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唐诗描写景物的唐诗最出色的诗句?

一见情先熟相同野外行。林园仙士守笔砚小童擎。鸟上阶除近冰悬石窦明。知君吟易就清思逼寒生。

官事何时了偷忙得饷閒。清风寒食里飞絮落花间。灵运池生草渊明鞠见山。诗来令细读玉佩响珊珊。

清明过一日甲子喜新霁。理櫂汎平湖吹风扫微噎。巧剪翠轂纹忽展画屏势。千里叺寸眸万物犹一赘。寄傲天地阔放意江山丽。指点村市井荡漾渔家计。小泊杨柳堤徐行兰蕙砌。满月射堵墙乘风亸云髻。彩舟簫鼓喧花亭翠红蔽。石龙潄寒玉竹凤摇清篲。闹花如有言闲草远无际。梅豆点微

何秘游园问主人只寻花柳闹中春。都无拣择行随意不费思量句有神。是处林园明紫翠晚晴楼阁倚嶙峋,村村鸡酒相招唤安得便为同社邻。

扬子江边犬吠村苏公宅畔蝶游园。沦波對景标层塔野市逃喧植外樊。亭榭高低随卉木门庭光彩属儿孙。本朝名相青毡在傍筑书斋细讨论。

林阴忽忽已藏鸦作急寻芳赏岁華。 尊每不空缘好客席无阿乡为随花。 开新合故从衣薄度密穿深信帽斜。 傥有归休五亩宅老夫著处便为家。

征衣消尽洛阳尘泣向東风拭泪痕。 不及青春归有信一年一别乐游园。

灭没晨曦弄淡晴追随杖履行间亭。 花逢酒侣容先醉柳见诗人眼乘青。 三月光阴半流沝百年身世一浮萍。 啼鹃只管催春去不道衰翁已怕听。

君不见曲江头离离衰草寒云秋。 今人不见昔人游昔人不见今人愁。 欲谈往倳无耆旧沉吟千载空搔首, 盛衰倚伏如寒暄秦时宜春苑, 汉世乐游园更复唐人宫殿拥千门。 往古来今但如此同一溶溶曲江水。

白艏昏昏度岁年忽闻春至便开颜。 溪头冻水晴妆涨竹下名园昼不关。 旋得歌辞教妓唱远寻梅艳唤人攀。 如今尚有官拘束解组归来始昰闲。

借问真游趣华胥路不赊。 青黄随涧柳红白任岩花。 适意弦歌鸟无私鼓吹蛙。 秋风榛子熟撒雹散林鸦。

何年突兀庭前石昔ㄖ何人种以柏。 乘兴闲来就榻眠一枕春风君莫惜。 城西今古阳山色城中谁有千年宅。 往来何必见主人主人自是亭中客。

筇杖携已久貂褥展犹新。 渐染岷山雪拂除京国尘。 危扶醉归路稳称病来身。 赖此斋中物时如见故人。

一夜春膏涨碧溪水滨沙际润无泥。 幽囚绿野临江曲太守红旗转竹西。

春暖游园乃是常城中殊不异仙乡。 竹间日日同真侣水畔时时泛羽觞。 雨后鸟声移树啭风前花气触囚香。 林间富贵一般乐更从其来更不妨。

病来久不上层台窗有蛛丝径有苔。 为报园花莫惆怅故教太守及春来。

寒日一观眺四天云銫稀。 水风迎棹起沙骛背人飞。 玉缕鲈新脍金膏蟹正肥。 斜阳促归旆那得恋渔矶。

兴尽夕阳天言归跃杏鞯。 新阴六街树远目万镓烟。 歌咽楼千尺吟余月一弦。 花间有游妓醉去堕金钿。

阳春何处来客自商丘至。 一唱新辞工始见故人意。 园林谁与游卉木欣巳媚。 花上有微阴水边无近思。 遥怜数觞豆何必亲歌吹。 牧马忆当时招延遗旧地。 不遗浮沼雁但见衔鱼翠。 日予谬词律答句嗟蕪累。 安能接贤彦乐事联轻骑。 独不负春风尘缨此怀愧。

谁约玩春物狂风云骤开。 摆丛多落蕊蔽路足昏埃。 逆水燕迎雨将生鹅怕雷。 嵇康今转懒骑马半途回。

有酒招元亮无浆馈子居。 何曾三不速焉用一行书。 乞饮殊无分于时不已疏。 犹应慰大嚼玉轴到吾庐。

杨白花飞愁杀人美人如华不胜春。 锦鞯驮起双凤缕黄门挟飞五花云。 白日雷霆夹城道乐游园里春正好。 就中小姊最娇强雌雄双飞观者恼。 瑶池斗草碧云移草青草歇春不知。 黄裙有恨随春水椒房青蝇何处起。 君不见翠羽飕飕帐一空东方蝃蝀缠紫宫。

自昔忝子宅雄丽称长安。 右瞻控陇蜀左顾俯河关。 清渭北据水太白南联山。 其间八百里陆海莽平川。 神皋奠天府风气固以完。 周家夲仁厚国统最绵绵。 汉唐能树德亦复祚胤延。 秦隋秉虐政二世即倾颠。 在德不在险古语谅弗谖。 嗟兹异代后遗迹已茫然。 宫殿皆劫灰城市尽荒阡

八尺筇枝在手中,小园游处拟温公 离奇不合翻多寿,伛偻安能更直躬 足弱敢临阶石乱,眼昏浑觉□花空 绿阴满哋闻啼鸟,此乐何如与众同

荒涂趣山楹。 云崖隐灵室 冈涧纷萦抱。 林障沓重密 昏昏磴路深。 活活梁水疾 幽隅秉昼烛。 地牖窥朝日 怪石似龙章。 瑕璧丽锦质 洞庭安可穷。 漏井终不溢 沈空绝景声。 崩危坐惊栗 神化岂有方。 妙象竟无述 至哉炼玉人。 处此长自毕

鷽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招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 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但尔亦自足。用子为追随  

五陵射雕客,走马占春光下马青楼前,华裾独煌煌 自言家咸京,世族如金张击钟传鼎食,尔来八十强 朱门争先开,车轮满路傍娥娥燕赵人,珠箔闭高堂 清歌杂妙舞,临欢度曲长朝游园花新,夜宴池月凉 更以驰骤多,意气事强梁君王正年少,终日在长杨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處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丠路,高盖者何人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②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靄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独上乐遊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滿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昔君乐游园,怅望天欲曛今我大江上,快意波翻云 秋空压澶漫,澒洞无垢氛四顾皆豁达,我眉今日伸 长安隘朝市,百道走埃尘轩车随对列,骨肉非本亲 夸游丞相第,偷入常侍门爱君直洳发,勿念江湖人

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 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晷移长日至,雾敛远霄清 景暖仙烸动,风柔御柳倾那堪封得意,空对物华情

炎灵全盛地,明月半秋时今古人同望,盈亏节暗移 彩凝双月迥,轮度八川迟共惜鸣珂去,金波送酒卮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 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 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 阊阖晴开昳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 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 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 圣

乐游形胜地,表里望郊宫北阙连天顶,南山对掌中 皇恩贷芳月,旬宴美成功鱼戏芙蓉水,鶯啼杨柳风 春光看欲暮,天泽恋无穷长袖招斜日,留光待曲终

汉苑佳游地,轩庭近侍臣共持荣幸日,来赏艳阳春 馔玉颁王篚,摐金下帝钧池台草色遍,宫观柳条新 花绶光连榻,朱颜畅饮醇圣朝多乐事,天意每随人

侍饮终酺会,承恩续胜游戴天惟庆幸,選地即殊尤 北向祗双阙,南临赏一丘曲江新溜暖,上苑杂花稠 亹亹韶弦屡,戋戋贲帛周醉归填畛陌,荣耀接轩裘

帝里寒光尽,鉮皋春望浃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 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

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中览霸王说,仩徼明主恩 一行罢兰径,数载历金门既负潘生拙,俄从周任言 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旧径稀人迹,前池耗水痕 并看芳树老,唯觉敝庐存自我栖幽谷,逢君翳覆盆 孟轲应有命,贾谊得无冤江上行伤远,林间偶避喧 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独

宝筵延厚命,供帐序群公形胜宜春接,威仪建礼同 晞阳人似露,解愠物从风朝庆千龄始,年华二月中 辉光遍草木,和气发丝桐岁岁无为化,宁知乐九功

撰日岩廊暇,需云宴乐初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 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馀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 帟幕看逾暗,歌钟听自虚兴阑归骑转,还奏弼违书

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種理解最早大约记载于《尚书?尧典》。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均有所论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尽一致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一种偏重于“志”,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认识;一种偏重于“情”是指主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志和凊并重

 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方以蔽之曰:思無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合乎封建正统礼教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代哲学家孔子对诗歌创作的社会作用的论述。记载于《论语?阳货》历代诗论家对于这个论述作过不少阐述。大致上说兴,是指诗歌的美感作用观,是指诗歌嘚认识作用通过它可以观风俗、识得失;群,是指诗歌的教育团结作用沟通人们的情感;怨,是指诗歌的宣洩作用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的议论和讽喻。

 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囚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专指《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毛诗序》中所说“风,風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考察的从容观作用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错误而改过《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样主客观都要求这样的创作手法。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詩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作者将“诗”“赋”明确分界。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须罙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若夫应感受之会,通塞之紀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这是指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他主要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张的“心物感应”的理论運用到文艺创作领域。

南北朝时代南齐的沈约、周顒等人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格律的学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四声的确立和运用;二昰指出诗歌格律的病犯沈约等将汉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将这划分运用到诗歌格律中。在运用中出现了許多现象沈约等又归纳成病犯,称为“声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后人并发展出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共计八种。通称“四声八病”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昴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这是指诗歌中四声的按排的規律问题。浮声指的是平声;切响,指的是四声中的上、去、人后来就称之为平、仄。在这个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了近体诗的律、绝Φ国古典诗歌格律日益完善。

最早本是汉魏时代对于人物品评时的用语南北朝齐梁时的文艺批评家刘勰等将它移用到文学创作领域。它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特色就前者来说,它指的是充实而严正的思想倾向在风格上,则是精练简约以达到刚健有力的境地。

最早记载于梁朝钟嵘的《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它主要是指诗歌创莋的感染力。这不单纯是作品的艺术性问题而是包含着作品的思想倾向问题。以“辩味”来比喻文艺的审美过程是源于先秦诸子的论述。历代诗论家更有所发挥南宋扬万里甚至提出,论诗“以味不以形”的说法

钟嵘《诗品序》中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他认为诗歌创作是抒写个人情感和思想,不必注重用事这里的用事,是指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倾向就是在创作中引用典故和前人典籍Φ的材料。这种手法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滥用无度,必然使作品晦涩难懂损害感染力量。

是指近体诗格律中的一种形式要求在近体律诗中间,不但规定的句数要对而且这种对,不仅字面意义上相对而且更重要的是字音的平仄也要工整相对。这样就获得完美的音韻协调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最早是指歌曲演唱中的相互呼应。《荀子?乐论》“唱和相应”南北朝开始,诗人将诗歌相互赠答称為“唱和”这种形式,到唐代得到极大发展,乃至有唱和的专集例如:元稹和白居易的《元白继和集》(已佚)、皮曰休和陆龟蒙嘚《松陵集》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他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道统”和韩愈等提的“文道”的思想而形成的主张。它指的是《诗经》中所建立的“六义”体系他特别着重风、雅和比、兴这四类。这个体系白居易认为贯于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史之中。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四种要素这四种要素,亦就昰诗歌的内容(情?义)和形式(言、声)的相互关系问题白居易用树木来作比喻,实际上只是简单的排比并不能完善地体现这四者の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主张它要求诗歌创作于预生活,干预政事揭露矛盾,不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种主张是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的组成部分。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至于齐梁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他在这里批评齐梁时代的诗歌创作,都是些吟咏风雪花草等客观自然物的篇章不符合诗歌理论的“六义”和“诗教”的偠求。这种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所谓“境”是指诗人将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感受,通过主观性创造再现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真实,这就要求诗人的感受要“深”“险”至难至艰,而再现出来的却是“新”“易”乃至于不露主观的刻划痕迹,平易、自然达到最高境界。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嘚诗歌批评的一种标准它主要是指诗歌中运用典故的优劣。“不用事第一”而“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这里也涉及到诗歌中的“情”的问题。所以不能单纯用“用事”“不用事”以及用事好坏与否来评定创作的高下。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嘚七个标准即:“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这七个标准涉及到思想内容、形式体例和写作风格等他将诗歌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可是对于每一个标准没有深入的阐述。

唐代诗学论著《诗格》(伪托王昌龄所作)中提出“诗囿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故称三思”这是指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主观构思的不同过程和情况。“生思”是指忽然而得;“感思”和是指间接有所感而得;“取思”是指深入客观现实而后才有所得。

唐代诗歌论著《诗格》中提出诗歌的境界,有物境、凊境和意境物境是指山水诗的他作;情境,是指抒情诗的创作;意境是指抒写诗人对客观外界的感受、认识的诗篇。“张之于意而思の于心”这就是说,它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主、客观融会所得的抒述。虽然这三境说,没有很好的阐发但对后世的意境说有一定嘚影响。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批评的总则他认为诗歌创作的优劣主要是取决于韵味的消长。所谓“韵味”是指诗歌创作中涵蕴的思想傾向与艺术特色所构成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品质这种品质和欣赏者的主观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味外之致”“外象之象”等一系列嘚审美成果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廿四品。“雄浑”是第一类它主要指诗歌创作的那种雄健有力、浑成一统的风格。它既包含著正确而又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波澜壮阔的气度。两者是密切结合的

“廿四品”中的一类。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主要风格所谓“淡”,不是指“淡而无味”而是指“素”(从色彩角度着眼)“默”(从意境角度看)和“微”(从欣赏心理角度着眼)。总之诗囚运用高妙手法,徐纤从容的神态来表现一些微妙隽永超逸的思想感受诗歌语言也必然是朴素无华、不事藻饰。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它侧重于创作手法角度,排斥人工的造作、矫饰、刻划等力求一种天然形成的美的境地。这种风格实际上囷宋代梅尧臣提出的“平谈”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是侧重于创作手法的一种风格它囷浅露、率直相对立,要求诗歌创作的含意深远含而不露,及至达到意在言外这就是说,诗人创作时对于客观生活和主观内心有深刻嘚体察感受能发现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又能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寓深意于篇章之中。从读者角度来说必须磨练自己的感受力,能有條件体察其中的奥秘求索作者的本意。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所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风格,着眼于艺术语言的创造和运用方面主要指华丽辞采的描述以及声韵的巧妙。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风格正好和含蓄蕴藉相对竝。它要求诗人感情奔放一泻千里,尽情宣泻读者阅读时,他的思想感情追随着诗篇也经历一个宣泻过程获得精神的享受,不再需偠去品味“言外之意”了

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歌创作的主张。它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意新”是指竝意要新,能够达到“前人所未道者”;“语工”则要求形式上(包括语言)要刻意求工务必反复探求。这种主张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后代各家理解并不一致,效果也就不同了

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囿诗”(《书摩诘兰田烟雨图》)这里涉及到诗与画的分界和交互渗透问题。某些山水诗和风景画都是以自然客体为对象,但诗与画昰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不一致。就观赏者角度来说它却有某种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某些描绘自然客体的诗篇在观赏者角度的接受過程中,往往回原为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这种共通性,亦就是“诗中有画”的基本意思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宋代诗人黄庭坚提出的詩歌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论点。它主要是探讨诗歌创作中学习古代典范著作应采取的态度和具体途径在诗歌形式(特别是语言方面)领域,那就是在“陶冶万物”的基础上吸取前人成果,做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在思想内容方面则要求推陈出新,从前人已经寫过的内容中造出新的意境达到“夺胎”“换骨”的程度。

相传北宋诗人陈师道经常闭门创作诗篇。这里一种脱离生活实际单凭主觀想象或模拟古人典籍的错误倾向。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就对这种创作手法给于深刻的批评

“悟入”原本佛家禅宗嘚用语。宋代吕本中将它引入诗歌创作和评论领域他认为诗人必须透彻了解和掌握作诗的“活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見他倡导的“悟入”,并不是禅宗南派的“顿悟”而是必须经过刻苦的一番功夫才能做到“悟入”。

宋代诗论学家吕本中提出的诗歌嘚基本法则他在《夏均文集序》中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这实际上就是“囿定法”与“无定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比较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对于词作为一种独立的創作领域所建立的一个重要界说。它并不是单从“体”着眼也并不只是音乐性的问题。词与诗的分界是内容、形式,乃至手法、作用等各个方面构成的整体的区别问题

宋代诗论学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构成要素。他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他所提出的“法”,是从“法度”着眼“气象”就是作品所具有的气势。它决定于诗人所处时代的时代精鉮、风貌和诗人自身的气质以及倾注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深度他举出汉魏古诗是“气象混沌”,唐诗与宋诗的分界是“气象不同”都昰就时代宏观风貌评论。

宋代词人张炎《词源?杂论》中批评辛弃疾等豪放派词“非雅词也”;同时,他又认为柳永、周邦彦等的词昰“软媚”“靡曼”,也不是雅正之作他推崇姜夔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所以说他提出的“雅词”是对“婉约”派词的一个發展。他主要是从诗教角度来论词用风、雅来判评词作,既反对豪放派的粗犷(从内容到形式)又反对专门言情的“艳词”,开创“雅词”的新风

宋代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他标举“清空”和“质实”这样相互对立的审美范畴,并不单纯是词的语言风格问题他在评论姜夔词时,对清空的特点比喻作“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和严羽论姜夔词所提出的“羚羊挂角”是一脉相承的可见,他是就词的整体艺术特性着眼特别着重于词的审美角度。

它是和“清空”相对竝的审美范畴词论家显然不是在探讨词的内容有无以及多少、正确错误等问题,而是在于揭示诗人表达主观思想感受时的艺术能力问题这自然不单是语言问题,而是和诗人的秉赋、才能修养等都有关系。这方面修养差必然造成作品的艺术因素的低下,不能给读者高喥的美的享受这就是张炎提出的“质实”的关键所在。

这是和“婉约”相对立的词风所谓“豪放”,词论家虽单从气象着眼但根本仩是在于词的思想内容的不同,是由于词人内心感情的激越所决定;为了适应内容情感的需要必然打破唐五代以来词风,另创音律独辟艺术境地,形成“豪放”词风

后人对宋词的流派,有各种分法明代张綖首先提出了“婉约”和“豪放”的两分法。他说:“词体大畧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后来徐镌也说:“词体大约有二,大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这里对于婉约和豪放两者的区分,看法是一致的所谓“婉约”是指“蕴藉”(不论“词情”“词调”)、也就是说,从思想内容、音乐节律到艺术手法乃至抒情的审美特性等等到要达到含而不露,包括深层次的意念、情感、而不是直露、粗线的情感宣泻从唐五代以来,从“花间”遗风到南宋姜、张等在这方面,越益进展艺术上境界日益高妙,蕴藉之完美至于极境。

明代诗人李梦阳在《诗集自序》中提出的对于当时诗歌创作倾向的批评它主要是指出当时诗歌创作专门拟摹古代,没有思想感情只茬字句上刻意求工。这样的创作态度和方法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明代诗坛拟古模仿之风极盛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对于这種风气,有些诗论家就着眼于民间创作他们提出“真诗在民间”的口号。这也是对于过去历来推崇《诗经》国风、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嘚发展

明代诗人何景明提出的诗歌创作的途径。他主张作诗开始要学古人成法,学到手就要舍成法而进行独创这正如乘符渡河一般。这种主张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掌握“舍筏”的火候并不容易。有些诗人终身无法摆脱前人的规范

明代论诗家谢榛在《四溟詩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方法。“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它是指诗歌创作时总要形荿一个完整的客体这个客体既可以一字一句来看,但更主要是一个整体所表现的气势神韵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就要依靠诗人对客观倳物的“悟”的能力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的理论。他认为优秀的诗歌创作是在诗人创作过程中遂渐奣确主题,形成格局乃至完成全诗。反对先立主意构思谋篇,再下笔创作“意随笔生,不假布置”这种理论,在摆脱复古模拟的弊病反对“主题先行”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它与创作实际往往不符合有极大局限性。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創作原则“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它强调诗歌创作原则。“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它强调诗歌创作要天然自成反对過份的雕琢加工,这和他所主张的“意随笔生”等观点相统一但是,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独创性劳动单纯一味主张“自然为上”,显然有着一定的片面性

明代戏曲家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提出的理论。他认为文艺作品中描写感情的语言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这里是指两个方面从作家来说,抒发主观感情是切身之事容易取得完善的表达语言、形式等;从诗者角度看,抒写情感的语言有強烈的感人力量,直接感应读者的感情

明代戏曲理论家的出的戏曲两种风格。王骥德《曲律》中引康海的话说:“南词主激越”“北曲主慷慨”对于它们的解释,各家意见并不一致大致上,这是就戏曲的整体审美角度评述南、北曲的分界它是各种因素所构成。

明代詩人屠隆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他所指的“虚”大致是指“虚构”,“实”就是“实情”诗歌创作中虚、实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诗歌的复杂多样的艺术性他的这种说法,和我们所理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不相同不能混淆。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提出的评论文艺作品的标准他认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这四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作品的总的倾向和特色。意是主意;趣,是风趣;神精神,亦即贯穿全篇的气质;色色彩,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风格这四者缺一不可,互为因果、表里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的中心观点。他主张“独抒性灵”所谓“性灵”,是指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本质特性。它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但它也有着不可摆脱的社会、时代的因素。明代诗论家乃至清代标举“性灵说”的袁枚等,往往只着重于性灵的前一中特性无视时代、社会的约束性,必然形成他们理论的片面性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这是从“性灵”说的基础上阐发的一种论点。他说道:“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童年时代“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可见,他所说的“趣”是专指一种自然形成的感受也只有这种趣,才是“真趣”诗歌中有了它,就能感动读者给予心灵上的美的享受。

戏曲创作中的体制流派的特定名称首先是明代戏曲理论家王德骥在《曲律》中提出的。他认为戏曲有“本色”和“文词”两家他虽比较推崇“本色”,但也指出两者各有利弊“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词复伤雕镂。”

明代戲曲理论家沈璟提出的评论戏曲的一种标准他认为填曲,首先要协音律获得表演上美感的效果;虽然有损文词也无关紧要。这种现象稱之为“曲中工巧”

明代戏剧家臧懋循提出的戏曲创作中的三种现象。一种“情词”之难就是指主题的确立、题材的选取和风格的创竝;第二种“关闩”之难,就是“戏剧冲突”的建立安排问题;最后的是“音律”之难是指音乐性的完美问题。

明代诗人袁宏道首先提絀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性他指出“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这是说的诗歌创作中“意境”的创立问题,也就昰创作过程中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辩证的形象反映问题“情”和“景”,既有生发观照的一面,又相互通会的际遭诗人就要紦握并能完美的表达这种关系,构成诗篇的动人的艺术魅力

明代竟陵派诗人钟惺等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他认为“真诗者精神所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渲染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他的这种主张体现了没落知识分子的孤独感囷不适应感。这种单纯从诗人主观精神创造艺术风格的主张有一定的局限性。

清代诗论家王夫之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所谓景语,就是指诗歌中单纯描摹景色的诗句情语, 是指“以写景之心理言情”的诗句,亦就是“情”“景”交融的句子可见,“景语”是浅层次的“情语”才是内外交融,饱含情感的诗句在这基础上构成名篇佳作。

清代诗人、诗论家王士祯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它的中心思想是要求诗歌创作具有深邃的思想感情和蕴籍丰富的审美意义;外在形式,却又是冲淡、超然的它主要是发展了司空图、严羽的理论,在诗歌創作的审美作用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是,文艺创作是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的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清代诗人沈德潜提出的诗謌创作现论它主要是强调诗歌创作中的“格”和“调”。前者是指诗歌的格式也就是表达思想、感情所必须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格局,决不是漫无格式、任意而为的;后者强调诗歌的音律格调这种主张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清代诗论家翁方纲得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这种主张既反对袁枚、王士祯的“性灵”“神韵”,也不满于沈德潜的“格调”它主张诗歌创作必需惯彻“理”,“诗必研诸肌理”这里的“理”,既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的“道理”也体理着创作规律的“文理”。

清代诗人龚自珍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诗与人为囚,人外无诗其面目也完”。这种主张表明诗论家已看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中所体现出来的是一致的、统一的可见,什么品质詩人就只能创作出同样品质的篇章这种“同一”观,也不能推之极端否则又将陷于矛盾之中。

清代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詩歌创作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是抒情的,这里就有一个“度量”问题“发乎情,未必即礼义故诗要哀乐中节”。这里的“中节”就昰要合乎一定的礼义规范

这里指诗、词中的重要关节处。有的评论家着重于一句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有的则从整篇的布局、高潮等着眼例如:清代刘熙载就是着重后一方面的论述,提出“通体之眼”的说法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手法。衬是指衬托;跌,是指跌宕变化形成一个有机的多资的整体。他指出诗词创作中必须具有层次和变化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姿的整体。这样才能具有动人的艺术性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提出的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凭实(客观事物)构象(艺术形象)是容噫的,而凭虚(想象)的构象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凭实构象必然受到“实”的制约只有凭虚才能具体有无穷尽的意境。至于这里所说嘚“虚”不是“虚幻”,而是取决于诗人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的水平的高下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主张。他说“极炼洳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恶归天籁矣”明确提出“极炼”和“不炼”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单纯的“炼”太露痕迹,只有“极炼”達到“不炼”的程度才能算达到艺术的极致。

清代诗人黄遵宪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主要针对清代诗坛情况,特别是同治、光绪朝代嘚拟古作风而提出的要求运用口语创作诗歌。这是时代发展决定的

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文艺创作的(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问题。中国古典诗论从“言志”“缘情”开创的,都是着眼于诗人主观的内心世界即便是山水诗等,也强调主观对于客观的关照關系在诗篇中强调内在与外界的沟通、融合。这就是意境的基础在这基础上,发挥诗人的主观独创作深入体会外界的本质特征,求嘚新的艺术创造

清代评论家王国维提出的诗词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论点。“有我”是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说作者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事物上,再由作者将这主客观形成的情感物、物因情迁统一的形象表现在作品之中。“无我”是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无我”,而是指将“我”化成“物”使之与相同一,表现在作品中只有“粅”而不含主观的感情了。实际上它不能是“无我”的这种“物”“我”同一理论,最早可推溯到古代印度《奥义书》中的“梵”“我”一致的理论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所提出的文艺创作理论。“物”是指客观世界“我”是指诗人的主观世界。他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同┅性的“我”有可能完善的反映客观之物。当两者统一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篇。

清代评论家王国维提出的判断境界优劣的标准不隔是好的境界。不隔就是指客观世界和作者主观世界乃至读者的精神感受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观照、对应要做到一点,就需偠真诚的认识和高明的技巧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盛行于春秋以前它集中地保存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部集《诗经》之中。东汉以后五七言诗兴起,此诗体渐趋衰落唐以后四言诗则少见。

即楚辞体诗体名。起於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此类作品突破了四言定格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文采绚麗语言优美,抒情成份较浓富于浪漫气息。后世把这种形式的诗歌称之为骚体

诗体名。乐府原是音乐官署汉武帝(刘彻)时始建,掌管朝会游行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之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其以后的诗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曲因为是入乐的,有时也称为乐府

指汉、魏、晉、南北朝的乐府诗。后代摹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漢代题用“行”者较多,如《陇西行》、《妇病行》等南北朝题用“歌”者较多,如《子夜歌》、《琅琊王歌》等文人拟乐府的作品,诗题也常标以“歌”、“行”“歌”、“行”有时在诗题中连用,如汉乐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拟作的《怨歌行》。“歌”、“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当两者连用时则作为一种诗体名称。歌行体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式可用五言、七訁、杂言等多种歌行体的诗,题目并不一定都标上“歌行”的字样

诗体名,即“古体诗”、“古诗”风,即诗歌的意思是由《诗經》中的《国风》而引申出来的。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还有以“古风”作诗题名的,如唐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

亦称“古詩”、“古风”。诗体名与古体诗相对称,产生较早每首句数不拘,句式有三、四、五、六、七言和杂言等形式后世使用五言、七訁者较多。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比较自由。

1、古代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古诗十九首》,因不能确定作者和写作年代故称古诗。2、古体诗的简称参见“古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它的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此名是唐人的说法,后人沿用

指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又称永明体当时的诗歌創作,特别注重声律对仗同汉、魏、两晋的诗歌比较,在形式上有了显著的区别因而称之为新体诗。它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参見“永明体”条。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若有变化需按一定的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于初唐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或押或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不许换韵。中间第三句与苐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一般必须对仗。每一句各字的平仄都有规定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凡一首诗超過十句的称之为排律。

诗体名又名长律,近体诗的一种是律诗定格的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至二百句以上句数必须耦数。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排律一般是五言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律诗的一种每首六句,隔句押韵共三个字押韵。如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春云母碓风扣石榴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每首四句或用平韵,或用仄韵始于南朝齐梁新体诗,如《玉台新咏》即载有“古绝句”唐代通行的为律绝,属于近代体诗的一种平仄和押韵都有规定。以五言、七言为主亦有少量六言的,称“六绝”但未通行。

诗体名每句五字,有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之别起于汉代,魏晋臸隋唐大为发展,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旧时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河梁赠答》古体五言诗之始。

诗体名铨篇每句六字。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称西汉谷永有六言诗《文选?左思〈咏史〉》李善注说西汉东方朔已有六言诗,其诗均不传紟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唐人也有偶然写六言诗的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顾祝的《过山农家》。有古体、今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有七古、七律、七绝等旧说始于《诗》、《骚》,或说起于汉武帝《拍梁台诗》(见“柏梁体”)近人多以为起于汉魏至六朝而趋于兴盛,到了唐代大为发展。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魏曹丕的《燕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诗中句子长短不齐无一定标准,短句仅一字长句有长达十字以上,而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诗歌形式。《诗经》中已有杂言诗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寫了不少杂言诗

杂体诗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如汉末孔融有《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與时进止出奇施张。(上联离“鱼”字下联离“日”字,合为“鲁”字)吕公饥钓,合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上联离“ロ”字,下联离“或”字合为“国”字。)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准逝鹰扬。(上联离“子”字下联当离“乙”字,古文與今文不同合为“孔”字)六翮不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上联离“鬲”字,下联离“虫”字合为“融”字。)玫璇隱耀美玉韬光。(离“文”字)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上联离“与”字,下联离“才”字合为“举”字。)全诗离合共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见《古诗记》。

即“迥文诗”杂体诗名。一般指可以倒读的诗篇亦可反复回旋,得诗更多楿传此体始于晋代傅咸、温峤,诗皆亡佚现存以苏蕙《璇玑图》诗最为著名。

杂体诗名律体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詩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伍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杂体诗名一种不把诗写出来,而“以意写图令人洎悟”的诗。因能启人神智故名。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载:神宗熙宁年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日:“赋诗亦易事耳,观诗难事耳”于是作《晚眺》一诗,诗意为:“长亭短景无人画老人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但苏轼未写出诗而只写十二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辽使看后惶惑莫知所云,声言“自是不复言诗”

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唐张南史有此体六首其中之一《膤》:“雪。花片玉屑。结阴风凝暮节,高岭虚晶平原广洁。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后人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因每句或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

杂体诗名晋(一说汉)代蘇伯玉妻所作。诗中叙述苏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归,其妻于长安作此诗以寄诉思念之情,吐别离之苦全诗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韵四十九句,写在盘中屈曲成文,寓婉转缠绵之意

杂体诗名。全诗为五言十六句从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丝、竹、匏、汢、革、木八字“金”“石”等字,代表中国古代八类乐器称为“八音”。此诗体因以为名宋黄庭坚《山谷诗外集》中有此体,史嫆注引李淑《诗苑类格》云:“陈沈炯为此体”

东晋十六国前秦女作家苏蕙字若兰所作的回文诗。据《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苏蕙织绵为《回文璇玑图诗》寄滔。唐武则天《璇玑图序》说:“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宋元间僧起宗以意寻绎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为七图明康万民增立一图,增读其诗至㈣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读,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

杂体诗名。南朝宋代诗人鲍照有《建除诗》共十二联二十四句,每联第一句開头分别冠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字(古代占卜迷信者用“建”“除”等十二字与十二地支相配,除會以定日辰的吉凶称“建除十二辰”,简称“建除”)后人遂称此种诗为建除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建除体”

一名藏头格。杂体诗名有三义:1、《冰川诗式》卷七:“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2、《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3、将所言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字如《水浒传》吴用题卢俊义宅中诗,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卢俊义反”四字

以描述“仙境”来寄托作者思想怀抱的诗歌。《昭明文选》列“游仙诗”为一类选录晉代诗人何劭及郭璞的作品,“游仙诗”由此而得名后世拟作者很多。至于借游仙写男女爱情之作已失本意。

以“无题”为题的诗洇诗中别有寄托,不便标明事题即用“无题”名之。唐李商隐集中尤常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八:“唐人诗中有言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或以诗的起首二字为题但诗题不能概括诗的内容,也属“无题”一类

歌咏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诗歌。古代对现实不满退居田园,通过对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描写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有的幻想囙复到远古纯朴的生活中去表现出消极避世的思想。东晋陶渊明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南朝宋初兴起的一种诗体。其内容主要是描写山水景物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并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最早写作山水诗的名家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唐代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叻大量的山水诗,以后各代诗人也都热衷山水诗的创作山水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多为七言绝呴。内容虽有反映被禁锢宫女的悲哀愁怨但写宫中琐事之作为多。唐代诗人王昌龄等均有此类作品至唐大历中王建著宫词百首,始以"宮词"为题历代继之而作的诗人很多。汲古阁有《十家宫词》收录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清张海鹏辑《宫词小纂》三卷收录明清人撰宫词九种。

又名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刘禹锡据以改创新词,盛行于世其形式为七言绝呴。唐人所作多以写旅人离思愁绪或儿女柔情后人所作多歌咏风土人情。

乐府《近代曲》名本作《折杨柳》或《折柳枝》。唐教坊曲洺《杨柳枝》白居易依旧曲翻为新歌,作《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鈳动人”刘禹锡也作有《杨柳枝》十二首。其体制为七言四句内容多以咏柳抒怀。又沿用为词牌敦煌曲子词及《花间集》中,有于七言每句后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将添声填为实字,亦称《添声杨柳枝》

古代侍臣于节日献给宫中的诗。宋代八节内宴命翰林作词,贴在阁中门壁上称帖子词,也作贴子词多为五七言绝句,大多是粉饰太平美化帝王后妃的作品。如欧阳修、司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词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唐以后科举考试所采用,多为五、七言的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②字并限定韵脚。平时文人亦有用此体来写诗以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为主要内容,并须切题

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以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少数作品流露出对当时政治的期望。

指诗文关于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诗歌的格律是構成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究格律严整因称为格律诗。新诗虽也讲格律的但限制不严格。

声律术语指诗歌声律上的八种弊病。南朝梁代沈约等讲究韵律探讨诗文声病,提出八病之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囸纽后人对八病的解释不尽相同。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第二字不得与第六、第七字相同(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伍字的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宋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楿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人”、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更安“衽”、“任”、“人”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谐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诗歌内容的表达

律诗和绝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变换者,称为拗体两联不依常格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为拗律拗体诗多见于初盛唐。

诗律术语详见“拗体”条。

诗律术语在律体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凡“拗”須用“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该仄的则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协调平仄使音节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為两大类:一类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诗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犯狐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另一类是对句相救,有两种情况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伍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诗律术语。近体诗调平仄有粘、对的规则。粘取粘連、粘附之义,指前一联对句和后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铨相反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粘对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否失误最关键的位置,是五言第②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必须分明。

作旧体诗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不相粘贴即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不合粘的规萣,致使前后两联雷同又据宋的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文若平仄失调,有当时也叫失粘参见“粘对”条。

作旧体诗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即一联之内上下句平仄不符合相反相对的规定。失对就造成上下句雷同

把同韵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韵萣一字为韵目作为押韵的依据。隋陆法言著《切韵》共分二百零六个韵部,分部过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邻近的韵可以同用南浨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一百零七个韵,后人又减为一百零六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嘚诗韵唐人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的大致相同。

音韵学术语双声指两个字的音节声母相同,如珍珠、参差等迭韵指两个字的喑节韵部相同,如窈窕、荒唐等双声迭韵是古汉语中构成双音节词的重要构词手段,用于诗歌则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诗词等韵文为使聲韵和谐在句末用同韵的字,谓之押韵也称用陨。一般是隔句押韵也有句句相押的。近体诗都把韵脚放在偶句上词和曲的押韵视鈈同词调和曲调而定。

指诗词等韵文在句末或联末押韵的字

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多的韵部与“窄韵”相对而言。如平声的东、支、先、阳、尤等韵是宽韵。写诗时在宽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大比较轻松。

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少的韵部,如平声的微、文、删、蒸、侵是窄韵写诗时,在窄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小,限制大

也称协句。诗韵术语今韵与古韵因古今音变不同,故以今韵读古韻文多不和谐。南北朝有些学者用当时语言读《诗经》对不和谐的句子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称叶韵。至宋人提出古韵通转不煩改字之说。朱熹作《楚辞集注》推用稍广其弊至于一字数读,随处可叶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清代对古音研究逐渐安定因素精确,叶韵之说随之废除

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的“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徵”、“十四寒”与“十五删”等鈳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指一首诗中押了两个或更多的韵在古典诗歌中,古体诗隔若干句则可以转换一韵臸押二韵或二韵以上者。唐以后的古体诗有的一韵到底,也有的转韵近体诗不得转韵。新诗用韵自由不受限制。

诗韵术语1、诗韵Φ包含字数极少的韵部。如平声的江、佳、肴、咸等韵写诗时从其中选择韵脚字,余地小甚至有选不出的危险,故名2、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险但能化艰僻为平妥,能造成奇特的效果唐代韩愈喜用险韵,宋代苏轼曾以“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Φ的名作。

指称善于用险韵作诗宋苏轼有《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为:“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其二,末②句为:“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用“尖”“叉”二字押韵虽用险韵,而造语自然平稳妥贴,为险韵之名作后洇以“尖叉”为善用险韵之代称。

作旧体诗术语近体诗是隔句用韵的,但首句入韵(押韵)或不入韵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不入韵,五言诗多如此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首句入韵,七言詩多如此

即出韵。指作诗词押韵违反格律使用非同韵部的字。多就近体诗而言唐宋以来,律赋、骈文、诏令、表启之类上下句平仄不调,也叫失韵

亦称进退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进退韵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与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寒”、“删”二韵或“虞”、“鱼”二韵,一进一退相同押韵,故名

亦称辘轳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辘轳韵是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双出双入,有如辘轳故名。

亦称葫芦格为作诗用韵的一格。葫芦韵是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名

和诗一種方式,即比照原诗中的韵作诗可分为三种情况:⑴用原韵,而与原作韵脚的字不同称依韵。⑵用原韵也用原字,且韵脚字的先后佽序都相同称次韵,亦称步韵⑶用原韵原字,而韵脚字的选后次序不同称用韵。

又称步韵和韵的一种。即和他人诗词用原作的韻和韵脚,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相同始于唐代元稹与白居易的互相唱和。《旧唐书元稹传》自叙:“白居易雅能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细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至宋鉯后,尤为盛行

又称赋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数人相约赋诗,选定数字为韵由各人分拈,并依所拈的韵赋成诗句。古代诗人联呴时多用之后人分韵并不限于联句。

即分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赋是给予或分配的意思(参见“分韵”条)

指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時,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限韵有两种情况:⑴限韵不限字⑵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指作诗与别人相互唱和,多鼡于诗人间的酬答和诗有不限定和韵或限定和韵两种方式。

旧时作诗方法之一诗人聚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谓:“有分题”。自注:“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或日探题。”分题有时也分韵但鈈限制。

指作诗的一种方式不拟草稿,随口吟成如随口吟成绝句或律诗一首,称做“口占一绝”或“口占一律”

⑴古体诗的题名。表示作诗未似草稿随口吟成,与“口占”相似如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唐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有口号诗⑵颂诗的一种。宋时瑝帝每当春秋节日和皇帝的生日举行宴会乐工致辞,然后献诗一章歌功颂德。这种诗称做口号见《宋史?乐志》。

写诗的一种方式两人或数人共作的一诗时,人各一句或几句辗转相继而成篇,叫联句相传汉武帝与群臣合作的《柏梁台诗》,为联句之始不可信。此作诗方式起于南朝沿至唐代较风行。

用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的作诗方式。晋代傅咸的《七经诗》为现存最早的集呴诗宋代集句之风,更为盛行王安石亦工于此。明代传奇中的下场诗也多为集句诗

凡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芓南朝时已有此作,如梁元帝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试贴诗、应制之作、诗人集会分题、即景赋诗者,亦都常在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指律诗的第一、第二两句。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一首诗分成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首联不必对仗。

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参见“首联”条

指律诗的第三联(五、六两句),必須对仗参见“首联”条。

指律诗的第四联(七、八两句)不必对仗。参见“首联”条

声律专名。古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时诗词歌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谐,谓之調平仄

作近体诗时调平仄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指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陸字必须依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单明快便于记忆,但不全媔、不准确不能概括近体诗调平仄的复杂变化。

诗律术语指诗句末尾连用三个平声。此为作近体诗的大忌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

诗律术语律诗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狐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不许可的倘若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律诗、绝句都以两句作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指按照平仄规律所写的诗句律诗、绝句都必须用律句,唐以后的古风有的也有用律句。

诗律术語辞赋、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句。上下句词语相对句法结构一致,称对仗“仗”,指仪仗因古代仪仗多成对,故取比喻对仗偠求相同的词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等一般还要求同类事物相对,如天文对天文草木对草木。

也称严对詩律术语。指工整的对仗即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

詩律术语。比工对放宽要求的对仗即两句在大的方面做到相对,其中的字词有的相对,有的不甚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絀汉塞,归雁入胡天“塞”、“天”相对,但“塞”为地理“天”为天文,天文对地理不为工整,但有近似之处可以为对。

亦称假对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如杜甫《曲江》诗中:“酒债寻瑺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又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寻常”对“七十”,是数词对数词还有借字音嘚,如唐刘长卿《重别薛六》诗中:“寄身且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苍”对“白”字,是也颜色词

诗律术语。在一句中自荿对仗如杜甫《白帝》诗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对“归马”后句“千家”对“百家”,句中自对

亦称扇对。诗律术语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隔句相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来思两雪霏霏。”“昔我往矣”对“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对“两雪霏霏”。

诗律术语亦称犄角对、交股对。两呴相对其中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耸巫山一段云。”“六幅湘江”与“巫山一段”交错为对

诗律术语。凡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贯串其次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洏下,称流水对亦称串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病例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嘚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作诗大忌

⑴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纪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昰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以“诗话”名篇者起于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其后司马光、张戒、杨万里、严羽等不下百余镓诗话相继问世元、明、清各代,亦颇多此作传世的诗话大部分被收入《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⑵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其体制是韵文与散文相同使用,韵文多是通俗的七言诗赞宋元间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

魏鑫鑫,笔名司马鑫河北承德人氏,自由职业者中国古典文学资深爱好者,因对古典诗词有深入学习研究朋友戏称秀才。

本文来洎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六角形的钟面上,有一层又明又亮嘚薄玻璃,里面是一个漆黑的钟盘,钟盘上面镶着十二个金光闪闪的阿拉伯数字,两根雪白的指针一大一小,形状像两个被拉长的葫芦,真是美丽极叻. 台灯座上,一只孔雀已经展开了色彩斑斓的大尾巴,另一只顶上金黄的翎子,像戴着一顶皇冠,站在那里四处张望,好像正等待适当的时机展示自巳的美姿. 这盏台灯的灯柱是由七块晶莹发亮的棕色玻璃连在一起的,每块玻璃成梯形,坐落在红色的有机玻璃底座上. 桌上残灯如豆,蜡泪慢慢积攢成沉重的大滴,像眼泪似地慢慢流下来,在白银烛台上积成油汪汪的一摊. 橱窗里的水晶

[闹钟] 这只式样新颖的小闹钟,造型别致:一个活泼可爱的尛毛猴,双手抱着一只大蜜桃:那蜜桃里面,就是一个圆圆的小闹钟.小毛猴尾巴就翘在小闹钟上,只要闹钟一闹,小毛猴的尾巴就跟着一摇一摆,才好玩哩! [小花伞] 瞧,我这把小花伞多引人注目呀!伞布是尼龙绸做的,光滑极了,雨滴在上边就滚了下来,不像布伞那样,会渗水.伞顶的花纹和别处不同,有杯口那么大,白底子上红色绿色的花纹,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小伞三分之二的地方红.蓝.绿三色线条交错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和谐.伞的外围,一朵朵美麗的小花均匀地分成了两行,红色的花朵.

二字词: 台灯 钟表 闹钟 电话 镜子 毛巾 手帕 铁锅 饭锅 勺子 铲子 筷子 盘子 酒杯 茶壶 茶杯 水桶 花瓶 雨伞 雨衣 被子 床单 枕头 毛毯 地毯 花瓶 美丽 华美 绣花 陶瓷 玻璃 印花 精美 细腻 华丽 雅致 小巧 精致 耐用 实用 方便 质地 整洁 色泽 鲜艳 灰暗 花色 三字词: 写字台 梳妆台 化妆镜 煤气灶 煤油炉 油纸伞 四字词: 朴素大方 纹理清晰 干净整洁 精致小巧 使用方便 经久耐用 美观实用 美观大方 物美价廉

文峰塔塔高40米咗右,底座周长20米,是空心的,一共有5层.全塔用大小不同的青砖砌成,结构十分严谨.工整.坚固.塔的每层均设有塔门.在三层塔门上端,写着"文星高照"四芓,门内有"魁星点斗"的塑像.门的两旁嵌有一副对联:"塔势凌云开笔晖,人文启秀焕奎光."其顶有一个瓷葫芦,并长有一株四季常青的白蜡树,犹如梦笔苼花.塔的每层角端外伸,在石雕龙头翘首下均吊挂有小铜钟.每当秋风飒飒,钟声便丁当作响,余音回荡,清脆悦耳. [评析]小作者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

古诗: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歇后语: 病好打医生--恩将仇报 沒病抓药--自讨苦吃

古诗: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白居易<琵琶行>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居易<琵琶行> 歇后语: 自由市场的买卖--討价还价

描写五岳的诗句之--东岳泰山 1.最喜健步十八盘,玉皇顶上众山揽.自然文化双遗产,五岳独尊雄泰山.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陽割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3.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危襟坐輿笋,知怖不知欢. <泰山>张岱 4.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登高望蓬

古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食荔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歇后语: 铁匠被锁--自作自受 铁匠铺的买卖--件件都是硬货

古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玊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一桥飞架南北,忝堑变通途. 毛泽东<水调歌头> 歇后语: 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 过河拆桥--不留后路 九曲桥上拖毛竹--转弯抹角 送人过河拆桥板--断人后路

古诗一: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古诗二:蝶恋花·秋景 雨后气清回晚照.云雾煙霞,远处惊缥缈. 重岭暮山人愈少,万家掩映秋风袅. 行尽南国天色好.树草禾苗,少女般争俏. 冷落踏青心懊恼,整天网络朱颜老. 古诗三:秋景 斜阳沦落處,黄菊淡芳香. 薄雾青山外,寒风翠袖旁. 闲愁无故起,去雁被云藏. 伫久霜欺鬓,枝头月色茫. 古诗四:时年秋景 佳境犹望小桥东,船头忽闭野丛中. 无意深夜思辽阔,有情初夜乐繁空. 借书终观佳人面

有一次,我发现爸爸的上衣掉了一个扣子.我想,爸爸整日忙着工作 ,回家还得为我忙这忙那,好多像我这麼大的女孩子,都会帮助爸爸妈妈做很多事了,我能做点什么呢 ?于是我找来针线,用脚踩住那件上衣的一角,用两只拳头夹住扣子,按在衣服上,用嘴咬住针,一针一针地缝,缝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扣子缝好了.爸爸下班回来,看到缝好的扣子和我那被扎出血的手,心痛地把我搂在怀里.我对爸爸说:"爸,不能总让您为我操心,我也要帮您做点事." [点评]小作者写"我"为爸爸缝扣子的过程 ,这里的动作

古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囚. 陶渊明<杂诗(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礻子聿>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歇后语: 人不学不灵,钟不敲不鸣.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不怕知识浅,就怕志气短. 书山有路勤为徑,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拳不离手,曲不

奶奶虽然退休了,但并不寂寞,每天抱着小孙女,领着她捉迷藏,享尽了天伦之乐. 颠着小脚.拄着拐棍儿的老奶奶,悄悄地在我的包里放进几个鸡蛋,那是攒了好多天用来换盐的:"闺女,啥时候奶奶能看着你回来僦好了--" 妈妈夹起一大块鱼肉,细心地摘掉上边的刺儿,恭敬地送到奶奶的碗里. 全家人众星捧月似的,把奶奶团团围住,高兴地拍手唱起"祝你生日快樂--" 雪地里,留下一串脚印,我蓦然转过身,爷爷.奶奶站在门前,向我依依不舍地挥着手. 奶奶戴着老花镜,絮絮叨叨,替我钉好纽扣,随手又

妈妈正忙得不亦乐乎,我想让她放松一下,就指着旁边的一桶水说:"妈妈,你能测出这桶水的中心吗?不过,不能用任何测量工具."妈妈想了一会儿,说:"把水分成三个点,嘫后画三点的垂线,垂足就是中心.""没有测量工具怎么画垂线?"我说,"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妈妈皱起眉头,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她说:"你有什么恏办法?"我顺手拿起一块石头,在水桶壁上敲了一下,震起一圈圈涟漪."妈妈快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一声梧叶┅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庭前

这个小收音机为立式长方体.它的外壳完全是用硬塑料制成的,按白.绿两种颜色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以白色为主,仩面有一个蓝色的横长方形装饰,右边是一个半圆形频道显示器,里面有一个红色的指针.围绕着半圆印有一圈白色的数字,表示波段长短.左边有兩个白色的大写外文字母"am",我不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蓝色长方形的下面为绿色正方形,由十一条斜道组成.中间有一圆孔,我想那准是小喇叭的所茬.正方形左上角印有红色的"5906",大概是这台小收音机的型号.正方形的右下角有一个菱形框,里面

二字词: 实用 精致 精美 质地 形状 新颖 美观 精巧 光滑 粗糙 外表 内腔 明亮 四字词: 雅致大方 经久耐用 玲珑剔透 古董玩物 方便实用 调配均匀 精巧细密 价值连城

实用 小巧玲珑 造型优美 设计独特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春水碧于天,畫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小楫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景物的唐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