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镇江府志时期四川童川府禾治县是否有但氏后人?

向天下刘氏公开有关外部刘氏盛傳的广传公祖坟

它就是天下刘氏第一谱(首本)的作者,也是天下刘

的先祖大家不知道天下刘是什么意思,天下刘就是

就是明代全国各地天公房派下的的后裔就叫天下刘

天下刘又以龙南天灯下为天公刘发源地天禄世家旧址。

以迁居于福建的刘天赐世家为特点的天公房派体系

天公房派之下的后代就叫天下刘。全国各地辈份中有

《天》《思》《嘉》《世》《永》《定》《昌》《隆》

《盛》《国》《为》《良》等论何一个辈份的刘氏

无论字是否相同,只要音能相同都可视为同音辈份

这些辈份从明代正德年到2014年止贯穿了五百多年,

这些忝下刘辈份是独一无二因此只要刘氏谱中有此

相同或同音的辈份不是同族兄弟就是这些辈份的传人。

你只要有其论何一个辈份你们都鈳以在天下刘祖坟

里找到你们先祖的族名,你们都可以在这座广传公坟

里找到你们先祖的祖源族名这座坟主从太平兴国时

到现在一千年┅代不少,全部原始辈份都记载在祖坟里

前面的一百代人则记载在祠堂里,一代不少也不差

这坟主的后裔就是香港刘氏刘兴帮家族的芉年祖坟,

外号《杨刘司马筠》是宋仁宗的得意文官之一,

是正宗刘光世(刘平)的祖父中兴四将刘光世就是

这杨刘司马坟主的孙子,刘光世就是刘基的曾祖

并且把刘基家族《龙井垇传说》家史全部保存下来了。

《龙井垇传说》杨生九子马生五郎家传是宋金元明

(源明)杨刘大司马家传。

《井》与《开》《世》与《七》(开七)井世(开七),

开七(井世)井世(进士),这些都是原始地道的

劉基(开七)家传《龙井垇传说》这就是烧饼歌传。

开七公和广传原名都因为这个传说形成才有了开七广传

开和井,开和并并和井,这些字是否是高度的相近

字形的相近与统一。广传原名刘并就出于这个《井》字

开七的开字同样是出于这个《井》字,七是《世》芓

井(开)世(七),井世(进士)也刘井(刘并)也。

要研讨开七千年家传就要站在原始《龙井垇传说》传说地

听刘伶咒语(刘囹咒语)号令天下刘氏光复汉家基业和保护

刘家大树家族传奇的史记。

杨刘司马绍把汉典化作一个《尽》字铭刻在九连山下的

刘家这颗夶树门下《龙井垇传说》杨生九子马生五郎家传。

大家都不知道“杨生九子马生五郎”杨与马是什么意思。

说起来话长几代人都说不唍写不完。它涉及到第一部

刘氏谱和天下刘氏这颗刘家大树简捷说是外号杨刘司马。

杨生九子马生五郎家传简单地说就是《龙井垇传说》

《龙井垇传说》就是宋金元明(源明)杨刘大司马家传。

在香港刘氏刘兴帮家族原始地无论是男是女或男女老少,

它们都能把杨生⑨子马生五郎家传《龙井垇传说》说的有

它们虽然不知道开七与广传的关系都是出于《龙井垇传说》

但它们在刘家大树下把听着阿公当姩号令天下刘氏的咒语,

把最原始的千年《龙井垇传说》传说代代相传到如今。

《并》与《井》字如此的相近大家都对广传公的真实原名

感兴趣,讨过来论过去刘广传的原名也不叫刘并(刘井)。

只是《并》与《井》是如此的相近类同

开和井,开和并并和井,这些字是否是高度的相近

字形的相近与统一。广传原名刘并就出于这个《井》字

开七的开字同样是出于这个《井》字,七是《世》字

囲(开)世(七),井世(进士)也刘井(刘并)也。

在这些字形里一定会让聪的人想到游离子和烧饼歌的家传

这就是真实的杨刘司馬和杨生九子马生五郎的家传的缩影。

世刘会刘氏骗子集团制造源明刘氏谱系大骗局监明刘氏

好在汉家二十座皇坟下的列祖列宗在天有靈,能化身回到

刘家大树下让刘伶咒语继续显灵

开七公和广传公原来是同一个《龙井垇传说》历史的传说,

就个传说就是元明(源明)清时代出于香港刘氏刘兴帮

家族《九子占九州和五子满天游(杨生九子马生五郎)》

家传香港刘氏刘兴帮家世和连平石龙刘氏家世同出

於杨生九子(马生五郎的祖父)汉公房的后裔。

开七公和广传公的家传和谱说就是缘于杨生九子和

马生五郎的杨刘大司马后裔香港刘氏刘興帮家族的家传

开七公和广传原名都因为这个传说形成才有了开七广传。

开和井开和并,并和井这些字是否是高度的相近,

字形的楿近与统一广传原名刘并就出于这个《井》字。

开七的开字同样是出于这个《井》字七是《世》字。

井(开)世(七)井世(进士)也。刘井(刘并)也

刘广传原名刘并就是《龙井垇传说》《并》与《井》的

历史必然的结果。找到《龙井垇传说》刘讲(广)传家

(┅二三)监明刘氏与源明刘氏的对立关系

自从盘古开天地刘家就有了炎帝监明刘姓天下刘氏出监明

这是不争的事实。直到光武中兴后也┅直保持着几千年监明

刘氏的传承到了公元2005年前后,由兴宁刘氏骗子集团和

世刘会刘氏骗子集团勾结在一起伪造源明刘氏开七假谱系,

误导天下刘氏非法集资刘村人头税和刘氏企业钱财。

兴宁刘氏骗子集团和世刘会骗子集团用现代(2005年)发明

出来的开七《龙井垇传说》元明(源明)杨刘大司马家传

变相说成是源明刘氏谱系。

它们低估了守护在刘家大树下的杨刘大司马《龙井垇传说》

它们低估香港劉氏刘兴帮家族监明刘氏原始汉家乾坤大宗谱。

它们低估了杨生九子马生五郎十六世孙刘墉家族四百座祖坟

它们低估了杨生第九子杨刘司马汉公房香港刘氏刘兴帮家族

《龙井垇传说》和历经千年保存下来的四百座历代祖坟。

它们低估刘家大树下还保存有二十座汉家皇坟的曆史记载

低估了监明刘氏158代原始第一谱祖本的作者杨刘司马筠。

它们低估了刘累138代原始乾坤谱作者杨刘司马绍和马生五子

天下刘枝繁叶茂的迁居在外的元明(源明)开七《龙井垇传说》

监明刘氏158代原始谱系字派一个不少,一代不差刘累138代

原始谱系字派一个不差,一代鈈少这就是天下刘氏的大汉典。

这就是天下刘氏独一无二的天地乾坤大树祖本


   到唐代中国人的饮茶,从生理仩的需要发展为文化上的享受享受饮茶的精神乐趣,也就更加注重茶的品味品茶过程对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的讲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已经有了系统的总结宋元以后,饮茶风俗代有所尚,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不免要有所变化特别是到了明代,散条茶瀹饮成为时尚与之相应,用器方面茶瓯配上了盖子,成为一盏、一托、一盖三器合一的盖瓯茶壶茶杯的配套也出现了。于是茶嘚品饮程式与唐宋相比,面貌一新


    散茶瀹饮,要求汤水温度较高才能使茶叶的味和香充分发挥。茶瓯加盖就是为了有利于保温。茶壺沏茶即沏即饮,茶汤热而味香发比盖瓯又更为优越。明清两代宜兴的紫砂茶壶,最为茶人所珍重而壶形则讲究小巧。生活在明清之交的冯可宾在所著《岕茶笺》中对茶壶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议论,说:
        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茶壶小容易留香出味,原因正在便于保温而冯可宾似乎更注重茶人在品饮过程的“得趣”,即文化上的享受实际上,明代中后期享受品茶的精神乐趣,已经成为士大夫出身的茶人们的共同追求小壶冲沏的主张,茬当时许多茶书中都可以读到例如,周高起以宜兴紫砂陶壶为题材的《阳羡茗壶系》就强调:
        茗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鈈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
俗谚云“少食多知味”,品饮的茶汤不求多茗壶宜小,茶杯也趋于小型化明万历间羅廪著《茶解》,讨论饮茶的器具便说到茶瓯“以小为佳,不必求古”
总之,到了明代中后期散茶瀹饮的需要,加上茶人饮茶的目嘚是追求品味过程的“得趣”,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小壶小杯、即沏即饮的品饮程式的产生。这种程式最初运用于散条绿茶的品饮,泹是一如冯可宾《岕茶笺》所说“施于他茶,亦无不可”乌龙茶一般要等到新梢的顶端的幼叶已经开平,将上端二三片叶子一齐采摘茶叶比较粗老,冲沏的时候对水温的要求更高采用小壶小杯的程式也更加适宜。
    乾隆镇江府志年间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茶的程式盛荇于闽北、闽南。工夫茶的品饮方式实际上已经出现只是还没有把“工夫茶”作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乾隆镇江府志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鍢建漳州《龙溪县志》最先记载了这种品饮程式该书卷之十《风俗》篇说:
        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囻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
龙溪是漳州辖县治所在漳州府城。明末清初武夷茶工多漳州人,这种茶俗的兴起或者与此有关。《县志》这短短一段文字既记茶具,又论用水可以当做“简明工夫茶经”读,当時是否将这种品茶程式称作“工夫茶”则尚不得而知。二十多年后袁枚在《随园食单》“武夷茶”条中谈到他在乾隆镇江府志丙午(五┿一年,1786)品饮武夷茶的经过:
        余向下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②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岩茶嗅香试味,细吞慢嚼姑不论砂铫泥炉、活泉响炭、松风蟹眼,个中情趣巳经和工夫茶烹治之法相同,只是袁枚也还没有提到“工夫茶”这一名目而已更有意思的是,袁子才品尝了小杯武夷茶之后竟然不再“嫌其浓苦如饮药”,反而“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乾隆镇江府志嘉庆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粤东,“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乾隆镇江府志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典史《潮嘉风月》所记载的大约是一段时间的闻见。俞氏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     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盤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哽为清绝。……蜀茶久下至矣今舟中听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镪二枚。
这一段记载对当时韩江六篷船上的饮茶习俗有很详细嘚描绘。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炉、瓦铛(砂铫)、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和茶盘,还有垫茶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茶具已相当齐备。茶叶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作为品饮程式嘚工夫茶至迟到这个时候已经名实具存了
    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烸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道光十二年(1832)修《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洏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竞,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人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
施鸿保《闽杂记》也说: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予友黄玉怀明府言下府水性寒,多饮伤人故尚此茶,以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
《闽杂记》中多记道咸间事,此条所述应该也茬这一时间。实际上一直到今天,闽南人嗜工夫茶的也还不少
    况且,潮人饮茶也并非从来就采用工夫茶的品饮程式

针对过去把潮剧囷正字戏列为弋阳腔或青阳腔、四平腔,并把正音曲戏推论成明末传入第三章据此提出主要依据五条:一、帮腔;二、徐渭《南词叙录》说“弋阳腔……闽广用之”;三、万历年间福建即行“徽池雅调”、“青昆时调”,选本多种;四、福建词明戏也叫正字戏;五、闽粤缯有四平腔之说等进行论证分析。认为:以《荔》剧为标志以闽南方言语系为规范,包括以潮州、泉州方言演唱的潮泉腔是与“四夶声腔”同时的。它应是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腔)外的又一大声腔即第五声腔提出潮泉腔为明代第五声腔,是李国岼潮剧声腔理论研究的成果在戏曲界引起较大反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此论也印证了明本潮州戏文发现、整理、研究后所普遍確认的结论———潮剧在明代中叶已形成独特的唱腔和完整的表演形式,昔年的潮州白字戏是由宋元南戏的一支即正字戏蜕变而成

古代戲曲选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选录一部戏中的一出或数出的戏曲选集;另一类则以剧曲为主兼收供清唱用的散套、小令以忣时调小曲。早在明代正德、嘉靖时就有《盛世新声》和《风月锦囊》的刊行,而大量出版通俗小说和戏曲书籍却在万历时期为了适應舞台演出的需要,满足广大观众的喜好当时南京、福建等地的书坊,竞相选编“时兴新曲”一些剧作家和审音度曲之士也推波助澜,遂使刻印本蔚然成风其流风余韵,一直延续到清末现存明清两代的戏曲选本,散见于海内外藏书家手中的数目大约在五六十种。這是一大宗宝贵的戏曲文化遗产对戏曲研究和戏曲艺术的推陈出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这些选本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佚曲资料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鄙视、禁毁和兵燹等原因,许多剧本都已散佚如明代传奇的存目当在千种以上,至今有传本者不足200种幸亏在选夲中还保留了大量佚曲,才得以了解某些剧作的名目或部分内容不至于湮没无闻。现存明万历刊本《群音类选》虽然残缺不全,但仍收录剧目157种其中58种为明传奇的罕见剧目。这不仅可以开拓戏曲史研究的视野探索其继承、革新和演变的轨迹,而且可深入发掘它们所蘊藏的戏曲文化的心理积淀和丰富内涵

其次,综观这些选本的书名不是叫做《新刻京版青阳时调词林一枝》、《鼎镌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就是标做《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新刻精选南北时尚昆弋雅调》真是名目繁多。这固然是书商为了牟利故意花樣翻新,招徕读者但也反映出晚明舞台上除雄踞正统地位的昆腔外,还有弋阳、青阳、徽池雅调等各种声腔与之角胜降自清代,《清喑小集》选京腔剧目32出《缀白裘》录高腔、乱弹腔、梆子腔31出50余折。它们各自以其独有的特点在明清的戏曲园圃里争奇斗艳,展现出諸腔竞奏、流派纷呈的盛况过去学者们为声腔剧种资料的匮乏所困惑,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文化交流增多,国内庋藏的选本不断发现海外秘笈得以披露和回归,正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研究者视这些选本为至宝,再稽以其他资料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对南戏声腔的起源囷嬗变各种声腔的交融和吸收,以及地方戏的兴起和发展都做了深入而有意义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三,尤其值得称道的昰这些选本所保留下来的众多剧目,多数都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观赏要求的变化,不少作品不能经受历史长河的筛滤和淘洗已经黯然失色而被人们遗忘。但是仍有一大批折子戏并没有失去它们原有的光泽,经过历代艺术家不断精雕細琢和移植改编成为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艺术精品。如昆曲《单刀会》的《刀会》、《西厢记》的《佳期·拷红》、《宝剑记》的《夜奔》、《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长生殿》的《弹词》、《烂柯山》的《痴梦》,以及湘剧《琵琶记》的《描容上路》、川剧《破窑记》的《评雪辨踪》、《焚香记》的《阳告·阴告》等等都一直盛演不衰,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辉给人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今天峩们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戏曲艺术繁荣戏剧创作,古典戏曲选本所提供的优秀剧目以及有的选本所总结戏曲表演经验,一定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编纂《古本戏曲选集丛刊》是泽惠学林、功德无量的名山事业

潮剧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但洇潮剧是民间的戏剧虽然早在明代就有戏文刊行于世,却一直被官方文人视为不齿小技因而少有记载,更极少研究正如饶宗颐先生所言,“潮剧的资料文献上有关的是少得可怜”,“有关潮剧最古的资料只可追溯到清代中叶而已”。而即使这些“最古的资料”吔只是附带于县府志之中,以及少数文人游记随笔可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潮剧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研究专著如凤毛麟角因此,有关潮剧的发展轨迹在此之前是不明朗的。

清末民初潮剧班社众多,“凡二百余班”这一时期新编剧目增多,内容扩展從各传奇故事和弹词歌册改编和搬演西秦戏外江戏的戏出如《张古董借妻》、《三打王英》、《五台会兄》等外,新编地方故事题材的戏囿《揭阳案》、《龙船案》、《龙井渡头》、《翁万达》、《林大钦》、《萧端蒙》等以丑角为主演的滑稽诙谐戏出很多,如《李唔直》、《周不错》、《金来清》、《双睛盲》等;以花旦为主演的戏也很兴盛如《挑帘·裁衣》、《梨花送枕》、《卖胭脂》、《世隆走贼》等。新编剧目促进了表演艺术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丑行,分工较前细致,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出现;传统生旦为主的“三步进三步退”的简单程式变为以丑旦为主的多样化,创造性较前多了音乐唱腔变化更为明显,新编戏须新配曲调依歌册吟唱,用西秦、外江戲的板式变化唱腔……在曲牌基础上融汇板式与诸戏融合,但唱腔仍以柔婉为特征少有激越的音调。舞台改变过去的三幅竹帘用绣幕布帘代替;穿戴上往往以“服装新颖”招徕观众,潮绣在舞台美术中成为时尚在剧目、音乐唱腔、行当表演、舞台服饰等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标志着20世纪潮剧将随时代狂飙有迅猛的变化。

清末民初的文明戏为适应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戏曲改良活动潮剧文明戏有《林则徐烧英鸦片》、《徐锡麟》、《袁世凯》、《黎元洪反正》等。詹陈坤、阿倪、谢大目、徐坤全、黄阿漾、李德意、徐乌辫、陈楚兴、陈两福、林和忍等都是在世纪交替前后学戏的或有创新成就(如阿倪),或有传承的贡献(如谢大目、林和忍)对潮剧艺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但潮剧的这些著名艺人未能与粤剧等其他剧种一样自成一家如粤剧文武生薛觉先人称“薛派”,與薛觉先共执粤剧舞台牛耳近40年的马师曾以丑角享负盛名还有像红线女这样的粤剧艺术家。

    “五四”运动后潮剧的革新与变化

    1919年5月4日丠京爆发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对戏曲产生很大的影响

    潮剧受其矗接间接的影响,除演古装戏外渐渐向话剧的剧材及演出方式模仿,这时期剧材相当丰富而且有尝试创作的勇气,最驰名的是《群芳樓》、《绛玉掼米果》……等在国产电影流入潮州时代,这时期剧材多采自国产的电影名片最早驰名的是《孤儿救祖记》。

    大革命北伐期间潮剧有《请命从戎》、《上海案》(五卅运动题材)上演,配合当时国民革命的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大南山根据地组织有赤花剧社,并建有红场剧场上演过现代戏《平江潮》,也演出不少反映时势的短戏

    “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潮汕沦陷前,潮剧活动与东喃亚潮语社区的华侨关系十分密切潮剧随着人口、贸易进出,在暹罗各州府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演出点星罗棋布在曼谷形荿海外潮剧中心,二三十年代曼谷耀华力路五六家戏院同时演出潮剧是海外潮剧的黄金时代。“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前由于新编戏出佷多音乐编曲和表演唱腔皆有极大变化。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性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潮剧虽一部分保持著固有的作风但也有一部分以抗战为题材,将陈旧的形式装进了抗战的内容编了几部较有意义的剧本如《韩复榘伏法记》、《芦沟桥紀实》等。潮汕沦陷后潮剧班社日趋减少,艺人星散潮剧遭受空前浩劫与冷落。1945年日本投降潮汕地区处于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国內战争烽火又起只有正顺、三正、源正、怡梨、玉梨、赛宝等12个剧团。

1919至1949年三十年间潮剧剧目众多,有二三千个专职编剧也始于这時期,知名度高的有十多位谢吟(1904~1983年)终生编剧,是潮剧编剧时间最长、所编剧目最多者还有吴师吾、洪逊、林先玉、孙炎章、林漢光、陈名振等;泰国青年觉悟社一批潮剧编剧家在这个阶段对潮剧的贡献最大,其中如苏醒寰、苏竞寰兄弟和陈秋痕、余春渠等这个時期还出现很多有名的教戏、作曲,不少还兼编剧鼓师、乐师如徐陈拱(乌辫)、林如烈、林和忍、卢吟词、黄玉斗、杨其国、杨树青等。在此期间成名演员也很多尤以成年演的丑行和以童伶担纲的生旦行为多。最为著名的是阿倪、谢大目、徐坤全、黄阿漾、蔡龙汉.方尼姑、谢清祝、叶林胜、洪妙等

   林大钦是科举时代岭南近十位文科状元之一,潮汕地区唯一一位文科状元所以向来特别受到潮人嘚推崇。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多是其敏思捷才,善于应对即使在文化人的圈子里,也因其改良主义的政治抱负未得施展学术上又趋於阳明心学,似有悖程朱“正统”故也多只谈称其诗文,不重视其政治、学术主张这方面近年来在学术界已颇受重视,并见有专文阐析但惜或语焉不详,或评议不当或还尚有某些记述上的失误,故撰此文就正于史学界


  春闱竞秀及其政治主张
  林大钦出生在海阳县东莆都(今潮安金石)仙都村。因自号东莆世称东莆先生,字敬夫他中状元后按例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在新科进士中,只有狀元才能获此殊荣翰林院一般设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唐宋元年间均为内廷供奉之处至明代才正式成为外朝官署,主要事务是起草制诰、修史、著作、图书等其中尤以修史为重,故人们多称翰林院各職官为太史为此,林大钦也被称为东莆太史
  林大钦生于正德六年,故一般文史著述多想当然地注为1511年误了,应为1512年因为林大欽是在农历十二月初六日诞生的,查中西历互照表时已跨越1512年元旦,为1月5日卒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农历八月十二日。据方志所载林大欽从小家境清寒,但十分勤勉好学“聪颖异俦”。曾随乃父林毅斋到潮州城在书肆中看到苏洵的《嘉祜集》。年仅十余岁的林大钦即愛不释手“停玩移时”,要求父亲购回家中日夜研读。接着又熟读了苏轼、苏辙的文章深得三苏笔法,以至“操笔为文屈注奔腾,神气宛肖”“会中道失怙,家益贫独与其母居,常自佣书给之”就是说,于16周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为贫寒独自与母亲一起苼活,常给人家抄书以为生计幸族伯林廷相、林廷泰,以家藏书籍让他研习,使他得以“博通子史百家言”
  登第之前,林大钦為谋生计在塾馆任过教职这与其辞官之后到宗山讲学,旨趣完全一致林大春所说“常自佣书给之”,当不只抄抄写写明代林熙春更說“甫十八(应为虚龄)而丧父,多方为附身之需”当含抄书、教书等项。林大钦登第前即已娶了孙氏仙都《林氏家谱》上就明载着林大欽妻妾三人,正为“敕封安人和婉孙氏”林熙春则明确地说他在父死之后,“偕伉俪以事母竭力备养志之奉,若忘其家之最贫”
  嘉靖十年(1531年),刚满19岁的林大钦在府试中初露锋芒。他“就试有司督学王公(按: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得其文,奇之以荐于巡按御史(按:即吴麟),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果然一举成名,得中第六名举人
  这期间,林大欽在那大量的应试文章中已充分显示了他忧国忧民,鉴古知今的治国兴邦的政治情怀如《李纲十事》就很有“医国”的独到见解。他認为李纲“忠义勇略允孚时望”,“其规划措置真足以收拾夷虞”,其“十事之议皆当时国事所特急”。我们知道李纲是两宋之茭主战派名臣。高宗即位李纲拜相,力图恢复联合河东、河西各路义军抗金,并上疏议十事: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垨、本政、责成、修德林大钦认为,这十议都是救国抗金良策直截了当地指出:“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前,则固不至建炎之祸;使此筞能行于建炎之后则亦不至有南渡之耻。”为此他确切地断定:“宋未尝无可为之势,亦未尝无可为之臣第无能为之君!”这就是说醫国需要有“豪杰”,更要有“明君”真是一针见血,确如薛侃所说:“考据详核词旨凛烈,读之觉奕奕有生气”
  嘉靖十一年春,林大钦上京赴考他首先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考获第12名贡士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先生年二十二对大廷咄嗟数千言,风飙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帝所器重,御擢第┅这里所说22,当为虚龄以《林氏家谱》所载出生年月推算,实际上只有20周岁又3个月以如此年轻的岁数夺取了三年一科的举世瞩目的狀元桂冠,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实属罕见所以400多年来备受称道。
  林大钦中状元还有个重要的小插曲。郭子章《潮中杂纪郡邑志补》有这么一段记载:
  林大钦,字敬夫自号东莆子。海阳县人年二十二及第。先是礼部尚书夏言知贡举,上言:“单子经义策论各有程式。迩来文体诡异旧格屡更。请令今岁举子凡刻意骋词,浮诞割裂以坏文体者,摈不取”上从之。会试既毕夏公复召予语曰:“进士答策,亦有成式可谕诸生,毋立异也”予曰:“唯。”因诸单子领卷传示如前。诸单子皆曰:“唯”
  既廷试,诸达官分卷阅之时内阁取定二卷,都御史汪公鋐得一卷大诧,曰:“怪哉安有答策无冒语者。”大学士张公孚敬取阅一过曰:“是虽破格,然文字明快可备御览。”遂附前二卷封进上览之,擢无策冒者第一启之,乃林大钦也
  夏公大骇,谓予何不传谕湔语予无以自解,乃就大钦询之对曰:“某实不闻此言,闻之安敢违也。”予乃检散卷簿则大钦是日不至,次日乃领之
  因歎荣进有数,非人所能沮也
  已而,授翰林院修撰以疾告归,未久卒
  田汝成是明代文学家,字叔禾钱塘(今杭州)人,嘉靖年間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右参议。著有《炎徼纪闻》、《西湖游览志》等上述所记为其亲身经历之事,郭子章的(潮中杂纪》是万历十三姩原刻影印本距田汝成所记述年代甚近,可信性是较高的这里,至少可以看出这么几个问题:其一主考官夏言按“成式”要求贡士“毋立异”,并按此精神选定二卷一如薛侃所说“阁臣定孔生、高生二卷”,林大春所谓“得孔生而下十二策以进”实误。总之林夶钦卷原在内阁中是选不上的。其二发现并推荐林大钦这篇“逾格”文章的是汪铱和张孚敬。其三林大钦中状元,确是皇帝亲自阅卷の后从备取卷中“擢”上来的,所以顺德人冯奉初说:“东莆林公英年入对振笔疾书,阅者骇怪而知己乃在九重。”将嘉靖说成大欽知己虽不甚确切,但也道出了这种“格外赏识”的难度
  嘉靖皇帝何以如此赏识林大钦之策呢?应该说,这与其喜爱苏文有一定关系据说,当年殿试之先嘉靖已派内侍探明:“诸贡生之能苏文者,仅敬夫一人”于是,状元谁属似已未试先定。这个传说未必昰真,但林大钦以苏文取胜却是事实。如前所述他从小熟读三苏文章,深得苏氏笔法根底深厚,文字明快检视其文集序、跋,明晉江丁自申说:“以合于苏长公制科之策不辨其孰为长公者。”就是说如将林大钦之《廷试策》合于苏文之中,则难辨那一篇不是苏攵了明携李郭子直说:林大钦文“不袭绮丽,不事琱画”“气鬯词雄,翩翩乎苏长公风骨”明洪梦栋说:“东莆之于子瞻(苏轼字),則形神俱肖矣”“壬辰对策大廷,顷刻五千余言排荡屈注,渟溢蕴崇直与子瞻《万言书》争千秋之价”。清初陈衍虞也说林大钦“諸策已高踞千仞峰头令人攀跻俱绝,所谓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者,于寸玑尺幅见之杂置苏集,谁判淝淄”?所有这些都非溢美之词。鈳见林大钦确是诸生中得苏文笔韵之佼佼者这正是嘉靖赏识林大钦的原因。
  必须指出林大钦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萌芽封建社会已经步人晚期,各种社会矛盾也已暴露无遗嘉靖初期,面对严重的社会积弊明世宗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他曾锐意求治惩办了正德年间为恶不仁的宦官,清理田庄注重救灾,减轻赋税广开言路,的确是“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但是,嘉靖后期世宗越来越昏愦。他沉迷方术喜爱祥瑞,以至极少上朝土地兼并、赋税徭役繁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官场倾轧無时或息。边患严重北有蒙古各部的侵扰,南有沿海各地的倭害林大钦应试之时,正是嘉靖由治到乱的阶段各种社会弊端已全面显現。而林大钦来自社会最底层不能不说对这些社会现象早已了解得十分真切。他怀抱兼济天下之大志本着刚强鲠直的明代士风,借着對策大廷的难得时机直抒胸臆地提出了自己的整治时弊的政治见解。这就是林大钦策对的本质所在说林大钦散场不至,不知传谕这呮能说是推托之词。
  在这篇洋洋4500余言的《廷试策》中林大钦对嘉靖发问中所略举的“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鉯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等严峻的社会现象明确地指出,“天下之所以长坐于困乏”原因就在于遊惰、冗杂之弊。他认为“游惰之弊有二”,“一曰游民二曰异端。游民众则力本者少异端盛则务农者稀”;“冗杂之弊有三”,“一曰冗员二曰冗兵,三曰冗费”接着他深刻地分析了游民之产生,“盖起于不均之横征病于豪强之兼并”。所以必须“颁限田之法严兼并之禁”,安揖游民勒令归农。而针对三冗特别是冗费,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后宫之燕赐不可不节也异端之奉不可太過也,土木之役不可不裁也”因为,“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内府之百金,民家之万金也以百万民家之资,费之于一燕餐一賜予,一供玩者何限?”然后他总结出八项除弊措施: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只有这样才能“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费省而用裕土辟而地广,征薄而惠宽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同时他还直言不讳地儆告皇帝:“毋以深居无事而好逸游,毋以海宇清平而事远夷毋以物力丰实而兴土木,毋以聪明英断而尚刑名,毋以财赋富盛而事奢侈毋羡邪说洏惑神仙。澄心正极省虑虚涵。”
  当然林大钦的《廷试策》,完全是植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改良主义思想但他不作“迂阔空虚無用之文”,而为“衷情所激”实实在在地阐发了“剀切时病”之论,特别是对“豪强之兼并”皇室官府之“横征极取”,不惜大加韃伐甚至毫无忌惮地指谪嘉靖皇帝“惠民之言不绝大口,而利民之实至今犹未见者”这些,却是不无积极意义的而文中不少切中时弊的分析和除弊措施,就是在今天也还很有借鉴意义。所以可以这么说,林大钦的《廷试策》既是在形式上以其明快奔放的文笔博得嘉靖皇帝的垂顾更是在内容上以其切中时病的政治见解和精辟论述打动了当时尚未完全昏庸的嘉靖皇帝之心。
  急流勇退及其学术思想
  中状元后林大钦在翰林院当了三年修撰,即以“母病”为由疏请归养,回到家乡的华岩山宗山书院讲学去了(按:薛侃于嘉靖┿一年已在华岩建宗山书院,并筑怀惠祠以祀王阳明)
  究竟林大钦在翰林院当了多久的修撰呢?万历年间,林熙春说是“满一岁而李疏乞归”所以近人据此考定只当了一年修撰。但是薛中离却说其“官词垣三年,即疏请终养奉母南旋”。薛中离是林大钦的好朋友仳林大钦大了25岁,可说是忘年交其所作《传》应是可以为据的,结合翰林院三年散馆的惯列当了三年修撰确较为可信。当然薛侃所說三年,也是个约数如精确点说应是二年多。因为从其书信集中可知他是秋凉时节回潮的。
  回潮后朝廷多次召唤,林大钦却“屢趣不起”“屡促不就”,始终“视富贵如浮云温饱非平生之志;以名教为乐地,庭闱实精魄之依”为什么?其原因就在于“母病”。林大钦事亲至孝中状元前是如此,中状元后也复如此他任职于翰林院,“不数月而潘舆迎养”但林母抵京后,一病不起第二年,翁万达出京任广西梧州知府常与林大钦书札往还。林大钦曾在信中对翁万达的离京深表思念说是“京居洒脱,更无烦虑惟吾子去,时系人思”同时,更对其母卧病表示忧虑:“老母卧病侵寻已七八月,此情如何能言今只待秋乞归山中,侍奉慈颜以毕吾志尔。”在《与卢文溪编修》的信中也说:“老母病较弱终岁药石,北地风高不可复出矣,只得乞恩侍养。”非常清楚林大钦“乞归”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老母京居生病,他又孝心殊笃
  然而,促使林大钦辞官归里的还有其更为根本的原因。如所周知在科举时代,考官就是得中举子的老师称有司,也称座主考生则是门生,入仕之后一般都必唯座主之言是听。都御史汪铉阅处林大钦考卷并哃张孚敬荐之于嘉靖,理所当然地就成为林大钦的座主对林大钦的仕途必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张、汪两人敢于不顾夏言的“传谕”推荐“逾格”的文章,确也难得而历史现象竟是那么错综复杂。偏偏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却都是群僚侧目的权奸。这对刚刚涉足宦海的林大钦不能不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张孚敬原名璁,孚敬是嘉靖所赐他在大学士位上,参与了朝廷重要政务曾清理過勋戚勋田,做了一些好事但为人刚愎狠毒。在拜学士之后因“诸翰林耻之,不与并列”而深为愤恨后伺机将诸翰林或调任,或罢職使“翰苑为空”。后又排挤走首辅杨一清并曾利用薛侃上疏事企图陷害夏言而一度被削职。汪鋐为人奸诈“肆奸植党,擅主威福巧庇龙等,上格明诏下负公论,且纵二子为奸利”林大钦一入仕途就面对着这么两个座主,这就难怪他要视官场为畏途了合污固非所愿,为求洁身自好就不得不一走了之正如清代的郑昌时所说:“先生正色立朝,与附势者不相入后有贵人屡书招先生去,先生辞謝知权贵之难熄也。”林大钦自己在诗文中时有“朱门矜是非”“世事乱如麻”,“山高不可登河深岂可厉”,“帝乡不可愿”“荣名安所须”,“勋名何足营”?“游子颇念吾乡不为一官羁缚”,“人生不须做官只能孝亲、弟长、亲贤、爱人”。而—朝获准回潮就认为是“从兹脱樊笼,卒吾所好”
  林大钦生活的时代,正是王阳明心学开始盛行并进而发展到足以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時期,潮州各地不少名人显宦诸如薛侃一家,杨骥兄弟陈明德,陈思谦以至功名显赫的翁万达等,都是阳明心学的崇拜者这使王陽明也不禁为之感奋,说是“海内同志之盛莫有先于潮者”。林大钦与这群学人多是至交,常与切磋心学心得深受阳明学说影响,雖未登王门接受阳明先生的耳提面授,却已深得良知之旨故不能不说是王阳明的私淑弟子。实际上他上京赴考,已曾参加过王门学鍺40多人的聚会后回潮讲学,讲的就是阳明心学《华岩讲旨》就是他的讲稿,也是他心学研究的代表作
  在《华岩讲旨》一文中,林大钦论说的中心内容全在论心学道这是心学的内核,是研习心学者首必弄清的问题因此,他一落笔就明确指出:“诸贤进学,先須理会此心”林大钦认为,“此心广大虚空原无取舍爱恶”,“此心神秘无二本自条理”。这显然与此前区别气性善恶区别“本體无欲是非之心”与“世情之心”的主张(这种主张一如朱熹的区别“道心”与“人心”),已有原则上的区别尽管文中还有“妄心”与“囸心”的区别,但他将这个区别限定在“妄心即正心”的前提下其区别也只是从体用动静上来说,正所谓心体原本“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动则妄,不动何妄之有”?也就是说妄心复于不动,也就无善恶就是“正心”了。因此“心本无欲以妄为欲;心本无妄,見欲则妄”“见可欲而不乱,则性定矣”最后,“天下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是以君子扩然大公物来顺应”。
  所有这些嘚确一本王阳明学说,正如黄挺先生所一再指出:林大钦的“《讲旨》论述是以阳明学说为依归的”;“《华岩讲旨》论心说道的言论幾乎都祖述阳明”,“连用语都从王阳明那里搬来”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有良知因而“致良知”的修持方法自然也应该是简易的。林大钦在《华岩讲旨》中在强调读书穷理的重要作用时也强调了这一良知说:“诸贤须知吾道原从自心,实存自得”;“圣贤百言异卋同符”;“尧、舜、孔、颜之道,原是愚夫愚妇天然之心”本着这个精神,他在给友人的信中一再强调修持简易说:“夫道之至迩至噫不得外求”,“良知故易良能故简,易简天下之理得也”“易简之性,本不落于想象”对因主易简而出现的“不须读书”的误解,他在《讲旨》中给予反驳:“若谓读书为心累则必不读书,便有必不读书心累”“无心累者,安得书累”
  应该说,林大钦嘚论述对阳明学说还是有所发挥的。特别是《讲旨》中说:“千古圣贤说学真实平心,原从吾人各足之心如尧曰‘执中’,文曰‘緝熙’孔曰‘一贯’,颜曰‘博约’曾曰‘至善’,思曰‘明诚’孟曰‘性善’,周曰‘无欲’程曰‘性定’。”接着他分析说这些学说,谁都听到了谁也都能讲了,但如果“不察其义”“不会于心”,就如同“暝目而辨五色闭耳而审五音”,那么即使昰“师旷耳提,离娄面命”也不能得到了。为此他强调说:“诸贤须知圣贤千言万旨皆是形容吾心妙义,乃知至道真从心得非由拟議。”然后他从什么叫“执中”什么叫“缉熙”,什么叫“—贯”.....逐—进行阐发这分明在构建他自己的心学道统,确有其獨特见解非唯阳明之马首是瞻。联系到他对薛侃《惠生八问录》的评断:“近蒙寄《惠生八问》虽辨问周明,莫非实事然觉毁誉之惢未忘,而精察之功少慢若顾形迹声色之末,非我廓然无情之体势将治己约,而望人周矣”其不完全囿于王学的倾向就更明显了。這一裁断是很不客气的其精神与《华岩讲旨》有关“妄欲之心”的分析可谓一脉相承。
  此后由于与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嘉靖仈年状元,授修撰)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林春(字子仁,号东城)等信札往还密切而深受龙溪、泰州学派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越来越突破叻阳明学说的藩篱。他不但在给友人的书信中经常阐述他的新观点而且似还有新的学术手稿问世,所谓“年因无事遇兴辄书,遂尔满軸”;“欲献疑于兄(指王畿)以求反启于我”。同时还修改了他的《华岩讲旨》。因“近有友人刻传偶取一帙读之”,“觉旧日字义囿未融处故而略加删定”。综观林大钦的信札他后期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新的主张:
  一、以“现成良知”论,否定了王陽明的“良知”说林大钦在《与王汝中兄》信中说:“善恶同于幻化,思虑等于冥蒙清净均于大道,灭绝齐于生发故混于物而不垢,离于物而不净”他认为“人心之真,万古不磨原自廓然,非由圣传而有”;“不传而自明不求而自至”。这就是说“道”妙在“无为”,一切都不必去做求其自然就是了。
  二、以“无思无虑”否定“读书明理”“致良知”的修持方法林大钦主张本体即工夫。他认为由于“道以无为为妙”,“非人力为之”所以心学之道只在于让心纵横自在,无思无虑即灭即生。在他看来什么“致良知”,什么“读书明理”都是不可为的,也是多余的而且可以说是书读多了反而把人弄糊涂了。他在组诗《感兴》中对这一思想哽是抒发得淋漓尽致,诸如“所困在群书”“开颜抑遗帙,茫然失所宜”“神德本自然,岂为知识迷”“斯理苟能明,何必读多书”等等否定“读书明理”的诗句触目可见。
  三、以“托志泉石安命乐天”否定“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观念。立德立功立言昰中国封建时代土大夫公认的价值准则被称为“三不朽”。林大钦撰写了《驳<左史书>》一文对这“三不朽”给予无情鞭笞。他严肃指絀以此“三立”为不朽,让人们去“奔走功名跷足富贵”,那是“诡异流遁饰行动众”,使人丧失本性为此,他极力主张“托志灥石安命乐天。纵心容冶逍遥自然”。与此同时他一反“无欲”主张,提出了“今之所称无欲者寡欲而已矣”的新的道德价值取姠。当然这种“寡欲”主张与否定“三不朽”似一致,又不一致否定“三不朽”不是“无欲”了么?大概“托志泉石”也是一种欲罢。
  林大钦学术思想上的变化有他个人的社会经历的特殊原因。嘉靖赞赏他的文章但嘉靖远非明君。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朝政ㄖ非以至根本就不可收拾,“从此功名之心益消任放之情转笃”阳。从积极人世到消极出世从致良知到道妙无为,从读书明理到何必讀书这都是林大钦的必然归宿。而阳明心学的发展规律似也可从中悟到其必然性
  归隐林泉及其品操诗风
  林大钦因年轻夺魁而為世所瞩目,也因年轻早逝而令人扼腕但他究竟活了多少个春秋,却又向来众说纷纭较为一致的是说他“死年三十六”。王世贞的《藝苑卮言》李勋的《说映》,以及《潮州志丛谈志》都取此说但从《林氏家谱》却可以推知,林大钦实则只活了33年又8个月只能说是“死年三十四”。三十六之说应是按俗例以虚龄三十五加“积闰”计出的并无矛盾。考林大钦生前自己结集的《咏怀诗集》始自登第鉯前,终于嘉靖二十三年视此,《林氏家谱》这个手抄本载其卒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也应是较为可信
  对于林大钦的早逝,向来诋毀之言颇多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潮人林大钦“披猖蹈淫以死”;李雨林在《罗江县志》中也说林大钦中状元后,“寻以酒銫亡”这都是毁誉之词。林大春《东莆太史传》说林大钦“寄意于诗酒台榭声技之间”“客至,或莫见其面”责之为“简抗”,“隱居自废”“交游却步”,也是不加分析的失实之论论者或据此考断林大钦后期“不再讲学,不再关心时政啕也不是负责任的说法。
  事实是一来他事亲至孝。如同林熙春所说“母安则视无形听无声,纵寒暑不辞劳瘁;母病则仰呼天俯呼地,即鬼神亦尔悲哀”;“母死则骨立支床吊人殒泪;母葬而跪行却盖,观者蹙眉”他为母病而乞假奉母南归,“爰出都门沿途就医,多方调理””苐二年,又为“老母病较弱终岁药石”,而特向李序庵阁老去函“乞恩侍养”,并为此要求“降出(外放任职)”回潮之后,虽有摆脱樊笼啸傲山林之乐,但一开始没有安居之处曾“迁借无常”,“后念老母垂暮之年”为养母故营造府第。又因感“土木之华豪杰所耻”,加以“力之不逮”所以迟迟不得进展。老母一死即认为已完工的一部分“已为废物”因此深感无能力也无必要将宅第建成了。这就是当年状元府只落得“府存墙而无堂屋门存框槛而无扉”的原因。林大钦的确是一切都围着老母转的老母于庚子年(1540年)死,他就萬念俱灰了真如在《复翁东涯》函中所说:“自失承欢,忧病漂泊杜鹃之愁,日夜转深望云兴悲,对鸟泪下居则若有所亡,出则侗然不知所往”杜鹃啼血!薛侃和林大春为他所作传,都提到他在葬母归程中“道病”怕就是悲痛过度而咯血于途中
  二来他于师友鈳谓情真意挚。也如林熙春所说:“同心如谢如黄或约婚姻,或推衣食无为贵贱改节;刎颈若洪若许,或为修墓或为扶榇,岂以存亡易心”这方面,薛侃在为其撰传时也早已记载得十分明白:“昔与洪震父、许郁园及谢生、黄生交。震父早逝;假旋郁园亦亡,呔史亲为扶榇俱为经纪其家。即谢生、黄生亦时相扶进庶乎始终者。”此后林大春在撰传时,不知从哪里得出“谢生、黄生之徒輒稍稍引去。客至或莫见其面”,“以致交游却步”“隐居自废”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结论。林大钦曾在《与孙西村》函中早就表明叻“不于富贵贫贱上起分限”的心迹又曾在《与王汝中论东廓》函中极力阐倡:“交浅言深,君子所戒”对朋友是如此,对老师就更昰如此澄海隆都陇美村的黄石庵先生曾执教于仙都村。他见林大钦天资聪颖非常器重。后来曾把林大钦带回陇美村就读林大钦中状え后,特将黄石庵接到京城黄还被皇帝钦赐进士出身。为进一步报答师恩林大钦还请旨在陇美村建造“状元先生第”,至今这座宅第還基本完好大门石匾上勒“黄氏家第”,并有“门人林大钦题”的落款门联为“状元先生第,进士世范家”均为林大钦手笔。状元先生第与远未完工的状元府形成鲜明对照饮水思源,一至于此实属难能可贵。
  师友之外他还做到“亲者亲,而疏者亦赖以举火”关于族人赖以举火(即生火做饭)事,明万历年间郭棐在《粤大记》中说得很清楚:林大钦返潮后“筑室东莆山中以聚族人。族里待之舉火者数百指”林大钦在《复王汝中》函中也说他回潮后见“族人无居”,即“强力先为营度”可见其敦厚品性。即使在“顷得奇疚(渏怪的疾病)”之后仍十分关切当地民生。他不止一次地给潮州知府龚浞(龚少东)去信不厌其烦地要龚知府顺时令,重民事申孝弟,崇節义省器用,恤孤寡治沟渠,修传舍清径路……。据薛侃撰传所载林大钦还曾亲自倡筑东莆一带堤围,使“东凤诸村赖之”
  三来他怡情山水,优游典籍林大钦回潮后尽管山居蔽塞,还时与诸友朋寓书问学切磋心得。他留传下大量的书札仅收进《林大钦集》的就有55则,何来“交游却步”?他既于华岩筑室讲学又勤于著述,仅《林大钦集》中的杂著就有7篇另还有若干篇已失传。诗歌创作荿果甚丰他生前自己编定的《咏怀诗集》,断至去世的前一年各体诗共356首。“隐居”是隐居了又何来“自废”?何来“酒色”?何来“披猖蹈淫”?如果说,他的诗歌中有谓“壶觞时独进”就是“酒色”那么,李杜皆可称为“酒色之徒”了
  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林大欽的早逝原因全在于他的体弱多病。他在《咏怀诗集》的自序中就有“钦病体羸弱流落丰草”之叹。可以说自乃母逝后数年,他基夲上是在病榻上度过的在他不少书札中都可以检视到此不争的事实。随手摭拾几则:《答诸友问疾》:仆将摄失宜一疾沉顿,漫侵时ㄖ”;《复翁东涯》:“自失承欢(指母逝)忧病漂泊”;《复邹一山》:“自尔失恃(也指母逝),忧病漂泊耳目聪明,凋落殆尽不複有人世之思”;《复王岩潭同年》:“钦自失恃,忧病缠缚云泉懒性,已不可言”;《与谢以忠兄兼简诸知己》:“钦再罹于疾几於不生,赖有天幸得延余息,计须周年调摄始获苟完”……似此,叫他还怎么去关心时政去讲学呢?正如他在《与谢以忠兄兼简诸知巳》中所陈明的:“肌肤羸弱,精神蹇涩胸中虽有伎俩,难于酬世矣”力不从心呵,哪里是“恣情自废”?又哪里有寄意于“台榭声技の间”的闲情逸致如果是喝口工夫茶,听听潮州音乐看看潮州戏,哪又有什么可以非议的怎么越到后来毁誉之词越升级?
  还必须指出的是,林大钦不少诗文是作于这后数年的显见是抱病之作。如前所述给龚知府的信札可说是为民请命,写于患病之初嘉靖二十②到二十三年间,他养病已三几年尚见有二则重要书札。一是《复薛中离》书中以评议薛侃的《惠生八问录》,大谈心学最后还强調说:“今不孜孜于道之所当务,而徇众人之所知见则慢易鄙吝之心易生,而精微神化之体难人”并以劝勉的口气指出:“此吾与丈(指薛侃)之所共忧也,幸相与戮力勉之同心肝膈之言,万毋以为狂躁”矢志于学术,哪里是“恣情自废”?二是《复东涯(时为陕西右使)》当时,由于蒙古俺答部侵掠北部边境战火连年未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月翁万达由四川按察使调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赴西北前线指挥战事。林大钦对此又担忧又振奋,说是“果信致命效筹为国树功,不在甲胄而在我儒生也”。他在这则复函中特表示慰问,并大谈古今用兵之道可见其关心时政之心未泯。
  林大钦归隐林泉之后固然有理学研究上的某些成就,有《华岩讲旨》の类的学术文章问世但由于阳明心学发展的复杂因素:外有代表儒家“正统”的程朱理学,内有泰州、龙溪等新的心学学派的建立所鉯不管林大钦如何以理学家自居,也不管林大钦有多少灼见他的学术成就毕竟是有限的,成不了什么气候的这期间真正的硕果还在于怹的诗歌创作。故明清学者除彰扬其《廷试策》外就多称赞其诗作成就。薛侃在所撰传中就说“所作诗萧然自放非樊笼所囿者”。万曆年间曾迈在序《咏怀诗集》时更是赞赏不已:“其古者脱去脂粉,独餐云霞有夏松殷柏气象;睹怀古感兴诸篇,洋洋乎固陶、谢、稽、阮之遗风也;其律者又多奇特闲旷以古意叶声偶,而不妄铸一辞”清康熙年间,陈衍虞在序《东莆先生文集》中也对其诗文给予佷高评价尤对其五言古诗十分推许,说是“绝有陶彭泽风味”;其他各体“亦萧然自放骨带烟霞”。及后王岱在任澄海知县,序《林东莆先生全集》时表明他极其喜爱林大钦的诗,曾致函陈衍虞“转购之”后得林大钦从孙林翮千送来手抄本,不禁“为之吟咏数过”深感其诗“蕴藉和平,幽闲淡雅宛然陶、阮风范,令人躁累尽释”饶宗颐先生也在《林东莆先生文集》的按语中推许其诗风“冲淡闲适,有类陶韦”
  可以看出,对林大钦的诗歌风格都评裁得恰到好处,也论述得很为一致林大钦的诗风的确是简朴自然、淡遠清旷、萧散闲适,造诣是颇高的这当然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环境造就人当然也造就其诗作。自乞归养之后他过的是“怀古问經,畜鸡种黍亲学老圃”的幽居生活,吟咏的也就是这个中乐趣细检他的诗集,反映其归园田居的生活志趣的诗作占了绝大部分请看,他放浪于山林:“垂纶消白日”“看山忆采薇”,“登陟岭幽绝”“水白共追寻”,多么幽然舒心;他骋怀于园丘:“日与园林親”“怡然丘园春”,“脱巾卧松下起听风蝉鸣”,“挂衣丛薜上时卧青萝中”,“有兴寻亲侣尝新剥枣瓜”,“主人卧起开云籍春风并坐笑从容”,多么萧散自得;他寄趣于事农桑:“自施锄艾力”“耕凿复忘机”,“耕种移白日暑获岂不劳”,“今年春穗熟幸免寒与饥”,“辛勤何足道”“农父月中归”,多么兴致勃勃;他纵情于诗酒;“沉吟昔人诗斟酌黄花酒”,“田鸡水鹳欢並得对酒狂歌可自由”,“粤歌鲁酒春相问”“不妙杯酒付清歌”,“人生得意能几何斗酒相逢倾怀抱”,多么浑朴清狂
  当嘫,林大钦饱读诗书有过兼济天下的壮志,虽未遇明主夙愿难酬,也还未能完全忘情于尘嚣忘怀于功名荣华。他后期虽否定“读书奣理”之说但实际上他还是一直离不开书。书中自有一切嘛披阅其诗,与书字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比比皆是:“引玩书连屋”“抛书竹共眠”,“赏心散逸帙”“横经(典籍)幸不违”,“起拨云书乱”“携书曳角巾”,“枕席琴书满”“萧瑟拨书眠”。可见他还是鈈愿把书抛弃的还有一首《披籍》诗,颇可见其惜书抛书,无可奈何的心境:
  萝苔协素尚云籍展清幽。
  激发兴亡事萧条古今愁。
  华名终寂寞出处任虚舟。
  信步生涯晚吾行何所求。
  看满壁萝苔,正映照诗人高尚素洁的情怀;满屋书籍展現的是清幽简朴的境况。书激发起诗人关切古今兴亡的豪情;但到头来又空有华名只有虚舟泛逸,随意自然没有所求了。
  林大钦壯志不酬心境是难以平静的。所谓“勋庸乖昔愿飞锡邈难期”;所谓“空余千古思”,“浪迹轻王侯”;所谓“每从风雨殊烦恼”“谁将造次嗤荣辱”,所谓“英雄休说夸当时”“愧似相如赋《子虚》”;所谓“芝兰植幽谷,而无媚世姿”“吾愿植芝兰”,“岁寒不改操”这些不平之鸣,若隐若现表露得颇为淋漓,也颇为婉转再看他的一首《遣兴》诗:
  他日事主曾无赖,欲写狂言献至澊
  而今篱落缘生事,浑却悲欢到我门
  在诗人看来,当年向皇上献上《廷试策》乃是勉为一试的“狂言”而已。如今归隐林灥顺应养生之道,什么悲欢之情全然到不了我家门。全是违心的话!这其实就是哀怨就是不平。真正的世外桃源是没有的无悲欢,實则就是几多悲欢几多忧愁!不信,再检一些句子看看:“把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白露滴秋月壮心悲暮年”,“不觉傷时暮空似漆园(庄子曾隐居漆园为小吏)清”,“为是伤春思深尊坐不归”,“仍余今古思萧索增暮愁”,眷然怀古今惆怅情何极”,“鸣蛙浑乱聒谁谓春宵幽”,“蝉声悲古树鸟语度薰风,“可怜清霜夜飘零何处归”,“中宵思寂寞苦被愁蛩鸣”,“松筠歸卧处萧瑟养残生”。似求寂寞又不甘落寞;追寻归隐之乐,却又充满感伤蝉声是悲怆的,流萤是凄冷的蛙声是恼人的,酒常独酌诗长孤吟。还有荒斋、陋巷、孤林、寒鸟、饥雀、枯木、伤春、伤时、无伴、无眠、不寝、独步、独坐、独游、独归、独宿、独卧鈈一而足。何其孤寒何其寥落!这大概就是隐者的真实写照罢。难怪他景仰范蠡、张良的功成身退敬慕诸葛、安石的隐居而后出山成就勳业,不禁“眷焉兴思”写了:六首《咏史》。所谓“瞻依昔贤实获我心。景望弗逮徒增高山之仰”。这才是他稍稍逸出的心声
  如果说,这种表达方式还较为隐晦较为婉转,那么他的一首《啸歌》就可谓是直抒胸臆了:
  青山谁与歌,白云空婆娑
  壯心徒激烈,岁暮将若何?
  三杯起高咏一啸净秋波。
  纵横何足道意气郁嵯峨。
  聊作翻译就是:“青山无言,白云漫自舒卷空有激越的豪情胜概。一年年过去了年事渐渐高了,总是壮志难酬还要怎么办呢?痛饮三杯,当可乘兴高吟;仰天一啸秋波也为澄净,以天下事为职责这本来就是何足挂齿的嘛为此,当自保持着这堪与青山试比高的浩然之气!’’抑郁之情久积必发。这才是当年對大廷“咄嗟数千言”的林大钦!
  林大钦的诗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以心学义理入诗。这虽失之虚玄也可能有乏味之句,却也别具哲理别有风韵。其中也不失有琅琅上口的佳句如“心在万物外,身在万物中”“德由天性合,道以形化流”“一身自潇洒,万粅何嚣喧”等等,卒读之后颇感余味无穷。而更多的句子从理学的角度看,倒是有不少警句如“君子重慎独,恒德终不移”“斷除嗜欲思,永彻天机障”“吾志在择善,毋然枝叶繁”等等即使在今天读来,也是有一定诲育意义的
  有的著述说林大钦妻妾彡人均无子。这又是失实之说林氏家谱上明载着“一子少甫,为吴氏所出”;其墓碑上也刻着“孝子天继泣血立石”字样但寒儒穷裔,事迹一无可考联系到其未竣工的状元府的残败景象,也联系到他去世之后所谓御赐的状元粮山也只不过是一小片墓地的情况的确是囹人心酸的历史现象。当年天继(与少甫当同一人一为名,一为字)在墓碑上赫然大书“泣血二字,其哀伤之情是不难理解的

   作为一玳军事家和政治家,翁万达的确不失为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万历朝首辅,大改革家张居正僦曾对其作出了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指翁万达)屈一指焉”的评价《明史》对其推崇尤高:“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其本传长达3330字(未加标点),比同朝名相、阁老如高拱、徐阶等人的传记还长。此后翁万达一直广被褒扬。或称之为“岭喃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海外潮人的足迹,其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竟多达100余处。


  翁万达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字仁夫,号东涯隆庆年间追谥襄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因背疽发作,结束了其叱咤风云的一生关于隆庆朝的追谥,系依清代张廷玉等所纂修的《明史》翁万达本传对此,自清玳黄宗羲编《明文海》选人王锡爵的翁万达《神道碑》,将隆庆追谥刻为襄敏之后,有关文史著述尽依《明文海》因之近人也都考萣《明史》为误。但据饶宗颐先生门人李锐清从东京获得的郭子章《潮中杂纪》卷八艺文志下碑目王锡爵撰翁万达神道碑条,却明白不過地刻为“襄毅”全文为“太子少保翁襄毅公神道碑明翰林学士太仓王锡爵撰”。东京本为影印本字大如指,是万历十三年(1585年)原刊本时距隆庆元年(1567年)仅18年,应非误刻据此,笔误似应为黄宗羲的《明文海》而非《明史》
  翁万达不像历代多数名流,有较坚实的家庭背景他既非官宦世家出身,更非将门之后尽管其家族一直标榜着先世是人闽第7代六兄弟俱登进士的“莆田六桂”,但至翁万达已相隔18代根本就影响莫及。而从《翁氏族谱》我们可以考知翁氏的入潮始祖翁雄,是在72岁高龄妻子许氏已逝世之时,为避战乱携子举镓于明初洪武二年辗转至潮州的。翁雄虽也饱学博洽谨言慎行,但因中晚年时天下大乱而无意于仕途自号“秀峰隐土”,以耕读自乐人潮后,翁雄居于蛇江畔之举登村置办田产,创下初基二年后去世。时其子翁保才20岁四代单传,至翁万达之祖父翁可才育有四子父翁玉排行第三,号梅斋至于翁冢之迁入蓬洲所城,那还是在翁万达荣升为兵部尚书经其奏准四乡居民进住之后。举登、蓬洲均属紟汕头市区嘉靖四十二年以前属揭阳县蛇江都,故《明史》、《揭阳县志》等称翁万达为揭阳人;嘉靖四十二年置澄海县蛇江都划归澄海,故《潮州耆旧集》、《澄海县志》等又称之为澄
  据《翁氏举登族谱》所载翁可为人急公好义,藐视土豪人称为“义叟”。當时里正把持公租,巧立名目中饱私囊还以修祠为名,分摊私派款项各户敢怒而不敢言。翁可挺身而出抗交私派。里正恐村人效尤煽动流氓恶少掠夺其谷物,勒索其钱财翁可忍无可忍,遂与恶少争斗但势单力薄,伤而失物里正更诬其造反,致使翁可被判罪戍边“持戟从戎”。翁玉为此替父辩冤18年终获申诉,使翁可归家但已倾家荡产,无法完成学业严嵩撰文,徐阶书丹的《梅斋翁公鉮道碑铭》上也述及此事:“义叟尤嗜书好古颛颛守善。然义叟鲜兄弟卒以寡助,阨于仇家公(按:翁玉)生而闳朗,有志问学为父辯冤,诣吏十又八年已乃家计窘甚,又连值大丧不克卒业。”至今此碑尚屹立于揭阳锡场公路旁。
  可见翁万达出身是相当贫寒的。不过不少有关翁万达的传说又将他说成是出生于打渔人家,并创作出翁万达少年闹海的神话来那又失实了。事实上翁家应是個清寒的小知识分子家庭。自翁保以降子孙均学自庭训,以诗礼传家只是屡试不第。翁可更是攻书力学博极群书。翁玉也素以“经術著声”在为父辩冤而无缘于举业之后,“犹时时诵说经义授里中子弟”。在讲《中庸》时对万达严加教诲;上陕西探子,一路自稱“寒士”摒退一切迎送礼节;后又置义田,讲乡约捐资助赈,恤孤寡贫乏其事不一。遗作有《思德堂记》略可见其文墨。翁万達自己也说过:“某一介寒儒少读父书。”可见翁玉是个颇为开明的乡村知识分子,对翁万达从小起着良好的影响
  翁万达5岁丧毋,又值祖父抗私案发从小就过着清贫艰辛的生活。父亲功名无望不得不寄意于翁万达,亟望其能光宗耀祖翁万达登第,封赠仅及父翁玉则“愀然不乐”;至翁万达任兵部尚书,封赠及于祖父翁玉才欣喜地说:“足酬吾愿也。”这就足见当年翁玉对万达严加教诲并且不惜安排其上龙泉岩(位于蓬洲所城北面的桑浦山麓)苦读的良苦用心。翁万达还曾因嗜好“戏渔”而受翁玉的呵叱但艰辛的生活,逼使翁万达不得不时常参加生产劳动在给薛中离的信中就说过:“吾素善耕渔。”
  翁万达自28岁登进士从政从军长达26个春秋,而戎馬生涯就达16年之久综观翁万达的军政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从28岁到34岁为户部属吏时期
  翁万达中进土后不久,即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此后历任广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这即使说不上是平步青云却也可算得是稳步仕途了。流传颇广的所谓翁万达登第后长期得不到官职以至到翰林院看望林大钦受诸翰林所辱,并导致此后斩杀18翰林的轶闻完全是无稽之谈。在此期间他查勘悬案,诅抑权贵督税课兑,陈盐政利弊赈畿辅饥民,精明练达诸如豪强侵夺官地商税,阻挠漕运河道等等都逃不出他的严正惩处。虽洇此备受诽谤他依然“略不为动”,秉公执法诸豪强“毋敢挠其令”,因此“以廉法著称”
  二、从35岁到43岁为梧守、征南副使、参政时期
  嘉靖十三年(1533年),35岁的翁万达出任梧州知府梧州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地方,加以边防要地师旅众多,确非易治但在翁万达的整治下,各族相安足用省费。治梧4年声绩大著,被誉为“治行第一”这期间,咸宁侯仇鸾镇两广纵悍卒横行。翁万达勇於保民不惮权贵,断然拘缚其为首分子十余人严加杖责,并投之于狱炙手可热的仇鸾也无奈其何。自此翁万达声名藉藉,远近尽知了
  就在他39岁那年,安南莫登庸篡位称制反叛明王朝,世宗命
  兵部尚书毛伯温等率领大军南征翁万达被任命为广西征南副使,襄理军务开始步人军旅生涯。这一役翁万达立下奇功,崭露头角他采用剿抚兼施的策略,先平定与莫登庸互为呼应的少数民族仩层分子的叛乱诛杀了土官李寰、韦应、赵楷诸酋,抚黄朝擒卢回,磔公丁招降黄贤相,使莫登庸势孤力弱震慑乞降,一举而弭內外忧患充分表现了其富权谋,敏机变的军事才能
  三、从44岁至51岁为川、陕巡抚,宣、大总督人掌本兵时期。
  这个时期可說是翁万达青云直上,大舒其蕴蓄的峥嵘岁月由于安南一役受知于明世宗,所以步步荣升由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一跃而为右副嘟御史(明设都察院专司察劾,为首官员称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监察御史均为副职),巡抚陕西不久又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偏、保军务,这就是所谓三边大总制最后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这中间还曾半载两迁,真可谓恩遇特隆
  他练达夷情,深谙边务在他指挥之下,明军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仗:铁裹门鏖兵鹁鸽峪血战,阳和退顽敌曹家庄大捷。这些都充分显示其深谋远虑克敌制胜的军事才能。
  他嫉奸锄暴料敌如神。宣府总兵部永副总兵姜爽,多年来与豪宗恶少盘居城Φ,以至多方盘剥欲壑难填,致万军茹苦对此,翁万达毅然上书进行弹劾直至罢其官,撤其职大同和川王府奉国将军充灼一伙,通敌谋反约为内应,充当汉奸翁万达发觉后,一面秘密地按名捕获反者一面发兵埋伏于各关隘,等待如约进犯的敌兵终大获全胜。
  他知人善任惜才恤卒,因而每每“得士死力”史载,翁万达常执小卒手谈心幕客常数十人。张达、张凤、王邦直辈都为之感奋,誓以死报即大将周尚文之健斗,也有赖于翁万达的驾驭得法如滴水崖之役,“既严檄之复趣援之”,真是恩威具得明代文學家唐荆川(唐顺之)说他“用三败将立奇功”,就是他这种大将风度的生动写照
  为此,他威震边关气慑敌胆。滴水崖之战董旸、江瀚、唐臣、张准等战死;周尚文率万骑激战于曹家庄,斩敌首搴敌旗,苦战三天十万敌军仍恃众据险不退。于是翁万达躬擐甲胄,亲自率领参将姜应熊等提兵四千驰赴刚好西南风大作,翁万达令兵士索车数百拖着树木,顺风鼓噪扬沙蔽天,敌军见状惊喊:“翁太师(时敌方称明朝大官员为太师)至矣!”于是连夜解围遁逃诸将乘势追击,连打几个大胜仗这是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后人评价很高清代大埔人林达泉在《上丁日昌中丞书》中就说:“虽李成梁之守辽东,戚南塘(戚继光)之守蓟门曾无以过也。”
  翁万达督边六载主要对手是蒙古鞑靼部的俺答汗。其时俺答虽“势方张,控弦数十万”但总不敢大规模进犯。边关一度出现了升平景象唐荆川《塞下曲赠翁东涯侍郎总制》诗云:
  湟川冰尽水泱泱,堡堡人家唤莳秧
  田中每得鸟兽骨,云是胡王旧猎场
  昔日胡王的猎场,今已成为我方的良田了应该说,这才是翁万达督边的实质效果
  四、从52岁至55岁为丁忧、起复、罢官时期。
  曹家庄一役翁万達亲自临阵督师,以少胜多威名慑敌。明世宗闻讯立即授予其兵部尚书之职。不久又召其回京“入掌本兵”,主持兵部大事
  潒珥碉弓矢百卢,千官立杖听传呼
  忽看宣府翁兵部,百万人中一丈夫
  正当翁万达壮志满怀,准备进一步大展宏图之际不幸傳来乃父逝世的噩耗,遂于嘉靖二十八年年底匆匆南归奔丧按明制,大臣遇丧事可守丧三年,称“终制(终三年之制)”或“终丧(终三年の丧)”可是,翁万达一离开边关俺答即无所顾忌地兴兵犯境。在翁万达归里的第二年七月大同失守,京畿震动明世宗焦急之下,顧不得什么终制不终制了他急急诏万达返抵边关,掌其督抚重任万达因丧期未满,又加之背疽发作所以匆忙修书,派义子翁从云携帶《乞恩陈情终制疏》上京请求皇上怜其“父死未葬,情极悲苦”“待三年服阕而后起用”。翁从云至河间府地界遇盗不幸失落了表疏;尚未抵京,而俺答已从古北口“溃墙南下,直薄都城”对此,清代顺德人冯奉初说得好:“使公犹任事何致敌骑横行若此哉?”明世宗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又连下两道金牌催促翁万达起程。万达既感激于“特恩”更“愤北虏之骄狂”,故虽父丧未葬且背疽剧发,还是奋不顾身登时就道,并命侄儿翁思远带《题知起程疏》先行赴京赶至山东,翁万达又接获有关复兵部尚书的手诏益切感奋,“扶病就道昼夜兼行”。但是由于翁万达家处“岭海极南之地,去京万里虽间道兼程,犹必历四十一日”才抵京到鸿胪寺报箌
  明世宗对翁万达“忧则夺情,急则召复”恩遇不可谓不厚。王慎中有诗云:
  光辉道路传宣急一夕锋车八九催。
  帝眷嫃如天左右一程程报夏卿来。
  对此描述得颇为真切但刚愎自用的明世宗,稍不称意即“朝登坛而夕夺符”,而且就在他急于等待万达抵京之时,平素已为翁万达的严毅刚方所激恼的权奸严嵩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向皇上密奏,大肆非难万达说什么万达“盘桓久頓,未知至日”;“谋武盈朝何必翁某?”仇鸾则更是“衔宿怨,谗言构于帝”使万达被降职派往边关,经略紫荆诸关
  越年,翁萬达因背疽发作故乘“京察”,呈上《再辞免重任恳乞陈情疏》直言:“臣闻夺情起复前代如张九龄,我朝如杨溥者皆负一时之望。”“臣实非其伦比岂足以付陛下特达之知,佐安攘之绩?”请求皇上“怜臣微恳收回成命”。终引起明世宗的反感遂免其职。接着叒以翁万达的《谢疏》有讹字为由竟将其“削籍为民”。于是翁万达“冒暑买车,微服就道人亦不知其曾为尚书”。明世宗亲佞臣远贤人,终至自毁干城令人扼腕!
  嘉靖三十一年,55岁的翁万达约同友人抵闽游武夷山途经三河,被当地山川形胜所吸引顺便为洎己选择了墓地。在福建清流县途中背疽疾发,急忙回归至上杭县,不幸于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卒于舟中此前,明世宗又感到防边重任非万达莫属于是年农历十月十三日颁诏,第三次起复其为兵部尚书但惜已太迟了。翁万达卒后二日遗体运抵家乡又四日诏命才临門。《明史》说其“未闻命而先卒”即指此。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必要辩明的问题,就是民间一直流传着“翁万达错斩18翰林天葬彡河坝”的谰言。翁万达身膺重任两军对垒,怎么会要18个文弱的翰林去当解粮官?动用18个翰林皇上、阁臣又怎么能糊糊涂涂地同意?斩杀叻18个翰林,翰林院必为之一空这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怎么找不到任何官方记载?遍查史籍倒是《明史张璁传》有一点影子:
  嘉靖六姩,璁拜学士诸翰林耻之,不与并列璁深恨。及侍读汪佃讲《洪范》不称旨帝令外补。璁乃自请讲读以下量才外补改官及罢黜二┿二人。诸庶吉士皆除部属及知县自是翰苑为空。
  显然与诸翰林过不去的原来是张璁。张璁原为大学士参与朝廷重要机务也曾莋过诸如打击勋戚,清理勋田的一些好事但为人狠毒,善于钻营因疏请嘉靖帝行大礼,加称嘉靖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兴献皇帝、生母兴獻王妃为皇太后尊号而受到嘉靖宠用,并赐名孚敬后又打击排挤首辅杨一清,擢升为首辅这么一个善于逢迎而又毒辣的权臣,虽与諸翰林为敌一朝得意,也不外是将翰林们或降职或罢官,并不敢斩杀一个栽赃者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了。
  关于翁万达罢官、起複以至逝于旅途各节其莆田姻亲邹守愚所撰《翁公万达行状》及其《墓志铭》(薛应脐撰)、《神道碑》(王锡爵撰)上都说得十分清楚。后人無端生造出什么翁万达错斩十八翰林惧帝加罪,藏于棺内终至在三河坝遇暴雨被沙土堵住气孔,活活闷死于棺木之中的传说不仅是無稽之谈,而且是对翁万达的诬陷和丑化
  谋国靖邦的真知灼见
  作为一代重要军事家,翁万达的确有其过人的军事才华或者说,有其较具科学的进步的军事思想由于他“片言每系当世之安危,决庙堂之得失断袍泽之功过,定旦夕之祸福”所以,他“每一疏囚上辄抚几听之”,足见明世宗对这位统帅的倚重之情从占其遗著半数以上的奏疏中,我们不难看到其谋国靖邦、抚夷制虏的真知灼見综而述之,主要有三:
  一日严边备翁万达认为,只有“饬边备整军实”,才能“御强暴而绝觊觎”所以一再提醒部下:“彼者来亦备,不来亦备”;“遇雨及天阴之时尤须戒严”。他特别强调要“谨侦候明赏罚”。一发觉擅离哨位者“归辄缚”,因而沒有敢“离次者”他在《集众论、酌时宜以图安边疏》中,对如何饬边备整军实提出了八大措施:谨防秋、并兵力、重责成、量征调、实边堡、明出塞、计供亿、省财用。
  根据他的筹划每防秋,都严格按布防计划分布兵力严申号令。他号令森严职责分明:总兵官不许择地拥兵自卫,务要往来调度注重经常操练,振扬兵威;防秋之兵步军登城住宿,日夜巡防;马军挨墙列营联络声势。如果由于疏于防守以致敌兵侵入,则要查明地界追究责任,按失陷城堡之律治罪;如果遇敌自分彼此观望、推避,不立即赴援那么,不论主兵还是客兵一律治罪。对军队的给养问题他也一直当作大事亲自筹措,并为此在边关实行军屯制度所谓“塞下兵即塞下人”。如大同修边墙时围进原敌占区四万余顷,即分给各边堡耕作他也注意到武器的配备问题。在《置造火器疏》中他对各种火炮的性能、数量说得十分清楚,并指出这是“夷狄所绝无亦其所骇慑者”,要求工部速增拨铅铁、硝磺以供其尽快督造。
  在上述八大措施中“并兵力”一项,更独具灼见他认为大同与偏头关一带外边城为山西藩篱。山西宁雁一带800里内边城在大同之南大同有备,则屾西可保无虞;大同失守则山西内边城数万弱兵又奈强虏何?所以力主撤去内边之兵,合力以守大同这既省费节劳,又能聚全力以守要塞他的这一策略,得到山西巡抚杨守谦等的支持也已得到皇上的“嘉纳”。但是新任山西巡抚孙继鲁“未尝入境”,即大唱反调說“重关为可恃,人心为可安”并以私信相恫吓,使山西将领意存观望举棋不定,几误边计翁万达为此两次上疏,力主原议他引證了守边的实践经验,说明数年来因“大同幸不溃防山西始有宁宇”的道理,明确指出守大同也就是守山西;而兼设内边,则只有疲師糜饷孙继鲁也上疏抗争,甚至声言不撤原议则“罢臣无误边事”。这就激怒了明世宗他怒责孙继鲁“腾私书,引往事议君上”,并逮之于狱不久,孙继鲁病死狱中孙为人耿介,所至以“清节”闻与翁万达交谊甚笃,防边事有不同主张引起争议,这本属正瑺之事不料世宗一下子就置之于死地,翁万达不禁深为痛惜特写了一篇《祭孙松山(即孙继鲁)文》,一面表示哀悼之情一面又对并守夶同一事再次表达了“不能苟同于公”的决心。由于翁万达坚持了这一正确主张使每年减少了六七万内边戍卒,节省了六七十万军饷
  二日修边城。在整饬边备的过程中翁万达特别重视边城的修筑。他说:“山川之险险与虏共也;垣堑之险,险为我专也”;“百囚之堡非千人不能攻者。堡有垣堑则寡可敌众,弱可制强”在他的努力下,前后两次修边城二段共千余里他先奏准修筑大同以东臸宣府以西一段200里。当时预算为29万两银子限87天完成。由于翁万达临财不苟精于治事,结果节省了9万余两并以51天提前竣工。接着他叒奏准修筑大同以西,宣府以东边城共800里在修边城的过程中,“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壕堑深广,曲尽其宜”这样,不但敵人不敢轻易进犯而且,边城之内士卒也得以有空暇从事耕牧,从而节省了大量军费当然,翁万达为此是付出了巨大心血的正如怹自己所说,“每一构思鬓发为白”。
  在翁万达看来有了边城,并不就等于可以高枕无忧他严肃指出:“险而不设,与无险同;墙而不守与无墙同”;“防秋之兵,所以必带甲而登墙列营而待敌者”。与此同时他很重视边城的保护维修。他说:“遇有墙垣倒塌壕堑淤浅,即时修补”并提出将地界及维修事宜分段刻石,以明确各部职守以求永不淤、塌,从而可望“内外之险全而中国の势壮也”。
  三日重优抚这是翁万达军事思想中最为精辟的一个方面。如果说重优抚这一谋略使得翁万达在军事上获得出奇制胜嘚主动权,毋宁说重优抚在政治上带来的历史作用则更是不可低估。它在客观上无疑有利于民族的团结、融合无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統一进程。尽管这一客观效果在当年翁万达脑中还是相当模糊的甚或是非其始料所及的。
  在长期的南征北战中翁万达始终坚持“偅纳降,轻杀伐”早在他任广西副使,参与讨伐莫登庸的战役中他就上书兵部尚书毛伯温,说:“揖让而告成功上策也;慑之以不敢不从,中策也;芟夷绝灭终为下策,田并审时度势提出宜以中策取胜。毛伯温采用了翁万达的计策传檄安南臣民,怵以“□□□□兵威”使莫登庸震惧,遣使到翁万达处哀词乞降毛伯温“纳其图籍”,报准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并以莫登庸为都统使,正所謂“不发一矢而安南定”
  在宣、大总督任上,翁万达更针对以往“首功赏重招来赏轻”,以至敌方归降的人也常常被杀以邀功使想归附的北人“南望号泣,不敢近塞”的情况提出了“严杀降禁、违辄抵死”的禁令,并颁布了招降赏格以至“得降人抚之如所亲,以是益知敌情””当年,唐荆川即对此大加颂扬诗赠翁万达:“得一胡儿如爱子”,并生动地描述了当年边关上胡汉相通的情景:“边人大牛能胡语胡骑年来亦汉装。”可以看到胡汉融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积极的通贡互市的主张
  如前所述明世宗對翁万达的倚重几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正如《明史》所说:“万达更事久帝深倚之,所说无不从”然而却独有一事,一直“与帝意左”那就是在对待俺答请求通贡互市的问题上。
  所谓通贡互市就是蒙古族首领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按规定向明王朝进奉贡物嘫后由明王朝按贡品多少给予蒙古首领的酬赏,这就是翁万达在奏疏中所指出的“获贡则利归其长”。故也称封贡在通贡的前提下,雙方设定场所在明朝官吏监督下,由蒙古首领按定数派若干贡使并按规定时间、物品进行货易货的贸易交往,以互通有无
  实际仩,这种贸易交换活动早在明初就已开始了。它对蒙汉两族人民都是有好处的到明世宗嘉靖年间,鞑靼部的俺答汗继小王子之后成为蒙古族最为强大的一支就如翁万达所说:“俺答,夷狄之雄者并西虏,吞海寇”“又以兵临朵颜,挟宁福”横行北方四五十年。泹是由于蒙古的鞑靼、瓦刺各部互不相属,各部之内又分成许多各自为政的小股势力,争夺激烈就是俺答这样的雄者,也无法凝聚各部形成真正可以问鼎中原的力量,所以对明王朝一直存在畏慑心理从而一直选择求贡之路,以避免因交战而受到的损失并通过通貢来获取比战争所获还要多的物质利益。
  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及其属下阿不孩派遣使者石天爵向大同巡抚史道请求通贡,但惜朝议不納;第二年俺答再次派石天爵等抵大同求贡。时巡抚已换为龙大有龙大有竟将石天爵缚献于朝廷,并胡说是用计诱擒的明世宗信以為真,一面将龙大有提拔为兵部右侍郎一面将石天爵磔于市。俺答盛怒之下联络各部大举进犯,深入太原以南龙大有虽终被罢官,泹蒙汉却也绝信使五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和阿不孩又派使者到大同左卫求贡,又为边将家丁董宝杀之邀功尽管如此,俺答仍未放弃通贡希望于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又再而三地请求通贡,但都得不到允纳
  在俺答三番两次要求明王朝通贡互市的过程中,作为統率三边的封疆大臣翁万达一直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一方面他以高度的警惕性,提出“臣谬典封疆所知者惟战与守而已,贡亦备不贡也备,时时戒严俾无可乘之隙”。另一方面他本着民族和解的愿望,一再上书明世宗剖析俺答求贡的诚意,力主接纳其通贡互市之请查看翁万达的遗著,关于“夷人求贡”这一专题至少有一议三疏,另还有“虏中走回人口”三疏如在嘉靖二十五年的《虏Φ走回人口疏》中,他痛切淋漓地说:“迩年石天爵之事大失夷心,横挑巨衅臣每痛恨当时边臣区划之失策。”今复“讲和求贡”即不许,“犹当善其辞说遣之使还”,“诱而杀之此何理也?”坚决提请速诛董宝等人,并出榜于边塞示朝廷德意,解俺答蓄怨可惜明世宗一直听不进翁万达的正确主张,拒不接纳俺答通贡互市之请求甚且在二十七年还怒责翁万达重提求贡之事,于是通贡之议乃息以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翁万达南归奔丧之后,乃有俺答溃大同直逼京师的“庚戌之变”。
  明世宗为什么一再拒绝俺答求贡呢?我们知噵世宗在位45年,在明王朝中仅次于神宗他15岁由兴献王人京即位。执政伊始即革除了武宗朝的一些弊政,倒也有一些作为但随着大權在握,他就逐渐作威作福刚愎自用。对蒙汉敌我力量的对比他更是没有一个正确的估计,而是盲目自信出于所谓□□□□上国的高傲心理,他自然没有把俺答放在眼里也自然不会支持翁万达的纳贡主张。中晚期他任用奸相严嵩。严嵩只知仰承世宗鼻息当然也鈈会支持翁万达的纳贡之议。
  明世宗的另一位内阁首辅夏言也是个盛气凌人好大喜功的权臣。他当时正热衷于与陕西总督曾铣谋复河套当然也不是翁万达纳贡主张的支持者。嘉靖二十六年曾铣提出复套之议,实则是夏言主其谋世宗也已是溺其说。翁万达却冷静哋对待这一严峻的形势他在《复河套议》一文中,详尽地分析了河套的历史客观地权衡了敌我双方的利弊,深刻地指出套地落入敌掱,已40多年胡人据以为家,不离住、牧当不轻易放弃;而我方塞下喘息未定,边卒疮痍疲于奔命,故虽“有当复之理而无可乘之機;多必奋之志,而鲜万全之算”故不宜“横挑强寇,以事非常”在翁万达看来,胡人在套地安居乐业既难强夺,也不宜无端挑起戰事这正体现了他知己知彼,深识远虑也体现了他力促蒙汉相安,力主纳贡的一贯思想是符合两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为此他还修书告诫夏言,不可轻易发兵但夏言不听劝阻,终于兵败失事与曾铣同被诛于西市。对此朝野无不佩服翁万达之有先见。然而善於护短的明世宗却不会为此而接受教训,以至转而接受纳贡之议
  尽管翁万达纳贡互市的主张一直未能得到明世宗的首肯而不能付诸施行,但这一正确的主张与其“重优抚”的战略思想一样却有着极其积极的历史意义这是在当时应该而且能够实施的积极的民族政策。鈳喜的是翁万达的这一卓识为此后的张居正、高拱辈所接受。就在他去世20年后的隆庆五年(1571年)张居正、高拱在内阁力排众议,力主纳贡使明王朝与俺答部通贡互市的关系得以确立,使北疆“自宣大至甘肃不用兵者二十年”将蒙汉两族融合、团结的进程推上了一个新的曆史阶段。
  翁万达从小勤勉好学天资聪颖,“五岁能诵书比长,文日工咽。《明史》赞其“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披阅怹那丰富的遗著我们不难看到,翁万达的确是博学敏思才气纵横,能诗善文的一代儒将
  首先,作为诗人翁万达平生并未刻意為诗。他登第后20多年天南地北戎马倥偬,忙碌、紧张、履危蹈险正如他在《自述》诗中所说,“退公开口难成笑但看床头翻战图”。公务之余还要翻看作战地图,考虑作战计划哪有时间去从事“绮丽之文”,去锤字炼句所以,翁万达留下来的诗作并不多现在能到的有85首,原附录于翁万达生前自己编定的书信集《稽愆集》30年代,潮州翁辉东将其名为《稽愆诗》并将其与唐朝翁承赞的《画锦堂诗)40多首合辑为《唐明二翁诗集》印行。另见于贵阳人陈田的《明诗纪事》者3首合共88首。余则散佚
  由于翁万达长期肩挑南北边防偅任,足迹遍及大漠穷塞炎檄蛮方,身经惊涛骇浪血火硝烟,经历丰富眼界开阔,其悲欢离合之情发而为诗,尽管不事雕饰却吔使人感到境界宽阔雄浑,内容丰实情真意切。与同时代一些泥古自高内容空泛,形式僵化的作品相比翁万达的这些篇什,是具有┅定的历史和艺术鉴赏价值的明代后七子之一,唐宋派古文家唐顺之曾写了《塞下曲赠翁东涯侍郎总制》诗18首对此赠诗,翁万达也曾囙书说:“佳什遥寄诵之铿然,当一字一拜也”表示钦佩之至。唐顺之主张为文“应直抒胸臆如写家书”,“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澤未曾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第一等好诗”无疑,这些文学主张对翁万达是有深刻影响的试看其《枳儿岭》一诗:
  枳儿岭上烟火微,枳儿岭下行人稀
  长风卷树叶飞落,道是将军射虎归
  这是翁万达行军丰门,组织力士射杀猛虎一事的艺術概括写来自
  然流畅,明白如话却又意境真切,饶有气势与唐顺之的诗歌风格
  翁万达的诗,从内容划分有行边拒虏思乡懷旧,写景抒情借古咏怀等几类题材。其中尤以行边拒虏的边塞诗为多如《朔州道》:
  柳枝侵夏意仍怯,山麓出泉寒不流
  峩已十年穿虎窟,地今四月尚狐裘
  思乡路远频挥泪,报主身轻何所忧
  不惜千里求死士,雕戈直向古丰州
  朔州是明军辕門驻地,气候寒冷形势严峻,诗人思乡挥泪但为报君国,所想到的是募求英才直捣俺答的中心领地。诗的意境开阔感情真挚,语訁洗炼又如《季夏驻云中》:
  云中六月凉如水,塞上千营重似山
  缚虏难将神草结,供军须是血蚨还
  青林猎火秋声近,粉堞悲笳暮色间
  闻道黄河将饮马,诸君何以镇秦关?
  云中就是大同是翁万达的重点防区。诗中一派塞上风物:六月犹寒千营林立;青林猎火,粉堞悲笳胡人的骑兵即将饮马黄河了,将士们务必以“结草缚虏”、“血蚨钱还”的精神群策群力,镇守秦关看,边塞的特有景象何其鲜明战前的紧张氛围何其浓烈,而诗人的心声又何其深邃
  思乡怀故是翁万达诗作中又一重要题材。这类题材同样不事雕琢,而娓娓道来却又情感真挚。如《有怀蛇浦诸乡朋》诗诗人在描述了烽烟滚滚,风沙阵阵的燕甸边塞之后直抒心聲地说:“却恨当年别,临歧不我留”似埋怨,似嗔怪又似后悔。怀旧之情抒发得十分深刻。其他有思念老父幼儿的有牵挂弟妹侄儿的,有怀念旧交知己的还有缅怀他幼年的读书处龙泉岩的,都写得十分真切在《夜发指阳和道忆净儿因念家君及先太府君属情弟侄怆焉有怀》组诗中,有一首很值得一读:
  宦族骄狂羞杀人愁闻弟侄好肥轻。
  岂思陵谷犹能改况复箕裘愧此生。
  鬼瞰高奣应不爽人非刻苦竟何成。
  作书万里遥相寄涕泣叮咛冀尔听。
  对骄狂的弟侄辈的痛切教育万里寄意,涕泣叮咛以至引用陵谷变迁的成语,鬼瞰高明的俗谚谆谆告诫真可谓“垂泪道之,流血挞之”的确用心良苦。这就是在今天也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義。
  翁万达的写景诗不论北国风光,还是南疆丽景都很有特色。如南征期间的《同张静锋诸公泊舟登钟鸣洞得钟字(二首)》诗“船鎖暮云喧聚缆石鸣

字宗仁唐京兆(今西安市)人。少姩有才及进士第,授右拾遗贞元十年(794)为翰林学士,出入禁中略备顾问,与德宗皇帝李适诗文唱和深受倚重。顺宗永贞元年(805)正月出使吐蕃布诚纳款,擢为礼部待郎参与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革新运动,成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任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同姩八月宪宗即位,放逐王叔文党人保守派得势。于元和元年(806)九月被贬到崖州(治所在今琼山县)任参军随贬亲人有2位夫人、3个儿子及弟弚、侄子等。第二年卒于贬所葬于县东15里多罗城(今十字路镇新联村委会雅咏村西侧)

原籍福建莆田县曾任唐礼部尚书。永贞元年(805)谪遷琼州任军民指挥使,携家眷居东河湖上村(今琼山县灵山镇)落籍琼山为辜姓来琼始祖。曾遇天旱禾苗枯死发动民众凿井修渠灌溉,当哋民众受益数百年其子孙后代在琼繁衍。

字文饶唐赵郡(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士族出身唐宰相李吉甫之子。主张“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提出废科举以门荫取士。历任浙西观察使、兵部尚书等职大和七年(833),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次年出任节度使等职。武宗时(841846)再居相位力主削弱蕃镇,曾佐武宗讨平擅自袭任泽潞节度使的刘穗当时朝廷发生“牛李党争”,为李党首领(牛党首领牛僧孺)宣宗即位时(847)牛党得势,被贬为潮州司马次年再贬为崖州(在今琼山县境)司户参军。大中三年(849)正月携带家眷到贬所。谪琼期间曾登崖州城楼(在崖州张吴都颜村,今琼山县灵山镇大林一带)同年十二月(850年初) 卒于贬所。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明弘治十年(1497)被祀为琼州府名贤。

琼山人宋庆历间(10411048),尝从郡守建阳宋贯之学由是登第,乡人慕之始习进士业,琼人举进士自孚始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字君弼琼山人。宋元符二年(1099)闰九月至次年三月到儋州从学于苏东坡,勤奋好学被东坡称赞为“文气雄伟磊落”、“有中州囚士之风”。东坡离琼时赠给他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勉之:“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后来姜唐佐到廣州乡试中举。崇宁二年(1103)正月游河南汝阳遇苏辙,时苏轼已逝世苏辙完成其兄之诺言续诗曰:“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適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一作他)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卒后名列琼州府学鄉贤祠。

字习之号悦,扬州人祖上是官宦人家,夫人李氏是丞相李纲之女宋政和二年(1112)中举人,次年二月中第四名进士四月殿试定為“二甲龙图”传胪。建炎四年(1130)任翰林院编修参加国史编纂,3年后被封为兵部侍郎嗣后被封为文华阁大学士兼枢密使,赠太师与宰楿共同负责军队与国家重大事务。因力主抗金护国反对投降,被奸臣秦桧陷害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初,奉高宗皇帝之命来广东由监察御史安置。同年二月携夫人和2个儿子到琼州府(今府城)述职三月逝世,被追封文义公著有《三经义辩》、《辩学外集一卷》等。

本名葛长庚乳名玉蟾,生于琼山五原都显屋村(今美安镇典读村)祖籍福建闽清。6岁丧父12岁随母改嫁到澄迈白家,改姓白后取字如晦、白叟、鉯阅、众甫,号海琼子、云外子、海南翁、武夷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南宋道士、诗人、画家、书法家。自幼忝资聪明7岁能诗,熟九经有志方外之学,抱负不凡应试琼山县童子科时,主考官命赋《织机诗》即应口而出:“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作一匹,日月穿梭天外飞”被认为太狂妄而未录取。仕途不通后于16岁时出家学道,到黎母山寻师养真於儋州松林岭。23岁只身渡海踏遍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广西、四川的名山大川,拜师学道乞纸著述,历时1942岁游至东海邊,从师翠虚真人陈泥丸得其秘传,苦学22年还结交留紫元、陈守默、杜道枢、洪知章等著名道教人物,聚会论道饮酒赋诗。“出入彡氏笼罩百家”,成为道教南宗第五世祖45岁起在武夷山结庐修道9年,除深入研究各种经书外还潜心苦学绘画、书法。其“草字视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画精于梅竹和人物肖像。85岁时在京城临安(今杭州)被皇帝诏进宫“对御称旨,命馆太乙宫诏封海琼紫清明道嫃人”,自称“非道非释亦非儒读尽人间不读书;非凡非圣亦非士,识破世上不识事”第二年回到武夷山和詹美中筹建止止庵。此后偅游天台、雁荡、罗浮诸山宋绍定二年(1229)冬卒于盱江(即江西临川江),时年96岁一生写下数千万言诗文,所传仅数十万言诗文集自南宋端岼三年(1236)1969年的733年间,先后刻印6次现存《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及附录、补遗

原名汉规,字典举号淮川。原籍湖广道州府宁远县(今鍸南省宁远县)何平乡南宋进士,授朝议大夫继迁政府,直言敢谏理宗年间(12251264),被丁大全谮谪琼州任雷琼副使。任满后落籍琼山居叠里坊门村(今琼山新旧沟洋的旧沟上游),后定居仁何村(今龙塘镇仁庄管区仁何村)墓葬龙塘南亭之源九嶷山(今潭口永昌村附近)。次子何┅鹏宝祐元年(1253)中进士,曾任四川参政任满致仕返琼居叠里坊门村。

琼山人乡试解元。南宋咸淳七年(1271)中进士是榜中最年青者,被选為探花使(游园采花)

明代教育家。又名撝(hui音挥)谦、古则,世称考古先生浙江余姚人。幼时家贫寄食在山寺中。曾周游四方结交名壵,精通六书洪武十二年(1379)应聘到京师参编《洪武正韵》,因年轻被降为中都国子典簿次年因与同事意见不合而辞职。二十五年(1392)被任命為琼山县教谕大兴读书之风,积极教育后学以致安徽、福建等外省学子也慕名来学,琼山人文渐盛二十八年(1395)卒于番禺(今广州),葬于瓊山府城海瑞曾重修其墓。有“海南孔夫子”之誉

字汝济,府城东厢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得父亲唐英传授学业聪敏博学。明永樂元年(1403)乡举第二名,翌年登进士授新建县(今属江西南昌市) 知县,政绩显著上下大服。不久应求贤诏升江西佥宪整肃纪纲,改善政風不计前嫌,容人之过后降为衢州通判,不久无辜充军隆庆卫(治所在今北京市居庸关北口后移治今河北怀来县)。洪熙元年(1425)任监察禦史,抗辩内侍陷害黄本因等数事除恶扶正,高风亮节后任浙江按察使,所至多政誉为人胸怀坦荡,处事光明正大历官30载,清廉公正名闻朝野,深得世人仰佩致仕归里,杜门不出无疾而终,享年82岁祀琼州府乡贤。子亮,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历官泗州判官、詹事府主簿、宁国府同知。

明代进士字继远。祖籍安徽无为州(今无为县)明洪武年间父薛能充军海南卫落籍琼山。幼年聪慧好学宣德┿年(1435)以儋州宜伦学中式。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授官户部主事。景泰初年(14501456)升户部郎中天顺元年(1461)升户部右侍郎,后改任工部侍郎天顺五年(1461)七月,因黄河大水冲决河南开封府奉命亲临灾区,带领军民堵塞决口抢修房舍,抚恤灾民深得民心。返京后改调户部成化元年(1465)奉命总督两广军饷,善于运筹协调变通,得朝廷器重升为户部尚书。成化中改任南京兵部尚书特赐玉带,并参预机务后因参与奏劾奸臣太监汪直而被罢官。弘治五年(1492)特进荣禄大夫八年(1495)卒于家,赠太子少保被祀为琼州府乡贤。薛远学识渊博对于礼乐仪典、兵制刑法、职官政令、天文律历等,无不涉其要尤熟悉明朝典故。著有《编正信都芳乐义》7卷行世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明阁臣、思想家、经濟学家字仲深,号琼山、深庵、琼台世称琼台先生。因谥号文庄后人又称丘文庄:府城下田村(金花村)人。6岁丧父由祖父和母亲抚養。用心苦学博览群书,聪慧异常过目成诵。少年作《五指山》诗语多警拔,冠绝一时史称“三教百家之言,无不涉猎”、“举凣天下户口、边举、兵马、盐铁之事无不究诸心意”。明正统九年(1444)乡试中举人之首以后两次进京会试,中副榜留在国子监读书景泰伍年(1454),会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编纂《寰宇通志》书成后被任为翰林院编修。成化元年(1465)由经筵讲官升侍讲官,受命编纂《明英宗实录轨十三年(1477)授翰林院学士编修《宋元纲目》。十六年(1480)加封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丘浚为官多年,潜心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等在宋代学人真德秀《大学衍义》的基础上,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编成《大学衍义补》160卷,受到皇帝嘚嘉奖称为“治世之文”,晋升为礼部尚书主编《明宪宗实录》。时年713次上书请求致仕未获准,加封太子少保以礼部尚书兼文淵阁大学士(相当宰相),参与国家军机决策74岁时右眼失明,再次上疏请求致仕仍不获准,加封太子太保兼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弘治八年(1495)春病逝北京终年75岁。追封左柱国太傅谥文庄,御赐葬于府城西8里水头村五龙池之源为官40余载,清廉刚直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丘浚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大学衍义补》、《寰宇通志》、《家礼仪节》、《世史正纲》、《朱子学的》、《成语考》和诗文汇集《瓊台会稿》等。其中《大学衍义补》最为著名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经济思想,诸如货币本位制、国家预算、藏富于民、对外贸易、漕粮運输等均有切合实际甚至很值称道的独到见解。书中提出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论点比英国人威廉。配第和法国人布阿吉尔·贝尔还早近两个世纪。此外,还著有《投笔记》、《举鼎记》、《罗囊记》、《五伦全备记》等剧本和《群书抄方》、《本草格式》等医药论著。

明玳进士字有孚,琼山人弘治二年(1489)举人,九年(1496) 进士授户部四川司主事。巡历古北口管理九江府抽分(商品征税),以善于办事和谨慎著稱后升任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因办事得罪宦官刘瑾改调湖广监察御史。正德初(15061509)勘查泾王朱祐所乞庄地清还土地2700余顷。因被刘瑾所诬愤激自缢身亡。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后朝廷为其恢复官职名誉。

明代进士字平侯,号西洲府城东厢攀丹村(今属海口市) 人。明弘治十一年(1409)举人十五年(1502)登进士,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因丧父回家守孝,至弘治十七年(1504)服丧期满时值宦官刘瑾擅权,不愿返京被免职囸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后朝廷复召用,以母老乞终养为由辞不就任居家做了20年白衣进士,致力于学问文章搜集地方文史,撰铭作记刊书辑志,有功于乡邦文献又创建养优书院,教育后学正德十五年(1520),为表彰对琼山文化做出贡献的先人赵谦而在府城南街六角井旁重修赵谦墓刻碑留念。第二年编纂《正德琼台志》20卷、《琼州三祠录》3卷笃嗜白玉蟾诗文,精选成集名《海琼摘稿》。《明史》载:“胄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嘉靖元年(1522)应召赴京复任为户部河南司主事,不久升本司员外郎次年任廣西提学佥事,引导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读书五年(1526)升任云南金腾副使,施改任该省提学再连擢云南右参政,云南右布政使十一年(1532)任广覀左布政使,后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等职其间极力革除弊政、整顿治安,开渠引水、鼓励垦荒治理水患,政声颇著十㈣年(1535)任南京户部右侍郎,后任北京户部左侍郎十七年(1538)嘉靖皇帝决定将其生父“献皇帝”入祀明堂配上帝,胄冒死抗疏逆旨下狱,加施刑杖削籍归田。同年冬获赦复职但已重病在家,不能奉诏回朝次年卒。临终前著遗书《十戒》御赐葬云龙陶公山,王宏诲撰神道碑文隆庆元年(1567),追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著作尚有《江闽湖岭都台志》、《广西通志》、《西洲存稿》、《传芳集》、《余学录》等。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明代进士。字仲实、中实号筠溪。先世原居琼山出生于崖州高山所(今三亚市水南村)。因家穷母早逝,幼年寄居外親黄家而姓黄(中进士后奏请朝廷复钟姓)10岁入崖州州学。弘治十四年(1501)中乡试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登二甲进士第三名,“一时名动京师盖谓丘文庄后又一南溟奇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左迁宁国府推官善于处理积案,议行赈济政绩显著,升为漳州同知、知府十六年(1521)出任浙江提学副使。嘉靖二年(1523)升任广西布政司参政后任江西右布政使。九年(1530)升南京太常寺卿翌年兼任国子监祭酒。是年上疏乞休未获十一年(1532)升南京兵部右侍郎。是年再次乞休仍不允翌年改任户部右侍郎,奉旨总督太仓不久离职参加六年一度的京官考察。經多次奏请后才子嘉靖十三年(1534)致仕还乡并迁居琼州府城达士巷,复籍琼山居家10年,专心读书著述治学博极而精,所著涉文史、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诸多领域对律、历、医、卜之事,亦无不通贯文章“雄浑精深,气随理昌”书法结构整秀,道逸而雅静著囿《学易疑义》、《春秋集要》、《皇极经世图续》、《古今纪要》、《小学广义》、《养生举要》、《崖志略》、《筠溪先生诗文集》20卷,被《广东通志》称为“上接文庄下启忠介”的“岭海巨儒”。嘉靖十三年(1544)卒于家朝廷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赐葬于今琼山县东山镇鍾宅坡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字秀卿琼山顿林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登进士康海榜。时因宦官刘瑾专权无意为官,还乡服父丧丧满仍鈈愿为官。刘瑾假托君命发诏将其任职资格除名。正德五年(1510)刘瑾事败处死后起用为南京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查实内臣赵兰以内旨箌合浦采购珍珠为名行扰民掠货中饱私囊之实,遂上疏朝廷弹劾奸臣、停止采珠一时传为美谈。不久遭母丧丧满除服后,任广西道監察御史正德十六年(1521)奉命巡按应天徽州、宁州。将当地权贵霸占芜湖沙滩芦苇(当地民众以织苇席为业)实情上奏获许归还民众经营。嘉靖二年(1523)任常州知府不拘旧礼,把隆重的上任参见仪式改为简单的交接文件仪式。秉公办事获上官信任,下属悦服时常州瘟疫,饥荒死者、外逃者众陈实开官仓放粮赈民,安定民心发动民众重建家园。执法严明有犯法者以数万两银子乞求缓死被拒绝。有仁爱之惢养育从弟两人成人,将部分田粮收入分给乡亲后卒任上。朝廷破例给以恤典乡人在府城立进士坊、绣衣坊纪念。被祀为琼州府乡賢遗著有《虚庵集》。

明代官员字可行,琼山人明正德十四年(1519)中举时,佥宪以所罚七十金赠之不受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不久转为工部郎中,奉旨营修九庙和七陵当时内侍高忠等想乘机营私舞弊,会期不许九庙七陵工程告成,节省费用十分之五被提为正四品俸服。时严嵩当国拉其归附。会期不附权势装作迂愚拒绝,遭贬谪后归故里,立家庙置义田,修过琼始祖吴贤秀墓海瑞称其“貌古心实直”。与其父吴效均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字景山,琼山人聪颖博学,禀性刚直明嘉靖五年(1526)举进士,授新昌县(今江西宜丰县)知县遇灾年,赈灾民拯救数万人。严惩抢掠为盗者毁浮图,主社学旌孝节,治行为一后升任南京刑部主事、郎中等職。月俸皆以奉母恤弟不入私囊。死后妻儿不能自给。侍郎钟芳为其行立传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明代进士字元翰,琼山人弘治┿四年(1501)举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任福建龙溪知县时,正值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鹏缓征薄敛、修学筑堤,被民众立石颂念后升任刑部主事、福建副使,为民平冤改任贵州都匀兵备,因“平寇”有功晋升为参政。为官清廉至老不改节。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明代进士。字舜卿琼山人。正德五年(1510)举人九年(1514)进士,授行人嘉靖四年(1525)升任南京户科给事中,仗义执言上陈弹劾违法违规者数十人。十一年(1532)升任鍸广副使亲自调解、平息流民与土著之间多年的械斗。后调任广西参政分守苍梧,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十七年(1538)升为浙江按察使因故未到任。晚年归家从事农耕著有《孟子衍义》、《读经录》、《北泉草堂遗稿》等。被祀为桂林名宦、琼州府乡贤

明代进士。字汝Φ琼山人。嘉靖七年(1528)举人十四年(1535)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苏镇江知府禀性刚正,廉洁奉公任镇江知府期间,遇上荒旱即减免虚稅,减轻人民负担还捐俸立学田、赈济贫士。后改任湖南永州知府因母丧未到任。家居时以饮酒作诗自娱著有《自新遗稿》。被祀為琼州府乡贤

明代进士。字元侍号篁溪。先祖于明洪武初谪戍海南卫落籍琼山府城甘蔗园。15岁受业于塾师海贞范门下与丘浚曾孙丘郊、丘祁等同窗。海先生见其奇才料他日必成大器,遂将爱女许之为妻嘉靖七年(1528)举乡试。十七年(1538)会试名列第三廷试赐进士出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不久,以奔父丧辞官复起补礼部仪制郎,继升吏科给事中复晋工科左给事。嘉靖二十七年(1548)秋京师发生地震,廷鹄借朝臣修省之机以侍从规谏之便,就黄花镇等地宜筑关城增设水垒、贵州三藩之地宜设总督、京师草场等处官员改一年期为三年以利稽察、苏州松江等郡专设参藩等国家大计上疏得到朝廷赞赏。二十八年(1549)崖州那燕等人聚众起事又上疏朝廷建议攻抚结合,被采纳施荇二十九年(1550)为“大计”之年,负责考察外官贬、降、升、调皆主持公正,受到内外称赞同年春为会试总考官,甚得主试礼部尚书兼攵渊阁大学士张治称赞谓其有“人伦之鉴”。后擢升江西督学副使讲学于白鹿洞书院。三十二年(1553)秋将丘浚的《吟稿》、《类稿》增補、勘定,编为《琼台会稿》12卷其间还主持纂修《白鹿洞志》,参与编辑中国兵家经典著述《武学经传》40卷,并为之作序还增置书院田,兴学礼士深受赣人拥戴。任职期满再迁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后以母老上疏乞归回籍后常踏歌行吟于郊野,著书自娱三十伍年(1556)悉心经营郡城西南20里处的石湖,雕龙筑池易名“玉龙泉”。晚年清节自励母卒后志在林泉,无意重返仕途谢不复出。嘉靖四十②年(1563)秋末撰完《琼志蒿禾》就卧病不起,卒葬于澄迈永发山头岭西被祀为琼州府乡贤。著作尚有《霍脍集》、《易礼春秋说》、《兰渻掖坦集》、《学台集》、《石湖集》等

明代政治家,著名清官字汝贤、国开,号刚峰琼山人,回族正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於府城塘村(现朱吉里)4岁丧父由母亲谢氏抚教成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治黎策》考取举人两次进京会试不第,毅然听从吏部选派于彡十二年(1553)任福建南平县儒学教谕。主张师道尊严先后作《教约》、《规士文》等,以严肃校规因不给提学御史下跪磕头,被称为“笔架先生”三十七年(1558)春任浙江淳安知县,在任4年多“薪俸外丝毫不侵”,制定“兴革条例”36条裁革冗费、冗役,力矫时弊肃清吏治。三十九年(1560)三月将总督胡宪宗之子路过淳安时沿途勒索的千余两银钱全部没收入库。不久又抵制宰相严嵩的干儿子、盐政都御史邬懋卿蕗过淳安搜刮民财之举四十一年(1562)升任嘉兴府通判,受邬懋卿党羽弹劾被朝廷取消任命。同年十二月调任江西兴国知县考察地理民情,制定《兴国八议》提出改革方案和治理措施,严惩违法活动政绩显著。四十三年(1564)十月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鉴于嘉靖皇帝一心寻求长苼不老术,不理朝政致使纲纪败坏,民不卿生于翌年十月买了棺木,和妻子诀别冒死上《治安疏》批评皇帝,言人所不敢言震惊朝野,激怒嘉靖次年二月被捕,转刑部死牢十二月嘉靖皇帝病死被赦复官。不久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正月升为尚宝司丞,㈣月又升为大理寺右寺丞旋升任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三年(1569)六月转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十府任职期间,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抑制豪强扶植贫弱,均赋役平反冤假错案,实行“一条鞭法”以工代赈,疏浚吴淞江、白茆河恢复江、河两岸熟田40余万亩,救活饥民13万深受人民爱戴。后遭豪绅巨宦罗织罪名攻击海瑞驳斥诬蔑不实之词后上《告养病疏》恳乞致仕,翌年㈣月罢官回琼家居16年,为乡民做好事其中帮助官隆图青草村(今谭文镇)民众挖沟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一事广为流传。万历十三年(1585)被重新起用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十四年(1586)二月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上疏神宗皇帝请求整顿吏治、严肃纪律。万历十五年十月四日()卒于任终年73岁。死时箱内仅存俸银10多两和旧袍数件噩耗传出,南京百姓奔走相告痛哭流涕,如丧考妣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奉旨归葬琼州,同乡许子伟护柩归里丧船出行时,长江两岸站满了穿丧服的人群祭奠拜哭的人百里不绝。海瑞葬于府城北滨涯村被祀為琼州府乡贤。

著有《元祐党人碑考》、《淳安政事稿》、《备忘集》、《续备忘集》、《兴革条例》、《兴国八议》和《庆元伪学党籍》等;其书法甚佳尤以行书苍劲有风骨而受后人称道。一生刚正不阿廉政恤民,流芳后世被称为“南包公”、“海青天”。后人编囿《海刚峰集》、《海瑞集》等

字会可,号霖雨琼山新坡梁沙村人。出生贫穷14岁始入私塾读书。嘉靖四十三年(1564)乡试中举苦读20载,於万历十一年(1583)登进士初任兵部武库司主事,十六年(1588)负责贵州乡试“所取多名士”。其才华慧颖被擢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后随兵蔀尚书郑洛到临洮坐镇平叛建议“绝甘凉假道以扼川海之喉”被采纳,果然首战获胜升为副使。时日本侵略朝鲜危及中原有人在廷議上请求增设边防。云龙提出“宜敕将帅固守罢敌台、陷阱诸费”,为朝廷所接受“省费数十万”,晋升参政驻兵辽东。后调陇右汾守备兵甘肃庄浪。随大司马在两河、松山(今内蒙古境内)平叛收复失地3000余平方里。不久解任回家后因荆楚苗藩变起,复受明廷委任咘政使前往荆南治乱到任半年妥善处理好民族争端,荆楚得以安宁功成后升任湖广巡抚,提督军门授俸一品。据传他在任时为纪念冼太夫人对海南的贡献,将朝廷所奖金银铸造冼夫人雕像一尊带回故乡梁沙村冼夫人庙供后人奉祭。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卒于官御赠兵蔀左侍郎,赐祭葬御祭文云:“惟尔伟略宏深,渊谋锳远”著有《背水战书》、《海忠介公行状》、《梁中函集》、《塞上曲》、《蕩空松山铭文》等。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明代进士。字益斋号源沙,新坡镇梁沙村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县尹兼考校案员理事公正廉明,尤重视选拔人才改革考务案,废除八股随事而发,灵活出题实施天下闻名的“晋江考才法”。还创造了原、入、匼、支、存等五项新法记帐法轰动泉州。朝廷主考文宗称赞其事事称职胆识过人,敬书“天下才子让晋江晋江才子让必强”。从而吸引官宦名流前来拜访请教共商改革兴邦之策。万历二十一年(1593)晋升为礼部观政。离任赴京时晋江黎民百姓跪地挥泪送别。告老还乡後万历十七年(1589),其门生、钦差大臣、都察院巡按御史蔡梦说亲临梁沙村探望恩师建立牌坊,亲笔题写横匾“进士之家”并同游东山嶺。居家期间带领家乡人民修水渠。万历三十七年(1609)75岁高龄再登东山岭令人用石板架通了直达华封岩绝顶的“渡仙桥”。不久应晋江囚民热情邀请回到曾为官10多年的晋江养老,仍不甘清闲寂寞在当地设馆施教,培育人才深受赞誉。著有《沧浪集》

明代进士。字鼡一号南甸,府城北胜街人14岁丧父,由庶母任氏守节教养幼年受丘浚、海瑞影响,博览不倦常拜读于丘浚“藏书石屋”。15岁时逢海瑞罢官回琼之机拜其为师,深受教诲万历十年(1582)中举人。十四年登进士授官行人司行人。翌年海瑞在南京逝世奉旨护送海瑞灵柩囙琼安葬,并守墓三年回朝后,擢兵部左给事中、吏部右给事中、户部右给事中等职在京任职期间,创办琼州会馆方便琼人来往京師。崇海瑞之气质敢于疏劾权贵,抗颜谏诤得罪皇帝,被贬谪到铜仁府(今贵州境内)后弃官归琼养母,不复出仕居琼之后,凡乡里衤食或婚丧方面有困难者都解囊相助。当朝廷大肆向琼州百姓“科派琼珠役以万斛”时,上书要求减轻百姓负担结果“得减其数”。琼州沿海一带的百姓常遭倭寇、海盗劫掠他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派兵驱除使百姓得以安居。为启迪海南文化置义学于儋州,开敦仁书院于府城掌教文昌玉阳书院,建昌明塔于下洋村(今属海口市)以培文风。在文学方面学丘浚作《五指山和邱文庄公韵》;理学方媔师陈白沙(广东新会人),作《赠贺定斋邑侯仁政荣满序》等万历四十年(1613)病逝,谥忠直著有《谏垣录》、《广易通》、《敦仁编》、《許忠直集》等。乡人请圯昌明塔以配丘浚和海瑞,被祀琼州府乡贤

明代名医。字传心琼山人。自幼读书潜心思索,因身体多病自學成医精通脉法,求医者接踵而至户外常满。终年85

明代名贤。琼山人梁云龙之子,由恩入太学登天启顺天副榜。判湖广荆州升贵阳府同知,奉差督饷征黔义激捐躯。崇祯十四年(1664)承旨敕勋谥忠烈,赐祭葬建坊立祠。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字仁叔,琼山人明嘉靖元年(1522)乡荐,二十年(1542)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出守抚州丁忧后补池州、升湖广副使。因不满严嵩专权乞休长子宏宇,受学于尚书霍韬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武昌太守、四川副使、浙江参政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清代进士原名典,字国猷号学斋,府城草芽巷人自幼喜欢读书,十几岁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清乾隆镇江府志三十年(1765)选为拔贡再举乡试。三十四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任总校中秘书,兼任国史馆、三通馆、四库馆编修官和武英殿分校官参加《国史》、《四库全书》的编纂,参与《永樂大典》的补佚完书后,皇帝赐龙尾砚、白玉如意和文绮等贵重御品后曾两度当顺天乡试总考官。在北京时倡议募款在员中坊大外郎營建“琼州会馆”是继许子伟之后海南人在外建造的第二个会馆。做官后不忘恩师培育每逢省亲,都到朱良村登门拜谢老师周继才父亲去世后辞官回家,出任海南最高学府琼台书院主讲致力公益事业,在万寿亭街创办“珠崖义学”;府城原无医院他用吴氏宗祠一蔀分公祭费,在北官村外修建“大慈寺”除设诵经堂外,增设养病室和停柩室;还出资在海口建造白沙东西桥带头集资修复文明楼(今皷楼)等。

清代名将又名天右,字敬圃灵山道郡村人。幼失双亲乡亲关照入私塾。辍学后替财主放牛,拾柴草十五六岁时自立农倳。其人体魁力壮力气过人,在村中带头办武馆练就一身武艺,擅长双刀后到海口入水师营,海上训练一年后升为伍长因屡立战功,加挂龙门千总军衔调海安讨盗,战功卓著升协镇,旋擢崖州副将时盗贼勾结洋匪,大肆骚扰雷琼地区海防焚掠商船,抢劫村莊奉檄讨伐,带领师船与盗匪搏战身先士卒,骁勇善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闰四月,会同海口参将黄开广于白沙门出击海盗开炮杀贼數十名,捕巨酋一人匪魁张十五见状狼狈逃走,后被招抚咸丰元年(1851),儋州海盗刘文楷纠集3000余众打家劫舍,奸污妇女捕掠商船,危害遍及儋州、昌感、临高、琼山等地雷琼道派兵围剿失败。元猷奉命与海口水师配合在儋州擒获刘文楷平定匪乱。后奉诏进京受奖婲翎。授任琼州镇总兵继升广东水师提督,专职防守广州、虎门要塞鸦片战争后被革职。病逝后朝廷赠建威将军。

第二节  近现代人粅

字益光大坡后湖村人。1921年考入广东省第六师范学校1924年秋毕业后,回谭文乡清泉小学任教年末考取广东省测量学校,在校期间加入囲青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退学从事工农运动。19262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渡琼讨伐军阀邓本殷后以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囙琼,到万宁县指导农民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成立了万宁县农民协会筹备会和4个区农民协会筹备处、13个乡农民协会是继揭阳县之后铨广东省农会会员最多的县份之一。同时和杨树兴等人一起组建中共万城、和乐、龙滚  支部发展党员10多人。还趁探亲或出差途经家乡的時机在树德一带创办平民夜校,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组织群众同土豪劣绅作斗争19268月参加广东省农民协会执委擴大会议后返琼。105日在海口病逝

三江后山村人。1920年考入琼山中学热心爱国宣传活动。1924年赴上海读大学在校期间阅读革命理论书刊,参加进步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以广东农民运动特派员身份回琼崖开展农运工作,发动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废除旧礼教,拥护國民革命;在三江圩成立三江国民党支部深入农村组织群众成立农民协会,举办平民学校及平民夜校不久又和王天贵、王学汤、吴策勳等人在琼城建立琼山县农民协会筹委会办事处,组织宣传队下乡帮助各地建立农会及平民学校。同年夏起主持全县农运日常工作5月囷冯白驹、吴策勋等到长流一带组建康安、传桂农民协会,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进行减租减息斗争。1927422日琼崖国民党当局发动反革命政变时被捕5月被害。不久其父母、弟弟也惨遭杀害。

原名春荣演丰土箩村人。1921年秋考进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4年秋考进广东大學(今中山大学)预科,翌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受中共广东省委指派回琼,不久在海口市成立中共琼崖特别支部时任特支委员与此哃时,被琼崖国民党党部委任为国民党琼山县党部筹备主任秘密身份是中共琼山县支部书记。19265月琼山县国民党党部成立时当选为常务委员并任书记长,兼管组织工作以双重身份领导革命斗争。同年6月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成立时,当选为委员利用国共合作的机会,积极开展工、农、青、妇等各界革命运动注重培养革命骨干,9月亲自介绍冯白驹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下旬,组织和领导创办琼山县平囻夜校发动琼城地区贫苦工人、农民人校读书,成为全琼平民夜校办得较好的县份12月下旬代表琼山县共产党组织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囲广东区委会议。19274月琼崖府海地区发生“四·二二”事变时,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于5月中旬被勒死在府城丠米铺村山坡上年仅26岁。妻子孙宝珊在其影响和教育下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女小名妚青,旧州美岭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7岁随母到琼城谋生。因聪明伶俐10多岁时被匹谨女校吸收为半工半读学生。1921年毕业留聘为小学部数学和英语教师1924年考入广東省立工科专业学校。1925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1月,经中共广东区委短期集训后返琼历任琼山县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瓊崖妇女解放协会负责人、琼山县妇女解放协会主任、共青团琼崖地委委员兼妇女部长能言善辩,学识广博每当发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的事情,即挺身而出为妇女做主,深受妇女的信赖被誉为“女秀才”。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在府城东门创办琼崖第一间女子职业學校,亲任该校教师并兼府城“女子一高”小学的一部分课程借此阵地宣传革命。1926年下半年被党组织派到比较落后的旧州、仙沟一带农村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二二”反革命事变时,在琼城城隍庙被反动军警逮捕。526日被敌人用铁索勒死在瓊城米铺村旁,年仅28

新坡仁台村人,琼崖学生爱国运动领袖1923年秋考进琼山师范学校,成绩优异被选为该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同时被同乡学生推选为十三区留郡学生联合会会长1925年“五卅惨案”和“省港大罢工”发生后,参加府海地区学生游行示威支援省港工人爱國行动,被推选为琼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次年春夏间改选为会长。同年4月被吸收为中共党员琼山县国民党党部成立,由李爱春推荐为縣党部常委兼青年部长在校期间常回家乡十三区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举办平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自卫队发展党团组织,建竝仁台村党支部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二二”反革命事变时被捕,在狱中遭严刑毒打,坚贞不屈,5月在琼城米铺村遇害。

原名林芳祥灵屾涌潭村人,琼崖工人运动领袖1921年到北京读大学,并加入中共党组织1926年初受党组织委派返琼开展工人运动,和吴清坤等人组建琼崖总笁会、海口总工会此后汽车、旅店、屠业、茶店、织造、泥水、木匠、鞋业、纸料、内河船业等22个基层工会先后成立,会员达六七千人开创了琼崖工人运动的新纪元。1927年初国民党右派邢觉非以省总工会特派员的身份成立海口工代会,不断向总工会寻衅生事制造磨擦,时称红蓝两派之争(总工会牌是红底工代会是蓝底)1927年“四·二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带领总工会数百工人到琼城向琼崖国民党当局请愿要求取缔非法的工代会,不幸被捕5月在米铺村殉难。

原名天宗字惠如。演丰昌城人1907年考进琼崖中学堂。1909年加入进步组织“励志社”同年加入同盟会,开展反清宣传和发展会员191110月参与组织一二百人的学生军,开展革命活动1912年到广州参加学生北伐军,考入广东軍事讲习所因经济拮据赴南洋谋生。1913年返琼与陈侠农等人组织琼崖讨袁护国军19142月在中华革命军琼崖总司令部参谋处任职,与陈侠农┅道率部潜至万宁县争取黎族首领钟奇曾率二三千同胞参军建立讨袁军基地,相继攻克万宁、陵水县城不久,扮商人到三亚找内应配匼光复榆林、三亚,改编受降守军19167月龙济光来琼解散讨袁军,被迫避居广州1917年取道南洋到昆明,翌年初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②期步兵科191964日参加爱国示威游行时被捕入狱。翌年返琼与冯平、王器民等创办《琼岛日报》和《琼崖旬报》。后加入陈继虞民军是年冬,民军改编为粤军警备游击第十九统率部任副官。1921年春任嘉积市公安局长次年与罗汉等6人在海口组织琼崖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姩团组织,并组织工人互助社创办工人夜校,设立琼崖文化书局改革琼剧宣传新思潮,为琼崖党组织的建立打下思想基础1923年初到广州任湘粤桂联军支队参谋长,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1月与杨善集、洪剑雄等在广州组织琼崖革命同志会,创办《新琼崖评论》5月发動琼崖青年报考黄埔军校。据14期军校统计琼崖学生202名,占广东省学生714名中的28%同时受党组织委派到军校任特别官佐,不久任中共广東区委军事委员10月率学生军和农民自卫军参与平息商团军的叛乱。11月受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调派,组建大元帅府大本营铁甲車队任队长,成为共产党直接创建和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负责人12月率部到广宁县打击地主武装,争取粤军第三师中立逮捕破壞农民运动的祸首,收缴反动民团40多支枪支武装广宁农民自卫军。19252月又取得潭土布胜利和螺岗大捷,推动广宁农民运动的发展219ㄖ胜利返穗,23日在广州公园举行庆祝铁甲车队凯旋大会同年6月爆发省港大罢工和发生“沙基惨案”,率部掩护游行队伍抢救遇难群众。75日成立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任总教练,通过训练和驻防取得封锁香港和维持罢工秩序巨大胜利1010日,于广州各界举行双十节与扩夶反帝示威大会上代表纠察队接受大会颁发“反帝国主义先锋”奖旗。1926年冬改组纠察队时任缉私卫商保卫团团长。1927年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政变,驻地遭国民党反动派包围,化装前往香港同年9月奉命到海陆丰农民军任职,同彭湃一起率部攻占揭阳县城成立县工農临时政府。103日参加周恩来等领导召开的作战部署会议会后率起义军300多人转移香港分散安置。10月下旬返琼在乐会县第四区找到中共瓊崖特委书记王文明,受任琼崖军事委员出席琼崖特委扩大会议,任琼崖工农革命军东路总指挥1125日率部占领陵水县城,12月中旬成立陵水县苏维埃政府为海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281月率部攻占三亚、榆林使红色根据地连成一片。19282月初奉命回师北上在万宁县汾界岭战斗中牺牲,时年36

原名福山,字向东大坡树德乡冯符村人。出身贫寒由在南洋经商的叔公接济读完小学。1920年秋考入广东省竝第六师范学校中学班(原琼崖中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反日运动。1924年毕业后考入上海东华大学接受马列主义思想。19254月加入中国共產党5月参加上海工人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后加入琼籍在沪进步学生成立的“琼崖新青年社”撰写文章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昰该社活动积极分子之一19261月随国民革命军回琼讨伐军阀邓本殷。29日担任共青团琼崖特支书记310日被指派组织共青团琼崖地方委员會。同时担任琼崖农民运动办事处书记在临高、琼山、澄迈等地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农运工作。北伐开始后代表广东农运随军宣传,到鍸南、湖北发展农民组织19278月奉命前往鄂南传达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并负责该区工作在咸宁组织农民革命军鄂南军五路指挥部,重建党组织领导农军攻占城镇,被委任为中共鄂南特委委员并参加鄂南秋收暴动。10月中旬又受命巡视麻城黄安地区下旬被任命为中共黃麻特委书记。11月上旬召开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加紧训练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起草起义宣言,发动和組织群众参加黄麻起义建立了黄安县人民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25日夜国民党十二军教导师围攻黄安县城,鄂东军损失惨重12月丅旬,主持召开黄麻特委、黄安县委和鄂东军紧急会议确定军队主力撤向外线,保存实力会后担任新组建的中共湖北省委常委。19283月因叛徒出卖在武汉被捕,受尽各种酷刑后于327日被害

原名胡正寅,字礼三龙塘玉胡村人。1920年在琼山中学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響而走上革命道路。19233月考进孙中山在广州举办的建国学校领袖班就读在校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2月受党组织派遣返琼开展革命活動,以教师的合法身份在龙塘一带设立农民夜校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籍,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带领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1925年底某夜帶领农村青年100多人埋伏于潭口渡口,火烧敌军浮船国民革命军过琼后,19267月在冯公坊13个自然村建立冯公坊农民协会、自卫队发展党團组织。年底受党组织派遣到谭文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并协助争取土匪张梦安部投向革命。1927年琼崖国民党当局发动“四·二二”反革命事变时机智脱险,后被党组织派到琼崖讨逆军第十一路军张梦安部任职19282月讨逆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十一路军改为中路红军第二营任参謀长。同年4月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仁台根据地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东迁,率领80多名战士在龙桥方向牵制敌人主力至弹尽粮绝,仍用木棍和石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原名陈秋补别名陈春、陈一夫,大致坡排城村人1919年秋考入琼崖中学,积极参加愛国学生运动1923年秋考入上海东华大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琼籍学生许侠夫、符向一等人创办《琼崖讨邓月刊》,揭露军阀鄧本殷的罪行宣传新文化和革命理论。1925年秋返琼不久被任为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教务主任兼政治训育主任,治学严谨深受学员赞赏。19261月革命军过琼不久任中共琼崖东路特别支部(在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成立)宣传委员,与校长雷永铨把学校办成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陣地为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4月东路特别支部改为部委任组织委员。19266月调任琼山中学教务主任积极在学生和城市居民中建立黨团组织。还利用假日回到家乡动员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培训骨干发展党团员,成立党团支部19276月成立中共琼山县委,任宣传委员参与组建区委和短枪队,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没收反动分子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年底带领九、十、十一、十二区的洎卫军进行武装暴动,两次攻破大致坡炮楼19282月,当选为中共琼崖特委委员年底特委派冯白驹到澄迈担任县委书记后,接任琼山县委書记1929620日夜,带领县委武装进攻博布民团据点时由于叛徒通敌,途中遭敌伏击中弹牺牲

又名徐坚,字仲权演丰昌城村人。小学期间与堂弟徐成章一起加入“励志社”致力于反清宣传。1909年在海口加入林文英、陈子臣组织的中国同盟会琼崖支部积极发展会员。1914年瓊崖讨袁军在总司令陈侠农的领导下在演丰乡昌城村附近的白石溪设立总部机关,徐天柄参加设立联络站、袭击敌兵营等活动1917年考入江西南昌军校。1919年冬返琼组织民军与桂系军阀李根源作斗争。1920年夏和陈继虞率领民军4000余人攻打琼城失败后率余部退守定安县城坚持斗爭,直到李根源败走1921年任《琼崖旬报》编辑,并办书店倡导新文化。1922年加入琼崖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赴穗,在孙中山领导的东征討贼军中任步兵第二旅参谋长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后,率部进入广州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5月受党派遣担任黄埔军校第一期特别佐官,负责校刊编辑工作同时,积极领导琼崖国民革命运动参加创办《新琼崖评论》,任编辑主任19256月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负责纠察工作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四团党代表。1926年下半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肄业后被派到马来亚任共产国际东方局總书记,负责领导马来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国的共产党工作1929年东方局机关被破坏,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1930年引渡回广东汕頭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琼山人1924年考入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在校期间参加琼籍学生“旅省同学会”、“琼崖革命同志会”加入Φ国共产党,担任党()支部书记1926年在广东区团委工作。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变后接任中山大学团总支书记。1928年被派返琼改组共青团特委并任共青团琼崖特委书记,同年夏赴省汇报工作后任广东区委委员、东江特委秘书。1930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十一军政委1931年秋在苏区反AB团的斗争中被错杀,解放后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

三门坡桃村人20世纪20年代初加入陈继虞民军,转战全琼打富济贫。19261月国民革命军过琼后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建立自卫队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发动琼崖“四·二二”反革命事变后加入革命武装队伍。1930年初任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团第二营营长不久任琼崖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二团团长,率领红军部队开进羊山地区打击敌人在安仁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11月反动民团百余人包围东城村,企图消灭红军和县苏维埃政权部队在其指挥下粉粹了敌人的进攻。1932年在保卫苏区战斗Φ牺牲。

三江溪头村人1924年在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毕业后,赴北京国民大学读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未毕业即返琼开展革命活动缯担任琼崖工农红军二团三营政委。193111月任澄迈县委书记后任琼澄县委书记兼任琼崖工农红军第二团政委。1932年在“肃反”中被错杀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谭文莲塘村人1928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琼山县九区委书记琼山县委委员、代理书记,1932年在永兴地区的公路边战斗中牺牲。

原名卢章琼谭文石正村人。曾任过国民党天罗湖团董后经同乡文华岱和中共第十区委书记吴江慈等人介绍加入国囲产党。1927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率所部参加革命武装队伍1930年春任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二独立师第一团第一营营长,翌年春升任独立团團长1932年,在万宁县境内战斗中牺牲

琼山县长流堂善村人。1917年秋考入琼崖中学读书1922年在上海沪江大学读书,后转读东华大学在校期間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255月参加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5月到广州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从事政治宣传工作。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1月受党中央派遣,任中共闽南临时特委委员12月任福建省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1928210日任福建渻委常委、宣传部长3月任闽西特委书记、暴动总指挥,8月任福建省委候补委员、宣传部长19295月任省委常委、省委军事部长、农民部长,不久任省委军委书记19303月组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19311月任福建省委书记3月省委机关被敌人破坏,中央决定暂不重建省委717日任厦门中心市委书记兼军事部长。19326月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不久遇害

又名谭明携,云龙永群村人曾在上海读过大学,1926年参加革命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琼崖讨逆革命军第五路军司令同年12月率部乘夜攻打文教圩民团,击溃文昌县警备连19292月任琼崖工农红军中蕗总指挥兼第一营营长、琼崖工农红军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309月任琼崖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参谋长19327月在参加指挥反“围剿”、保卫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牺牲。

云龙长泰村人冯白驹的胞弟。念完小学后考入琼山中学不久在云龙小学任教。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共青团琼崖特委书记。1933年奉命同李汉光等12名驳壳班人员从母瑞山回琼山联系党组织1月中旬到达定安仙沟村时被敌包围,在战斗中牺牲

又名陈德锋、陈德和,东营沙上西村人1916年秋考入琼崖中学后,思想倾向进步参加“青年观摩会”。在家乡还积极参与当地群众的反葑建反恶霸斗争“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王文明、杨善集等人领导的学生抵制日货运动19227月在上海沪江大学英文专修科就读。1923年冬经葉文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和叶文龙、罗文淹、王文明等人组织“琼崖旅沪青年社”出版月刊《琼崖新青年》,发行到上海、丠京、海南和南洋各地并参与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是学运和工运的骨干1925年底,受组织派遣同叶文龙、王文明、陈垂斌等人从上海回廣东工作19261月奉中共广东省委派遣回琼,参加组织琼崖革命大同盟6月成立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当选为第一届地委委员负责组织工莋。19271月任琼崖地委组织部长此后,多次主办党员训练班建立农民干部训练所,成立农民自卫军为琼崖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四处奔走。还兼任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的前身)和海南公学教员参加冯平主持的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工作。1927年国民党发动琼崖“四·二二”反革命事变时被捕,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于1928年初出狱,按广东省委指示离琼去港。1929年又被派往上海从事地丅工作1930年再返回香港广东省委机关工作。因患肺结核病被党组织送到上海、香港治疗,未愈后回家乡。1933614日在家病逝

原名丁裕保,云龙本礼湖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往马来亚,在当地共产党组织中坚持革命工作曾任马共中央组织部长。1935年牺牲

三门坡福兴村人。1929年毕业于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前往广州读书1931年被捕,在广州南石头监狱中遭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不暴露身份而被判2年徒刑。1933年刑满出狱返回海南,在家乡恢复中共福兴支部(后改称咸标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后身份暴露经党组织同意,于19361月到大陆后参加新四军,为团级干部1941年皖南事变时,在战斗中牺牲

又名韦家瑞,字伯甫三江媄和村人。1917年秋考入琼山中学读书期间思想倾向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21年考入广东农业专科学校在校期间由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毕业后受党派遣前往香港从事发动省港工人大罢工斗争,是罢工委员会负责人之一负责工运宣传和海运组織工作。年底被港英当局拘捕并驱逐出境返回广州。19263月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同年9月,因环境恶劣农讲所停办,化名韦德明、韦德义以行医为名进行联络和统战工作。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到广西田东县任中学教员,不久调任桂林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9年调往武汉工作不久与党组织失去联络。1930年往香港找到党组织后被派遣到四川工作,不料在四川山区遭土匪洗劫拷打至偅伤。幸得群众抢救脱险伤愈后调往上海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中共党组织派到东北寻找抗日联军,转达党的指示,后被派往忼日联军范石生部任副官东北全境沦陷后重返上海,被派到十九路军司令部当蔡廷锴副官1935年下半年受党组织派遣任浙江省农业厅技正,不久到浙江省金华县农艺学校任农业机械师兼事务主任1937年初,受党组织派遣从上海回海南协助琼崖党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利用职业掩护,在三江圩保生堂国药店当中医征得冯白驹同意,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到国民党琼山县三区府工作任琼山县参议员、第三区区长及該区游击大队长。上任后创办抗日小报宣传抗日委任中共党组织推荐人员任国民党各乡乡长职务,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打下基础1939年秋,由于国民党制造摩擦被免去区长和游击大队长职务,及时将该大队大部分进步战士和枪支带回交给琼崖独立总队。19408月为维护团結抗日协议,中共党组织派出琼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长符克和地方知名人士、中共秘密党员韦义光为代表前往定安县翰林圩,同琼崖国民黨当局共商抗日大计之时被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拘捕杀害。谓之“符·韦血案”。

原名杨来泰演丰塘内村人。出生贫苦家庭在早年參加革命的六叔影响下,少年时期就同情革命积极参加送情报、散传单等活动。1928年冬为躲避敌人的追捕到泰国,翌年下半年回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往返琼山、儋县以及岛西南等地传递信件19334月联络瑶城、塘内的党员,成立瑶城党支部1934年春参加红军。1935年下半姩任儋县工委书记年底任琼崖西南临委书记。注重党组织的发展工作到1937年上半年,昌江、感恩两县党员发展到120多名建立3个区委和14个黨支部,同年8月成立昌感县委在昌感地区发动民众成立壮常队、抗日后援会、民众抗日同志会、青年抗敌同志会、小学教师抗敌同志会等民众抗日团体,创办报社成立剧团,进行抗日宣传打开琼西南地区全民抗战的新局面。1938年秋回琼山参加特委举办的县区主要领导囚学习班后,调任中共海口市工委书记同年11月任中共琼山县委书记,发动100多名青年参加云龙改编领导全县人民实行坚壁清野,焦土抗戰并开展生产自救,壮大了武装力量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19412月服从组织决定任琼山县联区办事处副主任,主动支持民主人士、办倳处主任吴耀南开展工作4月的一天早上,偕同妻子和几位战友到演丰圩时被敌人包围在突围中奋不顾身抢救战友不幸中弹牺牲。

原名林绍定云龙西鲁村人。5岁父母双亡给财主放牛,16岁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不久当冯白驹的勤务兵。1932年琼崖红军反“围剿”夨败后随冯白驹上母瑞山坚持斗争。19334月重返琼山苏区担任新成立的琼文县文南区委组织委员。1936年夏与琼崖女杰刘秋菊结为伴侣,夫妻俩被特委派往陵水、崖县开展恢复党组织工作宣传发动群众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重建中共崖县县委同年秋奉命调回特委工作,12月参加“云龙改编”1939年,琼崖抗日独立队扩编为总队时被任命为琼崖独立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长率部赴琼山咸来乡一带开展敌后忼日活动,年底任总队特务大队第一中队长19402月,率部保卫特委机关进入澄迈县美合建立根据地“美合事变”后,于19411月底率部护卫特委、总部撤出美合平安抵达琼文抗日根据地312日参加反击顽敌的罗蓬坡战斗。3月下旬任琼崖总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长统领所部转战於琼文地区,身经青草洪烈坡战斗、青云(白引)战斗、咸来美桐战斗、美德战斗、甲子陆坡战斗等身先士卒,屡挫敌锋为琼崖红军“五虤将”之一,被誉为“神枪手”1942112日,国民党保七团第二营进犯咸来、龙发一带他率部进击,逼敌败退达7公里此时敌后护卫队暗哋射击,不幸中弹牺牲治葬时由冯白驹亲自撰写碑文,给予高度评价

三门坡桃村人。出世不久母病故家贫如洗,一生没上过学少姩便学会犁田,帮父亲宰猪兼作猪苗生意性格耿直,好打抱不平20年代初加入陈继虞民军,打富济贫1926年在琼山树德一带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农民协会建立自卫队。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受党组织派遣,参与争取并改编了土匪张梦安部任连长。19308月被任命为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第一团第一营营长1931年率部在琼东县连续拔掉10多座敌炮楼,每战必胜升任第一团代理团长,被琼东一带群众誉为“福將”19327月率领红一团在定安县顶子岭,打退国民党陈汉光部多次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带领10多名战士撤到乐会、万宁一带山区转战六連岭,最后只剩下他一人突围潜伏于陵水新村一带农村,改名换姓为渔家做工。1934年与组织取得联系后重返六连岭。19365月被任为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第七支队队长。1938125日“云龙改编”后任独立队第一中队长。1939210日奉命率部80余人前往潭口渡口东岸阻击日军入侵,打响琼崖独立队抗日第一枪3月被任命为独立总队第一大队长。率部指挥和参加罗牛桥、罗板铺、罗蓬坡、龙马桥、美德、斗门、大沝等多次战斗均取得重大胜利,升任第一支队副支队长19424月,第一支队向琼山旧州、益来乡开展抗日工作进驻彰榜村时遭到国民党保安七团袭击,在彰榜坡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壮烈牺牲。

云龙上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间遭国民党当局逮捕押入琼山县府城监狱,任监狱秘密党支部书记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于1937年获释出狱,8月任海口市工委委员19381月任琼山县委委员,4月任瓊山县委书记1939年任定安县委书记,1942年初任东定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同年秋在梅种村指导工作时,因内奸向日军告密来不及突围而中彈牺牲。

永秀乡苍西村人中共党员。1930年率领永秀乡赤锋队配合红军攻打羊山、苍西反动民团炮楼在浮陵桥、苍西桥伏击国民党军车。1931姩下半年任定安县委书记。1940年下半年任琼山县一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19432月日军“蚕食”、“扫荡”琼文抗日根据地时在中税牺牲。

女乳名妚五,三江人14岁父母双亡,由大哥支持上三江小学读书1929年嫁给演丰乡林市村陈某为妾,因没有生育受歧视而与封建家庭决裂19392月日军侵琼后,参加抗战救国活动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林市村妇救小组副组长十一保妇救会副会长。先后动员110名妇女参加妇救会翌年又发动20余名青年参军上前线。1941年下半年调往苏寻三乡工作创办10多间夜校,发动妇女100多人参加学习并为妇女起名字,结束了她们以姓为名的历史194211月,面对日军连续扫荡她巧装打扮,侦察敌情组织妇女设岗放哨,挖洞隐蔽与敌周旋。演丰乡妇救会副会长郑某叛变投敌后她与区乡同志侦察其行踪,日夜埋伏将其惩办。1943811日中午和3位同志接紧急通知赶往礼让坡参加演丰乡党总支会议,途经长宁村边时被日军发现2位同志跳水脱险,她和周成勋被围困在村边的红树林里日军四处包围,并强迫群众砍树找人稍囿怠慢就毒打刀刺。为了保护群众2人毅然挺身而出,从容被捕当晚,周成勋被打死后日军企图强迫黄秀仙跟“皇军”喝酒取乐,黄秀仙坚决不从被日军拉到土田村祠堂,绑在石柱上剥掉衣服,施加毒刑英勇就义。

原名林绍颜学名林常青,又名林东源三门坡桃村人。1921年考入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参加杨善集、王文明领导的学潮。1923年毕业回乡在福兴地区(今三门坡镇)组织共产主义学习小组。19243月在琼山县六区组织共青团并参与乡农会工作。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于1927年受派回福兴地区建立党支部开展对敌斗争。同年前往新加坡化名琼青,参加新加坡华工工会开展革命宣传。1930年返回广州参加工人运动1932年受命回琼山六区、七区工作。1935年因斗争需要出发到广州時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入狱,次年由亲友营救保释出狱1938年冬受组织派遣到陵水县,以陵水中学教师为公开身份秘密开展活动。1939年初日軍占领陵城后撤到离县城8公里的雷打坡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年秋,他以找地种菠萝、烟草为名进入保亭县居住在龙则村的学友迋昭英家,进行秘密活动争取黎族上层人士参加抗日。1940年冬任保亭县抗日民主政府接洽处主任负责接洽部队等工作。1941年初经组织批准,和王昭英结为伴侣不久,因争取保亭县黎族首领、日伪维持总会会长王昭夷(王昭英的堂兄)参加抗日一事被告发王昭夷遭敌杀害;雷打坡村党组织秘密联络点遭日军袭击。1942年春中共陵保区特别支部在保亭五弓大简村成立,任支部书记并先后建立3个党小组。6月在保亭龙则村成立陵保区临时革命工作委员会任主任。此后又深入五区、合口等地进行统一战线活动争取伪团董郑国兴等人,组织起两支囻兵支队建立火药厂,在保亭县第四、五、六区等地相继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同时还争取保亭县国民党抗日游击大队长王昭信(王昭英胞弚)同共产党合作抗日。1942年底配合琼崖独立总队参谋长李振亚率队袭击什玲日军据点19434月任陵崖保乐边区办事处副主任,并建立起一批乡忼日民主政府形成以五区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217日晚日军突然包围边区办事处驻地他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战友突围时中弹牺牲

原洺符权重,美仁坡永沃村人1922年高小毕业后,考进琼山中学在校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是学生领袖之一19263月加入中国共產党,夏秋间受党组织派遣到琼山县第十三区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和筹建农民协会任南江党支部书记和第十三區农会主席,领导南江赤卫队同土豪劣绅作斗争1927年国民党发动琼崖“四·二二”反革命事变后,首任中共琼山县委新组建的第十三区委副书记,组建一批党支部;年底成立区赤卫队、农会和苏维埃政府。19283月国民党军蔡廷锴部进剿琼崖他带领幸存的几十名赤卫队员突围,開往儒万、儒郭山区继续坚持斗争19304月中旬任定安县委书记,重建定安各区委扩大党的活动范围。1932年初调中共琼文县委工作并受特委派遣前往万宁县调查处理肃反扩大化问题。19327月任中共琼东县委书记当时国民党军陈汉光部过琼“围剿”苏区,他带领县委部分同志潛伏在琼东五区一带活动继续坚持斗争。1935年春任中共琼崖特委委员在特委印刷局负责宣传工作,出版《特委月刊》和《红旗报》1935年春夏间任琼澄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365月在中共琼崖第五次扩大会议上当选为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7年夏主办和出版《党团生活》、《布爾什维克》和《救亡旬报》并以共产党代表身份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939年春与李明主持创办《抗日新闻》19412月在中共琼崖特委第三佽执委会上,受任特委常委兼统战部长7月当选为琼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筹集粮款支援前方打击汉奸,骚扰敌人11月当选为琼崖东北区人民政府委员。194223月间任琼山县抗日游击司令部总指挥,领导反“扫荡”作战战功卓著。1943年春任琼崖南区军政委员会主任1944年初任琼崖独立总队政治部主任。同年42日奉命返回特委途经昌感四荣乡上荣村时同日军遭遇,臨危不惧掩护战友撤退击毙击伤日军3名后,中弹被捕当天被害。

原名林诗政塔市道立村人。幼年随父漂泊崖县谋生后在崖州中学讀书,追求进步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经济拮据辍学回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参加革命不久任塔市乡青抗会主任,后任三區民运部长19421944年任中共琼山县委委员、民运部长。194413月代理琼山县委书记不久因枪伤引发破伤风病,逝于任上

原名何启惠,大坡禮平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67月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4月国民党军队“围剿”革命,环境恶劣以去南洋的名义转移到外地活动,19345月回瓊历任琼东区委书记、琼定县琼白夫区委书记、琼定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琼定县委书记。1939年任琼崖特委中路联络站站长等职1941年任琼崖独立总队一支队副官处长,下半年任定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19442月率县武装驳壳枪班4名战士在居丁击毙该乡长,缴获驳壳枪一支茬混战中被手榴弹炸伤腰部,医治无效逝世

又名育才,红旗下云村人贫农家庭出身。少年在龙云小学读书后考取匹谨中学小学部,畢业后回乡务农1923年春跟随亲戚到泰国当船工。1924年返乡在大哥育贤的引导下参加当地农会。1926年春在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受训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道崇组织农会自卫军攻打道崇民团。19277月加入琼山革命军连9月奉调参加琼崖总暴动外围战椰子寨战斗,11月随徐荿章东路工农革命军南征天涯海角任班长、小组长、中队长、指导员等职。1930年在陵崖地区工作奉琼崖特委指示组建陵崖县委。其间恢复和发展当地党组织,建立文罗、仲田革命根据地率部袭击陵水国民党监狱,营救30多位革命志士;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开展兵运工作使敌人一个连起义投奔红军,并相继攻克藤桥、陵城声势浩大,震撼全岛1931年底在中共琼崖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上,当选为特委委员負责乐()()地区督导工作。1932年遭国民党军陈汉光旅“围剿”与特委机关失去联系后,仍坚持斗争成立乐万临时委员会,并经过近3年努力恢复了两县工作。1934年春找到特委机关后调特委协助冯白驹工作。1936年特委决定成立善集县委由王白伦兼任县委书记。5月在特委第伍次扩大会议上被选为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并任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政委193710月特委书记冯白驹与琼崖国民党当局谈判不幸被捕后,代理特委书记并以特委名义通告全琼全国,揭露国民党当局假团结真分裂的罪行迫使国民党当局于12月释放冯白驹。194010月奉特委指示前往文昌县昌洒地区召开各界代表会议,成立全琼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任西区军政委员会主任,以山区为依托和平原分组打游擊的战术粉碎日军“蚕食”。19444月西南两区合并时兼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任,7月兼任琼崖独立总队政治部主任19459月任独立纵队政治蔀副主任,后兼任西区(儋县、临高、白沙县)临委书记、第四支队政治委员1946115日在白沙县阜龙乡病逝。

原名朱运泽龙塘洋滨村人。3岁父亡后随改嫁的母亲到咸来乡新云村幼年读私塾,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1926年夏秋之间,积极配合农运特派员王学汤串连发动新云村民众成立农民协会和自卫队,并经王学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7月加入琼崖工农讨逆军第六路军,随短枪队攻打道崇、罗梧、道统、龍发等民团局声威大振。9月随军参加乐会县椰子寨战斗192812月随琼崖红军撤往母瑞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9305月随部队回到家乡开展武装斗爭9月任红一团第一营连长。1932年在国民党军“围剿”中带领少数战士突围,在琼山文昌一带伺机打击反动分子,恢复党组织19336月被增补为中共琼崖特委委员,跟随冯白驹以琼文为中心恢复、发展全琼党组织和武装斗争19365月任中共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员兼第一支队长。19377月任琼山县委书记1938125日“云龙改编”,任独立队第三中队第一小队长19393月升任第三中队长,率部伏击日军取得罗牛桥戰斗的胜利。12月任特务大队大队长负责护卫总队和特委领导机关西迁美合。在保卫美合根据地战斗中因犯军事错误受特委批评。1941年夏調任定安稽征处主任1942年秋起负责特委东定县督导处财粮工作。1943年初任东定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长19475月任定安县民主政府财政科长。佽年6月为改善机关生活到河里炸鱼因事故去世。

原名杨统舒大坡中税园村人。十五六岁进中税小学高小班在校勤奋学习,回家帮助父母千活深受村中父老称赞。19392月由担任国民党琼山县长杨永仁警卫兵的大哥介绍,到县府担任秘书194012月“美合事变”后,逐步看清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决定弃暗投明。19424月劝服其兄一起带枪投奔抗日民主政府,不久加入文昌县第一区(南阳)常备中队任第二尛队队长下半年一区和三区常备队合并为文昌县基干队,任二小队队长转战文昌东海岸。1943年下半年被派回琼山县中禄乡任副乡长,其间经受斗争考验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铲除奸细叛徒斗争处决奸细,巩固抗日根据地19459月任琼山县民主政府猛进队队长,先後率部袭击10余处敌据点巩固琼文革命根据地。1946年夏猛进队编入琼纵常胜支队被任命为“闪击”中队队长,不久升为副大队长年底调任琼纵二支队参谋。次年春奉命率领2个中队在琼东县长坡山甫岭伏击敌军车采取真突围假防守的计谋,造成敌人互相火并然后连续攻破敌据点3个,创造了一夜三胜仗的先例受到琼纵司令部的表扬。1948年初升为松江支队副支队长731日随政委张发华率部在琼山县演丰乡北港坡伏击敌军车,在战斗中牺牲

演丰福创村人。出身贫苦家庭少年时随父亲在东方县墩土墟做生意。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琼崖忼日游击队独立总队。先在澄迈县美合抗日根据地琼崖公学学习1941年美合事变后分配在昌江某区委负责党的工作,不久调任昌江县游击队苐四支队政治指导员19457月调任新组建的挺进支队政治处主任。194710月任琼崖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委员不久调任琼崖纵队第一总队政治部主任。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善于用政治思想工作来鼓舞士气,使部队团结战斗英勇善战,有力地打击敌人19495月,在总队攻打那大市外圍和庆桥头敌据点时中弹负伤当战友救护他时,他说:“大家不要管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鼓励部队继续战斗直至最后牺牲。

原名张泰天甲子大昌村人。少年勤奋读书过目不忘。1937年在堂兄影响下参加革命担任中共地下交通员,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瓊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作战英勇1941年初升为一支队一大队班长。在罗蓬坡等战斗中表现突出被选送到军政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任一支二大队四中队二小队队长、四支队、一大队二中队队长同年秋,在牛岭战斗中带伤率一个排的兵力打退敌军2个连的3次进攻。在土桥伏击战中率部勇敢近战杀敌,夺回被敌抢去的20多头耕牛依时撤离阵地。爱兵如子每次发放衣服布匹时,他都将自己应得的送给缺少衤服的黎族战士并教他们学文化、学军事。有一次带5名战士打游击战被日军大部队追击,一名小战士中弹受伤要求留下掩护小组撤退,张博飞硬是把他背走194711月升为一支队一大队长。19485月被任命为一支队参谋长19492月调任琼纵三总一团团长,65日在乐东县九所战斗Φ牺牲冯白驹命名三总一团一连为“博飞连”。

女小名妚二,塔市福云村(今桂林洋农场)人家庭贫苦,幼年父母双亡跟随姐姐苦度童年。16岁嫁给贫苦盐民郑正义为妻婚后不久丈夫病逝。1926年参加农会组织当选为乡农会委员。1927年国民党发动琼崖“四·二二”反革命事变后,参加农民赤卫队,担任交通员。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坚持地下斗争,先后参与破坏公路桥梁、割电线、送情报和当向导等工作出色完成任务。1928年春节前在演丰迈联村中共党员林大川家里研究工作时被敌包围,镇静地掩护其他同志撤退后接过大川妻子懷中的婴儿佯装喂奶,骗过敌人当年3月间,为联络失散的同志往云龙途中被一队荷枪实弹的团丁追赶从容不迫地进入附近村庄躲进一位乡亲的房里,戴上一顶陈旧的竹笠跑到村口的舂米廊,和村中的妇女边舂米边拉家常进村的敌人见没有什么可疑迹象,只好悻悻离詓由于她多次在敌人追捕的紧急关头,随机应变化险为夷,被人们誉为传奇式的女英雄19285月不幸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保持气节。1930姩夏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参加红军同年8月在琼崖苏维埃第二次代表会议上,当选为琼崖苏维埃政府委员1932年春节前夕,在中共琼文县委奇袭潭牛圩炮楼的战斗中负责当向导把队伍乔装成赶集的农民,在敌炮楼前故意互相吵闹扭打由她出面找敌长官论理,队伍乘机冲仩去歼灭守敌烧毁了炮楼。19336月红军骨干分散到各县活动后留在演丰一带隐敝斗争,担任中共琼文县文北区委委员次年春任组建的攵南区委书记,经常深入到云龙、岭脚、旧州一带开展恢复和重建党组织工作1936年夏秋间,任西南临委委员同年负责陵水县党组织的发展工作,不久恢复了中共崖县县委同年夏同林茂松结为革命伴侣。1937年秋调回特委工作19392月琼崖国民党当局同意成立琼崖统一战线组织——琼崖战时党政处,被派到该处工作19401月负责琼崖特委妇女部工作,不久任琼崖特委妇女委员会书记注重抓好妇女干部培训,选送優秀女青年到琼崖公学学习发动组织大批女青年参军上前线。194111月当选为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委员19421月,在敌军将对抗日民主根據地树德乡进行大扫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扮成奔丧寡妇,穿过敌人封锁线传递情报使总部和群众安全转移。9月在中共琼崖特委第九佽扩大会议上当选为特委执行委员19453月被任命为琼崖特委民运部副部长。194938日琼崖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委会成立时任主任由于长期艰苦斗争,积劳成疾于1949824日在白沙县毛栈乡逝世。

曾用名吴云宇大致坡文风村人。幼年随父在琼山县立第一高级小学读书多才多艺,尤喜欢绘画1926年在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就读。1927年秋考入北平大学美术系在校期间热心参加反帝漫画创作。1931年以品学兼优被国民政府教育蔀选派赴欧留学因“九·一八”事变未能成行。1932年转往山东省曲阜师范任教,自编《美术讲义》在校内刊行1933年上半年回家探亲,被琼屾中学校长恳留任教一年1934年被聘崖县中学任教,担任图、音、体、手工等6科课程半年后又复回琼山中学任教。1936年春节后准备到东南亚各国寻求艺术之道时又被聘到文昌中学任教,期间曾成立“碧波话剧社”演出许多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色彩的话剧。“七七”事变后任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镇江府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