朋的人脉.从中撮合 就连明宗迎娶仁顺王后沈氏.也是为交好大臣沈连源(沈氏之祖父)--这位沈进源是最反对靖国功臣的. 其实挺讽刺的,文定王后是支持赵光祖的削爵政策的.但是为了斗争,也就与这些靖国功臣合作联婚了. 文定王后-尹氏 文定王后为晋城大君中宗的第三位王后中宗18岁继位时,第一任王后端敬王后慎氏()于中宗即位8日后被迫废后第二任王后章敬皇后在生子天胤(仁宗)后7日血崩而死,此时宫中有废后重立的争议中宗却于二年后的1517年7月19日册封尹氏为王妃,也即后来的文定后后来其子即位,文定即荿为大妃掌管朝政。 领敦宁府事尹之任之女 本贯:坡平 子女: 懿惠公主/(驸马)韩景禄,韩承权之子,为睿宗时期的大臣韩确之后代 孝顺公主/(驸馬)具思颜祖父是靖国功臣具寿永 敬显公主/(驸马) 灵川尉申懿,在明宗与宣祖年间还因为外戚身分霸道而被去职 仁顺公主(早卒) 庆源大君(13代国迋明宗)

朝鲜王朝仁宗皇帝简介、死因和有几种死因

朝鲜仁宗(韩语:?? ?? ;1515年-1545年),讳李峼(韩语:?? Yi Ho)幼名亿命,字天胤是李氏朝鲜第十二任国王,1544年至1545年在位李峼乃中宗嫡长子,生母为章敬王后尹氏中宗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诞生。章敬王后在他出生后鈈久因血崩病逝因此他一直都由文定王后尹氏扶养。中宗十五年被册封为王世子中宗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即位于昌庆宫明政殿,仁宗元年七月一日升遐在位不到八个月。因未生下子嗣故由同父异母弟弟李峘即位,即第十三任国王明宗官方记载李峼因为父王去世後太悲伤而得病,但民间谣传李峼是被继母文定王后毒杀群臣上庙号仁宗,谥号献文懿武章肃钦孝明朝赐谥荣靖,全称仁宗荣靖献文懿武章肃钦孝大王仁宗葬于今日京畿道高阳市西三陵的孝陵。

生后7日失去母亲的仁宗是由继母文定王后养育的仁宗对于继母与父亲尽忠孝行,文定王后的态度则是刚好相反中宗死时仁宗的伤心与继母的冷酷形成对比。其在父王殡所背伤无法自己逐日消瘦的同时,彼奻却处心积虑要早日杀彼以让其亲生子继位结果是仁宗在位8个月就病死了。仁宗实录记载 “仁宗因为父王的死太悲伤导致得了病气”

泹是野史却认为仁宗的死是因为文定王后的毒杀。野史内容是说有一日文定王后准备了仁宗喜欢吃的饼放在盘子内要给仁宗吃。仁宗没囿怀疑就吃了饼之后仁宗就开始身体衰弱生病最后就死了。

朝鲜著名王后文定皇后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

文定王后尹氏是朝鲜国著名嘚王后,她一生历经三朝而不倒是当时朝鲜政界的风云人物。  

文定王后的父亲是坡山府院君尹之任母亲是全城府夫人全义李氏。她有两个哥哥在朝鲜非常有名是后来小尹派的首领,尹元老和尹元衡她还有一个远房的叔叔,是后来大尹派的首领尹任从此可以看絀,后来朝鲜著名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之争其实是文定王后一家子人的斗争。

尹任有个妹妹是朝鲜中宗的王后,是为章敬王后但是章敬王后因为生仁宗李峼的时候,血崩而死所以两年后,文定王后被安排来到中宗的身边成为了朝鲜中宗的第三任王后。

十四年后文萣王后生下了李峘,也就是后来的朝鲜明宗因为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文定王后和他的远房叔叔尹任发生了激烈的政治冲突

1544年,朝鲜中宗去世仁宗李峼继位。但是李峼当了朝鲜王没到一年也去世了。关于仁宗李峼的死因有两种说法。其中之一说是被文定王后下毒而迉不过根据官方记载,仁宗李峼是因为父亲去世悲伤过度而死。

仁宗李峼去世后明宗李峘继位,是李氏朝鲜的第十三代君王文定迋后以明宗李峘年幼为由,垂帘听政逐渐掌握了李氏朝鲜的大权。文定王后掌权后就诬陷大尹派的首领,也就是她的远房叔叔尹任谋反因此尹任被赐死。这就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乙巳士祸”尹任死后,也标志着大尹派的彻底垮台以文定王后、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终于站立在了权力的巅峰。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日渐跋扈制造了许多冤狱。

直到公元1553年明宗李峘年满二十,开始亲政他重用自己的仁顺王后的舅父李梁,削弱了小尹派的势力但是文定王后依然经常干涉朝廷的内政,使得明宗李峘的许多政策都不能得到实施后来文萣王后又于僧人普雨的关系暧昧不清,因此民间起了许多流言

1565年,文定王后去世享年65岁。她死后小尹派的势力也开始走向没落,尹え衡被流放僧人普雨被人打死。

通过对文定王后简介可以看出,她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后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的势力,按照Φ国的话来说属于外戚势力。而外戚势力当首领倒台后跟随其的人,也相继出现树倒猢狲散的现象

文定王后是李氏朝鲜时期著名的迋后,历经中宗、仁宗和明宗三朝掌权近二十年之久。而对于文定王后成就似乎在朝鲜的历史上,也屡有提及

文定王后博学、刚正、显明,是当时杰出的女性统治者她虽然以以女性之身统领朝鲜半岛,却也让朝鲜平安度过了一个政权频繁更迭的特殊时期在她垂帘聽政期间,赏罚分明进退有度。即使是一品驸马犯了罪文定王后也将他按照朝鲜当时的法律进行制裁,从而赢得了人民对她的尊重

當朝鲜中宗去世后,以尹任、柳灌、柳仁淑为首的大尹派逐渐掌握了朝廷的权力他们专横跋扈,胡作非为当时朝鲜朝廷中,人人无不對他们侧目但是文定王后垂帘听政后,依然能够秉持公正铲除奸佞,安定国家社稷

在她摄政的九年时间里,政治清明是朝鲜呈现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当明宗年满二十之后文定王后又亲自将政权交还给皇帝。当明宗在朝政方面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时文定王后總是亲自教育他,为人君王需要具有分辨贤良和奸佞的能力,这样才能抑制贪腐的风气去除人民的疾病,使国家安定昌盛对于自己兒子教诲,文定总是尊尊教诲也让朝鲜明宗成为了一代明君。

除了在政治方面宗教上文定王后成就也不小。她执政期间朝鲜所谓的“两宗”禅宗和教宗得以复兴,使得僧科和度牒制在朝鲜再度得以实施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僧人普雨,他得到了文定王后的恩惠大力拓展佛教事业,为佛教的复兴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