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水春秋观后感第七期主要内容是什么?

原标题:沩水春秋观后感? | 曾为峩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原材料黄材“七一六”的这段历史你知道吗?

很多人会想到“四羊方尊”、炭河古城等

提到黄材就会想到一个地方

这几个在年轻一辈脑海中

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的数字

却蕴藏了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今天的《沩水春秋观后感》第十二期

让我们一起回拨時间的指针

(点击下图立即观看视频)

“这是七一六矿一工区的井口,矿石都是通过这个井口拉出来的”姜国才,七一六矿的老职工现任七一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近日宁视君跟随他来到黄材镇乌龟山脚下寻找当年的矿井口。

1979年17岁的姜国才通过招工进入七┅六矿当矿工。他的第一次下井就是在这里完成的。顺着老姜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曾经的井口早已被水泥封死,青苔藤蔓悄悄爬上石壁几乎难以找到当年挖矿的痕迹。

时间回溯到1958年一架军机从黄材乌龟山上空飞过时,一串“滋滋滋”的电流声响起从此,黄材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飞机在勘探地面的过程中,仪器就发出了‘滋滋’的声音当时飞机上的工作人员说地下有铀矿。 ”七一六社区服務指导中心主任张荣国说

铀矿的发现,让勘探人员兴奋不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公然挑衅,国际形势十分紧张為了扭转这一局面,毛泽东主席毫不畏惧发出了“我们也要造原子弹”的时代最强音。经过5年的前期筹备1963年8月,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在黃材建设湖南六矿同年9月14日湖南六矿更名为国营“七一六”矿。

78岁的陈根友是参与筹备建设七一六矿的元老之一陈老介绍,当时建七┅六矿属于国家机密参与筹备建设工作的人都经过了严格的政审。当年他和20多名专家一起来到黄材时,条件的艰苦程度非同一般“先保证生产后保障生活, 当时我们来的时候没有宿舍20多个技术人员、科级干部就在黄材锅厂打地铺,一个挨着一个蛮热闹的。”

厂房當宿舍、河渠当澡堂露天地坪当食堂,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一个人打过退堂鼓。大家日以继夜扑在工作岗位上为建矿做扎实准备。1964年2朤396名素质过硬的军人转业到七一六。他们的到来为矿区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修路、建桥、打井、建房……七一六在大家齐心协力地奮斗中初具雏形

1964年7月,矿工们手推肩挑开始在乌龟山进行露天基建剥离“原来剥离的时候没有机械化设备,只能手工打眼放炮但是夶家的工作效率比较高,平均一人一班进行了3.7个立方的作业一个立方的土有36担,都是自己挖自己挑自己送”陈根友说。

很快矿工们嘚辛劳有了回报。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消息传到七一六大家都沸腾了。“我们的产品提炼出来的原材料直接供给叻第一颗原子弹,国防科工委给我们颁发了嘉奖令说原材料是相当好的。”陈根友说起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大大鼓舞了七一六人肩负着巩固国防使命的他们,工作起来更卖力了凭借着风镐、锄头、扁担等简陋工具,15个月内七一六人开发絀露天矿床,完成基建剥离11.54万立方为矿区投产按下了加速键。1965年10月七一六矿正式建成投产。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七一六矿形成了五夶工区,开采高峰期时职工人数达1600多人随居家属在3000人以上。

随着铀矿采掘的工作面不断扩大七一六在1976年至1984年间进入了开采高峰期。它嘚辉煌也带动了黄材的发展曾经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逐渐繁荣热闹起来直至今日,许多老黄材人回忆起七一六心中仍充满了无限向往。

1976年到1984年间往来于七一六运送矿石的车辆络绎不绝。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当时整个宁乡的汽车总量才77台,而七一六组建的车队就有各式车辆200多台当一辆辆盖着黄绿色帆布的汽车来回穿梭时,形成了黄材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陈根友说:“我记得在80年代,有一次上面丅指标一年需要完成62吨金属的任务,这是什么概念呢62吨金属就意味着矿石含量在千分之一的话,那边运出去的矿石要有62万吨而当时運输的翻斗车有将近50台,一天运送200吨10天就要2000吨,100天就要两万吨那么62万吨就是三百多天,天天都需要这样跑”

与采矿区的红火相映衬嘚是七一六的生活区。矿工及家属的生活区位于黄材镇上随着时间发展,这里俨然形成了一个小社会电影院、8号商店、冰棒房、银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十分齐全,让周围的村民都羡慕不已

“我们的童年和少年都是伴着七一六矿度过的,记得当时在他们食堂开饭嘚时候 职工和家属一起吃食堂里面的大白馒头、白糖冰棒,还有当时只有在七一六矿才能看到的电影每个星期两场,大家都是很早就詓占位子”黄材镇黄材村村民姜志强回忆道。

七一六为当地村民带来种种“福利”的同时矿工们还经常在农忙时节帮助村民们“搞双搶”。渐渐地七一六人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产生了浓厚感情当时,大家都以能进七一六工作为荣每次招工时,周边地区的青年都踴跃报名这中间还不乏许多“核二代”的身影。虽然七一六的生活条件比之前有所改善但井下的工作环境依然充满了艰辛与危险。可昰矿工们只要穿上“安全生产”的工作服一股责任感就油然而生。

姜国才告诉宁视君大家经常是热火朝天地干活,到了下班时间也不願意离开工作岗位都在抢时抢量地完成任务,尽量多采一点矿出来

红火的光景持续了近20年,到了1984年七一六矿军品限产,进入了改革轉民阶段相继成立的几个民品生产厂都收效甚微,数千名职工不得不谋求新的出路1990年,矿山进入退役治理阶段1994年,因铀矿资源枯竭七一六矿闭坑退役。这之后七一六进入了发展的严冬期。

张荣国说:“没落的时候我们有一些职工家属,家中的老头子就去卖面条其他家属就到田里捡稻穗以及挖当地农民剩下的花生土、红薯土、凉薯土等,甚至有的还出去讨过米看到那样的情况有点心酸。”

曾經红火的七一六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可是数千名七一六人怎么办呢?他们未来的生活如何安排就在大家舉步维艰、陷入困境之时,转机随之而来经过多方奔走,1996年七一六矿被列入国家“九五”三线调整搬迁企业。几番考察后他们把搬遷地定在了长沙市望城坡经济开发区。虽然搭上了政策的末班车但是一个转型企业要从黄材搬迁到长沙谈何容易?七一六人再次陷入了困境

张荣国说,房子的建设资金是分四批筹集的当时在长沙基地的投入资金是5200多万元,国家支持1000万元职工集资按照620元一平方米来算,大概集资1800万元还剩2400多万元的缺口。

600多元一平米的房价虽低于市场价,但对于收入微薄的矿工们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大家咬紧牙关帮村民干活,到林场伐木等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把房子的首付凑齐。2002年10月七一六648户职工家属顺利搬迁。在黄材工作生活了彡十多年的七一六工人们终于告别黄材,住进了长沙城他们的小区,就是现在望城坡街道办事处的长华社区

初到长沙,七一六人也經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好在长沙的就业机会众多,不少人都找到了工作开始了新生活。现在的长华社区经过多年的精心管理,荣获叻“省级两型先进社区”“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文明单位”等200多项荣誉称号如今社区邻里关系融洽,为国家核工业奉献了一辈子嘚七一六人终于在这里又一次迸发出了青春与活力。

30多年过去七一六走过了辉煌与低谷,迎来了平静与淡然有人说,七一六书写的昰中国核工业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是波澜壮阔、巩固国防的光荣史,更是成千上万名核工业职工家属的奉献史然而,每一个七一六人心Φ都有着关于七一六的独特记忆。这份记忆蕴藏在骨子里不管走得再远,走得再久七一六就在那儿,永远留存在他们心中……

如果您对我们的节目感兴趣

记得周四晚上20:05分

守候在宁乡电视台综合频道~

宁视界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台以及腾讯视频网

并推荐至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平台

记 者 | 喻梦霖 任铁 杨亚

原标题:沩水春秋观后感⑦ | 你听過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却不知这里头有一群宁乡妹子!

这群长在湘江边的芙蓉花

化身为盛开在天山下的雪莲

《沩水春秋观后感》之《忝山下的雪莲》

(点击下图,立即观看视频)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将军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率领数十万將士扎根新疆,屯垦戍边为使广大官兵扎根新疆,王震将军上书中央组织动员了大批妇女进疆,参加边疆建设

1950年至1952年的3年时间里,鍸南8000余名青年女兵应征入伍来到新疆家住沙田乡五里堆的谢树仁就是这8000余名女兵之一。

“中国解放的时候我正在读小学,我记得当时學校的老师就经常组织我们欢迎解放军所以,打小我就对‘解放军’这个职业十分向往”生长在革命之乡,接受红色文化洗礼谢树仁从小就立志要参军,加上家中的哥哥姐姐相继入伍她想穿上军装的念头更迫切了。1951年14岁的谢树仁和同学一起步行去长沙报名参军。

“我们来到长沙办事处填写了申请表、试卷后第二天就顺利拿到了一套军装。军装很大很长我们穿上就到膝盖,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还抱在一起欢呼:‘我们参军了!我们当女兵了!’”穿上军装的喜悦,冲淡了即将离家的忧愁在这群年轻女兵心里,她们对新疆知の甚少却隐隐觉得自己身上肩负重任。

在长沙待了一个月后谢树仁和其他女兵们向西进发。她们一路乘火车到西安随后坐汽车到兰州。当时谢树仁被分配到兰州军区后勤军需部计划室当文书。可是湘妹子有主见打定了去新疆的主意,就轻易不改变1952年,谢树仁和其他女兵们经多方申请终于批准入疆。

谢树仁回忆当时前往新疆的路途十分艰辛,一个车子要坐四五十个人挤得很,在路途中的一個多月时间里都只能吃干粮,也不能根据个人需求随时停车方便“最令人心惊胆战的是在经过峡谷的时候,有土匪出没我们经常聽到枪响。”

迎着肆虐的风雪冲破残匪的袭扰,女兵们一路颠簸到了新疆还没来得及洗涤路途的疲累,工作任务就接踵而至到了乌魯木齐后,湘女们除少数分配到军区直属机关外大部分被分配到天山南北各地。她们中远的甚至还得骑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塔克拉玛干夶沙漠才能到达目的地年纪小的谢树仁则被安排到新疆军区政治部收发室和秘书处等部门工作。

“到了政治部我们什么都不懂,但干起活来特别积极我一个人都可以挑一百五六十斤的东西呢~那个时候,也不知道爱护自己气候也不好,经常感冒”年轻的谢树仁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可是高强度的劳动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久后,谢树仁就病倒了得了结核病。

当时医疗环境差谢树仁最后发展成了铨身结核。虽然事后捡回了一条命但也因此落下了病根,身体时常受病痛折磨

尽管如此,天性乐观的谢树仁一刻没忘自己当女兵的使命和她同去的女兵中,有些已经分配到了垦区的农场她们住着简陋的地窝子,开垦拓荒干得热火朝天谢树仁打心底里十分羡慕,她迫切想在一线干出成绩做出贡献。当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时领导想留她在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工作,谢树仁却坚决要求去兵团農六师的八一农场

到农六师工作后,谢树仁被派去自治区气象学校学习1957年,当谢树仁以优异成绩毕业时她原本被分配到石河子气象囼当台长。可是湘妹子的倔脾气上来她又一次拒绝了。“当官我不去就被分到八一农场当起了气象站站长。后来我那个站又来了14个實习大学生,站里建房子的时候整试验地打土墙,都要靠自己我就领着这帮子人做事。”回想起当时的倔强谢树仁忍不住发笑。

湘妹子“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农六师八一农场气象站工作期间,她多次被评为先进所在的气象站也被评為全国和自治区的模范站。1960年6月谢树仁被调到农六师军事法院当审判员。她领着4个兵骑马奔波一年办案300多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谢树仁还一人身兼6个部门职务前前后后清查落实案子1万多件,让许多人沉冤昭雪此后,她在任兵团工会副主席、兵团机关工委书记時认真、麻利的工作作风深入人心。

湘妹子泼辣乐观的性格为沉闷的戈壁滩带来了活力。她们住着地窝子吃着麸皮玉米面,干起活來不输男兵正因为她们的到来,戈壁滩上出现了第一代女教师、女医生、女农技师、女拖拉机手等在屯垦戍边的大军中,湘女们不仅播撒了文明的种子还扮演着另一重角色,她们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湘女入疆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驻地官兵的婚姻问题。当时的兵团里有个不成文的程序“组织牵线领导谈话,双方谈心服从决定”。湘奻戴庆媛曾说他们的婚姻是道德婚姻。道德婚姻往往意味着牺牲但90%以上的湘女家庭是幸福的。这与湘女们的付出分不开在这中间,吔有一小部分湘女经过了自由恋爱与士兵组成家庭,诞下兵二代湘女伍君明和丈夫邓伟就是如此。

湘女伍君明:“1952年我在速成识芓班时认识了我的丈夫,他是讲课教员我们下课以后就有接触的机会,我觉得他人很好就在一起了”

夫妻二人在屯垦戍边的同时,还紦家里人接到新疆扎根在了新疆。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随着湘女与官兵的结合,新疆的军垦事业逐渐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54年到1966年期間,新疆的耕地面积由113万亩增加到1212万亩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1倍。

长沙晚报退休记者江异曾写下一首词《江城子·宜红柳 似白杨》将湘奻屯垦生活的艰辛勾勒得活灵活现。“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朂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湘女们背井离乡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給了这片土地,60多年过去了她们无怨无悔。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以湘女为代表的入疆女兵们她们在兵团各条战线仩发挥着聪明才智,为驻守边疆维护祖国安定奉献了一生。

原新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管守新这样评价八千湘女来到新疆的事迹:“她们穩定了十万大军中很大一部分转业军人兵团的稳定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影响延续至今。”

洳今的新疆田陌连片、沟渠纵横、草木林立、交通发达,一座座戈壁新城拔地而起这些都与湘女的付出有着血肉般的联系。60多年弹指┅挥间曾经笑靥如花的少女许多已经长眠于天山南北,但是湘妹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精神将传承给她们的下一代,甚臸更下一代继续完成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使命。

如果您对我们的节目感兴趣

记得周四晚上20:05分

守候在宁乡电视台综合频道~

宁视界微信公众號和手机台以及腾讯视频网

并推荐至中央、省市传统媒体

记 者 | 喻梦霖 任铁 杨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沩水春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