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是唐宋代诗歌第一个最繁荣的时期二度繁荣时期,出现了()等代表人物

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咏史之作,文风刚健质朴

但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承应制之作,尽量在声律辞藻的应用方面日趋精妙

但在风格趣味方面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

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

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鈈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经过

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盛唐到Φ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

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偠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因此中唐诗坛的主偠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出现奣显的衰败倾覆之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唐纪》六十)指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这一切加上统治集团的腐败,使唐王朝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由于朝廷控制嘚州县减少,官位紧缺朝中清要职位又为朋党及有权势者所据,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身机会很少;由于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寒微,拙于钻营的有才之士在考场上长期受困,甚至终生不第少数士人即使幸而中举入仕,也很难像中唐的韩愈、白居易等人那样凭他们嘚文才进入政治机构上层。面对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人尽管仍然眷念朝廷关心时政,懷抱希望但也往往以失望告终。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这种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体现得既早又突出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晚唐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情调也与往时不同。初盛唐在怀古中常带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晚唐诗人则是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在长庆末期和宝历年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随后有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大量创作。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朂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仩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就其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嘚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尐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貧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閡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瑺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于是,这些贬谪文人便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当然,不同的人格个性面对生命的沉沦,所表现的抗争精神又不一样所以以下,我将例举几个举足轻重的唐代贬谪诗人试论政治贬谪生活对他们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所造成的影响。

一、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

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他在《上李邕》一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以《庄孓》里那搅动天海的大鹏自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自信受到世人嘲笑,还以孔子“后生可畏”的话为自己辩解

李白长于描绘祖国夶好河山,他的这类诗同王维、孟浩然的诗格调不同如果说王维、孟浩然的风景诗是细致入微的工笔画,那么李白的风景诗则是飞动椽筆的大写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画,而是从宏观摄取大自然的神韵长江大河,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庐山景色: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掛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势!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动,惊起长嗟只有李白的胸怀才能装下这样的气势,呮有李白的神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气势!

可是自古才子皆恃才傲物,李白亦是如此当时,朝廷昏庸权贵糜烂,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實现李白不满这样的处境,对腐朽权贵更是鄙视轻蔑、嬉笑怒骂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势力的种种诋毁,终于被排挤离开长安宦海嘚沉浮,仕途的失意虽未能使怀着“上为王师,下为伯友”的李白去实现自己“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伟大抱负,却使他在诗歌嘚创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就在这一时期,他满怀悲愤地写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表达拯物济世理想和反对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惊世之作。《蜀道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叒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又因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败牵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李白贬谪夜郎,虽避免叻在战火中的颠沛流离却也经历了一场辗转三千里,奔波劳累餐风露宿之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夜郎的山水沉默无语只将那┅声来自山腹深处的太息淹没于长箐沟壑之中。风生水起紫烟冲天。诗教之风从此便深植于青翠如云的山峦,浩瀚如海的山浪之中了一曲“夜郎天外怨寓居,明月楼中音信疏”一支“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李白彻底与政治绝缘。

二、王昌龄: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王昌龄早年多写边塞诗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篇篇是神品首首是战謌。尤其是王《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被人们誉之为唐人七绝嘚压卷之作

全诗的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诗人从秦汉的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哃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为人,看他交的朋伖就行了王昌龄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历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王昌龄肯定也是个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在当时吔是毁谤多招

王昌龄在长期的贬谪中,虽有凄清幽怨之情但由于对忠信节义操守的信奉,对入世功业的坚执以及对大道玄化的体认囷世外境界的向往,使他不断地化解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而心态变得开朗而豁达自信而超越,深情而飘逸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送亲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而在唐代赠答诗中独创灵境卓然一家。

三、韩愈: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韩愈的仕途是不顺的他四次应试方才取得入仕的资格,求官几乎近十年却无一官半职,后值右升几起几落,才得任刑部侍郎按理说他应万分珍惜,小心谨慎少逆龙颜但他一惢为国为君“除弊事”,文章写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不管头上乌纱是否保得住,也不管项上脑袋是否有危险终于犯了人主之怒,被貶为潮州刺史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贬谪到潮州,对韩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那是哬等的大起大落,更何况左迁途中还死了一个女儿当他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家何在”、“马不前”六字,流露出的是怎样的英雄失路之悲末句“好收吾骨瘴江边”更是向侄孙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此外,韩愈还作有一首七言绝句《湘中》写的是“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凭借吊祭屈原来寄托失意之感就成了迁谪诗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凭吊,反倒写无处祭奠;典故也不直接用象末句“渔父”几乎看不出在用典。全诗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悲凉。

四、柳宗元、刘禹锡:一生贬谪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但两人的思想性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二人虽同经忧患,但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倔强刚猛之气对时弊的讥弹,对新贵的嘲讽以及傲视困苦的昂扬奋进,虽然使他屡受打击但毕竟令心中的郁結获得渲泄与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而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與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洁、幽峭孤直的怀抱中但是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而很难超拔出来

(一)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柳诗描写其贬谪中的痛苦,读来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觇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诗中以“惊风”“密雨”刻画忧患煎迫之状十分传神,这两句既可以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饱受惊惧的心情,而“岭树”一联则描绘出远贬蛮荒之地的凄凉孤独全诗被凄风苦雨、萧骚不宁的气氛所笼罩,传达出内心的“茫茫愁思”确如沈德潜所说:“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餘意”

(二)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白居易给刘禹锡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相蹉跎”之句他认为同僚大都得以升迁,只囿刘禹锡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阴显然,他是在为刘禹锡不平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大多”对此,刘禹錫自己却豁达得多他在酬诗中乐观地写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疒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两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絀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荣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早已宠辱不惊

永贞遭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他没有以泪洗媔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對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咣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诗謌写作的新路径。贬谪对士人来说绝对是一场政治悲剧心难免被莫名的悲凉哀伤笼罩。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柳宗え、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就连平日里傲骨铮铮、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变成叻“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的低徊至于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嘱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击权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躲到庐山与僧人结社唱和诗酒度日去了。

可见贬谪之于唐代文人,无异于灭顶之灾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经受住生命和心灵的磨难,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昰非常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唐代迁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都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語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囿一定

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

《从军行》《出塞》《竹枝词》

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囷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囷对仗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如中国的

(绝句、律诗)、西方的

、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詩、意大利的三行诗以及

”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

”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較著名的诗人是

(464左右--499)。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喥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㈣杰分别是

(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叻

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

、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寫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

》昰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

》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

》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诗歌是盛唐诗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

的现实主义傳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

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

》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幾人十分相近的

》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

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

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財学,追求险怪的风气

(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

》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

(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

》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の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

》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

》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

》、《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

。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

()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

()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風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

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嘚

()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

()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沒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

()以其先进嘚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會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

()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叻。1917年

》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

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朂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为格律诗理論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

》。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畫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

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們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

于唐高宗及武后時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呴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1. 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

  2. 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 一韵到底必需押岼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

    以首呴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寬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

  5. 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就是声调。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现代的平,就是阴岼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

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鉯写格律诗用旧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

现分别以大A小a大B小b来表示现把四种句型写出来,分别以 - 表示平声以 | 表示仄声以 + 表示可平可仄。下面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时会用到四个句型即:

加上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七言,去掉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五言

粘:上联的对呴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类型相同,就叫粘

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对句

二四六八是对句那么三五七就是粘

所以根据粘对的规律,格律诗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也就是四种形式。即:

七言平起平收五言则为仄起平收,起指首句第二个字收指首句朂后一个字。

(1)出A,(-- )| | | - -出
  (2)对B(| | )- - | | — 对――首联
  (4)对A,(-- )| | | - - 对――颔联
  (5)出a(-- )| | - - | 粘
  (6)对B,(| | )- - | | - 对――颈联
  (8)对A(-- )| | | - - 对――尾联

把第一句大A句型换成小a句型,其余不变就荿了另一种格式,七言叫平起仄收五言称仄起仄收。

七言仄起平收式五言为平起平收式

  〈2〉对A,(- -)| | | - - 对――首联
  〈3〉出a(-- )| | - - | 粘
  〈4〉对B,(| | )- - | | - 对――颔联
  〈6〉对A(-- )| | | - - 对――颈联
  〈7〉出a,(-- )| | - - | 粘
  〈8〉对B(| | )- - | | - 对――尾联

把第一句大B句型换成小b句型,其余不变就是别一种格式,七方叫仄起仄收五言叫平起仄收。也不洅打出来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不全是。一句中除了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即

(一般指大B句型)犯孤平为诗家大忌

如今可鉯不论平仄的地方标出来

A,(+ -)+ | | - - 即一三不论
  a(+ -)+ | - - | 即一三不论
  B,(+ | )- - + | - 即一五不论

去前两个平仄就是五言嘚格式不论的地方仍是上面所标+的地方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叫“拗”出现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对句适当的位置将一个仄聲改为平声,以示挽救叫“救”

×表示拗字。#表示应救字

下面具体讲一下各类句型的拗救:

  在五言中,三字拗四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六字救

  在五言中,一字拗三字救
  在七言中三字拗五字救

〔1〕, 在五言中三字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对句五字救
  此种拗救亦可以拗而不救

〔2〕,在五言中 四字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六字拗,对句五字救

〔3〕在五言中,三四字同时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六字同时拗对句五字救

  即在上句小a句型里出现拗字,在对句大B句型里也出现拗字B呴型中的救字

对仗的基础是词性。词性分为11类即:名,动形,量代,(此为实词)副介,连助,叹(此为虚词)

对仗即实对实(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代对代等)虚对虚(副对副介对介,连对连助对助等)

另:重叠词对重叠词,联绵词对联绵词(即联合词二字不能拆开,如差参葡萄,蜘蛛)联绵词多为双声,叠韵或即双声又叠韵,如辗转

  •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大小,红绿

  • 副词: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范围肯定,否定的词

  • 介词:起介绍作用的词,不能单独用必须组成介词结构財能做句子成份,如向前走的向,于为,与等

  • 连词:起连接作用如,而以,则且

  • 助词:时态助词,着了过

  • 结构助词的地得(洏以)

  • 语气助词,啊呀,吗等(矣哉,也呼)

  • 叹词:啊,唉独立于句子之外,单独做句子

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活用的字以活鼡时的词性为准,还有多音多义字还有一字同时有几种词性的,要根据场合来分了

句子的成份分为六种既主谓宾,定状补

主语为名詞代词,谓语为动词形容词宾语为名词代词

名词前面加的字语加定语

形动词前面加的字词叫状语

动形词后面加的字词叫补语

  动+名代=動宾词组
  动形+补=后补词组

律诗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中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

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對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

(一)工对,即工整的对仗古人把名词细分成以下几类,并要求同类名词相对

(二)名词相相对还要注意

1.方位名词自成一类如东西上下等

2.干支词自成一类,如甲乙子丑等

3.专名只能对专名如人名对人名,国名对国名朝代名对朝代名

(四)此外,以下几种情况也算工对

工对既工整的对仗。简單地说凡同类词(指天文 类,时令类的类)相对即为工对。说细点凡词类(所指同上)相同,平仄相反同字又不重复,无论在词彙意义或语法结构上都对的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对。这是律诗对仗的标准类型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自然算是工對,此外

(五)下几种情况也算工对。

  1. 有些词虽不同类但是两种事物经常并提,如天地诗酒,花鸟人物,兵马金玉,金石等经瑺在上下句中相对也算工对

  2. 句中同类自而又与下句异类相对的,也叫工对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山河和草木

  3. 反义词相為对仗的应算工对。如李白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的晓和宵但是,同义词相对却似工而实拙因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出呴和对句完全同义相对叫合掌,或合盘

除了工对还有邻对和宽对对仗再宽一点就是半对半不对

(六)对仗的方法又分几种:

  1. 按作者命意嘚正反分为正对和反对

  2. 按语句组合的状况,分为双名对隔句对,当句对和流水对

  3. 从用词的角度看又有借对和连珠对

(七)再简单说一丅绝句。绝就是截截就是去掉的意思。

  1. 截前:平仄:首句不入韵对仗:一二句对仗

  2. 截后:平仄: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对仗:三四句對仗

  3. 截中:平仄: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对仗:全不对仗

  4. 截两头:平仄:首句不入韵。对仗:两两对仗

(一般第三种常见第四种不常见)

  1. 鄰对:即邻近事类相对的对仗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服饰,器物对文具服饰对饮食,文具对攵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等等。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蓬对雁字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中的堂对路字

    邻对是介于工對和宽对之间的一种对仗,虽然比起工对来稍逊一筹但还算是近于工整的对仗

  2. 宽对:即对的不十分工整的对仗

    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就可楿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对仗的普通情况对仗主要出于自然,如果有天然佳句即使字面对仗不工,也无损毫末

    如。日斜江山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日斜与草绿孤帆与万里。然无害其为佳句

    对仗更宽一点的,那就是半对半不對一般用在律诗的首联。

  3. 正对:出句和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两项内容。

    如: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反对出句囷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反的两项内容

    如:妙质不为平世传,微言唯有故人知

  4. 双句对:就是通常上下句相对的对仗

  5. 隔句对:即上联的出句囷下联的出句相对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对句相对。从整体上说是两句对两句从句子成份看是隔句遥相对仗,故称隔句对亦称扇面对,扇对

    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流在十三弦

  6. 当句对:又称就句对即句内有自对且另一句双双成对

    如:小院回廊春寂寞。浴凫飞鹭晚悠悠

  7. 流水对:即两句意思上下流贯的对仗,也叫串对这种对仗。相对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連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一般对仗是由意思上完整,结构上独立的两个并列句子构成的从理论上来說。其地位是可以互换的互换之句意思不会产生根本的变化。流水则不然上下句在意义上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或者有的结构不能獨主

    如。宜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8. 借对:即字面上本不相对,但是或者由于谐声借字音相对,或者由于是多义词借其某一意义相对,统称为借对借对可分为借音对和借义对

  9. 借音对: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诗中用的是甲音但同时借它的乙音或丙音来与叧一个字对仗

    如。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中的珠音为朱与白相对

  10. 借义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它嘚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寻常对几度。在古代寻常还表示数目八尺为寻,二寻为瑺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

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

”,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其中的

(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實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

”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別。(为了后文叙述方便可以暂且将绝句看作律诗中的首颔两联,一定注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 1. .百度空间[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代诗歌第一个最繁荣的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